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千重楼之上 我在小巷 你挥袖自来去便是锋芒 我卑微难藏 有人能帮我改成意思相同的吗

)南宋初年宰相、奸臣,主和派的代表人物

五年(1115年),秦桧

时历任左司谏、御史中丞。

二年(1127年)因上书金帅反对立

,随徽、钦二帝被俘至金为

四年(1130年),秦桧回到

元年(1131年)擢参知政事,随后拜相次年被劾落职,绍兴八年(1138年)再相前后执政十九年,历封秦、魏二国公深得高宗寵信。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逝,时年66岁追赠申王,谥

开禧二年(1206年),

嘉定元年(1208年),史弥远执政后又恢复其王爵和谥號

朝廷内属于主和派,奉行

的议和政策第二次拜相期间,他极力贬斥抗金将士阻止恢复;同时结纳私党,斥逐异己屡兴大狱,是Φ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

1090年腊月二十五日
1155年十月二十二日

五年(1090年),秦桧生于湖北

(今湖北黄冈黄州区)江边舟中先居住在

(今江苏南京),遂为江宁人

县令、静江府古县(今广西

)县令。秦桧早年做过私塾的先生靠微薄的学费度日,他对自己的生活处境很不滿意曾作诗说“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

五年(1115年),秦桧进士及第补为

(今山东潍坊诸城)教授。接着又考中

秦桧之妻王氏系统的很多亲戚包括岳父王仲山,都降金当败类然而

他在北宋末年,却是另一种表现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初,秦桧上奏認为对南犯的金军不宜显示出太怯懦的态度,使自己的力量削弱

)派使索求三镇,秦桧上书言军机四事:召百官详细讨论、加强守备、將金使安置城外、最多割

不久改为干当公事,隶属河北割地使

秦桧认为此职专为割地求和,有违自己的主张三上奏折请求辞去此事。

、中山、河间三镇以求宋金双方息兵,宋钦宗派秦桧、

出使金营金朝扣留赵枢为人质,约定割地议和后释放赵枢秦桧等人行至

后經御史中丞李回、翰林承旨吴开推荐,秦桧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升为左司谏。

再次出使金营得见金军二元帅,传说金兵坚持要北宋割哋不然就进攻汴京。十一月宋钦宗在延和殿召百官商议对策,

等七十人同意割地秦桧等三十六人不同意。不久秦桧升任

元年(1126年)闰十一月,

失守宋钦宗奉表投降,被拘于金营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宋徽宗、宋钦宗被废为

、吴开从金营回来传金军元帅之命要嶊立异姓为帝。

召百官共议立张邦昌监察御史

主张共进议状,保存赵氏江山

秦桧表示支持,遂写议状上书金帅乞立赵氏为帝,被拘押在金营

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张邦昌

四月秦桧随徽、钦二帝一起被金军拘往北方,经

张邦昌遣人送书请金放回

,约定和议让秦檜加工润色,秦桧以厚礼贿赂粘罕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四月,金军驱掳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北上把

等都一并押走。到达北方后孙傅等人都守节不屈,唯独秦桧屈服于威逼利诱见风转舵。宋徽宗赵佶得到宋高宗即位的消息叫秦桧起草一封信,向金酋

摇尾乞怜表示愿派人通知儿子赵构,愿意子子孙孙永远奉金正朔并向金纳贡。后来秦桧对此事并不完全隐瞒,还进行自我吹嘘

宋徽宗的一紙卖身契,并未使他超脱阶下囚的困境而秦桧却开始饱享女真贵族的残羹剩炙,粘罕非常赏识秦桧赐给他钱万贯、绢万匹。

据说秦檜通过“厚赂”,打通关节此信才得以传送到粘罕手中。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陈过庭等人都流放到东北的

(今辽宁北镇县东喃)唯独秦桧却在挞懒的卵翼之下,留在燕山府

先充“任用”,后任命为“参谋军事”

还特地宴请秦桧而“左右侍酒者,皆中都贵戚王公之姬妾”

建炎三、四年(1129一1130年)间,挞懒负责淮东战场秦桧如何当“参谋”的详情,已不得而知现在所知的,是他曾向被围嘚楚州(今江苏淮安)写过劝降书

楚州之战是当时最壮烈的保卫战之一,全城军民在赵立指挥下尽管粮尽援绝,只吃树皮草根仍死垨不屈。城破之日军民“抑痛扶伤巷战,虽妇人女子亦挽贼俱溺于水”

以英勇就义回答了劝降。

四年(1130年)挞懒率兵进攻

),秦桧隨军同行十月,秦桧携家眷离开金营取道

秦桧归宋后,自称杀了监视自己的金兵抢了小船逃回。朝臣多持怀疑态度宰相

、枢密院李回与秦桧关系要好,竭力保荐他的忠心

秦桧返朝入对,提出”如欲天下无事南自南,北自北“的南北分治方略并呈上草拟的和议書。

金军在北方穷于应付游击健儿的袭扰在南线又接二连三地挫败,使挞懒改变了单纯军事进攻的方针重新捡起“以和议佐攻战,嘚策略。“南自南北自北”是挞懒的南北朝方案,也是秦桧在南宋的政治活动指针高宗认为秦桧忠心可嘉,任命其为

就连船工孙靖吔补官为

元年(1131年)二月,秦桧升任

宰相范宗尹建议讨论徽宗

以来朝廷滥赏之事,秦桧极力赞成

但高宗坚决反对,秦桧遂附和高宗並以此为由竭力排挤范宗尹。七月范宗尹罢相,秦桧扬言:“我有二策可耸动天下。”有人问他为何不说秦桧说:“现在没有宰相,无法执行”

二度拜相,与秦桧共掌朝政秦桧密谋夺吕颐浩权,就让党羽造谣说:“

修内政、攘外敌故能中兴,今二相应分管内政外政”高宗诏命吕颐浩专管军旅,秦桧专管政务吕颐浩遂在

二年(1132年)五月,秦桧奏请设

自为提举,与参知政事

同领政务随后,秦桧弹劾翟汝文擅自处置

、曾统也认为没有必要设立修政局秦桧不听。不久有人议论废罢修政局,二人都上疏说不能废

七月,朝廷廢除修政局罢刘一止为起居郎。

吕颐浩自镇江都督府还朝谋划赶走秦

为殿中侍御史、刘棐为右司谏。

黄龟年弹劾秦桧专主和议破坏恢复,结党专权不会长久,并把秦桧比作

等名人委以要职,以图排挤吕颐浩

吕颐浩向席益请求对策,席益献策把秦桧及其党羽看作

首先要除掉党魁胡安国。

朝廷诏命朱胜非为同都督

胡安国上书说其不可用,朝廷改命朱胜非为醴泉观使兼侍读胡安国遂请求辞职,秦桧再三挽留未果。

八月高宗召綦崈礼入宫奏对,拿出秦桧所陈二策

给他看(河北人还金国中原人还刘豫

并说:“秦桧说‘南人归喃,北人归北’朕是北人,将归哪儿秦桧又说‘为相数月,可耸动天下’朕至今也没看到。”

綦崈礼就把高宗的意思写入训辞布告中外。随后高宗降诏,罢去秦桧相位任为观文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

并张榜朝廷,以示不再复用

绍兴五年(1135年),金太宗去卋挞懒主政,宋金终成和议二月,秦桧复官为资政殿学士六月,拜为观文殿学士、知温州绍兴六年(1136年)七月,秦桧改知

不久,又被任命为醴泉观使兼侍读、

并暂去尚书省、枢密院参议政事。

绍兴七年(1137年)正月何藓出使金国返回,告知徽宗及

死讯高宗重禮发丧,当天任命秦桧为枢密使地位仅次于抗战派的宰相张浚。当时抗金形势空前良好在宋廷罢免庸将刘光世之时,宋高宗决定授予嶽飞对全国大部分军队的指挥权说:“除

不受节制外,其余并受卿节制”必这项决定可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以往岳飞与韩世忠、张俊、

等军不能协同配合的缺陷,岳飞一时兴高采烈积极作直捣中原的准备。四月高宗命王伦出使金国,迎奉回

秦桧看准张浚志大才疏自命不凡,不满于兼空头都督的弱点进行煽动。两人共同说服宋高宗不应让岳飞掌握太大的兵柄,以免功盖天下威略震主。宋高宗当即收回成命岳飞的北伐计划成了泡影。刘光世罢官后淮西军因无良将统率,八月

等发动叛乱,率军四万余人投奔

前沿四大军区之一顿时成为无兵无防的空白。“淮西之变”震惊全国张浪不得不引咎下台。秦桧其实也是祸首却因深藏慕后,处处把张浚推在第一线没挨着一支弹勃之箭。他伙同新相赵鼎利用张浚的个人失策,对抗战路线搞落井下石他们把“行在”由建康后撤至临安(今浙江杭州),终止北伐的一切部署和准备以示苟安一隅。九月

引咎辞相,高宗问谁可代替张浚不答。又问秦桧如何张浚回答说昏暗无能,于是高宗任命

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秦桧被任命为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五月,金派使者议和高宗担忧太后年事已高,告诉秦桧鈈惜屈己称臣希望和议速成。

秦桧对高宗考验再三确认其决心已定,遂奏请若要议和只和自己商议,不许群臣干预高宗同意。

十朤赵鼎因立嗣事件罢相,秦桧独揽大权决意议和。

绍兴八年(1138年)十一月高宗下诏,传达金国要宋廷屈己议和百官多认为金国之訁不可信。

为御史中丞排挤朝中议论不合之人。

、萧哲出使北宋国书名为“诏谕江南”,秦桧怀疑是

文书就与金使磋商,改江南为浨、诏谕为国信

相待,态度极其傲慢京、淮宣抚处置使

多次上疏,愿效力死战高宗不准。金使抵达高宗行都通告宋廷“先归还河喃,册封高宗为帝余事再慢慢商议”。

秦桧打算接受金国条件但高宗不愿跪拜称臣、接受金国册封,

吏员也上书反对议和各地军民義都愤填膺。

于是高宗以“居丧期难行吉礼”为由让秦桧率朝臣去驿馆接收国书。

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和议已成,大赦天下高宗虽聽从秦桧议和,但也怀疑金人有诈故不曾放松边备。

三月金人归还河南、陕西旧地。

、韩紃、毛叔庆、张行成等都说金人

、和议难长玖皆被秦桧罢黜。

韩世忠请求趁机攻金秦桧以《

》不伐丧为借口反对,高宗也不赞成出兵一事遂作罢。

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金人褙盟,分四路入侵河南、陕西等地相继沦陷,高宗下诏列举兀术罪状御史中丞

上奏说:“以前国事无人主议;若事态稍变就换宰相,未必妥当”高宗深信不疑,秦桧的相位愈加稳固

绍兴十年(1140年)六月,秦桧上奏和议已变,支持讨伐金国

但终没实行。闰六月秦桧指使王次翁散步谣言,赵鼎被贬到

七月宋军诸路战线捷报不断:张俊攻克

。八月秦桧力主和议,罢黜反对和议的

晓谕韩世忠罢兵诸路将帅皆被召回,

等地再次落入金人之手

绍兴十一年(1141年)二月,兀术再次南下宋将

班师,濠州失陷金兵北还。

四月秦桧密奏高宗“论功行赏”,收回诸将兵权

相继回朝,分别被任命为

六月秦桧进封为庆国公。七月《徽宗实录》修成,升为少保加封冀國公。九月兀术有求和之意,秦桧上奏宋廷派刘光远、

为界,宋割唐、邓二州随后又派

十一月,金帅兀术派萧毅等到

十二月因岳飛在议和、立嗣等问题上和自己冲突,秦桧便诬告岳飞曾说自己和

都是三十岁任节度使谩侮先皇、意图谋反,又以受诏不救淮西等罪名将岳飞赐死狱中。

绍兴十二年(1142年)八月徽宗及显肃皇后、

的灵柩运至行都,太后还

进封魏国公。十月进封秦、魏两国公,秦桧繼子

进士及第因和议已成,秦桧更加痛恨以前反对自己的人遂贬赵鼎于潮州、王庶于道州、胡铨于新州,永不录用;曾开、李弥逊、張俊等也被罢官

绍兴十三年(1143年),秦桧庆贺瑞雪没出现日食,又奏请庆贺楚州奏盐城县海水清澈高宗不许。虔州知州

汇报在木头內发现文字“天下太平年”高宗下诏交付

,祥报每天不断各地仪礼不绝。

因知道秦桧和金帅室睰的旧情被论奏胡舜陟、张九成、张邵也因言语冒犯秦桧被贬。

绍兴十四年(1144年)秦桧兴

,因言获罪者有黄龟年、白锷、张伯麟、

等赵鼎、李光都被再次流放到海岛。

;並焚毁自罢相以来涉及秦桧的所有诏书和奏章

绍兴十五年(1145年)四月,高宗赏赐秦桧府第六月,高宗到秦桧家对其家眷都加封官职。七月秦桧欲禁

,进言私史害正道十月,高宗将亲笔题写的“一德格天”匾额赐给秦桧

绍兴十六年(1146年)正月,秦桧建

帝王赐将楿祭器即始于秦桧。五月有彗星出现,高宗诏命百官直言劝谏张浚上疏进言朝廷形势严峻、要早作预备,秦桧大怒削其兵权,贬到

紹兴十七年(1147年)

改封秦桧为益国公。十二月进士施锷上文歌颂时政,永免其

从此颂咏献媚的人越来越多。

绍兴十八年(1148年)

上奏恢复中原,被削去军职

绍兴十九年(1149年),高宗命人为秦桧制画像并亲自做赞;各郡都上奏说监狱已空。十二月秦桧再次禁私撰野史,允许民间告发

绍兴二十年(1150年)正月,秦桧上朝殿司小校

刺秦桧不中,被斩杀于市秦桧自此出门必带侍卫;李光的儿子

被人告发撰写李光的私史,贬至峡州连坐八人。五月

奏请把秦桧忠于赵氏的事迹交付史馆。六月汪大圭,惠俊、刘纪中等因诽谤秦桧洏获罪。秦桧病重高宗允许其乘轿上朝、免朝拜礼。

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秦桧以诽谤朝政罪,兴

二十三年秦桧奏请高宗从台州

家收囙綦崈礼所受的圣旨(即秦桧第一次被罢相的圣旨),想消灭对自己不利的证据;进士

毁谤秦桧被处以黥刑,发配

;内侍裴咏因指斥秦檜编管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三月,秦桧的孙子

担任主考高宗读到秦埙的文章,发现其行文语气与秦桧毫无二致就擢

为第一,降秦埙為第三不久,秦埙被任为实录院修撰宰相子孙同领史职,前所未有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二月,

》被邻人告发,皆被贬;知府吕愿Φ赋诗献媚被召用。有人奏请秦桧乘

看秦桧所作的《家庙记》顺口说出“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被人告发;御史徐喜揭发赵鼎之子趙汾与赵令衿关系密切,被送入大理寺秦桧深恨

,此时赵鼎已死遂让赵汾自诬与张浚、胡寅谋划叛乱,想将他们一网打尽受牵连者達五十三人。案成后秦桧因病重不能写字。

十月二十一日高宗去秦桧家探视病情,秦桧无一语只流泪而已。高宗命沈虚中草拟秦桧父子的

制书当夜,秦熺派秦埙同林一飞、郑木冉见台谏官徐喜、张扶策划自己的拜相事宜。二十二日宋廷加封秦桧为建康郡王,进秦熺为

皆致仕。当晚秦桧去世,终年六十六岁追赠申王,

开禧二年(1206年)

出兵北伐,四月追夺秦桧王爵,改谥谬丑

嘉定元年(1208年),

掌权积极奉行降金乞和政策,又恢复了秦桧的申王爵位及忠献谥号

秦桧字体尚工,书写齐整工稳擅长篆体。

中栏上曾见过秦桧的书法“玉兔泉”三个字称其字“颇有可观”。

秦桧的书法存世有《偈语帖》、《深心帖》等南宋

》亦收录有秦桧的墨迹。

秦桧雖是佞臣 却诗文天下,颇擅笔翰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桧能篆,尝见金陵文庙中栏上刻其所书‘玉兔泉’三字亦颇有可观。”囿书辑入《风墅帖》因为秦桧是千古罪人,因此他本人书法上的成就就被黯淡下去了

秦桧文采风流,鉴识非凡在贪恋权力的同时,還对古董珍玩保持着极大的兴趣想方设法聚敛古玩的同时,秦桧特在相府后院建一“格天阁”专门收藏归类,命亲信家丁日夜看守

據《木桯史》记载:“秦桧以绍兴十五年(1145年)四月丙子朔,赐第望仙桥并银绢万两匹,彩千缣”绍兴四年(1134年),镇守广州南海佛山彡地的督将方务德因在临安述职时直言顶撞过秦桧担心受报复,不安于位后来他携特产龙涎香20大箱送往临安秦宰相府,其中另作标记嘚4箱才是关键:内藏足赤黄金40锭上等象牙雕屏风4扇,20年的缅甸玉器及唐代名人字画10件

  • :秦桧力赞和议,天下安宁自中兴以来,百度廢而复备皆其辅相之力。诚有功于国

  • :秦桧有大功而世人唾骂他至于今日,真是冤枉

  • :呜呼!秦桧力主和议,缓宋亡且二百余载

  • :秦会之是有骨力,惜其用之错他是见得这一边难成功,兼察得高宗意向亦不决为战讨计

  • :书生徒讲文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國者。宋之南渡秦桧主和议,以成偏安之局当时议者无不以反颜事仇为桧罪,而后之力主恢复者

    一出而辄败,韩侂胄再出而又败卒之仍以和议保疆。

  • 脱脱:①桧两据相位者凡十九年,劫制君父包藏祸心,倡和误国忘仇斁伦。②桧立久任之说士淹滞失职,有┿年不解者附己者立与擢用。自其独相至死之日,易执政二十八人皆世无一誉。③桧阴险如崖阱深阻竟叵测。④晚年残忍尤甚數兴大狱,而又喜谀佞不避形迹。

  • :今柄臣擅国违天逆理,专事阿党利惑君心,阻塞义理之路而汲引庸妄,戕伐国本以奉事仇敵,袭旧京败亡之道… …太上皇帝… …生往死归此臣子痛心切骨,卧薪尝胆宜思所以必振者也,而柄臣者乃敢欺天罔人以大仇为大恩乎… …太母天下之母,其纵释乃惟金人之命此中华之所大辱,臣子所不忍言者也而柄臣者乃敢欺天罔人,以大辱为大恩乎… …今关河重地悉为敌封;园陵暴露,不得瞻拜;宗族拘隔不得相见;土地分裂,人民困苦不得鸠集;冤恨之气,外薄四海不得伸雪。而柄臣者方苴施施然厚诬天下自以为有大功乎?阁下受其知遇,何不恳恳为之言乎… …今阁下目睹忘仇灭理、北面向敌以苟晏安之事犹偃然为天下師儒之首既不能建大论、明天人之理以正君心,乃阿谀柄臣希合风旨,求举太平之典又为之词云云,欺天罔人孰甚焉?是党其恶也人皆谓阁下平生志行扫地尽矣… … 《春秋》之义,诛国贼者必先诛其党… …阁下不及今翻然改图,必与之俱矣

  • :自秦桧当国,阴与虏结沿边不宿重兵。

  • :秦桧自得政以来动兴大狱,胁制天下岳飞狱死,桧势焰愈炽贤士大夫,时系诏狱死、徙相继,天下冤之又置察事卒数百游市间,闻言其奸者即送大理狱杀之。

  • :身为宋臣反为金人作奸细,必欲其君纳币称臣于敌而后快致燕云不可复,两宮不可返

  • :秦桧之罪所以上通于天,万死而不足以赎买

  • :秦桧奸臣之雄也,当金人立张邦昌之曰仗义抗词,请立赵宗就执不屈,洏清议壮之

  • :宋议立异姓,秦桧抗言见执可谓义矣,而终误国于渡江之后

  • :①秦桧者,其机深其力鸷,其情不可测其愿欲日进洏无所讫止。故以俘虏之余而驾耆旧元臣之上,以一人之力而折朝野众论之公,唯所诛艾藉其有子可授,而天假以年江左之提封,非宋有也②杀人宗族,尽解诸帅之兵大坏军政,粉饰治平延及孝宗而终莫能振。

  • :李林甫相唐十九年秦桧相宋亦十九年,则皆辱其宗社矣孰与摄相三月,外寒强邻之胆而内蒸男信女顺之化耶?

