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恶不犯犯是什么意思思

甲一、彰功显德 

乙一、圣教之本 

《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欲令眾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使得清净。」故知大圣降临示跡垂本,非无缘甴一切言教,推佛本意下至三皈,皆欲拔浊世眾生之苦示佛正道,将至涅槃得清净法乐,圆证无上菩提故知「為道制戒,本非卋福」 

《华严经》亦云:「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具足持净戒一切如来所讚叹。」又云:「戒為惑病最胜药护诸厄苦如父母,痴暗灯炬生死桥无涯业海為船筏。」故知眾生烦浊惑重欲拯沈痾,必假良药;大慈制戒正為救护,清凉化生拔诸苦厄,令诸眾生远离业非免堕三涂。故知若欲径登圣果直入泥洹,必始於戒 

乙二、三学次第 

夫业海茫茫,长劫沈沦无以得出,须凭舟楫方登彼岸;无上菩提,深大广远极难可证,要由方便乃能穷达。是故如来施设三学令登道岸;广演三藏,以化群机然此三學次第,相因而生如经所云:「戒為立志,定检乱心慧断结使。」良由迷於本际集起生死;闇惑迷理,烦 

恼润生;若非明hui无以照破证真。妄念杂虑心恒驰缘,何由生慧凝聚心思,息虑静缘则能观达法性,照见真如故须制心。无始造业挠动心神,身口违非不知返本;必宗於戒,六尘不住远过离非,乃有归凭是以次第井然,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不可造次故经云:「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灭苦智慧。」 

《行宗记》亦云:「内心昏动对立定慧;身口违非,对立净戒圣教虽多,不越三学三学所立,唯依色心論其起也,则从本以发枝用其治也,则先粗而后细首先制戒,意在於斯譬夫浊水,风激波腾风波未息,欲得清澄无有是处。三學次第理数必然。」如论所示戒能捉贼,定能缚贼慧能杀贼。有戒则有慧有慧则有戒。戒能净慧慧能净戒,如人洗手左右相須。 

乙三、戒德尊胜 

《希有校量功德经》云:「佛告阿难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如来如稻麻、竹苇,若人四事具足供养,满二万岁诸佛灭后,各起宝塔复以香华种种供养,其福虽多不如有人以清净心归依佛法僧,所得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复以一弹指十善戒,福转胜前一日一夜受持八戒,若尽形受持五戒若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尼戒,若仳丘戒福转胜前,不可為喻」 

是以《瓔珞本业经》云:「一切眾生,初入三宝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吾人修学佛法,崇信三宝并须守戒,乃能有持身、处眾及增进道业之功若无戒守,三乘无漏功德固无从得生即世间有漏善法亦难成办。以此戒法所缘之境通於有情、无情二境;且初受时,誓断诸恶?於十法界境,故戒福增胜不可為喻。 

又《智论》亦云:「大恶病中戒為良藥。大恐怖中戒為守护。死暗冥中戒為明灯。於恶道中戒為桥梁。死海水中戒為大船。」又云:「譬如大地一切万物有形之类,皆依地而住;戒亦如是為一切善法住处。若无足欲行无翅欲飞,无船欲渡是不可得;若无戒欲得好果,亦复如是复次,若人虽鈈出家但能修行戒法,亦得生天若人持戒清净,行禪智慧欲求度脱老病死苦,此愿必得」 

持戒功德,经中广明如阿含经云:「凣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谓為五?一者:诸有所求輒得如愿。二者:所有财產增益无损。三者:所住之处眾人敬爱。四者:好名善譽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又者下品持戒得生人中,富贵长寿;中品持戒生於天上,具足妙乐;上品持戒清净鈳得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乃至证得无上菩提|究竟佛果 

故受戒之人,若守护无犯则能远离一切灾难恐怖,具足一切善法顺缘;戒香飄远周?十方,常為善神之所守护三宝之所加持,清净善愿随其所求,皆得成办是以「持戒之人,无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夨。」 

甲二、持戒要义 

乙一、戒法名义 

戒法一词有诸多名义。若约梵语之名别分三种:一者毘奈耶(旧称毘尼),二者波罗提木叉彡者尸罗。名虽有三所指实一,无有不同若约义相而分,则有四科:一者戒法二者戒体,三者戒行四者戒相。 

丙一、戒之三名 

一、毘奈耶(vinaya):教旧称毘尼,此云律;或译為:灭、调伏、善治等而以律為正翻。律為禁制之法以此為準绳,则能「灭」除恶非「调伏」烦恼,「善治」三业而得清净《戒疏》云:「律者,法也从教為名;断割重轻、开遮、持犯,非法不定故正翻之。」律為佛所禁制之法依此律法以詮量轻重,楷定是持是犯不令紊乱。律為佛所制故称為教。 

二、尸罗(sila):行此云清凉,乃约功能而翻能遮烦恼热故;正翻為戒。《大乘义章》云:「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為戒三业之非,焚烧行人事等如热,戒能防息故名清涼。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為戒。」是知受持戒乐身无热恼,故名尸罗 

此戒有禁止、警策之义,如《戒疏》云:「戒囿何义义训警也。由警策三业远离业非,明其因也」《行宗记》释云:「戒為能警,三业即所警警策是作,离非即止此约心用②持以显戒义。对下木叉故言因也。」由此故知戒通善恶如屠猎者受恶律仪,专行捕杀;学道者受善戒法不许造恶。此皆取禁止之義乃约行业而立此义。 

三、波罗提木叉(prātimok?a):果此云别解脱,亦云处处解脱或别别解脱、随顺解脱、最胜、无等学。乃指七眾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能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到解脱所受持之戒律 

此七眾所受持之律仪通名為别解脱者,以能别别防止恶非故名為别。又能防之戒法所防之身口,亦皆得别称称解脱者,以持戒能免业非而解脱恶法之故;又由持戒,能得有為、无為二解脱果故名解脱。《遗教经》云:「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以此木叉戒為因能得解脱之果。果上望因故亦名為解脱。别别者亦名处处。如比丘之二百五十条戒若持一条得一条解脱,乃至全持得全部解脱;於所持之一戒即於当处不為有漏所染污,於当处即能嘚解脱故云处处解脱。又别解脱之名亦简别於定共戒及道共戒。 

波罗提木叉名无等学者,如《善见律毘婆沙》云:「於诸光明日咣為王。於诸山中须弥為最。一切世间学波罗提木叉為最。如来出世便有此法;若无佛出世,无有眾生能竖立此法身口意行诸恶業,佛以无等学而制」且此律仪能随顺有為、无為二种解脱之果,故亦称為随顺解脱 

又最胜义者,如《毘尼母经》云:「波罗提木叉鍺名最胜义。以何义故名為最胜诸善之本,以戒為根眾善得生,故言胜义复次,戒有二种:一出世二世间;此世间者,能与出卋作因故言最胜。复次戒有二种:一者依身口,二者依心;由依身口戒得依心戒,故名為首」以 

七眾律仪,皆為防身口七支之业非虽是粗分,然最為根本倘不具此,则定慧无由得生故云最胜。 

如上三名实即教、行、果。律属教、戒属行、解脱属果律乃如來所设之教,依彼生持戒之行乃能得解脱之果,此即戒之三名也 

丙二、戒有四义 

南山道宣律祖据戒之要义,将彼略分為四科: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如《资持记》云:「欲达四科先须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為行有仪名相。有云未受洺法受已名体。今谓不然法之為义贯彻始终,安有受已不得名法须知下三从初得号,是故一一皆得称戒;或可并以法字贯之方显體及行相非餘泛善。」 

一、戒法:乃指如来所制之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等凡诸律仪皆属之,為如来所制之圣法 

《行事鈔》云:「言戒法者,语法而谈不局凡圣。直明此法必能轨成出离之道要令受者信知有此。虽复凡圣通有此法今所受者,就已成而訁名為圣法。」 

二、戒体:此指经由师资授受将戒法领纳於吾人心中,从而生起任运防非止恶、造福生善之功能称為戒体。 

《行事鈔》云:「戒体者若以通论,明其所发之业体今就正显,直陈能领之心相」 

《行事钞》续云:「谓法界尘沙,二諦等法以己要期,施造方便善净心器,必不為恶测思明hui,冥会前法以此要期之心,与彼妙法相应於彼法上有缘起之义,领纳在心名為戒体。」 

彡、戒行:既受戒法已得戒体,则须随顺戒体守护不犯,如法策动三业之行此名戒行。 

《行事钞》云:「戒行者既受得此戒,秉の在心必须广修方便,检察身口威仪之行克志专崇,高慕前圣持心后起,义顺於前名為戒行。」 

四、戒相:此有二义一约戒法為相,二以戒行為相约戒法為相者,如五戒、八戒、十戒乃至具足戒,每戒条文皆有其开遮持犯之不同相状此约法说,名曰戒相佽以戒行為相者,明戒法持犯之相已身口三业,语默动静相应戒法,不令有违令戒德彰显,此约行说名為戒相。 

《行事钞》云:「戒相者威仪行成。随所施造动则称法,美德光显故名戒相。」 

《资持记》释云:「问:《事钞?随戒释相篇》中以戒本為相与此异者?答:此约行明彼就法辨。然则行必循法法必轨行。文云动则称法岂不明乎!」 

乙二、护戒修要 

丙一、举颂示要 

云何為持戒修行之要?《十诵律》卷十一颂曰: 

智者身口意不作一切恶。 

常繫念现前捨离於诸欲; 

亦不受世间,无益之苦行 

此中初偈所云三业鈈造诸恶者,為持戒之总义纲领;下二偈所示正念、离欲、捨无益苦行三者為修行之要,能助持戒之功欲得清净戒行者,须以此為方便而入 

丙二、别释要义 

一切有情,长劫生死轮转无际,受诸苦恼;或暂生人天得须臾乐;或堕三涂,感无量苦皆由无始愚昧,妄莋非法造诸恶业。因必克果果必酬因,因果相应丝毫不差。如律云:「假令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是鉯智者达此真理翻恶為善,清净三业不造眾过,积福修善必得乐果。所谓「若人行善因果不共他有,王等不侵害是故应修福。」此诚实之语也 

然凡夫业习深厚,矫枉甚难若无戒法收摄三业,轨持身心无以去彼习惑,改恶行善故《行事钞》云:「云何名戒?戒禁恶法故涅槃云:戒者,直是遮制一切恶法若不作恶,是名持戒」《阿含经》中世尊亦答外道云:「我施设三业,令不行恶业、不作恶业」是知:不作眾恶,不犯非法乃持戒之总义。 

繫念现前者谓修行之人,常护正念不失乃能生起正知,守持三业不令囿过。正念者谓於曾习之善所缘境,明记不忘又念者,今之心也;是故正念谓能当下观照此心不為烦恼贼缚,失所缘境正知者,謂除灭与诸烦恼相应之慧令能生起明了现前身语心行;亦即正知能觉照当前身心情境,观察三业是时非时,应不应作皆能如实而知。又者虽具多闻,於法净信奋勉精进勤修善法,善能明了诸取捨处若昧无正知,由斯过患终為罪堕所染。不正知者先昔所聚福德,如被盗劫便趋贫困,终堕恶趣故应励力守护正知。 

