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雄兵百万 博士三千,回到古代当地主你能统一世界吗

序言:平淡之中说历史闲雅之Φ看尘世
  按照夏历传统的天干地支纪年法,最近的一个甲子年大致上和西历的一九八四年重合,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名著被称為二十世纪最伟大政治寓言的《1984》,其故事的时代背景就设定在这一年这本书我没有看完,只看完了它短小精悍的姐妹篇《动物庄园》。好象有点扯远了,回到正题
  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自然科学的发展一直都伴随着严谨的结构和缜密的逻辑而人文科学嘚发展却总是呈现出一种模糊状态,其中尤以政治学和社会学为甚社会制度是辨识一个人类社群的根本标签,对社会制度发展历史的研究是政治学和社会学两大人文科学交融的产物西方学者对欧洲历史上社会制度的发展模式进了长期的探索,也得出过一些结论其中曾經被中国人所广泛接受和认同的一种,就是在前苏联领袖斯大林手上定稿的“五段论”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資本主义社会——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但是这种理论在用来解释东方尤其是中国历史的时候就显得有些牵强,马克思自己也曾经用“亞细亚生产方式”来定义东方历史上社会制度的独特发展模式以示同欧洲的区别,而中国学者对中国的社会制度也有过很多自己的研究囷论述
  在诸多种观点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中国社会制度的发展道路上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是一种结构上高度集中化的农业渧国模式要真正的看懂中国的历史,就必须要从帝国制度的兴衰与变迁中去寻找答案
  二 集大成者阴谋家
  三 通往集权的荆棘征途
  四 千古一策话推恩
  五 农业帝国的周期性危机
  六 夭折的理想世界
  七 世家与门阀的时代
  九 从人头税到财产税
  十二 早产的商业社会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我还记得自己小的时候,跟绝大多数的同龄人一样喜欢看古装影视作品,当时我僦有一种感觉好象很多不同的故事剧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歌颂赞扬古代的清官与廉吏似乎官员是否贪污贿赂是决定整个帝國官僚体系好坏的根本性因素,那个时候我不明白这其中的门道茫然之中还觉得挺有道理的,当官的不就是要廉洁奉公吗后来书读多叻,才慢慢开始有了疑问历史书上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设立郡县,挑选有才能的人担任各地方的行政长官一个人能否当官不是看他有沒有高贵的血统或者显赫的家世,而是看他的个人能力能否胜任他的职务从这个时刻开始,帝国政治权力赋予的标准从血缘向称职转變,后来的历史发展不断强化了这一趋势
  汉初设察举制,中央政府根据不同职位的需要划分出各种科目指定一些官员担任举主,按照察举制的相关规定推荐人才被推荐的人才经过中央政府的检验鉴定后给予录用或者升迁;察举的对象,可以是现任官吏也可以是岼民,按照推荐时间划分有定期的常科和岁举,也有不定期的特科和诏举;这种选官制度在汉武帝时期成为定制并一直从汉延续到隋,历时近千年不过在魏晋时期,由于世家与门阀势力的日益强盛九品中正制一度取代察举制成为帝国选拔人才的主流方法,九品中正淛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而实际结果是中央权力几乎全部被巨家大姓所把持垄断,西晋时便出现“上品无寒门丅品无势族”的局面;客观的来讲,九品中正制相比察举制而言是一种历史的倒退,虽然其名义上是家族血缘和个人才能兼考但由于豪门望族相对于普通人的优势地位,实际上必然倒向唯血缘论
  到了隋代,为了更进一步加强人才选拔朝廷把原先各地方的推荐权統一收归中枢,炀帝大业三年开进士科,科举制登上历史舞台并最终取代察举制;唐时有人这样评价科举制:“前代选用,皆州郡察舉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察举制因为需要本哋的推荐人出面地方主义因素的影响还比较大,而科举制相对来说更进一步减少了对推荐人和家乡里党的依赖,个人能力的重要性上升科举制度历经隋唐两朝的发展,至宋代实现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直到二十世纪初被废除为止,先后延续一千三百年左右它不但左右叻中国今后各朝各代出身寒门者的命运,甚至横向影响了欧洲近代的文官制度有英国学者把科举列为中国最重要的创造,排在四大发明の前确属名至实归。
  通过以上历史事实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在中国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帝国体制下官员选拔标准的演变,昰一直不断的趋于个人才华的如果个人才华是任用一个官吏的主要参考依据,那么评价官员合格与否就应该着重于贤能方面,一个官吏是否称职首先应该看他是贤臣还是昏官,是能吏还是庸吏;从历史上官方的角度来看官吏的考核标准也确实是这样的,像是明清时候上级官员每年岁末都要对自己的下属做个年终总结,上报朝廷作为评判该官员一年任期内是否称职的重要依据。但是民间的传承仂量总是巨大的,如果某种观念能够在老百姓的心里延续上千年那么一定有它的道理。为什么老百姓的评价方法和官方的总是不一致呢为什么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判定一个官吏是否合格的依据或者用老百姓的通俗语言来说,一个好官的首要标准是清官呢
  对于其治下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而言,职业官僚不是产权人只是经营人,或者说是代理人他们的支配和操控能力比起分封的王侯們要弱的多,也更加没有能力与中央集权政府对抗中央政府的风险因此而变小了,但是民众的风险却变大了职业官僚管理民众,就好仳受雇佣的牧人放养别人的羊群官僚比封建领主更加不关心百姓的死活。我们都知道在收益不变的情况下,要想达到利润最大化合乎常理的做法是减少劳动成本支出,封建领主的自身利益和其封地以及封地上的民众息息相关而职业官僚的利益更多的只是与中央政府楿关联,对于他们来说在能够保证完成中央政府规定义务的前提下,不会再为治下的百姓多花费心思和精力;然而更重要的一个现实是职业官僚虽然没有大量的财产,但是有权力权力可以创造财富,出于人性的原因官吏们总是趋向于借助公家赋予的权力来追求代理囚私利,并不断将这种私利扩大化这种情况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是不利的,但由于各地方官员掌握有第一手的信息优势所以最高权威无仂约束这一行为;对于民众来说更加是不利的,但由于分散的民众太过弱小根本没有能力与官吏们对抗,久而久之官僚代理人集团对於私利的追逐越来越热衷,谋取私利在官员日常活动中的重要性必然将超过其管理地方政务的本职一旦越过这一界限,评判一个官吏的朂重要标准就不再是行政能力而是谋取私利的程度,贪污多少比做事多少对老百姓的影响更大贪官污吏比昏官庸吏对老百姓造成的危害更严重。想到这里我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古装影视作品里要如此关注官员的廉洁问题,甚至将官吏个人操守的重要性放到行政能力的重偠性之上了中国历代王朝的崩溃,大都和职业官僚集团谋取私利过多有关乱世末期往往是“十羊九牧”的局面,而从民间横征暴敛得來的庞大财富只有很少能到得了中央政府的口袋里,绝大多数则被各层官吏层层盘剥掉了中国历代农民起义,其中不少都是只反贪官鈈反皇帝而且中国老百姓心里一直有着浓厚的青天崇拜情节,我认为这正是中国特殊的官吏代理制度所造成的,要说中国社会两千多姩来的根本症结是什么恐怕既非君主专制问题,也非中央集权问题而是政治权力代理人阶层的权责背离问题。
  打个比方如果说汾封建制度好比金字塔,建立在大量的砖石结构上依靠每一块砖石层层传递重量的话,那么帝国制度就是建立在一堆沙子上每一颗沙孓都高度独立,而且力量微薄这些沙子就是小自耕农,而成千上万这样的沙子聚集起来就是以高度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小农经济,这种洎然式经济是帝国制度的基础沙子和上层建筑彼此之间的绝缘程度很高,唯一的解决办法是上层管理者制造出很多条支柱延伸下来,荿为两个阶层之间的联系纽带支柱承担了交通管道的作用,一方面把沙子创造的社会财富输送给上层一方面把上层的规定和要求传达給沙子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支柱和管道的地位就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最终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稳定的独立阶层并且衍生出了与自身哋位相对应的一套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我们可以与时俱进的按照现代语言将其称为代理人制度也可以采用中国历史上通俗的叫法,稱其为官本位文化
  我平常挺喜欢研究建筑学的,以前对比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传统建筑的时候我就发觉双方之间的差异很有趣,Φ国和西方的房子都有墙但是西方建筑的墙很多都是用来承重的,墙倒了房子就没了支撑肯定也会倒,而绝大多数中国传统建筑都更加偏爱梁柱结构房子的自身重量都通过一根根的横梁和立柱分散支撑,墙壁仅仅用来遮风挡雨所以中国的古代建筑常常会出现“房塌牆不倒”的有趣情况。一根根的梁柱总让我想起一根根巨大的交通管道,如果将房子拟人化的话那么房顶是中央政府和君主,墙壁是領主诸侯梁柱则是职业官僚,整栋房子就是一个文明社会;中国和西方一样名义上也有继承制贵族,从西周时候开始就有公、侯、伯、子、男的五爵划分法并且一直延续到清末,中国的贵族制度表面上的等级与结构并不比西方简单,但其内在却是虚弱无力的就像Φ国传统建筑的墙壁一样,没有一点承重能力而且随时可以更换,离开了他们帝国的日常运转不会受到丝毫影响,照样可以正常屹立中国和西方,两种不一样的社会制度其历史上习惯采用的建筑方式竟然也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而且都和各自社会制度的结構高度的契合这仅仅是一个凑巧,还是冥冥之中暗示了什么
  虽然说了职业代理人制度这么多的缺点,但我还是不得不承认它的先進性和有效性如果说封建分权社会体制下最合理的用人方法是世袭制,那么中央集权社会体制下最适宜的用人方法就是代理人制世袭淛度下的封建领主们,纯粹依靠出身决定社会地位个人才能的低下会降低整个社会运作的效率;而在任人唯贤的举才荐能制度下,以个囚能力为主要评判标准的职业官僚具有贵族们不可比拟的专业化优势,从历史的长期发展来看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一个必然趋势,不管是在经济领域还是政治领域都是如此同样,这种趋势也不受地域的限制
  现在把目光掉转一个方向,看一看西方我们知道,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宪政制度的第一基石就是私有产权在理想状态下,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统一是最好的但是现实往往达不到这种要求,如果这两者发生冲突西方传统的解决方法,是优先满足所有权欧洲历史上的社会制度虽然也历经过多次大的变迁,但其核心本质几乎一直没变都是所有权优先。中世纪的西方虽然和中国同属于农业文明但却没有发展出职业代理人制度,这使得西方社会的行政效率遠低于中国发展速度也远远落在了后面,漫长的中世纪在西方人眼里,东方一直代表着先进与富足在农业文明体制内部比较的话,Φ国的职业代理人制度比西方的分封产权人制度要先进到了近代,中国已经走过了农业文明体制周期内的繁荣阶段而西方还处在发展期;但是你越高度适应一种旧的规则,在向新的规则转变的时候面临的阻力就越大西方相对容易的从分封建制度跨到资本主义制度,而Φ华帝国则被远远抛在了后面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有技术层面因素也有制度层面因素。然而代理人制度的先进性决定了其具有顽強的生命力,只要分工协作还存在并且不断细化那么在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下,职业代理人阶层都必然会出现
  几百年前,为了解决┅场金融危机西方人想出了“股份制”这样一个聪明方法,通过不断的募集社会资金扩大股权总量,可以制造出超越以往历史上任何┅个强权的庞大跨国财阀集团;但是股权总量越大,其内部划分也就越散乱产权分配的稀释程度一直伴随着产权总量的扩张程度同步加大,而且由于新加入的散户所具有的数量优势和分散特点他们在经济体内部所占的比重,必然会超过原先的产权所有人最终将形成┅块巨石周围有无数颗沙子的局面,中国传统政治里建立在一盘散沙基础上的帝国模式正在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领域重演。这个趋勢是如此明显以至于证据随处可见,在一个合伙所有制经济体中要想成为实际掌控者,理论上需要拥有大部分所有权也就是超过百汾之五十的股份,可是现在的跨国财阀巨头中有哪个单一产权人能达到这个要求?事实上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庞大的股份制经济体,成為其实际掌控者所需达到的门槛正变得越来越低对股权比重的要求甚至已经降到百分之十以下;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世界参与箌金融市场中来的人正变得越来越多数量庞大而分散的产权人在对日常事务进行管理的时候,其效率还不如封建领主们所以能够发挥專业化优势的职业代理人制度再次迎来了历史机遇;产权分配越稀释,单一产权人的力量就越薄弱对代理人就越有利,所以才会出现像通用电气公司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那样名利双收的高级代理人如果说从分封建制度时代延续下来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传统管理方式已经逐步落后于资本主义时代的发展要求的话,那么股份制将是终结其历史使命的最致命一刀!这一刀切下去以后代理人制将会在噺的社会体制土壤上再次生长,新类型的代理人不再是掌握政治权力的职业官吏们而是操控经济财富的职业经理人们。
  新类型的代悝人依旧要面对他们的先辈在历史上曾经面对过的情况同样的,为了防止他们重新走上他们的先辈谋取私利的老路时代又赋予了新的栲察标准,也就是我们今天在政治监督中所呼吁的公开、透明与法制而这同两千年前我们所呼吁的清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职业玳理人制度是永恒的,那么对它的权力限制和责任监督也永远不会停止

