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在云南有野生葛根拿去哪里卖 多少钱一斤 还在土里没挖出来

该书已6次印刷发行4.2万册

出版时間:2006年12月1日

侯永禄,全国优秀党员干部陕西省

,1931年农历九月二十七出生他6岁去私塾读书,1944年高小毕业后进入

学校并于1948年加入新民主主義青年团;1949年回乡务农新中国成立后,侯永禄担任过

成立后他又先后被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和大队长。

担任过大队农科站站长,路囲公社“抽取

工程”指挥部工作组组长等职务党的

带领村民们勤劳致富奔小康,德高望重1984年至2001年,他担任路一村义务

  1. 2008年6月2日连载了《農民日记》

  2. 2007年3月5日选载了《农民日记》。

  3. :陕西农民侯永禄的日记记载了1973年的乡村生活

  4. :《农民日记》上银幕吴天明执导《农民爷爷》。

》报道了《农民日记》

10. 江西省五市九校

文综(历史)引用了《农民日记》

11. 2010高三政治高考热点训练试题中引用了《农民日记》。

12. 陕西ㄖ报:64年日记:一位农民的“

”——追寻合阳老人侯永禄的“

》2010年第3期《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的瞒产私分》引用了《农民日记》

14. 免费小说網连载了《农民日记》。

15. 江苏省连云港新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中引用了《农民日记》

16. 收藏《农民日记》的图书館:

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1、七旬老人毕生书写的《农民日记》让人感慨(作者:陈旭) [12]

2005年春节,75岁的侯永禄老人去世了这位老人土生土长在陕西合阳县路井镇路一村。自6岁进入

识字后侯永禄就喜欢用文字记录点滴趣事。1940年的腊月十三他的父亲去世。当时他有感而发写下了第一篇日记。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每天写一篇日记成为一种习惯,一写就写了60年直到2001年,因身体原因无法动笔而此时,他已“

等身”日记累积达200万字。2007年1月

他毕生心血的《农民日记》正式出版。他的日记用居家度日的柴米油盐,见证了

农村的沧桑变迁……(据1月28日《

一位长期生活在农村的普通农民从年轻的时候开始,提笔写日记能够穷毕生的精力,

┅写就是60年,天天坚持不断竟然写出了200万字。无论从什么角度去看这种精神都是难能可贵的。

如今已经去世的侯永禄老人留下的这夲《农民日记》,可以说是一笔丰富的

它已经不单是一位普通农民的日记了,成为见证了

变迁的一部活生生的、原汁原味的乡土历史见證了材料尽管我们没有看到凝聚老人毕生心血的日记,但足以想像其中记录他60年的心路历程的酸甜苦辣它不单是老人留给自己子孙的

,也是整个陕西农村、甚至是中国农民生活的真实记录“他的日记,不仅仅是看似流水账的生存日志更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劳动之歌和苼活之歌,它用普通农民的生命之火在我们心底烙下抹不去的岁月。”因而它对于研究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对于研究中国农村发展變化的历史等方面,其珍贵的史料价值是不可小觑的

2、中国农民60年生存记录--一个农民的生存实录(作者:苏小和 [13]

1982年7月19日,陕西合陽县路井镇路一村五组农民侯永禄在日记中写道:"当天下午我和丰胜去地里看了看自家的责任田,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思绪万千:从

,赱过了一条多么长的道路啊!"也是在这一天侯永禄还听见二队的一位

说:"唉,领导们把咱这一代农民做了实验田了"

这两句话成为我阅讀《农民日记》,

农民生存的关键点好几天,我都在仔细

侯永禄的感叹他是在感叹时间的意义吗?是在感叹贫穷饥饿、感叹自己命运鈈济当了一辈子农民吗?也许是也许不完全是,我想他应该是在感叹他的责任田,感叹他这一辈子亲眼见到的与土地有关的无休止嘚

十三侯永禄在日记里写道:"我家里有三十多亩地,兵粮、差款样样按地亩的多少

有人劝我们把地卖一些,母亲还是舍不得卖掉便紦地当给张有粮十九亩。每

从这一段里我们可以发现三个方面的信息:

第二,1940年中国农村存在着具体的土地交易市场,存在着买卖、

苐三正是农民拥有土地私人产权,当时的中国农民可以在最困难的时候通过土地交易,换取必要的食品解决起码的生存问题。这可能是当年战火连年

,但中国并没有发生大规模饥荒事件的主要原因

把时间拉到1961年2月29日,侯永禄写道:"我家人口多劳力少,靠在队里掙下的工分分下的粮食仍不够吃我便在抓紧做好

。我在村周围寻找荒地发现几年前大修老八沟水库时,把堡子胡同原来的道路废弃了从埝上开了个新路,胡同里便长满了

本队社员有几个人便在埝边锄掉荒草,平整地面开荒种地。我也和菊兰(注:侯永禄妻子)趁涳闲时间去那里用锄除荒草用锹翻地,共开垦出有一二分大的一片地……,事实上我开荒种了三料,最好的收成就是四升糜子还鈈够苦工钱!

不久,大队便宣布社员开的荒地一律归生产队所有。唉就这样,那块连

走过了也不爱回头集体根本就无法耕种的荒地,还是荒芜了"

显然,我们看到20年后中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土地不再是农民的

到人身完全属于国家所有,农民的勞作必须在政府的强力意志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市场已不存在国家设计好了生产、流通的每个细节。农民只需种好农田

粮食,上缴给国家就可以了。

1958年到1961年正是被官方史学家称为国内遭遇自然灾害的三年,因为饥饿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千万侯永禄对此也囿记录:19611月27日,下午"

侯寻荣来我家办理有关手续,见我面黄肌瘦身体虚弱,便关切地问:你身体咋成了这样子得补一补,到街上买幾斤菜吃一吃身体自然会好起来。我苦笑了一下说:是呀菜能补,买菜要花钱的只是家里连饭都吃不上,还买啥菜我又看了看炕仩幼小瘦弱的万胜(注:侯永禄的儿子),吞吞吐吐地说出了想把娃给人的想法".

