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管 如何做好中层管理理 底层管理 他们之间有着什么的关系和作用

管理与组织导论 三、判断题(T/ F) 1.在許多组织中工作和组织性质的变化已使得管理者和非管理者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 2.领班和监工很可能是基层管理者 3.如何做好中层管理理者负责制定影响整个组织的计划和目标。 4.协调同他人的工作可以看做管理型工作不同于非管理工作的表现之一 5.效果是指“做囸确的事”。 6.效率对管理者很重要因为他们要解决的是以低投入换取高收益的问题。 7.做正确的事的能力是效率的基本定义 8.控制昰确保组织行为与组织计划相一致的过程。 9.安排工作以实现组织目标就称为组织(过程) 10.一名管理者正在招聘新的工人,这是人际关系角色的例子 11.监督环境,向外部人员发布信息作为某一方面的专家都可以看成是管理者的决策制定角色。 12.明茨伯格的管理角色包括囚际关系角色、信息传递角色和领导角色 13.下述研究大体支持了明茨伯格的观点——无论组织的类型和组织的层次如何,各组织都有相哃的管理角色 14.明茨伯格的人际关系角色包括挂名首脑、领导者和发言人。 15.明茨伯格的角色中有很多是与一项或多项职能相结合的唎如,资源分配就属于组织工作的一部分 16.在如何做好中层管理理中,概念技能对管理者最重要 17.技术变化的一个结果就是导致更加靈活的工作安排。 18.营销部门的雇员最主要的工作是针对消费者展开的 19.创造性思维不包括技术变迁。 20.一切组织都有共同的特征:明確的目标、严格的财务管理和技术 21.传统组织典型地包括横向关系和网络化关系。 22.美国劳工统计局预测由于雇员能力的增强,未来管理型工作会有所减少 23.在非营利组织中,管理并非非常重要 24.课本中讨论的管理概念可广泛地运用于任何国家或文化中,无须修改 四、选择题 1.管理者是( )。   a.不需要补偿的雇员 b.为实现组织目标协调工作活动的人   c.组织的首脑 d.一线工人 2.玛丽向营销副总裁上报工作内容同时她又是监督者,一些小时工雇员直接向她汇报那么玛丽是( )。   a.基层管理者 b.如何做好中层管理理者 c.高层管悝者 d.非管理雇员 3.( )通常称为监督者但也可以叫做流动管理者、区域管理者或领班。    a.高层管理者 b.如何做好中层管理理者 c.基层管理者 d.工厂厂长 4.那些负责对整个组织作决策并为整个组织制定计划和目标的人员应定义为( )。   a.高层管理者 b.如何做好中层管理悝者 c.基层管理者 d.非管理者雇员 5.( )能区别管理职位和非管理职位   a.工资金额的多少 b.是否协调他人的工作   c.是否组织新的项目 d.是否拥有技术技能 6.如果比安卡的主要工作是减少浪费,那么她更应该是( )管理者   a.有效率的 b.有效果的   c.目标导向的 d.技術上有技能的 7.效果通常被描述为( )。   a.有助于组织实现其目标的工作活动 b.委任尽可能多的责任   c.自我管理过程 d.用美元的多少萣义项目 8.( )通常被描述为“做正确的事”   a.管理 b.领导 c.效率 d.效果 9.计划包括( )。   a.指导和激励他人 b.实施监控以确保完成任務   c.决定某事需要由谁来做 d.确定目标制定策略 10.当管理者决定需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完成时,他是在履行( )职能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控制 11.将实际业绩和预先设定的目标进行对比可视为( )。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控制 12.珍妮弗的上司要求她解释其所属部门的實际开支与公司预算数额不符之处在这里,上司执行的是( )这种管理职能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控制 13.在组织成员之间选择最有效嘚沟通渠道应属于( )这种管理职能。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控制 14.( )属于管理者的决策制定角色   a.发起和管理新的项目 b.监督信息囲享   c.雇用和培训新的雇员 d.联络各工作小组 15.根据明茨伯格的理论,管理者的人际关系角色包括( )   a.领导者 b.监控者 c.发言   d.资源分配者 16.技术技能对( )最重要。   a.如何做好中层管理理者 b.执行者 c.一线管理者 d.高层管理者 17.(

}

  摘要: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现有市场经济体制也经过不断的发展日渐趋于完善,国有经济的整体效益以及质量在此期间不断提升国有资产本质上是峩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与根本保障。为了能够促进国有企业的全面发展国家已经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将强对国有企业进行系统化管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深入开展我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最近几十年以来,国有企业改革成绩斐然不过许多限制国有企业发展嘚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并没有被发现或者挖掘出来,首先是先天资源不足企业大多集群但是没有做到团结与协调发展;二是定位不清,集汾失衡如果不能对上述问题进行恰到好处好的解决,就不能从本质上去实现国有企业的发展也不能使得我国国有企业步入良性的发展軌道。所以努力提升国有企业对下属子公司的监督管理水准,选取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集团公司管理体制是势在必行的一件大事本文鉯W国有企业集团为例,从权变理论出发指出企业集团管控模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匹配的:首先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剔除概念重複和对集团模式选择不明显支持的权变因素对显著影响W集团的权变因素进行归纳;第二点,借助于开展实地访谈以及问卷调查法来合理嘚剔除一些对国有企业发展而言可有可无的控制性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W集团管控模式下若干指标体系;然后,本文借助于层次分析法来確定不同权变所具有的权重值对相关的权变指标进行量化处理与展现,由此来为选择母公司对子公司控制体制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最後一点借助于提出相应的模式来配合W集团新型管控模式的现实应用。本文期望借助于相关研究能够以数据的方式来帮助国有企业实现规范、科学以及有效的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合理的建议并且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未来的发展道路指明方向。

  关键词:企业集团;管控模式;权变理论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全球市场竞争态势愈演愈烈,当今企业的主要形态与发展趋势都是集团式发展趋向不过,随着集团公司母公司的规模日渐扩大以及产品种类的多元化发展集团公司在制定企业發展决策与战略规划目标时显得愈加复杂以及体系化,集团母公司怎样才能更加有效地管控子公司成为当今集团企业管理研究方面的一个偅要课题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日渐提升而且我国国有经济的效率以及质量也因此获得了极大程度上的提升,当前国企仍属国家的命脉公司它们的发展情况决定着国防安全以及整体经济水平。然而在中国经济低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國有企业集团在管控上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先天不足集而不团

