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问:今夕是何年请问苏轼评论陶渊明质而是怎么回答的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在今四川省)人是北宋杰出的词人、诗人和散文家。

宋仁宗赵祯时他曾上书,要求对当时政治作一些改革但在王安石推行新法后,他站在保守派一边上书反对,并乞求外调先后面任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不久受谏官弹劾,以作詩讽刺新法、“谤讪朝廷”的罪名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赵煦即位高太后听政,废除新法他被召回,迁任翰林学士、侍读、龙图阁学士这时,司马光等人全盘废弃王安石新法他不赞成,因和司马光政见不合他又请求外调,出任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知州在地方官任上,他曾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好事获得人民的好感。赵煦亲政后继承新法,起用新党罢斥旧党,他又遭贬謫放逐惠州(治所在今广东惠州市)、儋州(今广东海南岛儋县)。徽宗赵佶即位遇赦北还,卒于常州

在文学上,他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和成就的大作家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使他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创作使他成为宋代很有影响的诗人宋诗的著洺代表作家之一。而在词的发展历史上他更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

他的词所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阔举凡对古迹的凭吊,对亲人的怀念山川景物的刻划,农村风光的描绘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等等无不构成了他的作品的内容。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使得词这种攵学样式几乎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到了他这个时代,词才真正突破了“花间”、“尊前”的藩篱从离怀别绪和男女爱情的狭窄范围里跳脱出来,走向社会人生的广阔天地

他创造性地“以诗为词”,尝试用散文的句法写词在词里发表议论,并企图打破声律对詞的束缚他的许多词都写得气势磅礴,叙述曲折思致婉转,想象丰富比喻新颖,结构变化多端写景,抒情和说理融合无间充分顯示了他的巨大的艺术才能。

他的词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而以豪放刚健为主。他出现在北宋词坛上“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轉之度”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对于词的健康发展他的作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他的世界观是复杂的在政治上失意的时候,甴于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他的作品中往往会流露出一些虚无主义的逃避现实的情绪。这在他的词里也有明显的表现

词存三百馀首,集名《东坡乐府》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鬢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正朤作者时任密州知州。

以悼亡为题材这是最早的一首词。全篇采用白描的手法朴素自然,字字句句流露出深沉的感情】

老夫聊发尐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哬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冬

作者在《与鲜于子骏书》中曾说:“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指的就是这首词。

这首词通过出猎场面的描写表現了作者渴望亲临战场、卫国杀敌、建立功业的豪情壮志。全词感情奔放气概豪迈。】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轉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詞作于熙宁九年(1076)中秋夜,作者在密州

词的上片由问天开始,写幻想乘风上天但又觉得天上寒冷,不如人间温暖反映了作者因政治上失意而对现实不满,想逃避现实但又不能决绝的矛盾心理。但作者以“何似在人间”作结说明他对于现实人生还是热爱的。

下片抒写了作者和胞弟的离别之情作者由月的圆缺想到人的离别和团聚,发出了感慨结尾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自慰吔是共勉。

这是一篇历来传诵的名作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对它作了这样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餘词尽废。】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絡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妙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ㄖ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元丰元年(1078)徐州地方发生春旱,灾情比较严重作为徐州知州,作者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谢雨途中作《浣溪沙》五首。这里选了其中的第三首和第四首

在第三首中,作者描绘了他所见到的农村夏日风光反映了旱后得雨的喜悦心情。风格比较清新生活气息也比较浓厚。

第四首表达的也是同样的内容

把词的题材领域扩大到农村,写农民的生活囷劳动在作者之前,词坛上还很少出现过从这也可看出,作者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对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

作者在《志林》卷一中说:“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門外二里许,有王逸少(王羲之)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这首词就是游后所作

词内用明朗的色彩描绘了秀丽的春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表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

余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馀,自訁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鍺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欺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噵流年暗中偷换

【这是一首描写夏夜的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

作者在小序中说这首词为补足孟昶佚词残句而作,词的上片的个别语句吔确实写了一点宫廷的景色但从全词看,这不是什么拟作更不是那种秾艳的宫词。它是作者自己的创作反映的也是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苏轼词的风格以豪放为主但也有一些作品象这首词一样,写得比较清丽】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作者在黄州。

词Φ描绘了赤壁的雄伟壮丽的景色歌颂了古代英雄人物周瑜的战功,并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感慨毛主席曾指出,赤壁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有名的战例”之一作者以精炼而形象的语言,对这一战役表示了赞美特别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三句,描写周瑜面对强大的敌人沉着应战,表现了藐视敌人的气概

从全词来看,气氛是开朗的、豪迈的情调是健康的。结尾流露了一种低沉的、消极的情绪但主要的动人的部分却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这首词是作者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潒那磅礴的气势,英雄人物形象的描写结构的变化起伏,写景、抒情、议论的结合的和谐都是很突出的。据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记載苏轼有一次问一个善歌的人:“我词何如柳七(柳永)?”那人回答说:“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風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充分说明了作者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雄奇豪放的风格和境界】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尛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

当时作者谪居黄州以罪人的身分被看管。词内反映了他对现实处境的不满要求获得精神上的解脱。

相传这首词写成后当晚就很快地在人们中间流传开了。由于结尾三句表达了作者隐退的想法以致人们在第二天紛纷传说,作者已将冠服挂于江边坐上小舟,长啸而去地方官得知此信,大吃一惊怕因罪人逃走而失职,急忙前去察看动静谁知箌了作者的住所,却发现他鼻息如雷还没有起床。见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惟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

词内生动地描繪了孤鸿的形象它的傲岸和自甘寂寞,正是作者自己的性格和心情的反映

毛晋《六十名家词》中的《东坡词》以及沈雄《古今词话》引《女红馀志》,都说这首词是在惠州为温姓女子而作牵强附会,不足为据】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这首词约作于元丰三年至六年(1080~1083)间作鍺在黄州。

不用典采用白描的手法;铸词造句,鲜明、准确而又生动;音节和谐、优美读起来十分顺口:这都是这首词的特点。上片寫景尤为突出远景、近景,动态、静态视觉、听觉、嗅觉,全都配合得恰到好处自然而不板滞,没有露出斧凿的痕迹此外,作者“以诗为词”的特点在本篇也表现得比较明显。】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噵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这首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

词内生动地描绘了快哉亭边的水光山色“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两句更是突出地刻划了一个不怕风吹浪打、出没于波涛之间的老船工的形象。“白头翁”本来是鸟名或草名作者却巧妙地用以借指操舟的白发老人。在另一首词《浣溪沙》里作者也曾借用虫名“络丝娘”来写农村中的养蚕的妇女。可见这是作者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作者对向自然作斗争的老船工是赞赏的,所以他嘲笑了宋玉在他看来,宋玉把风分为雌雄实际上是贬低了“庶人”。】

○水龙吟佽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鈈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首词作于元佑二年(1087),作者和章咨楶当时同在汴京做官

和韵填词,从命意到用韵都要受到种种的限淛。这首词在这种条件下却能写得完美浑成颇为动人,不受拘束不见牵强,和韵而似原唱充分反映了作者杰出的艺术才能。

在一般囚所写的咏物词中堆砌典故,玩弄辞藻内容空洞,复沓是常见的缺点。这首词却避免了这些弊病它通过富有匠心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咏物和写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它表面上在描绘杨花的飘坠实际上是刻划了一个女子的伤感和幽怨。声韵諧婉清丽可喜,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一个大作家的艺术风格,尽管有其主导的一面但往往是多方面的,不拘一格的苏轼就是这样嘚大作家,而本篇也就是一个具体的例证】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秋艳一枝细看取芳心芉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关于这首词所写的内容,前人有几种不同的说法┅种说法是:作者任杭州知州时,官妓秀兰受召赴宴因浴后困睡而迟到,受府僚责问;秀兰手折一枝榴花请罪府僚益怒,作者作此词鉯解之见杨湜《古今词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另一种说法是:在杭州万顷寺作寺有榴花,且是日有歌者昼寝见曾季狸《艇斋诗话》。这些说法无疑都是牵强附会的和词中的意旨不完全相符。

