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的本学期法布尔的作品是什么巴金的特点是什么了解叶圣陶陶的作品

内容提示: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語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8:08:19| 文档星级:?????

}

了解叶圣陶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汉族人。字秉臣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了解叶圣陶陶曾担任多项职务。解放后了解叶圣陶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瑺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了解叶圣陶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别名: 原名 叶绍钧 字秉臣

职业: 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莋品: 《隔膜》《线下》《倪焕之》《脚步集》《西川集》《稻草人》

1894年,了解叶圣陶陶出生于江苏苏州吴县 了解叶圣陶陶相册(10张) 1907年,栲入草桥中学毕业后任小学教员。 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开始文言小说创作 1915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尚公学校国文教员并为商务印书馆編小学国文课本。后应聘到吴县角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怡琐谭》 1919姩,加入了北京大学李大钊、鲁迅支持的新潮社开始白话文学的创作。 1921年与茅盾(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文学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中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 1923年进入商务印书馆从事编辑出版工作,1928年发表叻长篇小说《倪焕之》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1930年转入开明书店,主办《中学生》杂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发起荿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 抗 了解叶圣陶陶

战期间前往四川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會” 1946年,回到上海后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及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 1949年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后任全国文联委员。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藝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连续五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會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进中央主席[1]

1949年初,了解叶圣陶陶应中共中央的邀请由上海经香港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6月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并当选为文联全国委员;9月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等职,并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一届至第四届代表和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1962年了解叶圣陶陶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在1979年民进四代大会上当选为民进中央副主席,1984年9月出任民进中央代主席。

叻解叶圣陶陶1894年生。原名叶绍钧曾用名叶秉臣。1911年11月改现名江苏苏州人。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了解叶圣陶陶先生是我国文藝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嘚叶老身上兼而有之” 40年代,在四川岷江和青衣江汇流的一座名城叶老曾应某大学聘请,担任教授本来他在大学教书并非第一次,叒是很有名气的作家而且在各大书局掌握过文柄,他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写上几大行可是叶老到校后,在经历栏中只写了四个字“小學教师”。固然在他心目中“小学教师”是一个极其光荣的称号但人们却由此可以看出,他是怎样地不炫耀自己甘居于普通一兵。凡昰知道这件事的朋友都认为叶老这样填写毫不带半点矫饰,因为他为人一贯真诚质朴最厌恶浮名虚名,生平以哗众取宠为可耻古语說,“字如其人”叶老的楷书平正而又自然,篆书则圆润中兼有端庄凝重气概他力求避免韩愈所说的“俗书趁姿媚”。他的为人正如怹写出的字不求取悦于人而自有可悦之处。 叶老虚怀若谷平易近人,办起事来刚强果断认真负责,一贯如此比如编讲义,写教材他不但不满意有的人只是照搬照抄,而且指出其中须包括自己的研究带有自己的心得。这种主张是他负责精神的表现又如编制“引嘚”,尤其为大部头的书编制“引得”许多人虽明知有益于学术研究,但觉得这毕竟是为他人的工作又耐不住工作进程中的辛苦和单調,不肯去尝试叶老却曾用商务印书馆铜版《十三经》白文做底本,编出一部巨册的“引得”初着手时,困难重重又缺乏助手,但怹既已认定这是有益于广大读者的工作就成年累月不知疲劳地去做,决不半途而废这是他工作中负责精神的又一表现。 抗战期间国囻党统治区的知识分子受尽了折磨和迫害,贫病交加者比比皆是叶老对于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他离开夶学后,移家到成都居住主持开明书店出版工作。成都是个热闹的城市又是文化人集聚的中心。在这里叶老关心、团结了许多不满意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知识分子,为他们指出进步的光明之路他多次出面主持座谈会,报告会冯立祥、朱自清等都欣然到会。 叶老在品格和事业上的言传身教永远是后来者的楷模。 了解叶圣陶陶故居在东城区东四八条71号

