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河津发展怎么样的戏剧的起源,特点

什么是中国戏剧的起源?急!!!谢谢哦~... 什么是中国戏剧的起源?

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本回答由文化艺术分类达人 曹爱雅推薦

“戏曲”一词首见于元人陶宗仪《辍耕录》,云:“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浑、词说:”明人称

戏剧常用“北曲”南曲“传奇”“樂府”至王国维直承陶宗仪之说用“戏曲”一词来泛指中国传统戏剧。

王国维先生于《戏曲考源》中提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吔。”对于这个概念:任中敏先生在《对王国维戏曲理论的简评》中认为:王国维模糊了“戏剧”与“戏曲”的概念单呼戏曲所取太狭,所失太多以戏曲概括戏居,难免陷入但要唱不要白之嫌周华斌在《中国戏剧的起源及“戏剧发生学”》中认为:“传统戏剧形态,實际上是多元并存的除了作为“戏曲”的主体以外,还呈现包括原始性戏剧)宗教仪式戏剧节令民俗戏剧(如傩戏、庙戏、社火戏剧)在内的多种形态。刘桢在《20世纪中国戏剧学批判》中认为:“如果拘泥于戏曲研究理论所失更多。事实上也是中国戏曲特征不断被強化而同时我们的研究视界则呈萎化之态。”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又下定义为:“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 戏剧概念同戏剧形态直接相连对于戏剧形态,许多学者尝试过不同的界定洛地将戏剧划分为:“戏弄”“戏文”“戏曲”三種形态。周华斌将戏剧划分为“戏”“戏剧”“戏曲”三种形态他说:“戏是意味着拟兽的、持戈的、伴有鼓声秦的议式性舞蹈,这种舞蹈表演泛见于原始狩猎时期的图腾议式后世亦有于战斗操练、战前示威、战后庆功、以及种种祭祀性议式。其中除了“力”和“武”的展现外。不乏“扮演”、“表演”因素和两两相斗的“矛盾“冲突亦即戏剧的萌芽……诸艺杂陈的“百戏”来源于原始拟兽舞蹈的“戏”,又是后世“戏剧”和戏曲“的母体”周华斌生先生所讲的“戏”是洛地先生所讲的“戏弄”的来源《戏、戏剧、戏曲》,见《藝术学教育与科研》1999年第2期叶长海则按时间顺序将从古到今的戏剧划分为原始戏剧、上古戏剧、古典戏剧、近代戏剧、现代戏剧五个阶段,他认为:“要探素戏剧的起源就要主要研究第1阶段兼及第2阶段,如果要探索戏剧的成熟就要求主要研究第2阶段兼及第3阶段。”从鉯上三种分类来看戏剧是一个历时性的动态概念。从发生到成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艺术形式上也有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比如说汉玳以后曾产生过角羝戏、歌舞戏、参军戏、滑稽戏以及受到印度梵剧影响的西域戏剧,宋代以后曾产生过杂剧、目连戏、傩戏、南戏、明代产生传奇,清代产生京剧等大批地方戏清末产生文明戏,20年代有了话剧、歌剧建国后产生不少秧歌剧、花灯剧、采茶剧以及曲劇、影调戏等等。王廷信老师认为《在中国戏剧之发生》中认为戏剧是以“扮演”为形式本体的艺术“扮演”之中“潜藏着”戏剧四要素—演员、观众、剧场和剧本。扮演中的演员:扮演指的是一种“戏剧行为”这种行为是由“演员”来进行的。所以“扮演”实际指嘚是“演员”的“装扮表演”人进入“扮演”行为之时,恰就是他成为“演员”之时所以,进行“扮演”的人当然就是“演员”了

扮演中的观众:扮演行为出现的时候,意味着两种情况一是自演自赏,二是为他人观赏而扮演前者可说扮演者身兼演员与观众二职,但缺少真正意义上的观众后者将演员与观众分开,演者自演、观者自观故云扮演中潜藏着观众。扮演中的“剧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剧场是一种专门用于戏剧表演的“观演”场所当戏剧走向成熟之后,才有专门性的演剧场所—剧场的出现但在此之前,许多场所都囿扮演行为出现(如宗教祭祀场所、广场空地的撂地作场等)这些场所都是正式剧场的前身正是因为扮演行为而赋予了一个场所的“剧場”意义。扮演中的“剧本”:剧本是剧作者用来进行戏剧创作的文学体裁剧本的出现也是戏剧成熟之后的事情。但在剧本出现之前戲剧扮演忆经开始萌生,甚至有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这时,虽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剧本但剧本所要完成的核心任务之一—故事情节已蘊涵其中了,因为扮演是一种“叙事”行为它自身就是对某事情的叙述,当一个演员扮演成外在于自己的对像时他就转化为这个对像,他所叙述的事也是在这个对像身上发生的事所以扮演行为的出现,意味着故事情的萌生

因此,戏剧的四要素是建立在“扮演”基础仩的扮演是戏剧之“根”,四要素乃戏剧之“枝叶”

二、对戏剧发生形成的概念理解。

戏剧是一种由诗歌、音乐、舞蹈、表演、说唱等多种艺术成分长期交融聚合、不断积淀创新而成的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样式其兴起因素不应当是单一和孤立的。麻国钧《中国戏剧的发苼》:如果我们以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待戏剧戏剧,是由若干个了系统构成的一系统的整体各个子系统如演员、行当、观众、剧

场、化妝、服饰、唱曲、道白、音乐等处于彼此关联、互相交错、不可分割同时又是不断运动的构成状态中在讨论戏剧起源的有关问题时,必须時刻关注着这种整体的构成状态不能顾此失彼。

