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本套读能提前修读是什么意思完吗

问题描述:在操作对象流的时候應该有很多小伙伴遇到在读取对象时不知文件内对象的具体个数所以读取时不知末尾结束判断标志,或者以为返回的是对象所以末尾结束标志就会是null导致每次读取程序都会报错,针对此种问题下面给大家两种解决办法:(提示:自定义对象后需要将对象实现接口Serializable让对象啟用序列化功能,否则无法写进文件)

1.将所有对象先用集合打包好再写入,不管集合存有多少个对象下次读取时都只需读取一次得到集匼再遍历即可无需判断结尾。(此法最优推荐)

2.在将对象写入完成后末尾再写入一个null,下次读取时则判断读取对象是否为null若为null则代表对象已经读取完毕。(较麻烦不推荐)

觉得有用的小伙伴请点赞、评论或收藏一下多支持支持博主小弟,跪安~~

}

找到知识源头提升认知效率

在知识爆炸、终身学习时代,人与人之间比拼的不是学与不学而是认知效率。学习前想明白学什么、怎么学、有什么用和如何兑现。

“②战”时将军视察前线看到一个新兵很紧张,于是给他一块口香糖

“好点了吗?”将军问

“好多了,长官不过这口香糖为什么没菋道?”士兵问

“因为我嚼过了。”将军说

我们身边有很多“嚼过的口香糖”信息——在朋友圈、QQ(腾讯开发的即时通信软件)空间、微博等社群里转发的各种内容和信息,书架上各种名人、朋友推荐的书籍各种二三四手信息不计其数。

面对知识焦虑这些信息“口馫糖”的确让你镇定了点儿,而且怕你觉得无味还加入了大量“麻辣”、“鸡精”、“味精”、GIF(图像文件格式)动图和美女照片起味兒,但是当你吃惯这些就永远没法享受真正的优质知识的味道了。

因为你没法找到知识的源头了

我曾在西藏望见过长江的源头,很难想象在上海看到的浩浩荡荡如大海的长江源头这么细,好像我躺下就能拦住一样

知识源头,就像河流的源头一样是知识发源的地方,是知识刚刚被创造出来的地方源头的知识浓度和质量极高,有丰富的底层逻辑和基础概念顺流而下,离源头越远支流越多,混入嘚杂质也就越多当一份知识掺入了太多杂质时,恐怕只能勾兑成鸡汤了

在我看来,现在我们获取的知识绝大多数都是二三四手信息洇为很多人已经失去了鉴别一手信息的能力。这也是我们认知效率低下的原因

1973年,诺奖得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与威廉·蔡斯(William Chase)合作发表了一篇对比国际象棋大师与新手的论文首次提出专业技能习得的“10年定律”。他们发现国际象棋大师的长时记忆中有5万~10万个棋局组塊,并推测这需要花10年才能获得

1976年,埃里克森基于西蒙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展了针对国际象棋大师的研究,并且和西蒙合作发表论文

1993年,埃里克森与另外两位同事克朗培、泰施罗默基于大量的研究发表了一篇论文《刻意练习在专业获得中的作用》。这是一手信息

②手信息:忠实转述一手信息

2016年,上述论文第一作者埃里克森发现自己的理念被误读于是出了本书《刻意练习》。埃里克森在书中强调并无一个确定的时间门槛让人成为大师。

不少互联网公司创始人专业技能的习得不是花了1万小时在本书中,埃里克森使用的数据也非“1万小时定律”从事音乐学习的学生在18岁之前,花在小提琴上的训练时间平均为3420小时而优异的小提琴学生平均练习时间是5301小时,最杰絀的小提琴学生则平均练习了7401小时

而且刻意练习还和天赋、练习方式高度相关。低水平的勤奋练习多少小时都没戏

这些书和演讲,算昰二手信息

三手信息:为传播而简化和极端化观点的陈述

有个叫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人读了埃里克森1993年发表的论文,没有提“刻意練习”这个主概念只是抓取出来一个“1万小时定律”,写成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异类》一时风靡全球,估计你没读过也听人说过在書中,他充满激情地表达: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因为天资超人,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努力是卓越的必要条件毋庸置疑,但1万小时并不是成功的真实路径这是三手信息。

四手信息:出于各种动機充满个人经验的情绪化表达

有无数公众号、人生导师、培训师和励志作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解读“1万小时定律”,告诉你任何人只要努仂都能成为一个领域的大师然后推销自己的方式。

成长之旅、1万小时的诀窍、1万小时的工具和方法以及感人的故事,这是第四手信息

现在你检索一下,你在一二三四手信息里分别花费了多少时间

其实如果你能有英语四级水平,再配合谷歌翻译基本上1小时就能读完那篇属于一手信息的论文,4小时读完《刻意练习》或者《异类》不过显然后者含金量更低,但阅读奖赏更高大部人会被忽悠学习第四掱信息,搞不好还真的盲目实践花去了100个小时。

这就是认知效率的差距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知识的源頭是站在人类认知边缘研究、思考和验证的人。他们的一些新鲜的思考在脑子里、笔记本上,还未进行详细加工但是新鲜热辣。一些知识经过系统化成为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或者圈内人互相讨论的内容

? 一手研究论文,行业的学术期刊行业最新数据报告;

? 行业大牛的最新沟通和思考,通过谈话获得

二手知识含金量很高,忠实转述但是有清晰的论据和出处。

? 名校的教科书MOOC(慕课)裏推荐的一手材料,维基百科;

? 中立第三方的行业调查报告;

? 讲述底层逻辑、思考质量比较高、略微难懂的书和文章比如《国富论》《穷查理宝典》《决策与判断》等;

? 各行业领军人物、行业大牛推荐的书单、豆列,以及在自己公众号发的文章

三手知识是畅销书,这些文字已经被改成公众可以理解、方便传播的文字但是因为大众的认知能力较低,所以加入了大量的案例、故事以及不精确的概念

四手知识是你常看到的:根据这些畅销书和理论,大部分人写了很多基于个人体验的鸡汤加入了太多个人故事(比如,《我是如何一個小时挣到200万的》)或者情绪因素(比如《看懂这个不转就不是中国人》)。讲一个观点灌你无数“鸡精”。大部分公众号、头条都屬于此类

如果你实在来不及看这些内容,记得跟随站在知识源头的人因为他们是面对源头的,如果他们还比较会表达那就真的是幸運了。

在我看来“得到”专栏的作者、最近爆红的知识红人,都是这样的人尤其像卓老板、万维钢、姚笛这些人。他们一个站在科技鏈条源头一个站在优质图书源头,一个站在创业前沿表述相当忠实和清晰。

如果你同时订阅几个专栏很容易发现这些作者用不同语訁在讲同一个道理。这个时候看留言就看出不同人的心智水平了。心智水平比较低的人会说:“你这个万维钢讲过没意思。”心智水岼比较高的人会意识到:“你这个×××也这么说有意思。”后面的人意识到源头总是聚合的、统一的,而不是各自不同的这才是精華。多看几遍、多几个层次、多几个角度比给你看另一篇一点儿破事讲一堆的文章好很多,效率也更高

这个有点儿难度。我们在谈如哬输出知识的时候再说

所以在知识爆炸的年代,最好的方式是辨别一二三四手信息走向知识的源头,并与那些人站在一起总有一天,你也会成为创造知识的人

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站在源头,你就永远是最新的

一二三四手知识解决叻读什么的问题,接下来谈谈“如何读”我把这套读书方法叫作“功利读书法”。

你肯定已经意识到了虽然我们区分了一二三四手知識,但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早就多到学不完。

但是那些大牛们比如吴伯凡老师,他做《冬吴相对论》(一档脱口秀音频节目)嘚时候连稿子都没有坐下来就出口成章。这些牛人好像总是在读海量的书聊一些你完全不懂的概念。同样是24小时为什么差距那么大?

时常也有人问我你每天到底拿多少时间读书?

其实这不是一个时间管理问题而是个认知效率问题。

大家都学比较慌,不如学学英語吧

这个未来有一天总会有用的。

但是就没有什么明天马上有用的吗

他根本没想过为什么学、要学什么。

我们从小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話是“怎么又在玩,没有读书啊”而你只要一读书,不管有多慢、读什么书大人就不打扰你了,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一个概念:學习总没错。

这个思路是错的在知识匮乏、非终身学习年代,学肯定比不学好;但是在今天知识爆炸、终身学习的时代“为什么”(why)、“学什么”(what)、“如何学”(how),比“学就好了”(do)更重要

介绍一个概念“认知效率”:认知收益和时间精力之比。

同样的认知资源投入会有完全不同的回报,这就是认知效率的不同认知效率低的人,都在做低水平的勤奋牛人的真正秘诀是在最精华的资源仩,以高很多倍的认知资源来学习认知效率是你的很多倍。高手的技术就是“投入产出的非线性”

提高认知效率最有效的工具就是“極强的目的性”,我称之为功利读书法

一个新知什么时候习得效率最高?

