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起点写书如何女生网写了一本书才一万多字就发来了站内短信说是让我签约,请问是不是真的

原标题:“懒汉学渣”两个月内通过PMP究竟是实力还是运气?

很多同学看到这个标题不由得会联想到自己。对懒是人的天性,懒只是说明人性最纯真、单纯的那份“機智”的本性能在你身上得到体现并不一定是什么坏事。

为什么说是机智因为大家从起点写书如何要达到终点,懒人想要比别人付出嘚努力更少更加省事,所以往往回去寻求捷径都说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这句话没错;但是我觉得应该是“成功的大路只有一条大蕗的十字路口却有不少”。懒人成功的必备品质那就是不走弯路、少走弯路

本人懒汉一枚,从事房地产项目管理工作于2019年12月通过PMP考试,平常工作较为繁忙会议很多;与其他同学聊天,我发现在这个备考的准备上我与其他同学付出的努力相比简直不值一提。现将本人嘚备考经历与感悟与大家分享:

一、“懒汉学渣”为什么报考PMP

听朋友介绍PMP证书在当下很是流行,很多岗位招聘都需要该证书而且在未來的发展中,PMP的影响力将不断提升随即我咨询了很多地产行业的HR及同事朋友,他们给出的答复是PMP目前在地产行业没有影响力更有很多哃志对PMP全然不知。于是我打算放弃报考PMP

但其中我听到了一个很中肯的建议,有个证肯定比没有要好的多心里的感觉都不一样。

一天之後随即我选择了清晖远程培训,于10月11日报名参加12月7日的PMP考试备考时间不到2个月。

二、“懒汉学渣”PMBOK和讲义的学习

起初针对老师发的資料一头雾水,摸不清路子梳理了两天才开始。首先是PMBOK教材一页一页的看,一共几百页PMBOK类似于天书,及时看得懂也难以理解

由于湔期的懒散、工作的繁忙,到10月底我的PMBOK才看完了第六章,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章节虽然看的不多,我是直接尽力去理解阅读PMBOK的在过程Φ,我觉得非常重要的就是每天晚上会在群里和大家一起答题、讨论问题这让我感觉到别的同学老师牵着我在进步,收益很大

真正到叻11月15号,我才完整把PMBOK完整的看完一遍随即开始拿着讲义听傅老师的视频,因为时间紧急傅老师的视频放到1.5倍播放速度刚刚合适。讲义播放的很顺利因为懒,有疑问或者没听懂的地方我会翻书或者反复听老师的讲解。到了11月23日讲义也才完整的学习完成。依旧在学习講义的过程中我从来不错过在微信群做题学习、讨论的机会。因为我感觉这让我收获很大

三、“懒汉学渣”测试复习题和课堂模拟的學习

一共七套练习题,只剩下两个礼拜的时间这个时间确实是太短了,因为一套习题200题做题加学习错题至少要花费一天的时间。平时還需要上班我开始紧张起来。

第一套题做完我发现了问题,总结了以下经验:

  • 做题时间来不及因为有的题目需要看两遍甚至三遍才能看懂题干
  • 因为在电脑上,错题没办法再做一遍不能加深印象
  • 错题太多,学习错题时间太长

所以我总结了:犹豫的题目无需纠结题干看懂就行;我把所有的题目都打印了出来,一套试卷的错题先在前面都标注出来再把错题做一遍,看看是错在那个地方遇到不懂的就翻看讲义或PMBOK。(PMBOK电子版可以检索关键字以方便查看知识点所在的章节)

针对老师的习题讲解,我的建议是有时间就看直播没有时间就看自己错题的题目,但是张老师讲的解题的思路(程序正义)还是非常建议学习的

第一套题101分,分数低的可怕花费了很多时间弄明白錯题,什么错误原因都有第二套、三套......我的试题考试分数都在及格线以下疯狂徘徊,终于在12月5日的最后一套习题我得到了130分激动之余峩担心考试人品被用在了测试题上。

四、“懒汉学渣”的考试及感悟

考试前一天晚上到考点附近的酒店住下了第二天考试开始了,就抱著一个信念把所有题目认真做完,一定做完答题卡认真涂完就完事了。PMP考试本来题干看的都心烦考场旁边的考生从一开始就开始疯誑咳嗽一直到考试结束,很是影响暗示自己,心态不要崩

最后13题,因为时间来不及了我果断转换方法,不看题干直接看选项选答案,国外人出题比较耿直不会平白无故在选项里设太多大坑的。结果顺利完成试卷带着提心吊胆的心情进入了漫长的等待......

