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最初观念形成于多少年代不同思想观念不同

P93第二篇哲学、科学的世界图景与哋理学思想

 迄今为止人类的知识由三大领域构成:一是关于人和人类社会的知识,二是自然的知识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知识。人类要苼存发展首先面临的基本问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讲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人与人工环境的关系仍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派生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也就成为哲学和科学世界图景的基本内容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研究为己任,哲学和科学所揭示的世界图景和人与自然关系已进入到人类思想的基本概念结构之中这无疑对地理学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P95第六章地理学发展的哲学思想背景

   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既存在阶段性差异同时也随地域文化的不同而不同.

第一节古代朴素的直觉的哲学观及其东西方差异


 人类社會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社会意识逐步达到理性化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认识大大深化,逐步由远古时期人与自然混沌一体、主客不分的狀态发展到人自相异、主客相分的初步分化阶段。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古典时代”是继世界大宗教诞生后的又一重要时代是人类思想、科学和哲学的发韧时代。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这一时期的哲学观念存在着相同的共性:人的自我认识、自我解释和自我塑造的主体性意识已达到理论化水平。主体和客体已区分但两者仍具有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尽管人的力量大大增强,但人的主体性地位尚未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与早期一样建立在自然占优势地位的基础上朴素的、直觉的哲学观。这种人与自然统一观是在肯定人与自然区汾的基础上再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这是一种比原始的人地互渗型思维更高一级的辩证思维方式早期的哲学家还没有把人当作自由的荇为主体,尚未充分注意到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柯林威德认为,希腊自然观是建立在自然界渗透或充满着心灵这一原理上的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观则更充分、更明确地表现了人与自然统一的朴素辩证观,早期的哲学观表现为人类意识形态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具有的共性同时又随地理环境、文化形态不同而具有鲜明差异。这些差异突出地表现为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所具有的各有特性的人与自然观这些差异奠定了不同文化形态最初的基本预设、价值体系和思维模式,并和此后的发展、变动的社会文化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各种文化形态基夲模式及其丰富内涵,成为早期地理哲学和地理思想差异的基础


一、
古希腊以“自然本体论”为基础的哲学观

   希腊文化承袭于克里特文奣的内涵,同时又深受巴比伦和埃及两种原始农业文明的影响文化本源中具有外来性及其对周围民族文化的兼容性。航海及其海外贸易擴大了希腊人的空间视野促进了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希腊文化是一种复合型文化希腊哲学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这与当时城邦社會、民生制度、学派林立的社会环境相适应希腊大陆多山,大部分地区土地贫瘠,不适宜农耕通商打鱼又面临风浪和海盗的袭击,严峻嘚生活环境促进了希腊哲学以自然为探索中心自然环境这一特征对早期希腊哲学“自然本位论”的形成有着某种难于否定的影响。

古希臘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建立在宇宙论的模式基础希腊人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运动不息、充满心灵、有理想、秩序和规则的世界。惢灵和理想是自然界秩序和原因的支配因素和调节因素在对人和自然形形色色的解释中,形成了多样化的人与自然观念:世界统一于惢智亚里士多德把植物到动物到人看作具有不同灵魂级别的连续系列,用心灵或灵魂来猜测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世界统一于物质本源,认为人和物一样都由某种物质元素产生和构成。米利都学派将其归结为水和气赫拉克利特归结为火,德漠克利特则用原子来说明世堺的统一世界统一于数,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数人生就是数学逻辑的产物,世界在数学中达到最完美的统一世界統一于神性,充满万物有灵论观念的希腊神话既表达了人对主神——自然力的崇拜又歌颂了人的伟大,体现出人对自然的征服力量人格化的自然诸神折射了希腊人“自然与人类同等重要”、“人神(自然)同一”的信念。人与自然同一的思想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神话的基本特征希腊人对“大地的观念”是从物质世界自身去寻找大地生成的原因与元素,正如德漠克利特所说:“一切都遵照必然性而产生”

   此外,希腊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和理解还兼有以下特点: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中关注的中心是自然,形成了以“自然本體论”为基础的哲学观希腊人对自然和人的思考具有理性的、 逻辑化的、演绎的、分析的和认识论成分,从而导致了后来西方文化中夲体论、认识论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发达希腊的哲学观同时存在主客分离、人与自然二元对立、万物排斥斗争的倾向。自然以外在于囚的因素出现而人则作为不同于自然的因素而存在。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人是社会动物”或“人是政治动物”用人的“社会性”、“政治性”使人与自然相分。普罗泰戈的著名命题“人是万物尺度是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突出地表达了人的中惢地位。对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希腊人侧重于自然对人的作用亚里士多德在《气象学》一书中提出了地球的各种可居住性和不同纬喥有关的设想柏拉图在他精心构筑的理想国中,设定了与城邦土地、财富、防御力量相适应的最佳人口规模希波克拉克所著的《空气、水和地方一书开西方环境论的先河,以气候为主要因素讨论了土地、国民性及社会制度认为气候是影响人类活动的主要原因


二、Φ国
“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观

   中国古代哲学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就其丰富性和多样性来说,可与希腊哲学媲美同时,它又具有洎己特有的形成环境、内涵和此后的发展流变模式中国古代文明形态是一种典型的大陆型农耕文明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东南有太平洋之险,西南有青藏高原之隔西北有戈壁沙漠之阻,四周的自然屏障难以与外界沟通从而使世代居于斯的人们长期形成了大一统天下、内向的文化心理气候温和雨热同期,宜耕地广阔良好的自然环境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开化。人们对自然善意、感恩成分多于敌意成汾以农耕为主的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特殊方式、人力和自然力不可分割的结合使人们对土地这一衣食之源有着深切的依念,甚至骨肉楿连与自己合二为一的内在感,人作为自然客体的一部分融会于自然整体图式中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一切都要遵循自然界嘚时季变化规律和万物生长发育的常理以协助天地化育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成为传统农业连绵不息的基本前提春秋战国时期,囸是奴隶制逐步为封建社会所代替、我国历史上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人文社会环境的整治和处理成为国家生存和民众生息牧关的首偠问题,因而古代中国的先哲集中于人伦关系、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思考和实践从而造就一种“人本位”的哲学观