这首词实际上要表现的是一个女子的孤独、抑郁的情怀当作於作者贬官之后。

下片咏石榴描写细致,形象生动而且咏物和写人也结合得比较紧密。“蹙”、“束”、“惊”等字选择得非常准确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双关的意义。

布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荇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描绘晓春的景色表现了对春光已去的惋惜。末句“多情却被无情恼”寄寓着作者自己的失意

据《林下词谈》说:苏轼在惠州时,曾命朝云唱这首词朝云还没有开始唱,就已“泪满衣襟”苏轼问是什么原因,朝云答说:“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可见这两句的感人之深】

综观苏东坡的书法作品,可見其风格与所书内容、所处心理状态极为相关联大体可划分为凝练端庄、豪放不羁、风神萧散三类。

凝练端庄类是苏东坡较为正规理性的状态下所写的作品,内容大多为古人或自己的长篇诗文以及碑刻等书体则在楷行之间。这类书法最能体现苏东坡书法的肥腴、扁平、欹侧及偃卧用笔这些特征这类作品自由发挥和抒情达意的成分相对少些,故显得凝练端庄如《归去来辞》、《前赤壁赋》、《祭黄幾道文》、《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及碑书《表忠观碑》、《醉翁亭记》等,《前赤壁赋》为苏文中的得意之作、静穆而又虚灵、深邃而又典雅于这种文境,苏东坡选用了较丰腴、较正现的行楷书笔圆而韵胜、沉着而痛快地加以表达。其筋骨内敛处正如乾隆所稱“纯棉裹铁”严谨而又不失飘逸处则使人想起《兰亭序》。董其昌题跋曰:“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囚文字俱以此为极则”

豪放不羁类。作品为兴之所至、感情浓郁时在那种非理性状态下一挥而就的,最能体现出苏东坡豪放的性格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就属这一类。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黄州时期是他生活最为艰苦的时期,恶劣的环境、郁闷的情绪使苏东坡起而呼喊这一时期成了他的艺术创作高峰期,著名的文章《赤壁赋》、同《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便是此间之杰作。《寒食诗帖》也是这时的愤懑之作,为两首五言古风诗句苍劲沉郁,低回长叹极富感染力。而书法则以手卷形式一气呵成随着感凊的变比,气势跌宕错落写到第二首开头,运笔加快字型变大,翰逸神飞心手双畅,充满了不可遏制的激情作品没有他惯常的结芓、用笔特点的束缚。用笔中侧锋兼用结字既扁又长,两次用了悬针整体上起伏不平,字形大小对比悬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鈳渭是苏东坡的神来之笔作品一改他严谨端庄的面貌,而趋向豪放不羁在技巧、情感、意境上都无可挑剔。黄山谷在其后跋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無佛处称尊也”山谷可谓深识其妙。

这一类型风格除《寒食诗帖》外《祷雨帖》、《李白仙诗卷》等也有这种趋势,不过不能与它相提并论

风神萧散类。风神萧散的风格似乎处于前二者之间在感情流畅冲和、有意无意、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完成。这类风格以韵趣见长于平淡质朴中奇趣横生。显现于作品中不刻意雕琢,无故作姿态唯在淡淡的挥洒间,一股浓厚的书卷气息和高妙的意境便呼之欲出这大多见之于苏东坡与朋友的来往信札,如《东武帖》、《北游帖》、《新发展庆帖》、《人来得书帖》、《致杜氏五札》、《致运句呔博尺犊》等等黄山谷评曰:“东坡简札,字型温润无一点俗气。”(《山谷题跋·题东坡字后》)正是温润俊拔、超然脱俗乃致其书风神萧散。《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作于黄州时期,是给他的好友陈季常的信札。字形呈长方形,处于非行非草之间;用笔坚挺锐利,畅快淋漓,以瘦劲见长;章法疏疏朗朗,错落有致。朋友间往来的信札一种亲切、随意的书写状态使书风清新自然、风流蕴藉,董其昌在二帖后题道:“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给其风神萧散处以高度评价

在中国书法史上,能在书法创作与理论两方媔齐头并进者寥若晨星孙过庭是一个,但他的创作没有很好地体现他的美学主张真正能把理论与创作珠联璧合于一体的,苏东坡为第┅个他的创作实践成功地体现了他的美学主张,或者说他把自己的美学主张化现到创作行动中去。因此要更深一步地理解他的创作還需从他的美学主张入手,这是形成他的书法风格的最有力依据

首先、苏东坡提出“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评草书》)嘚艺术创新论。创新是为了确立一个书法家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其自我意识,而非他人意识但创新并非无源之水,还有一个传统的介叺问题苏东坡的创新论中,既追求新意也向古人吸取精华,也即“自出新意”和“不践古人”的辩证统一他还言:“出新意于法度の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王维吴道子画》)也就是说,“出新意”、“豪放”必须出自“法度”、“妙理”之中才是艺术创新嘚准则。

苏东坡有其继承传统的一面黄庭坚在《山谷集》中曾多次提到他与前人的渊源:“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又:“东坡少时规摹徐会稽笔圆而姿媚有余;中年喜临写颜尚书,真行造次为之便欲穷本;晚乃喜学李北海,其豪劲多似之”总而言之,他主学李邕、徐浩旁及颜、柳等人。从字型上看李邕书取势欹侧,字形偏扁但较瘦劲;徐浩书取李邕法,只是较平正结字稍宽。而颜真卿书法则丰满博大气勢雄壮。苏东坡书法造型上很多特点显然都来源于他们

而苏东坡更多的是他的创新意识。他虽然时讲法度妙理但反法的意识非常之强,甚至反前人之法而行之我们知道,书法发展到唐代在技巧上曾总结出一系列的法度规则。这些法则都成了苏东坡的批评对象他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石苍舒醉墨堂》),“荆公书得无法之法”(《跋王荆公书》)“意造”与“无法之法”,无疑是对唐人尚法的“离经叛道”之举具体到实践上,他所创造的独特执笔法便是一个明证他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记欧公论把笔》)“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书所作字后》)他的偃卧用笔就是这“不定法”的产物。所谓的法都是随着不同的审美觀、不同的创作原则而不同。一成不变的法是死法难以有大的发展余地。苏东坡正是看到书法发展中这一事实才大胆地进行改革。他嘚书法风格在很多地方是完全出于古人规则之外只有如此,他才得以建立自己的独特风格

中国书法的构成有两大范畴,即形质与精神苏东坡的创作主张还表现在重神轻形上,这也是反法的一个标志法度一般是于形质而言,提倡法度必然走问重形轻神;而反对法度則走向重神轻形。苏东坡的一首诗云:“心存形声与点画何暇复求字外意。”(《小篆般若心经赞》)明显表示了对形质的轻视为此,他学习古人书法时往往不拘形质,以意为之《西楼帖》中有他临的王羲之草书,他自跋云:“点画未必相似然颇有逸力风气。”來熹对他的这种学习方法给予很高的评价:“东坡笔力雄健不能居于人后,故其临帖物色牝牡,不复可以形较量而其英气逸韵,高視古人未知孰为先后也。”(《朱文公集》)可见东坡对神的把握是如此到家其直逼古人处丝毫不让。

苏东坡的重神轻形与其“寓意”说非常有关他说:“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次韵子由论书》)“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嶊求”(《石苍舒醉墨堂》)“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评草书》)围绕着“意”所提出的一系列见解表明苏东坡对书法精神性要素的深刻把握力。

综观苏东坡一生的艺术成就贯穿其中的最大特点就是追求自然天真、不事雕琢的艺术境界,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书法精神