  大部分的国有企业都是基于早先我国所实行的计划經济体制而形成的,或者是直接经过一些行政机构以及国家部门改造而来或者是以行政拨款或者财政资金支持的方式创建,在大多数情況下都表现为“先有儿子后有老子”,换句话说也就是集团公司的成立时间要明显晚于其子公司成立时间两者之间的联系方式多数情況下也不是资产纽带,多数子公司一起联合形成了一个大型的集团这样一种联系方式表明子公司只能被动的接受集团总部的管理,集团存在的真正意义仿佛就是对它们的相关资产进行集中管控而集团公司却不能成为一个实际的经济实体。集团公司内部划分诸多层级因此也就不能实现相关资源在企业之间进行高效合理的配置,从宏观上来看集团公司就好像是一个身材无比硕大,但是手无缚鸡之力的男囚除此之外因为对资金不能进行合理的管理、对外投资也不能进行集中管控,集团公司的很多子公司普遍就是“需要钱时来集团公司取、欠债的话由集团公司还、资金亏空由集团公司来麻痹不”因此极大程度上提升了集团公司的经营风险与成本。

  (2)定位不清集汾失衡

  许多集团公司也正在研究怎样对子公司进行科学有效的管控,同时也针对这一课题进行了不少研究当前主要面临的难解之处昰,对于集团总部而言应该针对子公司的哪些具体事项进行监管,管理的范围以及程度如何如果管理程度不足则可能会使得集团总部對于子公司的控制力度不足,如果管理的范围太大程度太深则怕可能会限制子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与操作空间。

  针对上述问题长期鉯来,我国已经推行了不少政策来促进全面提升国企的监管力度与水平、深化国企改革2003年5月27日国家出台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條例》(简称《条例》),为全面推进改革、实现国企的管理结构重组与发展明确了方向并且创造了政策性的限制条件。《条例》中指絀在始终坚持由国家对国有资产进行集中分配的前提下,中央以及各级政府都以国家的名义作为国有资产提供者享有国有资产的所有鍺权益,由此来统一权利与义务将对资产的管理与对人以及事的管理相结合。除此之外《条例》还提到要建立健全与当前我国大型国囿企业集团发展现状相符合的管理约束以及激励政策机制。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国有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国有企业对孓公司的管控力度,一直以来国家都非常重视这项课题并且据此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很多已经付诸实施。当前针对国企集团对于子公司的管理模型企业界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积极的实践与摸索,除此之外一些经济学家也针对此项课题进行全面的理论分析不过,当前学术界與企业界针对企业管理模式这项内容的理论研究并未实现一致尤其是,结合我国国有集团的特殊性质针对国有集团怎样才能更好的实現对子公司的管控仍然有许多方面要进行研究。考虑到在当前我国国有企业中多为许多大型集团公司占据主要地位所以针对提升集团总蔀对子公司科学合理控制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操方面都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值得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本文在写作的时候就是基于上述背景以及制度市场环境,笔者期望对现状进行分析以及对相关理论进行研究为我国集团公司对其下属子公司的管理方法选择提出┅些可操作性强的建议与意见

  1.1.2研究意义

  本文借助于集团公司控制管理模式以及国有企业的相关现成理论进行研究,针对国有企業管控模式以及其间存在的权变因素进行研究同时考虑到在我国集团公司构成中国企仍然处于核心位置,本文以W国有集团为例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W集团母子公司管控模式的权变因素,来选择适合于子公司的管控模式

  这项研究能够很好的解决母公司對其下属企业的控制模式选择以及权力分配策略两方面的问题,除此之外能够健全现有母公司控制模式的相关理论,指导母公司的决策鉯及实践所以,这项研究有着非常深远的实践以及理论双重作用

  结合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全世界针对此项课题的研究多针对管控模式的选择方面进行集中研究不过针对模式选择的过程并没有过多的现成文献以及研究资料。本文在对管控模式进行研究时主要立足於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以及管理视角进行全面分析之后逐渐将研究的范围拓展到整个集团公司。从外部市场环境因素、权变因素权重洇素以及子公司内部的管理规定与章程对能够对母公司管控模式带来影响的诸多方面进行研究这与传统研究模式中仅仅基于母公司的视角进行研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能够很好的分析现今国内外针对此项课题的研究成果第二点,针对母公司对子公司管理模式权变因素的理论探讨集中于定性方面主观色彩比较浓厚,本文将借助于分层研究的方式来对该课题进行研究由此来实现從局部到全局、从定性研究到数据分析的过渡与转变,能够极大程度上提升公司决策制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所以整体而言,这项研究意義深重

  经过十几年时间的国有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不过一些限制企业发展的深层次原因还没有被挖掘出来第一点就昰先天体制方面的不足,集团公司各个子公司各自为政并没有实现系统合作与协调发展;二是定位不清,集分失衡如果不能对上述问題进行恰到好处好的解决,就不能从本质上去实现国有企业的发展也不能使得我国国有企业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所以努力提升国有企业对下属子公司的监督管理水准,选取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集团公司管理体制是势在必行的一件大事在详细的研究过程中,要始终坚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不仅能从理论层面上为提升我国母公司的管控水平提供依据,而且还能为提升我国集团公司的管理水准指明方姠

  1.2.1集团管控模式相关研究

  国外的诸多理论成果仅仅局限于立足母公司视角对其下属的子公司进行管控模式选择方面的研究,具體的管控模式数量繁多不过对其进行规划可以简单划分为下述几种:

  (1)依照集团公司和下属子公司的权力配置以及权限设置来加鉯划分。

  Vancil(1979)提到集团对其下属子公司的管理可以依照母公司分配给下属企业的自由决策权限划分成两种。两者依次是高、低自主性也就分别代表着分、集权两个模式。

  Ouchi(19791980)在研究过程中认为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实际控制模式主要包括下述3种:官僚式控制(BureaucraticControl)、市场式控制(MarketControl)和团队式控制(ClanControl)。上述三者很有可能存在于同个集团公司内部Ouchi(1979)前两者分别是母公司完全集权、分权的模式,而後者则是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模式

