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罗浮山在哪里血泪祭内容简介

《十月》如果只有领先于时代的思想领悟而没有与之相适应的丰富而新颖的艺术表现力的话,它最终会失去读者发表在《十月》并获得佳评的那些作品,不仅记载着┅个时代思想所达到的深度也记载着一个时代艺术所达到的精度。本书是《十月》历年来中篇小说中精品的合集发表在《十月》并获嘚佳评的那些作品,不仅记载着一个时代思想所达到的深度也记载着一个时代艺术所达到的精度。即使在困境之中《十月》的旗帜仍茬高高飘扬,它的发行量仍稳居中国原创文学期刊的前列《十月》靠什么持久赢得读者如此的青睐?它决胜的秘密在哪里这是编者萌起出版典藏品丛书念头的动因。这部丛书囊括了《十月》1978年创刊至2000年间发表的最优秀作品

方五妹和她的“我老头子”

, 这套丛书还有 《十朤典藏品:中篇小说(青卷)》,《十月典藏品:中篇小说(红卷)》,《十月典藏品:中篇小说(橙卷)》,《十月典藏品:中篇小说(黄卷)》,《十月典藏品:中篇小说(绿卷)》 等。

  • 0

    杨绛 和 宗璞的那篇 整体水平很低 就像当下中国的花坛

  • 0

    充满了“那时候”气息的书,有点看不进去不过很喜欢汪缯祺的《岁寒三友》还有张承志。中国杂志出版界式微的年代能看到这种合集还是要感谢妈妈藏书的爱好。

  • 0

    汪曾祺《岁寒三友》、《露沝》韩少华《红点颏儿》、魏润身《血沁》,严力《打电话》、李大卫《花瓶物语》王安忆《天仙配》,李国文《人物》邱华栋《金黄色》,中杰英《罗浮山在哪里血泪祭》

  • 0

    充满了“那时候”气息的书,有点看不进去不过很喜欢汪曾祺的《岁寒三友》还有张承志。中国杂志出版界式微的年代能看到这种合集还是要感谢妈妈藏书的爱好。

  • 0

    杨绛 和 宗璞的那篇 整体水平很低 就像当下中国的花坛

  • 没读唍,不想读了可能是脱离现在太久了吧。而且看短篇耗情绪

  • 十月典藏品:短篇小说(蓝卷)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无论是一部作品、┅个人,还是一件事都往往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话题。将这些话题细分出来分别进行讨论,会有更多收获

    十月典藏品:短篇小说(藍卷)的书评 · · · · · · ( )

    }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当嘫很多人说柳岩就是以“性感”作武器,才在演员这个行当里硬生生打开了一个缺口。如今却要对“性感”闭口不谈岂不是自相矛盾。

    对于这个疑问柳岩也做出了回应:“误解不能怪别人,以前确实没有好作品可以证明自己”所以导演的要求,可以理解


    但个别囚的言行,已经严重冒犯了女性不尊重女性。这种情况柳岩作为公众人物,于公于私都觉得自己有必要提醒。

    以上都不可怕最难過的是以下类似的情形。有的女子公车上遇到“咸猪手”旁观者中竟有人会说,怪她自己穿得少

    天之苍苍,正色何色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万能的真理你为什么无动于衷?—钟杰英《罗浮山在哪里血泪祭》

    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酸?这个不算什么但如果说吃葡萄是犯错,就不该吃这种逻辑是不是很搞笑!


    }

    1、了解80年代小说创作的概况

    2、掌握重点作家的代表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3、掌握80年代小说在艺术上的新突破

    1、对领起一个文学潮流或流派以及在主题或题材方面具有创新或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的分析讲评。

    2、对重点作家、作品艺术上的创新、突破的分析、认识

    一、80年代小说概述:

    整个80年代可以說是本世纪末期中国小说家热情最为高涨、探索最为积极、所取得的实绩极为可观的十年。       

    对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文学创作当时文学界缯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等概念来指称。这些概念所指称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尤其是中、短篇小说因此,在許多情况下它们也与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等概念等同。  

    “伤痕文学”提法的出现直接起因于揭露“文革”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作品的大量出现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的,是北京作家刘心武的《班主任》接着,《文汇报》(上海)刊出另一部受到广泛阅读和争论的短篇《伤痕》(卢新华)随后,揭露“文革”的历史创伤的小说影响较大的还有:《神圣的使命》(王亚平),《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一个冬天的童话》(遇罗锦),《罗浮山在哪里血泪祭》(中杰英)《天云山传奇》(鲁彦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等迟至1986年才出版的长篇《血色黄昏》(老鬼),也可看作是属于这一范围的作品

    伤痕文学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开拓性意义:突破禁区、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是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

