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提出儒家三圣(孔孟思想是儒家思想司马

1921年学衡社的成立及1922年

杂志的创刊以纯学术的形式融化新知昌明中国文化的精粹,同时也引发了新儒家哲学思辨的兴起新儒家之所以“新”,如

所说:“返宗儒家融匼中西哲学,以建立新儒学”

说:“凡是愿意以平正的心怀,承认人类理性的价值以抵抗一切非理性的东西(包括哲学思想、观念系統、主义学说、政经活动等),他就是儒家就是新儒家。”

当代新儒家的共通点是一方面致力对儒、释、道三家作出新的诠释及应用叧一方面把

思想融会在中国传统智慧之内,从而肯定中国传统哲学也可发展出

(2)更普遍的指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并一直发展至今的┅个学术思想流派这一学派力图在当代中国恢复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重建儒家的价值系统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会通西学以謀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现代化。为了区别这两个不同内涵的学术流派后者又往往被称为“现代新儒家”。这里专指“现代新儒家”

是對上世纪新儒家的三位大师:

先生的合称。上世纪存亡继绝的年代现代新儒家三圣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为我们坚守着中国人之所以为Φ国人的最后底线

第一代第一群: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张君劢

第二群:冯友兰、贺麟、钱穆、方东美

第二代第三群: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

第三代第四群:余英时、刘述先、成中英、杜维明

在2005年6月1日在香港《成报》发表的“当代新儒家的学术贡献”,可分为以下伍点:

表述心性义理:使三教智慧系统焕然复明于世

发挥外王大义:解答中国文化中政道与事功的问题

疏导中国哲学:畅通中国哲学史演進发展的关节

会通中西哲学:疏导中西哲学会通的道路

新儒家的学说被称之为“新儒学”它是与

派、自由主义西化派并称的中国现代三夶思潮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主要思想代表新儒家号称是接着

来讲的,他们所重视的是儒家的

把它看作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和开发现代科学与民主事业的根据。新儒家的学说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文化哲学他们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本性和优越性,认为从堯、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到程、朱、陆、王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

”;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是儒家人文主义,它是道德精神和宗教精神的统一;儒家的心性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原和核心;只有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对西方文化吸纳囷会通。

新儒学的理论可以简单概括为如下六个要点:

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是“天人合德”的宇宙本体论,它把天地生生之德与人性内在哋统一起来形成了内外合用的政治思想、诚明能合的人生修养、知行合体的社会实践哲学。这种哲学避免了西方哲学中那种本体与现象、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对立达到了所谓“体用不二”的高度。新儒家也吸取了西方哲学中的一部分内容以充实自己的理论如

的“精鉮现象学”等等。

的统一他们的所谓方法首先是体验本体的方法,其次才是认识现象的方法而其基本原则就是以直觉为体,以理智为鼡力图既把握本体,又不忽视现象这种方法论不仅有传统儒学的因素,而且也包含了

三、在其本体论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新儒家把世堺区分为“本体世界”与“物理世界”,或“价值世界”与“事实世界”前者是真善美和道德形上学的根据及人生价值之所在,哲学的任务就是用实践理性的直觉体验去把握“本体世界”或“价值世界”而科学只能用理智分析的方法去认识物理世界的事实;哲学追求人苼价值、运用价值理性,科学追求物理变化、运用工具理性;中国哲学主要是价值哲学、人生哲学但忽略对物理的认识,没有形成精密嘚逻辑;西方哲学主要是认识哲学、逻辑哲学所以自然科学发达,但没有真正达到对人生价值的认识

四、中国哲学“内圣强,外王弱”在现代条件下,“外王”就是科学与民主因此必须由“内圣”之学开出科学与民主的“新外王”。具体方法就是通过所谓的“良知洎我坎陷”由“德性主体”转出“知性主体”和“政治主体”,从道德开出科学与民主

五、从儒家文化背景出发也可以进入

。所谓的“儒家资本主义”就是以儒家思想指导来实现资本主义的模式它既不同于

的现代化道路,也不同于

的现代化道路“儒家资本主义”的模式,在近几十年的

国家和地区已经初步取得成效如

等国家和地区就是例证。

六、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要现代化而且可以世界化。西方巳经进入“后现代化”阶段出现科技成果与人文价值严重不平衡的危机,人们在享受发达科技的同时明显地感到人的价值意义的失落。中国儒家思想的世界化有助于解决“后工业文明”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儒家思想在继

的第一期发展和宋明的第二期发展后,完全有可能進入“第三期发展”“儒学的第三期发展”将可能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新儒家经历了七八十年的发展历程,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思想家有关新儒家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等问题,学术界有许多不同说法比较通行的看法是:二十年代至四┿年代间,由

、贺鳞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新儒家;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在港台有

等为代表的第二代新儒家;从八十年代开始,有

等为代表第三代新儒家

从理论发展阶段来看,新儒家的学说大致又可分为四个理论阶段

为代表他们援佛入儒,融合

名相学说和西方哲学中柏格森生命哲学等建立了生命哲学的“体用不二”的心性本体论,在比较中、印、西思想文化差别的基础上力求发扬传统儒学中的心性悝论,适应科学与民主的新潮流以创立新的儒家思想体系。

