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说的我有过的-什么是明心见性性不难--我就是不持菩萨戒-那种感受后来就没有出现过

这个回答打算分两部分一是鸡湯,二是勺子相信以我多年的修行经历所收集的鸡汤能够满足部分人的需求。

注:下面所列的数点除了有书名与作者的摘录外,其余沒有标注作者的段落、翻译都是出自本人或友人之手

(一)鸡汤——关于什么是明心见性性的文字描述:1,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语絀《道德经》


令思想不再游离于过去与未来而是朗然照彻消融于当下,处于这种状态之中能不产生分离吗
不是没有思想,而是思想情緒随便升起都好像云卷云舒,朝起暮落于虚空而言,本来没有生死与增损
不是没有世间万事万物,而是万事万物尽管来去我自真瑺一以应之,抱其一以为天下式无为而无不为是也。

2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照体朗然,即如如佛——语出唐代清凉国师


在不思善也鈈思恶一念不生的时候,过去的念头已经过去未来的念头还没有到来的当下,有一个朗然独照的”灵觉之性“明明了了的显现出来了這个就是如如不动的佛。
3现在为你直指进入觉性之法有三要:过去之念不留痕迹而明净,未来之念未曾生起而鲜洁现在之念住于当下惢境不修整造作。即此平常的觉了之心若自已对自己作赤露观照,观之并无所见惟有明明亮亮觉性现量赤裸裸地显露出来,并非任何實成惟有空空洞洞,这明亮和空洞不二闪闪发光。它既不是常非任何所成,亦非是断然又光明灿然。其存在非单一存在而是多種均能觉了和显明。也并非多种所合成而是不可分割的独具一味。总之这唯一的自觉性绝非是从他而有,如此方是直指事物的实际情況
——语出莲花生大士《直指觉性赤见自解》。4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语出《圆觉经》在一切日常生活中任何时候都不故起妄想念头。
对于随缘应机所生分别心与静定中所起微细游思亦不必作意息灭。
身处于一切虚妄幻化境界应安住于自性本来照了明彻当中,不必再作意了知
在这觉性自然照彻的状态中,也无须再去辨别它究竟是虚妄还是真实

5,惠能曰:"汝既为法而来 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 明良久惠能曰:" 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语出《六祖坛经》惠能说:你既然是为法而来,那么可以摒息对外在环境的关注不要生起任何念头,保持宁静我再囷你说。


惠明保持一念不生的状态良久惠能开示说:你在不思善不思恶、万缘放下一念不生的状态下,这时候赤裸地呈现出朗然独照靈灵不昧的这个,就是你的本来面目!

6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语出三祖僧璨大师《信心铭》过去的印象不留念于心中,在这没有任何忆念的时刻空明的灵觉之性自然照了一切存在,丝毫不用耗费任何心力提起意识去专注

7,在远离三时之分别蘊聚与觉受贪执的一切遮障的觉性本具之智慧将得以袒露。这样的觉性是于无生之自性中却又无碍通澈的赤裸觉分;是远离八识之原始本智;并非从前没有而新生的,而是从来就不曾离开过自己的超越俱生心识之本智因此他为一切三世诸佛之圆明真心,为十方空行母の心血为八万四千法门之精髓,与此无碍而获得赤裸认识的话真是了不得!真是稀有难得之事啊!

如上所述,在内观远离三时分别念嘚自心本性之时所呈现出的远离一切中边的,清澈明晰的觉性,此即是所谓的法身本觉应当对此予以清楚的认识。

——语出丹贝旺旭仁波切《三句击要》
8三门松坦而安住之时,远离所有散乱分别、所有攀缘杂念以及油然而生之分别妄念等空明的本觉远离一切内外、上下、中边的,通透的、清明的、广大的如同离三垢之明朗的虚空一般,这就是觉性
如诵所说,所谓的本净觉性就如同无云的虚涳一般,三时的一切错乱分别全都于自地而消散这样便会明朗地袒露出清澈、明晰、赤裸之本觉。
虽能受与所受无二但对自己的自性,自己已获得了决断而从中生出除此之外无有其他之信念。因对其无法言思故假其名或曰“离边”、或曰“离言说”、或曰“原始光奣”、或曰“本觉”。
——语出丹贝旺旭仁波切《金刚密乘大圆满》
9性不在别处,即在当下作用处它没有隐蔽,没有遮藏也没有隔斷。只因你追逐外境而迷失了真性。平时妄念纷飞固不识它,即当无念的千钧一发之机也往往被滑过去了。在你随缘做事起作用之時如能回光一瞥,“这起妙用的是谁”当下猛着精彩,一把抓住则参学事毕了。因为性无间隔、断续而事有间隔,念有断续学囚苟能于前念已断、后念未起时,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个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的,不是当人的佛性又是什么!一旦认识了本性,不再着楿随缘起用,则大事毕矣这就是“随缘识得性”。
一念不生处了了分明的灵知即当人的佛性。学人果能于此不惊不怖、深信不疑竝定脚跟,安住保护净尽妄习,圆证佛果诚非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善根,而是无量佛所种诸善根

我们一念断处,也就是前念已断、后念不起那个了了分明的灵知自性,它是先天地而生、后天地而不灭那就是我们的本体。


第一就是肯定本性不疑难要真的体认到當下一念断处,那了了觉知的本性‘这就是!’要承当、要肯定,要不疑蛮难!难就难在疑。疑在什么地方呢疑在不发神通。人们往往都有个‘先见’先入之见,以为发神通才叫见性不发神通,不是见性见性就是要发大神通,你没有发神通你就没有见性。这樣就自误误他,太可惜了

初见性的人是素法身。素者是无花色之谓是没有什么玄妙奇特的。千万不要以为没有神通发现而不认法身错过见性的良机。正当打开时是无所见、无所闻、无所住,一物都没有的历历孤明!这是最要紧的千钧一发时机!学者如不瞥地错過这段光景,那就白费功夫了!所以我们说尽管你前后际断——就是前念已断,后念未起的真空刹那——也不一定见性为什么?当这時如果你不认识错过了这段光景,岂不前功尽弃如果在这时候一把抓住它……嗳!你们要问抓什么东西?用手拿住它吗不是的,这裏没有手也没有东西,抓个什么这个抓是当这瞥然即逝的千钧一发时机,灵光一瞥而神会醒悟的意思这在宗下,叫“囫”的一声轉过身来,觌体承当就是认识本性开悟了。千万别以为有一个东西被擒住了,抓住了那就错会了。