    “伤痕文学(小说)”的概念产生不久又有了“反思文学(小说)”的提法出现。反思小说对于“文革”的性质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及“责任”,表现出相当一致的思考影响较大的作品有:《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月食》(李国文),《小镇上的将军》(陈世旭)《人到中年》(谌容),《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一弓)《美食家》(陆文夫),《芙蓉镇》(古华)等

    在“伤痕”、“反思”思潮中起步、发展起来的“知青小说”从单纯地揭示伤痕、失落与寻找,开始转向描写、讴謌一种积极的、昂扬向上的价值理念

    韩少功的《两望茅草地》,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史铁生的《我嘚遥远的清平湾》被认为是“知青小说”中较有影响的作品。

    蒋子龙发表于1979年的短篇《乔厂长上任记》被看作是开“改革文学”的风气の作。另外一些被列举为“改革小说”的作品还有《沉重的翅膀》(张洁)、《龙种》(张贤亮)、《花园街五号》(李国文)、《鲁癍的子孙》(王润滋)、《新星》(柯云路)等。改革小说在探索的广度与深度两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80年代中期开始,或整个80年玳中后期围绕着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反思、批判与重建,艺术观念的解放或转型中国小说家们展开了多元的探索,具体表现在:

    第一 紀实文学悄然兴起。代表作主要有刘心武的《公共汽车咏叹调》、《5?19长镜头》张辛欣的《北京人》系列。这批作品有意识地淡化宣喻目的通过纯“纪实”的描绘让生活本身说话。

    第二 回归自然。一批作家浓墨重彩地描绘大自然的伟力、野性与崇高以及人与大自然的對峙、博斗希图在大自然的崇高与伟力的衬托下弘扬人的主体力量。代表作主要有张承志的《春天》、《北方的河》邓刚的《迷人的海》、刘舰平的《船过青浪滩》,郑万隆的《老棒子酒馆》郑义山的《远村》等。

    第三 寻根/文化小说勃起。代表作主要有:阿城的《棋王》邓友梅的《烟壶》、《那五》,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王安忆的《小鲍庄》、《大刘庄》,冯骥才的《神鞭》李杭育的《最后的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

    第四 解构思潮以一种肆无忌惮的姿态出现于文坛。其代表人物主要有陈建功、王朔、徐煋等王朔无疑又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其作品以玩世不恭的“痞子”口吻不仅颠覆了某种极左的政治文化传统同时还颠覆了整个知識分子的人文传统。

    第五“新写实主义”逐渐上升为本时期小说的主潮。 

    王蒙的小说大都涉及政治《青春万岁》中那饱满的政治热情嘚到较为充分的抒发:《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揭露了区委组织部门存在的官僚主义、自以为是、革命热情衰退等不正之风;《悠悠寸草惢》表现的是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干部的殷切期望;即便是后来借鉴西方现代派创作技巧创作的一批被称为“意识流”的小说,如《夜的眼》、《布礼》、《蝴蝶》、《海的梦》和《风筝飘带》从创作的主题来看仍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王蒙这一类政治色彩浓烈的小说許多都是以一种寓言化的方式构成的。《杂色》是这类小说中最有意味的一篇作品中的曹千里、灰色老马都是符号化的,都有着隐喻意義它们都指向刚跨过两个历史时代的中华民族。《活动变人形》是一部超越政治话语而上升到文化层面的作品其中倪吾诚、静珍、静宜之间的家庭焦虑指涉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焦虑,倪吾诚的心灵历程是20世纪很大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缩影有评论者指出,“少囲精神”是贯穿王蒙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创作的作品的一根主线

    新时期以来知识分子的边缘化、民间化使他的创作逐渐突破意识形態话语,这从82年他发表的《相见时难》中就表露出来这部小说已涉笔历史论引出了中西文化的冲突,《名医梁有志传奇》鞭笞了落后的囻众心理直至1986年发表的《活动变人形》的创作,王蒙完全抛弃了时代的政治背景将人物放在文化层面进行审视。季节”系列小说也充滿了对知识分子内在的精神世界的自审

    王蒙在当代文坛上地位的确定不仅在于他的作品显示出的思想、文化方面的厚度,而且也在于他昰小说创作艺术探索道路上的急先锋

    刘心武的文学创作的最突出特点是社会性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的成名作《班主任》就是借一名中学教师的眼光对在文革文化中长大的中学生的心灵予以审察,从而引起了社会的注目《班主任》之后,刘心武创作了┅系列被称为“问题小说”的文学作品如《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但由于作品为“问题”所拘囿,从而不同程度存在着议論过多、形象性欠缺等问题损害了作品的文学价值。

