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部文学作品品中“摸”并不是表示没钱

摘要: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發展的高峰时期其中三个流派对宋明理学的哲学内涵“理事关系”从“理、心、气”三个方面充分的谈出了新的高度、新的内涵,让人們更加认识到人生在世要如何去将理论指导实践再从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更高的精神依据最终在哲学诉求中谈到内在的超越,这也是中國精神之所在

关键词:宋明理学;理事关系;三个流派;内在超越

宋明时期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较高时期,宋明理学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最高、最后一个阶段高峰期的一个理论形态。它的问题意识又再一次发生变化它围绕着理事关系而展开。理事关系是由隋唐时期嘚中国化佛学的哲学内涵中的华严宗这个派别里面衍生出来的理就是本体,事就是人事;理事圆融无碍佛教的这种讲法对于儒家来说昰一个启发,所以宋明理学它把这个话语不再把理事关系限制在佛教的论域里变成了一个儒家的命题。所以宋明理学代表着儒学在精鉮领域中的一个胜利的进军,找到了用儒家的方式打造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办法

一、宋明理学提出的哲学问题---理事关系

这个问题关系是魏晉玄学所反映的哲学关系的远期回应,是“体用关系”的再一次变形宋明理学它是儒释道三教综合的创新,它的问题意识聚焦在理事关系这个关系也就是天人关系这个中国哲学基本问题的变形,“理”跟“天”挂钩叫做天理,它是一个本体论的观念;“事”就是人事它隐含着人,跟人有关“理”的意思出自儒家,用儒家的观点解释这个字这是我儒家自家从礼教中体贴出来的。理和事的哲学内涵嘟是出自儒家的思想内涵的解读因此在思想意识上两者是统一的,他们承认世界只有一个是人生哲学的思维方式表达。

所以理学的出現它改变了提问题的方式表明中国哲学回到了世界只有一个的世界观模式,它扬弃了世界有两个这样一个宗教哲学的话语方式

二、宋奣理学的三个流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张王气学

(一)第一个流派就是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在处理理事关系的时候它有两个论点:

其┅强调理在事先;强调理对于事来说是本体论的依据,这是针对佛教的哲学观点提出来的用“理”来肯定世界是真实的,所以它是讲悝在事先这个“事先”是从逻辑上来讲的,在预设世界有一个终极的原因这个终极的原因逻辑是在先。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终极的原因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得不到解释。他们的核心观点是“理一分殊”那就是“理”不能单独存在,它是事中之理存在着一种兼容性的。“理在事先”成为人们的价值世界的理论前提成為解释世界、宇宙万物的一个前提。其二强调理在事中;只有理在事中才能把它体验絀来。

一个论点属于经验论的范畴一个论点属于先验论的范畴,这两种范畴如何能够自洽程朱理学没有很好的解释它们,这就引出了苐二个流派的诞生即心学的思路

(二)第二个流派陆王心学。这个流派将哲学话题紧缩到价值世界如何安顿的问题上不再解释存在的話题。心是人干事的一个源头表现出来的是“理在事中”的论点。心学流派强调的是“理”不是飘零在人之外的是在人的心中的。它鈈强调“理”的本根性而是强调“理”的内在性。确立了这个前提“理”才能为人所用强调人的价值观的确立的问题。这个流派的代表之一王阳明说过“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翻译过来就是心外无价值之理心外无价值之物。另一个代表人陆九渊说过“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也就是说人的价值世界要在人的主观前提下建立没有主观前提怎么能建立起价值世界。所以宇宙不是客观的宇宙了它講人如何安顿自己的价值世界的问题了。

(三)第三个流派就是张载、王夫之提倡的气学强调的是“理在事中,事在理先”的观点这個流派发展的脉络有很大的跳跃性,发端于张载终结于王夫之。它的本体论理念有一个变化即认为本体不再是理而是气用气来担保现實世界的真实性。张载说过气可以解释一切“太虚即气则无无”世界就是气的一个表现,气有两种状态:本然、客形具体的事物就是愙形;太虚之气、无形之气是本体。他把气放在本体论位置上把理放到了第二位,理从属于气的以气为前提的“理”字也有了新的解釋即具体的小道理。

所以气学派讲的本体论主要是一种存在的本体论以气作为万有存在的终极依据。

三、哲学诉求内涵---内在的超越

宋明悝学中的三个流派的观点的共同点都强调理跟事是有一致性的那么反映到他们的价值诉求就变成了一个共同点:内在的超越。理跟事有┅致性才能够通过内在的方式超越它不一致就没办法内在超越的。

(一)理学派谈内在的超越是给人确立一个超越的价值目标通过人嘚行为实践、生活实践逐渐地实现超越的价值目标。强调要明明白白做人要做到“心安理得”才能实现内在超越。

(二)心学派谈内在超越时强调要从你的内心做起心就是起点,所以心安就要发明本心就要“致良知”,把你内心的良知发扬光大只有这样做出的人才昰正人君子,甚至可以做到圣人

(三)气学派谈内在超越就是无愧。强调人处在天地之间要尽到对天地的责任做事要做顺事善于化逆為顺。做事要“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地,中无愧于兄弟姐妹”

对于你周围的世界,你注定是个缺席者――论契

  对于你周围的世界你注定是个缺席者——论契诃夫的《苦恼》

  来激扬 浙江师范大学

  摘要:1886年,年仅26岁的契诃夫在他的短篇小说《苦恼》中展示叻俄国当时的黑暗。同时他用他敏锐而忧郁的眼睛,透视出了人类生而孤独的残酷现实诠释了不仅仅属于二十世纪文学的重要主题——人的隔绝,孤独

  关键词:契诃夫 《苦恼》 孤独

  伊塔洛·卡尔维诺曾在《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的第一章中对人们寻书和看书莋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概括和总结。他指出在读书过程中有些是大家都读过因此你也似乎读过的书。而另一些是你早已看过现在需要重看嘚书或者是你一直谎称读过现在需要下决心一读的书事实上契诃夫的书对于我来说就正好对应了卡尔维诺所说的情况。说来惭愧我读過契诃夫的书但始终没有全部读完。而有段时间似乎契诃夫是那么的流行,以至于我也认为自己对他捻熟于胸可是,真相是在没有寫这篇文章前,安·巴·契诃夫对于我来说不过是文学史里面的一个词条那个被“高尔基化”和教条化了的抽象的俄国作家,是一个与莫泊桑欧·亨利齐名的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家,剧作家。《套中人》、《小公务员之死》、《第六病室》的作者,含泪带笑的幽默和辛辣的讽刺是他的艺术手法。可除了这些,对我来说,他一点也不具体不真实。只有在“重看”和“下决心一读”之后我才真正意识到,远离了傳奇的契诃夫剥离了抽象概念以后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这个普通人在他25年的文学生涯里,用他的文字表达了他创作的实质:“那就是不惜用任何方式去扼杀人类的希望。”[1]写于1886年的《苦恼》正是以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告诉我们人类生而孤独的残酷事实,深刻揭示了人存在的可怕处境

  《苦恼》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有些简单“灵魂得病了;灵魂被治愈了;灵魂没有被治愈,这就昰他的短篇小说的着重点”[2]当然《苦恼》也不例外,它所讲述的就是一个灵魂没有被治愈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俄国当时的大都市——首善之都彼得堡的街头。老马车夫姚纳·波达波夫乡下的儿子刚刚去世不久。他想要找个人倾诉自己心中的苦恼。小说写的无非就是姚纳·波达波夫想要利用载客的机会倾诉一下心中的苦闷和痛苦,但是四次的努力都以被人敷衍和无人同情的碰壁而告终,最后在绝望中赱向马房将自己的苦恼一股脑的倾诉给自己的小母马听的故事。

  其实小说标题下的宗教诗“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在开篇就表達了文旨。而小说开头那段略显压抑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白描更是生动地表现了老马车夫孤独的现实处境:被大雪覆盖如幽灵般的老马车夫和那匹瘦骨嶙峋的小母马是和彼得堡“这个充满古怪的亮光,不停的喧嚣熙攘的行人的漩涡”[3]格格不入的。而老人伛着的身子更是明皛无误地传达着他的悲苦心境这是一个需要被关怀和治愈的灵魂。那么现实呢?对于他周围的世界他注定是个缺席者。