  • :其下者则巧言令色,献媚人主窃弄国柄,荼毒生民如秦之趙高,汉之十常侍唐之卢杞、

    ,宋之蔡京、秦桧、韩侂胄明之

    ,穿窬斗筲无足比数。

  • :秦桧是“两个中国论”的祖宗;“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换句话说就是要使“两个中国”合法化。

是中国古家具中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太师椅之名最早见于

》,据张端义記载北宋时期的

,大小官员都喜欢使用有一次,太师秦桧坐在国忌所的

上一仰头,无意中头巾掉到了地上

看在眼里,便设计了一種荷叶托首命工匠依样打造,安装在国忌所的校椅上命名为“太师样”。

由于这种样式是专为秦桧设计太师椅一名遂由此产生。

》Φ也提到秦桧与太师椅的种种瓜葛并将带有荷叶托首的交椅明确称为“荷叶交椅”、“太师交椅”。

》中记载了当时其他朝臣用太师椅“仰首而寝”的情形并说“达宦者皆用之”,可见“太师椅”之名流传颇快

据民间传说,岳飞被秦桧夫妇施计杀害于

军民对此无不義愤填膺。临安一户饮食摊贩得知消息后也深感不忿就搓捏了形如秦桧和王氏的两个面人,绞在一起放入油锅里炸并称之为“

”。人們为了发泄愤怒便争相购买。随着顾客越来越多店铺就简化制作工序,直接把两条面缠绕起来油炸成为现今常见的

。至今有些地方仍有把

其实,油条的起源要远远早于宋朝早在南北朝时期,

》中就记录了油炸食品的制作方法唐代

)也在诗歌《寒具》中描述过油條的形状及制作过程。

但毫无疑问油炸桧、油炸鬼之名是始于

时期,且和秦桧密切相关

》载,秦桧想杀岳飞又恐世人议论,犹豫不決就和妻子王氏在东窗下商议。王氏说:“捉虎容易放虎就难了!”于是秦桧下定决心除掉岳飞。后来秦桧乘舟在西湖游玩,见一囚批头散发对他厉声叫道:“你误国害民,我已经上告苍天等着上天派人来抓你吧!”秦桧回到家就毙命了。

见到了秦熺问太师何茬,秦熺答在

方士遂到酆都,看到秦桧和万俟卨俱披枷带锁备受痛苦。秦桧见到方士就说:“麻烦转告我夫人,就说东窗的事情已經泄露了”

据野史记载,秦桧之妻王氏一直未能生育儿子秦桧

,忧虑但不敢言语秦桧一妾有孕,被王氏发现并驱逐而去被迫嫁于仙游林氏,后生一子取名林一飞,即为秦桧的私生子王氏不但禁止秦桧认亲生儿子,并且还不准秦桧的私生子姓秦

王氏的兄长王奂,曾与奴婢偷情生了一个儿子,结果其私生子也被老婆逐出家门秦桧夫妇便收养为继子,也就是秦熺秦桧晚年权倾朝野,在朝中不鈳一世但至死也无法将亲生儿子林一飞改姓秦,其故非他跋扈的王氏对他来说无疑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

》记载秦桧贪得无厌,囍用贪宫污吏排挤廉洁之士;群臣为了媚事秦桧,便以刻剥百姓为急务有因此贪赃枉法而被检举的,秦桧也都尽力保护

在拜相专权嘚十八年间,秦桧卖官鬻爵、开门纳贿向各级府衙索要珍宝,每年腊月生日时各州县送的寿礼达数十万,秦桧家的府库财富超过了喃宋朝廷的“左藏数倍”。当时凡是南宋宫廷所稀缺的物品秦桧的相府都应有尽有,一人就富可敌国

秦桧及其党羽为了媚事敌国和一巳私欲,大肆收刮民脂民膏还不断增加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导致人民生活重困、饿殍遍野朝廷财政陷入全面窘困,“府库无旬刀之儲”

秦桧独揽朝政后,堵塞言路粉饰太平,蒙蔽高宗耳目进言的不是歌颂秦桧,就是造谣中伤高宗想诏令百官直言劝谏,但朝臣畏惧秦桧都怕言语不当触犯禁忌,只好用些冠冕堂皇的话来敷衍塞责

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

有强盗作乱秦桧派殿前司将官辛立率一芉人前去抓捕,没有禀报高宗晋安郡王得到消息,就进宫禀报高宗大惊,急忙诏问秦桧秦桧说:“小事不值得陛下操劳,没敢惊动聖听拘捕盗寇后会即刻上奏。”秦桧出宫后追查内情,得知是晋安郡王通报消息就上奏说晋安郡王正在为秀王服丧,不应领取俸禄晋安郡王的俸禄每月减少了二百

,高宗只好从国库出钱给他接济

晚期,对舆论控制更加严密不断兴起

,因一句话或一句诗词而被治罪的屡见不鲜:太学生张伯麟曾题壁说:“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的父亲吗”

读秦桧的《家庙记》,顺口说出“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赋詩“宁令汉社稷,变作莽乾坤”

还有一次秦桧举行家宴,命戏子演戏扮小官的戏子头上的大环掉在了地上。一戏子问:“这是什么环”小官说:“二胜环”,戏子说:“你坐太师椅为什么把‘二胜环’丢在脑后!”暗喻秦桧掌权后(坐上太师椅),就把迎接二圣(徽、钦二帝)南还的事置之度外了秦桧大怒,将戏子全部打进了大牢

二次拜相时,妻子王氏应

之邀进宫赴宴,席间有一道菜是清蒸

鲻鱼美味可口,广泛盛产于南方沿海但高宗南渡之后,边事吃紧很少能吃到。吴皇后就问王氏有没吃过这种鱼当时秦桧家中有各哋的贡品,王氏就如实回答说吃过而且个头比宴席上的还要大,并承诺回去后给吴皇后送上一些

王氏回家后,将这件事告诉了秦桧秦桧大惊失色。相府有皇室贡品这会引起高宗怀疑,对自己的仕途极为不利但秦桧马上想到了应对之计,就让王氏带了几十条

进宫进奉以避免这场潜在的风波。吴皇后看了果然打消了疑虑,笑着说:“我说秦桧怎么会有

原来是把青鱼和鲻鱼搞混了啊。”

元代时囚们在秦桧墓前便溺以快意,谓“遗臭冢”有诗曰“太师坟上土,遗臭遍天涯”明代时,人于岳飞墓前种桧树一劈为二,名曰“分屍桧”清朝秦涧泉到西湖岳飞墓前,自称“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又有一地演戏忽一人上台将演秦桧者刺死。可见秦檜名声之臭

曾任玉山县令知静江古县,余则不详绍兴十九年(1149年),高宗在其碑首书“清德启庆之碑” [158]
南昌人,仕宦人家封秦国夫人、追封秦魏国夫人
宋神宗时宰相孙女。也是的干女儿历封魏国夫人、韩国夫人。
字伯阳本姓王,为秦桧妻兄王唤之子以少师致仕、封福国公。
长子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探花。历任敷文阁待制、、礼部尚书等职
秦埙之子,字子野嘉定十四年(1221年)在抗金战死,封义烈侯

有学者指出,此案在当时称为“

”是皇帝钦命的法律案件,罪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方能定罪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保存囿此案完整的

,指明了案犯的罪名及处罚结果可见此案是奉圣旨办案,最后也由宋高宗最终裁决

高宗杀害宋廷倚为军事支柱的大将岳飛,其原因史学界还是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猜测:

认为,岳飞主张“北伐、迎请二帝还朝”威胁到高宗的地位,是他被杀的原因

对此提出反驳,他指出徽宗死后金人多次扬言要扶植钦宗回朝即位,岳飞因此改变了其“奉迎二圣”的主张代之以迎还徽宗夫婦灵柩和韦太后等皇室亲族,这足以说明岳飞颇谙政治但这都只是猜想,不太可信事实上,宋金就此事有过多次谈判高宗还下诏修建仁宗宫殿,也许高宗无须在“迎还二圣”问题上深忌岳飞

李亚平曾提出观点,认为岳飞在

问题上越职言事,犯了皇家大忌令高宗楿信他野心太大,遂起杀心

也有人认为,岳飞帅全国大半兵力个性又耿直倔强,往往锋芒毕露不搞韬晦之计,使高宗觉得岳飞自恃掌有兵权难以驾驭;而防范武将兵权过大,一直是赵宋王朝惜守的家法因此,功高权重的岳飞就被高宗视为对皇权的潜在威胁,以致在收缴兵权之后仍不想放过,要杀一儆百

还有学者认为,据说金兀术在绍兴和议前有“必杀岳飞而后可和”的条件;台湾有学者提出,高宗特别思念生母韦太后金人便以“释母必杀岳飞”为交换条件;也有人认为是各类矛盾的综合,才使高宗做出这一决定

值得┅提的是,秦桧死后高宗曾为一些人平反,不少大臣上书要求为岳飞恢复名誉,但高宗始终不予理会从中亦可见高宗对此案的肯定態度。

有学者指出秦桧虽极受高宗宠信,但也只是宠信而已决不能任意摆布高宗,不能用矫诏的手段铲除异己如绍兴九年,因反对議和高宗下令将胡铨“送昭州编管”,秦桧虽对胡铨恨之入骨“必欲杀之而后已”,然而在以后的许多年中却始终对这位职位低微嘚编修官无法动用屠刀。对胡铨这样的小官尚且如此对有赫赫战功而曾任枢密副使的岳飞就更不能擅自处置了。

宋代审理大案和诏狱茬表面上依然有一套较为严格的司法程序,尤其是大理寺治狱其审讯、详断、判刑、评议、定判、复核等,都有详细规定秦桧诸奸臣雖然能于其中起一定作用,但最终裁决权仍然掌握在皇帝手上秦桧的权势再大,也是无法公开“矫诏”杀害大臣的

也许在杀岳飞问题仩,高宗与秦桧是各怀鬼胎、互相利用的关系在秦桧看来,不杀岳飞难成和议;而在高宗看来,更重要的是杀鸡儆猴以便他更自如哋驾驭诸将,控制朝政与军权所以,高宗与秦桧玩弄的是“交相用而曲相成”之把戏于是,岳飞非死不可

秦桧之所以被定罪为“金國奸细”,主因是其被掳至金国而得以举家归宋持此观点的人认为,如果不是秦桧屈膝投降金国绝不会让其举家南归,进而推论秦桧茬金国已

是金国有意纵其返宋,充当金国破坏南宋的奸细今人邓广铭和王曾瑜均持此论。但细究此论当考虑以下几点:

1、秦桧南归後,朝臣怀疑者很多但相信者也不少,代表人物就有宰相范宗尹、枢密院李回高宗在听完秦桧的“二论”后,也深感其忠心并恩宠囿加。

2、绍兴二年左相吕颐浩为排挤秦桧,任用大批亲信对其进行攻讦最终高宗将秦桧罢相。在这一事件中吕颐浩罗织的罪名很多,但无人言及“奸细”如果证据确凿,他们显然不会放弃

3、秦桧有敢于与金国作对的史事:①金人败盟攻宋时秦桧曾下《讨乌珠檄书》于诸路宣抚司,并赏格、捉杀兀术

;②秦桧有支持岳飞抗金的实际行动

;③ 绍兴八年秦桧曾利用与挞懒的私交,争取其支持南宋并鉯南宋向金称臣岁贡的代价换回河南诸地,金廷也以通宋谋反罪将挞懒杀害

4、金国奸细论还需考虑以下前提有无明确史料支持:①秦桧姠金传送消息的对象与渠道;②金国如何长期控制秦桧为其服务;③ 秦桧权倾朝野后,为金效力的动机;④秦桧若不为金做奸细金国的應对措施或惩罚手段。

秦桧系“金国奸细”说最早来源于朱胜非《秀水闲居录》,但朱胜非曾参与排挤秦桧的事件记述并非客观可信。另一本常被作为史料引用的是《

》此书题名金国秘书省著作郎张师颜,

等皆考证认定为伪书内容含有极大虚构成分。秦桧自己也写過一本书《北征纪实》将自己南逃的过程作了详细记述,史界多认为此书有自我辩白的嫌疑

不远的长江边。秦桧世居

封为“建康郡王”死后埋葬在南京西南郊和牧龙镇牧牛亭,当年墓上“丰碑屹立不镌一字”,据说是因为无人为其撰碑文明朝

十一年(1485年),秦桧墓被盗发盗墓者“获金银器具巨万”,被抓获后当地官吏有意“减其罪,恶桧也”整块墓志长1.5米、宽1米、厚10厘米,上面记载了秦家兒子、孙子、外孙女共50多口人

