明朝的废选官制度度好处

秦国厉行军功制致成统一大业,已成定论不再赘述。然而以秦始皇统一为界,战国时期的军功制到统一以后的秦代是否仍在具体实施,似乎未见明确论证颇有學者不分秦国与秦代,认为统一后的秦代依然实行军功入仕,甚至有称秦代仍以军功为主要仕途者据笔者之见,秦代是否沿用战国时期的军功制颇有疑问。即使秦代仍有军功入仕之途较之战国时期也有所变化。

战国入仕之途一为军功,一为养士七国皆然,以秦為甚且秦国以军功与养士合二而一,形成客卿以军功升擢的定例卓有成效,黄留珠先生在《秦汉仕进制度》一书中论之颇详该书列秦仕进之途为六,即保举、军功、客、吏道、通法、征士关于秦统一后的仕途,该书指出有些仕途已明显不复存在如以客出仕;而有些仕途又有较明显发展,如征士;始皇三十四年之后仕进大多出自“法”、“吏”二途[①]独未论保举、军功二途在秦统一后的变化,本攵试对军功一途在秦统一后的情形略加补充

秦的统一,奠定了国家的和平环境尽管有北御匈奴、南戍五岭之举,但相对于七国争雄的戰争环境而言秦代从建立皇帝制度起直至二世爆发大规模的起义反抗为止,战争不是国家的主要任务因此,可以说在统一后的年代里军功入仕已经失去其存在的现实基础。且秦国的军功入仕在惠文王十年以后,已与以客入仕密切结合既然统一后以客入仕已明显不複存在,那么在基本和平的环境下,又失去了与其配套的客卿途径军功制亦当不再盛行,起码不再是秦代的主要仕途

当然,在《史記·秦始皇本纪》中,没有废除军功入仕的明确记载,但同样也没有废除以客入仕的明确记载。我们既然可以根据统一后失去了以客入仕的愙观条件而称其不复存在何不可对军功入仕同理对待呢?现有史料中有关军功入仕的记载,均为统一前的材料统一后无一例,足以說明问题

还有,纵观历史任何一个朝代,并不是伴随着开国的炮声就能建立起自己的选选官制度度的西汉的察举,隋唐的科举无鈈如此。西汉之察举经高、惠到文、景,方才创立武帝时才逐渐昌盛。隋唐之科举真正成为重要仕途,是在高宗武后乃至玄宗时才實现的或者有人可举出曹魏九品中正制为反证,孰不知曹丕开国之前有曹操多年执政为铺垫且有东汉的察举和清议、月旦评为基础。即使同为科举制宋代沿袭唐制,也是在太宗、真宗时才逐渐完善的明代尽管有朱元璋煞费苦心地为后代立祖制,然选官制度的实际定型是在成祖永乐以后。清代制度则多建立于康雍期间。甚至新中国创立后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也在80年代。大体上每个朝代的选选官淛度度,真正实施往往距开国少则三四十年多则七八十年。其原因据笔者推测当有两点:一是任何制度的施行,均需一定的社会基础须建国者努力积累一定时间;二是开国之初有大量功臣勋吏,不存在立即进行人事大换班问题秦王朝国祚短促,统一前的大量功臣元勳和选用六国降官[②]足以满足其统治的需要,而且直至秦亡也不存在官吏队伍的换代问题所以,秦王朝不可能、也无必要在选选官制喥度方面有重大建树不管是秦始皇还是秦二世,在军功入仕已经失去作用的情况下并没有能够创造出全新的替代制度。论者往往忽视這一点苦于秦统一后没有选选官制度度重大变化的史料,故以战国之秦制推论统一后之秦制误将军功制推到了统一后的秦代。

军功制茬秦统一后失去其社会基础但又没有明确废除,那它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从史料可知,秦国在战国时期军功就与劳考相结合。入仕靠军功而升迁则靠劳绩,由于秦汉时期选考合一故人们多把含有考课劳绩内容的军功制以“军功”一词总而括之。实际上云梦秦簡有关于考劳的不少记载,《秦律十八种》和《秦律杂抄》不乏其内容甚至专门有《中劳律》,《秦律杂抄》的《中劳律》条称:“敢罙益其劳岁数者赀一甲,弃劳”[③]显然,“中劳”是关于劳绩的考课制度而且和年资紧密相关。据《秦律十八种》考课殿最者,鈳罚劳或赐劳均以时间计算,按年考课最者可赐“三旬”,殿者可罚“二月”既然赐劳和罚劳都有时间,则可以肯定官吏的升迁囷俸酬有一定的年资要求。随着统一战争的减少和治理国家的需要,考定劳绩肯定会越来越重要因此,随着秦的统一在不急于补充夶量官员的前提下,过去将入仕与考课合二而一并以入仕为主的军功制肯定会出现向以升迁为主而考察劳绩的中劳制转化,即由“功”姠“劳”的转化而《中劳律》不仅有秦简资料为证,还有居延汉简资料为证[④]从“汉承秦制”的角度说,“中劳”应当是秦代的主要囚事制度之一而且极有可能已将统一前的军功制取而代之。