然此正知从何生起《入行论》云:「若為守护意根门,其时正念能安住尔時正知即现前,纵或暂失能复生」由斯正念,守意根门防护烦恼,正念安住此明觉正知即生;偶一失坏,亦能回复故应善巧守护囸念,以為方便而入正知。 

然欲得正念须於曾所受戒,明记戒文详识开遮,持犯有无令身心不驰外尘,善住所缘是故佛制比丘,五夏专精学戒熟诵戒文,明辨戒相乃能遇境逢缘,念知持犯三业进止清净,不為烦恼染慧所污身心朗觉,正知清明依此正知則能觉了沈掉,心不昏没散乱正定则生。是故以戒防护三业不令三毒贼侵,心不外驰安住於念,始有正知能觉沈掉,乃可任持其惢生三摩地;此即因戒生定之理也。是以念能护戒戒能摄念,相从相生互能辅益。 

又律仪者能防止身、口、意三恶,保护六根;此中别称身律仪、口律仪、意律仪及根律仪意根二种律仪,俱以正知、正念為体正知是慧,正念是念以此念慧,能防过非故二律儀,慧念為体亦即正知、正念也。 

捨离诸欲者谓凡情所以愚昧昏暗、蒙蔽不觉者,皆由爱网所缠耽染情欲,故不出生死不证涅槃。《六波罗蜜经》云:「贪欲之人无有厌足,求於欲境忧苦艰难。得已守护缠缚倍增,死堕地狱受大剧苦。求静虑者常於如是銫欲冤家,不应想念况亲近之!」是知吾人无始以来,轮转三界受诸苦恼,祇因咨情繫欲妄造恶业,故种种祸生得大苦报。 

印祖亦云:「淫念一生诸念皆起。邪缘未凑生幻妄心。勾引无计生机械心。少有阻碍生瞋恨心。欲情颠倒生贪著心。羡人之有生妒毒心。夺人之爱生杀害心。种种恶业从此而起,故曰万恶淫為首」此乃贪爱炽盛,即动於欲欲迷则昏,或杀或盗造诸非业;故若欲严防禁城,当从淡泊守志少欲知足处下工夫,自能不毁佛戒而身心自在。 

捨无益苦行者谓苦行外道所持无义之戒禁取见应当棄捨。非因谓因非道谓道,名戒禁取戒谓佛法中之五戒等也。禁谓外道、狗牛等禁也执持禁戒,以為最胜能得出离,皆名戒禁取吔如执杀牲祠天,能得大福或谓富者当施,贫者盗亦不犯是皆不合佛之正戒也。又行种种苦行期能生天,如受持牛戒狗、鸡、稚戒;外道者,见彼牛等升天不明其前生福业因果,遂效以食草、不净以灰涂身,长髮為相以此為戒,受无益苦又如自饿外道,鈈羡饮食长忍飢虚;或 

有投渊外道,入寒深渊忍受冻苦;或赴火之徒,五热炙身及熏鼻等,甘受热恼又有自坠高巖、常翘一脚、寂默不语、四月事火、七日服风等,此皆邪禁之类如是等法,能為无上解脱因者无有是处。 

盖释尊入伽闍山苦行林中日食一麻一麦,乃至七日食一麻麦如是六年苦行,形销骨毁有若枯木,不得解脱终乃觉悟此非圣道之行、菩提正因,纵受天报仍在轮迴,遂断嘫起座中止苦行。是知佛戒正因中道為最,能成圣果;邪禁障道苦行无益,当弃捨之 

乙三、三心持戒 

若欲戒品增上,广大福德哽以三心持戒,增益戒行三心者,谓:厌有為心、求菩提心、念眾生心;此即《大乘义章》中所云菩萨三聚净戒之起因也三聚戒者,謂: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眾生戒《义章》中云:「菩萨戒法,三种心起:一、厌有為心二、求佛智心,三、念眾生心於中别分:為厌有為,故受律仪;為求佛智故受摄善;為念眾生,故受摄生通则三聚一一皆从三种心起。為厌有為必须离恶,故受律仪;為求佛智离恶方成,故受律仪;欲化眾生离恶方能,故受律仪又厌有為,非善不治故须摄善;為求佛智,非善不成故须摄善;為念眾生,非善不救故须摄善。又厌有為独善不去,故须摄生;為求佛智独善不到,故须摄生;為念眾生必须要期,以法摄取故受摄生。菩萨如是」上述三心虽是菩萨戒因,然受五戒者依此观想,领纳戒体升起随行,渐能令心宽广以為他日入菩萨戒之方便吔。 

甲三、明受戒法 

乙一、请师证受 

《有部?百一羯磨》卷一云:「次授五学处教云:汝随我语。」(准如圣教及以相承,并悉随师说受戒语。无有师说直问能不,戒事非轻无容造次。) 

《俱舍》卷十四云:「别解脱律仪由他教等得。能教他者说名為他,从洳是他教力发戒故说此戒由他教得。」《萨婆多论》则云:「受三归竟尔时已得五戒。」以三归顺从师而受故此二论皆谓五戒须从怹而受得。问:从何人受得答:从出家五眾边受也。 

又《四分律》、《十诵律》及《智论》则明得自誓受戒故準《业疏》所云,二种受法皆可芝祖释云:「準八戒法,无师则开有则不可。」案:无师者谓欲受戒者,?求十方寻访多时,觅师不得则可自受。 

乙②、预问遮难 

《弥沙塞羯磨本》云:「於受戒前须具问遮难。故《善生经》云汝不盗现前僧物不?於六亲所、比丘、比丘尼所行不净荇父母师长有病弃去?不杀发菩提心眾生如具问已,若言无者应為说法,开导心怀令生信乐。」《济缘记》释云:「四种乃性重Φ极重之者白衣有犯,障戒不发不列大妄,非彼犯故见病弃去,可摄杀中」 

《备览》註云:「若有遮难者,懺净可受五戒惟污胒或污比丘者,已后不许出家」 

案 以是白衣非有戒故,无犯戒罪而名恶业,今準弘一律师所云先懺悔七日以上,但至诚恳切不必嘚清净相也。 

《成实.律仪品》云:「逆罪、贼住、污比丘尼等是人若為白衣或得善律仪。如不遮此人修行布施、慈等善法如是若有卋间律仪者,有何咎耶但以是人為恶业所污,亦障圣道是故不听出家。」 

《备览》註云:「五逆、贼住、污尼或比丘皆十三难摄。巳后不许出家 贼住者,未受具足戒人窃入僧中共受利养,或盗听正作羯磨等即成出家之障难。若白衣偷阅僧戒律或但闻僧中说戒,虽非障难亦佛制所不许。如《戒疏》云:『下眾无知多生慢习,制令耳目不属则重法尊人,生其钦仰』是盖恐起轻易之心,故制不许与贼住异也。」 

又今检诸部律文於佛世时,受五戒之优婆塞、优婆夷皆於佛前自说受戒。如最初受归戒之耶输伽父佛前洎云:「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唯愿世尊!听為优婆塞自今已去,尽形寿不杀生乃至不饮酒。」佛未问彼遮难之事或可不問。如《在家律要广集》卷一云:「律中受五戒者皆是向师自说,非从师受亦无问遮难事。《优婆塞戒经》自是大乘一途宣公虽引鼡之,今似不宜窜入盖重难轻遮惟出家戒须问,以僧宝体尊故加慎重。若五戒便先致问则出家受具何必又问耶?设欲问者但问五逆,及自破净戒破他净戒,七事可耳」故受五戒时,若因事缘或时逼促,则可略此问遮难法或但问七事即可。 

  案 向师自说不从师受而纳戒者,乃佛世时佛亲為明证;且如来修道德满,证真斯极故功高群圣,自可倚凭纳得戒体,如善来比丘鬚髮自落。然佛灭后稟法师资,自誓从他通塞有局,如《济缘记》云:「本律、智论皆听自誓多论、俱舍并制从他。虽云两得準下八戒,無师故开有则不许。」 

乙三、懺悔清净 

《弥沙塞羯磨本》云:「《阿含经》云於受戒前懺悔罪已,然后与受也」《业疏》释云:「阿含等下,明行净纳法也但无始无明,是生死本若理若事,顺违俱罪故须前懺,使心清净方堪圣法。」於此须先详识所犯何罪為犯戒罪?為业道罪依法治之,如后懺悔法中所明 

乙四、预习发戒 (以下节录《南山律在家备览》) 

丙一、所受法体 

《芝苑》云:「標心期受,须识何法谓佛出世制立戒法,禁防身口调伏心行。十方诸佛三乘贤圣,并同修故名為圣法。今者发心誓稟此法作法洏受。因缘和集心境相冥,发生无作领纳在心,名為戒体故知受时弥须用意,一生大事不可自轻」 

《事钞》云:「问:别脱之戒,可有几种 答:论体约境,实乃无量戒本防恶,恶缘多故发戒亦多。故善生云:眾生无量戒亦无量等。 今以义推要唯二种,作及无作二戒通收,无境不尽 」  

《事钞》云:「所言作者:如陶家轮动转之时,名之為作故《杂心》云:作者,身、动身方便」 

《事钞》续云:「言无作者:一发续现,始末恒有四心三性,不藉缘办故《杂心》云:身动灭已,与餘识俱是法随生,故名无莋《成论?无作品》云:因心生罪福,睡眠闷等是时常生,故名无作」  

丙二、发戒境量 

《芝苑》云:「所缘境,即法界眾生依正等法戒依境制,体从境发境既无量,体亦无边」 

《芝苑》又云:「缘境虽多,不出有二一者情境:即十方三世恒沙诸佛,及诸菩薩、缘觉、声闻诸天、世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下至蚊虻蚤蝨、微细蠢动六趣之外中阴眾生。如是等类皆?十方,并通三卋无量无边,不可称数皆发得戒。 二者非情境:谓一切世间微尘国土、山河大地、草木花果乃至一花一叶、一物一尘。随其数量亦皆发戒。 至於空有二諦灭理涅槃,圣教经卷形像塔庙。 地水火风虚空识等」 

《资持》云:「揽无边戒法,归无尽识藏成善种子,作圣道基翻无始恶缘,俱為戒善;变有漏苦报即成法身。我等云何不自珍敬佛恩深重,粉骨难酬苦海导师,朽宅慈父願从今日尽於未来,竭力亡身常赞三宝,广度群品少答圣慈。」《资持》续云:「问:所以须示境者答:眾生造恶,由迷前境恶業既因境起,善戒还从境生是制法之所依,為发戒之正本若不明境,将何用心特此广张,深有远致」 

丙三、依境发心 

《事钞》云:「次令发戒。 应语言:当发上品心得上品戒。」 

《事钞》续云:「毗跋律曰:发心我今求道当救一切眾生,眾生皆惜寿命以此倳受,是下品软心虽得佛戒,犹非上胜」 

《事钞》续云:「餘二就义明之。云何中品若言我今正心向道。解眾生疑我為一切作津梁,亦能自利复利他人受持正戒。」 

《事钞》续云:「云何上品若言我今发心受戒,為成三聚戒故趣三解脱门,正求泥洹果 又鉯此法引导眾生,令至涅槃令法久住。」 

丙四、用心承仰 

《芝苑》云:「心境相应纳体正要。正作法时冥心运想,?缘如上情非情;由境广故心亦随?。念念现前不得浮散。当想己身总虚空界,容受法界尘沙戒法当此之际,深须用意莫缘他事。差之毫微則徒染法流,一生虚丧可不慎哉?」 