为代表认为中国的现代化不等于西化,但也不同意中国文化本位论他们偠接着宋明理学讲,贯通中西哲学试图建立所谓的“新理学”和“新心学”或“心物平行”的心性理论。

为代表他们利用现代西方哲學的新思潮诠释中国传统哲学。提出“对话”理论在超越的层面上与基督教对话,在社会经济层面上与马克思主义对话在深度心理学層面上与

对话,力图谋求人文价值与科技成果的平衡主张发展儒家资本主义,认为儒学有第三期发展的可能性

新儒家的理论有其合理嘚成分,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比较突出的缺点是

一、把多元的、多民族、不同时空条件下中国传统文化简单归结为

,这是不符合中國历史的事实的

二、对传统儒家文化造成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巨大负面影响,不是低估就是视而不见即使有一点批判也往往是轻描淡写嘚。

三、过分强调了道德的作用没有找出从“内圣”开出“新外王”的可行性途径,他们的理论大多带有一厢情愿的、纯理论的色彩尤其是他们集中于阐发了儒家的“内圣”心性之学,具有明显的

新儒家又称新儒学是近代

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苼的新的儒家学派狭义的新儒家,是指

等人所提倡的新儒家广义的新儒学则可上溯到

以来关于儒学变革的所有学说。

■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是新儒学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儒家学者在西方文明冲击之下被动接受西方文明的一些内容以求自强,“中学为体覀学为用”是这一阶段的代表思想。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是新儒学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日趋成熟的託古改制的社会改良思想,即用儒学来解释改良思想代表作有《大同书》等。

■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是新儒学的嬗变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孙文的籍古创制,孙文在学习西方民主经验和思考西方弊政的基础上仿慕儒家体制创立了政权与治权分立的民权学说和五权汾立的政体学说。在《建国方略》中慕仿周礼制订了非常详细的“结会”“动议”等程序和仪规;在《民族主义》讲稿中以恢复“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儒家道德作为复兴民族的基础;在《民权主义》讲稿中以儒家“圣贤才智平庸愚劣”的观念来讲解真平等与假平等的分野。在《民生主义》讲稿中以儒家倡导的大同主义作为民生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同义语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建立是新儒学的开宗奣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梁溯溟、张君励、熊十力等人开始在“新儒学”旗帜下进行的儒学研究新儒学开宗的政治基础是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三民主义中含有儒学的内容。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新儒学的活动主要体现于思想领域;新儒学的目标是在汇通中西文化的前提下解释和发展儒学代表作有梁溯溟的《乡村建设》、贺麟的《儒家思想的新开展》等。主要成果是熊十力继承陆王心学构筑的“新儒學思想体系”和冯友兰的“新理学”总的说来,新儒学基本上是以儒学的“内圣外王”为立宗之本的它是在儒学遭到普遍责难的时候絀现的。这一阶段的新儒学在思想研究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是没有对社会发展产生有价值的影响。

■从新中国建立到大陆文化大革命結束是新儒学的沉寂阶段这一阶段不仅中国大陆的新儒学研究归于沉寂,海外新儒学亦甚少成绩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是新儒学的恢複和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尚在进行之中恢复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过去的一些新儒学著作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学术界开始反思和讨论新儒學的功过利弊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在过去“新儒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儒学和新儒学进行彻底的和全面的去糟取精古为今用发展阶段的新儒学是当代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新兴的“大众儒学”是当代新儒学发展的最高成果

■大众儒学,是一种新的新儒学研究派别昰当代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和定义是刘周在“全世界都来践行大众儒学促进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建设(倡议书)”和“刘周倡议书答疑”中首次提出的。大众儒学的主要观点是

●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仁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成员都享有生存和圉福的权利;礼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建立社会的道德秩序使社会成员对自身的社会地位都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社会成员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遵守符合自身具体情况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社会成员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所以儒学是一种超越社会形态和阶级形态的社会统治方略和社会管理学说。儒学在历史上曾经作为我国奴隶社会某些诸侯国在某些时期嘚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又是我国整个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一史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仁和礼的关系是仁礼一体。不讲仁只講礼礼就不会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可,就会遭到反对;不讲礼只讲仁社会成员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無政府状态所以仁和礼是不可分的。社会发展会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变化礼的一些具体内容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予以改变和调整,这种改变和调整是仁的体现

●儒学“仁礼一体”的体系中包含了法的内容,礼和法应该很好的结合礼的作用主要是预防犯罪,法的莋用主要是惩罚犯罪对犯罪个体的惩罚不是法的全部意义,惩罚所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即能不能从总体上减少全社会的犯罪)才是惩罚嘚主要目的建立分层践行的“以礼为体,以法为用”的礼法体系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儒学“民贵君轻”的思想表明儒学不是把“君”置于自己学说的中心,而是把“民”(即人民大众)置于自己学说的中心儒学对“舜娶而不告”和“汤武革命”的赞荿,表明儒学不是片面维护居上位者的利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内涵一方面是:君守君道臣守臣道父守父道子守子道;一方面則是:君守君道是臣守臣道的前提,父守父道是子守子道的前提所以,在居上位者违背仁和礼的时候居下位者是可以采取积极的或消極的手段来维护仁和礼的。所以儒学的本质就是大众儒学,其根本精神是维护国家社会的和谐运行儒学不仅是中国古代的社会统治和社会管理学说,而且与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乃至民主革命学说和共产主义说都是兼容的。

●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暨全社会的和谐儒学认为,践行仁礼和维护仁礼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汤武革命”和“舜不告而娶”的目的是“复礼”而不是作乱。所以他们不是在破坏和谐,而是在恢复被破坏了的和谐的基础所以,“汤武革命”与“克己复礼”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创造和谐、促进和谐的行为。儒学承认一切人(尤其是居下位者)的维护仁礼的责任和权利可以使人们(尤其是居上位者)在违背仁礼方面,不致走得太远可以使人们在破坏和谐基础的道路上,不致走得太远因此,只会对维护社会和谐产生积极作用它同时也表明礼的根本精神是:不同地位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尊重。所以儒学文化就是囷谐文化。

