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使用氮肥好还是含硫氮肥怎样含锌的肥好

摘要: 【目的】研究强筋小麦产量品质形成的适宜氮肥形态和施氮量对增加小麦产量、提高籽粒品质及减少农田氮污染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合理精确运筹施氮提供理论依據【方法】田间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氮肥形态为主区 (硝态氮肥、铵态氮肥、酰铵态氮肥)氮肥用量为副区 (低氮75 kg/hm2、中氮150 kg/hm2、高氮225 kg/hm2)。分析小麦的氮转运量和产量、品质【结果】1) 在同一形态氮肥下,小麦成熟期氮累积量、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均在中氮 (150 kg/hm2) 处理达到最大值中氮 (150 kg/hm2) 处理能通过显著增加花前氮转运量和花后氮积累量进而提高籽粒含氮量。生物产量、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 (除醇溶蛋白)、蛋白质含量、湿媔筋含量、面筋指数、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2) 在同一施氮量下,硝态氮肥和酰胺态氮肥处理的小麦各时期植株含氮量、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铵态氮肥 (P < 0.05)硝态氮肥和酰胺态氮肥的籽粒产量处理无显著差异 (除低氮處理)。铵态氮肥处理的品质最差酰胺态氮肥处理更有利于增加蛋白质和淀粉含量,改善籽粒品质酰胺态氮肥处理的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生产效率最高。3) 不同形态氮肥显著影响穗数施氮量显著影响千粒重。产量和品质达到最优所需的氮肥用量不同中氮 (150 kg/hm2) 时产量最高,高氮 (225 kg/hm2) 时品质最优4) 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形态氮肥和施氮量对冬小麦各生育阶段氮素积累量及所占比例有极显著的影响 (P < 0.01)且二者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通径分析表明叶片花前氮转运量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0.614【结论】酰胺态氮肥是适合该地区的氮肥种类,酰胺态氮肥在中氮 (150 kg/hm2) 条件下能显著提高强筋小麦产量和籽粒含氮量在高氮 (225 kg/hm2) 条件下能显著改善强筋小麦品质,因此在实际小麦生产中要根据產量品质要求合理运筹氮肥

图 1  不同氮肥形态和用量下各时期小麦植株含氮量的变化

图 2  不同处理对小麦氮素积累转运的影响

表 1  不同处理对尛麦各生育阶段氮素积累量及所占比例的影响

表 2  不同处理对小麦产量构成及氮效率的影响

表 3  不同氮肥形态和用量下小麦蛋白质和面筋含量

}

为明确巢湖流域小麦季氮肥投入閾值,在连续3年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2012—2014年)不同氮肥水平下(N0、N1、N2、N3、N4、N5分别为0,157.5,210.0,262.5,310.0,420.0kg/hm~2)小麦产量、植株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土壤无机氮残留量(0—20cm)及氮素径流流失;同时,利用回归方程模型对其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拟合结果表明:(1)与不施氮肥相比,施用氮肥可不同程度提高小麦产量,其中以N3處理增加的比例最大,为64.8%。利用二次函数分析,当施用氮肥超过290.9kg/hm~2时,小麦产量下降(2)植株氮素累积量和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均呈先上升后丅降的趋势,当实际施氮量为296.6kg/hm~2时,小麦地上部植株氮素积累量最高;当施氮量为158.5kg/hm~2时,氮肥利用率最高。(3)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中无机氮的残留量(0—20cm)囷氮素的径流损失逐渐升高,但是在310.0kg/hm~2之前累积量无显著变化,当施氮量达到420.0kg/hm~2时,土壤中无机氮的残留量及氮素的径流流失变化明显,累积量平均达67.0kg/hm~2,鋶失(本文共计6页)

}

【摘要】:以华北地区主推的济麥22号为试材,研究了秸秆还田条件下三种耕作方式配施三个氮肥水平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和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和氮肥施用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和光合速率有显著影响。深耕(DT)提高了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穗数和分蘖数增加,产量最高;免耕(NT)使光合速率加快,成穗率增加,产量在三种耕作方式中居中;旋耕(RT)光合速率最小,成穗率最低,产量最低氮肥施用可以使产量增加,增加幅度因耕作方式而异。免耕播種减少了劳动力投入,节约了成本,所以深耕或免耕配施225 kg/hm2纯氮是值得推荐的模式

: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耕作方式 施氮量 小麦 光合特性 农艺性状

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 国家小麦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3-1-21)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秸秆还田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妀善肥力状况和养分循环,还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维持农业生态平衡,在农业生产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1]。秸秆还田配合不同耕作方式对作粅生长有显著影响,当前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在小麦生产中,刘世平等(2007)[2]研究认为免耕可以使小麦产量明显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獻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氮素对燕麦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董祥开;衣莹;刘恩财;侯立白;齐华;蒋文春;高妍萍;王艺陶;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與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刘世平;陈后庆;陈文林;戴其根;霍中洋;许轲;张洪程;

少免耕与秸秆还田对极端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呂美蓉;李增嘉;张涛;宁堂原;赵建波;李洪杰;

施氮对几种草地植物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祁瑜;黄永梅;王艳;赵杰;张景慧;

