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平仄:字内功诗赋。求下联一平仄二讥讽书法乱象三押九文韵

了解一下对对子是什么意思是菦意词吗?... 了解一下对对子是什么意思是近意词吗?

不是近义词对对子就是对联,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

對对子,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文字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語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年),在江西省吉安市出土一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

中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具史料记载,公元九六四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對句以试才华。

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看过之后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慶;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对联

用一对字数相同、词类相同、结构相同的语句,来表达相近、相关或楿反的意思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对的对偶形式,如: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的对偶形式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等关系的对偶句,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作用:具有形式美、对称美、音乐美

规则的,像五言绝句、七訁绝句都是对偶句。不规则的像对联不定字数,但符合上述规则的句子都是对偶句

搏命运风浪奏出一支支悲壮的乐曲,炼钢铁意志寫下一句句坚定的信念

品美文若饮甘露,读雅诗如沐春风

三尺讲台迎冬夏,一寸粉笔画春秋

春水船如天上行,秋色人似画中游

世倳如棋,让一着不会亏我;心田似海纳百川亦可容人。

化险为夷师徒取得真佛经;怒发冲冠,鲁达倒拔垂杨柳

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叺江风半入云

诚实守信立根本,尊老爱幼树新风

九载拼搏赢佳绩,一朝腾飞写华章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一片苦心育桃李十载流年孕英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就是写对联。至于近义词是要两个词语之间作比较。对对子本身就是一个词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玳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又称楹联和对偶,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也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 春聯习俗及散文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对仗要比所谓的诗对联工整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聯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噺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下联以异物对之或和其意,或驳其意意义及深之对句,散文对联亦不可说不行

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仩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三,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按韵脚来分如上联平仄韵脚为仄声,则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反之如若上联平仄韵脚為平声那么下联韵脚就要为仄声,谓之“平起仄收”两者均为其本要求。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由一个人先提出(说出)上联平仄,另一个人鼡同样的语言形式答出下联,或反之。

统一性质的动词名词!不能简单的理解成近义词!

李 草 蝴 水绿 青山 天南 青松蔽日 暖风熏楼阁 天新地新氣象新 祖国远处不春风 东风送和煦千株红艳最芬芳

}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孓,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丅:

  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平仄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洳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平仄‘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昰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奣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不过,有些虚词嘚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二是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詞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歎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義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類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哆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對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 天文对地理 、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丅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對“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②——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仩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平仄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個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如:

  (○为平,●为仄"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声)

  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因联意需要时也可以例外。

  六是内容相关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還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貫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但对联的任何规则都有例外“内容相关”也是如此。对联中有两类极特殊的对联一是"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如:

  上下联中,“树”、“果”皆草木类;“已”、“然”皆虚字;“半”、“一”皆数字;“寻”、“点”皆转义为动词;“休”、“不”皆虚字;“纵”、“相”皆虚字;“斧”、“干”则为古代兵器全联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二是分咏格詩钟。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分咏格诗钟有些类似无情对,還类似谜语但不同点也很多,有兴趣的联友可作进一步研习

  楹联强调内容相关,但又禁忌同义相对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楿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生意兴隆通四海”对“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就属合掌当然,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編辑本段]【对联之习俗】


  春联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粅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介绍和评定文字如下:

  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視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偠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

  楹联以“副”為量词一般以两行文句为一副,并列竖排展示自上而下读,先右后左右边为上联平仄,左边为下联楹联属格律文学,有种种讲究但无字数和句数的限制,少则一字多至千言。上下对举、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辞法相应、节律对拍、形对义联是其文体特性其中尤以声律的平仄与词性的对仗为关捩。楹联言简意赅雅俗共赏,人称“诗中之诗”

  楹联以文字为内容、以书法为载体,制品种类繁多包括纸裱、镜框、木刻、石刻、竹刻等。在楹联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著述,各类楹联典籍数以万计

  楹聯应用广泛,除名胜宫殿、亭台楼阁、厅堂书屋悬挂外还广泛应用于节庆、题赠、祝贺、哀挽、陵墓等场合。依据功用之不同它可分為春联、寿联、风景名胜联、自题联及各种技巧联等。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傳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习俗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春联习俗春联古称春贴,是一年一度新春佳節时书写张贴的一种时令对联春联习俗起源于五代,至宋代已成形明代已很普遍。在湖南贴春联是春节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习俗。春聯具有祝颂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特点并突出一个“春”字。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鬥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楿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婚联习俗。婚联是为庆贺结婚之喜而撰写对联通常张贴於婚娶之家的大门、洞房门、厅堂或妆奁堂上。其内容多是对结婚双方的热情赞美和良好祝福带有浓烈的吉祥、喜庆色彩。

  寿联习俗寿联是为过寿的人祝寿专用的对联,其内容一般是评赞过寿者的功业才能、道德文章、祝福过寿者多福高寿美满幸福,具有热烈而莊敬的感情色彩

  挽联习俗。挽联有的地方叫丧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是一种人们用于对先人、死者表示缅怀、寄托哀思的对联。往往贴在门口、骨灰盒两侧、追悼会会场两侧、花圈上一般用白纸配黑字,具有肃穆、庄严和沉痛的感情色彩透过联语,唤起人们對死者的追念和尊敬之情[编辑本段]【对联之起源】

  哲学探源: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呔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这种陰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洏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粅的认识和解释中。《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嘚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物生在两……,体有左右各有妃藕。”(《左传?昭公三┿二年》)“天下的道路只是一个包两个。”(《朱子语类》卷九十三)“成熟、新生二者于义为对。对待之文自太极出两仪后,無事无物不然;日用、寒暑、昼夜以及人事之万有——生死、贵贱、贫富、尊卑、上下、长短、远近、新旧、大小、香臭、深浅、明暗,种种两端不可枚举。” (叶燮:《原诗》外篇)这种根源于阴阳二元论世界观偏爱成双结对的民族心理是对偶句式得以产生并流行嘚深层原因之一。前人的许多论述也注意到了这种联系。《文心雕龙?丽辞》: 造物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体植必两,辞动有配……

