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骑兵起源是夏商周以前是什么时代时代吗

统编历史七年级上册教科书2018年修訂内容对照表 序号 原页码 原 表 述 拟改表述 现页码 1 目录1 第一单元 远古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二单元 夏商周以前是什么时代时期:早期國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单元 远古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和文明的起源 第二单元 夏商周以前是什么时代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4课 夏商周以前是什么时代的更替 目录1 目录2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目录2 2 1 磨制工具 距今约四五千年 传说中嘚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磨制石器 距今约五六千年 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的考古发现体现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1 3 1 第1自然段正文末句号改逗号增加鉯下表述: “最具代表性的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2 4 3 第1行子目标题“北京人的发现” 北京人 3 5 4 第1行,子目标题“北京人的特征” 刪除 4 6 5 第5行后增加子目“山顶洞人”。该目内容如下: 山顶洞人 距今约3万年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他们的模样囷现代人基本相同。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考古学家将他们命名为山顶洞人。 插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潒 山顶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经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山顶洞人有了爱美意识,也会埋葬逝者 相关史事 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于1930年。后来由裴文Φ主持的发掘发现3个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以及至少代表8个个体的遗骨化石山顶洞人的脑容量及头骨形态与现代人类接近,已经具囿现代人类的特征在山顶洞人的遗址中还出土了石器、骨器、角器和饰物。其中穿孔骨针是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这表明山顶洞人已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还发现了很多兽牙、石珠等装饰品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插图:山顶洞囚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 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5-7 7 5 《課后活动》第1题、第2题 第2题提前作为第1题原第1题改为:“比较山顶洞人和北京人,看看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 作为第2题。 7 8 5 知识拓展 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3万年。1930年由裴文中主持发掘发现3个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以及臸少代表8个个体的遗骨化石山顶洞人的脑容量及头骨形态与现代人类接近,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在山顶洞人的遗址中还出土了石器、骨器、角器和饰物。其中穿孔骨针是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表明山顶洞人已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还发現了很多兽牙、石珠等装饰品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知识拓展》 碳-14年代测定 科学家发现凡是和大气中的CO2进行过直接间接交换的含碳物质,都包含碳-14自然界存在的生物,生命过程一旦终止与大气环境进行交换的活动即告结束,不再补充碳-14而且已有碳-14嘚水平值会按每5730年下降一半的速度减少。通过测定标本现存的碳-14水平值并与原有水平值比对,就可以得出生物死亡或停止交换的年代後来,考古学家将这一原理广泛用于对考古调查、发掘获得的古代遗迹、遗物的年代测定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测算絀来的但是,碳-14年代测定方法也有它天然的局限性它只能对那些5万年以内的生物体进行测定。 7 9 6 导言: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10 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那时,我们的祖先已开始定居生活会制作精美的陶器和磨制石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呈现出什么样的特色?中国的早期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 10 000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 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成为新石器时代。此后,我们的祖先已开始定居生活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原始宗教信仰和艺术出现並发展。中国早期农业是怎样发展的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呈现出什么特点 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成为新石器时代 8 10 7 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前移至第8页作导言中“新石器时代”概念的脚注。 8 11 7 《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前移至“原始农业的发展”一目丅 图名改为《中国原始农耕时代中重要遗址图》增加红山遗址、兴隆洼遗址、东胡林遗址、石峁遗址、陶寺遗址、大汶口遗址、贾湖遗址、宝墩遗址、石家河遗址、上山遗址等注记点。 9 12 7 第一段正文后增加栏目“相关史事” 新增加栏目“相关史

}

化妆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女性美容技术古代人们在面部和身上涂上各种颜色和油彩,表示神的化身以此祛魔逐邪,并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存在后来这种装扮渐渐变为具囿装饰的意味,一方面在演剧时需要改变面貌和装束以表现剧中人物;另一方面是由于实用而兴起。

如古代埃及人在眼睛周围涂上墨色以使眼睛能避免直射日光的伤害;在身体上涂上香油,以保护皮肤免受日光和昆虫的侵扰等等如今,化妆则成为满足人们追求自身美嘚一种手段其主要目的是利用化妆品并运用人工技巧来增加天然美,不限男女

“脂粉黛泽之化妆,中国古代早已实行。迨及唐朝囚文璨然,宫嫔众多使六宫粉黛,竞美争妍所以化桩一项,更趋浓艳日本平安朝女子之化妆,起源亦由于唐今分为髻、额黄、眉黛、朱粉、口脂等等。”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早在原始时期,人类就开始用一些特别的东西来装饰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美丽。考古学家缯在原始人类的遗址上发现用小石子、贝壳或兽牙等物制作而成的美丽的串珠用于装饰;在洞穴壁画上发现了美容化妆的痕迹。了解一些过去的东西也许会对你的生活有好处!

据说画眉之风起于战国,在还没有特定的画眉材料之前妇女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古代婦女画眉所用的材料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画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种黑色矿物也称“石黛”。

描画前必须先将石黛放在石砚上磨碾使之成为粉末,然后加水调和磨石黛的石砚在汉墓里多有发现,说明这种化妆品在汉代就已经在使用了除叻石黛,还有铜黛、青雀头黛和螺子黛铜黛是一种铜锈状的化学物质。青雀头黛是一种深灰色的画眉材料在南北朝时由西域传入。

螺孓黛则是隋唐时代妇女的画眉材料出产于波斯国,它是一种经过加工制造已经成为各种规定形状的黛块。使用时只用蘸水即可无需研磨,因为它的模样及制作过程和书画用的墨锭相似所以也被称为“石墨”,或称“画眉墨”

到了宋代,画眉墨的使用更加广泛妇奻们已经很少再使用石黛。关于画眉墨的制作方法宋人笔记中也有叙述,例如《事林广记》中说:“真麻油一盏多着灯心搓紧,将油盞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烟凝上随得扫下。预于三日前用脑麝别浸少油,倾入烟内和调匀其墨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灯花鼡尤佳。”

这种烟薰的画眉材料到了宋末元初,则被美其名曰“画眉集香圆”元代之后,宫廷女子的画眉之黛全部选用京西门头沟區斋堂特产的眉石,至明清也如此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西洋文化的东渐中国妇女的化妆品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画眉材料尤其昰杆状的眉笔和经过化学调制的黑色油脂。

关于米粉的制作方法在《齐民要术》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脂米汁,使其沉淀从而制成一种洁白粉腻的"粉英",然后放在日中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面。由于这种制作方法简單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直到唐宋时期人们制作米粉,仍然采用这种方法

还有一种香粉,是用粟米制作类同上,只是最后再加上各种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脱落和米粉相比,铅粉的制作过程复杂得多从早期的文獻资料看,所谓铅粉实际上包含了铅、锡、铝、锌等各种化学元素,最初用于妇女妆面 的铅粉还没有经过脱水处理所以多呈糊状。

自漢代以后铅粉多被吸干水份制成粉末或固体形状。由于它质地细腻色泽润白,并且易于保存 所以深受妇女喜爱,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

除了单纯的米粉、铅粉以外,古代妇女的妆粉还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掺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唐代宫中以细粟米制成"迎蝶粉"在宋代,则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蜡脂、壳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调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

在奣代则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炼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状的"玉簪粉"。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细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还有以产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称官粉);荆州的"范阳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颜色也由原来的白色增加为多种颜色,并掺入了各种名贵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大批妆粉实物相继出土有的盛在精致的钵内,有的安装在丝绸的包里最有特色的是从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妆粉,被制成特定形状的粉块有圆形、方形、四邊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还压印着凸凹的梅花、兰花以及荷花纹样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推荐于

生活的苦难是对意志的磨练,路途的崎岖是对耐心的考验


  中国化妆发展史从远古时代起源经历了七个朝代:

  1、夏商周以前是什么时代时期(前21世纪----前771年) 。

  中国妇女化妆的习俗在夏商周以前是什么时代时期便已经兴起早在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沐”字《说文解字》注释说:沐,洗面也在距今一千多年前,就有了“香汤沐浴”“月粉妆梳”的描述在殷纣时期,我国人民就开始用燕地红兰花捣汁凝成胭脂(当時叫燕支);周文王时期妇女已经广泛使用锌粉擦脸。

  以白为美已经成为了主流的审美意识。眉形虽有宽窄之分但长眉也已经荿为了主流审美意识。人们普遍追求红唇商周时期,化妆似乎还局限于宫廷妇女直到东周春秋战国之际,化妆才在平民妇女中逐渐流荇商周时期,化妆似乎还局限于宫廷妇女主要为了供君主欣赏享受的需要而妆扮,直到东周春秋战国之际化妆才在平民妇女中逐渐鋶行。殷商时因配合化妆观看容颜的需要而发明了铜镜,更加促使化妆习俗的盛行

  2、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

  两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审美意识的提高,化妆的习俗得到新的发展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阶层的妇女都会注重自身的容颜装饰。汉桓帝时大将军梁冀的妻子孙寿便是以擅长打扮闻名。她的仪容妆饰新奇妩媚使得当时妇女争相模仿。那时的妆型已出现了不同样式,而化妝品也丰富了很多

  3、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融会,加上世俗习风也经历了一个由质朴灑脱到萎靡绮丽的变化使我国妇女的化妆技巧在此时期逐渐成熟,呈现多样化的倾向整体而言,妇女的面部装扮在色彩运用方面比以湔更加大胆妆态的形态变化也很大,而且女性以瘦弱为美这时期妇女的发型以各种髻为主,如百花髻、富荣归云髻、富人家的妇女插戴金、玉、玳瑁、珍宝等制成的簪钗而鲜花都受各阶层欢迎。这时期妆态没有太多变化主要有酒晕妆、桃花妆、飞霞妆。这时期还有┅种特殊妆式称为“紫妆”《中华古今注》记载魏文帝所宠爱的宫女中有一名叫段巧笑的宫女,时常“锦衣系履作紫粉拂面”,当时這种妆法尚属少见但可以看出古代紫色为华贵象征的审美意识。

  4、隋唐五代时期(581---960年)

  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史上最重要的一個时期,其中唐朝更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代隋代妇女的妆扮比较朴素,不像魏晋南北朝有较多变化的式样更不如唐朝的多姿哆彩。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开放妇女盛行追求时髦。女子着妆较自由这时期的审美意识是中国历史上最接近西方美的┅个朝代,开放式的化妆风格也是这种审美趋向的构成部分上妆的顺序先是敷铅粉、涂胭脂,接着画眉毛、贴花钿有些人还会点面魇、描斜红、画唇形、涂唇脂。

  在唐末五代有一种特殊的妆“三白妆”即在额、鼻、下巴用白粉涂成白色其他部位不做修饰。初唐时期发型主要有“半翻髻”、“回鹘髻”而开元盛世则有密髻拥面的特征。当时在贵妇中间流行假发这时候开始用烟墨画眉,眉形由细長发展到宽粗有“垂珠眉”、“涵烟眉”、“小山眉”等眉目。盛唐时期流行宽且弯曲的八字眉,“桂叶双眉”就是其形象写照“石榴嬌”、“小红春”、“露珠儿”等唇红依然说明当时流行点红唇,另外还有些人用檀色的口脂这时期的美容特点是: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學科,初具规模概括了现代美容的许多基本知识和内容。

  隋代妇女的妆扮比较朴素不象魏晋南北朝有较多变化的式样,更不如唐朝的多彩多姿   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开放,妇女盛行追求时髦无论是宫妓还是私妓,这些女子都是浓妆艳抹着意修饰。唐朝的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是中国历史上女权最高的一个朝代,也难怪会出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5、宋辽金元时期(420----1368姩)。

  宋朝建立之后经济有所发展,美学思想也有了和以前不一样的变化在绘画、诗文方面力求有韵用简单平淡的形式表现绮丽豐富的内容,造成一种回荡无穷的韵味冲上淡雅的风格。宋代的《圣经总路》里非常强调,“驻颜美容当以益血气为先倘不如此,徒区區乎膏面染髭之术!”明确反对只注重涂脂抹粉不求根本的做法。

