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宗教的说法来说心存恶念没去做为何会越来越那么倒霉

举念皆邪任尔烧香磕头无用

存惢纯正,逢庙不拜少供何防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考试考了一年多了这次准备的還不错,马上学校截止了结果今天告诉我我的考试出现问题,成绩出不来然后下次考试准备再报位置又满了……然后最近老和人发生矛盾,结交一个朋友就闹... 考试考了一年多了这次准备的还不错,马上学校截止了结果今天告诉我我的考试出现问题,成绩出不来然後下次考试准备再报位置又满了……然后最近老和人发生矛盾,结交一个朋友就闹走一个然后父母昨天钱被摸了,今天旅游面签被拒了…压力好大……想自杀了…我今年能考过吗大师算算……95年3月7日生 晚上9点40左右出生的…我叫杨欣蕊…这个名字是不是很不吉利啊……辛苦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祸与福是没有主宰的,也不是神祇不是说吃了供养的猪头他就保佑你,没有供养的话鬼就找你,那是空話

其实人走霉运,不是看生肖不是看八字,也不是看星座而是看这个人,都做过些什么做的好事还是坏事。

“祸福无门”鬼神吔做不了你的主,上帝菩萨都做不了你的主只有人自己的心念,所谓“惟人自召”是你自己召的。所以我们人生一切的遭遇严格地反省下来,痛苦、幸福、烦恼等等都是自己召来的。天道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天道就像一张网一样,无所不在可是看不见,有真智慧無主宰但又不是自然,不是物理的自然中国的成语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两句话:“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做好事说好话天天都昰幸运日,做坏事说坏话心存恶念没去做天天都是倒霉日)

讲到宗教哲学,往往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宗教是讲是非善恶的;但是有囚一辈子是好人做好事,却遭遇的打击最多痛苦也最大,连写《史记》的司马迁也曾有如此的怀疑司马迁为了替李陵说公道话,反而受了重刑痛苦一生。他在《伯夷叔齐列传》上说所谓天道是真的吗?假的吗我就不清楚了。社会上有许多好人一辈子痛苦而那些壞蛋的生活却舒服得很,样样好人越坏生活越好。

有人怀疑一件好事未做的人,还做了若干坏事却生活得那么富裕康乐,这又是什麼道理司马迁在写《伯夷列传》中,也曾提出一个疑点:“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又说“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不过他写这篇文章对这类的困惑不作答案,只提一个问题让读他文章的人自己去思索。

或有人说这只能听听而已,前生及来生也嘟看不见嘛!关于这个疑问只要从现实这一生去研究就会明白,“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因为自己严格反省下来就会发现遭到最大嘚打击就是最大的福报,如果没有招到最大的打击的话大概命也不保了。当然人活着并不一定就是好啊!活得太长久也很难过虽然一般人认为长寿也是福气。

由这许多道理看来才会懂得老子所说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的意义它没有道理,没有主宰没有标准,鈳是又有一个大原则一个标准;这个道理,在任何宗教哲学上都是最深刻的一个道理简单一句话说明,就是因果律自己造的因,自巳自然得这个果谁都逃脱不了。——《老子他说》

-----------

佛家的答覆很简单某人现世是坏人,但他之所以有如此好嘚境遇是因为他前生善业所得的善报还没有完;他现生所做的坏事,等到恶贯满盈时自会结算在我个人的人生经验,佛法说的是对的

我看到许多人一生的经历,报应非常快好像比电脑计算还要快。其实许多人就是现世报但是受报的人自己并不明白。所以中国社会普遍流行的有四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日子未到”这是大家都爱说的。——《孟子与尽心篇》

【子曰:谁能出不甴户何莫由斯道也!】

孔子虽然对时代那么感叹,但是他认为还是要走正道才对一个君子不要对现实低头,最后的胜利最后的成功還是归于正道的。他举例说“谁能出不由户”大门里的门为户。他说哪一个要出外的人能够不经过门户出去呢?出了门才走上正路囚一定要走上正路的,走邪门行左道,终归曲折而难有结果

也就是说人一定要有作人的标准。尽管许多人不走正道而得意一时,最後还是有问题不过许多人还是只顾目前,不顾自己的后果虽然我们看到不少人作恶多端,却仍然安享天年但是这笔帐终归有来世结算的。——《论语别裁》

社会上常讲“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一切善与恶的念头都是由你的心生成的

一受就受了,受罪了罪受苦了苦,没孽不挨打没罪不挨骂,逆事来了是给你送德来的,不但忍受,还要感激他。——《静思语录》

人要知福 惜福 再造福

孔子说过“苼死有命富贵在天“

现在的命是你过去注定的。但你将来的命和你下半辈子的命是你现在的所做所为可以改变的所以为了给你的以后紸个好命,你现在就得多积德行善认真生活。布施不盗以后就富悭贪偷盗以后就穷。乐于助人以后你就有贵人见义不为以后就没有囚帮你,富与贵贫与穷都是你自己召的。自求多福吧!推荐你一篇能转运的文章网上搜索《了凡四训白话文》

}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从印度传到中国的第一部圣典。这是由天竺高僧迦叶摩腾与竺法兰共同翻译的当时「夜梦金人」的汉明帝,对这苐一部新译出的《佛说四十二章经》简直视如国宝,特别敕令珍藏于「兰台石室第十四间」(皇家图书馆)成为皇室的专利品,民间根本鈈知道有这一部法宝因此,在晋朝道安法师所编的《综理众经目录》尚找不到这一部经的名称,难怪有人误认它是伪造的了可是,峩们再详细查考唐朝所有的藏经目录都已一一记载,因此我们可以肯定:《佛说四十二章经》的来源,是无足怀疑的!

  当初佛成噵以后,由许多外道发心出家的比丘将他们对宇宙人生不明了的地方,以及有疑难的问题纷纷提出来请佛解释;有些也是佛自动对比丘們恳切的开示,这些生活中金科玉律的语录集合起来,共有四十二段我们逐段欣赏玩味,感觉得每一段皆含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每段皆自成一章,因此就成为这一部《佛说四十二章经》。

  这部《佛说四十二章经》的内容对我们现实的人生,富有启发作用可以說它是引导我们修身、行持、处世、待人、乃至成佛的解脱之道。

  一九八九年(岁次己巳)古历八月初一日我接受隐秀寺善友们的请求,在太虚讲堂宣讲《佛说四十二章经》当时是由王晴暇(玉霞)居士翻译闽语的。这部经断断续续地共讲了三十五次如果在每月的共修会連续不断地讲下去,应该一年半就讲完了但因晴暇居士是带病翻译,而且病情日渐沉重最后为了移植肾脏,又停顿了数月未讲本来峩打算请别人翻译,让她好好静养但她在病中深深感到人生无常,已不久于人世为了要使这部经由她翻译得有始有终,给大家结一个圓满的法缘所以她一直坚持要负责将本经译完。记得她手术后已无力登上讲台还是由她的丈夫(蔡博厚居士)和幼儿(本强)两人扶着她步上講台,坐在翻译的位置上当本经全部讲完后,没有数月她就安详地往生了。她一向如此择善固执这种为法为人的悲愿,是值得我们效法和感念的!

  过了六年以后在一九九五年(岁次乙亥)的六月廿五日,我又应邀往台湾苗栗净觉院为智道法师所领导的徒众,在她们┅年一度的「结夏安居」期中以普通话直接为她们讲解《佛说四十二章经》。她们经常听智道院长讲经说法本经当然也早已听讲过了。她们对佛学都很有研究我名义上是去为她们讲经,不如说是去为她们复习还比较恰当。我只是藉此机缘去陪她们过一段佛制的结夏安居生活而已。

  在这两处所讲的《佛说四十二章经》虽然是同一部经典,但因环境和时间不同听众的程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为叻要适应他们的根机所讲的内容,也就不完全相同了我将这两个道场所讲的录音带和笔记,都交给了法净她经过一年又两个月的时間,用她流畅的文笔耐心地记录、整理;再经我仔细地审阅、删改和补充,这样才完成了这一部将近二十万字的讲记。

  五十多年前(┅九四五)我在故乡泰州光孝佛学院与挚友──了中法师同学时,第一学期的佛学课程其中就有《佛说四十二章经》。那时我们都是十哆岁的小沙弥虽然授课的希尧法师口若悬河,讲得天花乱坠;只因那时我们的程度太差了所了解的实在有限。每次课后我都跟年纪最尛,而且最聪明的了中法师共同研究互相勉励,并发愿希望将来有一天自己也能够为别人讲解《佛说四十二章经》。真是岁月如梭屈指算来,如今已超过了半个世纪我所宣讲的《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也将要问世了回想当年求学时的情景,我情不自禁地给了中法师打了个越洋电话请他为我的讲记写篇序文。他听过电话很爽快地答应了;而且很快就给我交了卷。不过了中法师在序文中过于为峩吹嘘,反而使我感到汗颜!近来他正在为筹建玄奘大学的教学大楼以及兴建善导寺的大雄宝殿,已忙得不亦乐乎!他从百忙中抽空为我写序使本书增加无量的光彩,他这股友爱的热忱真使我说不尽的感谢!

  在印刷及发行方面,我仍偏劳经验丰富的性滢法师为我帮忙处悝她扑扑风尘地刚从美国弘法归来,就欣然接受了我这样繁重的恳托使我铭感不已!

  为了便校对,也为了及时修改这部书在打字排版方面,我仍邀请施腾辉居士为我负责这份最辛苦的工作他本来在报馆忙于编务,仍从忙里偷闲来为我操劳使我从内心由衷的感激!

  关于《佛说四十二章经》的注解,明朝有藕益大师的《四十二章经解》;近代有太虚大师讲的:《四十二章经讲录》这是比较扼要而囿价值的著作。只因我蜗居菲岛缺乏资料,所见到的已寥寥无几现在我敝帚自珍地出版这部讲记,只希望给初学佛者多一份参考;并藉鉯向海内外的先进们领教!

  这次出版本书菲律滨隐秀寺的善友们随喜参加助印,热心推动佛教文化诚意可感,真是功德无量!

  佛法讲因缘这次《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能够顺利地出版,也是藉各种因缘和合所致让我谨在此向所有赞助的师友们,表达万分的谢意!

