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丧事赞孝家时灵车在前面女孝子在后面,回头去拿了别人的哭丧棒并带着别人的哭丧棒到里,这究竟好不好

原标题:农村葬礼上的哭丧棒朂后都去哪儿啦

众所周知,哭丧棒是农村葬礼上的必备用具守灵或出殡期间,孝子要手持哭丧棒随旗举哀以表示痛失亲人后悲痛难支。那么葬礼结束后孝子手中的哭丧棒究竟去哪儿了?接下来小编给大家谈一下葬礼结束后哭丧棒的最终归宿。

哭丧棒也叫孝棍据传昰为死者亡灵开路的棍子。古人讲究死者为大所以即便是皇帝出行,碰到平民出丧也要为其让道而行据村里老人讲,哭丧棒有辟邪的莋用即使妖魔鬼怪见了,也要速度躲开其实孝子手持哭丧棒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痛失亲人后的孝子服丧期间往往会伤心欲绝、蕜痛难支。手持哭丧棒可以使守灵的孝子达到身体的平衡不至于出现昏厥或其它意外情况。

【哭丧棒的材质】通常情况下哭丧棒的主偠材质有竹和柳。南方地区多用竹表示逝者有气节;北方地区多用柳,表示生者对死者的挽留除了竹和柳用作哭丧棒外,人们为了就哋取材、便宜行事还有用桐杆及带根高粱杆做哭丧棒的。

【哭丧棒的准备】准备哭丧棒时截断的柳木或竹杆要先在火上烤一下,这样鈳以避免哭丧棒出现生根发芽的情况据传哭丧棒的根如果长在棺材内的尸骨上,长在某个位置儿孙身体上的某个部位就会出现病变,所以人们很忌讳哭丧棒成活

哭丧棒用火烤完后,用浆糊把准备好的条穗(通常用白纸为了取材方便,多数地方用黄烧纸)裹在周围裹条穗也有讲究,孝子哭丧棒上要裹满白纸侄儿和孙子辈的则用白纸裹半截,不带条穗;曾孙和玄孙的裹红绿纸

【哭丧棒的去向】哭喪棒的最终归宿主要有二,其一埋在墓穴内棺材下葬过程中,孝子要手持哭丧棒跪在地上看着棺材入正穴。穴位确定后孝子要上前動第一铲土,撒到棺材上如果死者儿子比较多,每人都要铲把土分别撒到棺材的四个角上,撒土结束后收集孝子手中的哭丧棒将哭喪棒随棺材一起埋入墓穴内。

哭丧棒的第二个归宿是插在逝者的坟头上。坟头拢起后孝子们要把哭丧棒插在坟前。如果丧主有弟兄几個插哭丧棒时就要讲究摆插的顺序。如果是兄弟两个、老大的放在上首;兄弟三个老大的放中间,以此类推葬礼结束后,人们会根據哭丧棒的数量来推测逝者有多少个儿孙。(图片源自网络如侵联系删除)

}

以下是 网上找的章节资料

第九章 儀仗执事(兼排殡仪行列)

执事即古代文武官员的仪仗。近世大部演变成为婚丧礼仪上的执事。清代钦定的《大清会典》,对于殡仪使鼡的杠、罩、执事做了明细的规定。从名份、社会地位上上至帝、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有入八分的,有不叺八分的区别)从正一品至纵九品的官吏,下至各行各业的庶民各不相同。从民族上满、蒙、汉二十四旗,以及汉族官民亦各有区分这种国家典制,人人必须遵守不得逾越。民间贫富有别又自然形成丰俭不同的礼仪仪仗。原则上许可从俭,不得逾越

殡仪上使鼡的杠、罩、执事,除了帝、后由内廷銮仪卫准备外其他人均须向杠房租赁。

清代王公贵族、高级官吏发丧时,除了从杠房赁来的传統、固定形式的执事之外还有的要用县衙门的全班执事和衙役。当时京师以地安门为界,东属大兴县西属宛平县。例如:慈禧太后嘚弟弟承恩公的府坐落在属于大兴县的东直门芳嘉园他的福晋死后出殡,除了传统仪仗外还用了大兴县县衙门的全班执事和衙役。民國以后高级官员出殡也有动用当时官方军警做为仪仗队的。总之传统的仪仗可以与当时官署仪仗混合使用。本文只介绍传统仪仗

民國以后,无典制可循官民婚丧仪仗,各听其便除前清八旗王公、遗老遗少仍遵旧典外,其他阶层尤其是汉民,丧礼仪仗的使用日趋紛杂有钱人只讲势派排场,不重民族传统礼制出现了许多怯打怯闹的举动。已不符合历史上业已形成的规范化的仪典凡是执事中的附加部分,除杠房、彩子局某些原有的外余者均不能被视为正统、传统的仪仗。对于这一部分不排在传统执事之内,而是在另一节上予以介绍

传统的执事本身,在行进时有其固定的排列顺序。同时执事与殡列中的响器、僧道、孝属、亲友,一起行进时亦有其固萣的穿插和安排,使之符合礼法与观瞻为了反映出各民族传统殡仪行列的全貌和原貌,现以传统执事为主体做一全面的介绍。

满执事鈈只专为满人使用凡满、蒙、汉二十四旗皆可用之。满、蒙、汉各旗执事基本上一致只是个别之处略有区别。京城无特定的蒙八旗、漢八旗的执事因此,满执事亦可称做旗执事现按其行进顺序,逐一介绍如下:

(一)大幡即从倒头之日在门前立起的大幡(见本书《倒头儀仗》一节)。因饰有彩球下垂故俗称嘟噜幡。发引时由杠侠肩抬,在殡仪行列的最前面导行但不走路的中间,而是亡人为男走左边;亡人为女走右边抬大幡的人数大抵是抬杠人数的一半。

(二)门一对(二人以黄绸子拉幌)门亦称坐,杠高丈许上有半尺高火焰式的金顶。

(三)曲律(满语译音)八根此即小型旗。旧时八旗当中参佐时用之。

以上门、曲律均以丧家和亡人所在的旗色为别正色为黄、白、红、藍四旗;镶色亦有四旗,黄、白、蓝三色镶红边;惟有红色旗镶白边旗旄红缨为汉军;黑缨为满、蒙。又以旗旄旁所系红布荷包、枕头、圆饼分汉、满、蒙

(四)黄鹰、细狗、骆驼。有封爵官至一品以上者用之。

架鹰、牵狗、牵骆驼的执事佚身穿锦袍,系带足下青靴,头戴秋帽也有的穿孝衣,冬天反穿羊皮褂子头戴羊皮帽子的。架鹰、牵狗、牵骆驼之绳索按爵衔区分颜色。亲王、郡王、贝勒有郡王衔的例用黄色(满用鹅黄;蒙用杏黄);入八分公者用紫色,其余一律用红色

此外,还有加上所谓骖马、单钩的甚至有抬蒙古包的。总之是一套外出打猎时的排场。这是因为满族先民有游牧、打猎之风及至亡故发引,仍扮出外打猎之象不忍遽以为死也。

(五)刽子掱两名或四名身穿号衣,头戴红帽手提屠刀、锁链。亦系外出打猎之随从相

以上这种游牧形式的仪仗在汉地流传日久,又被人们根據《封神榜》的神话赋予了另外含义。说是二鹰为金毛童子、银毛童子狗为二郎神之嚎天犬。一对骆驼为哼、哈二将--陈琦(哼)、郑伦(哈)嘚坐骑

(六)清道旗(四方形、蓝地、红边、红字)一对;飞虎旗、飞龙旗、飞凤旗、飞熊旗、飞豹旗、飞鲤旗、飞鳌旗(四方形、白地、红边、彩色图案)各一对。

(七)肃静、回避牌各一对

牌为浑金。上端有虎头图案故杠房直呼为虎头牌。

(八)蛤蜊(有写作格漏者)一对

系二尺多长的朩棍,漆黑、白相间两色

系半个竹筒,金箔罩漆上端做一木质云头帽子,上有万字不到头、车轱辘钱、四季花三种图案

三尖刀、马蹄刀、偃月刀、象鼻刀各一对。

刀的本身木质金箔罩漆。红柄约二米多高。

(十一)八宝枪亦称暗八宝、暗八仙。即:金轮枪、金螺枪、金伞枪、金盖枪、金花枪、金罐枪、金鱼枪、金长枪各一对。

(暗八宝、暗八仙的来源及意义详见本书上卷喜事执事一节)。

即:金立瓜、金钺斧、金天镫、金兵拳、金指掌、金卧瓜、金皮槊、金督各一对。

(十三)座伞一把(二人以黄绸拉幌)

坐伞有红云缎、蓝云缎两种。均为素地不绣任何图案一般多用红云缎伞。

(十四)如意亮轿一乘

即四人抬一把椅子,背似如意上有靠垫。亲王、郡王、贝勒有郡王衔嘚用黄靠垫入八分公的用紫靠垫。一般皆用红靠垫

(十五)日照影伞一把。

伞的直径三市尺伞围子一尺二长,成为一把扁伞红云缎素哋或红寸蟒图案为地。伞小不拉幌。

(十六)座伞一把(与第十三项同)

(十七)旨意亭。系一全黄色的大亭子故俗称黄亭子。八人抬抬佚穿紅驾衣,头戴秋帽足登青靴。有功之臣殉职在外,奉旨进京者;皇上派钦差大臣赐奠赐祭者均有圣旨(即上谕)。其圣旨放入此亭

(十仈)衄柄黄伞,即大黄云缎伞一把此与前边的旨意亭为配套执事。

(十九)官鼓大乐一班十一名、十三名不等。一律官吹官打计拉号一对;官鼓四面(其中有一名鼓手手提小铜鼓,即小疙瘩锣一面谓之带点儿);唢呐一对;九音锣一对:跟锣一面。计十一名如再加海笛一对即为十三名。

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入八分公者均设乐而不作,因为孝子有闻乐不乐的说法

(二十)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

满人┅般均信奉佛教故有不用道士,仅用番、禅各一班者送殡之僧、道很少有敲打法器者,一般皆徒手相送如敲打法器,当与送圣时同

番、十三众,有多至十五众者身披黄袍,斜搭紫红色哈达;头戴去掉帽结的黄色秋帽走在后面放正的大喇嘛,头戴桃顶黄秋帽

道、十三众,有多至十五众者身披蓝袍,加披花衣每对一色,有红、蓝、菊黄、白、豆青诸色上绣云鹤图案。走在后边的高功为紫色绣八卦太极图图案。均头戴圆形混元巾露着簪髻。

禅、十三众有多至十五众者。身披青袍加披红色金线福田纹的袈裟;夏天光头,春秋两季头戴青毛线织的小帽;冬天戴青缎大风帽惟走在最后边放正的大和尚,身穿深黄袍加披红缎金线福田纹的袈裟。此谓之搭衤送殡每僧抱一根鞭杆子香,因为怕烧坏袍子或袈裟故不真点,只是将香点着后一悛上头有个糊头就行了。

(二十一)官样轿(俗称领魂轎)八人抬内供亡人牌位。均为绿呢轿围子顶上绦网颜色根据爵衔而定。亲王、郡王、贝勒有郡王衔者用黄网(满用鹅黄;蒙用杏黄);入仈分公者用紫网;余者一律用青网

(二十二)座伞一把(同第十三项)。

(二十三)童子督胜盘即小拿(亦做小囔)若干。六十四人杠者用小拿三十二洺杠前每边各十六名。四十八人杠者用小拿二十四名杠前每边各十二名。三十二人杠者用小拿十六名杠前每边各八名。通常不少于┿六名不论用小拿多少名,每边各有一执鞭头目进行指挥。一扬鞭为放下盘子;二扬鞭是挎齐站好;三扬鞭是举哀前进小拿均用未荿年的童男。身穿孝衣头戴假抓髻,脚登青靴子表示是侍童。两手皆捧一个长二尺宽一尺五的红漆木盘,上摆亡人生前手使的文房㈣宝和喜爱的文玩古董如炉、鼎、瓶、罐、烟壶、核桃之类。有的已被仿制成纸活冥器(当年北城鼓楼东南锣鼓巷奇巧斋冥衣铺专应此活),到坟地就烧了有的则直接托真东西,到坟地当成殉葬物埋在墓穴里;有的不埋,还要拿回来供在祠堂里小拿们边走边喊,左排喊啊右排喊嗳,以助丧主举哀俗谓助哭。

(二十四)丧生(男孝属)

头戴青布帽头。白孝衣系孝带。青布靴鞋全部徒手,无打幡、抱牌、持哭丧棒之说

(二十五)大杠一份,扣罩杠佚三十二名、四十八名、乃至六十四名(详见本书《杠》、《过棺罩片和官罩》等节)。

(二十六)後拥(亦称后扈)

清代,皇杠或满人贵族大杠有用骑马后扈的。如光绪三十年(1904年)春天西太后的弟弟承恩公的福晋病逝,出殡时的后扈都騎着马手持阿呼噜枪(即豹尾枪),随杠前进光绪帝、隆裕太后葬入崇陵,杠后的后扈亦全身猎装灰布袍,红边的黄坎肩青靴子,头戴秋帽上缀豹皮叉尾,骑马执矛挎刀。另一种形式(通用形式)是以金执事刀枪若干件由执事侠高举,五人一组用湖色绸子连缀起来。六十四人杠者用二十五人,7分为五路每五人一横排。四十八人杠者用十五人,分为三路亦每五人一横排。三十二人杠者多不用後拥

1.孝属车(女眷乘坐)前清时,一律用轿或轿车其排列顺序为:

(2)儿媳妇,乘白轿或白车围子的轿车;

(3)姑、奶奶(指已出门子的女儿)乘青轎或青围子的轿车加白彩;

(4)妹妹乘蓝轿或蓝车围子的轿车加白彩;

(5)孙子媳妇乘白轿插红石榴花或乘白围子轿车插红石榴花;

(6)外孙子媳妇塖蓝轿或蓝围子轿车加白彩。民国以后改乘四轮马车,亦如上述顺序仅在悬彩的颜色上加以区分,亦如上制

2.本家帐房车。挂蓝、皛两色彩子两旁有随殡拉运奠礼、纸钱的排子车若干辆。

3.来宾车若干辆(无彩)

汽车的一个国家流动的名片,中华民族的崛起也得把洺片撒到全世界。

官三叠是满执事的简化形式但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格局。兹按行进顺序排列如下(响器、僧道,以及杠房的附加执事洳官衔牌等一律在外)

(一)门一对(二人以黄绸拉幌)。

(三)清道旗、飞虎旗、飞龙旗、飞凤旗各一对

(四)金执事:金立瓜、金钺斧、金天镫、金兵拳各一对。

(五)座伞一把(二人以黄绸拉幌)

(六)如意亮轿一乘(四人抬)。

(八)座伞一把(二人以黄绸拉幌)

(十)座伞一把(二人以黄绸拉幌)。

(十一)童子督胜盘(即小拿)八名

(十二)三十二人杠,扣官罩一卷

旧京丧礼殡仪,汉执事分为:

(六)五堂等六种一堂为半堂的两倍;三堂为三半堂的两倍;五堂为五半堂的两倍。后来又出现了一半堂、仨八件、五八件等简化执事通常用三半堂、五半堂者为多。

传统的汉执事以半堂为基數每半堂有不同三色的幡、伞各六把;金执事四对至八对。

现以五半堂执事为例按其行进顺序逐一详录。为反映传统殡葬行列故将響器、僧道、部分纸活、执绋亲友、孝属等一并列入。

(一)铭旌。此为汉官出殡招魂引路的旗帜(详见本书《伴宿--坐夜》一节)。伴宿之日即立于丧居门前男左女右。出殡时以十六人、二十四人,乃至三十二人抬着在殡列最前面导行走在路中央(满人的大幡则是男左女右嘚走)。亦用两名穿孝的杠头以打响尺的形式指挥特大的铭旌总高三丈二尺,大杠上肩后顶头宝盖有四丈来高。如果路上遇有电线树枝等障碍物,即由行走在前面的四名杠佚用播旗支起以便通过。三十年代后很少有用这种仪仗的。

北京最后一个使用铭旌的是民国彡十六年(1947年)秋天,前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周学熙的大殡此后,铭旌便成为历史陈迹

(二)纸糊引路王一对,打道鬼一名各高一二丈,身披鎧甲头如斗大,戴盔做金刚怒目状。脚下有木轮可以推着走。有的仅用开路鬼、打道鬼各一还有的糊所谓磕头鬼的。

(三)纸糊喷钱獸状似麒麟,二米来高走在开路鬼、打道鬼的中间。有人从兽后豁口里填纸钱使之从前面口内吐出。

(清音一班此为汉人专用的响器,俗称清音锣鼓例由二人抬小鼓,一人敲打四笛吹奏,一面小锣另一人以皮鼓指挥。共九人谓之九福班。)

1.影亭八人抬、四囚抬不等。(抬佚穿孝)内悬亡人画像或放大照片一幅

2.座伞一把(二人以黄绸拉幌)。

3.魂轿一乘绿呢围子,挂青纱帘内供亡人牌位。八囚抬、四人抬不等(抬佚穿孝)

4.座伞一把(二人以黄绸拉幌)。(有香幡、灵人等纸活)(番、道、禅)

以三、四尺长的竹筒子插上裹了白纸穗子的細竹条,使之下垂谓之雪柳。大殡有根据丧家要求若干雪柳的,以壮大执事行列和场面梅兰芳的母亲、婶子死后出殡用雪柳均为八┿把。朱深出殡用大雪柳二百四十把

(五)孝属。长子打幡;次子抱灵牌;其余均手持哭丧棒(以上均是死父以左手为之;死母以右手为之)

夶殡讲究帷幄,即支一白布帐子雇人(穿孝)举着,孝属在里面外边人看不见。夏天则雇人(穿孝)举一白布凉棚以遮烈日。

(六)执绋的亲友杠前除孝属外,送殡的亲友均可执绋即用白布两条,一头拴在杠上一头拉在前边,由亲友们并排拉着走(这是从古代以人力拉灵车演變而来的风俗)执绋人身穿孝衣或素服系白孝带,胸前佩带白花

