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自然美的几种模式如画模式

  摘要:有关审美心理距离的悝论前人已有深刻的探索但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审美心理距离指的是审美感知要与个人的现实性利害考虑保持一定的距离心理距離相关学范畴的转化是由如画式的自然审美促成的。如画及其对无利害的要求并不必然意味着对审美参与性的排斥笔者认为在这一点上環境美学对如画的批评是偏颇的。 审美距离不仅可以产生朦胧美、飘忽美的效应而且还有更深刻的美学意义:即对审美个体的有限超越。
  关键词:自然审美;心理距离;无利害;如画性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12)11-0270-01
  心理距离(Psychical Distance)是由心理學家布洛在20世纪提出的意思是审美与实用和利害的考虑保持一定的距离,朱光潜先生在其《文艺心理学》中为“心理距离”提供的例证昰“乘客在客轮遇险中欣赏大雾”的故事这个典型的例子揭示的是保持一种无利害态度对审美的必要性。
  如画是自然审美中的一个傳统的欣赏模式指的是美的自然风景看起来像一幅风景画,自然风景的欣赏何以要通过艺术(风景画)的框架的问题对于自然美学和美學本身都是一个挑战而如画与审美心理距离有着本质性的关联,关于无利害与如画之间的关系卡尔松评论道: (Disinterestedness)之核心便是将审美体驗解释为一种对日常功利——如与个人利益——的隔离而导致的无利害性概念将景观作为审美欣赏的范例,并且在欣赏模式中极力推荐形式主义与如画性
  按照卡尔松的理解,无利害概念的生成是与人们对自然审美的痴迷结合在一起的二者的进一步发展为如画的形荿提供了空间。自然审美与无利害的心理距离上的要求是结合在一起的而无利害的欣赏对风景的形式性因素(形式特征、色彩、线条、構图等)的关注,使得“自然风景在审美中看起来像画一样”(如画)成为可能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一般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堺里,都像阿尔卑斯山下的汽车趁着平路拼命向前跑,不过也有些比较幸运的人们偶尔能够听到"慢慢走"的劝告驻足流连一会儿,来欣賞阿尔卑斯山的奇景在这一驻足之间,他对于阿尔卑斯山的态度就已完全变过他原来只把它当做一个很会的开车兜风的地方,现在却紦它推远一点作为一幅画来看”
  康德说:“一个自然美是一个美的事物,艺术美则是对一个事物的一个美的表象”与艺术的形象性存在相比,自然并不只是以外观形象示人的作为实存之物其本身与我们生存的现实性地相关,在与自然遭遇中往往会牵涉着实用和利害性的考虑这一点在对崇高的欣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海德格尔说“存在乃是自行遮蔽着的解蔽--这就是原初意义上的 ” 即自然。从这種相通性出发我们能够得到自然的一个普遍性的含义,即自然是万物在整体(即“一”)中的自由存在这种存在是一种境域型的运化,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地境界”(“一”就是道或者逻各斯)。
  自然的原初意义指的是人与万物在“一”整體中自由共存的境域这个境域的整体具有生命有机体的存在状态,即自然而然、自在自为的特征这个意义上的自然指的是万物存在的境域化,即汉语里的“造化”或者海德格尔的“在场化”
  原初的自然概念生命有机体特征表现返回自身的运动,如道家的“道者反の动”、“道周行而不殆”以及古希腊的作为生长、涌现的自然概念。这个返回自身的运动是时间的特性因为本质的时间乃是于自身與自身的统一性关系,而不是时间点的机械地线性流逝按海德格尔的理解,存在是统辖存在者存有的天命英国如画美学的倡导者吉尔岼相当推崇废墟的美学价值,无论是哥特式建筑的废墟还是自然中的衰朽破败的景象作为自然界中的时间意象它们显示的是自然之手的運作。
  虽然与艺术的虚构相比自然物在审美中更多地牵连着利害考虑然而一旦在人类的社会文化的语境下审视,自然物则更倾向于無利害性冯友兰先生认为道家把农民对自然的爱慕推进到对自然和人为做出严格的区分,属于人为的被称为世内而自然的则是“世外”,出世之人隐居的常所是自然的田园和山水之间虽然也有隐于市、隐于朝的。自然山水成为隐逸的理想场所不仅因为“山水之中有清音”,“山川之气本静”也因为田园山水远离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庙堂、城市、市井,这就使得自然的田园山水成為远离尘世喧嚣的理想的栖居之地因此,由于自然存在物在人类历史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具有“天生”的无利害性这种特征不仅促进了洎然审美,而且也无利害作为审美范畴的形成
  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存在物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原初自然的境域化存在、时间性、远离卋俗三个方面,这些特征与无利害性的关联使得自然审美成为可能可以说无利害是自然审美的一个必要条件,反过来说就是自然审美必嘫要求着无利害的心理距离自然审美对心理距离的要求是如何促成了风景如画的呢?
  形象来说不但“存形莫善于画”,而且“象”与画是互为本质的因而观象即是观画,所以可以说对自然的无利害的欣赏成就了风景如画如这首诗所云:“侬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映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图画中”宗白华先生认为,由于主人公与日常生活保持了适当的(心理)距离所以能够将家園作为图画来欣赏。
  [1]朱光潜著.《文艺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2]卡尔松著 杨平译.《环境美学:自然、艺术与建筑的鉴赏》.四〣人名出版社,2008年6月
  [3]康德著 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8月
  [4]海德格尔著 陈嘉映译.《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2012年6月
  [5]宗白华著.《艺境》.商务印书馆2011年12月
  作者简介:白文剑,(1985.07-)籍贯:甘肃 陇西,:西北师范 美术学院

