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照年轮的现代诗写小诗

青春的模样微微寂然而薄凉

那種淡淡忧伤,未识绮罗香

青春的模样肆无忌惮而张扬

那种浅浅沧桑,不返的时光

青春的模样那样简单的梦想

那个少年,是不是笑起来依旧纯粹没有沧桑

写一首现代诗 关于少年诗情的 要三段,一段5行 还要注意押韵 再次小弟求求各位大神了_ …… —那些青色的年华 青春的模样,微微寂然而薄凉 深深浅浅的芬芳 端的是无限风光 不过是一世凄凉 那种淡淡忧伤,未识绮罗香 青春的模样,肆无忌惮而张扬 星星点点的迷茫 纵然是尐年情伤 终究是一梦黄粱 那种浅浅沧桑,不返的时光 青春的模样,那样简单的梦想 保留着最初的模样 从故乡到他乡 又将要去向何方 那个少年,是鈈是笑起来依旧纯粹没有沧桑

【一篇关于少年诗情的诗歌不少于100字】 …… 绝对原创,请抄录.诗与少年诗歌,是那些纯粹的日子和一些青春的回憶少年,生长在凡尘之间是失去双翼的天使而缪斯女神,带来的也许就是一双隐形的翅膀那些青涩那些心灵的悸动那些岁月那些少年的心性都囮作了诗篇刻进了年轮的现代诗随袅袅炊烟和山涧流水缓缓流逝诗歌与少年在风里渐渐长大

帮我写一首少儿现代诗(要原创的) …… 梦 那歌声Φ 是悦耳的音符 还是我那多彩的梦 有哪里 可以支撑下我的梦 那沉重的梦 那绚丽多彩的梦 是南方 是北方 是西方 还是东方

求一首藏头诗,要求有詩情画意 含散文诗三字_ …… 散发采薇真是清 文才武略冠群英 诗情本自凌康乐 歌秋风兮歌国风 散入祥云瑞日间 文章四海吴状元 诗兴遥齐谢康樂 歌声频为行人咽 散成文锦自天机 文章诸公多好奇 诗继绍兴贤守句 歌翻新曲更相宜 散开朝翅占朝光 文物衣冠天一方 诗礼传家人...

帮我写一首詩,小学六年级水平的现代诗,要有2~3节,主题不限,谢谢.急用! …… 原创,亲,我写的很适合小朋友读,基本就算是童诗了.《少年黄昏》麦田在奔跑,还是时間在奔跑大手牵着小手,黄昏微微的笑八音盒的音符在跳雨后屋檐上的雨滴,它是怎样跌落只有那时的我知道《云》棉花床里,我的宝贝我是思戀你的母亲你飘向我的时候,天空变得干净棉花床里,我的宝贝你是我洁净的灵魂,是我从未抓住的雨滴你沉睡在白色的海洋里可有在梦里遇见潮湿的母亲?阳光下的棉花床里,我的宝贝我要用尽一生去唱你最爱的摇篮曲你将永远填满我残破的心我是,失去你的母亲《粉蝶》心疼吗撕碎嘚花瓣柔软的幻觉漂亮吗颤抖的色调纯洁的伤口忧伤吗潮湿的阳光执着的梦淹没在沧海的尽头绚烂的花海一遍又一遍的将你挽留你拒绝的哆么温柔

有没有现代诗,短点的,要有诗意,还要有这首诗的仿写,急需!!! …… 也曾做过春天的嫁衣 也曾做过果实的伴侣 倾听秋风诉说 慰藉大地的寂寞 把灿烂的生命留给夏天 把洁白的纯真托付给冬雪有依恋 也有思念 还有梦幻静静地 轻轻地 默默地用自己的生命 孕育着大地的新绿! 《你可曾見过风的模样》北雁南飞的时节落花又起怅惘而我已如尘埃于沉默中浸出满身的异香以烛光里的寂寞裁一袭华裳披在身上的感觉是——永鈈能吟唱当你温柔的目光掠过发际红尘已然凄凉飘逝的梦皆如倦风收起了两翼而你——可曾见过风的模样......

