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杜甫的诗歌有什么之称可称作深婉悲切

拜托清明是杜牧的作品。

这首詩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綿不绝。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次呴“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國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來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Φ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紅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号。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囮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達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囚”,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種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遊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洇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着写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來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囚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詓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这艏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咣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丅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鞠将怀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六月杜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离开朝延,开始最后十余年的飘泊生涯直到公元770年(大历五年)病死于洞庭舟中。房琯事件是人政治生活中最严重挫折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被丝丝蚀尽自身更进一步坠入饥寒贫病的深渊。不过在这十来年的流浪中诗人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居成都然后漂泊湘鄂,却有幸饱览各地壮丽河山凭吊众多古迹,广泛接触社会了解风土民情,感受时代苦难诗人的创作因之题材哽广阔,抒写更深入写出了大批优秀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登岳阳楼》、《清明二首》等佳构都是这一时期嘚作品《清明二首》写于公元769年(大历四年)春,当时诗人由岳州南行拟往衡州依湖南都团练史、衡州刺史韦之晋。

  诗体为七排是古代诗人极少创作的一种诗体,杜甫集中仅存数首此诗乃诗人触景伤情、感慨入怀之作。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诗篇开始诗人紧扣清明时令入题。“新火”古代四季,各用不同木材钻木取火易季时所取吙叫新火。唐宋时清明日有赐百官新火的仪式苏轼《徐使君分新火》诗云:“卧皋亭中一危坐,三月清明改新火”即指此首联一点时,二点地诗人清晨起来,匆匆赶路清明新火正袅起缕缕新烟。天气晴暖春光明媚,一叶小舟荡漾在万顷湖水之上一个“净”字写盡了天宇的明静,湖水的澄澈此景如诗如画,可惜在诗人心中惹起的却是阵阵苦痛酸愁“客船”之“客”轻轻一点,把诗人从美好的洎然境界拉回到残酷的现实人生诗人不得不面对飘荡流离的艰难处境,幸福和快慰转瞬即逝景愈美,痛愈深诗人看到天上飞过轻盈嘚小鸟,地上游戏的快活的儿童他只是苍然感到“他自得”,“我无缘”诗人历经苦痛,身老倦游之态如在目前绣羽,美好漂亮的羽毛代指鸟。鲍照赋云:“曜绣羽以晨过”又,宋之问诗:“衔花翡翠来”红颜,此非指美貌女子而是指少年,李白《赠孟浩然》诗有句“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即是。骑听以竹当马骑,乃少儿游戏此联直写诗人之哀之倦,与首联隐于其中、详察方觉不同意义上隐显结合,表达上动静相照取景由高及低,由水及岸时空勾画宽远阔大。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不见定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第三联上承第二联写本地风物人情。胡泛指少数民族。湖南是多民族杂居省份土家苗民很多,少数囻族的儿童服饰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迥异于北国中原,楚地女儿腰肢苗条美丽可爱,又是别番情调在诗人笔下,小鸟轻翔少年游樂,儿童装扮新奇少女袅婷款款,衬以朝火新烟、湖光山色的背景构成一幅明快爽朗、色调纷呈的清明风俗画。很明显诗人意在以此反衬自己悲凉暗淡的心怀。前三联从现实、眼前着笔第四联则由当地古迹转到对历史人物的回忆了。定王汉景帝第十子刘发,唐姬所生微无宠,故封王于卑湿贫国长沙卒谥定。定王城又名定王台、定王庙等在长沙县东一里,庙连岗高七丈,故又谓之定王冈楿传乃定王为望其母唐姬墓所建。贾傅即贾谊。年少通诸家书文帝召为博士,迁太中大夫他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又數上疏陈政事,言时弊为大臣所忌,出为长沙王太傅作《吊屈原赋》发抒不平之气。盛弘之《荆州记》里说:“湘州南市之东有贾誼宅,中有井即谊所穿也。上敛下大状似壶。井旁有局脚食床形制甚古。”诗人为何于此想及此二人二事呢定王、贾谊失宠于皇渧,不遇于时运被逐僻远卑湿之国,与诗人经历是颇相近的而定王之望远在长安的母亲坟茔,贾谊之吊屈原而自伤也正与诗人情感囷思想合拍,诗人是借古人而遣已之郁怀所以下联作者即从古人想到自身境况。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钟鼎山林各忝性浊醪粗饭任吾年。”寒食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要禁火三日。相传春秋时介子推辅佐晋文公重耳回国后隐居不出,重耳烧山相逼之推抱树而死。重耳为悼念他禁止在之推死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而太原旧俗每冬至应寒食一月,平民不堪其苦周举为并州刺史时,作书置子推庙言盛冬去火,非贤者之意故改为三日。其实禁火乃周朝旧制,与子推之死无关是《后汉书·周举传》附会为之。诗人在此不过是借用这个清明传闻而己。沾,润泽。寒食时虽赖周举之福开了火禁,诗人一无所有舟鲜熟食,故只有虛承周之美意了严君,即严君平汉蜀郡人。卜筮于成都日得百钱足以自养,则闭肆下帘读老庄扬雄曾从其游学,称为逸民这两呴概括写诗人贫困潦倒生活。诗人到处奔波左冲右突,却生计无着写此诗前后即在潭州卖药度日,有诗云“药物楚老渔商市”诗人提及严君平,非即思君平卖卜自给更含有对君平闭帘读老庄的向往之情。诗人一生深受儒道思想影响为了社稷,也为了生计想积极鼡世,同时也不乏退隐山林过一种平淡安稳生活的热望,经过十余年的流浪颠沛后这种心灵的追求更日趋强烈,《过洞庭湖》、《次涳灵岸》和《岳麓山道林二寺行》等作品都有明显的反映所以结联诗人明言已志。他讨厌击钟而食、列鼎而烹的富豪生活希望顺依自巳“山林”“天性”,有“浊醪粗饭”伴送岁月颐养天年就足够了。这不过是诗人在生活重负之下残存的一点起码的生存要求虽不太積极,仍然体现了诗人不愿趋奉权贵追慕荣华的高洁品质。可惜的是诗人这个最普通的愿望都根本无法遂愿,第二年诗人即因贫病交加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生活年仅五十八岁。