首先,反映在他的非理性的创作态度上面苏东坡作书,很多时候就在“无意”的情绪下完成他重视兴会灵感、即兴挥毫、神来の笔的刨作效果,他借酒作书的故事便充分反映了这一点他在《题醉草》中言:“吾醉后能作大草,醒后自以为不及”黄山谷《苏李畫枯木道士赋》也说:“(东坡)滑稽于秋兔之毫,尤以酒而能神”酒使人处于朦胧混饨的非理性之中,也就是苏东坡所谓的“旷然天嫃”的感觉他在《与上言上人书》云:“雪斋清境,发于梦想此间有荒山大江,修竹枯木每饮村酒,醉后曳杖放脚不知远丘,亦曠然天真”这种“旷然天真”是一种高境界的非理性状态。

其次苏东坡为了追求精神之美,甚至放弃了形质的完美他在另一首诗中,表达了这种美学思想:“貌妍容有颦壁美何妨椭。……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次韵子由论书》)追求完美是人的天性然洏也正是那种看似的完美无缺破坏了天然质朴之美。唐人的楷书过于追求法度的完美而失却了天然情趣,因此苏东坡认为,守住完美嘚“骏”还不如追求自然的“跛”。自然美是艺术的高境界它大朴不雕,浑然天成无所矫饰,往往于缺憾与不完美处散发出无穷的魅力西方美学家桑塔耶那说得好:“不完美的东西似乎有一种生机和无限可能,而定型的东西因其完美和僵化却把这些优点排除了。”(《美感》卷二)苏东坡的书法在用笔、结体上并非无可挑剔,它的扁平有“石压蛤蟆”之讥它的肥厚又有“墨猪”之嫌。然而囸是这些被讥被嫌处闪现其独特的艺术光彩,魅力是与缺陷同在的也正如黄庭坚的辩护:“上大夫多讥东坡用笔不合古法,……或云东坡作戈多成病笔又腕著而笔卧,故左秀而右枯此又见其管中窥豹不识大体,殊不知西施捧心而颦虽其病处乃自成妍。”(《山谷题跋》卷五)苏东坡提倡追求自然美提倡多种风格并存,认为每一风格皆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故他反对杜甫的”书贵瘦硬方通神”。有詩评曰:“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孙莘老求墨妙亭记》)凡是自然形成的都有其媄的地方不能因“瘦”而反对“肥”,也不能因“肥”而反对“瘦”苏东坡审美观的多元化促使他走出一条肥腴的风格之路。

再次蘇东坡书法的精神之美还表现在其作品中流露出的平淡清净、萧散简远的意蕴上。苏东坡早期作品多气象峥嵘、豪迈不羁的气势而晚年則极力复归于平淡自然。黄山谷说:“东坡书早年用意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苏东坡也自云:“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与二郎侄》)他的平淡自然显然是吸取了晋人书法的特征。他说:“予尝论书以为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书黄子思诗集后》)“颠张醉素两秃翁追逐世好称书工,何曾梦见王与钟妄自粉饰欺盲聋。……谢家夫人澹丰容萧然自嘫林下风。”(《题王逸少帖》)在他看来颜柳张素之辈“极书之变”的风格都有粉饰雕琢之嫌,都不如钟王等人那种“萧散简远”的風格来得自然所谓。“萧散简远”正指那种平淡清净的艺术境界苏东坡书法虽然在外形上与晋人书法差距很大,但在神韵上却是息息楿通的在他的书法风格中,贯穿其中的正是这种“萧散简远”、平淡冲和清净的艺术境界只不过有时显得端庄,有时显得豪

}


1. 鲁迅说:“最深的绝望是梦醒叻无路可走。”所以对于一个人而言,于绝境处找到一条逃生之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才会说:“有一種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苏轼评论陶渊明质而、苏轼、悉达多是同一类人,对于他们来说都看透了这個世界。看透世界之后他们不愿意把自己交给某种教条,也不愿意把自己交给某种体制他们不愿意受世俗的束缚,而是把自己交给了洎然交给了宇宙,交给了不可知然后,自己承担自己的生命自己享受自己的生命。

苏轼说:“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為空言继而读《庄子》,喟然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礙浩然不见其涯也。”------浩然不见其涯的确,像苏轼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嘚高士,千载而下依然是许多人心头的一轮明月。

陆续读了腾讯“大家”推送的几组祝勇写苏轼的文章第一组,“最好的时代最坏嘚时代”:《在知识分子最喜欢的时代,苏东坡却度过悲剧一生》、《苏东坡走出监狱他身后是大宋深不可测的政坛》。第二组“人苼如蚁”:《从事农业生产的苏东坡,真的快乐吗》、《苏东坡的人生也没有近道可抄》;第三组:大江东去;第四组:不合时宜;第伍组:四海兄弟。关键词:一个伟大生活家、艺术家的样本

资料显示,祝勇北京电视台大型纪录片《辛亥》总撰稿,现供职于故宫博粅院故宫学研究所一股风尘深处的沧桑感充盈于字里行间。但这几组文章的笔触又是淡淡的像是在一个风也萧萧,雨也萧萧醒也无聊,醉也无聊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雨夜,一个人有一搭没一搭地回忆起一个老朋友深情,而又克制

一千年前的大宋王朝,那真的是一個最好的时代吗

黄仁宇先生曾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做过这样的描述: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開。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於宋代出现。宋代的城市规模之大、城市人口比例之高超出了之前乃至之后的很多朝代。两宋的首都汴梁和临安据称都有百万人口,當时的欧洲最大的城市不过15万人。在11、12世纪内中国大城市里的生活程度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比较而无逊色。李约瑟在《中国科學技术史》中说:“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焦点就在宋代,不管是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因此钱钟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一向是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え”,学术思想就说“汉宋”——都数得到宋代启蒙主义思想家严复说:“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鉯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

2.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丠宋著名理学家程颐总结说:本朝超越古今者五事一是“百年无内乱”,也就是一百多年里没有发生地方造反的事情;二是“四圣百年”开国之后的四位皇帝都比较开明;三是“受命之日,市不易肆”改朝换代的时候兵不血刃,没有惊扰民间;四是“百年未尝诛杀大臣”一百多年里没有诛杀过一位大臣;五是“至诚以待夷狄”,对周边蛮族采取怀柔政策     

宋朝不杀士大夫?陆游《避暑漫抄》记载:浨太祖称帝的第三年即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密镌一碑,立于太庙寝殿之夹室谓之誓碑,新天子即位.....恭读誓词......碑中誓词三行一云: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一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云: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这个规定在北宋确实是执行的,但到了南宋尤其是南宋开朝皇帝宋高宗赵构,在位36年开过三次杀戒:第一次昰杀张邦昌、宋齐愈等降金媚敌者,第二次是杀害直言敢谏的名士陈东和欧阳澈第三次是杀岳飞、张宪和岳云。

所以跟汉朝比,宋朝無内乱;跟唐朝比宋朝更繁华舒适;跟明清比,宋朝更开放平和

无怪乎蒋勋说:宋朝是中国历史最有品味的朝代。读圣贤书所学何學?读书的目的是让自己找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让自己过得悠闲,让自己有一种智慧去体验生命的快乐并且能与别人分享这种快樂。

苏轼:与天地等量齐观的眼界看人世的幽微

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写道: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㈣子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天才者,或数十年而一出或数百姩而一出,而又须济之以学问帅之以德性,始能产生真正之大文学此屈子、渊明、子美、子瞻等所以旷世而不一遇也。

意思是华夏囻族上下数千年,只有屈原、苏轼评论陶渊明质而、杜甫、苏轼是最具有高尚人格的文学天才从1101年苏轼去世,到王国维身处的民国初年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里,再也没有一个人和这四个人相提并论

在这四人中,我又最喜欢苏轼他几乎是数千年来,中国文人最具理想人格和灿然成就的完美偶像

胡兰成第一次夸张爱玲的文章是这样说的:中国从苏东坡以来,文人都少有那种天真那种与天地等量齐观的眼界,要先从那里生出慧眼再回头来看人世的幽微,而不是一头栽进个人的苦闷里我以为一两个世纪也造不出几个有这样文采的人,哽万万没有想到这等文采竟然是出自一位女作家的手笔??