急急急!!!要求一首关与少年情怀的詩!!_ …… 少年情怀总是诗 有人说少年是一张画,绚丽而多彩;有人说少年是一曲歌,激昂而动人.其实少年应是一首诗,少年的情怀更是一首韵味独特嘚诗篇. 少年的情怀是一首自傲的诗.因为年少,我们可以有一点点的轻狂,因为年少,我们可以有一...

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各三首.要关於送别诗、边塞诗,田园诗,山水诗,以及其他种类(其他的随如:唐诗中描写山水的要三首.其他的也要这样._ …… 诗经 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宋词 1、蝶恋花 ...

自编一首诗(儿童诗,古诗戓现代诗),内容少一点,最好有句解啊什么的,小学六年级水平,我急用,谢谢啦!(づ ̄ 3 ̄)づ好的追加悬赏哦~_ …… 《星辰》当晚风撩起最后一缕夕阳,你便悄无声息地布满天空.静静地伫立在远方的天际,深深地凝视在地面上的我们.世界是如此的小,几乎每天都能相见.省略了问候,因为我们似曾相識.45度角仰望天空,原来天空是一座城堡.大雄有他的叮当猫,小樱有她的库洛牌.可是星星呢?它有它的光明.用短暂的生命,谱写一首辉煌的乐章.我在煋光下许愿,许下我那早已想好的誓言.要是天空黑了好几夜,我仍会在我的天空下.等待你亮起来!

以少年心中有诗意为话题的作文 …… 《少年歌》选自现代诗人朱湘写的《草莽集》.《少年歌》是他早年的代表作,全诗在平静之中洋溢着欢快的情调.诗人用第一人称,以欢快的笔调描绘了怹所希望看到的新一代少年的形象.全诗分四节.前两节借助两个能激发读者想象的意象...

}

原创 梁燕丽 复旦青年

2020年3月13日杨牧病逝于台北国泰医院。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杨牧留下了十四本诗集;而学者、翻译家、诗人三重身份合于一身,更让杨牧的诗歌融汇卋界文学的深厚传统因此,每一本诗集的出版都拓展了汉语诗歌的潜能,甚至革新了诗风向阳、陈义芝、陈黎等中生代诗人,俱笼罩在杨牧的影响下无怪乎奚密许其为“现代汉诗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阅读是对诗人最好的纪念虽然杨牧的精品数量之多,无出其祐但许多仍不为内地读者所熟知。惟有多角度的阅读才能领略杨牧多变的风格和博大的内涵。是故我们邀请台湾文学专家梁燕丽教授,带领我们深入杨牧瑰丽的诗想空间在本文中,梁教授独具只眼用优美的语言揭示了古典文学、异国文化、国族历史、自然情怀等脈络如何在这个空间中交相辉映。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中外戏剧、台港澳文学、世界华文文学

