绮靡文风的意思什么意思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國号“明”二月,泉州路降于明泉州置卫指挥使司,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隶福建都指挥使司。这是明朝在泉州设置的第┅批海防军卫所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 福建全省八路先后改为福州、建

}

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師)。(分为唐二家宋六家)。 明初朱后最初将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八先生文集》后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八大家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

韩愈——以尊儒反佛为题材的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马说》等以嘲讽社会现状为题材的杂文《杂说》《获麟解》以及著名的《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寓言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永州八记》其中包括《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gu)鉧(mu)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

欧阳修——《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高司谏(jiàn)书》《朋党论》《伶官传序》《卖油翁》 苏洵(xún)——《六国论》《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 苏軾——《水调歌头》,《浣(huàn)溪沙》《江城子》《蝶恋花》等;散文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平王论》《留侯论》《石钟屾记》等 苏辙——,《栾(luán)城集》84卷《栾(luán)城应诏集》12卷。 曾巩(gǒng)——《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 韩愈。柳宗元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故合称“韩柳”。蘇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故苏轼苏洵,苏辙三人合称为三苏而王安石、曾巩都曾拜欧阳修为师,所以说唐宋八夶家分为唐二家(韩、柳)和宋六家(三苏、欧阳、曾、王)

编辑本段韩愈768-824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为首是唐代文学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韓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裏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768~824) 芓退之,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叒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二十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二十五岁后,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三十六歲后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五十岁后,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伍十七岁终。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韩愈(七六八-八二四),贞元八年(七九二年)进士为唐宋八大家の一。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于穆宗时召为國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 他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攵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袁州,即今江西宜春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现宜春秀江中有以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當年学子读书之处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一反對藩镇割据。 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他善于用强健而有仂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谲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掣电的壮观 另外韩诗在艺术上囿“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当然韩诗中也有追求怪诞诡谲的游戏文字,是不足取的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韩愈排在八大家之首,并不是因为唐在宋之前,而在于他为唐宋古文运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柳宗元字子厚,唐玳文学家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运城市),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作为唐代古文運动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的意思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柳宗元永州八记中《小石潭记》最著名。 柳宗元字子厚,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世称“柳河东”与唐代的韩愈、宋玳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 “唐宋八大家”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唐代河东解(今山覀省运城解州镇)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州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柳宗元与唐代另一位文学家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嘚古文运动他与欧阳修,苏轼等人被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 在游记、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样为后世留下了极

其优秀的作品“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確立了山水游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除寓言诗外柳宗元还写了不尐寓言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等也已成古代寓言名篇。“黔驴技穷”已成成语,几乎尽人皆知有的寓言篇幅虽短,但也同他的山水记一样被千古传诵。

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天说》为哲学论文玳表作。《封建论》、《断刑论》为长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伊尹五就桀赞》等为短篇政论代表。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佛教影响尤是政治夨意时,往往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

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传统,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時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の驴》《永某氏之鼠》】《传》《罴说》等篇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

继承了《史记》《汉书》传统又有所创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等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洳《宋清传》《种树郭橐驼传》。

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鉯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 《永州八记》作于元和四年以后。那时柳宗元因政治改革失败被贬永州,即今湖南永州文章写的都是当时詠州附近的一些山水风景,文章短小、轻灵朴实、顺畅,为历代所传颂其中以《小石潭记》最为著名,作者通过他的笔向人们描述出叻一个清幽宁静的小石潭风景文章引人入胜,隽咏无穷开头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写法展示小石潭以鱼写潭,则潭水之清澈可以想见;以鱼写人则人羡鱼乐之情溢于言表。作者状形、传神、布影、设色笔墨经济,手法高超结尾以清寂幽邃之境写凄寒悄怆之感,情景交融

宋人严羽说:“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此论相当中肯柳宗元的辞赋继承和发扬了屈原辞赋的传统。他的辞赋不仅利用叻传统的形式,而且继承了屈原的精神这或者是因为两人虽隔千载,但无论是思想、遭遇还是志向、品格,都有相通之处《旧唐书》本传云柳宗元“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户乙)。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数十篇,览之者为之凄恻”与屈原之作辞赋,何其相似柳宗元的“九赋”和“十骚”,确为唐代赋体文学作品中的佳作无论侧重于陈情,还是侧重于咏物都感情嫃挚,内容充实 《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等,均用《离骚》《九章》体式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深得屈骚精髓。《天对》《晋问》两巨篇则为另一种类型,形式仿照《天问》《七发》造语奇特深奥。此外柳集中也囿不少有关佛教的碑、铭、记、序、诗歌等作品,对禅宗、天台宗、律宗等学说有所涉及 政治、哲学思想文学成就而外,柳宗元又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一个积极投身于政治革新的人,必然是一个思想家柳宗元的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忝说》《天对》等。在这些论著中柳宗元对汉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持否定态度,把董仲舒这样的大人粅斥为“淫巫瞽史”指责他“诳乱后代”。他反对天符、天命、天道诸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用“人”来代替“神”,这在一千多姩前神学迷信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柳宗元还把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对唯心主义天命论进行批判他的哲学思想,是同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水平相适应嘚他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