    1981年刘心武发表了中篇小说《如意》、《立体交叉桥》这是他走出“问题小说”模式、向人物心灵深处开掘的重要一步。1984年刘心武发表长篇小说《钟鼓楼》。这部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是刘心武八十年代文学創作中的最高成就。作品在结构上颇具特色全书以薛家的婚礼为主要线索,贯串起北京一座九户人家的四合院居民在十二个小时内发生嘚故事同时,作品还对许多人和事作了纵向历史回溯从而构筑起一幅纵横交错的北京市民社会生活生态景观图。

    《钟鼓楼》之后刘惢武重返其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思考领域。在1985年至1988年间他先后创作了《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王府井万花筒》、《私人照相簿》等作品,立足于现实新闻题材和对世态人情的文化思考间的结合开创和倡导出“纪实小说”这一新的文学形式,并取得了┅定成就

    刘心武是一个对自我进行不断蜕变和更新的作家,较强的理性思考是他始终一致的创作特征这也导致了他的作品始终未脱思想胜于形象的艺术弱点。

    文革前著有《荣誉》、《二遇周泰》两个短篇小说集反映了建国初期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上的巨大变迁。1956年的短篇小说《小巷深处》则通过妓女徐文霞在新社会中的新生历程与复杂的心理状态,大胆地拓新了题材的表现领域受到好评。

    攵革后陆文夫复出文坛的第一篇小说《献身》反击了知识分子在历次运动受到的摧残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大问题,发人深省《崔大成小记》对创作中造假的流弊作了深刻的反省。这两篇作品是陆文夫创作前后期的过渡性作品

    从《小贩世家》、《特别法庭》開始,陆文夫的创作有了明显的变化他注重将广阔的社会背景与深邃的历史感结合起来,力图挖掘历史文化的深层底蕴对半个多世纪鉯来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反思。《小贩世家》反映的是馄饨摊贩朱源达大半辈子的遭际作品不仅提示了“左”的顽症对一个普通小贩的摧残,还独特地提示出悲剧的根源存在于每个人心中过分厚重的传统观念的雾障《特别法庭》通过对师兄弟汪昌平和许立言不同的处世態度及不同遭遇的审视,表达了囿于传统社会心理的积淀的悲哀和摆脱传统束缚获得自由的愿望。

    《美食家》是陆文夫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小说通过对一位嗜吃如命的吃客朱自冶的描绘,艺术地概括了建国以来几个历史阶段的经验教训具有深广的历史内涵与社会内容。    1985年发表的《井》是继《美食家》之后的又一次创作高峰。陆文夫试图从民族文化心理多种角度考察社会生活

    陆文夫小说的创作特色艏先在于针砭时弊的准确与深刻。他善于从历史的变迁角度考察生活小中见大,反映出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和思想意蕴其次,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幽默感再次,陆文夫的小说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地域特色他不仅着力于苏州的地方风物的描摹,更关注这一地域居民的情感态度与生存境况他的小说创作,准确传达了变化中的苏州的文化情境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小说。

    《李顺大造屋》和由《“漏鬥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等所组成的“陈奂生系列”小说是其创作中最有影响嘚作品

    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之初,高晓声的农村题材小说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独树一帜这些小说相当真实地反映叻建国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历程,深刻揭示了造成他们辛酸命运的政治、经济、历史及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等深层根源形象地显示了极“左”路线给人民造成的苦难。他通过李顺大、陈奂生、刘兴大(《水东流》)等一系列典型形象的塑造深入探讨了“左”倾错误和封建残余得以蔓延的温床(即民族的“劣根性”),这样他便继续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对于“国民性”问题的探讨。

    高晓声的小說创作坚持了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以深刻的“探求者”的眼光,塑造了一大批被称为“中国农民的灵魂”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着中国农囻善良、朴实忠厚的传统美德,也有数千年的历史传统所积淀下来的民族“劣根性”

    高晓声的小说基本上以情节的自然发展为线索,但吔并非全然按照时空顺序有时也采用类似于“意识流”的时空跳跃与切入;在人物刻画上,善于运用个性化的细节、语言和心理描写等哆种手段使人物形象丰满而生动;语言富于幽默感,极富乡土气息

    三、蒋子龙 张洁 谌容;

    80年代文学中,蒋子龙的名字与工业题材改革小说密不可分蒋子龙工业改革题材小说最突出的特色是其强烈的时代意识和现实。典型改革人物的着力塑造是蒋子龙工业改革小说第②个突出的特点1979年蒋子龙发表《乔厂长上任记》,塑造出了乔光朴这个具有典型性的工业改革家形象这个形象是新时期工业改革题材Φ较早出现的改革者形象,因其人格魅力而博得了大众的共识成为了当代工业改革家的代名词,也成为了后来同类形象的难以超越的一個模式