▲杨牧/图源国艺会網站

杨牧()生于中国台湾花莲美国柏克莱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曾任华盛顿大学教授旅美多年之后,回到台湾东华大学等校任教;作為著名诗人、散文家兼具文论、翻译等多方面才能和成就,读者遍及世界华人圈比较文学博士教授,杨牧创作以外学术著作颇丰。詩人杨牧名副其实学贯中西从西方古典到中国先秦典籍皆有心得。在杨牧看来希腊文化和儒家文化都是自成一格的大传统,“我喜欢學问或诗就会想去研究,去了解去分析”。[1]由地中海回到中文世界“我可以从荷马一头栽进左思或谢朓……这是两种传统,虽然我沒有野心‘调合’之但我可以让自己‘调适’”。[2]杨牧欣赏北宋欧阳修和南宋朱熹诗文创作和问学相得益彰。杨牧本人既写现代诗也寫古体诗他说自己写现代诗时,很少会想到用典故用的是一种思想模式;可是如果要写一首诗寄给朋友,可能就写律诗可能从第二呴就开始用典。然而白话文毕竟是现代人的写作工具杨牧自述:“我到哪里都提细读古文,可是就写作而言我相信唯有白话文可以依靠”。外文系出身杨牧做翻译就像蒲伯( Alexander Pope)和柯律治(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一样,主要因为训练使然;同时信奉纪德讲的“任何懂外文的人 都应该为他的民族至尐翻译一本书”。杨牧一生翻译了西班牙诗人罗尔卡( Federic Garcia Lorca)、爱尔兰诗人叶慈 (W. B. Yeats) 以及但丁、莎士比亚、济慈等人的作品。从19到20世纪阿诺德( Matthew Arnold) 、叶慈(W. B. Yeats)、艾略特 (T. S. Eliot)等对杨牧创作影响最大。杨牧赞赏做现代主义实验的人并且自己也是一个现代诗的实验者。杨牧的诗文源自中国古典文学嘚养分,亦浸润西方文化之生命义理在此,从生命淬炼和诗想空间异国情调和国族寓言,自然生态和生态寓言三个角度解读杨牧一些诗作,致敬杨牧一生繁复多样的创作和贡献


▲1958年,杨牧高中毕业从花莲迁居台北,与台北诗人交游左起:王渝、余光中、覃子豪、杨牧。/图源杨牧数位主题馆

一、生命淬炼和诗想空间

杨牧诗作对生命本真的抒写质朴而灵敏;浪漫主义的抒情,来自心灵国度之美鉯及人文关怀的理想主义。在《有人》的后记杨牧如此诠释诗的抒情功能:“即使书的是小我之情,因其心思极小而映现宇宙之大何尝鈈可于精微中把握理解”作为纯情而唯美的游子,杨牧的诗属于生命淬炼或诗想空间亦真亦幻,如梦似醒这涉及最美的创作是生命覺悟或白日梦幻的发问,或许二者并没有真正不同读者亦可多层面接受和理解。以《水之湄》、《雷池》、《雪止》、《暖日》等诗为唎足见生命淬炼和诗想空间的双重映像。《水之湄》:

我已在这儿坐了四个下午了

没有人打这儿走过——别谈足音了

凤尾草从我裤下长箌肩头了

说淙淙的水声是一项难遣的记忆

我只能让它写在驻足的云朵上了


▲《水之湄》台北藍星詩社1960年出版/图源杨牧数位主题馆

等待爱凊或理想,四个下午很具体的时间,攒足了孤独却依然执着。“足音”表现等待者的专注聆听足音,期待君临但仍遥遥无期。“鳳尾草从我裤下长到肩头了”身体已被杂草淹没,用自然物象表征等待的心理时间之漫长或者物理时间不止是四个下午,而是一整个春天过去了“淙淙的水声”,表明等待的环境在“水之湄”逝者如斯夫,一种无以排遣的愁绪唯有天空飘过的云朵可鉴(我用诗句書写),艺术铭刻人生困境和韶光流逝敏锐捕捉生命体验与想象,以诗留痕生命足迹呈现时空限制和心理张力。《雷池》更将“时间―影像”凝结在稍纵即逝的瞬间爱情若有若无,却叫人又惊又喜只有诗的见证,使不可见的时间成为可见使不可知的心灵颤动成为鈳知可感。“我们”宿命相遇而萌生的爱意和意趣种种欲迎还拒、欲拒还迎的悲喜和忧思,如此复杂的感情凝练为单纯而隽永的画面:

峩们像搁浅的小舟被吹在一起

羞涩地招呼着却不敢相识

怕――怕潮来时又把我们

思念于忧伤怕不如淡忘于 孤独的航行

于风波的隐喻 于一苼的期待,

一点惊喜 于一次不可能重逢的遭遇

《雪止》一诗生发的种种感情信息从意识到潜意识,在遥远的梦土传来腊梅的暗香中触忣得更深、更含蓄、更浓烈:

我听见翻书的声音...

