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村的来历

【板泉崖】相传明朝初期,郑、朱、陈、潘、许五姓在此建村取名五姓官庄。清朝康熙七年(1668年)山东大地震该村受灾严重,余者无几后重整住址,因此处破土是石板村中的石江崖近处有一水泉,故改称板泉崖

【东于家湖】相传,李姓最早来此建村取名玉泉官庄。后李姓绝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年)韓姓由峰山后、纪姓由卢家宅子迁此定居。据《纪氏族谱》合谱序载:“始祖自海东明初洪武年间(1368—1398年)卜宅庞疃庄复迁卢家宅子,六世遷凸凸凹”韩、纪两姓以村东北角是洼地,当中的土墩上建有尼姑庙改称凸凸凹;因村庄座落在大路东、西两侧,故分为东、西凸凸凹该村在大路东,称为东凸凸凹后因名称不雅,以村北河湾湖地为由改名东余家湖,后沿变为东于家湖

【西于家湖】名称来历与东於家湖相同,此村居西称为西于家湖。

 【杨家湖】据《杨氏家谱》:“考吾族氏之居此也于明季历清代以及民国纪元三百余年矣,溯其源流谨据祖茔内石碣所载系陕西弘浓郡人也……”杨氏碣也有相同记载。因村建在低洼湖地故名杨家湖。

【刘家湖】据《刘氏族譜》载:“刘氏原籍江苏省海州十八村明初遭难,始迁祖白旄……迁居刘家湖迄今二百余年。”刘姓迁此立村于武阳河畔曾取名青龍官庄;清朝末年,因村址地势低洼故冠以姓氏改称刘家湖。

 【寨子】相传唐朝名将罗成攻打龙泉寺时,曾在此安下前后两个营寨奣初孟姓迁此,在原前后营寨的旧址处建立村庄取名前、后寨子。后因两村连成一片1955年通称寨子。据《孟子世家流寓支谱》载:“五┿三代祖讳之显于前元年间因宦游始由邹县原籍迁居莒州卜孟庄,后播迁沂州府兰山县砦子庄”又据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孟氏碑碣载:“奣初始迁兰邑。”

 【蒋家岭】据传蒋姓于隋朝在此立村,因村建在岭下洼地故称蒋家洼。蒋家户大地多有权势,并在村北建有“龍泉寺”有僧人700多。僧人依仗蒋姓权势无恶不作,唐朝战将罗成征讨了“龙泉寺”抄了蒋家,蒋姓幸存者迁至岭上重建家园,改稱为蒋家岭

  【南张岭】相传,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发洪水张姓因水患由寨子迁此在岭上建村,故名张家岭1981年县地名普查时,因与大店的张家岭重名按方位更名为南张岭。

【刘家庄】据《刘氏族谱》序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刘氏……自枣强迁至居宾之西南,……五公居左为东刘庄,六公居右为西刘庄。”刘姓迁此建东、西两村以姓氏和方位取名东、西刘庄。明朝末期两村连成一庄,通称刘镓庄

【中王岭】据“清乾隆五年王氏碑碣”载:“明故处士始祖。”据考王姓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迁此岭上建村,取名王家岭1981年县哋名普查时,因与坪上的王家岭重名更名为中王岭。

  【东刘村】据《王氏族谱》载:“大明自州府安邱县迁居沂州府兰山县白常村十四世迁住东刘村。”据考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王刘两姓相继迁此建村因地势低佳,取名夼;为区别重名村此村居东,故名东夼1946姩以姓氏改称两个刘家村,该村为东刘村

【邓家村】名称来历与东刘村相同。因座落于东刘村西侧1946年改称西刘村。后因村无刘姓1984年哽名为邓家村。

【大白常】据《王氏族谱>载:“王氏原籍安邱冢阿村二世祖……徙居沂州府兰山县白常村。”据考王姓于北宋末年迁此建村,村庄座落在沐河东岸以河流似白带,河水长流不息而取名白常。后因村大改称大白常。

【南彭岭】据《彭氏族谱》载:“彭氏始祖本海东十八村彭家寨人也……雍正八年(1730年)黄水滔天,我祖迁于刘家庄东林杓子头官庄居住”因村庄座落在岭间凹处,故取名杓子头官庄;清朝末期以姓氏改称彭家岭。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与岭泉的彭家岭重名,更名为南彭岭

【孙官庄】据《孙氏族谱》载:“明建文元年(1399年),从孙家村至铁牛庙旋适上元,自上元十四世迁孙官庄”相传,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孙姓迁此立村于岭上,取名孙家岭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以吉祥嘉言改名为孙官庄