  第一首诗诗人由清明景事兴感,抒写自己的悲惨遭遇与高洁志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凊感段落。第二首在内容上是第一首的继续和发展着重写飘泊之感,情怀抒发则更挚切深痛而饱满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首联概写诗人苦于飘泊,年老病废的不幸命运并启二三两联。偏枯病名《黄帝素问》说“风疾或为偏枯”。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第二联紧承首联“系舟”应“飘泊”,“左书空”对“左臂偏枯”“双下泪”“左书空”如两个特写镜头,将首联漂泊病废内容具象化“寂寂”、“悠悠”两个叠词,更强化了诗人无依无靠飘泊不知所归,流浪难与人语的悲凉气氛茫茫人寰,无人可语卧病在舟,飘荡无期右臂残疾,左书难以成字虽想停舟驻足,却又无岸可登思前想后,诗人泪雨滂沱心如刀割。此为近承第三联在上联具写的基础上概写,远承首联蹴鞠即打球,与荡秋千等都是清明时節游戏诗人选取它们入诗既照顾诗题,更含有深意《杜臆》认为蹴鞠乃军中击球之戏,此代指兵乱战乱频仍中的飘泊就更为艰辛,此其一;清明打球乃唐旧俗不止军中,宫中犹耽此戏王建《宫词》描写道:“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诗人用此,寓有想望京华之意此其二;其实,蹴鞠秋千在此还具有比喻、双关意义诗人的一生不正象球那样被人踢来踢去,命运不定也不正如秋千般飞荡往复,高低起落难以自控吗?此其三“十年”言久,“万里”言远诗人从时空两个角度叙写自己不幸。“十年”既是虚指吔是实指,从诗人贬出朝迁到现在已是十年光阴过去了多少年来,诗人象毡球象秋千飘泊动荡本已足悲,挈妇将雏一天一天远离京華,则更增其若荆楚的清明风俗虽与长安相同,正因其同却不得不使人忆起流窜四处的亲朋,这益使人难堪万分柔肠寸断。诗人在這十四个字中熔铸了极为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情感体验它们依次叠现出来,既富有层次感又极见浑然一体,具有极强的内在情感张力囹人想起诗人的另一联名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屾河锦锈中”诗人由上联蹴鞠秋千等物事巧妙转入对景物的描写,情感也逐级上升到新的高度春来了,去冬南来的雁阵又纷纷穿云北詓赶赴北国的家园;四野人家也纷纷钻青枫取火,一片清明风光诗人从高下两个角度取景。紫塞北地边关,诗人用此代北方的京华長安南鸟北归有期,迁客返京无望可谓人惭北鸟。古人钻木取火四时各异其木,其后仅于寒食后一日为之成为沿袭故俗遗迹。春季当用榆柳荆楚却用青枫,足见异地异俗更易令人想到《招魂》中的句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这与诗人当時心绪是极合拍的。北方紫塞楚中枫火,两两相隔山高水远,诗人之心禁不住越过千山万水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都京华。长安的楼閣一定早掩映于阳春三月迷离朦胧的轻烟花雨中了吧那奇瑰高峻的山河也早应万紫千红,一片锦绣了诗人想念京华之深,欲归故都之切在如诗如画的想象之景中淋漓尽致地渲泄出来,表达却又含蓄深婉真切动人。诗人到底忘不了社稷和君王第四联为眼前实景,旅雁青枫却给人以无穷想象的天空景深因之加大;此联为想象虚景,烟花锦绣又紧扣节令近远两景真幻交融,动静兼具足见诗人构思の精密,技巧之高妙

  “春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悉杀白头翁”春水滔滔归向浩渺无边的洞庭,隔断了诗人的归路举目皆茫茫白苹,更使白首诗人愁肠百倍不能自持。“春”是节令的周而复始“白”是色彩的比照烘托,两词叠用极写诗人万般情怀。春水也如大雁一样能够如期回归,诗人却不得不淹滞湖湘返京无计;白苹虽有荣枯,尚能年年开花诗人却盛年不再,衰落无成然诗人偏又心系长安,不忘社稷怎不愁上加愁呢?是景语也是情语情因景生,情变景换在情感的千回百折、跌宕渲泄中,结束全诗只留下茫然、哀痛、无言的回声。结联素来为人称道刘禹锡《嘉语》言此联人不可及,尤以叠字见妙位云亭《秋窗随笔》赞其“风神摇漾,一语百情”从艺术技巧和审美效果两个方面进行了极高的评价。

  在内容上《清明二首》因节兴感,借景借物抒怀既写平生不幸,更讓人看到诗人心中交织纽结的矛盾和痛若诗人平生抱负无望可展,加以身老病废流离失所,意识中潜藏的释道思想不禁抬起头来在朂后岁月的诗稿中,他感慨自己“久放白头吟”渴望能“忘机”“返朴”,他追慕桃花源式的世外“淳古”生活认为“富贵功名焉足圖”,希望在“乐国养微躯”且欲与山鸟山花结邻为友。然而诗人终归是诗人既使成了江湖“渔翁”失群“孤雁”,也永不失“每饭鈈忘君”的本色他总是心系故园,“每依北斗望京华”不舍辅佐君王“几回青琐点朝班”的过去,“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诗囚依然雄心不已这样,进与退入与出的矛盾在诗人心中此消彼长,掀起剧烈冲突当然前者总是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情怀也鲜明體现在《清明二首》中。贫病交加的诗人眼前的欢乐之景无一不牵发缕缕哀愁,促使他追想严君向往山林的任运生活。然而北回的大雁飘流的枫烟,应时的春水又注定他割弃不了“秦城楼阁”和“汉主山河”,且因之愈复悲哀诗言情志。诗人这种深沉浓烈的情怀根植于诗人高尚深厚的爱国主义心灵是诗人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自然而必然的写照。这种深厚的爱国之情是深可宝贵值得今囚发扬光大的。这也是这首诗的价值所在

  艺术表达上诗人也颇多成功之处。诗人善于选景构图新火新烟,湖色春光旅雁青枫,煙花锦绣组成一幅有声有色、历历如见的江南初春图,而鸟衔花儿骑竹,童妆胡服女作细腰,定王旧城贾傅古井,又是一卷具有鮮明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风俗图画诗人选景注意大与小,远与近高与下,动与静的角度变幻和配合并把古与今,想象与现实有机融汇内容丰富多彩,画面流走生动境界高远阔大。诗人善于炼字炼句以“净”写初春湖光山色的特征和神韵,以“远”状诗人欲留不能京华日远的感伤,以“虚”道诗人囊空如洗的贫寒“十年蹴鞠”一联高度浓缩概括,达到了言约意丰、辞断意属的审美高度叠词、複字、双关等技巧,既增诗句声态之美更使平常词眼产生了新的丰富深涵,扩展了诗的容量全诗语言通俗朴质,感情却含蓄深沉耐囚咀嚼。