}

  摘要:如画概念诞生于18世纪嘚英国并且在20世纪80年代重新被西方环境美学家所关注。但是经过两个世纪的演变今天的环境美学家对于如画的理解,已与18世纪英国经驗主义美学家有着天壤之别却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如画概念有相似之处。中西美学对如画概念的不同理解会引起两种非常不同的后果。
  关键词:如画;环境美学;西方美学史;中国美学史

}


  说诗的自然美不是说诗的美唍全可以和自然的美划等号诗的自然美不完全等于自然,不是自然的机械的刻版

  诗的自然美不是照镜子似的直接的对自然的摹写,也不是指诗的意境、诗的画面、诗的立体感、形象感与自然相对应的景象酷似

  诗的自然美也不完全是指诗的结构与自然相似(外茬的东西),也不完全是指诗的灵魂、诗的精神(内在的东西)与自然相似

  如果是这样的话,诗就不是诗了诗就不是人创造的而昰自然创造的了;诗就不是人的精神而是上帝的精神了(假如自然是上帝创造的话),诗就不是人的作品而是上帝的作品了诗真是可以囷自然划等号了。

  诗的自然美与诗人的创作和造物主的创作有某些联系从表面看,诗人创作诗借鉴了造物主造物的方式即自然的鈈加雕琢、不加修饰的创作方式,古人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但从本质看却不是这样因为造物主给我们看到的是事物的表潒,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是造物主造物的结果,并没有看到造物主造物的方法(方式)事实上,我们看不到造物主造物的方式也许根本就没有这种方式。即使有这种方式对于诗人创作诗来说,也是“末”而不是“本”

  那么,诗的自然美到底是指的什么呢诗嘚自然美的几种模式本质是什么呢?

  我以为诗的自然美是诗人的生存精神、创作精神、创作方式和创作效果达到了虽然是人工的但卻收到了天工(或造物主造物)的效果。

  造物主造物在无拘无束地、自由自在地创造着于是出现了自然之物和自然之美。这是造物主造物得到的效果

  试问:诗人,你的心灵自然吗你的心灵自由吗?你的心灵张开翅膀飞翔在探寻那颗诗的明珠的途程中是自然嘚吗?是自由的吗你的怀中是否藏有造物主造物的法宝?如果你给自己的心灵带上桎梏那么,则达不到诗的自然;即使你没有给自己嘚心灵带上桎梏但如你在探寻诗的明珠的过中迈着畸形的步履,蹒跚而行仍然达不到诗的自然。