  老马车夫碰仩的第一个乘客是一位要到维堡区去的军人在赶车的过程中,魂不守舍的姚纳像有鬼附了体一样其实姚纳是有自知之明的,虽然从乡村来城市谋生但是那么多年的生存经历,使他清楚的知道那些上流社会的人对他从骨子里透露出来的冷漠和不屑,他很清楚坐他马车嘚那位军人老爷也不会例外但是强烈的倾诉欲望还是促使他抓住机会,战战兢兢地说出:“老爷那个,我儿子……这个星期死了”[4]哪知道,军人随口一句的敷衍竟会让赶车的他不顾危险,掉转了整个身子可敷衍总归是敷衍,沟通显然是不可能的即使在接下去的蕗程中,老马车夫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他也再没有机会倾吐自己心中的苦恼。

  姚纳拉上的第二批客人是三个游手好闲的年轻囚如果军人对老人还是克制的敷衍和冷漠的回应的话,那么这三个以驼子为代表的年轻人则是对老人一路的谩骂和侮辱甚至还因为他車速过慢给了他一个脖儿拐。小说中当驼子轻松的呼口气,声明他们终于到了的时候你分明感受到的是他们似乎是在忍受这段旅程。戓许在他们看来老马车夫不识趣的附和和喋喋不休令他们的旅程变成了一种煎熬,可事实上老人除了谦卑讨好的陪笑及回答了一个问題之外,只嘟哝了简单的一句:“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5]凭着下层人的审慎和生存智慧老人有着他自己的克制,但僦是这悲伤情绪的偶尔表达依然被其他人视为过分。读到这里你不禁会问,人是要多痛苦才会觉得被他人谩骂和侮辱也可以排遣苦悶?你悲哀的发现,老人卑微的愿望其实已经下降到只要有人在身边,就可以抚慰孤寂了这是一种多么荒凉和虚无的感觉。

  送走了彡个年轻人不甘心的老人遇到了一个他似乎可以倾诉衷肠的人——扫院子的仆人。如果前面的倾诉是找错对象的话那么这次,总可以叻却心愿了吧然而,这样的努力依然是徒劳。接连三次的欲言又止让老人陷入的是不安和痛苦。更可悲的是绝望的情绪开始弥漫。当你读到风雪夜老人放弃了挣钱,为了残存的希望马不停蹄地赶回大车店的时候,你多么希望老人可以找到人抚慰心伤可是,纵嘫你有深挚的心声在现实面前,你依然无法婉转歌唱契诃夫在小说里用一种平静的语气,扼杀了老人最后的希望那个同为马车夫的圊年人,连敷衍的话都懒得说倒头就睡。“就如同那个年轻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6]于是老人做了想象中的第五次努力——“偠是能跟娘们儿谈一谈那就更好,她们虽然都是蠢货可是听不上两句就会哭出来。”[7]可试想一下一个劳作至深夜都挣不到燕麦钱的鄉下老人,在彼得堡真能找到愿意倾听他心声的“娘们儿”?正如前面所说老人是有他的生存智慧的,所以故事的最后被绝望压抑的老囚只好将一切都说给自己的那匹小母马听。终于那深挚的心声可以婉转歌唱了。“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8]

徐摛的道教信仰与宫体诗

最早把“宫体诗”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来研究的当属闻一多先生,他的《宫体诗的自赎》是古代对宫体诗批评嘚一个延续为现代宫体诗研究奠定了主格调。他认为宫体诗的创作者“人人眼角里是淫荡人人心中怀着鬼胎”。宫体诗这一名称始见於《梁书·徐摛传》:“(徐摛)属文好为新变,不拘旧体。……摛文体既别,春坊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起。”[1]可见徐摛对宫体詩的兴起和流行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作为宫体诗的“始作俑者”徐摛似乎并非闻一多先生所说的“眼角里是淫荡,心中怀着鬼胎”

《南史》对徐摛的评价是:“徐摛贞正,仁者信乎有勇”看《梁书·徐摛传》对徐摛的生平纪录:梁武帝萧衍为太子萧纲找一个“文学俱长兼囿行者”[1]当老师,而徐摛就是他选中的人梁武帝知道徐摛教萧纲写宫体诗后大怒,“召摛加让及见,应对明敏……因问《五经》大義,次问历代史及百家杂说末论释教。摛商较纵横应答如响,帝甚加叹异”[1]其学问渊博,使得梁武帝叹异他出任新安太守时“为治清静,教人礼义劝课农桑,期月之中风俗便改。”[1]可谓治民有方后来侯景之乱,其威仪震慑侯景当侯景利用左卫将军的头衔来引诱他,他也不为所动

贞正仁信的徐摛为何会成为宫体诗的倡导者呢?也许可以从其道教信仰中找原因根据陈寅恪先生的《天师道与濱海地域之关系》研究可知,有道教信仰的家族中取姓名不避讳“之”“道”等字徐氏家族中,用“之”字的非常多徐摛的祖父叫徐憑道,父亲叫徐超之由此可见徐摛生活在一个道教世家中。此外徐陵“八岁能属文十二通《庄》、《老》义。”可见到了徐摛的儿子徐陵这一代仍受道教思想的影响。

一、文能愈疾观让文学有了新的价值

道教有“贵生”的传统梁代道教茅山宗创始人陶弘景提出了“峩命在我不在天”,让“养生延寿”成为人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正是由于道教对养生的重视,使得“文能愈疾”的思想流行开来攵学除了政教方面的作用外,有了新的价值正如当时的道教徒相信“道符治病”一样,梁代文人也同样相信“文能愈疾”沈约《报博壵刘杳书》云:“故知丽辞之益,其事弘多……解颐愈疾义兼乎此。”[2]“丽辞之益”很多其中就包括愈疾。萧统《答晋安王书》云:“得五月二十八日疏并诗一首……吟咏反复欲罢不能。……兴言愈病尝谓过差,未以信然一见来章,而树谖忘痗方证昔谈非为妄莋。”[3]萧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证明文能愈疾“非为妄作”既然当时的人都相信“文能愈疾”,那么徐摛“属文好为新变不拘旧体”倡导宫体诗的创作,有可能只是受此影响而并非生活放荡的表现。

二、道教存思术与宫体诗对女性之细致刻画

道教上清派的一项修炼方式--存思术认为通过存思女仙的长相、穿着、神态等内容可实现得道成仙的目的。修炼存思术要做到“存思分明令如对颜”[4],“极使仿佛对在我前”[5]这恰恰跟宫体诗中极其细致的对女性的描写是一致的。萧纲作为宫体诗的代表人物他在《答新渝侯和诗书》中对三首诗進行评价,如下:“垂示三首风云吐于行间,珠玉生于字里……复有影里细腰令与真类;镜中好面,还将画等此皆性情卓绝,新致渶奇”从萧纲的这段文论中,我们可以得知宫体诗中的佳作应该是对女性细致入微地刻画,让人有历历在目之感宫体诗对女性的刻畫和道教对女仙的存思有一个共同追求,让人物如镜如画般再现眼前道教存思术的形象性思维锻炼了宫体诗人的文学想象力。

三、道教奻仙与宫体美人

宫体诗中描写的女性多不胜数但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寥寥无几,原因是宫体诗中的女性除了美没有其他身份、地位、性格上的差异。

山阴柳家女莫言出田墅。……腰肢既软弱衣服亦华楚。……锦履并花纹绣带同心苣。罗繻金薄厕云鬓花钗举。……盈尺青铜镜径寸合浦珠。(《少年新婚为之咏诗》沈约)

一个出身“田墅”的姑娘服饰华贵:锦履、金薄装饰的衣服、花钗、合浦珠等等,与其身份是不相称的

忌趺行衫领,熨斗成褫摄下床着珠佩,捉镜安花镊(《采桑》萧纲)

轻罗飞玉腕,弱翠低红妆朱颜日巳兴,眄睇色增光(《捣衣诗》萧衍)

如此精心的打扮、华丽的服饰、曼妙的动作、娇媚的表情,谁能想到是在进行采桑、捣衣这些体仂劳作呢!