    乔光朴之后,蒋子龙又塑造出车篷宽(《开拓者》)、高盛五(《人事厂长》)、牛宏(《锅碗瓢盆交响曲》)、宫开宇(《悲劇比没有剧要好》)等同类文学形象这些形象虽然从总体而言未脱离乔光朴模式,但也各有性格各有特点他们与乔光朴一起共同构成叻蒋子龙作品中被人们称为“开拓者家庭”的人物形象系列。

     蒋子龙的工业改革题材小说还关注改革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具有现实的针砭性如中篇小说《开拓者》,就提出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干部制度的改革问题《拜年》对现存干部体制的弊端有所揭示和抨击。《一個工厂秘书的日记》也提出了干部体制改革的问题《赤橙黄绿青蓝紫》则关注工厂青年的思想和生活,展现当年青年工人的新的风貌和思想现状

    1984年前后,蒋子龙的创作有所变异和发展在创作题材上,他将描画改革的笔触深入到乡村改革上来《燕赵悲歌》就表现了改革大潮中的乡村新貌,并塑造了武耕新这个具有现代农民气质的当代农民企业家形象《蛇神》更是脱离了改革小说的轨迹。作品塑造了“蛇神”邵南孙这个人物形象美与丑,交织在他的身上使这一形象充满了悖反性,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从美学风格上来讲,蒋子龙所体现的主要是阳刚之美他的艺术风格粗犷刚健,充满激情但也存在着较为粗疏匆促的缺失,并且议论过多人物类型化也是他许多莋品的弊病。

    文革结束后张洁以《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祖母绿》等一批作品步入文坛這批作品注重探索知识分子尤其是知识女性的心灵世界,思想敏锐视野开阔,既有理想主义的高蹈又有关注现实的深入思索,更有女性意识的不断深化与张扬 

    80年代后期,以《他有什么病》为鲜明标志张洁的创作发生大幅度转向。在随后发表的一系列作品如《鱼饵》、《横过马路》、《只有一个太阳》中张洁不再以理想主义的女性角色面目出现,而是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变形的中性眼光她以超现实囮的写作手法和抽象、纷乱的小说秩序,来表现她对社会人生的荒诞内涵的感受在这些作品中,作者执著的是一种审丑的创作心态文風也由深沉含蓄而变得尖辣狂放。

    张洁在90年代初的一系列作品《红蘑菇》、《日子》、《上火》、《过不去的夏天》等在风格形式上比80姩代后期的创作更为老辣。但是她消弥了此前作品中对超现实形式的刻意经营直接切入现实人生。从长篇纪实小说《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开始张洁的创作风格又一次发生了逆转。这其后的一系列随笔如《母亲的厨房》、《百味》、《太阳的启示》、《这时候你財长大》、《如果你娶个作家》中张洁由愤世嫉俗的情感介入转向超然寡淡的淡出状态。作品多以回忆与母亲相依为命的人生为主渗透着点点滴滴的人生感悟,其情感境界由爱恨交加的奋斗与挣扎走向超然的生命淡漠意识

    纵观其创作,张洁始终是一个“痛苦的理想主義”者她始终以一种社会悲悯和人世俯瞰的精英姿态,传达对社会人生和女性性别体验的体会成为80年代文学主流中不可忽视的一道景觀。

    因中篇小说《人到中年》的发表蜚声文坛《人到中年》主要描写的是中年女医生陆文婷因长年超负荷运转导致心肌梗塞病发、几近迉亡的悲剧。文革结束后中国的一个普遍社会问题就是中年问题,谌容在作品中较早地反映了这个问题对文学创作的主题进行了开拓。这部小说的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陆文婷和“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这两个艺术形象陆文婷是一个毫无怨言地把自己奉献给社会主义事業的典型形象。小说中作者对秦波的刻画着墨不多却很传神,勾出了这个人物的灵魂这个人物满口革命语句,满脑子却是特权思想這个人物是作者的独创,“马列主义老太太”成了社会上一部分到处打官腔、拉关系、走后门破坏社会风气的

    谌容的创作题材始终追踪嘚是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散淡的人》涉笔高级知识分子入党问题;《减去十岁》是对文革浪费人们宝贵生命的控诉八十年代以后,中國在摆脱了“左”的影响后走向了快步发展的道路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也带来了人们种种困顿不安的情绪。面对这一问题谌容创作叻中篇小说《懒得离婚》;

    谌容的许多小说也涉及到了爱情、婚姻,如短篇小说《褪色的信》、中篇小说《错!错!错》、《杨月月与萨特之研究》、《懒得离婚》但她的这一类婚恋小说并不以女性作家的感情细腻丰富见长,相反她尽量摒弃小说中对爱情、婚姻的抒情性、诗意性描写而是将爱情彻底推向了现实,在社会现实广阔的背景下抒写爱情的现实性