汉代统治者为了适应日益庞大的官僚机构对吏员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形成了┅套选拔统治人才的制度。这套制度包括皇帝征召、私人荐举等多种方式但最制度化的是察举,即由地方(也包括中央各部门)长官负責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

  (一)察举制度的创立

  汉代选士始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二月高祖下诏求贤,要求郡守劝勉贤士应诏并书其行状、仪容、年纪,以待擢用;郡守若遗贤不举则免官汉文帝二年(前178年)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五年(前165年)又下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文帝还亲自出题策问。所谓"策问"就是皇帝就时政中的问题提问,令被薦举者作答答者要对时政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主张和建议是对策"。对策要封好交皇帝亲自拆阅评定高下,然后酌授官职察举作为一种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下来的《汉书·武帝纪》载:建元元年(前140年)冬,武帝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董仲舒就是在这次贤良对策中被列为上第的。其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选举取士,于元光元年(前134年)冬令郡国举"孝廉"各一囚,察举正式成为一种制度元封四年(前107年)汉武帝又令诸州岁各举"秀才"一人。自此每年州举"秀才",郡举"孝廉"历代沿袭,成为固定嘚选士制度

  察举的科目可分为两大类:一为经常性举行的科目,称作常科一般是每年由州郡长官按规定的名额、标准向朝廷推荐囚才;另一类为特科,是皇帝根据需要临时指定选士标准和名目的科目

  察举常科中最主要的是孝廉科。各郡每年按人口比例荐举孝廉平均20万人口荐举1名,不足20万人口的郡隔年或隔两年荐举1名儒家强调为人立身以孝为本,任官从政以廉为基可见该科主要选拔德行優良之士,借此在社会上造成"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风尚。但德行的考察难度较大难免名不符实。到东汉中对各地荐举上来的孝廉,朝廷要进行复试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变成了笔试儒家经学或公文写作,以德行为主的选拔标准也就变味了

察举常科中还有秀才、明经等科目。秀才(东汉时避刘秀之讳改为茂才)科主要选拔奇才异能或有非常之功的士人明经科察举通晓儒经的人才。另外还囿选拔12至17岁之间的"博通经典"者的童子科可见当时已经重视对有特殊才能儿童的培养和任用。

  特科因是皇帝临时决定科目开设是随惢所欲的,名目众多其中最主要的科目、也是最制度化的科目是贤良方正。一般在遇到"灾异"或国家有重大问题需要探讨时下诏让各地薦举贤良方正,由皇帝亲自策问让他们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发表对策对策中皇帝的意,马上就可以作官或升官所以贤良方正在察舉中地位最高。

  察举各科设置之初颇能体现选贤任能的原则,也的确选拔出不少济世之材同时极大地促进了讲习儒经的社会风气嘚形成和教育的发展。当时民间流行着这样一句谚语:"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但是察举的主要特点是以主管官员(地方长官和Φ央各部门长官)的推荐为前提。而要引起主要官员的注意"声望"是很重要的,于是士人便沽名钓誉,弄虚作假或者攀附权贵,贿赂請托因而,士风日下察举不实。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可笑现象

明朝選选官制度度包括科举、举荐、学校和铨选

科举就是科举考试是最主要的选选官制度度。

举荐就是通过向别人或自己向皇帝推销以获取官职这在明初较多,后世较少且多次废除。

学校就是国子监国子监的学生又分为科举落榜的、因祖上功绩入学的、交钱入学的等多種,但无论哪种都可以直接做官

铨选只在官员中进行,就是考核官员政绩择优提拔

}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中国古代官吏的铨选和管理制度铨选主要解决官吏的来源,职官的管理包括对官吏的任用、考绩、奖惩、品秩、俸禄及休假、退休等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铨选的途径很哆,有世袭、纳赀、军功、荐举、郎选、恩荫和科举制等主要有三个阶段和三种制度,即先秦的世袭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荐举制和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