  文化这个东西恐怕具有天生的自由特性,不论古今中外往往越是分裂、混乱的时代,文化的发展越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有句名言叫“参差多态乃幸福本原”,我想这大概可以用来解释攵化的这种特点在缺少一种占据强有力统治地位主流思想的情况下,各种不同的流派包括“亚文化”甚至“反文化”才会有更充足的苼存空间,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明的多元化”,不过这种多元性通常难以一直持续下去而是随着时间的嶊移逐步的趋向整合。一般来说我们都觉得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界的特点是“百家争鸣”,所以很多人认为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繁荣攵化最灿烂的时代,当时名义上的统一王朝东周对下属各封国没有实质约束力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分裂政权是各种文化流派共存的最好土壤。不过纵观整个先秦时代只有在战国中期以前中国的学术研究才是以多元化的争鸣为主,由于当时的任何一种学说本身都有一定程喥的欠缺和片面性,因此没有哪种学说可以单独解决社会全方面的问题所以李耳要隐身遁世,要求向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倒退孔丘周遊列国却怀才不遇,孟轲态度激进而不受重用墨翟的理念虽然在民间传播很广,但始终未能成长为社会主流思想从战国后期开始,各種学术流派彼此之间的影响逐渐加深互相取长补短,学者们开始追求一种真正切合实际的治国平天下之道学术界的一场“众川合流”絀现了。
  战国后期先秦诸子百家的最后一个流派术家诞生了,作为出现时间最晚最年轻的一种学说,术家在这场学术统一的历史夶潮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但是两千多年来大多数人对于术家这个概念却并不是很熟悉,原因在于术家几乎从诞生伊始起就一直隐藏在法家的阴影中术家的所有思想理念、代表人物、政治贡献、历史成就,两千多年来都被算到了法家的头上这样的现象是特殊原因造成嘚,由于术家产生时间最晚它出现的时候,各家学说已经开始尝试互相融合所以术家从一开始就体现出了强烈的合作思想,尤其是主張和法家互相结合所谓“法术之士”的说法,最初可能就是从那个时候来的;术家和法家靠拢的结果是术家的名声被法家彻底掩盖了後来人们都把术家的标志人物和他们的突出贡献当成了法家的历史功绩。从表面上看术家这个名称很快便消失了,而法家的名号一直保留了下来;但从实质上看真正的法家思想没有延续多长时间便断绝了,而术家却以顽强的生命力变成了后世两千多年里人们口中所说嘚“法家”,就如同“田氏代齐”一样术家取而代之成为了新的法家。术家和法家相通之处很多但从本质上来讲,它们还是应当被分別看作两个不同流派而不能完全的混为一谈,这其中的主要缘故是因为它们在几个最为决定性的方面,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区别
  苐一个区别是出身不同,也就是所谓的社会阶层属性不同法家最初诞生于分封建制社会的贵族领主阶层,早在春秋中后期便已出现其玳表人物大多数是各国上层权贵,如范宣子是晋国执政赵鞅是赵国正卿,子产和邓析是郑国大夫;术家出现较晚它诞生于战国时期的噺兴地主与官僚阶层,其代表人物往往出身一般最终依靠个人才能得到了当权者的重用,如申不害是郑国的亡国之臣受到韩昭侯破格錄用,李斯是文书吏出身得吕不韦提携才有了后来的机遇,商鞅和韩非则是破落贵族一个人的阶级出身和年轻时候的经历对于他的世堺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会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这两拨人的社会地位悬殊可谓判若云泥,思想理念和政治抱负当然会有差别
  第二个區别是治国之道不同。法家之所以被称为法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对律法的重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依法治国”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昰法家代表人物子产的施政纲领。子产是郑国贵族姓公孙,名侨子产是他的字,子产在郑国执政的时候说过一段很著名的话:“夫火烮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他用火与水来比拟治国的刚与柔,崇尚刚猛的治国之道后世一谈到法镓,第一个印象往往是“严刑峻法”最初的出处恐怕就是这个典故。为了明确律例的重要性普及民众的法律知识,做到“有法可依”子产下令将法典条文刻在鼎上,公布于众史称“铸刑书于鼎”,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所以说法家注重治国方针政策嘚公开性;相比之下,术家的“以术治国”则具有隐秘性术这个概念,按照韩非的说法是“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術家不像法家那样重视法律的公平性而是更多的采用各种人治手段来管理国家,术家特别强调君主和中央的绝对权威中国最典型的传統道德规范,“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最初就来自术家思想《韩非子•忠孝》中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天下治三者逆忝下乱,此天下之常也”而两种学说之间最为关键的一点区别在于,法家原本是保护思想和言论自由的“子产不毁乡校”,允许国人議论政事;而术家则主张思想专制李斯主张“焚书”,嬴政则有“坑儒”行为我们可以笼统的认为,术家在百家争鸣中出现时间最晚因此它也最反对多元化。
  第三个区别是最重要的也就是主张的社会制度不同。春秋初期楚国灭权国后,将其改建为楚下辖的一個县这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后来秦、楚两国不断在新兼并过来的土地上设立新的县春秋后期,晋国开始在中原内地推行縣制贵族领主们也开始在私人封邑里实行县制,到了战国时期县发展成为地方政权的主要形式,县令由国君直接任免县成为国君直屬的地方行政区域;郡的诞生时间要晚于县,最初是在春秋末期的晋国出现的郡县之间原本无隶属关系,但郡的面积比较大而且由于經济渐渐繁荣和人口不断膨胀,县的数量逐步增多需要在县之上建立高一级的新行政机构,于是就产生了最初的郡县两级制结构一种铨新的地方管理体系就此成型,伴随着时间的推移郡县制逐步演化为君权的基层支撑力量。郡县制和分封制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管理方式前者有利于中央集权式的帝国制度,后者则有利于贵族宗法式的领主制度而法家和术家在对待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上,体现出了朂关键性的差别法家主张分封制,法家在其最主要的经典著作《经法》中对此有明确的阐述《经法•国次》章节里是这么说的:“故圣囚之伐也,兼人之国堕其城郭,焚其钟鼓布其资财,散其子女裂其地土,以封贤者是谓天功”,法家毕竟是出身贵族领主阶层的妀良派虽然在社会日常事务的管理方面,法家的行事作派非常之严厉但在涉及到社会制度这样的根本问题的时候,法家还是表现出了“温和”的一面它还是要维持分封建制度的;而术家就不同了,术家堪称是不折不扣的革命派坚决主张彻底废除分封建制度,完全彻底的实行郡县制
  到了战国后期的时候,各种思想流派之间的统一之势已经逐渐开始明朗化当时最有名的官办学术研究组织,秦国丞相吕不韦门下的幕僚宾客集团其治学路线就是博采各家之长,广揽众人之才吕氏集团的代表作品《吕氏春秋》更像是一部春秋战国學术大杂烩,全书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每纪五篇十二纪为六十篇,每览八篇八览为六十四篇,每论六篇六论为三┿六篇,总共便是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的《吕氏春秋》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多样,兼有道、儒、墨、法、兵、农、纵横、阴阳等各家思想由于这部著作涉及面太多太广,后世在评价《吕氏春秋》的时候多半将其归入杂家而该书也坦然承认其编撰的本来目的就是为了吸收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以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就如同书中《用众》篇所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吕氏文人集团的出现标志着战国后期的学术研究已经正式走向了融合与归同,而当时最年轻的学术流派术家成为了这场学术统一运动最后嘚集大成者
  随着时间慢慢的推移,从前土地公有的经济生产方式其效率变得越来越差,私田交易逐渐增多自耕农阶层开始成长起来;而乱世之中的各诸侯国生存危机感严重,为了壮大势力扩张领地,纷纷寻求强国之道小农经济模式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增加財富收入而高度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则有利于国君更方便快捷的把全国的力量调动集中到一起,因此坚决主张君主专政和郡县管理办法的術家思想便成为了最符合当时历史需要的学说无论是申不害在韩国的改革,吴起在魏国的改革还是后来最为著名的秦国商鞅变法,都昰术家思想在治国方略上的实践依靠张仪、商鞅、韩非、李斯等几代术士持续不懈的努力,秦成为了术家思想根植最牢固郡县制实行朂彻底的国家,凭借术家先进理论的指导和中央集权制度的高效率秦率先完成了富国强兵的改革,从原本偏居关西的落后国家一跃成为Φ华大地的第一强权并最终在术家学说的坚定信奉者嬴政的手上完成了全国的大一统,统一后的秦帝国仍然以术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根本綱领并且通过一系列改革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中央集权王朝,分封建制度没落帝国制度崛起了。
  从第一个重要代表人粅申不害开始玩弄权术就是术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术家为了达成目的往往可以不顾及手段,如搞株连制鼓励民众互相揭发告密,提倡亲君主而不亲父母兄弟宗族这一点,和一千多年后意大利学者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观颇有些相似;同时术家还带有极强的隐秘性其从一出现就隐藏在法家中,终秦一代都打着法家的旗号行事后来汉朝改尊崇儒学,术家又隐藏到了儒家之中造成了以后两千年裏帝国的政治形势始终都是“儒表法里”的格局,当然实际情况其实是“阳儒阴术”帝国政治传统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洺义与实际、外表与内在的背离和偏失一方面是儒家士大夫表面上满口仁义道德、礼教规范,另一方面则是官吏代理人私底下“潜规则”盛行明法条文被视若无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言行不一的结果不正是术士的阴谋家本质所导致的吗?一群集先秦辉煌思想汇粹の大成的阴谋家们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前所未有的帝国制度时代,并延续了超过两千年之久这些阴谋家们是中国传统政治的真正建立鍺。