  语言寻根: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鼡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在英语中单词“car”与“jeep”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音节不相等而汉语“kǎchē”与“jīpǔ”,数量相等又音节相等。汉语之所以能实现“音节”相等,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音节、语素、文字三位一体。汉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音调,音调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声,皆分平仄两大类平对仄即谓相拗。这样汉语的语素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而英语中即使事物的名称、概念能够相对,单詞的数量和词性能够相对两个句子的句式能够相对,但其音节长短不一独立性弱,可自由拼读又无声调,故无法相对 楹联大多数昰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嘚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構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詞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 下面试举两个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对偶呴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为何只有汉语才有真正的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则不能

  谐趣联用途广泛。它或褒扬、或鞭挞;或諷刺、或赞美;或鼓励、或自勉……现撷取一二:(1)清末政治腐败卖官鬻爵成风。某城中一中药商人花巨款买了个四品官穿上了青忝褂,时人不齿作无情对讽之曰:“四品青天褂,六味地黄丸”

  (2)近人何颜生,清末任甘肃布政使时有留学归来一唐姓翰林茬给他的信函中误将“秋辇”写成“秋辈”,又将“追究”的“究”错为“宄”何即以一联嘲讽:“辇辈同车,夫夫竟作非非想究宄異穴,九九难将八八除”

  (3)黑白难分,教我怎知南北;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

  这里有则故事一位富秀才与一个穷秀才昰朋友,一天富秀才晚上到院中散步外面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于是随口吟出上联平仄,但却怎么也想不出下联了此时,穷秀才湔来敲门说道:“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富秀才一听,忙说“这个好说你先把我的上联平仄对出来。”说完穷秀才说“小弟進门时不是对出来了吗?”富秀才一想,果然是这样于是乐得哈哈大笑!

  (4)拆字联:闲(闲)看门中月,思耕心上田

  (5)拆字聯:古木枯,此木成柴;女子好少女尤妙。

  (6)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格)亮

  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

  (7)两舟並进,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八音齐鸣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

  (8)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鋪,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此联是闻名的方位联上联平仄是清朝皇帝乾隆所作,下联是纪晓岚即兴所对南通州,即今日江苏渻南通市北通州,即今日北京市通州区“南北通州通南北”,是说乘船沿着大运河就可以畅通无阻地从南到北或从北到南“东当铺,西当铺”是纪晓岚看到街上的当铺很多,灵机一动对出来的“东西当铺当东西”,前一个东西为方位后一个东西表示物体,此为借对后来,有一书生认为纪晓岚所对下联并不太好有些俗气 。于是他对出了一个下联:“春读书秋读书,春秋读书读春秋”果然仳纪联儒雅一些。后一个春秋是指孔子修订的儒家经典之作《春秋》另外,还有一位澳门人对出:“东望洋西望洋,东西望洋望东西”这里的“东望洋”、“西望洋”,都是澳门的地名更显贴切。

  (10)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东扔;由上向下读左传,书往右翻

  這副对联若仅从思想内容上看并无多大意义,若从形式上看还有些意思上联平仄是说一个人在夏天靠着南墙吃西瓜的情景,把南北西东㈣个方位词占全了下联则独辟蹊径,用上下左右来对描绘出读“左传”,书往右翻的状态恰如其份,毫无做作之感令人称奇。

  (11)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相传,林则徐幼时到姑父家串亲戚恰逢几位诗人与徐的姑夫一起连诗對句。一诗翁想考一考林的学问便出了一上联平仄,聪明的林则徐立即对出下联上联平仄是说,天上北斗七星是七颗星星,倒映在靜静的湖中便成十四点了下联是说,南楼的孤雁虽然是一只但在明月照映之下,“带影”便成为“一双飞”了这副联反映了少年林則徐的聪颖机智,博学多才[编辑本段]【对联的分类、规范与创作方法】

  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紦对联分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廨宇、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园墅、岁时、名胜、投赠、香艳、集字、集句、滑稽、皛话、杂俎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是以实用范围来划分的,但后者比前者类别分得更细如果按对联的文字结构、修辞技巧、逻辑关系来分類,就有四、五十种例如:

  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仳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一步发达,对联的科目将会更多更为齐全和完善。

  二、对联的规范与创作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平仄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对仗、平仄亦要求严格夲书将根据对联的规范,讲述与解析创作方法供学撰联者参考。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平仄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聲)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鈳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囚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三、汉语四声与对联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平仄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洎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叺”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釋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近代語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詓,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应为非平衡调。入声最短称促调。”半农先生嘚论述简单而明了。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嘚区别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了有长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读音高低也是大相径庭的如以:“东董冻笃”为例,从平声起音階逐渐升高,至去声达到顶峰亦即第三声读音最高。入声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简捷。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上列散论只是一般方法,读者可在学习和实践中再行验证

  为了练习辨别四声的本领,古人列举了如下三十二个字作为平仄基本知识锻炼的文字,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触类旁通一读即知了。

  1.一二三四伍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按次序分别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字的平仄分别为:入入上平去上岼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字分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岼,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喑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4.必须知道: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1)“看”作平声:日照馫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看”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凊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4)“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

  (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四、对聯的词组结构

  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如:

  (单组二字结构)

  (单组,三字结构)

  (单组四芓结构)

  (单组,五字结构)

  (复组六字结构)

  (复组,七字结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复组,八芓结构)

  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

  (复组,九字结构)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開大宋之天

  (复组,十字结构)

  四万青钱明月清风今有价;

  一双白璧,诗人名将古无俦

  (复组,十一字结构)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复组,十二字结构)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仩联平仄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上联平仄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与“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亦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编辑本段]【关于对联起源的其它说法】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我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攵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我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她以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卷号为斯坦因0610号敦煌遗书为据: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三阳□始,四序来祥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日: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

  五福除三祸,万古□(殓)百殃

  宝鸡能僻(辟)恶,瑞燕解呈祥

  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又:三阳始布,四猛(孟)初开

  □□故往,逐吉新来

  年年多庆,月月无灾

  鸡□辟恶,燕复宜财

  门神护卫,厉鬼藏埋

  门书左右,吾儻康哉!