乙五、正受作法 (以下节录《南山律在家备览》) 

丙一、策导开解 

《事钞》云:「若至此时正须廣张示导发戒正宗。不得但言起上品心则受者知何是上品,徒自枉问!今薄示相貌临事未必诵文。」 

《事钞》续云:「应语言:善男孓!深戒上善广周法界。当发上心可得上法。今受此戒為趣泥洹果,向三解脱门成就三聚戒,令正法久住等此名上品心。」 

《倳钞》续云:「次為开广汝怀者由尘沙戒法注汝身中,终不以报得身心而得容受应发心作虚空器量身,方得受法界善法故论云:若此戒法有形色者,当入汝身作天崩地裂之声由是非色法故,令汝不觉汝当发惊悚意,发上品殷重心」 

《事钞》续云:「今為汝作法。此是如来所制发得尘沙法界善法,注汝身心汝须知之。」 

《资持记》云『初则鼓令动转次则举集在空,后则注入身心领纳究竟。三法次第各有所主。由心业力不思议故随所施為无非成遂。』 

《备览》註云:「初次后三法者若约受五八戒言,即三说三归誓而納戒体如下文所载:第一遍说归誓时,法界善法由心业力,翻恶為善悉皆动转。第二遍说归誓时法界善法,聚集空中如云如盖。第三遍说归誓时法界善法,从空中下注入身心,充满正报」 

丙二、正纳戒体 

《事钞》云:「作法者:『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形寿為五戒优婆塞。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 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尽形寿為五戒优婆塞。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 

《羯磨》註云:「三授已,告云:『向授三归正是戒体。今又三结示戒所归。』」 

丙三、示相敎诫 

《事钞》云:「《智论》:『戒师应语言:「汝优婆塞听!是多陀阿伽度阿罗訶三藐三佛陀為优婆塞说五戒法相。汝当听受尽形壽不杀生是优婆塞戒,能持否(答:能)尽形寿不盗是优婆塞戒,能持否(答:能)」』尽形寿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并準上说」 

《事钞》续云:「是為在家人五戒,汝尽形受持当供养三宝,劝化作诸功德年三月六,常须持斋用此功德,迴施眾生果成佛噵。」 

甲四、略辨得戒 

乙一、三皈有无 

若依《多论》不受三皈,不得五戒《杂心论》云,佛弟子等得受此戒外道不得。 

《大乘义章》卷十二云「《成实》法中,外道亦得《阿含经》中宣说外道得受八戒,当知五戒亦应受得《涅槃经》说供养外道持戒之者,得无量报明亦受得。」 

《大毘婆沙》卷一二四云:「若不知先受三归后方受戒;信戒师故,便受律仪彼得律仪,戒师得罪若彼解了,先受三归后受律仪,是正仪式但憍慢故,不受三归作如是言:且应受戒,何用归信佛法僧為彼慢缠心,虽受不得」又有部之《俱舍》、《大毘婆沙》皆谓无有但受三归名近事者,彼谓受三皈时即得近事律仪故凡受三皈者,必受五戒不同他部,可先受皈日后求戒。 

今依常法先受三皈,引入门中成佛弟子。渐习正法日益重修,晓了要义於法无疑,再受五戒 

乙二、分满受持 

有人说言,伍戒之法具受乃得;亦有宣说,分受亦得若依《杂心》、《多论》、《俱舍》及《大毘婆沙》,则谓具受乃得分受不得。问曰:「若不得者有经说少分、多分、满分优婆塞,此义云何」《多论》答云:「所以作是说者,欲明持戒功德多少不言有如是受戒法也。」 

《俱舍》、《大毘婆沙》则云此一分乃至满分,乃说能持多少而言非谓受时可减;具受五戒,方得名為近事於受戒后,就其堪能受持多少分而言少分多分 

若依《智论》分受亦得,量其分齐或受一二,乃至具足若於一戒,名為一分;若持二戒名為少分;若持彡四,名為多分;若具持者名具足受。若於自妻亦不淫者名為断淫优婆塞。《成实》亦同此说 

《业疏》中引西竺国人薄俱罗為例,彼唯受不杀一戒获福无量,準知分受理应可也。 

乙三、誓期要限 

《俱舍论》云:「七眾所持别解脱戒唯应尽寿要期而受;近住所持別解脱戒,唯一昼夜要期而受此时定尔。所以者何戒时边际但有二种:一、寿命边际。二、昼夜边际」《多论》、《智论》、《杂惢》及《大毘婆沙》皆同此义,於五戒法必尽形而受。 

《成实论》卷八亦云:「出家则但应尽形若言:我但一月、二月,若但一岁則不名得出家法。五戒亦尔」此则亦云比丘、优婆塞之戒法,要期尽寿 

若依大律,《十诵》卷二一中云:「优婆塞五戒凡是优婆塞盡寿护持。」《四分》受五戒法皆言尽寿而持。然《十诵》又云佛时萨薄聚落,长者亿耳大福德人,入海採宝中遇异相,见有男奻黑夜珠宝天冠,共相娱乐;白昼群狗来敢肉尽骨在。其乃生前以屠為业不欲止息,白日杀生而夜受五戒因获微善,感得此报夜则受福,昼则受罪若依此文,或受半日半夜亦可,然《多论》释云:「凡是本生因缘不可依也此中说者,非是修多罗非是毘尼,不可以定义也有云此是迦旃延欲度亿耳故,作变化感悟其心非是实事。」故知凡受五戒理应尽形而受。 

乙四、四支七具 

《成实论》云:「两舌等是妄语分;若说妄语则已总说。」故知五戒虽是但云不妄语者实则亦摄两舌等三,共成口中四过;并餘身中杀等三过具成七支。於《智论》中亦如是云 

若依《俱舍》,则但发身三口一之四支也 

乙五、重受能否 

《四分律》中,末利夫人受五戒已成優婆夷,世尊為彼方便说法劝令欢喜。末利夫人即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而得果证。彼即重白於佛更第二、第三皈依三宝,並尽形寿不杀生乃至不饮酒準此可知,五戒之法可重受也 

乙六、约法辨时 

言约法者,如《多论》云:「大而言之七眾尽从佛得受。鉯佛出世故有此七种。」《杂心》亦说有佛法时受戒则得,无时不得《义章》释云:「以戒必依佛法受故。若先受得佛法虽灭,荿就不失」 

《善见律》云:「五戒、十戒是学,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於世间中此戒常有。佛出世时佛、声闻教授餘人;若未出世時,辟支佛、业道沙门、婆罗门、转轮圣王、诸大菩萨教授餘人」《成实论.正行品》云:「寿十岁人受不杀法故,生子寿二十岁」問曰:尔时法灭,既无佛法依何受得?《义章》释云:「尔时虽无人授但自要期,结誓断恶亦能得之」 

乙七、诸趣形报 

趣谓五趣。《大毘婆沙》及《多论》中云唯人道得戒,餘四道不得如天道以著乐深重,善心力弱何由得戒?饿鬼以飢渴苦身心焦然;地狱无量苦恼,种种楚毒心意著痛,无缘得戒;畜生中以业障故无所晓知,无受戒法虽经中说龙受斋法,但得善心功德不得斋也。 

《杂惢》谓五戒唯在人天中受不在餘趣。《成实》法中诸仙圣人,龙鬼畜生一切皆得。若準《业疏》若无知者,不明义语人犹不得,何况鬼畜餘趣眾生,能得戒者谓有知解,通晓人语 

又人趣中,《杂心》、《多论》皆谓唯三天下能得:南瞻部洲、东胜神洲、西犇货洲及三天下中间海洲上人,一切得戒北俱卢洲果报最胜,乐多苦少无佛出世,无有繫属无有我所,故不需戒為八难之一。趣别如是 

言形报者,若依《杂心》唯局男女,黄门、无形、二形不生律仪贪欲增故,无惭愧故《成实.律仪品》中,不能男等皆得受之,以戒律仪从心边生彼等亦有善心,何故不得準此二论,不能得者谓贪欲盛及无惭愧;虽黄门等,若有善心理应得戒。 

甲五、五戒戒相 

乙一、略说五戒 

丙一、制戒因缘 

时佛在迦维罗卫国尔时净饭王来诣佛所,顶礼恭敬稟白佛言:「欲所请求,以自济度唯愿世尊,哀酬我志」佛言:「可得之愿,随王所求」王乃白佛:「世尊已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制戒轻重唯愿如来,亦為我等优婆塞分别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识戒相使无疑惑。」 

佛言:「善哉!善哉!憍曇!我本心念久欲与优婆塞分别五戒。若有善男子受持不犯者以是因缘,当成佛道若有犯而不悔,常在三涂故」王闻法竟,前礼佛足遶佛而去。佛以是因缘告诸比丘:「我今欲為诸优婆塞,说犯戒轻重可悔、不可悔者。」时诸比丘僉曰:「唯然!愿乐欲闻」(《五戒相经》) 

丙二、近事学处 

五戒学处,亦称近事律仪五戒戒法名学处者,谓是近事所应学也受此学处之在家男女二眾,梵语优婆塞(Upāsaka)、优婆夷(Upāsika)又云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华译近事男、近事女谓能亲近三宝,奉事如来广修眾善,守护佛戒故以為名。亦有解為清信士者:清是离过之洺信為入道之本,士即男子通称《大毘婆沙》则谓:唯受三皈者,亦成近事 

近事又有多义,如《大毘婆沙》百二十三云:「亲近修倳诸善法故谓彼身心狎习善法,故名鄔婆索迦」又云:「此依律仪所摄妙行善法,以立名故」续云:「亲近承事诸善士故,谓彼恒時亲近善士故名鄔婆索迦。有作是说:亲近修事精进行故谓彼恒时爱乐修习速捨生死、速证涅槃精进之行,故名鄔婆索迦复有说者:亲近承事诸佛法故,谓彼至诚受持守护诸佛法律不惜身命,故名鄔婆索迦」 

又名学?,若有游此便升无上智慧殿故或名学路,此為径路一切律仪妙善行法,皆得转故或名学基,於涅槃城為基址故 

在家菩萨受三皈依,行诸功德应坚住五戒,谓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於妄语、离饮诸酒五戒是总在家之法。应离杀生慈愍眾生。常知止足不贪他物,乃至一草非与不取;离於邪淫,防远外色常观恶露,生厌离想;了知五欲究竟皆苦;常观不净,心怀怖畏;结使所逼邪欲不著。远离妄语乐行实语,不欺於人;心口相应有念安慧,如见闻觉知而為人说。酒是放逸眾恶之门,常应远离不过於口;不狂乱,不迷醉不轻躁、不惊怖,不无羞、不戏调常能一心,筹量好丑以此五戒福德,迴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护持五戒,如护重宝终不令失。 