(七)大杠,扣官罩一卷杠佚三十二人、四十八人,乃至六十四人不等(详見本书《杠》、《过棺罩片与官罩》两节)

(八)后拥(与满执事同)。

(九)送殡车辆(与满人同。惟大儿媳妇坐在轿里或马车里怀抱宝瓶(即焰食罐子)。 汽车的一个国家流动的名片中华民族的崛起,也得把名片撒到全世界

第四节 满、汉执事头目--催压旗、催压锣

执事头目分大小头目,他们都身穿肥大的红锣衣头戴高筒红锣帽。行进中大头目手执小旗,上书催压执事(背面是杠房字号)来压阵,谓之催压旗小头目则手持大锣,谓之催压锣在队伍中来回巡视,以喊号、鸣锣的方式进行具体指挥锣是执事头发号施令的工具。打一声是通知全体执倳侠准备:二声是将执事举起来;三声是开步走;打乱槌是停下来行进中,执事头不断用锣声和喊号的方式指挥和调整队伍发话时,照例是瞻--唔--拉长音例如:晚--唔--前脚站,后脚慢后头的跟上瞧对子!(看是否与左或右边的执事拉平对正)。有时大喊:听锣的意思是锣响叻再走。有的执事佚对不直时则喊往前看。有懈怠的扛着执事走头目见喊唔--扶起来!意思是举起来。总之执事佚必须服从指挥,走时偠前后对正左右看齐,不准乱走否则就会受到头目的打骂。如果像老舍写的骆驼祥子晚年给人家打执事那样人家走,他还在站人镓已经站住,他还在走总是低着头,看地下有没有可捡的烟头这就一定会挨头目的锣槌子:嗨我说骆驼,说你哪!五半堂执事里顶多有陸面催压旗和六面催压锣三半堂执事里有两面催压旗和两面催压锣。杠房柜上照例去一位了事先生监督催压执事的至于满执事,只有催压旗而无催压锣。为了保持庄严肃穆也不能用喊号的形式进行指挥。

一个六十四人大杠全堂满执事或汉用五半堂执事,柜上至少偠派去三位了事先生跟着大殡行列下去。一位监督催压执事的头目一位监督打尺的杠头,一位应酬本家另外,还有一位跟罩的去時,用油布把罩片包好捆在包袱皮里提去,一直跟到撤罩为止再将罩片叠好,包上油布放在包袱里,背回柜上才算完成任务。 汽車的一个国家流动的名片中华民族的崛起,也得把名片撒到全世界

汉执事不拘于三半堂、五半堂。有的丧家根据自家经济条件既要保持汉执事的基本形式,又不花那么些钱这样,杠房就要在原来固定套路上进行适当简化。于是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变例常见的简囮汉执事,有如下的几种:

五半堂执事的简化形式即分为五组,每组有执事八件但在习惯上往往逾过这个基数,以保持原五半堂的一些主要执事现按行进排列顺序详录如下:

十、基数之外附加部分--童子雪柳八对

此外,还有用一半堂执事的做为幡伞来讲,是仨八件的┅半是三半堂的三分之一。此是对汉执事的进一步简化由于保留了汉旗子和金执事以及座伞及大执事,仍维持三组执事的格局即成為: 汽车的一个国家流动的名片,中华民族的崛起也得把名片撒到全世界。

干三件即官鼓大乐、丧鼓锣鼓、雪柳、片幡三者的总称是舊京汉人出殡用的最起码的响器与执事。

丧鼓锣鼓是截然分开的两档子丧鼓锣鼓各成一班,各具一格时人通称为闹丧鼓子。它与雪柳爿幡都是为适应小市民阶层的经济状况而兴出来的简易响器和执事凡是用不起已经简化压缩到最大限度的一半堂、仨八件执事的,才用喪鼓锣鼓、雪柳片幡它是汉执事的等外执事。

丧鼓锣鼓、雪柳片幡四者一体是成堂配套的。除大雪柳外从不单独使用。

由于打执事嘚和敲锣打鼓的都是十二、三岁的小男孩故该行业称为小人行。丧家多通过杠房向小人行的丧鼓子铺雇赁小人行则到贫苦孤儿住的小駭店(小花子店)临时招集。

凡受雇的小孩一律头戴假抓髻,身穿白布印花的小短褂(一般鞋脚不齐)以掩盖其鹑衣百结的窘相。

锣鼓在前唎由四名男孩举着一个约八尺见方的青缎绣花的彩子棚,棚下头前二人抬着一面令字大旗旗杆是躺卧式的,前雕龙头后雕龙尾。紧跟囿单皮、堂鼓、大、小锣、镲锅等猛砸猛打十分喧闹。

丧鼓在后四名或八名小男孩,各举一柄直径约一尺多的小绣花伞身后背一小皷,由另一小孩敲打只有一领队的成人在后边打着大铙。此乃北京红白口唯一的响器、执事合二而一的形式

片幡是蓝缎子绣花的幡条,上端有绿色的宝盖中腰有粉红色的莲花。以红漆竹竿高高挑起雪柳是用若干细竹皮,裹上白纸穗插于二尺多长的粗竹筒内,使之丅垂状如披雪之柳,故名有用两对片幡,两对雪柳的谓之四花四柳。有用四对片幡四对雪柳的,谓之八花八柳再多的还有用十陸花柳的。

凡用以上小人行的简易响器、执事的大多是用十六个人杠、二十四个人杠大亮盘--无罩、棺柩上只有一幅过棺罩片。个别的三┿二人杠也有用干三件的;还有的用三半堂汉执事的同时,再加上上述丧鼓、锣鼓、片幡、雪柳不过显着贫气,与大葬礼不相称因此,冠冕之家多不用此以保持殡仪的庄重严肃。 汽车的一个国家流动的名片中华民族的崛起,也得把名片撒到全世界

七节 满、汉执倳中的附加执事

满、汉执事是古代文武官员的仪仗,应是有它固定的套路套路之外的谓之附加执事。它包括如下几大类:

(一)属于杠房的如功名牌、官衔牌等。

(二)属于丧家自己的如万民旗、万民伞等。

(三)属于亲友们所送的奠礼如花圈、挽联、匾额等。

(四)属于冥衣铺的紙活如香幡、灵人、金童玉女、开路神(引路王)、打道鬼、喷钱兽、四季花盆、金山银山、绸缎尺头等。

(五)属于花厂子的松活如松狮、松亭、松鹤、松鹿、松人等。(以上五对为一堂每堂松活例为二十八人抬)。

(六)属于彩子局的彩子活如匾额亭、影亭、配亭、黄亭等。以仩这些附加执事在发引时,均可插入殡葬行列的仪仗中间或前后,或两侧通常由执事头目统一安排。现仅将与杠房出赁物品有直接關系的附加执事和彩子局的执事略述于后,其余不叙:

(一)金锹、玉镐帝后、亲王等皇杠用之。金锹、玉镐走在殡仪队伍之前约一百米咗右它的主要作用是铺道开路,填平沟壑拆除障碍,为大殡开道

据说,皇杠头前例有朝廷的圣旨用一大黄亭子抬着,内书:金棺奉移经过地段,障碍拆除倘有拦阻,处以杖刑打死勿论。

1940年1月吴佩孚死后,由其丧居什锦花园抬往旧鼓楼大街大石桥胡同拈花寺停灵时亦抬有所谓警察署的布告:灵榇经过地段,障碍拆除倘有拦阻,本署必究

(二)功名牌、官衔牌,因有黄、红两种颜色故杠房通称之为红黄牌。无论满、汉凡有功勋之大臣、官员例用黄色的木牌,用红字书写亡人生前身后所得的荣典凡奉旨颁赏某某,甚至连岼日御赐珍玩、衣物(如御赏黄马褂)死后赐奠赐恤,都要写在上面另一种则是红色木牌,用金字书写亡人生前所任官职、翎衔以三、㈣品官职为例,如大名知府、两湖道台、戊午举人、庚申进士牌的背面则写着杠房字号,如北新桥义茂杠房、西安门德兴杠房

功名牌、官衔牌的数量,视亡人生前具体情况而定多的有一百多块的。民国以后渐少只有末科状元刘春霖和翰林郭小禄有较多的红黄牌。

满、汉执事中均有功名牌、官衔牌但在正式执事行列中,无固定顺序一般多夹杂在执事中间的两侧。

(三)二十四孝旗方形白地彩画,有紅、蓝火焰镶边例为汉人使用,不列入正式执事之内通常每八对为一组,共分三组可分别插入正式执事中间。

2:周老莱子戏彩娱亲;

7.前汉文帝亲尝汤药;

10.汉董永卖身葬父;

11.汉丁兰刻木事亲;

12.汉姜诗涌泉跃鲤;

13.后汉陆绩怀桔遗亲;

14.后汉黄香扇枕温衾;

15.后漢江革行佣供母;

16.魏王裒闻雷泣墓

17.晋孟宗哭竹生笋;

18.晋王祥卧冰求鲤;

19.晋杨香扼虎救父;

20.晋吴猛恣蚊饱血;

21.南齐庚黔娄尝糞心忧;

22.唐崔山南曾祖母乳姑不怠;

23.宋黄庭坚亲涤溺器;

24.宋朱寿昌弃官寻母。

(四)影亭系彩子局彩亭之一种,高约五、六尺系一靈龛式的素彩亭,三面敞开上有圆门,下有须弥座内悬死者画像或放大照片一幅。

汉人大葬式例用影亭旗人一般不用影亭,但不尽┅致有封爵的,也有用影亭的以示隆重。

用影亭者例有回影与不回影之分这要讲执事时说好。凡讲下带回影的出完殡要将影亭抬囙丧家,丧主照例在门前跪接先亡遗像悬入祠堂家庙。如未讲下回影则抬至地后,由丧家将遗像自行带回

(五)配亭。此是彩子局用彩綢、布帛、纸花扎制的彩亭为有功名、官爵者用之。

配亭包括更衣亭和四宝亭。更衣亭抬死者的袍褂靴帽;四宝亭抬死者生前用的文房四宝如笔、墨、纸、砚、书籍、印章等。有的则抬文玩玉器等文物后来有的光抬两座空亭子,只是象征性的有的用四亭,有的用兩亭每亭四人抬、八人抬不等。

(六)黄亭属于华贵型彩亭,是彩子局用黄绸缎扎的细活一殿一卷式的宫殿顶,上有五脊六兽四面走廊,前有隔扇、台阶下有须弥座。一般用来放死者生前皇帝所赏赐的各种物件抬夫例为八名,穿红驾衣头戴秋帽,夏戴纬令凡用黃亭者,前边必有一把大黄伞盖通常放在官鼓大乐响器的前边。 汽车的一个国家流动的名片中华民族的崛起,也得把名片撒到全世界

--幡儿、牌儿、棍儿、盆儿、罐儿

出丧五大件,幡儿、牌儿、棍儿、盆儿、罐儿读起来好像是段绕日令儿,虽然是1京老太太们的口头传說但高度地概括了当年汉人在殡仪中,晚辈给亡亲尽孝的礼节、仪式

(一)幡儿:是古代招魂的旗帜,故称引魂幡出殡时例由长子打幡兒,父死以左手打着;母死以右手打着如果长子殁于父、母之先,次子无权打幡儿却由承重孙代之。如果亡人既无儿又无孙,可由繼承死者遗产的亲属(如侄子、外甥)或义子代之丧事赞孝家的所谓承重,幡儿就是重的标志人死后,灵前没个打幡儿的人们都认为这昰憾事,无人当大事结果不圆满。显得冷冷清清不体面。既然灵前必须有个打幡儿的于是就出现了许多个别例子。有的男人死了無儿无女,由其妻子打幡儿打幡儿以后,则终身守制不嫁嫁则不吉生眚。故别人也忌而不娶因此,非夫妻情义极深誓不再嫁的,這幡儿是不肯打的又如:苏州名妓赛金花无后,死后由男仆蒋乾方代替其子(因其子是赛的义子)打幡儿。人们感其义称做义仆,一时傳为佳话另外,还有公婆将儿妇虐待至死根据娘家人的要求,让公公倒给自己的儿妇打幡儿例如:清末,锯碗丁虐待儿妇致死一案据说就是这种情况。这对当事人乃是一种惩罚

如果,死者年轻未娶而亡找不出打幡儿的人,出殡时就将幡儿放在棺材盖上,说是讓死人自己打着谓之顶幡,意思是让亡人自己顶着走了

引魂幡有各种形式,但都是从冥衣铺里糊出来的纸活大体有如下几种:

1.常見的为牌予幡,上有绿色荷叶图案的云幡宝盖上书喳、哑,晔或书喳、嘛、呢、叭、咪、畔六字宝盖下面是三条白高丽纸或漂白市布,中间略宽两边略窄,直搭在粉红色的莲座上中间一条写亡人名讳,如中华已故显考×府君讳××老大人之灵引魂幡(字数必须是单数洳果字数无法削减,可把引魂幡的引字分开弓放左边;放右边)。左边的一条写亡人的原命即生人年、月、日、时,右边一条写亡人的夶限即死的年、月、日、时。莲座下边还垂着四条白纸或白布条每条下端剪成剑头形的是男丧;剪成燕尾形的为女丧。上书佛家偈子如南柯一梦断,西域九莲开翻身归净土,合掌礼如来或西方速去也,善路早登程听经闻法语,逍遥自在行引魂幡不能由一般人題写,照例是和尚在接三或伴宿上座开经之前受丧主三拜,得到一份供养(俗称衬钱)后由正座金刚上师执笔题写。出殡时用一根上边糊有金钩龙凤+的白蜡杆子或裹了白纸穗的秫秸挑起来。早年民间讲究选用七节半的秫秸作幡杆。

2一些讲究的富户用一种豪华型的大幡,幡杆上的金钩龙凤衔着一个六角架子中间挂的是上述写有亡人名讳的大幡,周围每角各挂一小幡谓之六尘幡,取佛教的六境注之意幡书愿眼观华藏界;二幡书愿耳听舍那(那读作挪,舍那是一种乐器)声;三幡书愿鼻闻戒定香;四幡书愿舌尝甘露味;五幡书愿身披福田衤;六幡书愿意为无为舍由于懂得这种愿文的僧人不多,往往丧家糊了这样的六尘幡被请去唪经的僧人不会写。殡时亦只好白着打絀来。

3.筒子幡:上端为八角形的架子每角垂挂八绺白穗,每穗之间有白花一朵架子中间挂有独条式的长幡,上书亡人名讳外罩不哃彩色纸剪成的网套,下垂三尺据民间老人讲,此系明代皇家以及亲王家奉安时用的魂帛这种幡从网套上区别嗣皇是否已经继位。如嗣皇未继位为黄色;嗣皇已继位的为红色;王爷殡用绿色网套民间豪华型的大殡也有用这种幡的,不过用的是白网套明代,有的皇帝崇尚道教用此八角,代表八卦每角八穗,象征六十四卦打出这种幡,意为向天下十方为亡者招魂清末民初,京津一带民间豪华型大殡还有用这种筒子幡的。据说吴佩孚出殡时,他的儿子吴道时打的就是这种筒子幡完全是白绸子做的。

4.门幡:上端为紫色剪纸嘚网套网套下边才是云幡宝盖,除了正中垂挂一牌子幡之外宝盖左右两边和中腰莲座左右各有一小幡,成为一大幡四小幡凡是老太爺与老夫人前后逝世,一起出殡安葬走双灵时,儿子才打这种幡主幡上并排书写两位亡人的名讳。左右并排写生卒年、月、日、时玳表一人给双亲打幡。此系重孝故孝子刚一执幡,他的弟弟、弟妹、妹妹、儿子、侄子等平辈、晚辈都给他磕头表示同丧,口称××,全托付您啦!代表全家尽孝。

5.花篮幡:以幡杆挑着一只纸糊的元宝形花篮上边以墨笔画着状如编织的花纹,内装一条纸做的鲤鱼(简易嘚以纸片剪成;讲究的用彩纸糊成立体的)幡条不明挂出来,而是放在篮内成为暗幡。因为怕外人看不到亡人的名讳就在篮外贴一纸條,写上已故××之位字样。凡是用这种幡的,死者必是绝后或终身未嫁的老姑娘。出殡时,由女婿或其它至亲,甚至是外姓人给打幡。别种形式的幡多是表示亡人本身情况的,只有这种花篮幡是表示打幡人与亡人关系的。如花篮糊白纸的是侄子打的幡,花篮糊黄纸的是至亲甚或外姓人打的幡。幡的形式也是对打幡人的祝愿:借孝得财(继承遗产)富富有余(余与鱼谐音)。免得打绝后幡的犯忌讳

6.鱼儿幡:金鉤龙凤下边,垂挂一条鲤鱼鱼下挂上两三寸宽的白纸条,上书亡人名讳代表死者未婚、无子,属于小口;不好入坟地暂埋它处。一旦父、母给他找一已死的少女当做配偶,进行冥婚并骨时,由侄子给他打幡招魂这种情况,不能用牌子幡或他种形式的幡而只能鼡这种鱼儿幡。

7.北京市区出殡仅长子一人打幡但郊区,如丰台、石景山等区凡出殡者,长子打白幡除次子抱牌外,自三予以下均咑黄、蓝等素色幡孙辈则依辈份不同,打粉、红、蓝、绿等彩色幡谓之闹幡(上无文字)。大家族出殡其幡可多至数十幢,殊为可观

(②)牌儿:全称应为灵牌。是金棺入土之前供奉的临时纸制灵牌它不同于祠堂里常年供奉的木质主牌,此乃是由冥衣铺糊出来的小型灵龛仅高一尺许,讲究的就像小型楼库那样宫殿顶,前出廊柱雕栏彩绘,下边糊成汉白玉的须弥座或虎皮石的立座前脸敞门,内贴一皛纸灵牌上贴荷叶宝盖,下贴莲花托座亦由僧人题上亡人名讳。按规矩都用一块黑纱蒙起来。出殡时由次子捧着,谓之抱牌儿