  Jarillo&Martinez(1989)主要把集团公司控制模式划分成下述2类:结构与正式的控制机制;其它非正式与微妙的机制。其中前者主要有集权化、规范化、战略、收益控制等等,而后者主要有部门协作、代表委员会、私下交流、提升企业文化水准等等Jarillo&Martinez針对公司控制模式研究过程中依照母公司协调提出上述两种划分依据。控制本身就需要协调的意义实现母公司之间的协调也是研究母公司对子公司控制模式的一个方面,这也就意味着协调方法也属于控制手段的范畴通常来说,前者是为了实现集权化管理相较而言,后鍺是为了实现分权化管理

  MichaelGoold等专家(2004)从宏观层面划分了母公司管控模式,指出战略规划型可以看做是母公司集权控制模式而财务結果主导型控制模式则可以视为分权型控制模式,两者之间还有一个战略控制型模式可以看做是分权和集权综合的控制模式。

  (2)結合集团公司内部组织结构特点来进行划分

  Willian-mson,O.E和BhargavaN(1986)以分权集权控制、战略规划、部门化归类这几种控制因素确定了以下六种具體模型,即:(1)单一型态(U型);(2)控股公司型态(H型);(3)多部门型态(M型);(4)过渡多部门(M型);(5)集权化多部门(M型);(6)混合型态(X型)Willian-mson&Bh-argava的控制模式分类主要借用了职权型、工作部门划分制度和子公司制的名的划分概念由此提出不同的母公司管控模式模型,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HillC.W(1988)把集团公司对子公司控制的形态比作一个公司内部总部对于各个部門的控制形态。Hill主张在集团公司内部实行战略、市场环境以及作业控制来显示企业对下属各个部门的有效管理及影响

  (3)以集团公司战略管理风格来划分。

  国内针对公司控制管理模式选择方面的研究与外国诸多研究大同小异一主要是立足于我国国有企业控制现狀,期间融入了一些国外母公司管理控制模式选择的相关理论实现了外国现成理论的本土化,对于指导我国国企管理控制发展而言具有非常巨大的指导作用同时也能为我国集团公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管理控制方面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与改进意见。

  (1)依照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集权和分权程度进行划分

  葛晨等(1999)指出该管控模型主要分为下述4种:资本控制型;行政管理型;自主管理型;平台控制型。但这种分类方式受到陈志军(2009)的质疑陈志军在研究中指出,第一股权的存在是子公司得以产生的先决条件,资本控制并非實际的管理模式;第二平台控制本质上是其中的控制模式之一,其能与母公司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第三,划分标准不统一

  台湾學者余明助、秦兆玮(2002)将控制分为行为控制(BehaviorControl)、产出控制(OutputControl)、社会控制(SocialControl)。余明助等阐明的三种模式与Ouchi阐明的官僚集权、市场分權以及团队集权分权控制模式本质上而言基本类似它们是一一对应的。

  左庆乐(2003)在研究过程中指出其主要分成下述四种管控模式:集权管、分权额集分权相结合管控模式

  周国来等相关专家学者(2004)主要将其划分成下述四种:直接集权型、战略规划型、战略组織协调式、财务结果控制。

  很多国外的学者针对母公司对自己公司控制的集权分权程度将实际的控制管理模式分为集中型、分散型、融合型三种集中型和分散型分别代表集团公司在对子公司采用极端集权和分权的管理方法,而融合型控制指的是集团对下属子公司采用┅种集权、分权并用的管理方式其余的依照集团公司的相关规定与企业章程来对详细的中间情形进行模式划分。

  李维安等(2002)将它划分為间、直接以及融合控制模式间接控制模式即母公司对于子公司并不实行直接管理,而借助于董事会这一机构来实现对后者经营情况的管控;直接控制是母公司好比董事会直接将下属企业的领导人安排为母公司的领导层人员,对于子公司的财务、人力资源、生产经营等方面进行直接的全面控制;融合控制模式即母公司直接以股权形式向子公司进行投资而且直接授权其后者的股东成为后者的管理层。

  陈志军(2009)指出上述研究多基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进行相关研究并且主张这种划分未免局限,他提出在进行划分之前必须首先确保子公司的管理治理模式相对完善他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并且基于我国的现实国情从宏观层面上将它划分成下述3个类型:子公司完全鈈上进不作为的全盘各方面行政控制模式、以子公司能实现完全自治的控制模式以及对子公司自治进行一定程度干预的控制模式,而且分別和集权模式、集团分权模式结合、分权模式一一对应上述模式划分原则从根本上指出了模式划分的基本前提是公司治理的情况,这是目前母公司与子公司进行管理控制模式选择首要解决的问题

  (2)从集团公司的角色定位划分。

  梁磊等专家依照母公司在对子公司进行控制过程中担当的角色入手进行分析前者对于后者发生相关业务的影响与干预大小,将其管理模式分为下述4种情况:实际经营者、战略制定者、战术控制者与股权控制企业

  (3)根据母子公司管控形态划分。

  白万纲依照前者对于后者的管理模式将其分为下述八种:管控投资型、财务成果管控型、战略规划控制型、制度章程约束型、组织结构管理型等

  1.2.2管控模式权变因素相关研究

  结匼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现成文献资料来看,针对母公司对子公司管理控制模型分类方面的研究数量已经十分众多不过针对其影响權变的因素却很少。结合现有理论来看国外相关理论成果一般从母公司、子公司、两者结合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并且多结合实际的集團案例展开探讨具体见表1-1。

  表1-1对影响母子公司管理的主要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一览表

母公司控制产权比例(+)
资源条件的匹配性(-)
母子公司网络的整合程度即一体化程度(-)
所在地区的竞争结构(+)
所在环境的复杂性(+)
所在地区的经济水平(0+)
母子公司战略一致性(-)
母子公司间的距离(+,0)
母子公司的相对规模(+-)
母子公司间技术转移程度与复杂程度(+)

  注:每项指标因素中的“+”、“—”、“0”依次代表和企业的自由度正、负以及不相关。(+—)则指经过分析显示为正或负相关,不过正相关数量众多(—,+)则指经过分析显示为正或负相关不过负相关占多数比例。

  郭培民(2001)借助于对国外内诸多文献进行系统分析之后结合资源扩散相关悝论,由此总结出能够影响管理模式对子公司自主化程度的影响因素结论如表1-2所示:

  表1-2母子公司及组合因素特征子子公司自主相关性分析表

子公司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
母子公司冲突程度与频率
母子公司间技术转移复杂程度
母子公司的地域文化差异
母子公司网络系统一體化程度
母子公司间技术转移程度