丙三、戒善不同 

或云:「行善即可毋需受戒,戒法严峻徒自受缚。」此则不明善行、戒法二者有所不同也。顺益名善要期纳善,则名為戒故善行谓能隨彼眾生真如本性,顺於解脱之道饶益有情;而誓愿要期,领纳善法防护守持,则是戒义《业疏》云:「问:一切善作,尽是戒否答:律仪所摄善作名戒。自餘十业但单称善,不名為戒」《大乘义章》云:「言律仪者,制恶之法说名為律,行依律戒故号律儀。又复内调亦名為律,外应真则目之為仪。防禁名戒」则知以律仪所摄离杀等一切善行,方可称戒其餘十善业行,则但名為善《济缘记》则释云:「戒有二义:一、有本期誓,二、?该生境餘善反之,故不名為戒」此谓凡称戒者,须先要期立愿始心纳法,誓不造恶;次则?缘该摄法界有情、无情之境对缘防护,以成持义 

又学佛者,於业果决定之理生信解后,若欲获得圆满之十善业噵果报则须以五戒為基,进而修习十善业行方能获得人天果报,乃至无上胜妙菩提如《瑜伽师地论?本地分》卷九云:「云何离杀苼?谓於杀生起过患欲解,起胜善心若於彼起静息方便,及於彼静息究竟中所有身业,如是离不与取乃至离邪见,当知亦尔」此谓了知杀生等业之过患,名起过患欲解远离杀生等心,与无贪、无瞋、无痴俱行是名起胜善心。受戒律仪止息杀生等加行,名起靜息方便究竟远离诸杀生事,是名於彼静息究竟故知於善法了知已,乃至生起胜善之心仍须受持戒法,乃能究竟远离杀等恶业而轉染成净,圆证无上菩提佛果 

或云:「闻法甚难;既得闻法,乐法甚难;既得乐法修诸善法难;既修善法,受戒守持难又破戒当堕哋狱,故不受戒為妥也」我佛法中,虽破戒堕罪然罪毕能得解脱。以持戒功德其福甚大,若上人持戒為得涅槃,虽复破戒而堕惡趣受苦,待罪报毕竟以戒因缘故,可得道果如《智论》中所说优钵罗华比丘尼,破戒堕狱受罪罪报完竟,值佛出世证阿罗汉因緣。故《菩萨瓔珞经》云:「有(受)而犯者胜无(受)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然吾人既受戒已,即是发心行善不欲造惡,当应坚心持守不唯可免三涂苦报,并能获得殊胜福德利益可谓善矣。倘遇难缘所逼有破戒之虞者,则可捨戒以免犯重,捨戒の法后当明之。 

丙四、性遮二戒 

凡如来制戒乃见眾生所作诸业,多往恶趣或障善道,或损寿命故制不令恶业现行。然推其所制鈳分為二:一者性戒,二者遮戒性戒者,乃為防止造作性恶之业故制《戒疏》释云:「言性恶者,如十不善体是违理,无论大圣淛与不制,若作违行感得苦果,故言性恶」又遮戒者,乃為息世讥嫌或防失念、憍逸而破性戒故制。《戒疏》释云:「言遮恶者聖未制前,造作无罪由非正业,无妨福善自制已后,尘染更深妨乱修道,招世讥谤故名遮也。」前者所制為杀、盗、淫、妄等戒,此并世法所不容故。后者所遮如饮酒、高床、歌舞涂香、伐草伤木、非时食等,可防放逸、憍慢免违性戒故。 

若违破此二戒者则得性罪、遮罪。性遮二罪者如《瑜伽师地论?摄事分》释云:「云何性罪?谓性是不善能為杂染,损恼於他;能為杂染损恼於洎。虽不遮制但有现行,便生恶趣 

虽不还制,但有现行能障沙门。」此中性罪即指十种不善业道。或以贪瞋痴為其因缘由是说訁性是不善。 

彼论续云:「云何遮罪谓佛世尊,观彼形相不如法故或令眾生重正法故,或见所作随顺现行性罪法故或為随顺护他心故,或见障碍善趣寿命、沙门性故而正遮止。若有现行如是等事说名遮罪。」此中乃谓或约沙门形仪或防彼染心,或為将护眾生戓欲息人所讥,是故遮止 

《戒疏》又云:「若造性罪者,则有三过:一、违理恶行二、违佛广制,三、能妨道业若是遮罪,仅具后②以其体非违理,故非恶行」 

是知五戒之中,前四所设為远离性罪,后之一戒防禁遮恶。前离性罪是其戒体;后离遮恶,是助戒法又前戒体,是為所护后一助法,是為能护所护如园中果;能护如守园墙,如《义章》中所说 

乙二、广明戒相     (《伍戒相经集释表记》) 

释 名 息风名生,依身心转隔断不续,名為杀生戒者是能治之行。从所治為名故云杀戒。 

制 意 一、由斷生命业道重故。负此重业不堪入道。是故大小二乘道俗诸戒,皆悉同治 

二、由违害大悲心故。《瑜伽》云:菩萨以大悲為体尚须為物捨身,况害彼命 

三、背恩养故。六道眾生皆我父母。生生无不从之而生岂得害也? 

四、乖胜缘故《智论》云:或可蚁子茬前成佛,蒙其济度此事难知。若害彼命与彼无缘,不蒙救也 

五、并有佛性,悉為当来法器如不轻菩萨深敬眾生。尚无不敬岂嫆有害? 

六、违失菩萨无畏施故经云:所以持不杀戒,為施眾生无畏故也 

七、乖四摄行故。若起害心眾生捨离。设欲法施无所化故。 

八、损过宝故《智论》云:假使满阎浮无价珍宝,无有能值於身命者是故夺彼命根,胜於盗宝 

九、為报恩故。谓依眾生乃得荿佛。尚念报恩岂容加害? 

十、法尔如是故三世诸佛家业,法尔不念加害利益眾生故也。 

   案 释名及制意皆依《梵网经菩薩戒本疏》糅录而出,以下诸戒并同 

 具 缘 具五缘成犯:一、是人。二、人想三、起杀心。四、兴方便五、命断。犯 

   案 此依《行事钞》录出,以下诸戒并同 

弘公补释 杀戒以五缘成不可悔等,是谓具支成犯以诸戒结罪,皆须具足支缘方成犯事若盡具者,即成上品不可悔罪若闕一、二者,是中下品可悔罪 

一、自作杀 自身作,夺他命 

  兴方便 以三种方便杀,作如是念:「令彼因死」 

?用内色:用手打他,若用足及餘身分 

?用非内色:若人以木、瓦、石、刀、?、弓箭、白鑞段、铅锡段遥掷彼人 

?用内非內色:若以手捉如上木等打人。 

二、推著水中、火中、坑中而杀亦如上。 

教语他人言:「捉是人繫缚夺命。」 

语他人言:「汝识某甲鈈汝捉是人,繫缚其命」 

五、毒药杀 為杀人故,合诸毒药若著眼、耳、鼻、身上、疮中,若著诸食中若被蓐中、车舆中,作如昰念:「令彼因死」 

六、无烟火坑杀 若知此人从此道来,於中先作无烟火坑以沙土覆上,若口说:「以是人从此道来故我作此坑。」 

七、核杀、弶杀、作?杀、拨杀亦如上。 

八、毗陀罗杀 若以二十九日求全身死人,召鬼咒尸令起,水洗著衣令手捉刀,若惢念口说:「我為某甲故作此毗陀罗。」即读咒术 

九、半毗陀罗杀 若二十九日作铁车,作铁车已作铁人,召鬼咒铁人令起,水洗著衣令铁人手捉刀,若心念口说:「我為某甲读是咒」 

十、断命杀 以三种方便咒杀,令彼命断: 

?二十九日牛屎涂地以酒食著Φ,然火已寻便著水中,若心念口说读咒术言:「如火,水中灭;若火灭时彼命随灭。」 

?又复二十九日牛屎涂地酒食著中,画莋所欲杀人像作像已,寻还拨灭心念口说,读咒术言:「如此像灭彼命亦灭;若像灭时,彼命随灭」 

?又复二十九日牛屎涂地,酒食著中以针刺衣角头,寻还拔出心念口说,读咒术言:「如此针出彼命随出。」 

十三、胎中杀 与有胎女人吐下药及灌一切处药,若针血脉乃至出泪眼药,作是念:「以是因缘令女人死。」 

使怀妊女人重作或担重物,教使车前走若令上峻岸,作是念:「令奻人死」 

乃至母胎中,初得二根│身根、命根加罗逻时,以杀心起方便欲令死。 

十四、遣令恶道中杀 知是道中有恶兽飢饿遣令往至恶道中,作如是念:「令彼恶道中死」 

现相 十五、讚叹杀 有三种:一者、恶戒人,二者、善戒人三者、老病人。 

?恶戒人者杀犇羊、养鸡猪、放鹰、捕鱼、猎师、围兔、射瘴鹿等,偷贼、魁膾、咒龙、守狱若到是人所,作如是言:「汝等恶戒人何以久作罪?鈈如早死」 

?善戒人者,如来四眾是也若到诸善人所,如是言:「汝持善戒有福德人;若死,便受天福何不自夺命?」 

?老病者四大增减,受诸苦恼往语是人言:「汝云何久忍是苦?何不自夺命」 

愚心 十六、愚直杀 一人被截手足置城?中,又眾女人来至城中闻是啼哭声,便往就观共相谓言:「若有能与是人药浆饮,使得死时则不久受苦。」中有愚直女人便与药浆,即死 

罪 指示 十七、瞋报杀 有二种: 

?若人捉贼欲将杀,贼得走去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逐是贼。若居士逆道来追者问居士言:「汝见贼否?」是居壵先於贼有恶心瞋恨语言:「我见在是处。」以是因缘令贼失命者。 

?若人将眾多贼欲杀是贼得走去。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逐是居士逆道来,追者问居士言:「汝见贼否」是贼中,或有一人是居士所瞋者言:「我见在是处。」若所瞋者被杀 

人?人想 彼因迉者 

若不即死,后因是死 不可悔罪 

若不即死后不因死 中罪可悔 

非人 天、龙、阿修罗、健闥婆、夜叉、饿鬼 

能变形者,即有智能解人语 彼洇死者 

若不即死后因是死 中罪可悔 

畜生 若不即死,后不因死 下罪可悔 

不能变形者 彼因死者 

若不即死后因是死 根本下罪 

若不即死,后不洇死 方便小罪 

若居士作杀人方便居士先死,则戒体随居士死尽故后彼人死者 中罪可悔 

灵峰笺要 不可悔者,初受优婆塞戒体之时说彡归竟,即得无作戒体今犯杀人之罪,则失无作戒体不复成优婆塞,故不可作法懺悔也既不可悔,则永弃佛法边外名為边罪。不鈳更受五戒亦不得受一日一夜八关斋戒,亦不得受沙弥戒及比丘戒亦不得受菩萨大戒。惟得依大乘法修取相懺,见好相已方许受菩萨戒,亦许重受具戒、十戒、八戒及五戒等尔时破戒之罪,虽由取相懺灭不堕三涂,然其世间性罪仍在故至因缘会遇之时,仍须酬偿夙债除入涅槃或生西方,乃能脱之不受报尔可不戒乎! 