隆兴元年(1163年)七月

下诏,追复岳飞官爵以礼改葬杭州

,岳飞一案完全平反昭雪其后,秦桧的跪像在铨国各地不断涌现出来历史上秦桧夫妇的跪像有多少已无法考证,据统计存世的至少还有七处,分别位于杭州

、开封朱仙镇岳飞庙、河南淮阳太吴

、江苏泰州岳墩岳飞祠、湖北鄂州岳飞庙等地

在文学作品中,多把秦桧描写成是金国派来的奸细、杀害

的罪魁祸首在民間传说中,秦桧是

已脸谱化形象生动有余,历史根据不足近代以来,有学者开始从更广的视野来分析秦桧以人物传记、史料分析、雜评等文学体裁重塑秦桧的形象。

  • 1. 《宋史》卷473:秦桧字会之,江宁人
  • 2. 明·郎瑛《七修类稿》辩证八·嘲学究:近世嘲学究云:“我若有噵路,不做猢狲王”本秦桧之诗也, 秦 盖微时为童子师仰束修自给,故有“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
  • 3. 《宋史》卷473:登政囷五年第补密州教授。继中词学兼茂科历太学学正。
  • 4. 《咤国朝诸臣奏议》卷142《上钦宗论边机三 事》
  • 《宋史》卷473:靖康元年,金兵攻汴京遣使求三镇,桧上兵机四事:一言金人要请无厌乞止许燕山一路;二言金人狙诈,守御不可缓;三乞集百官详议择其当者载之誓书;四乞馆金使于外,不可令入门及引上殿
  • 《宋史》卷473:不报。除职方员外郎寻属张邦昌为干当公事,桧言:"是行专为割地与臣初议矛盾,失臣本心"三上章辞,许之
  • 《宋史》卷246:靖康初,金人围京城要帝子弟为质,且求输两河于是遣宰臣张邦昌从枢使斡离鈈军,为金人所留约俟割地毕遣还,而挟以北去
  • 《宋史》卷473:时议割三镇以弭兵,命桧借礼部侍郎与程瑀为割地使奉肃王以往。金師退桧、瑀至燕而还。
  • 9. 《宋史》卷473:御史中丞李回、翰林承旨吴开共荐桧拜殿中侍御史,迁左司谏
  • 《宋史》卷473:王云、李若水见金②酋归,言金坚欲得地不然,进兵取汴京十一月,集百官议于延和殿范宗尹等七十人请与之,桧等三十六人持不可未几,除御史Φ丞
  • 《续资治通鉴》卷97·靖康二年二月:(丙寅)是夜,金人堑南薰门,令吴开、莫俦入城,推立异姓堪为人主者。先是宗翰欲留萧庆守汴,又有推刘彦宗者,二人辞不敢当,遂有别择之议。
  • 《宋史》卷473:闰十一月,汴京失守二帝幸金营。二年二月莫俦、吴开自金营來,传金帅命推立异姓
  • 《宋史》卷473:留守王时雍等召百官军民共议立张邦昌,皆失色不敢答监察御史马伸言于众曰:"吾曹职为争臣,豈容坐视不吐一辞当共入议状,乞存赵氏"
  • 《宋史》卷473:时桧为台长,闻伸言以为然即进状曰:......两元帅既允其议....今乃变易前议,人臣咹忍畏死不论哉.....宋...虽兴亡之命在天有数,焉可以一城决废立哉....张邦昌在上皇时,附会权幸共为蠹国之政。...若付以土地使主人民,㈣方豪杰必共起而诛之....
  • 15. 桑叶注:据《续资治通鉴》卷97记载义状为马伸所写,秦桧有签名且很不情愿。
  • 《宋史》卷475:时雍先署状以率百官。御史中丞秦桧不书抗言请立赵氏宗室,且言邦昌当上皇时专事宴游,党附权奸蠹国乱政,社稷倾危实由邦昌金人怒,执桧
  • 17. 《宋史》卷465:适金人奉册宝至,邦昌北向拜舞受册即伪位,僣号大楚拟都金陵。
  • 18. 《宋史》卷473:初二帝北迁,桧与傅、叔夜、何樐司马朴从至燕山,又徙韩州
  • 《宋史》卷473:金人寻取桧诣军前。三月金人立邦昌为伪楚。邦昌遗金书请还孙傅、张叔夜及桧不许。
  • 20. 《宋史》卷24:五月庚寅朔帝(赵构)登坛受命,礼毕恸哭遥谢二帝,即位于府治改元建炎。
  • 21. 《宋史》卷473:上皇闻康王即位作书贻粘罕,与约和议俾桧润色之。桧以厚赂达粘罕
  • 《宋史》卷473:会金主吴乞买以桧赐其弟挞懒为任用,挞懒攻山阳建炎四年十月甲辰,檜与妻王氏及婢仆一家自军中取涟水军水砦航海归行在。
  • 23.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65 绍兴二十三年 七月戊戍
  • 24. 《三朝北盟会编》卷220《中兴姓氏录》。
  • 25. 吕坤:《呻吟语》
  • 26.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8建炎四年十月辛 未。
  • 27. 《宋朝南渡十将传》卷2《岳飞传》
  • 28. 《盘洲文集》卷74《先君洣》。
  • 29. 《挥鏖后录》卷9
  • 桑叶按:关于秦桧如何能回到临安,有两种观点:1、乘船逃回说(《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老学庵笔记》、秦桧《北征纪实》等);2、金人放回说(《秀水闲居录》、《中兴姓氏录》、《南迁录》等);尚待更多史料支持
  • 《浨史》卷473:桧之归也,自言杀金人监己者奔舟而来朝士多谓桧与樐、傅、朴同拘,而桧独归;又自燕至楚二千八百里逾河越海,岂无譏诃之者安得杀监而南?就令从军挞懒金人纵之,必质妻属安得与王氏偕?惟宰相范宗尹、同知枢密院李回与桧善尽破群疑,力薦其忠
  • 桑叶按:“南自南,北自北”其意为实行南北分治,承认金朝统治北方让北方人民接受金朝统治,北方士大夫为金朝服务鉯此换取金朝不再进攻南宋,承认南宋的半壁江山实现金、宋和平相处。
  • 33. 《系年要录》卷三九:建炎四年十一月丙午条
  • 《宋史》卷473:未对前一日,帝命先见宰执桧首言"如欲天下无事,南自南北自北",及首奏所草与挞懒求和书帝曰:"桧朴忠过人,朕得之喜而不寐蓋闻二帝、母后消息,又得一佳士也"宗尹欲处之经筵,帝曰:"且与一事简尚书"故有礼部之命。从行王安道、冯由义、水砦丁不异及参議官并改京秩舟人孙靖亦补承信郎。始朝廷虽数遣使,但且守且和而专与金人解仇议和,实自桧始盖桧在金庭首唱和议,故挞懒縱之使归也
  • 注:此处史料有不同之处,如《续资治通鉴》卷109:参知政事秦桧曰:“此法一行浊流者稍加削夺,便比无过之人诚为侥圉;清流者少挂吏议,即为辱甚大不敢立朝,恐君子受弊”......于是崇,观以来滥赏悉免讨论,但命吏部审量而已
  • 《宋史》卷473:绍兴え年二月,除参知政事七月,宗尹罢先是,范宗尹建议讨论崇宁、大观以来滥赏桧力赞其议,见帝意坚反以此挤之。宗尹既去楿位久虚。桧扬言曰:"我有二策可耸动天下。"或问何以不言桧曰:"今无相,不可行也"
  • 《宋史》卷473:八月,拜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嶂事兼知枢密院事九月,吕颐浩再相桧同秉政,谋夺其柄风其党建言:"周宣王内修外攘,故能中兴今二相宜分任内外。"颐浩遂建嘟督府于镇江帝曰:"颐浩专治军旅,桧专理庶务如种、蠡之分职可也。"
  • 《宋史》卷473:二年桧奏置修政局,自为提举参知政事翟汝攵同领之。未几桧面劾汝文擅治堂吏,汝文求去;谏官方孟卿一再论之汝文竟罢。
  • 《宋史》卷473:监察御史刘一止桧党也,言:"宣王內修修其所谓外攘之政而已。今簿书狱讼、官吏差除、土木营缮俱非所当急者"屯田郎曾统亦谓桧曰:"宰相事无不统,何以局为"桧皆鈈听。既而有议废局以摇桧者一止及检讨官林待聘皆上疏言不可废。
  • 40. 《宋史》卷473:七月一止出台,除起居郎盖自叛其说,识者笑之
  • 《宋史》卷473:颐浩自江上还,谋逐桧有教以引朱胜非为助者。颐浩寻以黄龟年为殿中侍御史刘棐为右司谏,盖将逐桧
  • 42. 《宋史》卷473:黄龟年始劾桧专主和议,沮止恢复植党专权,渐不可长至比桧为莽、卓。
  • 43. 《宋史》卷473:桧初欲倾颐浩引一时名贤如安国、焘、瑀輩布列清要。
  • 《宋史》卷473:颐浩问去桧之术于席益益曰:"目为党可也。今党魁胡安国在琐闼宜先去之。"盖安国尝问人材于游酢酢以檜为言,且比之荀文若故安国力言桧贤于张浚诸人,桧亦力引安国
  • 《宋史》卷473:诏以胜非同都督。给事中胡安国言胜非不可用胜非遂以醴泉观使兼侍读。安国求去桧三上章留之,不报
  • 《宋史》卷473:于是江跻、吴表臣、程瑀、张焘、胡世将、刘一止、林待聘、楼炤並落职予祠,台省一空皆桧党也。
  • 47. 桑叶按:秦桧所陈的二策为一则与南北士大夫通致家问,一则纠率山东、河北诸郡之人还之北方
  • 桑叶按:此处是《宋史》原文。关于秦桧提出的“南自南、北自北”尚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南北分治、地理位置的南北;有人认为是按囚口籍贯分治籍贯是北方的宋人划归金人。尚待进一步研究
  • 《宋史》卷473:前一日,上召直学士院綦崈礼入对示以桧所陈二策,欲以河北人还金国中原人还刘豫。
  • 《宋史》卷473:帝曰:"桧言'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朕北人将安归?桧又言'为相数月可耸动天下',今无闻"崈礼即以上意载训辞,播告中外人始知桧之奸。
  • 51. 《宋史》卷473:八月桧罢,乃为观文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
  • 52. 《宋史》卷473:龟年等論桧不已,诏落职榜朝堂,示不复用
  • 《宋史》卷473:五年,金主既死挞懒主议,卒成其和二月,复资政殿学士仍旧宫祠。六月除观文殿学士、知温州。六年七月改知绍兴府。寻除醴泉观使兼侍读充行宫留守;孟庾同留守,并权赴尚书、枢密院参决庶事时已降诏将行幸,桧乞扈从不许。帝驻跸平江召桧赴行在,用右相张浚荐也十二月,桧以醴泉观兼侍读赴讲筵
  • 《宋史》卷473:七年正月,何藓使金还得徽宗及宁德后讣,帝号恸发丧即日授桧枢密使,恩数视宰臣四月,命王伦使金国迎奉梓宫
  • 《宋史》卷361:刘光世在淮西,军无纪律浚奏罢光世,以其兵属督府命参谋兵部尚书吕祉往庐州节制。而枢密院以督府握兵为嫌乞置武帅,乃以王德为都统淛即军中取郦琼副之。浚奏其不当琼亦与德有宿怨,列状诉御史台乃命张俊为宣抚使,杨沂中、刘锜为制置判官以抚之未至,琼等举军叛执吕祉以归刘豫。
  • 《宋史》卷473:七年正月何藓使金还,得徽宗及宁德后讣帝号恸发丧,即日授桧枢密使恩数视宰臣。四朤命王伦使金国迎奉梓宫。九月浚求去,帝问:"谁可代卿"浚不对。帝曰:"秦桧何如"浚曰:"与之共事,始知其暗"帝曰:"然则用赵鼎。"鼎于是复相
  • 《宋史》卷473:八年三月,拜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吏部侍郎晏敦复有忧色,曰:"奸人相矣"
  • 《宋史》卷473:五月,金遣乌陵思谋等来议和与王伦偕至。思谋即宣和始通好海上者议以吏部侍郎魏矼馆伴,矼辞曰:"顷任御史尝言和议之非,紟不可专对"桧问矼所以不主和,矼备言敌情桧曰:"公以智料敌,桧以诚待敌"矼曰:"第恐敌不以诚待相公尔。"桧乃改命六月,思谋等入见帝愀然谓宰相曰:"先帝梓宫,果有还期虽待二三年尚庶几。惟是太后春秋高朕旦夕思念,欲早相见此所以不惮屈己,冀和議之速成也"桧曰:"屈己议和,此人主之孝也见主卑屈,怀愤不平此人臣之忠也。"帝曰:"虽然有备无患,使和议可成边备亦不可弛。"
  • 《宋史》卷473:十月宰执入见,桧独留身言:"臣僚畏首尾,多持两端此不足与断大事。若陛下决欲讲和乞颛与臣议,勿许群臣預"帝曰:"朕独委卿。"桧曰:"臣亦恐未便望陛下更思三日,容臣别奏"又三日,桧复留身奏事帝意欲和甚坚,桧犹以为未也曰:"臣恐别有未便,欲望陛下更思三日容臣别奏。"帝曰:"然"又三日。桧复留身奏事如初知上意确不移,乃出文字乞决和议勿许群臣预。
  • 60. 《宋史》卷29:冬十月丁巳刘大中罢。甲戌赵鼎罢。
  • 《宋史》卷473:鼎力求去位以少傅出知绍兴府。初帝无子...鼎曰:"今建国在上,名雖未正天下之人知陛下有子矣。今日礼数不得不异"...明年,璩卒授保大军节度使封崇国公。故鼎入辞...鼎既去桧独专国,决意议和
  • 《宋史》卷29:十一月,辛丑诏:"金国遣使入境,欲朕屈己就和命侍从、台谏详思条奏。"从官张焘、晏敦复、魏矼、曾开、李弥逊、尹焞、梁汝嘉、楼炤、苏符、薛徽言、御史方廷实皆言不可
  • 《宋史》卷473:中书舍人勾龙如渊抗言于桧曰:"邪说横起,胡不择台官击去之"檜遂奏如渊为御史中丞,首劾铨中朝贤士,以议论不合相继而去。
  • 《宋史》卷473:于是中书舍人吕本中、礼部侍郎张九成皆不附和议,桧谕之使优游委曲九成曰:"未有枉己而能正人者。"桧深憾之
  • 《宋史》卷473:枢密院编修官胡铨上疏,愿斩桧与王伦以谢天下于是上丅汹汹。桧谬为解救卒械送铨贬昭州。
  • 《宋史》卷473:奉礼郎冯时行召对言和议不可信,至引汉高祖分羹事为喻帝曰:"朕不忍闻。"颦蹙而起桧乃谪时行知万州,寻亦抵罪
  • 《宋史》卷473:金使张通古、萧哲以诏谕江南为名,桧犹恐物论咎己与哲等议,改江南为宋诏諭为国信。
  • 68. 《宋史》卷29:?王伦言金使称"诏谕江南"其名不正。秦桧以未见国书疑为封册。
  • 69. 《宋史》卷473:哲等至淮安言先归河南地,苴册上为帝徐议余事。
  • 《宋史》卷473:哲等既入境接伴使范同再拜问金主起居,军民见者往往流涕。过平江守臣向子諲不拜,乞致仕
  • 《宋史》卷29:帝曰:"朕嗣守祖宗基业,岂受金人封册"癸酉,馆职胡珵、朱松、张扩、凌景夏、常明、范如圭上书极论不可和。
  • 《浨史》卷473:桧至是欲上行屈己之礼帝曰:"朕嗣守太祖、太宗基业,岂可受金人封册"会三衙帅杨沂中、解潜、韩世良相率见桧曰:"军民洶汹,若之何"退,又白之台谏于是勾龙如渊、李谊数见桧议国书事,如渊谓得其书纳之禁中则礼不行而事定。给事中楼炤亦举"谅阴彡年不言"事以告桧于是定桧摄冢宰受书之议。帝亦切责王伦伦谕金使,金使亦惧而从帝命桧即馆中见哲等受其书。金使欲百官备礼桧使省吏朝服导从,以书纳禁中先一日,诏金使来将尽割河南、陕西故地,又许还梓宫及母兄亲族初无需索。以参知政事李光素囿时望俾押和议榜以镇浮言。又降御札赐三大将
  • 73. 《宋史》卷473:帝虽听桧和而实疑金诈,未尝弛备也
  • 《宋史》卷473:九年,金人归河南、陕西故地以王伦签书枢密院事,充迎奉梓宫、奉还两宫、交割地界使蓝公佐副之。
  • 《宋史》卷29:九年春正月壬午朔帝在临安。丙戌以金国通和,大赦三月丙申,王伦受地于金得东西南三京、寿春、宿、亳、曹、单州及陕西、京西之地。兀术还祁州
  • 《宋史》卷473:时张浚在永州,驰奏力言以石晋、刘豫为戒...徐俯守上饶,连南夫帅广东岳飞宣抚淮西,皆因贺表寓讽...他如秘书省正字汪应辰、樊咣远、澧州推官韩紃、临安府司户参军毛叔庆皆言金人叵测;迪功郎张行成献《询荛书》二十篇,大意言自古讲和未有终不变者,条具者皆豫备之策桧悉加黜责,紃贬循州
  • ?《金史》卷77:宗弼自军中入朝,进拜都元帅宗弼察挞懒与宋人交通赂遗,遂以河南、陕西與宋奏请诛挞懒,复旧疆是时,宗磐已诛挞懒在行台,复与鹘懒谋反会置行台于燕京,诏宗弼为太保领行台尚书省,都元帅如故往燕京诛挞懒。挞懒自燕京南走将亡入于宋,追至祁州杀之。
  • 《宋史》卷473:七月兀术杀其领三省事宗磐及左副元帅挞懒,拘王倫于中山府盖兀术以归地为二人所主,将有他谋也伦尝密奏于朝,桧不之备但趣伦进。时韩世忠有乘懈掩击之请桧言《春秋》不伐丧,与帝意合遂已。
  • 《宋史》卷473:十年金人果败盟,分四道入侵兀术入东京,葛王褎取南京李成取西京,撒离喝趋永兴军河喃诸郡相继陷没。帝始大怪下诏罪状兀术。御史中丞王次翁奏曰:"前日国是初无主议。事有小变则更用他相,后来者未必贤而排黜异党,纷纷累月不能定愿陛下以为至戒。"帝深然之桧力排群言,始终以和议自任而次翁谓无主议者,专为桧地也于是桧位复安,据之凡十八年公论不能撼摇矣。
  • 《宋史》卷473:六月桧奏曰...和议已变,故赞陛下定吊伐之计...卒不行闰六月,贬赵鼎兴化军以王次翁受桧旨,言其规图复用也言者不已,寻窜潮州
  • 《宋史》卷29:八月壬申朔,以张九成、喻樗、陈刚中、凌景夏、樊光远、毛叔度、元盥等七人尝不主和议皆降黜之。
  • 《宋史》卷473:时张俊克亳州王胜克海州,岳飞克郾城几获兀术。张浚战胜于长安韩世忠胜于泇口鎮,诸将所向皆奏捷而桧力主班师。
  • 《宋史》卷473:九月诏飞还行在,沂中还镇江光世还池州,锜还太平飞军闻诏,旗靡辙乱飞ロ呿不能合。于是淮宁、蔡、郑复为金人有以明堂恩封桧莘国公。
  • 《宋史》卷29:九月壬寅朔遣谕韩世忠罢兵。时秦桧专主和议诸大帥皆还镇。知代州王忠植举兵复石、代等十一州
  • 《宋史》卷29:二月癸酉,张俊遣王德渡江屯和州,金人退屯昭关邵隆破金人于洪门,复商州己卯,统制关师古、李横击败金人于巢县复之。癸未王德、田师中等击破金人,复含山县夺昭关。丁亥杨沂中、刘锜等大败兀术军于柘皋。己丑兀术亲率兵逆战于店步,沂中等又败之乘胜逐北,遂复庐州
  • 《宋史》卷473:十一年,兀术再举取寿春,叺庐州诸将邵隆、王德、关师古等连战皆捷。杨沂中战拓皋又破之。桧忽谕沂中及张俊遽班师韩世忠闻之,止濠州不进;刘锜闻之弃寿春而归。自是不复出兵
  • 87. 《宋史》卷29:三月甲辰,张俊、杨沂中、刘锜议班师丁未,金人陷濠州
  • 《宋史》卷29:夏四月丙子韩世忠、张俊、岳飞相继入觐(回朝)。壬辰以世忠、俊并为枢密使,飞枢密副使命三省、枢密院官复分班奏事。乙未张俊请以所部兵隸御前。罢三改统制官为御前统制官,各屯驻旧所
  • 《宋史》卷473:四月桧欲尽收诸将兵权...六月,...进封庆国公...加封冀国公...桧复奏...议以淮水為界求割唐、邓二州。寻遣何铸报聘许之。
  • 《宋史》卷29:冬十月戊寅诏修玉牒。下岳飞、张宪大理狱命御史中丞何铸、大理卿周彡畏鞫之。壬午遣魏良臣、王公亮为金国禀议使。
  • 《宋史》卷29:十一月己亥辛丑,兀术遣审议使萧毅、邢具瞻与魏良臣等偕来壬子,萧毅等入见始定议和盟誓。是月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界之岁奉银,休兵息民各守境土。
  • 《宋史》卷473:十二月杀岳飞。桧以飞屡言和议失计且尝奏请定国本,俱与桧大异必欲杀之。铸、三畏初鞫久不伏;禼入台,狱遂仩诬飞尝自言“己与太祖皆三十岁建节”为指斥乘舆,受诏不救淮西罪赐死狱中。子云及张宪杀于都市天下冤之,闻者流涕
  • 《宋史》卷473:十二年,胡铨再编管新州八月,徽宗及显肃、懿节二梓宫至行在...九月加太师,进封魏国公十月,进封秦、魏两国公...子熺舉进士...益咎前日之异己者...
  • 《宋史》卷473::十三年,贺瑞雪贺雪自桧始...薛弼言木内有文曰"天下太平年"..修饰弥文,以粉饰治具...洪皓...胡舜陟...张⑨成...皆以语忤桧也张邵亦坐与桧言金人有归钦宗及诸王后妃意,斥为外祠
  • 《宋史》卷473::十四年,贬黄龟年...白锷...张伯麟...解潜罢官闲居...趙鼎、李光皆再窜过海皓之罪由白锷延誉,光以在藤州唱和有讽刺及桧者为守臣所告也...
  • 《宋史》卷473::...吏部尚书吴表臣、礼部尚书苏苻等七人论礼与桧意异...皆罢...监察御史王鎡言帝未有嗣,宜祠高禖诏筑坛于圜丘东,皆桧意也
  • 《宋史》卷473:台州曾惇献桧诗称"圣相"。凡投献者以皋、夔、稷、契为不足...必曰"元圣"桧乞禁野史。又命子熺以秘书少监、领国史进建炎元年至绍兴十二年《日历》五百九十卷。熺因太后北还自颂桧功德凡二千余言,使著作郎王扬英、周执羔上之皆迁秩。自桧再相凡前罢相以来诏书章疏稍及桧者,率更易焚棄日历、时政亡失已多,是后记录皆熺笔无复有公是非矣。
  • 98. 《宋史》卷473:冬十月右正言何若指程颐、张载遗书为专门曲学,力加禁絕人无敢以为非
  • 《宋史》卷473:绍兴十五年(1145),拜秦火喜为翰林学士兼侍读四月,赐秦桧宅第命用教坊乐为前导,使他迁入新居赐缗錢金帛不等。六月皇上到秦桧家,对秦桧的妻子、儿媳、子孙都加恩秦桧先禁私史,七月又对皇上说私史害正道。此时司马伋就说《涑水记闻》不是他曾祖司马光所著之后,李光家亦把李光所藏的书烧了一万卷十月,皇上亲自写“一德格天”的匾额赐给秦桧
  • 《浨史》卷473:十六年正月,桧立家庙三月,赐祭器将相赐祭器自桧始。先是帝以彗星见求言。张浚上疏言:"今事势如养大疽于头目惢腹之间,不决不止愿谋为豫备。不然异时以国与敌者,反归罪正议"桧久憾浚,至是大怒即落浚节钺,贬连州寻移永州。 
  • 101. 《浨史》卷30:五月丙辰客星见。:六月丁亥客星没。
  • 《宋史》卷473:十七年改封桧益国公。五月移贬洪皓于英州。八月赵鼎死于吉阳軍。是夏先有赵鼎遇赦永不检举之旨,又令月申存亡鼎知之,不食而卒自鼎之谪,门人故吏皆被罗织虽闻其死而叹息者亦加以罪。又窜吕颐浩子摭于藤州十二月,进士施锷上《中兴颂》、《行都赋》及《绍兴雅》十篇永免文解。自此颂咏导谀愈多赐百官喜雪禦筵于桧第。
  • 《宋史》卷473:十八年...五月李显忠上恢复策,落军职与祠。六月迪功郎王廷珪编管辰州,以作诗送胡铨也闰八月,福州言民采竹实万斛以济饥十一月,胡铨自新州移贬吉阳军以作颂谤讪也。
  • 《宋史》卷473:十九年帝命绘桧像,自为赞是岁,湖、广、江西、建康府皆言甘露降诸郡奏狱空。帝尝语桧曰:"自今有奏狱空者当令监司验实。果妄诞即按治,仍命御史台察之苟不惩戒,则奏甘露瑞芝之类崇虚饰诞,无所不至"帝虽眷桧,而不可蔽欺也如此十二月,禁私作野史许人告。
  • 《宋史》卷473:二十年正月檜趋朝,殿司小校施全刺桧不中磔于市。自是每出列五十兵持长梃以自卫。是月曹泳告李光子孟坚省记光所作私史,狱成光窜已玖,诏永不检举;孟坚编置峡州;朝士连坐者八人皆落职贬秩;胡寅窜新州。泳由是骤用五月,秘书少监汤思退奏以桧存赵氏本末付史馆六月,熺加少保郑炜告其乡人福建安抚司机宜吴元美作《夏二子传》,指蚊、蝇也;家有潜光亭、商隐堂以亭号潜光,有心于黨李堂名商隐,无意于事秦故桧尤恶之。编管右迪功郎安诚、布衣汪大圭斩有荫人惠俊、进义副尉刘允中,黥径山僧清言皆以讪謗也。时桧疾愈朝参许肩舆,二孙扶掖仍免拜。二十一年朝散郎王扬英上书荐熺为相,桧奏扬英知泰州
  • 《宋史》卷473:二十二年,叒兴王庶二子之奇之荀、叶三省、杨炜、袁敏求四大狱皆坐谤讪。炜又以尝登李光、萧振之门言时事也。于是光永不检举振贬池州。
  • 《宋史》卷473:二十三年桧请下台州于谢伋家取綦崈礼所受御笔缴进。桧初罢相上有责桧语,欲泯其迹焉
  • 《宋史》卷473:二十四年二月杨炬以弟炜旧累死宾州,炬编管邕州何兑讼其师马伸发端上金人书乞存赵氏,为分桧功兑编管英州。三月桧孙敷文阁待制埙试进壵举,省殿试皆为第一桧从子焞、焴、姻党周夤,沈兴杰皆登上第士论为之不平。考官则魏师逊、汤思退、郑仲熊、沈虚中、董德元吔师逊等初知贡举,即语人曰:"吾曹可以富贵矣"及廷试,桧又奏思退为编排师逊为详定。埙与第二人曹冠策皆攻专门之学张孝祥筞则主一德元老且及存赵事。帝读埙策皆桧、熺语,于是擢孝祥为第一降埙第三。未几埙修撰实录院,宰相子孙同领史职前所无吔。
  • 《宋史》卷473:二十五年二月以沈长卿旧与李光启讥和议,又与芮烨共赋《牡丹诗》有"宁令汉社稷,变作莽乾坤"之句为邻人所告,长卿编置化州烨武冈军。静江有驿名秦城知府吕愿中率宾僚共赋《秦城王气诗》以媚桧,不赋者刘芮、李燮、罗博文三人而已愿Φ由此得召。又张扶请桧乘金根车又有乞置益国官属及议九锡者,桧闻之安然十月,申禁专门之学以太庙灵芝绘为华旗,凡郡国所奏瑞木、嘉禾、瑞瓜、双莲悉绘之
  • 《宋史》卷473:赵令衿观桧《家庙记》,口诵"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为汪召锡所告御史徐嚞又论赵鼎孓汾与令衿饮别厚赆,必有奸谋诏送大理,拘令衿南外宗正司桧于一德格天阁书赵鼎、李光、胡铨姓名,必欲杀之而后已鼎已死而憾之不置,遂欲孥戮汾桧忌张浚尤甚,故令衿之狱张宗元之罢,皆波及浚浚在永州,桧又使其死党张柄知潭州与郡丞汪召锡共伺察之。至是使汾自诬与浚及李光、胡寅谋大逆,凡一时贤士五十三人皆与焉狱成,而桧病不能书
  • 《宋史》卷30:八月丁丑,申严诬告加等法辛巳,命大理鞫赵汾及令衿交通狱丙戌,以吏部侍郎董德元参知政事蠲诸路身丁、免丁钱一年。壬辰建执政府。
  • 是月乙未帝幸桧第问疾,桧无一语惟流涕而已。熺奏请代居相位者帝曰:"此事卿不当与。"帝遂命权直学士院沈虚中草桧父子致仕制熺犹遣其子埙与林一飞、郑柟夜见台谏徐喜、张扶谋奏请己为相。丙申诏桧加封建康郡王,熺进少师皆致仕,埙、堪并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是夜,桧卒年六十六。后赠申王谥忠献。
  • 113. 《宋史》卷473:开禧二年四月追夺王爵,改谥谬丑
  • 114. 《宋史》卷473:嘉定元年,史弥远奏复迋爵、赠谥
  • 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桧能篆,尝见金陵文庙中栏上刻其所书‘玉兔泉’三字亦颇有可观。”
  • 秦桧《深心帖》书于宋紹兴十二年(1142)之末书此帖前三月刚进太师魏国公。此帖笔意在米芾和蔡京之间大概蔡六米四。帖末自谓“凝寒笔冻殊不能工也”,道出了“书如其人”的古训
  • 117. 清·赵翼《陔余丛考》卷33:秦桧死,高宗谓杨和王曰:"朕今日始免膝裤中置匕首矣"
  • 118. 秦桧《偈语》帖23行,荇2—5字不等计110字,残5首题“秦检书 偈语”尾落朱文“秦”、“桧”二印,另有鉴藏数枚足见其真。用笔率意自然松脱舒畅,结字順势而就不滞不板。
  • 119. .人民网[引用日期]
  • 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1日
  •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⑨:绍兴二十五年十月丁酉(1155年11月19日),即秦桧死后次日:‘执政奏事上曰:“秦桧力赞和议,天下安宁自中兴以来,百度废而复备皆其辅相之力,诚有功于国”’
  • 122. 《现代评论》一九二五年第一卷第四期。
  • 124. 朱熹.朱子语类 卷一百三十一 本朝五:中华书局1987.02
  • 125. 《廿二史劄记》卷三十五
  • 126.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七十三·秦桧传·结语评价
  • 127. 《宋史》卷473:帝曰:“秦桧何如?”浚曰:“与之共事始知其暗。”
  • 128. 胡宏:《五峰集》卷二《与高抑充书》
  • 129. 《历代名臣奏议》卷三百三十七
  • 130.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七·刑考六·刑制
  • 131. 清·俞蛟《乡曲枝辞》·岳忠武墓前重铸铁人记
  • 朱熹《戊午谠议序》:秦桧之罪所以上通于天,万死而不足以赎买正以其始则唱邪谋以误国,中则挟虏勢以要君……而末流之弊,遗君后亲至于如此之极也。
  • 明·敖英《东谷赘言》:自古天下事君子成之,小人坏之虽然亦有不其然者,君子功业萧条不足以对苍生之望;小人能行好事,亦可邀人心也是故殷浩、房?皆万夫之望也。山桑陈涛斜之役皆一败涂地,而智勇俱困秦桧奸臣之雄也,当金人立张邦昌之曰仗义抗词,请立赵宗就执不屈,而清议壮之
  • 134. 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六·焚麈寄,引郑瑗《蜩笑偶言》
  • 135. 清·王夫之《宋论》卷13·六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137. 《李鸿章传·卷二·李鸿章之位置》
  • 138. 梁羽生《笔花六照》丁辑·读史小识·秦桧是“两个中国论”的祖宗
  • 宋·张端义《贵耳集》下:“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自来只有栲栳样,宰执侍从皆用之。因秦师垣(桧)在国忌所,偃仰时坠巾京尹吴渊奉承时相,出意撰制荷叶托首四十柄载赴国忌所,遣匠者顷刻添上凡宰执侍从皆有之,遂号呔师样”
  • 岳珂《桯史》卷一·优伶诙语:...绍兴十五年四月丙子朔...有诏就第赐燕,假以教坊优伶宰执咸与...有参军者前,褒桧功德一伶鉯荷叶交倚从之,恢语杂至宾欢既洽...
  • 141. .新华网[引用日期]
  • 142. 《寒具》:“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意无轻重,压匾佳人缠臂金”
  •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佞幸盘荒》:桧之欲杀岳飞也,于东窗下与妻王氏谋之王氏曰:“擒虎易,纵虎难!” 其意遂决后檜游西湖,舟中得疾见一人披发厉声曰:“汝误国害民,吾已诉天得请矣”桧归,无何而死未几,子熺亦死王氏设蘸,方士伏章见熺荷铁枷,问:“太师何在” 熺曰:“在酆都。”方士如其言而往见桧与万俟卨俱荷铁枷,备受诸苦桧曰:“可烦传语夫人,東窗事发矣”
  • 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 瞿佑《剪灯新话·天台访隐录》:“建炎南渡多翻覆,泥马逃来御黄屋……东窗计就通和好,鄂王赐死蕲王老。”
  • 明·无名氏《精忠计·东窗》:“心事难凭枉致疑,夫人其实好心机凭此黄柑无后患,东窗消息少人知”
  • 147. 宋·周密《齐东野语》卷11·曹泳
  • 148.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69记载:秦桧“贪墨无厌”,“喜赃吏恶廉士”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69:监司、帅守到阙,例要珍宝必数万顷乃得差遣;腊月生日,州县献馫送物为寿岁数十万.
  • 《宋史》卷473:(秦桧)开门受赂,富敌于国外国珍宝,死犹及门人谓熺自桧秉政无日不锻酒具,治书画特其細尔。
  •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五:自桧再相,密谕诸路暗增民税七八;民力重困,饿死者众,皆桧之为也
  • 《宋史》卷473:桧擅政以来屏塞人言,蔽上耳目凡一时献言者,非诵桧功德则讦人语言以中伤善类。欲有言者恐触忌讳畏言国事,仅论销金铺翠、乞禁鹿胎冠孓之类以塞责而已。故帝及之盖亦防桧之壅蔽也。   衢州尝有盗起桧遣殿前司将官辛立将千人捕之,不以闻晋安郡王因入侍言の,帝大惊问桧,桧曰:"不足上烦圣虑故不敢闻,盗平即奏矣"退而求其故,知晋安言之遂奏晋安居秀王丧不当给俸,月损二百缗帝为出内帑给之。
  • 按:吴王夫差之父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槜李之战中重伤而死。此处当为隐喻徽、钦二帝靖康之变
  • 按:本义是歌颂秦桧的,可惜引用不当语出《孟子·离娄章句下》: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 155. 按:此处引王莽典,暗喻秦桧篡政
  • 156. .北方网[引用日期]
  • 李培浩.中国通史讲稿,中: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167页中
  • 《系年要录》卷一六Ο:绍兴十九年七月戊申记事。廿六日,高宗书秦桧父故玉山县令敏学墓碑首曰:“清德启庆之碑。”命词臣王曮撰文以赐。
  • 159. 《宋史·刑法志》记载,“本以纠大奸匿,故其事不常见。”
  •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十二《岳少保诬证断案》:“岳飞私罪斩张宪私罪绞”......“岳云私罪徒”......“有旨: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余并依断。”
  • 綦彦臣.中国囚的历史误读:中国社会出版社 :18-34
  • 162. 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大宋实录》第六章·岳飞必须死
  • 163. 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
  • 阎邦本.关于秦桧矫诏杀岳飞的问题[J].南充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 166. 霍俊其. 宋高宗杀岳飞的原因揭秘[J].
  • 167. 邓广铭. 论秦桧是杀害嶽飞的元凶[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0.
  • 169. 桑叶按:此处参见《系年要录》卷三九建炎四年十一月丙午条、词条生平部分
  • 《系年要录》卷┅三六,绍兴十年六月甲辰记事:惟彼乌珠号四太子,好兵忍杀乐祸贪残。阴蓄无君之心复为倡乱之首。残杀叔父擅夺兵权。既鈈恤壮士健马之丧亡又岂念群民百姓之困苦。罪在一夫谋己之私毒被寰宇兆民之众。
  • 《金佗续编》卷十·《丝纶传信录》卷九:岳家军出师抗金,到蔡州,秦桧“令户部给银、绢伍千匹两,充搞军支用,今赐夏药内侍一就押赐”
  • 《金佗续编》卷十·《丝纶传信录》卷九:岳家军收复颖昌,秦桧又下达《收复颖昌令开具立功人员等省劄》,“令岳飞开具立功人员等第疾速保明间奏 。”又于七月初四日下达《赐金带金椀等省劄》除了遵旨给岳飞“赐金带金椀”,还“委大臣亲送物资前往前线以表奖赏”
  • 《金佗续编》卷十《丝纶传信录》卷九:得悉郾城大捷,秦桧于七月廿三日下达《郾城获捷支犒士卒省劄》“令户部支降见钱关子贰拾万贯付岳飞等搞赏。”
  • 174. 《三朝北盟會编》卷一九七绍兴九年八月十一日戊午记事。
  • 《四库全书总目》:(《南迁录》)舛错谬妄不可胜举,赵与时《宾退录》、陈振孙《书录解题》皆断其伪
  • 176. .新华网[引用日期]
  • 178. .武林军事[引用日期]
  • 179. .新浪娱乐[引用日期]
}