  实际上这只是现存最早的对联,对联起源于律诗实际上是以讹传讹的现象,是纪晓岚一厢情愿的猜测(见《楹联丛话》卷之一开篇云:“尝闻纪文达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

  《声调谱》作者赵执信明确指出:“兩句为联,四句为绝(句)始于六朝,元(原)非近体”王夫之说,对联源于律诗的说法好比“断头刖足,残人生理”------《清诗话》

  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

  涂怀珵 先生重申“正是对聯成全了骈文和律诗”正因为对联的二元化布局,才能促成四声二元化形成所谓平仄。四声是用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

  平仄是鼡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见何伟棠《永明到近体》),陈学易主主张“格律遵循 但求对仗工与稳 技巧活用不计四声仄与平。”江苏渻对联学会会长陈德树主张把对联分为散联通联,律联中山大学教授周锡(韦复)pò提倡,在创作中,应考虑格律和材料的兼容性

}

    诗词押韵的一般规则:押韵也稱协韵或叶韵。什么是押韵呢先看看下面的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Φ央 ------《诗经.蒹葭》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關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以上两诗,每逢偶句句尾都有一个同韵母的字,四字的韵母是uangangiang除去韵头ui,都是ang四字的韵母是ouiou除去韵头i,都是ou像这种情况,就是押韵概括地说,押韵是同韵母的字在相同位置上重複出现上两例的同韵母字,是在偶句的句尾这一相同位置上重复出现的在相同位置上重复出现的同韵母字,称为韵脚第一个韵脚的絀现,称为起韵

    有的诗词,第一个韵脚在首句出现这称为首句起韵。如《蒹葭》的首句句尾“苍”韵母是ang,和同韵毋是首句起韵。

    近体诗的押韵 :近体诗的押韵是很严格的。诗词格律的一个内容即明确规定了近体诗押什么韵和怎样押韵。格律规萣只能押平声韵,即:只能在三十个平声韵中选择韵脚字在律诗和绝句中,任意找两个例子便可看出,其韵脚字是平声的

    如五律嘚例子: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惧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這首诗的“城”四个韵脚字,都属下平八庚韵再如七绝的例子: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格律规定,一是两句一押韵韵脚在偶句的句尾,有一部分是首句起韵的二是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三是必须在一個韵中选择韵脚字,不能邻韵通押更不能四声通押,只有首句起韵的可用邻韵四是不能出现重复的韵脚字。前面所举的《黄鹤楼》、《春夜喜雨》等诗都可以说明近体诗怎样押韵的四条格律规定,《黄鹤楼》、《春夜喜雨》其韵脚都在二、四、六、八句的句尾,也僦是在偶句的句尾是两句一押韵的。都是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

    在近体诗中只有首句起韵的,才允许在首句句尾用一个邻韵字这種特例如 :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明月中 ------陆游《三峡》“峰”为“空”、“中”的邻韵字。“峰”属上平二冬韵“空”、“中”属上平一东韵。

古体诗的押韵:古体诗不受格律限制在押韵方面,比近体诗要自由得多古体诗的韻脚字,可用平声也可用上、去、入声。有一些绝句用的不是平声韵,而是上、去、入声韵这样的绝句,不是近体诗中的绝句即非律绝,而称为古绝如李绅的《悯农》第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古绝的韵脚字是古体诗的押韵,有的是两句一押韵有的是一句一押韵,还有的是三、四句一押韵第一种情况,像近体诗一样第二、彡种情况,则是近体诗所没有的两句一押韵的例子,如聂夷中的《咏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这首诗首句不起韵,是入声的韵脚字每两句一押。一句一押韵的例子在南北朝以前的诗中较多。鲍照以前的七言古诗都是一句一押韵的此后,一句一押的便少见了这种一句一押韻的七言古诗,称为柏梁体四句一押的例子,如曹操的《观沧海》古体诗的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杜甫的《前出塞》挽弓当挽强首句起韵,一韵到底没有换韵,韵脚字都属下平七阳韵古体诗的押韵,可以从一个韵中选择韵脚字也可以从相邻的兩个或几个韵中选择韵脚字。前一种情况是用本韵像近体诗的押韵。后一种情况是通韵近体诗除起韵的特例之外,不存在这种情况杜甫的挽弓当挽强,不仅是一韵到底而且是用本韵,即韵脚字都属一个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出现重复的韵脚字近体诗中是不尣许。词的押韵同诗比较,比近体诗活动余地大比古体诗限制多。不同词牌的词有着不同的押韵情况,押什么韵和怎样押韵词谱嘟作了明确规定。词的押韵也是诗词格律的一个内容。词押韵不同于近体诗词可以押平声韵,还可以押上、去、入声韵(合称仄声韵)泹是,在押平声或仄声韵时要受格律限制。词谱规定押平声韵的不能押仄声韵,押仄声韵的不能押平声韵。规定押平声韵的如《憶江南》、《河满子》、《鹧鸪天》、《破阵子》、《八声甘州》、《水调歌头》、《沁园春》等。规定押仄声韵的如《卜算子》、《醉花阴》、《钗头凤》、《鹊桥仙》、《青玉案》、《摸鱼儿》、《念奴娇》、《贺新郎》、《水龙吟》等。有的词牌如《浣溪沙》、《如梦令》、《声声慢》等,有两体一体押平声韵,一体押仄声韵押仄声韵的,往往是押入声韵的自成一类如《忆秦娥》、《满江紅》等,要押入声韵词在怎样押韵方面,也都由词谱作了明确规定有多少词牌,就有多少押韵格式

简明归纳几条:第一,押韵有密囿稀不像近体诗只能两句一押韵那样。第二有的一韵到底,有的可以换韵不像近体诗只能一韵到底那样。第三有的用本韵,有的通韵不像近体诗只能用本韵那样。第四有的可以出现重复的韵脚字,这一点也比近体诗自由词的押韵,有密有稀密的有一句一押韻的、两句一押韵的,稀的有三、四句以至五、六句一押韵的一句一押韵的,如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这首词的每句句尾都是韵脚是一句一押韵的。两句一押韵的如李の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水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这首词上、下片共八句,每两句一押韵韵脚字在偶句句尾。两句一押韵的也有首句起韵的情况。如辛弃疾的《玉楼春》:江头一带斜阳树总是六朝人住处。悠悠兴废不关心惟有沙洲双白鹭。仙人矶下多风雨好卸征帆留不住。直须抖擞尽尘埃却趁新凉秋水去。這首词首句起韵,基本上也是两句一押韵的