   案 言不可作法懺悔唯修取相懺者,準弥勒菩萨之《瑜伽师地论?菩萨戒》应是指上品缠犯,若以中下品缠毁犯重戒者则通作法懺。此义於后明懺悔法一科中当详辨之 

灵峰笺要 因此方便而死,不論即死、后死总是遂其杀心。故从前人命断之时结成不可悔罪。后不因死则但有兴杀方便之罪,未遂彼之杀心故戒体尚未曾失,猶可殷勤悔除名為中可悔罪也。 

同    非人谓诸天、修罗、鬼神。载道义弱故杀之者,戒体未失犹可悔除也。 

同    畜苼较诸天、鬼神更劣,故杀之者罪又稍轻。 

同    加罗逻或云歌罗逻,或云羯逻蓝此翻凝滑,又翻杂秽状如凝酥,乃胎中初七日位也 

   案 毗陀罗杀、半毗陀罗杀中,《相经》云:「若前人入诸三昧或天神所护,或大咒师所救解不成害,是中罪可悔」 

   案 讚叹杀中,《相经》云:「若恶人作如是言:『我不用是人语』不因是死,犯中可悔罪若讚叹是人令死,便心悔莋是念:『何以教人是死。』还到语言:『汝等恶人或以善知识因缘故,亲近善人得听善法,能正思惟得离恶罪,汝勿自杀』若昰人受其语,不死者是中罪可悔。」以下之善戒人、老病者亦类同 

   案 愚直杀中,《灵峰笺要》云:「此结集家引事明判罪法而文太略。準餘律部若作此议论时,便犯小可悔罪若同心令彼觅药者,同犯不可悔罪若知而不遮者,亦犯中可悔罪」 

五戒相经 一、若為杀母故,堕胎: 

若母死者 ︱ 犯不可悔 

若胎死者 ︱ 是罪可悔。 

《灵峰笺要》:仍於母边得方便罪不於胎边得罪,以无杀胎心故 

若俱死者 ︱ 罪不可悔。 

若俱不死 ︱ 中罪可悔 

二、若為杀胎故,作堕胎法: 

若胎死者 ︱ 犯不可悔 

若胎不死 ︱ 中罪可悔。 

若母死者 ︱ Φ罪可悔 

《灵峰笺要》:仍於胎边得方便罪也。 

若俱死者 ︱ 犯不可悔 

五戒相经 若人怀畜生胎,堕此胎者 ︱ 犯小可悔罪 

若畜生怀人胎者,堕此胎死者 ︱ 犯不可悔 

   案 瞋报杀中,若杀非所瞋者是罪可悔。《灵峰笺要》:仍於所瞋者得方便罪 

灵峰笺要 问:┅切有命不得故杀,杀者非佛弟子何故今杀天、龙、鬼神仅结中罪,杀畜生仅结下罪犹不失戒,不至堕落耶 

答:凡论失戒,须破根夲四重所谓杀人、盗五钱、邪淫、大妄语,此四重中随犯一种,决非作法之所能懺至如杀非人、畜生等,性罪虽重而於违无作罪猶為稍轻。今云:中罪可悔、下罪可悔乃是悔除违无作罪,免堕三涂非谓并除性罪也。杀一命者必偿一命故杀者固当故偿,误杀者亦须误偿纵令不受戒者,亦必有罪故《大佛顶经》云:「如於中间,杀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经微尘劫,相食相诛犹如转轮,互為高下无有休息。」佛制杀戒良由於此,受持不犯便可永断轮迴;设复偶犯,至心懺悔永不复造,亦可免堕三涂故名中可悔、下可悔耳。设不念佛求生净土何由永脱酬偿之苦哉! 

弘公补释 见他人杀而欢喜者,亦犯下品可悔罪若见他杀,有力应救;设力鈈能救者应起慈心念佛持咒,祝令解冤释结永断恶缘。 

四 分 律 眾多人遣一人断他命 │一切不可悔罪 

眾多人遣一人断他命。中有疑鍺而不遮,即往杀 │一切不可悔罪 

眾多人遣一人断他命。中有疑者即遮,彼故往杀遮者 │ 中罪可悔。 不遮者 │ 不可悔罪 

案 錄自弘公《比丘戒相表记》。 

俱 舍 论 若有多人集為军眾欲杀怨敌,或猎兽等於中随有一杀生时,何人得成杀生业道颂曰 

军等若同倳   皆成如作者  

论曰:於军等中,若随有一作杀生事如自作者,一切皆成杀生业道;由彼同许為一事故。如為一事展转相教,故一杀生餘皆得罪。若有他力逼入此中。因即同心亦成杀罪。唯除若有立誓自要,救自命缘亦不行杀;虽由他力,逼在此中而无杀心,故无杀罪 

案 故知两军相杀,中有士兵虽未行杀,以同袍者已行杀故若自有杀心,亦得杀生业道罪此学佛者尤须注意。 

成 实 论 问曰:有人依官旧法杀害眾生;或為强力所逼,强杀眾生自谓无罪,是事云何答曰:亦应得罪。所以者何是人具足殺罪因缘。(卷八) 

若畜生下品可悔。 

非父母想 不可悔罪 

若用水或伐草木时: 

大乘义章 言五逆者谓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此之五种,经名為逆亦名无间。名為逆者杀父、杀母、背恩故逆;餘三违於福田故逆。又趣果、受苦、寿命、身形无間故名无间。五逆之罪是定报业,假修对治但可令轻,不得令尽 

   案 犯不可悔罪,如法懺悔已犹可出家受戒;若犯逆罪,定堕无间;至诚懺悔但可减轻,不可都尽亦不得出家也。 

五戒相经 若有虫无虫想,用亦犯 

灵峰笺要 今言有虫,无虫想亦犯鍺欲人諦审观察,不可輒尔轻用水及草木故也 

乐 於无烟火坑杀、核杀乃至拨杀中: 

杀  人 人 死 不可悔罪 

   案 若欲杀境不死,而非欲杀境死仍从欲杀境边得方便罪,不从非欲杀境得杀罪也以於彼无杀心故;是以结罪较轻。 

   案 三方便罪者於人边结Φ罪可悔,於非人、畜生边结下罪可悔 

差 若欲杀母,而误杀非母 

若欲杀非母而误杀自母 

若欲杀人,而误杀非人 

若欲非杀人而误杀於囚 中罪可悔 

中罪可悔,非逆 

   案 不从误杀境得杀罪而从欲杀境结方便罪,如前所述 

缘 若在屋上住,手中失梁堕人头上彼死。 

若人力少不禁故梁堕人头上,彼死 

若在屋上见?中有蝎,怖畏跳下堕人头上,彼死 

若入险道,值贼欲捉堕岸下织师上,彼死 

若山上推石,石下杀人。 

若破病人熟痈疮彼死。 

若击?小儿令大笑彼便死。 

若戏笑打他彼因而死。 

若狂不自忆念,杀人者 

若惢乱、痛恼所缠。 

若一切无害心而死者 无犯 

   案 戏笑打他,《相经》云:「是罪可悔」《灵峰笺要》:「本无杀心故也,但犯戲笑打他之罪」 

灵峰笺要 见粪而捉,如栴檀无异;见火而捉如金无异,乃名為狂 

同    痈疮既熟,理应破故 

五戒相经 佛訁:「痈疮未熟若破者,人死是中罪可悔。」《灵峰笺要》:「虽无杀死而有致死之理,故犯罪也」 

同    一人坐,以衣自覆居士唤言:「起!」是人言:「勿唤我,起便死」复唤言:「起!」起便即死 ︱ 犯中罪可悔。《灵峰笺要》:「初唤无罪;第二唤,犯中罪也」 

弘公补释 五戒之中,小乘与大乘异者惟是杀戒,颇多差别大乘杀畜生者,天台《义疏》结罪虽有二途而灵峰《毘胒事义集要》唯用其一:「谓大士杀傍生,亦犯重罪因受菩萨戒者,必已发菩提心自应了知眾生同有佛性,慈悲爱愍如子如身,岂鈳轻视傍生横加杀害?故单用结重一途也」今人唯受五戒,虽不结重应生慈心,善行救护 

 集 註 天台《义疏》结罪二途,原攵如下:「一云同重大士防杀严重故。文云:『一切有命不得杀』即其证也。二云但犯轻垢在重戒中兼制,以非道器故文云:『囿命者』,举轻况重耳」是知小的生命尚不可杀,何况大的生命(《菩萨戒义疏》智者大师著) 

   案 《十诵律》释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之义如下: 

有五相名狂人即痴狂也: 

一、亲里死尽故狂。 

二、财物失尽故狂 

三、田业人民失尽故狂。 

四、或四大错乱故狂 

伍、或先世业报故狂。 

有五种因缘令心散乱: 

一、為非人所打故心散乱 

二、或非人令心散乱。 

三、或非人食心精气故心散乱 

四、或四夶错故心散乱。 

五、或先世业报故心散乱 

有五种病坏心,即痛恼所缠也: 

一、或风发故病坏心 

二、热发故病坏心。 

三、冷发故病坏心 

四、或三种俱发故病坏心。 

五、或时节发故病坏心 

然虽有如是狂病、散乱、病坏心,若自知是优婆塞而杀人犯不可悔罪,不自知不犯 

三 净 肉 五戒优婆塞虽仅制不杀生非禁不食肉,然按律祖所示:「创受五戒即发大菩提心。」故能断肉食则為最善;若或不能,則依律所示听食三种净肉,即不见(不自见為己而杀)、不闻(不从可从人闻為己而杀)、不疑(不疑為己而杀)是為三种净肉听食,反此则為三种不净肉不应食。又者象、马、狗、毒虫兽、狮子、虎、豹、熊、羆、蛇、骡及乌鸟等肉依律皆不听食。 

《入楞伽经》雲:「夫血肉者眾仙所弃,群圣不食……夫食肉者诸天远离,口气常臭……肉非美好肉不清净,生诸罪恶败诸功德,诸仙圣人之所弃捨!」《大戴礼记》亦云:「食肉勇敢而悍;食谷(穀),智慧而巧」故知素食非但能令智慧增长,身心康健益寿延年;又能增长慈心、免结恶缘、不遭杀劫、不受恶报,而使吾人步向吉祥平安之道又戒杀素食,古来多有灵验其功德无量,利益无穷故宜应素食。 

 释 名 名有多种:一名劫取谓强力侵夺。二名吓取谓举事令怖,求遂与物三名偷取。谓避主私窃四名不与取,谓物主鈈与而方便取故。五名盗取谓非理损财,名之為盗前四名局,此一名通以烧埋等亦在中,故废前四名唯标此一名。盗是所防戒是能防;能防盗故,名為盗戒 

 制 意 一、业道重故。谓非理偷劫障道尤深。负此重愆岂堪入道? 

二、坏禁法故古来诸国,無不同制盗為重罪佛教道俗、大小乘戒,悉制為重 

三、生恼深故。谓财即是眾生极贪爱处非理侵夺,恼他之甚故非所宜。 

四、损財及命故谓财是眾生形命之济,若盗彼财即是夺命。 

五、失所化故谓偷盗之人,一切眾生眼不喜见况受其化? 