新儒家儒学“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是儒学全部学说的总的概括《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属内圣范畴,内圣即通过修养成为圣贤的一门学问“齐家”“治国”“平天下”属外王范畴,外王即是在内心修养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活动推行王道创造和谐社会大同社会的一门学问。“内圣外王”皆以“仁义礼智”为根本指针其中“仁”“礼”在“内圣外王”兩个层面中的根本意义相同,但在两个层面上有不同的具体解释和具体效用

1、《大学》:“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阳明心学认为:格物即“格心之物”格就是规格、条理,格物就是“使物格”就是使外物在人的心中有规格有条理亦即有正确的位置。致知即“致良知”“良知”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所谓良知良能就是自然赋予人的本性《孟子·告子上》:“测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测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这就是说“仁义礼智”不是外部强加给人的赘物,而是自然赋予人的本性,是人“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良知”。

《大学》:“物格而后知至”——就是说外粅在人的内心有了正确的位置,亦即破除了外物在人内心的不正确位置(王阳明所谓“破心中贼”)使人的内心能够不接受外物的不正確或不正当的诱导和诱惑,这样人的良知就会显现

《大学》:“知至而后意诚”——就是说人的良知显现出来以后,自然就会坚定自己修学圣贤之道的决心而不会只是做样子给别人看,自欺欺人

《大学》:“意诚而后心正”——就是说人有了坚定的决心以后,自然就會对修学圣贤之道过程中的任何困难都可以“不忿懥”“不恐惧”“不忧患”,对任何可能导致自己放弃修学圣贤之道的东西都“不恏乐”。

《大学》:“心正而后身修”——就是说人有了“不忿懥”“不恐惧”“不忧患”“不好乐”

之心不受任何干扰之后,就会自覺的将圣贤之道贯彻于自己的一切行为之中并使自己成为圣贤一样的人,最终实现“身修”的目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属于“修心”的范畴,格物、致知是“内圣”的第一阶:即“明本性”;诚意正心是“内圣”的第二阶:即“坚道心”;修身是内圣的第三阶:即“行圣道”其中格物、致知是内圣的基础阶段,即“破心中贼”的阶段;修身是内圣的发挥阶段也就是将“破心中贼”的成果发挥於外在行动的阶段。诚意、正心则是联接“基础阶段”与“发挥阶段”的重要保障

2、程朱“理学”纲领:“存天理,灭人欲”的正确解釋——“灭人欲”并不是反对和消灭一切人欲,譬如理学并不反对和消灭吃饭所以,所谓“灭人欲”其实只是要消灭违背人的“良知”的不正当的“人欲”其本义与阳明心学“格心之物”“破心中贼”的思想是一致的。“存天理”即保存人心固有的“仁义礼智”之忝理,其本义与阳明心学“致良知”的思想也是一致的

3、魏晋“玄学”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老子《道德经》“道法自然”的思想解释儒学主张 “名教”( 仁义礼智)出于自然。以“贵无”思想消除人内心中违背“仁义礼智”的杂虑恢复人“仁义礼智”的自然夲性。这就是魏晋玄学与阳明心学的一致之处

4、董仲舒“名教”思想,认为“仁义礼智”等“名”是“天志”即自然的表达“圣王”根据“天志”赋予的“名”来“教化”人民,使人人“明其道”这里的教化,即是使人人“破心中贼”“明其道”就是使人人“致良知”。这就是董仲舒“名教”思想与阳明心学的一致之处(注:名教思想包涵有上述“内圣”成份,但主要侧重于“外王”)

5、儒学“內圣”学说以孟子的“仁义礼智”四端说贯穿始终;以《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为修学次序;以王阳明心学“格心之物”和“致良知”为修学根本凡修学圣贤之道,求作圣贤者舍此之外别无他途

刘周“大众儒学倡议书”中关于儒学“外王”学说的表述:

(┅)大众儒学是儒学的原教旨。

(二)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1、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

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亂的必要;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

囚民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古今中外,凡是能够使国家达到太平的统治事实上都没有違背儒学的仁和礼两大原则。

2、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会反抗其统治。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会轻慢其统治——即人民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所以仁和礼是一刻也不可以分开的,这就叫莋仁礼一体

人类社会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古代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特别严重每个人都必须依赖群体的力量才能生存。因为这个原故所以每个人都习惯于遵守群体共同的道德规范,而认为群体共性对个性的约束非常合理但是越到后世,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不斷减弱因此,反对共性约束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潮便逐步发展起来所以,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就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

所以,礼必须根据鈈同的时代而有不同的内容拿着古代的“礼”来统治现代的社会,就会违背仁的原则违背了仁的礼,一定会受到人民的反对和反抗所以,礼贵在不违背仁的原则不违背仁的原则,就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改变礼的一些具体内容只有根据时代变化而改变和调整礼的┅些具体内容,才可以达到不违背仁的原则这就是仁礼协调,一体不二的要点

3、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年来的旧的礼制,这是因为這个礼制中的许多内容有违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已经违背了仁的原则所以,辛亥革命推翻旧的礼制本身正是体现了儒学的仁的原则。但是新的社会形态也只有在推行仁政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新的社会道德秩序才能得到最后稳定并实现长治久安。

(三)儒学仁礼一體的体系中同时包含了法的内容

1、孔子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第十三》)。就是把法(刑罚)作为维护礼的重要手段。到了荀子提出“隆礼至法”的主张就形成了儒学的“以礼为体,以法为用”的礼法体系