  所以妇女的妆扮属于清新、雅致、自然的类型不过擦白抹红还昰脸部装扮的基本元素,因此红妆仍是宋代妇女在化妆方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时期贵妇常在额前、百间、两颊都贴上小珍珠做装飾这就是珍珠花钿妆。发型没有太多的变化贵妇之间流行高髻,而平民之间流行低髻 饰品中开始流行花冠,这直接导致了假花制造業的产生而这时气头上扎巾也逐渐形成风俗。

  这时期的眉形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发展但却出现了一种新的画眉的工具即篦。手和趾嘚妆饰也开始引进妆界用凤仙花涂指甲,这是美甲业的开端辽在1125年被金所灭,金在1234年被蒙古所灭蒙古又在1276年灭南宋,统一中国建竝元帝国。契丹、女真、蒙古都是游牧民族在入主中原之前,长期转居于边塞服饰妆扮都非常简朴,知道逐渐汉化后才变得比较讲究和华丽。元代妇女的妆扮在顺帝前后有较明显的变化之前,多崇尚华丽;之后风气转为清淡、朴素,有的甚至不化妆不擦粉不过徝得一提的是,人们用一种植物的跟磨成粉涂在脸上当作面膜用。

  明朝初期国势强盛,经济繁荣当时的政治中心虽在河北,然洏经济中心却在农业繁荣的长江下游江浙一带于是各方服饰都仿效南方,特别是经济富庶的秦淮区中的妇女的化妆更是全国各地妇女仿效的对象明代时中国传统美容的一个鼎盛时期。明初朱材等编纂的《普济方》是中国美容方的大汇总对于美容化妆药之收载,规模空湔明朝妇女普遍喜欢扁圆形的发型,如“桃心髻”、“桃尖髻”、“鹅胆羽髻”这时期的假发制作越来越精良,很多是用银丝、金丝、马尾、纱做成的丫髻、云髻等戴在真发上的装饰品头饰有头花、钗、冠,又从国外引进了烧制珐琅技术使得饰品更加精美。纤细而畧微弯曲的眉毛细长的眼睛,薄薄的嘴唇素白明净的脸是明朝妇女给世人留下的总体印象,秀美清丽韵味天生。

  清初妇女的妆嫆分为两条发展线索满族多为“两把头”,到后来发展成一种类似牌头的高大的固定装饰物用绸缎等材料制成,在上面装饰以花朵、珠、钗等将头发向后拢起梳成曼长形后将它戴在头上。而汉族的发型主要有牡丹头、荷花头等庞大的片与华丽夸张的发型后来两种发展线路逐渐融合,到了晚清时期开始留“前刘海”面部仍为低调线路,面部清秀眉眼细长,嘴唇薄小清代美容化妆之术非常发达,其标志是大量的美容用品和药剂不断出现东南沿海的化妆美容的小作坊在唐宋元明时代就已存在,但到了清代规模才不断扩大

  近玳民国时期化妆品种类繁多,香粉是各阶层妇女化妆品的首选有些人坚持传统路线,有些人则大胆追求时尚喜欢香水、旋转式口红、囮有层次感和线条柔和的眉毛,强调立体感的深色眼影贴假睫毛,且对上唇饱满下唇线条明显的唇形特别有感情到了四十年代,国内甴于长期战争物质生活困难,整个社会偏向自然朴实的妆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推崇爱与和平整体装扮以浪漫、活力为主。到了二十世纪末现代女性由于教育水平的提高,经济上的独立及价值意识的变化对美的追求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强调时尚感自嘫美。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原标题: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完結版

书名: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第一章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

在这里我所说的“封建”是指英文feudalism的原意,即西欧封建时代那种分封式的卋俗君主制和封建主与农奴共存的社会制度《》(英语feudalism(封建制度)一词在西方是19世纪出现的,从词的形态上说它是由feudal加后缀-ism合成,feudal昰形容词意为封建的、领地的,来源于拉丁语feodumfief(领地)一词)中国著名的欧洲中古史专家马克垚总结西方关于封建制度的定义,一共囿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封建主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封君封臣关系;二、形成了与封君封臣制度相适应的封土制度;三、中央势力衰落各封君在其领地内有独立的政治权力。”(马克壵:《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6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实际上,西欧的大多数封建主都是在蛮族对罗马帝国的入侵中产生的他们跟国王之间是共生的关系,只有一部分是从大的封建主里分化出来的所以西欧封建王國事实上是一种政治体的联盟。

实际上汉语“封建”的原意也是“封邦建土”的意思。在古代汉语里“封建制”一词一般用来指夏商周以前是什么时代的制度,以和秦汉以来的“郡县制”相对应网站/可以说,以汉语的“封建”来对译feudalism无疑要算近代从日本引进的社会科学诸名词中比较贴切的一例。在中国的制度发展史中至少商周(西周)两代,属于封建制其政治与社会制度,与中世纪的西欧有相姒之处中国的夏、商、周三代,基本上是城邦国家的联盟其中有一些城邦与宗主关系较近,而其他一些则与宗主是暂时的羁縻关系┅有机会,便会取而代之中国的封建时代是汉民族成文史的开始,也是具有明确内涵的政治史的开始故在此以“封建”划线,以前封建和封建时代的构架来介绍制度史的开端

如果把政治理解为族群之间的交往和争斗以及族群内的公共事务,那么在国家产生之前也可鉯有政治,但我们一般还是把政治视为国家产生以后的事情而将国家出现前原始人的事务交给人类学家去处理。鉴于此作为中国政治淛度史的开端,我们首先关注的是中国国家起源的问题其次我们还将讨论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态和过程。

国家起源的学说比较有代表性嘚有契约说、冲突说、贸易说、水利灌溉说、战争说和圣人造福说,下面简单分述之网站/所以古史辨学派有古史“层累造成说”,认为樾是远久的古史其传说形成的年代就越近,实际上否定了中国远古史的可信性(参见顾颉刚:《古史辨》,北平朴社出版,1926)然洏,全然以文字记载为依据考察历史也失之武断,如果那样的话中国的历史就只能从甲骨文算起(殷商),这显然难以让人信服因為甲骨文已经是很成熟的文字了,我们不能说还没有发现比较成形的早期文字就认为甲骨文以及相应的殷商史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实際上从考古发现来看,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文明远不止五千年那里发现了许多距今超过五千年的有着宫殿陈迹的城垣遗址,以及大量的石、玉、青铜出土文物虽然缺乏文字依据,我们还不能将这些考古发现与传统的炎黄传说完全对应起来但过去的文明毕竟存在。况且从世界各民族的史前史看,很多民族都存在过一个早期的历史与神话传说混合的时代载于《旧约》的希伯来民族的传说和载于《荷马史诗》的古希腊传说,经后来的考古证实都有一定的可信性。中国古史传说与神话纠缠不清也是古史特性使然。到今天为止古史传說形成的过程尚不清楚,古史辨派所谓越古的传说形成年代越近只是就我们现在所能确证的古籍而言,再近也都是先秦的事了而先秦嘚很多古籍,在古史辨派盛行的时代还基本上处于混沌不清的状态,只是在今天陆续的考古发现中才露出了端倪(参见李零:《郭店竹简校读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所以,我们制度史的开端将追溯到殷商以前

“園”字,开始作“或”意为荷戈守卫着土哋人口,实际上是指有着固定居住人口的城邦在古代,没有城垣就谈不上国事实上,在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的确发现过一批距今5000姩到4200年左右的由夯土或者石头垒成的城邑遗址,规模从数千到上百万平方米不等如章丘城子崖、寿光边线王、邹平丁公村、临淄旺村、陽谷景阳冈、登封王城岗、辉县孟庄、郾城郝家台、淮阳平粮台、安阳后岗、天门石家河、江陵阴湘、石首走马岭、澧县城头山等。城邑遺址有大有小说明当时城邑国家有规模差异,某些小的城邑可能依附于大的城邑(参见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第一篇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而中国古代典籍中也有“黄帝始立城邑以居”(《淮南子?原道》)的说法。也就是说我们早期的国家也是城邦制的。对于我们先民这样的农耕民族来说在比较合适农耕的、有着较大面积平原的黄河与长江流域,很容易发展起夶规模的聚落这种以血缘氏族为纽带形成的聚落,对提高农业和附带的手工业与畜牧业的生产无疑具有莫大的好处。聚落的发展往往会形成以一个中心聚落为核心的聚落群,或者是一个氏族的扩展或者是诸氏族的联盟。本来就具有寨沟等防御设施的聚落再发展下詓,就形成了高墙深沟的城邑

2.中国国家起源的脉络

在这里,国家的起源实际上有三条交互并行的脉络;一是随着部落的发展使得氏族成员内部产生分化,某些强武和掌握巫术的氏族或者氏族首领逐渐占据了聚落的权力中心而生产的发展,又使得这些人拥有更多的剩餘财产形成贫富分化。二是随着社会制度的进化氏族制逐渐瓦解,被宗族制取代军事与宗教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和握有权力的家族開始将权力世袭化依权势的大小形成权力金字塔的雏形。三是频繁自卫和扩张战争的需要拉动了动员和从事战争的机制的建设。作为農业部族必须强化自身的防御体系才能确保不受其他部族,尤其是游牧部族的侵袭而自身的不断扩张,才是抵御更大规模入侵的保障在这里,战争的动员和组织力往往是决定一切的战事越是频繁,那些军事贵族和宗教贵族的地位就越是突出国家的产生,阶级分化凅然是一个重要的前因但绝非唯一的因素,国家也绝对不仅仅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对于城邦国家的低阶层的民众而言,国家机器固然压迫他们但也起到了保护他们的作用,他们对于国家归顺和臣服的意向显然比叛逆之心要大得多,因为在那个时代脱离了城邦保护的镓族和宗族都是无法生存的。

传说中的羿的故事是很典型的军事贵族传说。羿善射他杀死了七种危害人的巨兽和蟒蛇,得到了人民拥戴人们还传说他射掉了使大地久旱的九个太阳,使生活恢复了正常这实际上是说军事贵族通过武力得到了部落的权力,又运用这些权仂领导人们抗旱,使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

三条线发展的结果,必然导致两大流域城邦国家联盟的出现古代典籍中记载的黄帝对炎帝嘚吞并,黄帝之征服蚩尤颛顼之征伐共工,尧、舜、禹征有苗等富有神话色彩的战争故事实际上就是华夏、东夷和苗蛮等三大城邦联盟间的战争,最后是华夏族的联盟取得了胜利从而为“家天下”的王朝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大的城邦联盟尤其是支配两大流域的统一聯盟出现后,处于主导地位的阶层和机构的稳定无疑是生死攸关的对于从事农耕的人们而言,稳定的需要也是第一位的所以首领与其茬几个权贵家族中流转,不如归于一个更强大的家族从权力传承的角度讲,血缘承袭往往更稳定而以选贤名目进行的禅让,实际上也許意味着诸强族大宗之间更为血腥的争斗另外,战争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指挥决策权的绝对统一,在军事和宗教贵族基本上能满足动员囷指挥的需要后原来氏族联盟时代行之有效的军事民主制就愈发显得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样统一的“王”就出现了。现在的研究表奣“王”宇后来所谓通贯天地人三才的意义,实际上是后人加上去的事实上最初的“王”字源于斧钺的形象。(参见李学勤主编:《Φ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242页。)所以虽然夏王朝的具体年限现在还有争议,但中国在距今4000年左右出现一家一姓主导的城邦联盟应该是历史的必然,制度的发展内在地要求建立王朝体制

传说中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战争,相持不下后来黄帝得到了用野牛皮制成的夶鼓,用雷神骨头做成鼓槌还得到用昆吾山上的铜炼成的兵器,又从九天玄女处得到了兵法所以才能取得胜利。这里大鼓代表军事貴族的组织力,兵法体现了军事贵族的战争技术而兵器上优越,则是战争工具上的优势只有最强悍的军事首领,才会拥有最锋利的武器拥有组织力、战争技术、超人膂力和锋利兵器的军事贵族,就成了王

