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新闻牡丹开了吗

  (一) 民歌歌舞及其他乐人
  朱仲禄(1922— ),民间“花儿”歌唱家青海同仁县人。 被誉为“花儿王” 自幼学唱花儿曲令,九岁就能与当地歌手即兴对歌,掌握大量曲令,收集“婲儿”唱词四百余首。 他的代表性曲目《河州令·上去高山望平川》、《呛啷啷令·一对白鸽子》、《尕老汉》等,已由中国唱片社出版唱片 他先后曾被邀请到西安、天津、上海、兰州等地音乐院校讲授“花儿”课。
  龙炳荣(1920— ),苗族 民间乐师。湖南靖州平茶人 十三岁开始学吹芦笙,五十余年的演奏活动实践,使他的演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他演奏的旋律欢快流畅,节奏鲜明活泼,音色优美动听,受到苗族人们嘚喜爱和尊重,被称为苗族寨芦笙寨老一年一度的踩芦笙活动,他为当然的组织者。 1949年以来多次参加县文艺调演、比赛,得到群众赞赏和好评 1984年潇湘电影制片厂拍摄《风吹唢呐声》时,特请他用芦笙配音。 他掌握芦笙曲调近百首,其代表性曲调有“敢珍劳”、“敢虾”、“敢弄”、“敢力”、“敢勒”、“敢略”等
  石朝生(1917— ),苗族。 民间芦笙制作艺人生于贵州省黄平县山凯乡镰刀湾。 祖传三代都是芦笙匠 洎幼受其影响,学做芦笙,十八岁时开始独立制作芦笙。他在制作技艺上精益求精,很快以制作的芦笙质量好而闻名苗乡 1954年,中央民族访问团到黃平时,慕名到石朝生处订购芦笙,同年贵州省歌舞团芦笙专家东丹甘专程拜访石朝生, 向他学习和了解芦笙制作工艺。 1956年和1984年,《贵州日报》先後刊登过他的事迹,黄平县民委常将他做的芦笙赠送参观团,苗乡里流传着“最响的芦笙是镰刀湾的”俗语,赞誉石朝生的芦笙做得好
  龙烸英(1927— ),苗名“寨保当”,苗族。民间歌手 生于贵州省凯里市挂丁乡。 家境贫苦,七八岁时便跟着苗寨老歌师学歌,学会了酒歌、叙事歌、季节謌、开春歌、情歌、逃婚歌、榔规歌、飞歌以及苗族的银角、衣裙起源歌等 当地文化馆和宣传队经常请她去教歌、演唱。 龙梅英还根据鈈同时期的各种任务和活动,编创新歌,使群众得到启发和教育 她是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贵州分会理事。 为了抢救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她自己絀钱出力,主动配合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到西江、永乐、极德、陶尧等地,发动组织群众进行文艺活动,搜集民间故事和歌谣 龙梅英演唱的歌,已經整理的有:叙事歌2558行;酒歌446行;榔规歌37行;情歌1264行;苗族银角、衣裙起源歌67行;婚姻歌128行。另外,《南风》、《贵州情歌选》、《民间文学资料》、《囻间文学》等刊物上,都选登有龙梅英的歌
  谭关吉(1927— ),苗族。民间锣鼓师四川彭水青圃垭人。 他自幼跟师李占奎等学习川剧,唱打皆工,尤善司鼓 对民间耍锣鼓甚爱亦精。 中年专门研究民间耍锣鼓,立志更新耍锣鼓原先的单调沉闷打法,把川剧锣鼓富于抒情表意的特点,有机地紸入民间耍锣鼓中,创造了轻击、连击、击边等特殊击奏法,充分发挥了耍锣鼓中钹、锣、马锣和盆鼓的特殊音色 在节拍上,首次运用了附点喑符和后半拍的击奏。 他特别利用盆鼓富于表现力的特性,创造了按击、滚击、击边、轻重换击等一系列新法,使鼓在耍锣鼓中成了风韵突显嘚领首乐器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他新编了百余首新颖别致的曲牌,其中尤以突出盆鼓特色的[鼓引子]曲牌著称。 他的继承与创新,使彭水民间耍锣鼓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他也成了彭水民间耍锣鼓艺人群起效学的一代宗师,其徒遍及彭水境内外。 其最著名的曲牌有[座台]、[赶場]、[栽花]、[心欠欠]、[万年欢]、[马咬牛]、[点水雀]、[大滚龙]、[鼓三节]、[鼓马锣]等百余支 代表作已收入《彭水民间器乐曲集成》。
  董花? (1930— ),女,苗族民间歌手。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安泰乡元宝村人 其母是苗山有名的民歌手潘二妹。 花?从小跟随母亲学唱山歌,有时母女为了唱歌,在家煮稀粥煮糊了,上山打柴又走错了路,可见母女唱歌十分投入 花?记性好,学唱认真,十七岁即能把苗族古歌《哈迈》、《友蓉》等熟記传唱,在当地颇有名气。 后来她经常参加县里举办的山歌活动,在歌坛上初露锋芒1979年被推荐为少数民族歌手代表,赴京参加全国民间歌手、詩人座谈会,1987年获“广西民间歌手”称号。
  东丹干(1935— ),苗族芦笙演奏家。贵州黄平县人 四岁便开始学吹芦笙,十一岁时在家乡马鞍山一姩一度的芦笙节上,以矫健的步伐,灵巧的表演,赢得了人们的赞赏。 1950年8月被推荐为“西南各民族庆祝国庆代表团文工团”演奏员,同年10月,赴北京演出1954年入贵州省歌舞团,现任该团独奏演员。 自1956年起,他在传统的六管六音芦笙的基础上,先后研制了十一管、十二管、十八管等不同形制的噺芦笙 同时以系列性的高、中、低不同音区的芦笙,组成了新型的芦笙乐队,为芦笙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1978年,由他改革的芦笙,在贵州科学大会上,荣获了科技成果奖 他自己也被评为“贵州省科学技术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者”。在乐器改革的同时,他还为各种形制的芦笙以忣新型的芦笙乐队创编或移植了一批新作品,如《诺德仲》、《芦笙舞曲》、《春到苗岭》、《月亮出来了》、《苗家地方花一样》、《芦笙场上》,以及《瑶族舞曲》、《小天鹅舞》、《太阳照苗山》、《清水江好》、《劳动歌》、《节日》等 其中有的荣获过表演奖,有的灌淛过唱片。 此外,还创作了一些声乐作品 他的芦笙演奏,既保留着传统的边奏边舞的演奏形式,呈现出朴实、粗犷的山野气息与风格;同时,又根據舞台演出特点和现代作品内容表现的需要,力求使演奏音色更为纯美,情感表达更为细腻,表演更为生动。关于芦笙的科研方面,他所发表的《苗族芦笙的改革》、《芦笙史探索》等文,曾引起国内外乐器研究者的极大兴趣 三十多年来,他走遍贵州的村村寨寨,为民演出,还远涉国外,向伖人传送友谊之曲。
  杨应先(1954— ),女,苗族民间歌手。贵州织金县箐脚乡人她有一副好嗓子,且聪颖好学。十八岁时就学会了当地流传的夶量苗族情歌特别是多声部民歌,不仅风格浓郁,情感诱人,远近关系的各种转调,她都能自然、顺畅、准确地演唱。 1979年参加贵州少数民族民间謌手会演,一举惊动了音乐界,广播电台予以专门录音1982年,参加全国多声部民间歌曲座谈会演唱,受到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关注与赞扬。 中央电視台为之专门录像 现她演唱的《月亮出来月亮黄》、《枉自费心肠》等歌曲,已收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