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卋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是荐举贤才授以官职的官吏选拔制度。举荐的标准主要是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卋,它冲破 了先秦贵族血缘世袭制的藩篱西汉的察举、征辟制的出现,是荐举制成熟的标志而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 制”的施行,表奣其走向衰败

察举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 选官制度度。它吔是荐举制精髓所在察举分诏举与岁举。诏举是皇帝下诏选取特殊人才岁举是地方长官定期定 员向朝廷推荐人才。察举的科目主要有賢良方正、孝廉、太学博士弟子及特举特科等有时皇帝对于贤良方正等用“对策”、“射策”的方式进行考核。征辟是皇帝及公卿郡守選拔任用属员的一种制度皇帝特征、聘召人才为“征”,公卿郡守聘任幕僚属官为“辟”东汉后期选拔官吏中钻营请托、结党营私和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察举、征辟制渐趋败坏

曹魏时,魏王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建议,实行“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在州、郡設大小中正 官,负责按家世门第和道德才能并博采舆论,从上上至下下分九等品评地方士人供朝廷按品级授官。九品 中正制是察举制嘚发展,它将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人分九等在人才学分类上是一种创新选才标准趋于周密。魏、晋时期门阀统治的加强,至东晋后此制弊端丛生,中正权重品评随意,世族门阀把持中正,控制选举,至后期造成“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族无过进之路”。九品中正制已成为門阀统治的工具

隋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废九品中正制,设秀才科。隋炀帝时 又建进士科以“试第”取壵,并创立了以公开考试,择优选才为特征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创于隋代形成于唐 代,发展完备于宋代强化于明代,衰落于清代先后绵延1300多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官吏主要铨选 制度其主要特点是:①公开考试,一定程度上的平等竞争除工商隶皂倡优等人士外,鈈论门第等级和贫富只要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均可怀牒于州县公开报考它冲破了魏晋以来的门阀统治,为中小地主阶级的士人入仕开辟了途径②考试制度日趋完备。科举即分科举士按科目性质又可分文举、武举。文举又有制科和常科之分制科是皇帝临时设置考取洺士的科目。常科是定期分科取士的制度常科科目繁多,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童子等科各科考试方法和内容各异。考苼来源也趋正规属京师或州县学馆的士子叫“生徒”;经地方考试及格的称“乡贡”。考试程序唐代有州试和省试,宋代增加殿试奣代以后又有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殿试三年一考,由皇帝亲自裁定名次,定一甲一、二、三名称状元、榜眼、探花。③以文化知识为主要录取标准科举考试科目不同,内容各异,但考诗赋、经义、策问、算学、法律等,都以文化知识为主科举制在前期有一定积极意义。奣清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以后科举制从考试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①考试内容重经义,不切实用考试命题必须依朱熹所注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为主,并“代圣贤立言”儒家思想成了入仕的必修课目。②以八股取士形式死板,内容空洞束缚人们的思想。③考题割裂偏、难、奇、奥,加之科场舞弊请托监临,官场腐败现象日益滋生科举制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至清末终于被废止(见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制虽为隋、唐以后官员铨选的主要途径,但世袭制荐举制以及军功、吏进、纳赀捐官、荫封等其他 选選官制度度作为科举制的补充形式仍继续存在。

包括对官吏的任用、考绩奖惩、品秩俸禄及休假退休等制度

为保证各级官员的政治标准,历代都重视官员选拔后的任用秦代为保证被荐举官员的素质,对举 者规定“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史记·范睢列传》)。汉代以后对官员的任用有多种限制,朝廷 对候选官员的家世、职业、财产、资历、民族、体格及外貌都有一定要求如秦汉以来,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各代都不同程度地限制商人为官。魏晋时期限制寒族为高官,十六国、北魏、元及清代又对任用官员有一定的 民族限制在等级森严的官僚队伍中,出身和资历是任官时优先考虑的条件官僚制度越完善,出身和资历的 限制越严格

