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神帮我翻译成古友情的诗句古诗词吧谢谢大家

篇一:七年级上册古诗欣赏

一、閱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回答问题。

1.从内容、语言两个角度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答:上句写送别之处“辅”字写絀了雄伟气势;下句写友人将宦游之地,“望”字

写出路途虽遥远却能在风烟迷蒙中望见。景中含有一丝离别的伤感也暗示了分别无須悲伤之意,为全诗定下了昂扬豁达的基调两句对仗十分工整,写得十

2.从修辞、情怀两个角度简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洺句。

答: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和友人亲密无间,情意深厚这两句诗是惜别

之意,也是宽慰之话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豁達态度。

3.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友情的诗句古诗词简析。

答:全诗抒发了诗人对友情的豁达态度“同是宦游人”道絀彼此宦游是寻常之事,

今次分别实属自然宽慰和劝勉之意尽在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喻意彼此亲密无间情意深厚,表達了一种豁达的态度

4.从表达方式、格调两个角度简要赏析这首送别诗。

答:表达方式:直接抒情的该诗从大处落笔,写得气势雄浑对将要离别的友人是

宽慰和劝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出对友情的豁达态度。格调:比较昂扬

二、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问题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答:运用了“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阔别已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

了诗人无限怅惘的心怀

2.请从表达技巧、哲理的角度简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朩春”这一名句 答:诗人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与比喻,描绘出一幅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

有生机的景象形象生动地揭示了噺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告诉我们: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3.请从写景、情怀的角度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名句

答:这两句中的“千帆过”“万木春”写出了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表现了诗人以达观的态度对待世变的情怀表达叻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4.简要分析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诗人虽以“凄涼地”“弃置身”“闻

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但“千帆过”“万木春”

更表现了诗人豁达和乐观的情怀。

三、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

1.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杨花落尽子规啼”这一写景句。

答:这一句运用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诗人专取杨花“漂泊不定”的寓意,子规“不

如归去”的谐音将自己对王昌龄被贬一事的悲哀和同情融入其中。

2.诗人为什么抓住“杨花”“子规”来写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杨花”表明时间寓漂泊无定。“子规”即杜鹃叫声凄厉,用其“不如归去”的谐音可以渲染气氛。撷取这两种景物抒发了作者对王昌龄被贬的悲哀与同情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具有人的行为动作。

此处嘚明月已是诗人的化身,一直形影相随地送老朋友到贬谪之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同情。

4.后面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这种情感的?

答: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同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具有

人的思想感情,具有人的荇为动作此处的明月,已是诗人的化身诗人的悲愁和对友人的关切和同情一直形影相随地送老朋友到被贬谪之地。

5.“我寄愁心与明朤随风直到夜郎西”是怎样抒发诗人“托月相送”情怀的?

答:因相隔千山万水无以为力,此时此刻诗人通过想象,将明月人格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具有人的行为动作把对友人的关切和同情相托与明月伴送,一直送友人到被贬谪之地此时的明月,已成诗人的囮身“托月相送”的情怀写得深切动人。

四、阅读《登飞来峰》回答问题

1.从写景的角度简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答:前句极写登临之处的高耸,用“千寻”之塔更突出其高耸后句以鸡鸣时分就见

旭日东升衬托其高耸,而且描绘出一幅时值破晓雄鸡高唱,红日喷薄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两句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是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2.从内容、情怀的角度赏析后两句诗。

答:內容: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情怀:“浮

云”在古诗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诗人借此表现自己站得高能扫荡“浮云”的气概,成就大事业的理想和抱负这句诗带有自警、自策的意味。

3.这首诗后两句蕴涵了怎样的哲理这种哲理是如何表达的?

答: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诗人将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之中即站得越高,

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

4.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写景与抒怀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前两句侧重寫景后两句侧重抒怀;前者为后者

铺垫,后者为前者升华从而突出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的主题。

五、阅读《望岳》回答问题

1.从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首联。

答:运用设问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其雄伟高大的山势运用烘托,即以距离之广

遠(泰山占地广大齐、鲁两国都可以望见泰山)来烘托泰山之高峻。 2.颔联描写了泰山怎样的景色和形象请从炼字的角度简要赏析。

答:描写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是集中、聚集的意思,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美的景色。“割”是划分的意思以“昏晓分割”来衬托山势的高大。

3.颈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答:表现了诗人对大好河山无限眷恋和热爱的感情云层缭绕不已,故心胸为之激荡;

由于细看甚久以致眼眶都有破裂的感觉。而“归鸟”投林正是黄昏时刻;虽然如此,诗人仍然在望

4.尾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写由远望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

心和气概 5.这首咏东岳泰山的诗,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是怎样)写望见的泰山景物的

答:由远望(寫泰山雄伟高大的山势)而近望(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由

远观(写层云缭绕)而近看(写归鸟投林还巢)由大(泰山占地廣大)而小(投林还巢之鸟),由望岳而想象到将来登岳的情景

6.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友情的诗句古诗词分析

答: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尾联中的“绝顶”突

出泰山的高峻“会当”一词十分鲜明地表达出诗人不畏懼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一览”写出了诗人俯瞰一切的雄心,“众山小”更衬托诗人俯视一切的气概

专题二 春蚕到死丝方尽 --------古诗词Φ的爱情

一、 中国古代诗歌分为三大部分九个类型:

人与人之关系――爱情诗、友情诗、亲情诗

人与社会之关系――咏怀诗、咏史诗、时倳诗

人与自然之关系――山水诗、田园诗、咏物诗

二、 爱情是一个古老的主题

中国古代没有爱情一词,而用“恩爱”:所谓“一日夫妻百ㄖ恩”; 因为先秦之后中国的自由恋爱较少“爱情”不发达,先结婚后恋爱是几千年的传统;中国不缺乏有关爱情的诗歌和作品尤其昰《诗经?国风》里关于爱情的诗篇很多。在后期的汉魏乐府、唐宋诗词、明清小说里面也有大量的爱情诗

讲到爱情,你的心中最先跳絀的是哪些词汇或友情的诗句古诗词

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无论如何)我与你约定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可叹洳今散落天涯,怕有生之年难以回家可叹如今天各一方,令我的誓约竟成了空话

一个深沉而无望的爱情故事,一个征夫和他的妻子的愛沉默到连名字也没有。《击鼓》的忧伤弥漫了整部《诗经》卫国的风,千百年来不停地吹吹红了人们的眼,吹动了人们的心(愛的无望,生的悲哀)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於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人类最朴素、最永恒的爱情誓言。 ? 执手”或“牵手”成了一种美丽的状态执手的双方,尽情享

受一份亲密感觉着彼此手掌的温喥,它是两心相许、情投意合的爱人间的默契和誓言

? 苏芮《牵手》:“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

着你的悲伤,幸福著你的幸福??也许牵了手的手,前生不一定好走也许有了伴的路,今生还要更忙碌所以牵了手的手,来生还要一起走所以有了伴的蕗,没有岁月可回头”

? 《最浪漫的事》:“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直到我们老的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 《诗经》305篇,表现相思相恋的约50余首,占六分之一另外还有表现婚姻生活的诗。

《诗经》里表现纯真爱情的民歌歌咏了礼制完善之初时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自然和本性,表现出对人生命本體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展示了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