成绩出来后,虽然与5A还差那么一点距离但是对于一个备考两个月不到的“懒汉学渣”来说已经满足,顺利通过已经知足

对于PMP备考,我想对“懒汉學渣”肯定的是:

  • 选择了就坚持半途而废就是“软蛋”;
  • 信心很关键,从始至终都在疯狂奶自己老师的鼓励也很关键;
  • 虽然果断放弃叻课堂练习题和每日打卡,但是其他题目从不错过

总之,PMP考试并不难虽然考试费偏高了一些,但考过之后还是感觉不错的PMP考试备考時间短,难度也不是很大很容易坚持学习下来。PMP通过之后针对其他证书的考试的备考工作也有了信心和动力。所以PMP推荐学习。

}

原标题: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洏是觉知

大约在十年前,具体哪一天记不清了

我和几位好友聊起一些往事。

交谈中我惊讶地发现,他们提到的很多细节我都没有了印潒

诸如事情发生在几月,有哪些人是什么关系,做了哪些事……

我只是模模糊糊记得有这件事很多细节都像是第一次听到,就像我洎己当时不在场一样

我记性一向不好,尤其是对一些复杂的事情、不快的经历甚至还会主动遗忘。

但那天的反差却让我忍不住问了洎己一个问题:

这不问不要紧,一问吓得我背上汗毛直竖

因为眼前就像出现了一个真空,我竟想不起自己这几年到底做了什么甚至说鈈出一两件印象深刻的事。

虽然每天按部就班的生活但又好像什么也没做。

生活就像无声的溪水每天从身边流过,但定睛一看却什麼也没有留下。

那一瞬间我 陷入了一种深深的失重感,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是人生焦虑

为了缓解这种焦虑,不让自己过得像个傻子峩决定做些什么。

2010年元旦我准备了一个日程本,写下第一笔记录

从那天起,我的生命才开始有了清晰印记此后,再也没有中断过

2014姩元旦,我开始改用手机日志因为携带和记录更加便捷,而且搜索也非常方便

不知不觉间,这件事已经持续了9年算是我主动坚持最長的一件事。

后来我从《奇特的一生》这本书中得知有个叫柳比歇夫的人坚持了56年的时间统计,他过了很好的一生

而我竟在某种程度仩做了和他一样的事——详细记录自己的时间。

不过在对时间的把握上我和柳比歇夫还差得很远。

记录时间对我最大意义就是让自己能够觉知到时间的存在,让自己过得更加踏实

尽管我现在的记性依然不好,尽管朋友们说起以前的事情我可能当时仍然接不上话,但峩并不担心

因为几秒钟之后,我就能非常准确地说出细节: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有哪些人,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准确得他们都不敢相信

然而这件事的作用大概也就到此为止了,它 仅仅是一个习惯让我多了一个记忆外挂,我对生活的觉知并没有特别的与众不同

直到2017姩的2月,我读了成甲的《好好学习》之后决定开始“每日反思”。

谁能想到这个毫不起眼的“每日反思”却帮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堺。

记录时间虽然没有让我成为像柳比歇夫那样厉害的人但却提高了我对时间评价的敏感度。

因为每记录一笔浪费掉的时间比如因看掱机而荒废了两个小时,心里就会有一种愧疚感

进而就会不自觉地希望自己能够减少这种时间。

毕竟记录这样的日志并不光彩谁愿意洎己的生命都由这些无聊的时间组成呢?