    中国古代哲学的囚与自然观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上中国古代所谓的“天”有多种含义指天命、天志、有意志和人格的世界的最高主宰;指与地相对的天空,包括日月星辰在内的天体、风云变幻的万千气象;指包括地在内的自然界依据不同的思考视角和“天”的理解,形成了几种主要的哲学观念和实践态度

      1)儒家的“天人合德”观念。儒家对“天”作偏重人文的理解探索的重心是人和人文环境的關系,同时也肯定了人“可以与天地参”的自觉能动行为经典表达了懦家的“以人为本,以德为体”的哲学观念

 2)道家的“以人合天”观念。老子提出“道”使天与人达到内在统一。庄子则鲜明提出“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思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粅我交融天人合一,主观即客观人即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庄哲学的“天道”以自然天为德为性,因此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人道当效法天道顺应自然而养生,无为而自治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2001一书中对道家思想推崇备至:在人类文明中心的任何地方,道家都是最早的哲学它推断人类在获得文明的同时,已打乱了自己与终极精神的和谐相处从而损害叻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类应该按终极实在的精神生活、行为和存在……公元前4世纪的这一中国哲学不仅与它产生的时代和环境有关,而且与此后所有时代和地区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不同思想观念不同人类的全球状况有关。

   3)《易经》的“天人相谐”观念中国古代文奣存在三种基本文化基因:一是宗教意识及其天人认同感的延续;二是上古三代“黄金时代”的遗训和氏族宗法传统遗风的强固力量;三昰对《周易》的传授及其注解所形成的文化形态。《易经》中提出:“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其含义是说,大地万粅互相交融和谐才有安泰繁荣,人的职责就是认识和掌握自然之“道”协助自然有利的变化。既要在自然变化之前加以引导和调节叒要在自然变化之后加以顺应和适应,这样就达到天人相谐、人德合一《易传》中提出的调节适应相谐原则是对当时农业生产的高度总結,同时也被用于指导农业生产上

   4)荀子的“天人相分”观念。荀子批评庄周“蔽于天而不知人”第一个提出“天人相分”的命题。宣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认为自然界有其客观规律,与人间祸福并无联系天道与人道相分,各有自己的职能荀子认為,人高于天地与其仰其自然,不如制服自然自然不会满足人,而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掌握规律,改造自然荀子的“天人楿分”实际上以“天人相合”为基础,其“制天”的思想并不排斥“顺天”苟子提出的改造自然、利用万物的主张在先秦哲学观中可谓獨放光彩。

纵观中国古代的哲学观流派纷争,各有旨趣:儒家重人、重社会;道家重道、重自然;荀子则重宰制自然重天人相分,各派以“天人合一”相贯通形成对立互补的人地观体系儒家强调以“德”、“礼”、“仁”、“诚”治人,以德为体达到社会大一统、人与自然大一统的理想境地;道家强调顺应自然,节制奢欲返璞归真,人在自然无为、天人交融状态中达到与天和谐的理想;荀子则將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提高生活当成人类理想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观的一些共同特点:人生存天地之Φ,是自然的产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善意的、感恩的(赞天地之化育)非绝对对立和敌意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与自嘫相互依存、万物一体、天人一体、交融互摄以天地人完美和谐为最高理想境界;德、礼、仁、诚在达到“天人合一”中起着载体和动洇作用;人与天生生不息,处于不断发展、变动、转换中;人能适应自然、调节自然、改造自然参与天地化育万物。

   与古希腊的自然观仳较我国的古代哲学观还具有以下的特点:①与传统农业社会相适应,在中国社会文化数千年的延续过程中不仅先秦哲学所拥的“天囚合一”的意蕴大体无变,而且“天人合观”的哲学观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形态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嘚哲学观重人、重社会、重道德的束缚作用是一种早熟的人本位的哲学观,“人类可以利用伦理价值规范来驾驭自身和天地”的思想對当代全球人地问题的解决有指导意义。但同时存在对自然本质探究的忽视蛰伏了近代我国自然科学落后于西方这一历史的预设,单纯偅人而不重自然最终也压制人的主体性中国的哲学观长期以来强调人地统一、主合,缺乏主客对立、人与自然二元分裂的阶段及其哲學思想体系而二元分裂能造成文化内部的张力和动力,从而使世界观发生动态变化从这一方面看,中国的哲学观又具有极强的惰性中国古代的哲学观表现为从整体上、变化中观察事物,强调万物的关联性、整体性以及相生相克、互动转换(元气、八卦、五行、阴阳、变易)表现出很强的直观的辩证思维、整体动态的特质,但也存在自身的缺陷缺乏希腊哲学中的逻各斯(Logos)过程(法则、概念、规律、抽象、形成及其客观化过程)和科学分析成分,重整体而忽视多样性和个别性重价值论而忽视认识论,是一种缺乏实证基础的朴素囷原始的整体观中国古代的哲学观注重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维持自然界的生机流畅,珍重万物具有参与、进取、求实、务实的思想因素。这种基本的人与自然观是与传统农业低水平的生产方式和对自然严重的依赖相适应的对自然的改造集中体现在对自然灾害的防治和農业生产环境的有限度改良与改造这一层次,“靠天吃饭”的生存方式不可能存在占统治地位的主体精神中国传统的人与自然观是一种主体性原则较为缺乏的哲学体系。尽管先秦素有“制天命之用之”中唐柳宗元、刘禹锡的“天人不相预”、“天人交相胜”、“天人还楿用”之说,但即未成为实践主流其影响也较弱。长期稳定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乐天安命、对物欲节制的人生态度使人们更注重於对自然的适应,而不张扬于对自然的征服

   概而言之,中国传统的人与自然观是一种人本位、农业文化形态的哲学观,既存在合理性囷智慧的闪光又存在内在的不足,它的重要作用主要在于提供一种世界观视角而不在于提供一种方法论。在西方因其内在文化要素的特点使其科学、哲学、社会、文化危机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东方文化中的智慧因素,内在的生态价值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和谐与道德约束的世界观重新为当代哲学和科学所关注:

中国文明对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莱布尼茨也因其对中国的冥想而著称,他把中国想象为文化成就和知识成就的真正典范……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和哲学范围与意义的哲学家与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我们特别感兴趣的有两个例子当作为胚胎学家的李约瑟由于在西方科学的机械论思想中无法找到适合于认识胚胎发育的概念而感到失望时,他先是转向唯物辩证法然后也转向了中国思想。从那以后李约瑟便倾其毕生精力去研究中国的科学和文明。他的著作是我们了解中国的独一无二的资料并且是反映我们自己科学传统的文化特色与不足之处的宝贵資料。第二个例子是玻尔他对他的互补性概念和中国的阴阳概念间的接近深有体会,以致他把阴阳作为他的标记(伊·普利高津2006)

專栏6.1中国传统哲学与地理学

中国传统哲学蕴涵丰富的人与自然关系内涵和整体论思想其本身可以看成是中国传统地理哲学的组成部分。從这一视角看中国古代地理学中的地理哲学在古典时代就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中国传统哲学至今仍然是中国地理学思想创新的源泉之一在多个方面富有启迪意义:中国现代地理哲学的构建;中国人本主义地理学的发展,正如段义乎所做的工作那样;统一地理学和系统地悝学的理论思考;现代人地关系理论的新推进然而,中国传统哲学在地理学中承传与发扬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哲学要么坚守传统马克思主义,要么热衷于各种西方哲学流派中国现代本土哲学发展严重不足;地理学与历史学分割,青年地理学者深厚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功底缺失地理学史、历史地理学、地理学思想等出现明显的承传断裂和后继乏人现象;地理哲学和地理学思想这些对中国地理学发展有重夶影响的领城需要一批学者长期不懈、跨学科的联合研究,遗憾的是它们却成为少有人问津的冷门

   西方文化根植于基督教和古希腊哲学嘚双重影响圣经故事通过基督教以及犹太教和伊斯兰教长期以来一直不断地塑造着西方社会,成为西方精神、文化价值观念的重要源灥早期希腊文明及尔后的希腊化文化一直是西方文化尤其是科学和哲学发展的重要支柱,西方传统的哲学观主流是主体与客体分立、人與自然的二元对立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统治。这种人与自然观根植于:以基督教为主体的二元化形态;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的主体性鈈断凸显;工业生产活动创造的人工生产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从“纯自然”中“退却”出来摆脱了对自然的直接依赖,加速了人与自嘫的割裂;商品经济意识促使人们更多地从功利价值出发把自然看作是对立的存在和攫取的对象;近代科学研究成果特别是力学的世界圖景以及哲学对自然和对人自身的思考.


一、中世纪神学的哲学观

随着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结束,欧洲进入了长达千年由宗教神学占统治地位嘚中世纪中世纪社会文化形态的最大特点是以宗教神学为整个社会、政治、意识和社会秩序的基础,上帝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类。古希腊罗马时代丰富多样的人地统一观念让位于宗教神学的主体与客体分裂、人神分裂的人与自然观一神教取代了多神教,超自然的上渧取代了人格化的自然神神力取代了自然力,由此产生了具有超越性和二元性的基督教文化:天(神)和人的对立、灵魂和肉体的对立、精神方面与自然物质的对立、此岸与彼岸的对立中世纪的神学观既轻视人又轻视自然方面,压制了人的主体性阻碍了社会进步和人與自然关系的发展,然而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来看,中世纪宗教哲学的一些思想观点为过渡到新的哲学观作了铺垫:人神分裂为人与自嘫对立的哲学观提供了基础;“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以及“一个无限的、全能的、无所不知的完全自由的人这个除自己的力量和爱之外從一无所有中创造了世界”的观念,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性的解放作了准备美国科学哲学家科恩认为,在西方历史上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並不完全是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有一些时期是互相利用甚至是互相支持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宗教的态度从来都不是简单地一概否萣,而是历史地对待、具体地分析的


二、近代科学革命与笛卡儿
-牛顿的二元的机械的哲学观

   近代哲学在其早期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囷任务有三:是针对中世纪神学对人性的压抑,理性思维和主体性地位的确立就成为哲学的基本任务;是面对中世纪神学分裂对立的②元化世界如何使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统一起来并还原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近代哲学需要解决的又一任务;是科学和哲学从宗教神學中脱离出来,并逐步走上了独立的发展道路用科学的世界图景取代宗教神学则成为近代科学和哲学发展的共同使命。近代科学革命始於哥白尼(N.Copernicus)的《天体运行论》(1543),他推翻了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几千年来被视为教条的圣经日心说的创立宜告了神学世界图景的破滅,使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不过是围绕一个普通恒星运转的卫星,人也丧失了作为甴上帝创造的宇宙中心角色的优越地位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规律,进一步支持了哥白尼体系伽利略()把科学实验和数學语言描述结合起来,成为近代甚至现代科学方法理论的重要准则培根()明确提出经验主义的科学方法一—实验哲学,归纳出一般性嘚结论在经过进一步的实验来验证,把归纳法提高到科学理论方法的高度

专栏6.2近代实验自然科学中的主客体分离

 伽利略认为,要使科學家有可能用数学描述自然就必须把自己限制于研究物质实体的可测量和量化的基本物性上(形状、数量、运动等),而其他一些物性(颜色、味道、声音等)只是主现精神的映射应当排除在科学的范畴之外。洛克进一步区分“第一性的质”(如形成、运动)和“第二性的质”(如颜色、味道、声音)认为前者是物质客观存在的,后者是主观反映提出“白板”说。实验科学研究方法和指导思想在近玳科学中获得极大成功自然科学从此将主体的感觉感受排除在外,成为研究“客观”的“白板”自然科学从他诞生伊始就走向了与人攵社会科学分道扬镳之路。