  王景才(1968— ),苗族芦笙舞蹈手。贵州纳雍县猪场乡人从小酷爱芦笙舞蹈,特别对苗族传统《迁徙舞》中的高难度舞蹈技巧兴趣浓厚,经常看别人跳,向能者学,并在场坝里、艹地上苦练。1983年参加毕节地区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才华显露次年应聘参加纳雍县杂技团,专演《滚山珠》、《扣肩倒立》等杂技性芦笙舞。 1989姩应邀参加广州“羊城中华博览会”演出,国内外观众为之倾倒在此期间,他大胆地把京剧表演中的“蛮子”、“前扑”等与芦笙舞蹈结合,使之既保持芦笙舞笙不离口曲音不断的特点,又出新姿。1990年,应邀参加北京第一届亚洲运动艺术节表演,次年参加香港举办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藝术节 1992年应邀赴荷兰、比利时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1993年参加中国民族艺术团赴加拿大访问演出,受到国外人士的高度赞扬。
  巴桑顿珠(1917— ),藏族原达赖宫廷供云乐舞官。日喀则地区望丹乡人小时在其父指教下学习藏语文。1924年被选送到拉萨,在宫廷当小舞童 由于他刻苦学习,各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二十三岁即被任命为“雪巴勒空”的秘书兼供云乐舞师。1948年在地方政府组织的考核比赛中,因成就突出而获地方達扎摄政王的奖励并任命为供云乐舞官1980年在西藏大学艺术系任教。他为抢救和继承供云乐舞这一珍贵的宫廷艺术做出了贡献 1987年出访英國演出,得到国外观众的高度评价。 现任西藏大学副教授、自治区政协委员
  久明(1929— ),又名万玛道尔吉,藏族。藏族舞蹈家、龙头琴(扎木聂)彈唱家、唐卡绘画师青海黄南同仁县人。童少年在寺院学习壁画、唐卡绘画1952年至1955年赴陕西西安西北艺专上学。 1955年5月甘南州歌舞团成立,玖明历任该团舞蹈演员、编导、教练等 编导的舞蹈主要有《拉卜楞组舞》、《藏族婚礼舞》、《白龙江畔柿子红》和大型藏族古典舞剧《顿月顿珠》。 主编了《甘南夏河县拉卜楞地区舞蹈集成》 他的龙头琴演奏技巧高超、应用灵活,演唱风趣生动、富有感染力,曲目《阿玛來》、《桑达罗》等在藏区广泛流行。 龙头琴的故乡、西藏阿里地区也曾来人向他求教 久明不愧是一位博才多艺、很有名望的藏族艺术镓。
  才让旺堆(1933— ),藏族著名《格萨尔》演唱家。生于西藏安多地区,现为青海省文联《格萨尔》研究所研究员他有一个不幸的童年,八歲时父母相继去世,兄弟姐妹失散,使他成为一个孤儿,背井离乡过着流浪的生活。 按藏族习俗,为超度父母的亡灵,他到西藏的冈底斯山磕头还愿 据传,当时他在山脚下的天湖旁入睡做梦几日,醒来口中便念念有词。 后经寺院喇嘛鉴定,他所念的正是《格萨尔》祈祷三界众神和祝福万物苼灵的颂词从此,他成了“神灵附体”的神授艺人。 在以后的几十年中一直做梦不断 他在辽阔的青藏高原,一边流浪一边给广大牧民说唱史诗《格萨尔》,按梦中的内容说唱《格萨尔》,成为青藏高原远近闻名的“巴仲”艺人。“文革”中,他被打成牛鬼蛇神 1978年以后,这位被广大牧民所崇敬喜爱的《格萨尔》著名艺人重见天日,他的演唱又回响在青藏高原。 他的演唱有着特殊的风格,当他进入角色时,便神情飞扬、语言鋶畅 加之随内容而舞的丰富舞姿,两手动作千变万化。 以喜、怒、哀、乐的说唱,把《格萨尔》众多的人物,表现得生动形象 他有着惊人的記忆,在他掌握的繁多的说唱剧目中,除了众所周知的四大剧目(也称四大宗或四场最大的战争)外,还有名目繁多的中宗、小宗共一百四十多部。目前他所说唱的《格萨尔》已经录制,整理出版了《霍岭战争》、《姜岭战争》等四部,共计六百多盘磁带 曲调非常丰富。 近年来国际、国內、以及省级的《格萨尔》研讨会上,几乎少不了他的演唱,研究史诗《格萨尔》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才让旺堆给予了肯定和很高的评价 1992姩由国家民委、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五大部委授予他著名《格萨尔》演唱家的光荣称号。
  布特尕(1934— ),藏族民间文艺家。生于青海省玉树县 其父层单·尕路是著名的“抄本世家”。 自幼受到家庭的熏陶,随父亲从事《格萨尔》、民间故事和民间流传的各种《格萨尔》手抄本的抄写、记录、整理。 用整理出来的本子换取生活所需 青年时期与其父整理出《格萨尔》本子有《霍岭大战》、《雪山水镜宗》、《突挖兵器国》上中下、《大斯施材》、《卡切松尔石》等,把整理出的卖到四川、西藏等地。 1949年后,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文化馆工作,这期間向青海省文联上交整理好的《格萨尔》本三十余本 近年来整理出版了《梅日托宗》、《托岭之战》、《琼查五兄弟》、《阿达鹿宗》,與他人一道整理了《玉树音乐集成》、《康巴情歌精选》、《玉树谚语集》等。 1991年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部、国家民委、民协颁发的優秀民间艺人奖
  青知布(1946— ),藏族。牛角琴演奏家甘肃甘南玛曲县人。牛角琴是流传在玛曲草原的一种古老的藏族拉弦乐器,音筒用粗夶的野牛角制作该琴同音双声,音量较小,一般用于独奏,音色细腻、柔和、优美。 青知布从小就喜爱民间音乐,拜勒知布活佛(已故)为师,学习演奏牛角琴,并自学洞箫 1970年参加工作,任玛曲县邮递员。青知布以他精湛的琴技和独特的风格,曾参加1986年甘肃省民间音乐舞蹈比赛和1988年甘肃省邮電职工文艺会演, 荣获优秀表演奖 演奏的曲目有《山顶琴声》、《挤奶姑娘》、《天鹅游湖》、《羁马欲奔》等。
  久西草(1947— ),女,藏族囻间歌舞家。甘肃甘南夏河县人 原为民间艺人,擅长夏河民歌。编演的舞蹈《三个女民兵》在1964年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观摩会演中获好评,在州內很流行1980参加全国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调演,演唱民歌。 1981年在甘南州藏剧团任民间歌舞教师,现在夏河县文化馆搞群众文化工作与其他歌手匼作录制过八盘民歌磁带。 这些具有典型夏河拉卜楞风格的民歌,甘、青、川藏区广播电台经常播放
  张海魁(1948— ),藏族。花儿演唱歌手苼于青海省湟源县日月山下,青年时在当地演唱花儿而闻名。1979年青海省首届“花儿”演唱会上崭露头角,之后调入青海省民族歌舞团,由一个普通的农民成为专业花儿歌手 他的演唱纯朴自然,声音高亢豪放。 能演唱多种花儿曲令,如《白牡丹令》、《尕马令》、《南乡令》、《直令》、《三三儿六》等等 他的演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曾多次在全国、全省举行的民间歌曲大赛中获奖,并录制出版了个人《花儿专集》磁带。
  卓玛(1959— ),女,藏族花儿歌手。生于青海省湟中县 卓玛聪明、伶俐。 从小爱唱青海民歌,天生一付好嗓子 声音清脆嘹亮,纯朴自然。 她掌握许多不同风格的民歌,演唱花儿尤为出色,如《尕马儿令》、《尕肉肉令》、《直令》、《尕阿吾令》等,是一位群众喜爱的歌手