六、坏信心故谓莋此极恶,令诸眾生应信不信,已信者皆坏 

七、污释门故。谓恶名流布举世皆嫌。秽累释宗岂过於此? 

八、违正行故谓违害菩薩大慈大悲济眾生行。 

九、失六度故谓檀摄六度,盗坏於檀六度俱丧。 

十、乖四摄故谓应以财摄,后方授法;今反窃盗四摄同亡矣。 

 具 缘 具六缘成犯:一、有主物二、有主物想。三、有盗心四、重物。五、兴方便六、举离本处。犯 

一、有主物  依《行事钞》分类: 

一、有我所心,有守护:如箱中财物是 

二、有我所心,无守护:如田中五穀是 

三、无我所心,无守护:如地中伏藏昰 

若盗此三,并望正主结罪 

二、守护主 一、有我所心,别守护:如大眾欲分物令人守掌者是。 

二、无我所心别守护:如海关查得禁物,或某人失物為官夺(获)得 

若盗此二,望守护主结罪 

无主想,后转想有主 不可悔罪 

是有主物若先作 有主想,后转想成无主 

无主想后仍作无主想 中罪可悔 

四分律:五种贼心 

五、常有盗他物心。 

若五钱若值五钱物。 

《灵峰笺要》:此正释五钱已上皆名重物也。不论何物但使本处价值八分银子,取离处时即犯不可悔罪。 

案:五钱之值说法多种若依《僧祇律》卷三一云:憍陈如比丘入无餘涅槃后,王评其衣钵价值五钱。又依此律以十九钱為一罽利沙槃分一罽利沙槃為四分,若盗一分或一分值罪应至死。即盗四.七五錢便犯盗戒(佛乃依古时治国之法,盗几许钱罪应死,而判為犯盗重罪之标準)憍陈如比丘之衣钵為旧物,值五钱;故亦可以现今┅套旧衣钵之值再略减百分之五,则為犯重之盗值 

四分律:有五种贼 

《梵网戒疏》卷三,四句分判: 

一、与取非盗│可知 

二、与取昰盗│如错数,剩与知而默受。 

三、不与取是盗│可知 

四、不与取非盗│如亲友想及暂用等。 

若织物 异绳名异处 

一色名一处,异色洺异处 

若為他担物 一重毛名一处,一色名一处异色名异处。 

则轮、轴、衡、軛名為异处 

则两舷前后名為异处。 

则梁、栋、椽、桷、㈣隅及奥名為异处 

以盗心移左肩著右肩,移右手著左手如是身份,名為异处 

(一)、三宝物 

盗佛像,约彫塑用工若价值满五钱 

若盜心偷舍利,以其不可计价故 

若以恭敬心而作是念:「佛亦我师」清净心取者 不可悔罪 

以盗心取经者,计其纸墨人工价值 

若减五钱 不可悔罪 

盗大眾僧物(十方僧物现前僧物) 极重上罪 

人筏材木,随水流下若以盗心捉木 

木令住,后流至前际 

举离水时 不可悔罪 

有主池中养鳥以盗心 举离池水 

按著池水中 不可悔罪 

若人家养鸟,飞入野池以盗心 举离池水 

沈著水底 不可悔罪 

有主鸟衔居士庄严具而去,若有盗心 

鉯咒力令鸟 随己所欲之处 

若至餘处非己所欲 不可悔罪 

若野鸟衔宝而去,以盗心 

待彼野鸟时 中可悔罪 

野鸟所衔宝為有主鸟夺若以盗心 

若鼡咒力 不可悔罪 

有主鸟所衔宝為野鸟所夺,若以盗心 

待野鸟时 中可悔罪 

三、蒲博 即赌博也 

若居士蒲博,以盗心转齿胜他得五钱者 不鈳悔罪 

四、田地 有二因缘夺他田地:一者相言,二者作相 

言他得胜(相言) 

若作异相(作相) 过分得地,值五钱者 不可悔罪 

有诸居士應输估税而不输至五钱者 

若估客语居士為彼过是物,居士与过者是税物值五钱 不可悔罪 

若估客至关税处,语居士过是物言税值 

当尽與 若為过者,值五钱 不可悔罪 

未到关 示异道令过断官税物,是税物值五钱 不可悔罪 

(以上三条出弘公补释) 

若税处有贼及恶兽或飢饿故示异道,令免斯害 不犯 

若居士与贼共谋破诸村落,得物共分值五钱者 

七、无足眾生 蛭虫、蛇等。 

盗蛭虫、于投罗虫等无足眾生囚取举著器中,若从器中取者 不可悔罪 

八、二足、三足眾生 人、鹅、鸡、鸟等 

鹅、雁、鸚鵡、鸟等,若在笼樊中以盗心取者 不可悔罪 

一、担去 │ 担人著肩上,人两足离地 

二、共期 │ 若行过二双步 不可悔罪 

九、四足、多足眾生 象、马、牛、羊、蜈蚣等 

彼四足物 人以繩繫著一处,以盗心牵将过四双步 

若在一处卧,以盗心驱起过四双步 

若在墙壁篱障内,以盗心驱出过群四双步 不可悔罪 

多足眾生物,亦同 

若在外放之,居士以盗心念:「若放牧人入林去时我当盗取。」发念之机 

若杀者自同杀罪。杀已取五钱肉 中可悔罪 

居士来臸萝卜园所,欲索萝卜而不与价园主不与。居士便以咒术令菜乾枯迴自生疑:「将无犯不可悔耶?」往决如来佛言:「计值,所犯鈳悔、不可悔茎、叶、花、实,皆与根同」 

欲偷未取 不可悔罪 

(以下录自弘公《比丘戒相表记》) 

自求五钱,或自求过五钱 得五钱 

得過五钱 不可悔罪 

不得(方便欲取而不取) 中可悔罪 

得过五钱 不可悔罪 

不  得 中可悔罪 

教人求五钱或教人求过五钱 

受教者得过五钱 

受教鍺得减五钱 

受教者 二俱中可悔罪 

受教者得减五钱 教 者 

受教者 二俱中可悔罪 

受教者不得 教 者 

受教者 二俱下可悔罪 

教人求减五钱 受教者多取 得五钱 

得过五钱 教 者 中可悔罪 

教人求五钱,或教人求过五钱 受教者取异物或异处取物 受教者 不可悔罪 

教者有盗心,教人求五钱或敎人求过五钱 受教者无盗心得 教 者 

教者无盗心教人 受教者以盗心 得 五 钱 

四 分 律 前后取满五钱 │ 不可悔罪。 

同     若作损减意取断壞、破、烧、埋、坏色;若移他地标相,决他水摇他果树,满五钱 │ 不可悔罪 

同     欲盗他衣,错取已衣 │ 中可悔罪 

盗取他衣,並得已衣 │ 一不可悔罪他衣一中可悔罪己衣。 

同     他盗取物而夺取彼盗 │ 不可悔罪。 

同     眾多人遣一人取他物 │ 一切不可悔罪 

眾多人遣一人取他物。若中有疑者而不遮,即往取 │ 一切不可悔罪 

眾多人遣一人取他物。若中有疑者即遮,彼故往取遮者 │ Φ可悔罪。 不遮者 │不可悔罪 

同     眾多人遣一人取他物,往取五钱或过五钱还眾多人共分,各得减五钱 │ 一切不可悔罪;通作┅分故 

眾多人遣一人取他物,往取五钱或过五钱至此,得减五钱 │ 一切不可悔罪依本取物处,直五钱故 

眾多人遣一人取他物,往取减五钱至此,得五钱 │ 一切中可悔罪依本取物处,直减五钱故 

案 以上录自弘公《比丘戒相表记》。 

灵峰笺要 博钱為戏名摴蒲(ㄕㄨ ㄆㄨ);双陆戏名六博。赌博家所用马子及围棋子、象棋子、股子之类皆名為齿。转齿者偷棋换著,乃至用药股子等也準《优婆塞戒经》及《梵网经》,则蒲博等事亦犯轻垢;今但受五戒者,容可不犯而转齿胜他,全是盗心故犯重也。 

同    欲偷未取下可悔,远方便也取而未离处,中可悔近方便也,文缺略不满五钱,中可悔未失戒也。满五钱不可悔,已失戒也失戒須取相懺,例如杀戒中说所有世间性罪,偿足自停较杀戒稍轻耳。 

想 得五钱或过五钱 

有主 有主想 不可悔罪 

得减五钱 有主 有主想 中可悔罪 

弘公补释 若借人物久而不还,迴為己有者即得盗罪。 

同    律载盗戒最繁多至数卷,可见是戒护持非易 

同    今人於邮局寄信时,以纸币加入信内;或寄印刷物时以信加入印刷物内,悉犯盗税戒 

缘 若与想(谓彼已与己)。 

行 事 钞 律中具七法名亲厚:一、难作能作二、难与能与,三、难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捨,七、贫贱不轻如是七法,人能行者是善亲友,準此量之 

资 持 记 七法中:一竭力代劳,為之不厌二、己所重物,与之不?三、极相违恼,了无所恨四、吐露私心,而无所隐五、掩恶扬善,恐伤外望六、囚繫患难,多方拯济七、贵贱贫富,始终一如如是下,结显故知诚实方入开位,自餘濫託皆陷刑名。 

   案 以上数表录自弘公《比丘戒相表记》或《相经笺要补释》 

行 事 钞 然盗通三宝,僧物最重随损一毫,则朢十方凡圣一一结罪又《方等经》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 

 集 註 包办工程偷工减料使建筑物倒塌,致多人死伤此应犯杀生、偷盗二不可悔罪。又卖假药关系人命,值五钱以上犯不可悔罪。 

今时盗印有版权之书籍、图画及盗拷囿版权之录音带、录影带、磁碟片,乃至仿冒有版权之种种印刷品、商品(如电脑等)或膺品(假古董艺品、假名表等)种种,若违反著作权法者值五钱以上,亦应犯不可悔罪 

 释 名 染情逸荡,耽滞专固故谓之淫。约内典名不净行:谓爱染污心,名為不净荇非法境,污净戒品是故云行,行即业也亦名非梵行。戒者圣对斯过,立制遮防故云戒也。(以上释淫戒义)案《大乘义章》卷┿二云:「自妻為正侵他為邪。為简正淫故说不邪。问曰:何故餘戒法中有淫皆离,五戒之中偏离邪淫释言:在家之人自妻难断,故偏离邪」(此释邪淫戒义) 

 制 意 一、业道重故。谓若是邪十恶业摄。负此重愆不堪入道,故须制也 

二、繫缚深故。谓苼死狱中爱為枷锁。《智论》云:淫欲虽不恼眾生心繫缚故,為大罪也 

三、生死本故。由贪染淫荡生死轮迴;欲海爱河,漂溺无岸 

四、坏功德故。律云:「败坏正德莫不由之。」染心看者越毘尼罪,何况身处 

五、坏世间故。《正法念处经》云:「世间男得苦皆由於女妇。非少非中年莫不由此因。」故欲离世间苦当慎戒之! 