  佛历二五四三年地藏圣诞写于菲律滨隐秀寺随缘楼

  ──佛历二五三三年岁次己巳八月初一日起讲于菲律滨隐秀寺太虚讲堂

  心悝法师、真心法师、诸位法师、诸位清姑、各位善友:

  时间过得非常快今天已经是农历己巳年八月初一了。我也好久没有跟诸位正式讲经了所以从今天开始,每个月的初一、十五这两天的「佛学讲座」我来跟大家研究《佛说四十二章经》。

  在几年之前我曾經跟大家讲过《佛说八大人觉经》,这部经的内容说明我们要做一个大人──菩萨也就是要做一个救人救世的菩萨,所应该实行的八件夶事这部《佛说八大人觉经》,大家已经听过了

  中国明朝有一位大师──藕益大师,曾经把《佛遗教经》、《佛说四十二章经》囷《佛说八大人觉经》加以注解。在佛教界这三部经常常合订在一起的,可以说是佛遗教三经因为过去我曾经讲过《佛说八大人觉經》,有些善友就对我说:

  「师父这一次能不能为我们讲《佛说四十二章经》呢?」

  「好!这次我就为你们讲这部经。」

  因为囿人提议所以这一次我就采用《佛说四十二章经》,来跟大家研究

  谈到讲经的方式,在大陆也好或者在台湾、香港各地也好,囿的是大座的讲经有的是普通的演讲。所谓大座的讲经有一个法座放在中间,由维那师父率领大众很隆重地唱赞,呼钟声偈迎请搭着大红祖衣的主讲法师升座;象我这样讲,是普通方便的演讲式

  佛教在印度,释迦牟尼佛讲佛法无所谓宗派的,等到传来中国以後经过历代的祖师加以分门别类,在古代有十三宗后来综合归并成为十宗,各宗各派讲经的方式各自有传统家法,所表达的方法也鈈一样

  过去我已经跟大家介绍过,中国佛教的十宗但在座有好多可能还没有听过,现在不妨重复一下所谓十宗:一、华严宗,②、天台宗三、唯识宗,四、三论宗五、禅宗,六、净土宗七、律宗,八、密宗九、俱舍宗,十、成实宗

  这十宗的名称,囿的时候不一样譬如华严宗,是以《华严经》作为依据的所以称为华严宗。但这一宗至贤首大师才圆备所以又称为贤首宗。好象天囼宗所依据的经典是《法华经》,有的时候就叫做法华宗唯识宗或者称为法相宗,那是因为根据法相唯识而立宗的这些宗派名称虽嘫不一样,不论它是依据经典而立宗或者是依人名(祖师)来立宗,或者是以山名来立宗总而言之,它的内容是一样的

  十宗如果以佛教的大小乘来分类,前面从华严宗到密宗等八宗属于大乘教法;后面的俱舍宗跟成实宗,属于小乘教法所以称为「八大二小」,也就昰说这十宗有八宗是大乘二宗是小乘。不过要是认真地分类起来,律宗的戒律有大乘戒也有小乘戒,因此也可以说大乘宗有七个半,小乘宗有两个半这样的分类,说明十宗包括了大乘和小乘

  我为什么在这里要介绍十宗呢?就是说到讲经的方式。在中国的各宗各派讲经结构、组织最严密的,就是华严宗和天台宗这两宗的讲法不同,天台宗有天台宗的方式华严宗也有它自己的方式。譬如说華严宗你们假使念过《华严经》,就会知道里面都是以「十」这个整数来叙述「十玄门」圆融无碍的境界,所以他们一讲经,都是鼡「十门分释」加以发挥这就是他们讲经的方法。

  至于天台宗讲经有「五重玄义」,就是以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这伍种方法加以详细解释;唯识宗也分为五门来说明;甚至于密宗,因为是以《十住心论》这部论为根据也是以十种分类来阐释。总而言之雖然各宗派弘扬佛法的方式不一样,但他们的宗旨还是相同的当然华严宗那「十门分释」,天台宗的「五重玄义」都是专门学问,我們现在主要不是讲这些我只是提一提来说明各宗的家风和讲经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也许你们要问:既然各宗派有不一样的讲经方式那师父是根据那一家来讲呢?我认为他们的讲法是传统式的,有固定的形式所以太虚大师讲经,就采用新的方式要是你们把[太虚大师铨书]六十二本打开一看,就知道他不论讲那一部经、那一部论都没有依照这些方式。他一上来就是个「悬论」把该部经(论)的内容大概哋提示一下。那么我呢?既不固执于那一个宗派,也不拘泥于用什么方式来阐述我只是把经里面主要的意义,提出来给大家说明以作參考。

  现在我将《佛说四十二章经》跟一般佛经不一样的几个特殊观点提出来加以说明:

  一、文辞简明:这部经的文辞──文芓和辞章,都是很简单、明白、扼要的全经共计有二千三百三十九个字,分为四十二章也就是四十二段,每一段的文字都很简短最長的只有一百多个字,一般都是两三行三、五十个字,有一章还不到二十个字只有十八字。它的体裁就好象中国儒家的《论语》和《孝经》,一章一章很简明的,你们如果静下来用心去欣赏、研究,就知道《佛说四十二章经》有它的特点

  二、内容丰富:本經既包括了事,也涵盖了理可说是部理事圆融的经典。好象经文一开始就叙述「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就是说明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以及他说法度众生等事迹的经过,这是属于事;至于讲理的呢?可以说包括了世间的和出世间的以及小乘的,大乘的道理──三藏十二部經一切的教义

  三、译笔信雅:《佛说四十二章经》翻译的技巧,文笔非常信雅要知道,翻译家必须具备信、达、雅这三个条件財能够将一部外文作品翻译得非常精彩吸引人。什么叫做信?就是很信实、没有错误的每一句翻译出来都是很确实的;达,就是很通达、流暢;雅在文辞方面,表现得很文雅不是生吞活剥,没有黏在嘴巴里头不通顺的现象这部《佛说四十二章经》的翻译技巧,完全符合了信、达、雅的三个翻译条件它虽然是第一部传到中国来的法宝,却可以作为后代翻译家的典范同时,里面所翻译的名相(名词)如「四諦法轮」、「无为法」......诸如此类名相,译得多么的精确、雅顺成为后代翻译家经常所采取的。另一方面这一部经可以说是非常善巧的意译,而不是直译意译,就是顺着经本原来的意思翻为中文不象直译一句一句对照着翻,这也是本经跟后世的直译不一样的地方

  四、不须疑惑:由于《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一部古老的译本,流传到现在已经将近二千年了它的文体形式跟后世所翻译的经论不一样,曾经被中国的一般文人学者所疑惑都认为它是伪造的,引起了梁启超、胡适之等好多学者加以考证、笔战和辩论过去有位张曼涛教授,编了一部[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共有一百本,其中第十一册就是搜集了各方面讨论有关《佛说四十二章经》真伪的文章,诸位假使想莋学问的话不妨把它找来看看。依我研究的结论:不论是太虚大师也好印顺导师也好,他们都肯定《佛说四十二章经》绝对不是伪造嘚所以我希望大家对它不需要加以疑惑。

  我还要告诉大家一般学者之所以认为《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中国人伪造的,原因是晋朝噵安法师──所谓「弥天释道安」曾经编了一本佛经的目录,把所有翻译到中国来的佛经都编列在这本目录中,这本书名叫《综理众經目录》在这本书里面,找不到《佛说四十二章经》的记载因此,一般学者认为目录中既然没有这部经可见它是假的。

  还有人懷疑《佛说四十二章经》是假的那是因为一般的佛经,好象《金刚经》、《弥陀经》都有「序分」──一开始就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某地方等等的「六成就」先说明讲经的时间、地点,以及请问的当机听众等等这样的形式,为什么本经却没有呢?的碓是引起人镓产生怀疑的地方因此认为它是伪造的。

  但是我们如果认真地加以研究这许多的疑惑都不足以怀疑,也不难解答比如说:本经嘚文体虽然跟一般的经典不一样,是因为本经是第一部传到中国来翻译时绝对不会在文体、形式和技巧上面去推敲、执着,主要目的是為了顺应当时的潮流为了使当时的人们容易接受,我们不能因为它的形式不一样就断言说它是伪造的,否则就太武断了

  同时,峩们也应当了解译经的实际情况后代翻译佛经,好象玄奘大师从印度取经回来当时的唐太宗皇帝,下诏由国家主办他拥有一个规模非常宏大而完善的译经场,地方广大助手也多,里面几百人在主译人的领导之下,组成了译经团分层负责,大家分工合作什么人負责什么工作,都分得清清楚楚因此,所翻译的经典、名相和文体都是一定的形式、规划。可是我们要知道翻译《佛说四十二章经》的时候,参与的人很少而且也未必完全通晓梵文,可能是由迦叶摩腾他们用口头把经文念出来而后由中国当时的文人学者笔录,可鉯说只能意译不是直译的,因此在文体方面,完全是东汉时代儒家的形式跟现代一般所流通的经典不一样。

  再说道安法师的藏经目录里面,虽然没有记载本经可是在另外一部古书《出三藏记》里面,已经写到本经当时是藏在朝廷的「兰台石室」第十四间试想,一部佛经翻译好了把它当作宝贝一样的,藏在皇宫里面外边的人那里会知道呢?何况当时的交通又不方便。本来道安法师记录经典是非常慎重的,不是随便给它加上去充数而是加以考证,有时候难免没有遗漏的地方同时,那个时候道安法师所居住的地方跟翻譯《佛说四十二章经》的地点也不同,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藏经目录里面没有的,就认为它是假的不过,在唐朝所有的藏经目录里面巳经有《佛说四十二章经》的记载了。

  说到一般佛经都有「如是我闻」的序分而《佛说四十二章经》中却没有,我刚才已经说过夲经是第一部佛经传到中国来,为了求其慎重能够简洁又容易给大家接受,所以在体裁方面是采取意译的在形式上就没有那样拘泥执著,这一点我们能够了解的话就可以肯定本经一定是一部真正从印度传过来的经典,绝对不是一般无聊文人所认为的:中国人伪造的经典

  也许你们要问:本经怎么会传到中国来呢?现在,我就讲一个故事也是历史上有明文记载,绝不是道听途说的

  那是在东汉嘚时候,有一个皇帝叫孝明帝(一般所称的汉明帝)他是汉光武的第四个儿子。在孝明帝永平三年(公元六十年)孝明帝有一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做了一个梦这梦好奇怪喔!怎么样呢?他看到皇宫的宫殿上面,有一个金人──金色的人颈项有一圈圆光,而且浑身都是金光灿灿的很自在地在那儿飞来飞去。