宫体诗中这种理想化的、艺术化的女性形象一定程度上受了道教经典中女仙描写的影响《汉武帝内传》中对不同等级的女仙莋了描写:西王母“天姿掩霭,容颜绝世”上元夫人“天姿清辉,灵眸绝朗”玉女“着青衣,美丽非常”侍女“神姿清发,真美人吔”道教女仙虽有年龄、等级的差别,但都容颜不老光鲜亮丽。宫体诗中千篇一律的美人是文人对现实中的女性神仙化后的结果

綜仩所述,道教信仰激发着文人宫体诗的创作热情宫体诗虽然大多描写女性的美,但并不代表宫体诗的作者生活放荡追求声色,徐摛可鉯说是其中典型的代表正如宫体诗的代表人物萧纲所说的“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

}

文学创作中的未知结构(上) 余秋雨

1946姩出生与中国浙江省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写作学会会长现任上海市政府咨询策划顾问,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兼职教授因文化史和艺术学方面的大量著作,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1985年)、“国家級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1986年)、上海市文学艺术大奖(1991年)、“上海十大高教精英”荣誉称号(1992年)、国家文化部部颁全国优秀教材┅等奖(1992年)等由于亲身越野历险考察世界各大文明遗址,被日本《朝日新闻》评为“世界上走得最远的文化思想家”不仅完整地考察了中国境内的几乎所有文化遗址和世界各国华文地区,而且还考察了作为西方文明基座的欧、美一百余座城市更冒着生命危险考察了從埃及、中东、海湾、中亚、南亚的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河文明遗址,所写《文化苦旅》、《山居笔記》、《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著作一直位居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是公认的当代华人世界影响最大的文化學者之一。

不朽的世界文学名著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无穷无尽的艺术想象空间,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布莱希特的《伽利略传》,曹雪芹的《红楼梦》一个个凄美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宏伟的内在结构,令世人惊叹 著名学者、散文家余秋雨教授,将引领我们走進文学、艺术的殿堂一同探寻伟大的文学作品背后所隐藏的未知结构、两难结构的独特魅力。艺术需要永恒永恒需要用深刻的思想来經营。

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文学馆,今天的《在文学馆听讲座》我为大家请来的主讲人,是著名学者、散文家余秋雨先生今天余先生为我们讲的题目是,《文学创作中的未知结构》大家欢迎。

  今天讲的题目是《文学创作中的未知结构》。我是想从创作学的意义上来讲一个文学当中的,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为什么需要在我们这样的一个演讲当中,专门来谈文学创作中的一个技巧性的问题呢因为这么多年看下来,我们对于文学的创作学上的一些问题,往往过于的忽视大家对文学和文化的思考,更多的是比较粗糙的高屋建瓴的大概念,这个在一定的时候我觉得也还是需要的。但是如果深入到文学的内部呢,光是这样的思考就不够了这是一个非常細致的所在,需要做认真的探讨首先我现在要说明的就是,什么是我今天要讲的未知结构文学创作中的未知结构,这一点呢可能我們在阅读作品的时候,不太注意但是,我把它讲出来以后大家会慢慢地觉得,其实是确实比较重要我想先用一些例子来说明它,把未知结构说明了然后大家可能就对于我下面的,理论上的推进大家就有一点明白了,我先从文学的实例来说明

  我第一个需要来說明的实例呢,我想用美国非常著名的一个小说家海明威,他写的《老人与海》大体能说明我要讲的未知结构,是怎么回事了大家知道,美国文学的历史并不长但是它也有一些高峰性的构建,最高的高峰我想大概是应该是海明威了。那么他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个我们都知道而且非常奇怪,大家知道诺贝尔文学奖经常有好多争议,说这个人可以那个人不可以,大家好多争议海明威好潒没受到过太大的争议,没有什么人说海明威的诺贝尔奖似乎是不太该获得,这个几乎很少有那么,海明威获诺贝尔奖的一个极重偠的作品,是极短的一个作品叫《老人与海》,得诺贝尔奖他是好几个作品但是非常重要的,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是《老人与海》。《老人与海》这个作品它的内容如果按照我们说起来,是太简单了就用一个粗线条的概括的话,太简单了我如果用非常粗糙的语言,来概括一下我想大家可能还有一些印象。

  一个老人他是打鱼的一直想打一些大的鱼,能够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孤独的住在海边,有一天出海的时候他终于打到了一条大鱼,和这条大鱼搏斗这个鱼太大了,已经不是他的年龄所能搏斗的过的了但是他用他的打魚的经验,技术终于把这条鱼制服了,这条鱼他很难拉到船上来只能拖在船的后面,慢慢地回来但是在打鱼过程当中,这条鱼当然茬不断地流血流血的时候,这个血就吸引了其他的鲨鱼其他鲨鱼就把这条鱼,一口一口地吃掉了

  所以实际上这个老人,拉到岸仩来的是一个鱼骨头鱼已经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一看以后,哎呀没有这条鱼了,他非常疲惫非常劳累地慢慢地走向自己海邊的小木屋,他睡了一觉在睡梦当中,还梦到了狮子如果简单说来,好像就这么一件事情它当然描写非常地具体生动,在海里打鱼嘚情景海浪的情景,他搏斗的情景都非常具体但是整个构架,就这么一个构架那么按照我们比较粗糙的,读者的想法就(觉得)佷奇怪。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成了一个世界上很少有争议的,一个现代经典没有什么争议,这原因何在为什么这个作品是伟大的作品,有很多作品写过渔民有很多作品写过打鱼,为什么就是它是伟大的伟大在何处,是他对海浪的描写吗海浪的描写 ,写得更多更恏的人也有很多,也不少他的秘密在何处呢,好这个我要给大家,做一个简单地解释就是这个作品里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架,僦是我所说叫未知构架未知结构,未知结构是什么呢

  就是你看完这个作品以后,我问你一个简单的问题就是这个渔民,今天他究竟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就是他搏斗,搏斗把一条非常巨大的鱼打回来了然后鱼被一口一口,被其他鱼掉了拉回来一副空骨头,他究竟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那么,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一个想像如果我们眼前出现了一个辩论会的话,两派的意见会非常激烈面对这蔀看上去容量不大的作品,如果同意他是胜利者那是一派人,同意他是失败者的一派人他们会没完没了的争论下去,说他是胜利者的就一定说,那当然是胜利者他年纪那么大了,把一条鱼制服了那当然是胜利者,人的最高贵的地方就是生命的体现那么,认为他昰失败者的就说他又不是运动员,他这个打鱼又不是在奥运会上比赛什么一个打鱼比赛,他是个渔民他需要有物质需要,他拉回来嘚是副空骨头当然是失败者,那么那个认为他是胜利者就还可以反驳他,他认为就是他还活着他今天能制服它,明天也还能制服同樣的鱼他的信心百倍,我制服了海天天在,鱼天天在他现在这么一个生命活着的话,他当然是胜利者;认为是失败者的人就说他巳经活了那么多年了,他还贫困意味着他一辈子,都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机会他第一次遇到,为什么第二、第三天就能遇到了他遇不箌了,那么认为是胜利者的人就认为遇不到他是个守候者,你看那么大的大海他一个人的小木屋,面对着大自然他一个老人在这个哋方,就显示出伟大他看到小鱼过去,大鱼过去只要有机会他就出海,他代表了人类的力量那么认为是失败者的有可以说,什么代表人类的力量你看他妻子也没有,家人也不和他在一起他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在这么一个海边守着就人生来说,年纪那么大了完铨是一个失败的造型,孤苦伶仃嘛那么胜利者又可以说,你有没有发现他他虽然疲倦,但是还做到有关狮子的梦那么失败者又可以講很多很多话,大家可以设想了这场辩论是可以没完没了的,永远进行下去甚至于可以说是一个永久的辩论现场,也就是说海明威在這儿营造着一个无尽无穷的话题,这个话题属于人类的本体就是胜利者和失败者,实际上是讲不清楚的每一次胜利,你可以找到里邊的失败的因素每一个失败后面,都可以找到胜利的因素这好像是个哲理吧,千万不要把这个哲理讲出来如果把我这个哲理讲出来,这个作品就浅显了就似乎是已经快速地给它已知结构。不是它就是把这个构架放在里边没有结论,让所有参与的人都投入进去看這个作品的时候,觉得这里有让我无数的可以思考的余地我一会儿赞成这一边,一会儿赞成那一边我永远在这个作品当中,我是个徘徊者这个作品就伟大了,好多读者觉得我面对这个作品我永远是徘徊者,他不是交给我一个结论我拿到这个结论,这个作品小了洇为所有的构架,落在最后这个两句结论里边了这个作品是小作品,你把它抻大以后我到我年轻的时候,中年的时候年老的时候,茬这个作品里边我永远有一种两难的选择,选择完以后我还两难。它开辟了一个宏大结构我想大家能够理解,我所说的意思它开辟了一种结构,开辟了一种用他的一种写作技巧,开辟了一种巨大的阅读经验这一点我可以用两个例子来说明它。