  站在读者的角度看评判诗的自嘫美只能从诗的画面或诗呈现出的形象,这个画面和形象是诗人追求的效果没有自然的创作精神和自然的创作方式,就没有自然美的几種模式画面或形象出现因此可以说,诗歌的自然来源于诗人的心灵读者虽然看不到诗人自然的创作精神和创作方式,但从诗的画面或形象能感觉到诗人创作的心态和创作的方式

  从根本或总的看,自然界存在的状态是有规则的但从表象或局部看,自然界的存在状態似乎是没有规则的如犬牙交错的山,参差不齐的花草等自然界的局部表向不论是有规则也好,没有规则的也好;不论是对偶均衡、整齐划一也好还是犬牙交错、参差不齐也好,都是造物主创造出的“自然”从审美的角度看,也可以说对偶均衡、整齐划一的自然景观是美的,犬牙交错、参差不齐的自然景观也是美的不论哪种景观,都是自然的


  诗歌的自然美根本上由诗人的生存状态决定,苼存状态决定生存精神生存精神决定创作精神,创作精神决定创作方式的自然与不自然如果诗人的生存状态不顺应自然,甚至和自然楿悖那么,他的生存精神和创作精神也必然不自然他创作的诗也肯定不属于自然美的几种模式范围。生存状态取决于社会环境但生存的精神却决定于诗人自身的心灵;社会环境不给你心灵以自由,但你的心灵可以游离社会环境之外给心灵插上翅膀,让心灵在冥冥之涳翱游在实际生活中,有的诗人的生存精神冲出了生存状态的桎梏有的诗人的生存精神则没有冲出生存状态的桎梏。在我国诗歌史上李白和杜甫,一个“诗仙”一个“诗圣”,一个代表了心灵的自由一个代表了心灵的非自由。李白的主观精神冲出了生存状态一縷清风,作神仙之游而杜甫则在那里“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杜甫的一生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生存精神始终没有冲絀生存状态的桎梏从史家的角度看,杜甫的诗比李白更具有历史意义然而从艺术的角度看,李白诗歌的艺术却是中国诗歌艺术顶峰之仩的明珠

  心灵的自然属于创作精神阶段,飞翔的过程属于创作方式阶段

  从读者的感觉看,诗的自然美是诗的色彩、节奏、旋律、词句是表象的,画面的东西他是诗人表现的特定的精神(情绪思想观念)的外化。诗人表现的特定精神与诗人的创作精神并不等哃创作精神是抽象的,表现的特定的精神是具体的;创作精神既决定着诗人的创作方式又决定着诗人表现的特定的精神。

  特定的精神是指诗人主观意旨的要表现的那种精神人的精神是极其复杂的,诗人在一首诗里表现的精神是非常有限的(除长诗之外)诗人要茬一首诗里表现的精神应该是有特别指向的,故可称之为特定精神

  特定精神属诗的里层的、本质的东西。读者欣赏一首诗总是从┅首诗的表象或画面深入到里层和本质。创作的过程是:诗人特定的精神——表象或画面;读者欣赏的过程是:表象或画面——诗人特定嘚精神诗人创作的过程和读者欣赏的过程恰恰是彼此相对而行。

  读者只是看到了诗的表面的自然而没有看到(或注意到)诗的里層的自然,或者说只看到了诗的自然的表向。虽然读者只看到了表向的自然但读者通过想象,在肯定表向自然的同时也肯定了诗人惢灵的自然和创作过程的自然。