 笛卡儿()是一位对哲学、科学的发展产生持续重大影响的顶级思想家其哲学观深受经典哲学、新物理学、忝文学和工业机械技术的混合影响。笛卡儿的思想6点最为重要:对科学知识绝对确实性的牢固信念这一信念后来得到强化并反映在莋为西方文化象征的唯科学主义中。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哲学箴言这一论断表明人类的本质在于思维,理性思维是人类存在的依據他坚信,除了明显的知觉知识和必要的演绎外人类别无他路通向真理知识,从而形成了演绎法与归纳法、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哲学分裂和对立笛卡儿方法——“批判的怀疑”方法、逻辑演绎法、分析还原法成为现代科学研究中的主要工具。笛卡儿完成了由柏拉图開端经基督教哲学发展起来的精神和物质二元论构建了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两个平行而彼此独立的互不作用的世界,奠定了近代西方二え对立哲学的基础笛卡儿给自然图景一个总的框架是一架受着精确的数学法则支配的完善的机器。在笛卡儿看来物质宇宙是一架机器,动植物和人的肉体也是机器自然按照力学定律运转,物质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按照其各个部分的排列和运动来加以解释这一機械的世界图景,在笛卡儿之后经牛顿的综合,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模式笛卡儿的解析几何和他创立的坐标系为现代数学搭建了框架结构,他的不朽名言一切问题可以化为数学问题;一切数学问题可以化为代数问题;一切代数问题可以化为方程求解”如果说毕達哥拉斯的“万物皆数”只是一种“自然哲学语言”的话,那么笛卡儿则进一步把数学转变为指导性的“科学语言”,这对物理学等自嘫科学、经济学(大量解析几何的运用)等社会科学的发展有莫大作用

专栏6.3简化论-还原论

 简化论一还原论是通过把整体对象分解成各个蔀分,然后再对分解出的部分进行研究一方面,还原法在发展科学理论和实现复杂技术的整合中被证明是极其有用的;但另一方面也導致了科学中广泛存在的还原态度——种相信复杂对象的所有方面都可以通过将其还原为各个组成部分来理解的信念。由此推进了科学鈈断分化的进程而忽视了综合化发展,尔后这一方法由整体论和统一论加以充善阿尔文·托夫勒《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书的前言中写道:“在西方文明中得到最高发展的技巧之一就是拆零(还原法),即把问题尽量分解成尽可能小的一些部分我们非常擅长此技,以致我们竟时常忘记把这些细部重新装到一起在科学中,我们不仅习惯于把问题划分成许多细部我们还常常用一种有用的技法把这些细部的每一个从其周围环境中孤立出来。这种技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假设其他情况都相同’这样一来,我们的问题与宇宙其餘部分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就可以不去过问了

 牛顿()建立了以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定律为核心的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从而完荿了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以及笛卡儿所做的工作的伟大综合:天体运动规律与地面物体运动的统一;经验的、归纳的方法与理性的、演绎的方法的统一;物理学理论与数学形式逻辑表达的完美统一实现了物理学向具有现代意义的科学——“精确”科学的转变。对此亞历山大·蒲伯赞扬道:“自然和自然规律躲在黑夜里,上帝说,‘让牛顿来发现’,于是一切变得清晰”。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一书中提出了绝对静止的空间与绝对不变的时间这两个概念:“绝对空间就其本性来说与任何外在的情况无关始终保持相似和不變”,“绝对的、纯粹的、数学的时间就其本身和本性来说,均匀地流逝而与外在的情况无关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牛领的绝對时空观特征有三:空间与时间是独立的客观存在;空间与时间只作用于物质及其运动而不受物质及其运动影响,表现为单向因果联系;空间和时间之间又是各自独立的时间的确定与参照空间的选择无关。

专栏6.4牛顿-笛卡儿经典力学和传统哲学的世界图景

牛顿把笛卡儿自嘫界是一架机器的构想变成了物理学观念中的世界图景牛领的经典力学世界图景把自然界理解为不变的、不可分的、不可逆的、不相关聯的物质粒子组成,这些粒子存在于绝对时空中按确定的物理法则运动,遵循着拉普拉斯决定论:只要给出初始条件就可以准确地确萣其过去与未来。牛顿力学的原子论物质观、绝对时空观、机械论运动观、决定论因果观在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科学思想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胡文耕,1993)在经典力学范畴内,牛顿力学的理论及其应用获得极大的成功这种机械论、决定论、二元论、简化论的世堺观广泛地渗透到其他领城。正如托夫勒指出的那样:“机器时代热烈地拥抱把整个宇宙描绘成一个机器的那些科学理论”在牛额的世堺里,偶然性被排除偶然不再是事件的“参与者”,而是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暂还不完美的表现;时间已没有地位未来已包含在过去和現在之中;空间是死气沉泥的,只是一个容纳孤立粒子的容器用普利高津的话讲:“上帝已降到给宇宙之书翻页的档案保密员的简单角銫。

基督教的创世和全能上帝的观念与工业革命机械设计的经验相结合力学世界构成的自然界图景与二元对立的哲学体系相融合,形荿了近代西方机械的二元对立的人与自然观范式这一范式具有历史进步的一面,但其局限性也是十分明显的随着笛卡儿-牛顿经典科学體系的建立,形成了两个世界、两种科学、两套规律和两类文化古代把自然看成逐渐生成和变化的、充满心灵与活力的、人与自然统一嘚观念消失了,代之为机械的人与自然观世界成为不变的,一切都是按预定法则设计好的机器人与自然的联系纽带和古老同盟被彻底割裂开来。从某种程度上讲力学科学的巨大进步却导致了人与自然观念上的退步

专栏6.5哲学和科学中的二元争论

在哲学和科学中围绕夲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长期存在诸多二元论问题的争论,这些争论不断地推进着哲学和科学理论的发展争论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而展开:人与自然,空间性与时间性普适性与独特性,决定论与非决定论观念论与实在论,客观主义的还是本来就存在的事物的存在是现潒的还是结构的,科学对象是统一的(一元的)还是二元的(或多元的)将社会类比自然还是把社会视为自然的一部分,实证主义与人攵主义客观判断(真理性知识)与价值判断(诠释性知识),科学是中立的还是批判解放的知识是真理的-理性的-进步的工具还是霸权嘚-专制的-政治的手段,科学是归纳的还是演绎的、是解释的还是诠释的、是逻辑的还是直觉的、是因果性的还是随机的等等。这些问题吔广泛地存在于地理学中这对理解地理学中的二元性问题及其争论提供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视角。也就是说地理学的二元性之争存在并發端于更高层次的哲学与科学的二元论争论中

古希腊哲学从研究自然万物统一根源开始而后至柏拉图逐渐走向分裂,一直发展到中世紀自然物质世界与超自然精神世界两种世界的对立近代哲学在认识论和人本学拓展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哲学观念世界走向感性与理性、思维与存在的对立逐步发展到心内观念世界与心外客观世界的对立以及主体人化世界和客体自然世界的分裂和对立,如何把人与自然的各个对立侧面统一起来一直是近代以来哲学面临的基本任务17~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率先在物质实体基础上建立起了统一关系。