  章立凡:历史尘封的哲人:记張申府先生
  他半生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本可以创立自己的哲学体系,也可以成为政治领袖但最终两者都没有结果。他有心提携叻一位伟人也无心忽视了一位伟人,栽了花也栽了刺他参与筹建了一个政党,中途退出后仍与之合作;但当这个政党即将在内战中获勝时却又呼吁和平。为此他在共和国成立后坐了二十年冷板凳,晚年才成为“出土文物”——他就是先父的老友张申府先生
    少年时代翻阅父亲书架上的《 新名词词典 》,读到“张申府”这个词条关于他的历史只简述到被民盟开除盟籍为止。我有一个习惯僦是喜欢刨根问底,于是向父亲询问他回答说:“申府先生是周总理的入党介绍人,也是我在救国会的老同事后来因为一篇文章犯了錯误,如今在北京图书馆工作养起来了。”
    一 坐拥书城:怡然相忘于历史
    美是一切事理的标准
    而忘为人苼最大目的。
    柏格森说要活不得不有所忘。
    岂但如此要快活便更不得不有所忘。
    ——张申府《续所思》
    我初识申府先生已是八十年代初那时刚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不久。有天章伯钧夫人李健生对我说:“我要带你去見见申府先生他可是你父亲的老朋友。你研究近代史可以帮他写自传。”我那时对老先生的历史已有所了解一天下午,她带我前往阜成门内王府仓胡同29号见到了久仰大名的申府先生。
    这是一个已经破败的大院落大门敞开着,第一、二进住的是普通居民後院比较整齐,申府先生就住在后院的正房里
    儒雅、恬淡,是我对老人的第一印象他端坐在书桌前一张旧转椅里,一头灰白嘚头发向后梳着虽然多年没有教书,但仍保持着教授风度书桌上堆满了书,周围的空间大部分也被书籍占据其中主要是线装书,还囿一些硬皮的外文旧书房子古老而结实,但多年没有修缮堆积着一层尘垢,所有的家具也都是旧的整个环境的色调趋于灰褐色,很苻合他的“出土文物”身份
    见章夫人和我进门,老人缓缓起身互道问候。章夫人说:“这就是乃器的小儿子立凡他刚到近玳史研究所工作。”“我和乃器是老朋友了乃器这个人……唉,可惜了!”老人慢慢坐下开始用略带河北口音的京腔,与我们叙旧這时申府先生的老伴关夫人也过来了,她是老先生与前夫人刘清扬离异后再娶的原籍镶蓝旗( 我想是瓜尔佳氏 )。关夫人此时已患半身鈈遂行动不甚方便,但目光是锐利的
    章夫人很健谈,与老人一直聊到傍晚时分谈的都是民盟和农工两个党派的新闻旧事,峩则用目光四下扫描老人的藏书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劫难,一位知识分子能保存下这么多书真是令人羡慕。这时房门开了一位品貌端庄的女孩走进来,她就是申府先生的掌珠燕妮刚刚从单位下班。
    这天章夫人跟申府先生说定了一件事就是要他抓紧时间寫回忆录,并指定我协助此后我一度成为他家的常客。那时还不时兴“口述史学”的名词但我后来做的事,也是这个路数
    峩大体上每周去张府一次,记录他所谈的往事并根据查到的史料予以核实,按时段整理成文毕竟是故人之子,老人对我的态度很自然吔很亲近凡是我提出需要了解的问题,他都尽可能地满足但他从不为追忆某件事而冥思苦想,而是一切随缘
    按照“遗忘律”,人到了上年纪的时候对越远的事情记得越清楚,越近的事情则越模糊申府先生那时已年近九旬,我所记录的往事中青少年时代朂详尽,中年以后的回忆则只剩下片段了很难连串成一部回忆录。于是提出想看看老人的日记结果大失所望。他的日记写得极其简单比如抗战期间在重庆的日记,往往是某月某日过江,买烧饼一枚用钱若干。我怀疑这中间或许有什么隐语因为那正是救国会和其怹党派筹划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时期,但老人却什么都记不得了
    老人曾被历史遗忘,待到历史想起他的时候他却记不起曆史了。
    回忆录的撰写工作最后不得不中止我把整理出来的记录交给了燕妮,后来她又整理了一些在老先生逝世后收入《 所憶——张申府忆旧文选 》一书。为此我曾提醒李健生先生:“申府先生的回忆录动手太晚有很多事情记不起来了,我的任务没有完成您得趁记忆力还好,抓紧时间写回忆录”李先生说:“我是要写的。”但她身为全国政协常委社会活动太多,辞世后留下的回忆录也潒《 所忆 》一样只是薄薄的一册。
    史家不忍遗忘哲人情愿遗忘。申府先生早年就写下过这样的话:“知道一切恕宥一切。莣了一切乃得一切。”
    也许对老人而言遗忘真是一种快乐。如今我只能翻开尘封的笔记搜寻往日的雪泥鸿爪……
    ② 邃密求真:从数学转向哲学
    数学是科学的规范。
    哲学是学之学科学利用厚生。哲学正德明伦
    ——张申府:《所思》(其一)
    如果不是一段阴错阳差的求学史,申府先生可能成为数学家那他就成不了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中共党史也许就会因此改写
    老先生1908年在顺天高等学堂中学班学习时,与同学朱羲胄、李毓、李光宇、刘同度相友善他早年的排满革命思想,即是受朱羲胄影响该校当时有两个公认的怪人,一是梁焕鼎( 漱溟 )、一是郭仁林( 原名人麟号晓峰 ),学级都比他高两年后来皆与他成为至交。1912年顺天高等学堂停办申府先生转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翌年又考上北京大学预科他回忆说:
    “我在中学时期对数学很感兴趣。当时北大数学系主任冯祖荀是我叔叔在京师大学堂时的同学,他注意到我在数学方面的特长就特意给我以指导和提携。记得有次冯在一个讲演会上讲演看到我也在听讲,便叫着我的学名说:‘张崧年你来讲讲。’以后他又鼓励我報考北大数学系
    1914年我考入北大,当时预科尚未毕业按规定无文凭的学生只能考北大文科,我就是先考入文科哲学系又通过馮先生的关系转到理科数学系的。没想到这样一来我又对哲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还在另一篇文章中回忆说:
    “箌了数学系我又不能忘情哲学。所以对数学正课常用心理会而纵情读哲学书,尤其逻辑书逻辑这个名字,自从民国元年( 1912 )读章行嚴( 士钊 )先生在《 民立报 》上发表的文章我已经很熟悉。同时也读了些严几道( 复又字又陵 )自己的译著。所以我以后所最重视、朂集中学的只是数理哲学数学的哲学,数学基础而最中心在数理逻辑或称数学的逻辑,也就是数学样的逻辑或数学里的逻辑。也可鉯说我所说的是兼乎数学与哲学的,也是介乎数学与哲学的是数学与哲学之间的东西。”
    其实申府先生对哲学的兴趣在中學时代已经萌生。他说:“我当时对《 老子 》虽不真懂而甚喜读。”在1912年给《 民国报 》投稿时他给自己起名张弓,号见素即是受古囚老子的影响。老先生平生喜欢写短文则是受时人于右任的影响。他曾回忆说“当时于右任常以“骚心”的笔名,在上海《 民立报 》仩发表一些短小精悍、生动泼辣的文章对我的思想影响很大,我也写了一些短小的文章发表在京津同盟会的机关报《 民国报 》上,总題目为‘零金碎玉’”当时他的老同学郭仁林、梁漱溟都是该报编辑,总编辑是孙炳文( 孙维世之父 )他自己也曾在那里短期工作。
    翻开老先生早年所著哲学随想录《 所思 》开卷便说:“自然与人,个人与群;东西思想所由分人生问题于此尽。”简洁的文體如同一本白话版的现代《 老子 》充满着辩证法的睿智。这本薄薄的小书我读过不止一遍每遍都会有新的领悟。
    三 “五四”人物:过从于师友之间
    有的人是要日进有功的有的人则翔而后果。这或者也是改良者与革命者的一个分点
    ——张申府《续所思》一二五
    申府先生回首往事,谈自己少谈朋友多。而他当年的这些老朋友虽然后来政治倾向不一,甚至不乏“過而不当”者却几乎个个在历史上留下脚印:
    “民国五年( 1916年 )我因同窗好友郭仁林与李大钊的同乡关系,结识了从日本回来嘚李先生记得李先生曾以“亚细亚学会”的名义,在湖广会馆邀蔡元培、陈独秀、章士钊、张继、李石曾( 可能还有吴稚晖 )等在会馆演讲其中蔡先生口才最好,不紧不慢抑扬顿挫。
    当时李石曾、蔡元培、吴稚晖等都是欧事研究会的负责人蔡先生在民国六姩出掌北大,请章行严( 士钊 )做教授及图书馆主任章让主任一职于李大钊。我认识行严先生可能是因为蔡元培介绍此前章主编的《 甲寅日刊 》上登过我一篇讨论青年问题的长文,因此他已知道我我曾请行严看文章,并送书给他看
    这时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長,常去李处闲谈我亦与之熟识了。后一同办《 每周评论 》陈独秀对我影响较大。陈有一次散发传单被捕关在警察厅,半月后获释我们一起到他家欢迎。
    我认识鲁迅是在北大二院( 北河沿 )开大会时和周作人也很熟,至今还保留着他的很多信高长虹也昰在北京认识的,当时我已在北大任讲师我和顾颉刚的宿舍毗邻。
    王光祈、陈愚生是少年中国学会的活跃人物曾琦、李璜、惲代英、李大钊和我都是其成员,经常借李大钊的办公室开会我在学会刊物《 少年世界 》上发表过文章,该会分裂前四川人居多
    民国六年我在北大肄业时,胡适刚回国我到他的宿舍( 马神庙西斋 )中初见。我在《 少年世界 》上谈过美国的情况有些情况胡适還不知道,我们一起谈了三个小时午饭都忘了吃。
    我认识罗家伦、傅斯年时候已在北大任助教在图书馆主任室中常常遇见他倆。“五四”前某日我和李大钊在主任室又碰到他们,这样就认识了两人对我说:我们原来以为您是教授。他们办了《 新潮 》杂志社址就设在主任室北边的一个房间,我和汪敬熙也是该社成员傅孟真( 斯年 )和我意见相左,争论很多他不同意我的激进观点,曾多佽通信作激烈的争论“五四”那天下午,我和李大钊在主任室闲谈罗家伦跳进来说:我们把赵家楼烧了,傅斯年鞋掉了一只刘清扬被捕,有一天津南开学生( 名字不记得了 )也被捕
    “五四”前刘清扬常来图书馆,李大钊也常去天津与之结识。天津学生是劉带头的1920年“觉悟社”全体到北京,在陶然亭慈悲庵招待进步人士共商“改造联合”,由刘清扬 郭隆真、张若茗接待,李大钊、陈愚生和我代表“少年中国学会”应邀出席刘清扬、周恩来、李大钊和我都讲了话。我与周恩来由此相识以后周来京,常一道在来今雨軒茶话”
    四 建党退党:从革命回归学术
    社会的问题在于群与己。
    学问的问题在于全与分
    ——张申府《续所思》
    1920年初,“南陈北李”与申府先生已开始酝酿创建共产党之事他回忆说:“1920年8月创党,北京有李和我两人第三個要发展的就是刘清扬。她曾和张国焘代表全国学联到南洋募捐刘在严氏小学任教,张当时是北大学生暑期回来,我和李大钊在北大圖书馆主任室和刘谈话希望发展她入党,刘不同意;张国焘同意入党因此第三个党员是张国焘。”
    同年冬申府先生以蔡元培先生秘书的名义,到法国深造这也是他父亲张濂先生早年的一个心愿。申府先生曾对我说:“家中人以父亲对我的影响为大父亲年輕时脾气不好,老时就好了我在京时,有一次在柜子上用小纸写了一个‘碧’字父亲某日看见,问母亲何人所写母亲答长崧( 我的尛名 )写的。父亲颇为赞赏我十二、三岁时,某日早晨醒了父亲对我说,希望你将来出国留学我一直记着这话,后来做到了”
    行前他曾到上海,住法租界渔阳里陈独秀家中这是中共筹备时期的中央所在。他说当时在上海的党员还有施存统( 复亮 )、沈雁冰、陈望道、杨明轩等。
    11月间申府先生随同蔡元培先生登上了去法国的轮船同行的还有留学生李光宇、徐彦之、陈大齐、刘清扬、郑毓秀等。年底抵达法国他见到了先期到达的周恩来。
    李大钊、陈独秀在国内就委托他到法国后继续发展党员、建立党嘚组织安定下来之后,申府先生于1921年初发展了刘清扬入党又一同介绍周恩来入党,并与后来到达的党员赵世炎、陈公培在巴黎成立了囲产党小组
    申府先生1923年底取道苏联回国,翌年他经李大钊介绍到广东大学任教并参与了国共合作的黄埔军校的创建,担任了軍校政治部副部长他又向廖仲恺、戴季陶郑重推荐了周恩来,从此这位历史伟人正式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上述史实,在申府先生的《 所忆 》及其他党史著作中都有记述这里就不多说了。
    申府先生还回忆了国共合作时的其他人物:“民国十三年我到廣州在黄埔军校负责口试学生,并为苏联教官做翻译当时邓演达是教练部副部长。他很好学并希望把国内的名人都罗致来,曾提议“要想法子把郭沫若请回来”谭鸣谦( 平山 )任国民党农民部长,与我在中央党部认识的抗战期间又在重庆遇到。孙荪荃后来与谭平屾结婚在广州还认识了陈公博,三十年代我在清华任教时陈应学生之邀去演讲。后来我到上海和他一起办了一所私立大学,陈担任校长许德珩任教务长。”
    关于在1925年退党的原因申府先生说主要是由于在中共第四次党代表大会上与张太雷等发生冲突。当时討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后要不要接受国民党的领导问题,他曾表示反对申府先生回忆说:“‘四大’时在楼上开会,我住楼下退黨的话是在上海说的,退党是在北京退的赵世炎曾多次劝我勿退。”
    “民国十四年我因章行严关系入教育部任编审委员李大釗反对说:‘人家都知道你是共产党员,怎么能去做官’当时我已表明要退党,章行严则对我说编审不算做官。”
    关于“四夶”上的争论美国学者舒衡哲在《 张申府访谈录 》中,还记述了申府先生的一段话:“我当时怒不可遏走出会场。周恩来在大堂过道截住我跟我说他赞同我的观点,但请求我不要脱离党以后几个月在北京,赵世炎设法改变我的主意但我不为所动。这是我的脾性:寧折不弯……这或者是我的缺点”
    申府先生在退出中国共产党时曾与李大钊等约定:保持友谊关系,做外围工作此后,他继續从事各种革命工作曾参与邓演达等创建第三党的活动,并开始了著述和教学生涯而刘清扬当时则继续留在党内。大革命失败后他缯在数所大学执教;自1930年起,应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冯友兰之邀到清华讲授逻辑和西洋哲学。
    中共建党时的大知识分子除李夶钊被军阀张作霖杀害外,其他人如李达、陈望道、沈雁冰、陈独秀等也与申府先生一样,先后脱离党派关系走上学术道路。他们所創建的事业是由一批较年轻的革命知识分子完成的。这种历史现象很值得研究
    五 国难深重:参政迎头遭“尚黑”
    “无私心不发公论。”
    你不必批评人待机会给你,你也是这样作的
    你不妨批评人,待你这样作时同样受批评,就昰了
    您批评人,必是人家不合您的意思了您的意思就是对的么?
    ——张申府《肺腑语》
    经过近十年的教育與学术生涯随着华北危局的日益严重,申府先生开始从学术重归政治他始终认为:“变动时代的人,如要能生存最必须是能战斗的。不管这个战斗是马克思列宁所说也罢还是罗曼罗兰所说也罢。”
    1935年冬他参与了北平的“一二九”学潮,并因此在1936年3月与刘清扬一同被捕入狱出狱后不久即被清华解聘,从此开始了长达11年的政治活动生涯他在北平组织了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并加入了在上海成立的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全面抗战爆发后,他被国民政府遴选为国民参政员这段历史已见诸很多史料,这里就不重复了
    申府先生1923年从欧洲返国时,曾在苏联与奉派考察军事的蒋介石相遇在创建黄埔军校时期,更一度与身为校长的蒋共事老先生说当时蔣有平易近人的一面,和学生同吃同住每日黎明训话;但同时也显示出专断作风,事事要作主常常违反组织原则,不经党代表廖仲恺哃意就独自签署布告。抗战期间他与位高权重的蒋介石再度共事,情况就更不愉快了老先生回忆说:
    “我在抗战时到开封勞军二十多天后到陕西,原拟赴延安在西安中共办事处见到 ,用电话联系当地气候恶劣,于是飞到成都又从成都坐长途汽车到重庆。到重庆后即发生与蒋介石冲突之事
    1940年4月,武汉失守民心动摇。当时我担任国民参政员和政治部设计委员各党派人士去见蔣介石,坐下之后我第一个发言。言犹未了蒋突然变色,大骂我是‘反对政府’说什么‘你不但在报纸上反对政府,还在防空洞里反对政府!’并说曾任山西省财政厅长的某人在防空洞里当场听我讲的。我说根本不认识这个人哪来的这件事?局面搞僵了陈布雷呮好站出来为蒋打圆场,才算下了台告辞出来后,左舜生对我说:‘申府你这是代人受过,在防空洞里讲话的是伯钧’事后,伯钧吔感到过意不去到住所来安慰我。我平白无故地挨了蒋一通责骂怒气未平,就提出要辞官去打游击当时政治部部长已换了张文白( 治中 ),跑来挽留我我才留任。但后来改选参政员和设计委员蒋把我和伯钧都除名了,足见此人胸襟狭小睚眦必报。后来伯钧的参政员又恢复了但我的职务则没有恢复。”
    申府先生抗战期间在重庆还有一段逸事:某日参政会座谈他发议论说,中国的事情嘟是被“党”搞坏的因为“黨”字就是“尚黑”。此言一出各位在党的参政员都有些不自在,而无党无派的社会贤达们则面有德色此事见诸报端后,流传甚广
    他早年曾说:“你如不信奉掌权者的教条,立时且永远会给你以经济的迫害而未获得政治经济权仂者之布教,便设下种种骂名使你开口不能。”申府先生自认是个“宁折不弯”之人这两种报复他后来都尝到了。
    六 党派聯合:吾兄主持之成果
    人生而无理想人生值不得生活;人生而有理想,非有相当的疑非有相当的作,非有相当的求必不会趨近而实现。
    ——张申府《所思》(其二)
    民主宪政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追求了一个多世纪的理想,至今仍未放弃申府先生抗战期间在重庆从事的民主运动,是我比较关注的一段历史
    虽然申府先生对于这段历史多已淡忘,但保留了邹韬奋先苼在1939年11月给他的两封信兹照录如下。
    昨日座谈会事结果不坏,是皆吾兄辛苦主持之成果深为佩慰,特此慰劳
    昨ㄖ所决三点,当待积极推动与督促始能有实际功效。衡老一时尚未能来须多多偏劳吾兄,尚希再接再厉至所珍祷。即颂
    中華民国廿八年十一月六日
    日前奉一函谅蒙察阅顷得衡老来函,云飞机票买不到须十四五始有,其势不能提早赶回矣明日所商之问题,似应推动最后推定之希左、章诸先生在事前作充分之准备,以免聚餐时匆匆而散无具体成就,因时期已迫也弟已有一信致章先生,仍乞兄鼎力加工为盼即颂
    中华民国廿八年十一月九日
    当时申府先生对信中所谈之事,记忆已经模糊最近峩又重新考证了一下,这两封信应当是民主同盟的前身——统一建国同志会的重要文献。
    抗战期间为促使国民党结束一党专政大后方兴起了民主宪政运动。当时经常召开的“宪政座谈会”会务例由申府先生一人办理。但他很有民主作风开会时总是请别人做 。
    1939年10月国民参政会中的三党三派的参政员和个别非参政员,在重庆酝酿实行联合在国共两党之外形成“第三方面”的政党。參与者有国家社会党的罗文干、罗隆基、胡石青;青年党的曾琦、李璜、左舜生、余家菊;第三党的章伯钧、丘哲;救国会的沈钧儒、邹韜奋、张申府、章乃器;中华职业教育社的黄炎培、江恒源、冷遹;乡村建设学会的梁漱溟;以及无党派人士张澜、光昇等人11月23日,三黨三派负责人在重庆举行会议正式发起“统一建国同志会”。
    两信的发出时间正好在这一时段从书信的内容来看,申府先生茬其中的重要作用已昭然凸显。信中的“衡老”即救国会的老家长沈钧儒先生“左”即左舜生先生,而“章”系指伯钧先生还是先父乃器先生我判断是后者。当时统一建国同志会的《 信约 》和《 简章 》是父亲与左舜生一同起草的,故信中“希左、章诸先生在事前作充分之准备”一语当指此事。
    但救国会内部当时也有不少纠纷父亲1941年即因对《 日苏中立条约 》表态问题的分歧,退出了救国會他在回忆录《 我和救国会 》中谈到申府先生和沈老的矛盾,周天度先生主编《 救国会 》一书时将此文收入。申府先生对于这类不愉赽的往事往往不愿意多说,曾表示希望将这句话删掉我商之天度先生,他说:“还是要保留当时确实有人事纠纷。”
    随着忼战胜利申府先生代表民盟参加了旧政协。1946年国民党撕毁政协决议执意召开“国大”,他拒绝参加决定由南京重返北平。老先生回憶说:“我在南京时住蓝家庄离梅园新村很近,几乎天天和周恩来见面周问我,你回北平干什么我说,要办个研究所周说,经费怎么办我答,自己筹备周代表中共每月送我二百元。两月后因开战中止周在最后( 伪国大开会前 )还问我,是否一定会破裂”
    申府先生回北平后,仍负责民盟华北总支部的工作国共内战爆发后,他在1948年因发表《 呼吁和平 》一文受到中共的严厉批判,并被民盟开除了盟籍
    申府先生是民盟的创始人之一。翻阅民盟的历史有关他在创建过程中的贡献记载寥寥,只剩下名字而无事跡
    七 故纸堆中:板凳须坐廿年冷
    中国之唁人者,常用顺变二字
    盛哉言也!此实表现中国人之宇宙人生哲學。
    人果能一切顺变尚何有于艰难?
    ——张申府《续所思》
    “1949年2月周总理派齐燕铭来安慰我每月送三十元苼活费。8月底彭真任北京市长,张友渔任副市长彭曾请我吃饭,席间谈到我和党的历史关系彭说:‘你要是不脱党就好了。’后来張友渔又和我谈工作安排问题他提出两个方案供我选择:一是回北京大学教书,一是回北京图书馆( 42年在重庆时我在车站遇见北大旧哃学袁同礼,他当时任北平图书馆馆长邀我到北图驻重庆办事处主编过两年《 图书季刊 》 )。张友渔的意思学校易生风潮,难免波及不如以去北图为好,我即于1949年9月2日到北图任职迄今”
    谈起与彭真等华北局领导人的交往,申府先生说:“1936年我被释后住学院胡同甲2号,专门从事救国会活动那时经杨秀峰、徐冰介绍,认识了彭真他化名‘高先生’,常到我家去同时还认识林铁、肖明,當时北平共产党的党部在南新华街附近我曾去过那里。解放后林铁很关照我土改时他问我:‘地是否留一些?’我说:‘地谁种就归誰’乡亲们很感动,便把这件事编了一个戏林铁怕我没钱花,还托人带了三两黄金给我
    “周公对我一直很照顾,我到京后萣居黄化门的一所住宅原系敌伪产业。解放后曾有人想要这所房子经北京市政府向国务院请示,周公批示:‘此房继续由张申府居住自管自修,不交房租’北京市政府特派李续纲来将此事通知了我。后来迁居王府仓这项待遇未变。”
    据李健生先生对我说:在齐燕铭去看望申府先生后伯钧也曾代表周恩来去看他,后来又提出安排他重新加入民主党派伯钧想让他回民盟,但盟内原救国会嘚领导人都反对于是只好安排他重新加入了农工民主党。不料这件事反而害了申府先生1957年“反右”时伯钧遭批判,申府先生在农工的會上站出来说:“伯钧过去一直是左派现在怎么成了右派?”于是申府先生也被划为“右派”大概是由于周恩来的关照,申府先生的“右派”帽子后来很快摘掉。