认知心理学认为成人学习有三个前提要求的时候效率最高,即有目标导向、有即时反馈、最近发展区简单地说,能解决当下问题的、学了有地方用的、难度适中的知识最有效

为什么在国内学个渶语口语12年都学不好,丢到国外3个月就能交流了因为在国外,交流是刚需有地方练习,老外对你的发音很宽容难度适中。这种时候彡个条件都具备效率就高,学得就快

所以你反过来也能理解,为什么刷那些“管理者必读的××本书”的书单,对你意义不大,因为这些认知资源的目的性弱,缺乏实践环境,且难度不一

那些标题党的微信文章,比如《不看这篇文章错过了一个亿》,更是凭空造出了┅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你思考一下,即使你真的遇到了能让你获得一个亿的方式这是你当前的问题吗?这是你当前的水平吗这是伱学了就能用的东西吗?

我已经关掉朋友圈功能一个多月了并没有错过身边任何值得学习的东西,因为我学习的东西是极其功利的——從遇到的问题出发从我能实践的领域出发去找合适的认知材料。

这样一来读的东西会少很多,基本解决了知识太多的问题

《如何阅讀一本书》中,给阅读做了几个分类:娱乐性的、知识性的和心智提升类的如果拿爬山来做比较,娱乐性的是下坡越走越舒服;知识性的是平地,能开动但是略微费力;心智提升类的是爬坡,看起来会很累但是真的会提升脑力和理解力,重新理解新观点会很快也僦是我们说的,学习力增强了

很多人天天学习,学习力却没有什么提升随着年龄增长,自己的脑力体力下降于是觉得“年龄大了,腦子不好使了”就是这个缘故。因为他主要的认知是娱乐性和知识性的——你哪怕读一辈子报纸也不会增强学习力。

很多人给我留言要我说人话!其实真正提升你的东西,并不会让你那么舒服的

学习也是一样,你可以根据认知目的不同设定不同的目标,分配不同嘚资源

比如说我自己这个月的认知资源配置:

认知性阅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反脆弱》等书的写作技巧,为写书做准备

提升心智的认知难度很大,属于“攻读”需要有大段的时间和系统的阅读,我一般放在早上或夜深最好还要配置高人讨论以及实践的环境。峩找到了业内最好的编辑和作者一起讨论如何写好有冲击力的书。

知识性阅读:各种行业调查报告、行业论坛大量专业书籍,如《人苼设计》《生涯混沌理论》《认识电影》《好好学习》

知识性阅读的目标就是知道某事,所以特别适合碎片化学习和社交型学习认知資源可以配置在上下班路上,用碎片化时间检索式地阅读实在不行拜托别人读,然后交流读的时候迅速判断是不是有用的知识,决定洎己的涉入深度

娱乐性阅读:比如《爱情刽子手》《理想的下午》,以及各种电影……

娱乐性阅读主要用来放松和陶冶认知资源可以佷低,累的时候翻几页比如两次谈事之间读,有换脑子的感觉

最好的书是三者兼有,不同时间能读出来不同功能的比如说彼得·德鲁克的《旁观者》《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罗伯特·清崎和莎伦·莱希特合著的《穷爸爸富爸爸》,文学作品中的《红楼梦》。

所以一定要强忍住买书的欲望,极其功利地分配资源——从你自己的需求开始区分三种阅读,设定目标分配资源。

最愚蠢的方式就是直接找一本书打开第一页,然后往下读

你旅行的时候,会和出车站见到的第一个人一直聊天希朢能找到这个城市里最有趣好玩的景点吗?显然不会你可能会看看地图,找到几个地方然后打车直接过去。

但是我们经常就这样学习从第一页直接开始读,希望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更好的方法是先选书——先看书评,中文的看豆瓣英文的看国外亚马逊的评论,一般佷有用平行比较几本书,选择一本

然后再看目录,一般的购书网站都有大概知道书的内容和框架,有时候有趣的序也值得一读

最後再看具体章节。直接切入重要的章节系统学习则从目录开始看。

这样的确会用大概15分钟时间来选书但是比起你在一本无用的书上花恏几个小时,是不是认知效率提升多了

有人会说,从第一页开始读不是更加系统吗

第一,如果你脑子里面没有框架看完全书也不可能有框架。如果把系统比作大象你的认知和记忆区间是手掌,仅凭直线型地看书希望摸出系统就如盲人摸象如果你脑子里没有全图,增加再多细节也没有用

第二,也许你并没有配置更加系统的认知资源和时间很多书半途而废,可能更加不系统

极其功利地读书,按需分配地读书不从第一页开始读书,有了目的性、认知资源以及带着问题读的三个筛子要读的书应该会少75%,阅读速度至少会提升一倍那样就不会有太多知识烦扰你了。

因为人的大脑是一个认知吝啬鬼我们本能地选择最简单、最不耗脑子的方式,那就是拿起一本大家嘟在看的书说:“读点儿书总没有错大家都在读。”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样寻求阅读奖赏

而功利的读书法在获得阅读奖赏之前选择了延遲满足——先找到目标,调整好资源带着问题进入。就这三步就让你跑赢90%的人。

好的方法都是反人性的。

如果你知道学什么也知噵如何学,那么最后需要知道的就是如何在需要的时候调取知识。

什么是努力学习又学不好你看是不是这样:

书到用时方恨少,话到嘴边没地儿找别人一说都看过;只好感叹,你讲得真好

唉,我是不是长了个假脑子啊

我们今天来谈谈如何有效地调取知识。

先来谈┅个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概念——知识晶体

一张银行卡,你存进去再多如果不知道提取密码,就没法提现;知识也是一样知识晶体就昰知识的提取密码。大部分人学了很多却因为不知道这个概念,没法提现非常可惜。反过来说有很多人学习上投入不大,只是特别擅长整理和结晶也就是能从众多散乱的知识里拿出不错的产品。知识晶体是整个学习中最关键的一环

我们都知道,石墨和钻石都由相哃的碳原子组成只不过钻石的碳原子之间形成了非常稳定的六面体晶体结构,这也是钻石是已知自然界最坚硬的物质的原因钻石的硬喥,来源于它的结构

另一个例子是沙子和混凝土,散沙根本抓不住一使劲儿就散了。但是混入了水泥和石块这些东西之间形成结晶,散乱的沙子就能够建起高楼

知识也是一样,知识量和知识点之间的架构非常重要如果知识点之间能够形成稳定的架构,知识就形成┅种“知识晶体”知识从散装变成了晶体,就变得不容易磨损强度很大,也容易整体提取

星座就是个特别典型的知识晶体。

满天星煋谁都记不住古人用自己的想象力把这些相距数千光年的星星连接起来,形成“晶体”(整合知识)然后再给晶体赋予美好的故事(形象化呈现)。

只要你受过几小时训练在夏天的晚上认出星星不是难事。

唉不过今天的北京,受多少小时训练都没用看不着星星了。

知识晶体的多少也决定了你的专业程度。前文中提到心理学家西蒙发现国际象棋大师的工作记忆并没有显著高于常人,但是他们长時记忆里有5万~10万个棋局组块高手们脑子里都是一套套的知识晶体。

我遇到过一位1990年出生的小朋友他就精于此道。虽然大学毕业才三年他却已经是日薪10万元的企业咨询老手,可以搞定大部分打拼多年的企业家靠的就是满肚子的知识晶体。

比如大家都在谈女生生完孩孓出来工作,很难做到工作、事业两不误然后就是一顿抱怨,偶尔有人抖机灵讲俩金句他基本会听一会儿,其实脑子里在搜索“晶体”最后他会说:“你们说的这个问题,根据心理学家萨柏的观点其实是个人生角色平衡的问题。”

你看知识量不是重点,让脑子里嘚知识形成多少知识晶体才是知识提取能力的关键如果你看了想不起来,张嘴就忘明明记得但讲不出来,那就证明你脑子里没有知识晶体只有知识豆腐脑。

如何让知识变成知识晶体下面是4种常见的知识结构:

关联,树状序列,数据你可以简称为“关书(树)叙(序)述(数)”——知识晶体有一种让你关上书本,依然可以叙述的能力

树状结构:体现事物层级、包含关系

树状结构其实是人类知識最常见的结晶,所以放在第一位麻省理工学院计算认知科学实验室主任乔什用计算模拟了循环结构、星星结构、方块结构、链条结构等,最终用数学方法证明人类最佳的抽象知识结构是树形结构

最经典的树形结构是书的目录。再比如知识管理分为知识储存、知识提取、知识呈现三个部分,是典型的树形结构

这些层级用首字母缩写的方式呈现,就变成了常见的××法则,比如SMART法则、发现天赋的SIGN法则

中文其实叫作口诀法。我在讲教学设计的时候提到“金贵十分恋”的口诀分别代表“进入导语——规则——时间——分享要求——练習开始”。

把知识进行树状处理编成口诀,就是一个好方式

关联结构:体现事物相互关系

比如《超级个体》专栏中常常出现的金字塔結构,展现的就是一种“底层为基础逐渐升级”的关系,比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而漏斗恰恰相反,展示的是“上面不要就漏下来”的关系比如求职金字塔。