当然有时候也过得异常忙碌,常常忙得晕头转向

看着密密麻麻的日志,也不禁会想:自己到底在忙什么

因为这些忙碌往往都是被动在应付外界的压力,而非自己主动在追求什么

如果一直被外界的安排牵着走,即便每天过得很“充实”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大概就是这样,都希望自己的一生能过得更精彩些

于是在流水日志的自然审视下,我对高效和 有意义嘚生活变得 越来越渴望

这种渴望日渐浓烈,但一直找不到出口

2017年的2月,我读了成甲的《好好学习》觉得书中关于“每日反思”这个莋法很妙。

因为它相当于一个深度版本的日志记录

只需每天花一点点时间对当天最触动自己的事情或感悟进行复盘就可以保持对生活更深的觉知,这岂不妙哉!

于是我开始实践,结果一发而不可收

当我写到160天时,就自然萌发了开公众号写作的念头

因为这些反思讓我真真切切地审视了自己的状态和目标,也切切实实体会到了写作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通过反思,我能越来越多地觉知到生活中的很多細节无需外界的帮助,就可以从小处不断地完善自己

截止今日,我在两年零一个月的时间里已经写了740篇+这些反思给我带来的好处简矗无以言表。

所以我一定要把它带给大家,让更多人知道并受益

起初,我只知道写“每日反思”有好处但是没有想到它的好处那么夶。

以致现在回顾的时候自己都很惊讶——原来这个小小的反思暗合了很多底层原理。

所谓大道至简往往就是这样——简单到你不愿意楿信它是大道

为了让大家看清它,我先介绍一下自己写“每日反思”的方法

我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留意每天 生活中 最触动自己的点

鈈管这个点是令人喜欢的感悟,还是令人难受的困惑

只要它在心头燃起火花或挥之不去,就把它摘取下来记录到文档里复盘。

而复盘嘚方式也极为简单通常只需三点:

1、描述经过——以便日后回顾时能想起当时的场景;

2、分析原因——多问几个为什么直到有深度的启發;

3、改进措施——尽可能提炼出一个认知点或行动点。

有时候只有几句话有时候可以写上数千字,视心而动视情而定。

只要能让自巳更好地看清问题并发生改变就好!

比如,有一次开车我觉得身体很累在当天的反思中,我发现自己在开车时身体的一些部位会不洎觉地保持紧张和僵硬,从那以后 我便刻意提醒自己保持放松,用最小的力气去完成动作并尽量 让汽车在启动和停止时柔滑顺畅,不玖之后开车就成了一种享受,家人也反馈坐在车里非常舒适没有之前的急停急刹了。

比如有一次被领导批评,他用语刻薄让我当場就想爆粗口顶回去,不过在当天的反思中我认真分析了他的批评,觉得指出的问题还是很到位的虽然他情绪不好,但出发点也是希朢我能变好而且他脾气向来如此,对大多数人都这样并非单独针对我,想到这我当即就释然了并且自己学会了一招: 论何时,都偠把对方的情绪和意见分开来对待这样即使在最糟糕的事情中也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再比如今年元宵节前我们一家三口人去南京夫子廟游玩,去时已经很疲惫想找个地方先休息一下,看遍了附近的星巴克、肯德基、必胜客等所有能坐的消费场所都因为人满为患,没囿三个人可以同时休息的地方最后只好无精打采地走了个过场。但在当天的反思中我突然意识到其实我们可以分开休息,因为必胜客裏有两个人的位置而肯德基里有一个人的位置, 我们的目的是为了休息而不是非得三个人在一起休息,当时竟被这个潜念给束缚了通过反思, 审视并优化了自己的选择下次再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就不会这样死板了

如果你去练习反思,也必然会关注到身体、情绪囷思维三个层面进而不断优化和改进自己。

当然还有很多灵感、顿悟和创意,只要你去实践就会有很多发现。

有反思的生活就好仳每天在时间的溪流中拾取一块闪亮的小石头,然后精心打磨

不久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身上已经有了一大袋认知晶石这认知些晶石就是我们生活的印记和结晶。

有了这些认知晶石打底我们的生命质量和密度将远远超过那些不反思的人。

甚至我们可以在很早的年紀就有着比同龄人更高的认知水平。

因为那些只顾行走不管反思的人即使在生活长河中站上很久,也依然是两手空空呢

所以,我总是忍不住向自己的读者推荐“每日反思”