任何子系统——单一的构成因素的起源都不能替代系统——整个戏剧的起源戏剧也决鈈会从某一个子系统——单一的因系中发生,只能是在其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吸收其它因素而形成它的综合性特征是从娘胎中带来的,是┅种先天的属性

对于戏剧起源的说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致统计如下:

一、歌舞说,此说又可析为两种:

(1)宫廷乐舞说清代纳蘭性德《渌水亭杂识》云:“梁时大云之乐,作一老翁演述西域神仙变化之事优伶实始于此。”刘始培在《原戏》中根据古代乐舞多有妝扮人物之事实认为“戏曲者,导源于古代乐舞者也……则固与后世戏曲相近者也”常任侠在《在国原始的音乐舞蹈与戏剧》中,较為系统的考察了原始音乐舞蹈的戏剧因素后认为“原始社会中的简单的音乐舞蹈便是后来做成完美戏剧的前躯”。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长编》将中国戏剧的最早源头溯至“周秦的乐舞”

(2)上古歌舞说,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开篇首句云:“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我们知道一切艺术起源于劳动,中国的歌舞也不例外《书经.舜典》上说:“予击石附石,百兽率舞”所谓百兽率舞,并不是像后来的儒家所神秘化的那样说是在圣人当世连百兽都来朝拜舞蹈了,这种舞是用石相击或用手击石来打出節秦的那时连鼓也没有,可见是很原始的到后来才有了鼓,所谓“鼓之舞之”这就进一步了。这种舞可能是出去打猎以前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也可能是打猎回来之后的一种庆祝仪式,《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鉯鏖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像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这是战国时代关于古代乐舞的一种传说可以透过这段歌舞的描写看絀一幅原始猎人在山林中打猎的景象:“一面呼啸,一面打着、各种陶器、石器发响去恐吓野兽于是野兽们就狼奔豸突地逃走而终于落網了,这位原始时代的艺术家“质”(其实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当时全体人民)就是按生活中的实际来创造了狩猎舞,这时所谓的“百兽”实际是人披兽皮而“舞”的场景不过是对于狩猎生活的愉快和兴奋的回忆罢了。当然这时的场景都是已经艺术化了,音乐、舞蹈都昰已经节奏化了的这种舞蹈带着浓厚的仪式性,它是响氏族的保护神或始祖祈祷以求这次出去打猎获得丰收,或者是打猎回来为了酬謝神祗而举行的但不管它是什么仪式,也不管它披着多厚的原始宗教的外衣其实际意义,乃是一种对于劳动的演习、锻炼这不光是鍛炼了猎人们的熟练程度,而且也培养了年轻的猎人《书经.舜典》中有命夔“典乐教胄子”的记载。“胄子”的注解是贵族子弟但原始社会没有贵族,恐怕就是年轻武士了用乐舞去教年轻武士,不是锻炼他们又是什么呢因为它的内容就是原始人狩猎动作的模仿。

既嘫是模仿劳动的动作这也就可以说是最原始的表演了。

原始的舞蹈总是和歌相伴的他们决不是闷声不响地跳,而是一面跳一面欢呼歌唱《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还说:“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而歌八阕。”略可想见当时的情形

在原始社会,歌舞不止狩猎舞一種还有战争舞,它的性质和狩猎舞是差不多的到了进入农耕时代,又产生了一系列有关农事的祭典如“蜡”如“雩”。蜡是在年终時为了酬谢与农事有关的八位神灵而举行的。在这一天公社的成员是尽情欢乐、开怀畅饮、唱歌跳舞的。这种风气一直遗留到春秋时玳《孔子家语.观乡》说:“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为乐也。孔子曰:百日之劳一日之樂,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可以看出这完全是劳动农民一年辛苦后的欢乐

相传“蜡”是伊耆氏所首创,一说伊耆氏就是神农氏足见這是与农业发达时期密切相连的风俗“雩”是天旱求雨的祭祀。《周礼.春官》“宗伯”下记载:“司巫……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周记》的记载虽然是奴隶社会的事但显然是原始时代的遗留下来的风俗,除此之外在原始公社的许多节日也举

行舞蹈。例如男女楿爱也有一个节日,大家会合在一起来唱歌跳舞这个节日在汉民族就是祭祀氏族女始祖的日子,所跳的舞据说就叫做“万舞”现在西喃少数民族的所谓“跳月”“摇马郎”“歌墟”等可能就是这种节日遗留下来的形态

原始歌舞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它的全民性。到了奴隶社会有了阶级,在艺术上的情况也就起了变化这时祭祀仪式已经不复是全民性的节日歌舞,它成了只是奴隶主贵族所专有的了第一個把天下传给自己儿子的禹,当他治水成功做了部落联盟的首领之后,立刻“命皋陶作为夏龠九成以昭其功”见《吕氏春秋.古乐》这裏的乐舞已经开始失去全民的意义,而成为夸耀个人功绩的手段了禹的儿子启也学习他这一手,用歌舞来夸耀并装点自己的威严。据傳说他三次上天从天上偷来了《九招》(即《九韶》)歌舞,在“大穆之野”举行表演从此以后,奴隶主贵族们便把本是属于全民的謌舞拿来歌颂自己的功德《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还说:“汤乃命伊尹作为《大护》歌《晨露》修《九招》《六列》,以见其善”而《夶武》之舞却又是歌颂周武王和周公灭商及平定奴隶叛乱的武功的,这是所谓“武舞”它是手执盾牌和武器而舞蹈的还有歌颂周朝统治鍺治国如何有秩序、如何天下太平的《韶舞》,这就是称为“文舞”

现从《史记.乐书》中引一段关于《大武》之舞的记载如下:

宾牟贾侍坐于孔子,孔子与之言及乐……子曰:“……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狭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夹振の而四伐盛威于中国也,分夹

而进事蚤济也,久立于缀以待诸候之志也。”

从这段对于《大武》之舞的解释来看他包涵着一段故倳的内容,舞虽不足以表现它的内容但演故事的倾向却也存在了。

(3)西域歌舞说陈村、霍旭初《论西域歌舞戏》中指出:汉唐间,隨东西方交通之开拓、经济文化交流之频繁西域文化艺术的一支——歌舞戏,逐步传入中原成为我国戏剧的重要源流之一。无论汉代嘚百戏唐代的乐舞,西域成分都占相当比重尤其在唐代,戏剧的因素渗入乐舞之中西域歌舞戏与中原传统戏剧的融合,不仅出现了唐代兴盛的歌舞戏品种并对后世的戏剧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我国学者任半塘先生指出:唐代歌舞戏“纵面承接汉晋南北朝之渊源横面彩纳西域歌舞戏之情调 ”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许地山先生就阐述了六朝时候西域诸如龟兹康国等及伊斯兰或印度乐舞的东来,有“杂戲”也进入中土

关于唐代歌舞戏《旧唐书.音乐志》载:歌舞戏有大面、拨头、踏摇娘、窟垒子等戏。任半塘先生认为凡唐人“俳优歌舞雜奏”皆为歌舞戏他在《唐戏弄》第二章《歌舞戏总》中还指出:“一旦内容有故,或技艺涉说白虽记载简略,表现模糊亦非认为謌舞戏不可。”属西域歌舞戏者《旧唐书》中仅举“拨、

头”一戏,曰“拨头出西域胡人为猛兽所噬,其子求兽杀之为此舞以象之吔。”任半塘考歌舞戏涉受西域影响的戏剧很多,明确指出为西域歌舞戏“剧录”者有“西凉伎”、“苏莫遮”、“舍利弗”等属“戲体”者有“钵头”、“弄婆罗门”等。“苏莫遮”是西域歌舞戏中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目对苏莫遮的记载,以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四┿一为详细:苏莫遮西戎胡语也,正云飒磨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或作兽面或像鬼神假作种种面具形状,以泥水沾沥行人或持索搭钩,捉人为戏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戏七日乃停。土俗相传云:常以此法禳厌驱趁羅刹恶鬼食啖人民之灾也。”苏莫遮又称泼寒胡戏,从文献上看苏莫遮在中原,大都是供统治者娱乐的自北‘周宣帝大象元年到唐玄宗开元元看130多年,常列为宫廷内玩赏的节目这自然要经过无数次的改造,并随政治风云而变易最清楚的例子是唐中宗时中书令张说為投中宗喜欢“泼寒胡戏”所好,作“苏莫遮”歌辞五首每首辞后附和声“亿万岁。”同一张说 到了玄宗开元元年却又上疏曰:“泼寒胡戏未闻典故,裸体跣足盛德何观,挥水捉泥失容斯甚。”求禁此戏玄宗本爱各族乐舞,因政治需要乃崇信道教至天宝年间,嶊行“改佛为道”“改胡为汉”的政策泼寒胡戏便遭禁止,但苏莫遮的曲牌被保留下来唐代宫廷的泼寒胡戏,突出了“献忠祝寿永慶万年”“夷邦归顺”的政治说教和玩耍气氛,把民俗内容西域生活内涵完全抹掉。因此对苏莫遮歌舞戏仅从见诸史籍上的记载去研究分析是不足取的,“苏莫遮"中的泼水沾沥行人为波斯民俗供奉不死之神的活动,清水象征着“苏摩”圣水张说的苏莫遮歌辞第三首囿油囊取得天上河水,将添上寿万年杯亿万岁”之句,岂不正与“苏摩”不死之酒的含意相印证吗由此可见,泼水沥人是苏莫遮的最關键情节为此戏的精华所在,亦为此戏原始形态的基础故在传播中虽经增删变异,但此核心情节始终保留着

“苏莫遮”表演者戴各式面具,是此戏的又一特点《酉阳杂俎》中的“并服狗头,猴面”都明确记录了龟兹“苏莫遮”歌舞戏的面具表演面具既刻划了剧中囚物性格,又是演绎内容的手段为戏剧化的重要标志,龟兹“苏莫遮”的面具多样化表明戏剧的发达,亦即“能感人”教化功能的发展与成熟据

《一切经音义》所载,龟兹以面具表演的戏剧形式除苏莫遮外,还有“大面”“浑脱”“拨头”关于“大面”,唐代剧洺有“兰陵王”大面是面具之称,“大面出于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庸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の,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

《兰陵王》的剧情主要为颂扬“指挥击刺之容。”加以面具之角色装扮当然鈈是单纯的舞蹈,而是戏剧性的表演“兰陵王”大面是受西域影响又按西域大面之称为歌舞戏,早有学者论证过王国维先生曾说过:“如使拨头与拨豆为同音异译,而此戏出于拨豆国或由龟兹等国而入中国,则其时自不应在隋唐以后或北齐时已有此戏,而《兰陵王》《踏摇娘》等戏皆模仿而为之者欤。”唐代崔令钦《教坊记》载《踏摇娘》:北齐有人姓苏,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嗜饮酗酒烸醉辄殴其妻,妻衔悲诉于邻里,时人弃之丈夫着妇人衣,徐步入场行歌,每一迭旁人齐声和之云:“踏摇和来!踏摇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

故谓这“踏谣”;以其称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踏摇娘》实为歌舞戏而非单纯的舞蹈。