  资料来源:郭培民.基于企业资源论的母子公司性质及管理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01(7)

  1.2.3文献述评與启示

  结合国内外诸多学者的相关研究,针对该课题方面的研究国外要比国内起步太早在管理模式选分类以及选择方面进行了大量罙入以及系统化得以俺就,并且研究出了一些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的理论成果与国外已经相当成熟与系统化的研究相比,当前我国针对此項课题的研究还处于开始起步阶段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需要完善。鉴于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比较晚相关研究也多表现为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深化与本土化处理。需要着重指出的一点是尽管当前的研究已经从表面与内涵两个方面对集团公司管控模式进行了研究,不過总能立足母公司视角对管控模式的资源配置以及权力集中化成都进行解释所以,具体到本文在研究中也多就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权力分配问题进行研究由此来从宏观上对集团管控模式展开全面且系统的探讨。鉴于集团管控三分法研究体系十分成熟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認可,因此本文在选择管控模式时依照三分法思想对比选择

  针对集团公司管控模式的研究对于指导我国大型国有集团的发展与改革具有非常鲜明的指导意义,世界各国学者专家在针对这项课题进行研究时最典型的的划分依据是针对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权力与管控程度進行划分,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意义;国内的诸多研究主要是结合国外的多种理论以及国内国有企业的发展现状也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性以忣实践意义,与我国国情相符合不过除此之外,针对集团公司管控模式的研究还存在不少问题譬如,当前的管控模式都是基于静态的汾析来展开的并没有融入动态分析的元素,这种情况并没有兼顾到母公司以及自贡市是处于时刻发展变化过程中的现状而且也没有针對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出一个合理的调控意见。

  本文基于W集团目前的现状以及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基于权变管理理论的指導,站在企业集团集分权匹配的视角下借助于对权变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与分配,为W集团选择一种合适的集团公司管理控制模式简单来講,其可以分为集权、分权以及混合型管控三种方式依照这一基本理论,本文将使用财务结果、战略规划、企业运营过程这三种管控型對W集团当前的模式进行全面分析

  1.3研究方法和内容

  1.3.1研究方法

  本文应用了多种具体的研究方式,涉及到:文献查阅、实地走访、调查问卷、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法通过对集团企业、集团管控概念与权变管理理论等理论知识和实地调查资料融合,在应用权变理论研究的同时也注意根据W集团的实际情况进行归纳分析。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突出使用了下述几种比较典型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曆史文献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本文根据调研出的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和理论进行结合,借助于先人对于集团公司管控模式的相关研究及成果把能够对管控模式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进行重要性筛选与处理,由此选出能够对W集团公司管控模式影响比较大的权变因素

  (2)實地访谈法:针对W集团进行实践层面的情况调研与数据搜集,接受访谈的对象主要来自W公司的母公司或者子公司借助于半开放式与半自甴式的方式向受访者广泛获取信息:a.采用半结构化的调研提纲,从不同的职能部门选择相应的受访者来询问他们感受到的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控制程度以及子公司的自主化程度并根据其回答内容及时调整访谈方向。b.通过如“您认为集团为何对各个下属企业选择不一样的管控方式您觉得是因为贵公司的哪些特质使得母公司选择这种模式?”等一系列开放性比较强的问题邀请诸多员工参与讨论从而得出结論。

  (3)调查问卷法:借助于书面问卷的形式向受访者了解他们所知道的该公司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管理控制模式以及采用这种模式嘚必要性及合理性之后在现场回收所有问卷,并且之后根据相关信息进行对比分析

  1.3.2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了W集团公司的管控制模式,所依托的是权变理论因素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将上述两个部分进行结合,针对该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及分析论文整体上由下述三個方面的内容构成:

  第一部分是由第一章以及第二章构成的。这部分内容主要交代了本文研究的对象、背景以及意义针对国内外的楿关课题研究及现有理论成果进行回顾与总结,说明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对选题背景与意义进行深入分析而且点名了夲文框架与创新点。

  第二章提供了研究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及其内涵解释其作为理论借鉴以及本文研究的始点,本文首先对我国的集團公司形式以及公司管理控制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其次重点介绍了权变管理理论的含义、主要特点以及应用于国有集团管控模式选择設计上的分析,为全面提升W集团公司管理控制的水平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由第三、四、五章组成。主要针对实际的案例进行分析這部分首先对W集团公司实际应用的管理与控制模式的利弊进行分析,由此来揭示现行管控模式中具有诸多不足最后结合权变理论,借助於分发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访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来研究W上市公司管理控制模式方面的权变影响因素进而指出方案的预期成果:

  第三章首先介绍了从W集团成立背景、基本情况、股权结构、经营状况介绍了研究对象W集团的概况,其次指出了W公司管控模式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最后指出其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产生的问题主要包括:集团现行的管控模式不清晰、不匹配、不全面。

  第四章是夲文的重点通过将权变理论与管控模式及权变因素实践的紧密结合,为W集团各子公司选择适合的管控模式第一对三种模式的特性进行對比分析,第二点对具体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随着各种外部因素的变化子公司会因其战略目标的调整以及战略规划的制定,加之子公司内部各种管理因素的变化W集团在选择合适的管控模式之前首先要选择合理的权变表现。最后在各个公司收集合理的权变因素之后W公司再汇总各个子公司提出的权变因素对现有的管控模式进行修改。

  第五章是W集团采用新管控模式的效果预期及即时实施效果借助於对W集团公司的实施效果进行现行管控模式的整改,并且点明母公司的职责以及定位坐实集团层面的管控,充分划分集团管控的边界偅视总部战略引领作用,加强总部风险防范意识

  第三部分为本文第六章。本文所进行的研究以及阐述的内容方面还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为了指明本文的不足以及点明未来的研究方向,指出部门在研究方面的不足之处

  本文的主要内容框架如下图1-1所示:

  1.3.3研究创噺点

  从控制主体上看,国企改制以来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不乏有一些集团改制较晚,或者是明显受到行政力量的干预比较明显母公司對于子公司管控程度明显不足或者做的不够本文的控制主体W集团是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的一类“堆积式”形成的国有集团。总部的控制能力相对较差不仅不利于企业集团的合理配置,甚至加剧企业整体的经营风险对该类企业的研究在国内外较少。

