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别人画的稿子怎么画能算自己的作品吗

上次推送的文章中有条评论很囿意思,一位读者说她有位学艺术的朋友,生平最怕别人跟他说两句话:“你画的真像”和“你能讲讲你这幅画想表达什么情感吗”

湔一句话的可怕之处,我们上次的文章里已经讲过了(画的跟照片一样好你知道这句话是骂人么)。后面这句可能很多人没有办法理解:看不懂的艺术品那么多,问一嘴想表达什么难道不是很正常吗?

的确古典写实的作品,也许不容易分辨水准高低至少谁都看得絀画的是什么。可到了现当代艺术“难懂”的作品比比皆是,外行人一不留神就会闹笑话

著名艺术家赵无极就曾经遭遇过这样的尴尬。上世纪70年代末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找到赵无极,请他为自己设计的香山饭店免费创作了两幅作品谁知送去托裱时,两张画被直接扔茬满是灰尘的地上连废纸都没垫一张。

赵无极当时创作的抽象作品之一今天还能在香山饭店内看到

贝聿铭为此曾找到负责的旅游局官員,指出以赵无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应遭到如此怠慢,他还提议应该给赵无极赠送一件礼物,以示谢意才对

不料官员的回复是:“我们这里画得好的画家有的是,不需要送任何礼物只要把他们找来吃顿饭,哪一个画的也不比他差”

我想这位官员一定不知道赵无極的作品有多值钱。

赵无极创作于1964年的作品《29.01.64》在2017年佳士得秋拍上以2.026亿港元价格成交。

更有甚者看不懂作品可能会闹出大乌龙。

2015年意大利的南蒂罗尔博尔扎诺艺术馆展出了一件名为《今晚我们去哪里跳舞?》的艺术品它由散落一地空酒瓶和彩色纸屑组成,结果由于長得太像垃圾真被清洁工当成垃圾给扔了。

类似尴尬事件在艺术史上发生过很多次所以艺术家们一定要特别注意,美术馆的清洁工不偠轻易得罪他们个个都是艺术界的灭霸。

OK艺术这么晦涩,要是不好好问问一件作品要表达什么出了洋相怎么办?相信很多人都是这樣想的

但一个可能令你吃惊的真相是,艺术家对“你想表达什么”这个问题通常是闻风丧胆的。听到这个问题他们轻则一时语塞,偅则头晕目眩落荒而逃。

肯定有人不相信:什么!自己的作品自己还解释不了吗?

事实上只有预设主题、立场先行的东西才容易向囚解释说明,因为用意一开始就很明确可艺术创作毕竟不是中学生写议论文,如果凭空设定一个题目再硬着头皮论证它,作品一定不忍直视

鲁迅就在《幸福的家庭》中讽刺过一类知识青年,自己为柴米油盐而烦恼却为了迎合所谓大众口味,想写所谓“幸福家庭”的苼活给杂志社投稿。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全靠瞎编,稿子怎么画当然越写越难看最后不得不扔进废纸篓。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鲁迅还昰个平面设计师这是他设计的书籍封面。文学和艺术好多时候道理是通着的

艺术家创作的起点一定内心的某种真情实感,不是“为赋噺词强说愁”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他们身处创作之中时自己也是一个探索者,在寻找这种感觉是什么有时想法瞬息万变,创作也会不断修改落到哪里作为句点,连本人都不知道完成品可能与最初的想法大相径庭。

换句话说一件艺术作品蕴含着什么情感,答案不是现成的艺术家自己也要找。就像抽象表现主义大师波洛克说的“一旦我进入绘画,我意识不到我在画什么只有在完成鉯后,我才明白我做了什么”

波洛克“肆意泼洒”般的作画,并不谋求对笔触的精准控制

何况就算把感觉捋顺了清晰了,用语言讲出來也很难艺术家之所以选择绘画、雕塑、装置等形式,就是因为他们不善于运用手术刀般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艺术本来就昰他们借用语言文字之外的形式来说话

在大众认知中,艺术家确实也属于不善交流的一类群体梵高一言不合就割自己耳朵,在很多人看来就是典型的“艺术家性情”上图是梵高割耳后的自画像。

别说艺术家有时就连最好的文人也会遭遇语言痛苦,必须借用画面来表達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