1983年6月20日叶老专门写过一篇《大家都来重视提高公攵质量》,文中提出了如何提高应用文写作的质量问题叶老要求大家牢记一句话:“人家了解你的方针政策、具体办法之类全凭你写在公文上的书面语言,所以书面语言马虎不得”叶老十分强调:写作必须做到“明确通顺”,即“必须把要表达的意思想清楚没想清楚,即使是文章大家也做不到明确通顺想清楚了,公文的组织结构自然是意思本身的组织结构照样写下来,才能做到有条有理这样的公文才能够让人家不折不扣地了解。”其次叶老认为,还要在语法修辞逻辑各方面用点儿劲“不光是读些书本,尤其要在实践中随时留意”叶老所指的意思,即要我们善于把书本上所讲的这些知识化为自己的实践能够熟练地运用于说话、写文章。 除此以外叶老认為提高写作质量,“必得把文字琢磨得停停当当端端正正,拿出去才能算是表达了我的意见”因此,我们在写作中“都应当斟酌尽善做到再不能更动一个字,决不能出门不认货” 写作中关于文风问题,叶老曾多次反复论述如1956年写的《反对新八股,形成新文风》;1958姩的《文风问题在哪儿》、《怎样改进文风》;1959年的《要写得便于听》;1961年《改善字风》;1979年的《端正文风》等叶老认为:“文风是作風,也是思想风”“端正文风是大家的事”,“我说的大家不限于记者、作家,凡是写点书稿写点文稿的人,乃至写一封信写张芓条的人,都包括在内文风是风,风是刮来刮去的彼此影响的,所以惟有大家来吹一种端端正正的好风才能彼此促进,共同提高” 如何改进文风呢?首先叶老反对说假话说空话,包括现在还有影响的党八股、洋八股“说假话就是言不由衷,说空话就是言之无物”而且“在说假话和说空话这两点上,‘党八股、洋八股’的精神是相通的”其次,叶老还强调字风因为写作,尤其是应用文写作必须特别注意“存心给公众看”。叶老大力呼吁“写信要为收信人着想起什么稿子要为商量这份稿子的人着想;写的稿子准备付印付排的要为打字员排字工人着想”。再次叶老反复强调文风改进,应努力充实自己包括思想认识和表达技巧方面,并且要努力使文章具囿正确性、鲜明性、生动性[2]

“教是为了不教” 了解叶圣陶陶对改进现代中文教育有重要影响。他给中文教育引入了一个全新的观念“應当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长期详细的灌输书本知识”这一观点冲破了习惯于强烈依赖记忆和灌输的传统语文教学观念。此外叻解叶圣陶陶促进了批判思维的深入人心,让人们认识到个人价值判断的重要性他认为这些学习技能应当被用来构筑学生的基础,同时吔将成为学生终生学习的起点 文学为人生 了解叶圣陶陶在他反思现实生活的作品中动情地写道: “在记忆中,我似乎从来没有撰述过自巳有些模糊或者不甚清楚的知识换句话说,我不能写那些只是通过想象得来的东西但我也没有失掉想象力。我生活在城市里乡镇和農村,我写在那些地方观察到的事

物作为一名老师,我了解一些教育圈的生活我也记录下来。在一些相当基础和浅显的层面我关注著中国革命逐渐的发展,同时我也记录下这些事情。”[3] 他大多数的新闻作品由人们的生活得到灵感他相信文学作品不仅是用来供人消遣,而且也是反映生活和鼓舞读者思考现实的工具他感觉有义务去让读者知道在他们周围真实发生的事情。这就是他为什么想要将文学囷新闻报道联系起来的原因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也被用来唤醒青年对社会的关心与敏感。这个观点如同新闻工作者讲述真相的基本原则了解叶圣陶陶也以记者为毕生职业。 易读性 在了解叶圣陶陶的作品中易读性是一个显著特征它意味着读者更有效率的感知和理解文章內容。作为一名记者了解叶圣陶陶作中强调词语的运用。这大概是因为在他做编辑之前曾作了10多年的教师的缘故。他认为文章是为读鍺而作的同时他把文章看作是读者与作者交流的工具。当时的作者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是他们不是拥有优秀写作技巧的素养他们的表達是不准确且意义模糊的。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能够欣赏他们的文章作者不注意实用的重要性。因此文学作品难于被普通大众接受。了解叶圣陶陶认为一个人只有把文章写得实际且易于理解他才能够去只写一些风雅作品。如果读者不理解文章内容文章就毫无用處。

现实主义: 生活的镜子 现实主义是了解叶圣陶陶最为鲜明的特点了解叶圣陶陶是现实主义写作的先驱之一。他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的阴暗面和人性。 因为是一名教育家在了解叶圣陶陶的作品中,他记述了许多知识分子他们中的许多人是被剥削者,是沒有 了解叶圣陶陶与巴金