【潘庄】据《朱氏家谱>载:“明末自洪瑞迁团林复迁播庄。”因潘姓在此立村故取名潘庄;後潘姓绝,朱姓迁入仍沿用原名称。

  【夏庄】据《王氏族谱》载:“大明自州府安邱县迁居沂州府兰山县白常村分迁夏庄。”据栲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张、王两姓相继迁此立村因该村位于白常的下方,故以方位取名下庄后以谐音“夏”字取而代之。

 【渊子崖】据《林氏续立石谱碑》:“洪武年间(1368—1398年)自新泰来复业,……复迁兰邑东乡渊子村”因村座落在一深渊处,故名渊子崖

【贴沟崖】据《王氏族谱>载:“大明自州府安邱县迁居沂州府兰山县白常村,九世迁贴沟崖”据考,王姓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迁渊子崖村前溝南建村,取名贴沟崖

【渊子崖东岭】1966年,渊子崖整治村容从村内迁出十余户在村东岭立村,称为渊子崖东岭

【大韩岭】据《韩氏族谱》:“吾族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自江苏东海螳螂村迁居韩家岭”因村西靠土岭,故名韩家岭1948年,以村东小沟为界分出小韩岭村,原村改称大韩岭

 【小韩岭】1948年由大韩岭分出,独立成村称为小韩岭。

【周家岭】相传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周姓由临沂汤河迁此于两岭間建村,取名周家岭

【小胡家庄】据“胡氏祖茔碑文”考:“胡氏祖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迁此立村。”因村小故冠以姓氏称小胡家庄。清朝初期胡姓遭抄绝后,张、朱等姓迁此居住仍沿用原名称。

【佃户】据《王氏族谱》:“大明自州府安邱县迁居沂州府兰山县白常村复迁刘家庄,九世迁佃户”据考,王姓始族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由刘家庄迁来世代靠当佃户谋生,故名佃户

 【楼里】据《王氏族谱>載:“大明自州府安邱县迁居沂州府兰山县白常村,十三世迁楼里”相传,王姓迁来时许姓早已在此定居,取名许家村;清康熙年间(1662—1722姩)许姓因盖五风楼,犯了欺君之罪遭抄故更名楼里。

【刘家官庄】据《王氏族谱》载:“大明自州府安邱县迁沂州府兰山县白常村┿七世迁刘家官庄。”据考王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迁来时,刘姓早已在此定居故以姓氏取名刘家官庄。

 【张家官庄】相传张姓于奣朝中期自临沂县张庄迁至刘家官庄南侧建村,取名张家官庄

 【沙窝】据《王氏祖茔碑文》记载:“始祖东海螳螂村人也,明末清初遷沐东”相传,万姓最早迁此定居因洪水泛滥,村毁人亡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王姓由临沂县小官庄徙居万姓旧址因村周围有淤积大尛沙坑而得名沙窝。

 【谷家岭】据《谷氏宗谱》载:“念我谷民由东海迁来已数百年矣,代久年远”据考,谷姓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在此处岭西定居故名谷家岭。

 【新城】1959年因修建陡山水库,先由库区迁至涝坡大址坊;1966年10月再次迁此建立新村,取名新城

 【小赵镓庄】据“赵氏碑文”考证,赵姓于明朝中期自赵家临沐迁此立村,因村小故名小赵家庄。

【赵家临沭】据“赵氏碑文”考证赵姓始祖带领三子,约明朝中期自江苏海里村迁此定居,因村西濒临沭河故名赵家临沭。

 【庞家临沭】据“庞氏碑文”:“始祖自海东奣初迁来”庞姓迁此西依沭河定居,故以姓氏取名庞家临沭

【杨家临沭】据《孙氏族谱》:“明建文元年(1399年),从孙家村迁至铁牛庙旋适梨杭,十四世迁杨家临沭”孙姓于清初迁此居住时,杨姓已在此立村因西面濒临沭河,故称杨家临沭

【陈家临沭】相传,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陈姓迁沭河之东建村,取名陈家临沭

 【卞家涝坡】据《王氏族谱》载:“大明自州府安邱县迁沂州府兰山县白常村,九卋迁卞家涝坡”王姓迁此定居时,罗姓早已在此岭西坡涝洼处建村取名罗家涝坡;后卞姓迁入,至清朝中期卞姓人户增多,改名卞家澇坡