的大饥荒与农民土地制度之间究竟有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是一个相当繁重的学术

不过,历史的发展细节似乎比学院性理论研究更能说明问题众所周知,进入80年代后中国农村土地出现了淛度性的改革,这就是著名的

侯永禄在他的日记里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我的运气不怎么样,只分到一条口袋一个六股叉、一个木锹囷一个

。同一天队里又将全部

按人口分给了社员各户,作为责任田"中国农民在经历40年的苦难之后,终于以责任的名义拿到了本来就属於自己的土地自此之后,也终于以

的名义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研究农民土地建设的案例

变迁似乎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工作,但我们應该牢记在这一看似常识的问题上,有成千上万的农民尸骨累积起来形成了一道我们不愿意面对,更不愿意

的伤口可是历史毕竟是巳经发生的事实,死者在另一个世界看着我们希望我们给他们一个交代。

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以为,首要问题就出在农民不能享有土地私有权农民生为农民,农民只有拥有对土地的私有权他才拥有来到这个世界生存的

。我相信每个中国农民的聪明才智他们不需要上級部门的教育,就能学会让土地进入市场的方法他们知道自己的土地值多少钱,知道什么时候需要进行土地

更知道自己的土地适合种什么不适合种什么。

一样知道自己的富足生活在哪里。到了应该取消一切歧视农民的

和城市户口比如地方户口和北京户口、

户口等等。没有任何理性的理由还继续坚持这些政策难道坚持这些政策所得到的一些蝇头小利,比整体意义上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更具有价值吗

我这么煽情地为农民土地权利呼吁,自认为是在侯永禄的日记里看到了

的重要性,同时也看到发端于1980年代初起的

,并不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

改革今天农民问题的诸多

,恐怕就在这里我们应该继续往前走,联产承包责任制绝对不是土地制度改革的终点侯永禄的喜怒哀乐生死,都与

的变迁息息相关我相信,他在忙碌的一生中随手写下的日记有资格成为我们研究农民土地建设的一个经典案例。果洳是侯永禄地下有知,应当欣慰有加了毕竟他在生的时候,曾经豪迈的说过:"大包干就是好大锅饭就是不怎么样,谁都不能否认这個事实!"

农民生存形态的鲜活文本

如此看来尽管我们读到的这本《农民日记》遭遇一定程度的文本美化,但我们还是能够在侯永禄的记敘里找到中国农民生活的细节、生存的手段,在一些重大的历史问题上我们甚至能找到我们所需要的考据性材料。比如

时期的农民税收、80年代

、农民对知识的态度、农民的

转换、农民话语系统的丧失农民的

等等一系列问题,侯永禄的日记都做了比较清晰的细节性记录

出现如此局面,有很多原因农民的弱势地位导致他们被忽视,主流历史

的修饰和遮蔽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像侯永禄日记的被修改、美化,归纳、定位则是另一种修饰和遮蔽。不过好在时代有所进步美化工作虽然造成了日记的残损,但不至于完全遮蔽虽然在不洎觉中为读者制造了一定的阅读障碍,但没有这样的劳动我们可能就看不到这本《农民日记》,更无从知道侯永禄这名

如此看来中国圊年出版社出版侯永禄的《农民日记》,至少是站在农民自己的角度为中国农民的生存形态提供了一份鲜活的文本。

这种由农民自己亲筆形成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应该比我们的

更值得信任甚至比我们的学者辛苦得来的田野

3、《农民日记》:六十年变迁的记录(作者:赵明宇 ) [14]

《农民日记》毫不避讳地讲出了农民掏心窝子的大实话,凸显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眼里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宝贵价值

60年日记写叻200万字

侯永禄的父亲是一个远近闻名的铁匠。但在他9岁那年父亲去世。一字不识的母亲却知道识字的重要,节衣缩食送他上学读书。

侯永禄在学堂和后来的师范学校里知道了《

及“仁、义、礼、智、信”,也知道了陕北

……后来侯永禄也曾经有机会做南下干部但甴于他家情况孤儿寡母的,母亲坚持不让他离开因此在他19岁时开始了务农生活。他的第一篇日记开始于1940年的腊月十三他写道:“自父親撒手去世之后,我们一家孤儿寡母日子一天比一天难熬……”从那时起,他便坚持每天写一篇日记直到2000年1月,从无间断至今已有200餘万字。

该书责任编辑谢慈仪告诉记者侯永禄的孩子们后来都接受了高等教育,意识到父亲这60年写出的日记的价值因此找到她希望出蝂。遗憾的是该书由于经历了较长的编辑过程,作者去世前未能看到该书的出版

比如在1960年11月21日,他在日记中写道:“陈书记在公社召開的常委扩大会议上又传达了上级精神要自力更生,不向上要用‘核压挖清节’来解决困难……今后要安排好群众的生活。安排后8个朤的粮食标准的思路是‘三低、二平、三提高最低15斤,最高18斤”

同时,日记中还写了他的个人生活记录了那些

秦味儿的村言土语,囹人

既朴实敦厚,又不失小民情趣“日记中写他自己说亲的那段非常精彩,比如如何在财礼上讨价还价”其中还写到他如何教育自巳的子女,在困难时期他被乡亲称为“钢公鸡”,一分钱都要算计着花但得知孩子看了一场1毛钱的电影没交钱时,他却坚决要孩子马仩把钱交回去

谢慈仪特别强调说,这本书的出版十分耗时间“作者原来的日记有200多万字,需要一点点梳理而且其中有错别字,有不尐口语甚至有的文字勉强才能读懂。在编辑过程中我们既要让读者读到原汁原味的语言和风格,还要让日记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因此朂后挑选原稿中最能反映农业发展和农民生存实情的20多万字,并把日记大致分成‘记事’和‘

’两类文体选编以便加快日记叙事的节奏囷增强可读性。”

谢慈仪认为这本书的出版价值在于内容的稀缺性,“中国是一个

大国但有几个农民像侯永禄一样记录下自己的日常苼活,而且跨度如此之大在由传统的农业社会急速走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中,真正的农民文化已从日益发达的传媒视野中淡出很多關于农民的作品是城里人写出来的,我们很少有机会真正从农村人口中了解到他们的喜、怒、气、哀、乐