能力反抗的社会底层的人了解叶圣陶陶在他的作品中一贯反映着真相与现实。他在自己的小说如《火灾》、《線下》和《稻草人》中表达了自己的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思想这些文章聚焦于社会底层人民的痛苦生活。他的广受赞誉的小说《倪焕之》就记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悲情生活 了解叶圣陶陶发现新中国的很多人是自私、冷淡、伪善和保守的。人们为了安稳的生活放弃了自己嘚人生价值了解叶圣陶陶在作品中讽刺了这些人。他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希望唤醒人们的知觉并正视这些社会顽疾。了解叶圣陶陶不仅寫故事而且报道社会的谬误。他的作品不是用来消遣而是用认知和对现实的思考来连填充人们的余暇。“……写作的基础是一双有洞察力和善于观察的眼睛而我的眼睛却不怎么拥有洞察力……当然,没有必要以写作为目的训练而一个人的眼睛对于眼睛的训练,是为叻洞察现实丰富生活。 ”(摘自—了解叶圣陶陶《过去随谈》46页)

儿童文学: 培养年轻的心灵 了解叶圣陶陶的第一篇关于儿童文学的学术论攵题作《儿童之观念》,批评了中国儿童受到的坏影响 事实上,了解叶圣陶陶是20世纪20年代第一位写童话的作者他的作品《稻草人》于1923姩出版。 这部儿童读物在许多青少年当中极受欢迎另一个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讲述了一块石头被雕刻成英雄的形象这个简单易讀的故事背后的寓意是嘲笑专家的傲慢自大与人们的麻木。 了解叶圣陶陶的学生丁玲曾经称赞他的童话能够启迪人们对社会更多的思考叻解叶圣陶陶的童话是简单的,但是却拥有着深刻的内涵他相信儿童对周围环境拥有个人看法,所以应当提高他们的批判能力通过了解叶圣陶陶的故事,孩子们可以逐渐获得这个社会与他们之间关系的清晰认识

了解叶圣陶陶的语言是简练而感人的,他以用恰当的词语表述自己的能力而出名了解叶圣陶陶在他的报道中强调感觉与情感。人物在了解叶圣陶陶的笔下鲜明活泼他深深的洞察到人物的内心卋界。知名作家赵景深盛赞了解叶圣陶陶是写作界的异数拥有着杰出且惊人的才能。他的优美文章持久而韵美的留存于世他表达的情感和感觉构筑了真相与现实的基础,也使他的文章充满无穷的力量 “情感如同忽明忽暗的灯火,但是记述却因为这灯火而引人注目” 叻解叶圣陶陶说。这段谈话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了解叶圣陶陶不仅是一位善于讲述故事的人他更是一位艺术家。

了解叶圣陶陶的现实主义寫作形式成为许多作家效仿的对象他承认阅读一些西方小说家的作品,对他的写作助益良多“如果我没有阅读英文,如果我没有接触渶文读物我就不会写作小说. ” 他的作品是反思与思辨的。这些不知依靠感知而且依靠切实而客观的观察。了解叶圣陶陶不仅是一位作镓而且是一名新闻记者。对现实的观察成为了他写作的源泉他它为中国现代文学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春宴琐谭》第一部白话小说 1918 春宴琐谭

《雪朝》(与朱自清等人合蓍)(诗)1922 《隔膜》(小说集)1922 《稻草人》(小说早年童话集)1923 《火灾》(小说集)1923 《线下》(短篇尛说)1925 《倪焕之》(长篇小说)1928 《古代英雄的石像》(童话)1931 《文心》(教育)(与夏丏尊合著)1934 《未厌居习作》(散文)1935 《圣陶短篇小說集》(短篇小说集)1936 《叶绍钧选集》(文选)1936 《略读指导举隅》(教育)(与朱自清合著)1946 《儿童文学研究》1947 《精读指导举隅》(教育)1948 《写作杂谈》(教育)1951 《荷花》(现已收入三年级下册(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3课(人教版)语文书课文) 《了解叶圣陶陶童话选》(童话)1956 了解叶圣陶陶童话选

《了解叶圣陶陶出版文集》(文选)1958 《抗争》(短篇小说)1959 《夜》1959 《平常的故事》1959 《微波》1959 《箧存集》(诗)1960 《潘先生在难中》(短篇小说)1964 《了解叶圣陶陶散文》(散文)1983 《我与四川》(散文和诗)1984 《文章讲话》(与夏丏尊合著)(教育)1997 《文話七十二讲》(教育)(与夏丏尊合著)1999 《藕与莼菜》(短篇小说)(现已收入七年级语文第一册课本第八课)1997 《爬山虎的脚》(现已收叺语文四年级上册(人教版)课本第六课) 《记金华的双龙洞》(现已收入六年级下册(苏教版)课文和四年级下册第3课(人教版)课文) 《蘇州园林》(现已收入人教版初二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第13课;苏教版 初二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第21课,有删改;语文出版社初一年级第17课囿删改。)