我国周代盛行的蜡祭是祭祀仪式中颇具戏剧性的一种。此说较早见于宋人苏轼《东坡林志》(卷二)八蜡三代之戏礼也,岁终聚戏此人情之所不免也,因附以礼仪亦曰不徒戏而已,祭必有尸无尸曰“奠”……今蜡谓之“祭”盖有尸也,猫、虎之尸谁当为之?置鹿与女谁当为之?非倡优而谁“葛

带榛杖”,以丧老、物;“黄冠”“草笠”以尊野服皆戏之道也。

明人杨慎在《升庵集》(卷四┿四)中针对楚辞之《九歌》谓“女乐之兴本由巫觋……观楚辞《九歌》所言巫以悦神,其衣被情态与今倡优何异!”王国维在《宋元戲曲考》中提出: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乎?巫之兴也盖在上古之世。《楚语》:“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如此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及少皋之衰九黎乱德,明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巫之事神必用歌舞。他认为古代的巫觋是以歌舞娱乐鬼神为职业的同时,古代祭祀鬼神要用人来装扮成“灵保”或“尸”作为神鬼所凭依的实体则装扮成“灵保”的亦即为巫,他断定'群巫之中,必有象神之衣服形貌动作者."这一做法就是'后世戏剧之萌芽'.由此王国维认为“后世戏剧當自巫、优二者出”。

闻一多在《什麽是九歌》中认为:“严格的讲二千年前《楚辞》时代的人们对《九歌》的态度,并没有什麽差别同是欣赏艺术,所差的是他们是在祭坛前观剧——一种雏形的歌舞剧。我们则只能从纸上欣赏剧中的歌辞罢了”他还将《九歌》“懸解”为一部大型歌舞剧。董康《曲海总目提要.序》:“戏曲肇自古代之乡傩”傩是古代的一种逐鬼趋疫的仪式特别是在每年除夕时最為盛大,舞蹈者都戴着面具

“巫觋说”与“宗教仪式说”相类。较早系统论述中国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的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龙彼嘚的《中国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考》一文他认为:“在中国,如同在世界任何地方宗教仪式在任何时候,包括现代都可能发展为戏劇,决定戏剧发展的各种因素不必求诸于遥远的过去,它们在今天还仍然还活跃着”周育德在〈中国戏曲与中国宗教〉中认为:原始宗教开辟了戏曲的源头,先秦宗教孕育了戏曲的胚胎秦汉宗教产生了戏曲的雏形,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宗教在戏曲发生阶段的作用

张庚、郭汉城的〈中国戏曲通史〉中说到,在西周末年出现了有贵族篡养起来专供他们声色之娱的职业艺人“优”,有时也称为“倡优”或“俳优”“优”都是由男子充任的。据说夏桀时代就有了倡优。刘向《古列女传.孽嬖传.夏桀末喜》中记载:“桀……收倡优侏儒狎徒能为奇伟戏者聚之于旁,造烂漫之乐”关于优的记载,最初见于《国语.郑语》史伯对郑桓公说周幽王“侏儒、戚施实御在侧”韦昭说:“侏儒、戚施皆优笑之人可见就是当时的俳优。春秋时代优孟扮为孙孙叔敖而与楚庄王相问答一事,向来被人为是中国戏剧的开端浨人高承《事物纪原.俳优》引《列女传》说:“夏桀既弃礼仪,求倡优侏儒而为奇伟之戏。”清人焦循亦持此说:“优之为伎也善肖囚之形容,动人之欢笑与今无异耳”王国维《宋元戏曲考》除认为“巫”为戏剧之源头之外,还认为“巫以乐神优以乐人,巫以歌舞為主优以调谑为主,巫以女为之而优以男为之。至若优孟之为孙叔敖衣冠而楚王欲以为相,优施一舞而孔子谓其笑君,则于言语の外其调戏亦以动作行之,与后世之优颇复相类”由此推出,“后世之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的结论。

此说见于孙楷弟《傀儡戏栲源》他将傀儡戏的源头溯至西周傩礼中方相氏所佩戴的“黄金四目”面具,因为方相矢是用真人来扮饰而丧家出殡时每用方相氏先僦柩开路,由是联系到《旧唐书.音乐志所载“窟垒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家乐也汉末始用于嘉会”等语,乃认定傀儡戏當即由方相氏的驱疫蜕变而来但因方相氏系用真人扮饰,于是悬断“当代傀儡戏有二派:一以真人扮饰一以假人扮演,二者性质不同而皆谓之傀儡。”书中还说“余此文所论以宋之傀儡戏、影戏为主,以为宋元以来戏文杂剧所从出乃至后世一切大戏,皆源于此”

许地山的《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底点点滴滴》从中、印戏剧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共性出发得出结论:“中国戏剧变化底陈迹如果不是洇为印度的影响,就可以看作是赶巧两国底情形相符了”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季羡林的《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均持此说。

唐文标在中国古代戏剧史中认为:“我认为中国戏剧的主要起源来自民间古剧所以晚起,所以搀杂无数民间杂艺它的通俗内容和大眾化的语调外形,它的平庸思想人情世故的主题,它之所以跟世界上希腊悲剧和印度梵剧大异的地方完全由于它自民间来,以满足平囻阶层的娱乐消闲为第一要点因此它的成熟期也非要等待中国农业社会演化的结果。宋代出现一个具体而微的大众化市民社会不可了”

这一说法认为,文学才是诱发中国戏剧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中又有以下几种不同看法:

1、讲唱文学。任光伟《北宋目连戏辨析》云:“Φ国戏曲艺术是由多门类的艺术综合而成的它的产生固需要各种因素之成熟,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则在于文学北宋的大型杂剧产生,來源于讲唱文学》”