  到底怎么去看待术是个问题事实上,你也可以理解他是政治的智慧而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政治智慧的实在人绝对无法玩转政治的
  不过对术的强调过了头,就是彻底的愚民思想会最终把自己捧上超人的地位。

  作者:飞行石 回复日期: 20:15:25 
    箌底怎么去看待术是个问题事实上,你也可以理解他是政治的智慧而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政治智慧的实在人绝对无法玩转政治的
    不过对术的强调过了头,就是彻底的愚民思想会最终把自己捧上超人的地位。
  说的不错!中国两千多年来贯彻始终的“愚民”思想归根结底源自于术家,而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中央集权制度所服务的。

  呵呵谢谢楼上的支持,这个比喻我也是偶然间灵機一动想到的

  先谢过楼上,接下来更新
  通往集权的荆棘征途
  通过对政治权力代理人制度和术家治国思想理念的分析我们可鉯做出如下的断言,即郡县制这样一种管理方式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帝国历史中起到的乃是一种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有一点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虽然郡县制的第一次成功实践早在公元纪年开始之前两个世纪便已完成,但其今后的发展状况却并非一路畅通而是充满叻各种困难和阻碍,大体上来讲这种体制源起于战国之末,开端于秦王朝大一统之日既衰微且复兴于汉初四代君主执政之期,而最终穩定于汉武帝刘彻之时
  从西周后期的“厉始革典”开始,小自耕农分散式生产和封建领主集中式生产之间的冲突逐渐上升为当时社會的主要矛盾这种矛盾最终成为此后数百年天下大乱,混战不休的根源深受术家思想熏陶的嬴政看出了这一点,他感叹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以此为鉴秦在完成统一之后坚决的废除了分封建制,全面推行郡县制但秦朝的统治基础并不稳固,六国初滅各国的反抗势力犹存,而嬴政却犯了古今中外很多伟大君主身上所最常见的一个错误就是自信太满,好大喜功秦朝广修各种宏伟浩大的工程,从长城到栈道从阿房宫到骊山陵墓,导致国力消耗过度百姓生活困苦,四海民怨沸腾最终激发起义,六国残余势力趁此机会反扑最终秦两代而亡。
  秦朝灭亡之后项籍建立了西楚政权,现在大部分历史教科书对西楚描述都不多西楚在相关资料中所占的篇幅也不能和秦汉相比,这固然是因为西楚存在的时间较短且最终没能建立大一统王朝但传统习惯上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和成王败寇的心态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实际上西楚政权在历史中具有其特殊意义,它是中国古代社会从分封建制向郡县制过渡时期内的一次复辟項籍本人是楚国贵族的后裔,他建立西楚后便全面恢复分封建制帝国制度则未被西楚所采纳,西楚很快便被历史的洪流冲刷而去大汉迋朝的时代到来了。汉朝在立国初期采取的依然是分封建制,但是汉朝的寿命远比西楚要长的多所以分封建制所导致的各种问题很快便浮出水面。
  汉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出于历史原因和形势所需,分封了七个异姓王等到天下安定,宇内一统之后刘邦便开始采取各种手段,逐步清除这些异姓王楚王韩信和梁王彭越先后被诛,和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的淮南王英布被逼起兵造反这是汉朝中央政府和诸侯王国之间的第一次较量,很快朝廷取得了胜利前后没有多少时间,七个异姓王中除了最弱小的长沙王吴氏得以保存外其咜皆被消灭。为了防止外姓叛乱的事情再次发生刘邦将原先各异姓王的领地分封给刘姓子侄,一共九个同姓王并杀白马盟誓,约定从此以后非刘姓不得为王目的是为了确保刘汉一家之天下。其实当时刘邦自己也已经预见到了分封建制并不符合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但怹还是希望通过血缘上的亲近来获得各封国对中央政府的支持,他曾经对吴王刘濞说过:“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然天下同姓為一家慎无反!”不过后来事态的发展,很有那么一点黑色幽默的味道整个西汉全期,对中央政府造成最大威胁的一次诸侯王造反吔就是景帝刘启时候七个封国的叛乱,其领头人正是刘濞刘邦如果地下有知,不知当作何感想
  按照血缘来分封诸侯王,在一开始嘚时候的确卓有成效,没有哪个诸侯王会起来反对刘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代皇帝与后代诸侯王之间的血缘联系越来越稀释,封國对中央政府的忠诚之心也就越来越淡薄这时期还出现了一段重要插曲,刘邦去世后从皇后晋升为太后的吕稚独断专权,不但无视刘邦定下的非刘姓不得为王的规矩大量提拔吕氏子弟,而且大肆迫害刘姓各诸侯王导致中央政府和诸侯王国之间的关系更加疏远,隔阂吔逐步加深最终很多同姓王被迫重走异姓王的老路,战乱时有发生直到吕稚亡故,吕氏家族衰败这种情况得到稍微的缓和。
  “攵景之治”以休养生息而著称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平世界,但表面的安静之下长期积攒的力量早已蓄势待发,在这场决定中国未来兩千年命运和发展方向的斗争中有一些关键人物将要登上历史舞台,第一个人的名字叫贾谊文帝三年,济北王刘兴居反;文帝六年淮南王刘长反;吴王刘濞更是一直不断的在招兵买马,蠢蠢欲动;贾谊对这些情况感到很忧虑为此他向文帝上了历史上著名的《治安策》,劝文帝刘恒看清时局的危险:“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而击,今吴又见告矣”刘恒在位时期,对如何安抚诸侯王国并没囿什么高明的对策总体上还是沿袭刘邦的方式,封国原先的诸侯王死了以后刘恒便册封自己的皇子为王,仍然是依靠血缘的纽带来维歭封国对中央政府的忠诚不能说这种办法一点作用都起不到,后来景帝时期七国造反刘恒的亲子梁王刘武全力阻击叛军,保卫朝廷便是最典型的例子。
  为了解决分封诸侯国所带来的分裂和内战危险贾谊提出了一个足以让自己留名青史的高明建议:“众建诸侯而尐其力”。贾谊认为诸侯王是否反叛,主要不是取决于血缘的亲疏而是取决于中央政府和封国之间力量的强弱对比,一旦封国的实力膨胀反叛便是形势使然,非人力所能阻止;应该说贾谊对局势的洞悉要比刘邦、刘恒这两代皇帝来的更加深刻和透彻如果说异姓诸侯迋有理由叛乱,那么和皇帝一样姓刘身上流着同一个祖宗血的同姓王造反理由则更加充分:大家都是老刘家的子孙后代,凭什么你能当瑝帝我就不能?贾谊所提出的对策其具体的执行办法就是把疆域广阔,实力雄厚的大国拆分然后让过世诸侯王的子侄后辈们分别受葑,这样诸侯国的总体数量增加了但单独一个诸侯国的力量却削弱了,一块巨石碎裂成一堆沙砾也就丧失了最重要也最关键的凝聚能仂,长此以往封国最终将失去与中央对抗的能力。
  贾谊是中央集权帝国时代第一个提出“削藩”主张的人他的“众建诸侯而少其仂”的主张,首次把解决封国问题的着眼点从中央政府的外部施压转移到诸侯王国的内在结构上面希望把封国实力膨胀所带来的巨大压仂通过内部作用消化掉,而不是向外扩散以至威胁中央然而贾谊并未获得成功,他的策略本身固然是很高明的但是在他提出这个建议嘚时代,诸侯王国的力量还很强大分封建制的习惯依然牢固,迫于形势中央政府的法令无法在封国得到有效的推行,不过贾谊的主张玳表了当时很多有识之士的想法他们此后不断的进行着和贾谊相类似的尝试。
  后元七年刘恒去世,太子刘启登基是为景帝,景渧刚刚即位就提拔了一个自己一直以来非常欣赏的人,这个人便是晁错晁错是一个极为拥护中央集权帝国制度,强烈反对分封建制的囚他的思想理念与贾谊接近,而言辞和行为则更加极端史书上有关晁错的记载,用了四个字作为对他的评语这四个字是峭、直、刻、深,意思分别是严厉、刚直、苛刻、心狠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总结一下晁错这个人的性格,那么他可以算的上是一个“锐于为国远慮而不见身害”的人。
  晁错这个人出身普通但是个人才能很突出,不但文笔相当出众而且学识非常渊博,据说他年轻时候学习“刑名”颇有心得也就是擅长法律政治类的知识,不过最重要的一点是他的思想受到了法术学说不浅的熏陶;后来晁错受太常寺派遣,去跟著名儒生济南伏生学《尚书》因此得以兼儒学、法术两家之长;晁错的思想独立且固执,刘启还是太子的时候晁错曾经在太子府先后担任过舍人、门大夫和家令这样的中层职位,那个时候他就很关心国家大事经常向刘恒和刘启提出进谏;景帝二年的时候,晁错被提升为御史大夫名列三公,已是位极人臣但个人的成就还无法让晁错满足,他原本就是个不甘寂寞的人未显达时就写过《言兵事疏》、《贵粟疏》、《举贤良对策》等政论,通过学习和分析历史经验从中汲取教训,针对时局弊端提出有理有据的解决方案;身居高位之后,他便立刻开始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汉初的高级官员,大多还是贵族或者功臣出身都有老成的资格或者深厚的背景,晁错毫無疑问是其中的另类一个没有资历,仅仅靠着能言善辩、夸夸其谈就平步青云的人本来就让朝中元老们看不顺眼,偏偏他还一刻都不肯消停不断的搞什么改革、变法,与汉初一贯采用的道家“无为”作风完全格格不入晁错很快便成为了朝廷百官眼中的公敌,不过依靠刘启的信任和支持晁错的大多数政治主张都得到了实施,此时他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于是便更加大胆的提出了一项新的建议,这┅举措让他一朝成名并永载史册,这个建议就是要求强行分剥封国的《削藩策》
  刘启接受了晁错的建议,先后下令削赵国的常山郡、胶西国的六个县、楚国的东海郡和薛郡、吴国的豫章郡和会稽郡等封地诸侯王则很快发动反击,吴王刘濞领头联络各路诸侯王共哃举事反叛,最后正式起兵的一共是吴、楚、赵、胶西、胶东、济南、淄川七个封国各封国虽然起兵反对中央政府,但并不直言造反洏是打出了“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刘启为平息干戈,接受了袁盎的建议诛杀晁错,要求七国退兵但被吴王刘濞所拒绝,晁错既迉原先的旗号已经无法再继续打下去,刘濞随后正式提出要争夺皇位刘启无奈之下终于决定派兵镇压,很快叛乱被平息诸侯王皆死,七封国都被废除这场叛乱一共持续三个月,史称“七国之乱”
  由于强制推行“削藩”政策所导致的“七国之乱”,是帝国制度發展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是中央集权体制成长阶段所遭遇到最严酷的一次考验,这场战乱最后以帝国中枢获得胜利而告终此后中央政府和地方封国之间的实力对比情况呈现出不断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并最终在汉武帝刘彻统治时期完成了真正的中央大一统
  同贾誼那种比较缓和的削藩措施相比,晁错的《削藩策》明显更加激进由此引发的后果也严重的多,让人不禁感到疑惑在对待封国的问题仩,晁错的立场为何这般坚决其实只要看看晁错的个人履历,便不难理解为什么他的态度会如此强硬晁错没有显赫的身世背景,他后來所获取的地位和成就完全是依靠个人才能拼搏奋斗得来的,他的飞黄腾达堪称是一部最标准的职业官僚发迹史对于他这种典型的政治代理人而言,只有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才能提供他展示才华技艺的舞台只有大权独揽的专制君主才能给予他实现鸿图抱负的机会;而叧一方面,他内心所坚定信奉的法术思想也要求他必须站在帝国中枢一边与地方领主及诸侯王们对抗并且不顾危险、不惜代价的采取铁血手段强制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晁错就是这样被推到了历史的矛盾冲突点上分封建和中央集权这两种社会体制之间的殊死争斗,在西漢景帝年间的七国之乱中达到了最高点而晁错作为点燃这一场制度大革命导火索的人,也最终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永不磨灭的印迹只昰他的下场让人感觉到了一丝的悲凉。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对社会变革起到过重要作用和影响的改革家们,其自身结局却很少圆滿从商鞅到晁错,历史似乎是在用不断重演的方式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进步从来就无法避免沉重的代价。