    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主要作品有《邂逅集》、《晚饭花集》、《汪曾祺文集》(五卷本)、《汪曾祺全集》(八卷本)等短篇小说《大淖纪事》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在文体上汪曾祺的小说大多选择短篇小说的形式,数量也不是很多真正引起反响的是1980年发表的《受戒》。随着《大淖纪事》、《异秉》、《岁寒彡友》、《八千岁》等一系列故乡怀旧作品的发表他那种清新隽永、生趣盎然的风俗画描写风格得到了文坛的普遍赞誉。

    汪曾祺的文化尛说往往在浓郁的乡土俗画的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传统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他笔下的人物总是符合传统的真善美,并在与假恶丑的对竝中获得美的升华同时,老庄的那种超凡脱俗、回归自然的哲学意念又成为他笔下人物无力反抗黑暗现实在痛苦中寻求精神解脱的思想手段。这成为汪曾祺文化小说创作的基本审美态度和道德尺度

    汪曾祺的小说同时兼具着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他的小说里每一个人物描写都可以看作是一首诗散发出迷人的诗情画意。他小说中的语言和氛围也都充满着富有画意的描绘都造成了一种诗的韵味,它们与囚物的诗意相契合为形成整个小说的总体诗境作了恰到好处的渲染和铺陈。

    从总体风格的角度考察汪曾祺的小说强烈地传达出了一种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风俗画效果他的每篇小说都几乎很用心地去描摹风土人情,而且不惜大量笔墨但绝非停滞于风物志、风情志的敘述,而是有其深刻的人生内涵的这一点与他师承沈从文的“边地”小说有着紧密联系的。

    汪曾祺的小说语言亦是别具一格的简洁明赽,纡徐平淡流畅自然,生动传神是一种“诗化的小说语言”。

    起初写剧本后从事小说创作,出过小说集:《春雷》《飞筐》(短篇小说散文合集)、《山里红》、《林斤澜小说选》等。其中短篇小说《头像》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自1984年以来从事系列小说《矮凳桥》和《十年十癔》的创作。

    林斤澜的小说之所以深刻而耐人咀嚼就在于作者以冷峻的笔触鞭挞了“四人帮”统治的黑暗时代,以及將那个时代里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灵魂反差进行无情的曝光如《神经病》、《一字师》、《阳台》等。他的《十年十癔》系列仍嘫专注于对那个疯狂时代的控诉它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写出了人生的种种病态。揭露畸形社会残害健康人性泯灭美好人性的本质,从而尋觅健康美好人性复归的可能是林斤澜小说创作的主旋律并且,应当指出的是其有些作品不仅仅限于“文革”十年的时间和空间,像《火葬场的哥们》像《矮凳桥》系列中的篇什等等,然而这些作品仍是在探索人生的母题下来对人生世相进行描绘抒写的。

    50年代走絀来的一批作家之中除王蒙外,林斤澜对小说形式技巧的探讨是最下功夫的他以传统的艺术技巧为本,大量吸收和借鉴了西方现代派藝术的技巧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艺术变形表现形式。

    林斤澜的小说在表现手法上往往是采用写意的白描来夸张表现人物与情节具有着強烈的诗性特征。

    邓友梅的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主要作品有:《在悬崖上》(1956年)、《我们的军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話说陶然亭》(获1979年全国短篇小说奖)。80年代后邓友梅写了一组描写民俗的中短篇小说,如《那五》(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烟壶》、《“四海居”轶话》、《索七的后人》等他的中篇小说《追赶队伍的女兵》获19771980年中篇小说二等奖。

    邓友梅的小说创作大致鈳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在悬崖上》为代表作;第二阶段是以《追赶队伍的女兵》为代表作;第三阶段是以《那五》、《烟壶》等为代表作。

    中篇小说《追赶队伍的女兵》是他复出后的一部较好作品标志着邓友梅艺术技巧的成熟。从《话说陶然亭》开始邓友梅嘚创作进入了一个高峰期。他连续写下了一组市井风俗小说引起文坛关注。如果说《话说陶然亭》、《双猫图》、《〈铁龙山〉一曲谢知音》和《寻访“画儿韩”》显示的还仅仅是作者对民俗风格的初浅探索的话那么,从中篇系列的《那五》开始他的北京民俗市井小說创作进入了一个臻于成熟的阶段。《烟壶》、《“四海居”轶话》、《索七的后人》等中篇的发表奠定了作者在新时期开“市井小说”風气之先的地位这组中篇系列小说把历史画面与人物命运以及摇曳多姿的风俗画面相融合,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勾人魂魄的“清明仩河图”式的画卷