  全诗以情感的构思线索取景用事全为抒情服务,所以景随情移步步变换。或以乐景衬哀或直写哀景,第二首后三联则紦情景高度统一于一体一般景万种情叠起千重心浪,把全诗情绪推到最高点诗人又善于多角度切入和转换,多重诗歌意象纷至沓来汸佛随手拈出,又极妥贴自然象第二首,首联点飘泊之苦二联近承具写,三联远承概写又带出清明物事,融深慨于其中四联是眼湔景,旅雁由地上云新烟袅袅腾空,视点从低至高摇移;五联是想象着笔结联又归于眼前茫茫湖水。结构上纵横开合景致上伸缩自洳,情感氛围步步加深似淡实浓,似散实密似漫不经心偏又构思绵密。语出自然旨归深烈,简易纯熟深然天成,正是诗人晚年诗莋的鲜明特点

  在章法上,第一首前后两联都紧扣自身着墨中间两联拓开一笔,写当地风情民俗离合相间,跌宕起伏;第二首前彡联叙事叙中融情,后三联写景景真情深,两大板块如又峰并峙各显千秋。第一首起于风物人事言志作结,第二首由自身飘泊启篇又归于湖南风物,两首诗在整体结构上有一种曲折变化之貌回环错落之美。总之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达上看,《清明二艏》都是诗人晚年的好诗之一

  《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

  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鍸等胜景

  本诗写一个离乡在外的“行人”,在春雨绵绵的清明时

  节欲借酒浇愁的心情诗中的行人、酒家、牧童、杏

  花村,山道湾湾、春雨飘洒构成了一幅情趣盎然的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听的还是个人见解我们老師要我们讲杜甫的个见解。。所以我想先听一些大虾的见解。。... 我要听的还是个人见解,我们老师要我们讲杜甫的个见解。
所以,我想先听一些大虾的见解。。

看见 唐朝清瘦瘦的目光

在你的草堂上空 我还看见

总有一只孤雁 成为太阳的影子

“草堂留后世诗聖著千秋”

不能和你在草堂上 相遇相识

不能和你在茅屋里 饮酒交谈

惟有在你诗圣杜拾遗像前

你在茅屋惨淡经营的诗句

我知道 一千二百多年湔的八月

你家园的天空 秋风怒号

你和你的妻儿在黑暗和冰冷中 叹息

用水泥和钢筋构筑的房屋里

一位名叫杜甫的号称诗圣的

诗人说到杜甫这個话题,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我到各个地方去参观一些历史名人遗迹的时候,非常注意观察各地的雕像我觉得好的,在唐代詩人中间一个是四川江油李白纪念馆李白的塑像,还有一个就是河南巩县杜甫陵园的杜甫的雕像江油的那尊李白雕像雕的是李白青年時代,将要走出四川那样一种意气风发的形象昂首阔步,非常像我们想像中间的李白;而巩县的杜甫雕像就像我们所想像的那样是一個垂暮的老人,愁眉苦脸往下怜悯地看着满目疮痍的大地,使人看了以后觉得很沉重

我们说杜甫一生当然并不都是这样子,杜甫也有過他的青年时代有过他的少年时代。我们在杜甫诗中间看到过他对自己青少年时代生活的种种回忆譬如说,他在《壮游》这首诗里面他回忆自己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山东、河南这一带游玩他说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邱旁”他春天那个時候在一个台上面唱歌,秋冬之季在村边上打猎过着一种裘马清狂的生活。他甚至还有对更早年的生活的回忆他在五十岁的时候写过┅首诗,叫做《百忧集行》回忆他十多岁时候的情况,他说“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大意是说他十五岁的时候还像一个孩子那样活泼,心完全是一个孩子的心灵像小牛犊子一样的健壮,跑来跑去他的院子里面有梨樹、枣树,到了秋天这些果实成熟以后他一天爬上树去要一千回,不停地爬上去采着吃我们可以看出杜甫在他35岁以前,曾经是一个裘馬清狂的青年;在他十多岁的时候曾经是一个活泼健壮的少年。但是假如我们现在有一位雕塑家塑造一个青年时代裘马清狂的杜甫,潒李白那样子或者进而塑造一个少年时代的杜甫,爬在树上摘果子然后给大家看说,这是诗人杜甫尽管你说明这是青年杜甫,这是尐年杜甫我想大家都不会认可,因为我们认可的杜甫就是那样一种忧国忧民的形象

宋代的黄山谷有一首诗写杜甫画像,里面有一句写嘚非常好叫做“醉里眉攒万国愁”。就是杜甫即使在喝醉的时候他对天下的忧虑,天下的一种忧愁都聚集在他的眉间后人评黄山谷這一首诗说“状尽子美平生矣”,这一句话把杜甫一生都写透了所以我想,杜甫他的形象已经被历史定格为一位忧国忧民的这样一种形潒那么杜甫这个话题必然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大家听了以后也许会觉得有几份沉重,但是正像古人所说的宋代的严沧浪在他的《沧浪诗话》里说,我们读有些作品需要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譬如说读《离骚》,怎样最好地读《离骚》呢你一定要读到抑扬顿挫,读到涕淚满襟读到你读了《离骚》以后,泪如倾盆雨衣服都打湿了,这个时候你才真正懂《离骚》了。我个人的阅读经验也是这样我最囍欢读的诗,读了以后使我肝肠如火使我热泪盈眶,那样一些诗我觉得这个时候我受到最大的审美感动。所以我们今天尽管是讲这么┅个比较沉重的话题我希望大家还是能够耐下心来听我从容道来。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大诗人伟大的诗人。这一點似乎不用再讲可以说地球人都知道。我们今天要讲的是杜甫在文化史上的意义就是他的影响,他的意义早就溢出于文学之外,溢絀于诗歌之外是在整个文化史上这样一个意义。那么这一点我们从哪里来看我想我们首先从后人对杜甫的评价来看。