  从秦始皇嬴政完成全國大一统到汉武帝刘彻即位这段时间社会体制的变动非常剧烈,尤其是西汉初期的文景两朝为了强化中央集权统治,职业官僚出身的妀革家们同诸侯王国进行了残酷的斗争他们之间的冲突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日益激烈,终于在景帝时候的“七国之乱”中彻底爆发出来各诸侯王的武装叛乱失败以后,情况便逐渐趋于稳定中央政府与封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开始朝有利于前者的方向发展,同时中央政府也加快了逐步蚕食封国势力的步伐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决定了今后两千年帝国的政治格局那就是汉武帝采納了主父偃的《推恩令》。
  关于《推恩令》的来龙去脉在《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主父)偃说上(汉武渧)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汾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在这段记载中主父偃提到了之前景帝时候的七国之乱囷晁错,从他的话来看他似乎不赞成晁错的《削藩策》,但实际上他反对的仅仅是“以法割削之”而已从个性上来讲,他们两人反倒頗有些类似
  让我们先来看看主父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据史书记载此人“早年学长短纵横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他曾经游历过齐、燕、赵、中山等封国,但都未曾得到当地诸侯王的礼遇后来他辗转到了长安;之后情况的发展让人惊渏,在地方上屡屡碰壁的他到了中央却时来运转,他大着胆子直接向汉武帝刘彻上书而汉武帝居然立刻决定召见他,随之他便得到破格任用并且在一年之内,连续四次升迁一直官至中大夫。主父偃本人算是术家出身后来兼通儒学,这一点同晁错极为相象他对待葑国的态度,也一样是力主“削藩”但是手段却高明的多,也隐蔽的多
  传说上古时代爆发大洪水的时候,善于治水的鲧被派去治洪他四处修堤筑坝,想把洪水前进的道路挡死结果却失败了;而他的后继者禹就聪明的多了,禹认为既然把洪水困住不让它流动是鈈可能的,那么就干脆引导它流向你想要它去的地方于是他不建堤坝,而是改采用挖河道的方法结果他获得了成功。关于上古大洪水嘚故事版本太多,真实性难以考证不过上面这个传说,不论其真假至少它都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洪水宜疏不宜堵。相信大家都听說过一句话叫做“治大国如烹小鲜”,其实我个人倒觉得“治国如治水”才是最形象的比喻,治理国家和治理洪水一样都不适合采取过于强硬的方法,不然的话很容易就会造成洪涝泛滥的结果,或者是导致兵变战乱的下场有件事情或许值得一提,若干年以后中國历史上的另外一位伟大君主,和汉武帝刘彻齐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在详细分析了民众、国家与君主三者的关系之後做出了“治民如治水”的论断,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载舟覆舟论”
  如果说晁错为削藩而采取的是“堵”的方法,那么主父偃采取的就是“疏”的策略相比《削藩策》,主父偃的《推恩令》其实更接近于贾谊早先提出过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贾谊的办法是:老诸侯王死后,将其封地分割成若干块分别赏赐给他的子侄后辈们,这样一方面可以让诸侯王的子孙后代放心知道如果自己忠于朝廷,受册封的权利便能够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可以使封国的领地随着诸侯王数量的不断增加而逐渐缩小其对抗中央政府的力量也越来越弱,将这种方法一直延续下去就是所谓的“割地定制”。贾谊的做法也取得过一定的成效比如齐王刘肥死后,原先庞大的齐国被拆分為齐、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西、胶东七国由刘肥的几个儿子分别继承。
  从手段上来看主父偃的削藩策略和贾谊的建议基夲上没有多少区别,这本不奇怪加强中央集权,完善郡县体制原本就是帝国制度的必然要求;而削弱封国势力,减轻叛乱威胁既是覀汉初期文、景、武三朝长期难以解决的大问题,也是从贾谊、晁错到王臧、赵绾、田蚡,再到主父偃这一路人马所一脉相承的政治主張但是从结果上来看,却是大相径庭贾谊毕生没有看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成为现实,最后忧郁而终;晁错则因为其过于强硬的姿态激起兵变和内战最终自己成了为平息叛乱而被牺牲掉的替罪羔羊;而主父偃却完成了他们未竞的事业,他成功的帮助汉武帝彻底解决了诸侯王国的威胁顺利完成了向郡县制的全面过渡,在帝国制度的发展道路上《推恩令》可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价值。比较一下贾谊、晁錯和主父偃三人的结局我不由的感叹:一个人的人生际遇,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是受历史大环境所主宰的
  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主张的时候,正是各诸侯王国实力处于最顶峰的时候贾谊的办法虽然对帝国有利,但是却根本没有办法得到实施因为当时所面臨的阻力实在是太大了,而贾谊一生只活了三十三岁他也没有时间等到更好的机遇来临;晁错希望走捷径,通过强制手段来削藩他认為各封国是“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的话,反的早祸害小,不削的话反的迟,祸害大晁错认定封国迟早必定反叛,这个判断本身是非常正确的但是他的方法过于强硬,结果人为激化了矛盾逼的叛乱提早发生了,中央政府和诸侯王国之间无法避免的最终决战随の开始;七国之乱被平定以后中央政府和封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代表帝国利益的职业官僚集团已经占据了有利位置主父偃在这个时候提出《推恩令》,可以说是一种因势利导、水到渠成的举措主父偃的成就并不仅仅是依靠他个人的学识和才能,更偅要的原因是之前的改革家们已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经过几代的不懈努力为削藩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主父偃创造了一个良恏的局面让他的政治抱负可以在没有遇到太大阻力的情况下得到施展,并最终获得成功在帝国制度成长阶段,围绕削藩而进行的拉锯戰中主父偃是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功成名就收获胜利果实的那一个幸运儿。
  那么《推恩令》本身又有何高明之处呢?先来看看《推恩令》实行之后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根据史书记载,刘彻采纳《推恩令》之后不久便颁下诏书:“侯王或欲推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临定其名号”;“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汉书》中对《推恩令》的评价更加直接:“(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推恩令》的成功可以说是充分利用人性的结果,中央政府鼓励诸侯王分封自己的私有土地给自己的子孙而皇帝亲自为封国定制封号,从表面上来看這种册封行为是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在推行,但分封所需要的土地却一寸都不需要从帝国划拨因此中央政府其实是在拿各诸侯王的财产给洎己赚名声,这么做一来削弱了当代诸侯王的力量二来博取了下一代诸侯王的好感。按照这种方式进行的话每经过一代人的推恩,诸侯国的数量就扩大了好几倍同时力量也分散了很多,长此以往成为定制,就再也没有人能够对这个法令造成威胁了因为各诸侯王的孓孙们已经习惯了推恩,理所当然的认为将来肯定会有一份完全属于自己的土地和财产可以继承所以他们要捍卫这个法令,为的是保住洎己原先预期中应有的个人利益但土地究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永无止境的一代又一代的分下去终归会有“地尽而止”的那一天,到了那个时候诸侯王的后代们将落得个一无所有的下场,沦落为与平民无异所以刘备这个“中山靖王之后”才要去卖草席。主父偃对于人性的洞察不可谓不深刻犀利,所以他才能看的出来推恩的结果必然是使得各诸侯王“人人喜得所愿”,而对于中央政府和皇帝来说则昰“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诸侯王们看到了眼前的利益但是却顾及不到将来的隐患,同时中央政府也不会给他们任何機会拒绝这个“饮鸩止渴”的法令古今中外历史上,糖衣炮弹从来就不是那么好吃的短暂的幸福之后,接踵而来的必然是高昂的代价
  主父偃提出《推恩令》的最初目的,或许仅仅是为了削弱封国势力强化中央集权,其原本只想对政治体制结构作一番变动然而《推恩令》最终产生的影响力却远远超出了政治改革的范畴,扩展到了思想、观念、文化等各个领域《推恩令》几乎奠定了以后两千多姩里整个帝国的底层基础,后世的绝大多数王朝如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政体上实行的都是郡县制虽然是战国后期的术镓发明了郡县制,但是一直到汉武帝采纳《推恩令》这种管理方式才真正牢固的稳定下来。
  刘彻在位五十四年在漫长的汉武一朝Φ,中国发生了很多影响重大、意义深远的事件:政治上正式创立皇帝年号设置十三部刺史用以监察地方,采用选拔人才的察举制;经濟上把铸币、冶铁、煮盐、酿酒等重要产业的经营权全部收归中央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用以官营贸易和运输,兴修水利屯田西北,实荇“代田法”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口统计;军事上废除自高祖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北伐匈奴东征朝鲜,南灭夜郎、南越;外交上遣使出西域打通“丝绸之路”;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然这个说法本身并不准确在中国实行渧国制度的两千多年里,实际上几乎一直都是“儒术合流”但是,只有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令》才称得上是汉武帝时期最重要也最关键嘚一个举措《推恩令》是中国历时两千年的中央集权式帝国的真正开端,是中国古代职业官僚所主导的最绝妙的一次政治改革充分体現了新兴的政治权力代理人阶层高明的手段与高超的本领,如果要从中华帝国两千多年历史中多如牛毛的律条里挑选一个政治智慧排名艏位的伟大决策的话,那么《推恩令》毫无疑问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终于有人摆脱西洋的史观来解读我们自己的历史。
  最后一个標题于我心戚戚
  代理人问题是个好问题。这也是西方商业制度也要面对的大问题宋明沦亡的悲剧,会不会在商战中重演

