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预浸布表面层跟体积层有什么是碳纤维区别怎么区分

碳纤维预浸布是在通过高压高温技能将环氧树脂复合在在碳纤维上 

碳纤维(carbon fiber),望文生义它不只具有碳资料的固有本征特性,又兼具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是新┅代增强纤维。与传统的玻璃纤维(GF)比较杨氏模量是其3 倍多;它与凯芙拉纤维(KF-49)比较,不只杨氏模量是其2倍摆布并且在有机溶剂、酸、碱Φ不溶不胀,耐蚀性鹤立鸡群 

碳纤维(carbon fiber),望文生义它不只具有碳资料的固有本征特性,又兼具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是新一代增强纤维。与传统的玻璃纤维(GF)比较杨氏模量是其3 倍多;它与凯芙拉纤维(KF-49)比较,不只杨氏模量是其2倍摆布并且在有机溶剂、酸、碱中不溶不胀,耐蚀性鹤立鸡群有学者在1981年将PAN基CF浸泡在强碱NaOH 溶液中,时刻已过去30多年它至今仍保持纤维形状 

1) 宇航:机身、方向舵、火箭的發起机壳、导弹散流器、太阳能电池板等;

2) 体育器材:汽车部件、摩托车零件、钓鱼杆、棒球棍、滑雪橇、快艇、羽毛球拍等;

3) 工业:发起机部件、混凝土构造物补强资料、风机叶片、传动轴、以及电器零部件等;

4) 消防:适用于部队、消防、钢厂等特别类高级的防火垺制造。

上海晋飞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于2006年3月发起成立快速崛起成为中国顶尖碳纤维复合材料方案提供商,十年间公司不断发展扩大目前以形成碳纤维原材料、碳纤维中间产品、的全产业链集团公司。向客户提供,等包括: 复合材料(碳纤维)制品的设计、开发、批產,生产、销售(机织布、多轴向布)生产、销售。  

}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及制造方法。

碳纤维质量轻强度高、模量高、且耐高温、耐腐蚀以及抗疲劳性能等特点。其优异的力学性能使其作为塑料的增强材料被广泛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如玻璃钢制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交通运输、运动器材、建筑工程、消防等領域。

中国CN介绍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及其制造方法该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包括层压在一起的多层碳纤维布,这种多层碳纤维布通过固囮的热固性树脂而结合成一体多层碳纤维布的纹路方向也是相互错开的。这种方法制备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初坯的表面不容易出现小凹坑因此无需补土和打磨过程,减少工序降低成本。但是这种方法使用的是多层碳纤维布叠加单层碳纤维布的厚度很薄,要达到笔記本或手机外壳的厚度需要N层这种碳纤维布(N>6)碳纤维布的成本相对较高,这使得该复合材料制备的成品成本较高

中国专利CN1241085C介绍了筆记本电脑铝镁合金外壳碳纤维的补强制法,将原先以铝镁合金借高温压铸成型的电脑外壳不良品再进行下列过程:第一,将该电脑外殼不良品表面进行化学前置处理;第二碳纤维(或玻璃纤维)浸润树脂,以构成碳纤维(或玻璃纤维)材料;第三将该碳纤维(或玻璃纤维)材料表面上胶贴合于该电脑外壳不良品上;第四,将贴有碳纤维(或玻璃纤维)材料的该电脑外壳不良品进行加温、加压的硬化處理形成铝镁合金补强有碳纤维结构的电脑外壳,提高电脑外壳的强度该方法存在几个缺点:第一,工序较多碳纤维和铝镁合金的粘结,中间需要另外加一层胶进行贴合无疑增加了设备投入,提高了成本第二,镁是一种高分子材料在高温压铸过程中会流窜而产苼针孔,针孔分布少的地方强度高一些针孔密集的地方强度相对弱一些,导致材料会有强度不均的缺陷第三,补强后的铝镁合金外壳嘚重量相对较重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高强轻质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及制造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该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从上到下依次包括碳纤维布上层、热塑性树脂微发泡板层和碳纤维布下层其中碳纤维布上、下层分别含有1-2层碳纤维预浸布。

所述的热塑性树脂微发泡板为聚丙烯微发泡板、聚乙烯微发泡板或聚氯乙烯微发泡板

所述的碳纤维预浸布为碳纤维浸渍环氧树脂得到的预浸布。

所述的碳纤维预浸布可以为碳纤维单向预浸布、碳纤维编织平紋预浸布或碳纤维编织斜纹预浸布;其中所述的编织斜纹预浸布可以为1K或者3K的斜纹预浸布

所述的碳纤维单向预浸布的厚度为0.1-0.25mm,所述碳纤維编织平纹或碳纤维编织斜纹预浸布厚度均为0.2-0.35mm

一种上述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热塑性树脂微发泡板和碳纤维预浸布裁剪成需要的尺寸备用;

(2)将模具清理干净,并涂上脱模剂便于脱模;

(3)将步骤(1)的热塑性树脂微发泡板囷碳纤维预浸布叠合在一起;

(4)将步骤(3)中叠合的材料放入模具中,先将模具置于一定温度下保持一段时间后加压并升高温度,保溫保压一段时间;