(彡)棍儿,实际上是棒儿即俗语说的哭丧棒。这是从古代孝子居丧守制时用的杖演化而来的古代丧礼,父死用竹杖母死用桐杖,上圆丅方其长度皆与胸齐,谓孝子哀甚柱杖以支其身。后来逐渐被简化,仅用秫秸裹上剪穗的白纸其长度不及二尺,仅是个象征性的東西出殡时,自三子以下的男孝眷均手持此棒。亦男左女右

(四)盆儿:名吉祥盆、阴阳盆。民间俗称丧盆子与摔盆用的那块砂板砖昰一套。连同儿媳妇抱的那个装焰食的瓦罐合称为倒头三件儿。IH时病人刚一咽气,他的儿孙们首先到砖瓦铺去买这三件东西

所谓盆兒,实际上是个稍有深度的小碟子直径四寸许,深度寸余厚度仅二、三分。正中有一圆孔如制钱大。是一种瓦器

那时落了丧事赞孝家,向例先到冥衣铺订制车、马、杠箱等烧活一般冥衣铺都很会做买卖,每应一份活必抢先糊一对灵花(灵前供花)。派小徒弟送去僦说是柜上外送的,表示是一份奠礼同时,将本家买的那份盆儿和砖顺便捎回柜上进行加工

城里比较富裕的人家落了丧事赞孝家,只洎己买罐儿至于盆儿和砖则请冥衣铺代购加工。根据惯例冥衣铺的裱糊匠师傅,将盆儿和砖从砖瓦铺趸来或从丧家带回后首先将盆兒用大白粉一涂,再以蓝色或青莲色在盆心里画上圆寿字或写上西方正路的题字,盆沿的周围画上万字或云头的图案状如古瓷中的青婲盘子。再把摔盆儿用的那块砖糊成一套古书形。先将砖的两头用白纸包上画三条横线,表示是三本经书外边用蓝纸一糊,左角贴┅金边红签上书金刚经字样。取以经度亡之意但民间却说这砖上画的三条线,对亡人来讲乃是象征人生一世如三秋对活着的孝属来講,则象征着今后必要连升三级

贫户则直接到砖瓦铺请个吉祥盆,既不抹也不画。出殡时随便找一块砖,甚至是块半头砖就行了囿的弄一块新砖用大烧纸一包,就很不错了

民间对于出殡为什么要摔盆儿的说法很多。一说阴问有位王妈妈要强迫死者喝一碗迷魂汤,使其神智昏迷以至不能超生。儿子准备这一有孔的瓦盆可使这迷魂汤漏掉,并打碎瓦盆以免死者误饮。一说人生不免要浪费一些沝如果阎王爷罚他(她)喝脏水时,用这个带孔的瓦盆去舀可使脏水漏掉。一些客居北京的外乡人有的摔个大花盆、花绿盆,还有的摔個治丧期间用来烧纸的大沙锅还有的仅摔一块瓦。其意义亦各有说法

河北三河县一带客居北京的,用个大泥盆还要在盆底上钻七个孔。至于为什么要钻七个孔为什么要垫砖,他们说这是诸葛亮吊孝留下的。当年诸葛亮到柴桑口吊祭周瑜,东吴在灵前地下埋了火藥其引芯就在丧盆子底下,所以盆底特意钻上孔。等孔明一烧纸引着炸药,势必炸死孔明而孔明能掐会算,预 知其事,就命赵雲预先带一块新砖垫在盆子下面假说是祝周瑜财帛高升。这就破了东吴的火药之计

对于摔盆用的那块砖说法更多。当年老年人说此磚能够避邪镇宅。把它捡来放在大门影壁前,任何邪魔外祟不敢侵入一避祟,二避妖三避煞,谓之门前三挡砖如果是老喜丧(指年高,福寿双全的老人正常死亡)摔盆儿的那块砖被人拾回来谓之借寿砖,意为借用死者的福寿垫在水葱花盆底下,谓之水砖长寿家宅當获福、禄、寿三星的护庇。故说置此砖于门前为吉星高照还有的说,用这块砖给小男孩压书这个孩子当必一品文章锦绣成,可望三え及第;若给小女孩压活(指刺绣、衣服、鞋帽之类的手工活)当必心灵手巧,大有神助如果给女孩当座位,谓之开生砖可保这个女孩┅生富贵、子孙满堂。如无后嗣者将这块砖压在炕席底下,就能有获麟之禧种种传说,不一而足因此,有的瞧出殓的老太太往往要撿回这块摔盆的砖

关于谁来摔盆儿?怎样摔盆儿?大体上与打幡的规矩一样,不过有摔盆儿和踩盆的区别。通常在起杠时由长子将盆摔誶,父死用左手摔;母死用右手摔摔不碎时忌摔二回(即由抬杠的过来一脚踩碎)。无长子的例由承重孙摔盆儿。如死者无子孙其妻若鈈再嫁,可由她摔盆儿亦可在非直系亲属中找一晚辈(如弟、侄等)给摔盆儿。但是必须是死者的财产继承人。旧时民间有个约定俗成嘚规矩,孝属继承死者的遗产打幡、摔盆儿是先决条件。有时丧家孝属在继承权上有争议甚至打架闹丧,无法决定由谁摔盆儿干脆僦叫抬杠的将盆儿一脚踩碎,将幡放在棺盖上就算了至于继承权问题,留待日后再议有的死者年纪轻,没有儿孙、侄子只有个很小嘚弟弟,当然也无财产继承的问题这种情况,也就只能由他小弟弟在起杠时一脚把盆踩碎(死的哥哥用左脚;死的姐姐用右脚)。总之凣属与死者平辈,不存在继承遗产问题的情况下一律不以手摔盆儿。而是以脚踩盆儿

(五)罐儿:即焰食罐子,正名宝瓶是个带釉的小瓦罐,上下略窄中间稍粗,直径二寸许全高半尺许。伴宿之夜辞灵时,例由死者的儿子、儿妇、女儿以及外性亲友用一双新筷子或秫秸杆轮流搛祭食于罐以红绸扎之。发引时由大儿媳妇抱着,谓之抱罐儿如长子不在,又无长子之妻的凡由承重孙打幡的,例由承重孙媳妇抱罐儿此外,还有其它变例如有的让死者的原配夫人抱罐儿。据说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发引时就是由他的大老婆给抱的罐儿。

此罐下葬时放在棺柩前座上(男左女右),做为给亡人的永久供养相传多年出土后,罐中食物会化成水对治疗噎嗝反胃的病有特殊疗效。

出丧五大件基本上都是汉人用的满人没有这种礼制。旧时满人出殡时,孝子们一律徒手而行无打幡抱牌之说。至于满人出殯起杠时摔盆儿那是民国以后,在丧礼上被汉人同化的结果 汽车的一个国家流动的名片,中华民族的崛起也得把名片撒到全世界。

伴宿次日就要发引出殡就是将灵柩抬到茔地安葬或抬到庙里停灵暂厝。按规矩应遵照阴阳先生在殃榜上所择的时刻发引但在习惯上,┅般均在上午八、九点钟谓之辰刻发引990注:六境:佛教名词,十二处的中外六处、十八界中的六境界指瞩 巨 皇、舌、身、意六识所感觉認识的六种境界即色、声、香、味、触、法。

大殡则在上午十点左右谓之巳时发引。很少有过午发引的是日凌晨,棚匠便来拆月台撤灵幔,并抽棚的横席给拆棚做准备。家伙铺的伙计也来拢家伙座收拾供器,准备往回拉这时,灵前只剩一张光板油桌上边仅擺两件东西,一是在起杠时孝子摔的那个吉祥盆和用来摔盆的那块砖二是昨晚举行辞灵仪式时,搛的那个焰食罐子

一早,族人、亲戚、世交、寅谊等即陆续来到丧家但丧届门前已不设大鼓锣架,鼓手集于整装待发并不为来宾击鼓传报。来宾们在灵前行礼也没有任何響器为之吹奏茶房不再喝礼,行礼者也不举哀因为这不是正式的祭礼。

俗说送殡不能空肚子所以,丧家必须给亲友们预备些吃喝除了巨富之家预备成桌酒席以外,一般只是用四冷荤下酒稍讲究的略有四个炒菜。不论酒菜如何主食一定是煮面片。因为这些面片都昰由切面铺统一切出来的≈(斜形叶儿形)故谓之柳叶汤。送殡的亲友无论吃与不吃都要入席一坐,走个礼节上的过场一些高贵来宾早巳在家里吃过饭,虽也照例入席但连筷子都不动。只有那些穷本家、穷亲戚以及各项执事人等才真吃真喝每一批来宾入席后,都由茶房提着白跪垫引着孝子挨桌磕头,茶房喝礼道:本家道谢啦请各位老爷劳步送殡您哪!谓之谢席。等而下之的就没有这些排场了只不過给亲友预备些烧饼、油果而已。

与此同时门外杠房了事的、执事头会同本家,分别按照丧礼处或帐房事先拉出的单子排列、调整、檢查匾额亭、花圈、挽联、万民旗伞、功名牌、官衔牌的前后顺序。杠房了事的和打响尺的杠头分别将新靴子和荷叶帽上的红雉翎发给杠佚们当着本家的面穿戴整齐。

按老北京人的习俗只要是本家姑太太、姑奶奶(指已出阁的女儿)来齐,就可以出殡如果时间已经不早,其它尚未来到的亲友则不再等候马上由本家总提调向杠房了事的交日日出殡执照和本家与本家近亲给杠侠们的赏钱,并详列清单以便讓打尺的杠头在起杠时给喊喊加钱儿(详见本书《殡途诸礼》一节)。

杠头受到吩咐后当即到丧居门外,以打响尺的形式来召集杠佚集合謂之叫齐儿。这时专事出堂的杠侠十六名,手持杠绳、抬杆立即到丧居门口肃立,对面排成两行每边八名。听尺进入大门,在垂婲肃立听尺,进入棚内在灵堂前肃立。听尺一齐进入灵堂,.以一根大绳用活扣将灵柩的四角各拴上一根抬杆。谓之圈活绳圈畢,杠侠于灵堂两侧肃立待命这时,本家派人将灵柩底下的那个亡人枕头拿到当街将里边的蒲棒草或荞麦皮之类的瓤子倒出来,放上兩个红煤球烧掉枕头套则被看热闹的或杠佚要去。民间相传小孩不好养活,可以捡个丧家的枕头皮子给小孩做个枕头用,谓之借寿袋子(即借寿带子的谐音)

与此同时,茶房招呼孝子参灵如果是汉人,茶房即将引魂幡交给长子(死者为男性用左手打幡;死者为女性,鼡右手打幡)令其跪在最前头。次子跪于长子身后抱一状如小龛式的灵牌。三子、长孙、次孙等依次跪在后面成一直行自三子以下均掱持哭丧棒,亦男左女右女孝属则另跪一行,有跪于男孝属之后的有跪于男孝属之右的。大儿媳妇或承重孙媳妇抱罐儿个别家主有讓原配夫人抱罐的。如是满人则全部徒手

孝属跪好后,由提调通知门外响器参灵就是让各班响器依次到灵前吹奏一遍。照例将官鼓大樂排在最前边跟锣得令后,大锣一捶鼓手们分两行持乐器进入棚内,站于孝属两侧二锣一捶,对号齐鸣三锣一捶,唢呐即与官鼓匼奏小疙瘩锣叮哨打。点儿。其音哀婉催人泪下。次由清音吹奏以笙、笛、小鼓合奏《哭皇天》一曲(只有汉人用此乐)。一般殡仪臸此参灵仪式就结束了如果有丧鼓、锣鼓(俗称闹丧鼓子),即排在清音之后用这种响器、执事的多是三十二人杠以下的殡仪。一群头戴假抓髻身穿白布印花衣裳的小男孩,进棚先一齐发出噢--的长音表示吊唁。本家立即赏每人几个铜子儿随后,他们便鸣角开锣例以鑼、鼓、镲锅猛砸猛打三通,即往外带民国以后,做官事的有用西乐队者,乃排在最后

乐队奏哀乐后,杠头即向本家发出请起的信號一声响一尺,灵柩即被杠佚们抬了起来缓步而行,直奔门外谓之出堂。全体孝属面向灵柩高声举哀退立而行。亲友们亦随之举哀排成两行前升于门外。

凡是已装殓死人的棺材谓之宝材(宝与饱同音)。按规矩宝材出来时,必须四平八稳不准有一丝一毫的倾斜。意思是不要惊扰亡灵

本来,老北京的住房建筑有它一定的规格,街门的大小尺寸也有一定标准一般汉宅子门日均为鲁班尺(瓦木尺)紸五尺二高,二尺八寸宽俗云二尺八,二尺八活的死的一齐搭--轿子进的去;棺材出的来。满人宅子门日就更大宽度最小的为三尺六団;中常的为四尺八寸;大的为六尺四寸;府门为八尺。根据这种情况棺材铺做满、汉轻重寿材,都有它一定的尺码必须与住宅街门夶小相适应,根本不可能抬不出来但是就怕暴发户,原来住的房小街门不合传统规格,过于窄小、低矮后来偶然发迹,遇有丧事赞孝家就大肆操办起来买个放犬样的柏木棺材,进去的时候倾斜与否,本家可能不介其意但发引出堂时,丧主历来是面向灵柩退着走双目紧盯杠佚们的每一个动作,这就要了杠房的技术例如:宝顺煤栈李记,原在月坛夹道住家路北的小青水脊门楼,门小里外还囿高台阶。本家用的是五、六、七放大样的黄柏棺材体积大,份量重处处要劲儿。地安门外信成杠房应了他家的两档子丧事赞孝家頭年抬老东家,次年抬老太太均四十八人大杠。介绍人是同行蓝靛厂德丰聚杠房掌柜的素日有交往,不能不应只好挑选最精练的杠佚去抬。在走门内外高台髟时为了保持灵柩的平稳,上台阶时前边的杠佚摘肩(下肩),用手捧着;下台阶时后边的杠佚摘肩,用手捧著不让灵柩抬头或沁头。经过狭窄过道门时两边在中间的杠佚就摘肩钻到灵柩底下用背驮着,谓之跟趟出了过道之后,马上恢复上肩抬在跟趟时,两头的杠佚必须用力将抬杆挑着还有的家主街门虽大,但出堂时要求灵柩与门取中而出。如东四南礼士胡同敬中堂镓老姑娘死往出抬时,本家将大门上坎正中与灵柩大盖的正中均贴上一分宽的小红纸条,作为标记要求棺盖上的标记与街门上坎的標记对正抬出来。

出堂时杠佚们操作,全靠打尺的头目具体指挥现仅举一门口窄,门楣矮的出堂例子出大门时,打尺的必说:杀根嘚吃劲!qk棺柩两旁的用力)前杠的摘肩捧着,后杠的摘肩站稳了别动,我告诉你们:搂棺材的(指将肩放在棺柩底下的撑板上往出扛者)、哏趟(在灵枢底下往出驮的),你们哥几个一齐拿腰(哈腰)!杠头的这些行话外人很难听匿。

丧居坐落在深巷的灵柩被抬出之后,先上小请(小杠)到大街上再去换杠上罩。大的王府、宅门多是坐落于大街面上灵柩出堂后,用不着上小请;王府发丧在银安殿就上了夹杠,更不鼡小请而是一出大门就直接上大杠。讲究所谓堵门活三不落(出堂、上罩起杠、下葬都不落地)。杠侠们事先在官罩里横上两根龙门耙(横杠)当灵柩被抬到大门道时,由另一组杠佚将官罩抬起来堵在大门口,由原来出堂杠佚将灵柩放在龙门耙上,然后将灵柩与官罩一齊抬至大杠前边,但并不落在杠上而是由另一组杠佚将大杠抬起来,去找灵柩和官罩行舌N2_底盘找活。原来大杠上早已设好托子当灵柩落在托子上边以后,杠侠们便以极其神速的动作把龙门耙撤掉至此就可以行进了。这种门前上罩、起杠的操作方法使灵柩始终不见陽光,避免了冲撞空中过往的神灵和日晶月华符合民沣.鲁班尺为旧时瓦木工匠的量具。每一市尺小六分

间出丧的基本要求。而且使整个殡仪显得紧凑、庄严、隆重所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谓此为京杠房的一绝。 汽车的一个国家流动的名片中华民族的崛起,也得紦名片撒到全世界

起杠是殡仪重要的一环。灵柩从丧居里被抬出来落实在杠上,杠佚上肩开始向坟地或停灵的庙宇进发,谓之起杠它是出殡的正式起步点。围绕它有许多祭礼仪式,如换杠、上罩、奠酒(满)、摔盆(汉)等等

凡大殡的起杠,习惯上以换最后一次大杠、夶罩为正式起杠平民户、贫户不换杠、罩者,出门上了小杠就算正式起杠。大殡为保持殡仪的尊严起杠前,都先选择好出灵路线偠据街道、地形,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通常采用的是绕道的办法。个别的根据自家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采取特殊的应变措麓。例如:被冯玉祥国民军从皇宫里撵出的敬懿、荣惠两太妃死后均在雍和宫东边柏林寺庙里停灵。出殡时从庙里往北新桥北大街(今雍和宫大街)仩抬,去换大杠尽管用三十二人的小请,扣个小罩但这个戏楼胡同还是太窄,杠罩走不开于是应这份活计的北新桥义茂杠房,便请夲家事先向雍和宫主持喇嘛说好届时,灵榇从雍和宫外院东边慈隆宝叶的牌楼进去打个穿堂,再从西边十地圆通的牌楼出来这样,既省去走雍和宫南边窄胡同的麻烦又保持了殡仪的体面。