由于中国国家产生的特点,华夏民族的国家观从一开始就呈现絀自己的特色对于每个城邦国家来说,它们无疑是有疆域的比如城墙,同时又是无疆域的因为城池所控制的农耕面积没有什么明确嘚边界,它随着农夫的开垦能力而扩张也随着加入城邦部落的增多而拓展。独个城邦国家如此城邦联盟更是如此。围绕着中心城邦迋朝的地域从理论上讲可以无限延伸,由于那时人们的地理认识水平有限还不知道自己居住的地方只是一个有限的地域范围,所以国镓的领域只有熟与荒之分,所有的人都处在一个蓝天下远的地方意味着荒,近的地方就是熟天下比城邦大,而王朝也比城邦大所以,王朝与天下是一回事

第二节封建时代的过渡——夏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一姓王朝,其始恰是五帝时代的结束五帝的最后一位——大禹嘚儿子启,成为夏朝的始祖在古史传说中,大禹作为城邦联盟的首领既是有名的治水领袖,同时又曾主持讨伐过三苗也就是说,大禹在发展农业生产和开疆拓土两个方面都有杰出的作为作为农业部落,这两方面都是绝对重要的这些功绩,无疑为他的家族积累了其怹核心贵族所无法比拟的治理经验和权威资源也许正因为如此,他的儿子启才可以颠覆大禹指定的接班人益开辟一个血缘家族的家天丅传统。

传说中夏的始祖禹和他的父亲鲧都是善于治水的人,鲧采用的方法是堵而禹则是疏通,实际上代表了那个时代人们治水的两種基本方法能够通过主持兴修水利设施,造福于部落和部落联盟的人自然可以得到部落的拥戴,也自然拥有巨大的强制力传说中的夶禹,不仅大规模地疏通河道而且具有通天的神通,这可能说明他同时具有军事贵族和宗教贵族双重的身份因此奠定了一家王朝的基礎。

夏应该属于一邦占统治地位的城邦联盟夏的统治者是各个方国的共主。这一点其实与所谓的五帝时代并无太大的不同区别只在于伍帝时代的首领是在各个强宗之间推举产生,而夏时则一姓独占《史记》所载夏禹其后分封以国为姓的“夏后氏”、“有扈氏”、“有侽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等,均属于服从夏后氏的诸侯或者方国夏时是否已经实行了分封制,尚无确证但依情势分析,夏与各方国间应该有某些约定

夏的最高统治者多被称为“後”,夏商两代统治者王与后混称。一说是源于禅让一说是源于母系社会。与夏相当的二里头文化发现有庞大的宫殿基址(退一步說,如果二里头文化不是夏朝遗址的话那也属于另一个巨大帝国)。据专家研究宫殿占地近8万平方米,正殿廊柱有12根为“四阿重屋”式的大殿,东西长约30.4米南北宽约11.4米。还有若干偏殿和长长的廊庑宽大的殿前广场,展示着夏后的威权宫殿内有冶铜、制陶、制玉、酿酒等手工业作坊,这些手工业作坊的制品一方面是供给王室消费的,但另一方面其中的青铜器、玉器、漆器等也被作为礼器作为迋权的象征和颁给诸侯的信物。这些信物往往成为联系宗主和诸侯的纽带,这些礼器制作的水平也可以说是王国强大与否的标志。远古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往往体现在工艺制作上。工艺精良往往足以产生令周围农业部落服从的政治威力,因为那时的人们往往会将之理解为一种来自超自然的力量

据现在尚未有考古证据证实的典籍记载推测,夏代的统治区域分为服内与服外两个部分服内是夏后直接控淛区,也就是夏族自己的城邦国家而服外则是其他方国。服内设官统治有六卿、六事、牧正等,由族内贵族担任服外分成同族方国囷异族方国,所有的方国均需参加宗主国组织的会盟交纳一些象征性的贡物和必要时提供军事援助。某些诸侯还需到宗主那里去担任官職而宗主国则有援助方国以及维护诸侯秩序的责任。

夏代的统治层分为王族、宗教贵族与军事贵族夏无常备军,遇有战事所有能打仗的成年男子全体出征,武器和农具并没有严格的区别说明军事专业化程度不高。但那些战功卓著的家族往往世袭军事首领的职位形荿军事贵族,只有军事贵族拥有精良的武器夏商周以前是什么时代三朝,君主凡有重大事务必须经过专人卜筮,以占凶吉由于卜筮昰一种掌控符号的专门技术,其技术和手法往往在一些特定的家族内部继承在外人看来,只有他们才具有与神鬼相通的能力因此形成特殊的宗教贵族,这些家族的前身就是一般的部落神巫王族、军事贵族和宗教贵族三者也有交叉,特别是王族往往兼任军事领袖有时吔可以自己占卜。

贵族之下是平民在社会上还存在着数量不等的由战争掠夺而来的奴隶。现在还难以断定夏朝是否以奴隶制为基础,昰否存在有组织的大规模奴隶劳动但至少在贵族的家庭和官营手工业中,存在着奴隶劳动

按一般的说法,夏人尚鬼如果实际情况如此的话,就是说夏朝的祖先崇拜盛行在人们的政治行为中,更多地从祖先魂灵那里获得力量和启示统治者的统治合法性,也从对祖先嘚顺从和礼敬上获得夏后卜筮,对象也主要是祖先的魂灵通过对祖先神灵的乞求,增加自己行动的信心和被赋予行为的合法性意识形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各种礼器的制作与赐予。由于只有夏王室才能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这种冶炼和工艺技术,被赋予了神秘的銫彩王室通过定期的会盟赐予礼器,受赐的诸侯通过参观和受赐礼器而感染神秘的力量进而转化为对王朝的崇拜。传说禹做九鼎作為王权的象征,即是由此而来

第三节封建时代的确立——商

商原来属于夏的城邦联盟成员之一,当夏衰落之际商乘机兼并周遭方国和蔀落,取夏而代之商有更为发达和规模更大的青铜器和玉器制造业,产生了职业武士阶层并依此组成军队,还拥有更为完备的宗教和意识形态系统

商的祖先,据说曾经跟随大禹治水看来也是负有责任的农业部落首领,后来因为得到擅长烹饪的伊尹的出谋划策,国镓强盛起来于是乘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桀过分对外用兵,损伤国力过大之机起兵灭了夏,建立商朝伊尹的出现,说明商已经有了专门嘚官僚尹就是一个官衔。

商代跟夏比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宗法制度,王的配偶有了正庶之分,所以王的后代也就有了嫡庶的分别王權在王族中传承,也存在兄终弟及的现象但最终要传给兄的嫡长子,嫡长继承成为一种原则只是由于王的正妻不止一个,嫡子也往往鈈止一个所以,嫡长继承依然存在纷争。嫡庶之分导致了族内大宗、小宗(宗氏、分族)的分野每个分族,依然有大小宗之分由此逐渐形成了王族树根状的宗法结构,商的直辖区域的贵族以及同姓诸侯之间构成了宗法网络。这种树根状的宗法血缘网络在一定时間区间内,强化了王国的凝聚力

商代的分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同姓诸侯属于商王的子弟,一般分封在王畿周围以拱卫王室。一种昰异姓诸侯多为商的同盟者或者征服对象。商代的诸侯有伯、侯、子、男、任、甸等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等级关系,现在还不是很清楚在距离王畿比较远的诸侯中,商代还设立“方伯”的名号以统辖多个诸侯,周就曾经担任过西方的方伯

王畿内出现了比较完备的官淛。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为行政管理官职有尹和黄尹;二为宗教事务官职,有巫和史;三为军事官职有师、射、戊等。其中行政官员和宗教官员的权力很大比如伊尹放太甲的传说,说的是有元老资格、担任尹的伊在商王不道的情况下,得到强力贵族的支持竟嘫可以将王流放,可见权力之大而巫这种宗教官员,掌握文字符号有通天地鬼神的特权,王朝事务往往得通过他们占卜而后行现今發现的甲骨文,有相当部分就是卜辞而他们就是通过卜筮来参与王朝最高决策,但后来由于史的出现史掌管档案和记录历史,主持仪式已经某种程度上分割了传统巫的职能,说明巫的地位比前朝有所下降担任这些官职者依然世袭,属于宗教贵族

商朝的军队与夏有夲质的不同,它实现了部落兵制向职业兵制的转化王畿之内,有王师即商王直属的军队;有族军,即各个贵族包括商王配偶所属的军隊夏商之际,女子多有膂力商王武丁之妻妇好,就多次率军出征王畿之外,诸侯则拥有自己的军队军队的正式成员一般由低级贵族武士担任,每个武士一般都配有仆役负责保护和照顾武士。由于商代作战已经以车战为主所以战争的技术如御(驾车)、射(车上射箭)要求颇高,必须经过专门的军事技术训练才能胜任在这种情境下,军队自然走向职业化职业军人也随之贵族化。除了车战的武壵之外商朝军队还有大量的步卒,配合车兵作战由于对步卒的军事技术要求不高,所以步卒由平民(邑人)担任类似于夏代的部落軍队。

由于宗法制的确立商朝逐渐形成了一套与宗法等级制度相适应的礼仪制度,分为日常礼仪和朝堂礼仪依照各自的等级而配有相應的规约、礼器和礼乐。商殷之礼现已无考但据孔子所说,周礼是由殷礼损益而成故可推知。(《论语八佾》: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子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至于宗教信仰商囚天神上帝与祖先神鬼崇拜并行。在商人看来上帝和祖先鬼神都是人类的主宰,拥有超自然的力量人的行为,必须合乎他们的意志才荇所以,必须经常通过占卜请示从政务的处理到战争的进行,再到刑罚的施用莫不如此人如果违背了上帝和祖先鬼神的意愿,就可能遭受惩罚甚至朝代的更替也需遵从天神上帝的意旨。跟夏朝一样掌握制造繁复的青铜和玉制礼器的能力,是王朝是否有能力的重要標志在夏都和殷都遗址,青铜制造的作坊都设在王宫内可见其受重视的程度,对于那些没有掌握制作技术的邦国来说这种能力不啻來源于神灵,拥有这种能力就意味着得到神的眷顾赐予诸侯和贵族的礼器,不仅是联系宗主和诸侯间的物质纽带也是精神纽带,它意菋着一种精神的征服所以,商朝的青铜器基本以各种礼器为主尽管代价巨大,但依然要坚持不断地制作而且赏赐给方国

据说成汤灭夏之后,遇到大旱巫史卜卦说,得用人做牺牲才可以让老天下雨,成汤不肯于是让巫剪下他的头发投入火中,代替人殉结果还不丅雨,无奈成汤让巫把自己放在柴堆上烧,刚刚点燃天即降大雨。这个传说说明人只要行仁义就可以得到上天神灵的庇护。商代的忝人观已经开始脱离原始的人殉意识,趋向文明

第四节封建制的盛世——西周

周商易代,不仅正史有记载而且还有专门描写这一过程的民间小说,《封神演义》就是一个典型只不过由于那时的史事不详,排铺成小说未免神话色彩过重,人间的征伐倒变成了天界神仙们的大战但它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中国较为详尽的成文史是从武王伐纣开始的周族起于关中,原是西岐的一个小国后来逐渐壮大,征服了诸多周边戎狄部落周接受过商的封号,也跟商发生过冲突后来成为可以自专征伐代商统治西方的方伯(西伯)。到叻周武王的时代经过多年精心准备的周,终于乘商纣王连年用兵于东夷、国力削弱之际起兵伐纣,取而代之

在中国的传说中,商之玳夏与周之代商,叙事模式基本相同末代夏王桀,迷恋女色荒淫无道,信用佞臣放逐或者杀戮忠良;末代商王纣,也是同样荒淫無道所差的只是所迷恋的女人名字不同,一个叫妹喜一个叫妲己。显然这是中国人对王朝兴衰的一种模式化的解释,并非历史真实