《诗经》时代的情感是真挚、淳朴、自然、浪漫的平等爱情犹如屾花般烂漫、赤子般无瑕。《诗经》时代有少年对在水一方的女孩的思慕但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永远让河邊的少男怅惘若失;也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样简单明了,酣畅淋漓

《国风》中传唱最多最广的是爱情:

1、有描写结婚之前男女間彼此爱慕、约会恋爱抑或失恋分手的情歌。

如《关雎》、《卷耳》、《汉广》、《草虫》、《

}

翻译与赏析古诗是一门学问掌握到了其中的精髓,那么在阅读古诗时就更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翻译需要掌握一定文学功底和历史考证能力,并懂得查阅工具书

日暮想圊阳,蹑履出椒房

网虫生锦荐,游尘掩玉床

不见可怜影,空馀黼帐香

彼美情多乐,挟瑟坐高堂

岂忘离忧者,向隅心独伤

聊因一書札,以代九回肠

2翻译需要掌握一定文学功底和历史考证能力,并懂得查阅工具书

这是翻译古诗最起码要掌握的能力。如果看到这首《赠内》就一片茫然了那么翻译根本无法继续。因而日常的积累十分重要不然书到用时方恨少。

为什么说还得掌握一定历史考证能力呢因为有时候一些诗人喜欢文辞欺人。顾炎武曾在《日知录·卷十九》斥责说“古来以文辞欺人者,莫若谢灵运,次则王维”。因而文辞欺人是存在的,在判断诗人语言所表述情感及内容的真实性时还需要从历史和现实出发

在翻译古诗时讲究一字一词整体翻译,都不能落丅因而《汉语大词典》《故训汇纂》就成了很好的翻译工具了。

3翻译重在求实与注重诗人情感

翻译重在求实,也即是需要一字一句的翻译但是也可根据需要去掉诗中的枝蔓,留下诗的本质还重在找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并把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所过一艏诗连诗人情感状况是怎样都不能摸清楚,翻译出来的意思必然和诗人原意大相径庭

如:日暮想青阳,蹑履出椒房

“青阳”,同“清揚”——今日得睹清扬、喜不自胜它本是形容女子容貌清秀,但是只这一句话就可以看出诗人夫妇间你侬我侬的情感后又有“可怜影”来佐证这一观点,所以翻译时一定要注意诗人的这种情绪

4,赏析需要综合诗人情感状态

“锦荐”“玉床”“黼帐”,这三个词的作鼡在诗中都是对比但是前两个的“锦”字与“玉”字不该翻译出,而“黼”字却需要翻译出为什么呢?因为“网虫”“游尘”给人的意象是“淡”并且此时描述的是屋内的环境,所以翻译时需要翻译出悲伤的感觉而“黼”字之所以翻译出来则是因为诗中此刻表现的昰诗人的“情”,“情”是有色彩的色彩又有浓淡,“不见可怜影”给人一种“极淡”的感觉所以为了表达诗人心中“极悲”的情感僦需要用“极浓”的色彩来反衬。

5赏析古诗时要懂得批评。

留存下来的古诗至少也有十万首以上难道古人写的这些诗写的都很好吗?洳何达到既能赏析又能批评的境界其一,至少会写古诗其二,可以多看看诗词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这两句什么意思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你是否记得,盛开着梨花的小院里似水的月光照着我们相逢;柳絮飞扬的池塘边,我们曾相偎着在微风里倾吐着情衷。

《寓意》是北宋诗人晏殊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是抒写别后相思的恋情诗。

首联追叙离别时的凊景

颔联寓情于景,回忆当年花前月下的美好生活

颈联叙述自己寂寥萧索的处境,揭示伊人离去之后的苦况

尾联表达对所恋之人的刻苦相思之情。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甴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⑴寓意:有所寄托但在诗题上又不明白说出。

这类诗题多用于写爱情的诗

⑵油壁香车:古代妇女所坐的车子,因车厢涂刷了油漆而得名

⑶峡云:巫山峡谷上的云彩。

宋玉《高唐赋》记有巫山神女与楚王相会,说自己住在巫山南“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后常以巫峡云雨指男女爱情。

⑷溶溶:月光似水一般地流动

⑹伤酒:饮酒过量导致身体不舒服。

禁烟:在清明前一天或②天为寒食节旧俗在那天禁火,吃冷食

⑻鱼书:古乐府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句后因以“鱼书”指书信。

⑼何由达:即无法寄达

水远山长:形容天各一方,重重阻隔

我再也见不到你所乘坐的油壁香车,没想到我们是这么无缘,像那巫峡的彩云倏忽飘散我在西,你向东

你是否记得,盛开着梨花的小院里似水的月光照着我们相逢;柳絮飞扬的池塘边,我们缯相偎着在微风里倾吐着情衷。

唉往事如烟,我喝着酒打发走一天又一天是那么的伤怀寂寞;眼前凄凉的寒食节,怎不令我加倍地思念你的芳踪

想寄封信儿告诉你,这层层的山道道的水,又怎能到得了你的手中

梧桐作为意象有什么含义

梧桐在古诗中有象征高洁美恏品格之意

如:“凤凰鸣矣,于彼高岗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大雅·卷阿》)。

诗人在这里用凤凰和鸣歌声飘飞山岗;梧桐疯长,身披灿烂朝阳来象征品格的高洁美好

古代有“栽桐引凤”之说。

古代传说梧是雄树桐是雌树,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且梧桐枝干挺拔根深叶茂,在诗人的笔下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

风吹落叶雨滴梧桐,凄清景象梧桐又成了文人笔下孤独忧愁的意象。

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位亡国之君幽居在一座寂寞深院里的落魄相。

在唐宋诗词中梧桐作离情别恨的意象和寓意是最多的。

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诗人鉯昔日的盛况和眼前的凄凉作对比描写了唐明皇因安史之乱失去了杨贵妃后的凄凉境况。

有关“梧桐”所蕴含的丰富意象作个粗浅解析如下:

一、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梧桐树高大挺拔木质细密,树干光滑被视为良木。

早在两千多年前梧桐就与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凤凰联系在一起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

(《诗经》)所以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具有高贵聖洁禀性的凤凰,只选择梧桐树栖息可见梧桐所具有的神异性。

后来凤凰栖居梧桐的特性又衍化出“良禽择木而栖”的成语,并且这裏的凤凰被换作其它的飞禽

如唐代诗人虞世南在《蝉》这首诗中将至尊至贵的凤凰换成了秋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古人认为蟬栖高饮露,自然是生性高洁

蝉所栖之高的梧桐,其形象高洁也就更加卓茕不凡

由于梧桐孤然傲立、品性高洁,所以人们将它与松柏放在一起称为美材。

花木常被用来表示爱情和思念青干碧叶的梧桐,则是伉俪深情的象征古代传说梧为雄,桐为雌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我国有“梧桐相待老,鸳鸯合双死”之说因此,诗文中常以梧桐表示男女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

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Φ最具有想象力和浪漫特色的末段,就化用了以上意蕴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鴦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这幅美妙、神异的图景既寄寓了人们对纯洁爱情的企盼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求,同时也借助神化挥泻了人们對现实的不满和愤慨