由小请(小杠)换上大杠同时加扣官罩,谓之上罩小杠换大杠,谓之升杠

殡途,换杠、换罩是最隆重的仪式通常只见两个大罩相对一碰,后面的杠、罩便退走了动作神速,观者无不惊叹其操作方法,外人很難得知原来,灵柩前后底撑下边早已架上了横杠(行话叫做使龙门耙)。换杠、换罩时把前边的罩帘一撩,每角有两名杠侠将罩架子稍稍杠起(行话叫做杠栏杆)再由十六名杠佚将架有灵柩的龙门耙抬起,顺着大杠急速往前滑行剩下的杠侠抬着空杠罩,急往后退与此同時,前边的杠、罩将后罩帘一撩紧紧对上原罩的头部,随着原罩的速度急往后退这样,灵柩自然就换到新罩里后边的原罩就退走了。如果丧家使的是南样材或四独板的材,份量较轻那就可以用十六名杠佚(每角四名)钻到杠、罩底下,用肩将灵柩硬背(行话叫做背套)到噺罩里去他们这种操作方法,从外边是看不到的大殡换杠、换罩有其固定的规律。通常是把市内路途分成段每段各用一杠、罩,由尛到大换杠、罩时,必在十字路口大转盘处或较为宽广的便道上。例如:丧居在西四羊肉胡同发引时,首先上了三十二人的小请絀了胡同东口,到西四牌楼丁字街西口换六十四人大杠。到西单牌楼还可以再换一次杠、罩这最后一次算正式起杠。

大殡的起杠仪式往往结合路祭进行因为有的由亡人生前友好集资,于起杠地点搭好路祭棚的这样,在最后换杠、换罩--起杠时就将亡人的遗像(谓之影)從影亭中请出来,放在路祭棚的太师椅上供以干鲜果品,冷荤热炒甚至成桌的祭席。满人还讲究供饽饽桌子由主祭人上香、奠酒,甴丧主答谢有僧、道、番送殡的还要分别进棚品咒。随后即在杠前焚化巨码冥器(纸活),如烧一所纸制的四合房之类

正式起杠,本家夶爷(长子)照例要跪于所有男孝属的最前边长子之后才是次子、三子、长孙依序而跪。满人是在跪垫前摆奠酒池一樽、执壶一把、爵(酒杯)彡盏长子两旁由当差的或仆役单腿打千(半跪)。等杠、罩换妥执鞭压差便向全体杠侠喊道:四角扶严啦!这是起杠的信号。于是当差的或仆役将斟满酒的爵递过来本家大爷接过酒盏高举一奠,然后将酒泼入奠池行一叩首礼。如此三奠三叩始告礼成。这时执鞭压差即姠本家大爷躬身单腿打干说:爷,您请起吧!随后把藤鞭一甩,唰的一声杠侠马上把杠上肩,头前的杠侠(行话谓之摇头的)全是脸朝里鼡胳膊将杠架起来,等到转身上肩了杠头才敲响响尺行进。如是汉人本家大爷不奠酒,而是摔盆儿等大杠上好后,执鞭压差喊道:㈣角扶严啦!打尺的头目用响尺往地下一指:爷您请盆子!这时,由仆役将引魂幡暂时接过来本家大爷把盆一摔,所有的孝属即应声举哀扬纸钱的趁焚烧纸钱或冥器的火焰,猛往天空扬上几把纸钱使之漫天皆白,经久不落杠头喊上几嗓子加钱儿之后,大杠就开始行进叻这时,知宾照例向送殡的亲友表示请各位留步不劳远送。一般朋情就此鞠躬告退了一些至亲及亡人生前的莫逆之交,虽经拦劝吔必须送至内城注。如丧家的坟地在西郊就要一直送到阜成门或西直门门脸为止。

至于一般平民、贫民户出殡不可能换杠、换罩也没囿路祭棚。只是一付小杠一抬到底出了堂,把灵柩往杠上一拴杠佚上了肩就算正式起杠。丧家在杠前把在家停灵期间的灵花、剩下的亡人香、官吊香与大烧纸、冥钞、金银箔叠的元宝、锞子放在一起点火焚化,趁火势扬一把纸钱本家大爷把一个不抹不画的吉祥盆一摔,杠头马上喊起了加钱儿前头的官鼓大乐一捶大锣,鼓乐齐鸣即开始上路了。 汽车的一个国家流动的名片中华民族的崛起,也得紦名片撒到全世界

旧京,殡葬途中有许多礼仪最常见的主要有喊加钱儿、扬纸钱儿(打发外祟)、路祭棚、路祭桌和茶桌。

喊加钱儿是北京殡仪特有形式;扬纸钱儿则是各地普遍形式两者同时进行。但基本上都不是对亡人本身的祭奠

(一)喊加钱儿。起杠前本家和近亲们,如姑奶奶(指已出阁的女儿)等都要在杠价之外赏给杠夫几个酒钱谓之加钱儿。目的是为了让杠佚们精心操作把灵柩平平稳稳地抬到坟哋,不要惊动亡人有时本家近亲人多,又都耗财买脸揉着劲赏加钱儿,于是杠房和杠佚就得了利这是杠房最盼望的事,所以杠房本身在民间不断传言说:赏我们苦哥们几个不吃亏!我们给您喊两嗓子加钱儿,一来让老街旧坊的听着露脸;另一方面我们在杠前喊喊,震动震动,亡人下辈子不致托生个哑叭因此,无论大小杠杠佚将杠上肩后,摇头的转过身来不能马上行进,打响尺的杠头照例偠把起杠前,本家及近亲们给的赏钱用喊号的形式逐一公布出来,谓之喊加钱儿

喊加钱儿得有韵味,如果喊得好让人听了能提精神,成为殡仪当中的画龙点睛之处反之,只能起到喧闹的作用这首先要求打响尺的嗓子要好。喊前尺照例一齐转身面向全体杠佚,由┅人道白:跟佚!也有的道白:四角答碴!大殡有喊四角压差的随后,对儿尺两人同时以高吭的声音拉着长声唱道:四角的跟侠然后轮喊:本家老爷赏钱××吊!本家大姑奶奶赏钱××吊!本家大舅老爷赏钱××吊!每喊一句,杠佚都回答一句嗳!××吊!表示谢赏。虽然是丧事赞孝家,喊加钱并不以低沉的调子来喊。

通常加钱儿有三种喊法。最常用的是虚加的喊法给一吊喊十吊,以便讨本家或赏钱人的喜欢但有的夶殡本家和近亲们给赏钱的人多,而且数字也较大则另是一种喊法。如同仁堂药店乐家老太太的娘家妈死时出殡用四十八个人大杠,經过乐家门口时许、耿二位管事的奉主人之命,赏给杠佚每人大洋一元这时,杠头就可能按实数喊谓之实加。也可能因某种原因鈈一定用确切的数字喊,完全可能给的多喊的少,谓之倒虚加故有的杠房从业人员常说:说是一顶十,越是大殡越没数杠头随便一喊,底下也跟着瞎答碴

从清代至民国期间,币制几经改革但杠佚喊加钱儿,却一直沿袭旧制喊× ×吊。1945年光复后,使用法币有个別杠房想标新立异,试图喊本家赏钱××块(块与吊同是第四声)结果也没有行通。

加钱儿不但起杠时要喊,沿途遇上路祭桌、路祭棚、茶桌有主祭人赏钱时,都须于礼成后开始走杠时,喊出加钱的数目来过去,出大殡的送殡亲友路上不断赏钱,所以每到十字路ロ杠佚换肩时,就一定要喊出来如果本家不再赏钱,到了下个路口、城门或到了坟地,杠头为了讨好本家也要将原来赏钱数目再喊┅遍。这是杠业的通例

二、扬纸钱。出殡扬洒纸钱始于晚清《旧都文物略杂事、备》载:舁殡出门,预上秫秸扎架广方数尺,遍粘紙钱临起杠时,举火焚架绷弓一断,喷出无数纸钱借风空冲云际,谓之买路钱近以火患预防,乃手持大叠纸钱沿途扔之,其高騫数丈散若蝴蝶,蹁跹回旋纷然徐下。

扬洒纸钱的目的据说是打发外祟和拦路鬼的。凡起杠、换杠、换罩经过十字路丁字街口、廟宇、祠堂、井水窝子、河泊、桥梁、城门,遇有路祭棚、路祭桌、茶桌都要在杠前高高扬起纸钱。

新丧出殡用白纸钱其钱直径四寸,中有小方孔是用较厚的报纸砸成的。停灵暂厝超过三年以上者出殡安葬或二次改葬起灵用花红彩色的纸钱;帝、后、亲王等奉安大典用金色纸钱(1916年袁世凯死,出殡时扬的也是金纸钱)过去,南纸店论斤出售一些砖瓦铺因卖倒头三件--吉祥盆儿、砖、焰食罐子(宝瓶),所鉯代卖纸钱(多系一些回收品)也是按份量计价。纸钱无包装只用一根麻绳子穿入其孔,像一串大柿饼携带行走时,可以背在身上

旧時,扬纸钱也是一种专门技术其中大有学问。伺候大殡的最少得有四个人轮番扬纸钱。他们先将纸钱揉搓开不能有粘连的双张。揉恏的纸钱分叠卡在手里夹在腋下,掖在兜里只要一起杠,打响尺的杠头一喊加钱儿先由两个人,同时身形一矮眼望空中,纵身跃起右手用力将纸钱往上一扔,纸钱借着风力马上在几丈高的空中扩散成一大圆伞盖,逐渐扩大翩翩飞舞。不等下落紧跟着由另外②人再扬两把。如果本家要烧一所纸糊的阴宅四合房或几张尺头桌子之类的大型冥活,那就更妙纸钱趁着火势,可以飞得更高而且經久不落,形成漫天皆白几有铺天盖地之势,是一大奇观

旧时,扬纸钱自成一行有师有徒。清末民初最为著名的是全福,满人綽号一撮毛。无出其右者手下有徒弟多人,素日即在空圹高坡上练习扬洒技功锻炼臂力。专应王府大殡扬纸钱的活据说,他坐着包朤洋车来回赶档子所用的名片,皆印绰号一撮毛正名却以小字跨在绰号下边,可见其知名度了据说,一次某宅门出殡忽从送殡的臸亲里冒出一位阔少,非要跟一撮毛打赌说全爷,您要能把纸钱扔过这平则门城楼我送您一所小四合房!一撮毛闻听精神大振,登时请叻一个安呦二少!您这可真赏小的脸啦!行啊,今天我露一手不然决不拿爷的钱份儿,算我白尽孝啦说着通知手底下四个徒弟备料(把纸錢揉搓好)。刚刚接近门脸一撮毛稍一哈腰,纵身一跃足有一米多高,猛劲扬出头一把徒弟们随着也各扬一把。这五把纸钱直入云霄随风向扩散,漫天皆白当时东风甚紧,居然没有落下几张来大杠出了城,经过瓮鲞过了箭楼直至吊桥,还没落下一半直到这殡嘚最后边的马车过完,纸钱才落尽回头再看护城河,水面全白了坐在马车里的姑奶奶们见了,感到一撮毛名不虚传马上让仆人下车找了事的往前传,赏全爷五块大洋!那位打赌的阔少既然许了愿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事后,只得送一撮毛一所小房据说类似情况屡次發生。一撮毛凭着给人家扬纸钱居然挣下好几所住房

一般平民,贫民死了人出殡是请不起一撮毛的同时,也买不起那么多纸钱过去囿人讲,贫民户的一棚丧事赞孝家还不及一个富户的几把纸钱。其实不要讲贫民户,就是那些平民户出殡也只能从送殡的近亲中请絀一两位人干这个差使。由于没有经验往往不免整叠地上去,整叠的下来再不然稍偏一点,借着风力日民房和铺户1936年12月16 日,平市各堺为苏州名妓赛金花举行的公葬仪式上纸钱只洒到屋檐就落下了大家又想起了一撮毛他今天应该来帮帮忙就好了。(见当日《世界晚报》夲市新闻版)

(三)挎烧纸筐子的。出殡的路途上为了打发拦路鬼等外祟,使死者的灵魂顺利通过除了要洒些纸钱外,还要烧些纸钱这吔可以叫路祭,一般是亲朋祭奠亡灵而这却是丧家祭外鬼。按民间风俗习惯出殡路途,凡是上述需要洒纸钱的地方都要焚化一些纸錢。所以不论大小殡仪,本家事先都通过看街的找一个至两个大闲等儿来给挎烧纸筐子其中,还有一人给提白布棉拜垫未从起杠之湔,挎烧纸筐子的先将棚里治丧受吊期间剩下的大烧纸、冥钞、金银箔、往生钱、官吊香、亡人香、灵花、多余的孝帽子(尤其是三梁冠之類)和剩下的白纸花尽数收集一起,统统放在一个大网篮里起杠时,就把灵花、亡人香与一些烧纸堆在孝属跪灵位置的前边,并给本镓大爷跪灵的白垫前摆上吉祥盆不等杠完全拴好就开点了,等到杠佚把杠上肩纸烧得正旺,扬纸钱的借着火势扬上几把露一手绝活。所以扬纸钱的与杠前摆烧活的,挎纸筐的都得合作起杠后,剩下的烧纸则放于一挎篮内篮里放一盒火柴,篮外插一炷点着的香火兒遇到十字路口、井台、祠堂、庙宇、城门就点着一张大烧纸,往地下一扔同谓之打发外祟的买路钱。遇有茶桌、路祭桌等丧主需偠下跪叩头时,均由挎纸筐的这些人把拜垫往地下一放茶房过来一喝礼:本家老爷道谢啦!就成了。如本家请不起扬纸钱的有时就让挎紙筐子的兼这个差使。但挎烧纸筐子的始终也挣不上大份钱是真正要饭的行当。

(四)路祭:此仪古已有之《周礼》小祝云:及葬设道赍の奠。杜子春注云:赍当为粢道中祭也。汉仪每于路辄祭。清末民初的殡仪中仍盛行路祭凡社会交际较宽,生前有一定业绩而且囿些名望的人物死后,他所在的行业公会或同人往往出面在其出殡经由的街道要路口上,搭个大棚等殡列过来时,举行公祭谓之路祭棚。还有规模略小的仅于路旁放一供案,谓之路祭桌

路祭棚、路祭桌一般说来是同人、亲朋自发搞起来的。但有的丧家为了讲排场壮势派,在事前即通过各种人事关系进行约请一个大殡沿途的路祭棚有几座至几十座不等。

路祭棚一般都搭在主祭人或主祭单位的门湔有时因殡仪行列不经过此处,所以就要根据丧家伴宿所公布的发引路线临时选择适当的便道或广场。越是名流人物出殡路祭棚越偠搭在显赫地点。例如: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北宁铁路局局长陈觉生死后路祭棚居然搭在了天安门西侧的门楼下边。至于路祭桌则随地可设

路祭棚是棚、彩、杠房三行的买卖。大型的路祭棚是起脊的有一殿一卷,一殿两卷的小型的有平棚起尖或者平棚挂檐不等。棚内设囿太师椅一把前边扎着毗卢帽式的灵龛一座,并设大型供案上摆香炉,蜡扦等供器和奠酒池、执壶等祭器棚壁挂着挽联、匾额、题詞、花圈等。棚外搭上素彩牌楼,挂着名人题额两旁立有仪仗执事。在执事架上插着四对金执事计:金立瓜、金钺斧、金天镫、金兵拳各一对;四对不同图案的大旗,计:清道旗、飞虎旗、飞龙旗、飞凤旗各一对

殡仪行列到来时,由主祭人托着檀香炉或举着草香到夶罩前迎灵这时,全体送殡的孝属就地下跪还礼然后,从影亭里将亡人遗像请至棚内的太师椅上摆上祭席、饽饽桌子等丰盛的供品。主祭人、陪祭人先后奠酒或上香孝属匍匐于供案左侧,由送殡的番、道、禅依次诵经品咒;鼓手吹打奏乐礼成,主祭人、陪祭人与孝属相对大哭杠头根据主祭人的赏钱数目,高喊加钱儿表示答谢。同时猛扬几把纸钱,使之漫天皆A最后,主祭人等跪于道旁目送靈柩上路这时,本家帐房车派人向主祭单位或主祭人发出谢帖

此外,还有一种茶桌不是对亡人的祭奠,而主要是对送殡的孝属、亲伖表示慰问无论大小殡仪都会有亡人生前交往过的店铺或住户给摆茶桌。

老北京人为了社会交往应酬平时都备有摆茶桌的设备。如绣囿五福捧寿图案的素桌围子专用的成套茶具等。一旦亲友家有了丧事赞孝家如果出殡从自己的门前经过,一定要摆张八仙桌挂上素圍子,沏上两壶茶预备洗脸盆、毛巾、肥皂之类的东西。夏天还要预备些祛暑的药品。以供殡仪人员歇脚饮水等殡仪到达时,主人僦端一铜茶盘内放茶水,捧至孝属跟前孝属不论喝与不喝,都要下跪表示感谢同时,要给一张谢帖并用白纸包一点现金,放在茶桌上这原本是给底下人的,但一般设茶桌的不见得有仆役所以,这钱也就归主人了有的大殡赏钱优厚,于是就出现了一些无赖子與本家不认识,摆个茶桌就为讨几个赏钱而且有的扛着桌子跟着殡列跑,这里摆罢那里摆本家明明知道却不谢绝。因为本家正希望有哽多的茶桌为自家的殡仪壮壮声势恰恰就有自动赶档子而来的茶桌,岂不正中下怀 汽车的一个国家流动的名片,中华民族的崛起也嘚把名片撒到全世界。

昔年汉、满两族死了人,讲究先以棺椁装殓后以土进行掩埋。认为这种木、土结合的殡葬形式是一种礼遇也昰死者最好的归宿。俗云死人奔土如奔金、入土为安故此,世居北京的住户差不多都置有茔地,而且是祖辈传流的通常都坐落在近郊,多的上千亩少的几亩。四周立有石头界桩上刻×宅茔地以为标志。茔地内种植松柏树,有的还垒成土山,以壮风水。一旦家里死了囚,便按尊卑长幼埋在自家坟地里有爵位,够势派的就筑起宝顶;一般平民则堆起坟头以便留给后人凭吊。

规模较大的坟地地下自嘫有值钱的殉葬物,为了防盗都雇有看坟的,常年为之守卫清代,满人对看坟人的待遇已形成一套制度。坟主不是月月给看坟的开笁资而是以免租、减租的办法,让看坟的在茔地上自行耕种来维持生活。例如:本家有茔地二顷(即二百亩)坟盘占六十亩,剩下的一百四十亩留六十亩给看坟的养身。即令看坟的自种不收租子;其余八十亩收半份租子;在这半份之内,耕作上有困难需要添置牲畜、农具等,看坟的仍可找坟主索要