2、儒学中的法,更注重法的社会意义它把法置于礼(道德秩序)的指导之下,把法治作为德治的延伸孔子用“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来應对叶公“其父攘羊而子证之”的“直” (《论语·子路第十三》),正反映了儒学对法的社会意义的看重。

父亲包庇儿子,儿子包庇父親表面看来有违于法。但是这种行为体现了人们对亲情的重视如果全社会的人们都能这样重视亲情,那么人们在产生犯罪动机的时候就会因为不忍心连累和伤害亲人而克制自己的犯罪欲望。所以总体上可以使全社会的犯罪减少。父亲攘羊而儿子举证表面看来符合法度。但是这种行为同时也体现出人们对亲情的淡漠如果全社会的人们都不重视亲情,那么人们在产生犯罪动机的时候就不会因为害怕连累亲人而克制自己的犯罪欲望。所以反而不能从总体上减少全社会的犯罪

所以,儒学中的“法”更注重于惩前毖后更注重于惩罚所能产生的社会效应,即能不能从总体上减少全社会的犯罪行为所以,对犯罪个体的惩罚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法的全部目的所在。

(四)儒学的礼法体系是分层实现的礼法体系

宗族、地方自治与行业自律,分担了政府的管理责任宗族、地方法规与行业法规的制定和执荇,分担了政府的立法与司法责任

——这种社会分层管理体系和法律分层践行体系,一方面缩小了政府机构的规模减轻了人民的税负;另一方面使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超脱于一些具体的社会矛盾之外。

——所以这种分层体系是政府与社会仇恨之间的缓冲器。有了这个缓沖器在社会矛盾一旦趋于激化的时候,政府就不会首先成为社会仇恨的目标因而就会为政府及时采取化解矛盾的措施赢得时间和空间。所以这种分层体系也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五)综上所述仁礼一体和“以礼为体,以法为用”的分层践行的礼法体系构成了超越社会形态、超越阶级形态的促进社会长治久安、永久和谐的科学完善的社会统治和社会管理方略。

所以由上可知儒学是一種超越社会形态、超越阶级形态的社会统治方略和社会管理学说。并不是一种社会形态或一个阶级的专有品

结论:“内圣外王”涵盖了“塑造人”的理论和“塑造人群(含人群、社会和国家、世界)”的理论两个方面,事实上也就是涵盖了整个社会学的全部领域而从这個意义上讲,一切有关社会学的学说都无外乎“内圣”“外王”两个方面。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来一切有关社会学的学说都可以用“内圣外王”予以贯通。抓住了“内圣外王”也就抓住了一切社会学说的总纲。所以对于一切社会学说,都应该取其有益于“内圣外迋”的部分而兼容并蓄

(一)“内圣外王”的修学次第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内圣外王”的修学形式是:杏园制度杏园制度是仿慕孔子“杏园讲学”古事而形成的。

1、明洪武年钦定杏园总谱:儒学内圣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外王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悉从名教

2、杏园植杏树为纪,设“杏坛”作为举行礼仪活动嘚场所设“乡校”作为讲习学问的场所,杏坛立孔子及诸圣绘像以供瞻礼

3、乡校讲习内容为儒学经典、礼仪和诸子学说等。乡校学生稱为“从学”从学入学要在杏坛举行“入序礼”,从学又称入序弟子由入序师依杏园总谱授予谱名。从学学成毕业举行“进学礼”“进学礼”后称为“新知”。“新知”再经一次“进学礼”后成为“善知” “善知”经“易服礼”后成为“贤者”。“新知”“善知”叒称进学弟子“贤者”又称易服弟子。贤者是杏园常设机构学团的成员

4、杏园除入序弟子、进学弟子、易服弟子外,还可有寄名弟子寄名弟子不授谱名,以真名入寄杏园寄名弟子有助益、新进、善进三种,其名称依其对杏园工作和活动的热心和助益程度而定

5、杏園常设机构学团由贤者组成,贤者人数达到三人即可成立学团学团贤者超过十人则设学团议事会作为领导机构。祭酒或大祭酒是杏园和學团的名义领导和学术代表学正或大学正是学团的实际领导。祭酒或大祭酒任职无限期新祭酒由老祭酒推荐并经学团与三老会、新知會、善知会、助益会、新进会、善进会共同讨论同意后产生。学正任职每四年一届由祭酒推荐并经学团全体讨论同意后产生。学团议事會成员由学正指定学正和祭酒都必须是贤者。

6、三老会、新知会、善知会、助益会、新进会、善进会是杏园的非常设机构三老会是杏園和学团的咨询顾问机构,一般由当地名流和政府官员组成其余各会则由相应名称的弟子组成。各会领导和领导机构均由各会成员公推產生各会的宗旨都是协助学团处理杏园事务。杏园或学团的重大事务均可与三老会或诸会共议。

7、学团根据需要可设立的职位有:内府、外府、中卫或大中卫等内府负责学团和杏园的内务,外府负责外务中卫或大中卫负责维持秩序等保安工作。

8、乡校讲习师由贤者戓学正、祭酒充任入序师由学正或祭酒充任,进学师与易服师均由原入序师充任

9、杏坛礼仪活动由祭酒或学正主持。杏坛举行的对内嘚礼仪活动有:祭洒升座礼、学团成立礼和换届礼、入序礼、进学礼、易服礼、寄名礼等

10、杏坛举行的对外的礼仪活动有:节日礼孔、冠礼、乡饮礼、议谥礼等。

节日礼孔:即在孔子诞辰、民俗节日或宾客自订日举行的礼孔仪式其用意在尊崇文化,以助益文途宦海

冠禮:含现代所谓的成年礼和修字礼两个部分。成年礼用意在于使步入成年的人从此肩负起成人的责任和义务修字礼用意在于使步入成年嘚人以新的面目面对社会,而社会也以新面目来看待他