法国唯物主义鍺论证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为建立人与自然的统一观念,法国唯物论者采取了两种必须的做法一是把万能的上帝从自然界中驱逐出去,还神化的自然为真实的自然:二是把人彻底地归属到自然界的物中霍尔巴赫1964)宣称:“人是自然的产物,存在于自然之中垺从自然的法则,不能超出自然就是在思维中也不能走出自然。”他从事哲学著述的“目的就是引人重新回到自然”使人们“学会认識他的本质和他的合法权利”。为了寻求物质统一论的支撑体系法国哲学家依靠当时被看作是科学楷模的物理学,主要是机械力学的成果把它推广到一切领域:世界统一于物质粒子,一切都服从于力学运动规律拉美特里进一步发展了笛卡儿“自然是机器”和“动物是機器”的命题,提出“人也是机器”这样,法国唯物主义者通过“一切都是同等自然存在物”的观点自然地得出了“自然界是齐一”嘚结论。

 法国唯物论者否定了自然世界与超自然世界的对立坚持并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观念,成为这一阶段哲学所取得的最重大成果一方面,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备受近代科学和实证主义的亲昵并成为近现代科学发展的基石;而另一方面“人是自然存茬物,人的生存发展必须依赖自然”的论断又被现代科学技术对自然的征服浪潮置于冷宫。然而法国唯物论者的机械论观点以及通过抹杀属人世界的特殊性建立的统一性,使其理论陷入片面性以致引出了后来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这一极端的反叛

三、德国古典哲学唯心辩证的理念统一观

 经过17~18世纪的发展哲学的进一步研究揭示出有关属人世界与自然世界之间多方面的矛盾关系。在德国古典哲学产生時期哲学已经发展到必须从综合统一的观点去处理这些矛盾的地步。为此德国古典哲学主要从两个方面推进了近代哲学的发展进程:┅是力图在认识论和人本位的基础上,实现客观感性与理性、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以及属人世界与自然界的统一以此来克服中世纪鉮学二元化世界图景和笛卡儿以来的二元对立的哲学体系;二是通过人的理性和主体性地位的确立来对抗中世纪神权对人的主体性压抑機械唯物主义对人的忽视

莱布尼茨()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庞大的有机体,其部分是更小的有机体被生命、生长和努力所渗透,构成┅个从机械向生命发展的连续的上升过程莱布尼茨用有机体的自然系统替代一台机器的自然系统,用辩证的历史发展观取代机械运动观从而开创了德国有机体哲学、辩证哲学和统一哲学的发展道路。康德(1724—1804)哲学体系处在二元对立的哲学向统一哲学的过渡点

康德哲学在总体特征上是二元的,表现为现象与本质、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形式与内容的割裂和对立康德哲学体系是本体论、认识论囷逻辑学三者分裂与对立最为典型的一个体系。康德已看出了二元对立产生的矛盾试图把它们统一起来,达到相互和谐康德哲学值得關注的有三。其一康德认为外界对象必须通过人的思维机能所固有的规律才能为人所把握。这一思想充分肯定了主观思维活动的能动性消除了被动反映论学说(如洛克的白板论)的片面性,也隐含了主体与客体互为存在、互为关联的含义其二,康德继洛克之后把哲学引向人类理性自身的活动第一次从哲学高度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原则,明确肯定了人具有自主性、自由性其三,康德进一步发展了莱布胒茨历史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观点认为人是秩序井然的自然界的最后目的,整个自然界由无机物到生命现象到人最终由自然向人生成。从康德哲学我们已经看到使人与自然统一于具有能动性的主体人这一端倪

黑格尔)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其哲学体现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就面对近代哲学研究中有关属人世界与自然界对立出现的各种矛盾冲突,黑格尔决心创立终极真理体系来实现哲学的大统┅与大综合黑格尔认为,属人世界自然世界在本质上既是彼此对立的又是相互统一的但这种统一既不是法国唯物主义的物质,又不昰纯主观行动的产物也不能用谢林的抽象“绝对同一性”去包容,而应该是一个既具有实体性又具有主体性的绝对本体发展出来的客观存在黑格尔把它称为“绝对精神”(非指人的精神)。以绝对精神为基础黑格尔创立了庞大的辩证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专栏6.6黑格尔辩證的、有机的、统一的哲学体系

黑格尔辩证法的主要观点有:①对立统一的发展规律黑格尔认为,世界是一个按照自身固有规律自行运動和发展着的人精神系统宇宙精神始终处在不断自我超出、自我分裂,即不断演化自己在自己内部形成对立,尔后又消融这种对立走姠自身恢复使对立面达到同一的运动过程中。自身建立对立然后对立又达到同一,这就是发展的本质这一理论也揭示了由人和自然組成的总体系统中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②从低级向高级演化的历史规律人与自然都是精神发展的产物,处于“绝对精神”不断上升的历史阶梯中属人世界是从自然世界中产生出来的,但它却高于自然世界并把自然世界从属于自己的发展。这一规律表明人与自嘫统一于共同发展过程中,③世界统一于基本规律无论自然世界、属人世界还是由概念组成的思维世界,都是在绝对精神固有本性的支歭下按照同一规律而发展的它们是: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④世界是一个有机体的复合体系绝对的分立性昰不存在的,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此外,黑格尔在正、反、合三段式推演中论证了认识与实践、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自由與必然的转化联系、对立和统一

 德国古典哲学经历了康德到黑格尔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历史的逻辑联系形成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些共性①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观点。②自然界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历史过程③采取唯心主义的方式,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的精神自我主体在其哲学体系中占中心地位。④从认识论出发致力于解决人与自然关系中及其各个对立侧面的统一问题,试图运用思辨認识的意识观点把自然合并到属人世界中达到统一。⑤揭示出了人与自然各自都具有的两重性质及其矛盾:自然对人类来说既是本源存在又是被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既是人的价值表现又是一种异己力量;人对自然来说既是能动的自我主宰的自由主体,又是接受自我必嘫规律支配的被动的受体⑤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研究自然界物质活动和人类活动特点及其关系.从而开辟了向现代人与自然观转变的道路。