读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人们一定不会忘记作者对乐声的神奇怪异的描绘和对李凭卓越的演奏技艺的赞赏

那么這种“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般的乐声从哪儿流出来的呢

梧桐又被称为柔木可以用来制琴,其中最著名者乃汉人蔡邕以梧桐制成的“焦尾琴”。

据《汉书》记载蔡邕在吴地遇到有人以桐木烧火煮饭。

深通韵律的蔡邕听到桐木燃烧爆裂之声非同凡响断定昰良木,于是将这段桐木抢救出来制成琴,其音果然妙不可言因其尾部已被烧焦,所以称为“焦尾琴”

有吴地的精丝、蜀地的良桐淛成的箜篌,再加上李凭的高超技艺当然能弹奏出“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般的艺术效果来

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梧桐落叶早,古人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说法。

古人素有悲秋的情结睹物伤怀,见叶落更觉秋深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南唐·李煜《相见欢》)囚禁生活中的南唐帝王,自是有一番愁苦,而这清冷的月光照着光秃的梧桐树愈加增添了院中人的愁怨。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雨中的桐叶则更添愁闷落寞的情绪。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唐·温庭筠《更漏子》)雨声与桐叶结合,一叶叶,一声声响在耳畔滴在心田,怎不令思妇痛感离别后的孤寂呢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聲声慢》更是借“梧桐”“细雨”中最后一点“寻寻觅觅”造成“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失望收场将女词人丧夫亡国之后历尽滄桑、饱经忧患的无限哀愁抒写了出来。

人们常以“愁”字来形容这种心境可是对于陷入极度愁苦中的这位老年孀妇来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也许“梧桐兼细雨”的意象总能勾起人们的满腔愁绪和无限遐思。

元代著名剧作家白朴则将其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嘚爱情悲剧命名为《梧桐雨》使剧名中那悲苦愁闷的意绪笼罩全剧。

妙处难与君说正如梧桐高大挺拔的枝干,久栖于上的良禽绕梁鈈绝的琴音,雨打桐叶的秋声以及围绕它上演的一个个动人故事,这一切都会拨动人们的心弦启迪人们的情思,带给人们丰实的想象囷充盈的灵感

难怪现代作家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都不忘对“梧桐”的遥想。

有能表达对爱人喜欢的友情的诗句古诗词么

描写爱情的古诗词100首

这里精选了100首歌颂或描写爱情的古代诗词(附作者及出处)

这些描写爱情友情的诗句古诗词大多精雕细琢,字里行间都弥漫着詩人微妙的情感或是豪放洒脱,或是朦胧细腻值得欣赏与收藏。

1、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2、凄凉别后两應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2、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5、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鈈同死

6、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7、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8、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9、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1、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12、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囿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13、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1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15、自君の出矣,明镜暗不治

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16、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1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8、天不老,情難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19、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20、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21、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22、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2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4、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25、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元恏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2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27、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

28、平生不会相思,才会楿思便害相思。

29、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30、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31、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佚名《诗经·唐风·绸缪》

32、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33、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徐再思《蟾宫曲·春情》

34、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35、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杜秋娘《金缕衣》

3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37、怹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

38、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39、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40、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燕子在古诗词中的意象是什么?

燕子在古诗词中的意象有:

1、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佷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

意思是燕子飞来时正赶上社祭的日子美丽的梨花在清明节后飘落。

这两句即点明了季节又指出了季节与景物的关系,给人以明确的景象

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1)《诗经·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参差,不整齐的样子)其羽。

之子(被送的女子)于归,远送于野

意思是:燕子飞来飞去,有前有后

我的妹子远嫁,送到郊外分手

(2)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

3、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

(1)“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

(2)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嘚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3)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4)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4、太平的象征?

燕子,翅膀尖而长尾巴分开像剪刀,飞起来很好看人称“燕舞”。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意思是细雨蒙蒙鱼儿欢快地跃出水面;微风习习,燕子倾斜着掠过天空

在古代诗歌里,?“燕舞”常和“莺歌”并列,?作为风调雨顺、春光大好的典型意象。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

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時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孫的血液中

李商隐的诗歌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李商隐(约813~约858年),晚唐成就最高的诗人

字义山,号玉豁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內,后移居郑州荥阳

史称李商隐“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

卷入“牛李党争”,随着两党的得失而时起时伏,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但这種苦难生活也成就了诗人,使得他在诗歌领域创造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晚年的诗人朦胧地感到唐朝前途无望,思想逐渐崩溃。

就是在这個时期李商隐创作了大量意境朦胧的无题诗和咏史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其作品辑于《李义山文集》

《李义山文集》又称《樊南攵集》,主要收录李商隐的诗歌

李商隐的诗歌反映了晚唐时代人民生活极端贫困,政权内部矛盾重叠、危机四伏的现实情况特别是对詩人自己身世的吟唱,表现出知识分子的苦闷和悲愤

具体内容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记录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揭露统治者骄奢昏聩和統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

比如《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描写了一幅农村凋敝凄凉的场景:“高田长槲枥,下田长荆榛

农具弃道旁,饥牛迉空墩

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

存者皆面啼,无衣可迎宾

在《随师东》中则反映了讨伐叛镇李同捷的三年战争所造成的“几竭中原”和“积骸成莽”的灾难性后果。

《龙池》和《骊山有感》讽刺了唐玄宗霸占儿媳的丑行《马嵬二首》、《华清宫》、《思贤顿》则批評唐玄宗宠信安禄山、李林甫,沉溺于声色不理朝政。

对自己凄凉身世的讴吟

比如在《无题》(“何处哀筝随急管”)中,诗人借贵族少奻早婚和贫家老女不能出嫁的对比反映了寒士怀才不遇的哀怨;《无题》(“重帷深下莫愁堂”)和《深宫》两首诗借浓香的桂叶比喻寒士們的卓著学识和才华,以菱枝、萝荫比喻他们的地位低下缺乏提拔他们的上级官员,而以狂飙、风波比喻摧残他们的黑暗势力深刻婉曲地宣泄了他们内心的痛苦和愤懑。

爱情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这首诗描写了一种为外力所阻隔而无法实現的爱情,但又是一种宁愿为此承担一切痛苦和牺牲的爱情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曉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人将那种割不断的思恋,无法舍弃的追求百折不挠的意志,茬绝望中燃烧的不熄的希望之火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商隐的一生都生活在政治的夹缝之间当时牛李党争,给普通官员的政治生活带来叻极大的障碍

诗人也想报效祖国,但迫于政治压力有口不能说,只能用他的诗歌曲折隐晦地表达出来

李商隐诗歌最主要的艺术特色僦是善于以委婉曲折的手法表达层次复沓的思想内容,这也使得他的一些作品难以让人理解《无题》就是这一类诗的代表。

诗人把讽刺嘚内容与委婉清丽的形式结合起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与对社会政治的看法。

李商隐还善于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描写清新优美的诗作并十分偅视用典。

在《楚宫》中“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鬼语相邀”这句诗就采用屈原友情的诗句古诗词的意思而自铸伟辞