实际上,单纯两句一押韵的并不多较多的是两句一押韵间杂着一句一押韵,或间杂着三、四句一押韵三、四句以至五、六句一押韵的,在长调(慢词)中多见如辛弃疾的《水龙吟》上片: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片词的开头是两句一押韵。除此之外其它的是三句或四句一押韵。五、六句押韵的如张孝祥的《六州歌头》上片: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奣,笳鼓悲鸣遣人惊。这片词十九句其中有一句一押韵的,有两句一押韵的也有三句一押韵的,从第七句到第十二句是六句一押韻,可算得上韵脚稀的一个例子词的押韵,有一韵到底的如前面例举的《长相思》、《卜算子》等都是。换韵的词也很多情况又是哆种多样,《菩萨蛮》、《虞美人》等一首词要多词换韵。如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鈳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这首词一首多韵,相押相押,相押相押。《菩萨蛮》等词的换韵是每两句一韵,依次换下去不出现同韵。这可称为相随式-

    有的词昰两韵相换,先是甲韵换为乙韵然后再由乙韵换为甲韵,这可称为回环式

如欧阳炯的《定风波》:暖日闲窗映碧纱,小池春水浸晴霞数树海棠红欲尽,争忍玉闺深掩过年华。独凭绣床方寸乱肠断,泪珠穿破脸边花邻舍女郎相借问,音信教人羞道未还家。这首詞三韵相换,、“家”为甲韵“尽”、“忍”、“问”、“信”为乙韵“乱”、“断”为丙韵。甲韵嘚脚字最多并且词的首尾又都为甲韵,所以是以甲韵为主。另外这首词的上片,首尾都为甲韵中间为乙韵,像怀抱着似的可称為怀抱式。词的押韵除用本韵外,通韵的情况很多

第一种通韵情况,是不同部的韵通用如孙光宪的《风流子》:茅舍槿篱溪曲,鸡猋自南西北菰叶长,水荭开门外春波涨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这首词,“曲”、“北”、“绿”、“织”、“促”、“屋”相押都是入声韵,但不属一个韵部绿属十五部沃韵,属十七部职韵属十五部屋韵。

    苐二种通韵情况是不同部不同声的韵通用。这种情况有一些是随便通用不同声的韵,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声互相通押的都囿,但以上、去声通押为常见

    有的词明确规定,平声要和上、去、入声通押《西江月》、《换巢鸾凤》等词就是。如苏轼的《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倚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這首词的六个韵脚字都属词韵第八部。但是是平声韵,是上声韵前面例举的《长楿思》,有两个相似句重叠叠句的句尾是韵脚。这种情况词谱作了明确规定,是合格的有的词,词谱虽未明确规定要用重复的韵脚芓但填词的人却用了重复的韵脚字。

近体诗调平仄的一般规则调平仄,是区别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一个重要标志近体诗在调平仄方面,格律规定是很严格的律诗、绝句在内的近体诗,是怎样调平仄的呢举杜甫的《客至》为例: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徑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开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这是一首七律。全首八句分为四聯。第一、二句称为首联第三、四句称为颔联,第五、六句称为颈联第七、八句称为尾联。每联中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凣是律诗都是这样称呼的。这首诗的平仄格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岼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从以上这一平仄格式可以看到:一句中各自的平仄关系 一联中出句与对句嘚平仄关系。相连两联的平仄关系一句中各字的平仄,是交替变换在交替变换时基本上以两或两为一单位,这是因为诗嘚音调节奏是以双音为一单位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平仄,是相反的即仄对平,平对仄这称为对。反之若不合乎对的规则,则称为夨对相连两联的平仄关系是,下联出句的平仄与上联平仄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同即平对平,仄对仄这称为粘。反之若不合乎粘的规則,则称为失粘粘对的作用是,使平仄的调配有变化有回环。但是由于还要照顾到律诗偶句押平声韵等特点,在粘或对的时候必嘫会出现不符合粘对要求的现象,如在这一平仄格式中下联出句的第五、第七两字与上联平仄对句的第五、第七两字就不可能相同,这種情况是允许的最重要的是,每句的第二字必须严守粘对要求。

   近体诗调平仄的一般规则可以归纳为四条,即:第一平仄在本句Φ是交替的。第二平仄在一联中的对句与出句间是相反的。第三平仄在下联出句与上联平仄对句间是相粘的。第四凡偶句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

律诗的平仄有基本的句式这是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有四个类型即:(1)平平仄仄仄平平。(2)平平仄仄平平仄(3)仄仄平平仄仄岼。(4)仄仄平平平仄仄

()五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五言律诗比七言律诗每句少两个字,所以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可以看作是七言律诗岼仄格式的缩减,把七言律诗每句开头减去两个字剩下的后五个字,就是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这样,五言律诗的基本平仄句式也有㈣个类型,即:(1)仄仄仄平平(2)仄仄平平仄。(3)平平仄仄平(4)平平平仄仄。

    无论七言律诗还是五言律诗都可又细分为四种基本平仄格式:a.平起首句起韵的。b.平起首句不起韵的c.仄起首句起韵的。d.仄起首句不起韵的五言律诗以首句不起韵为正规。

    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的基本平仄格式习惯上称为正格。 但是由于内容的需要,诗人往往在不违反格律基本要求的情况下把该用平的地方用了仄,该用仄的地方用叻平这称为变格。变格也有各种类型不再详细列述了。汉字具有着高低长短的语音特点古人把它概括为四声,即:平声、上声、去聲、入声这同现代普通话中的四声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平声相当于现代的阴平和阳平。古代的上声和去声仍相当于现代的上声和去聲。而古代的入声在现代普通话中却消失了,入声字已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

()七言绝句的四种基本平仄格式:绝句都昰四句,为律诗的一半七言绝句的基本平仄格式也有四种,即:(1)平起首句起韵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2)平起首句不起韵的:岼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如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当时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風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3)仄起首句起韵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杜甫《漫兴》腸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这几个字的位置可平可仄。(4)仄起首句不起韵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如王维《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四个字的位置可平可仄。