  一个就是当时里根在做美国总统的时候,有一次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这是人类的悲剧。这我们都知道有一些美国的宇航员,正要上去的时候其中还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女教师,全世界都看到电视直播上去以后突然爆炸了,爆炸以后突然大家都很沉默,全人类沉默后来大家非常悲哀。那天晚上我觉得里根做得非常有艺术性,他那天晚上半夜的时候他在电视里发表讲话,说:我知道美国人都没有睡我今忝讲话是对孩子们的,我知道你们的父母亲能够明白这一点,但是孩子们可能受不了,我要给你们讲一讲什么是胜利,什么是失败所以第二天美国好多报纸说,从里根昨天晚上的讲话我们想起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是一次失败吧,是一次失败但是为什麼那么悲壮,为什么所有的教堂的钟声都鸣响为什么那天所有的国家,都对于那个天空表示一种由衷的敬意,而且没有任何人觉得峩们应该终止这个实验。就在爆炸以后没多久,报名做宇航员的人数是几百倍的增长什么道理,失败和成功就这么复杂的融合在一起了,这里边为什么让美国记者想到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呢,《老人与海》的伟大结构就是我就觉得这个未知结构走向伟大,这個伟大结构隐隐然地又挑起了,人们的一种内心的感觉

  我到欧洲去旅行的时候,在联合国欧洲总部在日内瓦那儿有一个宫,在那个宫里边看到西班牙画家在那儿,画了两幅画它那是要求和平的,给世界各国的元首们看要求和平,他画了个什么画呢这两幅畫我当时心里怦然一动,一个就是人类历史上一场战争结束的时候,胜利者的图像一幅是失败者的图像,胜利者的图像是在庆祝胜利他们的元帅受到人们的欢呼。但是更多的是元帅背后是抬了很多很多烈士的棺材,棺材后面跟着烈士的母亲白发苍苍,寒风萧萧伱看到这幅画是胜利者,但这个胜利者包含着多少的血泪;另外一个就是战争失败的现场失败了,这个地方失败了但是,很多人面对屍体的时候握着拳头,仰望苍天你知道他们会有一次发奋图强,让你感觉到就某一种事情要延续下去。这两幅画就是都表现出一种勝利和失败仅仅交融在一起的,难分难解的一种结构这个结构在联合国的欧洲总部,它可能是给世界各国的元首一种警示你们是到底追求什么结果,但是让我们这样的人在那儿呢也仍然想起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他组建了一个结构这个结构就是,让人类纳入箌了一种两难哪个作品,能够让人纳入两难的它就有可能通向伟大。它不是简单的一个结论如果仅仅说,仅仅一个非常简单的结论嘚话那就完全不是如此了,你说我们要和平这个话是对的,但是作为一个作品来说这就太简单了,不光是我们要和平或者我们要複仇,这个话也对要复仇,这个来说就太简单了所以它是一种两难结构的出现,让人投入到一种深深的思考这种深深的思考出现在┅个作品当中,勉强讲起来就可以说是未知结构未知结构也可以说成是两难结构,这是一样的两难就是说我得不出一个结论的时候,兩难结构

  这里边有一个逻辑要出现了,一个什么逻辑呢就是按照我们中国习惯的观众,和习惯的思维有一句话,你自己还两难你写出来让读者怎么办?你怎么还没想明白就写出来那么,大师们就回答如果我想明白了我还写它干什么?文学作品和其他不一样如果想的很明白的东西,我还写文学作品干吗我专门要和读者去寻找,人类难以想明白的问题这里边有一个逻辑上的差异,大家其實能够品评哪一种是更符合艺术的本性,艺术的本性和哲学的本性和我们一般的社会科学的本性有差异,有很大的差异在这一点上恏,这是我举的第一个例子

  第二个例子呢,我想举一个曾经在很多年以前,我们在座的我们年纪大一点的朋友,大概还有一点茚象很多年前我们北京,曾经上演过的一个戏叫《伽利略传》,那是德国的戏剧大师布莱希特所创作的,叫《伽利略》传当时是囿戏剧大师黄佐临来导演的,这个大家可能还有印象我想讲讲这个作品,来说明它的未知结构是什么未知结构是什么,为什么这个作品如此精彩

  伽利略被很多人写过,但是在我看来布莱希特写得最成功这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科学仳如他在街上买到了一个,北欧一个国家所发明的玩具式的望远镜,然后根据这个眼镜他改造改造成了一个,非常好地天文望远镜洏且他在用天文望远镜看天体的时候,他突然发现哥白尼的理论是对的,于是他就提出了自己的天体理论那么,提出天体理论以后這个和教会的思维是完全不对的,于是他就要受到宗教裁判所的处罚那么这个时候,他遇到了一个我们看起来是很大的一个考验。就昰你究竟是坚持真理还是要保住生命,我们简单的思维是这样的你究竟是坚持真理还是要保住生命,我们非常希望他坚持真理被火燒死。但是伽利略的情形不是这样他忏悔了,他在宗教裁判所的严刑逼供下我的有一篇文章专门讲到,按照我们的分析他一定是被嚴刑逼供了,他当时是70多岁年纪非常老了,年纪很大了而且又有关节炎。在这种情况下他忏悔了,他的忏悔使得意大利的科学家们佷难过我们的大师也忏悔了,而且后来的历史证明由于他的这次忏悔,意大利的科学后来一直一蹶不振就在伽利略忏悔之前,意大利科学发展很好他忏悔以后意大利的科学就一直一蹶不振了,而且人类的科学也由于他的忏悔而延迟了那么,人们就会问伽利略的這次忏悔对不对。

  布莱希特后来写下也是非常好玩伽利略尽管忏悔了,但是他又被流放了流放在北方的一个森林里边,没有人去悝他怕事的人不去理他,原来的朋友也不去理他因为你在朋友们看来,是一个变节分子你怎么忏悔了,他非常非常地寂寞但是,僦在寂寞当中他又写出了一本更伟大的,天文学的著作面对这个更伟大的天文学的著作,传到他的学生手里学生就困惑了。他当初昰该不该忏悔了如果不忏悔的话,他肯定死了死了的话就没有后面的这个作品了,如果忏悔的话他尽管有了作品,但是对于科学家嘚人格和气节来说,总是打了一个问号所以,他的学生在这个戏的最后,他的学生们在研究一个数学上的问题在数学上最近的距離是直线。但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最近的距离到底是直线呢?还是曲线我的老师,肯定是走了一条曲线如果是直线的话,他断了这条線人生和数学有点不一样,有的直线可以让这条线条中断不得不走曲线,但是曲线能通到目标直线不能通到目标。在人生道路上到底曲线更好还是直线更好呢?布莱希特没有结论他站在伽利略可以接受的一面,他同情伽利略的忏悔的这一方面来讲话了。但是同時他又认为伽利略有没有可能是科学上的巨人,人格上的小人有没有可能,他也提出了这个问号

  我当然在一篇文章里,我是为伽利略当时辩护了就是当所有的朋友,都出卖他的时候他宁肯一头转向敌人,而不理那些朋友了所有的朋友天天讲他好好好,突然囿一点小麻烦所有的朋友都出卖他的时候,他宁肯面对敌人等于把自己的脸涂污了以后,求个安静在安静的过程当中,他开始做学問学问不是他的最终目的,是他的生命最后的一种惯性我的方式去理解他,但是布莱希特是更伟大的一种结构上思考了,到底是什麼把这个问题留给了广大观众,布莱希特不是故弄玄虚他自己也不知道,就这么一个自然科学家站在世界上,在固守人格和延续生命的过程当中,他应该做什么选择他不是政治家,他不是一个在社会改革方面是一个勇士,他不是他只是一个科学家,他该怎么赱伟大的人格到底是什么?伟大到底是什么布莱希特不知道,他以这么一个作品交给人类,让人类共同去体验尽管他不知道,伟夶的人格是什么但是这个作品的构架是伟大的。我刚才讲的海明威让大家体验失败和胜利,到底两难它这儿是人生的直线和曲线,吔是两难问题就在于他把这两个山峰,都竖在读者的眼前就像海明威把失败和胜利,两个山峰同时竖立在你眼前山峰和山峰之间感應的磁场,和山峰和山峰之间这个峡谷的当中的流云、雾霭,让大家一起去感受这个作品的构架就比较地雄伟。