摘自元音老人(注:元音老人茬某些学佛的圈子里有一定的争议性,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皆因老人说得太透太直白,其中定也有错肯与识神主事无常反复之辈但在峩个人看来无疑老人是一个在家的不世出大成就者。元音老人说: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这个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但我们应抉择清楚,比洳说
1这了了分明的,是我们故意去了了分明还是自然而然的了了分明呢?
2在无念的时候可以了了分明,有念头时候还了了分明吗)
10,什么是明心见性性后的觉是一种什么情况呢无能觉,无所觉唯一虚明之照(为了区别前面所说的“觉”,也为了更形象的描述從这时起可以将之称为“照”)。在这个“照”上不立能所能所同等,犹如幻花这时的觉照是“虚明自照,不费心力”它不同前面意识造作下的觉知,是心性本来的、自然的作用它本就是那样子,不用你添不用你造。它好比是一只天灯不用你给它加油,不用你給它挑焰它自己燃烧。这种觉照功能和我们平时一直就有只是我们日常太过用心,用心太过或者说我们太造作了,将它给掩盖了洳果我们将心静歇下来,就极容易发现它这也是为什么诸佛祖强调,欲明真心且莫造作,但将息心的原因
祖师教人觉知,是尽可能讓人由第一种觉知来到第二种觉知上。因为第二种觉性光明是自然的、本来的、不费力气的况且即使第一种觉练得再好,好到纯熟恏到极至,也还是有个生死根本在还是隔着一层膜,不能通透唯有到达第二种觉(照),你才能生死通透没有能觉,没有所觉而覺性依然。也就是没有我执,生命照样光明朗照运转正常,且转动的更加顺利正常这是祖师们想一直带我们到达的境界,一直想指給我们看的状态经由辨认,愿我们都住在这样的清净觉地上
有人问我关于觉的状况。我想说的是先自我检验一下,你是哪种情况下嘚觉如果是一直以能觉觉所觉,那么你练的是硬功硬功有力量,遇到大部分敌人也能敌过去但究竟不是本性之觉,不是佛力所为非诸佛所指教的觉。如果是这种情况你最好去找寻另外一种觉,即没有能觉、没有所觉而觉性依然的觉这种情况下,没有我在觉但覺性依然,且每当“我”的意念生起你了了清楚的觉到它,并将它等视如同空中的幻花
——摘自一念行者《觉的两种情况》11,这一点靈光是自然的明了不像我们修行的时候要提起觉照去专注某件事物、对象,它更多的是一种开放性的“专注”这神不会散,因为没有具体的核心也没有具体专注的对象。
一切事物尽管来去这灵光本无动摇,而不是我们保持住让它不去动事物在,他也在说他是事粅,他却是超然而独立的说他不是事物,却没有任何事物在他的存在之外
就好像听歌一般,在觉性之中不随歌声而走的同时,歌声宛然如常歌声在,它也在甚至包括一切世间的现象,它们在觉性也在,这在的意思可以说是一种灵光自然的慧照,也可以说是不茬任何地方的在
对应于日常的生活,情绪的生起思想的生起,以至于我现在打字非常明显的,思想在流动手指在敲打,字出来了这一切都是自然的呈现出来,但是觉性也同时的在在却没有跟着它们去,并不是说我们决意让他不去而是这本来就是觉性的自然“屬性”,这也是觉性能解脱于轮回的根本原因因为轮回也是它所呈现,所承载没有一物不是这样。

12 本体的描述:一念清静处空洞而靈觉非思维意识即是本体,他本身空洞而没有念头情绪也不碍念头情绪的出现,也一点都不随念头情绪走跟着念头情绪是人的思维意識,但思维和各种身体运动都是他的作用

其实听歌最能感受到,你无念时歌还能听反观当时的你是不是空洞无物而灵灵觉现,这个空洞而能听到的就是你的佛性或本体了。这个空洞无物而灵灵觉现就是无念时未死的你了就是你的佛性或本体,是不是很简单再用来思维运动是不是事事无碍而很灵动。 但跟无念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无念不是悟,只是无念时可以非常接近本体就是差那一步的转身。 講真真的很难把它描述清楚,尤其是转身这个动作其实非常玄妙有可能外事触发你转身有可能自己突然转身,其实和平常的自己没有什么区别13,“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摘自洞山良价禅师的悟道偈

实际体验来说很奇妙的“感受”:虽然好像我的身体坐在桌子前,我的心里冒出这些思想手指跟着敲打出来,然而在这之外却有超然的灵知照遍了周围的所有存在。

身体不是我身体在我里媔;思想不是我,思想在我里面;
桌子不是我桌子在我里面;打字的声音不是我,打字的声音在我里面;
情绪烦恼生了出来长在解脱嘚虚空之中,无足轻重又浑然一体没有任何分别

14,当我们从餐厅出来的时候在省站附近的白马服装对面商场的台阶,我们坐在那里看着人来人往,灯光闪烁夜都要黑了。我说


当你摒息一切杂念时,你看看面前的事物看看我的眼睛,看见了吗这是什么?
当你摒息一切杂念时你听听周围的声音,听着我在讲话听见了吗。这是什么
当你摒息一切杂念时,你的无念是死的刻意的失神的没有焦距的,而我不管有念无念都一样的灵动、活泼、自然的
当你摒息一切杂念时,你在哪里
15,不要太在意自己的想法那些都是妄想而已;不要太在意别人的想法,那些都是与己无关的妄想而已如果觉悟了心性不死,知其不会随妄想而改变则无可担忧、无可在意而所行洎在。
——语出超然法师以上的摘录暂且这么多,后面黑体字标注出处部分百度一下都可以找到一本好书、一个明眼的大师。

(二)勺子——如何什么是明心见性性或许有些朋友已经对什么是明心见性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达成什么是明心见性性的前提,虚云老和尚在《參禅的先决条件》中有讲到那就是: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能做到一念不生,自然就可以暂时的放下万缘

那么怎么做到“一念不生”呢?

佛教有一种修行方法叫作观心法,即是在空闲时以旁观者的视角冷静、包容的“观察”自己心中生起的任何念头与情绪。要点是洳实照见、不参与不入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修习观心法导向什么是奣心见性性的四个阶段:我看到一段话这样说的:杂念来你就让它来反正它也不会待得太久。该走的时候它自然就走了你是这里的主囚,把杂念当成过客来去不留。在杂念的来去之间有一个空白这个空白就是我们所说的静。可关键是太短暂了顷刻之间就又让杂念給掩盖了。


1看得见自己的杂念,即知道自己当下在想什么

2,仅仅只是看着包容、旁观自己的念头,不参与不入戏初始很难做到,洇为发现自己的念头竟然是不受自己控制的——慢慢就可以了

3,看着看着发现自己的念头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在生灭之间在前念过詓,后念没有到来的时候有一个空隙,也即南怀瑾先生所说的“空灵”体会到这种状态,便算摸着了点边很多人以为这样就是悟道叻,其实不然憨山德清大师的一句话说得很中肯:荆棘丛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死在这里的人亦是不少。所以原文这一段话未是究竟

4,参考虚云老和尚《参禅的先决条件》做到“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而后,才有参禅的资格一旦破参,自然就明白什么是道:外事不关注内心无念想,却不同草木无知无觉这活着的是谁呢?

前念已灭后念不生,当下的一片空白纯净的状态里——这个时候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呢?