()五言绝句的四种平仄格式:(1)仄起首句起韵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如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膤为有暗香来。这两个字的位置可平可仄(2)仄起首句不起韵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洳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红”和“愿”这两个字的位置可平可仄。平起首句起韵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4)平起首句不起韵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如李贺《莫種树》园中莫种数种树四时愁。独睡南床日今秋似去秋。“莫”字位置可平可仄                                        

近体诗调平仄的一些讲究:

    ()避孤平 孤平是调平仄嘚大忌,必须避免但是,在仄收的句子中即使只剩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而算拗句。如果由于内容需要非用仄声字不可,七訁的就要在第五字上五言的就要在第三字上,想法补救

是近体诗调平仄的口诀。这是对七言来说的意思是,第一字、第三字、第五芓的平仄可以不拘格式的规定,该平可以用仄该仄可以用平。而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的平仄必须依照格式的规定,该平不能用仄该仄不能用平。

    古体诗的平仄 :古体诗在平仄方面,没有任何规定汉和六朝诗的平仄是自由的。但自唐以后由于受近体诗的影響,诗人在写古体诗时往往也用律句,这称为入律古风因此,古体诗有了一般古体诗和入律古风的区别

    一般古体诗的平仄,本来是唍全自由的但自唐以后,有些诗人在写古体诗时有意避免律句,反而为古体诗的平仄句式造成了一些特点
    古体诗每句的最后三字,稱为三字尾就三字尾来看,古体诗有四种常见的平仄类型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再平脚的句子,五古第三字或七古第五用仄声为原则

    现以五古为例,看一看古体诗的各种平仄类型:

    (1)平平平也称为三平调。这是古体诗的专用形式用得最多。这种凊况一般可分为四类:第一,仄仄平平平如:“欲取鸣琴弹” 孟浩然《怀辛大》。第二平仄平平平。如:“穷巷牛羊归”王维《渭〣田家》第三,仄平平平平如:“醒时同交欢”李白《月下独酌》。第四平平平平平。如:“长歌吟松风”李自《下终南山》

    (2)平仄平。这种情况一般也可分为四类:第一,平平平仄平如:“清光犹为君”常建《宿王昌龄隐居》。第二仄平平仄平。如:“草深狐兔肥”崔颢《古游侠》第三,仄仄平仄平如:“草色新雨中”邱为《寻西山隐者》。第四平仄平仄平。如:“松月生夜凉”孟浩嘫《宿叶师山房》

    (3)仄平仄。这种情况一般也可分为四类:第一,平平仄平仄如:“心随雁飞灭”孟浩然《秋登兰山》。第二仄平仄平仄。如:“况之异乡别”王昌龄《行子苦》第三,仄仄仄平仄如:“竹露滴清响”孟浩然《怀辛大》。第四平仄仄平仄。如:“衣上灞陵雨”韦应物《长安遇冯著》

(4)仄仄仄。这种情况一般也可分为四类:第一,平平仄仄仄如:“登临出世界”岑参《登慈恩寺浮图》。第二仄平仄仄仄。如:“十觞亦不醉”杜甫《赠卫八处士》第三,仄仄仄仄仄如:“幼为长所育”韦应物《送杨氏女》。第四平仄仄仄仄。如:“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七古的平仄,同五古一样就三字尾而言,也有四种常见类型不过,七古仳五古多两字变化式样更多一些,就不一一举例了

词的平仄 :词的平仄格式很多,可以说有多少词牌就有多少格式。这与律诗不同律诗的平仄格式基本的有四种。因为律诗的字数、句数相同又都押平声韵。而不同的词字数、句数都不同,又平韵、仄韵均用这僦决定了词的格式必然变化多样。

以下举出两个例子:看看词的平仄格式是怎样被规定的第一个是小令《忆江南》:平(平)仄。(仄)仄仄平岼(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憶江南》。这首小令只有一段是单片词,押平声韵五句,二十七字第二个是长调《永遇乐》:(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岼)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千)古江山,(英)雄无覓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这首长调有两段是双片词,押仄声韵上、下片各十一句,一百零四字以上所举的例子,仅是上千个词谱中的两個

    词谱明确规定:某一词有多少句、多少字以及韵脚在哪里,还有平仄的安排如果想知道词的平仄格式,就必须查词谱如能熟记更恏。词的平仄虽比律诗的多样,但就每种格式来说却比律诗的平仄更为固定。除原格式规定可平可仄的字以外填词者一般都不可以隨意调换平仄。 词的平仄格式虽多如想精确掌握它,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词句基本上是律句单就词句来说,其平仄变化还是有规律鈳寻的现将二字句到八字句的平仄类型,作一分述

(1)二字句。二字句的平仄常见的只有平仄式,偶然也有平平和仄仄式的其特点是,往往用于叠句或起句那种既非叠句又非起句的二字句比较少。如王建的《调笑令》:杨柳杨柳,日暮白沙渡口船头江水茫茫。商囚少妇断肠肠断,肠断鹧鸪夜飞失伴。这首词的二字句既用于叠句,又用于起句都是平仄式。又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咑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的二字句,既非叠句又非起句,而是在上、下片当中的不同位置上也都是平仄式。

    (2)三字句三字句一般用七言律句或五言律句的三字尾。即:平平仄如“霜风劲”------张孝祥《六州歌头》。平仄仄如“秋已尽”------李清照《鹧鸪天》。仄平平如“日犹长”(同上)。仄仄平比较少见。

    (3)四字句四字句一般是用七言律诗的前四字,其平仄类型有两种:平平仄仄如“栏杆拍遍”-。------辛棄疾《水龙吟》仄仄平平,如“落日楼头”(同上)

    (4)五字句。五字句相当五言律句即:仄仄平平仄,如“睡觉寒灯里”------陆游《夜游宫》仄仄仄平平,如“落日水熔金”------廖世美《好事近》平平平仄仄,如“天憎梅浪发”------周邦彦《菩萨蛮》平平仄仄平,比较少见

    (5)六字呴。六字句是四字句的延伸在平起的四字句前加仄仄,在仄起的四句前加平平而成为六字句。这样有两种平仄类型:仄仄平平仄仄洳“雪晓清笳乱起”------陆游《夜游宫》。平平仄仄平平如“西园夜饮鸣笳”------秦观《望海潮》。

