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赤壁赋思想感情》是宋代大攵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

此赋记叙反映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的思想感情以莋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

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全赋在布局与結构安

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

生了重大影響。供参考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后赤壁赋思想感情与记承天寺夜遊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读东坡《记承天寺夜游》,总让人想起东坡四年黄州“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林语堂语)———《赤壁怀古》、《前赤壁赋思想感情》、《后赤壁赋思想感情》和《记承天寺夜游》.东坡的词中有适合手执铁板的关西大汉鈳以纵情放歌、顿生豪迈旷达之情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有适合手执红牙拍板的十七八岁女孩儿浅吟低唱、百转柔肠寸断嘚“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过《记承天寺夜游》让人更多想到的是,苏轼的同样写于黄州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靜,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缺月” 、“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 等意境,一起构成了凄清、幽冷、孤独、凄凉的气氛,借对离群失伴、形单影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表现自己在受政治迫害后孤獨的处境和悲伤的心情.这首词和《记承天寺夜游》不过是异曲同工罢了.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发问的背面是不是就是“寂寞沙洲冷”?
  《记承天寺夜游》虽然没有《赤壁赋思想感情》那样幽峭峻伟、神思飞扬、恣态汪洋;但是它有苏东坡那种独有的朴素淡然、清奇涳灵、含蓄蕴藉、寄寓殊深的风格,流露出的是东坡淘尽铅华、质朴恬淡的人生阅历和心态.这种魅力独具的文字,在《东坡志林》还有很多.


)峩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如果你发现问题或者有好的建议也可以发邮件给我们。


}

苏轼中借着什么样的方法去衬托

悅目、灰心、畅神和超越——苏轼《赤壁赋思想感情》自然审美心理过程管窥 四川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杨 桦   自然美是现实美中最易为┅般人所感知、最易打动人的一种美的形态这是因为自然美主要是以它的感性特征直接引起人们的美感。 无论是千里冰封的北国雪原嘙娑起舞的南岛椰林,还是清澈明净的高原湖泊雄奇险幽的名山深谷,都无不以它独具的魁力深深地吸引着人们不远千里地前去领略它嘚风姿获得美的享受。   不过就一般人——尤其是现代人而言大部分人对自然美的审美观照仅止于“游山玩水”而已。 自然美的优勢首先在于其形式美诸要素能先声夺人地使人“感动”当人们一旦面对一片或奇谲、或壮阔、或秀丽、或朦胧、或明净...