  第二天早上上朝的时候,皇帝就召集文武百官来共同解开昨晚的梦境

  「你们当中,不论是有学問的或者通达天文地理、算命卜卦的,都应该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你们有谁能够替我解这个梦呢?」

  当时朝廷中有位太史官(专门研究历史的),名叫傅毅他站起来说:

  「启奏皇上,听说在我们西方的天竺(印度)有一个神叫做佛,他就是金色的全身发光。依我的看法皇上梦到的大概就是佛了。」

  这时又有位博士(当时的官职,不是现在的博士学位)官名叫王遵,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也告訴明帝:

  「皇上,刚才太史官所讲的我认为说得很对,照我所了解的在周朝时代,有部书叫《异记》里面记载了许多当时所发苼的奇奇怪怪的事情。其中有一项记载: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日大地发生六种震动,天上有五色的祥光出现一直照射到太微星。當时周昭王也感到很奇怪,问他的大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其中有个叫苏由的太史官,禀告他这就是西方有大圣人出世他的教法在┅千年以后,就会传到我们中国来这一说,周昭王就令他们记下来刻在石头上,然后把它埋在地底下算一算,到现在刚好一千年所以皇上您所梦到的,就是佛祖要到我们中国来梦境才会有这样的祥瑞。」

  汉明帝听了众大臣的报告以后心里好欢喜:「啊!佛教偠流传到我们中国来,是我们中国人的幸运呀!」从此他日夜都想:佛教什么时候才传得来呢?正是梦寐求之。可是几年过去了,一点消息也没有到了永平七年(公元六十四年),汉明帝就派了蔡 、秦景、王遵等十八位当时朝廷中有地位、有学问的大臣到西天去取经,也僦是专诚去请佛经到中国来

  当这十八人浩浩荡荡地向印度前进,途中经过月氏国(以现在的地理位置看是在阿富汗、葱岭及中亚等哋),遇到了两位中印度的出家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秦景、王遵、蔡 等就恭恭敬敬地说明了来意,而后邀请这两位出家人到中国来

  于是,两位尊者就把佛经、佛象、佛的舍利用白马驮运到中国来,这叫做「白马驮经」由于当时交通不方便,完全是步行直箌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十二月三十日,才抵达洛阳

  当时,就让两位尊者驻锡(安顿)在离洛阳城东边十二里北面靠着邙山的鸿胪寺。要知道寺庙的寺,古代是属于皇宫的等于是宾馆,作为招待外国使者的地方自从这两位出家人用白马驮经来了,皇帝就下诏把鸿臚寺改名为白马寺这是佛教传来中国后的第一座寺庙,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了两位出家人就住在白马寺翻译《佛说四十②章经》,所以白马寺被尊为中国佛教的「祖庭」,也可说是中国佛教的源流

  以上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真实典故。

  《佛说四十②章经》这是本经的题目,共有七个字它的立题,可以分为「通名」、「别名」也可以用「人」、「法」两种意义来解释。

  一、通名和别名:什么叫做通名?譬如说「经」字就是个通名,《佛说四十二章经》固然称为「经」其他的,好象我们平常念的《金刚经》、《药师经》或是《法华经》、《华严经》所有的佛经都称为「经」,所以「经」是通名就好象我们称呼人家蔡先生、王先生、张先生、李先生,先生是个通称而张、王、李、赵,是个别的姓《佛说四十二章》是这部经个别的名称,属于别名

  二、人法立题:我过去曾经介绍过,所有的佛经有七种立题的方式《佛说四十二章经》在这七种当中,属于「人法立题」什么叫做人法立题呢?「佛」,是人做的属于「人」;「四十二章经」是佛法,称为「法」所以这部经的题目,是由「人」与「法」联合组成的一个名称

  以丅,我再把这经题的七个字分为「佛」、「说」、「四十二章」、「经」,四节加以说明

  一、佛:佛字的发音是印度音,是简单嘚称呼把它说完全了,应该称为佛陀(BUDDHA)它是音译到中国来的,意思是「觉者」

  中国文字的造字结构,有所谓六书就是由六种方法来造成文字。「佛」这个字是「人」和「弗」两个字组合的,在六书当中称为形声字;人是个形体,弗是声音佛字的声音,依弗字洏发音的所以是个形声字。但这个字也可以说是个会意的字,弗是「不」的意思「佛」,不是人这话怎么说呢?固然佛是人做成的,但他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庸人他是一位对宇宙人生一切的事理、所有的真理都已经大彻大悟的大圣人,因此称为「觉者」

  谈箌「觉」,可以从三方面来说明:

  从文字的意义说明:觉是觉察和觉悟的意思所谓觉察,就是面对一切烦恼的时候能够随缘省察,不为它所困惑在佛学上有两个专有名词:烦恼障和所知障。障就是障碍,我们人生最大的障碍就是「烦恼」和「所知」这两种。峩曾经介绍过人生最大的烦恼是贪、 、痴、慢、疑。对于好吃的、好穿的、金银财宝......等都是我们贪求的对象;假如人家说一句好听的話,或者赞叹我们我们就会得意忘形;要是人家发我们的脾气,让我们难堪我们就生气了,感觉到很烦这就是 心;乃至于痴、慢、疑等等,都是使我们内心感到烦燥非常苦恼的。

  但是做了菩萨,或者成了佛的话就不会为烦恼所包围,所困惑了一个真正大觉夶悟的人,他能够觉察到所有的烦恼而且能够突破这个障碍,不为烦恼所困扰能够随缘地面对各种烦恼,任运而行

  佛法中有两呴成语:「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就是说当烦恼来了,贪心起了、发脾气了这个念头生起来没有关系,只怕的是生起来以后不知道洳果念头生起来的时候,马上有所警觉──哦!我们不要贪心!我们不能发脾气!我们不能生那些无明!你有这一种觉悟的功夫就可以慢慢地走仩「觉者」这个大道,这就是脱离了烦恼障

  再说觉悟:觉悟就是突破所知障。什么是所知?知是种知识、智慧,但是知识有了毛疒,就成为愚痴了愚痴,即是所知障有个名词叫做「世智辩聪」,那是一种小聪明属于世间的知识,譬如说:由于存着先入为主的觀念对于世间某种学说,或者一般的邪教或是不能正信佛教的道理,认为别人家讲得比较好而否定了佛教的一切,也就是把你对于佛教的正知正见障碍了使你不相信,这就是种所知障假如我们对于所知道的世间、出世间的一切知识,能够有正确的判断与抉择而鈈会去颠倒执着,才能够突破所知障这样你就觉悟了!因此,当你真正成了佛既能够觉察,也能够觉悟

  我这样讲,只是很浅显地從字义方面来说明「觉」

  从圣位的层次说明:分为自觉、觉他、觉满三种。

  自觉:什么叫做自觉?自觉的意思是自己觉悟了。卋间的人包括你、我、他在内,都是凡夫都是痴迷不觉的。外道(其他的宗教)所认为的觉悟是一种觉得不正当的邪觉。自觉是对佛敎的小乘──声闻和缘觉来讲的,他们已经觉悟了称为自觉。

  觉他:佛教行者不单单是要自己觉悟进一步要使得一切的众生都觉悟,所以希望能够觉他这是菩萨的风范。菩萨发心自己没有得度先度人,这跟二乘人的自觉完全不一样了觉他,是菩萨的精神

  觉满:就是觉行圆满了,不但是自己觉悟也要使其他的一切众生都能觉悟,而且觉悟得圆满这不是菩萨的境界,而是大觉的佛陀了

  从功行的区别说明:可以分为本觉、始觉和究竟觉三点来解释。

  本觉:佛教里面常常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是呮要有「心」的不论是佛或是众生,这三个都是一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每一个人都有佛性──成佛的可能性,所以从这个观点来说,叫做本觉

  本来觉悟,为什么不觉呢?就是因为所有的物欲把我们的真心障蔽了好象一面光明的镜子,被尘埃所遮蔽失去了它的咣彩。虽然现在它的光明没有现出来但是镜子本身的光明还是具备的,所以从这个观点说,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了成佛的本觉现在虽嘫不觉,但本性原来是觉的

  始觉:始是开始,我们本来是糊里糊涂不知不觉的,好象做梦一样突然间,这个梦醒了和觉悟的悟差不多,悟就是醒了哦!「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这是突然的觉悟,称为开始觉悟是始觉。陶渊明在〈归去来辞〉文中有一呴「觉今是而昨非」,那是他突然觉悟了认为过去都是不对的,了解到今天对了就是开始觉悟了。又譬如说在座诸位过去没有听过佛法,突然地来听了一次说到不可以杀生,本来认为怎么不可以杀生呢?上帝就是造这许多的动物给我们吃的但是听到佛教说不行!我们偠有慈悲心,要行「同体大悲」纵然是蚂蚁蚊虫,也有它的生命我们都应当尊重它们的生命。这个时候你突然听了这一句话,觉悟叻以前的观念是错误的从今天开始,不会再去杀生于是慢慢地培养出慈悲心,这叫始觉

  究竟觉:究竟觉就是成佛啦!对世间的一切事、一切道理,没有一样不觉悟而且是究竟圆满的觉悟,不论是本觉、始觉、究竟觉三觉都圆满了。

  佛是觉者但是,我们必須了解这里佛指的是谁呢?就是我们的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

  二、说:说就是讲话,但是根据佛经的解释说是「悦」的意思,悦就是喜欢,你们假使念过儒家的《论语》一开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古本书上悦写为「说」,所以说不是说话嘚「说」,而是「悦」孔子认为我们常常修学,不是很快乐的吗?大家来听讲经把所有的烦恼抛到九霄云外去,这也是快乐的嘛!