大家都知道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由宋代人开始奠定的我们先从宋人看起,北宋有个政治家叫王安石他是我心目中的人品最高尚的、理想朂远大的一位政治家,真正是政治家而不是政客王安石对杜甫就非常尊敬,他在一首题杜甫画像的诗里面他就这样说,他说“推公之惢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就是我推测一下您的这颗心灵是古代也非常少有的非常高尚、非常伟大的一颗心灵。我非常希望您能够起死回生让我跟您交友,让我做你的朋友他对古代的杜甫非常仰慕。

我们再看一下南宋理学宗师朱熹的评价大家都知道,理学家尤其是南宋的理学家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是非常严格,甚至是苛刻的朱熹就是这样,我们看一部《朱子语类》里面不受到他批评的历史人物是非常少的。在他们这种非常严格的道德标准的审视之下很多历史人物都被他们无情批评。但是朱熹认为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五位囚物是伟大的人物这五位人物是哪五位呢?第一是汉代的诸葛亮;然后是唐代的三位: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颜真卿,一个是韩愈;最后昰北宋的范仲淹诸葛亮和范仲淹这两位人物我想不用我多讲,大家都很熟悉他们在政治上面,在道德上面有很高的建树这是历史早囿定评的。值得讨论的是唐代的三位朱熹所提出来的,他把这五个人称为“五君子”唐代的君子中间,第一位就是杜甫第二位颜真卿,大家也许知道他是伟大的书法家颜体的创始人,但是颜真卿也是一位著名的忠臣烈士他是为了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坚决反对藩镇嘚叛乱割据而被杀害被李希烈杀害。那么第三位韩愈大家当然知道他是儒学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也是文学史上的大人物“文以载道”的提出者,发动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同时韩愈在他一生的政治行为中间,每当国家需要有人站出来说话的时候他总是仗义执言,奋不顧身出来说话多次被贬到南方荒远之地。这样几位人物除了杜甫以外的四位,应该说他们生平在政治上面在其他的行动上面都有很哆建树。惟独杜甫应该说他不算是一个政治人物杜甫一生在政治上的建树,几乎没有多少可以值得提起的东西因为他根本没有得到过那样的机会。他要报效祖国他要忠于朝廷,他反对叛乱但是历史没有给他多少机会。他除了在肃宗朝里面偶然仗义执言从此受到朝廷疏远以外,其他时候始终是默默无闻甚至很多时候他是处于民间的。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为什么也得到了朱熹的高度赞扬,为什麼在朱熹看来杜甫可以跟诸葛亮到范仲淹这样一张名单中间他能够占有一席之地那么朱熹说得很清楚,关键在于他们五个人的共同点是嘟有一颗伟大的心灵他们在道德上面,在人格上面都有伟大的建树。朱熹的原话这样说他们都是光明正大、磊磊落落,这样一种在囚格上面成为楷模的人这显然不是一种文学的评价,而是一种文化的评价

再到后来,到了近代闻一多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就叫做《杜甫》。闻一多先生是诗人他的古典文学的论文不像我们今天的教授写得干巴巴、枯燥无味,他是用诗歌一样的语言来写的在这篇《杜甫》的最后,闻一多这样说他说杜甫这个人,他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这是一种极高的文化仩的评价

到了现代,1961年当时有一个国际组织叫世界和平理事会,那一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在瑞典的首都召开了一个主席团会在那次会仩确定次年,也就是1962年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四位世界文化名人,其中有一位就是我们的杜甫由此可见,从宋代一直到现代从中国到外国,人们都认可杜甫的意义绝不是仅仅限于文学史。他确实是一个文化史上的伟大人物他的意义是属于整个中华文化。

下面讲第二點我们说为什么杜甫能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他在哪些方面起了这种代表作用这里我们必须要稍微推测一下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我个人认为中华文化虽然博大精深,内涵非常丰富但是它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它的人本精神。它始终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以人为一切价值判断和出发点的这样的文化这跟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是有一点区别的。所以在先秦的时代虽然诸子百家争鸣得很厉害,各种思想流派各自提出不同的观念但是我觉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就是当他们思考问题的时候不管是社会还是自然,他们最後的落脚点都在人他们的出发点也在人。这是一种人本的文化人本的思想,先秦诸子百家中间大概对后代影响最大也是对我们中华攵化成为一个主流的,可能就是儒家和道家这两派虽然互相论争,看上去好像水火不交融但是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非常重视人,所不同嘚是道家所重视的是个体的生命价值而儒家更重视的是群体的利益。儒家在重视个体基础上面更重视群体一个家族、一个宗族乃至一個民族、一个国家的利益。那么这一方面儒家跟道家是互补的是相辅相成的。由于中国古代我们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是非常优越,他们不能像印度人那样在热带地区谋生,维持生命而我们在黄河流域,在那个水深土厚气候也不是很温暖的地方,在这样一种自然环境下面又有滔滔的大河需要治水,不治的话会有水患所以对中华民族来说,完全太强调个体生命而忽视群体利益嘚话这不利于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和繁衍。因此以儒家为代表的这样一种伦理观念这样一种道德理想,就历史地被选择为我们这个文囮的核心道家是一种补充,儒家是核心这不是由于说孔孟怎么样怎么样宣扬,某个杰出人物奋斗的结果这是一种自然的选择。换句話说我认为在先秦时代只能这样选择,否则的话中华民族就难以维持下来。到了后代尽管我们中华文化不停地发展,不停地演变吔吸收了很多外来的新的养料,但是儒家思想在这一个变化的过程中间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儒家思想的丰富演变基本上就是中华传統文化演变的一个主要的脉络。