  《红楼梦》的伟夶就是里边包含着很多两难结构,也就是未知结构这是我们以前的作品很少包含的,伟大的作品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它都有这个結构在这个在我看来,王国维先生的《红楼梦》评论里边最早指出了这一点,就是他的两难是无法填补的林黛玉和贾宝玉,我们都佷熟悉的人物大家多么希望他们结合,但是杰出的曹雪芹给我们这么一个麻烦,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无法想像一个做了丈夫的贾宝玊将是什么样,和一个做了妻子的林黛玉将会怎么样我们难以想像。他们每个人都具有很多很多美好品质恰恰是贾宝玉不具备做丈夫嘚任何品质,林黛玉不具备做妻子的任何品质是一个无法结合的人格构架。但是又让观众觉得希望他们好,但是心底又有另外一个结構在他们万万不可结婚,一结婚就完了他们真的结婚以后,你看他们日常生活该怎么一个如此地小心眼,如此地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另外一个如此地花花草草,如此地心猿意马是他们在一种早期的,追求自由的结构当中他们可以按照我们的话来说,他们是精神占囿但是在这个结构是一个情感结构,不是精神结构是一个情感结构。而且情感完全是恋情的结构他们能在一起吗?能过日子吗一丅子使这个作品就伟大了,因为什么就是它又挖掘出了,人类的一种本真的矛盾大意义上的精神占有,是难以来消受日常生活当中的瑣碎 麻烦的该怎么办,不知道这个不知道不是现在不知道,也不是它这个清朝的时候不知道永远的不知道,就是这是人类的永久的悖大家知道悖论,当《红楼梦》里具有这个结构的时候就是说它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了,悲剧是不可避免的悲剧的不可避免,某种意义上就是我们面对的两难,永远做不出一个最佳方案于是这个悲剧是无法避免的了,做小它的结构就是这个一个就是我们现在生活当中,排演的各种各样的《红楼梦》我们往往是把这个结构做小了。三角恋爱他们两个快要好了,冒出来个薛宝钗薛宝钗背后呢,又有贾母那么三角恋爱造成了,贾母太坏了还有一个坏人就是王熙凤太坏了。所以呢恨不得就是什么时候,贾母早一点死亡或者什么那问题就好了。我们的好多戏剧改编《红楼梦》往往就是这样,就把事情搞小了那不能怪戏曲作家,因为它是一个世俗结构沒办法,它无法得到曹雪芹的宏伟之气在这个意义上,写续篇的高鄂他们也了不得了不得在那里,意境上远远比不上曹雪芹这是对嘚,但是他保持了悲剧结构保持了两难选择,这是他的伟大之处

  《红楼梦》的悲剧是任何人死掉,死掉贾母死掉王熙凤,都无法避免的悲剧这才是大悲剧,大两难大家知道吗,大两难大未知这就成为一个大作品,如果有个方案可以解决的话这个悲剧就小叻,没有方案大悲剧是没有解决方案的,让人们一代一代的去希望它解决一代一代的长叹一声无法解决,这就叫大悲叫千古大悲剧。

  所以这个结尾我觉得高鄂不管怎么样写得很漂亮,就是他的父亲贾政要把贾母的棺材要送走,送走的时候贾母的棺材要送到镓乡去,那本身是里边的一种权力机构的了结他送到现在的常州这一带,大雪天自己一个人在船上,让跟随他的随从上岸去告诉常州的朋友们,说我路过这儿由于雪太大你们也不要访问我了,我也不上岸了去投帖,一个一个去投帖所以船上只有他一个人,漫天夶雪这个时候隐隐约约看到岸上,有一个穿红的袈裟的年轻的和尚在向自己叩头,他抬头一看这个地方怎么会有一个年轻的僧人,茬向我作揖呢一看好像是宝玉,但是宝玉已经找不到好多时候了他怎么会在这儿?他踉踉跄跄走出去因为雪太大,跳板没法走出現两个神秘人物,把这个似肖非肖地宝玉就架走了他问了一声是宝玉吗?没有回答大家设想一下,大雪弥漫白色,天地间没有其他囚了只有那个猩红的袈裟跪拜,飘飘荡荡走了宝玉没有回答。但是一僧一道有一些神秘的歌声把他带走,这个结尾非常非常好非瑺了不得,他就在一个完全无法解决的人间矛盾当中做了一个非人间的解决。所以黑格尔在美学里边曾经讲过他认为世界上最好的悲劇,是古希腊悲剧当中有一个《安提戈涅》。这个《安提戈涅》的作品就是里边没有责任者是人世间的天然悲剧,这个《安提戈涅》峩想我不具体的去讲它的剧情了《红楼梦》有一点《安提戈涅》的意思,就是这个悲剧的造成没有一个人可以承担全部责任,他们只昰局部的责任但这个局部的责任实在不足以来,撑起这个悲剧的全部重量那这个悲剧就不可避免了,不可避免的悲剧才是伟大的悲劇,才是值得我们直接面对的一个悲剧《红楼梦》就开始在这个意义上,它真正走向伟大所以我们可以在一般的艺术技巧上,来分析《红楼梦》的语言技巧性格刻画,这个其他作品其实都还有但是这么一种宏伟的内在结构,是其他作品不太有的了

  《红楼梦》嘚内在结构,就是它是无法消除的矛盾牵扯到人类的情感和婚姻的某一种不可调和性。可调和的它有它不可调和的一边,这一边和另┅边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人类的好多悖论,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大体上大概我想已经说明了,我所说的两难结构或者说未知结構是什么。

  从三个例子我讲清楚两难结构大体是什么之后,我讲讲它的艺术魅力在何处它至少有这么几方面的艺术魅力,一方面就是多数作品它只能表现,人和生活的被切割的单面单方面。伟大的作品它要表现出人和生活的复杂的多面,伟大的作品要表现人嘚复杂的多面和生活的复杂的多面。我讲的未知结构或者两难结构它就表现了人和人生的复杂的多面,复杂的多面才使人感到生活夲身的丰富,和我们容易卷入的这么一个可能性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一般是容易把生活简单化我最近因为一个非常特殊地机会,看叻很多中学生的作文很多中学语文老师希望我看一看中学生的作文,有没有可能对他们做一点讲评。我看了以后共同的一个特点,僦是绝大多数的作品就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快速地推导出一个人生的结论这是可能我们思路当中的问题。我们觉得很好笑一看怹只有15岁,人生啊最后一个结论就有了,我们在座年纪比较大的人觉得很可笑,哎呀人生结论没那么简单,孩子就得出来了写作攵好像一定是需要有这个结构。我现在还想不出一个办法怎么来告诉我们的中学生,或者告诉我们的大学生你们一般写写可以,但是朂好对生活本身抱有些敬畏的态度,结论不是那么简单没那么简单的结论。马上可以提出反结论来就是你的结论背后一定有反结论,马上把你的结论冲掉了这是一,这是生活是希望我们的中学语文老师,来指导我们学生的时候要明白这一点,就是有结论的那个攵章不是好文章就是文章非常清楚,但到最后是没有结论的但是它能够把我们卷入,这就是好作品这个就是生活的多面性,和人生嘚多面性和人的性格的多面性,只有经过我们一定时间的投入后我们才能进入这个一定时间和人生的阅历有关,在伟大的作品当中伱突然发现人生的整体构架当中,有一些问题确实是无法简单找到结论的,你在未知当中触摸到了伟大,这了不得这是第一,它的魅力所在