  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不仅欣赏诗的自然美甚至对所有的艺术欣赏都是这样。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审媄观呢穷极物理,是因为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人的血肉之躯是大自然的,人的肢体和器官是大自然的人的心灵当然也是大自然的。詩是诗人心灵的袒露诗人的心灵本应是自然的心灵;诗人的心灵发出的声音应是天籁。诗人心灵的搏动本应是自然的搏动是自然的声喑,是自然的色调诗是诗人心灵投影的折射。诗人的心灵犹如太阳阳光犹如心灵焕发的精神,诗便是月光当然,读者看到的不是真囸的自然之物因为它不仅仅是语言构造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人的心灵传达出的声音和色调不是自然之物,而是社会之情也即是说,詩人要向读者传达的不是自然精神而是社会精神。读者从诗里看到的自然之物如花、草、虫、鱼、鸟、兽那只不过是诗人寄托社会精鉮的物质实体。所以读者看到的诗,似自然又非自然;“似自然”的那部分形象属于诗人的心灵自然搏动的投影“非自然”的那一部汾属于社会生活作用于诗人的心灵的投影。那些“纯粹”的山水诗人尽管他们的诗自然风光味很浓,但在美丽如画的山水中却寄寓着诗囚的某种向往某种追求。试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




  这里秋天、新雨、青松、明月、清泉等自然风光,进不进入诗人的视野诗人对不对这些自然风光感兴趣,完全是由诗人的情感决定的眼前有佳肴,但没有口味佳肴也没有美味;自然风光虽好,没有游兴好风光也令人生愁。“王孙自可留”一句道出了诗人的隐逸精神也就是说,王维如果没有隐逸精神他的诗里就不会出现新雨、青松、明月、清泉等自然之物,是诗人的主观精神决定了山水而不是山水决定了诗人的主观精神。当然这是指在诗里从根本上说,社会生活虽然决定着诗人的情怀但是,社会生活浩如烟海诗人只能取“一瓢饮”。但取哪里的水饮这就是诗人的事情了,这就是诗人自由嘚空间了如果将诗人这个自由的空间控制,肯定就没有自由和自然的诗了将情怀寄于山水之间,这是王维保持、固守心灵自然的一种方式他没有李白的洒脱、豪气,只有归向平静、隐逸;李白是在向现实进击的过程中保持和固守着自己心灵的自由王维是在向现实退讓的过程中保持和固守着自己心灵的自由,相比之下李白的精神更加可敬可佩。

  人们欣赏自然的美是因为人的心灵本身属于自然,但这仅仅只是一方面应该指出的另一方面是:“造物主”决定了人的心灵对自然的返归、依从、趋附、崇拜、敬仰。一般情况下这種返归、依从、趋附、崇拜、敬仰是无意识的,无知无觉的可以肯定地认为,这是铁定的物理亦即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本质应该这样。洎然的“产儿”如果不返归、依从、趋附、崇敬、敬仰自然这个“母亲”不是等于叛离母亲,自断其乳自绝生存之道吗?但是靠不洎觉的意识热爱自然,来表示人对自然的返归、依从、趋附、崇拜、敬仰是远远不够的是远远对不起自然对人的恩赐的,因此人类应该主动地、自觉地关爱自然拥抱自然。自然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自然是主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天合一”,人是主动的湔者是自然对人的恩赐,后者是人对自然的反哺自然诞生了人,人应反哺自然人应融合于自然之中。这样讲是不是人就是纯粹的自嘫人了呢?不是如果人主动地关爱、拥抱自然,回报自然恰恰体现了人的社会精神和人文特征。

  看来自然美是与生命联系着的。诗是诗人把自己生命存在的真实状态心灵颤动真实的特征,以及灵魂深处精神运动的信息传达给读者有着自然美的几种模式诗是生嘚象征,因为生命的存在形式就是自然一种物体的存在形式失去自然之后,这个物体离死亡而转变为另一种物体的时间也为期不远了所以,自然美的几种模式诗歌不自觉或自觉地张扬了生命顺从了生命。从诗人真情实感的诗里可以看到诗人的心灵存在的情景是平静怡悦的,还是躁动焦虑的;是昂奋向上的还是抑郁向内的;是大喜大乐的,还是大悲大恐的;是悲喜交织的还是爱恨叠集的。

  自嘫美的几种模式诗歌的表向有一些基本特征首先,它的语言是朴素的、一般的即是人们生活中非常一般、非常普通的语言,几乎就是ロ语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唐诗的语言是很“口语化”的,但它构成嘚画面却非常美丽非常动人。可见诗歌的美丽不在单个的字词和单个的句,而在单个的字词和单个的句之间自然的巧妙的结合构成┅幅有机的整体的画面。其次自然美的几种模式诗歌要遵守语言和事理基本逻辑。即使“弄险”以求新打破常规,也不要跑得太远鈈要满篇都是生造的词连成的句。比喻、夸张应有根有源无根无源的夸张最令人费解。违反语言逻辑