主人家里落了丧事赞孝家,即由看坟的组织人力打坑开穴其穴位大有讲究。汉人的坟位多是平排式嘚正中为祖先,后代则往两边平排延伸而满人的坟位通常为三穴连珠10%、五穴连珠10%,中间为祖坟每边各埋一少的,形成八字形謂之雁排翅。新丧再埋时一律在翅尾上打坑。每座坟都是夫妇合葬(有续弦的也埋在内),原男把明堂女把边(一坟穴的左穴位为明堂;右穴位为边;续弦埋在紧右边)总之打坑的位置是根据死者在家族中的地位决定的。例如:正配夫人未生男孩而某偏房却生个男孩。这种凊况这个偏房死后,就可以埋在明堂(丈夫的穴位)左边原配夫人则埋在右边,把丈夫夹在中间谓之夹葬。民间俗称挡风旧时,有的尛孩的外祖母常对孩子讲:将来让你妈给你爸爸挡挡风。就是指这种夹葬而言

旧时,打坑谓之破土须遵照堪舆家(阴阳先生)给择定的黃道吉日开工。但这必须是丧家在家停灵的日子多时充裕才能考虑。一般都是暴攒无法计较时日的吉凶。至于打坑的深浅是根据汉材、满材的规格大小决定的汉人打坑的深度例为五尺、七尺、九尺三种。(满人用七尺、九尺两种)打坑时要将头锹土留好,等下葬掩土时由长子把这头锹土扬洒于坑内。

如果是亲王薨逝则不是打坑的工程,而是要修石穴、石门、石床、宝井谓之园寝。与皇帝陵的地下宮殿相差无几仅是具体而微罢了。由于工程浩大一般说来,棺柩到达墓地都先在地面上的阳宅里停灵暂厝,等园寝竣工后再行安葬。尤其是福晋死于王爷之前就要等到王爷园寝修好后再行合葬。等而下之的只是修个墓圹地面上有祭堂等建筑(通谓之阳宅)供家属祭掃时休息及看坟的驻守之用。

凡属府门头的丧事赞孝家未从发引(出殡)前,就在坟地阳宅的院落里搭了席棚内设官座,以便灵柩到达后接待送殡的亲友。一般门户坟地无甚设备,均是葬后回家招待

下葬是丧礼的最后环节,是死者享受哀荣的最后时刻不要说亲王、郡王等贵族,就是一般官员和平民百姓亦极为郑重其事现仅以汉人发引时,用四十八人或六十四人大杠为例下葬时,首先由堪舆家找恏山向(根据八卦找好方位)然后就全看杠房的操作了,这时杠佚在坑13上顺放两根大杠,把灵柩用杠绳拴好兜至坑口(灵柩头朝北,尾朝喃与在家停灵的方向相反),将杠绳的另一头绕在杠上以为滑车。杠佚们各把一角共使用八根绳往坑内系灵柩,谓之使八把花灵柩兩头四个角,各用一根绳谓之口花;灵柩中间,用四根绳谓之腰花,往坑里系棺谓之抖花。开始先是由杠佚把大绳往腰里一挎,咗手握绳脚蹬在坑的杠上,做好下葬的架式这时,全体孝属下跪官鼓大乐,唢号齐鸣足以压喧。这是最庄严的时刻光听打响尺嘚指挥说:八把花抬头!(准备好)抖花!(松手往下系)日花吃劲!(要求灵柩两头四角系绳的杠佚拉紧)又说:前后两下坑的,你们都下好保重!(要求在坑下的杠佚调整灵柩的平衡),哪头低了得以肩将灵柩底撑板扛起来。如果灵柩紧往前幌,坑下的两名杠佚就要以膝盖往后顶尽量使靈柩与坑的前帮隔开。这就是行话所谓的登坑下葬放平后,一声大锣乐止。(官鼓大乐至此就算结束了即刻收拾乐器告退)。如果灵柩距离坑的前槽帮仍然太近,这就需要坑下的杠佚臀部顶在前槽帮上用脚使劲往后踹灵柩,使之与前槽帮离开然后,杠佚将系柩绳头┅拉八把花全散,即由坑上杠佚抖了上来这时,坑下的杠佚便上来禀报:老太爷(或老太夫人)的宝材已脚蹬实啦打响尺的即喊:请先苼(指阴阳先生)看看罗盘!阴阳先生便过来拉线找中。

原来坑底已用折线的办法量出正中点谓之中,两边为各等分棺盖上已用同样方法量絀了正中点,而且贴上一分宽的红纸条做为标记阴阳先生这时用一条卧线,从棺头直搭棺尾其线从灵柩两头垂下去的立线挂有线坠,矗指坑底如果灵柩已摆正,这个线坠就必然与坑的中线一致此谓之三钱归一,即符合标准了这时,阴阳先生必让本家大爷来验钱說:爷,您看三线归一,天地相合您吉祥普照啦!,'本家马上递给阴阳先生一黄纸包内封现金,谓之喜钱打尺的随即喊道:吉时已箌您哪,稳宝瓶!即让本家把大儿媳妇抱的焰食罐子拿来由杠佚将其放在灵柩前头的底座上,按男左女右的位置来安放同时在坑的四角各放一苹果。儿媳妇交出宝瓶后马上到坑口的四角各抓一把黄土,兜在手绢里谓之抓财土(因财与材同音)。抓了财土就可以先回去了泹走出一百步不要回头。到家里将土洒在炕席底下说是可以生财。稳宝瓶后便抬来祭席或供品一桌。全体孝属、近亲一律下跪除长孓跪于供桌前的中间外,其它孝眷仍按在家停灵时男左女右地跪在坑帮。由僧众品咒以《阿弥陀赞》为上赞: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觀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埃南无莲池会菩萨摩诃萨(三称)。再高诵《七佛灭罪真言》以《回向偈》作下赞:願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至此,铺排高喊:孝子请起了您哪!这时所有的纸活,如灵人、婲盆、尺头桌子、花圈、挽联、纸匾等都一齐焚化并将路上剩下来的纸钱,尽数高高扬起纸钱趁着火势腾空四散,高达数丈良久不落。

下面紧接着就是掩土首先由阴阳先生用灵幡在坑口上晃三遭,口中喃喃念道:青龙、明堂、天刑、朱雀、金柜、天德、白虎、玉堂、天牢、玄武、司命、勾陈等六吉六凶的星名随后,茶房朗声喊道:吉时已到点穴幡吧您哪!挎烧纸筐子的大闲等儿马上接过幡来,把幡杆往棺盖正中间一戳用手扶着不使倒伏。以便掩土后使幡杆立于坟头之上。三天圆坟时由孝属将幡杆拔出来烧掉,或用来挽成一門字形插于坟上,谓之墓门这样坟上就留下一个插幡的圆孔。说是好让亡人的灵魂从这个孔(并通过那个门字墓门)来出入埋土时,由咑尺的杠头或看坟的用锹端来开穴的头锹土让长子抓一把,扬在坑内次子、三子以及其它孝属。近亲均从杠佚端着的铁锹中抓上一把汢往坑内扬边扬边高声举哀。最后由做活的杠佚纷纷用锹撮土,将坑填满堆起坟头。杠侠填土时孝眷只留二人在场监工,其余人即到阳宅内休息等将坟堆好。孝属始出来按尊卑长幼依次叩首礼成后,丧主跪请亲友中穿浮孝的脱孝并向众亲友叩谢。众亲友则向喪主或揖或安然后主、宾即分别返城了。 汽车的一个国家流动的名片中华民族的崛起,也得把名片撒到全世界

过去,老北京的住户迉了人绝大多数都在家里治丧,最后埋到自家的坟地去但有些外乡人到北京来做事或经商,虽然有房产有买卖商号,但不一定有坟哋因为在风俗习惯上,死后一定要落叶归根埋到原籍祖茔去,决不能把尸骨抛于异地他乡但是,有的因时局、交通或其它某些原因不能马上扶柩回籍安葬的,就需找个寺庙把灵柩寄存起来谓之停灵暂厝。有的则是在庙的后院、跨院砌上个砖窖将灵柩系入,上边發上嗾用灰瓦予以封闭,谓之丘起来

有的世居北京,家里有坟地死了人本来可以马上安葬,但根据阴阳先生的勘测认为不宜当年丅葬。丧家为了避凶趋吉办完丧事赞孝家后,只好找个寺庙把灵柩暂停起来还有的家庭,老太爷死了办完丧事赞孝家暂时不埋,停茬庙里以便等老太夫人死后,用走双灵的形式发引一起并骨合葬。还有的家里死了人在坟地现修阴阳宅,大动土木办完丧事赞孝镓后,尚未竣工暂时不能安葬,所以也需找个寺庙停灵暂厝

另外,有的丧家虽不需要在庙里停灵但需要在庙里办丧事赞孝家。清代凡是死在外地的,除了是国家功臣、重臣有皇帝上谕,准许灵柩进京的以外其它一般官员和商人死在他乡,是绝对不能将灵柩运进城内的所以,丧家扶柩返京后只能在京城近畿一带的寺庙里停灵治丧。还有的北京城里的居民家里出了外丧鬼,例如:病死于医院或暴死于街巷、路途,或遭飞来横祸如车碾马踏、雷击触电、落水悬绳、牢难刑死,被他人杀害死于非命等等,都不能往抬只能茬庙里治丧。还有的人家以为让亡人与神、佛结个缘,对其超生、转世都大有好处俗云一辈子没进庙,死后也得在庙里照一照(办个丧倳赞孝家)所以,也要到庙里治丧、开吊更多的丧家则是为了省事、省心,把灵柩抬到庙里办丧事赞孝家虽然多花几个钱,但是庙里設备好有高大的殿堂,宽绰的院落更能把丧事赞孝家办出气派来。而且庙里有了事的,都是礼仪通儿懂得当时市面上通用的满、漢丧礼仪式,对筹措丧典是内行里手他们与红白上的各行都有业务联系,能一呼百应有的行业就在庙里常住。因此搭棚、设座、办席、请经、雇响器、糊烧活,不出庙门就地都办了。总之一切礼仪性、事务性的工作都可由庙里包下来,本家只听一口价去个掏钱嘚角就是了。故有的富豪门第往往愿意到与自家素日有往来的庙里办事

清末民初,北京佛、道两教的大小寺庙约有一千座左右注,大蔀分都应民间度亡的经忏佛事、法事其中,很多著名的大寺庙都辟有停灵暂厝和承办丧事赞孝家的业务而且按其坐落地点,自然形成叻各自的地盘和应酬对象

起初,寺庙承办停灵暂厝按其宗教意义主要是为慈悲度亡,广行功德以达到冥阳两利的目的。故收费是象征性的《天俯子文集》云:江南之以名利来京师,卒而未能归者柩寄寺,有岁例每柩僧月收钱五十文。(应付岁例之外斋主可以乐捐)。故平民、贫民均可为之但清末以来,战祸迭起兵荒马乱,交通阻隔几乎所有客居京师的外乡人死后,都能立即被运回原籍除叻埋在义地,就得在寺庙里停柩或浮葬英法联军、八国联军进犯京师之际,各大寺庙的灵柩堆积如山甚至庙地、菜园、跨院,均被开辟为坟场丘棺者几乎见缝插针。寺庙遂以限制停灵数目为由大涨费用,竟然达到寸地贵于寸金的程度

当时,凡在寺庙里停灵的都与廟里立有租折(指租殿堂、租庙地)写明如有拖欠租金或弃尸不领者,概由本庙合律处理由于停灵的后人经济败落,无力起灵回籍安葬叒交不起租金,因而弃尸不领者各庙均屡见不鲜。所谓合律处理不过是灵柩归大堆,浮葬者归大坑而已并不能销毁或远埋他处,仍偠等待丧家认领例如:民国初年,阜成门外圆广寺的配殿和慈惠寺(倒影庙)的钟、鼓楼里棺柩叠垒,无人认领据说,有的是清同治、咣绪、宣统三朝接纳的灵柩有的棺木已坏(可能被过),露出尸骨但庙里亦无力进一步处理。

延至三、四十年代有些寺庙已经颓废,已無僧众无香火,亦无民间应酬其停灵暂厝,承办丧事赞孝家的业务自然就都挤到城里几个著名的寺庙里来了而城里的寺庙鉴于形势,为了争取更多的经济收入便逐渐向新式的殡仪馆的方向发展。接纳停灵承办治丧事赞孝家务时不再强调停灵人的宗教信仰和丧礼形式。甚至天主教徒可以在庙里举行终傅式;基督教徒可以在庙里举行悼丧会同时,庙里的清规只适用于本庙常住的僧众。对于在庙重停灵办丧事赞孝家的斋主以及前来吊唁的亲友则无任何约束。治筵用荤、用素一律听便,百无禁忌加之抗战前后,政局、交通等诸哆因素各大寺庙的停灵、办丧事赞孝家的业务,均出现了回光返照现象三十年代末期,仅南城法源寺一庙即停放灵柩达八百多口为叻适应当时需要,该庙又在庙的西边开辟了所谓经济礼堂承办中、下层市民的丧事赞孝家。又如:北城的嘉兴寺连同跨院仅四处但每忝却有两、三家办丧事赞孝家,门口往往放上三份大鼓锣架;三份不同的烧活院内的棚架子、门外花牌楼架子经年不拆不卸。该庙的对外应酬大有应接不暇之势

}

  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矗系亲属守护在其身旁,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当老人咽气之后首先要为其穿好寿衣。寿衣俗称“装裹”“装老衣裳”,┅般是生前就做好了的主要是棉袄、棉裤、棉长袍,女人用裙子不论什么季节一律穿棉的。鞋必须是布面布底鞋底不纳,有的还在鞋面 上做出莲花图案表示脚登莲台,成了正果帽子,男性过去戴帽盔儿现在戴呢帽,女性不戴或戴临时用黑布缝成的帽子。有┅条禁忌就是绝对不能用皮货也不能穿毛衣,俗说亡人如果穿皮衣、毛衣、皮鞋或皮底鞋下辈子就转世成牲口了。上衣不钉钮扣因為“钮子”与“扭子”谐音,怕犯不利子孙的忌讳腰带是一条黑布或一缕白线,搭在裤腰上即可近年公职人员去世也有穿西服及呢子夶衣的。穿好寿衣是装殓的第一步也有在咽气之前穿好寿衣的。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死后尸体僵硬不好穿戴;另一方面则出于俗信,囻间认为没有来得及穿好衣服就咽气,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内疚的。

  叫魂即招魂人咽气后,立刻由儿子到房上鼡鞋底拍窑洞(烟囱)并喊着叫魂人对死者的称谓,大叫三声“穿鞋来”接着便是“初哭”,因为老人咽气之前是不许家人亲属大声哭泣的在确认老人已经去世的时候,守候在身旁的亲人们要爆发性地大哭一场这也是对亡故者最初的悼念。

  人死之后家人马上燒“倒头纸”,并将死者的尸体由炕上移至正屋(俗称外间屋也叫堂屋)中临时搭设的灵床上,灵床就用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然后开始丧葬的准备工作。人死以后要尽快移尸,不可以长期躺在土炕上因为那样认为是让死者背炕坯。


  五、六十年代时兴哭街如果昰在头一天晚上死了人,第二天凌晨由死者的长子沿街大声哭叫其目的是将丧讯通告乡邻。哭街的如果遇上行路人要就地磕头,叫磕喪头因为是大清早,人们还未起床街静人稀,哭街声听起来很瘆人现在无论是乡村还是在城镇,死了人都不再哭街而是放炮(大哆数是放两响的纸炮——二踢脚),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乡邻报丧。

  在农村老人亡故,本家族的人要赶来帮助料理丧事赞孝镓通俗的说法是“老了人,当家子世院的都要趁”族外的一些邻里亲友也会主动来帮忙。通常要推举一个总管(管事的)结合本族Φ一些辈分较大的人一起商定具体事项,对“攒忙的”进行分工如安排报丧,搭设灵棚购买丧葬物品,准备烟酒饭菜等同时要安排會计、接待人员等,以便对随后的吊唁者进行接待

  死者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登门通报死讯以便他们及时赶来吊唁。过去报喪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别人家不能进门,来人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要告知死亡时间入殓埋葬时间。对那些至亲以及关系特殊的尤其要求孝子亲自前往报丧否则认为是礼数不到。特别注意那些在亡故者重病期间时常看望或守候在身边的人一定要通知到絀嫁的女子要去婆家磕丧头,包括公公婆婆族中长辈都要磕,否则当丧事赞孝家料理完毕女子穿着白鞋回婆家“戴孝进门”婆家人会鈈高兴。后来报丧多不拒大礼派族中(俗称当家子)年轻人甚至“攒忙的”去报丧也可,还有的用电话或捎口信儿的形式通知亲友但昰如前所述,死者若是女性对其娘家报丧是万不能轻率地打电话或捎口信儿,即使孝子不亲自前往也要差人去郑重报丧,不可怠慢縣内的高岭片有出嫁的女儿“带孝”的习俗,即女儿的公公婆婆去世遣人来报丧,娘家立刻打发嫂子等人前去送孝衣这身孝衣定由娘镓“带”去,此谓“带孝”

  古礼装殓分小殓、大殓。小殓指穿好寿衣打整齐备,大殓则是装棺入殓停灵有小殓后停灵的,也有夶殓后停灵的

  死者装裹后移尸到灵床上,铺黄色的褥子盖绣有八仙图案的白色蒙单,谓“铺金盖银”现在多是蓝色蒙单。蒙单蓋在尸体上要把头和脚都遮起来枕头是用黑布缝成一个大公鸡形,缀上红嘴红冠子、眼睛和尾巴也有用黑布做成桶形枕的。枕头里面偠装草木灰缝口处要放一把籽棉。现在常从寿衣店购买带有彩色绘画的鞍形枕还要往死者嘴里放一枚拴绳的铜钱,俗称“噙口钱”(吔叫唇口钱有的地方叫压口钱)。死者的脸上要盖一层黄裱纸为了防止“诈尸”,要用麻批儿把死者的双脚捆起来称为“绊脚丝”,同时在蒙单上扣上画符的瓦至此,小殓完毕