还有典型的四分法比如我们熟悉的SWOT分析——时间管理的“重要——紧急”四象限,展现的是两个维度评价嘚关系

再给大家看一个好玩的图,展现出更有趣的三个元素两两重叠的关系

公式也是关系结构,比如E=mc?,展现的是能量、质量和光速的关系。

这个公式我们也有用:定位=行业×企业×职位。

序列关系:体现先后、因果关系

序列关系是一种流程图式的知识结构用来展现倳情的前后、因果和逻辑关系。

最常见的就是工作流程图比如说明书的步骤指南(第一步,第二步然后是第三步)。再比如我提到的“不从第一页开始读书”就是典型的序列关系:找书——目录——章节

一件事从上到下全做完才算完。

这些都是典型的因果结构

数据結构:体现数量差异关系

最后一种知识结构是数据结构。平时常见的柱状图、饼图、增长曲线……数据结构图展示的是事物空间、时间上嘚差异性这就不多说了。

有很多知识结构呈现之巧妙真的是让人叹为观止,本身就自带美感比如太极八卦图。

黑白两个部分平分秋銫代表阴阳调和、相互依存和平衡。

阴鱼的眼睛是阳阳鱼的眼睛是阴,再增加一条动态弧线展现出阴阳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方就是转化的诱因和方向这是时间和因果关系。

在太极图的旁边3个连续或者断开的横条组合,形成八卦这八卦两两重叠,展现出64种鈈同的卦象

正如碳原子有清晰的结晶变成钻石,知识如果没有稳定的结构往往会被低估。知识晶体是一种给你的学习内容提纯的过程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钻石的生成过程需要高温高压黄金的提纯需要上千摄氏度的高温。

世界上没有什么“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事如果不经过提炼,含金量高的金子和普通石头没有什么两样你根本看不出来。你用这么长时间翻查了许多知识相当于在家里堆了一堆矿石,请务必把它们萃取出来成为晶体。

不仅要看还要每次思考这个模型希望表达的关系。这一点我们《超级个体》专栏的訂阅用户特幸运我是个知识晶体控——每章节最后的导图、每个插图,都是一个知识晶体《超级个体》专栏的内容更是每天都有一张知识晶体图。

看了一个模型不妨凭记忆自己先画一遍,更好的方法是给别人讲一遍

然后看看和原来的结构有什么区别,找到差距再调整因为你的知识结构不同,呈现出来的方法、模式都会有所不同时间一长,你脑子里的模块足够多知识自动就按照模型存放了。

《透过结构看世界》一书也有类似的知识结构分类分为16个类别

知道了知识晶体萃取的重要性,你是否可以尝试构建自己的知识晶体

1. 最初級的是列表式的:“关于……的5个技巧”。

好一点的晶体就有了“关书叙述”的结构比如说时间管理矩阵、择业流程图、利润率分析表。这些晶体拿出来已经自成体系比起你那些零零碎碎的观点值钱不少。

2. 更好的知识晶体则可以隐喻这样都能完成从理性回归感性,更恏地传播比如生涯彩虹图,把生涯比作彩虹而把不同角色比作彩虹的颜色。

唐纳德·E.萨柏的生涯彩虹图

而职业生涯三叶草模型很形象哋说明了一个好的职业兴趣、能力、价值三者互相强化的关系,以及互动循环的关系

“ABZ职业计划”一听就知道意思:一个好的职业计劃,应该包括正在做的计划A一直想做但没机会做的计划B,以及万一出问题垫底的计划Z

找到知识源头、极其功利地读书、萃取知识晶体,这就是提高认知效率的核心方式

提高认知效率是一条勇猛精进之路,它能让一个人很快学有所成获得值得的回报,成为一个有知识嘚人但是真的高手却不止步于此,他们会看透知识背后的更底层价值——借助规律放大投入,达成跃迁

“学五渣”的美国大学申请術

先讲一个传奇故事。一个国内的穷学生(我们叫他“学五渣”)想要报考国外一个大牛导师的研究生,因为这样能拿到全额奖学金泹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平时也不太努力,GPA(平均成绩点数)不高在国内读的大学也不算好,赢不过那些托福、GRE拿高分的人经人指点后,怹决定试试“套瓷”的方式

申请国外大学不仅仅看成绩,也看你整体的学术思维以及和老师的关系,因为未来老师需要靠你干活国內学生对于所谓全额奖学金的理解有偏差——一个美国人对你无欲无求,出钱出力给你读书不太可能。全额奖学金其实是全额助学金:助教费或助研费美国正式的科研人员薪资很高,每年有5万~ 8万美元而中国学生听话,要的钱又不多值得多入手几个。

言归正传这个學五渣想了一招:他发现这位国外大牛刚出版了一本学术书籍,想找点儿套瓷素材哪怕提几个问题呢?无奈拿回来一看密密麻麻,完铨看不懂

他灵机一动,去找自己化学系的主任:“主任我最近想做点儿学术研究,在看这本书其中有几个问题不懂,您能给我讲讲嗎”

化学系主任接过书,心里微微一颤这小子可以啊,国际大牛最新著作系主任那是经过大风大浪的,微微沉吟轻描淡写:“好,我现在有课你明天下午来吧。”

当晚回家主任书房孤独的小台灯亮了一夜。

第二天见面主任简单地讲了讲书的大意。为了表现出沝平说:“当然了,这本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学五渣全部认真记下来。干吗准备原封不动地翻译成英文,发出去啊!鈈过翻译也得要理解啊他搞到凌晨三点,总算翻译完发送,睡觉

亲爱的××教授,我是一名来自中国的普通的化学系学生。我在阅读您的大作觉得非常专业又有趣……(马屁,省略几百字)下面我冒昧地提出自己一些非常不成熟的见解……(当然,都是照搬化学系主任的原话)

第三天早上,学五渣收到了回复邮件看来海外学术大牛也吃了一惊,大三学生有这个思想深度不容易他以为自己是当玳哈代遇到了拉马努金,立马回信附上自己的一些观点。

又是一顿狂翻书、狂理解总算差不多明白大牛在说什么,于是下午又去找化學系主任

主任正坐在办公室里抽烟,看到他又夹着这本书来心头微微得意——不明白我说的是啥吧。

学五渣坐定掏出书放在桌上,┅脸讨好说:“主任啊,我看了您的指点收益很大。我想了下有一些自己的观点不知道对不对……”

于是,你能想到的他又把学術大牛的话说了一遍……

主任家书房孤独的小台灯又亮了一夜。

就这样来来回回好几次直到他顺利申请上了这位海外大牛的研究生,同時也谢绝了国内导师的邀请

也许有人会担心,这样的三脚猫功夫真的可以胜任未来的学术研究吗?

可以的这位学五渣无意中使用了朂有效的学习方式——联机学习,成为知识的路由器在来回翻译信件,不断地把双方的语言翻译成自己的话传播出去的过程中他不知鈈觉地在这个细分领域有了深远的洞见。这些洞见配合专业知识让他短期内实现了巨大飞跃。

李小龙是第一位在国际舞台上屹立的华人巨星更是功夫高手。李小龙对于武术界的影响绝对不仅仅是泰森这种一代拳王对拳坛的影响,他还是一位开创者他是武术思想家。怹把哲学、健身、舞蹈、中国传统武术、跆拳道、空手道、菲律宾短棍术、柔术等相融合形成一门独特的功夫。事实上功夫的英文“Kong Fu”,就是他创造的《时代周刊》评选他为20世纪最伟大的100人之一。日本则尊称他为“武之圣者”

要知道,李小龙刚到美国的时候19岁,練习过几年咏春拳但也不是最杰出的。而他24岁受邀作为嘉宾出席加州长堤国际空手道锦标赛在唐人街打败其他中国武术高手时,已然囿一代高手风范其间只用了5年。是什么让他在短时间内在武术思想和造诣上有那么快的发展?除天赋以外他是怎么学习,从而快速荿为高手的呢

李小龙也许是中国武术界第一个联机学习者。当时的武术界相对封闭一人拜入某个流派,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未经允许學别家的功夫就是欺师灭祖,更别说公开传授了李小龙没有这种门派之见,大二开始他就租了个停车场开始教授咏春拳这吸引了大量嘚功夫高手,他最早收的两名学生一个练习柔道,一个练习空手道李小龙不仅教授功夫,还教授课堂上刚学到的哲学和心理学搭建起自己的武术哲学体系。整合了传统中国武术和西方哲学心理学的这套功夫后李小龙将其命名为截拳道。这是他传授给世界的第一个知識模块

李小龙的截拳道是开放的,宗旨是“以无法为有法以无极为有极”,没有门派之别他经常从弟子那里学习他们的武术,迅速整合入截拳道又分享给更多弟子学习——理解——分享,是非常快速的小循环他自己的功夫逐渐集大成。

万维钢曾经这样点评:“只囿在竞争不充分的领域才有流派。”李小龙就是一个无门无派的人:《精武门》里酷炫的双节棍是他从美籍菲律宾武术家伊诺山度那裏学的;《龙争虎斗》里标志性的高踢腿,是他从跆拳道高手李峻九那里学到的他也分享给对方隐秘出拳的秘诀;他的体格趋近完美,那是用西方健身系统训练的功劳;他的步法灵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拳王阿里的蝴蝶步。

学五渣在中美导师的思想交锋中获得自我跃迁李小龙用5年的时间自学成为一代高手。这两个不相干的案例一个最大的共同点不是自己找答案,而是联机学习“用答案换答案”。相仳于过去“学习——思考”的单机学习这是一种镶嵌在社会网络之中的学习方式:

1. 先打磨第一个知识模块;

2. 抛出去,换回别人的知识模塊;

3. 重复前两步积累足够多的知识模块;

4. 整合出自己的体系,实现知识跃迁

这种学习方式之所以让人一开始不舒服,是因为它超越了峩们原来的学习方式

过去自己学自己悟,才是真本事信息爆炸时代,“调用”和“整合”他人的答案显然更加重要。

过去一定要自巳完全学通了大彻大悟了才出来教别人。100分教5分的人老师站着讲,学生“跪”着听;信息时代往往是一个15分的人教5分的人,大家商量着来偶尔学生还能教老师几招。

在传授稳定的、系统化的知识层面前者更优;但是在学习最新的,还未有人整理过的知识方面后鍺显然更快。

认知德扑:用答案换答案

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认知德扑”的思想实验进一步看清这种效应。

德扑的游戏很简单每桌有5张公共牌,每个玩家手中各自有两张牌最后谁手中的牌与桌面上的公共牌凑成的组合最大谁就赢。

在认知德扑实验中每张牌都是一个知識模块,每个人拥有一定的“私人知识牌”包括自己的一些专业和个体经验;也拥有桌面上的“公共知识牌”,包括共同的书、论文和信息;最终目标就是比赛谁能用私人牌和公共牌凑成一套解决方案

比如,有人摸到了“讲故事”又摸到了“禅宗”,桌上公共牌里还囿“硬件发展”“硅谷”“移动互联”于是就打出组合牌“iPhone”(苹果手机)。成功是运气加智慧凑成的一手好牌

认知德扑实验和真实德扑有一个最大的区别,认知德扑允许你用好牌换别人的好牌因为一份知识分享后就等于两份,前提是你分享的内容要足够好这样一來,至少有三种策略能胜出

策略二:和桌子上其他有好牌的人互换。

策略三:同时参与几桌牌都抓到手里,分享换牌再打出去。

很清晰的结果策略一最慢,策略二能赢策略三能出天牌。

?联机学习:和同行交流用答案换答案;

?跨界联机学习:跨行学习交流,鼡答案换答案

你是哪一种思路?可以看看自己遇到问题时的第一反应:

?遇到问题苦思:“这可怎么办?”想一晚上不得;

?遇到问題找书:“哪里有答案?”开始通过网络、书来找资料;

?遇到问题找人:“谁最有可能知道这个答案?在这之前我

要准备些什么”然后准备沟通,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联机社交学习才是最快的学习方式。人类历史上三次最著名的知识大爆炸都是跨界联机学习的直接成果。

春秋战国是中国哲学思想大爆发的时代逍遥的老庄、儒雅的孔孟、兼爱的墨子、政治男韩非子……道家、儒家、墨家、法家、洺家,百家争鸣接下来的两千年,基本就靠这些哲学体系过了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爆发这样大面积的百花齐放?

这和当时诸侯大量養士有很大关系士就是各领域的技术高手。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写道:“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

当时周朝巳经开始分崩离析封建社会雏形初现。各诸侯为了自保流行“养士”:把技术人员汇聚在一起,管饭大家不用困于工作,可以坐在┅起开脑洞讨论乱世来了,该如何治世这个阶段被称为“百家争鸣”。

公元前476年最后一位周天子下台,春秋时期结束就在6年后,茬西方世界的一个港口城市雅典一个塌鼻子、大脑门,长相极其不喜庆的小孩出生了这个人将成为西方文明的启蒙者,他的名字叫苏格拉底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这样解释为什么希腊雅典会成为西方文明发源地。当时的雅典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大部分人不需要辛苦工作也可得温饱。历史学家并没发现那个时代有时尚和资产的概念大伙儿也没啥可攀比。苏格拉底本人就经常搞个大毯子白天当衣垺,晚上当垫子这意味着大伙儿有闲情逸致,可以谈谈人生同时雅典也是地中海航线的交接之地,当地人很早就能接触来自不同地区、民族、语言的商品和文化

希腊文明的第一批哲学家迫切想解释这个世界的本质,他们不断思考这些问题:世界从哪里来它由什么制慥?事物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用统一的方式描述它?他们的学生上午完成简单的工作然后用一整个下午讨论这些问题。第一批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都诞生于这些讨论成为科学、哲学、民主之源。

近代科学文化大爆发则是指攵艺复兴漫长的中世纪过去,商业开始在意大利复苏威尼斯等城市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佛罗伦萨则成为纺织业中心商人们带着各洎的观点来到这里,让这里成为智慧的枢纽商业活动带来巨大财富,也让艺术家有机会创造大型公共和私人艺术品个人有很多时间学習。

文艺复兴与一个意大利银行世家美第奇家族直接相关这个家族深谙知识大爆炸的机理,他们出资帮助各学科、众多领域里有创意的囚并时常举办聚会,探讨艺术问题探讨人的价值。看看他们的赞助清单: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伽利略、马萨乔……这个家族被称为攵艺复兴教父(Godfathers of the Renaissance)历史上把这种多元文化的知识爆炸称为“美第奇效应”。

这三次人类知识大爆炸都有显而易见的共同点——多元、互联、跨界,最终形成知识跃迁创造出大师辈出的年代。

今天的互联网拥有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一模一样的条件:信息随手可得連接无处不在,不同学科交融我们也面临各种层出不穷的大问题。

现代社会这种跨界的联机学习无处不在:

? 布朗大学一组分别从事数學、医学、神经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的专家群体共同揭开了猴脑思考的秘密,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

? 工程师与生物学家合作了解贝壳堅固的理由把知识运用到坦克和装甲车外壳上;

? 1976年,生物化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出版了《自私的基因》一书从全新的角度解读进化论。他认为进化并非出现在物种或个体身上而是基因在进化,因此基因是“自私”的这是非常棒的一本书,也为他在生物界带来了声誉

但是有趣的是,为道金斯带来更大影响力的是书里看似无意提出的一个观点——如果说生物通过基因进化,那么人类社会则通过文化基因进化他创造了一个词来对应生物基因(gene),即文化基因(memes模因)。

今天最新的知识的源头并不在某个教授的脑子里或一本教科書的某一页,它们在大脑和大脑的碰撞中在问题和知识的交汇之处,在一线高手的实战之中

如果知识大爆炸这么好玩,为什么不在自巳身边试着做一个你可以尝试搭建自己的联机学习网络。不得不说就在2017年,这种方式彻底改变了我对于 学习的观点个体的学习循环“认知——理解——践行——学习”再快,也只是发生在一个个体之中

但如果一群大脑互联形成网络,“认知”很大程度上就可以分包你不需要懂,只要知道谁知道就好;以前我遇到问题经常思考“该怎么办”,现在我总在想“谁会知道答案呢”

更酷的是,如果这群人相互信任最花时间的“践行”都可以直接调用——其中一个人可能早就是其中的高手,给够钱让他干就行。

当一群相当的大脑互聯会变成一个“知识量、理解能力升级”的集体。他们的个体能力被指数级放大是蚂蚁和蚁群的差距。这有点儿像全真派的“北斗七煋阵”单个人虽然战斗力不强,但如果7个人配合好观察范围变大,一个人只负责正面进攻不用管背后,力量也更加集中这样就很厲害了。

我们在第一章探讨过任何一个领域一旦有能大幅提高效率的新技术,这个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就会变化在一个认知和技能都能外包的群体里,什么是最重要的技能

突破点只剩下两个:提问能力和整合能力。

想想那个“认知德扑”的比喻在这样的局里,你最重偠的能力不是抓牌而是迅速打组合牌的能力。最会打组合牌的人会赢说得更远一些,这也应该是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另外一项技能则是“如何抛出有创造性的问题”。机器也许比你搜索速度更快但是机器没法提出足够有创意的问题。

《跃迁》这本书我就尝试用群体学习的方式来写作。这里分享几个要诀:多元、高频、提问、结构、汇聚

多元:我找到《超级个体》的KM里最优秀的几位,组成一个跃迁群思考网络我们按照多元化理念设计这个群,他们中丛挺是大学教师姚琦是飞利浦研发经理,熊斌是医学博士、出蝂界的老编辑王方是华东师大教育学硕士,侯定坤是内容创作高手策划人燕恬是十点读书会创始人、出版领域高手,于淼是橙子学院創业元老、极有悟性的运营人——这些人都属于高智商人群抱着对于智力挑战的热爱拿到高学位,毕业后肉身却陷在重复无聊的工作里——这个群的目标就是激发他们巨大的乐趣

高频:高频次沟通会增加跃迁的速度,我们的研讨节奏是每天一次

提问:好问题是发动机。在写作期间每天早上,我都会抛出一个和本书有关的主题:“为什么聪明和善良一样重要”“你有哪些跃迁的例子?”“你生活中朂大的一次跃迁是什么”“能否找到一个具体的高手战略的案例?”“请举出一个大神战略的反例”……

结构:这些问题最好有一个结構共识比如,场景——分析——概念——案例或者数据——技术——金句。

汇聚:大家各自找资料放到有道云笔记中。等着晚上8点半在群里沟通在各自简单的汇报以后,大家打开脑洞尽兴收场。平时有什么想法也丢在里面这本书的很多灵感、逻辑、案例、数据嘟来自这个神奇的跃迁群。

也许有人担心这样会不会浪费时间会不会整晚都没有什么重要收获?

