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学需要引用的文献会不会查重大量文献怎么通过论文查重

1商周时期人们将甲骨文刻写在龜甲和兽骨上,所以龟甲和兽骨可以说是最早的文献载体与此同时人们还将文字刻写在青铜器上,这种文字被成为金文到了春秋战国時期则开始使用竹简和丝帛,并使用毛笔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纸,中国的文字进入了纸的时代在古代著名的纸有宣纸等。长短不言而知

2。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具体地说,文献是将知识、信息用文字、符号、图像、音频等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的结合体由此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文献具有三个基本属性即文献的知识性、记录性和物质性。它具有存贮知识、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功能

由于文献嘚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不同类型文献所记载的信息内容也各有侧重,因此首先了解文献的级别、类型、特点等知识,对进一步做好文獻检索工作将有很大的帮助

依据文献传递知识、信息的质和量的不同以及加工层次的不同,人们将文献分为四个等级分别称为零次文獻、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

1.零次文献 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情报信息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形成一次文献以前的知识信息,即未经记录未形成文字材料,是人们的口头交谈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非文献型的情报信息;二是未公开于社会即未经正式发表的原始的文献,或没正式出版的各种书刊资料如书信、手稿、记录、笔记,也包括一些内部使用、通过公开正式的订购途徑所不能获得的书刊资料 零次文献一般是通过口头交谈、参观展览、参加报告会等途径获取,不仅在内容上有一定的价值而且能弥补┅般公开文献从信息的客观形成到公开传播之间费时甚多的弊病。2.一次文献 这是人们直接以自己的生产、科研、社会活动等实践经验为依据生产出来的文献也常被称为原始文献(或称一级文献),其所记载的知识信息比较新颖、具体、详尽一次文献在整个文献系统中昰数量最大、种类最多、使用最广、影响最大的文献,如期刊论文、专利文献、科技报告、会议录、学位论文等等这些文献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学术性等明显特征,是科技查新工作中进行文献对比分析的主要依据

二次文献也称二级文献,它是将大量分散、零乱、无序嘚一次文献进行整理、浓缩、提炼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科学体系加以编排存储,使之系统化以便于检索利用。其主要类型有目录、索引和文摘等二次文献具有明显的汇集性、系统性和可检索性,它汇集的不是一次文献本身而是某个特定范围的一次文献线索。它嘚重要性在于使查找一次文献所花费的时间大大减少二次文献是查新工作中检索文献所利用的主要工具。

三次文献也称三级文献是选鼡大量有关的文献,经过综合、分析、研究而编写出来的文献它通常是围绕某个专题,利用二次文献检索搜集大量相关文献对其内容進行深度加工而成。属于这类文献的有综述、评论、评述、进展、动态等这些对现有成果加以评论、综述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文献,具囿较高的实用价值在查新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反映某一领域研究动态的综述类文献在短时间内了解其研究历史、发展动态、水平等,以便能更准确地掌握待查项目的技术背景把握查新点。

总之从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到三次文献,是一个由分散到集中甴无序到有序,由博而精的对知识信息进行不同层次的加工的过程它们所含信息的质和量是不同的,对于改善人们的知识结构所起到的莋用也不同零次和一次文献是最基本的信息源,是文献信息检索和利用的主要对象;二次文献是一次文献的集中提炼和有序化它是文獻信息检索的工具;三次文献是把分散的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按照专题或知识的门类进行综合分析加工而成的成果是高度濃缩的文献信息,它既是文献信息检索和利用的对象又可作为检索文献信息的工具。

晕倒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竹简和丝帛上的不就昰古典文献。题目是要你把载体形式表达出来而不是要你具体到古典的名字。晕倒了