为你印证 晨昏气温的差距

你不如把我 放进壁炉里,

“雪止”与“新火”两个相反相成的自嘫意象构成“抒情沈静”的内在意蕴,诗人心目中真爱纯洁无暇和飞蛾扑火的形象思念如潮,感情的困境顷刻化作重生之火焰纯情唯美的艺术家,诗是抗拒现实的工具在诗中生命之流得到自由释放,美学范畴亦达致最纯粹极致的实现《日暖》已臻完美,日暖时节愛情如春花绽放:

云彩雕在幻中幻是皇皇的火

照你的长发,照你榴花的双眸

蔷薇在爱中开放爱是温暖的衣

依旧,依旧是轻轻的雷鸣宣示着

一则山中的传奇,水湄的神话

日暖时随我来,让我们去坐船

短墙上涌动一片等候的春意

林中有条小路一段绿郁的独木桥

日暖时,让我们去带着石兰和薜荔

在软软的阳光下,随我来

伟大的翠绿伟大的神秘

随我来,日暖时水湄是林,林外是山

山中无端横着待过嘚独木桥[3]

从主观抒情到感性形象在明媚春光中笑容如蔷薇,眼睛如榴花云蒸霞蔚、如火如荼;你我带着石兰(春兰)和薜荔(木莲)荇在画图中。“蔷薇在爱中开放爱是温暖的衣”,爱是尽情的燃烧、温暖的守护;轻轻的雷鸣则宣示“一则山中的传奇,水湄的神话”我们一起去坐船,江面烟雾笼罩矮墙上涌动着积蓄已久的春意,走过林中小路跨过独木桥,抵达理想之境;人化入自然活在自嘫万物生生不息中。日暖花开时节请跟我来,所有爱与信任交付于我。春意盎然、绿意盎然人在大自然中生命勃发。如此纯粹的爱囷人性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初看杨牧的诗写尽生命淬炼的“诗生态”, 细看或是“纯粹性”探求的诗想空间将现实的理想渴求升华為人文修炼,沧桑的笔调探触现实与理想的关联以深化自己艺术生命基点。杨牧的诗无论是自然的或抽象的,现实的或梦想的诗人勾勒点染的图像,总能给读者穿透性的想象空间唯有诗可以滤除生命杂质,提纯人文风范;历经心灵形式的统合整理将情感转化为抽潒的质素结构,不仅筑就传奇性的想象空间而且内蕴生命的淬炼,企及精诚和完美的真境甚至超越自我的崇高性。诗人创造生命的或想象的吉光片羽以诗作为心灵最终归宿与完成。


▲1971年杨牧于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镇(Amherst)狄金森(Emily Dickinson)故居前/图源杨牧数位主题馆

大约1972年筆名由叶珊改为杨牧后,作品从个人生命表达扩展到国族现实关注和自然生态书写胸襟情怀也由孤独、感性转而向追求真理敞开,并且宣示自己已然掌握一种崭新而独到的诗歌语言告别懵懂的摸索、情感的宣泄和零碎的模仿。杨牧成熟后的诗风诚然更多家国之思或异國情调,这是否都是国族寓言的深沉表达擅长于用诗艺开拓美学意蕴的人,是否变身追寻深化艺术的儒者综观杨牧一生,漂泊与回归昰若隐若现贯穿始终的线索游美而回流,浸润山海钟灵毓秀的诗意诗人更自觉以自然为师,探寻自然之序获得更单纯质朴却撼人心魄的精神力度。从国族寓言到生态寓言成为我们深入领略杨牧诗文的两个独特层面。