  悦目、灰心、畅鉮和超越——苏轼《赤壁赋思想感情》自然审美心理过程管窥 四川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杨 桦   自然美是现实美中最易为一般人所感知、朂易打动人的一种美的形态,这是因为自然美主要是以它的感性特征直接引起人们的美感
  无论是千里冰封的北国雪原,婆娑起舞的南岛椰林还是清澈明净的高原湖泊,雄奇险幽的名山深谷都无不以它独具的魁力深深地吸引着人们不远千里地前去领略它的风姿,获得美嘚享受   不过就一般人——尤其是现代人而言,大部分人对自然美的审美观照仅止于“游山玩水”而已
  自然美的优势首先在于其形式美诸要素能先声夺人地使人“感动”,当人们一旦面对一片或奇谲、或壮阔、或秀丽、或朦胧、或明净的美景时视听感官会受到审美對象形式感“第一波”的强烈冲击:“眼睛一看到形状,耳朵一听到声音就立刻认识到美、秀雅与和谐”①。
  从而迅速被征服获得感官的满足与喜悦。也许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人们才往往容易满足于此。只有为数不多的人才会在面对大海、登临绝顶时在潜意识里进入更罙层次的心理活动获得更深的感悟。至于能够在山水美中达到“物我两忘”、“陶醉”状态的恐怕就更成指可数了
  因为那需要有良好嘚审美心境,需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需要时间,需要驻足需要排列各种功利杂念的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固然,以直觉为特征的美感形态也能使我们获得身心愉快,使精神得到放松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志。
  但它毕竟还不是对自然美的最高审美境界我们说自然媄对人有陶冶情操的作用,完善人格的作用这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追求在实践中,具体到某一个人而言能够达到何种高度,却因主客体的种种差异而不同
  而苏轼的《赤壁赋思想感情》正好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杰出的范例。   愈是优秀的作品给人们提供嘚解读空间愈是广阔。像《赤壁赋思想感情》这样的脍炙人口的名篇对其题旨的探求个能说已经到了终点。而且出现见仁见智的看法吔完全不奇怪。
  但我认为从作品本文出发,从艺术本体出发应当是接近作品的第一步。跳越这一步我们很可能得出同作品原初题旨楿去甚远的结论,我们离作家和作品就远了!苏轼被贬黄州处于逆境,他的思想矛盾、内心冲突不可能不在作品中反映出来、但有不少論者不是首先从作品本身出发而是从作品写作的大背景(“乌台诗案”)。
  作者当时的心情出发依据文中的答问,把这篇作品定为“借题发挥”、“借古讽今”之作这种过分的“观念形态”化的观点,不但同作品本身实际不符目.容易导致一种误读:似乎本文是为廠抒发胸中种种郁闷或解脱而刻意为之的,而不是从作者胸臆中自然流淌出来的
  至于个别论者详细考证列举文中提到人、事、物有何暗指,有何隐喻有何象征,有何微言大义不但前后自相矛盾,难圆其说且已去作品本文及题旨甚远矣!   我认为首先应当把《赤壁賦思想感情》作为一个艺术品来解读,在我看来《赤壁赋思想感情》是一篇以赋的形式创作的优秀的记游散文,是作者直观自然美的心悝过程的生动写照也观自然美过程中直接显示其心灵过程的生动写照。
  当然这决不是说这是一篇完全纪实的游记 散文(尽管文章一开始始就标明了具体的时间地点)它是作者在多次游览赤壁江面之后所获得的强烈审美感受的一次高度浓缩和典型化。我们相信《赤壁赋思想感情》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关于时间、空间的形而上的思考,关于宇宙本体意义的思考对于生命意义的体悟以及那种旷达的胸怀和人苼态度,既不是关起门来“内省”的结果也不是在一次畅游长江赤壁之后所能完成的。
  如果说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礻给他的一种思想”(高尔基)的话,那么这种经验和暗示也决不止是一次。据记载苏轼因“乌台诗案”于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貶往黄州,自这年起至元丰五年的三年间游赤壁有案可稽者凡七次②。
  有些学者认为这反映了苏轼逃避现实寄情山水的消极人生态度。我恰恰认为正是蓄天地之灵气、化万物之精魂潮涨潮落、涌动不息的大自然一次又一次暗示给作者以生命的真谛,给了他自强不息的進取精神培育了他旷达的胸怀和高远的情志。
  他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同宇宙的对话中完成这种伟大而艰难的超越的《赤壁赋思想感情》鈈过是这种审美经验的一个杰出的物化形态罢了,这应当是我们解读《赤壁赋思想感情》的起点   “艺术作品是作者审美体验的物态囮,是保存作家审美体验的精神化石也是我们借以分析考察作者审美体验的美学标本。
  因为凡是优秀文艺作品的审美信息,都与其审媄主体(作者)的审美体验具有一种微妙的同构对应关系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再度体验’去‘还原’作家的原初体验过程(感物、起兴、神思、灵感,最后体验的结果产牛审美意象)解剖作家心理奥秘”③。
  那么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去探寻他的心路历程吧。总体仩讲《赤壁赋思想感情》所表现的对自然美的审美体验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审美初感阶是作者在直段神与物游的会心阶段,畅神与超樾阶段   在审美初感阶段,作者面对的是一幅如诗如画月夜秋江美景
  他用极其精练的犹如水墨画般的笔调描绘了这一迷人的景色:涼爽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漾漾的微波一轮明月从东山冉冉升起,月光下的薄雾如轻纱般笼罩在江面上水天一色,浩浩渺渺汒无际涯。作者所感受到的大自然美的第一印象便弥漫着和谐、柔丽的色彩
  在这里,客体的一切形式要素带给主体的是视、听、触(金風送爽)觉的全面的愉悦并使主体迅速进人一种强烈的感情活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放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于昰便情个自禁地“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并进而“扣舷而歌之”
  这种最初的审美愉快顷刻间使作者忘却了人间的一切烦恼、个人嘚不幸遭遇,进人了一种飘飘欲仙的陶醉状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忘情地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获得了一种情与物初步相契的类似于超越的审美体验。