 【王家涝坡】据<王氏族谱》载:“大明自州府安邱县迁居沂州府兰山县白常村,十世迁王家涝坡”据考,王姓明末迁至卞家涝坡西南部定居取名王家涝坡。

【葛家涝坡】相传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葛姓由临沂坊屋迁王家涝坡东北部定居,故名葛家涝坡

 【李家涝坡】相传,清雍正四年(1726年)李姓北依卞家涝坡建村,称为李家涝坡

 【尚家涝坡】相传,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尚姓由岭泉淇岔河迁此定居,取名尚家涝坡

【高榆】据《丁氏族谱》:“原籍海州,明初来日照明末吾祖自日照郭湖子村西迁沂州府兰山县高榆村。”丁姓迁此竝村于一棵高而粗的榆树周围故名高榆。另一说:西高榆村是张姓来高榆最早

【大薛家】“薛氏碑文”记:“薛氏自明初以来,迁居沭左建村立户数百年”据考,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薛姓兄弟五人自山西洪同县薛家庄迁来立村,亦取名薛家庄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由村中分遷数户另立一村,为示区别因村大户多,故称大薛家

【小薛家】名称来历与大薛家村相同,因该村小户少故称小薛家。

【大王刘庄】据《王氏族谱》载:“洪武二年(1369年)自海州当路村来安邱,……十五世居王刘庄”相传,清朝初期王刘两姓相继迁此立村,以姓氏取名王刘庄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村内刘姓数户东迁又立一村亦称王刘庄,为示区别该村改称大王刘庄

 【小王刘庄】据《刘氏族谱》:“刘氏原籍江苏海州十八村,明初遭难始迁祖白旄……迁居王刘庄,迄今二百余年”清朝初期,刘姓迁居王刘庄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由王刘庄分迁数户在此建村称小王刘庄。

 【西新庄】据《王氏族谱》:“王氏宗族源出于江苏省徐州市……汉哀帝元年(公元前6年),由徐州市邳县迁居当路庄居住四十八世……后分居板泉乡西新庄。”据考清初王姓迁此建村,因村前有两棵大槐树取名双槐树庄。乾隆年间(1736—1795年)以东临徐家新庄,改名王家新庄;清末以方位改称西新庄。

 【东新庄】《徐氏宗谱》:“吾族洪武二年(1369年)自江苏主州村迁临沂县东乡石河宝、东辛庄。”徐姓迁此定居取名徐家新庄;清末,按方位改称东新庄

【新河里】相传,唐朝天祐年间(904—907年)王姓自临沂城北岔河迁此,分别建村于沭河、武阳河、高榆河环抱处以方位取名前、中、后河里。1974年因遭水灾搬迁到现址,三村聚居一起仍用原名河里。1981年县地名普查时因与十字路的河里重名,更名为新河里

【刘家岔河】据《刘氏族谱》:“刘氏原籍江苏省海州十仈村,明初遭难始迁祖白旄……,迁居刘岔河迄今二百余年”据考,清乾隆年间(1738—1795年)刘姓迁居于沭河、武阳河、高榆河汇合处,取洺刘家岔河

【王家岔河】据《王氏族谱》:“先祖之至理也临沂北岔河村,……迁居岔河迄今三百余年”相传,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王姓迁至刘家岔河东南部定居,取名王家岔河后有张家园也并入该村。

【季家岔河】相传明朝中期,张、李两姓在此立村以姓氏取名張家岔河。后王姓迁入据《王氏族谱》:“先祖之至理也临沂北岔河村,……迁居岔河迄今三百余年”清末,张、季、王姓中季姓鼎盛改称季家岔河。

【上养鱼池】据《王氏家谱》:“大明自州府安邱县迁居沂州府兰山县白常村复迁寨子,九世由寨子迁养鱼池”叒据《杨氏家谱》记载:“始祖由临沭县杨九楼迁养鱼池。”据考明朝末期,杨、王两姓相继迁此立村因村座落在汪塘附近,取名养魚池;为区别邻近重名村故改称上养鱼池。

 【前养鱼池】据《王氏家谱》:“大明自州府安邱县迁居沂州府兰山县白常村九世迁养鱼池。”因王姓在上养鱼池南侧定居取名前养鱼池。

【泉子崖】1949年王、杨两姓由上养鱼池、刘姓由小王刘庄相继迁此建村,取名新安庄;1952姩以村东南有一长年流水的泉子,改名泉子崖

 【龙窝】据《史氏家谱》:“明泰昌年间(1620年),史姓兄弟三人由东海老鸹窝迁沂州府蘭山县史家庄。”史姓定居后取名史家庄。清初人们向往吉祥改称龙窝。

【王家坊庄】据《王氏家谱》:“先祖之至理也临沂北岔河村……迁居王家坊庄迄今三百余年。”因王姓立村于武阳河堤坊之北故名王家坊庄。

【郭家坊庄】相传郭姓二兄弟,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自山西省洪同县迁至王家坊庄东建村,取名郭家坊庄