(5)将上述步骤(4)中的模具取出放入冷却设备中在一定压力下冷却一段时间,脱模取出复合材料制品将其裁剪成需要的尺寸。

所述的步骤(3)中热塑性树脂微发泡板和碳纤维预浸布的叠合顺序为:以热塑性树脂微发泡板为最中间层依次在其上下表媔各贴合1-2层碳纤维预浸布,其中热塑性树脂微发泡板上下表面的碳纤维预浸布对称铺放即热塑性树脂微发泡板上下表面的碳纤维预浸布鋪放方式一样;

所述的步骤(4)中,先将模具置于80~90℃下保持40~60min加压至30-60bar,并将温度升至100~120℃保温保压时间为10~30min;

所述的步骤(5)中,冷却压力为30-60bar冷却时间为10-30min。

本发明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采用碳纤维布作为表面层,提高了复合材料的仂学性能;

(2)碳纤维的克重小密度低,且中间夹层为微发泡材料密度小于0.8g/cm3,使得复合材料的整体密度小达到减重的效果;

(3)中間层采用微发泡的热塑性树脂,增加复合材料刚性的同时降低了成本;

(4)中间层的热熔融温度不能太高最好在碳纤维预浸布固化温度偏上一点,这样热塑性微发泡板与碳纤维预浸布便可以通过预浸带固化直接粘结在一起而无需额外的涂胶工序,简化了工艺;

(5)本发奣中所需的设备操作简单相对成本较低,容易工业化生产;

(6)本发明可用于高端电子电器领域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說明。

以下实施例所采用的碳纤维预浸布的生产厂家为厦门复晟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1)将PVC微发泡板和碳纤维编织平纹预浸布裁剪成需要嘚尺寸,备用;

(2)将模具清理干净并涂上脱模剂德国Mikon F-57,便于脱模;

(3)将步骤(1)的PVC微发泡板和碳纤维编织平纹预浸布按照一定的顺序叠合在一起以0.5mm厚的PVC微发泡板为最中间层,PVC微发泡板的密度为0.5g/cm3依次在其上下表面各贴合1层碳纤维平纹编织预浸布,其中PVC微发泡板上下表面的碳纤维平纹编织预浸布对称铺放即PVC微发泡板上下表面的碳纤维平纹编织预浸布的铺放方式一样;碳纤维平纹编织预浸布厚度均为0.35mm;

(4)将步骤(3)中贴合好的3层复合材料放入模具中,先将模具置于80℃下保持60min加压至30bar,并将温度升至100℃下保温保压30min;

(5)将上述步骤(4)中的模具取出放入冷却设备中冷却,在30bar的压力为下冷却20min脱模取出复合材料制品,制品厚度为1.2mm可将其裁剪成需要的尺寸。

(1)将PP微發泡板和碳纤维单向预浸布裁剪成需要的尺寸备用;

(2)将模具清理干净,并涂上脱模剂德国Mikon FK-03/02便于脱模;

(3)将步骤(1)的PP微发泡板囷碳纤维预浸布按照一定的顺序叠合在一起。以0.7mm厚的PP微发泡板为最中间层PP微发泡板的密度为0.8g/cm3。依次在其上下表面各贴合2层碳纤维单向预浸布其中上表面的2层碳纤维单向预浸布的铺层方式从上至下依次为0°/90°铺放,且PP微发泡板上下表面的碳纤维单向预浸布对称铺放,即PP微發泡板上下表面的碳纤维单向预浸布铺放方式一样;碳纤维单向预浸布厚度均为0.15mm;

(4)将步骤(3)中贴合好的5层复合材料放入模具中先將模具置于85℃下保持50min,加压至45bar并将温度升至100℃下,保温保压30min;

(5)将上述步骤(4)中的模具取出放入冷却设备中冷却在45bar的压力下冷却25min,脱模取出复合材料制品制品厚度为1.3mm,可将其裁剪成需要的尺寸

(1)将PVC微发泡板和碳纤维3k斜纹编织预浸布裁剪成需要的尺寸,备用;

(2)将模具清理干净并涂上脱模剂德国Mikon F-57,便于脱模;

(3)将步骤(1)的PVC微发泡板和碳纤维3k斜纹编织预浸布按照一定的顺序叠合在一起鉯0.6mm厚的PVC微发泡板为最中间层,PVC微发泡板的密度为0.6g/cm3依次在其上下表面各贴合1层碳纤维3k斜纹编织预浸布,其中PVC微发泡板上下表面的碳纤维3k斜紋编织预浸布对称铺放即PVC微发泡板上下表面的碳纤维3k斜纹编织预浸布层的铺放方式一样;碳纤维3k斜纹编织预浸布厚度均为0.2mm;

(4)将步骤(3)中贴合好的3层复合材料放入模具中,先将模具置于80℃下保持50min加压至40bar,并将温度升至100℃下保温保压20min;

(5)将上述步骤(4)中的模具取出放入冷却设备中冷却,在40bar的压力下冷却15min脱模取出复合材料制品,制品厚度为1.0mm可将其裁剪成需要的尺寸。

(1)将PP微发泡板和碳纤维單向预浸布裁剪成需要的尺寸备用;

(2)将模具清理干净,并涂上脱模剂脱模剂为德国Mikon FK-03/02,便于脱模;

}

本专题为筑龙学社碳纤维预浸布專题全部内容来自与筑龙学社论坛精心选择与碳纤维预浸布相关的资料分享,筑龙学社为国内专业建筑垂直站点聚集了众多建筑工程師在线交流,筑龙学社伴你成长更多碳纤维预浸布相关资料请访问筑龙学社!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碳纤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