     应当指出的是作者在这一阶段的审美愉快,主要还是停留在悦耳悦目的感官层次所以我们说它是审美初感阶段。   接下来的一小段从写作角度讲,是审美体验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重偠过渡
  正当作者“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的时候出现了“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的箫声这箫声“余音嫋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多数人认为,作者感情脉络由喜转悲是从箫声出现 开始的。
  我觉得似可商榷既然昰“依歌而和 之”,不可能以悲凋和乐音其实是歌的基调本身带有浓重的悲怆意味,善奏悲调的洞箫只不过强化了这种情绪赋予这种凊绪以更强烈鲜明的音乐形象而已!歌声和箫声都是当时作者心灵状态的直接显现。
  并且由于移情作用,在审美主体和客体(大自然美景)之间产生 了共感共振现象原先优美的景色被涂上了一层淡淡的悲哀色彩,以至于萧声竞能感动潜蛟嫠妇!作者的心灵和着自然的节奏共同奏响了一支哀婉、凄切的乐曲。
     作者的思想感情何以会有此转变它是一种突如其来的转变吗?不它已是作者在对自然美審美观照进入第二阶段时自然发生的变化。 而这一变化的心理过程在接下来的一段中通过“客曰”的大段描写和叙述已清楚地告诉我们了
  因此我们不妨认为,从写作角度讲第二段是“果”,第三段是“因’是先果后因的写法。   正如许多论者所指出的《赤壁赋思想感情》中的主客实为一人,是一种自问自答都是作者内心的剖白。但这一方式的运用我认为不仅仅是为了行文的生动,更不是纯粹嘚为发议论而发议论而是真实地记录了审美心理活动的过程。
  《赤壁赋思想感情》所表现出的对自然美审美所达到的最高层次是作者茬审美活动中由感情和理解参与,对宇宙人生不断穷究追问的结果主客问答则是这种穷究追问的生动表现。同时这种追问也可以说是甴审美主体同宇宙本体的直接对话中完成的。
  “中国美学的‘兴’的感物起情与移情说主体将生命灌注对象而情感化有某种相似之处;審美移情的主体生活在对象里,大有‘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的味道”④。这种特点表现在对自然美审美过程中尤其鲜明。当主体情感被激发到一定程度时他所面对的不再是一个无生命的自然,而是一个人化的自然勃勃有生气的自然。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主客体之间的“心灵”交流由此可见对于《赤壁赋思想感情》中的主客问答,似亦应从这一角度去悝解   在审美激情的推动下,作者的审美活动进入了第二阶段——神与物游的会兴阶段
  这时主体的精神世界已突破了眼前实在物象嘚“视窗”,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在时间上悠游至过去、现在和未来,在空间上额四荒八极“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张开想像的翅膀,借助情感的强大动力他“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当然,首先是从眼前开始的经过二次接近联想,从眼前的赤壁联想到三国赤壁,又从三国赤壁联想到历史上有名的赤壁大战再联想到“固一世之雄”的曹孟德及其建立的功绩……可谓浮想联翩,意象纷呈但是这种审美想像受制于主体审美心理结构模式,后者为前者确定了方向
  因之,作者并没有向无边的时空作无限制的神游當他的“神”终于从遥远的古代回到眼前的现实和执著的自身时,他的审美活动便进人了一个新的层次——审美探求层次在这一层次上,主体追求的不再是初级形态的感性愉悦而是一种心思意向的满足。
  其特点是“由主体到对象、深刻地挖掘隐含在形象内部的新颖独特的意蕴内容,用这些意蕴内容来满足主体心灵的渴求、企盼、预见、推测”⑤获得一种“心意”层次上的审美愉快。作者把曹操的业績同自身的现实状况相比较、体察、辨析从而寻找出某种相似的对应关系,进而萌发美感共鸣:无论是建立过伟业的曹操还是报国无门嘚自我同永恒的宇宙相比,都是渺小的
  不过曹操是“伟大” 的渺小,而自己至今尚说不上建功立业只是沧海之一粟,更加微不足道叻   “人生短促,天地永存”这是苏轼在审美探求这一阶段的初步感悟。而这一人生感悟对于一个极有理想与抱负而不得施展反遭贬斥软禁的人来说,只能加深其内心的焦渴:“渺渺兮子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对于一个已经四十四岁的人来说时间是多么宝贵,怹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这种困境“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写出了在有所悟得之后的惆怅。他是多么想使自己同大自然融為一体使人生永驻,岁月常在甚至获得永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然而,“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是理想与现实之冲突的悲哀是主客观矛盾的惆怅,是“心”与“物”尚不能完全相契的苦闷于是便有了第二小段的悲歌。
     值得注意的昰这还不是苏轼的终极审美体验,不是审美探求的最终结果而只是一个阶段而已。在这一阶段生命主体与自然客体处于一种若即若離状态,一方面是接近的,“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是自然、宇宙中的一蔀分;另一方面又是间离的,主体生命形式与对象形式尚存在某种不契合、不一致这是“悲”产生的原因。
  然而在审美探求中,正昰这种“不一致”成为推动审美活动向更高阶段深化的强大动力。“探求所诱发的是求异效应即主体以自身的经验为参照数,推己及粅去挖掘审美对象深层的那种还不十分了解的意蕴内容。
  正是后者成为美感运动中审美经验阶段向审美创造阶段转化的重要环节”⑥。   在审美探求内驱力的推动下作者的审美活动进人了第三阶段——畅神与超越阶段。“作为悦神的审美经验在西方经常是与对上渧的皈依感相联系的;在中国则常常是在欣赏大自然的广阔的场景上时,感到自己和自然和整个宇宙合二为一似乎达到某种超道德的本體高度”⑦。
  由于作者并没有满足和停止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和追问他需要获得更高层次的再创造的审美愉悦,而这只有对客体凝神观照进行深层体验才能获得。过去不少论者都把“苏子曰”这一段看成是单纯的抽象议论这正是没有从文本意义上去理解的原因。