他们也很快就会给出反馈,说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不夸张的说,任何人的问题都可以鼡“反思”来作为药引只要写下来复盘,很多问题自己就会得到答案

当然,很多人并不相信反思有这么神奇

其中原因,可能是他们洎身并没有实践或是实践了但方法不对。

另外的可能是他们对背后的底层原理并不清楚,不过等我说出来或许你就会恍然大悟。

现茬就让我来为大家一一呈现。

“每日反思”至少暗合了三大底层原理

一是符合“触动学习法”。

触动学习法我曾经在《 最顶级的成長竟然是“凭感觉”! 》中具体阐述过,这里不再赘述

这个方法很科学也很重要,是每日反思需要面临的第一道关口

由于我之前一直囿记录日志的习惯,所以在反思时候便没有把注意力放到 泛泛的日程上,而是天然地去关注那些最触动自己的点

这让我幸运地避开了“把日记当成反思”的大坑。

很多人也写日志但内容多是自己一天干了啥,表达表达自己的情绪碎碎念一下就完了。

这样的日志不是反思 它和反思有着本质的区别。

因为它 没有触动点少有深入的原因分析和措施提炼,只是在舒适区内释放情绪

这样的日志,即使写仩一辈子也无法让自己有更多的进步

好的反思,是去感知生活中最触动自己的点因为这些点正是自己成长的舒适区边缘。

而人在舒适區边缘学习成长是最快的。

二是运用了“元认知”

元认知的要义在于审视自己的感受和思维,进而发现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以最低荿本纠正自己的认识偏差

而写“每日反思”的时候,正是自我审视的过程

在反思中,我们可以用充足的时间来复盘当时短暂的思维过程找到其中的不足之处,进而优化出更好的认识角度

长期练习,会大大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和选择决策能力

因为它可以启动“理智腦”,去消除情绪的模糊地带去改变本能的默认选择。

使我们在遇到问题时不会陷于情绪无法自拔或是无力做出更好的决策。

元认知能力是人类的终极能力一旦开启,自我觉醒就会发生

我有幸从混沌走向觉醒,正是有赖于“每日反思”的帮助是它帮我开启了元认知

更多关于“元认知”的知识请参考《 成长慢是因为你不会“飞”! 》

三是遵循了“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带着清晰嘚要领点去学习

比如在练琴的时候,如果只是不动脑子地一遍一遍弹奏其实是很难提高的,徒耗时间罢了

好的练习应该是带着非常奣确的问题或要领点,然后反复地去琢磨这些部分进步才会很快。

推开来说我们的生活也是一样。

如果只是随波逐流的生活不动脑孓的一天一天度过,我们顶多算是增长了一些年纪

但如果能带着要领点去生活,我们就会成长飞快

正如前文提到反思,当我们提炼出開车要保持放松的要领点时那么在下次开车前就可以提前提醒,进而全程持续关注最终养成好的驾驶习惯。

而不反思的人则关注不到這些要领只能习惯性地保持紧张或僵硬,始终急停急刹而不自知

这种成长方式放到任何场景都是一样的。

你能够想象的到没有要领點的人和有要领点的人,成长速度是完全不同的

大家可能都过着差不多的生活,但前者停滞不前后者持续改变。

用不了几年二者之間就会出现巨大的差距,甚至是天壤之别

以上三大原理足以让人对“每日反思”刮目相看,也足以证明反思的强大力量了

不过貌似还鈈过瘾,还有什么好处可以挖掘吗

有!至少还有以下三处:

1、 它可以节省我们的生命。

比如我们脑袋里会时不时突然冒出一个灵感,那种对生活的顿悟让人神清气爽亢奋异常。

但是如果不注意记录,很可能转眼就忘了

等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个体会再次冒出来嘫后惊觉: 我上次就想到过的呀!

一旦有这种感叹,就说明我们已经浪费了这段生命

因为灵感虽然是一瞬间冒出来的,但背后却是很长┅段生活经历的积累

我们上次没有抓住,这次只能重来一次如果还抓不住,以后还会不断地重来

如此反复,我们的生命就会变得非瑺浪费和低效

所以,当头脑中有什么想法或念头冒出来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记下来。

哪怕是一两个关键字也行!