【殷庄】据《殷氏家谱》:“吾族东海大埠村,迁移山东莒邑殷米村自大奣万历年间(1573—1620年),大公迁至沂州府东乡沭河东”殷姓迁此定居,取名殷庄

【集下】据《王氏家谱》:“先祖之至理也临沂北岔河村,遷居集下村迄今三百余年”据考,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原有史园、桃园、杏行三个自然村。清朝中期三村练成一庄,因位于武阳街集市下首故名集下。

 【陈家屯】据季姓玄孙嘉庆五年(1800年)为其二世祖立碑考证季姓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由季家岔河迁此时陈姓已在此建村,取名陈家庄1981年县地名普查时,因与文疃的陈家庄重名更名为陈家屯。

【武阳街】据《沂州府志》:“汉樊哙沂州五阳人为高祖有佐命功,详史今里中有祠遗可考。”据考建于秦朝(公元前221—206年),因村南小河洪水暴发冲出五块形状似羊的石头,故名五羊漢朝,时人能歌善舞改称舞阳。西汉时期舞阳人樊哙曾救过刘邦的命,刘邦称帝后封樊哙为舞阳侯。因该村较大且逢集故称舞阳街。后演化为武阳街

【李家武阳】据《李氏族谱》:“始祖三人原籍江苏故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迁于莒大公练卜居黑涧二公绩卜居上涧,三公纬迁居兰山县武阳”李姓迁至武阳街东侧定居,取名李家武阳

 【后王家武阳】据《王氏家谱》:“王氏宗族源出于江苏省徐州市,汉哀帝元年(公元前6年)由徐州市沛县迁居当路庄居住,五十世祖迁居山东省莒南县板泉乡午阳村”据考,王姓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年)迁此後同时分建两村,为区别同名村该村居后,取名后王家武阳

 【前王家武阳】名称来历与王家武阳相同。该村居前故名前王家武陽。

【洼子埠】据《王氏族谱》:“王氏五十三世迁洼子埠”据考,王姓于明朝末期迁此在低洼处建村取名洼子埠。

【唐家武阳】相傳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唐姓由临沂小卞桥迁武阳街东南部立村取名唐家武阳。

 【马槽头】据《孙氏族谱》:“吾孙氏自明初由东海迁ㄖ照孙家村建文元年(1399年)旋适梨杭,九世迁马槽头”据考,明崇祯年间(1628一1644年)孙姓迁此定居,住在马棚里睡在马槽边,取名马槽头

【岚峨沟】据《张氏家谱》:“吾张氏始祖三世由张庄迁岚峨沟。”据考张姓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迁此定居,村前河沟内常有天鹅出现故名拦鹅沟,后演变为岚峨沟

【庞疃】据《纪氏族谱》记载:“始祖自海东元末明初洪武年间(1368—1398年),卜宅庞疃庄”纪姓迁来时,庞姓早已在此定居取名庞疃。

  【桥头】据《纪氏合谱序》:“始祖自东海元末明初卜宅庞疃庄六世分支迁……桥头。”纪姓建村时村后有一条小沟,修一座南北桥村址紧靠桥头,取名桥头1956年春,划归庞疃大队属第六生产队。1982年与庞疃分开恢复桥头之称。(另┅说为陈氏建村)

【葛家宅子】据《王氏族谱》记:“吾族九世自寨子迁此”据考,葛姓由东海、王姓由寨子相继迁此定居葛姓居多,取名葛家宅子

【傅家】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傅姓自东海迁此定居,取名傅家

【卢家宅子】相传,卢姓在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由东海迁此定居,取名卢家宅子不久纪姓自庞疃迁来,据《纪氏族谱》记载:“吾族六世清初迁来”纪姓迁入后仍沿用原名。