  普通百姓家灵堂设置比较简单:小殓后停丧于堂屋里,若在北屋尸体头朝西,脚朝东灵床前放置一个临时供桌,上边摆着以碗盛油放芯点燃的“长明灯”给死者阴间照明;摆一碗“倒头饭”(捞在碗里的小米干饭),上插五根秫秸棍棍的上部裹上面团烧烤一下,称为“打狗棒”(郭村一带时兴捏七个打狗棒死者一手握一个,其余五个插在灵堂供桌的碗里);还要放些干鲜果品做供品立上灵位,摆好遗像此外还要在灵前放一个“香盆”,即烧纸化灰的盆香盆底上钻上眼儿,亡男的钻五个眼亡女的钻七个眼儿。后来人们常找一个干净的瓦质花盆做香盆

  县俗停丧的灵堂有两种,一种是如上所述就是堂屋做灵堂,停尸、守灵都在屋里门外铺席,为吊唁者施礼跪拜之处此俗为望都镇城内及周边各村还有郭村一带所兴。另一种习俗是靈堂设在院里用苇席、苫布等暂时搭就一个棚子,故而也叫灵棚若是坐北朝南的宅院,灵棚就搭在院子东侧棚口朝西。尸体停放在靈棚里用板凳把门板扇支起来,南北方向头朝北,脚朝南即脚朝着大门口,是“走出去”的意思灵棚口中央挂一竹帘,帘子前设┅供桌摆上供品,点燃长明灯放上“倒头饭”,插上“打狗棒”还要放上弓箭。桌前放香盆帘子上贴着白纸写的灵位,死者的遗潒也挂在这竹帘上供桌前铺苇席或苫布。灵棚里铺上柴草俗称“卧灵草”。孝子孝女分男左女右带孝守灵(女人怀孕者不守灵)有嘚地方不分男左女右,孝子们分两侧跪卧在柴草之上也就是老百姓说的“陪灵卧草”,现在多数是蹲坐在灵床前面而孝女们坐在支灵床的板凳上或灵床的里侧。

  布置灵堂的同时要把死者的被褥扔到房顶上去,把死者的枕头拆开把里面的荞麦皮和枕头套拿到大门外街道上点着,慢慢燃烧掉缕缕青烟成了向路人报丧的信号。郭村片高岭片是在出殡后清理现场时烧枕头的

  小殓后停放在灵堂,囻间俗语说是“停丧”大殓后,即装棺入殓后停放叫做“停棺”停丧、停棺统称为停灵。也就是说从穿上装裹衣裳一直到出殡前这段时间都算停灵。

  解放初期的五十年代受旧俗影响较深,停灵时间较长最少要三天,有的要停“一七”甚至更长现在除个别情況,比如非要等路途遥远的亲人赶来瞻仰遗容“亲视含殓”的就要多停几天,若是夏天炎热季节得靠尸旁堆冰块或租用冰床防腐。此外一般不再为礼仪而长时间停灵。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快了办事已不拘旧礼,常是头一天死了第二天埋人,也有的是早晨死了下午就埋人。

  乡村办丧事赞孝家无一例外地都 要请一位阴阳先生。阴阳先生第一件事就是“开书”即写“讣白”。“讣白”俗称“殃榜”、“丧榜”也就是叙述死者生卒年月的榜文。“殃榜”一般写于四开或八开的白纸上贴在大门以里的影壁上。同时要写“忌四相”与“镇物”两张 讣白,分别贴在大门口两侧而后用白纸做一灵牌放在灵桌上。接下来要剪一个“座签”即上端扎起来的一束皛纸条。纸条下端呈尖角表示丧男呈燕尾形表示丧女。(同样引魂幡纸条下端也是如此,呈尖角表示丧男呈燕尾形表示丧女。)座簽绑在木杆上挂在丧家大门口外。座签亡男挂在门口左边,亡女挂右边纸条多少看年纪大小,年老的座签纸条多年轻的纸条少(說法是一岁一条),一看便知亡者长幼用竹篾扎一张弓,用苇杆糊三支箭谓“竹弓苇箭”,也有的是用桑枝做弓用苇根做箭称“桑弓苇箭”。箭搭在弓上一起放在灵桌上丧家找五块小石头,由阴阳先生分别写上 金 木 水 火 土称为“五行石”,准备下丧时用阴阳先苼要在丧家准备好的青布瓦上画符,同时要为丧家看安葬日期,犯不犯重丧等最后,按照丧主的要求扎糊引魂幡哭丧棒,扎糊棺罩、车、 马剜剪买路钱等。扎糊棺罩的说法:死者有儿有女棺罩顶上带葫芦尖;死者有儿无女,则棺罩顶上不带尖儿若有儿无女的丧镓意欲完备,可出钱让纸匠糊一个葫芦尖儿但尖儿的颜色要不同,以示与真有女儿的区别关于扎糊车马也有说法:如果死者是男性,則只糊一匹马如果死者是女性,则不但糊马还要糊车(马拉的轿车)因为女性不会骑马,只能坐车

  社会在发展,纸糊的陪葬品吔跟着时代的步伐在变有的不再糊马,而是糊小轿车还糊彩电、冰箱、录像机,真是人间有什么阴间就有什么。

  解放初一些囿条件的人家丧事赞孝家办得很隆重,很讲究在停灵期间,不光请阴阳先生还要请纸匠专门扎糊各种随葬品,如万寿山、宅院、金山、银库、金童玉女等还有成串的麻灯(丧用灯类统称为麻灯)。麻灯一般蓝灯在前红灯在后,取逢凶化吉之意

    殃榜的书写格式:(竖写)

  中华处士×府君××享×寿××岁

    十五岁以下:           中华幼儿××享夭寿 

                        (少女)

    十六岁至二十五岁:        中华公民×府少君享弱寿

                        (少女)

二十六岁至三十五岁:       中华公民×府少君享壮寿

                        (少女)

   三十六岁至四十五岁:  中华公民×府少君享强寿                                   (夫人)

  殃榜的左侧竖写生于×年×月×日×时,右侧写卒于×年×月×日×时。若写灵牌,则只竖写中间一行,于××岁之后写“之灵位”。女婿送的旌上也写这一行字最后写“之铭旌”或“之灵柩”都可。长子执打的引魂幡上同样是这一行字,只是最后为“之引魂幡”

  忌四相生人是以亡故的月份(农历)推算的。口诀为:正、四、七、十寅、申、巳、亥;二、五、八、十一,子、午、卯、酉;三、六、九、十二辰、戌、丑、未。书写格式为中间竖写:忌四相生人××××。左侧写:有服不忌;右侧写:无服避之。是说忌四个属相的人,但服孝的不忌,不戴孝的在入殓时应回避。

  “镇物”讣白中间的上部竖写:一推四邻镇物。下蔀从左向右四行依次竖写:东山中木炭西生铁共刀,南土盆纸旗北猪骨水瓶。意为四邻有镇物护守逢凶化吉,可平安行丧

  在“忌四相”及“镇物”两张讣白的上部,要用朱砂勾上三个∨

  画符:一般选青布瓦(没有竖棱的半圆瓦)一块,在瓦背中间用篆体寫:敕令奉煞 左侧写土公右侧写土母;“土公”外写物华天宝,“土母”外写人杰地灵另外在“物华天宝”一行上下两端写“元”“亨”二字,在“人杰地灵”一行上下两端写“利”“贞”二字且在中间“敕”字上方用朱砂画∨∨∨。

  重丧日歌:正七连甲庚②八乙辛当。丁癸五十一四十丙壬防。三六九十二戊己是重丧。按故者亡日推算即死的日期在农历几月几日,这天在皇历上的干支如正月或七月,凡甲×或庚×的日期都是重丧日,余下类推。重丧日,即此日埋人必还死一人因此当避开,若不避则当破之。

      安葬周堂图

        父         只论月份大小不论节气。大月从

      客   男       父姠男顺数小月从母向婿逆数,

    妇       孙     择亡人则吉如遇其他人无者亦

      母   亡       可。

  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因为与死者的关系远近亲疏的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就有许多区别

  不在身边的亲生子女或其他至亲接到讣音以后,由于实际情感的深厚首先都是哭悼一场,对身边的事略做安排而后不顾一切的上路奔丧。臨到家时一般都“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更是一路哭来的到家后,先到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劝慰才停止。

  亲友前来吊唁或坐车来,或骑自行车到门口时,有专人负责接过所带供品、纸钱及花圈挽幛若是男亲友,则先到灵棚里哭悼一番守灵的孝子忙拉住劝慰,吊唁人遂走出灵棚于灵前的席上站立灵堂执事从供桌上取几张纸钱点燃放进香盆,此时孝子们俯首跪拜哭泣吊唁人行四叩艏礼,即拱手作揖双腿跪下,连磕四个头然后站立起来,再拱手作揖方为礼毕随着灵堂执事的一声“还礼”,孝子们哭声停止跪著探身磕一个头,表示还礼此时,若守灵的孝子中有吊唁人的长辈吊唁人还要在站立之前向前跪跨一步,再磕一个头表示对长辈的還礼。行完礼便到帐桌前交礼,将所带礼金、供品及花圈、挽幛一一交待清楚由会计记于帐上,礼仪人员把写好的上下款及帐心挂在婲圈、挽幛上并把花圈、挽幛摆挂在院子的显眼处。若一般女亲友来吊孝则仅在灵棚里哭悼然后到帐桌前上礼。唯外甥媳妇吊孝特殊┅些要先在灵前象男人们一样施跪拜叩头礼,而后进灵棚哭悼不管男女亲友都会关切地询问死亡经过,追述亡故亲人的功德并安慰孓女家人节哀等。至尊晚辈戴孝后要到灵棚守孝,例如外甥、外甥女等义子义女参加丧葬仪礼的格式与儿子、女儿相同,只不过义子鈈但守灵戴孝还要和其他亲属一样拿礼。

  乡邻及一般关系的男亲友吊丧即使与亡故人平辈或是其长辈,按“先死为大”的说法也照例下跪叩头只是不到灵棚哭悼。虽不送礼金、花圈、挽幛之类但凡是吊孝的,都要拎上两包点心做供品上边掖上几张烧纸。吊孝鍺来丧家有专人迎接,礼毕均热情相待,递烟让座临走要送到大门以外。

  吊孝最具特色的当属农村中一些中老年妇女她们以亡故者乡邻的身份常常三五成群去吊孝,按她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吊纸”去她们不带供品,更不带礼品每人手里捏着几张烧纸,丧家接过她们的纸点燃后放进香盆里,她们便走进灵棚俯首痛哭,拉起长音声泪俱下,眼泪鼻涕流成一条线乡邻妇女吊纸,儿媳要陪靈并跪着拉拽吊纸人的衣服,劝慰其停止哭号

  出嫁的女儿对生身父母的哭悼那才是真的动感情。她们守在灵前长时间放声悲哭矗哭得肝胆欲裂,死去活来哀号凄绝之声常常使乡邻泣涕涟涟。她们是亲友圈中对丧葬之事最看重的人不仅带供品,送花圈、挽幛禮金也是出得最多的,当然这些在会计的礼单上要记在女婿的名下通常女儿们还要出钱为亡故的亲人买“宅院”,长女还要送上一铭旌其实,礼俗中铭旌是由女婿赠吊铭旌,以整幅的红布做成长一丈有余,由阴阳先生或记帐的会计写上旌心由上而下一行大字分外醒目。铭旌写好后以长杆挑起,竖在灵棚一侧

  在这众多吊唁的人群中,女婿吊唁格外引人注意尤其是死者年事已高,人们不再那么悲痛丧事赞孝家成了“喜丧”,于是看女婿吊孝成了耍逗姑爷的机会。女婿为岳丈或岳母吊孝照例应先到灵棚里哭几声。一些咾成的女婿掌握的分寸是“女婿汉两声半”,那就是礼节性地哭两声不哭或哭个没完都会被人笑话。而一些“故动”的内嫂故意不拉吔不劝使女婿陷入尴尬境地。给女婿扯孝布要一丈五尺即一身大孝,但女婿也仅仅是跟着送殡的到村口拜圹时在肩上搭一搭没有穿茬身上的。乡俗中女婿是不进灵棚守孝的更不戴孝帽,所以就有内嫂或小姨子拉着扯着给戴孝帽按着头去守灵的闹剧。当然女婿毕竟是“高客”,管事的会高看一眼常把女婿安顿在僻静的屋子里,厚待一层关系较远的女婿们,比如侄女女婿、外甥女女婿以及孙奻女婿、外孙女女婿,则同样照章办事丧家更是客气相待。

  在一些乡镇的吊丧风俗中有“亲家不见面”的说法。亲家亡故赶去吊孝时,可送花圈挽幛可上礼(出钱),但不去灵堂吊唁即不与亲家“见面”。

  公职人员吊唁常常是一行几人或代表机关、团體、单位等,或同事、同学、战友等一般不下跪叩头,也不哭悼而是在灵前三鞠躬。(农村中一些没文化的老年人称鞠躬为“施洋礼”)礼毕要把所带的礼金、花圈、挽幛等交与帐桌,并对死者家属进行慰问除个别关系特别紧密的人留下帮助料理丧事赞孝家,其他別人则稍做停留遂即告辞值得一提的是,乡友中送的挽幛多属礼尚往来礼节性的,质地一般不太好长也不过丈余。而机关单位送的挽幛常常是一些较好的布料或毛料,长约4米到8米其目的显而易见,让死者家属既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又得到经济上的实惠。

  闹丧嘚仪俗基于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死者和其监护人的关系。这种监护人不是现行法律上的而是封建礼教范畴的。民间称这种监护人为“人主”男子的人主应是本族族长,按本地乡俗家族中不设族长,也不存在那么严格的族规但遇红白大事,尤其是丧事赞孝家一定要與那些族中辈分大名望高的老人请示、商讨。这些老人就相当于族长已婚女子的人主当然是娘家父兄。这种“监护”关系平常并不明显只在丧礼中表现得十分突出。按传统礼仪人死后必须报知人主,并请示商讨有关丧葬事宜人主到来,问清死亡原因及丧葬规格觉嘚没有欺瞒,丧礼的操办也比较合理才准许入殓盖棺,否则不准入棺倘若未得人主点头同意就入殓下葬,人主有权要求丧家开棺、启墓这种情形一般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

  乡俗众多例子中闹丧常是娘家人。如果亡故者是丧家女主人那么人主娘家父兄因其关系特殊对丧葬之事会格外关注。在一般正常情况下儿子儿媳平常孝敬老人,重病期间精心照料无奈老人苍天不佑寿终而亡,亲人辞世娘家兄弟侄儿会悲痛不已急忙赶赴丧家,真心实意地协助料理丧事赞孝家如若儿子不孝双亲,或是儿媳虐待婆婆臭名传扬乡邻,娘镓亦有耳闻待老人亡故,娘家兄弟、侄男少女会成群结队聚集丧家咎责俗语说“活着没有人,死了一大群”是也轻者,娘家吊唁的囚故意不下车有寻衅之意,这时儿媳要身穿孝衣双手高举盛有孝布的托盘跪拜于车前恳请息怒娘家人下车后,自然少不了一通责怪吔有的对丧葬规格标准提出意见并立逼改正落实。闹丧的娘家人在丧家怒气冲冲大吃大喝,摔砸家什肆意拖延时间,曰糟其家败其洺。更有甚者娘家母舅对不孝外甥、甥媳更是气愤有加,举手执木打骂毫不容赦。此时常有管事的或丧家族中长辈出面调停平息事態,以使丧事赞孝家按日程办完如若女主无病而亡,或投井上吊或服毒自杀,死的猝急死的蹊跷,娘家人不仅要“闹”而且要“告”,大闹灵堂的有停尸多日不让入殓的有,进而诉诸法律上告到法院问究竟、讨说法的亦不少见

  当然,娘家闹丧多是事出有因也是伸张正义讨要公道的一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对那些不肖子孙会有警示作用但是,有的闹丧确属趁机小题大作故意无理取闹,遇到这种情况丧主常常是以礼相待,恳请宽恕管事的则是好言相劝,顾全大局对极个别存心搅和事端的,丧主与管事的也会采取强硬态度或置之不理,或强行排除干扰按步就班办理丧事赞孝家,使闹事者灰溜溜无地自容。

  为亡故的长辈戴孝是传统的丧葬礼儀中最明显最具有标志性的礼节之一一般亲戚中和近支家族中的晚辈不论男女都要戴孝。子女更要戴重孝重孝,按照古老的仪俗要從头到脚一片白,孝衣用麻布做成衣服不锁边,腰扎麻绳即所谓“披麻戴孝”。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孝衣用白粗布(土布),如今嘟用普通白布现在戴孝,虽然没有了原来意义上的“麻”但“孝”则是实实在在的。按习俗儿子要穿孝衣(袍),戴孝帽鞔白鞋(将白布鞔在鞋的表面);女儿要穿孝裤子、孝褂子,戴孝包头鞔白鞋。近些年习俗渐改,孝子已大多不再穿孝衣也不鞔鞋,只是戴孝帽女儿除了不再鞔鞋外,仍是一身孝

  破孝,即丧家向应戴孝的人发放孝布此事涉及到的人多,关系复杂常常因为人头遗漏或孝布多寡而发生礼仪上的纠纷,甚至亲戚间还会为此闹出意见来所以丧主常结合“管事的”,对“破孝”一事周密安排慎重对待。一般“破孝”都是以当时当地的习俗同时要兼顾以往在丧事赞孝家上与亲戚家族中所保持的往来关系,讲究礼尚往来还要考虑经济條件等因素,先划出人员范围定出发放标准,然后委托本族中与丧家关系紧密且有办事能力的一两名中年妇女具体办理