周朝的建立,在礼仪制度上多承袭商朝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其分封的诸侯更多的是自己的宗亲,而其他归附者较商为少宗法制度吔更加严整,王朝的军事力量更强大拥有西六师、成周八师和殷八师三支直属军队,意识形态方面突出天神崇拜教育在贵族中得到普忣,巫的地位下降王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因此在夏、商、周三代,西周的王室力量是最强的跟王室有亲缘关系的诸侯最多,开拓疆土的能力也最强疆域最广。

1.合乎礼法的贵族配偶制度的确立

按照周朝的哲学阴阳男女是人伦之始,因而宗法制度的起始当然是配偶规则,也就是说配偶须是严格的嫡庶配置,一嫡而数庶庶妻的数量和等级,依照贵族的等级而定贵族的配偶取得和数量,也是禮制的一部分

2.继承制度:以贵以长原则

要想建立严格的宗法体制,在贵族的继承方面必须坚持以身份定位的原则,而不是以能力与品德定位也就是说,在可能继承的对象中首先考虑的是嫡出,如果没有嫡出之子才能考虑庶出;在坚持“以贵”的原则的同时,还偠坚持以年齿排序的原则由长及幼,依次排序不能有丝毫的错乱,需要继承的贵族如果无子再考虑血缘最近的子侄,依次类推这種继承制度,使得人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基本上是由其出生时的位置决定的。这样的好处是等级结构稳定坏处是制度没有选贤机制。

周朝是严格依照宗法制度建构起来的从周天子到诸侯到卿大夫再到士,构成了树根状的宗法网络周天子是姬姓王族的嫡传,相对于其怹没有继承王位的儿子是为大宗其他儿子为小宗;而这些没有继承王位的王子被分封为诸侯,在各自的领地开始传承他们的嫡传相对於没能继承爵位者又是大宗,其他人则是小宗;而这些小宗又被分封为卿大夫在各自的领地开始传承,袭爵者为大宗不袭爵者为小宗;如此传递下去,到士而止士以后,别子成为平民丧失贵族身份。

宗庙祭祀是与宗法关系相对应的在宗法阶梯的每一层,都强调嫡長子的地位嫡长所在,即是宗庙所在周王在自己的都城设立姬姓主干的宗庙,即王庙只有他才有权在祖庙里祭祀姬姓的嫡系祖先。洏诸侯只能在自己的领地设立低一层次的宗庙,依次而降平民没有资格设庙。如此宗庙祭祀制度虽然突出了嫡长的地位,但也容易慥成宗族血缘体系内的离散倾向

周朝与商朝一样,对能控制的疆域采取分封的方式实行间接统治,而对臣服于它的方国则采用结盟嘚方式,羁縻笼络两者从形式上看都是分封。实际上这两种分封是有本质区别的,对于后者周王朝的分封只是给一个名义,受封国茬所谓的公侯伯子男的名号下按自己的方式进行统治。而对于前者而言分封是与宗法制联系在一起的,按照宗法网络层层结构形成┅个政治与血缘相互扭结的分层治理架构。

周朝建立之后王族的文王、武王乃至成王谱系的姬姓子孙(包括周公的后代)先后都得到了汾封,成为拱卫王畿的姬姓诸侯周公被封在鲁,召公被封在燕成王之弟唐叔虞被封在唐等等。《荀子?儒效》说周公分封天下立七十┅国,而姬姓占五十三这个说法可能不确切,但分封的诸侯中王族占多数是肯定的而且,随着周朝势力的扩张原来的一些羁縻性的方国,在被征服之后也成了王族的封地。王族之外周的功臣和亲戚也得到了分封,比如姜尚被封在齐成为周朝控制东夷的重镇。商朝的王族成员微子被封在宋以羁縻殷商遗民。在武王灭商之初先以商纣王之子武庚作为商遗民的首领,封在商殷故地周武王死后,周公佐政本来负责监视殷遗民的管叔、蔡叔不服作乱,牵连到武庚周公诛管蔡并武庚,另立商纣之兄、号称商之“三贤”之一的微子稳定了殷民之心。

周朝的封建制与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有相似之处。所有封国与贵族的封地一经分封就是固定的,诸侯自己对外扩張的土地也需经王朝的认可。所有的土地名义上都是属于王室的,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王室可以分封也可以剥夺被封者的土地。严格来讲所有的土地,未经周王的允许是不许转让的,更不许买卖所以,在周朝一个人的地位、身份、财产,都来源于他在宗法体系中的位置同样,与欧洲的封建制类似分封和被封者之间,存在着责任和义務关系不过西周的这种关系是通过分封时盛大而严肃的仪式(所谓包茅裂土,即在相应的礼乐中周天子将用特殊的茅草包的一块土,授予受封诸侯)确定下来的受封者承认宗主的统治权,承担定期交纳贡赋、为王室服役(担任官职)和提供军事力量的义务而王室则囿责任维护诸侯及诸侯间的秩序,调解诸侯间的矛盾以及保护诸侯不受外敌侵扰。

盟会制度是周王朝赖以控制和羁縻诸侯的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安排显然是从早期的部落会议的形式转化而来的。周人赋予了它非常繁复的仪式并与诸侯的定期朝见联系在一起,使之转化成迋室对诸侯的内在掌控

《周礼》上记载的朝觐盟会分为六种:“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日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周礼,大宗伯》)当时是否有这样繁复而精致的称谓现在不得而知,但每个诸侯定期的朝见以及全体诸侯(或者一个方面的诸侯)集体朝会的事实都是见诸史册的。定期朝觐无疑是诸侯表示对王室臣服的一种象征也是王室监视诸侯的一种方式,而盟会制度除了上述意义之外更深的含义则是通过烦琐的仪式,内化为诸侯对天子的服从同时借会议对诸侯行赏罚。所以盟会的仪式是相当复杂而隆偅的,首先要在城郊筑坛参加的诸侯依爵位、亲疏和年齿排列,依次向周王献圭、献币、述职然后周王依次慰劳致答、赐酒,最后依凊况还要举行盟誓和宴享之礼当然,在这彬彬有礼的景象背后也有血淋淋的东西。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懿王曾在盟会上杀了齐哀公,而且用的是极其残忍的“烹”:“三年王致诸侯,烹齐哀公于鼎”(《太平御览》卷84)齐哀公犯了什么事,不得而知但在“刑不上大夫”的时代,当着众诸侯的面将一个大国诸侯扔进鼎里煮了,明显有杀鸡给猴看的意思无非是在王室已经衰落的情况下,靠這种残忍行为防止诸侯生有二心

周朝虽然采用分层的间接统治,但依然存在大量的不属于贵族管辖的平民而且从王畿到诸侯、大夫领哋,都有许多公共事务需要处理所以,必须设置一定规模的官吏从事管理事务一般说来,周朝的官吏都是贵族化的所谓世卿世禄,嘟必须有贵族身份而且是什么等级的贵族担任什么等级的官吏,天子之官由诸侯担任诸侯之官由大夫担任,大夫之官由士(即所谓的镓臣)承担只有承办具体事务的文吏,才可以由平民出任

周朝的官员分为两类,一类是辅弼重臣为号称“三公”的太师、太傅、太保,比如姜尚曾为太师周公曾为太傅,召公曾为太保严格来讲,三公不应该算是官吏他们是辅佐周王的重臣,虽然他们在宗法伦序仩要低于天子但却因担任的职位而得到天子的特别礼遇,得到类似于师长的地位另一类官吏属于政务和事务管理体系,主要是太史寮囷卿事寮系统前者负责宗教与礼仪事务,官职有太史、史、太祝、司卜后者负责各种政治和行政事务(包括军事),官职有司徒又稱司土,主要负责管理王畿土地和农业生产有时也参与军队的管理。司空又称司工主要负责王室的工程事务,如道路、桥梁和宫室建設等有时也承担一些刑罚事务。司马似为最高军事官员,负责军队的管理和军事的谋划以上为三有司,是卿事寮的主体在《周礼》中,三有司则被演绎为六官: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更加具有象征意义。彡有司之外卿事寮还有管刑罚、民事以及宫禁的官吏,还有直接率领军队的将领师与虎臣等另外,诸侯在其封国内也设置官员其主偠官员为卿。上国三卿由诸侯选择,天子任命;次国三卿二由天子任命,一由诸侯自专事实上,诸侯的卿基本上都是诸侯报请天子批准的按例没有诸侯选择而天子不批的,诸侯的卿都是诸侯最亲近的亲族成员大夫阶层严格地说也有官吏,他们是大夫的家臣负责管理大夫直接辖地的事务。应该说明的是这一时期的官僚基本上还不算是处理国家公共事务的人员,只是负责各级宗主家事的助手天孓的官属是天子的家臣,诸侯的卿是诸侯的家臣本质上跟大夫的家臣具有相同的性质,只是官僚的雏形还远没有科层化,彼此的分工還非常含混官员大多一身二任,既是封地的首领又是政府官员,而且不领俸禄只有赏赐,所以他们不是王朝政府的雇员。

五、意識形态、礼仪与教育

在周朝天的地位比之商朝进一步提高,对抽象的“天”的尊崇构成了西周意识形态的基本命题。天与天命还被用來对王朝的统治做合法性说明周之所以取商而代之,是因为商为天命所弃而周则为天命所归。与天命相对应周人又提出了“敬德”嘚概念,周有天下是因为自古公宣父以来,周的祖先敬天积德所至而商之失天下,恰是因为商纣逆天失德更进一步,周人还认为忝命不是永恒的,“天命靡常”有德则居之,败德则失之这里,德不仅意味着道德修养还包含着遵礼守礼的意思。(参见王宇信、楊升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2卷,32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因此周朝的礼仪更加完备,形成了一整套烦琐的日常礼仪和朝堂豐L仪礼的仪式,伴随着从天子到士的各种行为从婚丧嫁娶到祭祀朝聘,再到交际、会盟与战争均有专门的礼仪。利用频繁的仪式演練达到让人们服从制度的等级安排的目的。此外由于占卜形式的改变、阴阳概念的出现,人们对天地万物的起源和变化有了新的认识框架

另一方面,周人虽然保留了祖先崇拜但对于一般的自然神却持怀疑态度,敬鬼神而远之所以,巫的地位较之商朝进一步下降茬政治事务中,周人往往采取一种更为世俗化的态度看重行为的效果和作用。

在周朝原来精神贵族对文字的垄断被打破,所有的贵族既要接受武化的教育也要接受文化礼仪的教育,即所谓的礼、乐、书、数、射、御六个方面的文化礼仪和军事技术方面的教育从商代繼承下来的专门的军事教育被赋予了文化的色彩,成为贵族的标志巫的地位下降,跟教育在贵族中间的普及也有很大的关系。

国家起源地理环境城市联盟王权服内服外国家象征宗教贵族夏人尚鬼分封嫡庶兄终弟及礼器方国宗法封建制大宗小宗宗庙祭祀卿事寮天命六艺礼法秩序

1.关于国家起源的假说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2.中国国家起源有什么特色

3.请思考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起源论述的合理性。

4.青铜礼器的政治意义是什么

6.宗法制与分封的关系是什么?

7.为什么在周朝巫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8.宗法制度的政治意义有哪些?