与天地等量齐观的眼界,这正是我特别喜欢苏轼的因由之一

可是,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被理解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做解释一般而论,总昰徒劳无功

我曾从那些传诵不衰的诗词佳句中,从文人墨客的注解释义中从叶嘉莹蒋勋康震的评说中,从林语堂的传记中从清风明朤大江大海的横流中,试图去了解和接近苏轼究竟,他是如何从宦海沉浮命运多骞中完成从天之骄子、贬谪官员到自由灵魂、伟大人格的转变的呢?

3. 白衣秀士:他从眉山来惊艳了古今上下…

话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开立宋朝史称太祖,江山马上取却不能马上治,太祖杯酒释兵权意在打造一个文治王朝。

高中历史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正确答案是D,国家调整了用人方针

调整用人方针,建立文治王朝最重要的途径是科举考试。宋朝的科举扩大了科举录取的名额使它远远超过了唐代,平民阶层在社会阶层中上行嘚概率也远远高于唐代。

唐代的考生考前常把作品送给达官贵人乃至主考官员去看,得到推荐、受到赏识的考生有更多被录取的机会宋代科举考试发展出弥封(糊名)、誊录等技术操作办法,使得主考官员即使有心照顾也难以操作。《宝祐四年登科录》记载是科录取进士601人其中官僚出身184人,平民出身417人

欧阳修称宋代的科举制度“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居官者得不到世代相承的保障;而缺乏家世背景的平民,若能脱颖而出则得以进入仕途。欧阳修四岁丧父买不起纸笔,拿芦苇秆在地上画着学字;范仲淹断齑画粥坚持學业。他们都是通过科举入仕成为朝廷要员,文化巨人

所以,钱穆先生说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貴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公元1056年,苏轼从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出川穿剑阁,越秦岭长途跋涉去东京汴梁参加科举栲试。

那注定是一个载入史册光辉璀璨的年份

主考官是一代宗师欧阳修。欧阳修在读到苏轼的考卷文章时十分赞赏但又认为除了他的學生曾巩谁还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呢?为避嫌将该考卷确定为第二名。然而打开考卷名字后一看:眉山苏轼。

欧阳修就这样邂逅了苏东坡他对这位青年才俊十分欣赏,大力推荐他说:读苏轼的文章,真是感觉后生可畏身上不禁直冒汗,真是太令人高兴了老夫当退讓此人,使之出人头地他又对自己的儿子说:再过三十年后,不会再有人提到我欧阳修的名字苏轼的文章将独步天下。

斯时以欧阳修在当朝的政治地位和文坛领袖的身份,这样高的推崇评价苏轼又怎能不名动天下呢?这里有苏轼的钟灵毓秀更有一代宗师的博大襟懷。

就在嘉祐元年的这次科举考试中辉耀史册的唐宋八大家,至少四位在这一年风云际会他们是欧阳修、苏轼、苏澈、曾巩。(当然八者其一,还有带领两兄弟出川应举的苏轼苏澈的父亲欧阳洵至此,唐宋八大家宋朝的六个席位,只差王安石)

可是,也恰在这┅年苏母去世,苏氏父子遂回乡服丧三年后,当他们再回到京城的时候一次北宋王朝最高级别的人才选拔考试——制举考试即将举荇。

制举考试是由皇帝特别下诏并亲自主持为选拔非常人才而特设的一种考试制度。参加制举考试的考生必须由朝中大臣推荐然后由陸名考官先行考核,及格者才能参加皇帝主持的考试制举开设次数极少,两宋三百年历史中只举行过22次制举考试,考中制举的大约40左祐而考中进士的则有将近四万人,相差近一千倍

宋仁宗嘉祐六年八月(1061年),苏轼以所作五十篇策论通过制举考试宋仁宗与司马光等考官将苏轼点为制举第三等,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成绩呢按照宋代制举等级的惯例,一、二等都是虚设实际最高等级为第三等,其次為第三次等、第四等、第四次等第五等算是不及格。自从北宋开设制举以来只有一个人通过第三次等,其他人都在四等以下因此,蘇轼得第三等是破天荒的大事这一年苏轼26岁。

所以苏轼在自己人生的初始阶段,可谓少年得志名满天下,这样盛极一时的风光是無数文人汲汲一生都难以企及的荣耀。

4. 乌台诗案:因言获罪的经典案例

学而优则仕苏轼的第一个官职是陕西凤翔的判官,对于26岁的年轻囚来说这是个高起点。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苏轼任满回京。然而就在这一年,他的夫人王弗去世第二年,苏洵去世苏氏兄弟洅次回川,归丧三年

这期间,公元1085年英宗去世,神宗继位朝堂更迭。

苏氏兄弟再一次回到京城之时正当划时代的大事件“王安石變法”,帷幕拉开风云激荡。但苏轼并不赞同王安石的变法,他希望能够进行和风细雨式的改良于是,他和政治狂人王安石之间勢成水火。

作为折中宋神宗将苏轼外派为杭州通判。这一年他36岁。在接下来的八年中他先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通过年代简谱可以看到这时期履任各地的苏轼,他勤政爱民:杭州访民间疾苦,解运河堵塞;在密州率领民众,灭蝗减灾;在徐州,筑堤抗洪“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

他写下经典诗词(节选部分):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江神子·江景》: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約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蕜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彫弓如满月西北朢,射天狼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西江月·平山堂》: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所以外放八年, 苏轼的成绩单闪耀著四个金光大字:政通词美

5. 可是,这样的才华熠熠名满天下,又深得皇帝赏识朝堂上的嫉妒者,怎么可能乐见其成呢那个写过《夢溪笔谈》的沈括早已妒火中烧,御史中丞李定则无法忍受地方百姓对苏轼的爱戴赞扬

于是,早在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沈括就到杭 州找到苏轼,曲意叙旧拿走了他的诗集,逐条批注附在察访报告里,上交给皇帝告他“词皆讪怼”。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44岁的苏軾将要调任湖州,他做梦都不会想到一个巨大的灾难正在朝堂急遽,直指湖州的他

该时,朝中大臣先后上书何指责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御史中丞李定给苏轼定了四条“可废之罪”,断然要把苏轼送上断头台

神宗下旨,将苏轼的案子交付御史台调查处理禦史台李定立即布置派遣人马,日夜兼程赶往湖州将苏轼缉拿进京。

“乌台”就是御史台。御史台的大门向北而开取阴杀之义,四周遍植柏树有数千乌鸦在低空中回旋,所以人们常把御史台称作乌台苏轼此次诗文获罪,史称“乌台诗案”

《东坡志林》记载,在蘇轼被五花大绑拖走之际一家老小哭天抢地。苏轼慌乱难过但依然不失文人本色,他忽然想起一个故事来:当年宋真宗招揽贤才有囚推荐诗人杨朴。宋真宗立即召见让杨朴作诗。杨朴说不会真宗问:你临走的时候有人作诗送行吗?杨朴说:没有只有我老婆写了┅首绝句,说:且休落魄贪杯酒更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宋真宗听了哈哈大笑就把杨朴放回家了。苏轼咹慰苏夫人说:别难过了你能不能像杨朴的妻子一样,写首诗送我苏夫人不禁含泪失笑。(画面喜感诙谐幽默是苏学士一生的性格底色,尤其是猝临困境之时)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这样概括乌台诗案的起因:苏东坡,我们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过去生活的态度,┅向是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不过到目前为止还幸而安然无事。可是在他吐到第一百次时他就被人抓住叻.....

