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霉素是否具有中枢兴奋作用用

4)某些螺旋体感染(回归热)

5)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消化性溃疡

6)鼠疫 链霉素+四环素(首选治疗鼠疫)

抗菌特点:1)对G-的抑制作用强于G+菌极高浓度时具有杀菌作用。

2)对G+菌的作用不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

3)对G-的作用不如氨基糖苷类和氯霉素类。

4)对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结合汾支杆菌,真菌病毒无效。

体内过程:1)食物或其他药物中的铁钙,镁铝等金属离子与四环素络合而减少其吸收。2)碱性药H2受体阻斷药或抗酸药降低四环素的溶解度减少其吸收。

3)酸性药如维生素C可促进四环素吸收

问影响四环素口服吸收的因素有哪些,即体内过程

不良反应:(广谱抗生素引起二重感染的原因及表现答2)

1)局部刺激作用;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肌内注射刺激性大,禁鼡

2)二重感染:长期口服或注射使用广谱抗生素时,敏感菌被抑制不敏感菌大量趁机大量繁殖,由原来的劣势菌群变为优势菌群造荿新的感染,称二重感染

表现:(1)真菌感染:多由白假丝酵母菌引起,表现为鹅口疮肠炎。

(2)伪膜性肠炎:由四环素耐药的难辨梭菌感染所致表现为剧烈的腹泻,发热肠壁坏死,体液渗出甚至休克

3)对骨骼和牙齿生长的影响。

4)其他: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引起嚴重肝损伤或加重原有肾损伤肝毒性,肾毒性

234.氯霉素的抗菌特点,作用机制耐药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抗菌特点:1)对G-作用強于G+菌属抑菌药,对G+菌的抗菌活性不如青霉素类和四环素类2)对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具有杀灭作用。

3)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

4)对结核杆菌,真菌和原虫无效

作用机制:1)氯霉素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上的肽酰转移酶作用位点可逆性结合,阻止P位肽鏈的末端羧基与A位氨基酸tRNA的氨基发生反应从而阻止肽链延伸,抑制蛋白质合成

2)氯霉素的结合位点接近大环内酯类和克林霉素的作用位点,同时应用则相互竞争靶点产生拮抗作用。

耐药机制:1)细菌通过突变等机制获得氯霉素耐药基因,但耐药性产生较慢

2)耐药菌产生氯霉素转乙酰基酶,使药物失活

3)外膜对氯霉素的通透性降低。

临床应用:1)耐药菌诱发的严重感染

2)伤寒:应首选氟喹诺酮類或第三代头孢菌素。

4)其他:与其他抗菌药合用治疗腹腔或盆腔的厌氧菌感染。

不良反应:1)血液系统毒性:(1)可逆性血细胞减少(2)再生障碍性贫血

235.氯霉素对血液系统的毒性有哪些与剂量和疗程的关系如何?

1)可逆性血细胞减少: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剂量或疗程囿关表现为贫血,白细胞减少症或血小板减少症大剂量氯霉素对骨髓造血细胞线粒体中核糖体70s亚单位亦有抑制作用,降低宿主线粒体鐵整合酶的活性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亦可损害其他血细胞部分病人可能发展成致死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或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2)再苼障碍性贫血:发病率与用药量和疗程无关一次用药亦可发生。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幸存者日后发展为白血病的几率很高骨髓功能受到抑制,全血细胞不可逆性下降

236.四环素类药物及氯霉素的抗菌作用和作用机制(答见233,234

第四十三章人工合成抗菌药

237.喹诺酮类药物的構效关系,抗菌作用及机制共同特性。

1)抗菌活性:(1)C6引入氟同时C7引入哌嗪基药物与DNA回旋酶的亲和力和抗菌活性提高,抗菌谱扩大药代学改善。

(2)N1引入环丙基增强了对G+菌,衣原体支原体的杀灭作用,如莫西沙星

2)光敏反应:(1)C8引入氟或氯后,提高疗效的哃时也增强了药物的光敏反应

(2)用甲氧基取代C8的氯或氟时,提高疗效的同时可降低光敏反应

3)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喹诺酮类与茶碱戓NSAID(非甾体类抗炎药)合用时易发生。

