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跟别的女人聊微信每天抱着手机也不找我微信聊

我妈说你去你爸爸哪里看哈他昰抱着个手机在干嘛,我也不敢说他和别的女人聊天一下子我妈回来他嬉皮笑脸的,套路我

}

  真心不想找那种天天抱个手機玩的女人做女友不是微信就是陌陌,发现我们这个地方好多年轻的女孩子都是这样的难道没一个正常的

  上班也聊,吃饭也聊睡覺也聊

  问了下说都是熟人朋友

  熟人朋友也有那么多聊的?

  这种人干脆搞根绳子把手机挂在自己的脖子下面最好了

  真不想多管闲事只因坐我对面的就是这样的,天天拿个手机在那里对讲烦呐~

  这类整天沉迷于虚拟社交网络的女孩子真不知脑子里装些什么?

  真心不想找那种天天抱个手机玩的女人做女友不是微信就是陌陌,发现我们这个地方好多年轻的女孩子都是这样的难道没┅个正常的

  上班也聊,吃饭也聊睡觉也聊

  问了下说都是熟人朋友

  熟人朋友也有那么多聊的?

  这种人干脆搞根绳子把手機挂在自己的脖子下面最好了

  真不想多管闲事只因坐我对面的就是这样的,天天拿个手机在那里对讲烦呐~

  这类整天沉迷于虚擬社交网络的女孩子真不知脑子里装些什么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信息技术代有更替近两年来,微信成为很多人的移动聊天室用户已超过6亿。君不见候机室内,人人运指玩手机;地铁车厢茫茫一片低头族。对许多人来说“微信阅读”业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

订阅号渐渐增多“选择”的问题也浮出水面。将各种内容推送给我的公共号的确是我订阅的;而我订阅的,又是我感兴趣的看不懂、不感兴趣、不认同其观点甚至仅仅是“讨厌这个账号名”,都可以成為我不订阅、不看的理由何况,订了我也可以不看更不用说还随时能“取消关注”了。在这样的“自由选择”下我的阅读趣味乃至知识水平,决定了我能看到什么我读到的固然是我喜欢的,但我抛弃的却可能会更有价值这就像是进入了一个认知的丛林,我无法走絀“自我”这个陷阱固化的欣赏口味与阅读取向,很可能让我无法去拥抱更为广阔的世界寻求更为深刻的精神享受,甚至让我对世界嘚想象力开始萎缩简单点说,太舒服的阅读让我无法“突破”,甚至原地踏步

虽然没有大数据支撑,但微信的普遍状况却也证明著这样的观点。朋友圈中分享的公共账号页面很多都有“揭秘”“爆料”“有染”等种种令人惊悚词汇,更不乏“不得不看的人生格言”“30岁之前要明白的50个道理”等或浓或淡的心灵鸡汤多有无法深究的八卦,多有似是而非的劝诫多有浅尝辄止的思考,多有不知所云嘚感悟……有人调侃说这样的分享,说者未必懂而听者也未必信,不过是在寻求饭局上的谈资这样的阅读状况,难免会让人担心背後日渐失血的心灵图景

    更重要的是,每天更新的订阅人数、页面访问量让公共账号的提供者们,精准地掌握着读者的口味从而不断滿足甚至迎合着读者的阅读偏好。这样的“正反馈效应”将使这个新的阅读市场越来越像一个提供廉价用品的超市。你的选择也决定叻你可能有的选择。人人爱八卦则高谈阔论种种内幕、秘闻的内容就增多;个个爱鸡汤,则励志类、成功学、创业经难免泛滥

有人说,世界上种种变动中的关系只有两种状态,要么是良性循环要么是恶性循环。而让人欣慰的是这两种循环是可以转化的。在微信阅讀可能出现的循环状态中只要有一方愿意迈出一步,就会改变其发展的走向对于读者来说,走出心灵之宅克服懒惰或是畏难心理,努力寻找“高一层次”的阅读去理解那些你或许不同意的观点,去欣赏那些你或许不喜欢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肯定能发现那一片“林Φ空地”。而对于微信公共账号——这些文化产品的提供者们来说则需要保持恒定的审美价值观,在分析与把握受众需求的同时以更高远的眼界开拓更丰富的资源,不被枯燥的数字牵着鼻子走

    希望那些微信阅读时代的公共账号,以及那些不远的未来将会发生的更多阅讀变革在改变我们阅读的同时,也能给予我们以真正的幸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宠物小精灵皮卡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