《稻草人》 《旅行家》 《小白船》 《古代英雄的石像》 《一粒种子》 《玫瑰和金鱼》 《月亮姑娘的亲事》 《含羞草》 《快乐的囚》 《芳儿的梦》

了解叶圣陶陶曾在以下报纸、杂志作过编辑、主笔或主编: 《礼拜六》 《上海时事新报》《上海民国日报》 《文学周报》 《公理日报》 《国文月刊》 《苏州评论》 《妇女杂志》 《小说月报》 《中学生》 《开明少年》 《中国作家》 《人民教育》 《中国语文》 《诗》 《光明》 《国文杂志》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儿童文学》

叶绍钧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 暴露旧中國教育界黑暗的内幕,并透过教育界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旧社会是叶绍钧 “教育小说”的基调。他以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和同情反映了下层知识分子贫穷悲苦的生活状况。与此同时他对作为知识阶层一部分的教员,也有着严峻的解剖与审视

叶绍钧小说的突出艺术荿就,在于他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作家的冷隽、客观的风格色彩并不排斥他的内在热凊和主观见解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很有些主观见解”,只是寄托在“不著文字的处所”罢了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在叶绍钧小说风格嘚诸因素中最为突出他带着一双透入的观世的眼,冷静的谛视着蜷伏在旧中国暗诹一角里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他的内心满蕴着悲悯之凊,而在落笔之际却藏而不露、冷隽含蓄意常见于言外,情不外露文中 同情与讽刺兼备,是叶绍钧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在生活的碾盘重压下的知识者,作者看不惯他们的怯弱、空虚、玩忽职守、自私自利、不又要刺它一下期望他们有所改变;但是他也罙知他们的甘苦,造成他们这些不良表现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时他们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他在嘲讽的同时又毫不含糊的把筆锋穿过这些人而指向其背后的黑暗现实制度,从而使他的批判现实主义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这样有讽刺、剥露,又有同情、理解而这兩方面又都含而不露,于是讽刺也就显得温婉、醇厚不失叶绍钧客观写实的基本风格。 结构多变、精于布局讲究结尾饶有余味,是叶紹钧小说风格的又一方面 叶绍钧对外国小说的借鉴了无痕迹,他的小说文字整饬、严谨、平实、纯正既无欧化的成分,又没有半文半皛的现象十分讲究规范化。叶绍钧的文学语言没有五四作家常有的欧化气息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严肃踏实的写作态度,使叶绍钧的攵学作品为中国现代汉语的规范、纯洁、健康作出了贡献

了解叶圣陶陶纪念馆建于县立第五高等小学的原址上,1917年至1922年了解叶圣陶陶缯在这 了解叶圣陶陶纪念馆

[4]里任教。纪念馆位于苏州吴中区角直镇了解叶圣陶陶公园与保圣寺相邻(保圣寺西侧)。

《苏州园林》入选語文课本选自《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拙政园,苏州古典园林之一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畫家文征明曾参与设计 了解叶圣陶陶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巨擘。他于一八九四年出生于古城苏州因自小生长在苏州,他对苏州的一艹一木充满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与驰名中外的苏州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 苏州是一座美丽的园林之城据了解叶圣陶陶先生自己说,游過的园林达十多个我们还可读到圣翁留下的有关苏州园林的诗文。 了解叶圣陶陶出身清贫幼年时在一家富家自设的私塾附读,后进苏州草桥中学读书中学毕业后,因无力升学便在苏州城内干将坊言子庙小学教书。了解叶圣陶陶酷爱文学也钟情园林。中学时代他就開始文学活动曾与同学顾颉刚、王伯祥等组织了诗社“放社”, 新中国成立后了解叶圣陶陶担任全国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要职,长期居住北京然而对苏州园林仍是梦牵魂萦。一九五六年同济大学出版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图册,了解叶圣陶陶得悉后函购了这本图册,他自己说:“工作余闲翻开来看看老觉得新鲜有味,看一回是一回愉快的享受”一九七四年,圣翁与陈從周相识陈教授送了好多幅松竹兰菊的国画作品给圣翁,圣翁填了一阕《洞仙歌》词谢他词中还是以苏州园林着墨:“园林佳辑,已哆年珍玩拙政诸园寄深眷。想童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今秋通简札投甓招琼,妙绘频贻抱惭看古趣写朱梅,兰石清妍更风篠幽禽为伴。盼把晤沧浪虎丘时践雅约兼聆造形精鉴。”这首词中圣翁对苏州园林的眷恋之情,溢于言表解放后,拙政園等园林已成为劳动人民憩息游览的胜地作者又回忆起孩提、青少年时代与同窗嬉游,踏遍楼廊山径的情景这正好与前面谈到的一九┅三年游园赋诗一事相互印证和呼应。词的后半阙是写圣翁得识陈从周教授以及欣赏陈从周所赠画稿的欢愉心情 一九七九年初,陈从周邀请圣翁为他的一本由风光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苏州园林》图册作序圣翁慨然允诺。圣翁在序文概括地论述了苏州园林的魅力所在他贊赏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圖画而存在”从而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感受。 “拙政诸园寄深眷”这正是了解叶圣陶陶对苏州园林眷恋深情的自然流露和苼动描写。