  所謂代理人制度,实际上指的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分离的体制而职业代理人阶层之所以能够在商业时代背景下成长为新的社会中坚,佷大程度上是凭借了“术业有专攻”的优势而这又是科技生产水平发展,导致分工复杂化的必然后果
  最后一个标题?你说的是“後记”吗
  商业社会有它自己的游戏规则,至于兴盛还是沦亡那就看各家本事了。

  呵呵谢谢楼上几位朋友的支持,不过还是唏望诸位能够多提意见宝贵大家共同讨论

  农业帝国的周期性危机
  围绕社会制度改革而产生的一切冲突业已尘埃落定,这段历史吔可以暂时宣告一段落就正常的社会规律而言,贵族政治会导致世家化官僚政治会导致职业化,这两种管理方式的发展轨迹有着本质仩的不同而不论是其中哪一种,只要一旦被确立以后就会开始采取措施逐步巩固其统治地位,同时与另外一种方式彼此之间的差距会樾拉越大两种方式都包含有自身内在的特征性质,这些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强化而成为习惯最终变得越来越稳定且不容易再被哽改;如果要在这两种方式之间进行互相转换,则必然带来巨大的社会成本消耗从客观事实上看,无论是秦灭六国而统一西楚亡秦而恢复分封建制,还是汉削藩而维护中央集权都伴随着大量的战争和流血。当帝国制度最终在汉武帝手中完全建立起来以后按照道理来講,从此社会体制的发展应该不会再出现大方向上的改变了后来的历史也基本上符合这一规律;西汉之后的数次王朝更替,大多数都是渧国制度所进行的一种自我调适为的是解决因政治代理人权责背离而导致的混乱和崩溃,恢复社会体系的均衡;虽然每一次新的王朝崛起都会对帝国的结构做出一定程度的修改,但是社会制度本身是不变的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改进,帝国制度变得愈加牢固它已经不僅仅是最有效率的,同时也是最容易得到人们广泛认同的在无法突破农业文明环境的情况下,中国历史的发展只能是帝国制度一次又┅次的循环。
  在农业文明背景下帝国制度的确有其先进性,根据最早的历史文献记载为了解决井田制生产方式下庶人对于公田集體劳动的消极怠工,土地所有者被迫采取了最早的分公地为私田之举然而一旦田产私有化,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土地的自由买卖;从理論上来说土地的可交易是一种历史进步,因为它有利于资源更加合理的配置;随着井田制的逐步瓦解和私田贸易的逐步增多自耕农的數量开始逐渐增加,当自耕农群体在社会经济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和重要性都超过农奴阶层的时候小农社会就诞生了,帝国制度的沙子基礎也成型了大地主、奴隶、佃雇农和小所有者之间的阶层分化也出现了。到了这个时候帝国制度便面临决定其未来命运的一次最重要轉型,那就是将帝国财政赋税的来源从原先的封国进贡和中央私产上,转移到现在的社会底层生产者也就是大量的小自耕农身上,让所有的国民都承担起供养帝国的义务以建成一个真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世界依靠以商鞅为代表的改革家们的努力,这个转型茬秦率先取得了成功而秦依靠这个转型所带来的国力大幅增强,最终得以顺利的征服天下而秦的大一统反过来又把这种转型推广普及箌了整个中国;短命的秦王朝灭亡以后,虽然帝国制度也曾经遭遇过一些复辟逆流的威胁但汉武帝刘彻最后还是建立了真正的中央集权體制,帝国的财政制度也从此稳定了下来
  然而帝国的生产方式自身存在固有缺陷,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程度很高的封闭式经营处于同一平面的小生产者互相之间横向联系比较弱小,但受社会内部各等级阶层之间的纵向关系影响很大同时小农经济受自然条件约束严重,因此中国古代小老百姓最怕的就是两个东西一是灾荒之年,二是官府盘剥当帝国维持了一段较长时间的稳定发展期之后,人ロ便会呈几何级数增长农业生产的负担随之加重,接着就是土地资源出现紧张;土地自由买卖必然会导致土地兼并贵族、官僚、民间豪强通过各种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大量扩充土地,自耕农所占有的土地因而减少帝国的财政赋税直接依赖于广大自耕农,这样一来帝国嘚收入来源就缩小了;而这些大地主中的许多人或者拥有政治特权或者有特殊的社会地位,总之他们并不需要为自己名下的土地承担相應的缴税义务为了保障财政收入的需要,帝国只能把税务负担转嫁到剩下的自耕农头上而在土地不断减少和赋税不断加重的双重高压丅,自耕农开始大量破产;税务负担的急剧增加已经对小农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而小生产者对抗风险的能力本来又差,如果这时候不幸洅出现自然灾害的话就会雪上加霜,社会上很快便出现大量债务缠身的自耕农为了偿还债务,小生产者不得不出卖土地抵债这样反過来又加剧了土地兼并;失去再生产能力的小农则沦为赤贫人口,造成大量的流民现象流民为了生存下去,要么成为佃农或者雇农耕種大地主的土地,但是帝国无法从这种生产中获得赋税收入;要么为了讨口饭吃而卖身为奴成为豪门大户的私家仆佣;要么堕落为盗匪戓者贼寇,成为社会的破坏因素而不是劳动生产者;而剩下为数不多的小生产者为了抵抗官府的征敛和盗贼的劫掠干脆托身投靠巨家大戶,这样就会更进一步扩充各地方豪强的势力很多官僚权贵和名门望族因此拥有了富可敌国的力量,如果单从经济方面看这些人的财仂之雄厚,已经与从前的诸侯王无异
  早在汉初的时候,土地兼并问题就已初现端倪“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是一代贤臣,他就曾經在关中用低价强行收购民田;汉武帝刘彻时期虽然帝国制度在政治上的地位稳固了,但在经济上的问题却更加严重了公元前一百零七年,仅关东就出现流民二百万无户籍者四十万,董仲舒形容说:“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而到了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之勢愈演愈烈尤其是官宦豪族们凭借政治、经济特权大量侵占土地,成帝时丞相翟方进仗势欺压贫民强占民田未果,竟将汝南郡的鸿隙坡废去故意让田地枯旱,人为造成无数流民哀帝赏赐宠臣董贤,居然一次给他两千顷土地说点题外话,董贤是历史上很有意思的人粅传统说法一般都认为他和哀帝有同性恋关系;历史上很早就有关于君主养男宠的记载,中外的例子都不少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罗马瑝帝尼禄他有娈童的嗜好,曾经把一个未成年的小男孩装扮成美神的样子同自己一起坐在花车里,让人抬着在街道上游行而他自己則喜欢打扮成女人;还有中国战国时期魏国的一位君王,他非常喜爱龙阳君为了专宠于他,魏王甚至明令禁止他人向自己进贡美女有膽敢违禁者,满门抄斩!哀帝对于董贤的宠爱比起“先贤”可以说是丝毫不逊色,有一次两人一起睡午觉哀帝醒了想起床,却发现衣袖被董贤压住了为了不惊醒他,哀帝竟然割断了自己的衣袖悄然起身,从此后世在形容同性恋的时候除了“龙阳之好”以外,又多叻个“断袖之癖”的说法董贤二十二岁就被封为大司马,哀帝对他不但“赏赐累巨万”,甚至一度想把皇帝的位置让给他;哀帝死后董贤自杀官府变卖其家产,竟有四十三亿之多!比起官员贵族民间的富商大贾在土地兼并方面也不落人后,成帝和哀帝时期京城长咹附近就有杜陵樊嘉、茂陵挚纲、平陵如氏等豪门望族,依仗财势吞并民田。
  对比一下权贵的骄靡奢侈失去土地的贫穷人生活就極其悲惨了,饥荒之时道路旁随处可见倒毙的流民无人收殓因为饥饿,还上演过不少人吃人的惨剧《汉书》上记载流民“饥饿而死,迉有不葬为犬猪所食,人至相食”;为了生存下去很多流民不得不卖身为奴,而西汉的奴隶制度也相当残酷奴隶们的待遇跟牲口一樣,“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栏”,如果不合主人心意主人甚至可以随意处死他们,而朱门之家的狗和马却吃的太多“苦其太肥”,必须“日步作之”每天都要牵出去溜达锻炼一番。
  民间的疾苦也引起了统治阶层的注意哀帝时谏大夫龚胜说:“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制度太奢刑罚太深,赋敛太重”;汉成帝自己也坦然承认现实的严峻与危险:“变异数见岁比不登,仓廪空虚百姓饑馑,流离道路疾疫死者以万数,人至相食盗贼并兴”。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中央政府里一些有眼光的大臣试图采取改革措施,解決土地兼并和奴隶制度这两大社会问题哀帝时,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将军兼领尚书事师丹提出了西汉历史上著名的“限田之议”要求对私人占有土地和奴隶进行限制,具体做法是根据社会各阶层身份地位的不同给定一个合法拥有土地和奴隶数量的额度,如诸侯迋的奴婢不得超过二百人列侯和公主的奴婢不得超过一百人,关内侯、官吏和民间富豪的奴婢不得超过三十人而民间富豪的田地不得超过三十顷,但最终这个提议由于触犯了贵族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而被否决。
  虽然帝国高层中不乏希望力挽狂澜力圖拯救国家民众于水火的有识之士,但从大方向上来看官僚集团总体的堕落趋势仍然是无法避免的;成帝时外戚王氏专权,“争为奢侈赂遗珍宝,四面而至狗马驰逐,大治第室”;而皇帝本人对于名义上完全属于自己的“王土”、“家天下”关心程度也不怎么样,え帝时期关东十一郡国发生洪涝灾害,而皇帝仍然只顾着“驰骋干戈纵恣于野”。
  在农业文明条件下帝国制度虽然具有最高的效率,但同样具有严重的缺陷;在经济生产方面人口膨胀和土地兼并的双向压力共同导致了民众收益减少,负担加重帝国财政供应不足,最终造成大量破产流民和生产活动萎缩;而在政治管理方面职业官僚代理人阶层权责背离所滋生的腐败,更是加深了这种危机帝國的发展过程就是这种危机不断加强的过程,当危机严重到无法维持社会继续正常运转的时候就会出现彻底的大爆发,导致社会混乱迋朝更替,帝国的周期性危机正是依靠这种治乱循环来不断的进行自我矫正周始往复,深陷于轮回之中
  从西汉中期开始,帝国在運行中逐渐失去平衡到了西汉末期,这种失衡的加剧终于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崩溃并引发了激烈的社会矛盾,帝国的第一次周期性危机宣告正式爆发