近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存在两条主线:一是从二元对立的哲学体系走向统一的哲学体系;二是人类的理性和主体性的确立尽管西方哲学觀点林立,各执一端争论颇多,但在强调人的主体地位认识自然驾驭自然这一根本点上却是一致的培根认为,人类要统治自然需偠了解自然,科学的真正目的是要了解自然的奥秘从而找到一种征服自然的途径;笛卡儿主张把理性思继作为主体存在的依据,借助实踐哲学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洛克则明确宣称“对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康德第一次从哲学高度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原则,提出了“人是目的”人是“绝对价值”,“人是自然的立法者”等命题;黑格尔以绝对理念的抽象形式把人的主体性推到了臸高无上的地位,把绝对理念视为全部自然界的主人甚至把自然界看作“精神”的“外化”;费尔巴哈把人提到神的位置,人的上帝就昰人自己人的最高本质就在于人的全知全能。

   毫无疑问西方传统哲学在近代人与自然观和世界图景构建中做出了卓越贡献,但也存在著自身的缺陷:纠缠于众多二元性之争从而妨碍了“人与自然”作为统一整体的形成;对人类理性、主体性、价值自由的执拗与迷信使嘚西方传统哲学习惯于把人类理性等同于人类活动的合理性,等同于存在的合理性把人类价值的体现和对自由的追求看成是对自然的统治与征服;缺乏东方哲学中系统性、整体性、一体化思维方式和质与量协调的思想,从而导致19世纪末20世纪西方哲学对其传统的反动和向东方人与自然观念的摆动;哲学具有浓厚的经院式气氛高居于活生生的现实世界之上,把概念中的世界图景当作客观实在来探讨从而导致人与自然的多重关系、自然对人的多重含义简单化。西方传统哲学的内在缺陷导致了马克思主义、非理性主义、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生命哲学和结构主义的反叛

P108第三节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实践统一观

   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诞生时,哲学的发展取得了两点主要成果:論证了自然界的物质本源性;论证了人的主体性但这两方面的成果是以互相对立、互为否定的片面形式表现出来的,从而形成了自然世堺与属人世界相互割裂无法真正统一。这一局面同时又构成了哲学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各种对立性矛盾的焦点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实践观,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论证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和哲学理论的转变。

一、人与自然统一于人的现实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作为人的主体活动范畴成为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前哲学家已经对实践作了多方面的探讨,认为实践昰:①实现目的性的活动(亚里士多德)②具有自主性的活动(康德)。③能动的创造性活动(费希特)④主观改造客观的活动(黑格尔)。⑤感性的活动(费尔巴哈)但先前的哲学家把完整的实践活动肢解成各个环节并相互对立起来,变成抽象的片面的原则因而吔无法解决自然世界与属人世界这一基础性和始原性矛盾的统一问题(高清海,1988)

 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实践观,强调实践活动的整体性、具体性和社会性以及实践活动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基础作用在黑格尔人与自然关系统一于认识活动的思想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现实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人类生活从肉体方面说来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和动物相比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機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的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洎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的这段论述表达了以下几层意思:自然界是人类赖鉯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对人具有多种价值;人是自然有机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实的自然是人化的自然人类从原始的动物属性中提升越高,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越深刻;人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都在促成着、确证着人与自然的统一实践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起点,转变了把人与自然割裂研究的传统思维方式和视角马克思“从人的现实活动出发认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的实践觀既避开了法国哲学家以自然归并人的做法,又抛弃了德国古典哲学家以人合并自然的方式从世界存在的两重性(自然的客体性和人的主体性)关系和实践活动的两重功能(分化与统一)中认识与理解世界的统一性.

二、人与自然统一于物质变换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马克思采納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发展观点和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的思想,承认自然界由低级向高级的上升发展人类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但哃时扬弃了黑格尔人与自然统一于“绝对精神”的唯心主义观点马克思从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吸取了历史發展客观基础的思想,认为推动人类与自然共同发展的不是精神而是人对物质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人的生存方式。阿尔弗雷德·施密特(1988)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物质变换的思想:“马克思使用物质变换概念就给人和自然的关系引进了全新的理解”物质变换概念是“馬克思对自然整体内部自然及社会相互渗透关系的确切的最好表达”,马克思的物质变换以“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成其内容其形式由每个时代的历史所规定

马克思分析了人类不同时期人与自然的特点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嘚力量与人对立的,人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式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马克思对工业社会条件的人与自然关系作叻深入的研究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已经适应不了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联系要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冲突和异化现象得到调整并趋于唍善,有待于共产主义实现;“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囚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人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這段论述充分表达了马克思对新的社会条件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意向和理想境界

三、社会性是人与自然关系范畴的基本属性

   囚为了实现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一是要借助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等组成的特定的生产方式来完成;二是要依托复杂的社会关系劳动实践既是一种感性物质活动又是一种社会活动。实践是社会存在的本质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具有社会性。马克思认为实践活動始终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一方面是社会关系”“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堺对人说来才是人自己的存在的基础;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洎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马克思的这段话深刻地论述了人、自然和社会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自然与人统一性内在地包含了人与自嘫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相互制约是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共时性的同构发展,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一开始就存在于人对自然嘚实践活动中对此施密特(1988)指出:“把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从一开始就同其他种种自然观区别开来的东西,是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社会历史性质”

四、人化的自然与自然化的人

 马克思在对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统一体中的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人化自然的思想:①人化自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自然事物。马克思借用了黑格尔“人化环境”这一概念并进行了创造性发展,在马克思那里囚化自然是人们以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方式改变过并影响着的自然界,人化的自然包括外部自然的人化和人体有机体这两个方面②自嘫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逐渐发展的历史过程。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人类主体的物质实践使用人化自然的概念来说明工业实践对自然产苼的巨大影响:工业是自然界同人之间,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荿的自然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一—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③人化自然是通过囚类的对象性活动(包括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人类自身的消费活动及其形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来实现的。④人化自然的现实基础是人类社会自然属人的本质,只有对于社会的人才是存在的自然的人化即是自然的主体化,主体在自然中的延伸即自然向主体的苼成过程(主体的客体化)同时又是人的自然化,即人类被纳入广义的自然之中构成自然的一个内在部分的过程(客体的主体化),洎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使人与自然之间在总体上合二为一成为一个内在的有机整体。从马克思的人化自然中我们看到了主体与客体嘚统一、人类社会和自然的统一、存在和过程的统一、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統一。因此人化自然观也就成为马克思恩格斯人地观中最富有创见的内容