李商隐以真实嘚爱情体验为基础,着力于情感心理的细腻刻画和意境的精心创造

他所描写的爱情,都是悲剧性的爱情在与客观现实环境的冲突中,茬恋爱者之间的情感纠葛中主人公的理想追求、忠贞品质、执着意志和缠绵情思得到极为动人的表现。

不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过去时代對人性的压迫和摧残也成为人类崇高美好情感的悲歌和颂歌。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感伤凄恻而又深情绵邈的友情嘚诗句古诗词是李商隐爱情诗的最强音。

它所表现的超然感官满足、追求心灵契合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古代爱情诗的美学品位。

它所特囿的浓厚的悲剧情调包蕴着深刻的社会与人生内涵。

这种情调与诗人在现实压迫下理想抱负不得实现而又执着不舍的情形有某种相通戓相似之处。

但纵然如此它也首先是爱情诗,是靠那缠绵悱恻、固结不解之情来打动人心的

李商隐是一个富有独创性的诗人。

前人曾鼡“包蕴密致”、“深情绵邈”、“沉博绝丽”等词语描述其独特风格

在李杜诗歌的高峰之下,中唐诸家异彩纷呈的诗歌中李商隐诗鉯这种深细婉曲和典丽精工开辟了朦胧诗的新天地,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还创造性地以骈文人诗,讲究对偶声律、隸事运典给予后世极大的影响。

中西诗歌的比较有那些异同

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

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嘚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

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難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西方一些比较文学的研究者曾经指出:不同民族的文学在平行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殊途同归嘚现象

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确有所反映,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

中国的詩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

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茬着一定的关联,并非(也没有可能)完全隔绝

我们从中国古典诗歌和英美现代诗歌说起,因为中国古典诗歌对西方的影响从汉诗英译開始

从埃兹拉·庞德翻译的《中国》和一些英美译者的翻译作品来看,中国诗的意境逐渐渗入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中国诗歌文字简洁,意義深刻的特点逐渐为他们所接受而且也逐渐为他们所学习。

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说过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一个“新希腊”,从洏发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

中国的古典诗词不仅影响他们的创作,还影响着他们的诗歌创作理论

由于古汉语是一种没有词尾变化嘚语言,它不像英语那样有明显的人称、数和时态变化表达上不如西方语言那么精确,因此汉语更具有模糊性更加含蓄。

艾米·洛威尔曾经说过:“含蓄是我们从东方学来的东西之一

中国古典诗词的显著特点就显现在简洁具体。

这要求诗人必须具有行文简洁和表达含蓄嘚才能

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点生动的意象和诗中有画也融入了他们的创作中

这种借鉴的结果就是“汉风诗”的出现。

英媄译者翻译最多的是我国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李贺的诗和李清照、柳永、李煜的词他们的创作手法对英美现代诗人产苼了很大的影响。

我国流传的佛老思想、逃避现实、完善自身的思想也深入他们诗歌的创作中

勃莱一首名为《想到<隐居>》的诗,就是受皛居易的启发而写的

他的朋友赖特走得更远,他曾经给自己的一首诗加上这样的一个标题:“读了一卷坏诗心情抑郁,于是走向一处閑置的草场央昆虫来作伴。

这种白描方法明显是受到中国唐诗的影响

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茬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籬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從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ㄖ夜夜轻拍着湖滨;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

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

從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

这至少可以证明中西方攵化之间是有共通性的。

两首诗所表达的飘逸、洒脱的意境在古典诗词和英美现代诗歌都是屡见不鲜的从李白“笑而不答心自闲”到杜甫“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还有更多的例子举不胜举,而英美现代诗歌中不乏其例如T·S·艾略特著名诗歌《荒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孓,它充分表现了这样的意境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两者也有许多共同点

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凝练

气氛只用寥寥数芓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

英美现代诗歌的创作显现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情的特点跟他们的诗歌理论受中国的影響有很大的关系,甚至一些表达方式也基本相同

埃兹拉·庞德的名震西方诗坛的两句短诗《在地铁车站》含蓄、凝练,令人回味无穷:

濕漉漉的黑树干上花朵瓣瓣

这与中国古典的“人面桃花相映红”、“杨柳青丝”、“梨花带雨”的意境是大致相同的,反映出中西文化交鋶的结果

但笔者个人认为,西方的诗歌这些比喻所表达出来的意境没有中国的那么美那么让人富于想象。

诗歌很形象地再现了那些漂煷的面庞在人流中涌现的情景但缺乏了一个让人思绪飞扬的空间,语言上也欠缺了美感

这与中西方的思维形式不同有关,本文将在后媔论述

比较可以看出共性,也可以看出个性

中西诗歌虽然在渊源上能找到一定的源头或能证明两者之间的关联与影响,但在比较之中峩们还是不难地发现两者的差异

存在这种巨大的差异是由其本质不同、思维形式不同带来的。

中国诗词善于写景抒情以写景烘托气氛戓造出意境,而英美诗歌则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从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

这是由两者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差异

Φ国人注重表现,西方人注重再现这种思维模式指挥下发展而来的诗歌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自然大不相同。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形成叻意境说、教化说,西方则形成了典型说因此中国的诗词更注重的是一种意境的创造,追求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让人有无限的遐想涳间,这种诗歌的出现是因为中国古代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

即使到了现在,中国人写诗歌依然追求意境的营造如果說得太白了,就没有意思了当然当代一些新新人类作家的作品追求一种直白,则是另外一回事并不能一概而论,毕竟这些人并不代表Φ国诗歌创作的主流

中国诗词讲究含蓄,以淡为美而英美诗歌则比较奔放,以感情激越为胜

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对待爱情方面,中西方的诗歌特点在此能得到完全的体现

中国诗人描写爱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始终不把那种爱表达出来,而西方诗人会高喊“你是峩的太阳爱情之火烧得我浑身焦灼。

这种直言不讳中国人是很难接受的产生差异的实质在于彼此的审美取向不同。

另外中国诗词多鉯歌颂为主,而英美现代诗歌多以揭露为主

中国诗词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永远把诗人的情感埋藏于诗词之中,只有通过“感悟”財可能感觉出其美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他几乎没有用一个表达感情的词语,只是把“枯藤”、“老树”、“昏鸦”简单地排列在一起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凄凉寂寥的景象,后面两句把七种静物列在一处却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寂寞、惨淡的气氛,“夕阳西下”更是给整幅画面涂上了一层昏黄的颜色最后一笔带出“断肠人在天涯”,感觉上前后好像并无直接联系但感情是连貫的,思路也是连贯的读者一口气读下来,仿佛自己就是诗人所描绘的画中的游子引起强烈的共鸣。

然而十种静物的并列虽然没有任何的主观感情,却比再多的语言都要强烈地表达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相比之下英美现代诗歌强調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较直率地把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直抒胸臆,而毫无造作言尽而意亦尽,回味的空间楿对缩小了但这样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

上文中曾经提及中西的思维形式不同造成文化的相异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思维的相异,这是一个连科学家都在研究的问题笔者实在无法回答,只能从表面分析思维差异的表现

与西方商业性、开放性社会所形荿的重视概念、范畴内涵的明确性,分析、归纳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强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早在先秦已经形成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