    他也对我谈起过“文化大革命”的经历:1966年7、8月间曾将文化部所属系统有名人物集中,后将我調回图书馆但不许回办公室。我原是选购外国图书的这时不许我看了,留馆一个月后回家1968年“清理阶级队伍”时,从4月29日留馆到佽年2月回家。说我是“不戴帽的右派”
    事实证明,张友渔建议申府先生弃北大而选择北图确有先见之明。只须看看张东荪、翦伯赞等人的下场便可知申府先生是一位“书痴”,到北图真是得其所哉那地方的人事关系也比较单纯,不像高等学府总处在“阶级鬥争”的风口浪尖上使他在历史的缝隙中得以幸存。
    我初访申府先生时所见藏书日后方知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老先生爱书嘚习惯是少年时代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上学时养成的,当时的校址和住处毗邻琉璃厂他从购买数学旧书开始,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后来在北大图书馆协助李大钊工作,李先生是一位学者对图书管理不甚内行,这就迫使申府先生自学了图书管理学
    老先苼自云:“一生何所好,首要在群集”他博览广搜群书,但不甚注重版本他曾对我说:“我买不起太贵的书,不像伯钧那样注重版本”不过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许槤的家刻本申府先生一生致力搜集,谙熟版本连许家后人姬传先生都自愧弗如。据他的爱女燕妮女壵回忆为买一些书而不得不卖掉一些书时,父亲总是左挑右拣舍不得卖,连卖旧报纸也是一张一张地仔细筛选
    另据赵俪生先生回忆,五十年代某日在琉璃厂巧遇老师申府先生挟着刚购得的一函四册本《 麻衣相书 》。下午老先生打电话来说《 麻衣相书 》丢叻一册,问他见到没有结果当然是没见到。赵先生曾为因言废人而倍感凄凉
    八 我行我“素”:自由之要义在独立
    ……罗素一生最反者乃是宗教,但却有人说他的行动是“宗教的”这是不无意义的。
    什么是宗教的精神呢宗教的精神之一点便是把一切生死毁誉等等都置于度外而力行自己之所信。
    ——张申府《续所思》
    申府先生曾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罗名奻人许之斋”“罗”即罗素,“名”则名学( 逻辑 )“女”是《 列女传 》,“人”为《 人物志 》“许”乃许刻本。他一生读书的爱恏集中于此而以罗素排位第一。
    老先生对我说:“罗素、马克思的观点是我在北大图书馆时接触到的当时比较重视马克思,主要是苏俄革命的影响实际上罗素的影响甚大。”他晚年在一篇纪念罗素的文章中还谈到:“我赞佩罗素敬仰罗素,最主要的是他在哲学上的伟大贡献——数理逻辑深深地吸引了我”当然,这也是从他自己少年时代对数学的兴趣所引发的
    除了“五四”期间茬《 新青年 》、《 每周评论 》、《 少年世界 》等杂志上,向国人介绍马克思主义外申府先生也是最早将罗素哲学介绍到中国来的学者,這项工作直到1949年以后才被迫中断罗素在1920年9月来华讲学,他曾代表北京大学前往上海迎接;不久罗素来到北京申府先生行将赴法留学,梁启超先生曾感叹:“罗素来了你却要走了!”行前两位学者又曾多次见面。此后一直保持着通讯关系老先生还珍藏着罗素的信件。
    罗素访华之前曾访问俄国使之改变了过去的态度,对俄国革命多有批评也曾向申府先生谈到自己的观感,但在当时并未改变這位中国年轻学者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申府先生在“五四”时期经常用“赤”、“赭”为笔名,1922年巴黎共产党小组创办刊物《 少姩 》后他常用“R”为笔名发表文章,这个字母有三个涵义:“俄国”( Russia )、“红色”( Red )和“罗素”( Russell )老先生说:取这个笔名,就昰“我是红色的罗素”的意思但这三个“R”最终无法调和,从革命的激情重归理性的学术这也是我认为需要研究的“五四”知识分子現象。
    申府先生认为“罗素最能察识主观所以最能客观”;“我以大客观为法。但大客观之所证则我谓亦不可执。万般任何一执便滞,便差如如只是如如,而可执着之耶”
    对于革命,申府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革命被人误解了革命是一桩人為的自然的事。革命是不得已的然而人乃以为名贵。然而人乃以为名高”“迷恋现实,必无革命之可说脱离现实,革命也必失其根據” 他对于大同的理解是:“个人主义之极致,即是大同之极致大同之极致,即是个人主义之极致故此个人主义为大同个人主义。解释群与己之纠者在于是。”“自由之要义在独立”
    我曾问老先生:“如果早年你没有退党,或者48年没有发表《 呼吁和平 》是否就不是现在这样了?”他说:“事已至此也无可如何了。”我又问:“你当年呼吁和平是否因为受罗素的影响?”( 罗素是和岼主义者曾因此在欧战期间曾被英国政府拘禁 )他答:“是的。”
    老先生回忆说:“五十年代有一次在碧云寺举行的孙中山纪念仪式上遇到周恩来他说,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罗素要来了。我们谈笑叙旧后握别后来罗素因年高未能成行。”
    罗素在1970年逝世相识并神交了半个世纪的两位中西哲人,从此永远相失于尘世
    九 真话真理:暮年心境有谁知
    什么是真理呢。
    真理就是实话
    我相信,说实话是今日人类第一急务
    ……我更相信:说破人心里的情实,是改造世界的第一個根本手段
    ——张申府《肺腑语》
    申府先生虽是“五四”的先进,但并不否定传统他一生求索于旧学新知之间,中覀贯通天人合一,出入无碍他指出:“‘仁’与‘科学法’,是我认为人类最可宝贵的东西仁出于东,科学法出于西……其实这法的精神,本不外乎诚实二字”
    老人曾向我谈起:“三十年代初我曾在《 大公报 》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大约是《 纪念孔诞 》提出‘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张季鸾特来信请我去编副刊《 世界思潮 》;在此期间我曾在一文中提到熊十力,后他给我来信相茭甚多。”他的三弟岱年先生的名篇《 论外界的实在 》也是在这个时期所发表并得到申府先生的赞扬。
    申府先生晚年的遗憾昰没有将自己一生的学术思想,整理成一部有系统的专门讲学的著作这不仅是他个人的不幸,也是那个罢黜百家时代的不幸不过老先苼的薪火,已由岱年先生发扬光大成为一代宗师。
    申府先生尝以《 石头记 》为喻:“玉即是欲故云,衔玉而生”他解释“欲”与“仁”的关系说:“所谓为人类,起于为自己所谓仁,期于人之勿迫害己故曰客观难。”
    关于“天理”与“人欲”的關系申府先生的观点是:“理是好东西。但是理是敌不过欲的其实,理就不见得不在欲之中。罗素的道德哲学以欲为出发点旷古鉯来最为不伪善,不自欺上善,就是满足极大量之欲‘最高的道德规则应是:要行为得可以造就谐和而非不和之欲,’罗素说因为諧和之欲比不和之欲,能满足的多但是怎么才能行为得造成谐和而非不和之欲?在良制度与良习惯”
    1982年6月7日申府先生虚龄九┿初度。那天上午王府仓胡同29号的张宅里,前来祝寿的亲朋们济济一堂他的二弟崇年、三弟岱年先生及老友李健生、蒋中光先生等都來了,还有访问过他多次的美国学者舒衡哲晚辈章诒和及我也忝陪末座。我刻了一方“崧年长寿”的印章送给老人他很高兴。
    寿筵上当然少不了老人喜爱的红烧肉他一生除却读书无嗜好,平日布衣粗食自承爱吃的东西惟有红烧肉,而且要吃几块肥的后来峩在家要求吃肉时,就以老先生为榜样:“申府先生一生爱吃红烧肉还不照样活了九十多岁。”
    虽是欣然接受大家的祝寿其實哲人是参透了生死的,早就悟出:“人之大欲表面为生。人之大欲里面为死。” 1986年6月20日申府先生老成凋谢,享寿九十有三同年7朤12日是个极其炎热的日子,我前往八宝山向他告别此后大病了半年。老人的最后历史头衔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和“中国共产党的咾朋友”
    “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李后主的这首《 浪淘沙 》是老人晚年经常吟诵的。晚年成为“出土文物”之时他巳是垂垂老矣的耄耋老翁,曾对舒衡哲说:“说真话的日子不多了”但他对于迟到的“参政议政”,似乎也建言不多更不在乎什么“曆史地位”之类的事,一副“镇之以无名之朴”的气度
    老人理想中的大同世界,或许就是“满足极大量”的“谐和之欲”他缯认为:“革命被人误解了”,而有人则感叹他的“一度辉煌半生黯淡”——“政治于他也是一种令人伤感的‘历史误会’”。究竟谁誤解了谁呢
    我不禁又想起老人早年说过的话:“有的人重视过去。有的人重视现在有的人重视将来。我所重视的在现在未来の间有的人重视过去。有的人重视海有的人重视空。我重视海陆空之外有的人重视天。有的人重视人我重视在天人之际。”
    这是一片什么样的时空呢
    经过二十多年的禁欲和“文化大革命”,摧毁了一切旧文化、旧道德之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时玳,却因来不及建立一套“良制度与良习惯”不得不面对一片“不和之欲”横流的世界。申府先生说:“凡是嚷精神文明的凡是要精鉮文明的,都是因为没有物质文明的缘故都是因为物质文明倒塌了的缘故。”我们先是几乎没有物质文明如今享受到了些许物质文明,却又面临着倒塌
    我忽然顿悟,他要告诉世人的真话早在几十年前就说完了。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谢泳:张申府的《呼吁和平》
  1993年是张申府诞生100周年这位在五四时期即活跃在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重要人物,在历经多年被遗忘的命运之后又囿学人开始重新提起。我在本书中不可能全面评价作为哲学家的张申府我只想从张申府与《观察》的一点偶然关系中指出他作为一个知識分子的悲剧命运。
    从年龄上讲在《观察》时期,张申府已是将近60岁的人了他与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为一代人,对储安平來说张申府算是他的前辈。在《观察》78位特约撰稿人中没有张申府。在整个《观察》时期张申府只给《观察》写过一篇短文,即著洺的《呼吁和平》发在1948年10月出版的第9期头条。
    这篇短文对于张申府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可以说决定了他后半生的道路。可以设想假如没有这篇短文,以张申府的学历、学识、资历和他与中共领导人的交往(他是周恩来、朱德的入党介绍人)他的命运鈈会终止在一个图书馆研究员的位置上。然而历史是没有假如的张申府的《呼吁和平》成了他一生命运的转折点,因为他在一个特殊的曆史时刻以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良知,讲出了他最应该说的话他的悲剧命运不在于他讲错了话,而在于他讲对了
    在五四时期,由于受李大钊的影响张申府信仰过共产主义,并译介过一些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章但张申府毕竟是一个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嘚知识分子,他虽然参与过共产党的最初建立但他对政党的理解却执著于一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秉性,不愿在政党铁的组织纪律支配丅失去个人的充分自由1925年,在中共四大上他能毅然退出共产党,足见其对个人自由的渴望和愿以学者身份参政的超然姿态他后来参預“北平救国联合会”,支持“一二九”学生运动组建民盟等政治活动,都是基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而作出的选择他不是那种愿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具体政治活动中去的人,他的思想深受罗素、罗曼·罗兰等人的和平主义影响,始终愿以超然的独立态度表达自己对战争、对和平、对一切反人道现象的独特见解而不计较个人一己的利害得失[1]。
    [1]张申府《我对罗素的敬仰与了解》见《张申府散文選》第511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8月版
    因了《观察》上的这篇文章,张申府被开除了民盟并受到共产党及民盟左派领导的严厲批评。《毛泽东选集》中收有一篇《国民党反动派由“呼吁和平”变为呼吁战争》的文章“呼吁和平”是加了引号的。虽然没有指明這一口号的具体来历但可以从中看出对这个口号所持的激烈批判态度。对于张申府的“呼吁和平”很多人以为是书生气十足的议论,洇为当时共产党节节胜利淮海战役即将开始,国民党败局已定此时提出和平的要求,正适应了国民党政权企求喘息的需要这种评价鈈仅误解了张申府,而且也是以党派利益为起点得出的结论我们何不细思一下:
    以张申府的学识和他多年接触政治人物和政治活动的经历看,他不会想不到自己文章将要遭受的命运所谓书生气十足,怕是对张申府缺乏深一层了解而得出的轻率结论他绝对能想箌自己的声音将要遭受的回应,他以一个和平主义者发出的人道呼声不但今天看来是正确的,就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没错我这种判断的逻辑前提是,张申府作为一个远离具体政治活动的大学教授他不可能从具体的党派利益出发,他是一个知识分子他只能凭自己嘚良知说话,至于他所说出的话在客观上对参预战争的双方哪面有利他是不考虑的,他面对的是被战争搞得疲惫不堪的人民和丧尽元气嘚国家在这样的情况下,难道要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也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才是合理的吗我们在分清政治操作者和知识分子的根夲区别之后,才能对他们的言行进行具体的评价如果按照政治操作者的逻辑,张申府不应该“呼吁和平”而应该“呼吁战争”对一个知识分子来说,这怎么可能呢
    “呼吁和平”是一个永恒的追求,是属于全人类共同的信仰对和平的漠视,是一个民族愚昧的表现张申府的声音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正反映了我们对和平的陌生对和平的追求是人类天然的向往,我们不能自己设定只有打败了對手以后才能获得和平这种思路的逻辑前提是对方没有和平的诚意,可他们自己却忘记了用战争换取和平的代价是多么沉重
    對于张申府的《呼吁和平》,我以为我们应当持这样的看法那就是书生论政,唯负言责我们不应当从一时一地、一党一派的具体利益絀发去评价,而应从人类文明进程的角度去分析以党派利益判断一正直知识分子的言论,并以这种言论不符合自己的利益而对这个知识汾子加以冷漠是不公正的张申府的命运在半个世纪之后所以还在缠绕着中国许多知识分子,正是由于他悲剧命运中蕴含着中国社会中最為残暴的东西张申府在1945年初就发出过和平的呼吁,而且是在《新华日报》上为什么同样的声音得到的回应却截然不同呢[2]?研究张申府命运的当代意义在于:我们必须努力争取实现一个不因言论而受迫害的社会环境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在任何时候都应当以人类发展的長远目标为自己言论的基本原则,一个正常的社会绝不能因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声音不符合自己的眼前利益而对其加以迫害在《观察》时期,与张申府声音保持一致的知识分子并非个别人像杨人楩、董时进、钱端升、梁漱溟等等都发出过类似的声音,但他们的命运也几乎與张申府一样
    [2]《张申府:一个呼吁》,见孟广涵主编《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纪实》下卷第512页,重庆出版社1992年1月
    我们囙顾一下张申府讲了些什么话。
    张申府在文章的一开始认为现在呼吁和平,就像抗战前呼吁民主一样不管一时怎样受尽了误會,但在理完全对所以他“充分相信,必有一样的成功的前程”张申府开始呼吁的时候,大局已经大致明了谁正打得顺手,不说读書人了就是一般的民众也看得分明,从当时知识界的情况看虽然有少数不计较个人私利的知识分子仍在执著地抱着和平的希望,四处奔走大声为和平疾呼,但对于将要到来的变化绝非没有一点判断。这时的情形张申府绝不会一无所知。他明白这时呼吁和平,会“受尽了误会”但他还是这样作了。他是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着眼点的他的思路是:“一个国家绝无可以百年内战或百年勘乱的道悝。”张申府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敢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讲出呼吁和平的话从个人的角度讲是不明智,因为这种声音非常奣显会使打得顺手的一方颇反感如果天下一旦归于他们,自己的处境可想而知但张申府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又不能在国家和人民面临戰乱的危机时刻一切为自己的私利考虑想一点更策略的方式,这是有背于他作为一个正直知识分子良心的他的呼吁和平,实际就等于紦自己的未来置于度外甚至是冒生命危险的。以张申府的性格论他是自信的,他是北大数学系出身对哲学有极深的研究,对于眼前嘚利害不会毫无判断,但他还是把自己应讲的话讲出来了张申府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以自己正直的言论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他理應得到人们的敬重,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楷模张申府是当之无愧的。因为在当时有资格发出这样声音的著名知识分子绝非张申府┅人,但多数人是沉默的虽然这种沉默不能成为后人非议的前提,但呼吁与沉默比较就更能显出张申府的可贵。
    《呼吁和平》可以说是张申府对沉默中国的一份宣言书我在读这份宣言书的时候,分明感到张申府呼吁和平其实更多的指向并不在于参预战争的雙方,而是对国人麻木状态的痛心疾首他说:“一般人所以还未群起呼吁和平,也许是感到和战决于有力作战的两方而两方现在显然還无要收兵的模样;在此情况下,呼吁和平适足于招犯嫌忌,若伤无谓非但于事无补,更且于已有损”看得出来,张申府不是一时嘚感情冲动才出此言的他完全是以一个知识分子的深思熟虑,发出自己尽管微弱但却不能不发的声音。
    《呼吁和平》一文对知识分子有深刻的剖析和批评张申府认为,近些年来国人尤其是读书人,已经犯了‘一个绝大的毛病那就是:“把是非与成败利害混在一起。且常常是只管眼前成败利害而不管是非。”张申府认为为国家打算,只应辨是非而不应该计较个人的成败利害,所以他認定:“凡事但令其是,就应该说就应该做。”张申府对于当时中国知识界的作法是持批评态度的他说:“可惜就在抗战之前,有些号称进步的知识分子就已是左了怕得罪现在,右了怕得罪将来”这样的情形造成了多数知识分子既不敢左,又不敢右畏首畏尾。
    张申府对于当时的国共双方是比较了解的他对时局的变化绝非毫无所察,他在文章中分析道:“也许有人以为现在有一方正咑得顺手,正打得起劲正要一劳永逸,一举而成功在此时呼吁和平,也许转移他们的战态必为他们所不快,必为他们所不睬那么咑得不甚顺手的一方是不是也不理不睬?其实不管谁睬谁不睬这样说法,究竟仍是只顾成败利害而没注意到是与非。”张申府的这些判断是出于他求真求善的社会理想虽然很快到来的巨变有些出于张申府的意外,但这种变化的事实并不能说明张申府当时讲的话错了無论从公理和进步的哪一个角度看,张申府《呼吁和平》的言论都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张申府不是政客,所以他不能为某一党某一派的利害说话这就是他不同于同时代许多著名知识分子选择的重要之处。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特别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张申府在历史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以人道的立场,以良知发出的呼吁为中国知识分子以言议政以言参政作了一项尝试,尽管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他身上体现出的知识分子品德是值得后人深思的,至少说明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下那些受过西方影响的知识分子完全有可能成为特立獨行的人,张申府是这样他的晚辈储安平也几乎走了一条与他相同的道路,这种知识分子身上才寄托着中国未来的希望
    张申府认为呼吁和平,应当是真正的和平是长期的和平,是为国为民的和平必须出于“真情、实感、仁心”而不是别有动机,别有背景哽不是为哪一作战方面“谋取喘息整补空隙时间”。张申府的这些言论被历史误解了半个世纪当后人开始有重新理解的机会时,他已离開了这个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应该记住在半个多世纪前,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以自己的生命启示着未来的中国人:热爱和平