比如南唐后主李煜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北宋词人贺铸也有一句:“试问闲愁都幾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你要非让他们解释一下,这两句到底表达了怎样的“愁”他们可真的愁死了。

其实“不容噫讲”还不是最要紧的我接下来说的才是致命之处:当你试图让艺术家给你一个“标准答案”的时候,你事实上是在强迫他亲手伤害自巳的作品

我以前供职于一家杂志社时,曾写过一篇介绍近代思想家严复的粗浅文章后来有点惊讶地发现其中一个选段作为阅读材料,叺选了2012年西安市一份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文中有“新居未建,而故居已拆”这样一句话于是出题者问,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作鍺为什么这样说?

作为原作者哑然失笑。这句话只是为了形容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国打个比方而已,哪有更多深意至于为什么这么说?我只能回答:顺手写的

严复(),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和翻译家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成就颇高的书法家

但我知道这道题一定有所谓的“得分点”,答到点上才有分这令我反感,因为它在强行规定考生们对一段文字作整齐划一的理解创莋一旦完成,就应该允许不同的观看者产生不同的理解本来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

艺术也一样好的艺术品肯定会具备“开放性”。

什么叫“开放性” 就是虽然它体现的是艺术家的心境,但它不会试图规定观众的理解和感受不会设置一个“标准答案”。

最典型的例孓就是地球人都知道的蒙娜丽莎。达芬奇做的只是把自己看到的“美”抓住剩下的由大家去说。所以那一抹著名的“永恒微笑”有囚视之为温婉可亲,有人视之为多愁善感的又有人视之为哀伤忧郁,这就是开放性

蒙娜丽莎可能也是史上被黑次数最多的名画,最有洺的一次篡改来自杜尚他给蒙娜丽莎添了两撇胡子。

再举一例莫兰迪是当下特别受设计师追捧的一位艺术家。他作品的标志性特征就昰饱和度低、带有灰调的用色被公认为非常有“高级感”。

莫兰迪笔下的静物安宁美好

为什么?因为这样的颜色低调、朴实、目的性鈈强有着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也是开放性相反,那些大红大绿的事物好似把打家劫舍的念头挂在脸上,显得十分粗鄙这就是为什麼“浓妆艳抹”总被归为贬义词。

有人认为最近大火的《延禧攻略》看上去那么“高级”,就是因为使用了莫兰迪色系

那什么是拒绝開放性,带有强烈目的性的作品呢比如这样的画:

这也就是我们此前一直在批驳的所谓“行画”。它们刻意画的光鲜靓丽实则空洞无粅,唯一目的就是营造视觉上的甜腻感骗你赶快掏腰包。

上了年纪的中国人对此一定不会陌生想必任何人看到它都没有什么艺术感受,这只是政治宣传

为什么艺术要具备“开放性”?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能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让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都能充汾调动自己的人生经验欣赏它、理解它,使之变为永恒的存在

否则,它满足的永远只能是某一特定时刻的某个特定群体其价值必定转瞬即逝。

当你问一位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了什么感情”时你无非是在要求他作为原作者给一个“权威”的解释,以便大家都按此理解可这也意味着让艺术家亲手掐断作品的无限可能性,会大大地损害一件艺术品的价值

记住,艺术是路标但绝不是目的地。目的地藏茬每个人心中千差万别,却各自受用

很多人之所以想管艺术家要答案,无非是怕自己理解“错”其实不必,艺术理解没有对错之分这不是考试。

一个有水平的艺术家也不会限定观众对自己的作品作何理解有时听到不同的观点,甚至还会欣喜就像青年艺术家冉春霞以前对我们说的,“别人的反应让我重新认识了这张画别人认可了这张画,感受到我感受不到的东西让我知道他是怎么观看这种世堺,让我觉得更有画下去的动力和欲望了”(冉春霞:腹有诗书,生猛鲜活用“生命”画画的荆棘少女)

《寂静中心三》冉春霞,综匼材料57×57cm

可如果你很想知道艺术家本人的想法该怎么办呢?

首先你要给艺术家留出充足的时间,让他仔细去回味、思考还要做好得鈈到满意答复的心理准备。

第二不管艺术家说了什么,这都只是他个人的一种理解可以参考,但并不代表其他理解就是错的

或者不妨索性放自己一马。如毕加索的这段话所言——

“每个人都想了解艺术但是为什么不去了解鸟叫呢?为什么人不必了解就会爱夜晚、花朵爱他四周的一切呢?而如果是一张画人就非得‘了解’不可?”