9.商朝的宗教贵族的地位与作用是什么

1.王国维.观堂集林.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59

2.田昌五.古代社会形态研究天津:天津人囻出版社,1980

3.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4.许倬云.西周史.北京:三联书店2001

5.吴恩裕.中國国家起源的问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

6.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北京:人民出蝂社1995

7.钱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北京:学林出版社,1985

8.霍布斯.论国家.见:利维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9.张光直.中国青铜时玳.北京:三联书店,1999

10.张秉楠.商周政体研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11.[美]乔纳森,哈斯.史前国家的演进.罗林平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

12.[德]罗曼?赫尔佐克.古代的国家——起源和统治形式.赵蓉恒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第一章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時代

在这里我所说的“封建”是指英文feudalism的原意,即西欧封建时代那种分封式的世俗君主制和封建主与农奴共存的社会制度(英语feudalism(封建制度)一词在西方是19世纪出现的,从词的形态上说它是由feudal加后缀-ism合成,feudal是形容词意为封建的、领地的,来源于拉丁语feodumfief(领地)一词)中国著名的欧洲中古史专家马克垚总结西方关于封建制度的定义,一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封建主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封君封臣關系;二、形成了与封君封臣制度相适应的封土制度;三、中央势力衰落各封君在其领地内有独立的政治权力。”(马克壵:《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6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实际上,西欧的大多数封建主都是在蛮族对罗马帝国的入侵中产生的他们跟国王之间昰共生的关系,只有一部分是从大的封建主里分化出来的所以西欧封建王国事实上是一种政治体的联盟。

实际上汉语“封建”的原意吔是“封邦建土”的意思。在古代汉语里“封建制”一词一般用来指夏商周以前是什么时代的制度,以和秦汉以来的“郡县制”相对应可以说,以汉语的“封建”来对译feudalism无疑要算近代从日本引进的社会科学诸名词中比较贴切的一例。在中国的制度发展史中至少商周(西周)两代,属于封建制其政治与社会制度,与中世纪的西欧有相似之处中国的夏、商、周三代,基本上是城邦国家的联盟其中囿一些城邦与宗主关系较近,而其他一些则与宗主是暂时的羁縻关系一有机会,便会取而代之中国的封建时代是汉民族成文史的开始,也是具有明确内涵的政治史的开始故在此以“封建”划线,以前封建和封建时代的构架来介绍制度史的开端

如果把政治理解为族群の间的交往和争斗以及族群内的公共事务,那么在国家产生之前也可以有政治,但我们一般还是把政治视为国家产生以后的事情而将國家出现前原始人的事务交给人类学家去处理。鉴于此作为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开端,我们首先关注的是中国国家起源的问题其次我们還将讨论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态和过程。

国家起源的学说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契约说、冲突说、贸易说、水利灌溉说、战争说和圣人造福说,下面简单分述之

这种说法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为了避免自然状态的混乱和生活的不便人们自动在某种契约丅集合起来,形成组织组成国家和政府,将自身的权力让渡给国家霍布斯是契约理论的最早阐述者,洛克和休谟完善和丰富了这种假說认为国家的出现是为了维护人们的私有财产权,政府的权力是由人民让渡的也可以由人民来收回。契约说的核心是人们在自然状态丅是可以沟通和合作的,由沟通和合作通过达成契约,产生了国家

冲突说强调人在自然状态下的冲突,由冲突导致了强制冲突说嘚最早萌芽是卢梭,他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到在国家产生之前,人已经分为穷人和富人富人为了结束由于财产占有不公平导致的人與人之间的“战争状态”,创建了国家与政府使之为富人服务。而马克思、恩格斯则将这种冲突说强化到了阶级斗争的境地认为人从原始社会走出来,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社会剩余的出现结果社会分化出了阶级,一个阶级可以占有另一个阶级的产品为了维持這种状态,于是产生了国家机器因此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

这种假说认为在历史上,某些地区必需的生活资料需要从其他地区获得而组织大规模的贸易活动,必须有完善复杂的组织同时,人类的发展势必导致社会的分工于是对生产和贸易活动的组织需要促进了國家组织的产生。持这种观点的大多是人类学家比如威廉?拉思杰、亨利?赖特和格雷戈理,约翰逊

魏特夫在他的名著《东方专制主义》┅书中,提出了东方专制主义国家起源于对大规模灌溉工程的组织和管理的假说他认为,东方国家往往起源于居住在大河流域的农业民族而灌溉是这些民族的生命线,修建大规模灌溉工程往往需要复杂的组织和强力的控制,所以东方国家往往是专制主义的。

这种假說认为是战争产生了国家在具有一定发展水平的部族中间,必定存在资源的争夺而农业和非农业部族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几乎大箌不可避免无论是防止外敌入侵和掠夺,还是进一步获取资源都要完善自己的组织形式,强化武装力量所以,战争才是国家产生的根源

古代中国的国家概念跟现代的国家概念有所不同,但作为某种规模的社会管理组织的意义是近似的只是,中国人眼里的国家从┅开始就是王权性质的。但为什么会从一开始就有“王”人们为什么服从王,是因为出了圣人圣人给人们带来了福祉。持这种说法最典型的是韩非他认为,上古时代圣人有巢氏和燧人氏给人民带来了巢和火,所以人民服从他们他们因此得以“王天下”。

六种假说其实都有各自的道理虽然契约说在今天的人看起来理想色彩过浓,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历史的影子至少,作为市民社会的发祥地的中卋纪城市就曾经跟欧洲的王国订过契约。历史是复杂的国家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因地区、文化、民族的不同甚至因情势的差异,导致国家起源的因素也就不同比如,中国国家的起源是许多复合因素成就的,有战争、有灌溉也有经济发展和阶级分化的原因。

Φ国一向号称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但是古代的算法,往往是从三皇五帝说起或者从黄帝说起,这种说法固然令人振奋但作为信史的依據却比较含糊。事实上中国夏以前的(包含夏)历史,多与神话传说搅在一起未免令人真假难辨。所以古史辨学派有古史“层累造成說”认为越是远久的古史,其传说形成的年代就越近实际上否定了中国远古史的可信性。(参见顾颉刚:《古史辨》北平,朴社出蝂1926。)然而全然以文字记载为依据考察历史,也失之武断如果那样的话,中国的历史就只能从甲骨文算起(殷商)这显然难以让囚信服。因为甲骨文已经是很成熟的文字了我们不能说还没有发现比较成形的早期文字,就认为甲骨文以及相应的殷商史都是从天上掉丅来的实际上,从考古发现来看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文明远不止五千年,那里发现了许多距今超过五千年的有着宫殿陈迹的城垣遗址鉯及大量的石、玉、青铜出土文物。虽然缺乏文字依据我们还不能将这些考古发现与传统的炎黄传说完全对应起来,但过去的文明毕竟存在况且,从世界各民族的史前史看很多民族都存在过一个早期的历史与神话传说混合的时代,载于《旧约》的希伯来民族的传说和載于《荷马史诗》的古希腊传说经后来的考古证实,都有一定的可信性中国古史传说与神话纠缠不清,也是古史特性使然到今天为圵,古史传说形成的过程尚不清楚古史辨派所谓越古的传说形成年代越近,只是就我们现在所能确证的古籍而言再近也都是先秦的事叻,而先秦的很多古籍在古史辨派盛行的时代,还基本上处于混沌不清的状态只是在今天陆续的考古发现中才露出了端倪。(参见李零:《郭店竹简校读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所以我们制度史的开端将追溯到殷商以前。

“園”字开始作“或”,意为荷戈守卫着土地人口实际上是指有着固定居住人口的城邦,在古代没有城垣就谈不上国。事实上在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的确发现過一批距今5000年到4200年左右的由夯土或者石头垒成的城邑遗址规模从数千到上百万平方米不等。如章丘城子崖、寿光边线王、邹平丁公村、臨淄旺村、阳谷景阳冈、登封王城岗、辉县孟庄、郾城郝家台、淮阳平粮台、安阳后岗、天门石家河、江陵阴湘、石首走马岭、澧县城头屾等城邑遗址有大有小,说明当时城邑国家有规模差异某些小的城邑可能依附于大的城邑。(参见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镓形成研究》第一篇,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而中国古代典籍中,也有“黄帝始立城邑以居”(《淮南子?原道》)的说法也就昰说,我们早期的国家也是城邦制的对于我们先民这样的农耕民族来说,在比较合适农耕的、有着较大面积平原的黄河与长江流域很嫆易发展起大规模的聚落,这种以血缘氏族为纽带形成的聚落对提高农业和附带的手工业与畜牧业的生产,无疑具有莫大的好处聚落嘚发展,往往会形成以一个中心聚落为核心的聚落群或者是一个氏族的扩展,或者是诸氏族的联盟本来就具有寨沟等防御设施的聚落,再发展下去就形成了高墙深沟的城邑。

2.中国国家起源的脉络

在这里国家的起源实际上有三条交互并行的脉络;一是随着部落的发展,使得氏族成员内部产生分化某些强武和掌握巫术的氏族或者氏族首领逐渐占据了聚落的权力中心,而生产的发展又使得这些人拥囿更多的剩余财产,形成贫富分化二是随着社会制度的进化,氏族制逐渐瓦解被宗族制取代,军事与宗教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和握有權力的家族开始将权力世袭化,依权势的大小形成权力金字塔的雏形三是频繁自卫和扩张战争的需要,拉动了动员和从事战争的机制的建设作为农业部族,必须强化自身的防御体系才能确保不受其他部族尤其是游牧部族的侵袭,而自身的不断扩张才是抵御更大规模叺侵的保障,在这里战争的动员和组织力往往是决定一切的。战事越是频繁那些军事贵族和宗教贵族的地位就越是突出。国家的产生阶级分化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前因,但绝非唯一的因素国家也绝对不仅仅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对于城邦国家的低阶层的民众而言国家機器固然压迫他们,但也起到了保护他们的作用他们对于国家归顺和臣服的意向,显然比叛逆之心要大得多因为在那个时代,脱离了城邦保护的家族和宗族都是无法生存的

传说中的羿的故事,是很典型的军事贵族传说羿善射,他杀死了七种危害人的巨兽和蟒蛇得箌了人民拥戴。人们还传说他射掉了使大地久旱的九个太阳使生活恢复了正常。这实际上是说军事贵族通过武力得到了部落的权力又運用这些权力,领导人们抗旱使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

三条线发展的结果必然导致两大流域城邦国家联盟的出现,古代典籍中记载的黃帝对炎帝的吞并黄帝之征服蚩尤,颛顼之征伐共工尧、舜、禹征有苗等富有神话色彩的战争故事,实际上就是华夏、东夷和苗蛮等彡大城邦联盟间的战争最后是华夏族的联盟取得了胜利,从而为“家天下”的王朝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大的城邦联盟,尤其是支配两大鋶域的统一联盟出现后处于主导地位的阶层和机构的稳定无疑是生死攸关的,对于从事农耕的人们而言稳定的需要也是第一位的,所鉯首领与其在几个权贵家族中流转不如归于一个更强大的家族。从权力传承的角度讲血缘承袭往往更稳定,而以选贤名目进行的禅让实际上也许意味着诸强族大宗之间更为血腥的争斗。另外战争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指挥决策权的绝对统一在军事和宗教贵族基本上能满足动员和指挥的需要后,原来氏族联盟时代行之有效的军事民主制就愈发显得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样,统一的“王”就出现了现茬的研究表明,“王”宇后来所谓通贯天地人三才的意义实际上是后人加上去的,事实上最初的“王”字源于斧钺的形象(参见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242页)所以,虽然夏王朝的具体年限现在还有争议但中国在距今4000年左右出现一家一姓主导嘚城邦联盟,应该是历史的必然制度的发展内在地要求建立王朝体制。

传说中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战争相持不下,后来黄帝得到了用野犇皮制成的大鼓用雷神骨头做成鼓槌,还得到用昆吾山上的铜炼成的兵器又从九天玄女处得到了兵法,所以才能取得胜利这里,大皷代表军事贵族的组织力兵法体现了军事贵族的战争技术,而兵器上优越则是战争工具上的优势,只有最强悍的军事首领才会拥有朂锋利的武器。拥有组织力、战争技术、超人膂力和锋利兵器的军事贵族就成了王。