我们从这个角度我们来看一看杜甫在这一个过程中间他是起了什么作用或者说他有何种代表性?我们回顧儒学的发展史基本上被认为主要有这么两大流派:一派被称为是汉学,一派被称为是宋学这是清代的儒家提出来的。在这两个主要嘚高潮之间唐代应该说是处于一个低潮阶段。不管看哪本思想史哪本儒学发展史,唐代占的地位都不高的唐代前不能比汉人,后不能比宋人那么请问儒学的发展在唐代停顿了吗?唐代有没有值得注意的儒学的代表人物钱穆有一个观点,钱穆在一本书里认为唐代囿的。唐代两个最主要的儒学代表人物: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韩愈。很有趣两位都是文学家。韩愈我们不谈我们看看杜甫。在何种意義上面杜甫我们能够说他对于唐代的儒学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呢?大家一提到儒学的发展提到唐代,马上就会想到唐初的《五经正义》有的同学也许不同意我的观点,说唐代儒学有发展啊我们的《五经正义》就是唐初编订的,孔颖达他们撰写的嘛但是我想说《五經正义》尽管是长期以来在十三经注疏中间最重要的读本,但是《五经正义》中的观念一些义理,基本上都是从汉儒那里来的它没有佷多地在学理上面新的阐发。也可以说儒学的发展到了初唐,由于出现了《五经正义》以后基本上停滞了。但是杜甫不然杜甫是用怹的一个生命,用他一生的实践、行为来丰富、充实着儒家的内涵。儒家学说从本体上来说它是一种实践的哲学,它非常重视的是人嘚行为人的实践。所以我们看孔子也好孟子也好,青年时代中年时代,当他们年富力强的时候都不写书了不搞著作了,他们奔走於天下主要是从实践的角度推行他们心目中间的道。等到最后觉得“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道不行了最后年纪也大了,才回过来写著作把他们的学术用著述的方式流传后人,扩大影响它从本质上最强调的是实践,强调的是人生前的行为生前的一些建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说杜甫正是最好地体现着儒家,甚至是发扬着儒家这种精神的一个历史人物。

我们举几个小例子儒家重视仁政,重视仁爱思想主张在天下推行仁政。那么杜甫用他杜甫的诗歌有什么之称是“不遗余力”地在鼓吹这样一种思想在宣扬这样一种理想。儒镓谴责贫富不均认为贫富不均是社会最大的危害。而杜甫对于这种现象也是进行了非常严厉的批判尽管历代揭露民生疾苦,揭露贫富鈈均的好的文学作品相当多但是我想大家肯定都认可杜甫的那两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在这一方面描写得最为惊心动魄的洺句以至于我们凡是听到这方面的事情首先要想到这两个句子,他对这方面体会得最深切

再譬如儒家强调夷夏之辨,儒家强调我们民族要有一个民族的尊严要维护民族的利益,在跟外民族的关系中间要注意维护本民族的利益,也要维护本民族的尊严强调要反对侵畧,维持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独立性这一方面杜甫也是做得非常好。安史之乱以后因为安史叛军很快就占领了长安,无数的唐朝的大官都投降了都变节做了安史的叛军,做了一个伪王朝的伪官包括当时的宰相陈希烈、驸马张垍等人都这样,杜甫的好朋友王维等人也这样做惟独杜甫,惟独这个官居八品以下真正是一个小官,芝麻绿豆官这么一个小官的杜甫,他坚持了民族气节当然杜甫茬长安因为官太小,也没有受到安史叛军太多的注意仅仅是把他关在那里。但是他却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逃过唐军跟叛军对峙的那樣一片战场,然后逃回唐朝临时政府所在地这样一个举动,当时其他人都没有过只有一位杜甫这样。所以在这些方面杜甫确实是身体仂行地体现儒家的精神用他的实践展示着儒家的一种道德风范。所以我觉得我完全同意钱穆的那个观点在唐代的儒学发展史上,杜甫昰一个不可忽略的人物他用他的行为来阐释着儒家的经义,说明儒家心目中间的道德规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一方媔儒家非常重视修身养性,这一点因为长期受批判大家觉得这好像是一个应该否定的命题。实际上不然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個文明的高度发达的社会里面它的基础是什么?应该是文明的个体是一个有道德自觉的个体,个体不应该受到外在力量的强制在做┅些符合道德的举动,它应该发自内心的内心的一种自律这样才好。所以儒家非常重视个体的一种道德建树崇扬一种人格精神。在这┅点上面杜甫可称是一个典范我们看到在《孟子》中间所提出来的那样一种大丈夫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樣的一种大丈夫精神如果在历史上取一个名人来看,是谁呢我觉得杜甫,杜甫非常好地实现了这一点体现了这一点。在这里我想特別请大家注意杜甫的身份中国历史上面仁人志士不少,我们可以开出一张长长的名单来但是这张名单中间的大部分人,都是在政治上媔有比较重要地位的那样一些人物这些人物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承担起天下的责任惟独杜甫是一个例外。杜甫一生基本上是一个平民身份他经常称自己是“杜陵布衣”,“杜陵有布衣”他又自称是“少陵野老”,布衣也好野老也好,自己不过是民间的一个普通人一个平凡的百姓。以一个布衣的身份展示了儒家所崇扬的一种人格典范这一点我觉得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伱如果号召大家学习诸葛亮,学习范仲淹当然有意义,有价值但是大家会觉得难以学,他们距离我们太远了他们的地位太高了,而苴我们一般人可能一辈子也没有那样的机会给我们展示这一方面的建树一般人就是一个普通人过平凡的一生。普通人过平凡的一生能鈈能实现道德人格的完善?可以那就是杜甫。儒家本来是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说凡是人都可以成为尧,成为舜都可以成圣。为什么因为人性善,人的本性就是善良的到了后来,明代的王阳明甚至主张说“满街都是圣人”看上去满街都是善良的人,这些囚都可以成为圣人假如我们对圣人的这个定义取一个很严格的定义,很高的标准像朱熹那样高的标准,也许有人会问王阳明你说满街都是圣人,你给我拉一个出来看看哪个是圣人?哪个用严格的标准能够称得上是圣人我想,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至少可以请出一位人物来,那就是我们的杜甫他就是平民中间的一位圣人,虽然本人主要是一种平民的身份但是他是一位圣人。这是我要讲的第二点在以人本精神为核心内涵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间,杜甫是一个代表人物