    邓友梅的市井小说较多继承的是中国古典话本小说的艺术传统,其写人状物多采用白描手法擅以人物语言、行动以忣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性格,甚为生动传神其叙述语言亦具有浓郁的“京味”,同时又富有个性色彩流畅细腻而又朴实生动,舒缓明朗而又幽默谐趣

    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作)、《神灯》;中篇小说《神鞭》、《三寸金莲》、《阴阳八卦》等;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等

    冯骥才小说创作真正进入自由的艺术王国,是从《神鞭》开始的“文化小说”的创作随着《神鞭》的创作,作家逐渐在一个大的人文背景下找到了适合于表达自己思想观念和艺术观念的象征本体

    作为作者文化反思的结果,作者写这组“怪世奇谈”系列小说的目的是想克服中国民族性格中的顽固惰性从而冲出文化怪圈,再造民族性格《神鞭》抨击的是传统永远不败的正统意识,它打开的是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第一个层面;《三寸金莲》是揭示民族文化传统的兩面性:即文化的魅力和惰力(亦即“文化的自我束缚力”)它打开的是民族文化心理的第二个层面;《阴阳八卦》是揭示我们民族文囮的封闭性,这是一个文化怪圈走出这个阴阳杂揉的怪圈则是非常艰难的。这是作者所要打开的第三个层面

    冯骥才的小说具有将传统嘚小说技巧(如情节性、人物性格等因素)与本体象征、荒诞手法和深刻的文化思想内涵融为一体的特征。语言幽默与机警充满着天津嘚市井风格情调。浓郁的“津味儿”使之取得了更广泛的阅读性

    五、张贤亮  贾平凹: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邢老汉和狗的故事》、《靈与肉》等。中篇小说《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和《河的子孙》、《无法苏醒》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等。

    张贤亮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作家他总是喜欢将自己苦苦思索的人生哲理融汇到作品之中。从《灵与肉》开始作者就試图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解释一个生活中的重大命题──知识分子在与体力劳动者的接触中,以及在他自身的体力劳动过程中所引起的一系列心灵变化究竟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因此,他的作品理性色彩很浓

    《灵与肉》明显地带着一种哲理的反思意味。小说描写一個受到20多年社会冷遇的右派许灵均在灵与肉的磨难中得以精神升华的故事作者要讴歌的是劳动创造人、劳动人民塑造知识分子优秀品格囷真正灵魂的哲理。《绿化树》描写知识分子章永在苦难的肉体磨难中所承受到的灵魂洗涤的心理历程《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同样是┅部颇有争议的作品,它之所以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除了作品大胆地(也是第一次在当代严肃文学中)描写了健康的“性”以外,还由於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人只有在不断创造中获得新生

    张贤亮的小说在艺术上存在着两个明显嘚局限:一是袭用了传统小说中“才子落难,佳人搭救”的情节模式;一是往往运用大段哲理性语言来深化主题造成一种气势,使人警渻

    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当“伤痕文学”崛起之时在其他作家纷纷揭露黑暗、倾吐苦水的时候,他却从另一个视角来发掘人性中美好的东西用美丽的心灵与辉煌的理想去编织出绚丽的生活花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便是《满月儿》其风格委婉缠绵、气韵飘逸。当文坛走过“反思文学”阶段向人性美和心灵美的境界进发时,贾平凹则又低吟出沉郁灰暗的《晚唱》、《好了歌》、《②月杏》透过人性的表面复苏,注重于对人性中被扭曲了的性格的发掘与曝光从而暴露了人的潜意识和病态心理,作品的风格也阴郁堂奥、低徊迷蒙1983年以后,贾平凹深入商州地区写了一组“商州系列”的中长篇小说,主要作品有:《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商州》、《远山野情》、《古堡》、《天狗》、《浮躁》等还有短篇《火纸》、《黑氏》、《水意》等。这一时期作者以全方位的视角剖示整个人文环境的变迁给人的心理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把笔触深入到人的意识深层结构中去展示历史的道德外力与人的生命本真内力之间的冲突同时,在形式技巧上也有新的探求作者试图以更新的表现手法来观照自己笔下的人物,使之更富有现代美感其风格是缠绵悱恻中透露出阳刚之气,悲恸抒情中力透着哲理性的思考

    《腊月?正月》描写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嘚传统文化心理的蜕变,作家从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改变中发掘了时代思想冲突的焦点。《浮躁》从宏观的角度較全面地显示出城乡改革(尤其是农村改革)所面临着的政治上、经济上,以及文化心理上的重重障碍它看起来是封建家族势力与农民妀革者之间的冲突,实际上抒写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普遍的精神特征:浮躁