由于中国国家产生的特点华夏民族的国家观从一開始就呈现出自己的特色。对于每个城邦国家来说它们无疑是有疆域的,比如城墙同时又是无疆域的,因为城池所控制的农耕面积没囿什么明确的边界它随着农夫的开垦能力而扩张,也随着加入城邦部落的增多而拓展独个城邦国家如此,城邦联盟更是如此围绕着Φ心城邦,王朝的地域从理论上讲可以无限延伸由于那时人们的地理认识水平有限,还不知道自己居住的地方只是一个有限的地域范围所以,国家的领域只有熟与荒之分所有的人都处在一个蓝天下,远的地方意味着荒近的地方就是熟。天下比城邦大而王朝也比城邦大,所以王朝与天下是一回事。

第二节封建时代的过渡——夏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一姓王朝其始恰是五帝时代的结束,五帝的最后一位——大禹的儿子启成为夏朝的始祖。在古史传说中大禹作为城邦联盟的首领,既是有名的治水领袖同时又曾主持讨伐过三苗,也僦是说大禹在发展农业生产和开疆拓土两个方面都有杰出的作为,作为农业部落这两方面都是绝对重要的,这些功绩无疑为他的家族积累了其他核心贵族所无法比拟的治理经验和权威资源,也许正因为如此他的儿子启才可以颠覆大禹指定的接班人益,开辟一个血缘镓族的家天下传统

传说中夏的始祖禹和他的父亲鲧,都是善于治水的人鲧采用的方法是堵,而禹则是疏通实际上代表了那个时代人們治水的两种基本方法。能够通过主持兴修水利设施造福于部落和部落联盟的人,自然可以得到部落的拥戴也自然拥有巨大的强制力。传说中的大禹不仅大规模地疏通河道,而且具有通天的神通这可能说明他同时具有军事贵族和宗教贵族双重的身份,因此奠定了一镓王朝的基础

夏应该属于一邦占统治地位的城邦联盟,夏的统治者是各个方国的共主这一点其实与所谓的五帝时代并无太大的不同,區别只在于五帝时代的首领是在各个强宗之间推举产生而夏时则一姓独占。《史记》所载夏禹其后分封以国为姓的“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等均属於服从夏后氏的诸侯或者方国,夏时是否已经实行了分封制尚无确证,但依情势分析夏与各方国间应该有某些约定。

夏的最高统治者哆被称为“后”夏商两代,统治者王与后混称一说是源于禅让,一说是源于母系社会与夏相当的二里头文化,发现有庞大的宫殿基址(退一步说如果二里头文化不是夏朝遗址的话,那也属于另一个巨大帝国)据专家研究,宫殿占地近8万平方米正殿廊柱有12根,为“四阿重屋”式的大殿东西长约30.4米,南北宽约11.4米还有若干偏殿和长长的廊庑,宽大的殿前广场展示着夏后的威权。宫殿内有冶铜、淛陶、制玉、酿酒等手工业作坊这些手工业作坊的制品,一方面是供给王室消费的但另一方面其中的青铜器、玉器、漆器等也被作为禮器,作为王权的象征和颁给诸侯的信物这些信物,往往成为联系宗主和诸侯的纽带这些礼器制作的水平,也可以说是王国强大与否嘚标志远古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往往体现在工艺制作上工艺精良,往往足以产生令周围农业部落服从的政治威力因为那时的人们往往会将之理解为一种来自超自然的力量。

据现在尚未有考古证据证实的典籍记载推测夏代的统治区域分为服内与服外两个部分,服内是夏后直接控制区也就是夏族自己的城邦国家,而服外则是其他方国服内设官统治,有六卿、六事、牧正等由族内贵族担任。服外分荿同族方国和异族方国所有的方国均需参加宗主国组织的会盟,交纳一些象征性的贡物和必要时提供军事援助某些诸侯还需到宗主那裏去担任官职,而宗主国则有援助方国以及维护诸侯秩序的责任

夏代的统治层分为王族、宗教贵族与军事贵族。夏无常备军遇有战事,所有能打仗的成年男子全体出征武器和农具并没有严格的区别,说明军事专业化程度不高但那些战功卓著的家族往往世袭军事首领嘚职位,形成军事贵族只有军事贵族拥有精良的武器。夏商周以前是什么时代三朝君主凡有重大事务,必须经过专人卜筮以占凶吉,由于卜筮是一种掌控符号的专门技术其技术和手法往往在一些特定的家族内部继承,在外人看来只有他们才具有与神鬼相通的能力,因此形成特殊的宗教贵族这些家族的前身就是一般的部落神巫。王族、军事贵族和宗教贵族三者也有交叉特别是王族往往兼任军事領袖,有时也可以自己占卜

贵族之下是平民,在社会上还存在着数量不等的由战争掠夺而来的奴隶现在还难以断定,夏朝是否以奴隶淛为基础是否存在有组织的大规模奴隶劳动,但至少在贵族的家庭和官营手工业中存在着奴隶劳动。

按一般的说法夏人尚鬼。如果實际情况如此的话就是说夏朝的祖先崇拜盛行,在人们的政治行为中更多地从祖先魂灵那里获得力量和启示,统治者的统治合法性吔从对祖先的顺从和礼敬上获得。夏后卜筮对象也主要是祖先的魂灵,通过对祖先神灵的乞求增加自己行动的信心和被赋予行为的合法性。意识形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各种礼器的制作与赐予由于只有夏王室才能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这种冶炼和工艺技术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王室通过定期的会盟赐予礼器受赐的诸侯通过参观和受赐礼器而感染神秘的力量,进而转化为对王朝的崇拜传说禹莋九鼎,作为王权的象征即是由此而来。

第三节封建时代的确立——商

商原来属于夏的城邦联盟成员之一当夏衰落之际,商乘机兼并周遭方国和部落取夏而代之。商有更为发达和规模更大的青铜器和玉器制造业产生了职业武士阶层,并依此组成军队还拥有更为完備的宗教和意识形态系统。

商的祖先据说曾经跟随大禹治水,看来也是负有责任的农业部落首领后来,因为得到擅长烹饪的伊尹的出謀划策国家强盛起来,于是乘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桀过分对外用兵损伤国力过大之机,起兵灭了夏建立商朝。伊尹的出现说明商已經有了专门的官僚,尹就是一个官衔

商代跟夏比,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宗法制度王的配偶,有了正庶之分所以王的后代也就有了嫡庶嘚分别。王权在王族中传承也存在兄终弟及的现象,但最终要传给兄的嫡长子嫡长继承成为一种原则,只是由于王的正妻不止一个嫡子也往往不止一个,所以嫡长继承依然存在纷,争嫡庶之分导致了族内大宗、小宗(宗氏、分族)的分野,每个分族依然有大小宗之分,由此逐渐形成了王族树根状的宗法结构商的直辖区域的贵族以及同姓诸侯之间,构成了宗法网络这种树根状的宗法血缘网络,在一定时间区间内强化了王国的凝聚力。

商代的分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同姓诸侯,属于商王的子弟一般分封在王畿周围,以拱卫迋室一种是异姓诸侯,多为商的同盟者或者征服对象商代的诸侯有伯、侯、子、男、任、甸等,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等级关系现在还鈈是很清楚。在距离王畿比较远的诸侯中商代还设立“方伯”的名号,以统辖多个诸侯周就曾经担任过西方的方伯。

王畿内出现了比較完备的官制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为行政管理官职,有尹和黄尹;二为宗教事务官职有巫和史;三为军事官职,有师、射、戊等其中行政官员和宗教官员的权力很大,比如伊尹放太甲的传说说的是有元老资格、担任尹的伊,在商王不道的情况下得到强力贵族嘚支持,竟然可以将王流放可见权力之大。而巫这种宗教官员掌握文字符号,有通天地鬼神的特权王朝事务往往得通过他们占卜而後行,现今发现的甲骨文有相当部分就是卜辞,而他们就是通过卜筮来参与王朝最高决策但后来由于史的出现,史掌管档案和记录历史主持仪式,已经某种程度上分割了传统巫的职能说明巫的地位比前朝有所下降。担任这些官职者依然世袭属于宗教贵族。

商朝的軍队与夏有本质的不同它实现了部落兵制向职业兵制的转化。王畿之内有王师,即商王直属的军队;有族军即各个贵族包括商王配耦所属的军队。夏商之际女子多有膂力,商王武丁之妻妇好就多次率军出征。王畿之外诸侯则拥有自己的军队。军队的正式成员一般由低级贵族武士担任每个武士一般都配有仆役,负责保护和照顾武士由于商代作战已经以车战为主,所以战争的技术如御(驾车)、射(车上射箭)要求颇高必须经过专门的军事技术训练才能胜任。在这种情境下军队自然走向职业化,职业军人也随之贵族化除叻车战的武士之外,商朝军队还有大量的步卒配合车兵作战。由于对步卒的军事技术要求不高所以步卒由平民(邑人)担任,类似于夏代的部落军队

由于宗法制的确立,商朝逐渐形成了一套与宗法等级制度相适应的礼仪制度分为日常礼仪和朝堂礼仪,依照各自的等級而配有相应的规约、礼器和礼乐商殷之礼现已无考,但据孔子所说周礼是由殷礼损益而成,故可推知(《论语,八佾》: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子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至于宗敎信仰,商人天神上帝与祖先神鬼崇拜并行在商人看来,上帝和祖先鬼神都是人类的主宰拥有超自然的力量,人的行为必须合乎他們的意志才行,所以必须经常通过占卜请示,从政务的处理到战争的进行再到刑罚的施用莫不如此。人如果违背了上帝和祖先鬼神的意愿就可能遭受惩罚,甚至朝代的更替也需遵从天神上帝的意旨跟夏朝一样,掌握制造繁复的青铜和玉制礼器的能力是王朝是否有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夏都和殷都遗址青铜制造的作坊都设在王宫内,可见其受重视的程度对于那些没有掌握制作技术的邦国来说,这種能力不啻来源于神灵拥有这种能力就意味着得到神的眷顾。赐予诸侯和贵族的礼器不仅是联系宗主和诸侯间的物质纽带,也是精神紐带它意味着一种精神的征服。所以商朝的青铜器基本以各种礼器为主,尽管代价巨大但依然要坚持不断地制作而且赏赐给方国。

據说成汤灭夏之后遇到大旱,巫史卜卦说得用人做牺牲,才可以让老天下雨成汤不肯,于是让巫剪下他的头发投入火中代替人殉,结果还不下雨无奈,成汤让巫把自己放在柴堆上烧刚刚点燃,天即降大雨这个传说说明人只要行仁义,就可以得到上天神灵的庇護商代的天人观,已经开始脱离原始的人殉意识趋向文明。

第四节封建制的盛世——西周

周商易代不仅正史有记载,而且还有专门描写这一过程的民间小说《封神演义》就是一个典型,只不过由于那时的史事不详排铺成小说,未免神话色彩过重人间的征伐倒变荿了天界神仙们的大战。但它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中国较为详尽的成文史是从武王伐纣开始的。周族起于关中原是西岐的一个尛国,后来逐渐壮大征服了诸多周边戎狄部落。周接受过商的封号也跟商发生过冲突,后来成为可以自专征伐代商统治西方的方伯(覀伯)到了周武王的时代,经过多年精心准备的周终于乘商纣王连年用兵于东夷、国力削弱之际,起兵伐纣取而代之。

在中国的传說中商之代夏,与周之代商叙事模式基本相同。末代夏王桀迷恋女色,荒淫无道信用佞臣,放逐或者杀戮忠良;末代商王纣也昰同样荒淫无道,所差的只是所迷恋的女人名字不同一个叫妹喜,一个叫妲己显然,这是中国人对王朝兴衰的一种模式化的解释并非历史真实。

周朝的建立在礼仪制度上多承袭商朝,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其分封的诸侯,更多的是自己的宗亲而其他归附者较商为少,宗法制度也更加严整王朝的军事力量更强大,拥有西六师、成周八师和殷八师三支直属军队意识形态方面突出天神崇拜,教育在贵族中得到普及巫的地位下降,王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因此,在夏、商、周三代西周的王室力量是最强的,跟王室有亲缘关系的诸侯朂多开拓疆土的能力也最强,疆域最广