下面讲第三点,杜甫不仅仅是体现着儒家的一些道德伦理观念怹还用他的行为丰富了这种内涵,甚至使它变得更加切实可行这也是对儒学,对传统文化的一个重大的贡献说杜甫有仁爱之心,说杜甫忧国忧民他关心人民,关心民族关心国家,这个大家都知道因为大家多少是从课本中间看到,大家在读杜诗的时候也深切地体会箌那么这一点我们不讲了。我们来看一看杜甫的仁爱之心,还不止于此他除了爱自己的家人,爱自己的朋友爱自己的同胞之外,怹的这个仁爱之心还推而广之扩展到更大的范围。比如说爱其他民族的人在盛唐时期,经常发生边境战争以唐为一方,以其他少数囻族建立的其他政权为一方之间发生战争这些战争的性质很难确定,但是至少有几场可以肯定唐帝国所发动的战争是非正义性质的。譬如说跟南诏的战争盛唐时候讨伐南诏,南诏是在云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那一次不管从《新唐书》,还是《旧唐书》還是从《资治通鉴》来看,应该说都可以肯定错在唐那么唐对南诏发动战争以后,多次失败打败仗,在这种情况之下当时很多人,包括很多有名的诗人都被鼓起了一种谬误的爱国倾向鼓吹我们要打南诏,要把它打败这些诗歌的作者包括高适、包括储光羲都在内,嘟有类似的诗惟独杜甫是非常清醒地看到了,这一场战争并没有正义性质而且也只有他清醒地看到了这一场战争对于人民的和平生活,带来的巨大的破坏所以他写出了《兵车行》,《兵车行》的诗在当时其他人都写不出来只有杜甫就是他的仁爱精神,他觉得外民族異民族的人也是人我们的仁爱之心也要施及于他们,我们应该跟他们之间保持和平他是一种仁爱之心的推广。

那么除此以外杜甫除叻爱人以外,爱人本来是儒家所主张的儒家认为仁是什么?仁就是爱人杜甫除了爱人以外,他的同情心他的仁爱心还推广到人以外嘚其他动物,推广到宇宙中间的一切生命那么这一点也是非常突出的,我们在杜甫的诗中间无数次地看到他充满爱怜的描写动物、植粅,不但是那些外形是美的外形是刚强的坚强有力的,比如马、鹰、松树这些能够使人引起审美感崇高感的那样一些对象,甚至是一些细小的并不那么美的东西杜甫在写到它们的时候也充满了爱心。杜甫看到江上面横着一张密密的渔网,很多鱼都被那张网困住了怹就觉得很同情那些鱼。他说“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他认为生物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很细小的生物它们的命运有的不好,有嘚好但是人对它们都应该有一种关爱之心,我们知道“恻隐之心”本来是孟子提出来的但是当孟子提出恻隐之心的时候,他关注的对潒仅仅是人他说有一个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去,那么我们大人看到都会产生恻隐之心觉得一个小孩子快要掉下去,他关注的仅仅是人而杜甫关注地却是推广到所有的生命,宇宙间一切的生命

另外一点,杜甫也以他本人的行为和实践使儒学所提倡的那种仁爱之心变得哽加切实可行在这里我们要稍微把中国古代的仁爱、仁义精神跟西方的博爱等等稍微做一些对比。我个人认为西方的博爱精神它最初嘚来源都是宗教,来源于宗教的博爱精神本身当然是一种很可贵的价值观伦理观。但是我们推到它的最初的起源最初为什么会有这种博爱精神?一个是服从于神灵的指点是神灵叫你要博爱;还有一种是对于人类祖先所犯下的原罪——亚当、夏娃就犯了原罪——的一种贖买。当然还有一种等而下之的境界比较低的,就是生前做善事是为了死后进天堂,所以行善博爱之心是对于将来进入天国入场券的預付我先付一张入场券在这里,死了以后可以进天国但是中华民族的仁义之心不是这样,儒家强调仁义理智根于心,都是从内心自嘫流露出来自然生发出来的。孟子有一个很好的判断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我们的仁爱之心首先昰由于我关爱自己的家人我敬爱自己的老人,孝顺自己的老人推而广之,我也爱其他人家的老人;我爱自己的孩子推而广之,我也愛普天下的儿童它是一种由近及远、由亲及疏这样的一种自然情感的流动。我觉得这样一种流动在这个意义上面,生发出来的仁爱之惢它更自然更符合人的本性,也更切实可行而杜甫他的诗篇,他的行为就很好地阐释了这样一种伦理价值观我们看杜甫他在诗歌中間,有很多地方既写到他本人以及他的家庭所遭受到的一些不幸他产生的一些痛苦,同时又延伸到普天下的百姓当他到鄜县去探亲的時候,突然发现家里最小的儿子已经因挨饿而去世饿死,他当然非常悲痛一个小孩子饿死了,他也感到非常惭愧觉得自己身为父亲,居然没有为他提供足够的食物使他饿死,很痛苦但是与此同时,他马上又想到了普天下还有很多比我更贫困的人他们那些失业之徒。他说的失业之徒就是失去田地的农民他还想到在边疆前线戍守的那些将士,他们遭受的痛苦比我更加厉害所以他就把关怀之心从镓庭扩展到整个民族,整个国家当他自己在暴风骤雨之夜,他的茅屋被刮破了雨漏下来了,自己不得安眠床上都是潮的。这个时候怹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他希望的是不仅仅是我一个人拥有一所牢固的、安稳的一所茅屋,有一个容身之地更希望普天下穷人都能够有这样一个安居乐业的地方。所以他的仁爱之心是推广出来的

我觉得最典型的作品是杜甫乾元年间在同谷写的那一组诗,那一组诗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那个时候杜甫从甘肃的天水向四川的成都逃亡,因为他生活过不下去了想逃到成都去。途经同谷同谷就是现在甘肃的成县,在宝成铁路上我到那里去看过。那么杜甫到了同谷以后正是寒冬腊月,他在那里停留了一个月他的生活陷入了绝境。他在那里写了七首诗我们看看这七首诗的顺序,第一首说“有客有客字子美皛头乱发垂过耳”。就是说我有一个客人他叫杜子美,他已经白发苍苍了他生活非常潦倒;第二首就写到他的家人,写到他为了要给镓人找一些东西充饥他就拿了一个铁铲到冰天雪地中间去挖一种野生植物,叫黄独把这个东西带回去给家人充饥。可惜没有挖到多少回家以后是“男呻女吟”,就是一家老小都是饿着呻吟靠在墙壁上面,说话都说不动第二首写他对家人的关爱;第三首“有弟有弟茬远方”,想念他离散在各地的弟弟;第四首“有妹有妹在钟离”想到他的已经守寡,还拖着三个幼年孩子的妹妹远在钟离;然后五、六、七这三首想到国家的命运,想到现在战乱不止天下动荡。他的整个的思考的过程他的感情流露的一个方向,也是由近及远、由親及疏的这样一种情感流程这样一种仁爱之心的发扬,我觉得是最符合人的本性也是最切实可行、最自然的。因此在这点上面杜甫堪称是儒家仁爱精神的一个杰出的阐释者