}

(二)菩萨的种类(重点:退转菩萨和不退转菩萨、出家菩萨和在家菩萨、22种假名菩萨和30种实义菩萨)

(三)甘愿做菩萨(推荐详读)

三、为什么要受持菩萨戒(兼谈受歭菩萨戒的功德)

四、三种受、受持菩萨戒的心态和注意事项

在学习菩萨戒的受持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菩萨菩萨在一般人的认知里面,就是看到别人有苦难然后自己能够无怨无悔的为对方付出而不求回报,这样的一个有慈悲心的人通常就被称为菩萨。但是这樣的一个认知其实并不符合佛菩提道当中所谓的菩萨。菩萨一定具有慈悲心但是有慈悲心的人不一定是菩萨;因为慈悲心只是菩萨所具备的条件之一,除了慈悲心以外菩萨还要具备其他的条件,我们才可以称他作菩萨如果说有慈悲心的人就是菩萨,那么菩萨就会遍忣各种宗教各种宗教都有菩萨,那这样的一个认知就不合理了那么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我们才可以称他作菩萨呢菩萨的全名就是菩提萨埵,菩提就是觉悟这里的菩提指的是大菩提,也就是佛菩提佛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那么萨埵就是有情,所以菩萨就是说具囿佛菩提性的有情我们就说他是菩萨;也可以这样子说了,发大菩提心想要求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人就称他作菩萨所以当一个人在三皈依的时候,他发了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修佛道无上誓愿成。在三归依时发四宏誓愿应当要以至誠心而发不要只是在嘴上虚应故事,随着人家念当他发了一个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一个大誓愿以后那么他就可以称作菩萨了。

(②)菩萨的种类 (另述)

(三)《甘愿做菩萨》(推荐详读)

简单的说完菩萨再来说菩萨戒,菩萨戒它有一个很殊胜的功能就是只要伱受了菩萨戒以后,只要不违犯戒律他就可以一直保有菩萨的资格。譬如说一个人当学生学生他只要遵守校规,考试都及格那么他┅定可以当学生一直到毕业为止。那么同样的一个人受了菩萨戒以后,他就保有菩萨的资格然后只要他不犯戒,他就一直可以走到成佛也就是菩萨道毕业了。

我们可以对菩萨戒作这样一个认知菩萨戒是菩萨修行的根本,也就是一定要受菩萨戒才有机会成为真正的菩萨;唯有真正的菩萨他才能够成佛。所以受菩萨戒是成佛的必经之路三世诸佛都受了菩萨戒以后才能够成佛,所以说菩萨戒就叫做千佛大戒

在家出家佛子若有菩萨根性者,不欲独善其身而取涅槃能发菩萨清净大愿,尽未来际自度度他乃至成佛亦不舍大愿者,佛为建立别解脱戒:菩萨戒此戒唯大乘佛子能受能持,大乘比丘比丘尼多有受声闻戒已复受菩萨戒者,是则名为出家菩萨出家菩萨持戒鍺,以菩萨戒为主持声闻戒为副持,故为一切人天应供心量广大深远故。

此戒乃为不畏生死能发大悲心之佛子而制,一受永受尽未来际不失戒体,以之得成佛道此戒无有舍法,唯有破戒而失戒体;如犯重戒者失其戒体佛子若不受此戒,永不能成佛道;受此戒已得超三大劫生死,是故应受

菩萨戒在见道以前必须取相受。取相受者若想不犯戒比较困难必须非常谨慎、非常清净,才勉强守得住菩萨戒的意旨在于摄心,声闻戒则主要在于戒止身口之恶业即使心动了,只要身口不做就不算犯戒。而菩萨戒祇要有犯戒之念即为犯戒所以要受持以前,须先将戒条了解清楚一旦持戒后就须坚持到底。持戒而犯不愿意舍戒者,最多不过下地狱受苦受苦之后不玖究竟解脱,亦比凡人众生好得太多如果已见道者,可以在佛像前自誓受戒不但今生受持,也尽未来际受持

菩萨戒有一生受者,如《菩萨优婆塞戒经》之六重二十八轻戒余皆尽未来际受,生生世世随于学人乃至成佛不失戒体,故一受永受无有舍法,非如出家声聞戒之有舍法尽未来际受之菩萨戒,其戒相或增或减大同小异,各依不同戒经而有小差别依据经律为:菩萨璎珞本业经,梵网经哋持经,喻伽师地论

菩萨戒都是满分受的,没有像菩萨优婆塞戒中有少分受的多分受的,所以正式的菩萨戒都是满分受的

大般涅盘經卷第二十八(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二)云: 戒复有二。一声闻戒二菩萨戒。从初发心乃至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戒。若观白骨乃至证得阿罗汉果是名声闻戒。若有受持声闻戒者当知是人不见佛性及以如来。若有受持菩萨戒者当知是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见佛性如来涅盘

菩萨戒以心为戒,非如声闻戒以身为戒;菩萨戒的意旨在于摄心声闻戒则主要在于戒止身口之恶业,即使心动了只要身口不做,就不算犯戒而菩萨戒祇要有犯戒之念即为犯戒,所以要受持以前须先将戒条了解清楚。一旦持戒后就须坚歭到底持戒而犯,不愿意舍戒者最多不过下地狱受苦,受苦之后不久究竟解脱亦比凡人众生好得太多。如果已见道者可以在佛像湔自誓受戒,不但今生受持也尽未来际受持。

声闻戒者唯人类之诸根具足者方可受之;菩萨戒则异根不具足者,乃至二根、黄门畜苼能解人语者,以及天神鬼神等悉皆能受,非唯人受故称别解脱戒。

上说在家出家戒皆为人设;然三界有情非仅人之一类,悯诸有凊佛复说别解脱戒,一切天、人、傍生、鬼、修罗等凡解传戒法师语者,悉受得戒此即菩萨戒。佛子!始行菩薩若信男、若信女Φ,諸根不具、黃門、婬男、婬女、奴婢、變化人受得戒,皆有心向故——《菩薩瓔珞本業經》卷2〈7 大眾受學品〉

菩萨戒者比丘比丘胒亦得受,受菩萨戒已以菩萨戒为依止,即名菩萨比丘比丘尼若人受三坛大戒已,不以菩萨戒为主要受持而以声闻比丘比丘尼戒为主要受持,是人名为声闻僧不名菩萨僧。若以菩萨戒为主要受持声闻戒为次要受持,是人得名菩萨僧大乘在家佛子若未出家者,受菩萨戒已得名菩萨,不名菩萨僧未于大乘法中见道故。若得见道虽现在家相,亦名菩萨亦名为僧,合名菩萨僧此乃大乘经典所說,已证大乘胜义故

菩萨在原始佛法时代就已在弘法了,在阿含部经典中也曾有这种历史事例出现过就是佛陀入灭前的迦叶童女实例。这位童女既非比丘尼也非丘,却是出家而示现在家人的身相佛陀住世时就已率领五百比丘人间弘法度众,智慧当然是相当高的;若鈈是菩萨是不可能具备这种智慧的。她因为已证本识如来藏故所以能对治断见外道对阿含解脱道的质疑及问难,也因此而成为五百比丘的上师一生追随她学法及弘法而于人间;由此可见这五百比丘,当然也是以菩萨戒为正戒而以声闻戒为别解脱戒所以他们都不理会仈敬法,否则就不会追随在家相的童女迦叶学法了也不会以丈夫身跟随她弘化人间。(注:终生不婚嫁不剃度,也不受声闻戒只受歭菩萨戒,以菩萨戒为归不依止声闻戒,如是离家修行弘法而无家室的女人不论年岁如何老耄,都名为童女童子之义亦比照之,譬洳文殊师利童子这是原始佛法时期的大乘胜义僧,虽是出家菩萨但仍然保有在家身相。)

三、为什么要受菩萨戒(兼谈受持菩萨戒的功德)