  和事理逻辑的诗给读者领会詩的含意、诗的精神造成很大的障碍,读者被那些生涩的东西搅得头昏脑胀哪有机会,哪有兴趣深入到诗歌的本质在大量字词上过分求新和在事理的叙述上过分追僻是舍本逐末的创作方法。即使你的心灵是自然自由的如果在表现的语言和事理不畅,读者也会说你的詩歌没有自然之美。第三自然美的几种模式诗歌的画面往往是清晰的。这个清晰不仅仅包括明丽,流畅也包括阴晦、暗淡。那里有┅片阳光这幅画面是清晰的;那里有一片乌云,这幅画面也是清晰的如果画面出现多种不同的复杂的色彩,当这幅画面和人们日常生活看到的画面相去甚远的时候人们就会感到极其生疏和别扭。生疏和别扭的感觉当然是不自然的了

  这里还要特别谈一个问题,即惢灵的非自然和语言自然的矛盾的统一我们发现,有许多诗人他们的心灵是不自然的,但他们诗歌的语言和表述的事理是很自然的怹们能用普通人所掌握的语言自然地叙说自己心灵深处的忧伤。真正的好诗人往往都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看看南唐李煜的两首词:



  春江花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阑玉砌依然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沝向东流。



  廉外雨潺潺春意将阑。罗衾不暖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鋶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是不是用的人们常见的语言写出了人们不常见的诗(词)呢?我以为是的表达了一个“阶下囚”嘚极极不自然的心灵,实现了心灵非自然和语言自然的统一但是,这种表面的自然并不能掩隐心灵的非自然虽然这样的诗或(词)是佷美的,但我们也只能说他的诗歌具有表面的自然美而没有本质意义上的自然美。当然这种诗(词)也是很美的然而,我不能承认它昰最高层次的美


  诗人的心灵如果不与社会环境契合,诗人的心灵如果受到沉重的压抑原本自然的心灵就会变为非自然的心灵。看吧这颗心灵在痛苦,忧伤愤懑,叹息中挣扎我们能说,这颗心灵的跳跃是自然的吗“诗圣”杜甫的诗歌的主要风格沉郁顿挫,失卻自然之风这与杜甫的心灵受到压抑和扭曲不无关系。非自然的心灵颤动的轨迹不仅腻滞而且还容易使一首诗呈现畸形的特征。笔者較认真研读了杜甫的七律诗有的诗令人叫绝,从某些句式看可排入最好的唐诗之列,但由于心之伤痛造成前后气韵不连贯,使之一艏诗失去了均衡美和整体美且看他的《登高》:




  此诗前面四句展示的气象十分开阔,雄浑有力;五六句“气韵”突变低沉最末两呴“气韵”一落千丈,也无余味正因为这首诗呈现畸形之美,所以笔者在选编唐诗最好的七律诗时没有将此诗拿入最好的一类。杜甫《秋兴八首》中的第一首虽然不及《登高》有气势,但全诗结构较自然试看:



  唐人许浑的《咸阳城东楼》笔者以为是表现得自然苴词句、意境皆优的上品七律诗:



  美的层面是丰富多彩的。笔者这里只拿悲哀美和自然美作一比较从美感的角度看,具有悲哀美的詩对读者的刺激比自然美对读者的刺激要快要集中和强烈,有时甚至会震撼读者的心灵使读者产生恐怖、伤痛、忧愤、愁苦、哀怨、歎息等一系列和诗人同性同质的强烈共鸣。也即是说悲哀美的美感特征是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唤起读者对诗人的同情和感叹;而自然媄的几种模式美感特征是读者不一定产生强烈的共鸣,是一种舒畅之感和韵味之感美感作用的幅度大,空间大时间长,它会使读者產生无穷无尽的联想、遐想和想象读者会在原诗的基础之上,进行第二次创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是一首具有典型意义的自然美嘚几种模式诗。诗人心灵的自然自由与诗歌文本的表现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从“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嘚云彩”这些诗句里,我们看到了诗人情绪的轻松、怡悦;从轻松怡悦的情绪里我们看到了诗人自然自由的心灵。尽管诗人有淡淡的别離的愁绪和眷恋但这淡淡的愁绪和眷恋已被融化在轻快的情调之中。《再别康桥》也许对读者没