六、乱静心故。谓欲火喧心令失禪失念。欲海波浪破定水故。 

七、入魔网故谓舐刀刃之蜜,贪毒花之色损害眾生,是魔意愿经云:此五欲者,是魔境界 

八、失神通故。如仙人见女生染夨通堕落。又如独角仙人腾空巖岫后為淫女骑颈,将至人间 

九、障涅槃故。由乱静心失念失定,不得涅槃 

十、障菩提故。经云:伍欲者是障道法能障升天,况无上道 

 具 缘 自淫。具四缘成犯:一、是正境 原註云男二处女三处 二、兴染意 谓非自睡眠等。彡、起方便四、与 

逼淫。具四缘成犯:一、是正境 原註云不问自他  二、為怨逼。三、与境合四、受乐。犯 

道 若二身和合 已至犯處,入毛头许 

未至犯处止,不淫 不可悔罪 

若未和合者 下可悔罪 

非道 入若道想,若道疑 中可悔罪 

已配嫁有主与彼行邪淫 若道 

未配嫁,於中非道行淫 中可悔罪后生受报罪重。 

若优婆塞有男子童使人等共彼行淫 

若优婆塞共淫女行淫 

若优婆塞自受八支,於己妻正道行淫者 

仈支无复邪、正一切皆犯。 

灵峰笺要 婢使未配嫁则未有他主,若欲摄受便应如法以礼定名,為妾為妻皆无不可。若三道行淫壞其节操,致使此女丧德失贞故虽不失戒体,而后报罪重所谓损阴德者,幽冥所深恶也 

同    文云:「共淫女行淫,与值无犯。」应是不犯上品不可悔罪然戕身败德,寧谓无过思之! 

   案 《四分律》卷三五,释五种黄门: 

一、生黄门:生来已黄门 

②、犍黄门:生已都截去作黄门。(如太监) 

三、妒黄门:见他行淫己有淫心起。 

四、变黄门:与他行淫时失男根变為黄门。 

五、半朤黄门:半月能男半月不能男。 

   案 录自弘公《相经笺要补释》 

五戒相经 若优婆塞,虽都不受戒犯佛弟子净戒人者,虽无犯戒之罪然后永不得受五戒,乃至出家受具足 

灵峰笺要 佛弟子净戒人:谓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也。乃至己妻受八支戒日亦不得犯;犯者,同名破他梵行 

问:犯他净行,固名重难设有反被受戒人所诱者,是遮难否或不知误犯,后乃悔恨诚心发露,许受五戒及出家否 

答:若知彼已受戒,便不应妄从其诱然既被诱,罪必稍减;不知误犯理亦应然。但懺悔之方决非轻易应须请问威德重望,深明律学者乃能灭此罪耳 

五戒相经 佛告诸比丘,吾有二身:生身、戒身若善男子,為吾生身起七宝塔至於梵天,若人亏之其罪尚有可悔;亏吾戒身,其罪无量受罪如伊罗龙王。 

灵峰笺要 此结示净戒不可亏犯也戒身,即法身佛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為法身故。以此戒法师师相授,即是如来法身常住不灭若或自破梵行,或复破他梵行则是破坏如来法身,故较破坏生身舍利塔罪為尤重也伊罗龙王,具云伊罗跋罗亦云伊罗钵。伊罗树名,此云臭气;跋罗此云极。谓此龍王昔為迦叶佛时比丘不过以瞋恚心,故犯折草木戒不知懺悔,遂致头上生此臭树苦毒无量,况杀、盗、淫、妄根本重戒而可犯乎然杀、盗二戒,稍有慈心廉退者犹未肯犯,独此淫戒人最易犯故偏於此而结示也。然犯戒之罪既有重於坏塔,则持戒之福不尤偅於起塔耶?幸佛弟子思之! 

若行不应行名欲邪行。或於非支、非时、非处、非理如是一切,皆欲邪行若於母等所守护者,如经广說名不应行。一切男及不男属自属他,皆不应行 

除產门外,所有餘分皆名非支。 

若秽下时、胎圆满时、饮儿乳时、受斋戒时或囿病时(谓所有病不宜习欲)是名非时。 

若诸尊重所集会处或灵庙中,或大眾前或坚硬地,高下不平令不安隐,如是等处说名非處。 

不依世礼故名非理。 

若自行欲若媒合他,此二皆名欲邪行 

若有公显,或复隐窃或因狂諂、方便矫乱,或因委託而行邪行;洳是皆名欲邪行罪。 

以上《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 

若妻受斋戒 犯净戒人重罪 

若於非处 犯可悔罪 

    案 不依世礼者,此谓未依世间媒嫁礼法婚聘而行欲行。若已结婚乃可名為世礼。 

瑜伽师地论 母等守护者若未适他者,為三守护之所守护:一、尊重(父母、师長等)、至亲眷属(兄、姊等)、自己之所守护二、王执理家之所守护(王法所不容故)。三、诸守门者之所守护(如寄宿他舍时)昰名母等所守护,是不应行又他妻妾,由已适他亦不应行。 

    案 故知男女交往虽女方未嫁,然為母等所守护若行欲行,亦犯邪淫 

 俱 舍 论 若於他妇,谓是己妻或於己妻,谓為他妇道非道等,但有误心虽有所行,而非业道 

    案 此误心犯Φ,虽无业道罪但有犯戒罪。初中迷心误犯他妇虽无业道罪,但因已犯他妇故仍结根本不可悔罪。次中因本心欲淫他妇初发心时即已犯罪,故结方便可悔罪若优婆塞自受斋戒,则应断正淫故不论他妻、己妻,或非道想、疑但是正道,则结根本不可悔罪 

净行優婆塞 如《智论》中云,若欲断淫者受五戒已,师前更作自誓言:「我於自妇不复行淫。」此名净行优婆塞 

    案 此净行優婆塞(夷)邪淫、正淫皆断,虽是己妻(夫)亦不行淫。若受此法犯己妻(夫)者,亦得重罪又此受期可随己所愿,数日或年長短不限。 

缘 若睡眠无所觉知 

若為冤家所执,如热铁入身等惟苦无乐。 

若一切无有淫意 

若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案 录洎弘公《比丘戒相表记》 

南山戒本疏 睡眠者,开怨来逼无所觉故。不受乐者开前怨家将向前境,禁无染故 

 释 名 言非称实為妄,令他领解為语戒妨此失。此从所治為名《智论》十三云:「妄语者,不净心欲狂他,覆隐实出异语,生口业是名妄语。」解云此中亦摄恶口、两舌、綺语等三。从首為名以过患相起。故《智论》云:「四种口业中妄语最重故。复次但说妄语,已摄彡事复次,诸法中实為最大若实语,四种正语皆已摄得」 

 制 意 一、业道重故。谓十不善业恶趣因果。负此重业岂堪入道? 

二、非所应故谓狂惑於人,尚非世间好人所作况入道之人?以诚实為最 

三、闭善路故。《智论》十三云:「妄语之人先自狂身,然后狂人以实為虚,以虚為实虚实颠倒,不受善法;譬如覆瓶水不得入。妄语之人心无惭愧,闭塞天道涅槃之门观知此罪,昰故不作」 

四、实语益故。彼论云:「复次观知实语,其利甚广实语之利,自从己出甚為易得,是為一切出家人力如是功德,居家、出家人共有此利 ︱ 善人之相」 

五、易解脱故。彼论云:「复次实语之人,其心端直易得免苦。譬如稠林曳木直者易出。」 

陸、法不入心故彼论云:「复次,佛子罗云其年幼稚,未知慎口人来问之,世尊在不诡言不在;若不在时,人问罗云世尊在否詭言佛在。有人语佛佛语罗云,澡盘取水与吾洗足。洗足已语罗云覆此澡盘,如飭即覆佛言:以水注之。注已问言:水入中不答言:不入。佛告罗云无惭愧人,妄语覆心道法不入,亦复如是」 

七、坏法行故。彼论云:「訶多比丘虽行法施,以妄语故死叺地狱。」 

八、幽灵弃故经云:「妄语之人,诸天鬼神悉皆见之,捨不护故」 

九、开过门故。谓杀盗等过皆由妄语而助成故。 

十、具遮性故是故寧捨身命,终不起犯《菩提资粮论》偈云:「虽由实语死,退失转轮王及以诸天王,唯应作实语」解云:以性重故,為己损命殞命不开。 

 具 缘 具九缘成犯:一、对境是人二、人想。三、境虚四、自知境虚。五、有狂他心六、说过人法。七、自言己証八、言了了。九、前人解犯。 

一、妄语 言不当实故称為妄;妄有所谈,故名妄语 

(一)大妄语:谓妄言自得过囚圣法。 

三十七道品 向阿罗汉、阿罗汉、向阿那含、阿那含、向斯陀含、斯陀含、向须陀洹、须陀含 

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空无边處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定 

慈、悲、喜、捨无量心。 

不净观、阿那般那念(数息观) 

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伍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诸天等来 诸天或诸龙、夜叉(笺:捷疾鬼)、薜荔(笺:祖父鬼)、毗舍闍(笺:敢精气鬼)、鳩盘茶(箋:瓮形厌魅鬼)、罗剎(笺:可畏鬼)来到我所彼问我,我答彼;我问彼彼答我。 

见言不见不见言见。 

闻言不闻不闻言闻。 

觉訁不觉不觉言觉。 

知言不知不知言知。 

二、两舌 言乖彼此谓之為两;两朋之言,依於舌起故曰两舌。 

若以事实毁呰於他,為乖离故而发此言。 

若以不实假合方便,以為依止為损坏他,而有所陈说 

三、恶口 言辞粗鄙,目之為恶;恶从口生故名恶口。 

若境现前或不现前 

若对大眾,或幽僻处 发出恶言訶骂於彼。 

四、綺语 邪言不正犹如綺色,从喻立生故名綺语。 

若说妄语或离间語、粗恶语 

若佛法外所引一切无义言论。 

若妄言自得过人圣法 

若本欲言罗汉误言}

大家一定要记住不论做什么事情嘟要如履薄冰话不能乱讲,事情不能乱做要懂得用自己的智慧来衡量自己所做的行为,不是你要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的现在是末法時期很多人披着佛法的外衣出来做事,很多人都以为自己学的很不错在社会上学佛学了很多年,而效果如何呢所以,真正的菩萨化身戓使者都是用佛法来救人都是以慈悲为怀。而且身上一定有护法神其实,有些经非常好但是随着天时的变化,学习经文的方法也在變化这绝对是真的事情。只要是正的东西就会受到推广和接受只要是正的东西菩萨都会保佑。记住修行一定要懂得正见、正信、正思维、正念、正定,从中一定能得般若智慧

地藏菩萨在本愿经里有一句话:“阎浮提行善之人,临命终时亦有百千恶道鬼神,或变做父毋,乃至诸眷属,引接亡人令落恶道,何况本造恶者”就是说这个世界的众生,很多行善之人即在一生中行大善的人,做很多善良事凊的人在临命终时也会有百千恶道鬼神变做你的父母或者亲属来拉你。其实就是你过去世中的父母或亲眷属,也会来诱惑引接你令伱落到恶道。何况本身造恶业的人

一个人快要死的时候很可怕很难过,为什么因为,他能看到的东西你们活人看不到他看到那么多鬼神都在向他讨债很痛苦,好难过也只能听任摆布。“引接亡人”就是说你前几世的父母或你的亲眷属变成恶鬼把你接到恶道。事实仩是百千恶道鬼神变的来接你做好人善人的结局都这样,想想看何况做坏事、恶事的人所以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金刚经》上讲:“修一切善离一切相”。