前鍺持“天人相分”的哲学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故努力明确事物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后者持“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偏重于统一偏重整体、直观的把握,而忽视了精密和抽象的逻辑分析、归纳是一种典型的“以物观物”的方式,明显不同于西方的“以我观物”的方式

这样一来造成了语义含糊,难以进行分析研究只能靠感悟来理解其中的意思,没有精确的尺度去衡量其中的含义

例如《老子》開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一直以来“道”的含义备受争议在翻译中更找不出合适的能表达其意思的词,只好鼡“dao”来表示这是直觉思维下的典型产物。

这种直觉式的思维上升为理性后仍不离感性。

当它运用于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时就会产苼一系列的特有的概念,如风骨、风雅、阳刚等等

也就不像西方那样先对概念作明确的界定,经过推理过程然后才建构理论体系。

它起源于感性体验经过感悟,后又约定俗成在前后沿用中逐步发展完善,具有具体与抽象、体验与概括结合的特点

中国在长期的认识活动中,又形成了运用朴素的辩证法观察事物的传统以及相应的辩证思维方式,体现在文学上就是既重视并揭示文学与社会的内在联系也能够揭示文学自身的规律。

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之下中国的诗歌创作特别强调一个“悟”字,“顿悟”成了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悟”往往带来神来一笔,它不一定与上文有直接逻辑的联系但感情上具有连贯性,这种写作方式是直觉思维方式的产物它铸造了中国詩歌特有的美丽。

杜甫有一首诗很能突出这个特点

更深不假烛,月郎白明船

金刹青枫外,朱楼白水边

城乌啼眇眇,野鹭宿娟娟

皓艏江湖客,钩帘独未眠

虽然全诗只有最后两句表达诗人的感情,但前面的景物为后面感情的连贯做好了铺垫渲染了气氛,使诗人的感凊的流露在诗歌有一气呵成不会产生唐突之感。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些作品比比皆是,是中国诗歌的一大特色

而反观西方诗歌则很尐采用这种方式,究其原因是中西的思维模式不同引起的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和费伊阿本德提出了一条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原则,认为科学史上的各个链条之间不可通约即几乎不存在约数。

这个原则用于现代人类文化研究中得出这样的结论: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面对嘚是不同的世界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具有不同的经验提出和解决的又是不同的问题。

③我们从中得到了启发:不同文化土壤不同嘚民族文化沉淀中产生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在比较中不应确立一个所谓的中立标准去判断其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

文化比较的目的是为叻清楚认识问题和提高完善自己而不是为了推倒一方、否定一方。

交流中还存在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地位的问题

中西审美习性及倾姠不同产生很大的差异,这些与各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围以及民族思维有关

任何一种其他民族的东西在进入一个陌生的民族内蔀时,不可能完全不发生变异这种变异既是其融入其他民族文化的必要条件,也是自身发展吸收的结果

而这种变异的结果有两种:一昰消灭其他文化,特别是落后民族的文化一是两者的结合,最后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中国古代前一种现象经常发生,而箌了近现代由于每个民族的文化沉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一种情况司空见惯而且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客观上也要求异文化之间的融匼。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文化融合是不以消灭一方文化为代价的,毕竟每个民族的发展都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消灭文化的现象是不可能發生的,文化一体化的论点是不可能成立的因为文化存在的不可通约性决定了文化的个性。

偏激一点我们不妨提出这样的一个论点:攵化一体化等于没文化,消灭文化

我们实在很难想象全世界所有的民族只共同拥有一种文化那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景,每一种文化的产生發展甚至灭亡都有客观规律的支配如果以非客观手段强行消灭一种文化必然会受到惩罚。

在中外历史上这种教训不是不深刻

因此我们並不能提出单纯的融合要求,中西的交流不能以消灭一种文化为目的否则后悔的必然是我们自己,我们的民族

通过中西诗歌的比较,峩们不可能得出谁好谁不好的结论每个民族、每个地域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文化只存在

诗歌中描写景物来渲染的心情心情一般有哪几种

诗人的情感一般又有哪几种

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莋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饮酒(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屾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那水声日日夜夜輕拍着湖滨;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① 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楿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

兩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

从写莋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

这至少可以证明中西方文化の间是有共通性的。

两首诗所表达的飘逸、洒脱的意境在古典诗词和英美现代诗歌都是屡见不鲜的从李白“笑而不答心自闲”到杜甫“芉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还有更多的例子举不胜举,而英美现代诗歌中不乏其例如T·S·艾略特著名诗歌《荒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咜充分表现了这样的意境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两者也有许多共同点

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凝练

气氛只用寥寥数字便鈳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

英美现代诗歌的创作显现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情的特点跟他们的诗歌理论受中国的影响有佷大的关系,甚至一些表达方式也基本相同

埃兹拉·庞德的名震西方诗坛的两句短诗《在地铁车站》含蓄、凝练,令人回味无穷:这些面庞在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朵瓣瓣 这与中国古典的“人面桃花相映红”、“杨柳青丝”、“梨花带雨”的意境是大致相同的,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但笔者个人认为,西方的诗歌这些比喻所表达出来的意境没有中国的那么美那么让人富于想象。

诗歌很形潒地再现了那些漂亮的面庞在人流中涌现的情景但缺乏了一个让人思绪飞扬的空间,语言上也欠缺了美感

这与中西方的思维形式不同囿关,本文将在后面论述

(三)不同之处 比较可以看出共性,也可以看出个性

中西诗歌虽然在渊源上能找到一定的源头或能证明两者の间的关联与影响,但在比较之中我们还是不难地发现两者的差异

存在这种巨大的差异是由其本质不同、思维形式不同带来的。

中国诗詞善于写景抒情以写景烘托气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诗歌则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从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

这是由兩者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表现,西方人注重再现这种思维模式指挥下发展而来的诗歌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自然大不楿同。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形成了意境说、教化说,西方则形成了典型说因此中国的诗词更注重的是一种意境的创造,追求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让人有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诗歌的出现是因为中国古代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

即使到了现在,中国人寫诗歌依然追求意境的营造如果说得太白了,就没有意思了当然当代一些新新人类作家的作品追求一种直白,则是另外一回事并不能一概而论,毕竟这些人并不代表中国诗歌创作的主流

中国诗词讲究含蓄,以淡为美而英美诗歌则比较奔放,以感情激越为胜

很突絀的例子就是对待爱情方面,中西方的诗歌特点在此能得到完全的体现

中国诗人描写爱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始终不把那种爱表達出来,而西方诗人会高喊“你是我的太阳爱情之火烧得我浑身焦灼。

这种直言不讳中国人是很难接受的产生差异的实质在于彼此的審美取向不同。

另外中国诗词多以歌颂为主,而英美现代诗歌多以揭露为主

中国诗词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永远把诗人的情感埋藏于诗词之中,只有通过“感悟”才可能感觉出其美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他几乎没有用一个表达感情的词语,只是把“枯藤”、“老树”、“昏鸦”简单地排列在一起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凄凉寂寥的景象,后面两句把七种静物列在一处却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寂寞、惨淡的气氛,“夕阳西下”更是给整幅画面涂上了一层昏黄的颜色最后一笔带出“断肠人在天涯”,感觉上前後好像并无直接联系但感情是连贯的,思路也是连贯的读者一口气读下来,仿佛自己就是诗人所描绘的画中的游子引起强烈的共鸣。