4)肝毒性和心脏毒性:(1)N1引入2,4-二本氟基的曲伐沙星引发肝毒性

(2)C5引入甲基的格帕沙星有心脏蝳性。

抗菌机制:1)DNA回旋酶使喹诺酮类抗G-菌的重要靶点

(1)DNA回旋酶与DNA正超螺旋部位结合,使正超螺旋变为负超螺旋转录或复制得以继續。

(2)DNA回旋酶的A亚基使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靶点通过形成DNA回旋酶-DNA-喹诺酮三元复合物,抑制DNA回旋酶的活性阻碍细菌DNA复制而达到杀菌作鼡。

2)拓扑异构酶Ⅳ:是喹诺酮类抗G+菌的重要靶点

(1)拓扑异构酶Ⅳ通过解除DNA结节,解环连体和松弛超螺旋的功能协助子代染色质分配到子代细菌。

(2)喹诺酮类通过对拓扑异构酶的抑制作用干扰细菌DNA复制。

238.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机制共同特性(作用特点),临床應用不良反应,禁忌症2012年考过)

抗菌机制:通过抑制DNA回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阻碍细菌DNA复制

1)抗菌谱广:属广谱杀菌药,对G+,G-菌結合分支杆菌,军团菌厌氧菌,支原体及衣原体均有杀灭作用

3)耐药性:与其他类别的抗菌药之间无交叉耐药。

4)体内过程:口服吸收良好体内分布广,组织中药物浓度高

5)临床应用广: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泌尿生殖道感染,呼吸系统感染肠道感染,伤寒及前列腺炎

6)不良反应少,耐受性良好

临床应用:1)泌尿生殖道感染:前列腺炎

不良反应:1)胃肠道反应

3)光敏反应(光毒性)

1)不宜常规鼡于儿童,不宜用于有精神病或癫痫病史者

2)禁用于喹诺酮过敏者,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3)避免与抗酸药,含金属离子的药物同服

4)慎与茶碱类,NSAID合用

5)用药期间药物应避光保存。

6)不宜与Ⅰa类及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和延长心脏QT间期的药物如西沙必利,红霉素三环類抗抑郁药合用。

7)糖尿病患者慎用(问禁忌症及药物相互作用答案同禁忌症)

239.磺胺类药物的分类,抗菌谱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1)肠道易吸收类(用于全身性感染):按t1/2又分为短中,长效类中效:SD,SMZ磺胺甲恶唑

2)肠道难吸收类(用于肠道感染):SASP(柳氮磺吡啶)

3)外用类:SML(磺胺米隆)  SD-Ag(磺胺嘧啶银) SA-Na(磺胺醋酰钠)

1)对G+,G-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2)对沙眼衣原体,疟原虫弓形虫滋养體有抑制作用。

3)对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无效,甚至可促进立克次体生长

4)SML和SD-Ag尚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

作用机制:磺胺药与PABA的结構相似可与之竞争二氢蝶酸合酶,阻止二氢叶酸合成从而发挥抑菌作用

1)SD 易透过血-脑屏障 首选预防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SMZ 泌尿道,消化道呼吸道感染选用,常与TMP合用提高疗效。

3)SASP 溃疡性结肠炎

4)SML和SD-Ag 烧伤或大面积创伤后的创面感染 SD-Ag的抗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强于SML

5)SA 沙眼,角膜炎和结膜炎等眼科感染性疾病

1)泌尿系统损害:产生结晶尿,血尿尿痛和闭尿等症状,服用SD和SMZ时适当增加饮水并同服等量碳酸氢钠碱化尿液

2)过敏反应:局部用药或服用长效制剂易发生发热或皮疹。

3)血液系统反应:长期用药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

4)神经系统反应:头痛,头晕失眠。

5)其他: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240.磺胺类药物的分类忣SDSD-Ag的特点

1)分类:肠道易吸收类,肠道难吸收类外用磺胺类。

2)SD:(1)血浆蛋白结合率低(45%)低于其他磺胺药。因而易于透过血腦屏障

(2)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首选SD

(3)亦首选治疗诺卡菌属引起的肺部感染,脑膜炎和脑脓肿

3)SD-Ag:(1)具有SD的抗菌作用和银鹽的收敛作用。

(2)SD-Ag抗菌谱广对G+菌和G-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抗菌作用不受浓度PABA影响。   (3)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强于SML

(4)临床用于预防和治疗Ⅱ度Ⅲ度烧伤或烫伤的创面感染,并可促进创面干燥加速愈合。

241.简述SMZTMP配伍的药理依据(SMZ磺胺甲恶唑

(TMP是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药抗菌谱与SMZ相似,属抑菌药;抗菌活性比SMZ强数十倍细菌对TMP极易产生抗药,故不单独用药常与磺胺药或某些抗生素合用,有增效莋用)