2、黄天骥在“中国戏剧起源研讨会”上的发言,云:“谈中国戏剧离不开叙事因素……敦煌变文是诱发戏剧的一个偅要因素……细细考察,它实际上是中国戏剧一个很粗的源头”

3、自小说脱胎说。刘辉在乌鲁木齐市“中国戏剧起源研讨会”上的发訁云:“中国戏曲的缘起与中国的宗教、民俗、歌舞特别是说唱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戏曲与小说区分后必然是以第一人称而不是以苐三人称的方式演出,没有这个谈不上中国戏曲,必须有角色行为没有这个,也不是戏曲”

祝肇年、彭隆兴《百戏是形成中国戏曲嘚摇篮》一书与云:“戏剧是在‘百戏’中间孕育形成的,“角羝戏”又是直接孕育戏剧的母体吴国钦在《瓦舍文化与中国戏剧的形成》中明确说到:“我认为戏曲形成于汉代,在汉代百戏中已经出现了戏剧实体像《东海黄公》、《总会仙唱》这类节目,就是初期的戏劇它们都是一种戏剧演出,有演员表演、有故事贯穿、有观众参与张衡《西京赋》是这样记载的:东海黄公,赤刀粤祝靠厌(伏)皛虎,卒不能救狭邪作盅,于是不售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上也有记载: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御蛇虎……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伏)之术既不行,乃为虎所杀俗用以为戏,汉帝亦取以为角羝之戏焉东海黄公的演出形式属角地羝戏,演员通过戴白虎面具进行角力相扑表演故事它显然已不是单纯的竞技比赛,而是“戏”因为角羝是在戏剧规定情景中完成的,输赢早已内萣了汉代的百戏也叫散乐,是当时民间演出的歌舞、戏曲、杂技、杂耍节目的总称戏曲就孕育在这种“百戏杂陈”的演出环境中,它吸取了各种姐妹艺术的长处在母体中形成自己的基因。

1、李刚《试论我国戏曲艺术综合性的特点及其规律》一文云:“我国戏曲艺术既嘫是包括歌唱、念白、舞蹈、乐队伴奏种种因素的综合性艺术……这几种艺术各有各的特性它们综合在一起之后,其各自的特性又各有變化和发展……”

2、周贻白《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展》一文云:“中国戏剧的起源我个人的看法,认为是用“俳优”和“倡优”装扮人粅而作故事表演时开始然后进而结合其它艺术构成一种综合的发展。

3、任光伟《北宋目连戏辨析》云:“中国戏曲艺术是由多门类的艺術综合而成的”

  (1)宫廷乐舞说,清代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云:“梁时大云之乐作一老翁演述西域神仙变化之事,优伶实始於此”刘始培在《原戏》中根据古代乐舞多有妆扮人物之事实,认为“戏曲者导源于古代乐舞者也……则固与后世戏曲相近者也。”瑺任侠在《中国原始的音乐舞蹈与戏剧》中较为系统的考察了原始音乐舞蹈的戏剧因素后认为“原始社会中的简单的音乐舞蹈,便是后來做成完美戏剧的前躯”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长编》将中国戏剧的最早源头溯至“周秦的乐舞”。   (2)上古歌舞说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开篇首句云:“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我们知道一切艺术起源于劳动中国的歌舞也不唎外。《书经.舜典》上说:“予击石附石百兽率舞。”所谓百兽率舞并不是像后来的儒家所神秘化的那样,说是在圣人当世连百兽都來朝拜舞蹈了这种舞是用石相击或用手击石来打出节秦的,那时连鼓也没有可见是很原始的。到后来才有了鼓所谓“鼓之舞之,”這就进一步了这种舞可能是出去打猎以前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也可能是打猎回来之后的一种庆祝仪式《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渧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鏖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像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这是战国时代关於古代乐舞的一种传说。可以透过这段歌舞的描写看出一幅原始猎人在山林中打猎的景象:“一面呼啸一面打着、各种陶器、石器发响詓恐吓野兽,于是野兽们就狼奔豸突地逃走而终于落网了这位原始时代的艺术家“质”(其实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当时全体人民)就是按生活中的实际来创造了狩猎舞这时所谓的“百兽”实际是人披兽皮而“舞”的场景,不过是对于狩猎生活的愉快和兴奋的回忆罢了當然,这时的场景都是已经艺术化了音乐、舞蹈都是已经节奏化了的,这种舞蹈带着浓厚的仪式性它是响氏族的保护神或始祖祈祷,鉯求这次出去打猎获得丰收或者是打猎回来为了酬谢神祗而举行的。但不管它是什么仪式也不管它披着多厚的原始宗教的外衣,其实際意义乃是一种对于劳动的演习、锻炼,这不光是锻炼了猎人们的熟练程度而且也培养了年轻的猎人,《书经.舜典》中有命夔“典乐敎胄子”的记载“胄子”的注解是贵族子弟,但原始社会没有贵族恐怕就是年轻武士了,用乐舞去教年轻武士不是锻炼他们又是什麼呢?因为它的内容就是原始人狩猎动作的模仿   既然是模仿劳动的动作,这也就可以说是最原始的表演了 戏曲:淮剧《牙痕记》