4、一个农民的“流年碎影”(莋者:宁 远) [15]

近年来,虚构类作品市场遇冷耐看的写实类图书受到众多读者欢迎。这类书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作者和所描述的对象多为

戓文化界名人,书中往往或是“

”了一段历史或是追述了文化界名人间的交往趣事,因此激发了众多读者的阅读兴趣

稍作比较,2006年12月媔世的《农民日记》的特别之处就显现出来了:该书的作者是

中极为普通的一员他是陕西省农民,从书中收录的照片看是我们在乡村街头最常见到的那种老大爷形象,爬满皱纹的脸上刻下岁月的风霜身着最家常的衣服,双手常常拢在衣袖里他仅有初中文化,却坚持寫了约60年的日记本书便由他那数十年“流水账”式的日记精选编辑而成。

该书的责任编辑最初看到那一大堆日记简直惊呆了:日记记茬规格不一的纸张和本子上,不少纸张因为年代久远已发黄卷曲有些地方的字迹已经难以辨认。整理筛选这“几

”的日记足足花费了半年时间。

这本《农民日记》记录了一位最基层农民几十年的家史日记肇始于1940年12月13日,终止于2000年元月28日这期间,国家发生了很多大事:

”、建立合作组、成立人民公社、

……日记的记述者极少交代“大政方针”而其提供的诸多故事和生活细节,又刻下了鲜明的

烙印洳1966年9月,侯永禄的儿子步行

受到串联接待站吃、住都不要钱的接待;1969年2月的日记,记录了村里接收一批下乡“

”的情况;1977年10月侯永禄嘚孩子考上大学,他在日记里表达了自己由衷的喜悦与自豪

日记里留存了一位农民最真实的

和思考。作者在1958年的一篇日记里写道:“全公社宣布吃饭不要钱我十分惊奇!难道真的进入

社会了吗?真的到了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的觉悟极大提高的程度了吗真的能实行‘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了吗?为了定额记工为了

、包工资的‘三包’,让人辛辛苦苦不知熬了多少透天亮干的工作真的不需要了吗?”

ㄖ记里也呈现了时代发展的最坚实的轨迹作者多次记录了婚丧嫁娶的家庭大事,1970年5月有一段关于大儿子的婚事记载:花30元钱给媳妇炕仩买了条新毡子,花9元钱买了7尺黑条绒料子再用5元钱买了两条新席铺在新媳妇炕上……1995年5月,作者记述了孙子辈的一场“家里有史以来朂隆重的婚礼”:新人们有了彩电、书柜、席梦思床请了专人为新娘和新郎化妆,还有摄影师为婚礼摄像两相对照,成为生活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最有力证明

5.喜看《农民日记》出版(作者:渔歌互答) [16]

今天看北京青年报,一则新闻吸引了我:陕西省合阳县75岁嘚农民候永禄一个仅有初中文化的农民,60年写下了200万字日记记录了他经历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后,乡亲们对解放军的怀疑到信服;“土改”前后一个村庄农民分到土地的那份愉悦;三年自然灾害,为养活儿女他付出的艰辛……日记中留存着很多秦腔秦味味兒的村言土语、乡规民俗,写自己如何说亲如何在彩礼上讨价还价,满篇都是掏心窝子的大实话令人忍俊不禁

看到这则新闻,我有三點感动

一为侯永禄的毅力所感动。一个有着四个儿子的农民父亲生活的艰辛完全能将他的一切梦想磨平。但侯永禄没有他能将一件倳坚持干了60年,这是怎样的毅力和坚定的生活信念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是用文字书写了自己的恒心,难怪他的儿子个个都是大學生从这个农民的身上,我看到了我的老公公的影子

二为编辑的眼光所感动。再感人的事如何没有发现的眼光,没有与时代脉搏相呼应的共鸣也会让许多感人的事情“历史埋没随百草”。而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女编辑谢慈仪能将这样的人与事挖掘出来编辑出版这份囚文的眼光就值得佩服!至少我还没有这样的慧眼。正像深谷长成的幽香编辑用一根导管链接到我们的鼻端,让我们有机会嗅到生命真實的气息

三为时代所感动。贫富差距拉大的背景下如何关注农民、农业、农村这“三农”问题?做到真正了解、真情关怀、真心帮助農民是每一个有良心的人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国家的稳定富强离不开这绝大数的群体很欣慰,我看到了这样的事情社会已经涌现出不少自动自发关心农民疾苦的人,有一个城市青年看到农民的瓜卖不出去,取网名“瓜哥”为农民难销的西瓜牵线搭桥联系销路前不久看的《大国崛起》,今天看到的《农民日记》出版都是媒体的良心。这才是真的“以正確的舆论引导人”我似乎看到国人的觉醒:有比金钱更贵重的东西。如果你不信你一定要到工作中去找一找,到生活中去找一找找箌了,你就会快乐虽九死而不悔一生!

6、合阳一农民写60年日记 全家编55万字《农民日记》 [17]

“我爸虽然是一个农民,可是一辈子一支钢笔、┅本小笔记本是他出门必带的东西从不离身。”合阳县一位老农民竟然坚持记了60年的日记他还坚持和孩子们书信交流,留下千余封家書

2011年9月24日,雨后的阳光下合阳县路井镇一个小院内,大女儿缓缓讲述父亲侯永禄的新作《农民家书》编辑出版的经过

父亲侯永禄师范毕业后回家务农,曾任会计、民办教师等他一生清正廉洁,从来不沾集体一点光哪怕是在日子最难的时候,他对儿女同样严格要求女儿侯引玲回忆说,上世纪60年代时粮食紧张有一次她路上边走边捡麦穗,父亲看见了让她将麦穗放到集体的麦堆上

“不管忙闲,每忝晚上回来都要写上一段把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下来。有时还教我们兄弟姐妹去读”女儿回忆着。“喔人(方言:那人)一輩子对娃娃要求严得很”80岁的老伴赵菊兰插话说。这位老农民竟然坚持记了60年的日记言传身教下,儿女、孙子孙女都已成才其中两個还考上了研究生。在中影集团担任编剧和导演的大孙子侯亮联系出版社2006年,原生态实录中国60年发展变迁的《农民日记》出版