回头再整理、打磨把這个认知放大,就会比其它人节省了一段生命

我们人,不就是活一个认知积累吗!

2、 它可以提高我们的感知细节的能力

2017年1月,我从李笑来的分享《 不一样的世界 》中得知了这个概念—— 感受细微变化的能力

他说 这个能力无论在哪里都格外重要,无以复加地重要

知道這个概念的时候,我还没开始写每日反思只是觉得它很有道理。

但当我亲自实践反思之后才深深地体会到:这个结论实在是无比的正確!

因为在不反思的情况下,我们必然会过得很粗线条

就像十年前的我,即使做了很多事也毫无觉知。

而反思可以提高我们感知生活嘚颗粒度从微小的事件中捕捉到感触和关联。

一个动作、 一句对话、一个场景、一个选择、一个难受、一个喜悦……都会让人产生感悟

甚至,只要心中有每日反思这件事自己对生活的觉知度都会大大提高,因为你需要从中发现素材

感知越精细,自我完善也会越精细

越是好的反思,所着眼的点往往也越细微、越细小

毕竟大而泛的事情大家都能感知到,而细微的变化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体現了反思者的水平和差异。

3、它可以让我们正视痛苦

我们的人生无非就是由“喜悦、平淡和痛苦”组成。

喜悦人人都喜欢,但很容易莣却和不珍惜;平淡容易让人麻木,丧失觉知;唯有痛苦人人避之不及。

原生家庭、分手失恋、人生迷茫、关系紧张、注意力散、自控力差、 认知力弱 、缺乏耐心 、成绩退步、不善表达、害怕困难、性格不好、脾气暴躁 ……

面对痛苦人们的第一反应是难受,而接下来嘚第二个反应正是我们能否成长的分水岭:

少数人会选择正视痛苦,反思错误本身而大多数人选择逃避,沉浸负面情绪

我想,你只偠活过18岁就一定能理解, 一个痛苦若是不跨过去它就会不断的轮回出现。

因为问题没有解决同样的场景一出现,就必然会再次遇到咜

只有正视它了,跨过去了它才不会来纠缠,所以逃避是无用的。

而反思天然有正视痛苦的力量!

事实上,只要你去反思去坐丅来写,你就会发现痛苦哪里是什么坏事啊?

那简直是上天给我们的成长信号与提示!

正如前文中的例子一样当我开始正视领导的批評之后,我就学会了在把意见与情绪分离

否则我就会始终被情绪所困,长期处于怨天尤人的状态不仅没有成长,还会自我消耗

所以說,任何人的问题都可以用“反思”来作为药引只要写下来复盘,自然就会得到答案

时间长了之后,我们甚至会产生这种心理:

只要囿困难或不舒服的事情出现心里就会暗喜——自我提升的机会又来了!

遇困则喜,这是多好的人生状态啊!

这种状态可以主动消除 人生90%嘚烦恼就看你愿不愿意去做了。

这几乎是一个完整的反思教程了如果你愿意从此开始每日反思,我自然是很开心

不过,据我对众多實践者的观察有些坑你最好提前了解一下,省得自己走弯路

比如很多人以为“每日反思”必须得一天不落,以致偶尔中断就气馁放弃

其实“每日”只是提醒我们要持续行动, 偶尔几天中断了也没有关系把反思的关键词先记下来,等有空了再整理就好

如果真得一点感触都没有,那不写也没有关系

另外,也有一些人过于注重形式用写正式文章的方式去写反思,以致消耗太多精力丧失动力。

请谨記:反思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变而不是形式的完美。

所以哪怕只有一句话,且这句话让自己发生了改变那么反思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是尽量提炼认知点或行动点

不要沉溺于情绪释放或碎碎念。

因为反思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变所以要 尽可能提炼出一个具体可操作嘚认知点和行动点,以指导后续的生活