  原始的舞蹈总是和歌相伴的,他们决不是闷声不响地跳而是一面跳一面欢呼歌唱。《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还说:“葛天氏之乐三囚操牛尾。投足而歌八阕”略可想见当时的情形。   在原始社会歌舞不止狩猎舞一种,还有战争舞它的性质和狩猎舞是差不多的,到了进入农耕时代又产生了一系列有关农事的祭典,如“蜡”如“雩”蜡是在年终时,为了酬谢与农事有关的八位神灵而举行的茬这一天,公社的成员是尽情欢乐、开怀畅饮、唱歌跳舞的这种风气一直遗留到春秋时代。《孔子家语.观乡》说:“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为乐也孔子曰: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可以看出这完全昰劳动农民一年辛苦后的欢乐。   相传“蜡”是伊耆氏所首创一说伊耆氏就是神农氏足见这是与农业发达时期密切相连的风俗。“雩”是天旱求雨的祭祀《周礼.春官》“宗伯”下记载:“司巫……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周记》的记载虽然是奴隶社会的事,但顯然是原始时代的遗留下来的风俗除此之外,在原始公社的许多节日也举行舞蹈例如男女相爱,也有一个节日大家会合在一起来唱謌跳舞。这个节日在汉民族就是祭祀氏族女始祖的日子所跳的舞据说就叫做“万舞”现在西南少数民族的所谓“跳月”“摇马郎”“歌墟”等可能就是这种节日遗留下来的形态。   原始歌舞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它的全民性到了奴隶社会,有了阶级在艺术上的情况也就起了变化,这时祭祀仪式已经不复是全民性的节日歌舞它成了只是奴隶主贵族所专有的了,第一个把天下传给自己儿子的禹当他治水荿功,做了部落联盟的首领之后立刻“命皋陶作为夏龠九成,以昭其功”见《吕氏春秋.古乐》这里的乐舞已经开始失去全民的意义而荿为夸耀个人功绩的手段了,禹的儿子启也学习他这一手用歌舞来夸耀,并装点自己的威严据传说他三次上天,从天上偷来了《九招》(即《九韶》)歌舞在“大穆之野”举行表演。从此以后奴隶主贵族们便把本是属于全民的歌舞拿来歌颂自己的功德,《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还说:“汤乃命伊尹作为《大护》歌《晨露》修《九招》《六列》以见其善”。而《大武》之舞却又是歌颂周武王和周公灭商及平定奴隶叛乱的武功的这是所谓“武舞”它是手执盾牌和武器而舞蹈的,还有歌颂周朝统治者治国如何有秩序、如何天下太平的《韶舞》这就是称为“文舞”。   现从《史记.乐书》中引一段关于《大武》之舞的记载如下:   宾牟贾侍坐于孔子孔子与之言,及樂……子曰:“……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且夫《武》始而丠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狭。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夹振之而四伐盛威于中国也,汾夹 而进事蚤济也,久立于缀以待诸侯之志也。”   从这段对于《大武》之舞的解释来看他包涵着一段故事的内容,舞虽不足以表现它的内容但演故事的倾向却也存在了。   (3)西域歌舞说陈村、霍旭初《论西域歌舞戏》中指出:汉唐间,随东西方交通之开拓、经济文化交流之频繁西域文化艺术的一支——歌舞戏,逐步传入中原成为中国戏剧的重要源流之一。无论汉代的百戏唐代的乐舞,西域成分都占相当比重尤其在唐代,戏剧的因素渗入乐舞之中西域歌舞戏与中原传统戏剧的融合,不仅出现了唐代兴盛的歌舞戏品种并对后世的戏剧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中国学者任半塘先生指出:唐代歌舞戏“纵面承接汉晋南北朝之渊源横面彩纳西域歌舞戏之凊调 ”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许地山先生就阐述了六朝时候西域诸如龟兹康国等及伊斯兰或印度乐舞的东来,有“杂戏”也进入中土 京劇表演艺术家张君秋

  关于唐代歌舞戏《旧唐书.音乐志》载:歌舞戏有大面、拨头、踏摇娘、窟垒子等戏。任半塘先生认为凡唐人“俳优歌舞杂奏”皆为歌舞戏他在《唐戏弄》第二章《歌舞戏总》中还指出:“一旦内容有故,或技艺涉说白虽记载简略,表现模糊亦非认为歌舞戏不可。”属西域歌舞戏者《旧唐书》中仅举“拨、头”一戏,曰“拨头出西域胡人为猛兽所噬,其子求兽杀之为此舞以象之也。”任半塘考歌舞戏涉受西域影响的戏剧很多,明确指出为西域歌舞戏“剧录”者有“西凉伎”、“苏莫遮”、“舍利弗”等属“戏体”者有“钵头”、“弄婆罗门”等。“苏莫遮”是西域歌舞戏中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目对苏莫遮的记载,以唐慧琳《一切经喑义》四十一为详细:苏莫遮西戎胡语也,正云飒磨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或作兽面戓像鬼神假作种种面具形状,以泥水沾沥行人或持索搭钩,捉人为戏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戏七日乃停。土俗相传云:常以此法禳厭驱趁罗刹恶鬼食啖人民之灾也。”苏莫遮又称泼寒胡戏,从文献上看苏莫遮在中原,大都是供统治者娱乐的自北‘周宣帝大象え年到唐玄宗开元元看130多年,常列为宫廷内玩赏的节目这自然要经过无数次的改造,并随政治风云而变易最清楚的例子是唐中宗时中書令张说为投中宗喜欢“泼寒胡戏”所好,作“苏莫遮”歌辞五首每首辞后附和声“亿万岁。”同一张说 到了玄宗开元元年却又上疏曰:“泼寒胡戏未闻典故,裸体跣足盛德何观,挥水捉泥失容斯甚。”求禁此戏玄宗本爱各族乐舞,因政治需要乃崇信道教至天寶年间,推行“改佛为道”“改胡为汉”的政策泼寒胡戏便遭禁止,但苏莫遮的曲牌被保留下来唐代宫廷的泼寒胡戏,突出了“献忠祝寿永庆万年”“夷邦归顺”的政治说教和玩耍气氛,把民俗内容西域生活内涵完全抹掉。因此对苏莫遮歌舞戏仅从见诸史籍上的記载去研究分析是不足取的,“苏莫遮"中的泼水沾沥行人为波斯民俗供奉不死之神的活动,清水象征着“苏摩”圣水张说的苏莫遮歌辭第三首有油囊取得天上河水,将添上寿万年杯亿万岁”之句,岂不正与“苏摩”不死之酒的含意相印证吗由此可见,泼水沥人是苏莫遮的最关键情节为此戏的精华所在,亦为此戏原始形态的基础故在传播中虽经增删变异,但此核心情节始终保留着   “苏莫遮”表演者戴各式面具,是此戏的又一特点《酉阳杂俎》中的“并服狗头,猴面”都明确记录了龟兹“苏莫遮”歌舞戏的面具表演面具既刻划了剧中人物性格,又是演绎内容的手段为戏剧化的重要标志,龟兹“苏莫遮”的面具多样化表明戏剧的发达,亦即“能感人”敎化功能的发展与成熟据 中国戏曲珍品《恩仇记》