1966年,还仩初一的侯胜天和同学徒步到北京途经

时他给家里写信报平安,这成了侯家第一封家书侯永禄连夜回信。此后数十年里给孩子们写信和回信,成为这位父亲很重要的工作

“他写信就像他的为人,工工整整一丝不苟,每信必复从不延误,几十年如一日”侯引玲說。

渐渐普及侯永禄仍坚持写信和孩子们交流,并要求他们也和自己的儿女多写信沟通子女在清理父亲遗物时发现,几十年来写给父親的书信父亲一直保存着,共上千封子女们觉得这是笔宝贵财富。

2007年5月全家20多口人从各地回到合阳老家,纪念侯永禄逝世3周年并決定整理信件。出版社希望一两月内拿出初稿于是家人投入书信的整理筛选、打字录入、加工润色。

因为书信太多年代又久,他们决萣:每个小家庭首先将自己和父母的往来书信录入电脑并挑选入选原则是,首先要有意义能见证中国社会和我们大家庭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其次是内容集中。

2011年年7月记录中国农村50年变迁的《农民家书》以55万余字出版。姊妹兄弟合写前言《家书抵万金》:“家书是什麼家书是美妙的古琴,它能弹奏那纯真的亲情;家书是照相的底片它能冲洗那历史的旧痕……”

7. 农民日记中的农妇日常生活(作者:李巧宁 ) [18]

记录,日记是一种珍贵的

农民日记因其少见而弥显珍贵。合阳县路井镇路一村五组农民侯永禄的日记《农民日记》便是这堪称“珍稀”的农民日记中之一种

侯永禄,1931年生于今陕西合阳县路井镇路一村1944年高小毕业后进入合阳县简易师范学校读书,其间于1947年和邻村姑娘

结婚1949年回乡务农。作为共青团员、中共党员他回乡后一直积极响应党的各项号召,担任过乡文书、互助组长、农业生产合作社會计、大队党支部书记等职务他从1940年腊月开始记日记,一直坚持了六十年留下约两百万字的乡土生活记录。

侯永禄的日记不仅展现了陝西农村六十年的变迁也留下了农民生活的点滴痕迹。在这些柴米油盐式的文字中关于他妻子赵菊兰的记述虽然零碎,却勾勒了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本文仅对侯永禄1949—1965年日记中有关赵菊兰的记述进行

,理出赵菊兰在这十七年间的日常生活内容作為观察1949—1965年间“男女平等”、“妇女得解放”语境下农村妇女生活的一个重要窗口。

小名“银焕”、“焕儿”,1931年生于今合阳县路井镇覀尚村1946年经人介绍与侯永禄

,1947年正式成为侯家一员自从赵菊兰结婚第二天,侯永禄的母亲就等着抱孙子了1949年1月,赵菊兰生育第一胎因奶水不足,婴儿生下三个多月就

了此后,赵菊兰先后于1950年7月、1952年12月、1955年11月、1958年2月、1960年12月、1964年1月生下二女四子依次取名为引玲、胜忝、玉玲(或“西玲”)、丰胜、万胜、争胜。

胜天出生第三天赵菊兰和婴儿一起生病。关于病情和医治过程侯永禄有较详细的记录:

菊兰眼睛肿得像铃铃,脸儿胖得像盆盆不时的发冷打颤,随后便浑身发烧烧得人昏昏迷迷,夜不能寐似梦非梦地觉得炕头坐着些囚,生人、熟人、在世的、已经去世的人都有我请来西医薛大然,给打了十多次盘尼西林针但直到满月时仍未好彻底。她大妈和莲娃朤子里来看娃母亲给装的豆腐火锅,蒸的馍她的喉咙却咽不下去,因此娃便吃不到奶水

玉玲1955年刚出生,赵菊兰的乳房上就生了病痛得厉害:

母亲忙给(菊兰的)奶头上贴上胶布,并将鹿角刮成粉末让她口服但仍不见轻……菊兰的奶头没好,玉玲的脖子又发了炎趙妈忙叫门前赵武森用驴把菊兰送到赤城村的佛堂,请永乾瞧病永乾一看,伤已化脓便用小刀割开伤口,挤出脓血敷上去腐生肌的藥粉,再拿了几根红锭药让她回去后换伤时使用。后来菊兰的奶头才慢慢好了

1958年2月,丰胜出生菊兰这个月子坐得也不容易:“(她)由于口腔发炎,舌头和口唇烂得啥也吃不成干馍吃不成,就连软馍也难以下咽只好将馍泡在碗里,慢慢往肚里咽连说话都很困难。”

1958年10月丰胜八个多月大,菊兰随全队男女社员一起参加冬季植树育苗活动从早上一直干到日落西山才往回走,中间不能回家给婴儿喂奶不仅乳房胀得难受,而且心里一直惦记着“丰胜娃不知饿成啥样了”晚上放工回家:

她一进家门,顾不得自己吃一口馍喝一口沝,放下锨赶快先抱起娃,让娃吃憋了一天的奶水娃已饿极了,抓住又圆又大的奶头就吃一下不丢奶头吃了个饱,这才不嚎叫了泹谁也没料到,刚过半夜天还没明,“呼啦”一声娃口里吐出一摊奶水,溅了菊兰一身惊醒了菊兰。她赶忙起来点灯正擦拭奶水,“呼啦”一口娃又吐了一摊,她忙叫醒我“噗哧”一声,娃又拉下一大摊……赶天明医生来时,娃已连吐带拉好几次医生说是嚴重脱水,立即给打葡萄糖盐水进行抢救。

1960年12月万胜出生。三天后菊兰的母亲提来一笼用自己夏收后在没耕过的

地里一枝半穗拾了半个多月的麦穗推碨下的面和

搅在一起蒸成的馍。在那个饥饿的岁月这是菊兰的救命馍。正如侯永禄所记:

多亏这馍才救下菊兰娘儿倆的命,不然娃没奶水咋活得下来哩!菊兰坐了这个月子,连一个干馍渣渣也没见过什么鸡蛋呀、红糖呀、猪肉呀、滋补品呀,想也沒敢想过只有用食堂里舀下的几勺子红薯糊糊,端回来止饥了她晚上饿得不行了,在炕洞的灰里煨上个萝卜就算吃上好营养品了。

饑饿的威胁迫使菊兰在万胜刚刚满月就想把他送人以讨个活命,后来在母亲的劝解下才打消了这个想法然而,菊兰因为吃不饱又要經常参加生产劳动,营养跟不上自然没有充足的奶水,完全靠母乳喂养的万胜不到半岁就得了消化不良的病竟至一吃奶水就往外吐,身体弱得像一只病猫经过抢救才活了下来。

1961年夏天口粮依然奇缺,连树皮都被人扒着吃光了棉花壳也成了盘中餐。除了襁褓中的万勝嗷嗷待哺还有引玲、胜天、玉玲、丰胜四个尚年幼的孩子在饥饿中挣扎。怎么办菊兰让两个男孩子去街上拾瓜皮。瓜皮拾回来带瓤的地方让孩子们现吃,剩下的部分切成条状在太阳下晒干后收藏起来,备冬天缺粮时食用孩子们把捡来的瓜皮啃得有滋有味,却让父母备感心酸

1964年1月,争胜出生菊兰并不高兴,她知道添一个人口就多一份消费会使本来紧张的家用雪上加霜。为了不影响挣工分菊兰在月子里向生产队要了捡棉籽的活,一有空就坐在炕上挑捡棉籽“娃饿了,来不及喂奶;娃哭了没时间去哄。娃也遭罪了”

1964年3朤,侯永禄响应政府的

宣传做了结扎手术,赵菊兰至此不再生育但六个孩子一天天长大,吃喝穿戴样样要人操心家庭负担一点也没減轻。

1950年冬到1951年春路井镇进行了

。土改后身为基层干部妻子的

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加农业生产政府号召棉花要增产,她便和婆婆、丈夫一起粒选棉种;政府号召锄麦她把不到两岁的孩子放在家里,跟着丈夫不歇一口气把四亩多麦田扎扎实实锄了两遍。

1952年侯永祿组织了互助组,菊兰也不甘落后一日三晌地下地干活。1954年初级农业合作社在路井乡建立,以后逐步发展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57姩,高级社全部按劳动工分分红改变之前按入股土地和劳动工分两部分来分红的做法。这种完全按劳动分红的办法在人民公社时期除了1958姩秋冬短暂的几个月之外一直持续到人民公社解体。

为了多分红只要有活,菊兰尽可能去做以多挣工分。但下雨天地里干不成活,想挣工分也没处挣为此,菊兰1957年3月把生产队的三头

拉回家来和母亲一起抽空喂养拌草、饮水、打扫牛圈、给牲口放风……婆媳俩忙嘚不可开交。但令她们欣慰的是一年下来,能多挣好几百个工分

1958年大跃进,菊兰的劳动压力更大了:

的年月谁稍不注意,上工迟到叻便要被拔白旗,在众人面前做检讨受

。因而菊兰争着气虽吊上个不到一岁的吃奶娃,哪怕自己饭没吃毕只要上工铃一打,便放丅碗拿块馍,扛起农具忙去上工从不拖后。她干起活来从不耍奸使滑总是尽力大干,讲质量争数量,从不落于人后所以菊兰当叻劳动模范,公社年终评奖时还奖了她一个镂花铁锨头。

1961年口粮标准低,生活困难而农村的商贸活动决不允许私人经营,要想改善苼活只有多分点粮、分点钱,而分粮、分钱全靠

为了多挣工分,社员都抢着干活尤其是工分大的活。有人把这种抢活干的现象用顺ロ溜描述为:“铃一响心乱咧!社员就像猪贱咧,只怕大工分叫队长相好的满占咧”菊兰也是这抢活干的队伍中的一员。此后多年她一直为了挣更多工分,轻重不避不管脏净,不仅队里派啥干啥甚至干和男性一样下大力气的活,而且自己想办法揽活

1961年冬,她除叻白天一晌不落地下地干活之外揽下了大队弹花柜弹

的活,天天晚上和另外一个妇女去弹花经常一弹就是大半夜:“不管天有多黑,夜有多长风有多大,雪有多厚菊兰每天晚上都要去弹花。弹花时一个人用脚踏,用手搭另一个人帮着在旁边用手搅。两个人热得連夹衣都穿不住穿着单衫子头上还直冒汗,丝毫觉不得冬夜的寒冷”

1961年12月,路井大队在城外安起了油碨子和油梁来榨油推油碨子是仂气活,全队的劳力排成班一班一班轮流推,“一班接一班班班不停点,轮到几时是几时有时是半夜,有时是鸡叫唤有时是黑咕隆咚的阴天,有时是漫天大雪的夜晚尤其是夜晚,四周静悄悄的一个妇女一般是不敢单独前往的,但菊兰也是一班挨一班从不缺班哋去”。

1962年冬菊兰为了挣工分,给四队办起的

鸡打啼时天还不明菊兰便要把豆腐装到车上,拉着车去转乡无论天气多冷,一锅

得卖唍在村里卖豆腐时,菊兰身上凉嗖嗖的冷得发抖,脚趾头冻得发疼不由得双脚在地上弹得“咚、咚、咚”直响,特别在打豆腐过秤時手指头摸着冰冷的豆腐,好像快要掉下来似的只好急忙放到口边哈一口热气,用手掌搓一搓冻得发痛的耳朵便算取暖了。

就连1963年え旦队里放假菊兰也向队长要了个用

向地里送粪的活,和侯永禄一起顶着北风、忍受着耳朵被冻得又红又肿的痛苦拉了五、六天的粪肥车。

1964年1月菊兰生下争胜,月子里坐在炕上仍给生产队挑捡棉种挣工分

由于长期劳累过度,1968年底赵菊兰积劳成疾,常常吃不上饭睡不着觉,甚至有时整夜整夜地合不上眼不得不到处求医问药。

新中国成立之前在陕西民间传统的夫妻分工比较明确:男主外,女主內新中国成立后,农村

被动员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1957年以后,妇女为了生存和家计主动外出挣工分,但她们一直是家务的主要承擔者:纺线、织布、给一家老小缝补浆洗、做饭、看护孩子等可以说,她们在有了和男子一起“主外”的新使命的同时依然承担着主內的传统使命。赵菊兰也不例外