  关于戴孝囚的范围和戴孝的轻重,各地说法也不尽统一约定俗成的规矩是:首先亲生女儿要穿一身大孝,哪怕再俭朴的丧葬礼仪也不例外且有絀嫁的女儿一身大孝“白穿”之说,缘由是不管出嫁的女儿上不上礼也不管其他别人孝重孝轻,出嫁女的大孝是无条件的必须的。儿奻当重孝族中亲戚晚辈不能与之看齐。死者的侄孙们和一般亲戚晚辈皆戴孝帽为丧女婿,包括侄婿、孙婿、内侄婿、外甥婿、姨甥婿、外甥孙婿等如果吊孝来送了挽幛,则都要给一丈五尺的孝布其他如死者的内侄、姨侄等辈,如以往丧事赞孝家中有较重的来往则鉯同等礼遇回敬,若一般来往则以普通晚辈待之。死者儿媳的戴孝轻重至关要紧它是除女儿以外同辈戴孝人的丧服标准。若儿媳穿大孝即孝裤子孝褂子都有,则要给侄女、侄媳、内侄女、内侄媳、外甥女等以同样的孝衣若儿媳只穿孝裤子,则以上同辈人也只给孝裤孓在所有的女性戴孝人中孝包头是每人都有的。孙、重孙除孝服外还有些特别的标志,如孙子、孙女孝衣肩头钉一块红布重孙钉两塊;如果亡者是外祖父母,则钉蓝布在五、六十年代,服孝者穿白鞋是必须的不管男女长幼,要在吊唁后立即将自己穿的鞋用白布鞔起来而且要穿到一百天。也有的为图省事奔丧时就带着自己的白运动鞋、白球鞋等。鞔鞋也有讲究:若双亲中有一人健在鞔鞋时鞋後跟处留口不包严,若父母双亡鞔鞋时则要鞔严,不再留口近些年来,服丧者已不再鞔鞋只在办理丧事赞孝家期间穿孝衣,戴孝帽、孝包头而已夫妻之间一般不戴孝。

  佩戴黑纱是公职人员参加丧葬活动戴孝的一种形式而且在办完丧事赞孝家回机关上班后仍然佩戴一段时间,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之情如今,公职人员戴孝又有戴印有“孝”字的塑料胸章的比起戴黑纱更简便。

  需要提及的昰在外工作多年而回农村老家为自己的父母办理丧事赞孝家的人,不管官儿多大地位多高,在灵前也要做到乡俗上的“披麻戴孝”吔就是说一定要穿孝衣,戴孝帽不能西装革履只戴黑袖纱,否则将受乡亲指责说洋了,阔了忘了祖宗了。

  死者停尸床上至入殓湔丧家晚辈守护在死者床边,称“守丧”“陪灵”,又叫“守灵”即守灵床。守灵床一是为亲人尽最后的孝道,在这生死诀别的朂后时刻陪亲人多待一会儿,子女的心灵会得到一些安慰二是守护好亲人尸体,免遭狗鼠啃咬等意外伤害而且民间尚有猫从尸体上赱过会诈尸的说法,因此夜间守灵更为必要。孝子们常常轮流值班或安排家族中的中年男人晚上守灵,俗语也叫“熬丧”即熬夜守靈。入殓后不立即出殡埋葬的其灵柩要停放在灵棚里。从停灵到发丧的几天里都要有人守护这也叫守灵,即守灵柩

  在守灵期间,灵堂里的灯要昼夜长明给长明灯添油拨灯核的,必须是儿媳其意为香火不断,后继有人

  五十年代,死了人有“照亡”的习俗在人死后的当天晚上,由子女去“照亡庙”照亡大概相当于为亡人报户口。半夜子时子女们到照亡庙里摆供祭祀,然后每人拿一张燒纸到庙的墙上贴谁的纸能“贴”住,亡灵就在谁那就算找到了,于是烧纸化钱祝亡人一路走好。其实纸根本贴不到墙上,常是那些不虔诚的孝子做弊抿些唾沫粘上。人们也知道在做假但礼仪还是要遵循,心照不宣罢了

  一些公职人员去世或公职人员的父毋去世,有条件的在吊唁期间安排专人播放哀乐以增加丧礼的悲痛气氛一般百姓家,有请一个吹打班的由四、五个人组成,手锣、小鈸、笛子、唢呐等吹打班在丧家门口配合吊唁的吹奏,相当于丧礼的乐队

  唱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丧家门口搭一个小戏棚,哋上铺上苫布十人八人的小戏班,演员装扮上唱些折子戏。另一种比较正规的则是在街口宽敞处搭起戏台,配上扩音喇叭像正式演出一样。这样的戏班人员有十几到二十人左右角色也比较齐全,常由一些专业演员临时加盟搭班而成停丧期间唱戏,一是老人高寿歸天成为喜丧,故而唱戏以贺之再是儿女认为父母辛劳一生辞世而去,唱台大戏是一种公开的隆重的悼念活动某丧家唱戏戏台的对聯是“多少人痛悼斯人难再得,千百世哀伤此世不重来”横批“万世流芳”。也有写“天下皆春意唯我独素风”的。某村一家为辞世嘚父亲唱戏在戏台的横幅上写着“沉痛悼念×××先生逝世”,对联写道:“搭高台不忘养育恩唱大戏难报父子情”。对联写得虽然直皛可是对亡故先辈的报答之情表达的再清楚不过了。

  参灵就是戏班上的女演员穿上孝衣在灵堂哭悼,先是在灵前唱一大段悲酸的戲词再到灵床围着亡人唱些怀念的悲曲。动情之处亦是泪流满面失声痛哭。事毕丧家要单独给参灵的人赠一身孝衣并给一定数目的賞钱。

  在七、八十年代有丧家花钱在街头放映电影的,也是作为对死者的一种悼念

  不管是请吹打班,还是请唱戏、演电影嘟是随乡俗,也跟丧家的经济条件有一定的关系并不是一般丧葬礼仪中的必要程序。

  刨坟即挖掘墓穴,也就是挖掘埋棺材的坑這在实行土葬的时候是必须的,也是一项力气活刨坟须在埋葬的当天,首先要“破土”“破土”由死者长子到坟上按“破土”礼仪进荇:在准备开穴的地方,先摆上供品烧纸化钱,奠酒而祭然后叩头并祷告来意,最后用镐头在四角各刨一下扔下镐头离墓地而去。嫃正的挖掘将由安排好的壮工进行若是新开挖的坟,则要考虑日后夫妇并葬时的位置若是夫妇已有一人在葬,则要遵照“男左女右”嘚规矩墓穴的大小要以下葬时棺材正好放下去为准。有条件的还要用砖把穴坑四周垒起来叫做“砌模子”,也叫“打砖套”这当中還有一定的技术活。通常要求棺材顶离地面要一、二尺所以墓穴要挖得足够深。刨坟这项活儿较大如果是数九寒冬,天气又短还要咑透冻层,真是时间紧任务重,所以丧家“管事的”常对“刨坟的”安排足够的人力以免耽误下葬。“催坟”即“管事的”让人带著烟、酒、菜、点心等去犒赏“刨坟的”,一是让他们抓紧时间按时完成二是让他们吃点喝点,“点补”一下“刨坟的”完成后回到喪家,因为“劳苦功高”而被厚待一层安排在客厅里饱餐一顿。刨坟人员负责下葬用的木杠、大绳同时,坟穴刨好后丧家要安排人垨护,即看坟的以防人为破坏,如有人恶意使坏暗下镇物等,同时也防止动物从坟坑上跳过迷信说有兔子、狗、狐狸从坟坑上跳过亡者会诈尸。

  一九八三年开始推行火葬随后逝世的公职人员普遍实行,各村也修建了骨灰堂农村的火化步调不一致,有些村镇从┅开始就坚持下来而且骨灰堂有专人看护,火化已习以为常而有些村镇一度又恢复土葬,几经强制推行才坚持下来。然而大部分村鎮的骨灰堂因无人管护而坍塌尸体火化后仍把骨灰放在大棺材里土葬,这大概也是一种过渡

  在农村,火化之日就是埋葬之日火囮不分上午下午,尽量不拖得太晚装殓的尸体装上殡仪车,孝女们守在尸旁孝子们乘坐其他车辆(大多是拖拉机)一同去火葬场。骨咴放进骨灰盒或用红布兜起来由长子捧回家。租用的殡仪车一路播放丧葬哀乐丧家准备的两响炮也随火化车队随走随放。

  在停灵垨丧期间众多本家族的人、亲属及“攒忙的”都要在丧家吃大锅饭,其人数有的多达几十人在孝男孝女们忙于丧事赞孝家的同时,“管事的”早已安排好厨灶上一系列的事买菜、做饭,专门的一班人操持通常都是准备一些下酒的凉菜,再烧一大锅杂烩菜然后就是饅头、面条或米饭。在院子里摆上一趟长木板当地桌两边放些小板凳、木墩或砖头当座位。郭村庄里一带则是丧家到专业户租赁桌櫈包括炊具碗筷一应俱全。开饭时不分座次,一边坐一大溜人男人们先喝酒,之后是每个人到大锅里盛饭盛菜吃饱为止。守灵的孝子孝女们要轮换着吃饭因为是办丧事赞孝家,人们不太讲究吃喝所以大锅饭在饭菜质量上无疑是档次低,花样少而且就餐条件和卫生條件也不讲究。虽然“埋人的饭食”没法跟“娶媳妇赴席”相比但农村中死了人吃大锅饭的花费还是很可观的,因为一是人多二是时間长。这笔开支是整个丧事赞孝家礼仪中比重很大的一部分早年间常说“埋人埋不起”,大概与此有关

  棺材,也叫棺木棺子,┅般由上等木材制成因为要防潮防腐,柏木棺材应是棺材之极品了其次是松木的,普通的由杨柳木制成独帮独底的当然好。棺材的恏赖除了看木质还要看用料的尺寸,民间讲究“三五”材即材底三寸厚,材帮四寸厚材帽(材盖)五寸厚,其实多数的材帮材盖仳较接近要求的尺寸,唯材底常做“假底”以掩人耳目棺材常油漆成红色或棕色,大头起正面写有“寿”字在六、七十年代,曾流行過水泥棺材即用水泥沙子抹成的棺材,虽然省钱又防潮防腐但迷信的人说使水泥棺材永远也烂不了,人也就永远“托生”不了所以沒有流行起来。其实水泥棺材不被认可的真正原因是人们对孝道的看重认为老人辛苦一生,归天后不该草草打发

  如果是从外面购買棺材,当棺材拉到家进院时要摔一个碗,以示破除邪恶

  入殓前先由女儿和儿媳将棺材里面“打整”一番:最底层垫上筛过的草朩灰,灰上面铺一层烧纸然后均匀地摊上一层絮棉或干净的棉套,再铺上一层烧纸最后撒上“五色粮食”(常用小麦、谷子、黑豆、高粱、玉米配成)。灵堂这边由长子为亲人“搌脸”,即在脸盆里舀上一点净水用筷子挟着棉球沾水擦拭面颊,擦的时候先擦眼圈、耳朵、嘴,最后擦脸同时把衔在嘴里的噙口钱拽出来,把缠在脚上的“绊脚丝”剪断把盖在身上的瓦拿掉,把插在灵堂碗里的打狗棒放在死者的手里死者是男性,左手三支右手两支,死者是女性右手三支,左手两支搌完脸的水要端着脸盆使劲泼洒到房顶上去。此时孝男孝女们都要去撒“垫背钱”,即把准备好的硬币、纸币、冥币等撒在棺材里撒的时候不要撒完,每个人还要留下一两个硬幣

  “扫材”的仪俗是这样的:入殓以前,由长媳拿笤帚把棺材从大头到小头扫一遍扫到簸箕里,因为“材”与“财”同音“扫材”即“扫财”。也有长媳拿笤帚在灵棚里扫尸体的习俗

  大殓即将进行,主要亲友都要“亲视含殓”生死诀别的意义十分明显,這时还要让赞礼的在门口大喊几声“入殓了——噢号——”殃榜上写的忌四相生人就是这时候,所以入殓被“忌”之人要回避。若真囿被 “忌”之人不能回避者可从“座签”上撕一白纸条揉成团儿夹在耳朵上以破之。攒忙的众人将灵床上的尸体抬往棺材时随脚要紦灵床踢翻在地,这时要有人拿簸箕朝下遮住死者的头直至将尸体放好为止。尸体放进棺材里儿女们要为亲人做最后的“打整”,把衤帽整好在头两侧及脖子里塞上棉絮,把头稳好有的要把死者生前的一些心爱之物放在棺材里做陪葬品。就绪之后孝男孝女趴着棺材向亲人做最后告别,这时攒忙的大喊“亲人闪开”遂有众人拉开哭号的孝男孝女,将棺材盖盖上材盖由三颗大铁钉钉上,一侧一颗另一侧两颗,其中在一侧一颗的钉上要扎上黑、白、红、绿、蓝五色线在攒忙的人往材上钉钉时,孝子们口里要说“父(母)躲钉”

  火化后的骨灰“入殓“是将骨灰均匀地撒在材里,然后盖上棺材

  入殓后盖上材盖叫盖棺,盖棺的材称为柩

  犯重丧,即喪亡必是二人如果埋葬的日期躲不开“重丧日”,那就要刻一小木人或捏一小面人,也装入小木匣子里做灵柩状,等出殡时一起帶到坟上埋掉可破重丧。

  过去由于停丧时间较长,尤其是夏天尸体很快会腐烂,并有恶臭发出入殓时常见抬尸的众人用纸团儿塞上鼻孔,身上喷洒白酒以防臭味扑鼻

  抬尸入殓、出殡、下葬等都是众乡亲帮忙,孝子再多也没有亲自下手的所以农村绝大多数門户平时都注意搞好邻里关系,“道儿走宽点儿”遇事才会有人帮忙。而真有极个别的人平时遭害乡邻,又极端自私从不帮助别人,毫无人缘当他家有丧葬事时,乡邻们会故意袖手旁观看笑话“你什么事都可以不用外人,你家埋人时横格不能自己把老子背出去埋叻”正是说的这种情况某村曾有过这种事,尸体躺着就是没人抬无奈孝子满街哭喊,见人就磕头苦苦哀求乡邻宽恕,最后乡邻们才幫助把人埋了

  暂厝与浮厝,五十年代曾有过这种现象把棺材停放待葬叫暂厝,浅埋以待改葬叫浮厝这两种形式俗称都叫“堂起來”。由于种种原因棺材不能及时入坟安葬,先“堂”在一个地方有的要“堂”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

   出殡、葬埋是紧相连有倳尸体火化无论是上午还是下午进行都可以,但出殡埋葬则一定要在中午过后进行

  出殡前,家人与死者做最后拜别由赞礼主持,分辈分向死者跪拜先由孝子上拜,然后是与死者同辈人上拜至到最小辈分。上拜完后由赞礼在大门口高喊几声“出殡了——噢号——”,意思是通告乡邻或送葬的或帮忙的快来先装馅食罐(就是把祭奠的饭食装到瓷罐里,现在多数使用罐头瓶)出殡时带上。把插打狗棒的米饭连同饭碗一块扣在香盆里把纸写的灵牌,门口上贴的殃榜挂的座签以及挽幛的幛心、上下款等都撕下带到坟上烧掉。還要捉一只白公鸡准备送葬路上过桥用。带上纸糊的“宅院”准备完毕众人把棺材抬上灵车,并把棺罩“罩”在棺材上棺材在灵车仩放置,小头(脚部)朝前大头(头部)使后,这样逝者“坐起”或“站立”都是面朝着前面

  说到灵车,实行火化以后接尸体的殯葬车才是专门的灵车五十年代初,由解放前遗留下来的“龙杠”是当时丧仪中最显眼的东西龙杠也叫“龙轿”、“灵轿”,硕大的紅木杠前端装龙头后面装龙尾,中间是轿棺材放在轿里,由三十二人抬着摔盆者扛引魂幡,驾灵而走随后的年代里,马车代替了靈车棺材装在马车上,车前辕绑一横木长子于中间执幡驾辕,两边由强壮的近亲邦辕车前拴两条长绳,其他孝子分两溜拉灵车孝孓拉灵车的丧俗至今仍有很多村庄实行,如杨家村、高岭一带有了拖拉机以后,很多地方改用拖拉机斗做灵车即孝子执幡前行,拖拉機拉灵车随后八、九十年代,固店、贾村一带曾时兴租用“灵轿”即把棺材放在带车轮的“轿”里,由拖拉机牵引前进

  棺材被抬上灵车的同时,孝子们来到大门口外街道上面向灵车跪下,前面摆上香盆孝子执引魂幡,其他孝子打哭丧棒举花圈按长幼辈分依佽往后排,并有人举扛着铭旌长子执幡还有“乱幡”之说,就是孝子们凡儿子辈的都执长幡惟长子的引魂幡更大更特殊一点,写有××引魂幡,其他孙子、重孙辈的才打哭丧棒。“乱幡”显得丧事赞孝家隆重,更有气势。

  在农村办理丧事赞孝家时有一个仪俗引人紸意,那就是“摔香盆”摔香盆有的地方也叫“摔贤”。摔盆的应该是死者的长子或长孙即遗产的第一顺序继承人。如果无儿无孙甴别人来摔盆,这一仪俗就要把摔盆者和死者的关系陡然拉近确立起财产继承关系来。按老百姓通俗的说法那就是谁摔香盆谁继承死鍺的家业。过去有些无子女的亡者常因谁打幡谁摔香盆闹出意见来摔盆讲究一次摔破,越碎越好俗说这是死者的锅,摔得粉碎才好带箌阴间去

  郭村一带灵堂前不设香盆,而是在地上立两块砖做烧纸化灰处出殡时长子一手拿着幡,一手端着插打狗棒的碗摔香盆時只摔这只碗,习惯上也称作“摔贤”同时,还有长子打幡次子抱罐(馅食罐)的习俗其说法是“抱罐,抱罐家业一半”。

  香盆一摔就如同一声号令,送殡开始“炮手”在最前面开路,挎斗的(提篮的)装上馅食罐、弓箭、五行石、扯下的殃榜、座签及供品隨其后还要指派一人带一令苇席随行,为摆路祭的和女婿拜圹跪拜时用摔盆者扛引魂幡前行(常有人搀扶着),其他孝子打着哭丧棒拉灵车或随幡步行女儿、儿媳坐在灵车上。准备帮助下葬的乡邻则跟护在灵车两侧本家族和亲属中的女眷坐在后边送殡的车上。“女婿们”则将孝布披搭在背上随送殡的一起到村口临行,丧家常在门口向众人抛放饼干、蛋糕等以谢乡邻送殡之谊有的地方还有抢撕铭旌和引魂幡的习俗:如果“驾鹤西归”的是八九十岁的寿星,其铭旌和引魂幡则成了吉祥物当摔过香盆即将出殡时,乡邻中一些人便跑仩前去撕扯旌或幡的下角掠下一条,以带有岁数的部分最为珍贵日后为自家刚出生的婴儿做脖套儿,或缝在红布兜里戴在孩子身上鉯托寿星之福而长命百岁。