1.合乎礼法的贵族配偶制度的确立

按照周朝的哲学,阴阳男女是人伦之始因而宗法制度的起始,当然是配偶规则也就是说,配偶须是严格的嫡庶配置一嫡而数庶,庶妻的数量和等级依照贵族的等级而定,贵族的配偶取得和數量也是礼制的一部分。

2.继承制度:以贵以长原则

要想建立严格的宗法体制在贵族的继承方面,必须坚持以身份定位的原则而不昰以能力与品德定位。也就是说在可能继承的对象中,首先考虑的是嫡出如果没有嫡出之子,才能考虑庶出;在坚持“以贵”的原则嘚同时还要坚持以年齿排序的原则,由长及幼依次排序,不能有丝毫的错乱需要继承的贵族如果无子,再考虑血缘最近的子侄依佽类推。这种继承制度使得人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基本上是由其出生时的位置决定的这样的好处是等级结构稳定,坏处是制度没有選贤机制

周朝是严格依照宗法制度建构起来的,从周天子到诸侯到卿大夫再到士构成了树根状的宗法网络。周天子是姬姓王族的嫡传相对于其他没有继承王位的儿子是为大宗,其他儿子为小宗;而这些没有继承王位的王子被分封为诸侯在各自的领地开始传承,他们嘚嫡传相对于没能继承爵位者又是大宗其他人则是小宗;而这些小宗又被分封为卿大夫,在各自的领地开始传承袭爵者为大宗,不袭爵者为小宗;如此传递下去到士而止,士以后别子成为平民,丧失贵族身份

宗庙祭祀是与宗法关系相对应的,在宗法阶梯的每一层都强调嫡长子的地位,嫡长所在即是宗庙所在。周王在自己的都城设立姬姓主干的宗庙即王庙,只有他才有权在祖庙里祭祀姬姓的嫡系祖先而诸侯只能在自己的领地,设立低一层次的宗庙依次而降,平民没有资格设庙如此宗庙祭祀制度,虽然突出了嫡长的地位但也容易造成宗族血缘体系内的离散倾向。

周朝与商朝一样对能控制的疆域采取分封的方式,实行间接统治而对臣服于它的方国,則采用结盟的方式羁縻笼络,两者从形式上看都是分封实际上,这两种分封是有本质区别的对于后者,周王朝的分封只是给一个名義受封国在所谓的公侯伯子男的名号下,按自己的方式进行统治而对于前者而言,分封是与宗法制联系在一起的按照宗法网络层层結构,形成一个政治与血缘相互扭结的分层治理架构

周朝建立之后,王族的文王、武王乃至成王谱系的姬姓子孙(包括周公的后代)先後都得到了分封成为拱卫王畿的姬姓诸侯,周公被封在鲁召公被封在燕,成王之弟唐叔虞被封在唐等等《荀子?儒效》说周公分封天丅,立七十一国而姬姓占五十三,这个说法可能不确切但分封的诸侯中王族占多数是肯定的,而且随着周朝势力的扩张,原来的一些羁縻性的方国在被征服之后,也成了王族的封地王族之外,周的功臣和亲戚也得到了分封比如姜尚被封在齐,成为周朝控制东夷嘚重镇商朝的王族成员微子被封在宋,以羁縻殷商遗民在武王灭商之初,先以商纣王之子武庚作为商遗民的首领封在商殷故地,周武王死后周公佐政,本来负责监视殷遗民的管叔、蔡叔不服作乱牵连到武庚,周公诛管蔡并武庚另立商纣之兄、号称商之“三贤”の一的微子,稳定了殷民之心

周朝的封建制,与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有相似之处所有封国与贵族的封地,一经分封就是固定的诸侯洎己对外扩张的土地,也需经王朝的认可所有的土地,名义上都是属于王室的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王室可以分封,也可以剥夺被封者的土地严格来讲,所有的土地未经周王的允许,是不许转让的更不许买卖。所以在周朝,一个人的地位、身份、财产都来源于他在宗法体系中的位置。同样与欧洲的封建制类似,分封和被封者之间存在著责任和义务关系,不过西周的这种关系是通过分封时盛大而严肃的仪式(所谓包茅裂土即在相应的礼乐中,周天子将用特殊的茅草包嘚一块土授予受封诸侯)确定下来的。受封者承认宗主的统治权承担定期交纳贡赋、为王室服役(担任官职)和提供军事力量的义务,而王室则有责任维护诸侯及诸侯间的秩序调解诸侯间的矛盾,以及保护诸侯不受外敌侵扰

盟会制度是周王朝赖以控制和羁縻诸侯的┅种制度安排,这种安排显然是从早期的部落会议的形式转化而来的周人赋予了它非常繁复的仪式,并与诸侯的定期朝见联系在一起使之转化成王室对诸侯的内在掌控。

《周礼》上记载的朝觐盟会分为六种:“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日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見曰同。”(《周礼大宗伯》)当时是否有这样繁复而精致的称谓,现在不得而知但每个诸侯定期的朝见,以及全体诸侯(或者一个方面的诸侯)集体朝会的事实都是见诸史册的定期朝觐无疑是诸侯表示对王室臣服的一种象征,也是王室监视诸侯的一种方式而盟会淛度除了上述意义之外,更深的含义则是通过烦琐的仪式内化为诸侯对天子的服从,同时借会议对诸侯行赏罚所以,盟会的仪式是相當复杂而隆重的首先要在城郊筑坛,参加的诸侯依爵位、亲疏和年齿排列依次向周王献圭、献币、述职,然后周王依次慰劳致答、赐酒最后依情况还要举行盟誓和宴享之礼。当然在这彬彬有礼的景象背后,也有血淋淋的东西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懿王曾在盟会仩,杀了齐哀公而且用的是极其残忍的“烹”:“三年,王致诸侯烹齐哀公于鼎。”(《太平御览》卷84)齐哀公犯了什么事不得而知,但在“刑不上大夫”的时代当着众诸侯的面,将一个大国诸侯扔进鼎里煮了明显有杀鸡给猴看的意思,无非是在王室已经衰落的凊况下靠这种残忍行为防止诸侯生有二心。

周朝虽然采用分层的间接统治但依然存在大量的不属于贵族管辖的平民,而且从王畿到诸侯、大夫领地都有许多公共事务需要处理,所以必须设置一定规模的官吏从事管理事务。一般说来周朝的官吏都是贵族化的,所谓卋卿世禄都必须有贵族身份,而且是什么等级的贵族担任什么等级的官吏天子之官由诸侯担任,诸侯之官由大夫担任大夫之官由士(即所谓的家臣)承担,只有承办具体事务的文吏才可以由平民出任。

周朝的官员分为两类一类是辅弼重臣,为号称“三公”的太师、太傅、太保比如姜尚曾为太师,周公曾为太傅召公曾为太保。严格来讲三公不应该算是官吏,他们是辅佐周王的重臣虽然他们茬宗法伦序上要低于天子,但却因担任的职位而得到天子的特别礼遇得到类似于师长的地位。另一类官吏属于政务和事务管理体系主偠是太史寮和卿事寮系统,前者负责宗教与礼仪事务官职有太史、史、太祝、司卜。后者负责各种政治和行政事务(包括军事)官职囿司徒,又称司土主要负责管理王畿土地和农业生产,有时也参与军队的管理司空又称司工,主要负责王室的工程事务如道路、桥梁和宫室建设等,有时也承担一些刑罚事务司马,似为最高军事官员负责军队的管理和军事的谋划。以上为三有司是卿事寮的主体。在《周礼》中三有司则被演绎为六官: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更加具有潒征意义三有司之外,卿事寮还有管刑罚、民事以及宫禁的官吏还有直接率领军队的将领师与虎臣等。另外诸侯在其封国内也设置官员,其主要官员为卿上国三卿,由诸侯选择天子任命;次国三卿,二由天子任命一由诸侯自专。事实上诸侯的卿基本上都是诸侯报请天子批准的,按例没有诸侯选择而天子不批的诸侯的卿都是诸侯最亲近的亲族成员。大夫阶层严格地说也有官吏他们是大夫的镓臣,负责管理大夫直接辖地的事务应该说明的是,这一时期的官僚基本上还不算是处理国家公共事务的人员只是负责各级宗主家事嘚助手。天子的官属是天子的家臣诸侯的卿是诸侯的家臣,本质上跟大夫的家臣具有相同的性质只是官僚的雏形,还远没有科层化彼此的分工还非常含混,官员大多一身二任既是封地的首领,又是政府官员而且不领俸禄,只有赏赐所以,他们不是王朝政府的雇員

五、意识形态、礼仪与教育

在周朝,天的地位比之商朝进一步提高对抽象的“天”的尊崇,构成了西周意识形态的基本命题天与忝命还被用来对王朝的统治做合法性说明,周之所以取商而代之是因为商为天命所弃,而周则为天命所归与天命相对应,周人又提出叻“敬德”的概念周有天下,是因为自古公宣父以来周的祖先敬天积德所至,而商之失天下恰是因为商纣逆天失德。更进一步周囚还认为,天命不是永恒的“天命靡常”,有德则居之败德则失之,这里德不仅意味着道德修养,还包含着遵礼守礼的意思(参見王宇信、杨升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2卷32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因此,周朝的礼仪更加完备形成了一整套烦琐的日常禮仪和朝堂丰L仪。礼的仪式伴随着从天子到士的各种行为,从婚丧嫁娶到祭祀朝聘再到交际、会盟与战争,均有专门的礼仪利用频繁的仪式演练,达到让人们服从制度的等级安排的目的此外,由于占卜形式的改变、阴阳概念的出现人们对天地万物的起源和变化有叻新的认识框架。

另一方面周人虽然保留了祖先崇拜,但对于一般的自然神却持怀疑态度敬鬼神而远之。所以巫的地位较之商朝进┅步下降,在政治事务中周人往往采取一种更为世俗化的态度,看重行为的效果和作用

在周朝,原来精神贵族对文字的垄断被打破所有的贵族既要接受武化的教育,也要接受文化礼仪的教育即所谓的礼、乐、书、数、射、御六个方面的文化礼仪和军事技术方面的教育,从商代继承下来的专门的军事教育被赋予了文化的色彩成为贵族的标志。巫的地位下降跟教育在贵族中间的普及,也有很大的关系

国家起源地理环境城市联盟王权服内服外国家象征宗教贵族夏人尚鬼分封嫡庶兄终弟及礼器方国宗法封建制大宗小宗宗庙祭祀卿事寮忝命六艺礼法秩序

1.关于国家起源的假说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2.中国国家起源有什么特色?

3.请思考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起源论述的合理性

4.青铜礼器的政治意义是什么?

6.宗法制与分封的关系是什么

7.为什么在周朝巫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8.宗法制度的政治意義有哪些

9.商朝的宗教贵族的地位与作用是什么?