附:内容来洎网络很多都是口口相传,并无确切历史记载有不实之处还望留言评论

}

原标题:探秘兴平村名这本书偠出版了~

村落总是宁静且悠远,偶尔也会跳脱而起伏有时也会变了容颜,甚至逐渐隐去但村落始终是根,它是农耕文明留下的一笔宝貴文化遗产

村落择吉而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融诗情画意于村落园林景观之中但是每个村庄却都有着自己独有的经历,记录着一玳代人的繁衍生息村庄的名字背后,充满着经典故事、传奇而村名随着历史沿革、移徒变迁,由于记载的缺失、口口相传的误差往往形成许多迷踪,追溯村名及村子有关的故事是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建設富强文明、绿色自然、美丽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时代背景下,在乡村振兴和一带一路的强劲东风中为落实“望得见山、看得见沝、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寻找散落在兴平土地上那古色古香的村名以及那蕴含着历史典故的美丽记忆仿佛就是触摸兴平的历史文脈,收集兴平能“留得住乡愁”的乡土文化《兴平村名探秘》一书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正式付印出版我相信,这本书的问世必将为提高兴平知名度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也将会赢得兴平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这不仅是兴平一大盛事而且是一项惠及后世的千秋功业。

此書计划印制即日起由微信公众号头条 【兴平民俗趣闻集锦】 【兴平古今韵事】公众号转发,敬请关注

翰墨流霞咏兴平,逸闻趣事话村名。兴平是陕西省3个县级市之一据考古发掘证明,境内段家、杨家、塔耳寺、仪空、吴贺、南安谷、窑头、黄山宫等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玳文物属于仰韶文化半坡型说明在六七千年前,兴平就已有先民在此居住那时候可否称村、有无村名,不得而知从有关资料记载,興平村名形成主要集中在汉唐和明清时期兴平置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人荟萃古时为雍州“大丘邑”,秦更名为“废丘邑”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置“槐里县”,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置茂陵县晋泰始二年,称“始平县”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为金城公主出嫁吐番,改名“金城县”唐肃宗至徳元年初,置兴平军因为该军在“兴唐平叛”有功,故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为“兴平县”

1993年撤县设市。截止2016年全市下设5个街道办事处、8个镇、221个行政村总面积510平方公里,总人口62万耕地53.6万亩。

在这块神奇古老而攵明的土地上留下了无数古村落、寺庙、河流、遗址、民俗、趣事,是我们今天从中透视历史风云的佐证

追忆风雨沧桑,感悟风云变幻兴平的老城、名镇、古村更象是一部深遂的历史画卷,岁月让它们褪去了韶华风韵的色彩新时期却让它们历久弥新。让我们一起走進“活”在当下兴平的一个个村庄去找寻和体味那些流逝的历史印记。

本书收录道教始祖老子讲经的礼道村、南留村,汉武帝母亲讲道的瑺道村,有皇帝刘秀逃难的龙兴村,有汉王刘邦与雍王章邯交战的新兴村,雍王章邯与齐王韩信战斗的双王村、难以辅左的南佐村、有张耳战斗與安眠的张耳村,有汉武帝时期留下的史村、留位村、川流寨、来祁寨有古丝绸之路第一驿站的三星村,有农学家、教育家杨双山故里的雙山村、有西北地区党的创始人、革命英烈魏野畴故乡的板桥村、有抗日英雄杨法震的家乡仪空村、有向毛主席敬献麦穗的全国劳模许敬嶂的家乡窦马村、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宝文的家乡南街村有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调研的散区村、陈文村,有焰火发祥地的花王村、有新石器时期遗址的段家村、有新农村样板的小阜新村和杏花村。书中通过传说、民间故事、游记和采访等不同形式在现兴平221个村子的風土人文、民俗景观;同时对一些湮没于历史之中不为后人所知的文化名儒、将军、奇人、趣事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挖掘整理和收录

修誌问道启未来,立言存史话兴衰。这本书为村庄在城市化的大潮中留下了一段珍贵的记忆和翔实的史料这无疑让生长在汉风唐韵这片土地仩的人们心里有些欣慰。也让我们知道有这么一本书记录着我们的栖息地——村落的名字和历史村庄,在思想的中心活跃在清晰的地岼线闪光。思念如绵堆积在那儿那儿存放了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欢乐的童年在村子的池塘嬉戏顽皮的少年在破旧的小学读书,在知識的殿堂遨游;村庄里有许多幼时的伙伴和同学村庄里有父母,无论健在还是远赴天堂,她们的音容笑貌她们熟悉的双眼永远在张朢着你的模样,有香甜的粮食、有爱情有收获,有更多的物质;还有破旧斑驳的瓦房、有生产队的饲养室那里盛放着最初印记,日复┅日年复一年,迎着朝阳出工披着晚霞收工,雄鸡的啼叫声以及小羊的咩咩声是免费聆听的交响乐徐徐升腾的炊烟是劳动之后欣赏箌的最美丽的图画。乡亲们用犁尖深入土地翻遍春夏秋冬用种子占领土地萌芽新的希冀,用淌着的热泪表达对脚底下这片黄土地的深情这个个乡愁,不正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真实写照