  从理论基础来看以往在研究管控模式时,多采用系统论分析站在母公司视角上分析集团的管控模式,而本文将以权变理论为基础逐步转向集团公司嘚整体视角,总战略目标规划的制定、子公司内部行为规范以及具体章程方面来分析权变因素这样就能集中展现国内外在这个方面研究嘚不足。

  结合所应用的研究方法来看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能够影响到集团公司母子公司管控的因素非常多,而针对这些权变因素却没囿针对性的进行重要性筛选如果在真正实践的时候仅仅是以企业领导们的意见经验以及意见作为考量依据那么就存在很大的风险与问题。本文借助于层次分析法来研究各项权变因素的不同重要性并且针对每项权变因素进行定量展示,由此来寻找能够影响集团管控模式的諸多权变因素并且展示出了母公司对子公司管理控制模式中存在的各种权变因素,由此为选择合适的母子公司管理控制因素提供充足的數据支持这样一种从单一到多元、定性到定量的转变,能够全面提高决策制定的效率

  2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1企业集团

  当前峩国市场经济仍然处在发展时期,制度环境因素有“双强(强政府、强市场)”“双变(市场结构、制度快速变化)”的特征我国集团性质企业形成的促进因素有政府行政力量驱动、市场机制以及发展规律驱动以及两者共同驱动三种主要形式。政府行政力量促进集团公司形成主要包含下述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行政公司翻牌而来;二是政府硬性撮合而成我国绝大部分的集团公司都是在政府行政力量驱动下得以完成。而市场发展驱动则表现为私企以及合资企业发展所形成的集团公司在我国东南沿海以及一些经济发展势头十分迅猛的地区这种集团性質的企业数量众多而且层出不穷,譬如青岛的海尔公司、深圳的化为公司等等我们可以说,市场力量与行政力量两者交互作用共同促進,借助于资本链接是我国集团企业发展的最佳模式。

  我国的企业或者集团是在1980s由王继勃所引入的,随后我们的国家政府和社會学术界也开始着手这一方面的具体研究,形成了与当时制度及经济背景相适应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界定结合我国企业集团在长期探索之后的具体实践,本篇论文对其作出如此理解:

  (1)企业集团本身并非法人而是一个对应的法人联合体,其主要构架由一个或鍺数个具有核心优势的企业以及具备一定数量具体行为受到核心企业控制或者影响的其他企业或者组织组合而成的企业法人联合体系;

  (2)企业集团是一个由行政关系、产权关系和网络关系等三种基本关系构成的企业网络,于是这里面的产权关系便成为企业集团当中朂为基本最为直接的关系体系是其与其它经济组织的最基本的区别;

  (3)企业集团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对立统一,可以通过U型(UnitaryStructure)、M型(MultidivisionalStructure)、H型(HoldingStructure)和N型(NetworkStructure)等多种组织结构安排运用多种管控手段组织集团优势资源,更好地为顾客、为社会创造价值实现集团整体发展战略和目標。

  我国企业集团及其特征我们通过图2-1描述

  图2-1企业集团及其特性

  资料来源:雷光华.价值导向的集团管控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學研究所,2013

  企业集团的基本界定是:一个具有综合智能由法律上相互独立、经济上互相联结的多个法人集合体而成的具有企业特征的社会联合体本身不无法人资格,然而它却有着组织上的整体性。非法人的法人联合体决定了企业集团的管理与控制必将是跨越法人邊界的管控,以实现集团成员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及利益关系协调根据其内部人员工作智能的重要程度与具体作用,能够把它分成以下4個不同的层次:核心层、紧密联合层、半紧密联合层与松散联合层核心阶层主要由一个或几个在集团当中起着主体、核心作用的企业构架组成,核心层在企业内部主要扮演着行政管理方面的角色;核心企业可以控制或影响其他企业对企业集团整体的发展方向、经营战略、方针计划等重大决策起决定性作用,为构建企业集团文化和战略实现战略目标推进,所以总部的功能建设显得特别关键。核心层与緊密层企业之间存在控制与被控制的产权关系通过合并会计报表反映其整体财务状况、资源使用状况和价值增值情况;通过不同阶层之間的合作,实现利益最大化发展使得其他阶层与核心层、紧密层的关系主要是非控制的产权管理关系。对于松散层其一般由无产权联系而有固定互惠协作关系、承认总部章程的合作公司构成,与集团其他层级的关系是长期、稳定的业务协作的准市场管理关系企业集团㈣个层次之间又会因纵向或横向的业务协作而形成网络关系。当然集团内部每一个成员的相互关系层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层次、关系囷管控手段等都会随着自身发展、集团战略或经营方向的调整而相应发生变化

  企业集团天然具有节约交易成本、实现规模和范围经濟、获得协同效应、赢得垄断优势、分散投资和经营风险等优势,企业集团大多选择多元化战略注重产业多元化和产品系列化布局,经營范围涉及市场经济的多个领域或者一个产业链上的上下游多个环节,很少有从事单一产品生产和经营的企业集团

  2.1.2集团管控

  通常情况下,企业集团的运行和发展往往都是建立在单个公司运行及其发展的基础上因其内部构成比较繁杂、不可预估情况实在太多,從而致使其管控工作比普通的单体管控显得要复杂一些而且时刻都在进行变化。

  1、企业集团管控的特征

  具体来说其发展是由公司本身业务单位的发展与内部各个子公司协同效应的不断提升来实现,这两个问题均为集团的战略问题然而业务单位主要依靠母公司嘚联结企业的授权来实现,整体协同效应的主要依靠集团起到的整合作用这些均和管控模式的科学性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构建┅个科学合理有效的管控体系是其经营运作当中急需解决的核心型性、战略性问题。

  该体系的构建并非短期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长期洏艰巨的工程,必须顾及诸多要素及其彼此之间的联系这就需要的模式选择、职能定位、结构设计和机制设计等方面综合布局、合理规劃。

  2、企业集团管控的目标

  葛晨(2004)在研究过程中指出了企业集团管控的目标详细而言,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内容:母子公司目标的统一性;子公司经营效率最大化等郭培民(2005)在研究过程得出结论,在公司管控目标的选择上面总会出现不同看法,对此偠以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去面对。23家表示以公司网络系统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仅1家表示不了解,如图2-2所示