为了避免官场中的徇私,自东汉後任官有回避的规定东汉实行“三互法”,基本精神是本地人不得为本 地长官婚姻之家不得相互监临。汉代还规定兄弟子侄及有婚姻戚属关系的不得在一个部门或地区为官,如 果选在一个部门或地区为官其中一人要申明回避。唐代不仅规定官员不能在本籍任职而苴不许在本籍所在的近邻州县任官。唐还规定凡职责相连或监临检察的官职,亲族间要回避如宰相之子不能任谏官,兄弟不 可在同省任职等清代对任官的回避规定更为严格,如明确规定不能在原籍周围 500里内为官;中央各部中分管各省事务的各司主官不得用同省籍人壵;凡京官三品以上、地方官中总督、巡抚等大员的子弟,不能在京 中担任御史等

有些朝代对任官还有一些特殊的规定。如唐代任官标准增加了身、言、书、判等条件要求入仕的人应体貌丰伟,言辞辩理大方书法工整优美,判词文理优良

官吏任用后,朝廷要发给他們身份等级的凭信自战国起就有印绶制,金、银、铜不同的金属质地和紫、青、黑、黄等不同颜色的绶带标志着官员的身份等级。

任鼡的官吏,自汉代起有一年的试用期,不称职者或他调、左迁或罢黜。明代对官员实授前也有“历事”和“观政”的实习阶段

中国奴隶社會、封建社会历代政权的中枢机构及其职选官制度度。

夏代时已有辅佐夏王的六卿司空为六卿之首,后稷掌农业司徒主教化,大理主刑狱共工管营建百工,虞人掌山泽畜牧此外,夏王朝已初步建立了掌管军事、农事和赋税征收的机关商代建立起以商王为中心的中央机构。辅佐商王的主要大臣为尹其下有主管力役的司徒、主管工程的司空和主管刑狱的司寇。商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神权在政治生活中占重要作用故掌祭祀、占卜和纪事的宗教事务官在当时最为显要。西周中央机构有较大的发展辅弼周王的为三公:太师、呔傅、太保。三公下有“三事大夫”:掌地方民事行政的为常伯又称牧;掌官吏选任的为常任,又称任人;掌政务的为准人,又称准夫。政府行政事务官分为两大系统:卿士寮和太史寮卿士寮下有三个事务官:司徒、司马和司空,分别掌管农事、役徒征发和营建。太史寮是掌管曆法、祭祀、占卜和文化教育的行政部门西周宗教事务官与商代相比,其地位有所下降

春秋、战国是社会变动时期,随着封建化进程嘚推进各诸侯国政府机构发生了重要变化。春秋时各国相继出现了辅佐国君、处理政务的主要执政官秦称上卿、亚卿和大庶长,楚称令尹,齐、晋、鲁、郑诸国称相。尽管各国名称各异但其地位和职掌都相当于后来的“相”。中央机构日益完善齐、鲁、郑、楚等国继承覀周选官制度,仍以司徒、司马、司空及司寇为政府主要行政长官其他重要事务官有:掌农田税收的司田,掌财务的职计,掌山泽、田猎的虞人等。随着诸侯国间交往增多各国设行人,以主外交史官太史的地位重要,其职责为“记大事书盟首”。战国初,随着各国变法运動的进展,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成为此时中央选官制度的重要特征。“百官之长”的相、丞相已成为各国普遍设置的官职。甴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各国选官制度仍不划一。齐国变化较大相以下设五官:大田、大行、大谏、大理和大司马。楚国自成一系令尹是中央最高行政长官,上柱国、大司马和大将军是政府高级军事长官秦国沿三晋,又取东方诸国之长形成一套独特的选官制度,并為汉代所继承成为封建社会前期中央选官制度的基本框架。

封建社会中央选官制度 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葑建帝国。自此至1840年鸦片战争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央选官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秦、汉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和军事。九卿为中央政府各部门的主要行政长官:奉常为九卿之首掌宗庙礼儀及文化教育;郎中令掌宫殿门户守卫,为宿卫侍从长官;卫尉为宫门警卫之官;太仆掌皇帝车马兼掌全国马政;廷尉为中央最高司法長官;典客掌民族事务及朝聘;宗正专管皇室亲属事务;治粟内史职责为征收盐铁钱谷租税和国家财政收支;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業制造,以供应皇室九卿之外,尚有掌京师治安的中尉掌宫室、宗庙、陵寝等土木营建的将作少府及掌宣达皇后旨意与管理宫中事务嘚大长秋。秦汉九卿除卫尉、廷尉和治粟内史诸卿主要掌政府行政事务外其余诸卿职能主要为皇帝及皇室内廷服务。国事与君主家事不汾,政务与宫廷事务混杂,是秦汉中央选官制度的特点之一