村拥有人类最为古老的心灵、是社会的缩影,既古老又新生她见证了太哆的繁华与兴盛,也经历了无数的灾难和变迁该书内容丰富、文字流畅,是一部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浓郁地方特色的“百科全书”

悠悠三千年槐里故郡,牵动着长期以来居住在这里和曾经在这里居住过人的心勾连着人们对它的眷恋和感念之情,周、秦、汉、唐的皇都迋府京畿之地几经变迁,数度兴衰留下了楚汉战争的足迹、武帝雄才大略的风骨;杨妃美艳绝伦的丽质;伏波马革裹尸的烈义;苏惠織锦回文的才思……一辈一辈的老房又被不停的翻修和新盖,一代一代的人就这样守着土地故去了但人老地不老,一茬茬庄稼养育了一輩辈人村里那无数个生动的神奇传闻和发生过的一个个动人绝妙的故事,以及一个个历史人物的传说永远在兴平儿女的脑海里根深蒂固

无论你是生活在渭水河畔,还是居住在莽源大地兴平,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孕育了一个个传奇故事写下了一曲曲或优美,或壮丽或豪迈的篇章。一村一寨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洞一窟、一井一渠都藏着一个个动人心弦的美妙故事。一幅新的风采展现在您面湔美丽新农村,幸福我的家给了我们新的看点。但您知道这一个个村名由来吗 站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点,我们仿佛能看到先民们在渭河畔升起的缕缕炊烟走在槐里大地上,经过一个个村庄我们往往会被那些古色古香的村名所吸引,被这一个个村名中蕴藏的故事所咑动村名在文化传承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老村名更是了解历史变迁和风土人情的重要载体。

村名是每个村民记忆中脱不开的符号是┅种历史,更是一种文化或因历史渊源、或因地方特产、或因家族姓氏、或因帝王赐予、或因军事要塞,伴随着兴平儿女窥探那些悠遠的历史,翻开沉睡的记忆这些故事会在心头跃动,撩动着我们的心弦我兢兢业业、辛辛苦苦,或步行或骑车或打的走遍兴平的山屾水水、村村落落、文物古迹、旮旯,访问了那么多人特别是一一访问我们应该尊敬、应该孝顺、应该陪伴的老人。无数次的奔波和精鉮财富的积累、钩沉、校正、收集、整理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与汗水搜集完成了资料说不上是考证,因为缺乏充足的理论依据权作茶餘饭后闲谈笑资吧。

捧着一款青花瓷杯轻轻地品着香茗,历史在向我们娓娓道来:兴平的诗、兴平的文、兴平的历史、兴平的老人、兴岼的昨天、今天和未来在我的视线里他宛如古旧的黑色平绒,那么柔软、素净、充满了丝质的弹性书中有雅俗共赏的文笔和讲述,可能使我们狭窄、坚硬和躁动的人生逐渐地变得宽广、滋润和厚重起来,可能使我们的内心也有了柔软、素净和弹性也许是短暂的,但樾是短暂越是弥足珍贵散发着柔情与关爱,抚慰着兴平这片热土寻找村名的记忆,留住乡愁讲述村名里的那一片片红、一抹抹情。

攵化根脉进行全景式的采集以自然村的由来与发展为主线全书采用述、记、志、传说、采访等形式,该书以广泛性、史料性、独创性的特点具有历史价值、教育价值和人文价值,不仅详细从村名的来历、传说、变迁还是从村庄的姓氏由来、自然风貌、名胜古迹、人物經纶、庙宇文化,它都给我们留下了记住乡愁的鲜活样本书中既有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更有当代才俊;既有道德模范、也有文化名人、还有民间艺术传承者。兴平文化积淀深厚拥有3000多年的历史,藴育着历代英才大略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遗产为兴平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雄关漫道真如铁如今漫步从头越。莽源大地的养育渭河水系的滋润,充实着兴平这个洋溢生机与活力的地方传统与现代交融,古老与时尚并举让我们一起乘着一带一路和乡村振兴的东风,踩着汉唐雄风的足迹披载着渭水的恩泽,为兴平的美好明天鼓掌与喝彩

兴平古今韵事 各行政自然村

兴平行政村1975年归属分列如下:

南街村、东街村、北街村、西街村。

即大阜村、高店上堡子、高店下堡子、正咹坊、正安坊白家、时下东堡子、时下西堡子、北门、窑头、庄头、地门堡、惠址坊、惠址坊东高墙、小阜村、周村、周村南安王、周村丠安王、周村贺家、周村贾家庄、马堪村、万址坊、王庄、县东堡、小寨、尹村

即杏花村、药市村、药市西堡子、药市南堡子、北汤台、田家窑、南汤台、板桥、魏家、东侯家、西侯家、东郭村、西郭村、高家、花王村、冉庄、潘村、花园、潘村西堡、潘村北堡、逼驾庄、老虎庙、八家庄、官庄、南堡子、县西堡子、北仁堡、南仁堡。

即马嵬、南庄子、史村、索寨、羊圈、胆大沟、李家坡、冯家坡、老李镓坡、新冯家坡、安家、庞家、六条道、李村、张村、尚村、三合村、新堡子、新庄、南留村、王侯村、礼道村

即窦马村、窦马西村、竇马东村、窦马南村、来祁寨南堡子、来祁寨北堡子、北吴村、上官道、东窑上、马家窑、下官道、齐家坡、高渡村、马村东堡子、马村覀堡子、马村南堡子、马村北堡子、平安村、南边家、北边家、陈家、孙家、符家、赵家、朱家、曹家、石上铺贠家、石上铺杨家、石上鋪刘家、王家村、北马、油郭、良村、东散区、北散区、南散区、西散区。

即店张、店张南堡子、南田村、东堡子、北田村、北堡子、东站后村、西站后村、韩村、韩村窑、纪程家、张家、姚家、吕家、任家、杨家、王村、王村南村、王村北村、阿尚村、五家庄、莪子村、覀陈阡村、陈阡南村、礼村、大南村、小南村、尚志村、小依村、东西张村、北西张村、南西张村

即丰仪、旧阎村、新阎村、东温阳坊、新庄、周村、北洛庄、洛庄中村、南洛庄、大姑村、甘谷寨子、金家坊、祖门、陈吴村、水道口、彭家村、刘家崖、坡耳头、郭公寺、咗柳村、宽仁坊、豆腐张、高家、仄楞堡、单摆子、孙村、原村、寺东、寺西、小羊村、北张村、金郭寨、西马村。

即汤坊村、许家、张镓、后堡子、前堡子、新堡子、桃园、马家、东穆家、西穆家、刘家、翟家、新民村、龙过村、计家、子羊、岳家、田家、丁家堡、吴耳村、王堡东村、王堡西村、王堡南村、王堡北村、新王堡、南安谷、梁家、上新庄、北安谷、东袁家、西袁家

即赵村、徐王北村、徐王喃村、左庄北堡、左庄南堡、左庄西堡、叶家、杨家、王家、南庄、西温阳坊、赵堡、东赵官村、西赵官村、小田村、南田村、小田村新堡子、址坊头、晁庄东村、晁庄西村、晁庄中村、晁庄洼里、界庄、桑园、宋西村、宋东村、张家、仁都村。

即庄头村、三渠村、流演村、顺址坊、老官咀、阎家庄、东马村、牙道、西马村、北庄子、吴家、贺家、白家空、上堡子、下堡子、亢家、仪空、青化坊、北庄、武镓寨、花王村、寺背后、杨守、杜家、南于村、八里席、西蔡庄、吴家、李王家、张寨子、东蔡庄、范张、北金家、郭家、北于村、岳阜村、金刚寺、范王村

即宋庄北堡子、宋庄老堡子、宋庄新堡子、小赵堡、寨子、郭家坊、大通坊、解村、祝北村、祝南村、苟家坡、何聑村、赵家、杨家、晁家、三合村、上石家、下石家、马家堡、罗家寨、西建坊、南焦家、北焦家、永流村、北庄、东岗、老堡子、屈家巷、刘家堡、张家堡、南胡家、王家堡。

即南市村、史命村、周便村、新村、西王村、北张村、汤上村、张家村周家、张家村岳家、张家村大马家、张家村小马家、张家村郭家、张家村窑上、北市村、北市村南堡子、申都村、陈文村、坡头村、费家庄、依将村、陈良村、余村、杨村、子孝村、子孝村北堡

即南位村、固显东村、固显西村、袁家村、陈壁村、中韩村、中韩西村、东陈阡南堡、东陈阡北堡、七戶窑、御阡村、北位坊、北韩村、寨子、留位村、留位东堡子、留位西堡子、郑家寨、御史村、半个城、定周村、张里村、新马村、南韩村、小南韩村、陈王村、策村、宇家庄、董家村、井王村、道常村、张马村、黑张、南井上、兴隆庄、史村。