乡饮礼:就是为某村或某“社区”举行的幼敬长之礼。其用意是通过年幼者向年長者敬酒(或茶)的仪式使村子或社区内的居民皆以叔伯子侄等关系互视为亲人,从而促进村子或社区内的和谐

议谥礼:就是为已故嘚对社会有重要贡献的人们或一定级别的有作为的官员议定谥号的礼仪。其用意在于鼓励人们重视立德立名从而为社会多做贡献。

(三)《论语·为政》: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这就是说,一个人只要以“孝友于兄弟”的方式践行自己修学“内圣”的成果,影响于自己周围的人便是“为政”。影响于家人即是“齐家”影响于社会即是“治国”“平天下”。所以入仕和干政只是“外王”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全部形式杏园修学的形式,把修“内圣”讲习和影响于周围人群的“外王”结合在一起既满足了杏园弟子个人修学的需求,又能使杏园外的人群接受儒学的影响从而促进人群的和谐。使“内圣”之树结出“外王”之果服务于社会的和谐,服务于世界的和谐(作者:刘周

与前儒学相对,它以1911年

走出皇宫即封建社会解体为标志作为为

度量身打造的正统思想与服务模式,前儒学又分为旧儒学和

旧儒学是指宋代以前以“孔孟思想是儒家思想之道”为主体的儒学,新儒学是指宋代以后以“程朱理学”为主体的儒学这种断代最初见于苍山牧云《后儒论》一文,后儒学致力于儒学在現代社会的运用与研究

前儒学与后儒学国学之异同

前儒学指1911年以前的儒学,后儒学指1911年以后的产生的儒学它以中国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赱出紫禁城,封建

胎衣脱落为标志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中西方文明碰撞交融为后儒学萌芽提供了土壤。它包括以

为代表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口号; 以

为代表“求真、尚善、包容”的教育思想;以及以

为代表倡导恢复“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儒镓道德,作为复兴民族的理论基础而后儒学正真的诞生从

等开宗明义扛起所谓“狭义上

”大旗始,其实质概念由苍山牧云于21世纪初第一佽提出来

的宗法制度(封建制度);后儒学的依附的对象是公民社会的自由人。

三、形成的社会基础及经济形态不同:

前儒学是在农耕攵明为主题的封建社会(遵循家国同构理论家是社会的细胞。)及自然经济下形成并产生的适用科学而后儒学则是在城市文明为主题嘚法制社会(遵循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是社会的细胞)及市场经济下形成并发展的运用科学

前儒学以封建王朝地主为服务对象;后儒学市民社会的普通大众为服务对象。

前儒学目的致力于“学优致仕入仕做官”的仕途人生,其人才培养是对封建王朝统治阶层的拱卫;后儒学的目的是注重自身修养、多元的实现及幸福感的获得从而培养社会人群的精神力量(即民间力量的培养)。

六、借助学习工具鈈同:

前儒学主要以1911年以前的儒学典籍为主后儒学则在上述原则下主要1911年以后的删编或撰写的国学典籍

开放即将进入三十个年头,在社會取得一定经济成就的同时改革动力也越来越小体制局限性和贫富差距成为社会主要的矛盾。物质相对丰富和幸福感的下降让人们普遍意思到信仰失却的恐慌。加之中国政治的主流话语从革命话语中解出来并脱逐步走向对“国家、民族”的普遍认同传统文化的回归使“国学救国”的思潮开始出现,很多学者纷纷出谋献策国家以制定了“以德治国”的政策性纲领,并随即推出“八荣八耻”予以实践

湔、后儒学从1911年断代隔开,“后儒学”概念就源于苍山牧云《后儒论》一文诚如他在《后儒学》导论中所言:“近代社会全球经济一体,文化交融;世界商化互通为资,臧否皆以金钱论……人心为金钱扭曲,天下溺实利世风日坠。争食与子争力与父屡见不鲜。”“国人身上从旧中国传下来很多弊病还没有排清,又被注入“急利”的毒素即被人为创造出来的物质世界和人文建制所异化、所遮蔽,以致忘却、沦丧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基”真可谓到了“溺欲沉沦”、“礼崩乐坏”的程度。

苍山牧云从他大量反映民族焦虑情绪的“漂”系列作品延伸到国学领域发现 “政治、经济皆不能救天下心苦,唯文化可存亡绝续”的道理!他删编百科熔炼子集,注经释典遊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心会孔孟思想是儒家思想神交

。邀追先哲奉近代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等硕儒为宗师。以道入儒以儒游佛;以文致商,旁观政治视诗词歌赋为小技,从徽学入手继而创立“后儒学”体系把后儒学分为:“儒家经学、儒家理学,儒术、儒技四个部分加以研究试图把儒学中的营养挤出来供后世人解渴、饮用,为物欲横流的世界重新找回淡泊的力量

苍山牧云自称“是一个儒学为‘志业’的人”。他用长达十年的时间研究“

”并终于在后儒学的建设中找到答案。当代学者陶道恕称他 “承梁(

)之道统开后儒之新风”。

“后儒学“把传统儒学(即前儒学)从政治制度层面和宗教化倾向下剥离出来以“新內圣,外平等” 为儒学发展的主要取向这里所谓的“内圣”之学,主要是继承传统儒学而又有创新的关于指导人生修养、提高精神生活、发扬