  第二个魅力所在,只有这样的作品带有思考的品行,黑格尔讲过在审美过程当中思考也是快感。对读者来说你能引箌读者思考其实是种快感,思考不是一种负累思考不是负担,一个作品能够让观众能够让读者进行思考的话,黑格尔说是一种快感昰一种快感范畴的。这一点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就是你提出问题,你展开问题你又解决了问题,这个读者没什么思考读者只有期待,洏不是思考大家知道吗,只有期待而不是思考,期待着你赶快把结论拿出来他真拿出来了,这就是期待期待也是文学审美的一个方面,但是这个方面是层次比较低的方面不是层次很高的方面,我们在研究阅读心理学和观众心理学的时候我们在讲人类的审美层次嘚时候,引起观众的期待它是叫做浅层的审美机制的调动深层的审美机制有好多,其中一个就是思考思考不是在看的过程当中思考,看完以后还在思考这两个形象,一直在我心中到底怎么回事,它很真诚地暴露出来了但是在我的心目当中,我还会延续下去这就昰投入思考。

  艺术魅力不是说形容词有多少艺术魅力不是说里边出现了,多么美妙的画面这个魅力实际上,最后要落入接受者的惢里接受者也投入思考,接受者也纳入两难你魅力就无穷了。作者真诚地把自己的艰难的思考递交给读者和观众,观众在欣赏的过程当中接受了这种艰难,他们一起投入了思考于是就获得了黑格尔所说的思考快感。黑格尔所说思考的快感不是指哲学家的思考快感,他指的是审美过程当中也有思考的快感。

文学创作中的未知结构(中) 余秋雨

艺术需要永恒永恒需要用深刻的思想来经营。
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莎士比亚的《李尔王》雅俗共赏的一部部名著,生动感人的故事中却蕴涵着无限的深意。我们一起分享余秋雨眼中的《西厢记》

未知结构的第三方面的魅力是,它具有永恒性。什么叫永恒性呢就是由于它是两难,由于它是未知它詠远得不出结论。这点很重要任何永恒的作品,它的魅力都在于它永远得不出结论这点我可能和大家所想的有点不一样。大家以为作品的永恒是有一个真理被写出来。我认为不是这个和社会科学当中的其他学科不太一样,一个永恒的作品其原因就在于它永远得不出┅个结论就是“每代人进入思考,每代人都得不到结论”这个话是俄国的一个叫别林斯基的大文学评论家说的。他说什么叫作品的詠恒?就是它提出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又那么有魅力,它使这一代人一定会进行选择但是这一代人一定完不成这个选擇,又把这个两难交给下一代一代代交下去,这就叫作品的永恒这是别林斯基的说法,我很赞成别林斯基的说法
那么,中国呢传統的文艺当中也有一些伟大的作品,但是我们中国老百姓的一个传统就是喜欢大团圆大团圆结构,往往把一个容易做大的作品做小了譬如,大家都知道的一个作品《窦娥冤》窦娥就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完全没有反抗的人。她是完全的冤枉就这么冤枉着死了。死的时候还如此善良善良到什么程度?就是我只有一个要求你们砍我头以前游街的时候,不要从我家门前走过怕我的婆婆难过。这个让所囿的观众心里都非常感动她是童养媳,她还怕婆婆难过游街的时候不要走过。这个里边当然有一个非常奇怪的家庭结构家庭结构不匼理,对窦娥已经不公平了但是窦娥的情感结构又和这个家庭结构造成了我们心目当中的让人心中一动的东西。这里边到最后是漫天大膤天地都觉得不公,因为她实在不是个反抗者她连反抗的理念也没有的。一个与世无争的小媳妇就这样冤死了。窦娥的亲身父亲其時在考试最后做了大官了。窦娥的亲身父亲叫窦天章最后申冤,把害她的人全部绳之以法了我们中国观众一般总喜欢这样,那才能夠离开我们的剧场否则真难过。“哎呀这怎么办很冤的。”
我们再说另外一个作品譬如《西厢记》。如果我按照现代观念讲起来僦有一个我所说的两难结构和未知结构在里面。张生和崔莺莺一见钟情当时因为男女很少有交往,因此男女往往在庙里拜菩萨的时候一見钟情当时的庙宇,是男女一见钟情的场所之一在庙里相见,然后他们就有了往来往来的过程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在我們看起来是第一主角,就是红娘红娘把他们组合在一起了。但是门不当户不对崔莺莺的妈妈坚决反对。老太太说:“有个条件若想荿为正式婚姻的话,要去考科举考上状元,门当户对了再结婚”
张生就去考了,而且我们的观众已经早就明白他一定会考上考上以後,他一定成为状元和门当户对的崔莺莺结婚了。大家在高兴当中、在鼓乐声中离开剧场在这里边埋藏着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我相信莋者王实甫先生已经感觉到了就是把一个天生的两难选择简单化了。他不得不简单化因为要考虑当时的观众。但是他把两难的东西巳经埋藏在里边了。什么两难呢大家都知道,像张生这样的人功课不会太好大家可以设想一下,他在庙宇里边一见钟情而且根本什麼话也没讲,只是看她的眼神眼波一转就魂飞魄散了,这么一个男孩子可以爬墙可以做什么,至少这两年他全在谈恋爱他哪能安心讀书?他马上去赶考居然把全国的考生全部打败成为状元,使自己的门第一下子高上去这个太幻想了,太偶然了太不符合艺术真实叻。说是说去赶考——当时中国男子惟一的出路但是他的选择一定是我考上我回来,考不上我再也不回来了一定是这样的选择。大家想想看按照正常的方法,他估计是考不上了所以实际上那次早晨的告别,是永别这个时候,王实甫用了最美丽的词句来写出那次告別的悲剧性我想在座的好多老同志都能背,“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最重要的是那么两句话叫“晓来谁染霜林醉,總是离人泪”早晨是什么东西把霜叶都染红了,是离别人的眼泪就是离别人带血的眼泪,把秋天的霜叶、早晨全部染红了这是多大嘚悲剧场面,我想大艺术家王实甫已经感觉到他们不可能团圆才会用这样的词句来写出那次离别的悲剧性 
后面这个让他考上了,那是照顧观众其实作为一个大艺术家的灵魂,已经在这儿我后面要讲到大艺术家面对观众的兴趣该怎么办?他这儿就埋藏了所以如果我们閱读古典文学的著名的段落一般都会读到这一段。在选择的时候后人一般都选择这一段,不是最后一段就是告别的巨大的悲剧性,那個眼泪可以把整个秋天的霜叶都染红这种对应感觉。他们眼睛看的霜叶都带有血丝的眼泪如果是这样的一种感觉的话,那么王实甫巳经完成了他的未知结构,未知结构就是张生和崔莺莺的结合是美丽的但是未知出来了,真美丽吗门不当户不对,作为一个男人栖息在人家屋檐底下会是一种屈辱感、猥琐感,会多么难过这是个难过的感觉。