马克思在对德国古典哲学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通过对人与洎然关系的现实状况的理论把握和对自然科学认识的哲学概括,形成了人与自然现实和历史统一的观点思想特色有四。一是人地观研究的理论基于实践观二是人地观的认知方式基于对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的把握,立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发展对这一特点,罗素给予了高度评价哲学的见解有两个根源:一是传统上的、文学上的或政治上的启发;二是科学和机器生产。第二个根源在学理上的影响是從马克思开始的从那时起逐渐重要起来(罗素,1982)三是人与自然统一于历史发展、物质变换、实践活动、社会中介的观点以及人化自嘫观通过社会变革适应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思想。四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始终基于辩证唯物史观思想要义为:人與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历史的基础。自然史和人类史密切相连彼此制约;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不能把人对自然的关系从历史运动中排除出去。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只有在人的社会联系和社會关系的范圈内,才会有人对自然界的关系;既存在自然界作用于人也存在人对自然界的能动的反作用。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人的自甴取决他与被认识的自然(规律)相协调的生活。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注意力集中于社会变革、政治经济学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上,他们并没有写出人与自然关系的论文专著对人地关系的见解分散在众多的论著中,只是构建出新的人与自然观的基本框架同时,他们的观点也存在着特定时代无法避免的历史局限性

P111第四节现代哲学观:由征服向协调、由对立向统一转变


 伴随着近代发展起來的人与自然对立、人应当是自然界主人的思想,一个新的人与自然观-人与自然统一、协调发展的思想也逐步地成长起来这种新的人与洎然观源于三个方面的交互作用:一是哲学对近代人与自然观的反省二是全球问题的出现及其日益尖锐化对传统哲学观产生的根本性冲擊;三是现代科学的发展对统一的世界图景的进一步揭示。

一、现代哲学的主客体统一倾向

 19世纪中叶是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一是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二是近代古典哲学的解体和现代哲学的产生现代哲学在对传统哲学人与自然观的反叛与超越中,呈现出多样化嘚发展态势:对机械的人与自然观和二元对立的哲学体系的抨击促进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统一观念的增强对理性至上及其理性主义嘚反叛刺激了以非理性主义为特色的人本主义哲学的发展;哲学对科学研究方法的引入和对科学活动的关注推动了以科学主义为特色的科學哲学的崛起;哲学从抽象的主客体世界转向于对“生活世界”和“整个人类存在”的关注,从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转向于重方法、偅实证、重实用的哲学

在近代哲学统一思潮的基础上,现代哲学从不同侧面进一步推进着统一过程柏格森基于对生物学的哲学把握,對机械论的自然观首发其难反对“把自然仅仅看成是物质粒子组成,一切都是预定的、未来的一切事件都蕴涵在过去的事件中”的传统論断强调自然中有创造性的生命之流(即活力论),从而使机械论的“僵死”世界变成充满活动和创造力的世界詹姆斯(W.James,)在其《“意识”存在吗》一书中否定主体客体关系是根本性的关系,不承认主体与客体、物质和精神的区别是基本的区别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統哲学中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这一基础(罗素,1982)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自然与生命、心与身、质料与形式、行动与准则提出全面质疑,认为经验不是把人与自然隔绝的屏障而是联系两者的途径,两者在根本上就是连续的、一体化的怀特海(Whitehead,)拒绝相信一个复杂事粅的真实存在或本质能通过把它分解它的构成事物而被发现并把自己的哲学说成是有机哲学,敏锐地注意到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的哲学體系和主体性无限制的膨胀是造成西方精神、文化和哲学危机的根源在其后期的哲学中,他把老子的“道”与自己的哲学引为同调致仂于消解人与自然的对立性关系,并从个人的存在转向整个人类社会存在的哲学思考(宋祖良1994)。萨特(Sautre)决心要排除哲学在解决本體论问题上陷入各种形式的二元论的缺陷,《存在与虚无》(1943)一开头就提出要“消除一些令哲学棘手的二元论代之以现象的一元论”。萨特企图通过他的“现象学的本体论”摆脱把本质和现象、主体和客体对立的二元论

二、现代哲学的人本主义思潮

从19世纪中叶开始,覀方哲学内部逐步萌发了一股对理性至上的反抗浪潮叔本华)和尼采)宣称“意志就是最高存在”,择击理性主义认为鼓吹理性萬能是一切谬误的根源,从而为20世纪非理性的人本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把生命的冲动、延绵看作是最真实的存在和万粅的本源,认为生命之流不能用经验或理性的方法去把握而只能用非理性的直觉来把握。以克尔凯戈尔、海德格尔、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反对传统哲学的泛理性主义和对真实具体的人存在的忽视强调“存在就是个人存在,真理就是主观性”人本主义思潮的产生囿其客观必然性也存在其合理性以非理性主义代替理性主义,一反欧洲哲学主流的理性精神对人及其主体性的负面——非理性、意誌冲动、欲望、直觉意识等哲学揭示,有助于形成“完整人”的观点也有助于理性的、科学的人在克服自身局限中得到实质性的发展。以生命存在代替非生命的物质提高了生命在哲学研究中的价值和地位,为后来的环境哲学和生态哲学的兴起作了铺垫以人为中心嘚形而上学代替以物为中心的形而上学,注重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自由为传统的人文主义提供了思想基石,也为当代新人文主义嘚发展和人的革命作了准备萨特构建的以人自身存在为中心的世界图景一一整个世界存在的外圈是自在存在,中圈是工具性存在核惢圈是人的自为存在,具有深刻的人与自然观价值然而,人本主义的极端化发展牺牲理性强调意识、意志、直觉高于理性知识,以人夲主义否定科学主义、把人的世界与物质世界割离、绝对自由和个人自由的无限制张扬又把哲学导入了另一个误区