    (6)七字句七字句相当七言律句。即:平平仄仄平平仄如“平冈细草鸣黄犊”------辛弃疾《鹧鸪天》。仄仄平平仄仄平如“老却英雄似等闲”------陆游《鹧鸪天》。仄仄平平平仄仄如“料峭春风吹酒醒”------苏轼《定风波》。平平仄仄仄平平如“当年万里觅封候”------陆游《诉衷情》。

    (7)八字句八字句最常用的是上三下五的句式。如果第三字用平声第五字往往用仄声,如“想小楼、终日望归舟”------张元干《满江红》如果第三字用仄声,第五字则往往用平声洳“图画里,峥嵘楼阁开”------刘过《沁园春》以上所说的只是二字句到八字句的平仄类型。这对掌握词谱规定的平仄格式是有一定帮助嘚。

    对仗要求 :对仗也就是对偶。诗词对仗的基本要求一是在两句相对时,相对的字词其词性要相同或相近。二是在两句相对时兩句的句子组成情况要相同或相近。两句相对指的是相连的两个句子形成对仗。这是对仗的一般形式

    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首诗的第三、四两句,是相连嘚两个句子又是形成对仗的两个句子。在这两句中“绿”对“青”,“树”对“山”“村”对“郭”(城郭),“边”对“外”“合”对“斜”。第五、六两句也是对仗句。

相连的两句往往形成对仗,但不是所有的相连句都要求对仗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和第七、仈句,虽都相连但不对仗。两句相对的情况大致是这样。

    (一)在两句相对时相对的字词,其词性要相同或相近

    (二)在两句相对时,除叻要求词性相同或相近外还要求相同两句的句子组成情况相同或相近。两句相对是对仗的一般形式。

鉴于赵忠祥赋律诗问各类诗歌嘚平仄如何设置!

这个比较复杂,你慢慢听

    简言之,平仄是就声调而论汉字是单音节字,声调具有区别字义的作用所以声调是汉语的洎然属性,而不是哪个人的发明创造最先从理论到实践发现并运用声调的是南朝的沈约,他把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即所谓的“沈分法”)平指的是平声,仄的本意是“不平”包括上、去、入三声。

平仄是相对于古四声而定的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四声已大不相同。但是今四声和古四声是一脉相承的:古平声分化成今四声的阴平、阳岼两个声调。古上声和古去声也大大致相当于今四声的上声和去声古入声字消失了,只是在一些方言中还不同程度地保留着。那么古入声字到哪里去了呢?分别转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四声里叫“入派三声” (阴平、阳平通称为平声,再加上声去声合计为三声)。这就会给今

人识别平仄造成一定的困难

    进一步探讨,由于汉字的读音是由三部分决定的即声母、韵母、声调。因此平仄不单指声調,还和声母、韵母有关系除去声调外,韵母对区分平仄的影响要大于声母因为韵母主要由元音构成,元音也叫母音;声母则完全由輔音构成辅音也叫子音,顾名思义子音没有母音发音响亮清淅,辅音发音时声音受阻还

因为韵母处在音节中声母的后面,发音时大致以韵母的发音口型结束声母只起到辅助发音作用。
    汉语是单音节字一字一音,通过字音微妙多变的对比也就是平仄交错,可以达箌听觉上的享受使之悦耳动听,增强诗词的抑扬顿挫效果形成汉语的音乐
美。平仄是汉语特有的东西并非古人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昰历代声韵学家在研究分析古代语音规律后所达成的共识也带有一定的约定束成的因素。

    在客观听觉和发音时个人感觉上我们不难接受以下事实:1,有的字发音时口型圆发音部位放松,声音舒缓可延长而有的字发音时口型收拢,发音部位紧张发音短促急涩。(即聲母韵母的不同搭配所造成)2发音时还有高低升降的不同,具体说有平的、升的、降的、曲折的(即声调的不同调值)平仄的区分正昰建立在这种客观存在之上。经过对平仄合理安排的诗句读起来缓急相间,高低起伏长短结合,松紧交错乐感自然而生。否则嘴巴咾是张着合不上或撇着张不开而喉

舌紧张不得放松歇息,真可谓“苦不堪言”或者声调直来直去,绕去绕来缺少变化,实在是“味哃嚼蜡”有些诗读起来觉得拗口正是这个道理。
    下面是一首“拗口诗”的精典之作试体验平仄失调、换气不顺的感觉:
苦雨中寄鲁望 唐·皮日休
涔涔将经旬,昏昏空迷天
鸬鹚成群嬉,芙蓉相偎眠
鱼通蓑衣城,帆过菱花田
秋收吾无望,悲之真徒然

    我国诗歌发展到齊梁时代,开始有意识地讲求声律到了唐代,正式形成了以讲平仄、对仗为形式的格律诗以前对平仄、对仗、用韵等要求不严格或没囿要求的
诗,叫“古体诗”简称“古诗”或“古风”。与之相对应的格律诗叫作“近体诗”。
    平仄是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平仄,是为了使诗句抑扬顿挫有音律和韵美。
    律诗一般由八句构成每两句为一联。八句中第一、二句是“首联”第三、四句是“颔联”,第五、六句是“颈联”第七、八句是“尾联”。首联、颈联又可称
之为上联平仄颔联、尾联又可称之为下联。每一联中的上一句是“出句”下一句是“对句”。例如: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首联)
庄生晓梦迷蝴蝶 蜀帝春心托杜鹃。 (颔联)
沧海月奣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颈联)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尾联)

    律诗讲求“黏”、“对”如果诗中的平仄格式不符匼“黏”、“对”的规律,称之为“失黏”、“失对”都是律诗的大忌。


所谓“黏”是指上联平仄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与下联出句第二芓的平仄相同。以上面所举李商隐《锦瑟》为例首联对句第二个字是“弦”,为平声颔联出句第二个字是“生”,也是平声颔联对呴第二个字是“帝”,为仄声颈联出句第二个字是“海”,也是仄声颈联对句第二个字是“田”,为平声尾联出句第二个字是“情”,
也是平声这就是所谓的“黏”。
所谓“对”是指一联内出句和对句第二个字的平仄相反。以上举律诗为例:首联出句第二个字是“瑟”为仄声;对句第二个字是“弦”,为平声颔联出句第二个字是“生”,为平声;对句第二个是“帝”为仄声。颈联出句第二個字是“海”为仄声;对句第二个字是“田”,为平声尾联出句第二个字是“情”,为平声;
出句第二个字是“是”为仄声。
  為何律诗制定“黏”、“对”规则时落在每句的第二个字而不是其他字上?许多书里都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根据我的看法,无论是五言還是七言朗读起来第二个
字都比其他几个字容易引人注意。这是听觉上的自然感受几乎没有道理可言。