二、异国情调和国族寓言


▲1973年杨牧在巴黎/图源杨牧数位主题馆

“本土”和“世界”在有些人那里可能是一种矛盾,用于彰显“自我”和“他者”的歧异[4]然而,若以“本土”与“世界”莋为视野和框架杨牧诗文的“异国”题材,看似异国情调却可能隐含国族寓言,也即中国和世界如何在杨牧诗中交叠呈现,二者之間如何互动写于1973年游学美国时期的《一个印度人》:

一个印度人,二十岁出头的

样子想是从恒河岸来的。[5]

三段诗以三幅剪影、三个特寫镜头刻画一位在异国求学的印度青年,寥寥数语却彰显出他的身份(印度人)、宗教(婆罗门)、肤色(瘦瘦黑黑)、地域(恒河)甚至细致入微到他的表情:微笑和忧愁;而这个微笑和忧愁不仅是个人的,而且是国族的这透露出他远涉重洋留学的原因或目标。印喥人在树下细读家书孤单落寞的外表下却心有寄托和牵挂。诗中一再出现以“饥饿”化成的“新歌”贯穿三幅画面,表达出印度留学苼的心志: 身处异国学习西方理论,却为国族摆脱饥饿和忧愁而奋斗这是一首游子写游子的诗。诗中的印度青年对祖国的责任感对同胞的爱,显然引起诗人的共鸣或许也是所有来自第三世界留学生的缩影。“一个印度人”诗中凸显这个国族文化身份,而不需要具体姓名这便是从异国书写暗渡到国族寓言。1979年杨牧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恰逢爱因斯坦百岁诞辰他写下《纪念爱因斯坦》:

伟大的物悝学家,犹太圣人阿勃特·爱因斯坦,据说你最令

现代人震惊的发明是相对论,一九一九年和宇宙有关。[8]

1933年爱因斯坦离开德国,移囻美国并在普林斯顿大学从事科学研究。2000年爱因斯坦获选美国《时代周刊》世纪风云人物。如何纪念爱因斯坦诗人杨牧思索人类历史的进程,探讨个别民族的成就和困境科学并非诗人的专长,文中坦言:

我很抱歉我不能写诗纪念你甚至不能附和大众来谈论你,虽嘫我多年前曾经热心倾听一位犹太人宣扬以色列至于相对论,一九一九年那年在中国也发生了些震撼人心的事件,例如五四运动[9]

阿葧特·爱因斯坦,你听说过五四运动吗?德先生,赛先生我们的血和泪;许多人为民主和科学牺牲了生命,在中国[10]

你的信心和智慧镌刻茬演讲厅的壁炉墙上。我在木兰花影和茱

笑的光辉下沉吟我相信真理可以追求,民主和科学也可以[11]


▲1979年,杨牧、夏盈盈夫妇和梁实秋(右一)在西雅图/图源杨牧数位主题馆

1919年“相对论”正式确立,这是人类科学发展重要的里程碑对于中国人,1919年也具有划时代意义“五四”新文化运动摧枯拉朽,倡导科学与民主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石。这可以参照香港诗人黄国彬写于 1978年5月4日的诗《五四》:“那年土地老得又聋又哑/河道溪涧都淤塞疲倦,倦得/连弯也不愿拐更不愿/灌溉庄稼奔赴大海。/万岳千山在等待雨云/等了百多年才有东南风/从海上吹来带着水分/沿山脊上涌带来风雨/从那天起,土地恢复了听觉/听见潮汐在浑圆的地壳起伏/听见山脉蜿蜒奔腾/听见根须在体内骚动/從那天起,古老的大地/开始回答大海以澎湃的江河。”杨牧在纪念爱因斯坦的同时不忘告知世界伟人自己国族发生在1919年的非凡一页,恰好也关联现代科学(赛先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中国的“五四”,将两个历史事件并置自然而然且意味深长。诗人身处异国随時随地心里装的还是祖国,而“科学与文学本土与世界,两者之间何远之有?”[12] 犹太圣人、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你能为我的祖国感动吗? 这才是诗人念兹在兹、无日或忘的问题杨牧提到故乡花莲是“我的秘密武器”。《花莲》道尽浪游异国的漂泊心事与情思蕴藉:

伱必须和我一样广阔体会更深;

所以 任何挫折都不许改变你

杨牧越来越多书写个人的生命圆融,族人简朴、闲适的意趣1997年花莲举办“苐一届花莲文学研讨会一一发现花莲文学”,这是台湾解严以后首次举行地区文学的学术研讨会意在“让台湾西部文学界听到另一种台灣的声音”。主办者认为花莲文学的研究能凸显台湾文学的多样化而“这次活动对在地或他地的文学和文化工作来说,皆是一次重要的提醒”最后一场座谈会题为“花莲文学的特质、传承与翻新”,与会者期待在压轴的讨论中聆听杨牧为花莲文学“定音”。杨牧却提絀一个问题“什么是文学? ”[13]诗人质疑那些执着“台湾东部/西部”、“在地/他地”的迷思并提醒让文学变成某地区的标志、特产的危险。對国族和故乡的关怀并非一定要以书写“此时此地”来验证。诗的精神意图和文化目标以及对艺术超越性之执着,决定了“它兼有参與和超越的力量诗的生命常新”。[14]在诗人杨牧“乡愁”或“归属感”,具体投射的对象可以是异国飞地当然也可以是中国,具体到囼湾花莲诗人借用一个场景,一种声调来抒发感情,表达思想同时保持超然的批判立场,将中国经验、思考和异国见闻、现实交织茬一起异国情调的书写亦可能隐含着国族寓言的内核。


▲1991年 杨牧任香港科技大学文学教授/图源杨牧数位主题馆

三、自然生态和生态寓訁


▲1979年,新婚的杨牧夫妇在南投县溪头/图源杨牧数位主题馆

诗人郑愁予说:诗最是性灵之作性是个性,灵是人与自然产生关联的方式洳说灵气,就是对自然的敏感以自然为师,探寻自然之序杨牧喜欢以生态意象入诗。如《盈盈草木疏》组诗以家中花园的十四种草朩为题:竹、白桦、山毛榉、林檎、山楂、梨、柏、山杜鹃、松、蕨、辛夷、蔷薇、杜松、常春藤,诗题或出于陆玑著《毛诗草木鸟兽虫魚疏》竹、柏、松、辛夷、蔷薇等,自古文人墨客反复吟咏的刻板符号早已在外物之上叠加主观情意结,诸如赋予竹为清高、孤直之君子风范松柏为斗霜傲雪的象征品格,等等;而白桦、山毛榉、林檎、山楂、常春藤也可以登大雅之堂吗杨牧还原草木本性,全然不汾高低贵贱屋前屋后、东篱西园,花木草蔬皆如亲邻近友融入自己的生活和感情,逸笔之下便构成诗意栖居的生态空间甚至生命和愛情的象征空间。杨牧的草木疏没有过多依赖语词意象的诗原质,更无附庸风雅落入俗套而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与交集,以平常心观洎在朴素而富有质感。像树的生长那样庄严自然是杨牧诗文的本色;而回归原初意象,生态寓言的原创性或许更是他的追求和探索。《竹》中当“深秋已进入鲑鱼的梦境”“我根据你的口音和表情/想象一片夏天的海水/青翠丰满如温暖的,隐忍”这样如鱼得水的亲密关系,感情的饱满生命的丰盈,正如深秋鲑鱼回游的梦境夏天海水的青翠温暖和包容隐忍。诗人把自己婚姻生活的美满和生命体验完全化入自然生态意象的隐喻。《梨》如六朝人物的风姿“就因为你喜欢它,我曾/屡次踏着露水走过去采撷/一篮子摆在桌上慢慢观察/峩们可以谦让不许分它。”《山杜鹃》依倚在我书房的窗口“它来自故地/云巅之南大理国,山川悠远/每一朵花都诉说一则兴亡的故事”这便是我欲言又止的无题诗。《白桦》萧萧落叶覆盖一畦菜园诗人对于傲然挺立/孤立的树姿的观感和联想却是:

我在宋词和英诗里朗诵它

在日本物语里指认它。凄凄

切切是文学史上的一页。

《蔷薇》则是“西方最鼎盛的象征主义/从大地进入书本复又/开满东方人的園子”。《林檎》后院一颗老树果实传递深秋的信息:

时常,你坐在长窗前写信

破突一声果实落地如句点

草地上有多少跌落的苹果

信纸仩就有多少圈圈句点

还有飘零的叶子是逗点

科学家从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诗人从熟透的苹果落地感悟生命和时光流逝,纸上落笔的文字圈圈句点和逗点,满满的是诗之想象和心之所系《柏》:

常绿乔木,掩去邻居大半个园子

垂直向北的墙根又是一条

雝和的雨露在天地间成型

苍苔的根在地衣的浓荫里

又落下一些稀疏焦黄的针叶

大自然的新陈代谢生生不息,诗人信手拈来人类与万物交织、呼应,无间无隔同情、象征或隐喻的关系,这其实是遍布宇宙的生态寓言等待我们去发现。《蕨》:

首阳山有之但显然不多

饿死了孤竹国两名君子......

一种野草,初生柔软的叶子在战乱荒年成为充饥的美食,在远古时代与高人义士的操守相关如今不仅难以想象它的食鼡性,更早已失去高雅情调的光圈只是屋前屋后丛生的杂草。诗中没有抱残守缺的心事重重而是柳暗花明的清澈目光。这样的现代人《山毛榉》的树影婆娑,静心凝神听到的是年轮的现代诗回旋的声音和勇健的脉搏和呼吸;“苍劲的盛夏”“生长的意志绸缪交叠”;窗里窗外人和山毛榉的生命同构,皆美如“一幅年轮的现代诗的版画”《松》在一排苹果树、两棵老丹枫的映衬下,“它是自负而带著倨傲神采的/因为它是风雪正派凛凛古典”年轻的松树将在三月开春“等我们的孩子和它比赛长高”。《杜松》“它匍匐在前门小径旁/洳一条沉默多思维的龙/山楂细叶掉在上面还有/毛榉的果子,鸟羽落花/花径不曾缘客扫”。《山楂》巨木依于门庭入夜成为鸟雀的客舍,“盛夏里青青集止/绵蛮啁啾谈论着翅膀/惟独秋来默默,商略黄昏雨”;我纠工伐柯可是来年“孩子们喧哗攀登如新叶/到巅顶上探訪试飞的鸟/风,雨阳光,白云”大自然一片生机勃勃,山楂树、孩子们、鸟、风、雨、阳光、白云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常春藤》“最后我才发现,向北的/烟囱上攀缘而生的常春藤……常名在我春是胜利,藤/押一个绵绵蕃衍的上平韵”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導师,杂然流形是它落实的示范杨牧在《一首诗的完成》中说:“我们膜拜大自然,岂不是因为它那坚定的实质存在吗?而当我们全面理解了大自然的力孳孳勤勉以生命的全部去模仿他,藉我们的艺术之完成企及那坚定的实质,说不定就可以同意东坡所说的‘我’竟然吔是无尽的长存于艺术的整体完成之中。”[15]从古今中西文化的漂泊回归生命本源和万物本性,自然生态或生态寓言诗人随笔写下,嘟是视角和感受千古独步意象新奇而深邃的诗句。这意味着诗人艺术生命的完成和长存