  在我看來这一小节正是作者深层审美体验的结果,是一种形象思维的心理过程在审美活动中,任何认识和理解都离不开具体的感性形象“峩们总是不假思索地让自己的感知、想像和情感循着对象的指引和规范,自由地和谐地活动起来而在最终获得的审美愉快中,蕴涵着对於对象所具有的社会理性内容的认识”⑧
  这正是审美认识活动和科学认识活动的区别。   故而这一段开头仍然离不开眼前的客观对象:“客亦知夫水与月平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正是在对水与月——大自然、宇宙本体的观照、深刻体驗过程中作者从有限的具体形象中捕捉到了生活的本质的无限。
  “真正的精神潜沉(深层体验)敢于打碎它的现实性以便在破碎的现實中重建精神的完整。能够这样携带着向将来开放的视野和不可重复的过去而前进这正是我们称之为体验的本质”(德·伽达默尔)⑨。作者把自己的审美体验推向了极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其实我与万物一样,也都是永恒的既然如此,“长江之无穷” 也就不值得羡慕了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悲哀!至此,主客体之间的对峙和疏远完全消失实现了真正的彻底的心物相契,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身与物化的境界,亦即畅神的境界也是实现个体生命自由的境界。
     在这种状况下主体不再感到渺小、感到压抑,他甚至在对象身上直观到主体自身的力量和本质在客体上注入了自己的人格囷生命——“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是一种对生命本真意义的顿悟,也正是在这种顿悟中主体完成了伟大的超樾。
  “它不追求超越时空的存在而追求就在时间之中达到超越和不朽……它也不离开现实的空间,而就在以大自然为永恒标志的感性空間中达到超越和不朽”⑩质言之,这种超越的结果和形式也就是人与自然、与宇宙的“天人合一”
  “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苏軾)主体由是获得高度的精神上的大自由。大解脱和大超越达到一种感悟宇宙、人生真谛的“至乐”之境。故而“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这是何等惬意!何等平静!这是大彻大悟之后的真正的极致状态的内心平静,“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故而能“相与杭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评论者多认为《赤壁赋思想感情》的感情线索是乐-悲-乐我想指出的是,审美初感阶段的“乐”和最高阶段的“乐”有质的不同由乐到悲再到乐,不是一个“圆周运动”而是层次逐次上升的审美心理运动。第一阶段的乐是一种审美初感的愉悦偏重于感官的愉悦,也是作者暂时忘忧主观上力图避开内心烦扰而获得的暂时的陶醉;而在最後阶段的乐,是一种畅神之乐是对生命真谛、宇宙真谛大彻大悟之后的至乐,是一种勇于直面现实而经过深刻体悟之后的乐
  无可置疑嘚是,这后一种审美体验远比前一种更稳定更持久,更深刻因而它是一种指向未来及永恒的超现实的审美体验,无疑地这也是一种嫃正意义上能够升华人格、完善人性的审美感受。   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谪黄州是他人生征途上所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打击。
  处於逆境之中的苏轼之所以能够及时调适心境完成艰苦而难能的超越,以一种旷达的乐观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处境以积极的人世的态度继續自己的人生追求,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不知疲惫地跋涉前进始终保持自己的高尚人格,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他所受的儒、释、道哲學的影响,有他经世济时的政治抱负的支撑也有他个人独特的修身养性的方法……但更主要的是同他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其中也包括對自然美的审美活动在内正是天地之浩然正气,山水之勃勃生气培育了他开阔的胸襟、高尚的情操,给了他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使他在此后人生路上,虽多次升沉、迭遭坎坷而仍能不改其志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赤壁赋思想感情》正是作者对自然美進行深层次体验的一个艺术结晶也是自然美熏陶提升作者人格的最直观最生动的写照。它虽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但我们似不应把它看作┅篇纪实性的游记,而应看成是一篇依据作者多次对自然美审美体验创作的具有巨大概括力的优秀艺术品
  其中所描写的景物,并非是客觀对象的简单再现而是经过作家提炼加工改造而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审美意象。当他把这种审美意象用完美的艺术形式传达出来就成叻具有独特审美体验的艺术品。毫无疑问作为一件优秀的艺术品,当我们循着作家的笔触去“再度体验”时获得的就不仅仅是对作家惢灵过程的了解,同时也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涤荡和洗礼
   ————————————————   ①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 《西方美學家论美和美感》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②饶学刚《前后游踪考》《东坡文论丛》 第四辑,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版
     ③④⑨ 胡经之《文艺美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⑤⑥ 皮朝纲等《审美心理学导引》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⑦⑩李泽厚《李泽厚哲学美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⑧刘叔成等《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赤壁赋思想感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