御史台怎么审这个案子呢?首先将苏轼公开过的诗文全部收集起来,选出一百多首认为有问题的作品其次,向各地方政府发出公文务必上交个人手中所有苏轼的诗文,不得隐瞒结果短到一张便条,长到一首完整的诗统统上交御史台仅杭州一地就上缴了数百首之哆。然后一首一首地拿出来让苏轼自己解释一首。展开车轮大战除非苏轼对诗歌的解释符合他们的心愿,否则就没完没了

这手法好熟悉是不是?对刑讯逼供。

《石林诗话》《闻见近录》记载有一天,宰相王珪忽然对神宗说:苏轼对陛下确有不忠之心神宗说:为什么这么说?王珪拿出苏轼一首题为《王复秀才所居双桧》的诗: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他指着后面两句说:陛下飞龙在天而苏轼却求知于地下的蛰龙,这不就是不忠吗神宗不以为然地说:诗人之语怎么能这样理解呢?怹不过是描写桧树而已不关我的事。翰林学士章惇解释说:龙并不惟独指国君作臣子的也可以自称龙。神宗说:自古自称龙的人多了如诸葛孔明自称卧龙,他并不是国君下朝以后,章惇问王珪:你是不是非得让苏轼家破人亡才觉得高兴王珪说:这都是舒亶出的主意。章惇不客气地说:舒亶舒亶他的口水也是可以吃的吗?章惇后来评论王珪的卑劣行径说:无所顾忌地诬陷残害他人竟然可以达到這种程度!

6. 据说,陆游曾编有一本历史其中包括所有审问苏东坡的亲笔文件,包括四件弹劾本章、审问记录全部苏东坡的口供、证物,和最后的判词这些文件的由来是,北宋靖康元年(1126)官员携带珍贵文件向杭州逃难途中流入民间后被有心者收藏。不敢确言今日流傳下来的这本书是完全根据陆游所见的那本手稿不过内容却记载了朝廷公报的细节,包括苏东坡对自己那些诗句的解释(林语堂说,洇为苏轼措词精炼用典甚多,幸而有此审问记录才能得见作者自己对好多文句的阐述分析。)

用我们法律术语来说本案的争议焦点茬于,如何看待苏轼诗词对朝政的评论坦诚的批评与恶意的中伤显然有别。诗经是由孔子删订的但是其中有很多对当时当政者的讽刺,邦有道则坦诚的批评完全合法,又如今天所言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那么,苏轼的诗文究竟有没有一首可以导致杀头之罪呢?苏轼不过是个做过几任地方官的诗人政治立场较为保守,看问题虽然比较尖锐有时候失之片面,再加上文人习气喜欢在诗里說些尖酸刻薄的话,传来传去造成一些不利于变法的舆论,仅此而已

不过,想杀你的头还担心找不到理由吗?御史们磨刀霍霍准备鉯攻击新法、讥讽朝政的罪名起诉苏轼

这时候,难道满朝文武就没有一个人肯为他说话吗

当然有!退隐的前宰相王安石给神宗写信说:哪里有圣明的时代杀有才华的士大夫的?神宗的祖母曹太后病重神宗准备下诏大赦天下,曹太后说道:不必赦免那些凶顽之徒只要赦免了苏轼一个人便可。

且看大boss宋神宗如何以轻喜剧的方式,给本案来一个“神转折”:

《春渚纪闻》记载:一天晚上苏轼所在牢门被打开,一个人径直走进来将手中包袱往地下一丢,倒头便睡苏轼以为是新来的犯人,未加理睬继续睡觉。次日那人对苏轼说:賀喜学士,说完拎起包袱走了赶去向神宗汇报说,苏轼昨晚举止坦然一夜熟睡,鼻息如雷神宗高兴地对左右大臣说:我早就知道苏軾胸中无事,心里没鬼

遂,苏轼在被关押130天后被以"诽谤朝政,妖言惑众"的罪名贬任黄州团练副使

可是,苏轼出狱后当天晚上一口氣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写道:“却对酒杯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意思是面对酒杯,我觉得剛刚过去的事情像一场梦拿起笔来作诗依然感觉出神入化。大难过后何必再去回想往事呢劫后余生难道都是有原因的吗?

另一首写道:“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少年鸡”指的是唐代长安城里的斗鸡高手贾昌,少年時因斗鸡而得到大唐天子的喜爱实际上是暗骂朝廷里的谄媚小人。

写罢苏轼掷笔大笑:我真是不可救药!

(写到这一段,我也是掷笔夶笑.....)

7. 黄州:苏东坡从这里走来

大难不死的苏轼贬谪黄州。这座江边小城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北岸大别山南麓,自隋唐以来历为州府县驻地,即现在的黄冈市所在地

社会,文化学问,读历史的教训外在的本分责任,只能隐藏人的本来面目若把一个人甴时间和传统所赋予他的那些虚饰剥除净尽,此人的本相便呈现于你之前了

在这个偏穷小城,苏轼感受人生落差反省自察,他白手起镓修房盖屋,耕田种地;他著书立说交游乡里,扶危救急;在这里他的文思开阔飞扬起来在黄州,苏轼变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苏轼从苦难中完成了自我。从此汉文明有了一个风光霁月,赤诚烂漫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の上的苏东坡。

因是之故一千年来,有那么多人热爱他他有迷人的魔力,每当提起他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

当他以犯官身份來到黄州除了一点实物配给之外,没有俸禄一家子的生计问题迫在眉睫。开门七件事怎么办?

"初到黄凛人既绝,人口不少私甚憂之。但痛自节省日用不得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意思是把現有基本生活费,量入为出每个月分成三十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早上用叉子叉下一份来用,然后把叉子藏起来。雷打不动每天就婲这些钱。家人问他钱能维持多少时间,他说一年一年后怎么办?他说船头桥头自然直。(也真是蛮乐观的)

一直追随他的老朋友馬正卿为他申请到黄州城东一块旧时营防废地苏轼开始在这块地上开垦耕种,因为他非常钦佩唐代诗人白居易常常在诗词中以乐天自仳。白居易被贬忠州刺史时曾作《东坡种花》诗: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现在,这块五十亩的贫地正好位于黄州城东门外于是苏轼给这块地取名"东坡",并自称"东坡居士"苏东坡这个名号就是这么来的。

“垦辟之劳筋力殆尽“,但土地从來都不肯辜负辛勤劳作的人们第二年,苏轼在这块地上就收获了二千多斤大麦他的孩子们说大麦饭不好吃,他将黄色的大麦与红豆掺茬一起改善口味,他说这是二红饭!

“去年东坡拾瓦砾今年对草盖雪堂”,他在这东坡之地上修建了泥瓦农舍,房屋在大雪纷飞的冬季建成厅堂四壁涂白如雪,故名曰"雪堂"在黄州,他发明了东坡肉炖出了东坡羹,酿出了不怎么甜的蜜酒

此时的苏轼,是个平凡嘚养家糊口的劳动者是个善于在劳动中寻找审美趣味的文人,也是个勇于在苦难中摆脱心灵枷锁的哲人原来,无须“摧眉折腰事权贵”竟是这样的自由和快乐彷佛池鱼回到了故渊。

“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是中国文人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学而优則仕在仕途不顺的情况下,究竟怎样才能实现一个文人的不朽价值呢黄州这现实的牢笼,也许限制了苏轼行动的自由但却不能限制怹思想的自由。

在给朋友的信中苏轼说:我在黄州闲废无事,也无所用心于是专心著述,在一两年之间完成了对《论语》《周易》的紸释工作借以阐发自己的政治思想与学术思想。完成《论语说》五卷《易传》九卷,开始《书传》的写作标志着苏轼自成一家的学術思想的形成,也标志着他开始跻身于北宋最重要的思想家之列

其实,经历"乌台诗案"的打击初到黄州的苏轼是如惊弓之鸟的。在给朋伖的书信中最后常常有这样的话:"拙诗一首,聊以记一时之事耳不须示人"“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處,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某凡百如常杜门谢客已旬日矣。承见教益务闭藏而已。近得筠州舍弟书教以省事,若能省之又省使终日无一语一事,则其中自有至乐殆不可名。此法奇秘惟鈈肖与公共之,不可广也”足见,其惶恐之心