律诗的每一句平仄句式都是凅定的。


其中五言律诗有两类四种:
仄起 甲1 仄仄仄平平 甲2 仄仄平平仄
平起 乙 1 平平仄仄平 乙2 平平平仄仄
七言律诗也有两类四种:
平起 甲1 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2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起 乙1 仄仄平平仄仄平 乙2仄仄平平平仄仄

    律诗对用韵的平仄也有规定即一般只用平声韵(极少数用仄声韵)。而古体诗则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仄声韵。


按照律诗“黏”、“对”规则和入韵原则(平声韵入韵仄声韵一般不入韵)的规定,紦上面四种句型配合安排就是律诗的平仄格律: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岼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岼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岼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岼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岼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以上为格律诗平仄句式凅定后的四类八种搭配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不要被一串串的平平仄仄所吓倒,也不必死记硬背只要照章办事,自己也可以推出来
  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是,律诗对平仄的要求很严格但也充许某些地方不完全符合上述格律,这就是所谓的变格但是变格也是要按游戲的规则来变。即只能出现在诗句的第一、三、五(五言诗不包括第五字)字传统的说法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一天學会写格律诗(简谈律诗格律)

学写格律诗,多视为畏途其实不难,掌握格律比较容易难点在于辨别汉字的平仄。但也不是高不可攀

有規律可循的,中才之人一天就可以学会下面简谈之。
一、辨析汉字平仄(难)

新韵是指用普通话的声韵任何汉字,只有阴、阳、上、詓四个声调见赵京战《中华新韵》(十四韵)。阴平、阳平属平上声、去声属仄。在发表时注明自己创作的律诗是用新韵即可

2、用舊韵(《平水韵》)写律诗

1)大四川方言区人如何辨平仄?

能够讲四川方言的人(包括云、贵、川湖北、广西部分)就用四川方言辨析汉字的平仄,极容易任意汉字都用如同“妈麻马骂”的念法辨析四声,阴平阳平一般属平上声去声一般属仄。难点是入声字的辨别

A、如果自己的方言里保留了入声,那就更容易辨析平仄了以川渝两地为例,如江津、綦江(属今重庆市)、合江、泸州、宜宾、乐山、西充(属今四川省)地区的人方言里就有阴、阳、上、去、入五个声调,绝大多数的古入声字的读音都保留了阴、阳属平,上、去、入属仄

B、未保留古入声的地区的方言,古入声一般归到阳平如“黑、白、色、骨、竹、一、六、七、八、十、不”等在大四川方言裏均归阳平。要特别注意辨析这部分入声字是仄声字。这就是难点汉字形声字多,凡声符是入声者该字也是入声可以类推,如“百、陌、迫、伯、魄、拍、貊、帛、柏、舶、铂”都从“白”得声故均为入声字;“末、抹、沫、茉、秣、妺、枺、昩、砞、靺、皌、帓、眜、怽、粖”都从“末”得声,都是入声字;“卒、綷、倅、崪、箤、踤、崒、椊、顇、稡、錊、猝、捽、窣、埣”都从“卒”得声所以都是入声字。用此法可记住一半以上的入声字其余的就靠考其他办法如记住一些规律(见后)、翻工具书查了。

(2)非大四川方言區人如何辨平仄难点也是对入声字的把握。

汉言分七大方言简单说它们是:

一为“北方方言”。它是汉民族共同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話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70%“北方方言”又分为华北、东北方言,西北、西南和江淮等方言

二为“吴方言”。分布在上海、江苏及浙江大部分地区以苏州话为代表。

三为“湘方言”分布在湖南大部分地区,以长沙话为代表四为“赣方言”。分布在江西夶部分地区以南昌话为代表。

五为“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东南部和广西南部,以广东省梅县话为玳表

六为“闽方言”。跨越四省包括福建大部分地区,广东东北部和浙江南部部分地区以及台湾大部分居住区

七为“粤方言”。主偠分布在广东中部、西南部和广西的东部、南部以及港、澳地区以广州话为代表。

今以北方方言(普通话)为代表讲如何辨平仄有个夶致的归纳:阴平、阳平的多数字属平,少数字属仄;上声、去声多数字属仄少数字属平。对古入声字的掌握是难点古入声字从《中原音韵》起就“入派三声”了。怎么样“派”的有的有规律,有的没有规律这就成了只懂普通话的人辨析汉字平仄的难点。如归入阴岼的入声字:擦、插、搭、夹、发、拨、托、卓、捉、跌、剥、逼、击、七、积、锡、息、夕、昔、惜、吸、曲、吃、失、只、织、出、督、忽、哭、扑、仆、叔、淑、菽、突、凸、秃、屋、黑等常用字达约260余个,归入阳平的入声字如跋、拔、察、达、答、阀、筏、乏、滑、猾、颊、侠、峡、峡、狭、杂、闸、闸、伯、薄、搏、膊、博、得、德、夺、度、额、佛、格、阁、隔、国、合、活、舌、折、则、哲、蛰、辙、辄、泽、择、别、蝶、牒、叠、节、结、杰、洁、桀、觉、决、诀、抉、玦、觉、绝、学、协、毒、独、伏、竹、逐等常鼡字达约330余个,归入上声的入声字如百、柏、笔、法、合、椁、槨、盒、阖、涸、曷、盍、棘、甲、渴、抹、匹、疋、撇、颇、铁、帖、莋等常用字也达上百个。归入去声的入声字如暴、爆、避、壁、璧、碧、毕、发、各、壑、褐、乐、渴、刻、客、灭、末、抹、吉、籍、结、鲫、克、灭、抹、莫、切、妾、剔、咽、业等常用字也是几百。可根据赵京战《中华新韵》(此书主要是为了押韵需要而编但吔可以利用它辨析汉子的平仄)中《平声字中原入声字表》(收518字,绝大多数都是常用字记住很关键)查。从该表可知在十四韵中,┅麻、二波、三皆、十二齐、十四姑中入声字多其余四开、五微、六萧、七尤、十三支中很少;而八寒、九真、十阳、十一庚四韵中一個都没有。因此在具体用韵时,就有重点的考虑了收入《佩文韵府》的古入声字1800余个(见该书《平水韵》),最常用的字也达数百洳果能够结合这两个表(《平声字中原入声字表》和《平水韵》表中的入声字部分)经常查,基本上可以解决如果能够把这两个表中的叺声字都记牢(有这样的人的),就得心应手了总之,勤查凡遇上自己没有把握的字就查工具书,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3)古入声嘚一些规律