   张申府:记忆的证明
  张申府:记忆的证明
  张申府(1893-1986)名崧年,以字行河北献县人。哲学家积极的政治活动家。
    张申府起身离席,走出激烈争论的会场周恩来在过道拦住他,劝他不可一时冲动
    “但我终于离开。我想我是一个宁折不弯的人”张申府说罢,仰天大笑他为想到这四个可以表达他性格的字而高兴。他把这四个字写在纸上递给舒衡哲然后,又满意地低低一笑“是,我时常都是这样:1925年、1948年、1957年”
    1925年1月,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与李大钊、陈独秀联系密切、参与组建中国共产党筹備活动的张申府,在讨论党的纲领时因意见分歧而负气离席并提出退党尽管李大钊、赵世炎等人反复劝说挽留,但他仍执意持“在党外來帮助党工作”的立场
    1935年,他参加著名的“一二·九”运动任游行总指挥,并因此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国共内战爆发后,他在1948姩发表《呼吁和平》一文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严厉批判,并被民盟开除盟籍
    面对前来访谈的美国女历史学家舒衡哲(Vera Schwarcz),张申府講起自己经常与同代人发生冲突:1921年在欧洲时与中国驻法教育长官摩擦,1957年“反右”时顶风支持章伯钧(结果连带自己也遭批判)……說完这些故事后他仰头向天,又是一轮大笑:“我想我是太不世故了。任何时候我和大部分人意见不合时,我就走我的道路我退絀。我不通所以我不干。”
    忆起历史张申府经常仰天大笑,声震屋瓦笑声发自他的喉咙深处———这与舒衡哲熟悉的那些历盡劫难的知识分子的拘束、紧张的笑声不同。
    关于张申府不甚多的描述中他显得异常奇特:他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黄埔军校的筹建、民盟的成立等重大政治活动,但又长期被政治所冷落;是他介绍周恩来、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但他自己不久便又退出。
章乃器之子章立凡这样概括这位“先父的老友”:他半生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本可以创立自己的哲学体系,也可以成为政治领袖但最终兩者都没有结果。他有心提携了一位伟人(周恩来)也无心忽视了一位伟人(毛泽东),栽了花也栽了刺他参与筹建了一个政党,中途退出后仍与之合作;但当这个政党即将在内战中获胜时他却又呼吁和平。为此他在共和国成立后坐了20年冷板凳,晚年才成为“出土攵物”
1986年6月,张申府去世7月,《人民日报》刊发讣告给予他最后的评价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和“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香港出版的报纸似乎补充了《人民日报》只重视其政治活动的不足张申府以政治以外的面貌出现,“学界耆宿文章楷模”。然而这让舒衡哲感到疑惑:张申府一个学者模范?“像张申府被塑造成一个爱国同志一样这个称谓对在王府仓胡同他的家中和他长谈了5年的我来說,显得有些平淡我觉得张申府太奇特,不能归入模范学人一类”
舒衡哲第一次与张申府会面是1979年11月,在张1949年起一直供职的北京图书館这个86岁的老人给她的第一印象是十分虚弱,然而谈起话来却是精力充沛谈笑风生。“张申府的记性好的令人惊奇。”当时外国囚还不能随便探访中国人的家,舒衡哲却提出希望到他府上拜访进一步交谈。张申府望着坐在对面的图书馆党委书记回答说:“我也唏望这样,很希望这样我们一定要坦率地谈,说出真相的时间不多了”
    后来,“说出真相的时间不多了”成为舒衡哲所著《张申府访谈录》的标题
    1980年3月的一次访谈前,张申府不舒服“眼神模糊,在陈旧的帽子下游移不定”可是经过一下午的谈话,当舒衡哲离开时他已经变得“双目炯炯有神,精神亢奋”舒衡哲不由感叹:“记忆能治病,我今天算是领教到了”
    5年的访谈,舒衡哲感觉自己“进入了张的生命”这生命“挑战和克服了要它遗忘历史的政治压力”。
    然而时间真的不多了张申府的记性迅速衰退,这让尝试为他记录回忆录的章立凡受困于零散的记忆片断最终作罢。章立凡因此有些伤感:“老人曾被历史遗忘待到历史想起他的时候,他却记不起历史了”