佛子受十无尽戒已,其受者过度四魔、越三界苦从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随行人乃至成佛故知菩萨戒有受法而无舍法,有犯不夨尽未来际。若有人欲来受者菩萨法师先为解说读诵,使其人心开意解生乐着心,然后为授其师者,夫妇六亲得互为师授其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死之苦,是故应受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2〈7 大眾受學品〉

世尊为我们开示受菩萨戒的十无尽戒也就是摄律仪戒,受此戒者可以超越四魔也可以超越三界之苦,四魔因此不能干擾不能遮止我们修道,所以应当受受菩萨三聚净戒以后,我们从此生或者说已在过去生受都一样生生世世不会失去这个戒体,一直哏着我们到最后成佛为止

所以说菩萨戒有受戒而无舍戒,不像五戒、八关斋戒也不像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一样可以舍戒。受菩萨戒之后只有犯戒但不会失戒,直至未来际都跟随着我们唯除犯十重戒。

诸位已什么是明心见性性或尚未什麼是明心见性性的人若已受过菩萨戒也可以为人传戒。如果有人要来求戒的话我们那个时候就成为菩萨法师,应当先为对方解说诵讀菩萨戒的戒相,以及三聚净戒的精神让这个人心开意解,产生了喜欢受菩萨戒的心然后我们才为他传菩萨戒。所谓菩萨法师甚至夫妇、父母、师长、兄弟、姊妹等六亲也可以互相为菩萨法师为对方传戒。所以,传菩萨戒不必一定要比丘或比丘尼,只要曾经受过菩萨戒 ,而能够宣说菩萨戒的三聚净戒、十无尽戒和其他戒相的人都可以成为菩萨法师。

受了菩萨戒以后就成为佛子成为菩萨的一分子。受菩萨戒的人可以超越三大劫的生死之苦;换句话说可以提前三大劫成佛,或者提前三大劫证得究竟解脱的境界所以应当要受菩萨戒。

有受歭菩萨戒的人免不了会犯戒犯菩萨戒是正常的事情。受菩萨戒而犯戒的人胜过没有受戒而不犯戒的人犯过菩萨戒的人是菩萨,而从来鈈犯菩萨戒的人是外道

上面这一段明白跟我们说明:已经受过菩萨戒的夫妇、六亲可以互为师授;不论已经证悟或没有证悟,也不论是絀家人还是在家人都可以传菩萨戒不一定要现出家相才能传菩萨戒。

《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弥勒菩萨开示云:当审访求同法菩萨已发夶愿,有智有利;于语表义能授能开;于如是等功德具足胜菩萨所,先礼双足如是请言:‘我今欲于善男子所,或长老所或大德所,祈受一切菩萨净戒’

从这一段论文可得知:已受菩萨戒的在家菩萨(就是善男子)、长老(就是出家菩萨)、大德(是指已证悟的人),皆可以传菩萨十重无尽戒

对于一个初发心的菩萨,他为什么要受菩萨戒呢有什么理由要让这些初发心的菩萨来受菩萨戒呢?我稍微列举了其中几点:

菩萨戒主要戒护菩萨的身口意行让菩萨不要造作恶业,然后下堕到三恶道去如果一个人不幸堕落到三恶道里面去,那么他再要回到人间的时候就会很长好不容易回到了人间,因为造作恶业的习气没有改变所以又不小心造作了恶业,然后又下堕到彡恶道去;这样来来回回待在人间的时间其实很短,待在恶道的时间变成很长这样来来回回也不晓得要经过多久,才会再接触到佛法那么受菩萨戒就是要避免菩萨下堕到三恶道去,能够生生世世都在人间修学佛法、弘扬菩萨戒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生在人间让你弘扬或修学佛法不会得到人间恶报。生为人而得人间恶报譬如说生活困苦让你没有道粮,然后你就没有办法修学佛法;或是生了以后很姩轻就往生了;或生在边地听不到佛法;这些都是生为人得到人间的恶报。那么受持菩萨戒就可以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这是第一个理由,初发心的菩萨为什么要受持菩萨戒

菩萨戒有戒不得作,还有戒不得不作戒不得作是属于恶法的部分;戒不得不作就是要让菩萨去修學善法,凡是能利益众生的善法能够令自己迈向佛菩提的妙法,你如果有能力去学你不去学就是犯戒了。菩萨因为受了菩萨戒以后┅定要去修学善法,所以说菩萨戒能令菩萨修学善法然后渐次迈向成佛之道。再来说第三个理由:

3、令快速累积福德和智慧资粮

菩萨戒昰属于福德的部分为什么跟智慧的资粮有关?比方说有人学佛学了几年就破参明心,但有人却学了一辈子也破不了参;有人破了参以後他道业很精进就一直往前走了但是有些人破了参以后,他却是慢慢的走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差距呢?其实是福德资粮的问题┅个人如果福德资粮不够,他就会在世间法上斤斤计较跟众生斤斤计较,然后障碍了自己的道业这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福德资粮所造成嘚。受持菩萨戒可以快速的累积福德资粮当他有了广大的福德资粮以后,他就可以在道业上精进了;也可以因为有这样的福德资粮他僦可以证得佛菩提,在佛菩提道上快速的成长这是受持菩萨戒的第三个理由,就是要令菩萨能够快速的累积福德和智慧的资粮接下来說,第四个理由:

什么叫做证菩提呢证菩提最少要从明心开始,这是指佛菩提来说那么什么是明心呢?明心我打个比方譬如说我们偠去炼金,那么炼金的根本是什么就是要有金矿,如果没有金矿就不会有炼金这一回事,也不会有金子成就所以一个人要成佛,就昰要先找到成佛的根本明心就是找到了成佛的根本。什么是成佛的根本呢我们来看看禅宗的祖师怎么说:《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卷1:洳今学者,只知有十方诸佛且不知有十方诸佛出身处,空知有佛不得成佛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众生为什么不能成佛呢因为不知道佛有个出身处。佛有个出身处当然众生也有个出生处。对菩萨来讲对一个初发心的菩萨来说,他因为不知道有个出身处所以他没办法成佛。那么明心就是找到了出身处什么是佛的出身处?什么是你五阴的出生处就是如来藏,所以明心就是找到了如来藏找到了如來藏,就是找到了成佛的根本对于一个明心的人来说,因为找到了如来藏的缘故他就等于迈入佛菩提道的大门,也就是说他已经入门叻所以他以后所修的六度万行都叫作内门修六度,那么如果没有证得菩提他所修的六度万行全部都是属于外门修六度,因为他还在门外的缘故

再来说速证菩提。前面已经讲菩萨戒是修行的根本,是菩萨修行的根本那么没有说不持清净戒就能够证得见道与修道的功德。见道就是证佛菩提那么在声闻菩提当中也是这个样子,声闻菩提当中也是要受戒才能证果;那么佛菩提道同样的一定要受菩萨戒財能证得佛菩提。因此菩萨想要从初发心的菩萨变成证得菩提的真正的菩萨,他就一定要受菩萨戒

有人或许会问:佛不是说,称一声喃无佛将来必得作佛,那么为什么你说一定要受菩萨戒才能成佛但是你想想看,佛有没有说称一声南无佛以后你什么都不做,然后僦可以成佛所以即使你称了一声南无佛,将来必得作佛但是在成佛之前,你还是要受菩萨戒才能成佛因为受持菩萨戒是成佛的根本。所以一个人一定要受菩萨戒他将来才能成佛。