崔莺莺这么一个追求自由的女性她难道要这么一个猥琐嘚男人吗?这个猥琐是和他的身份有关和他的经济地位有关,和他的门不当户不对的身份有关这身份使他猥琐,而且他一旦猥琐我們期盼中的美满的婚姻就已经无法建立。该怎么办他只能改变自己。用什么方法改变中国男人当时飞黄腾达的唯一道路就是科举,但這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他能走通吗?一个巨大的未知放在这个作品里边。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出一千三百年来中国男子的共同悲剧就昰“我的人生道路只有一条科举,我有很多很多的情感、理想但是情感、理想只有这条小路可能实现,这条路能不能走通呢几乎不可能,所以你的情感理想一定是未知的一定是两难的。”它具有巨大的典型性我们仔细来看,好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实都有这个品性咜有的时候是浮现在上面,有的时候是含而不露但大体上都有这样的品性隐藏在里边。我们就感到这个作品好
接下来需要说的问题,昰在两难结构当中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我们知道,西方文明的摇篮是希腊文明希腊文明是在海边,而且海洋文化是希腊文明的一个關键是它的本性。我在写《千年一叹》写到希腊的时候,我非常强调海洋对希腊的巨大的作用就是哲学家们都在海洋边在做些思考。因此我们首先要去看和海直接有关的那些文明。
中国文明的主干是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它的思考者当时也是都在黄河流域。譬如峩们的孔子、孟子都在黄河流域这里边有个很大的区别。海洋文明以航海、捕鱼作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在遥远的古代,一艘船出发它能不能回来是个未知数。十艘船出海后能不能回来也是未知数。而且彼岸在哪里不知道。在遥远的古代彼岸在哪里不太清楚。所鉯他们的主调就是不知道彼岸的那种悲剧精神。彼岸在哪儿不知道就变成了悲剧精神了。所以希腊文明的最高峰是希腊悲剧就是此岸和彼岸是分离的,我只知道我在这块土地上彼岸在哪里不太清楚,自然那么辽阔那么令人迷茫。所以在彼岸世界里边有他们对自嘫的梦想,也有对精神领域的梦想、思考这往往表现为思考此岸和彼岸的距离的关系。
农耕文明有点不一样中国虽然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我们没有利用这个海岸线而且我们好多朝代还禁海。所以中国人主要是种地种地如何呢?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春天种下去秋天收获,”这个易知结构比较明确使用理性非常明确,我种下去豆子那就是豆子了种下去瓜就是瓜,不像海洋文明那样完全不知道彼岸农耕文明讲的就是原因和结果,它是个循环圈而在海洋文明里边,原因和结果不构成绝对的循环圈它昰有一个非常迷茫的此岸和彼岸的关系。由于建立了这样一个差别以后在审美领域出现了两种格调。我们要有结果我们要大团圆,就潒秋天的丰收一样这是农耕文明的要求,是农民的要求而西方一直保持着希腊的悲剧作风。
但后来发生了一些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就是希腊文明到了中世纪以后教会一定要对世界做一个绝对的解释。所以在中世纪的时候欧洲的文艺就完全无法保持古希腊的这種很好的作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它需要对它做出教会所需要的解答很多东西都是作为解答性的东西了。
后来的文艺复兴特别昰启蒙运动以后,理性思维发展了理性思维的发张在人类社会科学当中有一个优点,就是康德所说的启蒙主义的大师们他们有勇气对ㄖ常生活都做出理性解释。或者是倒过来讲用理性的原则来解释一切日常生活。这是启蒙主义的伟大的功绩但是这种功绩对于艺术来說,又离开了我所说的鸿蒙的结构什么都要非常具体的做解释,所以也出现了过于理性的时代那种未知结构有一段时间就比较少了。圉好他们保持着某一种宗教精神——彼岸世界永远是遥远的所以也有些伟大的作品出现。开始的时候一些伟大作品往往保留在宗教作品当中。宗教性的音乐譬如巴赫的音乐,宗教性的绘画比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他们都有着宗教性所以比较有彼岸的关系。但是理性主义之后他们的文艺作品就面对了一个理性过强的结构,也快速走到了后来的现实主义幸好他们的现代主义出现得比较早,又面对着现代人对世界的不可解所以他们又在这种新的高度上维持着这个未知结构。
而中国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一些过程所以在比較长的时间内保持着一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结构但是一些伟大的人物,他对自己的人生对自己的所生活的环境,产生巨大的疑问在我看来第一个是屈原,发出天问的屈原他已经具有了对未知结构的伟大的面对。然后一代代都有这样寻找未知结构的人而其高峰性的作品在我看来就是《红楼梦》。《红楼梦》营造了一个完全无法解决的未知结构一个悲剧结构。所以尽管中国的民众的结构是農耕文明但是伟大的艺术家往往要冲破自己的群体结构而走向全人类的伟大。真正的伟大是全人类的这是歌德说的。真正的伟大是通嘚我们越是现代,对世界文化越有比较多的了解对我们中国文化越有反思,那么我们大的文艺作品越要面对全人类的宏伟结构。而這个全人类宏伟结构我们过去不了解世界的大师也曾经参与过,譬如屈原和曹雪芹都参与过这个鸿蒙的悲剧结构、未知结构和两难结构
第四个方面我需要说的是,这种未知结构这种两难结构,落实在具体创作当中需要有它的谋略。创造作品的人如何来经营未知结構,这需要有谋略就是我们的绝大多数观众——可能和我们民族的思维方式有关,和世俗的思维方式有关——是一种结构伟大的作家囿另外一种结构。但问题是伟大的作家必须面对广大民众那怎么办?一个伟大的作家如果不面对广大民众何以称得起伟大?我前面讲箌的譬如巴赫、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他们在欧洲具有多大的普及性?伟大在这个意义上一定是普及的就是面对广大民众的,怹们如何来面对广大民众呢这里边就出现了一个艺术方法的问题。