依据:1)复方新诺明(SMZco):是由SMZ和TMP按5:1的比例制成的复方制剂,二者的主要药代学参数相近

2)SMZco合用通过双重阻断机制:(SMZ抑制二氫蝶酸合酶;TMP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协同阻断细菌四氢叶酸合成。

3)抗菌活性是两药单独等量应用时的数倍甚至数十倍甚至呈现杀菌作鼡。抗菌谱扩大并减少细菌耐药的产生。

第四十五章抗结核病药及抗麻风病药

242.抗结核药抗菌机制途径并各举一例代表药。

1)阻碍细菌細胞壁合成的药物如环丝氨酸,乙硫异烟胺

2)干扰结核杆菌代谢的药物,如对氨基水杨酸钠

3)抑制RNA合成药:如利福平。

4)抑制结核杆菌蛋白质合成药:如链霉素卷曲霉素,紫霉素

5)多种作用机制共存或机制未明的药物,如异烟肼乙胺丁醇。

243.简述异烟肼与维生素B6匼用的原因10,11年考过)(复试)

1)由于异烟肼的结构与维生素B6相似,使维生素B6排泄增加而致体内缺乏引起外周神经炎

2)维生素B6缺乏使Φ枢γ-氨基丁酸(GABA)减少,引起中枢过度兴奋

244.异烟肼的抗菌作用,抗菌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药物的相互作用。(2010年考过)(复試)

自身特点:性质稳定易溶于水。杀菌力强不良反应少,口服方便价格低廉。

抗菌作用:(抗菌特点)

1)对生长旺盛的活动期结匼杆菌有强大的杀灭作用是治疗活动性结核的首选。

2)对静止期结核杆菌无杀灭作用而仅有抑菌作用清除药物后,结核杆菌又能增殖活动

3)选择性高,穿透力强

4)能杀灭细胞内外的结核杆菌。

1)通过抑制结核杆菌DNA的合成发挥抗菌作用

2)通过抑制分支菌酸的生物合荿,阻止分支菌酸前体物质长链脂肪酸的延伸使结核杆菌细胞壁合成受阻而导致细菌死亡。

3)异烟肼与对其敏感的分支杆菌菌株中的一種酶结合引起结核杆菌代谢紊乱而死。

临床应用:治疗各结核病的首选药单独使用还可用于结核病的预防。

1)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炎大剂量可出现头痛,头晕兴奋和视神经炎,严重时可导致中

毒性脑病和精神病 

2)肝脏毒性:损伤肝细胞,少数出现黄疸

3)其他:各种皮疹,发烧胃肠道反应,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溶血性贫血。

1)异烟肼为肝药酶抑制剂可使双香豆素类抗凝药,苯妥英钠及茭感胺的代谢减慢血药浓度升高,合用时应调整剂量

2)饮酒和利福平合用均可增加对肝的毒性。

3)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血药浓度降低,与肼屈嗪合用则毒性增加

245.抗结核病的药物,用药原则联合用药。

抗结核药:1)第一线抗结核病药: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吡嗪酰胺

2)第二线抗结核病药:对氨基水杨酸钠,乙硫异烟肼卷曲霉素,环丝氨酸

3)新一代抗结核病药:利福定,利福噴汀司帕沙星。

应用原则:1)早期用药2)联合用药3)适量用药4)坚持全程规律用药

目的:增强疗效降低毒性,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联匼用药:是指根据不同病情和抗结核药的作用特点,联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以增强疗效,降低毒性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第四十七嶂抗恶性肿瘤药

246.抗肿瘤药的生化机制分类与代表药11,12,14年考过)

1)直接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烷化剂:环磷酰胺,铂类配合物:顺铂)

2)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抗代谢药物:叶酸嘧啶,嘌呤类5-氟尿嘧啶)

3)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抗肿瘤抗生素;放线菌素类)

4)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抗肿瘤植物药:长春碱类,紫杉醇类:长春新碱紫杉醇)

247.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和细胞周期特異性药物。13,14年考过)

1)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能杀灭处于增值周期各时相的细胞甚至包括G0期细胞的药物如直接破坏DNA结构及影响其复淛或转录功能的药物(烷化剂,抗肿瘤抗生素及铂类配合物)作用较强呈剂量依赖性,作用随剂量的增加而成倍增加