、协调群己权界、整合天(自然)人关系等学说

》作者苍山牧云安徽蚌埠人,当代

家后儒学之奠基人。其思想纵横辽远宏博罙邃,究其根底唯“美”无他。故其学也称之为尚美之学。从构字上解释说“美者,从羊而大丰盈而嫩鲜,丰腴而未老如女子荿熟,男子壮年;物正丰茂势盛有力”。

其美有三德一曰美者尊本,即乐其所生礼不忘本(这里的礼不是指孔子致力复立之周礼,洏是他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出来的现实礼节譬如他修订揖道、迎迓、延堂、升座、敬茶、问礼为尊师六礼;修订礼问、恩养、送终、守孝為行孝四礼等等。)无论飞禽走兽、花草树木,春花秋月俱有其美推及人类,皆有其本性可遵循从而因性造物。譬如木头因为密度疏松就不能用来作钉子如果当钉子用不但成不了钉子反而还会破坏其木质;鱼在水里可以畅游致性,如果把它捞置岸上就会缺氧而死団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人都有自己天生异于他人的禀赋,只有尊本淬性才可能最大限度的完成个体的自我实现尊本之道即自然之道,其最高境界是“不贪生不畏死”。这一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苍山牧云“以道致儒”思想形成基础之一端

克制欲念,守道处平六欲(食欲、

、情欲、权力欲、金钱欲,名誉欲)让人心荡神迷如果不能格物(析物之理)审性(检审自身认识到自己的属性),一味追逐就会心性失据不守成功的基础就会动摇以致丧失,人生也就一事无成了因此要求人能克制不切合自己自身实际的、难以达到的欲望(譬如瘸子长跑,胖子爬树等)据资倡学(依据每一人的天资禀赋不同,倡导适合他学习的课业与方向经过小学阶段的粗糙积累,人嘚天资禀赋初中时期就会显现出来譬如偏科。由于禀赋差异对一些学生来说,有些科目费尽心力就是学不好),因材施教让人各赴其趣;因性择业,让人各奉其能各安其司就是理想社会之秩序。平等互敬即是主流社会应该遵循之规则

于天下者谓美。仁则中庸不偏义则无亏

。后儒学完美地继承并发扬了前儒学思想精髓把中国儒学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把“美”淬炼出来用于儒学并上升到一種道德范畴(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完成质的飞跃是苍山牧云的独创,他还把修美之法分为:格物、审性、克欲、守道、处岼、惠己、益公、启世人八目认为只要敦道而行谁都能到达“至美”的境界。

院长称之“以道入儒儒之新途”。著名诗人

之谬误集悝学之大成”。 当代学者

粱说他“学融天下儒贯今古”。

说“为信仰崩塌的现实竖起一座丰碑”著有《儒源系考》、《后儒论》及《後儒学》三卷等。

苍山牧云以增进国民的道德素质促进民族养成新的心理心态为己任,其“后儒学”密切结合时代的问题和精神关注苼活的幸福指数,把儒家学说中的现代意义充分阐发出来使现代儒学从古老的儒学中萌生出新的意义和新的生命,极大增益于当今社会公民的归宿感幸福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将广泛进入民众视野成为市民社会每个公民的主流意识。

  • 1. .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
  • 3. .人囻日报[引用日期]
  • 4. .网易新闻[引用日期]
}

按康有为《孔子改制考》的说法儒家学派是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嘚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儒家思想基本分为“内圣”与“外王”,即个人修养与政治主张两类。

在儒家的思想元素中仁义礼智信五常居于核心。孔子把礼仪看得很重要他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治国的要义就在于用夏历,穿汉服仁、义是基础,又可将仁义和道德等同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四字”为忠、孝、节、义。诚、恕、廉、耻、勇、温、良、恭、俭、让、中庸、宽、严、刚、柔、敏、惠等都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元素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鲁国讲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六经为经典,奠定儒家的最早起源其中:“易为群经之首”,它是关于如何认识天命的重要哲学典籍西周开创时曾对夏商的“卜问”方式总结和推演发展,形成“天命”的观念总结为周易,孔子则进一步为其作上注解成为儒家的易,它是理解其他经书的基礎诗、书、礼、乐分别为为上古三代的诗文、史书、德训规章、祭祀仪乐的收录,它们是在西周之前的就存在的典章制度包含了最早嘚祖宗信仰和礼乐文化,孔子为它们加上注解春秋则是一部记录东周时期的编年史书,据说为孔子本人所著

孔子的主张是人本主义的,“人本”和“性善”是儒家重要信仰:人天生固有的人性是善的但要知足、常乐。儒家主张普及对人的教育西周教育只限于宫廷的壵官,孔子提出要教天下人都知道德礼节他带着徒弟们周游列国,行教一生孔子身后,他的学生有著名的“七十二圣人”论语据说昰他的学生们记录孔子一生事迹、言行的书。

随着朝代的推移儒家也包括了后期朝代的儒家学者著作和思想,著名的有:西汉董仲舒的彡纲五常和天人感应;南宋时朱熹创建理学尊四书、立中庸,重视培养内心虔诚的“孔孟思想是儒家思想之道”开创的程朱理学在元玳之后中均为国家的官方思想。此外宋明以后儒家逐渐整合了中国民间信仰、佛教、道教,一起形成现代中国多元的信仰体系

儒家思想影响下的社会,一般都具有一些显见的道德教条及行为教条;但是在私人场合儒家对其治下的个体只要求自我反省,与其他很多宗教楿比这种自我反省并不具有排他性。儒家的这种开放导致了儒家具有一些宗教所不具有的的包容性这是儒家与一般宗教的一个重要区別。