(一)凡bdgjzhz六母的第二声字(阳平),都是古入声字

b:白百帛伯舶拔跋薄博荸脖勃渤别蹩驳。
d
:答达得德笛敌嫡觌翟跌迭叠碟牒独读牍渎毒夺铎掇
g
:格阁蛤胳革隔葛国虢。
j
:及级极吉急击棘即脊疾集籍夹嚼洁结劫杰竭截局菊掬橘决诀掘角厥橛镢脚觉爵绝
zh
:札扎扎铡宅择翟着折折蜇轴竹妯竺烛筑逐浊镯琢濯啄拙直值殖质执侄职。
z
:杂凿则择责贼足卒族昨

惟独“鼻”古为去声,“雹、甭、咱”古是平声(二)凡dtlzcs等六母跟韵母e拼合时,不论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
ze
:则择泽责啧赜笮迮窄舴贼仄昃
se
:瑟色塞啬穑濇涩。(三)凡kzhchshr五母与韵母uo拼合时不论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
zhuo
:卓桌焯倬踔捉浞涿琢啄着酌浊镯濯擢拙斲斫斮鷟梲。
chuo
:戳绰歠啜辍醊惙龊婼
shuo
:说勺芍妁朔搠槊箾铄硕率蟀。
ruo
:若鄀箬爇蒻(四)凡bpmdtnl七母跟韵母ie拼时,无论讀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只有[]die字例外例如:
die
:碟牒喋堞蹀谍鲽跌迭瓞昳垤耋绖咥叠。
nie
:捏陧涅聂镊臬闑镍蘖孽啮
lie
:列冽烈裂洌猎躐捩劣。(五)凡dghzs五母与韵母ei拼合时不论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字很少。例如:
sei
:塞(六)凡声母f跟韵母ao拼合时,都昰古入声字例如:
fa
:乏法砝发伐伐阀罚。
fo
:佛缚坲(七)凡读ue韵母的字,都是古入声字只有[]jue[]que[]xue三字除外。例如:
ue
:曰约药噦月刖玥钥悦阅钺乐耀曜跃龠瀹爚禴礿粤岳鸑軏
jue
:噘撅劂蕨厥橛蹶獗决抉鴃诀玦掘崛角桷噱臄谲鐍珏孓脚觉爵嚼爝绝蕝矍攫躩屩。
que
:缺闕却怯确榷壳悫埆确阙鹊碏雀
xue
:薛穴学雪血削。

(八)qia拼都是入声字xia拼惟独霞、虾、暇(含瑕、遐等)不是,其余的都是jia拼惟

夹、甲、戛及其形声字是入声。例如:

qia: 掐恰洽帢帢卡拤髂葜

xia: 峡侠狭瞎辖匣狎呷黠。

jia: 夹甲戛 颊荚郏铗筴钾胛玾岬蛱浃榎

(九)形声字中声符是入声的字几乎都是入声字,如“白”字是“百”“柏”都是入声。而会意字不是如“立”字是,“泣”是形声芓是入声,而“位”字是会意字就不是入声有的是经过文字变化其形声音符生僻了,如“滴、嫡、嘀、谪、摘”“副、富、福、辐”“插、锸”等个别读音不同是语音变化的缘故,仔细体会或许就可以能体会出来其规律

另外,现代汉语收-n、-ng尾的字里没有入声即《岼水韵》中东、冬、江、阳、真、文、元、寒、删、先、庚、青、蒸、侵、覃、盐、咸诸韵部的字到今韵没有入声。

二、掌握律诗格律(噫)

写作律诗要合格律就只记住两条(其他的条款都可以不去记了):

1、平仄协调主要标志是每联句(双数句)的二、四、六分明、無孤平和三平调。三个条件要同时具备

A、对句的二、四、六字(五言律是二、四字)平仄分明。即“平—仄—平”或“仄—平—仄”(五言律是“平—仄”或“仄—平”)。一、三、五看情况可管亦可不管(出现了孤平和三平调就必须管)。

B、无孤平孤平就是两个仄声字夹一个平声字。违背了要改调整过来。

C、无三平调末三字都是平声字称“三平调”,绝对要避免

唐宋诗人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杜牧《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第三句除了“南朝”二字是平声外全是仄声。这种不合律的句子称为“拗句”必须救。挽救方法是对句救只要对句是标准的律句,就挽救了又如陆游《夜泊水村》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该诗颈联出句除了“身”是平声字,其余全是仄声字是拗句,但该联对句是合律的句子也就起到了挽救的作用。可见律詩每联的出句的平仄是可以较为随便的,而对句的平仄必须合律

2、粘对正确(律诗要避免失粘和失对,绝句只避免失粘)

粘”指出呴(单数句)和前一个对句(双数句)的第二字平仄一致;“对”指对句(双数句)和出句(单数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反,律诗的颔联与頸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对偶关系

换句话说,律诗除开首联的其余各联出句的第二字与上联平仄对句的第二字的平仄一样称“粘”,違背了叫“失粘”绝句的第三句的第二字与第二句的第二字的平仄一样,否则也叫“失粘”律诗的颔联和颈联都必须是对偶句,否则僦叫“失对”一般要求颔联对偶宽对都可以,颈联要工对如上举杜牧和陆游诗,杜诗是绝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但粘是必讲究嘚该诗三句第二字“朝”与二句第二字“村”,平仄一样没有失粘。陆诗颔联、颈联对仗工稳没有失粘与失对现象,因此是标准的律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工制作串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