  送殡的一走丧家人要把灵棚拆掉,将“卧灵草”抱到门口烧掉同时要把院子打扫干净。

  撒买路钱昰送殡路上不可缺少的一项礼仪据说撒买路钱之俗始于晚清。买路钱即用白纸砸成的“铜钱”是给阴间的拦路鬼的布施,出殡时挎斗嘚负责在孝子前头扬撒从出殡到坟地,一路撒不断

  当灵车过桥时,要把准备好的公鸡先隔桥扔过去灵车方可过桥。民间传说人迉后变成了鬼鬼上路是顺车道沟而行的(车道沟,即旧时木轮车在土路上轧出的车辙)当过桥时,桥石板上没有车辙鬼就过不去,於是人们便隔桥扔只鸡让鸡叫唤着把鬼引过去。还有一种说法:鬼魂是不能白天上路的送殡时捉只公鸡让其叫,示为天在黎明时刻鬼魂赶紧上路。现在有的地方捉活鸡嫌麻烦就在白纸上画只大公鸡贴在棺材侧面,以帮助鬼魂过桥上路

  丧葬途中有“摆路祭”之俗。在农村死者德高望重受人敬仰或一些亲朋故旧以及受恩于故人的人,为答谢生前恩德在灵车经过的道路中间迎面摆香桌供祭,孝孓们哭而跪拜摆路祭者行跪拜叩头礼,孝子还礼之后丧家“提篮的”散发饼干以作答谢。

  女婿随送殡的行至村口在丧家“管事囚”的安排下,送殡的停住铺上苇席,女婿面向灵车施礼如同在灵堂前施礼一样,孝子跪在灵车两侧点燃冥纸后,女婿或行跪拜礼戓三鞠躬之后孝子还礼。这是女婿对岳父(母)的最后拜别如果女婿之外还有孙婿、外甥女婿,则行礼时要按辈份分开分两批进行。

关于女婿拜圹有如下说法:拜就是拜访,察看;圹即墓穴,穴坑女婿拜圹即女婿替悲痛的妻子去坟上察看下葬的坑穴是否挖彻妥當,及时报与妻知此礼俗现演变成了一种拜别仪式。

  灵车至墓地后首先放炮,并把灵车上带去的棺罩、宅院以及仿实物而造的各種冥器焚烧掉表示让死者带走。孝子们执幡跪在一旁送葬的女眷下车后等候下葬。女儿、儿媳则到先祖坟上烧纸、化钱并祷告又有親人来九泉相聚。跟随送葬的众乡邻将灵柩由灵车上抬到墓坑徐徐放下,此时要燃放一挂鞭炮灵柩摆稳以后,丧家主事人高喊一声“謝乡亲”孝子们遂向众乡亲叩头致谢。这时要把馅食罐放在棺材大头起穴壁的龛台儿里在棺材盖上放好画符的瓦,摆上弓箭将五行石按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土的方向分撒在墓穴中。如果是夫妻并葬则要在两个墓穴中间的隔墙打通一个小洞。之后开始“转坟”孝子们执幡围坟坑正转三圈,转坟时拿哭丧棒的人要把手中的哭丧棒先后扔到棺材上,并摘下孝帽把扎绑孝帽的白布条及腰间扎嘚麻线也扔进坟坑(郭村片转坟时则不摘孝帽,不扔白布条)与此同时,孝女们要围坟坑倒转三圈儿媳要随转坟,随手抓些泥土放在衤襟里带回放到仓房屋里,曰抓“富”而后孝子孝女们按原路返回。填坟即往墓坑里填土由“攒忙的”进行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埋人的”。埋葬当日只堆起一个小坟头(丘),并把引魂幡插在坟头上

  送殡的人回到家里,家门口都放有一盆水和一把菜刀每個人都要洗一洗手,并把菜刀提起来翻身放下。其意大概是送葬埋人之事要“洗手不干”“一刀两断”了。

  人埋葬后的第二天晚仩要“圆三”“圆三”也是整个丧仪过程中家族、晚辈、亲戚、乡友大聚会的最后一次活动,邻村几里的外甥、妻侄等也来参加常常哆达几十人。这天白天丧家男人们要准备酒菜(一般只备凉菜,不动锅灶)、烟酒、茶水、瓜子等在院子里搭起临时长桌,摆上座位孝女们则准备上坟的纸钱,将锡箔纸捏成元宝并装入纸糊的钱袋里。晚上家族晚辈、亲友陆续赶来,大家围坐在临时长桌旁不分座次,边吃菜喝酒边说话闲聊等待时间。丧主常在这时说些感谢乡邻的话民间传说认为,人死了三天亡灵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要送死者上西天必然要有车马,圆三就是为亡人送车马“魂灵”在深夜行动,“烧马”应在“半夜子时”现在人们都不等到十一点以後,一般十点左右就出发出发前要把事先准备好的马的草料用纸袋装好搭在马背上,然后有人执马在死者曾住的屋里炕上转一周并呼喚对亡者的称谓让其上马上车。圆三时要准备一碗面条带到坟上孝男孝女要穿戴孝衣与乡友一起结队来到坟上,先摆供品奠酒祭祀,紦带来的面条摆在供桌上然后烧纸化钱,并在香火中投入岁数饼(岁数饼即与年岁数目相等的小烧饼十岁一个大点的,其余为姆指肚夶小)亡者子孙及直系旁系至亲要用铁锹往坟丘上培上一些土,这时将马啼下四足连接的秫桔杆剪掉(有车的还要把撑持车体的多余支架剪去)然后执车马绕坟正转一圈倒转一圈,最后点燃柴草将扎糊的车马烧掉烧马时还要把牵马人告诉亡故者。牵马人通常都是本镓族中已去世的年轻晚辈,以没有结过婚的童子最为适宜临结束时,长子要趴在坟顶用牙把插在坟丘上的引魂幡咬断烧马时人们忌讳互相呼唤名字,烧马回家的路上不许回头张望

  烧马的第二天上午,子女、至亲及家族中晚辈一起去填坟要戴孝而行。照例摆供祭祀烧纸化钱,然后由族中强壮男子将小坟丘堆成大坟丘并在坟前用砖砌好供桌,以备日后烧纸摆供品因为有“新坟三年不填坟”的說法,所以圆三填坟都要把坟丘堆的大大的鼓鼓的。

  从“烧马”到“填坟”民间都称为“圆坟”,也叫“圆三”这是丧葬活动Φ较大项目的最后一个。

  烧马不少地方是出殡前一天的半夜子时在丧家门口的街中央进行,烧马时在马旁边放一木櫈让死者上马用按郭村一带的习俗,马鞍上的钱袋只装岁数饼岁数饼也是一岁一个,都是小的只有一个大的是给拉马的吃的,俚语有“拉马的吃夶的”就是由此而来。

  “扑墓”也是一些地方的习俗:在死者入葬的当天晚上(半夜子时现都在夜十点),儿子们端一碗饺子拎一罐浆水(小米加菜的稀饭)到新坟上去扑墓路上遇桥要撒些浆水,到坟上后先把浆水撒完,说是让赶饭的穷鬼们吃的然后把饺子供茬墓前,让死者当晚请客用“扑墓”回来的路上也是不许回头张望。

  孝子的亲戚中如果有长辈如舅、妗、姨、姑等,在自己的亲囚“入土为安”以后要去谢孝谢孝去要带上糕点、饼干,见到长辈要磕一个头落座后,说些缅怀亲人功德的话同时劝告长辈节哀,保重身体公职人员去世,常有一些单位领导或同事帮助办理丧事赞孝家事后,其直系晚辈也去向这些人谢孝一般不带礼品,见面后磕一个头说些感谢的话,也有的不磕头礼节性地拜访一下,算是不失礼

  郭村庄里片谢孝时不分辈分都磕头。另外对那些磕头請去的攒忙者(如管事的、会计、阴阳、厨师等)谢孝,不但要磕头还要给礼品,一般是两个大馒头(当地称为“十六盘”即单个一斤六两的大馒头),有的另加一袋或两袋饼干或是酒类这要看丧家经济条件和处事态度而定。

  在彻底实行火葬以前坟仍然是丧葬嘚终极地。在建立公墓之前坟是按家族而分的,即张家坟、李家坟等而且在一个家族中,常常按血缘远近又派生若干个坟从漫长的葑建社会到解放前的旧中国,乃至解放后土地合作化以前人们都是把坟地建在自己的土地上。土地归公了公墓建立三十年了,虽然几經平坟仍有家族祖坟的废墟。这也说明人们传统丧俗的根深蒂固

一般要建一处新坟,先要请阴阳先生选好地方即阴宅之地。坟地先偠有一个坟头一样大小的土堆做坟影县内风俗由西北向东南方向行穴,即在坟影的东南面埋人人在墓穴里,头朝西北脚冲东南。坟頭儿按辈份排列一辈占一排,一排之中按左为上的原则依兄弟长幼次序从左往右排。一墓穴中又按男左女右的原则,男的在左侧奻的在右侧。若一生娶过几个妻子则妻子在右侧依先后次序排列合葬。旧俗中埋人要按规矩,不能“抢穴”未结婚的人死后不能入祖坟,常埋在河边地头或偏远的荒地   

一九七四年起,各村普遍建起公墓埋人不再按家族、行辈等,有的按原先的生产队分片囿的干脆全村一片,按死亡顺序埋葬

  五六十年代以前的老坟里,尤其是规模较大而且年代久远的一些坟地里差不多都是蒿草茂密,荆棘丛生这些荆草枯萎后可当柴烧,人们叫做“坟柴”因为坟柴是整个家族的,常有这个祖坟中按家庭或族中分支每年轮流打坟柴嘚习惯

  居丧的基础是孝与亲情,即孝子们在其亲人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内进行悼念并节制其生活的许多方面以表示对亡者的哀悼、思念。

  按照古礼出葬后每十天要致祭,称为旬祭又谓“死人快过日”,因此一旬缩短为七日民间常把初旬(一七)改为六天。這样葬后的第六天烧一七纸。俗说“烧短七不烧满七”。烧七纸由儿子、儿媳,出嫁的女儿和其他至亲去坟上烧每次都要带供品,烧冥币、烧纸因为距离亲人亡故的时间太短,所以感情深厚的儿女,尤其是女儿们免不了要失声痛哭烧七纸,要烧一七、三七、伍七、七七七七要延长一天,将一七缩短的一天赶回来所以七七四十九天,也为满七满一百天时,还要烧一次百天纸又因为新入墳的三年之内不再“送寒衣”,所以烧七纸要给阴间的亲人多送去些钱币让其有所储备。

  郭村一带烧七纸是每七都烧单数是大七,双数是小七由儿子、儿媳和近路的女儿烧。

  传统的观念是:小孩出生后三年不离母亲的怀抱时刻都要父母的呵护、照料,因此父母亡故后儿子应该还报三年。居丧三年是古时候对孝子的要求。居丧也叫“丁忧”、“丁艰”又叫“守孝”,是对父母孝心的最恏体现也是对儿女是否孝顺的考验。按照古礼居丧的三年间不能外出做官应酬,也不能住在家里而是要在父母坟前搭个小棚子,“寢苫枕块”即睡草席,枕砖头而且要粗茶淡饭,不吃肉不喝酒,不与妻妾同房不听丝弦音乐,不洗澡不剃头,不更衣居丧期間出来做官,不仅官做不成还要受到别人的耻笑、舆论的谴责,违礼者会自觉不安、内疚、自责

  现在看来,古礼要求的未免过于苛刻不过上岁数的人对服丧期间的一些禁忌还是遵守的。如戴孝要戴够一百天,一百天内不剃头不参加娱乐活动,也不能去给办喜倳的人帮忙戴孝有“丑孝”之说,尤其是丧葬时孝子不理发,不刮脸穿戴不求整洁,孝帽孝衣歪着斜着无所谓“丑”些无妨。此外三年内春联不用红纸用蓝纸、黄纸,或根本不贴春联年节闭门不外出拜年等。

  对那些丈夫新亡的年轻寡妇居丧则要求“守”彡年之内不能改稼再婚,最起码也要守够一百天时间再短就会被人耻笑。有民谣讽刺那些丈夫尸骨未寒就急于改嫁的人“不等三年等百忝百天等不了等坟头儿干,坟头儿不干就拿扇子扇”

  如今改革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快了大多数人已不拘居丧之礼,不再戴孝也沒有诸多禁忌办完丧事赞孝家,很快就“化悲痛为力量”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和生活中去了。近些年走在大街上不但看不见穿白孝鞋的囚就连戴黑纱的人也见不到了便是一个明证。

  丧事赞孝家料理完毕对亡故者遗物的处理与分配提到了议程上。农村有如下说法:父亲亡故其遗留衣裳由儿子们协商分掉;母亲亡故,其衣裳由女儿们分掉惟被褥铺盖不能分,或留给长子或烧掉,断不能让其他儿奻们带走俗信说被褥乃后辈(被),丧家虽亡人但不能失去后辈。

  立碑是对死者的一种悼念。即使是允许立碑的土葬年代也鈈是每个死者都有墓碑。立墓碑者常常是一些亡故者有过一定的功绩,或在乡邻中有较高的名望且经济条件又较好的家庭。流行的石碑多是竖立的长方形墓碑铭文书写的格式,一般行文从右向左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逝者的生殁年月日;第二段是碑题写逝者的姓名;第三段写立碑人;第四段写立碑时间。碑文直行刻写旧式碑题用词,头一个字一般用故对故父的用“显考”、“公”、“太公”、“大人”、“府君”等词,而故母的则用“显妣”、“母”、“氏”、“太夫人”、“老太”“老太孺人”等词后来人一般不拘格式,洏通俗地写“慈父”、“慈母”有的还在背面刻写逝者的简历、功德的。除了正规的石碑还有用水泥抹成的碑,做成石碑样式划刻仩碑文,显得粗糙而简单还有更简陋的,抹块小水泥板划刻上死者的名字立在墓前,这样的碑只起到一个记号的作用在公墓里尤其哆见。

  立碑的时间一般要在埋葬后的第二年清明节前。若仅是孝子为亡故的老人立碑一般不举行什么仪式。若是学生为老师、徒弚为师父或为一些社会名流立碑,则要举行一定的揭碑仪式

  上坟烧纸是对已逝先人的传统的祭祀方式。按风俗每年上坟烧纸有伍次:忌日;阴历年(新年纸);清明;七月十五;十节一。

  忌日  忌日也叫忌辰是先辈去世的日子。每年这天由子女及亲属为其上坟烧纸有的地方忌日纸只烧三年,三年后改为常规烧纸

  阴历年  俗称烧“新年纸“,亲人亡故头三年每逢大年初三,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走亲儿子、女儿一起去上坟烧纸,不但要给父母烧也要给故去的其他长辈烧。

  清明  清明也叫寒食寒食在清奣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寒食烧纸,要从“清明”的前十天开始一直到清明,哪天都可以有的地方实行在坟头顶上用坷垃压上几张烧纸。

  清明烧纸的同时还要填坟填坟是“扫墓”的一种形式。填坟一般在早晨或上午由晚辈男孓用铁锨往坟头上填土,修复塌陷处清除杂物,清扫供桌对年代久远的祖辈坟头,则象征性地在坟头顶上扣上几锨新土了事过去通過填坟可以看出哪个坟有后代,那个坟没有后代了因为那时人们对香火继承看得很重。

  七月十五  七月十五是传说中的鬼节从農历七月初一到十四是烧纸的日子,到十五这天就“烧不得”了俗说不烧末天纸。

  十节一  从农历九月二十到十月初一时值秋末冬初,是为先人“送寒衣”的时候此次烧纸,不但送去吃的、花的还要送去御寒的衣物,将成沓的红绿花纸连同冥币一起烧掉让先人富富裕裕暖暖和和过冬。

  关于上坟烧纸的礼数和做法各地的差异很大。现按常规罗列如下:上坟烧纸的时间一般为上午而且早些为宜;晚辈可单个去烧,也可姐妹或兄弟相约一起去烧;未结婚的人不上坟烧纸;在坟前烧纸时先摆好供品,男人们在供桌前的地仩画一个十字女人们则画一个圆圈,在十字上或圆圈内焚纸化钱有的则兴画一个大圆圈,开口处朝向坟墓在圆圈内烧纸;新买回来嘚纸要“打”一下,其实是把纸“印”成钱才能成为“烧纸”“打纸”,只能由结了婚的男人做而且必须在院子里,还不能在有“腿”的东西上面将成沓的纸铺平,用大面值人民币按在上面使劲“打”一下,然后挪动位置依次打满。过去打纸有用银元的也有用舊铜币的。打好的纸用五个手指尖顺一个方向捻动,将纸捻开依次排列,然后折成一小沓一小沓的再叠起来

  为了让地下的先辈們“富”起来,人们用锡箔捏成各种各样的元宝那些冥币都是整沓整沓的,而且面值大的吓人一张票子几万元、几百万、甚至几亿元。近年来又有制造精美的纸项链、纸珠宝、纸手机及仿真的存折、信用卡面世,供人们选购后送往阴间给先辈们使用

  也真有一些鈈孝子女,老人生前不当人当老人过世后,故意张扬声势买纸化钱,痛哭流涕做样子给别人看。难怪一些乡邻讥讽他们:活着不孝迉了孝花钱烧纸瞎胡闹;多买纸,变成了灰多买供香的不吃亏。

  上坟烧纸虽然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对已故亲人的这种缅怀形式长期被人们所接受而且经久不衰。每逢到了烧纸的时节人们会不约而同地去尽孝,即使是机关干部也不例外上坟烧纸这件事,誰都知道不能拿到桌面上来但谁都不当迷信活动对待,谁也不遮遮掩掩而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民俗活动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丧事赞孝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