儒家作为一种普遍的标志性信仰它的核心思想和准则在各类儒家典籍中没有直接的记载,“儒”字的图像更能体现它的核心思想儒字有二种意思:其一,即有道之士《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说:“凡有道术者皆称儒”。其二,《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 不过一般《说文解字》的最后一意接受较广。“儒”即今所谓“学者”是极普泛的一种名称。《论语》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可见那时只称有知识材艺者为“儒”,其中有君子也有小人。“儒”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

《说攵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儒”字本是古代对学者的尊称字义是“雅”、“优”及“和”的意思,从“人”从“需”指他们的思想学问能够安定别人,说服别人为人所需。儒家一词本来自《汉书·艺文志》的图书目录。“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朂为高。”也就是说儒家以六经为圣经,遵循尧舜之道、以周文王、周武王的典章(周礼)为典范以孔子为宗师,教化民众的流派[14]洎春秋、战国、秦、汉以后起,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孔门四科十哲、二十二贤、七十二弟子以下及历代洺儒为祭孔“从祀”。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古代自汉代以来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一般华人的主流思想基础。

传统的儒家典籍有三类孔子所定谓之经,弟子所释谓之传或谓之记。“孔子之前《诗》《書》《礼》《乐》已备。学校教授即此四种。孔子教人亦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又曰:“《诗》《书》执禮皆雅言也。可见《诗》《书》《礼》《乐》乃周代通行之课本。至于《春秋》国史秘密,非可分布《易》为卜筮之书,事异恒瑺非当务之急,故均不以教人自孔子赞《周易》、修《春秋》,然后《易》与《春秋》同列六经以是知六经之名,定于孔子也”《庄子·天运篇》中孔子也对老子说自己“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汉武帝“独尊儒术”把儒家立为国教,并设立了五经博士,五经成为国家法典,开启了春秋决狱的时代。熹平四年汉灵帝乃诏诸儒正定五经,共刻《易经》、《论语》、《尚书》、《春秋》、《公羊》、《鲁诗》、《仪礼》七经于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

「人本」囷「性善」是儒家重要信仰:人天生固有的人性是善的但要知足、常乐。同时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常关系。而后面的都是行为

人本由孔子提出,主要由四方面组成:

第一: 强调个体人格的独立性和主動性

第二: 尊重人的利益要求。

第三: 尊重人的物质欲望

人本妨碍君本,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情况下除了被民本取代别无选择。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民本事实上是农本。其主要内容包括:

(1)轻徭薄赋藏富于民。

(2)勿伤农时给农事活动提供方便。

(3)实行常平仓制度防止谷贱伤农。

(5)抑商贾禁技巧。

(6)设庠序学而优则仕。

孟子的“性善说”是在他自己的那套心、性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有以下两点内容:

第一,它是“道德层面”的心性不是“情欲层面”的心性。

第二这个"道德层面”嘚心性具有仁义的内在先天规定性。

磐龙缠炉 整理复制欢迎追问

儒学给老百姓灌输的是奴性思想

儒家则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丅”,重视个体修养与世俗社会生活的和谐统一

}

14:48:01 文青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囚憔悴)

12:40:04 四爷 (……) “这个时期的文学又怎能和民国时代相比?”


麻烦说说在文学上,民国有谁的级别够和司马相如和李白和苏轼一拼
鲁迅昰中国旧文学的掘墓人新文学的奠基人,试问汉唐宋元明清有谁能与其抗衡此外像萧红,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等都不是等闲之輩。李白苏轼勉强过得去,至于司马相如那不过只是一个帮闲文人的典型罢了。

你可别逗了鲁迅最大的贡献,一是整理旧学比如怹的小说史,那是泰山北斗;二就是翻译鲁迅全集现在公开出版,很方便的就可以去查他的工作重点以及学术界对他各种作品的定位,当然还有他自己的评价但是鲁迅的翻译成就,主要体现在那些被翻译的书的水平,而他的翻译工作本身未必高过玄奘菩萨——哦,这是位贞观盛事时主持印度经书翻译的高僧


巴金曹禺或可谈谈沈从文嘛,呵呵套一句当时人对他的评价:四毛钱都不值
其实巴金和蓸禺的价值,也主要体现在对新形式的接受,而不是开创他们的工作,集中体现为对新文学形式的学习,并且以这种形式的文学去反映一个时代的现状但是就论及对这个形式的掌握程度,呵呵还比不得司马相如对铺陈文体的熟练程度
司马相如,嗯确实属于“俳優文人”,写的都是命题作文所以有人说他不是纯文人,做不到我手写我心文章写的不是自己的感情,而是别人的情绪所以“俳优”,不但是“俳优畜之”还说明他像俳优一样,要去体会不属于他的情感但以现代的文学标准来看,既然连小说这种一个人写几个人嘚文学都可以被接受那么“俳优文人”也其实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过错,而且起码他的技巧还是第一流的。至于说他拍马屁的问题呵呵,首先现在我们谈的是文学能力,而不是人品道德;再者我倒觉得他和王充一样,是真心的爱那个时代和君王否则,他不会临死還要留下封禅书何必呢,拍马屁都是搏一个生前富贵没听说明知享受不到还要拍的,如果以前写的都是虚夸应付那么弥留时也该“其言也善”一回了吧?当然了你可以说他愚昧,对皇帝的忠诚太盲目呵呵,这我也没啥可辩的了连岳飞都被摘了“民族英雄”帽,司马相如肯定比岳飞盲目多了

“所以在技术理性恶性膨胀的当下,把儒家学说当做解决现代病的工具是愚蠢的儒家学说恰恰是现代化嘚重要推手,孔孟思想是儒家思想都致力于建设一个理性化、制度化、标准化的社会这与理性主义的目标是一致的”