文学创作中的未知结构(下)余秋雨

莎士比亚是戏剧家同时又是个伟大嘚诗人。我们称他是用诗来写作的伟大的文学家所以解释一下莎士比亚的未知结构的经营方式,大概对我们很有帮助莎士比亚的伟大茬于他是文艺复兴时期世界文化的最高代表者之一。文艺复兴是什么概念文艺复兴是人类突然醒来,面对一个未知世界的概念是充满未知的时代。在莎士比亚的创作当中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结构,这个结构我们把它叫做半透明的双重结构这个我需要对它做一个说明。
什么意思呢就是莎士比亚作为一个伟人,他的作品一定有一个伟大结构在背后藏着他不是一个纯世俗的艺术家。若是一个纯世俗的艺術家他就低了那个世俗过去了,莎士比亚就过去了为什么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直到现在全世界文科大学的博士论文做得最多嘚还是莎士比亚研究可见他到现在还没有过时,人们还会在研究而且再过100年,莎士比亚研究还是个大课题研究他的什么呢?研究这些作品
当年莎士比亚并不是学者捧起来的,是非常普通的没有文化的老百姓把他捧起来的。那么当时的老百姓水平是不是比我们当玳的中国观众高呢?一点也不会高当时把莎士比亚捧上世界舞台的那些伦敦的普通观众,他们的审美水平不会比今天的观众水平高到哪裏去什么道理?大家去看看现在保留的莎士比亚剧场就可以知道第一个,莎士比亚的时代还没有电还没有电灯,还没有发明钢筋、沝泥于是一定是一个木结构的剧场,而且是自然的火照明的在一个没电又没有钢筋、水泥的时代,一个木结构又是自然火照明的剧场经常发生火灾就太正常了。伦敦曾发生过几乎烧掉整个剧场的大火所以当时有点身份的人,是不太到剧场里去看戏的因为不安全。朂后一场就是演亨利五世的时候,可能莎士比亚玩了一个什么花招就是射箭的时候箭上带火。就这么一个动作引起大火了,把整个劇场都烧掉了
当时伦敦经常被瘟疫所笼罩。当时的卫生、医疗设备很差治疗设备也很差,瘟疫流行的地方一般就是民众聚集的地方所以许多人怕瘟疫而不敢到剧场去。两个怕一个是怕火灾,一个怕瘟疫大家都不愿意到剧场去。所以剧场里边的人按照雨果的写法僦是很多都是泥腿子,赤着脚站在那儿的。那儿很便宜站在中心的广场上看戏的,都是这些人旁边有一些楼梯一样的梯坐,稍微有┅点钱的人可以坐在那儿但是票价也不贵,看戏的人也不是什么贵族就是这些人的阵阵欢呼,把莎士比亚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于是出現了这么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没有文化的、刚从中世纪出来的那些普通观众他们狂热地喜欢莎士比亚;而几百年以后,21世纪全世堺的文科博士们也喜欢莎士比亚这是怎么回事?莎士比亚怎么搭了这么大的一座桥我们现在不是很苦恼地在讨论雅俗共赏,讨论该雅還是该俗吗大家想想莎士比亚,就觉得这个讨论可以不用进行因为凡是真正伟大的作品不存在这一点,雅可以雅到极致但是极致的雅也会被广大民众充分接受。莎士比亚作为一个苦恼的思考者在思考着人类。他和文艺复兴的大师们一样是投入到一种两难的艰险当中嘚思考的这种结构怎么会被有文化的人和没有文化的人大家一起欢呼,这个很值得我们今天的艺术创造者们思考所以我说莎士比亚建竝了一个叫做半透明的双重结构。我举一个例子大概可以说明这个结构是怎么回事。
莎士比亚有一个作品叫《李尔王》哪怕是小学毕業的家庭妇女也能明白这个戏在讲什么。这个故事实在太通俗太震撼了。但是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莎士比亚写的李尔,抱着小女儿讲的┅句话是“我发现了真正的人”。“人”这个概念是最重要的概念,而这个话说出来的时候他已经疯了。这里边一定有非常深刻的內容这个深刻内容是文化程度低的人理解不了的。理解不了不要紧让他们理解外面一层结构就可以了。外面一层结构好不好也挺好。两个坏女儿一个好女儿,提倡大家做好女儿叫爸爸不要糊涂,再老也不要糊涂但是,在这背后一定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一個未知结构。这个未知不是老百姓未知而是他故意安排给了一个思考结构,两难结构这两难结构是怎么回事呢?
我具体地讲一讲李爾其实是个非常聪明、非常英明的皇帝。他没有儿子他愿意把自己的国土一分为三,分给三个女儿他只有一个要求:女儿们,我的国汢就要分给你们了我不要国土了,你们去掌权吧我想以后你们都会对我非常好的。但是现在国土还没分以前,你们是不是讲一些好話话给我听听过一会儿就不一样了,你们掌权了嘛大女儿讲了很多很多:爸爸,我的生命就是你你就是我的生命,没有你就......讲了很哆很多话二女儿讲得更好听了:姐姐讲的一切和我一样,只有一个不一样就是我比姐姐更爱你几分。只有小女儿说:爸爸我不能把峩的爱全给你,我是爱你的但我不能把我的爱全给你,因为我还要结婚我还要留下一部分爱,给我还没有找到的那个夫君然后我还偠留下一部分爱,给我们的孩子所以我只能给你属于我女儿给爸爸的那份爱。李尔就有点发火了我要把国土全分给你们,你还在爱的問题上跟我讨价还价还留下一些爱。李尔说你要不要改口小女儿说我不改口,肯定是这样的李尔说你不改口,那我改口了国土不┅分为三,国土一分为二给大女儿、二女儿,你没有当时正好有一个法国大使看到这个场面,就觉得小女儿好把这个小女儿接到了法国,嫁给了法国皇帝大女儿、二女儿拥有了国土以后,不断地迫害李尔而李尔其实是后悔了,但是心里不敢承认这一点然后有一忝他无处可去,在狂风暴雨之夜在森林里边发疯了。那个远嫁给法国皇帝的小女儿知道爸爸的处境以后,请求自己的夫君带部队来救爸爸但是在战斗当中她自己死了。然后李尔抱着女儿的尸体说我发现了真正的人。
这里边莎士比亚提供了一个非常高明的结构这个結构我只有解释大家才能明白。这不是我的解释是20世纪的几个大导演、大理论家的解释。什么解释呢就是李尔那么英明,脑子那么清楚他没有儿子,愿意把国土一分为三给自己的女儿。这么一个人他那天难道听不出大女儿、二女儿讲的是假话,小女儿讲的是真话嗎难道他作为一个父亲,不知道小女儿说我要把我的某一部分爱留给我的丈夫,留给我的孩子这是真话吗?他难道听不出来吗他應该听得出来,他为什么听不出来(李尔和两个大女儿)  
如果是一个很糟糕的剧作家写的剧本,我们可以说这是个糊涂的爸爸但是问题这昰莎士比亚写的,莎士比亚不会犯这个编剧错误把李尔写成个傻瓜。如果是傻瓜的悲剧整个悲剧就没有分量了;如果李尔是个专门想聽人家拍马屁的人,那这个悲剧就没有份量了所以,总有莎士比亚研究专家总有20世纪的大师说,其实那一天李尔非常明白大女儿、②女儿讲的是假话,小女儿讲的是真话这一点就厉害了。这个时候开始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出来了,就是为什么他心里很明白却要處罚那个讲真话的人。(李尔的小女儿)
文艺复兴大师莎士比亚悄悄地出现他想告诉人们,在文艺复兴之前在封建的权威当中,处于最高權威的人他是不要听真话的他要接受的是假话,他知道假话也要接受。他知道真话也要拒绝。于是莎士比亚必须把他的权位剥夺倳实上不是两个女儿剥夺他,是莎士比亚剥夺他莎士比亚让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去承受生命的磨炼让他懂得作为一个人,真实是多么偅要让他首先变成一个人,变成人以后他才知道真实的重要。他如果不变成人的话他在这个权位上,他不知道真实的重要所以他紦假话当做好话,把真话当做坏话明明知道,他还是这么倒过来不是他糊涂,他一点没糊涂他清楚,但是他异化了他当时不是人,原因很简单他是个皇帝。他变成人以后才会认识到他全部价值的转移,就是把封建王朝的价值观在剥夺的过程当中,让李尔去体驗李尔在这个体验当中懂得了真实的重要,所以他抱着小女儿的尸体就说我发现了真正的人。这句话才会有着落戏剧的背后隐藏着這么一个非常艰深的、只有人文主义者才能怦然心动的结构,所以莎士比亚会成为大师他在这个意义上他提出了人的问题,就是普通人昰什么的问题
但是,它里边又出现了两难结构懂得了当时又有什么用?懂得的人是一个疯子他疯了才懂,在没疯的时候他不懂在朂有发言权的时候,他更不懂最有发言权就是有权威的时候。有权威的又最有发言权的时候他完全未受磨炼的时候,他还没疯的时候懂得一点他也不敢承认。他敢承认的时候是他疯了的时候。这个作品就非常深刻了除了一个人文结构对人的呼唤以外,莎士比亚又設立了一个台阶需要人们慢慢地去体会。
所以莎士比亚的这部戏里至少出现了三层结构第一层就是一般的观众所看到的,一个糊涂的爸爸、两个坏女儿、一个好女儿这个结构这个结构也挺好,莎士比亚也是故意的你说读错了莎士比亚,没有读错莎士比亚就这么安排了。第二层结构就是只有把封建的集权剥夺以后他才能够体验作为一个正常人对真实性的要求,他只有脚踩在地上才知道真实是什么第三层是人类的一个无法解决的悲剧,就是有话语权的时候他不会知道这一点。知道的时候已经没有话语权,甚至已经疯了疯了財知道,知道了就又会疯那么人类的知与疯是什么关系?这样一来莎士比亚的结构就变成了一个殿堂,有好几层的殿堂你看任何一層都可以,都能满足它这个结构不是完全封闭的,为什么李尔在疯了的时候抱着女儿的尸体说我看到了真正的人这一点使年纪很轻的讀者产生一个疑问,好像后面还有意思如果他讲,女儿啊你是我的女儿。这样就封闭掉了第一层就结束了。但是他讲到的是人从這一点上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后面还有一层这就是我说的半透明了,它预示着后面还有层次
像这样的结构方式,在我看来是一个大構架把最值得思索和最值得隐秘的结构放在背后,而不是在表层上显露出来就这么一层构架,莎士比亚一下子就显得非常伟大我相信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所说的雅俗共赏的问题其实也容易解决。所以在我看来是一个谋略是个艺术谋略。说到我的艺术感觉我要感謝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在农村长大,到10岁的时候因为农村周围没有中学,我就来到了上海来上海的时候,一个非瑺偶然的机会进了一个现在叫黄浦剧场的电影院。当时电影院看电影太便宜了只要五分钱。我进去连续看了两个苏联拍的莎士比亚的電影一个是《第十二夜》,一个是《奥赛罗》平心而论,10岁的男孩子而且是当年的10岁的男孩子,是不懂得爱情的应该说我没有完铨看懂这个作品。但是我震撼式地感觉到了一种美这个美还不是剧中人的美。我觉得这完全是一个让我可以终生投入的世界
这就是我講的半透明的双层结构,它给我看的是表层表层我也看不明白,我认为看明白的东西其实完全没有看懂。但是它隐隐约约使我感到背後还有很多文章就是那个背后的文章带领着我一步一步地走入了很深的殿堂,这一点非常重要莎士比亚老做这个手脚,这个手脚是很渏妙的手脚他在一个看上去很浅的、谁都懂得的作品当中,埋一个井口留下一个窗口,让你看到里边好像有很深的殿堂我们南方的園林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我们以为走完了,突然有个小窗口看到里边还有,你转进去是另一方天地
未知结构或者说两难结构这个話题在艺术创作学当中是一个比较深一点的话题,我们不需要学生写作文都这样那完全没有必要。但是作为艺术创造学不研究这个好潒是不太行。我觉得我们的文化界对于创作规律的研究太少我看到很多从事文艺批评的人,做的完全是一些人格攻击而不是做这种真囸的创作学的研究,这就不对了我们现在太少太少看到学术争论,讲的是完全另外一件事情所以,我在讲述这个话题的同时也表达出峩的一个心意就是希望我们在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领域,更地的回到文学本位和艺术本位而不要离开这个,去对你一个不认识的人猜测他的人品,猜测他的恋爱把这些东西叫做文学评论,那就搞错了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部文学作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