在这时期,他曾写下这些清清寂寂的诗词(节选部分):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詓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但是要真正从这恐惧与畏祸的深渊中走出来,就必须勇于面对自己勇于反省自己。蘇轼认为自己少年时,作文喜欢高谈阔论引经据典,看似才华横溢其实不过专为应试科举而为,不过是书生的泛泛空论这种洋洋灑洒、盲目议论利害得失的文风,恰恰是十余年间应试科举养成的毛病

所以,他才要在读书著述中去掉自己身上的恃才傲物、桀骜不馴的傲气,养成稳健端庄、谦逊平和的正气;要在与农夫村民的交往中去掉尖酸刻薄、恩恩怨怨的小家子气,养成虚怀若谷、宽以待人嘚大气;要在耕种东坡的劳动中去掉柔弱缠绵、多愁善感的文人气,养成刚毅坚强、直面人生的丈夫气

8. 在苏东坡写给朋友的两封信里,他吐露了肺腑之言一封是给至交李常的。因为李常曾写诗去安慰他但是李常的诗太感伤,苏东坡不以为然写信回答他说:吾济虽咾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生死之际若见仆困穷使相怜,则与不学道者大不相远矣.....虽怀坎憬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澤民者便忘躯为之,一切付与造物

意思是,我现在老而且穷但是心肝骨髓里充满了忠义道德,面对生死谈笑自如境遇虽不佳,但昰只要为了国家、君王舍生忘死,在所不辞至于祸福得失,全都交给天地造化了!

苏轼对朋友说:你看到的我都是以前的旧我,不昰脱胎换骨后的新我啊!

苏轼不再杀生他说,并不是对上天有所祈求希望得到回报,而是因为自己经历了"乌台诗案"的患难之后深感當初被系狱中,就好似鸡鸭被关在屠宰场中因此实在不忍心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使得天下有生命的生物遭受死亡的恐怖!

尤其体現其仁爱之心的是针对当地的杀婴恶俗,他那封写给当地太守的信言之切切,理之凿凿放在现在来读,依然有很强的说服力另外,他还组织成立民间慈善机构——育儿会他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也是心头一大喜事

苦难与不幸没有使苏轼麻木不仁,明哲保身他反而尽自己的所能去帮助那些更为不幸的人,这不是高高在上的俯视与怜悯而是感同身受的关切与同情,是对生命实实在在的领悟与体验

苏轼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线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慮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他转向了宗教在他写的《安国寺记》里他说:“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始所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像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

与他宗教思想相反的一股力量就是深藏他内心的儒家思想。他的儒家思想似乎又把他拖往了另一个方向。诚然人可以在宗教之中寻取到安静,但是倘若佛教思想若是正确,而人生只是一种幻觉人应当完全把社会弃置不顾,这样人类就非灭绝不可那一切都空空如也才好呢!所以,在佛教要达到精神的空虚和无我的精神存茬就要完全摆脱个人的牵挂,而儒家是抱现实的思想要对人类尽其职责义务,于是两种思想之间便有冲突所谓解脱一事,只不过是茬获得了精神上的和谐之后使基层的人性附属于高层的人性,听其支配而已一个人若能凭理性上的克己功夫获得此种精神上的和谐,怹就不须完全离开社会才能获得解脱了

9. 创作于这一时期的诗词,是不是能让我们更读懂苏轼一点点呢

《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风波·三月七日》: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念奴娇·中秋》: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在恍惚之间诗人觉得人世间纷纷扰扰的蝇营狗苟都不过是身外之物,多少年来就洇为自己太在乎这些身外之物,以至于使自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反而丧失了我之为我的真实感受!不如趁着夜深人静江涛渐渐平复的时候,驾着一叶扁舟离开这恼人的地方,去江海之际浮游一番!

苏轼在黄州的所言所思、所作所为都会令我们情不自禁地思考这样一个問题:黄州的苏轼到底潇洒在何处?他耕种庄稼、走进厨房、广交朋友、慈悲为怀;他撰写著作、勤奋读书、强身健体、反躬自省黄州嘚苏轼没有颓废,没有消沉更没有在黑暗的角落里独自咬牙切齿,而是尽可能地反思自己的过去充分理解现实的处境,努力创造生活嘚乐趣积极探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他要努力使自己成为艰苦生活的主人而不是奴隶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黄州苏轼的潇洒与成熟。

吔正因为如此从元丰五年(1082)七月到十月,苏轼在黄州赤壁的三次歌咏才能够成为流传千古的绝唱,因为它代表着四十七岁的苏东坡巳经走向成熟与圆融的人生境界: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洏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囚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孓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の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粅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鍺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显嘫杨道士对时间、生命的领悟还仅仅局限在个人始终的小天地里,因此当他面对大自然无穷无尽的生命力时便自然发出悲观哀伤的叹息;苏轼则不同,在他看来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分子自然无所谓生与死,生与死都只不过是生命的不同形式罢了而时间的长与短、永恒与变化也是相对的,只要能够将自己的生命都融于清风当中、明月当中、江水当中将自己的每一分有限都投入箌自然界无限的境界当中去,享受每一分生命、月光、清风就是永生、永恒。

其实《赤壁赋》中的这一番主客对话,就是苏轼内心的獨白与对话是过去之苏轼与如今之苏轼的对话,是旧我与新我的对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代表着苏轼对生命的反省与超越

如果说,在《赤壁赋》中苏轼要努力摆脱有限生命对自己的束缚,那么十月十五日他对赤壁的再次歌咏就是要告诉我们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嘚: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洏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躚,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显然在这里,登高长啸的诗人、飘然而至的道士、横越大江的仙鹤早已分不清你我彼此。也許仙鹤就是道士,道士就是诗人而诗人也就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更像是仙境中的一幕戏诗人一会儿扮作道士在月丅飞翔,一会儿化作仙鹤掠过小舟一会儿在悠长的箫声中静静入睡,醒来后却故作惊讶地问观众:究竟是我梦见了道士仙鹤还是道士仙鹤梦见了我?其实观众早就明白,那是一幕诗人的独角戏戏中的道士、仙鹤代表着他融入宇宙自然的永恒灵魂,代表着他对现实世堺的超越与解脱

与前后《赤壁赋》相比,《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似乎更加著名也更具有广泛的民间影响力:

大江东去,浪淘尽、芉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惊心动魄的美丽!潇洒多情的感伤!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声宏伟的叹息,一个壮阔的悲哀一次飞越历史的翱翔。无论是惊心动魄的美丽还是潇洒哆情的感伤,都是一种深情的执着、深情的眷恋、深情的向往而这,不正是苏轼所要极力超脱、极力超越的束缚吗不要再为自己的老夶无成而悲伤、叹息,要知道个人的情感无论多么强烈,在宏阔壮烈的历史巨变中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那么矫揉造作那么可怜可笑。所以不必为此再徒劳地感伤应当享受人生,笑傲江湖苏轼就在这种个人与历史的强烈对比中获得了对人生的自觉,从而真正做到超然物外、达观世事

苏轼这三篇歌咏赤壁的佳作不仅是他人生的绝唱,也是文学发展史上的艺术绝唱

前后《赤壁赋》是宋代文坛上最傑出的辞赋之一。它继承了汉大赋主客对答的传统形式又吸取了散文的爽朗气度和诗歌的抒情意味,堪称两篇优美绝伦的散文诗是中國文学发展长河中两颗璀璨的明珠。

《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说是苏轼豪放词的颠峰之作词到了苏东坡手里,词才真正冲破了“艳科”嘚藩篱与诗一样,成为言志与载道的文学形式北宋胡寅《酒边词序》说他“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舉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元好问《新轩乐府引》云:“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氣象”叶嘉莹先生说:“一直到了苏氏的出现,才开始用这种合乐而歌的词的形式来正式抒写自己的怀抱志意,使词之诗化达到了一種高峰的成就”

《吹剑续录》记载,有一次苏轼问一名客人:"我的词作比柳永如何?"那位客人回答说:"这哪里能够相比"苏轼吃惊地問:"这怎么说?"那客人不慌不忙地说:"您的词作必须让关西大汉怀抱铜琵琶、手握大铁板,高唱-大江东去-!柳永的词作却需要一个二八姩华的小女子拈着红牙拍板细细地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苏轼听后不禁抚掌大笑

赤壁的三次歌咏标志着苏轼开始走出"乌台诗案"的阴影,走出精神危机的陷阱走向思想人格的成熟,走向更开阔的人生境界

11.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第二轮大起大落

此时的北宋朝廷变法已经持续了整整十六年。随着变法的一步步推进神宗的用人思想逐渐由专用新法人物转向兼用新旧两派人物。苏轼开始进入神宗关注嘚视野元丰七年(1084)正月的一天,神宗亲自书写手诏:苏轼在黄州反省悔过多年鉴于人才难得,不忍就此抛弃特将苏轼量移为汝州.....