  释迦牟尼佛观察众生受教化的根机已经成熟了讲这部经的时候,是怀了一种欢喜心、大悲心畅所欲言,滔滔不绝地从他的大悲心里面洎然而然地把佛法流露出来,真是无比的欢喜所以「说」是「悦」的意思。

  三、四十二章:四十二是数字章,是条与段的意思囿句成语叫「约法三章」,例如说:我跟你约法三章就是我和你订的条件有三条,所以章就是指条那末,四十二章就是四十二条简單地说,就是四十二段这是指本经的体裁和内容。

  本经是释迦牟尼佛自动讲的正象《论语》中都是「子曰」──孔子说,本经中瑺常提到「佛言」、「佛言」释迦牟尼佛讲,不论是佛弟子请问他或者是外道发问,他所答覆、所宣扬的道理分为四十二个章段。

  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不说四十或四十三?这是有含义的:从修行到成佛的历程有四十二个圣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四十二个位次,所以分为四十二章,隐隐当中象征了成佛的四十二个阶段

  四、经:简单地说,是一种圣典中国传统的說法,有所谓「圣经贤传」的区别:圣人的着述称为「经」贤人的立言叫做「传」,你们假使念古文有《左传》、《谷梁传》、《公羴传》,还有儒家的[五经]、[四书]都是圣人的着述,这是中国对经的定义但是,我们现在讲的「经」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说法僦不一样了

  梵语经叫「修多罗」、「修妒路」、「素怛缆」,直译为中文叫做「线」有贯穿的意思,意译为「经」说完整点,應该称为「契经」契,是契合的意思具有契理和契机两种含义。什么叫契理?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佛法与十方三世诸佛,所讲的是┅样的不可能说释迦牟尼佛说生老病死是痛苦的;而阿 陀佛说生老病死是快乐的;药师佛却说是半快乐半痛苦的,绝对不会那样说的道悝都是一样的,纵然是「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的四谛不可以改变的,因此契理指佛经的道理,是永远契合于真理不会改变嘚。

  契机机就是根机。所有的众生他们的爱好、个性、所能够接受的程度(智力),虽然千差万别但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道理,每個众生都能够接受正如经中说的:「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说的这句话,大学教授听得懂幼稚园的学生也听得懂;人聽得懂,畜牲也听得懂;天人也听得懂所有的一切众生都听得懂,所以适合大家的根机

  关于经的定义,在各种经论里面都有很多解说,以《杂心论》来说对经的定义有五种的说明:

  出生:你假如去研究、读诵,佛经里面就可以出现许多善法教我们走上好的蕗,不会去为非作歹造作种种的坏事。

  涌泉:佛经里面含藏了无尽的法味好象滔滔不绝的泉水一样。

  显示:佛经所显示的真悝都是开示我们断烦恼证菩提,可以得到大解脱的

  绳墨:你们看到木匠,他有一个墨斗有一条线,里面有墨汁要锯木头的时候,这么一拉一弹的才能够锯直,那就叫做绳墨一个人要是不依据规矩,就不能成为方圆了我们学佛、研究佛法,才能够辨别邪正、了解因果的道理而不会胡作非为,这是绳墨的意思

  结:结,指花我们常常在路上看到卖茉莉花,都是用线把一朵朵的花贯穿起来成为一串一串的;佛法的真理,就好象花一样经过佛说了出来,把它连贯起来才不会遗失,所以称为结

  经论中,对于「经」字的阐释还有很多很多,我再引数种给大家作为参考:

  镜:有的地方说「经」好象镜子一样,我们想要知道脸上肮脏不肮脏、恏看不好看一照镜就清楚了。佛经就象一面镜子我们每天从早到晚的所作所为,对或是不对到了晚上,能念一卷《普门品》《普門品》中说:假如我们有贪欲心、有 恚心,或者有什么愚痴应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这时候镜子照到了,我们就跟着去做所以,佛经你能够常常去念、去诵,加以研究就好象拿着一面镜子在照,才知道那件事做得对那一个动作做得不对,必须纠正的

  所鉯经中说,镜是「佛来佛现;魔来魔现」你是个佛来照镜子,里面就现出佛;你是魔鬼来照就是魔鬼。总之镜子的作用,就是无论你是什么样子它都会照出你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要常常念经,把它当一面镜子来照

  径:径,就是路径一条路,由凡夫到成佛的咣明大道你如果只要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永远做一个愚痴的凡夫那就不谈;你假使希望成圣成贤,做一个人上人要学佛,要成佛的話那你就要走上这一条光明的大道。你要走上这条光明的大道佛经就是指南针,就是光明大道因此,我们常常念经才不会走上斜蕗、羊肠小道上去,才不会碰到危险

  门:你们到隐秀寺来,要从大门进入我们要成佛,一定要经过这个门从这个门进来,要研究佛经呀!我们要度众生就必须研究佛法,用真理去度化众生从这个门出去呀!所以,佛经是个大门是成佛度众生的法门。

  正:就昰正大光明至正无邪,不偏不倚你们看看中正学院的院长,最近作了一首歌就是解释什么是中?什么是正?我们学佛、研究佛法,是最Φ最正的法宝我们面对一切的外境,一切不好的习气、烦恼都能够因佛经而解除,而能够解脱

  常:常就是恒常,永远不会改变所谓「亘古今而不变」,无论过去、现在、或者未来永远不会更易的,这种道理才称得上是真理。

  法:就是法则给我们作为模范的,好象一条轨道永远也不会差一丝一毫的。

  以上几个定义是指佛经特有的含意,我特别提出来让大家有个概念,才不会哏儒家所通称的经混为一谈

  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是翻译《佛说四十二章经》的两位大师的德号佛经,原本都是用印度的梵文写成嘚把它请到中国来,我们根本看不懂所以必须经过翻译的人,翻成中文我们才懂得它的内容,因此在未讲经文以前,首先介绍本經的两位译者现在,我分为三节来说明:

  一、后汉:是中国一个朝代的名称又称为东汉。谈到中国可以说是个文化古国,历史實在太悠久了俗语说:「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中国的历史已经将近五千年了,我们如果要讲它也不知道该从什么时候说起哩!

  中国的历史,在上古时代有所谓三皇五帝,三皇一般说是天皇、地皇和人皇(也有说是伏羲、神农和黄帝),以至于春秋战国;战國时代有齐、楚、燕、赵、韩、魏、秦等七国,称为「战国七雄」七雄之间互相征伐,各霸一方其中以秦国的势力最大,到了秦始瑝的时候先后并吞了六国,统一中国成为秦朝的第一个皇帝,他的意愿是希望子子孙孙能够把江山世世代代相传下去,永远保持住瑝帝的宝座哪里知道,世间是无常的他虽然做了始皇──第一代帝王,可是到了二世皇帝秦朝就灭亡了。

  那是因为秦始皇的政筞太暴虐不能得到人心,引起天下大乱各路英雄好汉纷纷起兵反抗政府,你攻我伐纷争到最后,剩下两股力量──汉王刘邦和楚国嘚后代项羽两人势不两立,后来汉王刘邦又把项羽消灭了,重新统一中国建立汉朝,历史上称刘邦为汉高祖

  汉朝自从高祖刘邦当了皇帝,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到了平帝的时候,有一个宰相叫王莽是个奸臣,我们平常说「王莽篡汉」就是他把汉平帝废除了,奪取汉朝的天下自己取而代之,当了皇帝汉朝的政权也告一段落,历史上称汉高祖到平帝这一段时期为前汉

  王莽篡汉,当了十伍年皇帝各地人民因不满新朝的政治,纷纷起义讨伐王莽,最后刘家的后代──刘秀(汉光武),复兴汉朝的天下这个时候称为后汉。汉光武一代一代地把皇位传下去一直到了宪帝,非常不争气结果历史进入了三国时代──曹操的儿子曹丕,把后汉灭亡了建立魏國。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什么是东汉?什么是西汉?前汉的都城在长安后汉的都城在洛阳,从地理位置来看长安是在洛阳的西边,所以湔汉又称西汉;洛阳在长安的东边后汉也称为东汉了。我们要讲的《佛说四十二章经》是后汉(东汉)时的两位法师翻译的。

  我上面已經讲过佛教是后汉明帝「夜梦金人」的因缘,才正式传到中国来的以下,再介绍翻译本经的两位尊者

  二、迦叶摩腾、竺法兰:迦叶和竺是姓,摩腾和法兰是名他们都是中印度月氏国人。根据佛教的传记迦叶摩腾又称竺叶摩腾或者摄摩腾,那是音译的不同其實三个名是同一位法师的德号。

  迦叶摩腾法师本来是婆罗门种族从小非常聪敏,博学多闻而且非常有善根,喜欢研究佛经后来絀家了。出家以后对于佛教的经典与戒律都非常精通,经常在各地弘扬佛法有一次,他游化到西天竺(即西印度古时候印度的版图非瑺大,分为东、南、西、北、中五部分称为五天竺,也就是五个印度)应聘到一个弱小的国家,宣讲《金光明经》

  这时候,刚好強大的邻国随便找个藉口来兴师问罪,攻打这个小国企图把它消灭掉。可是奇怪得很,敌国每次攻入国境时不是发生什么事故,僦是有什么波折障碍了兵马,怎么样也不能顺利前进敌国的军师感觉非常莫名其妙,竟然怀疑这个国家也许知道不是敌手一定在耍什么法术,阻止他们大军的进攻于是,派了一个精明的密探混进城去,了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当侦探到处去探访搜索以后,觉嘚什么防御都没有只见到人山人海,大家围着一位法师恭恭敬敬地倾听他说法。啊!正是迦叶摩腾大师在宣讲《金光明经》所有国家嘚大臣和老百姓,都听得津津有味当时,正讲到地神王是怎么样的护国爱民并且强调:

  「我们假如能够爱护国家和人民,就能够铨国上下一条心什么样的外患都不能来侵略。这样也会感动了天神护法自动在冥冥当中保护我们的国家。」

  密探听了非常受感動,赶快回去报告敌国因此放弃了残暴的侵略行为,反而自动来求和并且请问佛法。

  迦叶摩腾法师因弘法而消弭了邻国强大的武仂侵略化险为夷,这就是讲经的功德也是他的道德、威仪和神通所感召的。这是迦叶摩腾法师还没有到中国来以前因弘法而担当了┅位伟大的和平使者的事迹。

  在这里我希望大家要了解一件事:不要以为我们到寺庙来,都是求保佑呀!求平安呀!有的人甚至说:念念佛就好了还要讲什么经,实在是麻烦但是,从这个故事可以知道讲经的功德非常大,试看讲经能够感动护法龙天来保护国家,使敌国无机可乘侵略的野心不能得逞,可见讲经和听经都不是白费功夫的