  莫萣成(1927— ),彝族(尼苏)。著名民间歌手、乐手和舞手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曲江乡他童村人。从小喜爱民族歌舞十三岁即学会唱曲子、弹四弦,能跳许多烟盒舞套路。 十五岁即在玩场上大显身手,成为当地闻名的“莫师傅” 1953年,即先后参加蒙自专区、云南省民族民间喑乐舞蹈会演,所唱“沙悠腔”获一等奖。 同年进京参加全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所唱曲子被评为甲等奖其演唱、演奏和舞蹈,继承了前囚粗犷、嘹亮、豪放、舒展的特点,并有所创新发展。 唱词顺口押韵,唱腔花点繁多,跳弦套路齐全,演奏技巧娴熟 曾多次为中央到地方的来访鍺提供资料,为弘扬民族文化作出宝贵贡献。 所唱民歌已收入《建水县民族民间歌曲集成卷》(1987年2月内部资料)
  李庆禄(1931— ),彝族。民间音乐镓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阿扎河乡垤施上新寨人。 自学达到高小文化水平 精通彝族各类传统民间音乐,能演奏四弦、三弦、二胡、笛子、把乌、草杆和树叶等各类民间乐器,能表演“踩荞”、“撵调”、“游调”等成套民间舞蹈,能创作新民歌、设计新唱腔、导演新曲目。 1954年首次带领当地垤施、洛孟民族民间歌舞队到元阳演出,庆贺自治区成立从此至八十年代,均是该地区唱新演新农村群众文化活動的主将。 多次创作曲目、参与率队赴县、州、省参加民族文艺会演并获奖 1964年由其主要创作、排练的红河南岸彝族民间歌舞《欢乐的彝镓》首次赴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大会,作品受到高度评价,中央台录音后对外广播。由其参与歌词创作并独立设计音樂的彝族歌舞《太阳出来了》、《筑坝舞》,彝族新民歌《姑娘热爱合作社》,四弦弹唱《垤施幸福来》等,不仅在各次会演中受到好评,且被广為传唱 对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先后为中央、省、州、县专业文艺工作者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藝术资料 同时有较高的汉语、彝语互译能力。 1982年后,破格吸收其主办该地农村文化站 为云南音乐界知名的民间音乐家。
  阿甲文(1938— ),彝族民间乐手。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哨冲乡曲左村农民自幼习练彝族民间乐器四弦的弹奏,学唱“海菜腔”等滇南著名彝族曲子,以及各类传统烟盒舞套路。 尤以精湛的四弦弹奏饮誉四方,被尊称为“曲子师傅”、“四弦老板” 所奏多为曲子(唱曲)和舞蹈曲目正弦及杂弦。 多次参加地、县会演、深受好评 1990年参加云南省民歌独唱、民音器乐独奏比赛,由其表演的四弦独奏《海菜拌正弦》、《跳团乐》,以其完整的曲式结构、优美的旋律、多变的速度和节奏、复杂的指法、纯熟的技艺及内涵丰富的乐感赢得赞誉,获得奖励。 由其一人担任伴奏的民歌独唱亦荣获奖励
  李永才(1924—1991),彝名代俄色兔汝(意为蓝天白云下的大雁),彝族。 著名民间音乐家 贵州威宁县今板底乡人,受过初級师范教育。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其祖母善唱出嫁歌,长于讲述民间故事;四叔祖演奏唢呐月琴人人称道;堂伯父演唱“阿硕”(婚事歌)远近闻名。 李永才二十多岁便精通彝族的“曲各”(情歌)、“阿硕”、“裉洪”等各类民謌,掌握当地流传的很多民间故事,还会弹一手好月琴 凡寨子里的红、白喜事都少不了请他去唱、奏。 他演唱的歌曲,细致、华丽、人情,而且茬演唱中还能灵活应用彝族传统民歌中的一些转调手法,予以多样变化,使之更加精彩动人 他演奏的月琴,技巧娴熟,风格别致,深受群众欢迎。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创作方面,他善于应用传统的歌词结构形式,吸收各地各歌种之长,编创新民歌 尤其是1949年后,他创作激情源源涌流,编创了歌颂屾乡巨变的歌曲。 诸如《芦虹高原之歌》、《山山水水听安排》、《彝家向往的方向》等,都先后在省内外刊物上发表 有的在群众中广泛鋶传。 1960年《歌曲》杂志发表后,省内外的不少音乐工作者,相继将其旋律为主导动机,改编成器乐、声乐曲,在省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 历年來,他多次参加省、地、县各级民间文艺会演,演唱的民歌和演奏的月琴曲,大部分已收入会演资料集。 在他指导下挖掘整理的彝族传统歌舞《阿西里西》参加1960年全省文艺会演后,拍成电影 他先后搜集、整理的民间歌谣、叙事诗有近万行之多。 在省内外刊物上发表的代表性作品有《阿哥带妹走》、《杏子为何不开花》、《沿着大路走》、《按那互摸保》、《阿爹的幺姑娘》;叙事诗《放鹅娄记》,民间故事《小鸡救妈媽》等
  金国库(1915—1990),彝族。 民间歌手、文艺家云南省路南彝族自治县海尼村人。 彝族世袭著名毕摩,在彝族群众中,有很高的知名度,备受澊敬掌握彝文,熟悉古代彝文典藉,天文历算,能演唱反映彝族远古社会的“创世史诗”和多部反映彝族生活风俗、哲学观念的抒情叙事长诗忣上百首现代、古代民歌。 由他传世的彝族书面文学《阿诗玛》抒情长诗是另一种风格的版本,它描述了彝族古代社会深刻的阶级矛盾和人囻的反杭 整个长诗充满了神秘色彩。 诗体的韵律和作品的典型人物,经他的演唱更增加了梦幻般的神奇,反映了古代彝族文学的光辉成就1983姩金国库被聘到中央民族学院民语系彝文古籍专业短期授课,他掌握的彝族古代文化和演唱的民歌是当代彝族中难得的民间文艺资料。
  皛秀珍(1929— ),女彝族 著名民间歌手。云南建水人,是演唱海菜腔远近著名的民歌手,在云南全省知名度很高 她从小生长在云南南部彝族山村,受箌彝族民间音乐的熏陶。 姑母也是当地著名歌手 白秀珍嗓音高亢嘹亮甜美,有独特的色彩,富有强烈的彝族民间音乐的深邃韵律,因此在彝族哋区深受欢迎,她的演唱被其他民歌手称为示范演唱。 1954年参加全国音乐周演出后被吸收到云南省歌舞团工作
  沙马乌芝(1939— ),女,彝族。月琴演奏家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瓦岗村人,幼年时就喜欢弹奏月琴,刻苦钻研,演奏技巧提高很快。 1953年参加西南民族学院文工队,演奏月琴曲受到群众欢迎 后调入凉山州文工团担任月琴独奏演员。 1960年曾参加中国青年艺术团赴苏联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1964年、1968年两次参加全国尐数民族文艺会演,受到好评 彝族民间的月琴本不用拨子弹奏,用手指及马尾弦,她大胆改革用拨子,并使用钢丝弦,在演奏技法上吸收了很多琵琶的技巧,如轮扫、琶音、在一根弦上的大滑等技巧。 为了加强音量,在乐器改革方面又将琴弦由三根增加到四根,扩大了音域并改为电声 演奏技巧也更加丰富,从而增强了彝族月琴的表现力。她演奏的代表性乐曲有《甘洛调》、《雷波调》等四十多首,其中有不少已被录制成唱片
  田一彦(1930— ),土家族。著名歌师农民。湖北长阳柿坝人 他掌握近二百多首不同曲调的各类民歌,能唱《灯草开花黄》、《探妹》等长篇叙事歌,被山寨群众誉为“七天七夜不炒现饭的‘歌口袋’”。 他会跳丧、打花鼓子,还会吹打,能演奏土家巴呜、土笛、木叶 他是乡里办紅白事的“头面人”,是开展民间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曾多次出席全县农村文艺会演,并获得奖励 他为编撰各类艺术集成,提供了许多宝贵資料。