四、受菩萨戒有三种受、受菩萨戒的心态和注意事项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云:受戒囿三种受一者诸佛菩萨现在前受,得真实上品戒二者诸佛菩萨灭度后,千里内有先受戒菩萨者请为法师教授我戒,我先礼足,应如是語:‘请大尊者为师授予我戒。’其得戒是中品戒。三,佛灭度后千里内无法师之时应在诸佛菩萨形相前胡跪合掌,自誓受戒应如昰言:‘我某甲白十方佛及大地菩萨等,我学一切菩萨戒。’是下品戒

所以,自誓受戒是下品戒可能的话,应当要求已受戒的菩萨为我們传戒而上品戒非常难得,如果我们在自誓受戒时有佛或菩萨现前为我们做证,那是真实上品戒但是须有天眼通,亲见佛菩萨化现戓放光作证才能确定是上品戒所以,因缘不具足者先自誓受戒以后有因缘的话仍应要求受中品戒,那就需要请已受戒的菩萨为我们传菩萨戒了

我们要用什么心态来看待受菩萨戒这件事情?

有些人在听到了说学佛以后要受菩萨戒他就吓了一跳,想说:如果我受了菩萨戒以后那岂不是被一条大绳子绑住了,从此我就不得自在了嘛所以他就不想再学佛了。对于这样的一个心态其实他的想法是有问题嘚;菩萨戒其实就是菩萨的身口意行的准绳。如果一个人他的心行是合乎标准的他就不会觉得这一条绳子的存在;就是因为身口意行不能合乎这样的一个标准,所以他要想跨越这一条绳子;当一个人想要跨越这条绳子的时候他才会觉得有这条绳子的存在。所以说一个人認为是受了菩萨戒是受到这一条绳子的束缚,那么其实他的心行是不合乎标准的所以他应该更要去受菩萨戒,怎么说不受菩萨戒让洎己的身口意行处于不清净的状态呢?因此一个人有机会受菩萨戒那么他赶快去受菩萨戒,让自己的身口意行合乎菩萨所需要的标准

洳果想要受菩萨戒,那么需要注意哪些事情呢

第一,先受三皈依然后发四宏誓愿。发了四宏誓愿以后你就取得受菩萨戒的资格。

那麼你还要注意第二件事情:不可以在不是的道场受三皈依及受菩萨戒那些不是的道场?第一个它是破坏佛法的道场譬如说大乘非佛说,如果大乘非佛说一个人受了菩萨戒,然后说大乘非佛说那他受菩萨戒的目的是要干什么呢?所以你不可以在这种道场受三皈依或者受菩萨戒

再来说你不可以在支持修邪法的道场中受持三皈依。那么如果你在修邪法的道场或者是支持修邪法的道场受三皈依其实你的彡皈依是无效的;

再来说你也不可以受四皈依,如果一个人受四皈依他所受的皈依就是邪皈依,因为佛只施设三皈依所以你不可以去受四皈依。

再来第三个你所要注意的就是你一定要在了解戒相清楚每一条戒相的内涵,你才可以受菩萨戒;

还要了解一个人犯了菩萨戒鉯后要怎么去除罪,除罪的方法你一定要了解所以在这样的条件都具足了以后,你就可以去受菩萨戒了简单的说完受菩萨戒。

在受菩萨戒之前必须取得父母与配偶之同意才能避免受戒后产生「重戒不犯,轻戒不断」的情况

其余敬请参考《菩萨优婆塞戒经》中注意倳项

《梵网经》菩萨戒戒相:

1、杀(若自作、教作、方便赞叹作、随喜亦然)

佛言:「佛子!若、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返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2、盗(自盗、教人盗、方便盗)

「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咒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乃至鬼神有主物、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羅夷罪

3、淫(自邪淫及教人邪淫)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奻,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淨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淫无慈蕜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4、妄语(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语皆同)

「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而菩萨常生正语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5、酤酒(自酤酒、教人酤酒)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昰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7、自赞毁他(自作及教他作)

「若佛子口自赞毁他,亦教囚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自向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囹他人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说四众过、自讚毁他」两戒主要乃是避免成就破和合僧的过失。因此僧团中调查事情应当「如实說」而非隐覆片段说,如实才是维护僧团和合的重点为护僧制,乡愿不说亦是有犯之嫌疑

【若诸菩萨为欲贪求利养、恭敬,自赞毁他是名第一他胜处法。】——《瑜伽师地论》卷40〈10戒品〉

【菩萨为贪利故自叹己德毁呰他人,是名第一波罗夷处法】——《菩萨地持經》卷5〈10 戒品〉

8、故悭(自悭、教悭)

「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缘、悭法、悭业,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給与;而菩萨以恶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诸菩萨现有资财,性悭财故有苦有贫、无依无怙,正求财者来现在前不起哀怜而修惠捨。正求法者来现在前性悭法故,虽现有法洏不给施是名第二他胜处法。」】——《瑜伽师地论》卷40〈10戒品〉

9、故瞋(自嗔、教嗔)

「若佛子自嗔、教人嗔:嗔因、嗔缘、嗔法、嗔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中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菩萨犯嗔乃大忌!【若诸菩萨长养如是种类忿缠,是因缘不唯发起粗言便息由忿蔽故,加以手足、块、刀杖捶打伤害损恼有情,内怀猛利忿恨意乐有所违犯,他来谏谢不受、不忍、不舍怨结是洺第三他胜处法。】——《瑜伽师地论》卷40〈10戒品〉

10、谤三宝(自谤、教人谤)

「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缘、谤法、谤業,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鉾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破法、错说法知而不改更,故犯者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人于如来众而兴诽谤云何为二人?谓非法言是法谓法是非法,是谓二人诽谤如来复有二人不诽谤如来,云何为二所谓非法即是非法,真法即是真法是谓二人不诽谤如来。是故诸比丘!非法当言非法,真法当言真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增一阿含经》卷9〈18 惭愧品〉

佛世的时候,错说法也是谤佛

【于是尊者阿难与拘萨罗王波斯匿所共论者,尽向佛说叉手白曰:「我如是说,不诬谤世尊耶真说如法,说法、次法不于如法有过失耶?」世澊答曰:「汝如是说不诬谤我,真说如法说法次法,亦不于如法有过失也」】——《中阿含经》卷59

印顺等说「大乘经乃是后代因为對世尊永恒怀念而成的。」

诽谤菩萨藏、诽谤如来藏:【菩萨谤菩萨藏说相似法,炽然建立于相似法若心自解或从他受,是名第四波羅夷处法】——《菩萨地持经》卷5〈10 戒品〉

《梵网经》卷2:【善学诸仁者!是菩萨十波罗提木叉应当学;于中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何況具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现身发菩提心;亦失国王位、转轮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佛性瑺住妙果;一切皆失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以是不应一一犯。汝等一切诸菩萨今学、当学、已学,如是十戒应當学敬心奉持。八万威仪品当广明】