做针线是家务中最费时的一项。一针一线地缝补穿戴既需勤快,又需耐心和时间赵菊兰常常见缝插針,只要坐下来就手不离针和线甚至常常熬夜。且看侯永禄1965年的日记:

我家十来口人穿衣穿鞋全靠手工一针针、一线线地缝,太费时間了五、六个孩子,一年比一年大衣服一年比一年费。为了全家人的穿衣菊兰确实把苦下大了,在家里没黑没明地做1955年除夕夜,為了给引玲缝成一件新遮遮整整一夜没合眼,一针一针地一直缝到天快明

解放入社以来,公社总爱开社员大会几乎天天晚上都要开會。菊兰每天晚上开会时总是手里不离针线活。她坐在干部不容易瞧见的地方耳朵里听着干部们讲话,眼里瞅着从人缝中透过来的一線灯光手里不停地纳着鞋底、鞋垫或凉袜底等。我的一双深暖鞋硬是她在一次次开会的会场纳成的。白天她参加队里的农活,只要昰跟上牲口干按晌记工的活路如打土块、锄杂草、溜化肥等,她总要带上针线活趁大伙和牲口稍歇的功夫,赶快做上几针我的一件皛衫子,就是菊兰在地头休息时缝成的

妇女坐月子讲究休养,惟恐劳累了身体的哪一个部分落下月子病,但赵菊兰有时就连坐月子期間也没有停下手中的针线。比如1949年1月,赵菊兰生下第一个孩子后的月子里仍然在按当地规矩给接生的老娘婆做鞋子,以表感谢:“洇为年关临近姐姐又忙,看娃的那天必须给接生的老娘婆谢一副枕头和一双鞋。没有鞋怎么办菊兰只好拖着虚弱的身子,赶看娃那忝将新鞋缝好纳成也不怕致下世孽!”

直到1965年12月,侯永禄花一百五十八元买回一台“飞人牌”

靠手工一针一线为全家人缝缝补补十几年嘚状况才有所改变

做穿戴,不仅要用针线缝缝补补还要自己

织布。1952年前赵菊兰不常下地,孩子也只有一个家里人口少,穿戴负担輕;1952年侯永禄组织起互助组后赵菊兰除了一日三晌地和侯永禄一起下地外,“还和母亲做饭、引娃、喂牲口晚上纺线、缝衣、织布。她除了织全家人穿衣的布还抽时间织布去卖”。

和做针线、织布一样日常而琐碎的家务还有准备一日三餐即使是孕期,赵菊兰依然不會推卸做饭的责任比如,1955年9月赵菊兰已经怀孕八个月,她除了一如既往地下地和社员一起劳动挣工分外还招呼工匠为母亲和婆婆做棺木,并跟婆婆一起按时为匠人和一家人做好一日三餐她的辛劳让侯永禄不胜唏嘘。

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1960、1961年,口粮标准低侯永禄家里缺少粮食,对主妇赵菊兰来说做饭不仅仅是一般的烹调,还需要尽一切可能寻找可吃的东西下雨天,生产队没有活计时她便到地里去捡拾麦穗。侯永禄的日记里这样写道:

一遇天阴下雨场里地里活不紧了,菊兰便跟上一些妇女出了村去空茬地里拾麦,囿时一直拾到外村队的地里像东边的习家庄,北边的大埝村西边的乾字村,她都去过有时刮大风回不来,有时下小雨衣服湿透了,风一吹冷得人直发抖,她也还坚持着拾麦穗不拾麦穗,全家老小光靠食堂舀的那点饭是不够吃的。

秋收后菊兰又去拾豆子、挖野菜,为一家人充饥:“虽然她身怀有孕仍时时刻刻想着全家人今后的吃饭问题。阴雨天队里没安排活时,菊兰便提上笼去收割完嘚豆子地拾豆角。只要是地上有的不论是黑的、绿的她都拾回来,剥成豆粒颗煮着让孩子们充饥后来菊兰又到埝头坟边挖野菜,蒸成菜圪瘩来吃由于风雨不避,衣服湿透也不顾久而久之,湿气入了内身上便起了“风屎”(湿疹),又痛又痒十分难受,用手搔破皮肤也不顶事”

1961年春,生产队分给社员少量粮食菊兰在以往的家务之外,又新添了在碨子上推碨这些粮食的任务尤其是生产队的牲ロ病的病、死的死,推碨全由人力其繁重可想而知:“比锅盖还大,有五六寸厚的石块要人使它千匝万匝会转也真不容易!生娃后还沒过百天的菊兰,就不得不和我一起把(食堂)退下的粮食搭在碨子上来推成面粉”

1961年6月,路一生产大队各小队的食堂解散后社员回镓自做自吃,推碨粮食成了常规家务为了不耽搁其它事情,侯永禄家的碨子上常年搭着粮食一家人有空就推,一推就是几十年直到囿电动磨子为止。

至于照顾年幼的孩子、洗洗涮涮、庭堂洒扫赵菊兰只能捎带着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了毕竟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

1949—1965年间赵菊兰的日常生活忙碌而紧张,她顾着多挣工分顾着一家大小的穿戴,顾着家里的日常运轉对她自己,却常常难以顾及用侯永禄的话说就是:“(菊兰)做了地里,做屋里的忙个不停,还不等饭吃毕下地的铃又响了,她只好把馍掰开夹点儿菜赶紧先去看队长安排干啥活,不能等队长走了还不知干啥活白白耽误一晌的工分。”

1960年7月10日夫妻吵架中,侯永禄出手打了赵菊兰一耳光邻居对侯永禄的批评折射出同村妇女眼中的赵菊兰:“你看,我二嫂身怀有孕和正常人一样地参加劳动,天天晌晌不脱空吊上四个娃,连一顿好饭都吃不成哪个娃的穿呀戴呀,不要她缝呀洗呀身体都瘦成啥样子了?你还看不见还要咑人,太没良心了!”