有时毕加索自己都看不懂自己前一天的作品

“不强求”就是对艺術最好的态度。不强求答案不强求喜欢,也不强求和众人保持一致然后某一天,与最对的那件艺术品不期而遇它什么也不用说,就能打动你

说到这里,忽然想起了一件令人回味的作品:

著名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2010年在纽约当代MoMA举办个人回顾展她在博物館中庭放了一张木桌和两把木椅,一连两个多月每天坐在这里,与轮流登场的观众默默对视

阿布拉莫维奇(左)在这把木椅上坐了总計736个小时,对视了1500名观众

这些人中,有的局促不安有的大嚷大叫,有的静若处子有的刚坐了几十秒,就开始崩溃大哭每个人体会箌的东西,只有自己才懂

人世百态在此轮番上演,而艺术家始终静默如谜

这似乎就是艺术本来的样子。

}

【吐槽】大家对于那种明显看起來是画手敷衍的稿子怎么画怎么处理呢


是昨天突然收到的稿子怎么画我第一眼看就觉得没有例图那么精细,而且甚至和我先开始说的要求都完全不一样差不多是画手按自己想法设计过的衣服


后来和画手说改一下,明确提出了精细度不足和衣服不是我提的要求两个问题結果画手只改了衣服,而且衣服都看得出来是在原来的那件基础上直接改了点版型加了点细节


尽量让改 敷衍到夸张的让重画 不乐意协商減价吧 一开始如果说好希望的成图效果应该还有挽回的可能…… 实在协商不成只能付款收图 避雷画师了


这个画手拖了我将近一个月,期间沒有任何草稿我只去问了一次说是考试,昨天突然就把成图给我了真的非常让我觉得是不是双十一需要钱了所以敷衍的画了一下来应付我拿尾款


这个精细度问题我有问我朋友,得到的答案是挺好看的,但是就是没有例图精致这也是我的想法,但是我付的就是例图的錢啊?为什么我拿到的却是没有例图那么精致的稿呢?我现在真的只能安慰自己没有翻车了


尾款的话因为我不想多扯了,从她第二佽直接就改个衣服衣服还是直接原基础上加了点东西我就觉得她就是不想认真对待我这单了,所以我给付了我也不是个很擅长和人说佷过分话的人,所以就这样了


图的话 也不是打算挂人所以就不发了 只是心里难受来吐槽一下吧


只是我觉得 每一单稿子怎么画 有的时候并不昰稿子怎么画 其实是一种心情的寄托吧 我有的时候翻自己的稿子怎么画会想起和可爱的画手交流的过程和等待稿子怎么画出来的那种激动叒煎熬的心情 我觉得有时候稿子怎么画后面的故事其实会更让人觉得开心


但是我现在看到这份稿子怎么画只有糟心 你说翻车了我就直接删叻眼不见为净吧 而我现在看到这份稿子怎么画只会想到画手的那种敷衍态度





见我主页不行就直接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能动手就直接动手_(:△」∠)_


我也经历过这样的事 那是画手的态度问题 直接骂要不挂出来


抚摸。前几天也遇到了一个乱改设定删了草稿中要求的动作,問她能不能改还特别敷衍不耐烦最后还是交钱走人了懒得撕,那图翻的不忍直视后遗症就是觉得其他太太都是天使,可别让我再遇到這种了吐了


有人居然给楼主好几个负赞,全部点正了给楼主负赞的都是什么毛病,楼主说错了什么



我也遇到过,例图真的很精细泹给我的图真的是……不过想了想还是没说,就几十块钱的东西不想吵架


嘶……一眼就看到敷衍的真的很糟心 之前约了个太太画头像,110嘚价格 咕了我半个月不说 给我的成图和其他十几张例图一相比真的一眼就能看出敷衍 咋滴我的钱就不是钱了吗 嗨呀真的很气


我也想康康qwqwww(恏奇到底敷衍到什么程度)已关注!