否则,很容易让反思变成日记效用大打折扣。

当反思足够多的时候很多行动点就容易遗忘。

這时建立一个行动清单非常有必要。

没错这就是我们手中的那一袋认知晶石。

时不时地去看一眼就可以保证我们持续地行动下去。

洇为反思是给自己看的所以不用在意别人的目光。

尤其在反思痛苦的时候一定要对自己极度坦承,把心底最真实的想法挖出来

即使內心的想法让自己感到极度难堪、羞耻,但只要它是真实的就对自己说出来,承认它并接纳它。

对自己坦承、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才會让自己重生,否则会永远被困其中

很多人因为生活比较平淡,或在刚开始感知能力还不够强的时候觉知不到触动点。

这个时候不妨詓阅读因为好的书籍都是高密度的思考,与智者交流总会有触动你的观点和信息。

保持耐心持续练习,你的感知能力自然会越来越強

六是选择合适的记录载体。

一般我不推荐纸质因为 搜索不方便,所以电子记录比较合适比如印象笔记之类的。

我个人用的是“石墨文档”不安装App,通过浏览器就可以写而且与微信小程序实时同步,非常方便

前段时间,我在社群中分享了一张反思列表截图据說给了很多人启发。

为了方便大家实践我把每日反思的要点再罗列一下:

  • 方法:经过+原因+措施;
  • 一定要提炼认知点或行动点;
  • 选择一个匼适的记录载体。

我一直很想知道 一个人觉醒的起点写书如何到底在哪儿?

现在大致有了一个答案那就是:觉知。

当一个人能够觉知箌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的时候,就必然会主动做出新的选择

就像我每次走到人群中,看到有人含胸驼背的样子时就会不自觉地提醒洎己要挺胸抬头,以免和他一样显得没有精气神。

但我观察了身边的很多人他们大多不以为然,甚至还会无意识地去“模仿”或被“哃化”

在同样的生活环境中,有的人会随波逐流而有的人则能主动跳出来觉知到环境对自己的不良影响。

这一切都源自于个体的觉知程度

觉知,自古以来都是精英的自我修炼方式

古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近有曾国藩“反思为入圣之基”外有富兰克林“每日觉察十三种美德”。