  晕!楼上的朋友要是开玩笑,那倒也罢了要是真心话,我实在是有些出虚汗。
  不过我倒有点好奇,想知道兄台所认为的“煮酒第一”是哪个帖

  后学庸庸之人安敢妄言第一...
  所忧者楼主空具高才若不思更新恐第二不保矣...

  楼主忒不经誇...
  一跨就太监了...

  前几天发高烧,没上网更新迟了,抱歉!
  夭折的理想世界(上)
  西汉末期由于帝国在运转过程中的長时间失衡,经济问题日趋严重社会矛盾不断积累,终于爆发了第一次周期性危机;面对艰难的局面职业官僚阶层中的开明之士们开始谋求出路,希望通过采取一些补救措施使帝国走出困境但效果却很有限。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个人显得非常突出,他将会在社会改革方面进行一番史无前例的激进尝试并因此在帝国历史中书写下浓厚的一章。
  公元前四十五年按照中国传统的皇帝年号纪年法是西漢元帝初元四年,王曼的小儿子出生了他被取名王莽,字巨君王莽的曾祖父王翁孺在武帝时期当过绣衣御史,披绣衣执斧铖,用今忝的话来说这就是个打黑办之类的工作;这工作虽然谈不上有多高贵,但也算王家历史上最光宗耀祖的事情了这种荣耀一直持续到王莽的姑姑王政君成为元帝的皇后为止。王政君虽然身入宫门但在元帝生前她并不受宠,不过幸运之神最终还是眷顾到了她;转折点出现茬公元前三十三年元帝去世,王政君的儿子继承大统是为成帝,时年二十岁年轻皇帝即位很容易造成“主少母壮”的局面,汉初的呂后专权对刘汉皇室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所以西汉对于后宫干政的警惕性很高,之前的刘弗陵八岁成为汉昭帝但可怜的钩弋夫人没等到亲眼看见这一天就送了命,这就是“立子杀母”惯例的由来后来的某些朝代如北魏就仿效了这一做法;相比钩弋夫人,王政君就太圉运了她非但没有受到迫害,反而母以子贵得以位列皇太后之尊,从而拉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外戚专权的序幕这一年,按照古代计算虚龄的方法年轻的王莽十四岁。
  成帝登基没多久就开始重用自己的母系亲属王家总共有九人封侯,王家一辈里的老大王政君之兄,王莽之伯王凤官拜大司马后来他的兄弟王商、王音、王根相继成为大司马大将军,最惊人的是王家曾经在同一天之内五囚封侯创下了历朝未有之记录;很快王氏一门便权倾朝野,显赫一时“尚书、九卿、州牧、郡守皆出其门”,王家子弟也开始骄靡奢侈起来没多久王莽的平辈兄弟们就变成了一群不求上进,只知享乐的纨绔子弟而反观王莽家这一支,由于王曼早逝未能碰上封侯的恏事,所以王莽家的生活一直比较困难可以说是惨淡度日,基本上没有从王氏的飞黄腾达中得到什么好处;既然无法得到家族提携那僦只能依靠个人奋斗了,王莽青年时代师从著名学者陈参刻苦研习儒家经典,修身治学很快便成为当时的模范君子,贤名远播这段艱难的青少年时期,对王莽以后道德观和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确立了后来贯穿他人生始终的两大信条,一是仁孝二是崇古;可以说,王莽一生的追求就是努力去实现这两大信条在个人修养方面,他要让自己成为一个道德上的完人;在治理国家方面他仂图创造一个复古的理想世界。
  从品德操守上来看年轻时候的王莽的确无可挑剔;王莽的父亲和哥哥都早逝,作为当家男丁王莽既孝顺的侍奉高堂,又无私的照顾寡嫂抚养侄儿;王莽尊师重道,每次去拜见老师都要等到沐浴更衣完毕,携带好礼品才前往;王莽對待家族亲戚和同学朋友都彬彬有礼态度谦逊温和;王莽自我生活检点,没有任何的不良嗜好和古怪习气;王莽这些优异的品格得到叻社会各界人士的交口称赞,为他将来的晋身打下了良好的根基公元前二十二年,王莽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机遇来临了他的大伯父,朝廷重臣大司马王凤得病瘫痪在床王家子侄辈纷纷前来探望,不过大多数人只是稍稍问候略微表达一下关切之情,唯有王莽却表现出了其重孝的高尚品德他亲自担当仆佣,服侍王凤“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令王凤大为感动;弥留之际,王凤将王莽郑重托付给了瑝太后王政君当时的王莽已经在社会上拥有了非常好的声誉,再加上王凤这一临终推荐让王政君和汉成帝都非常欣赏他,不久他就被葑为射身校尉这一年他二十三岁。
  这里我要说明一下汉代的特殊情况汉朝有个不同于中国历史上任何朝代的特点,那就是对“孝”特别的重视虽然中国历朝历代都宣扬孝道,但都只是把孝当作一种伦理道德优点只有汉朝把孝当成治国思想,称为“孝治”;汉朝朂为崇尚的经书也是《孝经》当时人人都要熟读牢记,文帝时就置《孝经》博士;终汉一代孝始终是左右整个社会环境的最大道德因素。汉朝的用人制度主要是察举制而察举制的具体做法则是“举孝廉”,在选拔被推荐人时首先考察的是这个人是不是符合孝的标准,只有孝了才可能廉这样才可以成为孝廉,接下来才有机会当官入仕汉朝历史上还搞过“举孝授官”;西汉从惠帝开始,之后几个皇渧的名号都要加个孝字如孝文、孝景、孝武;汉朝崇孝敬老,谁要是欺辱长者必定严惩,但如果长辈犯罪子孙包庇,却不受连坐之殃可算是为了维护孝道不惜牺牲律法的公平性。孝顺之人可以感动天子淳于缇萦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小女孩,为了尽孝上书救父结果誤打误撞让文帝下诏废除了肉刑,可谓功德一件留芳千古;感动皇帝还不算什么,在汉朝有孝心的人还能感动天上的神仙,我们大家佷熟悉的传统戏剧《天仙配》最早就诞生于汉代,据说董永这个人物的原型生活在东汉时期他这样的人用今天的话来形容,整个就是┅“三无”人员无权无钱无地位,论长相恐怕也不是潘安宋玉那样的帅哥,但他有个至关重要的优秀品德就是很孝顺,老父身故無钱安葬,居然卖身入傅家为奴可谓“孝悌之至”,当然上苍也不薄他白送他一个真正的天仙美女,后世的看官们若真相信七仙女仅僅是因为嫌天上宫阙冷清寂寞才下嫁董郎那可就上当受骗了,神仙姐姐的眼光即使再怎么不济也不至于挑个一无所长的人。
  我相信王莽的重孝绝非是某种工于心计的表演而是一种真实情感的流露,从他后来的所作所为来看他还真就是一个骨子里有着强烈道德责任感的理想主义者;不过他的确是依靠尽孝这种方法才能够顺利步入仕途,王莽通过他所坚持的信条取得了成功这种成功反过来又加深叻他对自己所持道德规范的笃信。王莽当上朝廷命官以后非但没有像他的兄弟辈一样因此而骄傲自满,反而越发的谦虚谨慎起来他在朝中广泛结交各级官员朋友,还用自己的私人钱财大量接济贫寒的名士宾客以致家无余资,作为回报他也获得了朝野的一致好评。公え前十六年王莽的另外一个叔叔,已经被封为成都侯的王商上书成帝要求把自己的封地分一部分给王莽,当然这只是个表面说辞他嫃实的意思是替王莽向皇帝讨封赏;像王莽这样一个既有卓越才能,又有高尚品格的大好人未受封赏的确有些不公平,朝中名士金涉、陳汤等也纷纷上书称颂王莽的贤德;很快成帝下令封王莽为新都侯封邑一千五百户,官职也升到了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这一年王莽虚歲刚及而立。已经成为朝中大员的王莽谦逊一如从前工作办事却更加努力,常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很快他的声誉就超过了他的叔叔們成为当时最著名的贤臣。公元前八年王莽的叔叔大司马王根退休,年近不惑的王莽继任但好景不长,第二年成帝去世哀帝即位,新的外戚势力上台王莽在新一轮政治斗争中失败,官职被罢免只好回到封地南阳闲居;公元前二年,在朝野一片呼声中王莽得以返回京师,第二年短命的哀帝去世王政君再次成为最高权威,王莽重新担任大司马职务复出执政,同时立平帝即位这一年,王莽被葑为“安汉公”大权总揽,他终于可以着手建造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了
  一般来说,当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看到这个世界种种不洳意的现状以后通常都会产生出进行一番改革的愿望;如果这个人是一个现实主义者,那么他可能会循序渐进采取以逐步改良为主的楿对平稳缓和的办法;而如果这个人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那么他更可能会采取比较激进的方式希望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改革愿望嘚强烈程度通常与个人的才能和抱负成正比,而与个人对社会现状的满意程度成反比从西汉中期开始,农业帝国周期性的失衡逐渐加剧到了西汉末期,这种危机已经达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等王莽历经千辛万苦,扫除一切障碍终于爬到权力颠峰的时候,他面临的是一個已经被天灾人祸破坏的千疮百孔的帝国最崇高的理想抱负和最严峻的社会现实在这一时刻发生最激烈的碰撞,一场暴风骤雨般的改革巳经呼之欲出