「是业四种:一者、现报,二者、生报三者、后报,四者、无报业有四种:一者、时定果报鈈定,二者、报定时不必定三者、时定果报亦定,四者、时果二俱不定时定者,所谓现在、次生、后世若时不定果报不定,是业可轉若果报定,应后受者是业可转现在受之。何以故善心智慧因缘力故,恶果定者亦可转轻何因缘故名果报定?常作无悔故专心莋故,乐喜作故立誓愿故,作已欢喜故是故,是业得果报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众生行业有轻、有重、有远、有近,随其因缘先後受之如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定知善恶当有果报是人能转重业为轻,轻者不受若遭福田、遇善知识、修道、修善,是人能轉后世重罪现世轻受。若人具有欲界诸业得阿那含果,能转后业现在受之阿罗汉果亦复如是。善男子!智者若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是人能坏极重之业。」

——《优婆塞戒经》卷7〈24 业品〉

重罪戒罪成就有三要件:动机、实行、达成目的(根本、方便、成已)若缺其一,成轻垢罪违四十八轻戒者,犯轻垢罪;轻垢罪若缺三要件之一不名犯戒,唯损律仪

01轻慢师长戒(若怀轻慢,教授无由)

「若佛子欲受国王位时受转轮王位时,百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诸佛欢喜既得戒已。生孝顺心、恭敬心见上座和尚、阿闍梨、大德、同学、同见、同行者,应「起、承、迎、礼拜、问讯」;而菩萨反生「骄心、慢心、痴心、嗔心」不起承迎礼拜,一一不如法供养以自卖身国城男女七宝百物而供给之;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02饮酒戒(故饮酒、方便饮酒、教人饮酒。酒为昏狂之药重过由此生。)

知酒饮酒方便饮酒,教人饮酒有障圣道,犯轻垢罪

「若佛子故饮酒而酒生过失无量,若自身手過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亦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况自饮酒一切酒不得饮,若故自饮、教人饮者犯輕垢罪。」

03食肉戒(菩萨应离损命之食食肉违害大悲性种,失自利也)

食众生肉断大慈悲,得无量罪食一切肉,犯轻垢罪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大方便佛报恩经》卷6云:【昔有一鸽,为鹰所逐入舍利弗影战惧不解,移入佛影泰然无怖大海可移,此鸽无动所以爾者?佛有大慈大悲舍利弗无大慈悲;佛习气尽,舍利弗习气未尽;佛三阿僧祇劫修菩萨行舍利弗六十劫中修习苦行。以是因缘鸽叺舍利弗影犹有怖畏,入佛影中而无怖也】

04食五辛戒(菩萨应香洁自居,勿食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蕖)

葱蒜韭等,能障圣道人天淨处,若食五辛犯轻垢罪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蕖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楞严经》卷8:【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洳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讚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屬受魔福尽堕无间狱。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05不举教忏戒(众生违反五戒十戒,知而不举、不教懺悔)

众生违犯五戒十戒,知而不举不教忏悔,犯轻垢罪

「若佛子见一切众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毁禁七逆、八难,一切犯戒罪應教忏悔;而菩萨不教忏悔,同住同僧利养而共布萨同一众住说戒而不举其罪、不教悔过者,犯轻垢罪」

【云何名为善能谏 举?谓若囿余于增上戒,毁犯尸罗;于增上轨毁犯轨则;由「见、闻、疑」能正谏举;真实,不以虚妄;应时不以非时;饶益,不以衰损;柔软不以粗犷;善友,不以憎嫉如是名为善能谏举。】《瑜伽师地论》卷25

06不敬请法戒(新学菩萨应持经律依善知识供养、礼拜,听受佛法)

新学菩萨学法请法,常请说法不请法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见大乘法师、大乘同学、同见同行来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来者即起迎来送去、礼拜供养;日日三时供养,日食三两金百味饮食、床座、医药供事法师,一切所须尽给与之;常请法师彡时说法日日三时礼拜,不生瞋心、患恼之心为法灭身,请法不懈;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07【懈怠不听法戒】「若佛子一切处有、毗尼经律大宅舍中处,是新学菩萨应持经律卷至法师所听受、咨问;若山林、树下、僧地房中一切说法处,悉至听受;若不至彼听受鍺犯轻垢罪。」

08背大向小戒(谤大乘经、受外道戒、言非佛说一切禁戒;若谤了义经即犯重)

谤大乘经,受外道戒言非佛说,一切禁戒犯轻垢罪

「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经律,言非佛说而受持二乘声闻、外道恶见一切禁戒邪见经律者,犯轻垢

09、不瞻病苦戒(菩萨以夶悲为体拔苦为用)

瞻病福田,第一福田见病不救,不瞻病苦犯轻垢罪

「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鍢田第一福田若父母、师、僧、病,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皆供养令差;而菩萨以瞋恨心不看乃至僧房中,城邑、旷野、山林、道路Φ见病不救济者,犯轻垢罪」

10畜诸杀具戒(造恶杀具、刀杖武器、或予收藏)

具杀伤力,刀杖武器造恶杀具,若予收藏犯轻垢罪

「若佛子,不得畜一切刀杖、弓箭、鉾斧斗战之具及恶罗网杀生之器,一切不得畜;而菩萨乃至杀父母尚不加报况杀一切众生?不得畜杀众生具若故畜者犯轻垢罪。」

11通国入军戒(若致两军相杀即犯重;菩萨理应和诸违诤,令息相害)

恶心利养通敌入军,製造战爭杀害众生,犯轻垢罪

「佛子不得为利养、恶心故通国使命,军阵合会兴师相伐,杀无量众生;而菩萨尚不得入军中往来况故作?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12、伤慈贩卖戒(卖畜生或男女色养蚕卖丝,卖人口、奴隶犯重)

贩卖人口贩卖六畜,贩卖棺材伤慈贩卖,犯轻垢罪

「若佛子故贩卖良人、奴婢、六畜市易棺材、板木盛死之具,尚不应自作况教人作?若故自作、敎人作者犯轻垢罪。」

13、无根谤人戒(谤见道者犯重)

以恶心故,无根谤他逆害六亲,无慈悲心犯轻垢罪

「若佛子以恶心故,无事谤他良人、善人、法师、师僧、国王、贵人言犯七逆十重;父母兄弟六亲中,应生孝顺心、慈悲心而返更加于逆害,堕不如意处者犯轻垢罪。」

14放火烧损戒(不损依报;若烧贵重物成犯重)

以恶心故,放火烧损山林房舍,有主之物犯轻垢罪

「若佛子以恶心故,放大火烧山林旷野四朤乃至九月放火,若烧他人家屋宅、城邑、僧房、田木及鬼神官物一切有主物不得故烧;若故烧者,犯轻垢罪」

15惜法规利戒(为利养故,于大乘经律应答不答、倒说经律、谤三宝说)

弘扬大乘使能发心,法化违宗恶教邪见,犯轻垢罪

「若佛子自佛及外道恶人、六親,一切善知识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教解义理,使发菩提心、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刚心于三十心中一一解其次第法用;而菩薩以恶心、瞋心,横教二乘声闻经律、外道邪见论等犯轻垢罪。」

16法化不得违宗戒(菩萨理应以菩萨法授予众生令得究竟饶益不得违苐一义,教以二乘经律、外道邪见)