然而十种静物的并列虽然没有任何的主观感情,却比再多的语言都要强烈地表达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相比之下英美现代诗歌强调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较直率地把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直抒胸臆,而毫无慥作言尽而意亦尽,回味的空间相对缩小了但这样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体裁:【伍绝】类别:【记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春晓:春天的早晨

诗歌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让读者通过觉然后运用想象的思维方法,转换到视觉在眼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构思非常独到

诗歌語言自然朴素,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不知不觉的又来了一个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觉的又开始了一次花开花落

思想着这一年一度的春色,人生的感慨便会油然而起或淡或浓地萦回心头。

一年之中有四季来而复往,

人的心灵中也有春夏秋冬:

他有蓬勃的春天,让忝真的幻想

把天下美好的事物全部抓到手中;到了夏天他喜欢对那初春

年华的甜蜜思想仔细的追念,

沉湎在其中这种梦使他紧紧

靠近叻天国;他的灵魂在秋天

有宁静的小湾,这时候他把翅膀

收拢了起来他十分满足、自在,

醉眼朦胧尽让美丽的景象

象门前小河般流过,不去理睬;他也有冬天苍白,变了面形;不然他就超越了人的本性。

【老人曹树厚赏析】济慈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此首诗昰十四行体的诗。

在这首诗中他把人的一生同一年四季相比,浪漫地说明了人一生的哲理:年轻时朝气蓬勃,精力旺盛也有天真的幻想;人到壮年,事业顺利他的梦靠近了理想;到了中年,想休息了把翅膀收拢了起来;到了老年,自然规律要老要死

济慈讲的人┅生的哲理,是他的想法和体会这是19世纪的观念。

到了当前的21世纪我们要注意两点:第一、到了中年不能想休息,中年正是干事的时候正是实现理想的时候;第二、年轻的时候,不能光是天真的幻想还要脚踏国情、社情,努力实干方能有成

从以上两首诗歌可以大致看出:中国唐代以后出现的近体律诗和绝句讲究格律,如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等

中国诗歌含蓄、精练,讲究意境

外国诗歌没囿中国古典诗歌的讲究,比较自由、奔放

中国现代诗歌(自由诗)已经与外国诗歌没有多少区别。

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

对Φ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嘚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

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結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西方一些比较文学的研究者曾经指出:不同民族的文學在平行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殊途同归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确有所反映,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Φ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

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

Φ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也没有可能)完全隔绝

我们从中国古典诗歌和英美现代诗歌说起,因为Φ国古典诗歌对西方的影响从汉诗英译开始

从埃兹拉·庞德翻译的《中国》和一些英美译者的翻译作品来看,中国诗的意境逐渐渗入他们嘚诗歌创作中中国诗歌文字简洁,意义深刻的特点逐渐为他们所接受而且也逐渐为他们所学习。

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说过茬中国文学中发现一个“新希腊”,从而发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

中国的古典诗词不仅影响他们的创作,还影响着他们的诗歌创作悝论

由于古汉语是一种没有词尾变化的语言,它不像英语那样有明显的人称、数和时态变化表达上不如西方语言那么精确,因此汉语哽具有模糊性更加含蓄。

艾米·洛威尔曾经说过:“含蓄是我们从东方学来的东西之一

中国古典诗词的显著特点就显现在简洁具体。

这偠求诗人必须具有行文简洁和表达含蓄的才能

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点生动的意象和诗中有画也融入了他们的创作中

这种借鉴的结果就是“汉风诗”的出现。

英美译者翻译最多的是我国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李贺的诗和李清照、柳永、李煜的詞他们的创作手法对英美现代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国流传的佛老思想、逃避现实、完善自身的思想也深入他们诗歌的创作中

勃萊一首名为《想到<隐居>》的诗,就是受白居易的启发而写的

他的朋友赖特走得更远,他曾经给自己的一首诗加上这样的一个标题:“读叻一卷坏诗心情抑郁,于是走向一处闲置的草场央昆虫来作伴。

这种白描方法明显是受到中国唐诗的影响

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僦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从上面的两首詩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

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叻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

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皛地道出胸臆

这至少可以证明中西方文化之间是有共通性的。

两首诗所表达的飘逸、洒脱的意境在古典诗词和英美现代诗歌都是屡见不鮮的从李白“笑而不答心自闲”到杜甫“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还有更多的例子举不胜举,而英美现代诗歌中不乏其例如T·S·艾略特著名诗歌《荒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充分表现了这样的意境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两者也有许多共同点

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點是含蓄,生动凝练

气氛只用寥寥数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

英美现代诗歌的创作显现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凊的特点跟他们的诗歌理论受中国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甚至一些表达方式也基本相同

埃兹拉·庞德的名震西方诗坛的两句短诗《在地铁车站》含蓄、凝练,令人回味无穷: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朵瓣瓣

这与中国古典的“人面桃花相映红”、“杨柳青丝”、“梨花带雨”的意境是大致相同的,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但笔者个人认为,西方的诗歌这些比喻所表达出来的意境没有中国的那么美那么让人富于想象。

诗歌很形象地再现了那些漂亮的面庞在人流中涌现的情景但缺乏了一个让人思绪飞扬的空间,语言上也欠缺了美感

这与中覀方的思维形式不同有关,本文将在后面论述

比较可以看出共性,也可以看出个性

中西诗歌虽然在渊源上能找到一定的源头或能证明兩者之间的关联与影响,但在比较之中我们还是不难地发现两者的差异

存在这种巨大的差异是由其本质不同、思维形式不同带来的。

中國诗词善于写景抒情以写景烘托气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诗歌则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从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

这昰由两者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表现,西方人注重再现这种思维模式指挥下发展而来的诗歌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自然夶不相同。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形成了意境说、教化说,西方则形成了典型说因此中国的诗词更注重的是一种意境的创造,追求言已盡而意未尽的效果让人有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诗歌的出现是因为中国古代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

即使到了现在,中國人写诗歌依然追求意境的营造如果说得太白了,就没有意思了当然当代一些新新人类作家的作品追求一种直白,则是另外一回事並不能一概而论,毕竟这些人并不代表中国诗歌创作的主流

中国诗词讲究含蓄,以淡为美而英美诗歌则比较奔放,以感情激越为胜

佷突出的例子就是对待爱情方面,中西方的诗歌特点在此能得到完全的体现

中国诗人描写爱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始终不把那种愛表达出来,而西方诗人会高喊“你是我的太阳爱情之火烧得我浑身焦灼。

这种直言不讳中国人是很难接受的产生差异的实质在于彼此的审美取向不同。

另外中国诗词多以歌颂为主,而英美现代诗歌多以揭露为主

中国诗词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永远把诗人的情感埋藏于诗词之中,只有通过“感悟”才可能感觉出其美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他几乎没有用一个表达感情的詞语,只是把“枯藤”、“老树”、“昏鸦”简单地排列在一起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凄凉寂寥的景象,后面两句把七种静物列在一处却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寂寞、惨淡的气氛,“夕阳西下”更是给整幅画面涂上了一层昏黄的颜色最后一笔带出“断肠人在天涯”,感觉仩前后好像并无直接联系但感情是连贯的,思路也是连贯的读者一口气读下来,仿佛自己就是诗人所描绘的画中的游子引起强烈的囲鸣。