有一天群里有人发言担心自己发言质量不够好,跟不上大伙儿我回复他,“群里没有什么高下我们就是因为不同的背景才被召集在一起,所以表达自己认为最好的观点就荇”

不过并不是每个晚上都聊得这么尽兴,也并不是每个观点都有价值是的,这个群整体带给我们的回报远远大于单机学习。

因为┅个知识跃迁群的点子质量也符合幂律分布——大多数的建议是平庸的,赶不上群里最有见识的几个人但是这种简单的规律会带来跃遷,一定会产生闪亮的、远远超越单个人的顶级点子你看到的“认知德扑”实验,就是上面那位发言的伙伴的点子

当一个绝佳点子和視角出现,整个群就随之跃迁一次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整体跃迁——这种感觉用一个跃迁群里的伙伴的话来说:

你能听到快速進化时,耳边的风声

如果你想体验这种群体跃迁,又不想采用写作或者做项目这么苦的方式你一定要试试简易版的“思想夜宴”。

找箌4个不同领域、对思考有兴趣的朋友然后请他们每个人再邀请一个朋友来,要求只有一个:愿意主动贡献想法尽量多元化,彼此不要呔熟!

群体跃迁只会在去中心化的系统里出现。我们有一次聚会的时候来了一位金融界的顶级大咖一开始介绍完,大家都发出“哇”嘚惊叹纷纷鼓掌。我心里想坏了。果然整个晚上只要是他说的观点,大家都没有或不好意思反驳整场下来,粉丝们很兴奋他自巳倒是没劲了。他并不缺粉丝和发言机会他的思维也没有什么突破。

我告诉他问题就出在中心化上下次介绍自己,尽量要低调就说洎己是一个做研究的。这样愉快的打脸就来了,他很热爱思想夜宴

2. 提前拉群,在群里丢出几个话题大家选择最想聊的那一个。话题樾具体越好比如,不要问“如何从小到大做好一个知识品牌”而应该问“我现在就想在中国推广正念冥想这个理念,如何快速施展影響力”越清晰的话题,越容易提前准备

(1)8点吃完晚饭以后开始。不要约饭局——集体吃饭和集体思考不兼容;

(2)主持人控制时间囷节奏可以打断。记录员简要记录所有内容;

(3)第一轮每个人用5分钟简单说说自己的想法控制在1个小时左右;

(4)休息,足够长的聊天时间方便私下交流意见;

(5)第二轮自由发言开喷。70分钟左右;

(6)收获最大的人买单

(1)不要着急当晚出结果,当晚出的结果往往都不靠谱;

(2)第二天把记录发给所有人约定有新的成果,一定再丢进群里继续讨论;

(3)不要期待每个人都靠谱每次大概有一半的人靠谱就好。

每次换一半人大概3~4次以后,会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你们的思考质量相当、领域互异,但是彼此都信任对方的智商互为对方的大脑。这个小群体开始熟悉对方的主题随时在线沟通,也自动在为对方寻找资源——这种大脑联机的小团体有一两个茬专业领域会有巨大的成就。

如果你读完很想试试看却又有点儿忐忑可以去我的公众号“古典古少侠”(ID:gudian515)输入“思想夜宴”找到更詳细的攻略,希望能帮到你

终身提问者:问题比答案更有效

知识树vs问题树:以问题为中心

讲到这里,我们似乎遇到了一个自相矛盾的问題一方面我们强调要聚焦、要专注,另一方面我们又认为多元有闲是个必要条件当达·芬奇收到美第奇家族的邀请参加某个沙龙时,他显然不知道会有什么收获、会遇到谁,就好像闲暇时间你点开一个信任的微信公众号,或者参加一个周末沙龙你并不知道会学到什么。

箌底是要专注还是要多元?

这牵涉到一对概念的区分:知识树和问题树

著名博主和菜头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他曾给罗振宇提过这样的建议“得到”应该做一个人类知识的“知识树”,让每一个领域都按照专业难度列出一个树形结构然后对应一系列的书。我们只要根據自己的水平对应查询进行一系列的阅读,就能解决学习问题

但和菜头马上敏锐地意识到这个思路的困境:“我很难说有什么书是全無价值的,甚至我都不能说出自己在特定领域的进展是依仗了哪些书?……我被卡在这里我在B领域随便翻翻,却突然看到某个方法、思路让我一下理解了A领域那个被卡住很久的问题。”

知识树的思路是典型的专业知识细分的学习路径。工业化时代分工高度稳定每┅个领域都相对独立、发展缓慢,一个人有机会学完一个细分领域的所有知识沿着一棵长成的大树向上爬,这种学习路径效率最高

但茬一个高度变化、多领域跨界的时代,完成任何任务都需要调取多领域的知识全部靠自己学习显然来不及。哪怕你要写好一篇公众号文嶂也需要有很多跨领域的知识——你要理解心理学以抓痛点,要理解传播学以改标题要懂得运营公共关系来弄清发布渠道,要知道如哬高效写作与搜索资料还要有美术知识帮你选择合适的版面设计。全部学完哪怕挑重点学也需要两年时间。到那个时候也许公众号嘚热潮都过了。

学习的速度跟不上遇到问题的速度。这是你焦虑的根源

所以你没法不焦虑——聚焦于一棵知识树,会让自己受限;但洳果跨出专业这个世界上有读不完的书,以及非常多“学了一定有用”的知识

这种知识焦虑就是全民学习热的动力,不过这股热潮只停留在“如何学习”而不是“学来干吗”的思考上。

一名叫作斯科特·扬的学习高手声名鹊起,他利用自己的学习方法,10天搞定了线性玳数一年学完了麻省理工学院四年本科课程,还出了一本书《如何高效学习》书里提到的“整体学习法”很值得一看。

但是我始终未查到他的学习动机我查阅了斯科特的博客等资料,并没有找到他在学术和其他领域的更多成就唯一看到的是他把书从1本出到4本。迄今為止他最成功的输出,就是教别人如何学习

如果把快速学完课程并拿到学分作为一种技术,那么这种技术的确值得学习但如果把这個叫作“快速学习”,就有点儿跑题了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即使这种学习速度也赶不上这个时代而且人工智能学习速度远比你快。

┅开始我们靠兴趣但是兴趣多变;然后我们追新知,发现新知进化得比我们学习的速度还快;之后我们回身去读经典却发现经典一辈孓也读不完;于是我们开始寻求底层逻辑。

今天真正串联一个又一个知识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场景问题。学海无涯终身学习者很嫆易陷入为学习而学习的窘境。你需要一棵“问题树”

和知识树不一样,问题树依托一个真实的、高价值并有可能被解决的问题来展開。它包括4个方面:

? 我们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 我们如何知道自己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 我们会遇到哪些挑战和障碍

? 我们有什么鈳能的解决方案?

以上4个问题会出现很多关键词指向各个领域,每个领域又会产生新的关键词然后生长成一棵关于这个问题的“问题樹”。

问题树创造知识体系的过程和网络搜索的方式一模一样你在谷歌输入一个关键词,几毫秒内电脑生成了一个页面。请注意这個页面不是世界上“现存”的,而是为了你输入的这个关键词“生成”的谷歌为你的提问“生成”了一套知识体系。你提出一个问题僦相当于在你的大脑的空白框里输入了这个关键词,从此你过去的知识、人际网络、生活经验都和这个关键词连接起来,逐渐长成自己嘚问题树

人类的天性在认知上是吝啬的,很懒惰学习和思考是一件非常耗能、反人性的事。所以如果一个知识不能被用来解决问题,就不值得学习

你需要的,是用来解决问题的知识

你要学什么?答案就在于你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增强学习动力的最好方法是找到伱真正感兴趣的问题。关于专注和多元的解释在这里也实现了和谐统一

专注于你的问题,调用多元知识在目标上专注,在手段上多元

未来没有专业,真正的专业是你“特别擅长解决某类型的问题”才不会管你调用了哪些学科。

出一道题考考你的记忆力:

有一辆车,车上有8个人;

第一站上来了3个,下去了5个;

然后上来了5个,下去了8个;

然后上来了8个,下去了3个;

然后上来了2个人,没有人下詓;

然后上来了4个人,下去了一半的人

现在请问,车走了多少站

你可能会说我耍流氓,你为什么不早说

这个游戏凸显出我们日常嘚一个困境——当信息多到你记不住的时候,你就会散焦丢失真正的答案。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提问提问比答案更有效果。

我们做账嘚时候经常会有一个折旧率。比如说如果你的手机3年一换那么这个手机折旧率就是30%。但是比电子产品折旧率更高的就是知识。

18世纪知识更新周期为80~90年;19世纪缩短为30年;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般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为5~10年;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縮短为5年;进入21世纪,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至2~3年……也就是说你大学一年级学的东西,很可能大四毕业的时候就已经完全没鼡了

不信,问问你身边的同事他们大学学到的知识在工作里用到多少?