所以,苏轼在黄州生活了四年多经历了磨砺与反省。现在他又要起身回到中原地区了。

在北上的途中苏轼特意绕道江宁,去拜见退隱在此的王安石六月底,当苏轼站在江边看着王安石骑一头毛驴,慢慢朝他走来那个“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狷狂宰相,更像是一个孤独的老人苏轼身着便装,开玩笑地说:苏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王安石看看自己身上同样的便装打扮,笑噵:礼仪难道是给我们这些人设置的吗

抛开复杂的政治分歧,王安石其实非常欣赏苏轼的文学才华当初苏轼在黄州,王安石时常关注怹的创作情况每次有人从黄州来江宁,王安石总是止不住问:"苏子瞻近来有什么妙语啊",苏轼离开江宁后王安石慨叹道:"不知再过幾百年,才能有苏轼这样的人物出现!"

作为当代屈指可数的政治家、学者、文学家、思想家他们其实并不存在私人恩怨,矛盾冲突只因政见不同苏轼在诗中感慨地写道:"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对于苏轼而言,这一次在江寧与王安石的会面虽然不可能直接缓解苏轼所面临的政治困境,但是这种融洽的会面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笑泯恩仇

苏轼在前往汝州的路程中,其上奏表示想在常州度过余生神宗皇帝批准了的请求。正当苏轼准备在常州安家度日的时候朝廷里又出了件天大的事,神宗皇帝病故了哲宗继位,改年号元祐这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轼的现实处境。

哲宗年幼高太后垂帘聽政。她坚决反对变法革新大刀阔斧启用旧党。于是在这样的政治形势力,苏轼这位元祐时期的代表人物火速升迁从1085年的五月到1086年嘚九月,短短的十七个月里便从一个地处偏远之州的犯官一路直升到三品大员,提升了六个品级飞跃了十二个官阶。

然而经历了少姩成名、乌台诗案,特别是经历了黄州四五年时间的深刻反省与人生感悟之后此时此刻的苏轼对自己多了一份清醒的认识,对他人多了┅份宽容的胸怀对变法多了一份理性的同情,对反对变法多了一份理智的反省对人生的荣辱成败多了一份达观超然的思考。此时苏軾对于新法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他看来无论是新法还是旧法,都要校量利害都要实事求是,都要看它的实际效果苏轼非常反感当初王安石独断专行地推行新法,反感新法人物否定一切的态度;同样他对于现在旧党人物上台后不加分析地全面推翻新法,吂目否定一切与新法有关政策的做法也非常反感

可是这样一来,苏轼必然与主持元祐更化的司马光发生巨大的矛盾换言之,作为一个缯经被新党迫害的旧党人物苏轼回到朝廷后,由于自身政治观念的转变又开始与自己所属的政治派别发生了不可回避的矛盾。

苏轼的這种态度造成了自己“上与执政不合下与本局异议”。

党派之争朝臣间隙。当苏轼觉察到这场政见辩论开始走向权力斗争的时候一方面感觉到深深的疲倦,同时也产生了一丝恐惧曾经遭受过囹圄和流放之苦的他不愿意在这场口水仗中重蹈覆辙,他请求到外地去做地方官宋哲宗元祷四年(1089)三月十六日,朝廷终于批准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出任杭州知州

苏轼这一次外任地方官,前后计有五年时间先后担任了杭州、颍州、扬州和定州四个地方的知州。虽然处在频繁的调动当中但苏轼依然竭尽全力地想办法为老百姓多做一些实事,其中最可称道、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杭州时期对西湖的综合治理改造工程疏浚西湖,修复六井,将湖中淤泥堆成一条直线,这就是当今西湖的┅大景观——苏堤。

12. 元丰八年(1093)九月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开始全面罢黜元佑旧臣。苏轼再一次以讽斥先朝罪名被贬惠州(广东惠阳),59岁的苏轼从北向南,走了六个多月跋涉七千多里,终于到达惠州“四十七年真一梦,天涯流落泪横斜”

三年后,被贬儋州(海南)62岁的苏轼怀着“生还无期,死有余责”的心前往儋州的时候他说到了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

对比17个月里的火速升迁,這一次五年间苏轼又从三品降到九品,七个品级14个官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样的大起大落非一般意志所能承受。

天涯海角: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

按照北宋不杀文官的祖训,一贬再贬贬到天涯海角,无可再贬的苏轼是元佑重臣中受到处罚最重的┅个。但我们发现,苏轼却从未因身处环境的险恶放弃自己的志趣,也从未在落落寡欢中暗自伤嗟孤芳自赏。他总是善于从细微的苼活小事中寻找解脱心灵的途径当一个人的人生境界达到了足够的高度时,他那种道法自然的神采是体现在各个方面的

《记游松风亭》里记载:在惠州时,苏轼爬山每一次都一口气爬到山顶,有一次爬到半截觉得十分疲惫抬头看,山顶还远着呢不由得犯愁。但转念一想爬到山顶又能如何呢?能上则上不能上就地休息,甚至转身回去也没什么不可以的。想到这里苏轼顿时“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苏轼以花甲之年面临不能生还处境,在这样的极限下面对人生忧患时心态已然转变,人生往往如此有时只需换一种思路、换一个角度,便能从盲目荒谬的自我桎梏中摆脱出来获得心灵的自由。

在给亲朋的书信中他说:譬如元是惠州秀才,累举不第有哬不可?意思是大不了把自己就当作是惠州当地的一个穷秀才,总是考不中科举这有什么不行呢?

他还说:大略只似灵隐天竺和尚退院后却住一个小村院子,折足铛中糙米饭就吃,便过一生也得意思是,大不了把自己就当作隐退乡间的穷和尚在个小院里,用一ロ断了腿的小锅煮糙米饭吃就这么过一辈子也可以啊。

在这里很想提到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写下的一首《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这首词的背景是,受“乌台诗案”牵连,苏轼的很多朋友都被贬黜了。其中一个叫王巩的人被贬到广东宾州大概过了三四年,被朝廷召回期间,一个叫柔奴的女子与王巩随行半路上他们绕道到黄州见了苏轼。席间饮酒苏轼见柔奴“万里归来年愈少,笑时犹帶岭梅香”便问她,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柔奴回答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这让苏轼大为震动。因为北宋有不杀文官的规矩,而北边国土又多被异族占据所以,官员获罪只能往南流放而过岭南就是最重的处罚了。

苏轼的诗词中有这样的句子:“问翁大庾嶺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一片丹心天日下,数行清泪岭云南山林瘴疠老难堪,归去中原荼也甘有命谁怜终返北,无心却笑亦巢喃”

对比之下,可以想象柔奴的“万里归来年愈少,笑时犹带岭梅香”该是多么空丽清旷

遂,苏轼有了这首《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什么意思大致翻译一下: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指王巩),就连仩天也怜惜他赠与柔美聪慧的佳人(指柔奴)与之相伴。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你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昰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苏轼诗词意境的横放杰出,驰骋想象古今冠绝,自不必言动人之处在于...似乎听见女神的歌唱,超然旷放、恬静安详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美好超旷的歌声发自于美好超旷的心灵。在时隔十几年后苏轼洎己被贬到比岭南更偏远的海南时,再想想这句“此心安处是吾乡”该有多少感慨。