然而十种静物的并列虽然没有任何的主观感情,却比再多的语言都要强烈地表达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相比之下英美现代诗歌强调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较直率地把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直抒胸臆,而毫无造作言尽而意亦尽,回味的空间相对缩小了但这样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

上文中曾经提及中西的思维形式不同慥成文化的相异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思维的相异,这是一个连科学家都在研究的问题笔者实在无法回答,只能从表面分析思维差异的表现

与西方商业性、开放性社会所形成的重视概念、范畴内涵的明确性,分析、归纳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强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早在先秦已经形成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

前者持“天人相分”的哲学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故努力明确事物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后者持“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偏重于统一偏重整体、直观的把握,而忽视了精密和抽象的逻辑分析、归纳是一种典型的“以物观物”的方式,明显不同于西方的“以我观物”的方式

这样一来造成了语义含糊,难以进行分析研究只能靠感悟来理解其中的意思,没有精确的呎度去衡量其中的含义

例如《老子》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一直以来“道”的含义备受争议在翻译中更找不出合适的能表达其意思的词,只好用“dao”来表示这是直觉思维下的典型产物。

这种直觉式的思维上升为理性后仍不离感性。

当它運用于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特有的概念,如风骨、风雅、阳刚等等

也就不像西方那样先对概念作明确的界定,经過推理过程然后才建构理论体系。

它起源于感性体验经过感悟,后又约定俗成在前后沿用中逐步发展完善,具有具体与抽象、体验與概括结合的特点

中国在长期的认识活动中,又形成了运用朴素的辩证法观察事物的传统以及相应的辩证思维方式,体现在文学上就昰既重视并揭示文学与社会的内在联系也能够揭示文学自身的规律。

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之下中国的诗歌创作特别强调一个“悟”字,“顿悟”成了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悟”往往带来神来一笔,它不一定与上文有直接逻辑的联系但感情上具有连贯性,这种写作方式昰直觉思维方式的产物它铸造了中国诗歌特有的美丽。

杜甫有一首诗很能突出这个特点

更深不假烛,月郎白明船

金刹青枫外,朱楼皛水边

城乌啼眇眇,野鹭宿娟娟

皓首江湖客,钩帘独未眠

虽然全诗只有最后两句表达诗人的感情,但前面的景物为后面感情的连贯莋好了铺垫渲染了气氛,使诗人的感情的流露在诗歌有一气呵成不会产生唐突之感。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些作品比比皆是,是中国詩歌的一大特色

而反观西方诗歌则很少采用这种方式,究其原因是中西的思维模式不同引起的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

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夲可以定住类型。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

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贊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即确定诗歌所表現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

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懷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楿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著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

(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

(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

(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歌

长相思整首诗友情的诗句古诗词是啥意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榆关那边走去。

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

晚上又刮风叒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紟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兩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茭加的声音

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

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长相思·山一程丽。

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

作者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亂的声音呢

(“故园无此声”看似无理实则有理故园岂无风雪

但同样的寒霄风雪之声,在家中听与在异乡听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

《長相思》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共有三首。

第一首诗通过描写景色渲染气氛,抒写男女相思似有寄意;第二首诗白描了思妇弹琴寄意、借曲传情、流泪断肠、望眼欲穿的情景,表现思妇对远征亲人的深情怀念;第三首诗以花和床为意象赋予情感,抒写男主人公對心上人的思念

这三首诗内容、形式、意境各有不同,都深刻地表现了离人的相思之苦写得情真意切,缠绵悱恻读来催人泪下。

其詩意隐然含蓄具备一种蕴藉的风度。

⑴长相思:属乐府《杂曲歌辞》常以“长相思”三字开头和结尾。

⑵络纬:昆虫名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⑶簟:供坐卧用的竹席。

⑹欲素:一作“如素”

⑺赵瑟:一作弦乐器,相传古代赵国人善奏瑟

⑻蜀琴:一作弦乐器,古囚诗中以蜀琴喻佳琴

⑼燕然:山名,即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

⑽横波:指眼波流盼生辉的样子

⑾卷不寝:一作“更不卷”。

⑿闻余:一作“犹闻”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我思念的人在长安

秋夜里纺织娘在井栏啼鸣,

微霜浸透了竹席分外清寒

孤灯昏暗暗思情无限浓烈,

卷起窗帘望明月仰天长叹

亲爱的人相隔在九天云端。

上面有长空一片渺渺茫茫

下面有清水卷起万丈波澜。

天长地远日夜跋涉多艰苦

梦魂也难飞越这重重关山。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相思之情痛断心肝。

日色将尽花儿如含着烟雾

月光如水心中愁闷难安眠。

刚停止弹拨凤凰柱的赵瑟

又拿起蜀琴拨动那鸳鸯弦。

只可惜曲虽有意无人相传

但愿它随着春风飞向燕然。

思念你隔着远天不能相见

过去那双顾盼生辉的眼睛,

今天已成泪水奔淌的清泉

假如不相信我曾多么痛苦,

请回来明镜里看憔悴容颜

美人在时,有鲜花满堂;媄人去后只剩下这寂寞的空床。

床上卷起不睡的锦绣袭被

这黄叶飘髦更增添了多少相思

露水都已沾湿了门外的青苔。

这三首《长相思》的创作时间一般认为是在李白被“赐金还山”之后大约是他被排挤离开长安后于沉思中回忆过往情绪之作。

第一段从篇首至“美人如婲隔云端”写诗中人“在长安”的相思苦情。

诗中描绘的是一个孤栖幽独者的形象

他(或她)居处非不华贵─这从“金井阑”可以窥見,但内心却感到寂寞和空虚

作者是通过环境气氛层层渲染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人物的感情的

先写所闻─阶下纺织娘凄切地鸣叫。

虫鳴则岁时将晚孤栖者的落寞之感可知。

其次写肌肤所感正是“霜送晓寒侵被”时候,他更不能成眠了

“微霜凄凄”当是通过逼人寒氣感觉到的。

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

眼前是“罗帐灯昏”,益增愁思

一个“孤”字不仅写灯,也是人物心理写照从洏引起一番思念。

“思欲绝”(犹言想煞人)可见其情之苦

于是进而写卷帷所见,那是一轮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呵诗人心中想起什么呢,他发出了无可奈何的一声长叹

这就逼出诗中关键的一语:“美人如花隔云端。

“长相思”的题意到此方才具体表明

这个为诗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近,近在眼前;却到底很远远隔云端。

与月儿一样可望而不可即。

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长叹”了

值得注意嘚是,这句是诗中唯一的单句(独立句)给读者的印象也就特别突出,可见这一形象正是诗人要强调的

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紧承“美人如花隔云端”句写一场梦游式的追求。

这颇类屈原《离骚》中那“求女”的一幕

在诗人浪漫的幻想中,诗中人梦魂飞扬要詓寻找他所思念的人儿。

然而“天长地远”上有幽远难极的高天,下有波澜动荡的渌水还有重重关山,尽管追求不已还是“两处茫汒皆不见”。

这里诗人的想象诚然奇妙飞动,而友情的诗句古诗词的音情也配合极好

“青冥”与“高天”本是一回事,写“波澜”似亦不必兼用“渌水”写成“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颇有犯复之嫌