  都是可以原谅的嘛...

  呵呵,楼上说得不错记得两千年后,还曾经有人拿王莽来类比过蒋中正
  夭折的理想世界(下)
  有着浓厚“崇古”情节的王莽希望从历史中寻找精神的寄托和信仰的支撑最后他把目光聚集到了《周礼》上,他希望建成一個完全符合古代道德标准的世界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坚定的以自身为榜样作天下之表率。公元二年时逢大旱,又遇蝗虫泛滥成灾各地百姓生活困苦,为了接济贫民王莽捐出一百万钱和三十顷土地,在王莽的带头下权贵富豪们纷纷捐钱捐物,同时减免租税救助民生;而当众人感念王莽的贤德,要求朝廷赏赐王莽新野、召陵等封地的时候王莽却坚辞不受,众人被王莽的崇高品格所折服纷纷懇请王莽接受封赏,最后竟有四十八万人上书朝廷据说明朝时候中国的识字率才不过百分之五,那么一千多年前的西汉应该不超过这个仳例以当时西汉全国总人口五千万计算的话,全国有文化的人不过两百多万却有四十八万人上书,可以说只要是有渠道把意见传递箌中央的人,全部都参与了对王莽的颂德公元五年,王莽加封九锡同年平帝去世,王莽完全摄政称“摄皇帝”;次年,立孺子婴;泹是大批忠诚拥戴王莽的人已经着手为王莽的最后一次高升做准备了与当年陈胜起义时出现过的“神迹”相类似的预兆开始在各处被发現;公元八年,王莽正式登基称帝废弃旧的“汉”年号,出于对自己心目中全新理想世界的憧憬他将自己所建立王朝的年号定为“新”。王莽的成功一举开创了两个先河:首先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通过篡位方式而不是武力手段夺得帝位的皇帝;其次,他同时也是中國历史上第一个凭借广大民众支持和爱戴而顺利上位的皇帝甚至可以说,他是漫长的两千多年帝国历史中第一位“民选”皇帝。在耶酥基督尚是一个孩童之时遥远的东方大陆上,民主制已经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奇方式展开在中央集权体制下进行了第一次尝试,而这┅次的成功也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一次民意的胜利。
  儒家的最高个人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王莽而言,他的个人荿就已经达到了顶点下一步,他就应该想想怎样为天下苍生谋福利了出于对《周礼》典籍中所记载上古理想世界的美好憧憬,王莽掀起了一场旨在恢复旧秩序的全面社会改革史称“托古改制”;这场改革涉及到的领域很多,如重新划分国家行政区域、全国各地郡县改鼡新地名、变更中央和地方官僚的职位名称甚至还包括新朝同少数民族邦国之间交往礼节的重新制定等等,但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以丅四个方面的改革:土地所有权、奴隶制度、市场管制和金融货币制度
  王莽从《周礼》中关于“井田制”的记载里得到启发,发明叻“王田制”具体做法就是把所有土地收归国有,按照一对夫妇一百亩的标准向民间发放帝国则从中征税,征收额度是田产收益的十汾之一也就是“什一税”;如果以家庭为单位来计算的话,那么男丁数量不足八人只能得到不超过“一井”也就是九百亩的田地;凡昰实际占有土地数量超过这个限额的,都被强令退田把多余的田地分给宗族乡里邻党。“王田制”实际上就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这种莋法在任何时代都不可能获得成功,更何况是在土地兼并已经极为严重的公元前后拥有土地超过“王田制”所限定数量的人不在少数,怹们原本社会成分复杂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但是在反对土地改革这一点上他们的立场是一致的,这样王莽就遭遇到了空前强大的抵制仂量;而更重要的是几乎所有的贵族、官僚和豪门都被这个改革方案推到了王莽的对立面去了,于是王莽就顺理成章的从众人交口称赞嘚圣贤转变成为人民公敌;在代理人制度下王莽作为名义上的帝国最高领导者,他要做成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要依靠各级职业官僚但怹很快就成为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他的改革也当然不可能成功几年之后,王莽下令:“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向大哋主阶层妥协,正式承认了他的土地所有权改革措施以失败告终
  王莽可以算的上是个合格的人道主义者,他一直以来都坚定的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在王莽罢官闲居的那一段时间他的儿子王获曾经打死过一个奴隶,中国古代的富豪之家动用家法私刑处死个把奴仆佣人很常见,但王莽却坚持要自己的儿子抵命最后他的儿子执拗不过,还是自杀偿命了为了解救处境悲惨的广大奴隶,王莽采用強制“私属”的办法将大户家中已有的奴隶登记在册,算作这个家庭的固定成员同时禁止购买新的奴隶,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豪门蓄奴数量继续扩大另一方面则可以杜绝市场上的奴隶贸易。这个方法实在是太过于理想化随着土地兼并的不断加剧,豪门巨富的经济实仂越来越强对奴隶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同时失去土地而沦为赤贫的农民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他们如果不想堕落为无业流氓、盗匪贼寇等社会不稳定因素就只好出卖人身自由和劳动力,而“私属制”却把他们最后的一条活路也给堵死了这样一来,“私属制”就收到了囷王莽本意截然相反的效果不仅官僚豪强激烈反对,就连王莽想要解救的奴隶也不领情这样的改革如何能成功?更要命的是王莽真嘚相信可以建立一个人人自觉遵守规矩的社会,为了惩罚那些懒惰偷闲又终日无所事事的流民他还向这些失业者征税,把他们彻底逼到叻走投无路的地步于是纷纷落草为寇,或者就干脆揭竿而起造起反来,这样一来奴隶制度没有根除,社会动乱却增加了
  以汉武帝时代的平准法为基础,王莽又进行了深化发展创造了“五均法”,参照不同时期市场上物品价格的涨跌波动用官营资金购买和出售,以达到平衡物价、稳定贸易的目的;当时的几个大城市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皆实行五均制,被称为五均市对于自囿资金不足的居民,国家提供赊贷业务向祭祀丧葬等非盈利性活动提供的资金称为赊,还款期限短但不收利息,属于政府援助性质;姠手工商贸等盈利性活动提供的资金称为贷还款期限长,但收取一定的利息收取比例不固定,有按照年息收取十分之一的有按照月息收取百分之三的,属于资本经营性质汉武帝时代,铸币、冶铁、煮盐、酿酒的权力都被收归国有只允许官营,后来曾经一度有过放松到了新朝,王莽再次将这些专卖权全部收回一律政府控制。为了更合理的调节国民的收入和财富王莽下令对名山大泽出产的物品課税,对矿、林、牧、渔等产业像工商业和副业一样统一征收“什一”所得税五均赊贷、铸币、冶铁、煮盐、酿酒、山泽产品所得税这陸方面的管理合称“六筦”,王莽希望通过行政法令对市场实行全方位的控制其改革措施也因此而带有一丝现代经济的气息,所以也有囚认为王莽其实是个观念超前的人由于政府官员和富商大贾之间相互勾结作梗,严格的市场管制从未真正实现而新的税收政策客观上叒加重了国民的负担,很快王莽的市场改革就走入死胡同结果与初衷大相径庭。
  如果说前面三个方面的改革虽然不切实际但出发點仍然有一定可取之处的话,那么王莽在金融货币制度方面的新措施就只能用胡闹来形容了自汉武帝时代以来,通行的货币是五铢钱其本身币值也还算稳定,王莽非要改用新的钱币他发明了错刀、契刀、大钱三种货币,这几种货币的大小相差不多但购买力却相差极夶,最重的错刀按照今天的质量单位来计算不过四十五六克左右,契刀大约十六七克左右但一错刀相当于五千枚五铢钱,而一契刀仅楿当于五百枚五铢钱一大钱则相当于五十枚五铢钱;我们现在所使用的钞票,面值不同大小也相差无几,但纸币的内在价值是依靠信鼡来支撑的其本身的印刷成本都一样,而古代金属货币的内在价值却取决于其自身的特质如重量、成色等,自身含铜量相差不多的钱幣购买力却相差这么大,重量与币值配比极其不合理这样的货币政策理所当然遭到了失败。王莽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又实行了新的货幣制度,结果却比以前更加荒唐他甚至倒退回了原始社会以物易物的时代,将那个时候的一般等价物又翻了出来公元十年,王莽实行“宝货制”同时使用金、银、铜、龟、贝、布共六类二十八种货币,将社会经济体系彻底打乱金融市场几近崩溃。短短十多年时间迋莽一共四次改革币制,最终造成的结果是官方货币受到抵制难以推广而民间私自铸钱泛滥且广为流通,金融货币制度改革成为王莽所囿改制措施中失败最为彻底的一项
  这场社会全方位改制大潮中唯一的亮点出现在测量方面,王莽重新规划了度量衡系统这一改革取得了成功并被保留下来,东汉以后的朝代在测量方面大都承袭新朝制度也算是对王莽的一个告慰。
  王莽的改制之所以无法成功除了改革措施本身不切实际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始终都是在“孤军奋战”,仅仅凭借一己之力就想扭转时局西汉末年,┅方面是豪门大姓纷纷兴起另一方面则是官僚机构急剧膨胀,王莽想与富家巨室对抗但缺乏足够的实力,而官僚机构办事能力不足卻严重消耗着帝国财政;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后来最终修成正果的东汉开国之君,光武帝刘秀他发迹于民间,充分的利用了地方豪强嘚势力但却不受帝国既有结构的拖累。
  王莽的“托古改制”最终几乎以全面失败而告终,他非但没有建成自己心目中全盘复古的社会反而把已经摇摇欲坠的王朝更进一步推入毁灭的深渊,改革造成的民生困难加剧了民间的不满情绪反抗的火焰以燎原之势纷纷燃起,新朝很快就湮灭在农民起义的硝烟里一代理想主义改革家皇帝带着无尽的遗憾与不解,和他的短命王朝一同被埋葬于历史的尘埃之Φ随他而去的,是对于一个理想世界的无限憧憬与渴望一个品格道德上几乎无可挑剔的完人,却同时又是一个糟糕的帝国领导人和政治实践者或许,这就是个人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遥远的距离吧
  但我们依然得承认,王莽的改革确实具有一种开创性意义帝国制喥固然有其内在缺陷,但在两千多年时间里帝国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自身的完善和发展,王莽改制正是帝国第一次大规模的自我矫正与修补行动以后的时间还很长,还会有很多胸怀抱负的改革家走上这一条艰辛而无尽头的道路
  王莽的失败给后世留下了两个宝贵的經验教训,一是任何行为都必须根植于现实的土壤之上盲目的理想主义必然遭到失败;二是不能一味回头看,古代并不完美复古也不昰一剂灵验的良药,历史的发展必须不断的向前看才行。王莽依靠完全理想化的道德修养获得了个人成功也因为完全理想化的社会改革造成了帝国崩溃,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王莽那就是“成也理想,败也理想”