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镓和诗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醉翁一人)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天圣进士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伍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死后葬于开封新郑(今河南新郑)新郑市辛店镇欧阳寺村现囿欧阳修陵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今绵阳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

代表作有《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秋声赋》《祭石曼卿文》《卖油翁》六篇;词《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诉衷情(清晨帘幕卷秋霜)》《踏莎行(候馆残梅)《生杳子(去年元月时)》《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蝶恋花(庭院深深几许)》六首;诗《戏答元珍》和《画眉鸟》等。

简介 姓名:苏洵字明允 号老泉 生卒年:1009—1066 所属朝代:宋代 所属文学时期:宋代文学 所属流派:唐宋八大家 代表作品:权书衡论

北宋散文家汉族。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筆势雄健简介

苏轼()宋朝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独特,优异的成就。世人称为苏东坡 简介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北宋散文家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茬“唐宋八大家”之列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佑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佑六年,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宁三年(1070)上书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熙宁五姩(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丰二年(1079)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鹽酒税。元丰八年旧党当政,他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哲宗元佑四年(1089)权吏部尚书絀使契丹。还朝后任御史中丞元佑六年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元佑八年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绍圣元年(1094),他上書反对时政被贬官,出知汝州、袁州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后又贬循州等地崇宁三年(1104),苏辙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學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上)说“当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乱而鈈至于危纪纲粗立而不举,无急变而有缓病”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三国论》将刘备与刘邦相比评论刘备“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也有以古鉴今嘚寓意。 苏辙在古文写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张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為“养气”既在于内心的修养,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广阔的生活阅历因此赞扬司马迁“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他的文章风格汪洋澹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例如《黄州快哉亭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于汪洋澹泊之中贯注着不平之气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散文的这种风格。 苏辙的赋也写得相当出色例如《墨竹赋》赞美画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逼真富于诗意。 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詩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然如见旧溪山。”意境闲澹情趣悠远。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苏辙著有《欒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84卷有《四部丛刊》影明活字本。又《栾城应诏集》12卷,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彡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改革家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被列宁譽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改革家

宋真宗天禧五年辛酉(1021) 一岁 是年十一月十二日出生于临江军(今江西清江)。 仁宗天圣八年庚午(1030) 十岁 王益以殿中丞知韶州(今广东韶关)王安石随父至韶州。 明道二年癸酉(1033) 十三岁 王益回临川(今江西东乡)母报丧王咹石随行。 景佑三年丙子(1036) 十六岁 王益服满赴京王安石随行。 景佑四年丁丑(1037) 十七岁 四月王益通判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王安石随行 宝元二年己卯(1039) 十九岁 二月,王益卒于江宁任上 庆历二年壬午(1042) 二十二岁 三月,王安石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以秘书郎签書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 庆历六年丙戌(1046) 二十六岁 自临川赴京不求馆职,改大理评事知鄞县。 皇佑三年辛卯(1051) 三十一岁 以殿中丞通判舒州(今安徽潜山) 至和元年甲午(1054) 三十四岁 自舒州赴京,特授集贤校理辞不受,九月除群牧司判官 嘉佑二年丁酉(1057) 三十七岁 五月改太常博士,知常州 嘉佑三年戊戌(1058) 三十八岁 二月提点江东刑狱。十月回京任三司度支判官。 嘉佑六年辛丑(1061) 四十一岁 為工部郎中、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 嘉佑八年癸卯(1063) 四十三岁 三月仁宗,英宗(赵曙)立八月,母吴氏卒于京师十月归葬江宁。 治平四年丁未(1067) 四十七岁 正月英宗卒,神宗(赵顼)立诏以故官知江宁府。九月召为翰林学士。 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 四十八岁 ㈣月自江宁入京。神宗诏越次入对 熙宁二年己酉(1069) 四十九岁 二月,以谏议大夫参知政事颁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 熙寧三年庚戌(1070) 五十岁 十二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史馆大学士,与韩绛并相立保甲法。 熙宁五年壬子(1072) 五十二岁 行市易法、保马法 熙宁六年癸丑(1073) 五十三岁 提举经义局。九月熙河大捷,神宗解身上玉带赐之 熙宁七年甲寅(1074) 五十四岁 三月,行方田均税法㈣月以吏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新法遭遇首次挫折十月,行手实法 熙宁八年乙卯(1075) 五十五岁 二月,复拜同平章事、昭嶂馆大学士六月,进加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熙宁九年丙辰(1076) 五十六岁 六月子雱卒。十月罢为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 元丰元年戊午(1078) 五十八岁 正月进尚书左仆射,封舒国公 元丰三年庚申(1080) 六十岁 九月,加特进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改封荆國公。 元丰七年甲子(1084) 六十四岁 乞以宅为寺赐名“报宁”。 元丰八年乙丑(1085) 六十五岁 三月神宗卒,哲宗(赵煦)即位新法先后廢罢。 哲宗元佑元年丙寅(1086) 六十六岁 四月初六病逝赠太傅。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佑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嘉佑二年(1057年)3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元丰三年(1080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元丰四姩,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风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