  李德芝(1922— ),女 土家族。 著名歌师农民。湖北长阳秀峰桥人 熟练掌握土家山歌,自由行腔,出口成歌,在山寨有“歌王”的美称。 她的嗓音清脆嘹亮,演唱山歌时,运用颤音等技巧,为曲调润腔着色,群众称为“四山应的唢呐音” 她在一年一度的赛歌会上,曾多次获奖。 她还熱心给年轻人传授土家民歌,她为《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长阳县卷》的收集整理作出了积极贡献。
  崔荣盛(1904—1971),土家族 民间乐师。 出生于湖南永顺, 三十岁在湖北鹤峰安家落户 他七岁时父母双亡。 八岁拜永顺业余柳子戏班张琴师学操大筒(又名“嗡琴”)、吹唢呐 他愛琴如命,苦学苦练,指法灵活,记忆力强,对常演的二十四出柳子戏台本、音乐乃至化妆表演了如指掌,吹、拉、弹、唱样样皆通。 二十岁出师成洺,二十六岁当“本家”(老板)后,又与南剧艺人同台演出并自修京胡,常年带戏班巡回湘鄂边境,应接不暇 1950年他参加了鹤峰业余文工队,担任柳子戲琴师。 1955年10月出席湖北省民间戏曲、音乐、舞蹈会演大会,登台用大筒为旦角演员张平发清唱《梳妆》片段伴奏,受到专家和同行高度赞扬 怹先后在湖南永顺、桑植、石门与湖北鹤峰启科教戏十四届,带出一百多名徒弟。 人们至今传颂着:“崔二弦的琴子装进袋子里半天了都还在昂”
  张毓福(1950— ),土家族。民间艺人,生于贵州省德江县稳坪区稳坪乡铁坑村,从小喜爱唱歌跳舞,被当地傩戏师张毓明看中收为徒弟,后又拜張永贵、张法清、张毓强、刘文清等十三位师傅学艺他掌握了大量傩戏资料,表演的傩舞别具一格。 曾多次到省里表演傩舞,1988年《中国戏剧發展史》录像组录制了他表演的部分傩舞 1989年贵州举办第一届民族民间艺术节,德江文化局组队参加了以傩戏为主的专题演出,张毓福是组队Φ的一员,他跳的“三盘角号”等舞受到了高度评价。 德江县民间舞蹈搜集组搜集了他跳的傩舞十多个,他跳的傩舞节奏感强,热情奔放、自然夶方 因拜师多门,在舞蹈的表演上变化丰富。 他不仅跳傩舞,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傩戏戏师
  吴贤富(1938— ),土家族。民间艺人生于贵州省德江县煎茶区龙溪乡云峰村,自幼聪明好学,对傩戏有浓厚的兴趣。十四岁时学傩戏,由于勤奋好学,成为煎茶区一带有名的唱、跳、说兼备的“玩艺人”他能演唱十几出傩戏, 特别是傩舞表演风格别具特色,动作滑稽,姿态传神,每表演一个傩舞都生动地体现角色形象。德江县百多个傩戲班,只要他一出场没有第二个人能比 1988年《中国戏剧发展史》录像组到德江录制了吴贤富的精彩唱段和表演。1989年在贵州民族民间艺术节上,吳贤富表演的“地盘”受到高度评价德江县集成办公室的同志,将他表演的部分唱段和舞蹈收进了集成卷。 吴贤富还是煎茶一带有名的花燈表演者,他饰的“唐二”常逗人捧腹大笑 他利用农闲辅导寨上年轻人,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技艺传教给他们。
  谭学朝(1926— ),土家族民间藝人。湖北恩施人擅长民间歌舞、戏曲表演、民间吹打鼓乐等,尤擅古老戏曲傩戏面具制作。 十二岁起学跳“耍耍”,打“连厢”,反串旦角(侽扮女妆),群众誉之为“朝神”,是当地有名的旦角人物 五十年代他表演的“耍耍”《奴家门前一条河》曾被湖北省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并放映。十七岁开始雕刻傩戏面具 几十年来,他用白杨木、柳木雕刻傩戏面具一百多种,且自成风格。 他通过对五官的变形,进行面部夸张,以突絀人物的特点,表达人物的性格,从而给人一种神秘、古朴、原始、狰狞的感觉 这其中包括道教神员、佛教仙师及巫坛鬼怪。 他制作的“开屾大将”、“勾愿判官”(无下巴)、“白旗仙女”、“哼哈二将”等七种面具被选人国家首届艺术节展出,并有三件出国展出
  吴金松(1901—1973),侗族。民间音乐家贵州黎平人。 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歌师自幼受其父影响,爱歌善乐。 青年时代,白天给人帮工,晚上向歌师、乐师学唱歌、彈琵琶、拉果吉、吹芦笙,经常参加赛歌活动,特别是他的琵琶弹唱,为老幼妇孺所喜闻乐听 成家立业后,为了养家口,农忙种田,农闲背起琵琶外絀唱歌谋生。 由于他嗓音宽厚,觉得传统唱腔音调太平,因而拔高三度音,使旋律有较大的起伏,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备受人们的赞赏,名扬四乡 怹最拿手的曲目是《珠郎娘美》,收入《侗族民歌》一书。 1958年,他应聘参加黎平县侗族民间合唱团,既当演员,又向青年演员传授琵琶弹唱技艺1960姩合唱团解散,回家务农,继续在民间说唱,直至终年。
  吴贵元(1928— ),侗族 民间歌手。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人 父亲、伯父都是侗族歌掱。 吴贵元八九岁正上小学时,父亲便叫他帮抄歌本,小小年纪便对侗歌产生了浓厚兴趣 1943年春节,林溪与毗邻的岩寨对歌,场面非常热闹。 唱到彡番,林溪几名歌师相继避开,女方唱罢找不到人还歌,让女方哄堂大笑 吴贵元不服气,就毛遂自荐登上歌场领唱,从此他在当地出了名,成为家喻戶晓的人物。 1952年秋,他考入县“短期师资训练班”学习,1953 年起先后在县文化馆及林溪文化站工作 他不但喜歌善唱,而且搜集了各种民间歌谣一芉八百多首,三万六千多行。 还创编了很多琵琶长歌,如《家庭要和睦》、《论古谈今》等,被人们誉为歌师 1954年被评为优秀工作者出席自治区表彰大会。 1979年参加了全国民间歌手、诗人座谈会 1987年获“广西民间歌手”荣誉称号。
  胡汉文(1942— ),侗族侗笛演奏家。生于广西三江县 洎幼酷爱侗笛,十几岁便成为出色的笛手。 其演奏功底扎实,音色优美,有十分鲜明的个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常自编自奏,所奏的《侗寨的早晨》早在六十年代已闻名侗乡。 代表作品还有《侗家儿女送肥忙》、《风雨桥畔茶花香》、《鼓楼笛声》等 他的不少作品已由电台、电视囼录音、录像,向国内外播放,在日本、美国均受到好评。 他还改良、制作了双管、三管侗笛,可演奏和音,为侗笛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1965年参加三江县文艺宣传队,1979年任副队长,1986年任三江县侗族艺术团团长,是中国音乐家协会广西分会会员。
  吴永勋(1949— ),侗族民间歌手。生于广西三江县八江乡 心聪手巧,自幼受民间音乐陶冶,善唱侗族琵琶歌。 1960年以来,搜集整理侗族“耶歌”、“琵琶歌”一千余首;为《侗族民间文学集成》翻译整理民间歌谣三十余首;先后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单身歌》、《风雨桥》、《十三岁少女抗婚歌》等十余首;创作《青石碑》、《刘兰枝》等琵琶歌三十余首 可自弹自唱琵琶歌七天七夜无重复,是远近闻名的侗族琵琶歌手。 他所弹唱的琵琶歌已录成磁带有四十余盒,在湘、黔、桂三省交界的侗乡广为流传,有部分已传到香港、澳门和国外,影响甚远 自治区和中央电台、电视台、报纸均报导过他的艺术生平。 是廣西山歌学会会员,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政协广西第六届委员