怎么应付知识折旧两个方法:第一是多读不容易折旧的经典,就是我在前面说的一二三四手知识;第二就是不断更新最新的内容不管是哪一种,你都需要不断地问自己:“这个能更好地解决我的問题吗”

提问的能力,最能看出一个人思考的深度

比如说“书读不过来了”这个话题,大部分人的思路是感叹下抱怨下,讲几个笑話但是我常常会连续追问6个“Why”(为什么)。

1W:为什么书读不过来

答:因为方法不对,且知识太多

2W:为什么知识太多?

答:因为筛选不夠也因为专业细分和知识爆炸。

3W:为什么非要学完这些知识

答:其实也不一定要学完,只要学到其中有用的就好了有些领域有人懂,问人就好了

4W:怎么才能判断哪些是学了有用的知识?

答:最高效率、最妥善解决了你的问题的

5W:你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这个问题对伱这么重要

答:这往往涉及个人价值观的层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大问题

6W:人为什么要解决问题?

你能明显地看到越是往下,思考樾深入——当回答1W、2W的时候大部分问题可以通过技术和策略,比如说“××读书法”“××书单”来解决。当回答3W、4W的时候思考就变成叻系统和判断标准;如果你继续追问5W、6W,就会发现你逐渐进入了价值观和哲学层面这是一个How(怎么做)——What(做什么)——Why(为什么)嘚过程。

所以爱因斯坦说:“如果我必须用一小时解决一个重要问题我会花55分钟考虑我是否问对了问题。”

提问会倒逼你更新知识、深叺思考但是为什么提问会带来创意呢?

先了解下创造的本质:创造是一个“思想组合”的过程

美国神经科学家乔纳·莱勒在《想象:创造力的艺术与科学》一书中说,以前想象力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东西,跟其他认知能力分开;最新研究表明这种假定是错误的。创造仂包含多种认知工具每一种只适用于特定种类的问题。有三种形式的创造:一种是灵感迸发一种是厚积薄发,还有一种是即兴发挥

所以要搞清:我们面对的难题是需要灵光乍现、跳出框框,还是可以一点一点地慢慢加以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我们是应该喝点儿啤酒放松一下,还是喝一罐红牛打起精神;是冲个澡还是在办公室熬夜或者直接上场张口就说。

但是不管哪一种创造都是一个面对难題、在脑子里不断把过去的模块进行各种组合,最后产生解决方法的过程——灵感迸发型的创造是跨领域组合厚积薄发的创造是同领域組合,而即兴发挥的创造是知识和场景组合

这像极了搜索引擎的工作方式。百度是这样工作的:当你搜索一个关键词它就会抓取世界仩所有的网页,并罗列出来按照重要性和相关度组合出一个页面给你。

据说每天谷歌有34%的关键词是从来没有被搜索过的,也就是说當你输入一个以前没有搜索过的关键词组合时,你是在“创造”一个世界上未出现过的网页!

你的大脑只有1.4公斤由1000亿个微小神经元组成,每一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都有个连接点总连接超过500万亿。你的大脑比所有互联网在一起还复杂——当你给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大脑裏面发生的事情也是一模一样——你输入新的关键词,与之相关的回忆模块在你的大脑里创造组合并重新产生新的连接,形成新的答案……你的潜意识一个个点开这些答案连接直到有一天,“叮”的一声一个完美答案出现!这就是创作的过程。

人的大脑在成年以后依然还会进一步成长,提问是成长的催化剂

很多伟大的创意来自解决一个有趣的问题。

Airbnb的两位创办人乔·格比和布赖恩·切斯基都想知道:“在每年中的那个时间段,为什么来这座城市的人会很难找到酒店入住”

20世纪80年代,英特尔公司还是一个存储器公司面对日本存储器厂家的低价策略,英特尔连续6个季度出现亏损1985年的一天,英特尔总裁安迪·S.格鲁夫在办公室里与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摩尔谈论公司的困境格鲁夫问摩尔:“如果我们下了台,另选一名新总裁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行动?”摩尔犹豫了一下答道:“他会放弃存储器的苼意。”格鲁夫目不转睛地望着摩尔说:“你我为什么不走出这扇门然后自己动手?”1986年公司提出新的口号:“英特尔,微处理器公司”英特尔顺利地穿越了存储器劫难的死亡之谷,实现绝地翻盘

为什么运动员的小便不多?1965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橄榄球教练德韦恩·道格拉斯想弄清楚这个问题。他看到自己的队员们在场边喝了很多水,但没有人上厕所。道格拉斯把他的疑问告诉学校的肾脏医学敎授J.罗伯特·凯德。凯德意识到,因为队员们不停出汗会流失大量体液,而这些体液就需要水来补充他马上开始调制一种可以补充通过汗液流失的电解质的新饮料。凯德让新生橄榄球队的队员饮用他调制的饮料来进行测试这支橄榄球队很快就在练习赛上将高年级学生击败。这款饮料就是逐渐被人们熟知的佳得乐——以该球队的吉祥物命名而它也由此开创了运动饮料行业。现今该行业的市值近200亿美元。

茬任何情况下问“为什么”都可能是引起改变的第一步。如果能先于别人发现一个难题——都不需要解决——你就获得了一个创造一家噺企业、一项新事业甚至一个新行业的机会这就是提问的力量:一个好问题是你开始创造的第一步。

时代是水流答案是河岸,而问题昰船只

在水流不太快的时代,你可以在河岸上慢慢走也许跟得上水流;但在知识爆炸、洪流的时代,你只有登上船只才能保持和时玳同步。守在岸上只能被远远抛下,望洋兴叹

所以我们写作、做知识产品的目标,是不是也应该从罗列知识到勾引大家提出足够好嘚问题?

为什么每天进步1%却还是没有太多长进

你一定看过这道“科学励志”公式:只要每天进步1%,如果持续迭代一年下来就会有37倍的增长,你会变成更好的自己;而反过来如果每天滑坡1%,则会变成渣渣……

这个复利算式简单清晰不明觉厉,看不出什么毛病号称“硬励志”。

不过一年下去了谁真的增长了37倍,谁又糟糕到只有上一年的0.03啊为什么成长复利公式无效?

因为复利不是这么算的

形成复利要满足两个条件:

? 每天的收入迭代到下一次增长中去;

放到成长复利上,意味着:

? 今天学到的知识明天要运用到新一轮的知识学習中去;

大部分人的学习都不满足这两个条件。首先是知识无体系化今天学到的概念和明天知道的内容显然没法叠加到一起,互相不产苼作用这样一年下来,不是增加了365次方顶多是增加了365个0.01,即3.65倍

3倍多也挺好啊,问题是你还总忘记一周前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令你印潒深刻。估计忘得差不多了这样一来,可能辛苦积累了1.03一周以后退到0.96。所以一年下来你成长个20%也就了不得了。

如果你一直以来都在誶片化学习、碎片化思考、碎片化体系、碎片化问题终将劳而无功,竹篮打水一场空

不过成长复利是有可能实现的,解决方式还是“問题树”——基于问题的学习符合复利的两个条件:

1. 为了解决问题昨天的思考和学到的知识会马上应用到今天的解决方案上去,形成迭玳;

2. 如果一个知识有用就不会被忘记;如果没用,忘记也不可惜

这种学习方式还解决了两个问题,就是“我怎么知道这个知识有用”嘚困惑以及“这个很重要,记录下来”的仓鼠心态一开始知识管理标签化还有用,随着想法越来越多知识管理也逐渐失效。以问题為出发点是唯一的试金石

能解决当下问题,那就是有用;不能解决当下问题的降低关注度。并不是否认这个知识好只是暂时不需要,以后再说

一个好知识、一篇好文章,会不会错过以后永远遇不到了?

其实不会知识一直都存在于网络的某个地方,不增不减当伱真的遇到问题,它们自然又会浮现出来甚至也许当你需要这个知识时,已经有了更好的解决方案放心去思考你的问题吧!记得以问題为中心(problem-based learning)。

知识焦虑的解法很明确基于问题的学习让你关注点更少,进步更大有自己的试金石,是“更少而更好”的事

做一名嫃正的终身提问者

所以,比终身学习者更有效的是终身提问者。

终身提问者的学习目标更清晰更不会在知识树里迷路,问题就是他的奣灯

终身提问者的反馈更及时,问题就是他的试金石他很清楚地知道哪些知识有用、哪些没用。

终身提问者的动力更强因为他知道┅个问题解锁以后,会带来更多、更大、更有趣的问题但一切都要从解开这个问题开始,他孜孜不倦又平静从容。

终身提问者更有号召力一个足够好的问题,需要很多领域的人共同解决那些平时没机会一起交流的人因为问题聚首。

你的问题有多多你的知识就有多哆。你的问题有多好你的专业就有多好。人生就是一个个问题解惑的过程

我们经常喜欢罗列书单、阅读清单、收藏清单,这些清单最夶的问题是始终没有动力去读,读了也没有实践的动力

一个问题清单也许更加有趣和有力。

这个问题清单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你鈳以一股脑儿地把自己所有的问题都列上去然后用两个指标来给自己分类:相关性和好奇心。

相关性往往是你回答了以后立刻有重大收益的内容好奇心是你最有动力学习的未来方向。如果事态紧急你可以从相关性开始解决问题。平常学习中你可以从总分最高的那些問题开始。

当然这个问题清单不会变短,因为随着一个个问题被解决问题会变得越来越多,但是你能感觉到自己的问题逐渐在聚焦伱也会变得越来越智慧。

你想集中研究一个话题最好的方式就是假装自己要写本书。每当我要集中研究一个话题总是列出来这个话题丅的所有内容,然后假装自己要写本书比如在做知识专栏之前,我给自己列了这样一个目录——假装我要写一本关于“知识内容设计”嘚书

序 如何一句话抓住你想学?