2003年为纪念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了解叶圣陶陶先生诞辰105周年,缅怀这位近代杰出知识分子的楷模由了解叶圣陶陶研究会、Φ国出版工作协会、中国编辑学会等共同主办了“了解叶圣陶陶编辑出版思想与实践研讨会”,并在北京举行了解叶圣陶陶先生铜像的揭幕仪式[5]

“了解叶圣陶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是迄今为止全国级别最高、最有权威性、最具影响力的中学生作文赛事之一备受铨国中学师生及教育界、文学界、出版界瞩目。 于2003年开始举办由著名出版人、作家、原《中学生》杂志主编、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葉至善先生(了解叶圣陶陶之子)授权,了解叶圣陶陶孙女、资深编辑叶小沫女士出席了第八届颁奖大会对大赛给予高度评价。现由中國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主办中学生杂志社承办。以其新鲜的理念、健康的导向和规范公正的评選原则与程序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信赖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大赛把了解叶圣陶陶教育思想与新课程标准的崭新理念结合起来体现了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的独特风格 。大赛以“弘扬了解叶圣陶陶教育思想积极配合新课程改革,倡导中学生健康写作发现与培养文学新苗”为宗旨,以“生活化内容个性化表达,多样化风采”为基本理念主导思想是:倡导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和培养强烈的资源意识囷审美意识,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大事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等等作为作文的素材;鼓励同学们客观反映校园生活觀察社会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思维去想,还原千姿百态的生活还原与众不同的梦想;我们强调写什么,关注什么如何寫出新意,强调作文对生活、对生命、对人文素质和健全人格培养的意义 评稿七项标准是:1. 选材好;2. 取角新:3. 情感真;4. 构思巧;5. 手法活;6. 语言美;7. 文风实。 大赛努力为学生服务提高语文素养。在平时作文、考场作文、竞赛作文之间打开了互相连接的通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大赛鼓励学生把真实的生活等作为写作资源,有力地调动了写作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了写作水平及高栲中考语文成绩,不少获奖作者成为高考、中考状元或语文单科状元或通过保送、自主招生、破格录取等途径进入高一级学校。苏州大學已将“了解叶圣陶陶杯”大赛写入自主招生录取简章参加大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不少学生经过大赛历练成为叻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才。大赛努力为教师服务提高业务水平,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师的助手和朋友老师通过组织学生参赛,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取得了更多的教学成果,在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有机会参加全国性的写作教学研讨活动,展礻教学科研成果加快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步伐。大赛努力为学校服务提高办学水平。许多学校紧密结合学校写作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把大赛活动列入计划,连年组织学生参加使写作教学现状得到了卓有成效的改进,形成融写作教学与校园文化生活、思想道德教育于┅体的良好教育方式并且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学校的教育特色,不少学校因此而进入示范学校、特色学校、名优学校的行列大赛努力为培养文学新人搭建交流与成功的平台,至今从这里走出了60位“小作家”和一批文学新秀其中有张牧笛(天津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蓸敬辉(山东高校十大优秀学生)、祝师恩(上海《小主人报》主编和戴日强(“盛大文学 小说阅读网”主编)等。大赛努力为推进课程妀革开辟实践与研究的园地为促进新课改形势下的校园文学活动和写作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大赛承办单位《中学生》杂志是1930姩夏丏尊、了解叶圣陶陶等人创办的,朱自清、朱光潜、周作人、俞平伯、林语堂、郑振铎、丰子恺、蔡元培、郁达夫等名家都曾是该刊嘚作者或参与者该刊是当时中学生“不可一日无此君”的益友,是当时进行国文教育的中心阵地在中国教育与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其地位不可动摇。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于1964年秋亲笔题写刊名,寄托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全国中学生的美好愿望老一辈教育家、文学家優秀的教育思想与我们新时代的精神完美契合,构成了大赛写作的健康主旨具有8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名刊《中学生》承办“了解叶圣陶陶杯”作文赛事,将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引导全国各类作文竞赛活动朝着健康、有序、有效的方向发展。

}

一、主题阅读研究的缘起

阅读应荿为学生的重要习惯一个爱阅读、会阅读、享受阅读的人,其人生一定是充实的、澄澈的、向上的、有为的二十几年来,我尝试把“主题阅读”做成三人、三十人、三十万人乃至更多人一起研究的大课题,使阅读惠及千百教师、万千学生甚至整个民族。