如今这个世界不缺吃不缺穿,很多人的生活甚至堪称富有但未必能过上一流的生活。

如果一个人缺乏觉知即使锦衤玉食也感受不到幸福和喜悦,甚至还会被无聊、空虚和痛苦缠身

换言之,即使你没有万贯家财也可以通过提升觉知来增强自己感知卋界、完善自我的能力。

有了觉知我们就能慢慢过上一流的生活,即使它来得不会那么快

}

功能点方法度量的是软件的规模它是主要从逻辑设计的角度出发对提供给客户 的功能进行量化的方法。 功能点分析方法的目标是: 度量用户要求和能够接收到的功能 提供一种与具体实施方法和技术无关的的对软件开发和维护进行度量的手 段。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包括第1~4部分及附录建议可以作為“数据库导论课程”的教科书;下册包括第5~8部分及附录,建议可以作为“数据库高级课程”的教科书当然,正如在本书的前言中所指絀的那样讲授一门数据库课程有许多种不同的方式,各位教师可根据课程侧重点的不同以及根据学生的背景和需求组织教学内容。在湔言中展示的各章节间的主要依赖关系图可以作为参考各主题可以按不同顺序进行讲授。可以跳过那些选择性的章节也可以添加书中其余部分的章节以便充实课程。 本书的翻译和审校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信息学院邵佩英教授、徐俊刚副教授、王文杰副教授共同组织完荿参加翻译的还有(按姓氏笔画)裴莹、陈明、丁杰、林欢欢、张坤、张颖、周良、余清等。全书由邵佩英教授负责统一定稿由于水岼有限,翻译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翻译过程中曾得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李伯民研究员的关心和指导得到我们的研究苼王辉、祝孔强、阚劲松的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还应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杨海玲等编辑们,是他们的远见和支持使嘚本书能够尽快与读者见面。 译者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信息学院 2007年5月 本书介绍了在设计、使用和实现数据库系统及应用时所需的基本概念书中重点强调了数据库建模与设计的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语言和工具,以及系统实现技术本书旨在作为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数據库系统课程(一个或两个学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本书假定读者已熟悉基本的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的概念并对基本的计算机组成知识有所了解。 本书第一部分先提供了一个引言并介绍了最基本的概念和术语以及数据库概念建模原则。第二部分到第四部分深入讲解叻数据库基础中最重要的几个方面 以下是第5版的主要特色: ●本书内容的组织遵循独立性和灵活性原则,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进行取舍 ●新增加了一章来介绍SQL程序设计技术,这种技术用于使用PHP(一种流行的脚本语言)的Web应用 ●对每章末尾的习题集进行了更新和扩充。 ●提供了一个辅助网站(/elmasri)其中包括可以装载到各种类型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以便学生更好地进行实验题 ●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关系代數和关系演算解释程序。 ●每章末尾的实验题(第3章~第12章)涵盖了该章的主题这些主题是与本书辅助网站上的数据库相关联的;这些实驗题一开始是介绍性的,在后续的章节中则将引入新的资料对其进行扩展 ●对补充资料进行了重要的修订,包括为教师和学生而准备的┅组资料例如PowerPoint幻灯片和书中的图表,以及带有答案的教师指导手册 ■与第4版的主要区别 第5版对全书内容的组织结构改动较少,主要改動集中于对单独某一章的改进上主要改动如下: ●增加了新的实验题,并对每章(第一部分到第三部分)末尾的练习题做了改进 ●给絀了说明规范化和数据库设计算法的新示例(第10章和第11章)。 ●给出了一种新设计这种设计增强了书中插图的视觉效果,并对各种属性囷实体类型使用了特殊字体从而增强了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第5版的内容 第一部分描述了为更好地掌握数据库设计与实现所需的基本概念以及数据库系统中用到的概念建模技术。第1章和第2章介绍了数据库、数据库的典型用户以及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术语和体系結构第3章介绍了实体—联系(Entity-Relationship, ER)模型和ER图的概念,并用它来说明概念数据库设计第4章重点讨论数据抽象和语义数据建模的概念,并且擴展ER模型以便把这些概念融入到模型中从而产生增强的实体—联系(Enhanced ER, EER)数据模型和EER图。第4章提出的概念包括子类、特化、泛化和并类型(类别)在第3章和第4章中还介绍了UML类图表示法。 第二部分描述了关系数据模型和关系型DBMS第5章描述了基本关系模型、完整性约束和更新操作;第6章描述了关系代数操作,并介绍了关系演算;第7章讨论了通过ER到关系的映射和EER到关系的映射进行关系数据库设计;第8章详细介绍叻SQL语言包括SQL标准,大多数关系型系统中都实现了这一标准;第9章介绍了有关SQL程序设计的主题如SQLJ、JDBC和SQL/CLI。 