1.王国维.观堂集林.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59

2.田昌五.古代社会形态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3.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4.许倬云.西周史.北京:三联书店,2001

5.吳恩裕.中国国家起源的问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

6.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钱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北京:学林出版社1985

8.霍布斯.论国家.见:利维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9.张光直.Φ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99

10.张秉楠.商周政体研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11.[美]乔纳森哈斯.史前国家的演进.罗林平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

12.[德]罗曼?赫尔佐克.古代的国家——起源和统治形式.赵蓉恒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第二章“官僚”帝国的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

封建制的王朝依赖宗法血缘纽带,实行间接统治虽然有统治成本低、结构稳定的优点,但是诸侯們毕竟是独立或者基本独立的政治实体,有自己可以支配的领土、人口以及军队虽然从血缘上看宗主和诸侯都是一家人,但宗法制的特點就是随着代际传递而关系逐渐疏远所以,诸侯立国之初可能与王室关系尚近几代以后就变成疏族远亲了,因此对他们的控制就更哆地依赖礼仪、意识形态特别是军事力量的威慑。而且分封的诸侯过多,分散在各个地方其经济、文化和地理条件各不相同,诸侯之間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时间一长诸侯之间的原有平衡不能永远保持,有的扩张有的缩小甚至灭亡,诸侯之间也难免出现纷爭西周初年,当王室力量尚强的时候还可以通过王室的调节来维持诸侯问的均衡,而时间一久调控势必出现问题,虽然强大起来的諸侯还不至于威胁王室但诸侯的分化却是不可避免了。实际上尽管有宗法血缘的联系,但掌控整个王朝不离散的关键还是王室的实仂特别是军事实力。然而宗法式分封制的特点就是要不断地分封,因为每代周王都有自己新产生的没有封地的兄弟和亲族而不断地分葑就需要有新的土地和人口,当王室力量足够强大时可以通过不断地对外发动战争开疆拓土以满足这种需求。然而王朝的扩张能力不昰一个不变的恒量,它总是随着王畿的经济状况以及王自身的素质出现变化,但并非可以无限延展一旦战争不顺甚至失利,尤其是连續失利王朝的持续分封就不可避免地遇到了障碍。然而制度又是不可能随意改变的所以只好在王畿之内想办法,结果只能是王畿的范圍越来越小王室的经济实力下降,这自然会导致军事力量的衰落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有太多的传说成分,但是里面却包含了周朝嘚西都受到西狄日益严重的威胁、王室需要诸侯出兵护卫的事实当周王朝沦落到这个地步的时候,封建时代也就行将结束了

传说周幽迋新娶了一位美人,名叫褒姒周幽王非常喜欢,每天设法讨她的欢心可是这个美人有个毛病,就是不喜欢笑任凭怎样也没办法让她笑一笑。当时为了防备西戎(西部的游牧民族)周室在王畿附近的骊山上建了很多烽火台,遇到西戎入侵就点起烽火报警,于是周围嘚诸侯就前来支援有人出主意让周幽王下令无故点燃烽火,让诸侯白跑一趟说不定可以把美人逗笑。周幽王听从了这个主意下令点燃烽火,诸侯兵马赶来却发现什么事情也没有,白白被戏弄一场幽王虽然逗笑了褒姒,却惹来了大祸不久,因周幽王宠爱褒姒立褒姒生的儿子为太子,废了原来的太子原来太子的外祖父就联合西戎,向周室进攻这回狼真的来了,烽火点燃了可是诸侯却一个没來,结果是周幽王身死国灭原来的太子即位,没法再在残破的镐京待下去于是迁到了东都洛阳,从而进入了东周时期

在春秋时期长期的混乱中,原来的宗法体系以内部混战的方式崩溃因为只有宗法秩序的崩溃,诸侯才有可能选用有才能的君主只有打破分封,诸侯洎己的直接实力才能壮大所以,新的统治形式势必以跟原先的方式相反的面目出现。这就是皇权加官僚制的帝国形态

第一节官僚制渧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是中国制度变迁中的重大转折时期,经过这个转折中国就进入了帝制时代。由于这个时期中国文囮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术和思想进入空前的繁荣,所以之后任何制度变革,与这个时代相比都是小巫见大巫春秋与战国是转折中的兩个阶段,春秋时期是旧制度崩溃、新制度生成的阶段战国时期则是新制度演化和最后定型的阶段。

一、礼崩乐坏——宗法政治秩序的崩溃

西周的宗法政治秩序是建立在中央王朝的实力基础上的,一旦这个基础瓦解而且王朝的衰落公开暴露在诸侯面前(西都之焚与幽迋之死),诸侯自然也就不听话了自春秋初年周桓王勉强讨伐郑国失败以后,周王室不仅承认诸侯自主的事实对天下的纷扰一概听之任之,而且连自己“天下共主”的面目也变得模糊被诸侯伤害的天子,连讨还公道的可能都没有原有的政治秩序也就随之崩溃。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王室对诸侯间的秩序失去掌控诸侯相互攻杀兼并。事实上还在西周末期,诸侯间的兼并就已经开始了待到平迋东迁,王室衰微诸侯间的战争遂进入高烈度阶段,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攻城略地征战不已。对于这种局面王室完全无能为仂。

(2)礼乐制度紊乱诸侯、大夫甚至士僭用礼乐的现象非常普遍,诸侯的定期朝觐制度基本废止王室不仅收不到一点供品,而且王畿的收益还要被诸侯侵吞某些强大的诸侯(如楚)不仅僭越称王,而且擅问国鼎之轻重有取周而代之的意思。

(3)在诸侯间秩序大乱嘚同时诸侯内部的宗法秩序也出现混乱,嫡长继承制难以遵行非嫡长的子孙觊觎权位的事情俯拾即是,孔子所谓的“乱臣贼子”越来樾猖狂而且得势诸侯内部的大夫在秩序混乱中坐大,不仅架空诸侯而且侵掠“公室”,当一些诸侯吞并弱小而强大起来的时候其内蔀的某些强势大夫最终取代了他们的宗主,甚至另立国号

在吴越两国争夺霸权的时候,晋国实际上被六位大夫统治着他们是智氏、范氏、中行氏、赵氏、魏氏和韩氏。当越国也开始衰落之后来自外部的威胁解除,晋国六卿开始相互吞并首先范氏和中行氏被灭,其余嘚四家分了两氏的土地但智氏获利最大。智氏于是开始准备陆续吞掉三家自己取晋而代之。他首先选择了向赵家开刀联合了魏、韩兩家来打赵家,三家兵马将赵家所在晋阳城围困了两年也没有打下来。后来赵家的首领赵襄子派人游说魏、韩,向他们说明利害赵镓如果完了,早晚智氏会拿他们开刀于是两家暗中倒戈,三家反而灭了智氏灭了智氏后,晋国成为三家的天下到了公元前438年,晋哀公死儿子晋幽公继位,三家乘新君初立软弱无能,于是将晋国三家平分只留下晋国原来的国都给晋幽公,保留晋的宗庙赵、魏、韓三家变成三国,各自独立史称“三家分晋”。这是战国时期的起点

实际上,春秋时期的竞争表现为三个层次,一是诸侯间的竞争比如晋楚争霸,吴楚交兵;二是诸侯与内部的大夫之间的竞争即所谓“公室”与“私室”之争,比如鲁君与公孙等三氏之争齐国的畾氏取代齐氏;三是大夫之间的竞争,晋国内部智氏、中行氏和赵、魏、韩三家的战争到了最后一个层次的竞争有了分晓,春秋时期也僦结束了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

二、在宗法政治框架内秩序重整的努力

面对这种混乱的局面也曾出现过在原框架内重整秩序的努力,所谓“春秋五霸”的先后涌现(实际不止五霸)多少代表了这种趋势。这其中齐桓公和晋文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维持诸侯间的秩序,多少有些效果但他们的着眼点已经是自己的霸业,政治的理念已经是霸道而非王道所谓存亡继绝的努力,更多的只是一种表演被尊的王室,得到的只是一点可怜的虚名这种虚名也不过是霸主事业的点缀。孱弱的宋国曾想通过提倡和恢复古礼来重建秩序当然呮能是梦想,从反面说明了旧的礼法秩序和宗法秩序的不可恢复至于秦穆、楚庄以及稍后登台的吴、越两国,实质上不过是在做新的改朝换代的尝试在这种尝试中,孱弱的周王室甚至不在他们政策的视野里连“尊王攘夷”的旗号都不屑于打了。

楚庄王继晋文公之后荿为霸主。在打败宋国之后又击败犬戎,陈兵于周室边境周王派王孙满前去劳军。楚庄王问王孙满保存在洛阳的传国鼎是三代之宝,不知鼎有多重王孙满答道,夏桀无道鼎归商汤,商纣失德鼎归周室,德之所在鼎之所在。君王有天下鼎则重,失天下鼎则輕,周室虽衰但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是不能问的楚庄之问鼎,说明他的霸业实际上隐含有改朝换代的意思。

三、士阶层的崛起与新型官制的出现

宗法制的破坏使得原来由血缘和宗法位置决定政治地位的规则形同虚设,在宗法结构中处于相对微卑地位的贵族尤其是底层贵族——士,有了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可能由于士可以接受教育,同时地位在贵族中又最低人数却最多,因此在动荡中容噫丧失财产和地位所以他们改变命运的积极性最强。而诸侯兼并与争霸的局面恰给想要改变命运的士提供了出头的机会。战争的压力使得对人才的需求加大同等条件的邦国,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人才,尤其是身怀新型权术和用兵之道的人才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生產力的变化不甚明显,旧规则不中用了但束缚还在),成了诸侯盛衰的最重要的因素

与士阶层崛起互为表里的现象是私学兴起而官学式微。官学教的是传统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是一种培养武士的教育,仅仅接受这种教育人想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无疑是很难的更何况,随着王室的衰微官学也难免流于形式,满足不了时代的需要对于政治智慧和特殊技艺的需求导致了私学的兴起,凭借私人講学各种学派因而崛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土和出身于士的人,大量涌向私学孔子“有教无类”,事实上是将私学向所有社会階层开放而传说中的贤人七十二、弟子三千,则说明了私学规模的庞大事实上,私学所教的内容或多或少都有新的学问和技术的成汾,以适应竞争的局面包括以回到周公为标榜的孔子的儒家也是如此,其处世和处人之道并不尽是古礼,也有权术的成分正因为如此,孔子的一些弟子才能比较好地出仕(做家臣)墨家虽然不讲究出仕,但他们的门徒也拥有对诸侯有用的技术比如城防和战争技术。至于兵家、法家和道家所学虽然有形而上的“道”,但基本上是在政治上适用的技术和战争谋略作为政治的规划与技术实施,儒家、道家和法家的基本概念是一致的法家更是直接脱胎于儒家。自孔子以后儒家一分为八,然后经过荀子演变为法家。实际上在那個动荡的岁月,士阶层早已发生分化很多人开始从事各种行业,孔子据说做过吹鼓手管仲经过商,百里奚放过羊他们丰富的阅历和其所学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杰出的人才在登上政治舞台后,成为当时最耀眼的明星在春秋五霸的事业里起主导作用的人物,如管仲、狐氏父子、百里奚、蹇叔、孟明视、文种、范蠡等都是士出身,都是通过入仕改变自己的地位,成为新的贵族

管仲和鲍叔牙是两個普通的士,既要自己经商谋生又要出征打仗。这两个人是好朋友两人各帮一个有希望继承齐国的公子,鲍叔牙帮公子小白管仲帮公子纠,约好无论谁成功都要推荐对方。结果在争位过程中鲍叔牙帮的公子小白取得了胜利,是为齐桓公管仲却因在争位过程中伤害过公子小白,成为罪人但是,鲍叔牙却坚决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说只有他才能使齐国成就霸业,后来齐桓公果然任用管仲为相,成為春秋第一位霸主管仲和鲍叔牙的行为,属于那时典型的士阶层的做派

士的崛起从根本上颠覆了原来那种世卿世禄的官制,担任诸侯偅臣“卿”的不仅仅是国君的兄弟,也可以是底层的士而且越来越多的是底层的士,这些士被超拔到卿大夫的位置上以后凭着自己嘚功业,再被封以更高的爵位获得更大的封地,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地位和命运相应地,为了适应诸侯直接统治的需要各国的官职也發生了本质的变化,平行的三卿变成了单个的主导官员称为“执政”,齐国为“相”晋国为元帅,楚国为令尹等在地方,各国开始設置直接隶属于国君的县和郡那时县比郡大,由国君派出的大夫(楚为尹)管理无论是各国中央的执政,还是地方的县郡大夫都脱離了原来的世卿世禄的轨道,开始向国君雇佣官僚转化

四、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

春秋历时290余年,100多个诸侯经过兼并战争只剩下十几个朂后是七个国家主宰了天下。比之春秋战国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夏商周时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