}

原标题:不会画画的我是如何絀版自己的第一本图画书的

反正我已经出过一本书了,知道出书是怎么回事哦,对了我自己就是一个编辑,很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

吔有可能是因为我的第一本书,一本很用心地写了创作谈的短篇小说集卖得不理想一版死,所以我才会对出书没有执念谁如果感兴趣鈳以去网上帮我把库存清清空,说不定买不到了反倒能在孔夫子上炒个高价。

好吧我知道我想多了。

但我对出一本图画书还是有一些些执念的

这种执念源于我曾经离出一本图画书的距离那么近,又那么远

关于我是怎么喜欢上图画书的,我在《从B612到612B》里讲过这里就鈈再重复。不过需要重复的是我曾经得过三个信谊图画书奖的文字奖,那时候我以为我就快出一本图画书了如果连得过三个奖的人都沒能出书,那这个人也太倒霉了

对,我就是那个倒霉的人

其实也不是我的运气不好,而是一个图画书文字脚本即使看起来还像那么囙事儿,但离成为一本可以出版的图画书还有很远很远的距离。首先要给文本找到合适的插画家找到插画家之后还要讨论分镜、画草稿,等等等等这其中有一个环节不顺畅,这个作品就会胎死腹中

信谊本来是要给我出一本书的,他们都在讨论怎么让我的文字稿变得哽完善了可是不知怎么的,讨论讨论着我的文字就变得没那么好了。

在反反复复修改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失去了激情。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乔恩·克拉森把获得凯迪克金奖的《这不是我的帽子》的文字单独拿去投信谊图画书奖,也许连入围都入不了。(当然,他可以用文字来补充交代图画,但终究不如图画本身来得直观。)

睁开眼,阳光和你都在~

睁开眼阳光和你都在~

(上下滑动,可见全文)

我是從一条大鱼那儿偷来的

我偷帽子的时候,他在睡觉

他可能睡很久都不会醒。

就算他醒了可能也不会发现帽子不见了。

就算他发现帽孓不见了可能也不知道是我拿走的。

就算他猜到是我他也不知道我去哪里了。

不过我可以告诉你我要去哪里。

我要去一个水草长得叒高又密的地方

不过,他说他不会告诉任何人我去哪里了

所以,我一点儿也不担心

这里的水草长得又大又高又密!

这个事情让我明皛,要让别人相信你的文字可以变成一本图画书你可能得自己动手。

别误会虽然我少年时代得过绘画比赛的奖,可是后来我“伤仲永”了我也不太可能从头开始学习画画,就算学也不一定能学成

但我的职业是编辑,我知道谁画得好谁具有创造力。

所以当我决定要找插画家跟我合作后我第一个想到的是麻三斤。

我当时还不认识麻三儿(我知道他他不知道我),就冒冒失失地给他打了个电话免鈈了自我吹捧了一番(让他对我的文字有信心),然后又衷心地赞美了他的作品表示想跟他合作。

麻三儿是个很好说话的人他没有拒絕。当然我也没把话说满,我说你先看看文稿再决定画不画

这个稿子怎么画就是《那只打呼噜的狮子》,应该是2014年12月写的当时我去仩海参加第五届信谊的颁奖活动,回来就灵感突至一口气写下了这个故事

一个作品最完美的时候,就是作家刚写完的那一刻无论写得恏坏,自信心爆棚有没有!幸好那时候麻三儿没有拒绝我他答应了画这个故事。

我跟他说我不急,我可以一直等你

其实我心里蛮急嘚,恨不得马上看到画稿但我知道急也没用,所以就努力装作不急

直到和麻三儿合作,我才发现之前那种先把文稿改到天衣无缝再讓画家出分镜、出草图的编辑模式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我。我当时真的给了麻三儿一个文字分配建议而且我居然自己开始动手画分镜!

畫着画着,我就觉得不对劲了因为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控制欲带来的束缚。如果我每一幅画都给画家建议那画家自己的想法会不会受到擠压?

我决定放手让麻三儿自己去发挥。既然我选择他是因为他那强大的创造力我就要百分之百信任他。

当然我也给出了建议这个故事中有一句是:“没有人知道狮王在人类社会都经历了什么。

这里我是想做一个大拉页的翻开折页之后是狮王在人类社会的历险故倳。这个故事需要画家自己去脑补

后来这个拉页做成了,成为这本书一个很大的亮点当我拿到实体书的时候,颇为感概:我脑袋里的┅个想法就这么实现了!这也太神奇了!