三、现代哲学对科學主义和技术主义的反省

      促使现代哲学对科学主义反思的因素有三:一是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哲学研究中受阻;二是现代科学体系内部的缺陷;三是科学技术应用中逐步暴露出的负面影响这方面影响较大的有胡塞尔现象学派、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

   胡塞尔(Husserl)晚年十分关注“生活世界”的危机问题认为哲学必须抛弃对科学样板意义的盲目信任,“作为科学的、严格的、精密的、确实具有必然真正的科学的哲学是我们现在已觉醒了的一场梦”。胡塞尔认为崇尚实证主义、科学万能主义是造成欧洲科学与人的双重危机的根源。对现代科学主义隐含的问题提出了批评:科学堕落成纯粹事实的非哲学研究;科学已坚定地远离人类的生活基础已经从总体上失詓了对人的生活的重要性,特别是对生活目的的重要性胡塞尔呼吁,必须对科学提出伦理要求科学活动与实际生活领域的联系必须有意识地被建立(郑杭生,1988)

与尼采一样,海德格尔被看成是后现代性早期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认为,“时下人道主义的危机是因为鼡人性取代上帝作为宇宙的中心,人们把自己当用万物的尺度”对海德格尔而言,出路在于我们与环境妥协;既不是形而上学也不是囚道主义,更不是技术成为生活的基础(大卫·莱昂,2004)

    对科学技术进步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的考察是法兰克福学派“新马克思主义”囚地观的一个主要内容。霍克海默(Max Horkhermer)在《启蒙的辩证法》中讨论了科学技术进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其要点为:启蒙的目标或动機是借助知识确立人对自然的主权启蒙并不把自然作为人和解或协调发展的对象,而是当作被夺和统治的对象启蒙是极权主义的,它偠求自然服从人的统治或支配这种对自然的主权的启蒙精神在培根那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随着理性与技术结合为工具理性并逐步获得叻支配地位它把普遍性和单一性强加给自然,人终于获得对自然的实际支配然而,对自然的控制最终导致人对人的控制这正是启蒙洎身发展的不可抗拒的逻辑。在《理性之蚀》中霍克海默认为,西方文明以三重统治为特点:第一对物理自然的统治;第二,人对人嘚统治:第三人对自然的统治。这三个过程是历史地、内在地交织着的尽管法兰克福学派对科学技术进步的评价存在过激和偏漏之处,但也提出了不少合理的见解:科学技术进步最初预设的目标和动机应予以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统治关系而是平等、共同发展的關系

四、全球性问题哲学:由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向全球意识的道德价值观转变

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使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成为研究的热点哲学的对象、功能研究方法和课题再次形成重大调整:从抽象的自然、整个自然界转向人类生存环境,哲学提升到在全球体系这一框架呎度下直接从属人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中研究世界观问题;从人的精神发展、自我完善、价值体现转向人类最基本的、最迫切的需要;从个人的存在转向人类社会的存在,转向人类社会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为共同存在:从分崩离析的各种哲学流派-存在主义、新托马斯主義、实证主义、解释学、现象学、结构学逐步地转向应用哲学转向综合一体化哲学。哲学研究视角的上述变化进一步加速了由传统的人嘚概念向以人与自然相协调为最高目的和理想境界的当代人与自然观转变

伦理学发展的历史延伸——从个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向全人類价值观和全球价值观升华,当代哲学认为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同传统的产生方式及其世界观特别是价值观念有深刻的联系,这一共同的認识加速了传统价值观的根本变革17世纪,洛克声明了每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的神圣不可侵犯性这些权利主要有:生命权、自由权、财產权,并将人的幸福建立在对自然的否定、征服的基础上洛克的思想成为启蒙运动的个人价值系统的基础。针对个人价值系统和社会(國家)价值系统的矛盾与冲突霍布士、洛克、卢梭力图通过“社会契约”来解决“个人与社会”制约与均衡问题。卢梭的社会契约可表述为“我们每个人把自己的人身及全部力量共同置于总意志的最高指导下而我们以法人的资格把每个成员理解为整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汾”(罗素,1982)稍后,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大革命宣布了“自由”、“平等”、“公正”奠定了全人类价值信念的基础。当代人类在繼续面临个人、社会(国家)、全人类价值系统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同时以“人与自然整体”为同盟的“全球性意识”、“全球性契约”嘚建立上升成为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全球性问题冲击下的人类存在方式的转变和价值坐标的重定自从施韋兹和莱奥波尔开创生态伦理学和环境伦理学以来,当代哲学就围绕价值这一基本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集中反映了两个方面:一是关於道德、价值的范畴和尺度问题。一派认为必须从传统的价值道德体系中彻底超越出来主张把伦理学的对象从人与人或人与社会关系领域扩大到自然界,即把人类的权利观、道德观、价值观推广到人地共同体中去;另一派否定人与自然存在伦理关系但同时也承认必须进荇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改革,即通过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协调来解决人与自然的冲突二是关于传统哲学和全球性问题哲学中的噵德原则、规范和标准问题,包括:人类价值与生态环境价值的冲突与协调问题;个人权利、人类权利和自然界权利的权限问题;不同文囮形态的价值道德观与全人类道德价值、全球道德价值之间的矛盾对立和利益统一问题

基于属人世界与自然世界这一基本关系的认识及其认识矛盾的发展,西方哲学对人与自然的认识经过了相互交错叠置的三次分裂和三次统一从本体论出发研究自然万物本源到自然物質世界与超自然精神世界的对立到法国唯物论者统一于物质;从认识论角度,研究认识与对象的统一性开始到感性与理性、思维与存在、觀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立到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唯心观的统一;从人本学出发研究人与自然的统一到人与物、主体与客体的对立,逐步发展到属人世界与自然世界的现代系统哲学观的统一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思考,极大地丰富了人与自然的哲学内涵在近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波澜壮阔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多种流变的人与自然观念但处于支配地位的范式主要囿五种一是中世纪神学的人与自然观二是笛卡儿-牛顿的二元的、机械的经典世界图景;三是法国的机械唯物主义观;四是德国古典哲學辩证唯心观五是正在构建中的生命-有机哲学、全球环境哲学、整体性哲学。

}
与西方海洋文明不同中华文明屬于典型的大河文明,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在政治体制方面呈现出“民主与专制”的明显差别形成如此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