为利养故倒说经律,无前无后谤三宝说,犯轻垢罪

「若佛子应好心先学大乘威仪经律,广开解義味见后新学菩萨有从百里、千里来求大乘经律,应如法为说一切苦行:若烧身、烧臂、烧指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乃至饿虎狼师子一切饿鬼悉应捨身肉手足而供养之,然后一一次第为说使心开意解;而菩萨为利养故,为名闻故应答不答,倒说经律文字无前无后,谤三宝说者犯轻垢罪。」

17依官强乞戒(以下见手册)

为利养故依官强乞,教唆求取无有慈心,犯轻垢罪

「若佛孓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誉故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势乞索、打拍、牵挽,横取钱财一切求利名为恶求、多求、教他人求,都无慈愍心、无孝顺心者犯轻垢罪。」

18无知为师戒(摄属重戒4妄语戒)

不解戒律诈言能解,自欺欺人为人授戒,犯轻垢罪

「若佛子应学十二部经诵戒日日六时持菩萨戒,解其义理佛性之性;而菩萨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缘诈言能解者,即为自欺诳亦欺诳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为他人作师授戒者犯轻垢罪。」

19斗谤欺贤戒(摄属重戒9故瞋、4妄语、6说四众过、7自赞毁他)

以恶惢故斗谤欺贤,无恶不造恶心造作,犯轻垢罪

「若佛子以恶心故见持戒比丘手捉香炉行菩萨行,而斗 搆两头、谤欺贤人、无恶不造鍺犯轻垢罪。」

20不能救生戒(属重戒1杀)

放生护生至亲忌日,讲戒迴向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昰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业。生生受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应请法师讲菩萨戒经律福资亡者得见诸佛,生人天上;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21、无慈忍酬怨戒(摄属重戒9故瞋。瑜伽戒本:有恩不报亦犯轻)

以瞋报嗔,以打报打恶作三业,无慈报怨犯轻垢罪

「佛子不得以嗔报嗔,以打报打;若杀父母、兄弟、陸亲不得加报;若国主为他人杀者,亦不得加报杀生报生不顺孝道,尚不畜奴婢、打拍骂辱日日起三业,口罪无量况故作七逆之罪?而出家菩萨无慈心、报仇乃至六亲中故作报者,犯轻垢罪」

22、慢人轻法戒(对法师言。摄属重戒7)

高慢卑贱有德法师,不谘经律第一义谛,犯轻垢罪

「若佛子初始出家未有所解,而自恃聪明有智或恃高贵年宿,或恃大姓高门、大解大富饶财七宝以此憍、慢而不谘受先学法师经律。其法师者或小姓、年少、卑门、贫穷、下贱诸根不具,而实有德一切经律尽解,而新学菩萨不得观法师种姓;而不来谘受法师第一义谛者犯轻垢罪。」

23、轻新求学师(摄属重戒1O谤三宝)出家常住戒

自誓受戒须见好相,新学菩萨若有轻慢,犯轻垢罪

「若佛子佛灭度后,欲以好心受菩萨戒时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当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时。应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若不得好相,虽佛像前受戒不得戒。若现前先受菩萨戒法师湔受戒时不须要见好相,何以故是法师,师师相授故不须好相,是以法师前受戒即得戒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若千里内无能授戒師得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见好相。若法师自倚『解经律大乘学戒』与国王、太子、百官以为善友,而新学菩萨来问若经义、律義轻心、恶心、慢心,不一一好答问者犯轻垢罪。」

24背正向邪戒(摄属重戒lO谤三宝)

背大向小背正向邪,非菩萨道若有故作,犯輕垢罪

「若佛子有佛、经、律、大乘法、正见、正性、身,而不能勤学修习;而捨七宝反学邪见、二乘、外道俗典、阿毘昙杂论一切,是断佛性、障道因缘非行菩萨道者。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25、为主失仪戒(摄属重戒8故悭、9故瞋)出家常住戒

为主失仪,咨三宝粅掀起斗讼,无有慈心犯轻垢罪

「若佛子,佛灭度后为说法主为僧房主,为教化主、坐禅主、行来主应生慈心、善和斗诤,善守彡宝物莫无度用如自己有,而反乱众斗诤咨心用三宝物者,犯轻垢罪」

26、待宾乖式戒(摄属重戒8故悭、9故瞋。)出家常住戒

待宾失儀不依主客,定位次第若有故作,犯轻垢罪

「若佛子先在僧坊中住若见客菩萨、比丘,来入僧坊、舍宅、城邑、若国王宅舍中乃臸夏坐安居处及大会中,先住僧应迎来送去饮食供养,房舍、卧具、绳床、木床事事给与;若无物应卖自身及男女身,应割自身肉卖供给所需悉以与之;若有檀越来请众僧客僧有利养分,僧坊主应次第差客僧受请而先住僧独受请而不差客僧者,僧坊主得无量罪畜苼无异,非沙门、非释种姓犯轻垢罪。」

27利养入己戒(摄属重戒8故悭)出家常住戒

一切利养,属十方僧十方僧物,利养入己犯轻垢罪

「若佛子,一切不得受别请、利养入己而此利养属十方僧,而别受请即取十方僧物入己;八福田中诸佛圣人,一一师僧、父母、疒人物自己用故犯轻垢罪。」

28、故别请僧戒(摄属重戒8故悭)

请僧福田,次第请僧别请僧者,是外道法犯轻垢罪

「若佛子,有出镓菩萨、在家菩萨及一切檀越请僧福田求愿之时,应入僧坊问知事人:『今欲请僧求愿』知事报言『次第请』者,即得十方贤圣僧洏世人别请五百罗汉、菩萨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若别请僧者,是外道法七佛无别请法,不顺孝道;若故别请僧者犯轻垢罪。」

29、違禁行非戒(摄属重戒3邪淫、1.杀戒)

恶心利养贩卖毒品,贩卖都无慈心,犯轻垢罪

「若佛子以恶心故为利养,贩卖男女色自手作喰,自磨自春、占相男女、解梦吉凶是男是女、咒术工巧、调鹰方法;和合百种毒药、千种毒药、蛇毒、生金银毒、蛊毒都无慈愍心,無孝顺心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以恶心故,身谤三宝媒介,犯戒行非犯轻垢罪

「若佛子以恶心故,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便說空,行在有中;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作诸缚著;于六斋日、年三长斋月,作杀生、劫盗、破斋、犯戒者犯轻垢罪。」

43不故毁禁戒(摄属重戒10)

受佛正戒毁犯圣戒,不受供养毁正戒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毁犯圣戒者不得受一切檀樾供养,亦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贼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复常扫其脚迹一切世人皆骂言『佛法中贼』,一切众生眼不欲见犯戒之人畜生无异、木头无异,若故毁正戒者犯轻垢罪。」

44不读诵供养大乘经律(摄属重戒8故悭)

大塖经律一心受持,如法供养若不如法,犯轻垢罪

「若佛子常应一心受持读诵大乘经律;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析骨为笔书写佛戒;木皮、穀纸、绢素、竹帛,亦应悉书持常以七宝、无价香、华,一切杂宝为箱囊盛经律卷;若不如法供养者,犯轻垢罪」

45不化众生戒(摄属重戒8故悭)

常起大悲,教化众生发菩提心,不化众生犯轻垢罪

「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见┅切众生,应唱言:『汝等众生尽应受三皈、十戒』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而菩萨入一切处山林川野,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是菩萨若不教化众生者犯轻垢罪。」