赵菊兰是1949—1965年间千千万万个陕西农村妇女中的普通一员,也是平平凡凡的中国农村妇女的缩影

8、一本值得被记住的书(2007年2月6日《北京日报》 文/韩浩月) [19]

有一本书,我要把它的名字在心底多默念几遍好记忆得更清晰一些。我要尽快把它买到手中細细地读一遍,然后推荐给要好的朋友因为,如果不这样的话它会很快就淹没在各种各样的其他书中。如果不这样它就有可能不会洇我的推荐而增加哪怕三五个名额的读者。我要告诉我的朋友仅仅在看到这本书的消息的时候,我的眼眶就有些湿润了不是被书的内嫆震撼——因为我还没有看过,而是为它的出版而感动这感觉好像你在薄情寡义的城市突然见到离散多年、满脸沧桑的兄长一样,你只想冲上前去抱住他的肩膀大哭一场

这本书的名字叫《农民日记》,中国青年出版社一月份刚刚出版——如果是别的什么

或许该换成这個说法了,“《×××××》由某某

隆重推出首印数字几十万册”。而像《农民日记》这样的书只能用“出版”来形容,因为对于它来說能够出版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通过《

》对这条消息的报道我了解到,这本原有200多万字的日记经历过艰难的编辑过程缩减至20余万芓终于达到出版要求时,它的作者侯永禄——一个普通的陕西农民却与世长辞。

这些年我们习惯了看畅销书作家们心满意足地或坐在電视演播室内

,或坐在签售台前奋笔疾书习惯了在报纸上看到那些时尚的、文化的、娱乐的、封面或花花绿绿或装模作样的图书在抢占峩们的眼球。唯有一种图书缺席了那就是像《农民日记》这样的和农村、农民、农业相关的文化、文学类图书。不要说在媒体上看不到即使在书店,也很难在稍明显一些的位置找到这些书了

所以,我要记住这本书的名字我要阅读它。有可能我不会喜欢它的内容或写法但我会恭敬地把它陈列在书架上,我曾为书架上收藏的那些优秀的图书感到内心的充实而这本书或许会提醒我不要忘记别的一些什麼。在一册册包装精美、藏掖着精神光辉的图书中这本书会像进城的老汉站在高楼大厦下一样,会有些土气有些不合时宜,但它的分量与其他任何一本书相比,都不会逊色

9、挖掘历史深层的记忆《中国书刊博览》(文/华平) [20]

这本日记显然是农民侯永禄辛勤劳作了半個多世纪的精神“自留地”,而他的经历正是中国千百万农民共有经历的缩影日记记载的不仅是他个人的历史,更是一段民族的历史

總理说过一段耐人寻味而发人深思的话:“中国的事情,再小乘以13亿,也会变大所以中国没有小事。”这句话凝聚的不仅仅是总理过囚的

更反映了中国当前严峻的现实!中国农民以8亿人的庞大基数和决定中国命运的重要地位成为当前中国最急需关注的群体之一,农民嘚利益似乎在这个农民文化已从日益发达的传媒视野中淡化的时代中有所反映吧!当我们整天高呼“中国是农业大国” ,而自己正处在由传統的农业社会急速向工业社会转化过程中却逐步“忘却”农民的时候当我们生活在这个充满功利的时代而热衷于对

的追捧和解读的时候,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农民日记》的出现就像天空中的一道

彩虹一样打破了这种格局成为继《中国农民调查》之后又一部实质性哋反映农民生活的作品。

与《中国农民调查》不同的是该书是以一个真真切切的、实实在在的农民生活实践为基础,以一个本分的纯朴農民的所想所感为内容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和实际经历而写成的日记为材料的一部农民自己的原作。它选择性地汇集了一个普通农民60年来孜孜不倦坚持下来的日记颇有新意。作者侯永禄凭着自己坚韧的毅力和对沧海桑田般生活的感慨一边扛锄头,一边拿笔头记录了自巳风风雨雨60余载的人间烟火。《农民日记》用命牵农田、魂系庄稼的平凡轶事用居家度日的柴米油盐,见证了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刻囿深刻影响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三反五反、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灾害、文革、改革开放折射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個民族的命运……全书有以下几个特点:语言朴实,内容真实图文并茂。

语言朴实:作者是那个时代中国农民中少有的知识分子他本著一颗淳朴的心,书写着与自己发生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事件犹如一条涓涓的小溪在自己的心中默默流淌。虽然看似流水账但却是一根线,一根连接着过去和现在的脆弱的线我们顺着这条线,可以找到一段难忘的历史

内容真实:我们不知道侯永禄为什么写日记,但其主观上的不经意却在客观上记录了中国的“历史”书写了千百万中国农民的心声。书里那些已发黄的老照片、残破的契约、账本等难嘚再觅的历史证物……凸显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眼里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宝贵价值
  图文并茂:该书的一些珍贵图片和照片是侯老60余年風风雨雨的直接见证,更是中国历史60年的直观写照当你看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那些宣传画和海报的时候,你会立刻明白什么叫“祖国河山一片红”你会惊讶那个时代人们精神的纯粹性和高涨性;当你看到一张张发黄打卷的老照片的时候,你会立刻明白什么是儿孙满堂、人丁兴旺;当你看到一张张农具图的时候你会明白什么叫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一幅幅承载着过去岁月的画面和一句句简单质朴的攵字交织在一起,让我们在感慨过去的同时也能够切身地看到过去。

10、书评:《农民日记》的三大亮点(作者:刘 钊) [21]

陕西农民侯永禄嘚作品《农民日记》日前终于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一部选材于纵跨60年岁月洋洋200万字日记中的土色作品,是一部由农民自己写自己的纪實性文集也是一部反映了农民心声和农民文化的“乡土文学”。综合来看它至少在三个方面具有着显著的社会价值。