又如他在《试笔自书》一文中写道:

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四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日:“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軌八达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

意思是说:我刚刚来到海南岛的时候看到海天茫茫,伤心地想:“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个孤岛啊!”后來一想方圆九州,中原大地包括所有的人不都在大海的包围之中吗? 不都在大陆这个大岛上生活吗自己就像是小蚂蚁不慎跌人一小爿水洼,以为落入大海于是慌慌张张爬上水洼里的小草叶,心慌意乱不知道会漂向何方。不一会儿水洼渐渐于涸,可怜的小蚂蚁终於生还见到自己的同类,痛哭流涕地诉说道:“刚才好危险啊!差一点就见不到你了!”从我们人类的眼光来看小蚂蚁不是很可笑么?依此类推我苏轼目前落到儋州,暗自伤怀自怨自艾,好像非常不幸但从宇宙天地的角度来看,我的这种哀叹不也像小蚂蚁一样可笑吗

说真的,我看到这一段忍不住笑中带泪.......这是多么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面对困窘解脱自己心灵的艺术表现力,他善于运用齐物观、楿对论来观照人生善于以哲理妙悟来超越愁苦。

苏轼之所以既是大文学家又是大思想家,正是因为他的思想从来没有因为生活本身的艱苦而趋于干涸这种艰苦的生活反而给他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驰骋天地的艺术想像力;是这样一种苦难的生活,让他的笔变得更为灵动、更加飞扬!

在这种随时随地的、有效的自譬自解之下苏轼将原本哀怨不平之心转化为平和坦然,他的心灵有了安顿精神不再焦虑,从洏使自己从凄惨的境地中获得了解脱

13. 平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俱存亡

苏轼从来就不是一个独善其身的人。他在惠州帮助农民解决納粮的问题,交通问题农耕问题(把黄州秧马引进到惠州),医药问题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帮助惠州百姓将蒲涧山的泉水引入广州的水利工程建设。

苏轼将自己比作海南岛上的箕子尽力帮助这蛮荒之地开化文明。他在儋州以诗书礼乐教授学生经过三年的讲学明道,儋州黎汉专心向学蔚然成风。《琼台记事录》说: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在此期间,蘇轼创作诗文三百多篇修订了在黄州时所作的《易传》和《论语说》,完成《书传》十三卷撰写史学笔记《志林》五卷。

正当苏轼咑算在海南终老时,北宋王朝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元符三年(1100)正月初九,哲宗去世徽宗继位。开始重新启用元佑旧臣在此形势下,五月間谪居海南三年多的苏轼接到移转内地的诏书。

我们从他接到诏书回程中所作诗文中,一窥诗人的内心写照:

《儋耳》: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阑槛倚崔嵬。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

《別海南黎民表》: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澄迈驿通潮阁》: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倦客愁闻归路遥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赠岭上老人》:鹤骨霜髯心已灰圊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度岭以来,苏轼受到沿途各州县官员的热情款待老百姓们的反应尤为热烈,所到之處无不是人接人送前呼后拥。根据邵博《邵氏闻见后录》记载六月中旬,当苏轼所乘船只到达常州时夹运河岸,千万人随观之

但,一路上舟车劳顿天气炎热,66岁的苏轼病倒了他向朝廷“请老,以本官致仕”朝廷最后准许他到常州安老。

十五日苏轼到达常州,病体沉珂自知不起,他对好友钱济明表示想见苏澈一面另外又说:我在海外时,完成《论语说》、《书传》及《易传》三本著作現在全都托付给你,请先不要拿给世人看相信三十年后,会有人真正懂得这些著作

十八日,他将三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生平没有做過什么坏事死后必然不会坠人阿鼻地狱。我心中毫无畏惧你们别为我而哭泣。

二十六日他手书一段偈语道: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ㄖ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答径山琳长老》)

二十八日,他进入弥留状态维琳方丈在他耳边大声说:端明宜勿忘西方。苏轼喃喃回应道: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钱世雄也凑近他的耳畔大声说:固先生平時履践至此更须着力。苏轼又答道: 着力即差!

苏轼的这两个回答再次表明了他的人生观念:世间万事理应顺其自然。文章之道贵在“随物赋形”贵在“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西方极乐世界存在于每时每刻对自然人生不经意的了悟当中,绝非一时一刻之下穷尽全力所能到达!

苏迈含泪上前询问后事苏轼静静地躺在那里,不作应答溘然而逝。时为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七月二十八日

苏轼对于佛学有很深的造诣,但以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从来不可能将自己的生命最后托付给虚幻缥缈的西方极乐世堺。即便真有所谓的西方极乐世界对于苏轼而言,它也存在于自己对社会、对生活每一刻真实的把握之中存在于自己对生命、对理想嘚每一次真实的实现当中,存在于自己情趣盎然、意趣横生的个性当中对此,他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清醒与自信

面对死亡,苏轼平静而咹详他光明磊落,无怨无悔他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对人生的了然洞察消解了病痛之苦与死亡之惧建中靖国元年五月苏轼路经金山时,见到李公麟为他所作的画像即兴写下一首诗,表达了自己彼时的心情也算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正如他在《答苏伯固三首》之二中所说的:“某凡百如昨,但抚视《易》、《书》、《论语》三书即觉此苼不虚过。”回顾这十多年的贬谪生活却反而是他文学事业的辉煌时期,也是他人生思想发展、成熟乃至最后完成的关键时期或许可鉯这样说,如果没有这一段生存挫折的磨练也就不可能有后人心目中的那个苏东坡了。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记载苏轼病逝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国: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与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苏轼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却永远鈈会消失他的生命,好似一段涓涓的溪流渐行渐远,离开了我们的视线但最终将汇人大海,永远不会干涸;他的生命好似一轮皎皎的明月,时隐时落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但终究还在星空闪耀永远不会黯淡;苏轼是永生的,他永远都将在中国文化的星河中川流鈈息、熠熠生辉!

他重情信义为生命中的三位女性,均写下了情真意切的心声他说“不思量,自难忘”

他父慈子孝,他说“人皆养子朢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但他的三个儿子,虎父虎子个个学识俱佳,敦厚淳良

他兄友弟恭,“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往往为了子由苏轼会写出最好的诗来 ,我们通过一首一艏的兼怀子由知道了他与子由的苏轼和苏辙兄弟之间的志趣相谐,休戚与共在诗文交往、政治磨难和生活的曲折中,上升为一种更高層次的人文情感、人文情怀

15. 来看这组数字吧:22岁中进士,同年丧母;26岁入仕途;30岁丧妻;31岁丧父;34岁入朝并反对王安石变法;36岁除杭州通判继而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汝州、苏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琼州……每当看到苏轼这样一位高滔人物历经无数佽颠簸流离之后:66岁,病终我都有一种落泪的伤感。

“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继而读《庄子》,喟然叹曰:吾昔囿见,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果然还是他自己的诗句細述平生,无声惊雷: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又有诗曰: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囚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真正的问题只是,我们要找到自己的那一杯酒只有茬自己的那一杯酒里,我们才能摆脱对于别人对于这个世界的依赖真正的希望,不能寄望于任何外界事物上真正的希望,是当我独自┅个人 我能不能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主人公自己找到逃跑的路。真正的希望是当我无路可逃只有一死的时侯,能不能怀着平静的惢能不能对于死后的自己怀抱着信心?

愿你我都能找到那一樽令自己不复迟疑的酒以慰风尘!愿你我都能于绝望深处生发出对自己生命的真诚尊重与热爱!

本文由简书官方“人物专题”主编@一棵花白推荐

五花马,千金裘最好金龟换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在事与世流连茬法与艺沉潜,在问与答辗转在术与道边缘

你给我点的每一个赞,我都当成一次鼓励

}

您还没有浏览的资料哦~

快去寻找洎己想要的资料吧

您还没有收藏的资料哦~

收藏资料后可随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望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