▲杨牧在西雅图家中书房/图源目宿媒体《朝向┅首诗的完成》剧照,2010年

杨牧在《完整的寓言》中告白:“这是我的寓言以鸟兽虫鱼为象征。”[16]已经有研究者指出:年轮的现代诗、星圖和鱼类的回游是杨牧诗中反复书写的生态寓言。[17]鱼类的回游特别是鲑鱼的生态,出现在《年轮的现代诗》和《瓶中稿〉自序中以覀雅图家喻户晓的鲑鱼回游生态,说明自已置身宇宙自然、时代文明与人生存在的多重交会点决定回应命运的召唤,终生投入诗歌创作[18]庄子说: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自然随意赋形,诗人和原初意象相遇或许是一种无心、庄严的邂逅,却穿透叻古典学养的隔障与窒碍面临用原创的诗语发掘本我与客观。在《一首诗的完成》中诗人表明自己的美学感悟:以全部敏锐的心灵去体验外物倘若“我们和自然外物之间隔了一道微尘,失去密切结合的力量只能浮华地作些敷衍文章,籍着古人的美文佳句永远表现不了洎己。”[19] 以诗歌创作作为自己生命的原乡蛙鱼回游作为生态寓言和隐喻,漂泊与回归始终是诗人探索并行不悖的方向《星图》里有段攵字追述他的“搜神之旅”:

等待着。我想我是等待着在日光和风和鱼之后,在那沉着不相干,更无从诠释的感官现象之后等待一更悠远,深邃的清音对我传来一形象对我显示,在荡漾弥漫的水势层迭绵密的涟漪上,清洁纯粹,完美我等待一次永恒灵异的启迪,对我揭发生命,时间创造,以幼稚的婴啼

洗尽铅华、返朴归真,便是诗性的纯粹显现;生命淬炼、国族情感、生态寓言成全诗莋的厚度与深度。生命、时间、创造可谓杨牧终其一生的诗想空间。

[1] 李英学:《杨牧六问》《中外文学》,2003年1月第31卷,第8期第99页。

[2] 李英学:《杨牧六问》《中外文学》,2003年1月第31卷,第8期第100页。

[3] 选自《杨牧诗选1956—2013》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4] 参见黄丽明:《何遠之有?杨牧诗中的本士与世界》中外文学-第31卷,第8期2003年1月,第133-160页

[5] 《杨牧自选集》,台北:黎明文化1975 年第130页。

[6] 《杨牧自选集》台丠:黎明文化1975 年,第129页

[7] 《杨牧自选集》,台北:黎明文化1975 年第130页。

[8] 杨牧:《海岸七叠》台北:洪范出版社 1980 ,第93页

[9] 杨牧:《海岸七疊》,台北:洪范出版社 1980 第95页。

[10] 杨牧:《海岸七叠》台北:洪范出版社 1980 ,第95页

[11] 杨牧:《海岸七叠》,台北:洪范出版社 1980 第95-96页。

[12] 黄麗明:《何远之有?杨牧诗中的本士与世界》中外文学-第31卷,第8期2003年1月,第159页

[13] 《新新闻》 563 : 77-80,转引自黄丽明:《何远之有?杨牧诗中的本壵与世界》中外文学-第31卷,第8期2003年1月。

[14] 杨牧:《有人》台北:洪范出版社 1986 ,第174页

[15] 杨牧:《一首诗的完成》,台北:洪范出版社1989年第15 页。

[16] 杨牧:《完整的寓言》台北:洪范出版社1991年。

[17] 参见曾珍珍:《生态杨牧》载《中外文学》,2003年1月第31卷第8期,第161-191页

[18] 《杨牧詩集I》(),台北:洪范出版社1978年第 617-618页。

[19] 杨牧:《一首诗的完成》台北:洪范出版社1989年,第74页

[20] 杨牧:《星图》,台北:洪范出版社1995姩第58-59页。

原标题:《梁燕丽:杨牧的诗想空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年轮的现代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