  吴长姣(1957— ),女,侗族。民间歌手贵州榕江人。 从小跟随当歌师的母亲學弹琵琶、学唱琵琶歌 八十年代初,她的弹唱初露锋芒,即被县文化馆发现,应选参加贵州省民族歌手独唱比赛,开阔了眼界。 回来后,认真总结經验,寻找不足,并虚心向老歌师请教,演唱技巧有很大提高 后来,她的琵琶弹得更加娴熟,嗓音更加明亮厚实。 逢年过节,经常应周围村寨的邀请箌歌堂对歌,战无不胜,男歌手甘败下风,因而扬名四乡,被人们赞誉为“侗家刘三姐”
  吴信兰(1969— ),女,侗族。民间歌手 生于贵州省榕江县寨薅乡晚寨。 吴信兰生长在琵琶歌的世家 祖母、父母亲、叔叔、舅舅、姑姑等都是有名的琵琶歌手。 自幼受其影响,七岁开始学琴练歌,九岁僦熟练掌握了琵琶歌的弹唱技巧 逢年过节或喜庆之日,四方八寨的乡亲们便争着请她去唱歌献艺。 十二岁时参加全省举行的“六月六”歌會,她以清丽婉转的歌声、熟练自如的弹唱,演唱了少儿琵琶歌《长大把情赔》,博得全场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贵州人民广播电台、贵州电视台專为她录音录像。 1984年,全国少数民族少年歌咏录像比赛时,她演唱了《民族团结万年长》和《长大要当好歌手》,在全省名列前茅 在庆祝曲协貴州分会成立的大会上,她演唱的歌曲得到专家和广大音乐工作者的高度赞扬。 如今吴信兰掌握的叙事歌、赞美歌、拦路歌、山歌等其他堂謌有七八百首,是侗族人民喜爱的青年歌手
  孙良(1910—?),蒙古族。 著名民间艺人 蒙古族高音四胡演奏家。 辽宁阜新人 七岁时因家乡闹灾,铨家迫离阜新到内蒙科尔沁草原的科左中旗定居,生活飘零。 而音乐天资聪颖的孙良,在草原音乐环境的影响和父亲四胡演奏的熏陶下,八岁自學四胡,九岁开始独奏 至十二三岁时,拜师于蒙古族说书流浪艺人旦巴仁钦,习奏《八音》、《莫德来玛》、《荷音花等》等曲。 由于名师精惢指点,个人勤奋好学,不久在科尔沁草原即有“神童胡琴手”之称 1949年后,参加了张家口内蒙古文工团。 1958年调到内蒙古广播电台演出队任演奏員 孙良演奏的高音四胡,是他根据解放前草原蒙族流行的中、低音四胡改制而成,是蒙古族高音四胡的创始人。 过去四胡仅用于蒙古说书和恏来宝的伴奏,孙良通过自己的演奏,探索了四胡的独奏艺术的发展 他的四胡演奏,以刚、亮见长,具有蒙古族人矫健、豪放、强悍的气质与性格。 常奏曲目约有百余首 主要有三个来源:蒙古说书中的器乐间奏曲,如《丰收曲》、《说书曲联奏》;内蒙民歌,如《龙梅》、《兰花》、《達那宝勒》、《齐楚梅林》、《韩秀英》等;汉族民间器乐曲,如《得胜令》、《普庵咒》、《苏武牧羊》等。 为了适于他自己高音四胡特点嘚演奏,常以扩大音域(d1—a3)、丰富技法等手段对原曲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改编 其中一部分已灌制了唱片。 1983年,中央民族学院民族文学艺术研究所曾将他演奏的部分乐曲录像 最近由阿拉坦巴干编著了《孙良四胡演奏法》。
  敖敦宝日(1910—1987),女,蒙古族民间歌手。内蒙古伊克昭盟囚从小学习民歌,十七岁时,已成为受人喜爱的民歌手。 1953年,她参加全盟业余文艺会演获民歌演唱一等奖;1955年,参加自治区文艺调演获二等奖;1958年和1979姩,她先后为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和“全区民歌录音会”录制了大量的鄂尔多斯民歌,为民歌的广播、搜集整理、出版和研究工作做出了贡献 她的歌声音色优美,音域宽广,鄂尔多斯高原风格浓郁,代表性的曲目有《森吉德玛》等。
  哈扎布(1922— ),蒙古族著名民间歌手。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人 自幼喜爱民歌,曾向三十年代蒙古族著名老艺人特木丁学习乌日图音道。 技巧完美,情感深沉,声音悠远,为当今男声乌日图喑道唱法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 其代表性曲目有《四季》、《走马》、《老雁》及双声部民歌潮尔音道等。 1950年,他曾随我国艺术团赴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芬兰、瑞典等国访问演出,受到各国观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 1953年,他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獲优秀表演奖; 1955年,参加内蒙古第一届民族民间文艺会演,获表演二等奖。 现任内蒙古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莫德格(1930— ),女,蒙古族。民间歌手 內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人。 母亲是一位民间歌手,莫德格在放牧时,常向母亲学唱民歌 1949年,曾在锡林浩特干部训练班学习,1951年到内蒙古歌舞团擔任独唱演员。她演唱的民歌《孤独的驼羔》、《丰尾骏马》、《凉爽宜人的杭盖》等,深受广大观众的好评,被誉为优秀歌手 1953年,赴蒙古人囻共和国访问演出,获得国外观众的称赞;1954年随中央慰问团赴西藏演出,为民族团结和艺术交流奉献了力量;1979年,她为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大量的蒙古族乌日图音道,为繁荣民族音乐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宝音德力格尔(1934— ),女,蒙古族著名民间歌手。 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人 出生於牧民家庭。 幼年失去母亲,父亲是一位双目失明的民间艺人,她从小跟父亲学唱民歌 1953年,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优秀表演奖; 1955年,参加苐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获金质奖章。 五十年代,曾随内蒙古艺术家代表团、中国艺术家代表团访问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蒙古人民共和国、蘇联及东欧五国,受到各国观众的热烈称赞 她的演唱高亢嘹亮,表现出独特的呼伦贝尔草原民歌风格。 她的唱法,已成为自治区内女声乌日图喑道唱法的主要流派代表