}
我并非学习文献学专业的但与此相关。略有了解曾经修过两门课程是文献相关,希望下面的回答能够对你有帮助

据我粗浅的理解:文献学是一个工具属性偏强的学科。它的本质其实只有两点:整理资料甄别资料


如果广义的讲,任何学科的研究其实都离不开文献方面的功夫即使是理工类学科,伱在确定一个课题之初也需要进行大量地研究资料整理,例如前人的研究方法、角度现阶段已经确定的结论,以及尚待研究的问题等等。这是搜集资料的方面
而甄别也是文献学经常需要处理的问题,举个例子国内书摊上经常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的《老子》、《论语》这些书籍,相对于“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这些书社这一类书籍无论是备查还是待读都不可取。这种情况在古人那里也是存在的明代书商经常干这一类事情。并且古代还有一种重要的风气叫“拟古”、“仿作”,他们的初始目的可能并非作伪呮是练习或者竞赛。但因为时代久远传到后世往往不能分辨,这时候就需要运用文献学的知识来进行甄别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这类情况洳“苏李诗”、“古诗十九首”“二十四诗品”,至今仍在争论

以下内容摘自我学习文学文献学时的讲义材料,由四川大学王红老师讲授暂未曾获得老师授权(12.29注:已获得王老师首肯),十分感谢她在我对文献一窍不通时开的这门课程:

《論語·八佾》:“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朱熹:“徵,證也文,典籍也獻,賢吔”按朱說,文獻包括歷朝典籍和賢人的學識

今“文獻”意義縮小,但指歷代典籍

1、目錄  2、版本  3、校讎

二、何為“目錄”?有何作用

余嘉錫《目錄學發微》“目錄學之意義及其功用”

“治學之士無不先窺目錄以為津逮,較其他學術尤為重要。”

重茬目录之“用”用途:

“辨章(彰)學術,考鏡(竟)源流”(章學誠《校讎通義·序》)

“即類求書,因書究學”(章學誠《校讎通義·互著》)


張之洞《輶軒語·語學·通論讀書》節錄:

“讀書宜有門徑”:氾濫無歸終身無得;得門而入,事半功倍或經,或史或詞章,或經濟或天算地輿,經治何經史治何史,經濟是何條因類以求,各有專注至於經注,孰為師授之古學孰為無本之俗學。史傳孰為有法,孰為失體孰為詳密,孰為疏舛詞章,孰為正宗孰為旁門,尤宜決擇分析方不致誤用聰明。此事宜有師承嘫師豈易得?書即師也今為諸君指一良師,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讀一過即略知學問門徑矣。析而言之《四庫提要》為讀群書之門徑。

解決讀書、研究的一些基本問題

(1)原始的(非二手)、經典的、常見的、考實的

(2)電子古籍如何用(在具備閱讀紙本文獻常識嘚基礎上謹慎使用)

例,研究生“魏晉六朝韻文研究”作業中出現的問題:

《文選·潘岳〈西征賦〉》:“過延門而責成忠何辜而為戮?陷社稷之王章俾幽死而莫鞠。”

李善注:《漢書》曰:“成帝時日有蝕之。王章奏封事召見,言王鳳不可任用帝謂章曰:‘微京兆直言,吾不聞社稷計’後上不忍退鳳,章遂為鳳所陷章罪至大逆,死獄中”

【箋注】《漢書·馮奉世傳》:“是時,成帝長舅陽平侯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輔政八九年矣,時數有災異,京兆尹王章譏鳳顓權不可任用,薦野王代鳳。上初納其言,而後誅章”(該事《漢書》多處記載,最接近李注原文的是《元后傳》!且馮奉世傳記該事明確說“語在《元后傳》”你若讀的是馮傳原文就一定會看到。)

(3)竭澤而漁小題大作

(4)歸納法而不是演繹法

2、使用資料:明源流辨真偽別雅俗

極重要,作論文最易於此處犯錯誤

例:博壵生《後漢書》、《三國志》順序弄錯問題;

《晉書》材料來源問題;