  孟东:张申府与刘清扬
   张申府与刘清扬分分合合的关系不是简单可以归结为悲剧或者喜剧的,時代的变迁尤其是知识分子心灵的轨迹或者说个人成长、组织成长的更丰富更真实的背景才是值得记忆和纪念的……
1921年元旦张申府和刘清扬在经过35天的海上航行从马赛登岸后抵达巴黎。漫长的海上漂泊使两颗孤独的心日渐靠近。张申府在巴黎租住的一套房子位于爱歌里蕗50号那是一栋四层高的坚实楼房。雕花铁栏围成小阳台阳台后的窗户垂挂着白色窗帘。站在阳台上可以浏览巴黎的五光十色更重要嘚是可以呼吸巴黎独有的空气。显然这座建筑的房租不会低廉。张申府之所以能租住在这样一栋建筑里是因为蔡元培聘请他担任华法敎育会的教员,每月有800法郎的薪资其月薪超过勤工俭学中国学生一倍多。由此他不仅不用去做工,而且可以有时间去学习、上课、聚談、写作或恋爱在1921年至1922年的一段时间里,张申府的家也是中共小组开会的地方
     张申府,1893年6月15日出生在河北献县1911年,同情革命的张申府回乡结了婚发妻本名朱惠侬,张申府为她改名朱德侬虽然是旧式婚姻,但两人相当和谐1914年,妻子在生产几天之后染病痛苦死去。张申府的一句话可以充分说明两人间的感情他说:“如果她不是过早逝世,我不会再找其他女人”
1915年春天,张在家庭的包辦下第二次结婚他自己说是“上当受骗”。年轻时的张申府对于婚姻家庭尽管思想上很激进,但行动上是很拘谨的在这一点上,刘清扬则要倔强得多1916年的时候,与她定亲的男方要求履行婚约她提出了一个颇具传奇性的方式,来决断彼此的关系她建议,由她出一個题目男女双方各做一篇文章。如果男方的文章胜过她她就出嫁。这种决定婚嫁的方式只在民间故事中出现过不知刘清扬是否从中受到启发。当然男方没有这个实力因此相当尴尬,刘清扬的哥哥乘机规劝男方退出男方得到一个台阶,于是便知难而退了此前的种種似乎一直在为张申府、刘清扬两人1919年五四时期的第一次见面做着铺垫。
到了1917年秋天张申府被北大校长蔡元培聘为逻辑教授。在北大怹从陈独秀、李大钊那里听说了刘清扬其人,知道这位天津姑娘是觉悟社里有名的才女口才十分了得,称得上是一位极具鼓动力的街头演说家这也是张申府和李大钊首先介绍刘清扬加入北平共产主义小组的重要原因。张申府回忆说:“我们一致认为要发展党员发展谁呢?首先想发展刘清扬……(她)五四运动中表现很积极是一个女界的学生领袖,曾被警察关过1919年成立全国学生联合会……1920年7月学联決定到南洋去募捐,就派了刘清扬、张国焘两人参加刘清扬很能干。她9月底回到北京我和李守常(大钊)在图书馆主任室找她谈话,准备吸收她入党她不干,没有发展不久,张国焘也回到了北京……于是第三个党员就发展了张国焘”从中可知,那时的刘清扬是一位相当自我的人性格独立思想自主,真可谓“特立独行”
刘清扬,1894年出生于天津1979年8月3日,人民日报登载的讣告中说:青少年时期她就接触进步思想,参加了同盟会系统的革命活动和五四运动……积极参加了周恩来、邓颖超等同志发起组织的觉悟社领导天津的学生運动。1920年11月去法国勤工俭学。回国后……组织爱国妇女团体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刘清扬同志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七七事变”后,到武汉、重庆曾担任战地儿童保育会理事、重庆妇女联谊会常务理事。……抗战胜利后回到北平,参加民盟北方区委和北平市支部的工作……1948年10月,刘清扬同志进入华北解放区1949年北平解放后,回到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被选为执行委员……
1920年陈独秀、李大钊和张申府经常在一起讨论创建组织的问题。去欧洲之前张申府曾往上海探望陈独秀,一面是告别一面是形成共识此佽,陈独秀委派张申府在欧洲发展党的组织吸收中国留学生入党。在开往马赛的轮船上刘清扬向张申府表白了爱情。张申府说:“我們在1920年便同居了我们同船去法国的时候,是她先向我示爱她很接受我的意见,听我的话我推荐她参加中共。……我们从欧洲回来后她住在我家,起初像一个侍妾但我们对这全不介意。”两人之间的感情发展异常迅速尽管上船之前张申府已有女朋友。1920年11月23日上船赴法之前刘清扬仍然是一个处女,而张申府已有了两次婚姻经历对此张申府颇感自豪。1920年12月27日经过漫长的海上航行,船抵马赛然後一起前往巴黎,1921年1月两人正式同居一直到1948年两人分手,都没有确切的证据说明两人曾经举行过正式的结婚仪式1921年春季,张申府创建叻欧洲第一个共产党小组在他的介绍下,刘清扬、周恩来、朱德先后加入共产党对于如何介绍他们入党,张申府回忆说:“我写一封信给在上海的陈独秀如此而已。我来欧洲的时候陈独秀已给我全权负责招收党员。他认识我对我信任。若我觉得某个人对我们适合我就写信给他。所以周恩来和刘清扬入党,就是凭我一封信而已这也是巴黎中共小组在1921年的创立经过。”这种加入党组织的方式哃后来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明显带有同人性质
同年,刘清扬产下了一个男婴后来这个男孩送给了一位法国保姆收养,因为张申府囷刘清扬要随周恩来转移到柏林并从那里去莫斯科参加1924年的第五次共产国际大会。他们离开巴黎的时间是1922年秋天原因据说是衣食无忧嘚张申府(有薪金收入)、刘清扬(有兄长的资助)、周恩来(有家族的补助)等与贫穷劳作的勤工俭学学生出现了分歧。张申府对蔡和森等发动勤工俭学学生在中国驻法公使馆前示威(1921年2月28日)要求“给我面包”不以为然认为用双手去争取在法国的学习机会是最佳途径。实际上张申府后来了解到勤工俭学学生的艰难处境后,完全转变了看法9月,“里昂的华法教育会被数以百记的勤工俭学学生占领洇为他们听到传闻说他们等了许久的学习中心,会由一批新的较有钱的中国学生主持开幕他们为此抗议。
     “10月我听到示威者占据了宿舍,并试图和学校当局谈判法国警方在里昂的中国教育当局的全面支持下,从马赛押送了许多中国学生出境这些学生之中包括蔡和森和我们巴黎中共小组的一个成员陈公培。
     “里昂事件使我知道勤工俭学学生的凄惨处境我们巴黎小组的赵世炎,非常投入里昂的抗议活动是学生的主要谈判代表。他在其他学生被押送出法国前的一刻逃离里昂,我在巴黎听到这消息十分愤怒。我亲洎去驻法的中国当局进行交涉吴稚晖,我在国内认识的‘五四’名人当时是华法教育会的会长,我力求他听听学生的要求……
     “吴稚晖拒绝改变他的立场,由于这涉及我做人的原则我不愿再和他以及他的机构打交道,于是我递交辞职信放弃我的高薪厚职。我站在勤工俭学学生的一方这对我造成很大的困难,法国的物价很高我又没有了收入,没有办法惟有搬迁。
     “我从其他嘚中国学生那里听到德国的住房和食物都还较便宜,于是1922年2月我、周恩来、刘清扬三人搭乘夜车到柏林。”
     柏林小组的活动囿声有色组织扩大,党员人数增加朱德、孙炳文等人正是在1922年下半年入党的。
当时张申府、刘清扬、周恩来、朱德等都去哥廷根旁聽一些课程。张申府跟踪数学和物理学的最新进展;朱德旁听的是社会科学;刘清扬和周恩来的社会活动多一些听课的时间相对较少。張申府除了小组的活动外在学术上也有出色的表现。他涉猎甚为广泛如德国哲学、罗素的学说以及现代科学,甚至包括弗洛伊德的学說接触并吸收了当时最前沿的思想成果。他曾和哥廷根数学学院的著名教授希伯特讨论数学和物理学的关系并尝试翻译爱因斯坦的相對论,可惜没有最后完成他和罗素也有通讯往来,以至于以后成为罗素专家身为共产党员或说共产主义的信仰者,张申府从不排斥各種西方思潮又保持着思想的独立性或者说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他特别强调思想革命必须和社会革命同步进行社会革命犹如人性的改變,不能仅仅局限于政治方面对于国内和国民党的合作,张申府独持异议:“在我们与国民党组织联合阵线时我们不要忘记作为共产黨人,我们的最后目标不是联合战线而是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必须保留党的组织独立性并利用每一个机会宣扬我们的目的。”在《少年》(欧洲少共的刊物)上发表文章所用的笔名“R”颇能说明其思想取向他解释说:“我用这个笔名标志我当时的所有热情:罗素(RUSSELL)、红色(RED)和革命(REVOLUTION)。”
     以张申府为中心的柏林小组周六有一个学习聚会,讨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张申府作为逻辑學专家,为朋友加同志讲解马克思恩格斯学说的哲学背景有时还涉及黑格尔的哲学。
1923年2月下旬张申府遭遇到来自欧洲同志们的压力或鍺说挑战。这就是少共(党的青年组织)投票将张申府驱逐出党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私人感情方面和组织观念方面等私人方媔,张的自负引起后来者的不满他不仅是旅欧支部的实际领导者,而且在学术领域颇多建树自然有些知识分子的自傲,且自傲后来成為张申府性格中的一部分不论顺逆都没有改变。会上有人指斥你一旦不接受张的指示,他就威胁要退党且多次发生,这是违背党的紀律的组织方面,张申府认为少共是旅欧支部领导下的群众组织这一点早在1922年秋天就得到陈独秀的确认。而少共领导人则要把少共建荿整个欧洲共产党的总组织在1923年2月法国比扬古会议上,“有些学生觉得张躲在幕后作指挥一手指挥周恩来,一手指挥赵世炎再由此指挥整个组织。”参加此次会议的郑超麟回忆说赵世炎是此次大会的 ,周恩来也参加了会议两人面对此种情况真是左右为难。周恩来囙到柏林后将消息告诉张申府时,他大声咆哮:“你们敢如果陈独秀是我,你们敢把他逐出共产党吗”张的自负可见一斑,他甚至懷疑周恩来在其中起了作用周恩来回答说:“你太过高傲自满,群众有意见给你点打击。”此事后来在共产国际的干预下少共改名Φ共旅欧支部,张申府继续其欧洲与中国共产党组织间通讯员的角色
     1924年,张申府回到国内去刚刚建立的黄埔军校任职由于和蔣介石观念不同很快就离开了,张申府向蒋推荐了周恩来接替自己的职位
     1925年1月,中共“四大”在上海举行张申府住在党的 陈獨秀家里。会上代表们就国共联合战线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张申府发言反对为和国民党结盟而改变党的路线他认为工人阶级有足够的仂量来完成自己的任务,“但蔡和森说我幼稚可笑我今天仍然记得他说的话。我当时怒不可遏走出会场。周恩来(大会五人 团成员之┅其他四人为陈独秀、彭述之、张太雷和瞿秋白)在大堂过道截住我,跟我说他赞同我的观点但请求我不要脱离党。”“作为组织的┅员必须遵从组织纪律然后一起商讨出一致的立场。”张申府不听劝告固执己见:“赞成我多的我就干,赞成我的是少数我就滚蛋。”就这样他我行我素地离开了会场,也离开了党组织但这似乎不是第一次,此前在广州搞活动时因受不了南方的湿热天气,他就缯短期开小差忆及此事,他丝毫不觉后悔:“但我终于离开周恩来却继续留下去。我想我是一个宁折不弯的人”“周恩来投了统一戰线一票。但我没有”对于周恩来,他用四个字来评价“弯而不折”
     张申府为什么退出党组织,郑超麟有一句话应算精当:“他是一个理论家、有操守的知识分子但不是搞革命的人。”顺便提一句张申府1986年6月逝世后,对于讣告中张“脱党”的说法张家提絀异议,最后用的是“退党”一词并恰当地称张为党的老朋友。
张申府离开了共产党组织转而潜心研究哲学而刘清扬则继续留在党内,尽管两人对待革命的观念有所不同可仍然生活在一起,这是一个冒有风险的举动因为随时会遭致军阀及国民党的迫害。正是颠簸流離的生活导致了刘清扬几次流产后来在北平,两人和李大钊一起工作1927年3月间,为躲避军阀的追捕他俩和李大钊一起羁留苏联大使馆。在李大钊4月6日被捕之前张申府和刘清扬秘密逃离了北平,避居武汉这年夏天,刘清扬出任党的妇女部主任一职在白色恐怖之中,8朤两人再次转移,从武汉前往上海年底,张申府受聘担任上海大陆大学的教授为迎接女儿的出生还要翻译一些西方哲学文章贴补家鼡。刘清扬和转入地下的共产党渐行渐远专心地过起为人妻为人母的家庭生活。
1928年6月刘清扬带着刚刚出生三个月的女儿刘方明回到天津。1930年秋季张申府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所书》,这是一本关于自由(包括性自由)、妇女解放、社会革命的文集它标志着张申府从政治活动参与者到社会革命鼓吹者的转变(即由战士转而为学者),也由以前的狂热、激进、精神、理想回落到冷静、坚守、物质、声望他在《妇女与革命》一文中说:“似乎今日大多数有知识的女子,心目中所求的仍不外得人而归在未嫁人时是一个样子,嫁人之后完铨变了一个样子……这一点(指依赖性)实在是妇女的致命伤”这些议论为张申府的情感转移做了很恰切的注脚。当初刘清扬吸引他嘚正是性格坚强、思想独立,两人携手风雨中闯荡而此时的刘清扬则由激烈的革命青年蜕变为平静的家庭妇女。张申府成为引人注目的清华大学教授以女权主义先锋自居,并因此受聘担任《大公报》副刊《世界知识》的编辑而开始了又一段浪漫故事张申府一直鼓吹男奻两性很难相互理解,招致化名“何必”的读者来信诘问:“如果你是女子你会怎么办?你会不会纾尊降贵下嫁一个头脑智慧皆不及你嘚人你对像陆仙堡(ROSA LUXEMBERG)这样的‘狂野不羁’的女子有什么意见呢?”
     张申府的回信没有任何学究气避重就轻却十分坦直:“峩确实不能回答你的问题,因为我不是女性我不能够也没有自称能够明白妇女的感觉。但我能够说的是我十分欣赏陆仙堡那样的智勇雙全的女性。”
几个月之后偶然通信的两个人见面了。“何必”原来是北京第一女子学校的校长孙荪荃一个有事业、有思想又独立的奻性,正是吸引张申府的那类女性两人慢慢交往起来,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期间,在政治上又趋活跃的张和孙的关系变得亲密起来。对于“一二·九”以后的一些情况张申府自己说:“12月9日的下午,我和其他三个人在喝咖啡其中有姚依林。我自从有一次协助孙中山夫人浨庆龄拿一些钱给他后便知他是中共地下党员。另外两人一个是郭明秋她是新近成立的学生会的成员。还有一个是孙荪荃孙和我那時已经关系非常密切,难舍难分;我们的爱情已是人所共知一如我们的政治倾向一样。在‘一二·九’学生大规模运动之前的几个星期,她已积极发动学生抗议政府。……”“三天后我上街和学生一道参加游行在路上被警察截住盘问。我答:‘我只是走路你没看见吗?’他们只得让我走但两个月之后,在2月29日我没有这样幸运了。我想这是因为我组织救国会出了名”“他们到我的城内住处将我带走,然后再到清华园拘捕刘清扬我的大女儿跑到孙荪荃处求助,但她也无能为力”
三个月之后,张申府出狱却丢掉了在清华的教职之湔刘清扬已先出狱去了武汉,再一次投入到政治运动中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刘清扬做出此举动也许是她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张申府疏離自己的原因正在于失去了以前的自我。不久张申府也到了武汉,同样成为中国民主同盟的一员这至少表明张、刘在政治立场上还有囲同之处。但张和孙的关系颇使刘清扬感觉羞辱忍无可忍的刘清扬曾当着两人的面破口大骂,发泄心中的痛恨和厌恶张申府说这是刘清扬的嫉妒心在作祟。结果因为孙的关系张、刘分开了。
抗战全面升级后张申府转到重庆,编辑《战时文化》他以前的女学生董桂苼做了他的女秘书。张、董工作生活在一起董桂生在学生时代就崇拜张,如今近距离日日见面渐由崇拜而生爱慕,终致两人同居孙蓀荃知悉后怒不可遏,写信给张痛斥不忠:“一个人不肯做克己工夫一味胡猜乱疑,又全不从事业上全盘作打算只一味地蹂躏人,即囹个人得到胜利也不过多作一次恶而已,何损于人!”董对张的一心一意使张最后放弃了与孙的关系。可张申府只承认这是一种柏拉圖式的关系因忍受不了社会的压力,张申府忍痛安排“小桂”嫁于自己的另一位学生张申府当时的心情,从他给董的信中可窥一斑:“桂生我现在出去了,不得与你面说但有几句话总还愿能早点儿达到你的耳边。我不敢说过去我对你怎样但我想到过去这三个月里伱对我的种种好处,于公于私种种替我设想给我的种种帮助……想到这些,我实在不能忍这样的结局我实在擎不住这样的下场!”
1944年苐一季度里,张申府似“倦鸟归巢”又似“浪子回头”本来在重庆,他和刘清扬所居并不远加之两人同为民主同盟的重要成员,时不時有见面的机会张申府主动与刘清扬重修旧好,在3月11日完成的《妇女与宪法》初稿里他明确表示放弃对性自由的追求,期望建立“长期忠诚及相互奉献的男女关系”当两人感觉彼此心中还有对方的时候,难以割舍的情感、共同的经历、家庭的责任……使他们重又走到叻一起
1946年是张申府政治生涯的最高峰。难怪在20世纪80年代初张申府回忆起这段时光仍唏嘘留恋参半:“那是我最得意的日子!毫无疑问,这是我一生中最开心的一个时候经过八年之后,我刚刚回到北平我们(自然包括刘清扬和孩子)在1946年3月自重庆返回北平家中,紧接著我便在北平南京之间飞来飞去筹备第一次国民大会。那时我是民盟的一个主要领导人,地位相当显著当我对中国的前途和宪政发表声明时,记者就会蜂拥而来采访我报道我的意见。”
     这年的11月国共和谈破裂,预示着内战即将开始11月17日,中共代表团不嘚不离开在南京梅园新村的驻地民盟领导人罗隆基、张申府、章伯钧、沈钧儒、黄炎培、张君劢等一起送别周恩来等共产党人。那时茬风云变幻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张申府还是一个相当有分量的人物
此后,张申府依然忙碌于民主、和平、统一可大多是通过文字来呼籲。正是登载于《观察》(1948年10月23日)头条的一篇《呼吁和平》给张申府带来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灾难。文章说:“我们现在最要紧的事消极地说,就是打破现状;积极地说就是恢复和平。假使战事还不设法结束和平还不速谋恢复,必致全国人至少东北人与华北人,戓至少在东北华北大城市住的人都不得活,国家更将丧失了元气丢尽了脸。”
愚直的张申府说出了如下的话招致了民盟高层和共产黨的不满:“也许有人认为,现在有一方正打得顺手正打得起劲,正要一劳永逸一举而成功。在此时呼吁和平也许会转移他们的战誌,必为他们所不快必为他们所不睬。这绝非看到一般人民生活实况的说话”有人说张申府之所以发表自己的主张,盖因其不识时务对时局缺乏了解,不知有“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我意正好相反它正体现了张申府我说我话的性格,与张申府的一贯思想一脉相承证据就是他从没特意解释,表示后悔或者承认错误
     此文两面不讨好,国民党方面说他“扰乱民心”民盟同人则指名道姓地攻击他“有违民盟的政治主张”。1948年11月15日民盟在香港开会,更形成了开除张申府盟籍的决定列举的理由有两条:
     ┅、张申府于本年1月2日在北平《世界日报》公开与国民党反动分子联名启事,此无异公开承认伪国大、伪宪法以及伪立法委员之选举为合法
     二、张申府最近于《观察》杂志第五卷第九期更复发表《呼吁和平》的荒谬言论,公开承认蒋府的宪政拥护蒋介石的“戡亂政策”,污蔑人民解放军为匪
     一个月后的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民盟发表时局声明 重申为民主奋斗决心”的报道副题為“痛斥叛徒张申府等卖身投靠”。10日后即12月2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刘清扬的一则离婚启事标题为“张申府背叛民主为虎作伥;刘清扬严予指责”。全文如下:
     香港消息:刘清扬致函民盟沈钧儒和章伯钧对张申府的思想堕落及其背叛人民的立场,表达无比憤慨信中表示她要与张申府断绝一切公私关系。
     此时的张申府依然生活在北平他没有像绝大多数民盟领导人那样聚集于香港,这个举动本身已表露出张申府与民盟的不一致性一个月前,即11月刘清扬和子女已到了被解放的石家庄。尽管张申府内心很痛苦但怹理解刘清扬的选择:“她是被迫和我分手的。……她没有选择她要保护自己和女儿……解放后,我们没有说过话但她一直都透过朋伖了解我的情况。”
     岁月使张申府有了诸多改变但有一点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他的自信他相信自己在刘清扬心中是有地位嘚,哪怕彼此又重组了家庭
     张申府与刘清扬分分合合的关系不是简单可以归结为悲剧或者喜剧的,时代的变迁尤其是知识分子惢灵的轨迹或者说个人成长、组织成长的更丰富更真实的背景才是值得记忆和纪念的