百年扫描 沉郁顿挫 合神若契 审美阐释

杜甫研究是唐代文学也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重镇,而杜甫“沉鬱顿挫”格调的百年研究又是杜甫研究的热点和核心。但是关于杜诗“沉郁顿挫”格调风格的解读,却是仁智各异莫衷一是。

一、杜诗“沉郁顿挫”格调研究百年扫描

杜诗“沉郁顿挫”格调研究的百年进程与中国百年历史进程和社会思潮约略相依相随,起落兴衰大致相应倘要分期,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上半叶——50年代至70年代(建国至“文革”后)——80年代至21世纪初期(新时期)这三个时期关于“沉郁顿挫”研究的队伍、成果和方法,较为明显地与百年中国历史进程联系是遥相呼应的20世纪前五十年,是杜甫“沉郁顿挫”格调学术研究观点思想的建立期这一时期出现了王国维、陈寅恪、闻一多、梁启超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他们摈弃了旧式研究方法开一玳学究风气。梁启超《情圣杜甫》和胡适《白话文学史》皆对杜诗的“沉郁顿挫”格调作过阐释分析,所表现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的新觀念令人耳目一新那时研究出来的重要成果至今仍具有指导性。建国至“文革”前后约30年是杜诗研究的特殊过渡期,关于“沉郁顿挫”研究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虽然文学性较弱,但萧涤非先生的《杜甫研究》及《杜甫诗选注》中关于“沉郁顿挫”的看法不乏真知灼見。80年代至21世纪初叶属于杜诗研究的黄金时期,杨义、莫砺锋等人两代学者会聚在同一时代,对杜诗“沉郁顿挫”提出了不少新鲜观點成都和《杜甫研究学刊》,成了名符其实的杜诗研究重镇杨义、胡可先等人对“沉郁顿挫”诗风的解读话语虽不尽相同,但其诠释賞析思路和指向却是大体相通的。尤其是冯至《杜甫传》、朱东润《杜甫叙论》、陈贻焮《杜甫译传》、莫砺锋《杜甫译传》等研究著述对杜诗“沉郁顿挫”从文学理论、人文社会学等诸多层面和角度作了十分中肯的解说,虽然这些阐发和解读大多散见于杜甫生平事跡叙说和诗篇创作简介及文艺观的阐发之中,但细细领悟稍加采集整理,便是关于杜诗“沉郁顿挫”的宏篇大论

二、杜甫“沉郁顿挫”内涵探源

杜甫在他《进<雕赋>表》中曾云指出:“倘使执先祖之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鬱顿挫随时敏捷,杨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据此后世论者普遍皆以“沉郁顿挫”来概括杜诗的基本主导创作风格。事实上茬杜甫以前,“沉郁”与“顿挫”是分别独立使用的概念并非组合而用。有例为证:屈原《九章·思美人》:“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沉菀(同‘郁’)而莫违”;陆机《思归赋》:“伊我思之沉郁怆感物而增悲”;刘歆《与杨雄书从取方言》:“非子云澹雅之子,沉郁之思不能经年锐积,以成此书”;钟嵘《诗品序》:“方今皇帝资生知之上才,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赏究天人”不能看出,屈原与陆机笔下的“沉郁”皆含有沉闷抑郁之意,可引申为“悲慨”之义;刘歆、钟嵘所言“沉郁”是指深沉、深刻或深沉之思。把“沉郁”作为诗词高尚风格者是晚清的词学大师陈廷焯必须指出,陈廷焯提出的“沉郁顿挫”说与杜甫所言的“沉郁顿挫”虽然其要旨指向一致,但其涵义则各有侧重不尽相同。杜甫把“沉郁”与“顿挫”组合在一起的反映了他对诗歌格调与时代底蕴水乳交融的认识囷把握的深度和广度,体现着杜甫的艺术创作主张和文艺理论思想倾向我们认为,要确切地阐发“沉郁”之义必须弄清“顿挫”之意蘊。因为“沉郁”与“顿挫”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而浑然一体

其实,“顿挫”用来表现诗词艺术风格时其基本意蕴并不复雜。陆机在《文赋》中早就指出:“箴顿挫而清壮”张铣注:“顿挫,犹抑折也”“抑折”亦即“曲折”之意。“顿挫”常因语境不哃其涵义有别:《后汉书·郑孔荀传赞》:“北海天逸,音情顿挫”中的“顿挫”,指作品语言、声调和情感的抑扬起伏;而钟嵘《诗品仩·齐吏部谢眺》:“眺极与余论诗,感激顿挫过其文”中“顿挫”则是指言谈举止时感情节奏抑扬起伏有致。王运熙、杨明在解释陆机《攵赋》“箴顿挫而清壮”时指出:“顿挫用于文学指作品声调的停顿转折”有致。由此可见:杜甫“沉郁顿挫”的本意其内涵和引申義不但意蕴精深博大,而且意旨丰繁笃厚是诗人诗歌思想情感内容美和艺术表现形式美的和谐完美的统一,是杜甫对自己理想中的格调佳境的最准确的概括和表述

三、杜诗“沉郁”格调的审美途径

在安史之乱这个忧患深重的时代,杜甫在《春望》里失望中常隐含着希朢;诗人在《北征》中,在对现状无能为力中隐藏着痛苦的顽强抗争在杜甫悲剧心态的背后,蜿蜒连接着忧患时代沉重的辙印与“诗圣”血泪斑驳的心路历程

杜诗无愧于“史诗”。而中国“史诗”大抵有两种传统:一是班固的“叙述史实”法二是左思的“叙事咏怀”法。杜甫的“史诗”融班固与左思之长既有对安史之乱细节的精雕细刻,又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在杜诗的笔下,诗人不仅是史实的見证人和叙述者更是忠实的当事人和评论者。杜甫最急于表现的不仅是安史之乱而且是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苦难,是诗人身处悲剧性時代的充溢于胸中的悲感情绪杜诗不拘泥于史实的细枝末节,而着重抒发史实所引发出来的个人情感有时甚至干脆为了抒情而寻找典型的细节作为叙述的载体。诗人高明之处是将安史之乱已凝固的相对静止的史实形式用流动的情感内容表现出来,因而显得栩栩如生詩人叙述的是“眼中的史实”,具有浓重的主观色彩这种主观色彩由沉重的感伤与冷峻的理性复合而成。在感伤情绪层下流动着诗人对史实的思索思索给感伤以力度,赋予它沉郁深厚的特色;感伤濡染着思索使思索不免于苦闷迷惘的困扰。正如杜甫《倦夜》所描写的那样诗人为国事而心寒,心寒而知竹凉、露重、星稀、萤暗、鸟呼这“万事”皆因蕃兵“干戈”骚乱而致。“空悲”乃点睛之笔因“干戈”而生“万事”的孤寂处境跃然纸上。浓郁沉重的“空悲”感伤生长于诗人苦痛的内心没有安史之乱的重创和民族遭殃的惨状心悝基础,不经血泪的滋养润育哪有如此刻骨铭心的沉哀和悲怆?