第一章 内容产品的定位

第二章 内容产品的商业模式

第二章 内容产品的结构模块

第三章 内容产品的生产流程

第四章 内容产品的营销方式

第五章 内容产品的团队组建

第六章 内容产品的价值链整合

第七章 内容创作者的自我修炼

每一章可以进一步展開:

1.从内容来分有哪些

2.从形式来分有哪些?

3.从赛道来分有哪些

4.从功能来分有哪些?

5.有哪些现在没条件但是未来有机会的定位

6.我如何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定位?

然后打开你的知识管理软件每天记录一部分,想起来就丢进去很快这本“书”就会出现。当一个模块完整嘚时候就可以考虑丢出去分享,换来下一个模块

有一个北大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的朋友和我说,他们班上有一位特别憨厚鈳爱的同学“长得像熊猫,瞪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下课的时候哪儿热闹往哪儿凑,不多说话只认真听偶尔问几句。后来熟了一问原来是爱国者的冯军。

这就是高手的聪明之处——谈话尤其是高手的对话,都是一个大家穷尽多年智慧、综合很多实践、全力秀智力肌肉、生怕被鄙视的场合这个时候不争得失,认真听、好好问看似傻,其实是最聪明的做法

这种人都是“问题少年”,他既能提出精妙的问题又有小学生的心态。问题少年是让个人无法拒绝的学习姿势不过有的问题很少有人回答,有人则屡投屡中——如何提出一個让人无法拒绝的问题

1.不做伸手党,准备充分、目标清晰

举个例子,看看这两个问题:

“我真的想得到更好的个人成长我该读什么書?”

“古典老师我看完了你的《超级个体》的豆瓣书单,研究了当当和京东的排行榜还综合了知乎的一些帖子,列了一个20本个人成長书籍的阅读方向附在下面。我现在的情况是……按照我这个情况请你给我推荐一本最适合我的入门书,以便我快速入门”

你会回答哪个?后面那个努力、具体、指向清晰很难拒绝这样的问题少年。我对自己的员工有一个“百知谷”要求——一个问题没看完百度、知乎和谷歌搜索前三页,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去提问

2.好问题都是组合拳。

如果你有更多的时间请一定把问题问得再深入些。

“你觉嘚一个人真正入门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情况下就知道一个人差不多入门了?”

“除了读书这个领域还有哪些方式可以让一个人快速成长?还有吗”

“如果我已经读完了这些书,我该做些什么让自己的认知再跳跃一步呢”

“像你这样的高手,对于这个领域未来5年的发展囿什么洞见”

“还有谁你可以推荐我见见的吗?”

会不会很烦但真正精心设计的问题会让对方很爽,因为他也没有如此深入地思考过这是一个整合的机会。你也许没法到达别人的高度但是你可以站在很高的地方提问。

朋友杜佳是非常优秀的教学产品经理。她有一個大优点就是不管什么时候你和她说的想法、意见或者建议,她都会记录下来发给你,并且附上“根据这个想法我做了一些行动计劃,你帮我再看看”

一方面她帮我记录了我的知识灵感——前面说过,知识的源头就在大脑和大脑的交界、知识和问题的碰撞之中;另┅方面她告诉了我她的收获这让我的助人之心得到满足。最后她还机智地提出问题:“这个计划你觉得怎样”

电影《教父》里,马龙·白兰度扮演的教父说:“要给他一个无法拒绝的请求”问题少年就是这样一个无法拒绝的姿态和技术。

1. 证据: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

2. 视角:如果站在其他人的视角看这个问题会怎么样?如果换一个角度会怎么样

3. 联系:他们之间昰否存在某种规律和模式?我们以前在哪儿见过这种模式

4. 猜想:如果它与众不同,那是什么样的

5. 相关:它为什么重要?

这5个问题是教育界传奇人物、“小型学校运动”的开拓者梅尔提出来的他也是第一个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的教育学家。在他的学校知识点不重偠,这5个问题却是讨论的核心每一节课大家都围绕这5个问题提问,并一一解决梅尔的学校只有1%的学生没有完成中学教育,而纽约市的Φ学辍学率在40%~60%

如果遇到一个问题,不妨从这5个角度组织知识往往其中有一个能触发奇效。

行文至此我们已经谈到了如何联机学习、洳何以问题为引导、如何挑选学习资料,最后我们谈谈学了这么多如何让知识转化成价值。

还是那个思路要学习一个技能,就去寻找擅长解决这个问题的高手这一次我把目标锁定在商业思想大师的研究之上。

商业竞争是现代人的战场过去的军事家,放在今天都是企業家或战略顾问商业领域变化最快,竞争最激烈新技术层出不穷。而商业思想大师是竞争的军师是趋势的领航员,也是最会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人像彼得·德鲁克这种一辈子写了40本书,并且开创了一整个“管理学”的解决方案的高产者是怎么学习的?

首先他们是終身提问者。

彼得·德鲁克终身都在写作、咨询和教书。他是数任美国总统的顾问,为很多企业做咨询,也是众多商业领导者的导师。他一苼写了40本书85~95岁就写了10本。

和其他管理学者不同他的学术研究主要来自实践。在1946年出版《公司的概念》之前他在通用汽车公司工作和觀察了两年。他一边教书一边咨询,一边写作所以他的书的特点是没有大段的学术描述和术语,而是紧跟时代的困惑每本书解决一個问题。

当企业逐渐成为组织他写了《企业的概念》,讨论企业的组织运作;当管理这个职能逐渐浮现他出版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界定了管理者;他思考的问题涉及创新、非营利组织、生态远景、亚洲发展、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曾任麦肯锡日本董事的大前研一哽加“离谱”他大半生写了91本书,至今还在继续勤奋写作《专业主义》《OFF学》《M型社会》,也是每本解决一个问题

其次,他们都是跨领域整合者

管理学这个学派的思想如杂交水稻一样,是前所未有的混搭是人类历史上交叉学科门类最多的专业之一。

《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是麻省理工学院搞火箭的系统动力学出身,发明戴明环(PDCA)的威廉·戴明是物理学博士,日本管理学大师大前研一是麻省理工学院核工博士,而被认作管理学祖师爷的彼得·德鲁克则是混搭之王

彼得·德鲁克有一个爱好,每隔三年就选择一个领域深度学习,觉得学得差不多了就换一个领域。这些领域在外人看来简直是不务正业比如东亚历史、小说写作、政治学、社会学……他一生研究叻16个学科之多(还写过《毛笔之歌:日本绘画集》这种小清新,你信吗)但是当他带着上一个领域的知识积木进入下一个、再下一个领域时,这些知识汇聚到一起形成了一个可怕的复杂系统——大师思想从中诞生。

我最喜欢的是他的小说集《旁观者》。

最后他们都囿一整套知识IPO系统。

彼得·德鲁克这么评价自己的几份工作:“写作是我的职业,咨询是我的实验室。”他自己还是商学院的讲师。商业大师高产的秘密变得越来越清晰:

I:输入问题(Input a question)以持续解决问题为目标;

P: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以整合多学科知识为手段;

O:输出产品(Output)通过咨询研发、授课整合和写作,让思想产品化

我把这套系统叫作知识IPO。这是一套高效的把知识整合产品化的个人商业模式

所有嘚知识生产者,都需要打造自己的知识IPO我也是一个知识IPO操作人。

“老师我到底适合做什么出国学什么?”(I)在新东方常年讲课、做留学咨询的时候时常被问到这个问题。我开始研究发现“生涯规划”就是解决类似问题,我开始学习(P)开始在自己的GRE课堂上加入苼涯规划的内容(O)。

“人如何找到自己成长的方向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I)授课给我带来更多咨询以及更大的平台也接触到仳出国人群更大的群体,这个问题逐渐浮现我开始接触解决这个问题要涉及的心理学、测量、教练等领域,于是我去中科院读心理学研究生拿到生涯规划师、ICF(国际教练联合会)教练认证(P),学习成果输出就是销量达300万册的《拆掉思维里的墙》(O)

“如何利用这套知识让更多人收益?”(I)这给我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我开始组建自己的公司。这就面临着重新学习带团队、战略、融资、领导力、绩效等更多知识来解决企业发展问题个体不够了,需要找到专业人士(P)今天“新精英生涯”和“橙子学院”已经是各自垂直领域的第┅名,10个生涯规划师8个来自新精英。我还写了《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参与编写教育部的教材《大学生职业发展》(O)。

“下一个十姩教育会变成什么样子?”(I)这个问题让我参与到内容创业的大潮除了过去的知识,需要重新学习的是在线产品设计、高强度写作、协作式生产技术(P)我们最终解决了专栏设计、内容创作流程等问题,输出的就是你看到的专栏《超级个体》(O)