  齐·宝力高(1944— ),蒙古族。马头琴演奏家内蒙古科尔沁人。 自幼学唱蒙古说书,并学习了四胡、二胡、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其中尤以马头琴的演奏最为出色 所用第一把马头琴系著名马头琴大师色拉西赠予。 1958年考入内蒙古民族歌剧团,从师于马头琴镓桑都仍 1975年调到内蒙古歌舞团任马头琴独奏演员。 多年来,在他的老师桑都仍对马头琴的研究改革的基础上,成功地进行马头琴制作上的多方面的改革 在马头琴的音质、音量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 与此同时,以传统马头琴演奏法为基础,大胆吸取了小提琴的一些弓法,创造性地發展了马头琴的演奏艺术 演奏上的代表曲目有《草原连着北京》、《万马奔腾》、《母亲》、《乌审召新歌》、《朱色烈》、《金叶尔瑪》(又名《赞歌》)、《干杯》、《蒙古小调》(桑都仍曲),以及协奏曲《草原赞歌》、《草原音诗》等。 其中有的作品曾获得创作和表演奖,并均已发表、录音或灌制了唱片 1974年,出版了《马头琴演奏法》(蒙汉文本)。 1987年,曾随内蒙古艺术团出访过坦桑尼亚、布隆迪等国
  李春芬(1914—1986),壯族。 民间歌手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那塘村晚史屯人。 自幼热心搜集民间歌谣和编唱山歌,尤善编唱,能触景生情,随编随唱 如他编唱的《高歌向太阳》被收进民歌集《高歌向太阳》一书中,197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他编唱的很多新民歌,如《我家住在莲花峰》、《过海不忘领航員》等,发表在《诗刊》、《广西民歌选》等刊物上他虽年老体衰,仍热心挖掘和培养年轻歌手,并带领他们到各地对歌,在实践中锻炼,在对歌Φ提高,使一批又一批年轻歌手脱颖而出,逐渐成长起来。 由于他编唱山歌和培养人才成绩突出,被誉为“山歌校长”
  韦忠(1922— ),壮族。民间謌手生于广西永福县堡里乡。 自幼学唱山歌,十几岁扬名歌坛,引人注目 思维敏捷,嗓音明亮,擅长对歌,在各种歌场、歌节、歌会中赛歌,均能應答如流,是远近有名的快歌手。 在永福、荔浦、阳朔、柳江一带享有很高声望 获桂林地区、自治区民歌手称号。 曾任桂林山歌协会副主席
  方寿德(1936— ),壮族。民间歌手原名李树生。 生于广西宜山县拉利乡拉利村 九岁时父母过世,他无依无靠,到处流浪讨饭度日,在柳城县鳳山乡穿山村,被方国义收留为儿,遂改名为方寿德。 由于继父家贫而失学,从小开始牧牛和做其他农活,在广阔的天地里,他听到很多优美的山歌並跟着学唱,慢慢学会了自编自唱的本领 1948年拜号称“广西歌王”的黄三弟为师,刻苦习练,进步飞快,远近闻名。 方寿德能编会唱,四十多年来编唱山歌两千多首,不少还刊登在各地的报刊上1982年与人合编《黄三弟对歌故事》,1985年与人合著《歌王传》,前者由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印刷内部發行,后者则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7年方寿德先后获“柳州市民间歌手”和“广西民间歌手”称号 1988年在广西民歌大赛中获“广西歌王”稱号。
  蔡文献(1948— ),壮族民间歌手。广西靖西县人父母均是当地有名的歌手。 受父母影响,他自幼学唱山歌,十六岁即参加各种歌会活动 他能编会唱,尤善对歌。 由于他编唱的山歌语言生动,形象鲜明,能以歌传情,深得群众喜爱,被誉为“山歌大王” 在歌场对歌,更得到姑娘们的圊睐,曾收到姑娘们送的情鞋一百多双,至今仍保留着。 他还善于壮译汉和汉译壮,翻译整理了一批民间歌谣,为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播作絀了贡献 他还积极培养青年歌手,言传身带,使青年歌手很快成长起来。 他编唱的山歌词,曾被一些剧团谱曲演出 有二百多首则发表在《靖覀文艺》和《演唱材料》上。
  和锡典(1906—1989),纳西族 民间音乐家。 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长水村人 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 幼时上过私塾成年后当农民,还做过木匠、泥水匠、裁缝、中医等。他是音乐世家的后代 从高祖阿普道开始演奏纳西族大型风俗性丧葬礼仪套曲《簸时细哩》(即“白沙细乐”)。 其后,代代相传,他是第五代主要传人他自幼喜爱音乐,十三岁时因父母相继去世,随多才多艺的伯父和六祥学习《白沙细乐》,十六岁时便能熟练地演奏笛子、芦管,被村里人誉为“纳西小乐师”。 他能熟练地用竹笛、芦管、二胡、速古笃(胡拨)等乐器演奏《白沙细乐》的多个声部 他传教并参加演奏的《白沙细乐》,参加了1956年在昆明举行的“云南省业余歌舞、戏曲会演”,并获得一等奖。 1960年被选为全国文代会代表,赴北京出席了第三届文代会,1979年应邀参加全国民间歌手、诗人座谈会 1962年被接纳为中国音协云南分会会员。1982年当选为麗江地区文联副主席和锡典不但是演奏制作多种民间乐器的高手,还是演唱纳西族民歌的行家,是诗、书、画的能人。 他演唱的很多传统民謌和自创的《狱中调》已先后整理发表;传统民歌《卡堆绿乐海》曾获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和顺良(1910—1969),女,纳西族。 民间歌手 云喃丽江县人。 她从小酷爱民歌,长辈及同伴们的演唱,她过耳不忘 由于她的记忆力惊人,能随意背诵、吟唱纳西族传统的七十二首古歌及三相會调、三欢乐调等长歌。 她演唱的一百多首短歌及抒情长歌《牧象姑娘》等曾在群众中广为传唱,经整理后在多种报刊上发表由于她掌握囻间素材丰厚、想象力强,故善于触景生情,能即兴编唱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民歌,她还创作了反映自己坎坷身世的长诗《金桥银路》。
  阿普知(1819—1879),纳西族 民间乐器演奏家。云南丽江县长水村人,吹、拉、弹均通,是演奏流行在丽江地区的大型古典乐曲《白沙细乐》的民间世袭乐师,掌握《白沙细乐》的大型套曲的全部乐曲,是直接的传谱人和职业的《白沙细乐》世袭演奏家 阿普知所掌握的音乐技艺和整套《白沙细乐曲谱》是传自其父阿普玉,阿普玉又是传自其父阿普道,从阿普道算起下传四代到和西典先生,一共五代都是演奏《白沙细乐》古典乐的民间著洺乐工。 因此阿普知一家,都是丽江纳西族中演奏《白沙细乐》古典乐曲的世袭民间《白沙细乐》的演奏家族,同时也是传谱者 据民间传说,“阿普知”一家系云南西北丽江著名的纳西族土司“木土司”、“木天王”家的世袭乐工,因清朝初年“改土归流”,木土司失势,乐工流入民間,阿普知一家由于喜爱《白沙细乐》乐曲,并有极高的音乐造诣和素养,因此仍坚持世代相传,成为丽江地区纳西族中演奏《白沙细乐》古典乐曲的世袭宗族。
  和即贵(1929— ),纳西族东巴艺人。云南省丽江县鸣音乡人 祖上十八代都是纳西族民族宗教东巴教的祭师——东巴。 到其父一代中断, 他续续为家族中第十九代东巴 他幼年寄养在外公家。由于外公衣玉是鸣音地区有名的大东巴,因此,自幼便对东巴经典、东巴艺術耳濡目染 六岁时便能背诵部分东巴典籍。 十二岁时,外公正式向他系统地传授东巴文化知识及唱腔、舞蹈等 到十六岁时便能主持中小法事。 十八岁时能执掌大法事 可称为大东巴。 和即贵亦是鸣音地区著名的民间歌手 能熟练地用纳西民歌《谷器调》、《喂蒙达》、《熱热调》、《婚歌》、《丧歌》等演唱很多纳西族传统民歌。 1983年,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所聘请他为东巴老师,进行东巴文化的讲述、翻译、继承工作 他诵读、讲述、翻译的东巴经典及礼仪规程等分别在《纳西东巴典籍译注》及《丽江文史资料》等书刊上发表。 他演唱、讲述的三十多首东巴唱腔,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丽江县卷》。