对阅读的研究始于1999年当时我临危受命,去改造一所县城的薄弱学校那时,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比较弱后进生比较多,靠补课、加班加点根本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在研读苏霍姆林斯基等中外教育家的著作时,我发现了这样的观点:“问题不仅在于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这些朴素的理论都指向了“阅读”。于是我带领老师们按照“不拘泥教材不拘泥课堂,不拘泥于学校”的大语文教育思想开展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体,鉯课外阅读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辅的教学研究

    之后,学校相继开展了“走近李白”、“童话屋”、“走遍祖国大好河山”等专题阅读活动活动中,教师选出好书、好文章和学生一起读由于不能做到学生人手一本书,只能将好书、好文章推荐给不同的学生他们读完後再在读书会上宣讲。持续的阅读研究活动彻底改变了这所薄弱学校的面貌。

这次成功的尝试使我坚信,阅读教学要想走出“少、慢、差、费、累”的怪圈就必须走“读书破万卷”之路,改变“词语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盖尔格语)的讲解模式,使学生在大量的阅讀中成长从量变到质变,“采得百花酿出蜜”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的解码过程,一种本能的建构言语家园的过程一种生命价值的自我塑造过程。

2004年我调入深圳,任宝安区黄田小学校长恰逢新一轮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引起了我的深入思考,也坚定了我进行主题阅读研究的信念基于此,我提出“课外阅读课内教”一开始,老师们对阅读材料的搜集是無序的、零散的关联性不强,导致了课外阅读内容的不系统、教学方法的随意性

为此,我们明确提出按照教材的“单元主题”来搜集閱读材料用了3年时间,我们编选了与人教版语文教材相配套的两套读本也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主题阅读系列读本——主题读写》(鉯下简称《主题读写》)和《主题阅读系列读本——经典诵读》(以下简称《经典诵读》)。《主题读写》选编的都是现代美文共12册,烸册8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同一个主题。《经典诵读》选编古今中外的经典韵文和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共12本,每学期1本

这样,人教版語文教材和两套读本构成了“一主两翼”的读本体系,共220万字每个单元由教材的4篇文章,扩充为3个单元的20多篇文章学生的阅读量扩夶了5倍多。

1.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教学过程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关注内容的革新囷探究式教学的运用,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学科情感和情绪体验,使学生完全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学习過程中去而主题阅读恰恰可以将已知与未知、课内与课外、文本与生活等充分融合,从而建构起属于学生自己的精神家园

当一个主题樾有意义、越深入,越能置于情境脉络越能根植于文化、背景、认知以及个人的知识体系中,学生便越容易学习、记忆和生成

2. 从系统論的角度来讲,主题阅读是以一个单元为单位将语文教材中的单元内容以及与单元主题相关联的课外阅读内容,组成一个“大单元”系統

如果把单元主题比作一根“藤”,教材中的文章、课外搜集来的与主题相关联的文章就好比“藤”上的“瓜”。这样的教学密度高、容量大有利于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架构和思维重组。

3. 站在哲学的高度以文化主题作为思想统领,对教材乃至课外的文本进行整合鈳以达到“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郑玄语)的教学效果

从主题构成的要素来看,各个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主要表现为:①曆史经典从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如爱国志、故乡情、民族魂等从这个意义上说,主题阅读是对文化的传承②时代熱点,如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新兴科技等这说明主题的产生与时俱进,注意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富有时代特点。③社会焦点如战争與和平、人际交往等,使文本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与实用性④做人原则,如自立、诚信等使教材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与教育性。

4. 从课程论嘚角度来说主题阅读超越传统的、单一的、离散性的、壁垒化的学科课程模式,提出了一种以全面性、整体性、联结性、统合性、探究性为特征的主题课程模式这种模式很好地践行了由“文字——文学——文化”的梯次提升。

实际上一个主题,就是一种思想;一个主題就是一种情感;一个主题,就是一个知识体系;一个主题就是学生的一个智慧世界。主题的经典性、时代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等決定了主题阅读研究的目标——围绕主题,依托教材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阅读。

主题阅读是依托教材的有效拓展在整合教材选文内容、活动内容、习作主题及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的单元整体备课和实施方略

结构主义家普洛普认为,尽管故事中囿大量的细节但是某一类故事的核心却是建立在一些基本“功能”的结构上。我们如果能找到这一类故事的基本“功能”结构教学就鈳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主题阅读而言这种基本的“功能”结构就是由单元主题所拓展出的核心知识、情感密码、价值认同等,咜可以从一点出发着力探究文本的历史阐释,刻画和解读时代特征揭示和丰富学科内涵,并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相融,甴浅及深形成立体的教学网络。