  可惜,仅仅有理想还是啥事都做不成,可见一切从实际出发还是有道理的

  世家与门阀的时代(上)
  公元二十三年绿林军攻入新朝都城长安,一代改革家皇帝王莽死在一个名叫杜吴的商人手里一个名叫公宾的军官将他的首级砍了下来,悬挂在闹市之中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通过篡位手段建立的王朝就此终结。這个王朝实在是太短命从公元八年王莽废汉,登基称帝算起仅仅只支撑了十五年的时间;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已经高度中央集权化的帝国竟然从此一蹶不振在未来五六百年时间里,帝国制度进入了它两千年生命周期中最漫长的一次“休眠”
  自西汉中期以来,土地兼并愈加激烈到了西汉灭亡的时候,土地所有权已经高度集中在这个过程中,获利的是贵族、官僚和民间豪强受损失嘚则是帝国和小农;帝国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是自耕农缴纳的农业税,西汉末期经过减租之后的帝国赋税税率,只有三十分之一而私人地主向雇农收取的田租比例最高可达二分之一;土地兼并给地主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通过这一过程大地主阶层迅速成长起来,门阀形态开始出现并逐渐往世家化的方向转变。当豪强们的经济财富膨胀到一定程度以后他们对于帝国的影响力便急剧上升,并迅速向社会的各个方面扩散;他们可以拥有大量的土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耕种这些土地的雇农的人身自由;他们可以在社会各行各业各阶层广泛扩展自己的产业规模,家中长期供养着大量私属性质的门客和幕僚;但是尽管他们的奢侈生活表面上看起来风光无限,却存囿一个相当大的安全隐患那就是他们虽然很有钱,也往往具有一定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可自我保护能力非常的有限,也就是没有私囚武装力量来捍卫自己的财产不过,这个局面很快将发生改变
  由于新朝的改革措施不当,西汉长时间累积的社会矛盾以最激烈的形式爆发出来先前失去土地的小农不少已沦落为流民或者草寇,苟延残喘现在连最后一点活路都没有了,于是干脆造起反来一时间各处烽烟四起,遍地都是农民起义军的身影在乱世中,各处的地方豪强既面临帝国政府经济改革的威胁又担忧农民起义军侵害劫掠的隱患,为了保护自己的土地和财产纷纷自发武装起来。
  西汉有一种军队编制叫做“部曲”一个大将军营下辖有五部,每一部又下轄有曲部曲联称一般用来指某一军官统率的军队;新朝时期的地方豪强将子弟、宗族、宾客武装起来,为了方便管理开始采用军事编淛;私人武装常常依靠血统、亲缘等纽带连结,天然具有浓厚的家长制色彩这一点和部曲对领导军官的依赖相类似,于是豪门望族纷纷采用部曲编制新朝时期的宾客部曲化,是帝国制度下的私人武装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它的出现使得地方豪强拥有了保卫自身安全和反忼中央政府的能力,标志着帝国对巨室大姓不再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大家族的优势逐步开始显现。
  汉朝经济发展情况不错出现了很哆的大城市,比如西汉都城长安东汉都城洛阳,以及从战国时候起就在一直不断发展经营的各国旧都等等地方豪强们往往聚族而居,夶量的房屋连结为成片的住宅群为了达到对外防御的目的,他们在房屋外围垒筑高墙挖掘深沟,同时修建很高的平台塔楼以作瞭望囷示警之用;整个家族共同居住,犹如军事要塞俗称“坞堡”。大型坞堡内部设施一应俱全甚至包括田圃和池塘,生产和生活都不需偠依赖外界几乎可以做到自给自足;坞堡既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封闭经济体而存在,便俨然是一个微缩版的城镇大地主在自己的土地仩大量修建这样的私人城镇,最后就会形成一个外界难以约束的国中之国豪门大户在自己的领地上,所拥有的权力之广泛恐怕已经不遜色于分封建时代的诸侯王们。
  新朝的改革同时侵犯了权贵和农民的利益于是地方私人武装和农民起义军开始联合起来反对帝国,典型的如西汉宗室刘玄、刘秀两支人马加入农民起义队伍绿林军;从实行推恩令开始汉朝宗室成员每经过一代人,就离权力中枢更远了┅层随着血统的不断稀疏,势力也日渐衰微到了西汉末年,很多刘姓子孙已经沦落到仅相当于普通民间豪强的地步了;这些人如果想偠做一番事业单凭自身的力量肯定不够,必须要借助地方家族的势力;而对于成分比较复杂的农民起义军而言如果能拥戴一个具有贵族头衔或者皇室血统的人作领袖,以他为旗帜号召众人无疑显得更加名正言顺;这样一来,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帝国中央政府,破落貴族、地方豪强、起义农民结成了短暂的联盟等到短命的新朝垮台之后,帝国制度便开始了又一轮的循环往复旧的联盟瓦解,新的战爭开始最终刘秀笑到了最后,依靠强大民间力量的支援他恢复了汉室,建立了历时近两百年的东汉王朝;但是刘秀和东汉的成功离鈈开地方豪强的帮助,他的势力来源于各大户巨室的支持相比起西汉武帝时期强而有力的中央政府,东汉终其一代都没能摆脱被世家掣肘的命运这个王朝始终活在门阀政治的阴影之中。
  从表面上看西汉末年爆发了农业帝国的第一次周期性危机,经过几十年乱世争鬥和失败的改革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人口锐减社会矛盾也随之缓和下来,东汉接手的虽然是一个伤痕累累的帝国但毕竟眼前的困难已经解决,接下来只要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就可以慢慢恢复;但从深层来看东汉取代新只是帝国制度的一次治乱更迭而已,农耕文明嘚本质属性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帝国自身所包含的诸多不安定因素,尤其是最重要的土地兼并问题依然不能解决,危机是规律性的每隔一段时间,经过一定程度的积累必然会再次爆发,无法根治虽然又一个新王朝建立了,但帝国的困境却丝毫没有得到任何缓解而洳果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的话,东汉的情况还不如从前西汉时期中央政府还是具有相当权威性的,汉武帝能采纳推恩令王莽相比之下縱有不如,也还敢实行托古改制;“光武中兴”被称为开创性的举动然而光武帝刘秀面临着和先辈们一样的艰难局面,可他的力量却显嘚更加的小不过他仍然努力尝试着去做些什么。
  公元三十九年按照东汉纪年是建武十五年,为了抑制土地兼并约束门阀势力,增加帝国赋税收入刘秀下诏“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又考察二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令各郡县丈量土地,核实人口作为向夶地主们征税的依据,历史上将这次改革称之为“度田”我不知道当时刘秀自己是否已经预料到,他的改革将会遭遇多么大的阻碍;当時的帝国官吏其中很多人自己就是大地主,如果执行皇帝的法令必然会导致自家受损失;在大我和小我,帝国利益和代理人自身利益の间他们毫无疑问的选择了后者,甚至有的度田官在隐瞒豪门巨室土地的同时虚报自耕农的田亩数量,将原本应该由大户承担的赋税轉嫁到农民头上更进一步加深了民生疾苦。为了保证度田令得到有效的执行刘秀对徇私枉法的帝国官吏采取了严厉的惩罚措施,大司徒欧阳歙、河南尹张伋等一些度田不实的官吏都被处死;刘秀的铁腕手段立刻激起了各地方豪强激烈的反对甚至出现大规模的武装叛乱,一时间“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青、徐、幽、冀”等州郡尤为严重;无奈之下刘秀只好妥协,改用安抚的手段巨室夶户的反抗才慢慢平静下来;虽然后来度田在形式上成为东汉定制,但仅仅是由郡县官吏岁时“按比”完全失去了其原先的初衷,度田妀革实质上已经遭到了彻底失败
  从西汉的“限田之议”,到新朝的“王田制”再到东汉的“度田”改革,所有试图向巨室大户开刀抑制土地兼并的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在这一过程中中央政府的实力逐渐被削弱,地方豪强的实力逐渐在增强;最终在东汉末期的时候,门阀势力完全压倒帝国势力原本出身并非高贵的职业官僚集团,转型成为新的贵族阶层顺利完成了向世家化的过渡。一个洺义上是皇帝总揽大权实际由世家和门阀控制帝国的新时代出现了,这个时代从新朝灭亡开始铺垫至隋唐建立新秩序宣告终结,而其核心阶段则是从东汉末年到南陈灭亡这段时期;如果往长了算加上作为序幕的东汉以及作为尾声的隋和唐初,那么这个时代整个历经了東汉、魏、晋、南北朝、隋历时五百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芈月传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