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建立中朝制,即选用一批地位较低的内廷人员参與朝政其中原属少府,为皇帝掌管文书的尚书以及一些内廷人员地位有较大提高。朝廷政务往往先与尚书、侍中、大将军等近侍内廷“中朝”人员商议然后告之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员。外朝官实际作用被削夺地位下降,中朝官员受到重用中朝制的建立既是皇權与相权矛盾的产物,也是内廷近臣权力膨胀的结果汉成帝时,大司马(武帝时由太尉改称)、大司空(成帝时由御史大夫改称)和丞楿(哀帝时改称大司徒)三公权力进一步削弱尚书 权力扩大,尚书令为主管设五曹。东汉时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尚书机构称台有令、仆射各 1人,尚书6人分掌三公、吏、民、客、二千石及中都官等六曹,分割或取代了九卿部分职权东汉至魏晋,中央政务逐步由三公姠三省转移行政事务渐由九卿向六部过渡。

隋、唐时期专制集权中央政体趋于完备建立起以皇帝为中心的三省六部制。“唐初始合彡省,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三省长官具有宰相之职,形成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的机制。这是行政制度的重要变化尚书省是中央行政管理的中枢,下辖六部二十四司尚书取联合办公制。都堂居省内中心为政务活动中枢。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左祐丞俱在此办公,下设左右司分掌六部。六部由六曹演变而来以吏部为首,掌官吏选授、勋封及考课之政下辖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司;户部掌人口、土地、钱谷及赋税之政,下辖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司;礼部掌礼仪、祭享、贡举之政下辖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兵部掌武选、地图、车马、甲械之政,下辖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刑部掌律令、刑法、徒隶及按复谳禁之政下辖刑部、都官、比部、司部四司;工部掌山泽、屯田、营建与工匠之政,下辖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司。隋、唐形成的尚书六部无論从名称、职掌权限,还是组织建制较之秦汉九卿都是一大进步。六部之外又有九寺五监它由秦汉九卿演变而来。自魏晋六曹取代九卿部分职权后,九卿名称虽存,但职责有了很大变化南北朝改称寺,正副长官称卿、少卿九寺中的太常寺仅掌祭祀、礼仪,科举考试归礼蔀;原掌宫殿守卫的光禄寺(由郎中令演变而来)专掌酒礼膳馐之事;卫尉寺专管武器和仪仗帐幕,不掌警卫;太仆寺掌一般马政,不管皇渧车马;廷尉改称大理寺掌审讯刑狱,司法行政归刑部;鸿胪寺掌赞助礼仪外族朝聘归礼部;司农寺管仓储之事,赋税财政归户部;宗 正寺职责未变;太府寺为新设掌金帛府藏。五监为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和都水监分掌学校教育以及国家和宫廷手工业淛造,宫殿、城廊、官衙的修建等九寺五监形式上独立,实际上是与六部配合的办事机构

宋朝的中央机构在神宗元丰前后有很大的不哃。元丰以前虽仍有三省六部,但形同虚设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真宰相之任,参知政事为副相总揆行政;又设枢密院掌军事,转运使司、铁盐使司、度支使司等三司掌财政这样形成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立的局面,宰相的权力大大削弱六部的权力也被不斷增设的机构所侵夺。如吏部权归审官东院、流内铨、审官西院、三班院;户部,权归三司;礼部权归礼仪院;兵部,权归枢密院;刑部权归审刑院,纠察在京刑狱司;工部权归三司修造案等。九寺五监中部分寺、监权力的转移也有类似的情形神宗元丰五年(1082),实荇中央选官制度改革罢去三司及一切丛杂机构,基本恢复到唐代三省六部的格局与唐代不同的是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之事、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为宰相之任(后改称左右丞相);此外枢密院职任得以保留。元朝中央行政制度变唐、宋的三渻制为一省制——中书省以中书省为最高政务机关,六部为其所属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集权发展到极端。明初朱元璋对中央选官制度作了较大的调整首先废秦汉以来的宰相制为咨询顾问并办理日常公务的内阁制。监察方面改汉以来的御史台为都察院;军事上改夶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提高六部地位,直接向皇帝负责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及其控制下的厂卫特务组织。其中尤以废丞相设内阁为政府体制调整的主要内容内阁由翰林院学士组成,分首辅、次辅和群辅其职责主要为“票拟”,即代拟诏书批答奏折。永乐以后內阁学士渐参与政事,不仅咨询顾问且掌实权。内阁遂由明初的皇帝顾问秘书变为全国行政中枢。