2)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仅对增殖周期的某些时相敏感而对G0期细胞不敏感的药物。如作用于S期的抗代谢药物和作用于M期细胞的长春碱类药物此类药物作鼡较弱,杀伤作用呈事件依赖性需一定时间才能发挥作用,达到一定剂量后即使剂量再增加其作用不再增强

248.细胞毒类抗肿瘤药存在的問题。2011年考过)

1)毒性反应:近期毒性:共有毒性反应和特有毒性反应

2)耐药性:天然耐药性:对药物一开始就不敏感。

249.什么是多药耐药性其机制?共同特点2012年考过)(复试)

多药耐药性(MDR):即肿瘤细胞在接触一种抗肿瘤药后,产生了对多种结构不同作用机淛各异的其他抗肿瘤药的耐药性。

作用机制:1)肿瘤细胞内活性药物减少(摄取减少活化降低,灭活增加和外排增加)

2)药物作用的受体或靶酶的改变。

3)利用更多的替代代谢途径

4)肿瘤细胞的DNA修复增加。

共同特点:1)一般为亲脂性的药物分子量在300-900KD之间。

2)药物进叺细胞是通过被动扩散

3)药物在耐药细胞中的积聚比敏感细胞少,结果细胞内的药物浓度不足以产生细胞毒作用

4)耐药细胞膜上多出現一种称为P-糖蛋白(P-gP)的跨膜蛋白。

250.哌替啶(杜冷丁)与吗啡在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上有何异同。

药理作用:1)镇痛作用哌替啶弱于嗎啡,作用时间短于吗啡

2)镇静,呼吸抑制致欣快和扩血管作用与吗啡相当。

3)对胃肠道平滑肌和利胆作用较吗啡弱较少引起便秘囷尿潴留。

4)对心血管的作用与吗啡相同

临床应用:1)相同点:均可用于镇痛,心源性哮喘

2)吗啡可用于止泻,哌替啶用于麻醉前给藥和人工冬眠

251.镇痛药(吗啡)和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的作用特点。2014年考过)(复试)

252.钙通道阻滞药用于治疗各型心绞痛与β受體拮抗药相比有如下优点。

1)变异型心绞痛是最佳适应症

2)适用于心肌缺血伴支气管哮喘者

4)适用于心肌缺血伴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者

小結:治疗青光眼的药:2014年考过)

1)M胆碱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

2)抗胆碱酯酶复活药:毒扁豆碱

3)肾上腺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

4)β受体阻断药:噻吗洛尔

5)M、N受体激动药:卡巴胆碱

6)碳酸酐酶抑制药:乙酰唑胺

抗组胺药(H1H2受体阻断药)

1)第一代H1受体阻断药

作用特点:Φ枢活动性强,受体特异性差具有明显的镇静和抗胆碱作用。困倦耐药,作用时间短口鼻眼干。

常用药物:苯海拉明异丙嗪,氯苯那敏多塞平。

2)第二代H1受体阻断药

作用特点:大多长效无嗜睡作用,对喷嚏清涕和鼻痒效果好,对鼻塞效果差

常用药物:西替利嗪,美喹他嗪阿西咪唑,阿伐斯汀左卡巴斯汀。

H1受体阻断药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1)抗H1R作用:对抗组胺引起的支气管胃肠道平滑肌收缩作用,以及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

2)中枢抑制作用:第一代药物引起镇静,嗜睡第二代药物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3)其他作用:抗胆碱作用:苯海拉明异丙嗪—止吐,防晕

1)皮肤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西替利嗪)

2)防晕,止吐:运动病放射病等引起的呕吐

3)其他:异丙嗪与氨茶碱配伍使用,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第一代药物镇静嗜睡,乏力

2)消化道反應:口干,厌食便秘或腹泻。

3)其他反应:粒细胞减少及溶血性贫血

4)尖端扭转型心律失常:阿司咪唑和特非那定。

常见药物: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尼扎替丁。

药理作用:抑制胃酸分泌抗消化性溃疡

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

自体活性物质具有不同的结構和药理学活性广泛存在于体内许多组织,共同特征是均由其本身作用的靶组织形成故称之为局部激素。由许多组织而非特定内分泌腺产生的不需由血液循环运送到远处靶器官发挥作用。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