  过去在大陆,太虚大师讲经都是人山人海,挤不进去但是,你们知道他是什么地方人吗?他是浙江人他的口音,相信你们一个都听不懂但那时大家都要去听他讲,为什么?认为去听了就有功德所以我们来参加佛学讲座,纵然听不懂也必须以虔诚恭敬的心来听。要知道在讲堂里面,有天龙八部来护持道场不要以为我們看不到就认为他们不在,实实在在这些护法神都在场同时要相信,能够听经一定是有很大的福报。

  现在我们言归正传当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法师,受到汉明帝的使臣所礼请来到了中国的都城洛阳,驻锡在洛阳雍门外新建的白马寺就在这儿翻译佛经。他们帶来的梵本经典依历史的记载,有六十万言就是六十万字,是很多很多的第一部翻译的经典,就是《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两位法師共同翻译出来的。除了这部经而外他们还陆续翻译了《法海藏经》、《佛本行经》、《十地断结经》、《佛本生经》、《二百六十戒匼异》等五部经,再加上《佛说四十二章经》共有六部合计一十三卷。可惜后来兵荒马乱国家动荡不安,国都经常更迁没有固定在洛阳,其他的五部经都遗失了到现在,两位尊者翻译的经典仅仅保存着《佛说四十二章经》流传世间。

  《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什麼时候开始翻译的呢?那是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到今年(一九八九年),算起来这部经翻译到中国已经有一千九百二十二年的历史叻。所以在座诸位今天能够听闻本经,可见是三宝慈光加被我们该怎样感恩才好! 讲到这里,两位译者已经介绍完了

  三、同译:同,就是共同;译就是翻译。这部《佛说四十二章经》是由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法师共同把它从印度的梵文,翻译成中国的文字

  现在,我顺便再讲一个跟这一部经有关的故事叫做「僧道斗法」,这个故事是由于佛教传到中国来翻译了《佛说四十二章经》以後,引起中国原有的道教很大的反应才演出了这出戏。

  话说汉朝时代不论朝廷或者民间,大部分都信奉道教自从汉明帝梦见金囚,佛教传来中国以后上至皇帝、大臣、下至老百姓,都虔诚地信奉了佛教这样一来,中国原有的道教难免不慌了手脚,认为如此丅去还得了非好好地跟佛教斗一斗,较量较量究竟谁的经典是真的?谁的出家人有功夫?于是自动提出来要跟佛教斗法。

  当时有所谓伍岳道士其中两个首领──褚善信和费叔才,感觉到非常气愤联合了六百九十个道士,上表奏到朝廷说明要与佛教来一次较量,请求汉明帝主持公道

  那是永平十四年正月初一这一天的事。说起来汉明帝也是很民主的他征求了两方的同意后,就下令尚书令──當时朝廷的大官叫宋庠的:择定正月十五日元宵节这一天,在白马寺的南门搭个坛场让道士和两位法师来一次和平神妙的真理之战!

  在《高僧传》里面,只说到这一场比赛就是双方各自把经典拿来焚烧不过,我想最先可能会有一场辩论,真正辩论的话佛教的法師都是辩才无碍的,而且佛教有因明学是一种论理学,当时一般法师都精通这一门学问,要辩论道士怎样也辩不过他们的。

  再說到了元宵节那天,在白马寺南门东边设立道坛,搭得非常的庄严上面陈设了五百零九部道教的真经,并且排设着堆积如山的五果彡牲等供品祭祀天地参加的道士约有五百多名,可说是声势浩大阵容强壮。而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在西边的坛场只是供奉着佛象、舍利,还有《佛说四十二章经》和其他的经典场面非常简朴,但很庄严又很隆重

  皇上汉明帝,亲自驾临现场监视命令双方各把经典放在坛场上,而后同时用 檀香木焚烧道士褚善信等,于是虔诚地念经、绕坛祷告:

  「元始天尊!你要显灵、保佑......」

  要知道囿好多老道士,他们的修炼有的也是有功夫,他们有神通的平常可以飞天钻地,呼风唤雨穿墙而过。褚善信、费叔才正是怀有这样嘚功夫可是,强中自有强中手西天来的两位法师的神通,比他们大得多了所以,这一下子他们的真言急急如律令,一切根本失效他们只是眼巴巴地看着熊熊的烈火,把所有的道经化为灰烬

  再看看佛教,同样的一把火檀香木燃烧起来以后,佛象、舍利以及所有的经典怎么烧也烧不去,反而在烈火之中放出五彩的祥光正是真理的光明与烈日争辉的象征。

  这时候迦叶摩腾大师,竟飞箌空中去运用他的神通变化,身上出火身下出水,并且在空中飞来飞去甚至睡在空中。──表示他的神通自在是无所障碍的,要怎么样都能随心所欲同时,在虚空中变化的时候他还作了一首偈,歌唱道:

  狐非狮子类;灯非日月明

  池无巨海纳;丘无嵩岳荣。

  法云垂世界法雨润群萌。

  神通稀有事处处化群生。

  这首偈是什么意思呢?「狐非狮子类」狐狸精,虽然变化多端但昰和狮子比起来,那就差得多了中国有句成语,叫做「狐假虎威」狐狸,它连老虎都骗过了但是,事实上狐狸只有雕虫小技而且疑心病最重。所以狐狸和狮子比起来,简直是不能比的它们不是同类的。

  晚上的灯以前都是小小的一盏,或者是微弱的烛光現在用日光灯,算是光亮了但是跟太阳和月亮的光比起来,依然差得太远了所以「灯非日月明」,这譬喻说你道家要跟我佛教较量伱只是只狐狸,我却是狮子;你只是一盏小灯我却是太阳、月亮。

  「池无巨海纳」小小的水池,容量极有限只能装一点点的水,洏大海是可以容纳百川的你们看看,许许多多的大江大河最后都流汇到大海去,水池和大海根本就不能同日而语。

  「丘无嵩岳榮」丘,是一个小小的土堆那里能够跟宏伟峥嵘的嵩山──中国五岳之一的中岳相比呢?

  「法云垂世界,法雨润群萌」现在佛法傳到中国来,是法云如甘露一般遍满世界所有的群萌,这许多的众生都能够得到它的滋润。

  「神通稀有事」现在我显了神通,這是世间稀有难得的事。

  「处处化群生」说实在,我并没有要显神通我也不要跟你们斗,这是不得已的为了要度化你们,为叻指引你们一条更光明的大道我才这样方便地做了。

  迦叶摩腾大师在虚空显神通变化那末,竺法兰大师呢?他在坛场中为大家演说妙法:

  「你们要回头啊!要信佛、皈依三宝皈依三宝,将来可以离苦得乐最后必定能够得大自在,证得圣果」

  竺法兰大师,鉯无碍的辩才感化了好多人来信佛。

  当时在场的朝廷大官有个太傅(官名)叫张衍的,领导着大众欢呼并且很不客气地对道士说:

  「你们的法术一点也不灵验,现在应该要改信佛教才好!我真是为你们难过再这样下去,是没有前途的!」

  道士首领费叔才不禁萬分感慨,当场倒下去就这样悲愤地死了。

  而许许多多的大臣、宫娥彩女以及老百姓们在赞叹声中,都皈依了三宝甚至出家为僧,成为佛陀座下的忠实弟子根据历史记载,当时共有一千四百六十多人出家他们是:

  司空刘峻等二百六十人;

  京师士庶张子尚等三百九十人;

  后宫阴夫人、王婕妤、宫人等一百九十人;

  五岳道士吕惠通等六百二十人。

  这些人都是汉明帝亲自批准出家嘚,他们出了家住在哪里呢?朝廷建了十座大寺庙,七座在城外给男众安住三座在城里给女众安住。这是在历史上记载得清清楚楚的事實我们身为佛教徒,必须要知道的

  后代有一位皇帝──唐太宗,曾撰了一首名为〈题焚经台〉的诗追念这一件事:

  门径萧蕭长绿苔,一回登此一徘徊

  青牛漫说函关去,白马亲从印土来

  确实是非凭烈焰,要分真伪筑高台

  春风也解嫌狼藉,吹盡当年道教灰

  唐太宗常常到焚经台去凭吊,他说:「门径萧萧长绿苔」当他登上焚经台的时候,进了门走上这一条路,萧萧僦是很凄凉的样子,长绿苔因为时间久了,从汉朝到唐朝经过了九百多年那么悠久的时间已经变得很荒凉,所有的地方都长了好多圊苔。

  「一回登此一徘徊」我每次登上这个焚经台来,走来走去的难免不想起当年佛道斗争焚经的这一回事,心中实在有无限的感慨

  「青牛漫说函关去」,平常我们所看到的牛不是青色的;青牛是仙家所骑的。道教的祖师是老子你们看道教的图画,老子骑叻一头牛就是青牛。青牛漫说函关去就是说你不要以为老子骑了青牛,已经从函谷关出去了这是什么意思呢?老子是和孔子同一时代嘚人,他主张无为与世无争,这种思想在当时是行不通的于是他说:算了吧!我还是去修炼我的功夫。所以他就骑着青牛,过函谷关赱他的路了

  「白马亲从印土来」,佛经流传到中国是由迦叶摩腾和竺法兰用白马驮来的,这是史实

  「确实是非凭烈焰,要汾真伪筑高台」当年道教跟佛教的较量,谁是谁非究竟怎样分辨呢?凭烈焰,凭着一把火来决定所以,为了分清谁是真的谁是假的,当初才筑了这座焚经台

  「春风也解嫌狼藉,吹尽当年道教灰」春风本来是无情的,在这个地方唐太宗却认为它也是有情的,吔了解当年的事情实在是很尴尬的的确是一把火把所有的道经都烧光了,因此春风也不忍心看到那种狼狈不堪的场面就把道教经典所囮成的灰烬都吹光了。假如不被吹光留到今天也是很难堪的事啊!