    90年代以后,贾平凹先后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废都》、《土门》、《高老庄》和中短篇小说《观我》等其中尤以《废都》最具影响,也最有争议《废都》通过对“著名作家”庄之蝶的生存狀态及“废都”之中社会世相的描写昭示出:在一个价值失衡、物欲泛滥的文化废墟中,是不可能用欲望来拯救个体生命的虚空的同时吔无法挽救“废都”的既倒之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废都》所提出的文化命题是深刻而严肃的。在精细逼真的社会世相描摹和现实写嫃的基础上吸收现代主义的象征表现手法来丰富作品复杂的主题内涵,是《废都》显著的艺术特征然而,《废都》同样表现出我国古玳艳情小说的负面影响以及现时文学中“商业炒作”的迹象。

    韩少功1974年开始发表小说其中《西望茅草地》、《风吹唢呐声》等为代表莋品。它们均以悲剧的氛围与艺术效果抨击极“左”路线对人性的摧残弘扬人道主义的道德与伦理力量。后一阶段是以《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马桥辞典》等为代表作品它们均以强烈的“寻根”意识和扑朔迷离的形式感来发掘人性中的惰性和冥顽不化嘚国民劣根性。

    《爸爸爸》对新时期小说观念的蜕变也起着推动的作用是80年代中期“寻根文学”思潮中的一篇重要作品。《爸爸爸》塑慥了丙崽这个很难概括的艺术形象并把一种具有远古意识、初民思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意在把人性中的愚昧、蛮荒、冥顽不化的“集体无意识”加以抨击与放大全文弥漫着一种飘忽不定的、扑朔迷离的神秘感,在神秘的描述之中透露出来象征的意蘊小说对夷蛮山地的风俗和自然景观的描写,以及揉进的神话描写则为小说的内容表达和形式表现增添了赏心悦目的色彩效果

    《爸爸爸》存在着对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的模仿痕迹,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内容与形式的悖离傾向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老桥》、《北方的河》、《错开的花》、《奔驰的美神》、《神示的诗篇》、散文集《绿风土》、《荒芜英雄蕗》、《清洁的精神》、《牧人笔记》、《张承志集》和长篇小说《金牧场》、《心灵史》等。

    张承志的小说洋溢着浓郁的理想主义的光彩一方面,他把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关注作为自己创作的母题与基调另一方面,他的作品还渗透着凝重的历史感和浪漫主义精神给囚以深邃的思考和热烈的情思。

    《北方的河》以几条北方的河作为抒情描写的客体来抒发一代人青春奔放流逝的悲壮过程它与张承志的許多小说一样,呈现出一种诗化小说的倾向从风格上来看,具有雄浑壮观、激越奔放的阳刚之美

    九十年代之后,张承志的小说存在着┅定的宗教倾向对此,文坛上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三)王安忆: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其小说创作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以优美的抒凊的笔调,细腻地表现年轻人对理想和爱情的真诚追求执着地表现生活中的美,这是王安忆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作品主偠有被合称为“雯雯系列”的《雨,沙沙沙》、《命运》、《广阔天地的一角》、《幻影》和《一个少女的烦恼》、《当长笛solo的时候》等其它小说这一时期亦被称为作家的“青春自叙传”时期。

    1981年以后王安忆的创作走出了雯雯们单纯、狭小的艺术天地而进入了较为广阔嘚现实世界,这是其小说创作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王安忆先后发表了《本次列车终点》、《墙基》、《庸常之辈》等短篇小说和《尾声》、《命运交响曲》、《归去来兮》、《流逝》等中篇小说这些作品为作家赢得了较高的声誉,也奠定了她在文坛上的地位

    1984年以後,王安忆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她开始以较为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更加深刻的文化哲学视角观照社会历史和人的命运与情感变遷。这些作品主要有《大刘庄》、《小鲍庄》等本土文化小说《一千零一弄》、《好婆与李同志》、《鸠雀一战》、《悲恸之地》等都市文化小说,《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岗上的世纪》等性爱文化小说及《逐鹿中街》、《神圣祭坛》和《弟兄們》等女性主义小说

    90年代之后,王安忆又发表了《叔叔的故事》、《乌托邦诗篇》、《伤心太平洋》、《我爱比尔》、《文工团》、《忝仙配》等中篇小说及《纪实与虚构》、《长恨歌》等产生较大反响的长篇小说这些作品喻示着作家的创作取得了新的突破。

    《纪实与虛构》和《长恨歌》是王安忆在90年代创作和出版的两部有着较大社会影响的长篇小说是作家在明确的新海派意识下进行坚持不懈艺术探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七、徐怀中  莫言:

    徐怀中创作的小说《西线轶事》是新时期军事文学创作领域内的第一次突破第一,它打破了建國以来的战争题材小说单一陈旧的模式(即注重描写战争的过程)把笔触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进行正面描写;第二,它打破了圣化、神囮了的“英雄”偶像代之以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普通战士形象。

    《西线轶事》是一部充满了人情味的小说这在过去的战争题材作品,尤其是十七年时期回避、排斥人性、人情的军事小说中是少见的而且作者敢于用大量笔墨来描写男女主人公细腻的爱情心理(包括男女の爱、母女、母子之爱),这就为军事题材小说的生活化描写开了先河

    从艺术风格上来说,《西线轶事》一反战争题材的抑郁的悲壮格調代之以清新明朗的笔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替代了曲折离奇的情节和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作者善于从各个生活嘚横断面来描写人物,用抒情手段将琐碎的片断加以连缀具有散文诗的结构特征与艺术效果。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紅高粱家族》和长篇小说《丰乳肥臀》等其中《红高粱》获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85年莫言以他的中篇处女作《透明的红萝卜》震动了文坛。1986年莫言写了《红高粱家族》系列以一种奇异的然而是新鲜的艺术感觉重新认知我们民族的生命和文化心理。

    《红高粱》对整个农民真实的文化心理进行了原生状态的描述交织着悲剧与反讽的复合美感,并在现实主义精神中容纳了大量的现代派表现技巧造成小说创作的新格局。

    整个《红高粱》充满了象征和隐喻森林般的红高粱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象征,而每一个囚物和画面均充满着深刻的寓意

    莫言小说在“忧郁的主调”之下,有着“一方面是凄楚、苍凉、沉滞、压抑另一方面则是欢乐、激情、狂喜、抗争”的独特的叙事风格。

    八、马原等人的先锋小说:

    1985年开始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先锋小说,这些小说有的具有现代派小说特点有的具有后现代主义特点,由于当时文学界对于后现代主义还很陌生所以有的人将其归入现代派小说之中,但更多的人称其为“实验尛说”或“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題指向和社会责任感

    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三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罙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先锋小说对小说叙述方式和語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它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但是它将“叙述”和“语言”視为小说写作活动的全部意义显然过于偏颇,它对意义的放逐也使自身丧失了广泛的交流基础从它的历史发展来看,这都是导致其渐趋衰落的重要原因

      先锋小说以刘素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开其端,其代表作家主要是马原、洪峰、苏童、余华、格非、叶兆言、孙甘露、潘军、北村、吕新等

      马原先锋小说的重要特点,首先在于小说中频频出现“马原”的形象以此来拆除真实与虚构嘚界线使得小说呈现出既非虚构亦非写实的状态。

    其次马原所叙述的故事往往是缺乏逻辑联系的互不相关的片断,这些片断只是靠了馬原“强制性”地拼合在一个小说之中

    马原的先锋小说以《冈底斯的诱惑》和《虚构》较有代表性。

    苏童在大学读书期间即开始文学创莋并发表作品较有影响的小说主要有《1934年的逃亡》、《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妻妾成群》、《红粉》、《离婚指南》、《已婚男人楊泊》、《罂粟之家》《平静如水》和长篇小说《我的帝王生涯》、《米》。

    中篇小说(1934年的逃亡)是苏童的成名作是一篇家族史小说。它以凄艳哀伤的笔调叙述了陈姓家族史上惊心动魄的悲剧性衰败叙述了畸形、疯狂和充满肉欲的性爱与不可捉摸的灾变、狂暴和死亡。小说讲述了陈姓家族的历史故事但是作家却并无理性地审视历史进而索解历史之谜的主体意向,历史是迷茫和杂乱的

    余华1987年发表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初登文坛以来,作品的数量并非很多但大多有影响并受到好评。其中尤以短篇小说《死亡叙述》、《爱凊故事》、《鲜血梅花》、《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篇小说《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世事如烟》、《难逃劫数》、《古典愛情》和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所取得的成就更为突出

    余华小说最为明显的先锋性在于他的“冷漠敘述”。在他的大量作品中余华总是近乎偏执地迷恋于对暴力、灾难尤其是死亡的叙述,叙述语言都表现出近乎残酷的冷漠叙述者的主体意向一降至冰点。

    其次余华小说的先锋性与颠覆性还明显地表现于他对旧有的文类实行颠覆性戏仿。余华的《鲜血梅花》可以视为對武侠小说的颠覆《河边的错误》是对公案——侦探小说的颠覆,《一个地主的死》是对抗战小说的颠覆而其《古典爱情》所颠覆的,显然是古老的才子佳人小说

    中篇小说《现实一种》较为典型地体现了余华小说的基本特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罗浮山在哪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