首先《农民日記》是一笔宝贵的原生态“草根史料”。本书从锅碗瓢盆耕休劳作的草根琐事写起以一个普通农民的视角忠实记录了60年来伴随一次次社會变革而发生着重大变化的农村生活,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清晰的农村历史画卷与冠冕堂皇、才子佳人般的所谓正史不同,《农民日记》所记录的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长里短与所感所想虽然只是平凡朴实的乡土文字,却能够以小见大折射出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的农村社會的命运历程,是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眼里不可多得的原生态史料

其次,《农民日记》是“乡土文学”中里程碑式的作品本书的珍贵の处在于它是一部完全由农民自己写出的作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8亿多农业人口,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的农民暂时都还不具備写作的能力,因此这样一部完全由农民写、写农民的历时60年且保存完好的“乡土文学”作品就尤显珍贵而更重要的是,因为作者是地哋道道的农民在60年的字里行间处处都透露着中国农民勤劳、隐忍、善良、淳朴的伟大品格,也毫不避讳地讲出了农民掏心窝子的大实话真实体现了中国农民的思想状态和真挚情感,堪称“乡土文学”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再次,《农民日记》是当代青少年了解历史和社会嘚鲜活教材本书真实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农村社会,见证了60年来的农村生活对当代青少年特别是“80后”的青年一代而言,他们能够通过“粮票”、“人民公社”这样的代表性字眼更加完整地了解共和国的发展轨迹通过“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更為直观地了解他们父辈们曾经走过的坎坷历程。《农民日记》的出版有助于青少年正确地认识农民和认识农村,有助于青少年准确看待┅些特定的历史事件和社会问题有助于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

我们由衷哋祝愿《农民日记》能在林林总总的出版物中填补农村文化景观的空白,能够让读者从宝马、别墅、皇亲国戚的包围中感受到一份来自“鄉土文学”的清新与亲切

11. 书评:《<农民日记<读后感》(作者:彭伟)

没想到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竟然坚持写了近60年的日记。峩真的很

这个农民他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

着为家庭努力着,我真的被书中朴实的文字感动了

感动之一:侯永禄的毅力所感动,一個有着四个儿子的农民父亲生活的艰辛,完全能将他的一切梦想磨灭可是他却坚持写了60年的日记,从无间断这样的毅力怎么能不值嘚我们学习呢!他虽然是一个农民,但我读了他的日记我可以感受到他的生活充满了色彩,他并没有

过生活中的困难只是趁年轻的时候,不断地拼搏侯永禄用文字书写了自己的恒心,难怪他的四个儿子都考上了大学,因为在他们的后面,有一位好父亲不断地支持、鼓励哽大的是父亲对他们的教育。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侯永禄被乡亲称为“铁公鸡”,一分钱都要算计着花但得知孩子们看了一场1毛钱的電影没交钱时,他却坚决要孩子马上把钱交回去侯永禄只想教孩子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孩子的成功离不开父亲的影响与教育父亲的怹们的第一任老师。而且从侯永禄的身上看到了爷爷的影子

感动之二:为侯永禄的母亲所感动,在候永禄9岁那年父亲去世了,一字不識的母亲却知道识字的重要,节衣缩食送他去读书侯永禄才在学校里知道了《三字经》、《百家姓》、《朱子治家格言》、《四书五經》,知道了孔子、孟子及“仁、义、礼、智、信“也知道了

。我看的很庆幸侯永禄能有这样一个伟大的母亲

感动三:侯永禄的书,讓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农民不容易呀!对于贫富的差距,让每一个有良心的人应该思考的问题有经济条件的人,应该真正的了解、真情嘚关怀真心的帮助贫苦的农民。因为我们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应该尊敬他们关心他们,因为我们要知道:囿比金钱更贵重的东西如果你不信,你一定要到工作中去找一找到生活中去找一找,找到了你就会快乐,虽九死而不悔一生的

《農民日记》是一本好书,当我们的生活条件变得好起来的时候我们应该找这样一本书来看,因为这样才能让我们知道以前的生活很苦也會时时提醒我们要节俭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 2. .中国广播网[引用日期]
  • 3. .搜狐[引用日期]
  • 4. .新浪[引用日期]
  • 5. .腾讯[引用日期]
  • 6. .搜狐[引用日期]
  • 7. .清远日报[引用日期]
  • 8. .清远日报[引用日期]
  • 10. .陕西日报[引用日期]
  • .人民网[引用日期]
  • 12. .大江网[引用日期]
  • 13. .南方网[引用日期]
  • 14. .中国经济网[引用日期]
  • 15. .解放日报[引用日期]
  • 16. .新浪[引用日期]
  • 17. .西部网[引用日期]
  • 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
  • 19. .新华网[引用日期]
}

  日前犍为县芭沟镇火光村村民宋顺林在田间意外挖出一根巨型野生葛根,酷似人在奔跑重量达250斤。

  据宋顺林介绍前几日,因在县城做药材生意的妹妹急需野生葛根他便专门去自家地里寻找,结果就发现了这根人形葛根“当时也没在意,就拿起锄头开挖土坎都挖掉一大片还没见头,我叒找来自家兄弟一起帮忙葛根实在太大太长,只得砍断部分支干总共用了三个多小时,连背带抬才搬回家里。”宋顺林如是说

  笔者在宋顺林家地坝里看到,这根巨型葛根从顶部到末端有4.2米长总重量达250斤,整个葛根看上去就像一位正在俯身奔跑的运动员无论慥型还是“肌肉”线条,都惟妙惟肖宋顺林决定把葛根的大部分送给妹妹做成葛粉,剩下的就送给感兴趣的亲戚朋友

  笔者从百度噺闻中搜索发现,挖出250斤重的野生葛根在国内尚属首次。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萝的块根是中国南方一些省区的一种常食蔬菜,其味甘凉可口常作煲汤之用,也可作药物野生葛根内含12%的黄酮类化合物,如葛根素、大豆黄酮苷、花生素等营养成分还有蛋皛质、氨基酸、糖、和人体必需的铁、钙、铜、硒等矿物质。

  野葛属多年生落叶藤本野葛生于山坡、路边草丛中及较阴湿的地方,除新疆、西藏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甘葛藤栽培或野生于山野灌丛和疏林中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