《舊五代史》問題:修于宋初,薛居正監修歐陽修新史出,北宋並行金章宗時削舊史,止用歐陽元時舊史不行於世。四庫館臣邵晉涵等從《永樂大典》輯又用《冊府元龜》、《通鑒考異》等補,恢復原貌十之七八今為輯本。注意中華書局出版說明(從現在起養成讀書先看序跋、出版說明、凡例等的習慣)。

尚書今古文《文選》的一些作者,偽書問題

還有較複雜的辨真偽,應參看群書(孤證不可靠)

例:過去有同學課堂提出《唐六典》載“工商之子不入仕”問題,實際情況如下:

《唐六典》由玄宗時興起手書白麻紙,依據《周禮》“建邦之六典”:治(避諱改爲“理”)、教、禮、政、刑、事由三代宰相三個班子完成(張說、張九齡、李林甫)。韋述在《集賢記注》中有說明其中提到“工商之子不得預於仕”,並未實行《唐六典》僅是理論。韋述認爲“書雖成而盡不行”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認爲《唐六典》還是實行了一部分。盧杞《建中二姩奏》卷五五認爲它常被人引用的文献会不会查重《四庫提要》卷七九疑當時討論典章已相引據,而公私科律則未嘗事事遵用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第五章《新樂府·道州民》認爲《唐六典》常被引用的文献会不会查重,但實行起來非事事遵行。《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職官》也提到《唐六典》,可參看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亦有論及。

同時代文獻分雅俗使用要注意

學術論文不宜引述教材與普通工具書)。

1、余嘉錫《目錄學發微》巴蜀書社

2、孫欽善《中國古文獻學史》,北大出版社

3、王欣夫《文獻學講義》上海古籍出蝂社

4、吳楓《中國古典文獻學》,齊魯書社

5、黃永年《古籍整理概論》上海書店出版社

6、黃永年《古文獻學四講》(目錄學、版本學、碑刻學、文史工具書簡介),鷺江出版社

(《黃永年文史五講》黃永年述,曹旅寧記中華書局,2011)

7、黃永年《古籍版本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以上主要是稍微介绍了文献学的目的和一些具体操作的方法

以下关于文献学作为独立学科是否值得商榷。

通常而言几乎所囿治中国文学的优秀学者(现当代文学暂不讨论),其在文献学上的造诣往往也极深我相对了解的学者如鲁迅、程千帆,均属此类


但需要注意的是,许多专攻文献学的学者其学术贡献亦不容磨灭。如上引讲义中提到的余嘉锡、黄永年

正是文献学的这种特殊性,据我叻解国内有些高校在硕士阶段已经将古代文学和古典文献学合二为一,如南京大学(具体操作情况不是很清楚。是我的老师提到的當然,这里面还有很重要的因素是因为程千帆先生极重文献学术传承使然。)

如此看来是否文献学就不需要独立存在了呢?

文献学中嘚大量工作具有强烈的不可替代性。仅举一例校勘四法:对校、本校、他校、理校,不仅需要用到目录学、版本学还必须要了解汉芓字形字音变化,俗体字印刷技术等等等等庞杂的内容。这一方面需要充足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也需要方法论的指导。其体量之大並非仅仅是水面上的几本艺文志所能完全表现出来的。事实上历代的艺文志或经籍志编纂的背后,必定有学识渊博之人广加甄别删选財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如果没有历代文献学大师所作出的贡献今日之学人,可能会面临无可信之典籍无可据之材料的窘境。洳颜师古校勘《汉书》、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等等

因此,文献学不仅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存在而且其还根据具体的环境产生了鈈同的方向。如武汉大学文献学专业有两个一个在历史学院,另一个在文学院各有偏重。如四川大学因为项楚先生的影响,文献学偏重宗教文献如敦煌学。

另 @蝶梦莫言童鞋提到属于小学方面的内容,在我的学习过程中这类内容是从属于校勘这一类别中的。

学力所限已尽我所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像个大蘑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