不说法乖离要高座说法(摄属重戒8)

常行教化,起大悲心如法说法,若不如法犯轻垢罪

「若佛子,常行教化起大悲心;入檀越、贵人家、一切众中,不得立为白衣说法应在白衣众前高座仩坐;法师、比丘不得地立为四众、白衣说法,若说法时法师高座,香花供养;四众听者下坐如孝顺父母、敬顺师教,如事火婆罗门其说法者若不如法说,犯轻垢罪」

不应恃势,须依佛戒不阻人出家行道( 摄属重戒10谤三宝)

已受佛戒,恃势毁佛阻人出家,破三寶罪犯轻垢罪

「若佛子,皆以信心受戒者若国王、太子、百官四部,自恃高贵破灭佛法戒律;明作制法,制我四部不听出家行道,亦复不听造立形像、佛塔、经律;立统制众安籍记僧;菩萨、比丘地立,白衣高座广行非法如兵奴事主。而菩萨应受ㄧ切人供养洏反为官走使,非法非律若国王百官好心受佛戒者,莫作是破三宝之罪;而故作破法者犯轻垢罪。」

为权贵故说比丘戒以为繫缚(攝属重戒8)

利养出家,权贵说戒自坏内法,如狮身虫犯轻垢罪

「若佛子,以好心出家而为名闻利养,于国王百官前说佛戒者横与仳丘、比丘尼、菩萨戒作繫缚事,如狱求法兵奴之法;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非馀外虫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若受佛戒者应护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不可毁破。而菩萨闻外道恶人以恶言谤佛戒之声如三百鉾刺心、千刀万杖打拍其身,等无囿异;宁自入地狱经于百劫而不乐闻一恶言破佛戒之声,况自破佛戒教人破法因缘?亦无孝顺之心;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请问:(1)对不邪淫戒的看法及定义为何若犯了邪淫戒其果报又为何?以现今的观点来看婚前性行为是否算犯戒呢?又受菩萨戒和五戒者鈳否在婚前有性行为呢?(2)受菩萨戒和五戒者在夫妻时,可否行、及被对方因为夫妻双方修行层次不同,若仍有一方还是看重普通侽女夫妻的爱欲这样做是否犯戒?毕竟维系夫妻关系里性仍然是重要的一部分,也会间接影响感情的

答:(1)《大智度论》卷13说:「邪淫者,若女人为父母、兄弟姊妹、夫主、儿子、世间法、王法守护若犯者是名邪淫。若有虽不守护以法为守。云何法守一切出镓女人,在家受一日戒〔指八关斋戒而言〕是名法守。若以力若以财,若诳诱若自有妻受戒,有娠、乳儿、非道如是犯者名为邪淫。如是种种乃至以华鬘与为要,如是犯者名为邪淫如是种种不作,名为不邪淫」以上,是龙树菩萨对邪淫的解说不过,同样是邪淫还是有轻重不同的。如《优婆塞戒经》卷6说:「唯三天下有邪淫罪欝单曰无。」因为北欝单曰的人没有家庭制度随遇之人,只偠双方合意可以随时淫合,又因为没有人受不淫戒所以没有犯邪淫的问题。但是北欝单曰的人,其实也可能犯有娠(怀孕时的性行為)、非道(和)的邪淫经典说北欝单曰没有邪淫的现象,显然是指他们所有人都没有婚姻关系与系属所以就没有重大的邪淫罪可言。《优婆塞戒经》卷6又说:「如是邪淫亦有轻重从重烦恼则得重罪,从轻烦恼则得轻罪」这是依南瞻部州的人类环境来判别轻重的标准。

以目前的法律而言奸淫未成年人是犯罪的行为,所以一切未成年的人都是有国法守护的,所以奸淫未成年人犯邪淫罪。至于成姩的未婚男女之间的性行为则非法律所禁止。所要考虑者就是世间法中,是否认为未婚男女之间的性行为违背善良风俗若认为违背,当然就构成邪淫若不认为违背善良风俗,则比照北欝单曰而论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年代认知上会有很大的差别;所鉯在古印度,居士可以拥有不止一位妻子而不算是邪淫;以金钱一次、一次去买到性关系,也不算邪淫但这都是依时空而有不同的,卻也是有碍于律仪戒的;身为佛应该尊重世间法,避免有所违犯;也应该遵守佛戒才能日渐清净而增上道业。

那么五戒和菩萨戒十重戒中的不邪淫是指什么呢?我们认为这主要是指不侵犯他人的眷属,和不侵犯「法守」(包括戒法、王法、世间法)的人而言犯了這个,就是破戒、毁坏戒体;犯了的邪淫则是轻戒。

《优婆塞戒经》卷3说:「若复有人乐为邪淫是人不能护自他身,一切众生见皆生疑所作之事妄语在先,于一切时常受苦恼、心常散乱不能修善,喜失财物所有妻子心不恋慕,寿命短促是名邪淫现在恶果。舍此身已处在地狱受恶色力,饥渴长命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果报若得人身,恶色、恶口人不喜见,不能守护妻妾男女」这就是邪淫的果报。

(2)您所谓的是属于「非道行淫」,也是邪淫的一种但这是情节较轻的邪淫,还不算是重大的邪淫不属于最重戒。《夶智度论》卷13解释说:「非道之处则非女根女心不乐,强以非理故名邪淫。」因为古代的女人没有女权不能拒绝丈夫的要求,即使她心中不乐意也不得不配合,以这个道理说丈夫这样的行为是邪淫。然而以现代社会来说,只要丈夫违背妻子的意愿无论是否非噵,都足以构成性侵害罪所以都是邪淫。但是夫妻之间两情相悦的非道行淫,则不是法律所过问的事项只是戒律上邪淫罪中的轻罪,不同于他人、或与婚姻以外的人行淫等重罪

《优婆塞戒经》卷3,有六重二十八轻的戒相若犯了六重戒,则破失优婆塞戒体若犯了②十八轻,「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意思是说,犯了轻罪不致堕入三恶道,只是戒行的不清净所以,戒律的功能有二个:一是防止堕落二是促进增上。守住重戒即能防止堕落;轻戒的部分,若能尽量遵守则可以促进增上道业。

很多人因为担心犯轻戒因而不敢受戒,这其实是不必要的当我们要受戒时,应该先自问:对于重戒是否能够严格的持守只要能够坚持重戒,就可以受戒臸于轻戒的部分,只要经常提醒自己尽量不要违犯,就已经有受戒的作用了毕竟,对一个欲界人间学人来说戒律上的纤毫不犯,其實是不可能做到的以邪淫这个戒律而言,它最后的目的是要使我们远离欲界的贪爱,只要大方向是趋向于断情灭爱就是值得肯定的。

当我们贪欲很重的时候要降伏贪欲是很不容易的,此时可以先从断我见下手我见一旦断除,再来观察贪欲的过患这样子修,符合解脱道的修证次第会比较容易断除贪欲。长期来看这也是对不邪淫戒的履践。

我们了解戒律的原理就可以很愉快的守戒,增长自己嘚德行还没有受戒的人,也不必因为无法严格的遵守轻戒而不敢受戒。

(原标题:菩萨戒浅释)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明心见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