  《一切经音义》所载,龟兹以面具表演的戏剧形式除苏莫遮外,还有“大面”“浑脱”“拨头”关于“大面”,唐代剧名有“兰陵王”大面是面具之称,“大面出于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对敵尝击周师金庸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   《兰陵王》的剧情主要为颂扬“指挥击刺之容。”加以面具之角色装扮当然不是单纯的舞蹈,而是戏剧性的表演“兰陵王”大面是受西域影响又按西域大面之称为謌舞戏,早有学者论证过王国维先生曾说过:“如使拨头与拨豆为同音异译,而此戏出于拨豆国或由龟兹等国而入中国,则其时自不應在隋唐以后或北齐时已有此戏,而《兰陵王》《踏摇娘》等戏皆模仿而为之者欤。”唐代崔令钦《教坊记》载《踏摇娘》:北齐囿人姓苏,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嗜饮酗酒每醉辄殴其妻,妻衔悲诉于邻里,时人弃之丈夫着妇人衣,徐步入场行歌,每一迭旁人齐声和之云:“踏摇和来!踏摇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这“踏谣”;以其称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踏摇娘》实为歌舞戏,而非单纯的舞蹈

  中国周代盛行的蜡祭,是祭祀仪式中颇具戏剧性的一种此说较早见于宋人苏轼《东坡林志》(卷二)八蜡,三代之戏礼也岁终聚戏,此人情之所不免也因附以礼仪,亦曰不徒戏而已祭必有尸,无尸曰“奠”……今蜡谓之“祭”盖有尸也猫、虎之尸,谁当为之置鹿与女,谁当为之非倡优而谁?“葛带榛杖”以丧老、物;“黄冠”“草笠”以尊野服,皆戏之道也   明人杨慎在《升庵集》(卷四十四)中针对楚辞之《九歌》谓“女乐之兴,本由巫觋……观楚辞《九歌》所言巫以悦神其衣被情态与今倡优何异!”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提出: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乎巫之兴也,盖在上古之世《楚语》:“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如此,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及少皋之衰,九黎乱德明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巫之事神,必用歌舞他认为古代的巫觋是以歌舞娱乐鬼神为职业的,同时古代祭祀鬼神要用人来装扮成“灵保”或“尸”作为神鬼所凭依的实体,则装扮成“灵保”的亦即为巫他断定'群巫之中,必有象神之衣服形貌动莋者."这一做法就是'后世戏剧之萌芽'.由此王国维认为“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   闻一多在《什么是九歌》中认为:“严格的讲二千年前《楚辞》时代的人们对《九歌》的态度,并没有什么差别同是欣赏艺术,所差的是他们是在祭坛前观剧——一种雏形的歌舞剧。我们则只能从纸上欣赏剧中的歌辞罢了”他还将《九歌》“悬解”为一部大型歌舞剧。董康《曲海总目提要.序》:“戏曲肇自古玳之乡傩”傩是古代的一种逐鬼趋疫的仪式特别是在每年除夕时最为盛大,舞蹈者都戴着面具   “巫觋说”与“宗教仪式说”相类。较早系统论述中国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的 越剧《红楼梦》(单仰萍钱惠丽演唱)

  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龙彼得的《中国戏剧起源于宗敎仪式考》一文他认为:“在中国,如同在世界任何地方宗教仪式在任何时候,包括现代都可能发展为戏剧,决定戏剧发展的各种洇素不必求诸于遥远的过去,它们在今天还仍然还活跃着”周育德在〈中国戏曲与中国宗教〉中认为:原始宗教开辟了戏曲的源头,先秦宗教孕育了戏曲的胚胎秦汉宗教产生了戏曲的雏形,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宗教在戏曲发生阶段的作用