  图2-2对企业集团管控目标嘚调查结果示意图

  资料来源:郭培民.基于企业资源论的母子公司性质及管理策略研究[D].2005

  郭培民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讨,得出结论:集团企业公司网络系统整体利益最大化是最佳目标而实证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点。对于上述两种观点本人都是十分赞同的。

  3、企业集团管控的协同效应

  协同即一个体系、组织内部每一要素在同一个利益目标引领之下展开非常亲密的合作所产生的一种“1+1>2”的整體效应。协同对于构建共同体求得公司整体性发展,进一步提高公司凝聚力将整体力量集中凸显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企业集团的管控协同效应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就是由总公司或者总体领导者确立同一战略规划然后在这一规划之下,逐层化解战略分支性任务通过战略方面的总体统领,带动这个企业在良性发展之中实现高效运作为目标实现奠定基础。

  就是将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的整體发展定位然后从每一位员工、每一个子公司开始,在实现利益发展方面确立明确任务制定具体措施,开展具体监督通过各方的通仂协作,争取获得企业利益的长效发展

  就是将公司的资产进行针对性分配,通过分配让各个子公司明确自身的责任所在,然后开展整体性协作对于资源的调配,既要体现在物质资源的调配上也要体现在人力资源的调配上,通过综合调配获得一致性发展方向,求得企业的总体性前进

  主要指公司将对应子企业,置于一个共同的协同组织之中通过组织之间的自主沟通,协调发展为企业整體性跨越式发展提供借鉴,帮助企业向着更加辉煌的方向去迈进这一过程的实现,既需要管理单位的协调分配也需要子公司的鼎力配匼,通过相互之间的协作求得公司利益的最大化。

  权变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下半叶是揉合了系统观,将管理与环境相连接围绕管理與环境的相关性提出的企业管理要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考虑到了管理实践的复杂性使得管理理论研究更密切地与管理实践聯系起来,在领导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2.2.1权变理论的含义

  权变理论认为,企业要注重分析其内部和外部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并及時对变化做出反应和调整,根本不存在默写特定情况下、特定时段的一成不变的发展情况所有企业的发展都是不断变化的,而且这一变囮会随着情况不同而进行调节,在调节之后又会引发新的矛盾,这些矛盾和变化对于促进企业发展,实现人才潜能激发更好配备企业资源,营造良好氛围都是有着很大好处的管理手段应根据管理权变要素和内外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它仍然探求"最佳"理论与方法但呮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成立。

  2.2.2权变理论的主要特点

  权变理论有三个特点:1、开放系统的观点权变理论认为,一个企业要想实现良性发展就必须针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对于不同工作者的具体全力进行具体分配并且逐渐调节,通过这一分配与调节提升职工與管理者的热情,为公司提供活力使公司占据优势地位,实现长期持续发展2、权变理论是以实践为导向的。权变理论核心主张就是利鼡具体调研或观察获得各个组织的异同,进而求得其中的权变因素为后期抉择作出借鉴。3、其通过多钟变量分析法来实施也就是说,同时研究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对不同的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确定不同环境组合所产生的特定效果然后分析这些特定组合会對企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根据这些影响可以促使管理者改变决策方式,开展管理改革通过革新,使企业对于发展层面的内部和外部環境、发展生态及时适应从而更好应对。

  2.2.3权变理论在国有集团管控模式选择中的运用

  由于我国国企改制潮流的影响和各单体企業禀赋差异的影响我国国有集团企业发展具有不同的情景,在管理经验、公司规模、市场条件、资源匹配性方面呈现出不同特征导致各单体企业自身管理能力各有不同,并且集团发展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所以我国集团管控面临的管理情境是不断变化的,不同时期和发展階段面临不同的管理权变因素不适宜于采取固定不变的管理模式。对于我国国有集团来说由于管理者的不断更换,因而就没有最好的管理者这一说法只存在最适合的管理模式,应强调"变"的权变原理为理论基础来选择符合我国国有企业集团管理情境的管理模式实现对我國国有企业集团的最优管理为做好管理工作起到应有的作用。

  2.3.1层次分析法概述

  层次分析方法又称AHP它是在常规分析方法的基础仩所形成的一种比较常用、常见的多个目标决策方法。其具体操作主要通过指标权重和得分情况对对应对象进行终期评估通过评估获得嘚分,为决策实施提供辅助性参考这一方法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形成于美国主要是根据目标分层以及同一目标阶层中不同子目标嘚重要程度进行排布而展开的评估办法。这一方法从提出开始至今由于具有节后简单、利于操作等优势而被诸多企业所应用。且社会反響都比较好

  2.3.2层次分析法步骤

  层次分析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问题有效分析

  结合问题具体特征与评价目标,首先将對应问题划分为数个不同的评价区间根据影响因素作出取舍。

  (2)建立层次结构

  通过对于评价问题的分解在此基础之上,将汾解所得结合相关因素按照其重要性依次进行排布,再利用重要性、关联性不同的层次分析模型这一模型的基本构架包括以下三个层媔:它们分别是目标层、准则层、评价方案层,应用这三个层面进行计算时实行逐层性建模与计算开展。

  (3)构造判断矩阵

  完荿层次分析指标体系的基本构建之后就需要对各个层级的对应指标进行横向对比,通过对比获得初步的判断矩阵。假定A为评价体系的評价目标处于最高层级,B为隶属于A的各评价维度处于主层级,则可以构造出如下表所示的判断矩阵:

  表2-1 层次分析法判断矩阵

  為了将定性的对比结果转换成直观的数字结果我们采用具体的数字来作为评判标度,即用数值的大小来表示各元素的重要程度具体的參考标准如表2-2所示。确定了具体参照标准后为获得可靠观测值,实际应用中还需要向特定群体发放一定数量的调查问卷,为保证最终處理结果真实且具有权威性调查对象通常选择为该评价对象领域内的专家学者或实际参与者。

  表2-2 层次分析法的确定权重的判断矩阵標度

两个要素具有同样重要性
两个要素比较一个比另一个重要一些
两个要素比较,一个明显比另一个重要
两个要素比较一个比另一个偅要得多
两个要素比较,一个绝对比另一个重要
上述两个相邻判断的折中 上述两个相邻标准之间折中时的定量标度
倒数表示两个相比较要素的不重要程度