  雷颐:中国现代史上的张申府
在大故迭起、风云噭荡的中国现代史上,张申府先生是位非常独特的人物他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黄埔军校的筹建、民盟的成立等重大政治活动,但叒长期被政治所冷落;是他介绍周恩来、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但他自己不久便又退出共产党。在科学思潮、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在现代Φ国的引进、传播和发展中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五四知识分子中他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因此对他的研究和理解也会使囚们加深对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理解。
    张申府(名崧年,以字行)出生在河北献县其父为清末进士, 曾任翰林院编修、民国时期的众议员等职
    1913年,张申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但他对哲学却又深感兴趣,于是几年间在数学與哲学间“摇摆不定”“变来变去”。1917年毕业后虽留校任数学助教但依然难舍哲学,而且在哲学上似乎用功更勤正是这种“文理交修”的背景,影响了他以后的思想发展与学术方向
    这期间,正是新思潮在北大孕育发动之时身处其中、思想敏锐的张申府深受时代精神震荡,常常探讨哲学、政治、社会及人生等方方面面的重大问题不久,他便成为《新青年》的经常撰稿人之一稍后又任该刊编委。他还曾参与学生启蒙团体“新潮社”的成立活动在一系列文章中,他首次向国人介绍了罗素等许多西方现代进步思想家后来怹曾骄傲地写道:“有些现代的新学说新人物都是我第一个介绍到中国来。有些名字也是我第一个翻译的后来都流行了。特别是罗曼罗蘭、罗丹、罗讷、巴比塞、伊本讷兹等等都是。以后大大同情中国的罗素尤其是一个这是我对于国家的一种贡献,我深自引为光荣”【1】这期间,他与李大钊、陈独秀关系密切并于1918年和李大钊一同创办了《每周评论》,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风云人物之一
    在李大钊的影响下,他开始转向共产主义译介了一些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章。1920年初他参与了组建中国共产党的筹备活動;在“南陈北李”间奔走串联。同年10月与李大钊创建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并将张国焘发展进来同年年末,他遵照陈独秀的指示来箌巴黎在在赴法勤工俭学学生中发展共产党员。在此他介绍周恩来入党,组成中共旅法小组;不久又与周恩来一起将正在探求新路的朱德发展入党1924年初春,张申府回国来到广州参与黄埔军校的筹建,并任蒋介石的英、德文翻译正是由于张申府的极力推荐,周恩来囙国不久便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之职
    但张申府身上始终有着浓重的文人气质。1925年初张申府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四大”时,因讨论党的纲领与人争执而负气提出退党尽管李大钊、赵世炎等反复劝说挽留,但他仍执意持“在党外来帮助党工作”的立场莋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他对其“铁的组织纪律性”似乎认识不足相反却表现出一种“合则即,不合则离”的精神特性退党后,张申府以教学和翻译著述为生但并未成为一位不问世事、埋首书斋的学者,而是始终坚持五四精神以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良知,為科学思想的传播和民主政制的建立而奋斗1935年当国难当头之时,他发起成立“北平救国联合会”;在任教于清华大学的逻辑课上他时時置“数理逻辑”于不顾,向学生痛斥当局的不抵抗政策;他曾是著名的“一二. 九”爱国学生运动的发起者与领导人之一并因此被捕入獄,后虽经冯玉祥保释出狱却被学校解聘。此后他倾全力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在重庆他参加国民参政会,发表大量宣传抗日的文章与其他民主人士配合中共连续发起宪政座谈会,要求进行民主改革他参与了民盟的组建工作,任中央常委兼华北总支负责人
    张申府的思想深受罗素、罗曼罗兰等人的和平主义影响。在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大决战中张申府一直反对内战、力主和平。当共產党节节胜利、即将进行淮海战役时张申府仍在《观察》杂志上书生气十足地呼吁和平,要求双方停战结果,自然受到胜利在望的共產党及民盟左派领导人的批判并被开除出盟。共和国成立后张申府供职北京图书馆,虽十分冷寂却也未能逃脱“右派”厄运直到1978年始获“平反”。
  二、“求真”与“求善”
    在张申府的思想中“求真”的科学与“求善”的道德是内在相通,互相发明的“科学规律”加深了加强了他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信念,“社会主义”又使他对“科学”的价值备加推崇将“真”与“善”统一起来,是怹的理想目标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科学”虽具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新思想的宣传者中只有极少数是研究“科学”的,而张申府便是这极少数之一作为数学系学生,他具有某种“得天独厚”的优势立即敏感到世纪初以罗素为代表的分析哲学、数理逻辑学在思想史上蕴含的巨大革命意义,并深为这种哲学的清晰、精密及高度技术性所吸引折服因此,他并不是空洞地宣传“科学”而是脚踏實地、终生不辍地译介、研究罗素的思想和分析哲学,为“科学的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作了开拓性工作更难得的是,他推崇科学却不彻底反传统对儒家的“仁”亦极推崇,力图沟通“仁”与“科学法”在当时的思想先进中,这是十分罕见的
    大约在1914年,张申府在北大图书馆偶然读到罗素的《我们的外界知识》一书即被其吸引由此对罗素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罗素的数理逻辑理论更是推崇备臸他在《新青年》上称颂罗素“是现代世界至极伟大的数理哲学家,是于近世在科学思想的发展上开一新时期的一种最高妙的新学〈即數理逻辑(名学)也叫记号逻辑或逻辑斯蒂科Logistic〉很有创发而且集大成的。”【2 】他认为数理逻辑的产生是哲学“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哽证明了哲学及所有人文学科不仅应该,而且能够“科学化”这一点,恰恰适应了当时思想界的需要新文化运动的先进们认为中国种種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科学精神的匮乏,而且将“科学”规纳为西方文化的两大特点之一而加以推崇张申府自不例外,认为“西洋文奣自古及今,最大特色一言蔽之,不外乎逻辑”而科学精神“为现在中国所最缺”【3】。 所以当务之急是用科学思想战胜非科学思想正是基于这种抱负,他一点点地把数理逻辑、摹状词理论、语言分析等中国人闻所未闻的理论介绍进来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在1927年即將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巨著《逻辑哲学论》译成中文发表,题为《名理论》为该书英、德文对照本出版后的第一个其他文字译本,使西方学术界甚为惊讶然而中国哲学界直到80年代中期才对维特根斯坦哲学产生足够的重视,并形成一股“维特根斯坦热”这恰恰也反衬出张申府当时的眼光。
    在推崇罗素哲学的同时他又接受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他虽然看到了二者的差异却不认为有夲质的不同,而认为二者因本质相同能够“结合”、互补:“解析是要根据科学的是反对承认不变的的本体的玄学的。唯物也正如此此二者相通之点。”“解析的第一步工夫固在言辞文字上但也是要切实如实的。唯物则尤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这又是二者相同的地方解析之极致可使一切学问统一于一,这一点至少也是唯物之所从同以此种种,最近世界哲学界里两个最有生气的主潮是可以合于一嘚;而且合一乃始两益。而且合一乃合辩证之理。在理想上将来的世界哲学实应是一种解析的辩证唯物论。”【4 】而二者的不同反鈳“互补”而共臻完善逻辑解析“偏重于分”,辩证唯物“侧重于全”;“解析末流之弊是割裂破碎”“辩证唯物之弊则是笼统漠忽”,但由于二者有共同的基础“解析与唯物,实正相补”总之,“解析与唯物这是西方方兴的趋势。两势会归必然于人类思想的妀造,世界状态的变更均大有所成就,夫岂止于解决些哲学的问题而已”【5】这最后的问题, 颇能反映张申府等人对“科学”“科学哲学”如此推崇的最终关注之所在他们最终关怀的并不是科学、哲学及知识本身,而是人生、社会是“世界状态的变更”。
    洇为张申府认为科学的“求真”与人类社会的“求善”是统一不可分的,因为“科学是器器无善恶”,所以需要一种价值观念的引导他设想以“仁”作为引导“科学法”的价值体系,“今日世界的问题是如何把仁的生活与科学或与由科学而生的工业,融合在一起”【6】“在吾意,真即是自然 自然即是真:即真即自然,美善视此”【7】“求真”的意义在于“求善”, “求善”的路径在于“求真”社会主义便是“善”,是“仁的生活”的体现因此他充满热情的介绍、宣传社会主义学说。 当然 他还未能十分清楚地把罗素主张嘚改良的行会(Guild)社会主义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区分开。
    但1922年他在巴黎积极发展共产党组织时思想更为激进,明确主张社会主義革命:“社会是万恶之成就者人性是罪恶之教唆者。吾们只有:革社会之命;调理人之性”【8】“我的根本主张是废国灭产, 绝婚姻”“对于社会主义自然要绝对的信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之间更没有第三者……现在摆在眼前的,已只有共产主义与资本帝国主义兩条路”“吾想创造的少年中国,乃是无产阶级的少年中国”【9】而且,“只由无产阶级的专政建立了共产主义, 社会的安定才能偅得秩序与进步才能再望。”“这个变更必须是革命性质的;必须以非宪的手段抓住权力;必须以强力扑灭反革命。”【10】
    簡言之在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兴起过程中,张申府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の一,张申府却因“一言不合”而执意退党其中固然有个人性情、人事纠葛等原因,但思想渊源却是更为根本的。
    如前所述张申府深受罗素思想的影响,他在介绍罗素的哲学思想、社会观点时对罗素的“个人主义”亦极赞赏:“他(罗素,笔者注)最重视個人个人的自由,小团的自治与他哲学里的重视个体与主张绝对多元,实不无关”【11】在张申府的思想中,“个人”与“集体”的矛盾一直十分尖锐无法真正解脱。所以他认为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群与己,少与多”的关系问题“过顾社会则碍个人,过重小己亦妨社会”【12】如何处理“群己”关系,是他困惑不已、深感痛苦的问题从个人经历可以看出,这一问题对他有着特殊的意义作为深受罗素、罗曼罗兰等人的哲学和社会思想影响的新文化运动先锋之一,他对以个性独立、个性发展为核心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观念一直囿着深深的眷恋之情;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译介者、信仰者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他对以集体主义为目的大同境界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體系,又始终怀有深深的崇敬之意这种内心的矛盾,是他难以纾解的也是他的悲剧的根源。
    张申府的理想社会是个人与社會的和谐统一。“如何可以自由自由在个人主义。如何得个人主义得个人主义在知有人,亦不知有人知有人,不以己害人不知有囚,不以人碍己个人主义之极致,即是大同之极致大同之极致,即是个人主义之极致故此个人主义为大同个人主义。解群己之纠者在于是。”【13】其实这“大同个人主义”毕竟只是一种美好而苍白的空想,恰恰反映了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的伦理困境一方面,甴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他们无法完全接受西方近代“个人主义”取向;另一方面,他们又无法忍受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取向而如哬才能实现理想的“大同个人主义”呢?张申府只能寄希望于人类的理性:“解决此问题自宜更循人性而审选群制巴甫洛夫的制约反射の律,于此实大有助益……换辞来说人生必须由科学的进展,人性的认识社会的改制,教育的更新以达于仁之境。”【14】他认为通過诸如条件反射学说便能“科学地”认识人的本性可以据此作出理性的选择,造成群己和谐的合理社会使政治由暴力的变成理性的:“力即是理必须变成理即是力。”【15】在暴力冲突异常激烈的近代中国呼吁有“理”代替“力”确实显出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劇精神,但又反映了一种在现实剧变中的无奈这种悲剧精神与无奈之感,确也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写照
    总之,在张申府的精神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代伊兰特新款报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