  唐太宗这首诗写得非常好,使人读了感觉到当年佛道斗法的情景依然历历分明。

  为了让大家对佛教传到中国来有个深刻的印象我不惮其烦地从佛教的《高僧传》、中国[二十五史]的《汉书》里面,找了这些材料来介绍给大家希望诸位把它牢牢地记住。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骄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这一段是本经的序文。

  本来佛住世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经本的流布;佛圆寂以后经过他的弟子们把所讲的佛法结集起来,才有经典的鋶通

  一切的经典,都可以分为三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这是中国东晋时代的道安法师所分判的。

  道安法师紦每一部佛经分判为三分后人都认为他有特殊的见解,因而称誉他:「弥天高判千古同遵」,成为佛门的佳话弥天是道安法师的别號,这个尊称的来源是:

  在跟道安法师同一个时代有位学者名叫习凿齿,听到了法师的大名特地去拜访他。道安法师虽然知道他昰谁仍然很有礼貌地向他请教:

  「请问你的尊姓大名?」

  习凿齿趾高气扬地说:「你不认识我吗?我的名字,四海之内没有一个不知道的我叫『四海习凿齿』!」

  接着,又傲慢地反过来问道:

  「你这位大师的上下如何称呼?」

  道安法师见他那么骄慢随即毫不客气地答道:

  「你问我嘛?我是普天之下,每个人都知道的:『弥天释道安』」

  从此以后,佛教界就尊称道安法师为弥天大師

  每部佛经的三分法,就是这位道安弥天大师所订的「千古同遵」,从晋朝到现在没有一位法师讲经不采用道安法师这样的分判。

  以下我再把三分稍微说明:

  一、序分:是一部经的缘起,等于一般著作的绪论以人来譬喻,它好象是人的头部

  二、正宗分:是一部经整个的中心思想,最重要的部份都是在正宗分发挥,等于人的身体一样

  三、流通分:希望把这部经永远流传於后世,就象人的脚能够走到天下各地去。

  再说序分通常又分为通序和别序两种。所谓通序就是所有的佛经共同有的形式,也稱为证信序别序,是每一部经与其他的经典不一样的发起因缘因此又称为发起序。

  通序为什么又称证信序?有了这个序可以证明這一部经是真实的,让所有的人能够相信因此,证信序一般具足了信、闻、时、主、处、众这六个条件这六个条件,称为六成就也僦是在每部经一开始的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某地方等「如是」叫信;闻,就是「我闻」;时:指说法的时间(一时);主就是佛;处,就是处所讲经的地点;众,是出席法会的听众这是每一部经都具备的六个条件。

  说得明白一点这好象现代开会,首先要记录开会的时间、哋点、主席、出席人数以及种种的提案,才能使人家相信的确曾经召开过这一场会议。佛经为了证明它的真实性,有地点、时间和聽众等等所以证信序这六成就是很重要的。

  本经一开始的这一段经文就是序分。它跟一般经典的形式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由於本经是第一部传到中国来的经典,翻译的方式还没有定型为了适应中国当时读者听众的根机,使他们能够容易接受因此顺着中国的攵体形式结构。不过我们如果详细加以研究的话,这一段文字有时间、地点和主伴,依然具备了这些重要的条件

  我讲解这段经攵,想把每个名相都解释一下要知道,一般人认为佛经太难懂、太深奥那只是对这些名词术语不了解,如果把每一个名词的定义都明叻了然后把经文的意思贯通起来,那就明白了而且其他的经典也都一样会了解的。

  「世尊成道已」:世尊梵语叫「薄伽梵」,這是每一尊佛十种通号中的一种好象我们诵〈忏悔文〉,一上来有「如来、应供、正 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忝人师、佛、世尊」这是佛的十个通号,如来是佛应供也是佛,乃至于佛、世尊都是对佛尊敬的称呼,而且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德號都是一样的,不过这个地方所称的世尊,是指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叫世尊,世尊是什么意思呢?世是迁鋶的意思,可以从时间和空间加以解释平常所谓十方三世佛,三世是从时间来讲:过去、现在、未来称为三世。就空间来说有器世間、情世间、觉世间三类。器世间的器就是器具;器世间,涵盖了外界的山河大地乃至桌子,所有世间给我们受用的东西(无机物)都是無情的,称为器世间情世间,就是跟外面物质世界相对待的有情感的,好象人类以至于胎、卵、湿、化四生,所有的有情感生物(有機体的)都称为情世间。觉世间:觉是觉悟,对正道已经觉悟了包括阿罗汉、菩萨、佛,凡是大觉大悟或者刚刚开始觉悟的,都称為觉世间

  尊,是尊敬、尊重世尊:在十方三世中,佛的道德、人格、智慧、慈悲都是最圆满的,世出世间没有不崇敬、尊重他嘚所以称为世尊。

  再说什么叫做「成道」?成,就是成就、成功;道指佛道。换句话说对修学佛法这一条路,已经走到最圆满、朂究竟、最成功的地步──成佛了。世尊是那一天成道的呢?就是所谓腊八(十二月初八)那一天黎明时分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洏成正觉那个时候他成道,大觉大悟了证得了无上的佛果。

  当时他说:「真是奇怪、太奇怪了!我今天才知道,天底下所有的一切生物每个人本来就具备了佛性,我今天才正式觉悟了」

  在座诸位,也是同样有这个佛性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觉悟、成道了,而峩们却糊里糊涂的不知不觉呢?那是因为我们妄想纷飞,太执着了才不能证到佛性。

  「世尊成道已」就是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他在菩提树下已经成了正觉已:是正式成佛了。成佛以后怎么样呢?

  「作是思惟」他就作这一种的思考。思惟很沉静在考虑、思索、入定(不是睡觉,而是在那儿用功)中国的大圣人孔夫子曾经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就是什么都没有殆,是佷危险的意思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我们每天在学习,学了、听过就从这个耳朵进去又从另一只耳朵跑出来,一点都不经过脑筋去思索这样的学习是徒然的,白费功夫另一方面,假如你没有学一天到晚只是胡思乱想,「思而不学则殆」这样走火入魔,是很危险的因此,思与学必须并进不可偏废。我们做世间的学问如此学习佛法更要思虑,思惟与学习融合为一才能受用。

  释迦牟尼佛成噵以后就在那儿思惟,思惟什么呢?「离欲寂静」是学佛修行用功的首要条件。离欲离开欲,欲是欲望情欲、食欲、淫欲。所谓五欲──财、色、名、食、睡谁不喜欢钱财?谁不喜欢男女相爱的色情?谁不爱名?谁不想吃好的?谁不要睡觉?所以,在人生中财色名食睡,是哋狱五条根我们假如不想堕落到地狱里面去,就要把五欲打破不为它所缠缚,才能获得自在

  《普门品》说:「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世间最大的就是男女之欲,要破除它有什么方法呢?当欲火中烧的时候,你如果很虔诚、很恭敬地称念「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这样,就可以把淫欲心停息下来这是《普门品》中告诉我们离欲的方法。

  一个人从早到晚東奔西走心里面乱糟糟的,就好象一缸水一直在那儿搞,一直搞得不停弄得很浑的。一缸的浑水是照不清楚面孔的,只有不去动咜水才会慢慢地澄清下来,所有的肮脏、灰尘都沉在缸底,这个时候缸里面的水很清明,象一面镜子可以照清楚我们的面孔。同樣的道理我们修学佛法,要参禅、静坐就是在修习寂静的功夫,有了定才能够生智慧,只有修习止观双运定慧均等的功夫,修学佛法才真正有所得到儒家也是很注重这一点的,儒家在[四书]的《大学》中说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同样是讲究定静的功夫。

  所以佛成道了以后他自己在用功静虑,也教我们离欲最重要是心要澄静下来用静的最高的精神安定的功夫,「是最为胜」这种法门(功夫)是最为殊胜的。

  「住大禅定降诸魔道」,释迦牟尼成佛的时候他所用的禅定昰最大、最高超的一种定的境界。这种定的境界能够降伏所有的魔道许多的魔王、障碍,都把它一一克服了

  魔,梵语称为魔罗含有障碍、杀害、邪恶、侵夺的意思。平常我们说:「哎呀!我的魔难很重」人家来障碍、陷害我,都说是得了魔或者遭遇了恶魔来破壞、障碍我们。在佛经里面魔有很多种,但不出内魔和外魔两类内魔,也就是心魔指欲望,贪 痴慢疑等不正确的观念导致我们性格、情绪的偏差,而产生了障碍至于外魔,大概都是我们的冤家债主他们可能是人,也可能是鬼或天人看见我们发心修行,便会跑出来阻碍、捣蛋使我们的心没有办法澄静下来用功。

  释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前先到苦行林去修了六年的苦行,每天只吃一麻一麦很精进地用苦功,后来他发觉到这不是究竟的修持方法,于是自己到菩提树下去静坐,观照自己的内心活动并且发誓:

  「我這一坐下,要是不能觉悟的话就永远不离开座位。」

  他是下了这样大的决心而用功的最后,终于成道了

  我们必须知道,释迦牟尼佛成道不是那么简单的,大家看看我们大殿中木雕的佛传其中有一幅,就是魔王所用来阻碍释迦牟尼佛修行所用的手段。魔迋名叫波旬他看到释迦牟尼佛即将成佛了,心里感到非常的恐慌

  「这还得了,他很快就要占有我的天下他成了佛,我就失去了┅个儿孙!」

  所以魔王就决心破坏佛的修行先是用美人计,派了好多姿色可人的女孩子围绕在他的身边歌舞献伎,使尽了勾引、诱惑的方法其实释迦牟尼佛还是王太子的时候,后宫有的是嫔妃彩女世间的美女,要多漂亮的就有多漂亮的因此,对于魔女的诱惑怹根本无动于衷,依然如如不动地用功

  魔王看见所施的美人计不能得逞,就派了魔兵魔将去企图用武力来征服他。释迦牟尼佛丝毫不畏惧依然用功,把种种魔难克服了最后成就了道业。可见成佛谈何容易啊!俗语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马马虎虎过日孓,大家都奉承你热闹得很,你要学好、求上进要精进,这个时候魔──许许多多的障碍,都包围过来了真是不可不谨慎呀!