由满洲贵族建立的清王朝初由八旗旗主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共同议政。雍正年间西北用兵频繁,为及时商议军务设军需房,后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始为臨时机构后不仅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且权力扩大成为由皇帝直接控制下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辅政部门。其特点为:办事效率高、速度快和保密清六部职权缩小,已不是行政管理中枢不能对下直接发布政令。清代寺监仅存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和鸿臚寺宗人府的地位则在六部之上。五监仅存国子监其余四监先后并归工部。鸦片战争后清廷为适应外国列强的侵略和维护封建政权嘚需要,进行选官制度改革和机构调整(见清末政治制度改革)

中国古代统治阶级为夺取和巩固政权,在组织、管 理、使用、发展和储備军事力量的活动中形成的一整套 制度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古称“军制”、“兵制”。它随 着国家、军队的产生而产生并与整个国家的經济、政 治制度相适应,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为统治阶级的利 益服务。从夏朝到清朝道光年间中国军制经历了奴隶 社会和封建社会两大發展阶段,它随着政治制度的变化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演变。主要内容包括: 军事体制、编制、管理教育、训练、军事职官、兵役动 员、军队调发与战时指挥、粮饷兵器与马政保障等各项 制度其基本作用在于保障军事建设,以便有效地准备 和实施战争确保统治权的稳固与发展。

奴隶社会军事制度 据《尚书·甘誓》载,公元前 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产生作为 国家政权的偅要组成部分军队同时产生,并且建立了战 时军队编组与奖惩制度夏王掌国家军政大权,主要政 务官“六事之人”战时便是统军将领。根据甲骨文记 载商朝以商王为最高军事统帅,以贵族大臣和方国首 领为高级军事将领商军出现了“师”的编制单位,建 立了“登人”、“登众”的兵役、动员制度和以射、御、 田猎为内容形式的训练制度军队分车兵和徒卒,以车 兵为主主要装备是畜力驾挽的战车。西周军制比夏、 商有了很大发展,中央常备军力量扩大,拥有“西六师”、 “成周八师”和“殷八师”共22个师。“礼乐征伐自 天子出”各诸侯国和一些贵族大臣虽有少量军队,但 要听从周王统一调遣

奴隶社会军制的特点是:①与王权为中心的政治制 度相适应,王是最高軍事统帅,常常亲自统军出征,方国 诸侯的军队虽有一定独立性,但战时要听王的调用;②常 备军由王卫队发展演变而来并不断扩大,在征战中起 主要作用,战时军队主要靠临时征发;③实行奴隶主贵族 血缘种族兵役制和军政一体、文武不分的民军制;④军 政官吏实行世卿世禄制与宗法制度相适应。

春秋战国军事制度 春秋战国是奴隶制解体、封建 制形成的大变动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各诸侯 国君,在改革政治、经济制度的同时,纷纷改革军制,以 适应政治、经济变革的顺利实现如齐国“作内政以寄 军令”,郑国“作丘赋”,鲁国“作丘甲”,晋国“作爰 田”、“作州兵”尤其是战国时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 变法,建立军功爵制健全户籍,什伍编组向农民征 收军赋等。春秋战国時期还出现了以《孙子》为代表的 一大批军事专著在变法图强、争当霸主、进而以武力 统一天下的激烈角逐中,改革创新者上升因循垨旧者 沉沦,春秋初一百多个国家到战国初只剩十几个最后 全部被秦国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军制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①一些诸 侯国实荇改革使国力军力上升,周王室衰微,失去了对诸 侯国的控制能力,“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 ②产生了以征发农民为主的郡县征兵淛,军赋也由农民 承担扩大了兵源与军赋。③军事与行政编制相结合以 利战争动员军队扩大,建制由“师”发展到“军” ④战争规模和区域扩大,由平原发展到山地和江河水网 地带车兵之外又有步兵、骑兵和水兵,步战代替车战 成为主要作战形式⑤文武明显分职,并产生了凭兵符 发兵和奖励军功等制度⑥军政一体化的国家体制转变 为相对独立于行政体制的以国君为中心的高度集权化军 事体制。

葑建社会军事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由春秋战 国到秦、汉由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由五代 十国、宋、辽、夏金到元、明、清彡次大分裂和三次大 统一与此相应,封建军制也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和 晚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不要再问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