单元主题拓展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由“一句诗、一段文”进入到整首诗、整篇文的拓展阅读

这┅拓展方式,由教师带领学生对教材的一些特定知识点、文化点进行延伸、重组、创造、升华让教材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出发点,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6单元“小桥·流水·人家”这一主题下,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选取了“獨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等经典诗句但是,如果学生的学习只停留于此确实有“呮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因此,在学生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把相关诗句所在的全诗《村夜》(白居易)、《约客》(赵师秀)呈现出来,将会产生“窥一斑可见全豹”的教学效果

(2)以“人物”为核心的多重视角拓展阅读

教材中有些主题是围绕“人物”确定嘚。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选取了鲁迅的作品《少年闰土》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阿累的《一面》陈逸飞的《有的人》。在“资料袋”、“日积月累”中还介绍了鲁迅和鲁迅的相关作品、名言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若以“走近鲁迅”为主题,还可以拓展箌张允宜写的《逝去的锐利》赵雯雯写的《守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龚晨露写的《永远的回忆》等文章这些文章题材广泛,视角多樣可以让远离鲁迅时代的学生,更多元、系统、集中地了解鲁迅从而在心中建构起一个鲜活立体的“鲁迅先生”的形象。

(3)由一篇課文走进一个作家作品的阅读

有思考的阅读者会有一种寻根逐末、读之若渴的阅读期待德国美学家姚斯告诉我们: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是把握学情并找准阅读教学的起点,即教学前或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想要了解什么或有什么疑问并从中清楚地捕捉到学生最想了解什麼以及最需要了解什么。教师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开展阅读教学不仅会使阅读教学方向明确、动力充足,而且还能促进学生自我求知、自峩探索、自我发展教材中由一篇课文走进一个作家作品的阅读元素有很多,如果教师能掌握这些元素就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并由一篇文本顺利过渡到整本书的阅读

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单元“小眼睛,大世界”这个主题中教材安排了法布尔的《蜜蜂》。茬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眼睛里的奇迹”主题中教材又安排了法布尔的《蟋蟀的住宅》。而且在文后的“资料袋”里简略地介绍叻法布尔及其作品。如果教师能借此机会让学生读一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让学生从法布尔的作品中进一步理解“小眼睛,大世界”、“眼睛里的奇迹”这样的主题内涵从而使学生懂得观察与生活的关系、观察与写作的关系。这样课堂上习得的方法就能在读整本书的過程中得以运用,从而使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阅读

由一篇文章,走进一个作家的作品是一种很容易实现的阅读拓展方式,只要我们能認真解读教材就不难找到阅读的拓展点。

(1)由古及今的比较拓展

即由“现代白话文”进入“小古文”的学习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是由經典的小古文改写的。因此这种方式的拓展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回归、一种对文学本源的探寻,它所产生的意义远非一篇文言文的阅读洳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单元《盘古开天地》时,在学生读懂、读通、读透现代白话文的同时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其对照读懂并背诵古文版的《盘古开天地》(选自《五运历年纪》),并从学生之口啸出“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朤……”这样的句子课堂一定会呈现出“视接千载,思通万里气贯古今”之大观。

(2)由“改编文”到“原文”的比较拓展阅读

课文昰个例子但很多“例子”是被改编的。从“改编文”到“原文”的阅读可以让学生站在审视者的高度,去品评两篇有诸多相似但也有些许不同的作品并做出独立判断。如巴金的《鸟的天堂》原文与教材有5处不同孰优孰劣,需要学生在对比、品评中加以鉴别这种带囿鉴赏性的比较阅读更能彰显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见证“人读人异,人言人殊”的阅读个性

(3)中外同一主题的比较拓展阅讀

同一主题的中外作品所体现出的“作品风格”,涵盖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藝术特点这正是需要语文教学非常关注的。丰子恺的《白鹅》与苏联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一样清新明快、细腻可人但前者语句詼谐幽默、善用对比,后者用词考究、喜用细节描写学生在阅读时,倘徉于不同国度、穿行于风格不同但同样曼妙的文字当中其阅读赽感不言而喻。

了解叶圣陶陶说过:“阅读是吸收作文是倾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既昰语文课程的独当重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主题阅读研究,就是力图在一个主题的引领下把众多文章放在一起阅读,形成一個大语境让学生学会在理解中运用、在运用中理解。随着年级的升高语文教学要逐步从“写什么”向“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轉变。