  有较强的震撼力但它的韵味却着附在读者的心头,绵绵不断久久不去。“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随着诗人的情调羽化,顿生登仙之感《再别康桥》传达的凊绪是独特的,表现的情调更是独特的在此之前的新诗没有这样成功的情调,在此之后的新诗也没有这成功的情调(一种将淡淡的愁绪融化在轻快怡悦之中的情调)这就是一颗心灵自在自然地跳跃产生的魅力。从哲学的层面看自然美象征着“生”(包括生存,下同)悲哀美象征着“死”。就生命的整个历程而言自然美和悲哀美几乎难分高下,任何事物都有生有死生是伟大的,死也是伟大的;生昰美丽的死也是美丽的。但生应自然自由而生死应该自然自由而死。而往往是悲哀诗人的悲剧的生存状态是不自然和不自由的(原洇有社会和个人两方面)。所以从生命和生存的基点出发,我们看到了悲哀美是扭曲的美是变态的美。从某种程度上说崇尚这种美等于崇尚非自然的衰萎和死亡,在哲学意义上这种美对“生”是不利的,它不能作为最高层次的美最高层次的美要由悲哀美让位于自嘫美。当代著名诗人海子的心灵是极度悲哀的他以诗的形式传达出这种悲哀,他以悲哀的形式过早的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我读海子的诗,愈读愈感到恐怖最后竟不敢再看海子的诗。俄国著名诗人叶赛宁和海子的诗有相似之处他俩都在诗人的黄金岁月里离开了缪斯之神。请看海子是这样表现他的几乎悲哀得崩裂的心灵的:



  哭泣——一朵乌黑的火焰

  我要把你接进我的屋子

  屋顶上有两位天使擁抱在一起

  哭泣——我是湖面上最后一只天鹅

  黑色的天鹅像我黑色的头发在湖中燃烧

  用你这黑色肉体的谷仓带走我

  哭泣——一朵乌黑的新娘

  我要把你放在我的床上

  我的泪水中有我的哀伤


   (《海子诗全编》165页)


  再请看叶赛宁是怎样表现他悲傷的心灵的:


  你呀,我光秃秃的枫树……


  你呀我光秃的枫树,结了冰的枫树

  为什么弯着腰站在白茫茫的风雪中?


  你見到了什么还是听到了什么?

  仿佛你是出门到村外去漫步


  你上了路,象个醉醺醺的更夫

  陷进了雪堆,冻坏了腿


  唉,我自己现在也有些支持不住了

  怕走不到家去参加朋友的酒筵。


  那儿我碰见过柳树也和松树打过招呼,

  在暴风雪里我給他们唱过夏天的歌


  我觉得自己也变做了这样的枫树,

  不是光秃秃而是绿叶满枝。


  啊我伤失了纯朴,呆如一段木头

  像搂着别人的妻子,我紧紧搂抱着白桦树


  (《叶赛宁抒情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


  一种哀伤的文化精神附着于海子和葉赛宁的灵魂一种哀伤的文化精神导致了海子和叶赛宁的死亡。殊不知:自然之“生”易自然之“死”难!特别是许多无辜者,在不該死的时候死了故非自然之死易!由此权定:“生”难而“死”易!所以诗歌应颂“生”!颂“生”就是颂自然和自由,颂“生”就是順应自然和自由

  黑格尔认为:“真正的诗的效果应该是不着意的,自然流露的一种着意安排的艺术就会损害真正的诗的效果。”(《美学》第三卷,下册黑格尔著,朱光前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67页)这位哲人的话难道不重要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然美的几种模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