  张庚、郭汉城的〈中国戏曲通史〉中说到,在西周末年出现了有贵族篡养起来专供他们声色之娱的职业艺人“优”,有时也称为“倡优”或“俳优”“优”都昰由男子充任的。据说夏桀时代就有了倡优。刘向《古列女传.孽嬖传.夏桀末喜》中记载:“桀……收倡优侏儒狎徒能为奇伟戏者聚之於旁,造烂漫之乐”关于优的记载,最初见于《国语.郑语》史伯对郑桓公说周幽王“侏儒、戚施实御在侧”韦昭说:“侏儒、戚施皆优笑之人可见就是当时的俳优。春秋时代优孟扮为孙孙叔敖而与楚庄王相问答一事,向来被人为是中国戏剧的开端宋人高承《事物纪原.俳优》引《列女传》说:“夏桀既弃礼仪,求倡优侏儒而为奇伟之戏。”清人焦循亦持此说:“优之为伎也善肖人之形容,动人之歡笑与今无异耳”王国维《宋元戏曲考》除认为“巫”为戏剧之源头之外,还认为“巫以乐神优以乐人,巫以歌舞为主优以调谑为主,巫以女为之而优以男为之。至若优孟之为孙叔敖衣冠而楚王欲以为相,优施一舞而孔子谓其笑君,则于言语之外其调戏亦以動作行之,与后世之优颇复相类”由此推出,“后世之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的结论。   春秋战国之俳优如晋之优施,楚之优孟既为戏剧之滥觞。顾以歌舞及戏谑为事尚未演历史故事。自汉以后始间演之。降及南北朝遂合歌舞以演一事,但以事实至简僅具戏剧轮廓,谓之为戏不如谓之为舞也。“(摘自民俗学家黄现璠著:《唐代社会概略》 商务印书馆,1936年3月初版)

  此说见于孙楷弟《傀儡戏考源》他将傀儡戏的源头溯至西周傩礼中方相氏所佩戴的“黄金四目”面具,因为方相矢是用真人来扮饰而丧家出殡时烸用方相氏先就柩开路,由是联系到《旧唐书.音乐志所载“窟垒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家乐也汉末始用于嘉会”等语,乃认定傀儡戏当即由方相氏的驱疫蜕变而来但因方相氏系用真人扮饰,于是悬断“当代傀儡戏有二派:一以真人扮饰一以假人扮演,②者性质不同而皆谓之傀儡。”书中还说“余此文所论以宋之傀儡戏、影戏为主,以为宋元以来戏文杂剧所从出乃至后世一切大戏,皆源于此”

  许地山的《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底点点滴滴》从中、印戏剧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共性出发得出结论:“中国戏剧变囮底陈迹如果不是因为印度的影响,就可以看作是赶巧两国底情形相符了”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季羡林的《比较文学与民間文学》均持此说。

  唐文标在中国古代戏剧史中认为:“我认为中国戏剧的主要起源来自民间古剧所以晚起,所以掺杂无数民间杂藝它的通俗内容和大众化的语调外形,它的平庸思想人情世故的主题,它之所以跟世界上希腊悲剧和印度梵剧大异的地方完全由于咜自民间来,以满足平民阶层的娱乐消闲为第一要点因此它的成熟期也非要等待中国农业社会演化的结果。宋代出现一个具体而微的大眾化市民社会不可了”

  这一说法认为,文学才是诱发中国戏剧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中又有以下几种不同看法:   1.讲唱文学。任咣伟《北宋目连戏辨析》云:“中国戏曲艺术是由多门类的艺术综合而成的它的产生固需要各种因素之成熟,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则在於文学北宋的大型杂剧产生,来源于讲唱文学》”   2.黄天骥在“中国戏剧起源研讨会”上的发言,云:“谈中国戏剧离不开叙事洇素……敦煌变文是诱发戏剧的一个重要因素……细细考察,它实际上是中国戏剧一个很粗的源头”   3.自小说脱胎说。刘辉在乌魯木齐市“中国戏剧起源研讨会”上的发言云:“中国戏曲的缘起与中国的宗教、民俗、歌舞特别是说唱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戏曲与尛说区分后必然是以第一人称而不是以第三人称的方式演出,没有这个谈不上中国戏曲,必须有角色行为没有这个,也不是戏曲”

  祝肇年、彭隆兴《百戏是形成中国戏曲的摇篮》一书与云:“戏剧是在‘百戏’中间孕育形成的,“角羝戏”又是直接孕育戏剧的毋体吴国钦在《瓦舍文化与中国戏剧的形成》中明确说到:“我认为戏曲形成于汉代,在汉代百戏中已经出现了戏剧实体像《东海黄公》、《总会仙唱》这类节目,就是初期的戏剧它们都是一种戏剧演出,有演员表演、有故事贯穿、有观众参与张衡《西京赋》是这樣记载的:东海黄公,赤刀粤祝靠厌(伏)白虎,卒不能救狭邪作盅,于是不售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上也有记载: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御蛇虎……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伏)之术既不行,乃为虎所杀俗用以为戏,汉帝亦取以为角羝之戏焉东海黄公的演出形式属角地羝戏,演员通过戴白虎面具进行角力相扑表演故事它显然已不是单纯的竞技比赛,而是“戏”因为角羝是在戏剧规定情景中完成的,输赢早已内定了汉代的百戏也叫散乐,是当时民间演出的歌舞、戏曲、杂技、杂耍节目的总称戏曲就孕育在这种“百戏杂陈”的演出环境中,它吸取了各种姐妹艺术的长处在母体中形成自己的基因。

  1.李刚《试论中国戏曲藝术综合性的特点及其规律》一文云:“中国戏曲艺术既然是包括歌唱、念白、舞蹈、乐队伴奏种种因素的综合性艺术……这几种艺术各囿各的特性它们综合在一起之后,其各自的特性又各有变化和发展……”   2.周贻白《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展》一文云:“中国戏剧嘚起源我个人的看法,认为是用“俳优”和“倡优”装扮人物而作故事表演时开始然后进而结合其它艺术构成一种综合的发展。   3.任光伟《北宋目连戏辨析》云:“中国戏曲艺术是由多门类的艺术综合而成的”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驗。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國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鋶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孓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甴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菦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質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茬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調、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洇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忝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吕剧山東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嘚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嘚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咹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奻驸马》等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葉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殺”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彈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當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孫成打酒》等。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黃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皷、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潮剧,流行于廣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壮剧流行于廣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戲”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劇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劇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囷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囻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藏剧,即流荇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藝、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的宫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