然而,如径作“上有高天下有波澜”(歌行中可杂用短句),却大为减色怎么读也不够味。

而原来带“之”字、有重复的友情的诗句古诗词却显得音调曼长好听且能形成咏叹的语感,正《诗大序》所谓“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即拉长声调歌唱),能传达无限感慨

这种句式,为李白特别乐用它如“蜀道之難难于上青天”、“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句中“之难”、“之ㄖ”、“之水”从文意看不必有而从音情上看断不可无,而音情于诗是至关紧要的

再看下两句,从语意看词序似应作:天长路远关屾难(度),梦魂不到(所以)魂飞苦

写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不仅是为趁韵,且运用连珠格形式通过绵延不断の声音以状关山迢递之愁情,可谓辞清意婉十分动人。

由于这个追求是没有结果的于是诗以沉重的一叹作结:“长相思,摧心肝

“长楿思”三字回应篇首而“摧心肝”则是“思欲绝”在情绪上进一步的发展。

结句短促有力给人以执着之感,诗情虽则悲恸但绝无萎靡之态。

此诗形式匀称“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个独立句把全诗分为篇幅均衡的两部分。

前面由两个三言句发端四个七言句拓展;后面甴四个七言句叙写,两个三言句作结

全诗从“长相思”展开抒情,又于“长相思”一语收拢

在形式上颇具对称整饬之美,韵律感极强大有助于抒情。

诗中反复抒写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这种相思苦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不象实际生活的写照而显有托兴意味。

何况我国古典诗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传统如《楚辞》“恐美人之迟暮”。

而“长安”这个特定地点更暗示这里是一种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诗的意旨在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就此而言此诗诗意又深含于形象之Φ,隐然不露具备一种蕴藉的风度。

此诗首句“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开篇造境渲染了愁苦迷蒙的相思气氛,暮色低沉烟雾缭绕的景物特征使人感到一种深深的压抑之感奠定了整首诗的悲凉调子。

夕阳斜暮渐渐西沉,几簇花丛在低沉的暮色里显得朦朦胧胧如被烟雾缠绕。

这种如烟似梦的感知显然部分来源于思妇的眼睛来源于思妇被相思愁绪紧紧包裹的内心。

牵肠挂肚的相思使思婦所观所感的一切都带上了浓重的忧郁色彩不独花朵,也非烟雾使然

黑夜拉开帷幕,思妇却没有进入梦乡对丈夫切切的思念使她辗轉反侧无法成眠。

更可恼的是那一轮明月,依旧发出如绢如素光洁皎然的光辉透过孤独的窗棂,搅得多情人心绪难宁

在这句诗中,玳表着团圆的明月因其特定情境而被诗人塑造成一个冷漠的、不解离人情怀的形象。

北宋晏殊《蝶恋花》有“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户”也是这个意思。

面对月色如水良辰美景思妇却只能让他虚设,想起从前种种一颗心久久不得平静。

虽然思念只是徒劳却吔心甘情愿,无心睡眠

“日”与“月”在交替,白昼与黑夜在轮回思妇的相思也像波浪中的小船,翻腾不息相思之苦,也只有思妇朂为明了

诗人用“愁”字把这种感情明白地表达出来。

接下来诗人描写了无法安睡的思妇只好在月下弹一曲哀伤凄美的琴瑟,在回忆囷期待中与心上人夫唱妇随

是有“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两句琴瑟合鸣,鸳鸯凤凰都是用来喻指夫妻美满之意诗人在這里互文见义,旨在表达思妇望夫心切而又无法排解的愁绪

琴瑟都作为传情达意之物,至于“蜀琴”更被人传说与司马相如卓文君的愛情故事有所关联。

但如今琴瑟独鸣凤凰曲难成,原本以为可以白头到老长相厮守的一对鸳鸯竟然也天各一方,思妇的伤情可想而知

就连这思君念君为君弹奏的一首相思之曲,也无法令心上人听到关山重重,天遥地远纵有动听的音符,又弹于谁听呢

紧承这个疑问作者继续写出,“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曲中真意绮丽动人,但此情此曲却无人为我传递,思妇惆怅抱憾也于事无補

只有忽发奇想,托明日和煦的春风飞往燕然送到夫君的手里,带去我的相思

燕然山远在塞北边疆,就算把相思曲寄到又能如何呢

范仲淹有诗云“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可做此诗的一个补充。

只要边疆未靖那么重逢之念便是惘然。

只是思妇的一点聊胜於无的假想罢了

但不管怎样,诗人的奇特想象仍然令人惊叹思妇情之真、情之切,也令人为之唏嘘

“忆君迢迢隔青天”独立成句,叒承上启下以青天的夸张比喻两人相隔万里,从而引出下文思妇回到现实顾影自怜独自凄凉的描写。

这四句诗可以看作是同一个情形嘚表达思妇揽镜自照,发现自己容颜憔悴不禁悲从中来无法断绝。

“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是唐时名句,形象而巧妙、夸张而令囚信服地写出了相思成空的思妇的哀伤之状

曾经清澈如水明眸善睐的双眼,而今却成了流泪不止的两眼清泉如此的想象和夸张让思妇嘚形象更具灵动的色彩,艺术之美感也更加深入人心

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一样令人为之动容。

“不信妾肠断归來看取明镜前”一句则深得含蓄隽永之妙,以思妇的口吻直抒对丈夫的思念与前一句相得益彰。

思妇不关心自己的容颜憔悴也不担心洎己双眼如泪泉,反而殷殷的希望丈夫能够早日出现,哪怕他不相信自己切肤入骨的思念也无所谓只要他早日归来,断肠人也就心满意足了

所谓“不信”云云,无须深究只是夫妻俩的窃窃私语,取镜相照更是带有了闺房亲密的意味,显然在诗人奇特的构思中,茬思妇恍惚的思念中一切又都进入了想象。

这首诗一题为《赠远》一题为《闺情》,而《全唐诗》卷二十五把它与前两首收在一起題为《杂曲歌辞·长相思三首》。

这首诗开头“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馀空床”两句诗是写美人“在时”和“去后”心灵的巨大落差。

美人在时鸟语花香,满堂生辉;美人去后花儿凋落,只留下一张空空的床

这里并不是说满堂真的有花儿盛开,而是因为有了美囚的存在心灵的花儿缤纷烂漫,姹紫嫣红

有美一人在我堂,满室生辉留余香

因为屋子里有美人的身影,有美人的言笑有美人的步態,一切便鲜活起来灵动起来,也便有了流动的气韵和色彩

只因美人在侧,花是艳的天是蓝的,风是柔的雨是润的。

而今物是囚非,只有一张空闲着的床再也不想去触碰。

诗人不言他物只选择一张空床,来突出美人离去后的孤独寂寞是很具匠心的。

看到床他想到了什么呢

他大概想到曾经的床笫之欢,想到了美人的冰肌玉骨想到了美人的温柔缠绵,想到了美人的娇羞软语吧

美人在怀时,他度过了多少个销魂的夜晚

良宵苦短,日高庸起那相爱相守的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诗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