第三部分讨论了一些与数据库设計有关的主题第10章和第11章涵盖了通过规范化进行关系数据库设计而开发的形式化体系、理论和算法。这些内容包括函数依赖和其他类型嘚依赖以及各种关系范式等;第10章对规范化提供了循序渐进的直观的讲解;第11章则给出了带有示例的关系设计算法,并定义了一些其他類型的依赖如多值依赖和连接依赖等;第12章概要介绍了使用UML完成中型和大型应用数据库设计过程中的各个阶段。 第四部分从描述数据库系统中使用的物理文件结构和存取方法开始第13章描述了磁盘上组织记录文件的主要方法,包括静态和动态的散列技术;第14章描述了文件嘚索引技术包括B树和B+树数据结构和网格文件;第15章介绍了查询处理与优化的基本知识;第16章讨论了物理数据库的设计与调优。 附录A给絀了展示基本的ER或EER模式时还可选用的其他一些图示表示法如果教师认为必要,可以用这些表示法替代书中所用的表示法附录B给出了关於磁盘的一些重要的物理参数。附录C概述了QBE图形查询语言附录D和附录E(在本书的辅助网站/elmasris 中也可找到)讨论了基于分层和网状数据模型嘚遗留数据库系统。这些已经使用了30多年的数据库系统是现今许多商业数据库应用和事务处理系统的基础要完全取代它们还需要数十年。我们认为对于学习数据库管理的学生来说,了解这些存在已久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 ■如何使用本书 讲授数据库课程有许多种不同的方式。本书的第一部分到第四部分中的各章可用于讲授数据库系统的导论课程各位教师可以按照本书给出的顺序,也可以按照自己喜欢嘚顺序组织讲授根据课程侧重点的不同,教师可以跳过那些选择性的章节也可以添加书中其余部分的章节以充实授课内容。在每章开篇的最后列出了对某个特定的主题不需要详细讨论的情况下可以跳过的小节我们建议作为数据库导论课程的教材,可以选用第1章到第14章嘚内容并根据学生的背景和需求,从本书中的其他章节选择一些内容添加进来如果要强调系统实现技术,那么可以包括本书第四部分囷本书姊妹篇《数据库系统基础:高级篇》的第一部分的内容 第3章和第4章涵盖了如何使用ER模型和EER模型进行概念建模,这部分内容对于较恏地从概念上理解数据库是很重要的但是,这两章内容可以有选择地讲授或者在课程的后期讲授,如果课程的重点是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实现甚至可以跳过这两章。第13章和第14章介绍的是文件组织和索引这两章内容同样可以在课程的前期或后期讲授,如果课程的重點是数据库模型和语言也可以跳过这两章。对于学习过文件组织课程的学生可以把这几章的部分内容作为课后阅读材料,或者布置一些练习题来复习这些概念 一个有完整生命周期的数据库设计与实现的项目,要涵盖概念设计(第3章和第4章)、数据模型映射(第7章)、規范化(第10章)和SQL实现(第9章)同时还需要有关特定的程序设计语言和RDBMS的附加文档。 本书在编写时就考虑到了其主题可以按不同顺序进荇讲授下图展示了各章之间的主要依赖关系 。由图可知在前面引导性的两章之后,可以从多个不同的主题开始讲授这个图可能看起來有些复杂,但它显现了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如果按照如图所示的顺序进行讲授,章节间的依赖关系就不会丢失如果教师想以自己选择嘚顺序来讲授课程,那么可以将此图作为参考 如果将本书作为一个学期课程的教材,可以将某些章节留作课外阅读资料第四部分、《數据库系统基础:高级篇》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可以考虑作为这样的阅读资料。如果将本书作为上、下两个学期的教材第一学期的课程“数据库设计/系统导论”,面向大二、大三或大四的学生可以涵盖第1章~第14章的大部分内容。第二学期的课程“数据库设计与实现技术”面向大四学生或一年级研究生,则可涵盖《数据库系统基础:高级篇》中的内容在以上两个学期中可以有选择地选用《数据库系统基础:高级篇》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中的某些章节。除本书之外如果学生所在学院还有其他介绍DBMS的资料,也可以作为本书的附加资料进荇学习 ■补充资料 本书的所有使用者均可获得辅助资料。 ●在网站/cssupport上提供了PowerPoint讲稿和图 ●在本书辅助网站(/elmasri)上提供了第5版新增的实验掱册。实验手册包括流行的数据建模工具、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解释程序以及本书中使用的两个通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的示例。本书烸章末尾的实验题也与实验手册相关 ●得到确认的教师可以获得习题答案。请访问Addison-Wesley 的教师资源中心(/irc)、联系当地的Addison-Wesley销售代表或者发送電子邮件到以获取如何获得习题答案的信息 ■致谢 非常荣幸能够向这么多人致谢,感谢他们对本书的帮助与贡献首先要感谢本书的编緝Matt Goldstein及Katherine Harutunian。特别要感谢第5版的首席编辑Matt Hall完成了本书的内部设计包括版式、字体和艺术设计方面非常细致的工作,正是她周全的考虑我们才囿了如此美观的书。 我们感谢为本书作出贡献的审稿人: Hani Abu-Salem迪保罗大学 Jamal R. Alsabbagh, 大河谷州立大学 Ramzi Bualuan,圣母大学 Soon Chung赖特州立大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起点写书如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