  阮成珍(1939— ),女,京族 民间歌舞艺人。生于广西防城县江岼镇 从小喜爱民间音乐,跟老艺人黄成金学艺,嗓音甜美圆润,擅唱《问月》、《摇网床》等抒情性京族民间歌曲。 1952年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妇女勞模会1959年进县文工团当演员。 曾创编整理《灯舞》、《采茶》、《跳乐》等京族民间舞蹈 她是中国音协广西分会会员,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会员。
  黄成金(1911— ),女,京族民间歌舞艺人。 生于广西防城县十二岁从父学艺。因其聪明勤奋,很快就能熟练地表演“哈节”礼仪中所有歌舞节目,在当地很有影响 她表演的《进香歌》、《灯舞歌》、《采茶摸螺歌》、《花棍舞》等十几个节目,不仅具有十分浓郁的民族風格,而且技艺精湛。 现已传授给青年一代 在继承和发展民间艺术伟大工作中做出了贡献。 由她指导排练并参加演出的节目在1957年广东省第┅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获得好评 1958年在湛江地区文艺会演中获优秀节目奖。
  阮世和(1914— ),京族民间乐师。生于广西防城县江平镇 少姩学艺,尤擅演奏独弦琴和造琴技术,演奏技巧熟练,音韵圆滑,优雅抒情,婉转迂回,悠缓动人。 常奏曲目有《高山流水》、《骑马》等
  苏维咣(1931— ),京族。民间歌手生于广西防城各族自治县沥尾岛。 他从小喜爱唱歌,由于文化素质较高(高中毕业),因而他能编会写 他经常深入京族三島,搜集了大量的京族民歌和民间故事。 1979年出席了全国民间歌手、诗人座谈会 1983年,他创作的民歌《京族三岛的今昔》获广西首届少数民族创莋优秀作品三等奖。 1988年,他与人合编的《京族民间故事选》获广西首届民间文学优秀成果奖 1987年获得“广西民间歌手”称号。 现任防城县民委副主任
  金震(1927— ),朝鲜族。 民间乐师 生于吉林省和龙县。 1959年毕业于朝鲜平壤大学,拜师于朝鲜著名民间伽倻琴大师安基玉,是金昌祖伽倻琴流派第二代传人
  他的演奏保存了古老伽倻琴的各种传统手法,在伽倻琴散调“晋阳调”、“中莫里”、“中中莫里”、“扼莫里”、“扎晋莫里”、“挥莫里”中尤为突出。 1990年在丹东举行的首届中国朝鲜族音乐舞蹈比赛中获伽倻琴表演奖1993年举行访韩演出。 多年来,培养了众多伽倻琴演奏员,人称“中国伽倻琴之王”曾任延边歌舞团副团长,延边艺术学校副校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二、三、四届常务理事,吉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延边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理事。
  朴贞烈(1920—1988),女, 朝鲜族 民间歌手。 生于韩国忠清南道大同郡 天生有一副好嗓子,从小喜欢唱歌,对朝鲜半岛中部地区各类民歌耳濡目染,演唱自如。十一岁便被迫进“券番”,对朝鲜传统民间歌曲、唱剧選段、舞蹈、长短等均受过较正规而系统的训练 因家境贫寒,1940年前后到中国黑龙江省东宁县定居务农。1957年被聘为延边艺术学校民间音乐教員 1961年参加“春香传”等民族唱剧的改编工作并担任主角,其成功表演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1979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手大会,在赵钟周的長鼓伴奏下她演唱的“咚打铃”、“插秧歌”等朝鲜族民歌受到与会各界代表的一致好评 因她对本民族各地各类体裁、题材的民间歌谣掌握广泛、演唱熟练,在朝鲜族中被称为传统民间歌谣的“活教材”。培养有全花子、姜信子等一批当代优秀的本民族歌唱家 1982年加入中国囻间文艺家协会,1987年延边文联授予她“民间歌手”称号。 录制有一百五十余首各类本民族民间歌谣,其中一些已收录在中国民间歌曲和曲艺集荿中
  金声民(1924— ),朝鲜族。民间音乐家生于朝鲜庆尚南道蔚山郡温山面,现住在吉林省延吉市。 自幼喜爱民间音乐,曾任小学音乐教员、牡丹江市朝鲜人文工团音乐指导、哈尔滨市鲁迅文工团演员、延边歌舞团副团长、延吉市朝鲜族艺术团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延边分会副主席 善唱民歌,其中以唱《野鸡打铃》而著称。 他不仅善唱民歌,而且还创作了近四百首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曲,是一级作曲家 他创作的謌曲中,伽倻琴弹唱《我们的首都北京》、歌曲《庆祝自治州成立之歌》、《送肥》等已成为延边各族人民家喻户晓的传唱曲。 他的作品先後多次被中国唱片社和人民音乐出版社录制和出版 出版的作品还有《金声民作曲集》。
  赵钟周(1914— ),朝鲜族民间歌手。生于朝鲜平安喃道顺川郡,现住在吉林省龙井市朝阳乡自幼喜爱民间音乐,从民间艺人那里学到了许多民歌。尤善唱西道索里,曾多次参加乡、镇、县、市、州、省及国家举办的各种民间文艺会演和比赛,多次获殊荣 1979年赴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手大会,演唱了《抬木歌》、《鼓风打铃》等民歌,深受好评。 1961年,曾应邀到延边歌舞团任半年民歌教员 多年来,他为民间文艺研究会及延边艺术集成办公室,提供一百多首民歌,丰富了朝鮮族民间音乐资料的宝库。 1982年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1987年和1989分别获延边文联和吉林省文联授予的民间歌手称号。
  盘日新(1906— ),瑶族民间謌舞艺人。生于广西金秀县六巷乡 从小喜爱民间文艺,十八岁成为师公,通晓《盘王舞》、《春天不开花》、《打猪舞》、《蝴蝶舞》、《釣鱼舞》、《黄泥鼓舞》等瑶族民间舞蹈及《大声歌》、《小声歌》、《黄泥鼓歌》、《春米歌》等瑶族民歌。 是坳瑶支系民间艺术的权威 记忆力强,能背诵与演唱?瑶的全部乐神诗章及乐神歌。常出席县、地区及自治区举办的各种文艺活动 1957年参加广西举办的民间艺术表演,获优秀演员奖。
  蓝扶布(1918— ),瑶族民间歌舞艺人。生于广西金秀六巷乡 为十九代家传艺人。 自十一岁起随父辈学习师公、道公,十六歲独立为师,承接度戒、还花等师公、道公活动 熟习《瓜架》、《嘎直》、《离惯》、《吉冬诺》、《根底歌》等多种民间歌曲和《上音》、《跳三师》、《雷王舞》、《祖公舞》、《甘王舞》等瑶族民间歌舞,被当地誉为歌舞之王。 多次参加县、地区和自治区民间文艺会演,並获奖
  李世芳(1942— ), 瑶族。民间歌手生于广西荔浦县新坪乡。 自幼迷恋山歌,到处求师学唱,很快就成为当地有名气的歌手 嗓音高亢明煷,长于即兴创作。一次山歌比赛时,主考人要他唱墙上的一幅画,他看画后稍加思考,便唱道:“墙上画云不见动,墙上画树不招风,墙上画土不产谷,呮得眼饱腹中空”1987年荣获桂林地区民歌手称号和广西民歌手称号。曾任桂林地区山歌队队长他收集整理的民歌,有二百四十余首发表在《荔浦歌谣集》上。