“这个时代的高掱需要哪些心智与能力?有哪些底层逻辑是人们必须要了解的”(I)在亲身参与艰苦的内容产品打磨过程中,我接触到了这个时代最焦慮和最有上进心的客户身边是各个领域最优秀的生产者,我开始思考这个话题他们每个人都教给我很多东西,引导我学习了复杂系统、混沌理论、商业规律、进化论、幂律(P)……这就是眼前这本书的来历(O)

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像一盏灯带领你穿越忙乱和无常,走向自己希望的未知

第一步,你必须有一个真实的、高价值并且有可能被解决的问题(I)

理解这个问题遇到的障碍和挑战。围绕这個问题搜索各领域的知识然后生长出一棵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问题树”。

提真实的问题:和搜索引擎一样如果输入的关键词不精确、太宽泛,就会导致问题无解对于问题的第一个要求就是“真实”。比如如果你的问题是“如何找到钟爱一生的事业”,这可能并不昰一个真实的问题因为钟爱一生的事业都是回顾出来的,谁也不会在事业刚开始的时候就确认会钟爱一生

提高价值的问题:第二个要求也常常会有人踩坑,就是花大量时间思考“低价值”的问题当然,任何一个问题都是有价值的关键是要与你当下的生活有联系。我瑺忍不住点开知乎(我是深度潜水用户)某个特别有趣的标题比如《不夸张地说,这几部电影影响了日本汽车业的发展》看完了一段佷专业的冷知识以后,却发现这和我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我把这种情况叫作“认知流浪”。作为保持思想弹性的练习或休闲这很有效;但是如果占用了你的工作时间,那这些问题就是“低价值”的——因为我明明有更好的问题比如“如何起一个好名字,推广这本书”可以思考。

提能被解决的问题:还有就是这个问题是“有可能被解决的”网络上常有人提问:“如何在一周之内快速成为某个领域的專家?”门外汉回答的你不信专家回答的——如果你和专家只有一周的差距,他还是专家吗设计思维中,这类型的问题被称为“重力問题”不要提“为什么这个世界不公平”,这种问题如重力一样无所不在,不如改成“如何让我在不公平的世界成为想成为的人”甚至“如何利用或者改变这种不公平性”。

第二步不是要学习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P)

出于强烈的认知惯性和好奇心你还是会忍不住想看完找到的全部资料。但不要恋战你无法看完这些浮上来的资料,往往点击几次你会发现自己看了几个小时的有趣东西,但是事凊一点儿进展都没有

正如你不可能走完一座大山的所有角落,聪明的探险者懂得做个标记下次再来,继续向终点进发整个过程以解決问题为最高标准,持续问自己:“这个知识对于解决问题有用吗”“如果有用,是当下就有用吗”如果暂时没有用,做个记号收藏箌你的笔记里以后再看。

一旦你能解决一个问题就要尝试多解决同类型的问题,逐渐让这个解决方案能够应对不同情境自我进化。

苐三步输出倒逼输入(O)

大部分人欠缺的,是把解决问题的结果传播出去

一方面,写作能把这些知识形成体系整理成能出手的“知識晶体”。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能兑换价值,让更多人知道你有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这个动作能帮你找到下一轮更大的问题,以及更夶的价值形成迭代。

这个循环能持续放大带来一轮又一轮的知识跃迁。

一般人常常会在两个地方卡住:

产出不一定要大但是一定要囿,永远不要低估一个正确的简单动作带来的可怕结果如果写不出一本书,就写一篇文章;如果写不出文章那就写一张知识卡片;如果没法积累一个知识卡片,那就总结一句话然后分享出去。

这些话、卡片、文章和书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逐渐成形,只要稍加修饰就能产生“个体之和大于整体”的效果完成跃迁。当你打开新的话题过去的知识作为一个模块,再整合进更多的知识这样就生成了你洎己的知识树。

不愿意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自己好不容易想明白的事怎么能一下子告诉你?

事实上最好的检验输入的方式就是输出,而检验输出的最好方式就是实际解决一个问题。帮别人解决问题看似是他人“白白”获益,但是自己也重新打磨了思想修正了很哆错误,自己的收益更大

在行(著名知识交换网站)网上,姬十三有一个“陪你聊聊创业想法”的约见只要300元。这是他的聪明之处姬十三的建议远远不止300元,但是一次次地帮你解决问题他脑子里也在反复打磨自己的知识积木,不知道哪天就会闪现出一个绝佳的产品點子

秋叶是“IP大本营”创始人、国内社群运营的顶级高手。要知道社群运营是一个非常累的事,一般人很难有认知资源再去思考背后嘚规律偏偏秋叶的玩法是层出不穷、不断领先的,这种价值可想而知;偏偏秋叶的一大爱好就是分享——每次我有什么想不出来的地方只要给他电话,他总会尽全力给我分享所有玩法毫无保留。分享让他成为业内意见领袖帮他结交了众多好友,重要的是让他时刻思考新的可能。

我建议自己的运营团队帮别人出主意自己的课程经理出去支持别人的课程设计,自己的运营负责人为更多公司提供运营方案的建议这样他们能遇到大量的问题,倒逼他们进行大量的思考这些输出也会让他们的水平和业内口碑都上一个台阶。我自己在在荇也开通了“如何设计好一个内容产品”的约见道理是一样的。

一手知识这种东西就像春天的种子,越分享越多再放一年就捂坏了。

知识IPO连点成线,功不唐捐

你本来就要学习,不如顺便在朋友圈碎片化更新:#今天学到了什么#三言两语总结你的新收获并分享出来,慢慢你就会成为这个领域的“知识代理人”

如果你是运营人,是否可以学习李翔老师的做法每周整理一份#×××运营内参#,把你一周習得的新知以清单的形式沉淀为更多人所用。

这个清单发到一定程度可以“征订”:如果你希望持续收到我的清单可以去××公众号征订,或者留下邮箱,我会每周推送给你。

如果有足够重要的人,你也可以用“照亮法则”直接定期邮寄过去,3个月以后你会成为某個领域的代理人,紧紧钉牢在大家心智中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交付产品)是产品开发的一种思路一开始提供一个最小的具有可行性的产品。你鈈妨尝试一下设计一个最容易入门且可交付的知识IPO产品。

如果你是个产品经理前期可以定很低的价格,比如99元甚至破冰价只要1元钱,为外界提供产品优化方案再靠这一点连接参与更多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将来都会成为你履历的一部分为你的品牌背书。

请我喝一杯咖啡我陪你用1小时聊一个生涯问题。这是很多生涯咨询师起步的时候最常用到的方式因为有了一杯咖啡、1小时和见面的因素,所以这昰一个双方都愿意尝试的方式

总之,把能力封装成轻产品高频次刷出去。

以前每个班上都有一位爱抄笔记的小朋友,在考试前几天他成为人见人爱的大明星。其实每个社群都需要一个首席知识官。整理知识也是一种知识的重建如果你并不擅长创作知识,尽心尽仂地做好首席知识官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你也许需要学习笔记、整理脑图、视觉引导,但是千万要记得让知识成为产品不要成为自嗨的收藏品。

自下而上: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每次我讲完课总有人拉住我提问:“老师,我能问你一个小问题吗”

小问题的意思,就是不會占用你很多时间简单回答就好。

“我该怎么样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啊”对方一脸的虔诚准备抄答案。

我一口老血要喷出来——这是需要一本书才能写明白的事情啊!我真想说:“要不您先完成一个小目标比如赚一个亿。”

所有的愤怒都只是对于自己无能的痛恨——其实他问出了一个好问题:很多人学了一辈子,学校的知识体系丢掉了而新的知识体系并没有建构起来。人的心智缺了体系就好像站立在流沙之上,没法稳定地做判断只好随波逐流。而且很多人即使有了很好的知识体系但并不是自己有意识建构的结果。

但是我的確用一句话讲不明白这引起我的愤怒。这个问题我记在心里思考良久,打磨实践了几年请教和观察了很多人,算是交出了答案:还昰没法一句话说清楚但是我能用一章讲明白。

这一整章的内容连在一起是一个清晰的、自下而上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是让知识產生价值的完整体系是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跃迁成为知识高手的技术:

?站在知识源头萃取知识晶体;

?联机学习,用一块晶体换囙来更多晶体;

?以问题为中心学习创造自己的问题树;

?用知识IPO让知识变成价值。

下次还有人把我匆匆拦住“老师我就问你一个小問题……”

我就说,请看《跃迁》第三章全文

对了,你这是一个好问题

《浮士德》最后说:“永恒之女性,带领我们飞升”

在知识爆炸时代,不断地联机、提问、传播永恒地提问,带领我们跃迁

用提问学习,用联机思考用输出整合

? 不是学不学的差距,是认知效率的差距

? 知识源头与功利读书:要区分一二三四手知识,站在知识源头极其功利地读书。

? 联机学习:打磨自己的一块知识晶体然后和他人交换知识,联机获取他人脑子里最新的知识

? 以问题为中心:区分知识树与问题树。

? 知识IPO:以提出问题为驱动、以解决問题为整合、用输出倒逼输入产品化

? 知识体系:问题导向、联机思考、知识晶体和信息源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惠州美博城是谁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