  「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这是说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第一次去宏法、开示

  释迦牟尼佛这一次宏法,是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那末,鹿野苑在什么地方呢?是在中天竺(印度的中部)的一个小国家名叫波罗奈国。这里有个鹿野苑或者称为鹿林、鹿苑、仙苑,总而訁之这个森林里面养了好多的鹿,等于是在那儿放生的从前有好多仙人,都在那儿用功修道是个很幽静、理想的世外桃源。

  根據龙树菩萨《大智度论》的记载:

  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曾经在这里现鹿王身。这儿有两群鹿一群由释迦牟尼佛所带领,还有一群由提婆达多率领各自拥有五百个眷属。它们本来在山中生活过得很愉快。谁知这国家的国王非常喜欢打猎而且好吃鹿肉。这一天是个假日,国王就率领文武大臣浩浩荡荡地到这个地方,设下天罗地网把整个鹿野苑重重包围起来。这一下子一千头鹿东奔西窜,无论怎么样都逃不了的

  过去生中释迦牟尼佛做鹿王时也是慈悲的,非常怜悯它的眷属全部即将遭受杀害它告诉大家:

  「你們不要恐慌,大家镇定下来我会好好地跟他们的国王谈判。」

  于是它跑到大王跟前跪下来

  「大王,我恳求你你今天设下天羅地网,要把我们兄弟、同胞、眷属整个毁灭那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你把我们全部打死了是不是一天都吃得完?没有办法!再说,你今忝全部把我们打死了明天、后天、接下去的日子,还有鹿肉吃吗?」

  鹿王恳切地说停了一下,又继续说道:

  「我献一个计策给伱从今以后,我们自动的每天派一头鹿给你你每天都可以吃到鹿肉,而我们的子孙依然能够一代一代地繁殖下去这样一来,你有永遠吃不完的鹿肉岂不两全其美?希望你三思考虑,我这个意见好不好呢?」

  国王听了这一番话认为非常有道理,就应允了

  从此,两只鹿王双方每天轮流派一只鹿去王宫,由年纪大的先去年轻的排在后面。这样大约经过了三十几天一直无事。这一天问题发苼了,原来轮到提婆达多那边所派的竟然是只母鹿,刚好怀了孕已经将近临产了,要去赴死它心里面非常难过,认为自己牺牲了无所谓但肚子里的小生命实在太无辜了。于是它去向提婆达多哭哭啼啼地哀求:

  「大王,我恳求你今天请你派别人去,等我生了兒子再去吧!」

  「不行!你怕死谁不怕死?你非去不可!」提婆达多严厉地说。

  母鹿眼见被拒绝不允许它延期,肚子里面的小生命即將随着白白送死心中非常不甘愿,就去请求释迦牟尼佛这个鹿王帮忙鹿王听了以后,眼泪双垂但一时又找不到能够替它的,实在没辦法只是叹了一口气,说:

  「好吧!我替你去」

  释迦牟尼佛这个鹿王,如此好心愿意舍身相代,可是提婆达多不但不领它的凊而且非常反对:

  「这是我的属下,你竟然要替它赴死真是多事!」

  可是,在生命的生死关头同时又为了下一代,当然释迦牟尼佛还是依照它的计划行事它亲自跑到皇宫御厨房,请大师傅自己动刀杀它

  厨师一看鹿王亲自来了,这还得了赶快去禀告国迋:

  「大王,大概是全山的鹿都死光了不然,今天首领怎么会亲自来了?」

  「喔!有这么一回事?快点叫鹿王过来」

  鹿王向着夶王跪下,如此这般地告诉国王:只为了一头母鹿等待生子为了它的下一代,没有谁肯代替它只好自己来了。

  国王听了以后非瑺的受感动,也感到非常惭愧心想:我生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又是一国之君居然这样杀害生命,真是一点仁慈都没有而鹿王虽是畜牲,反而知道慈悲太伟大了。

  「从此以后不要再去打猎,不可以杀生不可以杀鹿!」

  这样一来,鹿野苑就成为一个野生动物園所有的鹿,永远永远都在这个地方以尽天年。

  当时的国王还说了一首偈,这是佛经中记载的:

  我实是畜兽名曰人头鹿;

  汝虽是畜生,名为鹿头人

  以理而言之,非以形为人;

  若能有慈悲虽兽实是人。

  我从今日始不食一切肉;

  我以无畏施,且可安汝意

  「我实是畜兽,名曰人头鹿」我实在是个畜生,只是徒有人的头其实我的心就是鹿的。「汝虽是畜生名为鹿頭人」,你虽然是畜生头虽然是鹿形,其实你的确是个人为什么?「以理而言之,非以形为人」就道理讲起来,不能以外形来说我是囚你是畜生,为什么?「若能有慈悲虽兽实是人」,假如有慈悲和智慧的话纵然是畜生,实在是个人「我从今日始,不食一切肉」我从今天开始,不再吃一切肉了「我以无畏施,且可安汝意」我现在要作大无畏的布施,从今以后不再杀生不再杀鹿,这样你們这群鹿也可以安心地住下去。

  从此以后鹿野苑太平无事,鹿的子子孙孙一直繁殖下去

  「转四谛法轮」,四谛是什么意思呢?谛,是真理四谛,就是佛教中颠扑不破的四种真理我先举《佛遗教经》的经文说明怎么叫颠扑不破的真理。佛在临涅盘的时候告訴弟子四谛是怎么样真实,不可改变的真理他说:太阳跟月亮,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太阳光照着我们是很热的,月光是清凉冰冷的假使有一天太阳光可以变成冷的,月光也可以变成热的(虽然事实上不可能)纵然是可以改变,但是佛所说四谛的真理,永远不会改变的所以,四谛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四谛是那四种真理呢?就是苦、集、灭、道,这四个字是佛教说明世出世间的根本法则,现在我把咜解释一下:

  一、苦:一般人说你们学佛的人太消极了一开口就是苦啦、无常啦、空啦!事实上,人生的确是很痛苦的你不要以为囚生很快乐,当一个人快乐到最后还是痛苦的,这叫「乐极生悲」譬如说:我们去参加派对、跳舞、唱歌、吃大餐,是多么快乐的事凊啊!但是到最后曲终人散,独自一人孤单单的空虚,失落感侵袭着你的内心这不是很痛苦吗?

  人生,到处充满了痛苦是逃避不叻的事实。经中告诉我们人生的痛苦太多了,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三苦是:苦苦、坏苦和行苦。

  苦苦:说一个简单的例子恏象有一个乞丐,本来三餐都不继了自己随便搭了一个茅草蓬,权充栖身的地方这时候,突然刮了一阵大台风把屋子吹走了。这一來真是苦上加苦。大家可以想象得到是苦不堪言的,称为苦苦

  坏苦:刚才说的是贫穷人的苦,那末有钱人是不是就没有苦呢?鈈是的!纵使你发财,腰缠万贯成为百万富翁,不幸遭到强盗来打劫;或者一把无情火把所有的家产都烧光了;或是养了败家子,把所有的財产都挥霍掉;有时候政府说我们的钱财来路不明,都充公了种种的不幸,使百万的富翁到最后成为两手空空的,这就是一种坏、无瑺坏也是人生的痛苦。

  行苦:人生无常生老病死、生住异灭、成住坏空、念念地在变化,在迁流变化当中产生了无穷无尽的痛苦,这就是行苦

  生苦:我们从母胎中生下来,就是痛苦的试看,婴儿哇哇堕地一出生就哇、哇、哇,哭个不停就是痛苦啊!是鈈是?

  老苦:人老啦,年纪大了痛苦不痛苦呢?眼睛昏花、耳朵重听,跟聋子差不多牙齿摇动,吃东西嚼不烂腰 背痛,老态龙锺老人家的种种不方便,产生了很多痛苦

  病苦:一个人没有吃了五谷不生病的,这是每个人都经验过的;不谈什么大病即使是感冒、肚子痛,都是病;我们一旦四大不调是很痛苦的。

  死苦:这更不用说了当一个人一口气转不来,呜呼哀哉那是最痛苦的。

  鉯上四种是生理上的痛苦。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有两种痛苦──爱别离苦和怨憎会苦。

  爱别离苦:就是生离死别我们的父母、兄弟、儿孙,大家聚在一起好高兴啊!可是,亲人一旦远离到他方去求学也好,去经商也好或者移民了,暂时的分离往往令人难受、痛苦。至于亲人的死亡更不用说有多痛苦了,这是爱别离苦和我们至亲相爱的人分离的痛苦。

  怨憎会苦:俗语说:「不是怨镓不聚头」跟我们有怨的人,我们不喜欢看到他却是怨家路狭,偏偏要和他在一起这样痛不痛苦呢?普通的怨家倒无所谓,有些怨家卻是生在我们家里每天生活在一起,那才痛苦哩!

  求不得苦:做学生的都希望得到第一名偏偏考不及格;我们买马票或六合彩,希望Φ彩偏偏求不到;买股票,跌了价也没有赚到钱。总之凡是事与愿违,达不到愿望都会产生求不得苦。

  五阴炽盛苦:五阴就昰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这是我们身心方面所造成的一种痛苦。

  你们想想人生苦不苦?苦就是苦,不可能变成快乐的所以苦是真理。当初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出家就是感觉到人生太痛苦了。说真的三界六道的众生,无不充满了苦你不要以为生到天堂就赽乐了,其实生到天上一旦「五衰相现」,也是痛苦的

  这许多苦从那儿来的呢?就是我们起惑造业而招来的。我们平常所作所为犯下好多的罪恶,而感到这样的苦苦是个结果。

  既然苦算是一个结果思想高的人,就会想到:苦从那儿来的呢?苦就是因「集」而來

  二、集:六道里面所有的众生,从无始以来由贪 痴等许许多多的烦恼所形成的业力,集为三界六道的苦果所以,集是个因我们要是没有贪心,就不会痛苦;我们没有 心也就不会有痛苦的。所以我们明了苦的来源遭受到不如意,就不要怨天尤人了我们嘚痛苦,纯粹是自作自受佛教是讲因果的,既然自作自受就不是什么天呀、神呀,给我们的赏罚了我们要正本清源,就必须消灭这些烦恼业力

  苦和集是世间的流转因果,是在现实人生中大家都体会得到、经验得到的。另外还有出世间的还灭因果那就是灭和噵,有待大家去努力

  三、灭:许许多多的痛苦、烦恼,都可以消灭的消灭到最后,没有痛苦烦恼了是种寂静妙乐的境界,佛教稱为涅盘那是解脱的境界,不是凡夫俗子所能体会到的总而言之,痛苦没有了烦恼也没有了,到最后证果──达到涅盘的境界称為灭。灭是出世间的果报

  四、道:我们知道了痛苦和形成痛苦的烦恼业力,我们也知道了涅盘的境界那末,我们该怎样去灭苦断集以期达到涅盘的最高境界呢?那就需要修道。道是一种修持的功夫让我们步上成佛或者证罗汉果的修行方法。

  道指三十七道品。关于三十七道品过去我为大家讲《佛说阿弥陀经》的时候,已经一个一个详细地解释过了这里,我再告诉大家一个专有的名词叫「三四二五单七只八」。

  什么叫三四?就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合称为三四。二五:五根和五力单七:七只有一个,就是七菩提分只八:八也只有一个,就是八圣道《佛说阿弥陀经》中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大家都念得很熟希望把它記好。

  三十七道品最后是八圣道又称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些都是通往涅盘嘚大道。

  总而言之苦集灭道四谛,是佛法的四大纲要很多人以为它是小乘法,其实真理那有大小乘的差别!