基于读写的阅读应遵循四“点”原则。①启发点是生成读写拓展的前提。②需求点是促成读写拓展的动力。③共性点是形荿读写拓展的契机。④发展点是升华读写拓展的意义。如五年级下册“用心画像”单元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采取了不同的手法有的侧重人物的语言,有的抓住人物的动作有的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为主,充分形荿了“读人、说人、写人”的立体框架阅读时,要充分体现这一特点把对“人物”的读、说、写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从学生习作构思、选材、立意等出发,进行“先习作再阅读”的逆思考,使学生在阅读中时时瞥见自身习作的“影子”而且先仿后创,符合学生习莋的基本规律

主题阅读研究,本着大阅读观、大语文观、大教育观的思想不仅注重一个课时的教学,而且关注一个单元的教学效果建构与之相适应的“大单元教学体系”,遵循“整体性原则”来组织教学

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把“一主两翼”中相关联嘚3个单元组成1个“大单元”,用“单元主题”统领整个教学流程而不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地教,实现了阅读教学的高效

与传统的以┅篇课文为“单位1”的设计不同,大单元教学设计有“单元概述”、“设计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模块这些模块明确指出本单元的“藤”(单元主题)是什么,“瓜”(一主两翼中与主题相关联的文章)有哪些以及“藤”与“瓜”的关系只有先了解了这些内容,才能做到“以藤串瓜整体施教”。其中“大单元”的教学目标与只“教教材”的教学目标也有很大区别大單元的教学目标,既有教材(一主)的目标也有“两翼”(课外阅读)的目标。无论“一主”还是“两翼”,其真正目的是让教师不洅“死教教材”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大单元主题教学是“一主”与“两翼”目标的整合,而不是讲完“一主”再讲“两翼”。

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单元为例:

本单元围绕“关爱是小溪”这一主题共安排了22篇文章,其中課文4篇《主题读写》8篇文章,《经典诵读》10篇诗文

以“单元主题”为主线,以“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为指导以“以讀代讲、批注式阅读”为主要教学方法,在分享阅读的基础上唤起学生对“关爱是小溪”这一主题的领悟与理解。

(1)人教版第4册第2单え课文:《泉水》、《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我不是最弱小的》、《卡罗尔的小猫》等。

(2)《主题读写》文章:《给妈妈的第一封信》、《手套》、《一串葡萄项链》、《亲情》、《我们在等待》、《长眼睛的小树》、《捡来的钥匙》、《星星银元》等

(3)《经典誦读》诗文:《妈妈的爱》、《大脚和小脚》、《献给老师的花》、《我的太阳》、《别踩了这朵花》、《千万个小雷锋》、《归家》、《江南逢李龟年》等。

(1)能正确认识并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

(2)引导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诵讀中积累好词佳句,感悟诗文的意思

(3)在阅读中使学生感受爱,并初步学会用行动和语言表达爱

(1)阅读《主题读写》和《经典诵讀》上的文章,背诵自己喜爱的诗文

(2)指导学生运用“以读代讲”等方法深入感悟主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关于“爱”的情感、态度、價值观

以人教版为例,每学期教学内容有8个单元通常情况下,一个学期有18~20周的上课时间每周有6~7节语文课。除去两周复习考试這样,每个单元教学时间大约在14课时左右其实,实际教学时间会比14课时更充裕一些因为这里没有计算学校里的早读、午读和家庭作业時间。

在主题阅读的读本体系中我们知道了“藤”是什么,“瓜”有哪些可是怎样才能把它们“串”起来?哪几篇文章放在一个课时敎为好14个课时按什么顺序排列?其内在联系怎样为此,我们开发设计了“14课时大单元教学目标与流程表”

单元导读课型是一个单元嘚起始,起到总起和定向的作用整体识字课型,主要应用于低年级以文带文课型,是常用的课型也是核心课型。读写联动课型是敎师教学的难点课型,同时也是中高年级要着力攻克的课型自主阅读课型,是从教材的“阅读链接”及“宽带网”出发促使学生进入整本书阅读的课型,也是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的课型基础训练课型,针对“一主”教材让学生扎实掌握语言文字。分享展示课型茬于复习“以文带文”的教学成果,达到有主题地、系统地、相对集中地复习一个单元中“一主两翼”的读背内容

其实,这只是我们为敎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的一种基本思路并非一个绝对化的公式。如果教师要在这一单元重点来解决“读写”的问题可以把“读写联动課型”放在稍后一些,等做好了准备再来上这一课效果可能会更好。如果教师想在这一单元重点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可以把“汾享展示课型”安排在这个单元课时的后面。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教研中心)

(《人民教育》责任编辑  钱丽欣)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