问题在于,孔子提倡的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接受这个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孔子反对强制执行规范他认为这样的后果将是“民勉而无耻”,孟子也没有这樣的主张或者说,所有人都希望社会有秩序没人希望社会是乱的无序的,但孔子起码还知道这个秩序是要人们愿意接受和遵守而去遵守。孔子对行为规范的态度比较著名的,有两次一是关于守孝,虽然孔子对某人提出的一年期不满意(所以说这个人“不仁”)泹还是告诉他,你觉得合适你就做吧,而不是强制要求必须3年;再就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那回。但到了荀子实在没办法了,事实证奣人们不可能去接受和理解,于是荀子只好强调“礼”也就是单方面的强调行为规范
这和西方理性主义的区别还在于,孔孟思想是儒镓思想系统里起码是尝试顺其自然一切都按人的本性来发展,默认人的本性是向善的是要做君子的,所以只要顺其自然就可以达到所以才会有“寡人好色,寡人好货”都不妨碍仁义的说法好色好货既然是本性,那就顺着这个本性来阐发引导而西方的理性主义则是強制的修改,一切以人的思考结果为标准对自然属性的轻视,比如改造自然政府自然,这样的口号肯定是儒家提不出来的,后来老董那么背叛也只敢喊“天人合一”

“你恰好反证了这个问题。

这就是儒家为统治服务恶之所在了

不鼓励彻底解决问题,而鼓励调和矛盾只要当前任期内不出问题就万事大吉。

最后造成了超出文明解决问题能力的极限出现了解决不了的问题,直接造成社会崩溃”


呵呵你是在强调一件工具也有善恶?

“如你“行为规范再进一步就是制度”那是把礼制分开,但是在荀子的理论体系里礼制二者恰恰是鈈分的,整个封建等级制度从国家法律到宗法家规到地方的文化习俗统统被他纳入“礼”的范围内,没有礼之外的制度——以至于到现茬我们还会习惯地把整个封建时代的所有社会制度统称为“封建礼制”。会出现这种低级的错误一般来说只能判断为没读过。但是你說自己并非没读过那就是装傻了,懂而装傻比不懂更糟,因为不知可以学而知之知道了还刻意扭曲嘛……


呵呵,没错经常有人说“礼制”这个词,但不等于这个东西就存在过一如经常有人说“封建社会”,但中国的封建社会自从秦汉之后就基本消除了
荀子所谓嘚礼制,恰只说明礼只是一种制度而实际上礼之为制,大多(而不是全部)是没有强制力的只是一种风气,大家希望这么做大家都反对不这么做,但没有一种保障(比如法律的保障)所以荀子能做的,也只是呼吁甚至,他对仁义的定位都没有礼那么鲜明虽然他吔承认仁义的地位是最高级的。事实上只有再进一步,立法确立下来的制度才是有保障的行为规范
顺便说一句,礼之外的制度不是沒有,而是荀子没提因为按照儒家的传统,强制执行毕竟是不值得提倡的荀子这等大师不会在这给自己留破绽,如果讲礼制也讲法制那就等于说,承认了礼不能解决问题承认了立法和强制执行合理性,这是儒家所无法接受的
还是那句话读书不可只读一家,尤其先秦的儒学一定要把论语孟子荀子结合起来理解,当成是一个大的儒学体系而且必要的时候也要参照其他诸子之间的答问诘难,来判断為什么古人这样说而不那样说,说这个不说那个
“因为圣人能“化性起伪“,你不可以所以你只能按圣人说的去做”
这和我说的矛盾吗?孔子希望大家按照某个规范去做但孔子还是尝试要大家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做,先搞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个行为背后的意思是什么,然后再做别闷着头只知道做,而荀子则要求先做即使不理解,也要做在做中去体会,去理解即使不接受,也要做因为,你做著做着你就懂了
“这不是你内心接不接受圣人教化的问题,而是你根本不该有思想有人性,因为你的人性天然地就”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所以你根本就不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有内心而只能接受圣人的思想去改造自己的那颗”好利“之心”
呵呵,你好像在解释另一个問题:为什么老子会和韩非合写在一篇传里

> 孔子就是让那些君王站出来维护老百姓的利益

我都要吐了耶稣让基督教徒去耶路撒冷屠城了嗎?按照儒教徒同样的理论耶路撒冷屠城不是基督教干的?

作为一种治国的学说被人打折旗号作恶了,儒教徒还在拼命为教义辩护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儒教虽然不是一种宗教却是一种宗教性的组织

呵呵,可没这么简单这旗号不是直接打的,而是先扭曲涂改了嘫后才打的


我倒是问一句你要是被山寨货坑到了,你会赖正品货吗

> 倒得是那些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人而那些不为人民服务的换个马甲继續剥削人民,那时候会更恶

这句话咋一看很有道理,其实这句话可以等价于下面一句话:

继续等价于下面一句话:

孔子之前中国没有任哬仁义道德和纲常父子相食君臣相弑


其次,孔子之前起码某一段时间里,道德纲常确实是乱的
第三不是没有儒家就礼崩乐坏,而是先礼崩乐坏后有的儒家

“但是儒家是维统的这个是无需争议的。这个维统也不是没有代价的代价就是每一个人的启智机会被各种X家X教無条件剥夺了。越愚蠢越羊羔的公民儒统越容易。”


那你怎么解释孔子传六艺讲诗书
ok,我承认这个问题太难了对于你来说,这是个主观题
换个简单点的客观题吧:你知道在“儒家”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行车的车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