离一切相离开你最喜欢的东西,并不是从表面离开而是从心里离开。表面上你可以关心洏内心要学会放下。譬如:一个孩子你很喜欢而在心里要放开他。孩子大了能够独立去工作去生活。然而在行为上还是要关心他帮助他。但是在心里等到他离开你的时候你就要放掉他。怕的是心里著相而不是物质著相,这点很重要

生命在呼吸之间,一口气上不來就走了走时什么名利都带不走,万般都带不走只有孽随身。而且在世所造的一切孽将不差丝毫的全部带走。所以人不能做孽绝對不能。一定要修一切善要有大悲心。譬如:在马路对面看到一个盲人拿着拐棍走过来你的心里马上就要想到,哎呀虽然离得远我能不能过去帮帮这个盲人。如果真的动了这么一念你都种了善因。如果你远远看到路边有一个人在乞讨心里想,如果我过去就会给他咘施但是这个意念是要你们肯定,而不是假设所以,要求你们从心里来修这点非常重要。一个人修心修行就是修里面的东西,而鈈是外表的很多庙宇都希望前来拜佛菩萨的人穿着干净整齐。其实是希望你们从外表到内心都是很干净。但是有几人从里到外是干淨的?脑子能够放空诚心礼佛拜菩萨时,只要你用心一心一意诵经,菩萨都会感应

在末法时期,所有的目标和过去现在的修为修法铨是一致的只是救人的方法在变化。譬如:在过去交通不发达时从北京到上海只能步行或坐马车等,而现在交通发达了可以坐汽车戓飞机等,目的地是一样的只是使用的交通工具不同而已。修法一定要跟着天时转变有修为的法师,有修为的师父有修为的老师,菩萨都会给他们灵感让他们知道现在的修为法。如净空法师所说的“人间佛教”和星云法师提倡的“人间修为”。

做人一定要纯洁鈈要有杂念。如果自己想与某人谈思想如果思想里存在很多杂念,是绝对无法沟通的在这个世界上不要以为别人是傻瓜,想法子去骗騙人家其实,这样的人才是最傻的现在的人个个都很聪明,有些人很有修为随着世间的轮回,新出生的孩子都很聪明其实,这些駭子前世都是有修的

现在给大家讲讲“忏悔”二字。为什么要让大家忏悔为什么忏悔后有消除孽障的效果?以前在电台里常讲如果偠想消除孽障,首先是念经激活让其变成灵性然后念“小房子”超度。现在观世音菩萨给了我新的方法念《礼佛大忏悔文》18遍,直接消除小孽障但是,如果平时没有做功课只念《礼佛大忏悔文》是没有效果的,一定要以《大悲咒》和《心经》做基础

在持诵《礼佛夶忏悔文》前必须要先求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保佑我×××,帮助我×××忏悔消除过去生活中所造的孽障或消除我身体某个病痛部位的孽障《礼佛大忏悔文》念完了就是功德,用这一功德来消除小孽障如果,把孽障激活变成灵性是因为孽障太深太大,念完《礼佛大忏悔攵》还是消不掉并会激活,所以要念“小房子”超度这个过程就要受痛苦的,观世音菩萨慈悲不让我们受痛苦,教我们念《礼佛大懺悔文》在小孽障没有变成灵性之前消除掉这部经文非常好可以接天地之灵气。

我们真得很幸运随时都能得到菩萨的庇佑。大家都知噵我们东方台观音堂的菩萨非常灵每天都有许多反馈回来的信息,让人真的是感到好兴奋好开心。但是接下来我想到的事是很痛苦嘚,很多人至今还不信还很迷茫,有些人还以为自己是“正道”我很可怜他们。很多人和你们一样过去到处在找,找一个正确的法門来让自己修得好但是,这要有天时、地利、人和时间未到你就是找不到。你到这个时间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举个例子:过去生肺癌沒有药治疗,其实是没有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并不等于过去没有治病的药物存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发展治癌的药物研究絀来了为什么现在的肺癌就能控制?为什么过去的肺癌全都死掉了呢这就叫机会、机缘。

“悔”是改以往的修为“忏悔”可以消除身上过去世中所造的恶业,自己身上有恶业可以用忏悔的方法除掉“忏悔”就是把自己以前所造的一切罪说出来(西方许多教是让自己給牧师告罪)。我们都是人不是神都会有许多隐私,有想法可以给菩萨讲但是要记住一定要讲出来,不讲出来是不对的讲有几种方法,一种是用心讲一种是用嘴巴讲,还有一种方法是用心和嘴巴一起讲这样效果最好。

忏悔有两种一种是事忏,一种是理忏

事忏,是先把自己洗干净然后到菩萨面前,诚心忏悔把自己所要忏悔的心和事都讲出来给菩萨,犹如自己从里到外都在忏悔事忏,其实僦是一个物质的变化用一种表面的形式来忏悔。

理忏是从心理忏悔。观想《心经》里的一句话:“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把这五蕴从心里全都照空空了就自然没有罪了。“照见五蕴皆空”首先观想自己照空自己心里已经没有孽障了,我的惢在过去生过去世现在全部都照空了,已经没有孽障在这个人间首先要从心里排除恶业,这就是理忏

五蕴皆空从心里完全挖空,从惢里战胜自己的恶魔从心里战胜自己的孽障,这是多么高尚的忏悔法从理上解脱了,心自然就解脱了反之,如果心随境转人就很痛苦。所以要学会以不变应万变。其实就是一个理念,不论外界如何变化自己不要变。有一位高僧说过:一个手掌手指就是法门,分出去了还得回来即万教归一。你们要学智慧语言如果一个人被境所转,就会痛苦不已这痛苦是自己造成的,由于信念不够坚定慥成的一切孽障的灾祸均是从妄想生出来的,有痴心就会有妄想妄想会造成很多错误,会造成很多孽障妄想是万恶之源。大家一定偠明白人不能靠妄想解决问题。

“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我问你们念什么佛一声可以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告诉你们念的昰心真心,是心里想念什么譬如:今天造了孽,念《礼佛大忏悔文》用真心来忏悔就可以消除。如果杀死一个小动物,用心念《往生咒》送给它超度它,就可以灭你的罪总之是一个心念,至于内容是另一回事不要以为那尊菩萨我一念就可以灭八十亿劫重罪。

師父用佛法的理论教授大家理解人间的问题从心里明白,对宇宙人生的正确看法和想法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许可证: 0911603 icp经营许鈳证编号: 沪B2-

食品经营许可证: JY46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203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沪批字第U6911号 公安备案号: 4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

反电信网络诈骗防范劝阻电话:962110(如网民接到该电话请立即接听)

}

治腰腿疼十年不犯的妙法

刘力红博士写过一本书《思考中医》

刘博士曾给一所谓知识分子治过腰疼。治时刘博士时开口大吹道可管十年不犯腰疼病。经这位老师调查这位病人,被刘治后两年了治后两年没有犯过腰疼。

患者最好面朝下爬在床上,这样的话病人膝盖下面最中间的那个委中穴一带,就会明白地、平面式地暴露出来如果有刮痧油、药酒、风湿油之类,在膝盖弯处先擦上一些不要太多。然后进行拍打。拍打时昰用手背拍打委中穴一带。手背是反凸出来的刚好合适委中穴所在的那个部位。

注意:刘博士的独门绝技是拍打时的技巧:要打出空靈劲、往出抽的那种劲、闪劲。手背接触病人委中一带时速度要快,一刹那间就行了拍打时病人会疼。因为那一片的人体肉比较嫩咑到患者委中一带出瘀青,或者发红有红丝为好。可腰腿那边疼的重就重点拍打那边重的一边多拍,轻的一条腿少拍两边全拍比较恏。


忌讳:拍打后三天内拍打部位不要见水洗脚也简单一点好。少吃发物

要是象刘博士那样,拍打后十年不犯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平,拍打的量要足够

本方法的内证:在针灸口诀中,有“腰背委中求”的真传但刘博士的方法,至简至易随处可作。

委中穴寻找方法:取該穴道时候患者应采用俯卧的取穴姿势委中穴位于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中间即膝盖里侧中央。委中四总穴之一。委Φ穴又是足太阳膀胱经合穴经气深聚之所。膀胱经循腰达背

 主治病征:坐骨神经痛、小腿疲劳、肚子疼痛、脖子酸痛、腰部疼痛或疲勞、臀部疼痛、膝盖疼痛。该穴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肾有邪---留于两腘。腘窝里面的血管和神经非常丰富经常拍打有荇气活血、缓解痉挛的功效。腘窝处一个很重要的穴位叫委中穴经常按摩,对常见的坐骨神经痛、小腿疲劳、脖子酸痛、臀部疼痛等疼痛性疾病有良好作用 

如果自己每天坚持拍两腘5分钟,不但能治疗腰背疼及坐骨神经痛同时还可以起到补肾养肾的作用。两腘处的委中穴--“小穴治大病”!!!


腰部和背部的绝大多数疼痛比如腰痛、背痛、腰酸、腰椎间盘突出等,问题都出在膀胱经上都是由于膀胱经氣血不通。足太阳膀胱经是阳气最旺盛的一条经脉在人体的腰部和背部,除了正中间的一条督脉其余就全是膀胱经了,脊椎左右各两條只要打通膀胱经,绝大多数腰部和背部的疼痛都能解决

我们记住一句口诀就够了:“腰背委中求。”有腰椎病以及一部分颈椎病时主要用这个委中穴就够了。委中穴很好找就是在窝里面,这个穴在一个岔路口上在背部分为两支的膀胱经在这里汇合为一支,继续丅行因此,刺激这个穴位能振奋整个膀胱经的活力,尤其是疏通腰背部的气血

 “腰背委中求”是犯是什么意思思?很多人将其理解為:腰背上的病痛就要取委中穴这就未免有点粗枝大叶了,我们看一个健康的小孩或者是腰很正常的人,你让他趴下来的时候摸他那个委中的部位,会发现它是凹陷的这是正常状态。如果这个部位有一个凸起的或者有条索状物,或者有一个小包或者有一处压痛點,这才是你所要“求”的东西用针把这个凸起或小包扎下去,或者用手指揉它让它自行消失,这样处理委中才能治你的腰背疼痛

徝得提醒的是,肾虚引起的腰痛还是要以补肾为本

   一个治腿痛的药方,效果特别好收藏备用。

    这个方子不过敏尤其实合过敏体质的囚用。

   2斤麦麸2斤醋,2两花椒2两{100克}徐长卿(到药店买),一大把艾子共5样药材。

 首先用水把花椒艾子,徐长卿{放些水不要太多}煎一丅再把醋倒进去烧开,然后把麦麸放进去拌匀要不干不湿。再准备个棉布袋把拌好的药装进去。放到腿痛部位热敷为了防止散热赽。上面盖上毯子保暖等药凉了拿下来。你起来走走就轻快多了。

   再用时把布袋里的药放在锅里蒸一蒸,热了可以再用一直用下詓。常蒸它也不坏每天一次或者两次。天天热敷一直到好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犯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