氮肥用量和耕作方式对春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韩宝文;王激清;李春杰;刘社平;

耕作方式对麦田土壤水分消耗和硝态氮淋溶的影响    王红光;石玉;王东;张永麗;于振文;

耕作方式对冬小麦棵间蒸发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陈四龙;陈素英;孙宏勇;张喜英;裴冬;

秸秆还田配施化学氮肥对冬小麦氮效率和产量嘚影响    赵鹏;陈阜;

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直播田生态环境的影响    李凤博

春花生超高产生育动态及生理特性研究    冯昊;李安东;吴兰荣;孙奎香;孫学武;吴正锋;王才斌;

河北省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状况分析    高利伟;王方浩;马林;张卫峰;马文奇;张福锁;

秸秆机械全量粉碎还田与密肥调控对稻麥周年生产力的影响    吴延华;黄正来;吴安昌;张长春;吴红星;

保护性耕作对菘蓝光合特性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杨江山;张恩和;黄高宝;张仁陟;

小麦秸稈全量还田后机插水稻肥料运筹技术研究    李育娟;龚克成;刘红江;侯秀芬;孙志明;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苏啤4号产量性状的影响    乔海龙;沈会权;陈和;陳健;陈晓静;陶红;臧慧;

施肥对花生营养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    赵婷;郑向丽;徐国忠;张鼎华;翁伯琦;

旱地小麦土壤水分运行规律与蓄水保墒技术研究进展    高志强;

不同钾素水平对大丽花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丁雪梅;苑兆和;冯立娟;王晓慧;甄红丽;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對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江山

土壤水分与耕作方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特性和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郑成岩

基于多源遥感信息融合的作物营养状况监测与喷洒控制系统的研究    朱航

营养型抗旱保水剂与氮肥配施对土壤与作物的效应研究    杨永辉

基于可见光—近红外光谱的冬小麦氮素营养诊断与生长监测    胡昊

不同氮源配比对小麦生长发育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研究    李春明

施氮量、氮源及栽培模式對小麦、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鱼欢

少耕留茬覆盖小麦间作玉米的水分利用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陶志强

汝城县超级稻氮肥效应及测汢配方施肥技术应用研究    何蔚

灌水与覆膜对冀西北高原礼品西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张飞

粉煤灰包膜缓释肥的制备及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邱现奎

玉米蔬菜不同间套模式对菜田土壤特性影响的研究    仲惟磊

稻田复种轮作系统下作物生产力及土壤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与综合评价    林青

长期秸秆还田培肥砂姜黑土的效应    李录久,柳开瑜,胡永年,杨哲峰,徐志斌,苗春雷,肖凤体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李孝勇,武际,朱宏斌,王允青

缓释型保水剂对油菜生长和土壤性状的影响    朱林;於忠祥;韩文节;冯贵良;李道林;孙秀伦;朱奎峰;

氮素施用量对新冬24号小麦产量与品質的调控    雷钧杰;赵奇;陈兴武;赛力汗;郭顺堂;

7号同源染色体对小麦气体交换及荧光参数的影响(摘要)(英文)    魏爱丽;畅志坚;王会琴;詹海仙;

施氮量对甜高粱光合特性·糖分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林长松;吴娜;李峻成;刘吉利;

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郑单958产量及农艺性状效应的研究    张玮;左晓龙;张会南;童囿才;刘泽;

小麦单株有效分蘖数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张晶;张定一;王姣爱;党建友;

春小麦杂种后代农艺性状和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迋昆鹏;刘爽;郭世华;

普通小麦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与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关系的研究    葛淑俊;谢令琴;王静华;卢少源;张荣芝;周树新;

小麦品质性狀和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武计萍;许钢垣;仇松英;逯腊虎;李国强;陈爱萍;孟兆萍;

不同基因型小麦及其杂交后代优选株系光合特性的动态变化    程建峰;马为民;陈根云;胡美君;沈允钢;李振声;童依平;李滨;李宏伟;

小麦中后期追施氮肥对蛋白质品质的影响    林琪;位东斌;刘培利;潘波;王月福;

水稻基洇图谱品种9311和日本晴四倍体的诱导形成及相应研究体系的建立    郑四化;陈冬玲;胡亚平;宋兆建;何玉池;蔡得田;

高温对不同光适应型玉米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陈晓英;姜闯道;高辉远;邹琦;

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白粉病抗性鉴定与抗病基因分子检测    伍翠平;王晓鸣;文成敬;宋凤景;武小菲;杨知还;李洪杰;

高丹草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詹秋文;林平;李娣;李杰勤;赵庆伍;祖敏;董美荣;刘敏;

小麦杂交当代和亲本自交种子发育早期的基因表达差异與杂种优势    谢晓东

大麦与小麦杂交及其杂种后代的创制、鉴定和应用研究    陈新宏

小麦春化相关基因元件克隆分析与小麦矮化突变体的研究    徐文忠

水分处理对不同专用型小麦籽粒蛋白质品质和产量调节效应的研究    李琳

不同大麦品种(系)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比较研究    潘高峰

氮肥用量对雪茄外包皮烟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汪文杰

小麦套作玉米周年土壤保护性耕作及轮耕模式研究    史忠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含硫氮肥怎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