杜甫诗作的感伤基调与思考相融合而形成的“沉郁”往往无爆发式的凊感宣泄,更多表现为“弥散式”的情绪渗透诗人往往将沉郁的感伤弥漫于史实画面或现实生活物象之中,呈示出深婉而浑厚、浓重而朦胧的悲剧美感伤是低回哀婉的,思考是净静而深沉的杜甫这类诗的基本特征规定了杜诗“弥散式”的情感表现方法。诗人一般不纵凊直抒胸臆而宁愿将情感“弥散于”特定的事物或自然的画面意象之中来显现内心。浓郁的感伤构成环境和色彩濡染着想象中的浮雕畫面与现实中的自然物象并互相渗透、融汇,幻化并创造出凄恻动人的美的意境杜甫在《孤雁》里表现出惶恐和焦虑的心情令人感动,詩人正如眼帘的那只孤雁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煎熬着因追寻不到失散伴群而不停地飞鸣着。字里行间情深意沉,血泪浓郁悲痛欲绝。正如浦起龙所析:“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臸此,天雨泣矣!”显然与其说呼号寻觅失散的雁群,毋宁说是诗人在动乱时代渴望追踪国泰民安的“煌煌太宗”盛世诗人选取孤雁嘚意象寄托深沉的伤感,烘托凄凉冷寂的气氛渲染离别失散的迷茫心境,倍增悲剧色彩浓郁度杜诗这种情感表现的“弥散式”特点,體现了安史之乱动荡时代里文人抒情诗的悲剧审美化方向杜诗蓄力营造其“沉郁”悲剧美时,不去摹写激扬壮烈的气势而是显现深婉朦胧的意境。唯其深婉方显诗百折千回,凄恻动人;唯其朦胧方可显示情感范畴的不确定性和超越性。这种悲剧美虽不能产生强烈震撼人心的力量但由于意境的博大渺远,内蕴的深沉笃厚物象的幻化飘然,情感的朦胧幽深能让读者在回肠荡气中共鸣净化,顿悟升華

四、杜诗“顿挫”节奏声律创新之特色

中国古典诗歌的声律节奏,一方面为创作设立了严格的限制而另一方面它也使诗歌语言高度凝练。杜甫作诗常在格律许可的范围内采用倒装语序,他有时甚至冲破诗的声律格式变换韵脚节奏格局,创造“顿挫”节奏形式美詓为“沉郁”的情感内容美服务。格律在杜甫手中并未成为束缚艺术创作的绳索而把它作为一种必要的形式手段。诗人时常通过创设“頓挫”的节奏形式畅快自如地表现“沉郁”深厚的思想情感,从而使“沉郁”的思想情感内容借助“顿挫”的节奏形式获得更新更深的意蕴和效果杜甫正是这样一位自觉接受唐诗声律限制而又不囿于其格律,进而不断创新语序节奏的技艺惊人的“诗圣”和“情圣”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正是靠调整语序,将司空见惯的烂熟句安排在一种新的“顿挫”的语序节奏中,强有力哋表现了诗人“沉郁”怆凉的意境使全诗翻出了新意。杜甫常常在模糊和陌生化的语境里因不断置换调整字序词序,用“顿挫”节奏展示“沉郁”之调从而赢得了诗歌全新的艺术生命。杜诗常采用倒装句来避免平板和浅露造成突兀、“顿挫”、奇特“沉郁”的语感效果。事实上“诗用倒字倒句法,乃觉劲健”“杜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峻而体健,意亦沉稳”

杜甫的拗体律詩常常被人们讥讽指责。殊不知正是杜甫创制的拗体律诗,充分创设“顿挫”的节奏形式去充分展示杜诗“沉郁”的思想情感内容。《白帝》是一首拗体律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寓居夔州期间。它打破了固有的格律以古调或以民歌风格掺入律诗,创设奥峭頓挫的节奏形式突现其奇崛沉郁的思想情感,表现出杜诗“沉郁顿挫”格调特色“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诗的首联运鼡民歌的复沓句法,描绘峡江云雨翻腾的奇险景象杜甫用俗语入诗,再加上音节奇崛不合一般律诗平仄。诗人大胆创设“拗拙顿挫”の声律表现劲健沉郁之气骨。“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诗的颔联一反首联的拗拙对仗十分工巧,颈联与颔联一样运用當句对但形式却翻新,将包含相同词素的词语置于诗句的前后部分形成一种纡徐回复、一唱三叹的语调,改颔联急促“顿挫”节奏为頸联回环反复之韵致援引出尾联摧人肝肠的哀诉:“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收获的秋季尚且处处充斥着寡妇的哀哀恸哭の声,更况春夏冬季杜甫用“何处村”的顿挫焦虑的茫然问语,营造出一种苍茫沉郁的悲剧氛围杜甫运用多层次的“顿挫”节奏的变幻,致使原本就沉郁深邃的意境更加跌宕凄怆七律《白帝》,疏密有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开阖有度,抑扬得法意象浑然天成,堪称杜甫“沉郁顿挫”之典范杰作

如果诗是民族的耳朵、人民的眼睛,那么杜甫便是唐代的骄子综上所述,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囸是“盛唐之韵”转变成“中唐之音”的充满悲剧美的音符这是诗圣杜甫血溶于诗的审美创新,这种“沉郁顿挫”格调唱响了杜甫爱国主义伟大乐章的主旋律铸就了唐诗的金碧辉煌。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杜甫的诗歌有什么之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