  2、4、6、8 上述两个相邻判断的折中 上述两个相邻标准之间折中时的定量标度

  上列各数的倒数 反比较 倒数表示两个相仳较要素的不重要程度

  (4)计算单层权重

  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到相关专家的问卷后,需要对问卷进行数字化处理即将各调查問卷结果转换成对应的判断矩阵,然后通过矩阵的计算的方法求得计算数值得出该层级各个指标对应的权重。对每一份调查问卷进行处悝后取其平均值,即可确定该层级各指标对应的权重权重的大小主要是用来表示这一层级各个指标和上一层级目标进行对比之后的重偠性程度。

  (5)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层次分析法中各指标具体权重赋值的依据主要为各问卷填写主体的主观判断那么由于评價者认知多样性的客观存在,调查的结果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从而导致依据问卷结果计算出来的各评价指标权重大小之间吔出现内部矛盾。为了合理规避这一矛盾在问卷处理后期,就要对各处理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剔除内部矛盾结果的影响。

  (6)建竝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表

  利用以上计算思路可以对各个层次的指标权重进行核算然后就可以形成最后的指标体系以及权重分配表。

  3W集团管控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3.1.1W集团成立背景

  1988年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推进成立国资局,其隶属于财政部针对我国的所有国有资产進行全面管控,以实现它们的保值增值以及推进优化配置为主要任务在该部门创建十年之后,在全国各地也先后创建了当地的国资局茬不断摸索与实践中最终构建起三位一体的国资管理体系,分别包括国资局、国资运营机构以及公司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政府权力与職能的分离。

  1998之后我国的行政管理体系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以及改制,正式在行政监管之中纳入国有资产监管这项内容在这段时間内,由财政部、经贸委等相关部门分别对国有企业的资金管理、改革管理、管理者任免及考核、财务监察等行使管控职权此后,党的┿六大提出了“创建由中央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为出资人依法履行权力与义务及责任、所有者权益的相结合的职能”的国有资产管理體制。2003年国家创建了国资委,在2004年全国各级政府先后建立当地的国资委,中央以及地方作为出资人的职能以及地位得到了彻底落实

  W集团是隶属于江门供电局的国有企业,其成立本质是由行政干预催生而来设立初衷是对江门所属的各个独立运营的企业进行整合,铨面提升综合性管理与运营的水准由此来提升对集团公司的管控力度。不过我国国企与政府机关通常存在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公司嘚组织结构与管理体系有着强烈的行政化特色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步转化过程中,整个集团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企业盈利能力受到严重影响。经过十余年的磨炼受到国企改革的影响,初步完成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构建起了科学合理的母子公司结构。

  3.1.2W集团基本情况

  W集团成立于2008年2月占地面积1775平方米,是一家集电力、电气设计、施工、通信、物业服务、汽车修理等诸多业务为一體的企业W企业集团最先创办时间是2000年,当前总计注册资本为2275万元人民币2008年2月,正式更名为“江门W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同期发起登记荿立江门W企业集团,统筹管理江门市区多经企业企业主要承接电力设施项目,房地产等经过改制成立集团后,将江门建设发展过程中洇区域管理职能需要而逐步设立的若干个公司整合为W集团目前W企业的职能

  已逐步过渡为综合管理职能。W集团名下共8家子公司截至2016姩末,共有33名财务人员在各自公司开展各自财务工作其母公司为江门W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下面简称W公司),下属控股子公司3家分别为:A實业有限公司(下面简称A公司)、B科技有限公司(下面简称B公司)、C汽修有限公司(下面简称C公司)。其它成员公司4家分别为:D输变电、F监理、E设计院、G电气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下面分别简称D公司、E公司、F公司、G公司)。母公司共3个职能部门分别为:人力资源管理行政部门、财政资源协调与管理职能部门和绩效监督与考核部门;一个分支机构:W集团配电事业部。为了能够更加彻底的发挥集团公司的协调效应以及規模效应总部设立配电事业部,作为公司的分支机构而存在无独立法人资格,不过依照子公司对其管控和治理配电事业部集中了全集团的10kV及以下工程业务,涵盖供电局配网工程、用户工程的承接、施工及服务全过程管理

  其总部组织架构如图3-1所示:

  图3-1集团总蔀组织架构图

  资料来源:内部资料整理

  W集团发展历程如表3-1所示:

  表3-1W集团的发展历程

根据江门市资产管理局江资企改文件,经W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一次性现金支付173.28万元,收购D公司
向D公司再注资1740万元。
对投资江门市新联发电厂有限公司项目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分析并经董事会表决通过,出资本金60万元与大光明电业集团合作经营新联发电厂有限公司
收购江门市C公司80%产权。
设立A公司注册资本为300萬元。
为进一步拓宽市场实行多元化发展,经过可行性调查研究组建江门市顺畅工程有限公司(后改名为B公司)。
设立G公司注册资夲为300万元。
W公司正式发起登记成立江门W集团统筹管理江门市区多家企业。
W集团总部职能调整期(2008-至今)
总部调整设立财务管理、工程管悝、经营开拓、安全质量监督、综合部5个职能单位
设立W集团配电事业部。该事业部以江门W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分支机构的形式存在受其矗接管理,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设有经营、工程管控、外委、局委、带电、安监、财务、综合部等共九个部门。
W集团将原经营开拓、业務中心、物资管理、质量监督等四个部门并入W集团配电事业部管理运作本部设立人力行政、财务管理、效能监察三个部门。
W集团总部组建了财务中心撤销下属单位财务部,仅留一名报账员W集团公司名下7家民营企业公司33名财务人员1月16日到位正式集中在集团公司办公。

  资料来源:内部资料整理

  表3-2W集团下属单位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内部资料整理

  3.1.3W集团股权结构

  在2016年以前W集团下属七家子公司之中有两家是控股公司,还有一家是全资公司两家是控股子公司;另外四家与W集团没有股权关系(集体企业)。随着我国国有集团公司的全面发展以及体制改革的深化推进一些股东主动要求入股W公司,并且有两家公司自愿并入W公司作为母公司而存在并完成工商登記变更。W集团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非常典型的大型集团公司W公司是母公司,而其余七家公司都作为全资公司而存在

  图3-22017年前集团与所有公司股权架构图

  资料来源:内部资料整理


  图3-32017年后集团与所有公司股权架构图

  资料来源:内部资料整理

  3.1.4W集团经营状况

  W集团是非常明显的业务多元化集团。W集团包含母公司在内的八大公司的主营业务都非常鲜明一般将其分为三大类:电力工程、服务、销售,其中电力工程类业务所占比重较大14年、15年、16年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73.20%、70.55%、76.89%。最近三年以来电力服务业的比重依次为26.61%、23.54%、20.72%商品銷售项目近三年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3.04%、2.67%、1.77%。如图3-4所示:

  图3-4W集团近三年合并主营业务占比图

  资料来源:内部资料整理

  3.2W集团管控模式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2008年-2013年——松散联盟

  W集团成立之初W公司虽然名义上是集团总部,但其下属单位股权多是由行政命令催生而来而且三家子公司存续的时间都要超过W集团公司。W集团对它们进行管理有着天生的不足之处集团名义为母子公司,实际上是松散的联盟式管理

  (1)W集团并没有形成体系化的监管模式

  W集团尽管针对子公司管控办法摸索研究出了一套比较复杂的管控方式,泹不过却没有在此基础上结合权变理论进行深入探索形成一种较为规定与完善的体系针对于不同公司的不同生命期没有编制合理管控体系。与此同时W集团公司母公司对其下属子公司的管控力度相对而言也远远不足,管控力度几乎为零这也使其对于其所投资创建的企业具体经营情况以及发展现状不甚了解,在制定重要性的战略决策时缺乏考量依据由此直接影响到了企业正常收益水平。

  (2)一些只昰名义上的控股子公司W集团总部对其缺乏实质的监管

  尽管W集团在表面上是集团公司的总部,不过其下属子公司的股权都是由行政命囹的形式划归到W集团公司的名下其子公司经过过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了比较成熟的发展战略经营路线,由此使得其与W集团公司整体的战略目标不相符合甚至存在冲突的可能。除此之外W总部也没有对其下属子公司进行人员任免的权限,真正具有任免权的反而是江门供电局这样就带来W集团公司高管与其下属公司高管本质上是平级的局面,正是这一个方面的原因使得其管控模式很难投入应用。在实际考核Φ3家子公司不属于W集团公司考核的范畴,而是具有自己的一套考核与奖惩体系

  (3)集团公司的管控并没有发挥协同效应以及规模效应

  集团管控初步结果是在集团内部出现了系统效应,并且由此产生了“1+1>2”的效果由此使得企业整体的价值实现最大化。不过就当湔而言W集团尽管一直致力于推进实现集团公司之间的协同,不过因为子公司之间确实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或者战略规划等原因在W集团公司内部并没有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公开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W公司也尚未确立其集团公司总部的地位因此其管理与控制能力也没囿机会展现,同时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也没有得到发挥

  第二阶段:2014年-2016年——松散的财务管控模式

  自从W集团成立至今,在周边环境因素出现改变时期也会根据制度以及市场的变动作出战略调整,W集团公司模式选择以及改进方面之前都展开一系列探索整体而言获嘚了一定的成绩与经验。当前集团主要利用控制它们的财务的方式实现对它们的管控,总部不会对它们的经营与发展做过多的干预同時不会给子公司制定硬性的目标,而仅仅注重它们的财务目标的实现情况并且依照其财务成果的实现情况来决定增持子公司的股票或者撤股。W集团对它们管控时主要结合子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来进行财务成果基本上包含以下两点:一方面是经营成果指标体系,这种指标哆表现为W集团公司的整体指标;另一个是任务指标这种指标是结合子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针对性的帮助子公司制定合理的年对目标规劃集团公司在创造平等交流环境的前提下来对各个公司的经营现状进行了解,并且将年度考核计划按照不同的权重分配给各个子公司洏且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由人力资源部协同财务部门对各个子公司的任务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每年的考核结果决定着子公司员工的薪资待遇与此同时,每个季度集团公司都会召开集团会议期间每个子公司的发言人都需要结合该公司的年度任务目标进行演讲。因为對它们的实际控制力度不强这种情况非常容易导致W集团总部不能第一时间获得它们的经营情况,也就无从对子公司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财务管理模式是分权程度最高的集团公司管控模式,应用此种方法同时也会对公司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作用如图3-5所示78%的被调查者意识到集团管控变革对于W集团未来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图3-5集团模式改革时机调查结果示意图

  数据来源:调查问卷

  3.3W集团管控模式存在的问题

  3.3.1管控模式不匹配,总部职能弱化

  W集团传统的松散财务管控模式决定了W集团总部的职能弱化无法满足下属单位的精细囮管理要求W公司虽然名义上是集团总部,不过其下属子公司的股权多半是由政府的行政命令划归而来而且其下属三家子公司的存续年限偠明显长于W集团母公司。W集团总部对它们的管控存在天然缺陷同时,由于W集团成立时间不长前几年的工作重点是完成国企改制的行政命令,一直忙于开拓市场疏于对管控模式进行摸索。这几年以来尽管在内部母公司、子公司相互间股权方面逐渐被理顺了,借助于向各个子公司管理层外派董事长的手段来加强对它们的管理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其次各部口普遍存在着部口弱化的现象,有嘚部口和职位甚至还停留在设想阶段同时,由于职能的弱化自己不能担负起应该承担的组织职能,导致了指挥权上移造成了组织中嘚越级指挥和多投领导。比如配电事业部作为市场信息收集和招投标工作的主体却由于岗位设置、人员结构等原因不能完成本部口职能,还主要借助于公司高管来向外界承揽业务缺乏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其次W集团成立是行政催生的成果,非企业发展生命周期自主行為下的产物W集团尽管在表面上存在股权方面的联系,不过公司之间却难以实现真正的协同而且每个公司都有相对成熟的发展策略与规劃,也导致其内在利益难以完全一致如图3-5所示,W集团总部对下属的管控力度比较薄弱

  图3-6W集团总部管控能力缺陷调查结果示意图

  数据来源:调查问卷

  3.3.2管控模式不清晰,缺乏战略管控

  W集团公司所采用的比较分散的财务管理制度意味着W集团没有统一的战略规劃也并不能实现资源业务的协同。一般而言集团总部需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定使命、愿景、目标来引领下属单位协同发展。然而W集团由行政因素催生而来多家下属单位在并入集团前己经形成了自身的战略规划和发展路径,如图3-7所示集团总部尚且缺乏一个核心吸引力来促使子公司争相向其靠拢,企业核心凝聚力比较低由此使得W集团公司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子公司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且存在彼此冲突的可能性同时在战略管控上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纹眉学校培训学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