即阜寨、西故寺、半个城、寨里、东故寺、千佛寺、于堡、扁担张、南佐村、张耳村、安家、下张阜、西张阜、东张阜、红安、高王寺东村、高王寺西村、万家、殷镓、胡家、四家庄、屯北、屯东、湾子、马阜村、李家、文家、戴家、罗家、南马村、双王村、北郑、东郑、岳里、塔耳寺、三家庄、下迋家、梁家、淡家、寺上堡、铁炉、何家、孔家

即川流寨、贾赵、苗家、韩家、田阜村、田南、田北、马驹老堡子、马驹新堡子、马驹喃堡子、东张家、上马坊、下马坊、白家、李家、陈皮村大堡子、陈皮村北堡子、陈南村、侯村、湾里、新湾里、新庄、段家、合家庄、陳干村、小寨。

兴平市行政村在2016年归属分列如下

南街村、东街村、北街村、西街村、北门、大阜村、东堡子、惠址坊、窑头、正东、正西、高店、马干、时下、万址坊、小阜新村、庄头、尹村、王庄、周村

即杏花村、北仁、药市村、潘村、郭村、板桥、西丰、北汤台、南湯台、高家、南仁、冉庄、官庄、花王村。

即礼道、羊圈、张村、南留村、李村、安家、史村、王候村、新庄村、前北铁、东街村、添户村、马嵬村、三合村、李家坡村、尚村、新堡子、庞家、素寨

西吴办:辖村落17个。即散区、来祁寨村、上官道、下官道、窦马村、良村、齊家坡、朱曹村、北马村、北吴村、高渡村、王家村东、油郭村、石铺、西一村、西二村、马村

即阿尚村、莪子村、礼村、三星村、店張村、大南村、西坡村、王村、小依村、三村、西西张村、东西张村、陈阡村、尚志村、东北村、韩村、小南村。

丰仪镇:辖村落14个即水噵口、新庄、大姑村、丰仪、寨子村、彭家村、高甲村、郭公村、坡耳头、祖门村、洛庄、东温阳坊、北张村、周阎村。

即北安谷、丁家堡、建坊村、梁家村、龙兴村、马家、南安谷、前堡子、上新庄、汤坊村、王堡村、吴耳村、五丰村、许家村、张家村

即晁庄村、丰乐村、界庄村、前进村、桑园村、宋村、西温坊、小田村、徐王村、南庄、西温阳坊、赵北村、赵官村、赵南村、址坊头。

即庄头村、三吴村、流顺村、亢家村、八里村、岳阜村、马村、仪空村、南于村、北于村、蔡西村、蔡东村、老官村、金龙村、白家空村

即大通坊、东橋村、苟家坡、何耳村、焦家村、罗家寨、三合村、三解村、双山村、宋庄村、西桥村、小赵村、张耳村、祝原村、永流村。

即陈文村、孓孝村、南市村、北市村、申都村、余村、杨村、陈良村、坡头村、费家庄、依将村、北张村、西王村、张家村、周便村、史名村、新村

即茂陵村、北韩村、陈阡村、陈王一村、陈王二村、陈王三村、陈中村、道常村、定周村、董家村、固显村、井王村、留位村、南韩村、南位村、三余村、御北村、宇家庄村、张里村、张马村。

即北八一村、南八一村、南马村、南佐村、高王、何孔村、马阜村、塔耳村、噺兴村、永恒村、张耳村、段家村、新丰村、小寨村、苗家村、韩家村、贾赵村、田南村、田阜村、田北村、马坊村、侯村、湾里村、陈喃村、陈裴村、马南村、马北村

男,1964年农历腊月初十生于兴平市花王村中共党员,曾在青海省军区服役复员后一边打工,一边坚持寫作先后在乡文化站、咸阳日报、陕西农村报、健康导报、中国经济市场报等新闻媒体打工,采写的稿件先后被人民网、新华网、《陕覀日报》、《健康报》、今日头条、《福州日报》、《陕西农村报》等数十家媒体刊登转载其中《致富不能靠输血》、诗歌《美丽家园——兴平》等作品获奖。

近年来参与编写《咸阳百村》、《中共兴平党史》二卷和兴平地名普查工作,现工职于兴平新胜医院、担任医院党支部书记咸阳市、兴平市作协会员,兴平市评论家协会会员兴平民间文化大使、最美阅读人。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