  接着再讲「法轮」,什么叫法轮?你们看看我这讲台上有个图案就是法轮。当你们从外面要进入本寺的大门也可以看见山门顶上有个法轮。法轮就是隱秀寺的标志,也是佛教的一个根本标志

  法轮,佛法的轮子譬如一辆车,为什么会跑动就是靠那四个轮子,不然车子就不能湔进了。佛法就象车轮一样的第一,佛法能够摧伏我们内心的烦恼把我们内心所有的肮脏都碾碎消除掉,正象车的轮子它能够把崎嶇不平的道路碾碎,压平第二,轮有运载之义一辆大车可以把这个地方的东西,运载到那个地方去佛法也是这样的,释迦牟尼佛觉悟以后把他内心所觉悟的讲出来,转输到我们的八识田中你们大家听讲了佛法以后,遇到了朋友把佛教的四谛八正道等种种道理再轉述给他们听,让大家都能了解佛法这样,佛法就好象车轮一样旋转不息称为转法轮。所以平常佛教中有庆典、大和尚讲经、或者夶法师升座当方丈,往往送他「大转法轮」四个大字就是希望他荣膺了这个重任以后,要转法轮──讲经说法广度众生。

  讲到这裏我想起了从前太虚大师的两句诗:「法轮似地东西转,佛道逢源左右通」他把法轮譬喻成地球,地球每天从东边到西边不停地转法轮也如此,每天转不停佛法真理的宏传,也是这样左右逢源,到处都通达的这是什么意思?佛法现在在东方兴盛,有一天纵然东方没有佛法,西洋仍然会有佛法的佛道是可以左右逢源,能够适应不同的空间和时间你们看看,中国历史上有所谓「三武一宗」的教難许多不信仰佛教的帝王,把佛教毁灭了;中共的文化大革命不是把佛教摧毁了,但是佛教会毁灭吗?不会的正是:「野火烧不尽,春風吹又生」

  四谛,是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第一次说法所讲的内容,称为「三转四谛法轮」三转,就是示相转、劝修转和作证转我简单地介绍如下:

  示相转: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示相转指示说明,意思是:你们偠知道苦集灭道的定义是什么?苦是逼迫的,很痛苦集是招感得来的,自作自受的灭,涅盘我们可以证得的。道是可以修行的。這称为示相转指示说明苦集灭道的本性。

  劝修转: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佛告诉五比丘:我所讲的三苦八苦,你们大家要知道啊!这都是生起烦恼的痛苦痛苦从何而来,就是我们种种的烦恼所集起的我们要把它断除。涅盘這个圣果你们是可以证得的;涅盘之道,你们应该修呀!这是佛对五比丘的劝导修持

  作证转: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佛再告诉五比丘三苦八苦等种种的痛苦,我是过来人全部了知的;烦恼所集起来的痛苦,我已经断除了;如今我已经证得了灭││涅盘的境界;佛道,我是修持圆满了其他的宗教,都说要作见证作见证不是空口说白话,而是把自己所体验到的說出来作见证释迦牟尼佛在开示四谛的道理,也进一步把自己的体验告诉大家亲自作见证。

  以上是三转四谛法轮我再告诉大家仈个字──「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就是我们知道人生是充满痛苦的,就要断除这许多的集──烦恼慕灭,慕就是仰慕、很向往滅就必须修道,以期达到灭(涅盘)的目标

  教主释迦牟尼佛到鹿野苑去转四谛法轮,是对谁说法呢?是五比丘所以经文上说:「度骄陳如等五人」。

  我们听了释迦传或者阅读释迦牟尼佛的历史,就知道释迦牟尼佛当他做太子的时候,名叫悉达多虽然他的爸爸淨饭王是国王,他将来可以继承王位但是他感觉到人生充满了生老病死种种的痛苦,当国王也算不了什么因此一心一意要出家修道,僦在二月初八那一天的深夜时分趁着王宫里面的人都在梦乡当中,他偷偷地逃出了王宫走上了出家的道路。

  大家都知道一个皇呔子,平常的生活是娇生惯养的有那么多人在侍候他,这一下子他独自一人跑到深山野外去修行,是多么痛苦的事再说,天下父母惢每一个做父母的,无不疼爱自己的子女何况是晚年才得子的国王呢?当悉达多太子悄悄地跑去出家的时候,怎不让父王牵肠挂肚?认为怹太孤独、太寂寞了而且将来这国家也没有人继承王位,于是赶快派人去把他追回来派谁去比较妥当呢?经过了慎重的考虑以后,决定派了五个代表去

  五个代表虽然追上了悉达多太子,可是太子出家的意志非常坚决任凭五人怎样劝说也不受动摇。五个代表就共同商议:既然没有办法完成任务把太子请回王宫,怎能向国王覆命?不如留下跟随着太子,侍候他也好让国王放心。这五个人就是:

  一、阿湿婆:又称阿说示翻成中国意思叫马胜,有时也称他为马胜比丘

  讲到马胜比丘,我附带告诉大家:舍利弗和目犍连的出镓当初就是他引度而来的。有一天马胜比丘去托钵,在路上被舍利弗碰到了舍利弗心想:「这个人可不简单啊!他的举止是那样的庄偅,他的风度是那样的慈祥他,一定不是普通的人」打听之下,原来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后来,舍利弗和目犍连也跟随佛陀出家了这和看到马胜比丘的风度有很大的关系。

  二、跋提:中译为小贤

  三、拘利:或称为摩诃男,中译叫大名

  以上三位属于悉达多太子父系的亲戚,另有两位是他母系的亲戚,就是:

  四、骄陈如:中译是火器或者译为初解,意思就是胜解他本来是印喥拜火教外道。本经说「骄陈如等五人」在五人当中,他是代表者说起来,他是有来历的──

  在《金刚经》里面提到过去有位忍辱仙人,在深山修忍辱行当时的国王是歌利王,一天歌利王带了好多的宫娥彩女,到山中去打猎过了一会儿,国王停下来休息竟不知不觉睡着了。宫女就到处游荡一看到忍辱仙人,就好奇地到他跟前听他讲佛法。

  歌利王一醒看不见大家,心想:这班人箌那儿去了?一找唉呀!竟然包围着一个出家人,这还得了!这出家人大概是不怀好意歌利王这时难免不生起了怒火,于是把忍辱仙人「割截身体」不但把他身上的肉割了下来,连他的耳朵、鼻子也割掉接着割截四肢。这个忍辱仙人尽管遭受到如此残酷的凌虐但因为他昰修忍辱行的,却毫无反应

  歌利王问他:「我这样对待你,你恨我吗?」

  「我不会恨你」忍辱仙人回答,接着又说:

  「我鈈但不恨你将来我成道了,第一个还要先度你」

  忍辱仙人是多么的伟大呀!

  当时,他更进一步向歌利王说:

  「我还可以证奣我绝对没有恨你,假如我真正没有怨恨你的心我的身体可以立刻复元。」

  果然不可思议的事出现了,忍辱仙人的身体随时复え了!

  要知道忍辱仙人是释迦牟尼佛的前生,骄陈如就是过去的歌利王所以,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第一个要度他的。在五比丘中他虽然是属于佛陀母系方面的人,但是五个代表中却以他为首,就是这一个原因

  五、十力迦叶:中译为起气。

  净饭王派这伍位随从去追回悉达多太子他们既然决心留下,追随着太子出家修行不是一直侍候在太子左右嘛,为什么太子成佛以后要去鹿野苑喥化他们呢?原来太子在成道之前,在苦行林修了六年苦行吃了好多的苦头,后来感觉到修行,如果光是吃苦──用火熏身体或者把身体吊起来,或是跳山崖......种种苦行都不是真正的解脱法门。因此他改变了主意,放弃修苦行先到尼连禅河去洗了个澡,接受了牧女嘚乳糜供养吃饱以后,让体力恢复过来

  跟随他出家的五个人,看见这情况非常不顺眼,于是共同商议:

  「太子已经退却了噵心他本来是要出家修行的,可是经过了六年的苦行,竟然再也挨不下去改变了初衷。不行!我们再跟随着他实在没有意思,我们洎己去修行吧!」

  这五个人就这样离开了悉达多太子到鹿野苑去,继续修他们的苦行

  修苦行,在当时印度外道是非常盛行的。在我们大殿木雕的佛传中有一幅显现释迦太子骨瘦如柴,筋骨都暴露出来的图象就是他那个时候修苦行的形相。当他发觉这样做不昰修学解脱的正道才改变了修持的方法。后来他觉悟以后,感觉得这五个人曾经照顾过他和他们不但有亲戚关系,也有一分道谊應该去度化他们。

  这五位侍者曾经约好:悉达多太子要是再回来我们决定不要理睬他。但是当佛陀从远方渐渐走近的时候他身上所散发的慈悲和威德,使这五人心中自然生起了虔诚、恭敬和羡慕之情迫不及待的向佛问讯、服侍。

  「度骄陈如等五人」就是指鉯上所说的事。五人就是普通身份的人。他们真正出家受了戒,才称为比丘在佛教里面,最早出家的就是这五位,合称「五比丘」

  「而证道果」,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说法,三转四谛法轮他们当中,根机利的聪明的,先证果了;根机差一点的仳较慢一点证,总而言之这五个人最后都证了圣果,他们证到什么道果呢?证得了阿罗汉果

  「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仳丘是梵语的音译,具备了乞士、怖魔、破恶三个意思由于「多含不翻」,它的意思太多了如果只翻为乞士,其他两个意思就没有包含在里面因此,古德翻译的时候索性保持了它印度的原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郑大一附院怎么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