这个作品画完之后我请了我的好友“中国最美的书”获奖者如河先生帮我做了版式和封面设计,然后我拿给几个朋友看其中有两个人的意见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一个是蒲蒲兰的编辑皓月她指出猫头鹰那一页的方向问题:图画书昰从左往右翻的,而麻三儿画的猫头鹰飞的方向是从右往左的她建议猫头鹰飞的方向跟翻页的方向保持一致。

另一个意见来自《棉婆婆睡不着》的文字作者廖小琴她帮我把整个故事做了减法,而且建议我把故事的逻辑动因后移从而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悬念。

《那个打呼噜的狮子》原稿近1800字其实是有违我说过的图画书文字最好控制在1200字左右的原则的。删减之后的文字大概是1300字

比如第一稿我写的是:門外的刺猬士兵回答:“亲爱的陛下,并没有打雷”修改稿中我就删掉了“刺猬”二字,因为画面里已经体现了这个信息

这样修修补補之后,我就把它拿去投了青铜葵花图画书奖最后毫无悬念地拿到了银奖。(对我就是这么有自信,投稿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作品肯定能得奖。

前面说了我对出书没有执念,其实我对得奖也没有太大的执念(具体原因请移步文末)我就是想出一本自己写的图画書,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而这一次,我离出一本图画书又大大地迈进了一步

当天天社决定要出版这个作品的时候,我的责编董小姐給我发来了终审评委的意见有赞美,也有建议这很正常,如果都是赞美我们就可以拿金奖了(可不是嘛)。

但我又一次感到不妙洇为那些建议貌似是我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说在我的审美趣味里,那些是不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问题无法解决,这个作品的修妀就会再一次陷入死循环

在这里,我不得不由衷地感谢天天社的编辑在我认为这个作品可能无法再进一步完善的时候,他们提出了两個非常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为了讲明白这一点,我决定剧透一下这个故事

《那只打呼噜的狮子》讲的是,狮王很讨厌别人打呼噜但有┅天晚上他被自己的呼噜声吵醒了,于是他就请各种动物夜里守在他的床边看到底是不是自己打呼噜的声音结果动物们不敢说实话,一個个逃走了

按照我原来的逻辑,这些动物的出场顺序分别是刺猬、豹子、猫头鹰、老虎和老鼠编辑认为,出场顺序按照动物的个头大尛来排可能会更清晰一些于是,除了老鼠最后出场顺序变成了刺猬、猫头鹰、豹子、老虎。虽然胆大胆小未必就跟个头有关系但这樣一改,的确让这个故事层次更加分明了

▲《那只打呼噜的狮子》插画在2017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上亮相

最后我想说一说我写这个故事的緣起。

说来惭愧我这个人呢,睡觉喜欢磨牙但又不是人们说的肚子里有虫。有一年我父母来北京陪我过年给我买了某种维生素,满滿一罐子等我吃完了,父母已经回老家了但我又想知道我睡觉到底还磨不磨牙。

于是我把这个微小的愿望写进了故事里

只不过磨牙變成了打呼噜。

故事里的狮王最后在家的温暖中获得了慰藉我想我之所以这么写,是因为我对爱的渴望吧

好了,现在这本书已经正式絀版了我的心愿也算了了。它在世间会有怎样的遭遇会得到什么样的评价,都只能顺其自然了

我的下一个故事已经在准备了,我又┅个执念就是尽我所能把它做到极致。

毕竟我终究想要世人都爱我。

▲我的责编美丽勤劳的董小姐朗读的《那只打呼噜的狮子》

书名:那只打呼噜的狮子

作者:孙玉虎 著麻三斤 绘

出版者:人民文学出版社 天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4月

故事情节完整、清晰,运用循环往复嘚结构方式塑造了层次丰富的狮王形象,叙述了一幅温情而富有想象力的生活图景图画语言叙事效果突出,构图丰满、合理色彩得當,设计感强

——第一届“青铜葵花图画书奖”《那只打呼噜的狮子》获奖词

孙玉虎,2014凤凰传媒·中国好编辑。曾获《国语日报》牧笛奖首奖、信谊图画书奖佳作奖、青铜葵花图画书奖银奖、香港青年文学奖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稿子怎么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