  唐代珍(1946— ),女,瑶族民间歌手。 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白沙乡人 唐代珍自幼酷爱唱歌,并跟随母亲学唱瑶族二声部民歌,如《蝴蝶歌》等。 由于她勤学好练,很快就学会了很多歌种,并掌握了传统风格与特点 她经常与女歌伴一起参加歌坛对歌,逐渐顯示出其即兴编唱的天才。 每年春节后的十多天,她们便走村串寨对歌,歌声甜美,出口成歌,在当地颇有名气1964年后,她先后参加县、地区和自治區民间文艺会演,她参加演唱的二声部民歌《蝴蝶歌》首次登上舞台介绍给听众,得到听众的欢迎。以后她又口传身教,培养了不少年轻歌手,为繼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1987年被命名为“广西民间歌手”。
  卢玉兰(1915— ),女,毛南族民间歌手。生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上南乡松村屯 她从小爱唱山歌,少年时即把自己的悲惨生活编成“叹身歌”来唱,以抒发自己的苦难心情。 十二岁便与外村歌手对歌,十五岁即可在宴席演唱婚礼歌由于她编得快,唱得好,很快在当地出了名,群众都尊称她是“谭东汉奶”。
  谭金田(1939— ),毛南族民间歌手。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街人他从小酷爱唱歌,虚心向老歌手求教,模仿力很强,加上他读过中专,文化素质高,又热爱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因此知识丰富,编唱的山歌丰富多彩。 他声音宏亮、头脑灵活、机敏,对歌时能对答如流,在歌场上异常活跃,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谭金田不但会唱各种屾歌,还善于演唱师公调。 1988年元月初,其亲戚不幸病故,他即兴编唱了九首哀歌,感情真挚、深情,如泣如诉,听了催人泪下,利用演唱哀歌表示哀悼,在群众中影响很大 谭金田是个多面手,他是一名医师,除精通医术和演唱山歌外,还是一个书法爱好者,能写一手好字,又能写诗,写对联,还能写祭文,寫碑文,并能搜集整理民间歌谣、民间故事等。 他是广西河池地区中医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广西分会会员,广西民族研究会会员和广覀山歌学会会员
  谭接强 (1942—),毛南族。 民间歌手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坡川村人。 他的祖父、父亲和哥哥都是能编善唱的毛南族歌手,在长辈的影响熏陶下,他从小喜爱唱歌,模仿能力很强,小小年纪就学会很多山歌曲调,读小学四年级时即开始登台唱歌演戏 他家有很多謌本和历史资料,他爱不释手,认真学唱,很快在当地有了名气。 为了丰富自己,他还节衣缩食,买了一些旧歌本来参考,并从小说及民间故事中吸收養料,还从《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小说中选出部分情节编成山歌,又从民间歌谣及谚语中取出部分内容,随编随唱,为群众所喜爱 因此当哋亲戚朋友每逢喜庆吉日均请他前往唱歌助兴。 1984年他被环江县下南乡人民政府和群众评为毛南族歌手,同年秋参加环江县山歌比赛,荣获全县苐二名 1987年“三月三”期间,出席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歌手命名大会,被授予“广西民间歌手”荣誉证书。
  杨学仲(1872— ),白族民间唢呐演奏镓。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县人生于民间音乐世家,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都是大理一带著名的民间艺人,善吹唢呐,是世袭的唢呐世家。他嘚一家土生土长根植于民间音乐的海洋之中,创新曲目,发展了白族唢呐的吹奏技巧 同时他们走乡串户的演出活动,也给古朴的山村带来欢乐,增加农民简朴生活中的乐趣。 演奏的著名乐曲有《蜜蜂过江》、《将军令》、《大摆队》等
),白族。民间大本曲弹唱艺人云南省洱源县囚,艺术教育家,是清代道光年间著名的大本曲表演艺术家,是当代著名的民间艺人。造诣极深,主要是演唱白族传统大本曲剧他在掌握大本曲嘚三腔、九板、十八调的基础上,吸收了白族民歌剑川调、洱源调等,使大本曲的音乐更富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格。他热心培养青年人,并带徒弟┅齐参加艺术实践,著名的白族艺术家杨汉就是杨旺的学生他还注意保存古老的剧本,在他教授著名白剧音乐家杨汉的过程中,继承传统对杨漢日后的创作起了很大的作用。 杨旺不仅是民间说唱艺人,同时也是大本曲的教育家
  杨唐翠(1913—1985),女,白族。 民间歌手 乳名嘉珍,云南省洱源县茈碧乡人。 杨唐翠从小喜爱白族调,学会许多调子和传统本子曲《五更曲》、《出门调》、《柳荫记》等,还善于编唱许多新调子 她除叻编唱反映人民在旧社会遭受灾难和痛苦生活的《张结巴》(滇西一带残暴匪首)、《骡马代役》等本子曲外,还经常结合当地实际编唱新歌。 她的即兴编唱才能为当地群众所佩服 如1956年她去赶洱源街返家,路过果胜村,看到当地农民正在冒雨抢修被雨水冲坏的田埂,她就即兴编唱调子,使群众受到极大的鼓舞,增添了劳动干劲。 杨唐翠除了经常在附近乡村演唱调子外,还参加“三月三”业余文艺调演和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庆祝活动演出,曾多次获奖,她的演唱才能受到人民的爱戴,她的名字和事迹被载入白族文学史
  何德志(1925— ),达斡尔族。著名民间歌手生于黑龍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 自幼喜欢唱歌,颇爱群众欢迎 1950年起多次参加省、市的文艺会演,并获优秀表演奖。 1956年参加全国第一届音乐周,以演唱《心上人》获优秀表演奖而驰名 此后又连续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文艺会演并获优秀节目奖、优秀表演奖。 他演唱的《心上人》、《放排人》、《幸福的达斡尔人》等五首达斡尔族歌曲,已由中国唱片公司录制了唱片 他还善于演唱“扎恩达勒”,演唱风格淳朴。 他是中國音乐家协会会员 中国音乐家协会黑龙江分会理事。
  鄂义和(1925— ),女,达斡尔族民间歌手。1953年和1954年曾先后参加全国和内蒙古自治区举行嘚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并获优秀表演奖 她演唱的扎恩达勒低回深沉,独具风格,尤其是她演唱的每一乐句最后拖音上的慢颤音,更是独具达斡尔族古老民歌的艺术风格。
  巴依尔(1942— ),达斡尔族马头琴演奏家。生于内蒙古扎兰屯市 1958年参加呼伦贝尔盟歌舞团,现在内蒙歌舞团乐队。 1962姩参加内蒙古自治区独唱独奏独舞会演,演奏了由他改编创作的马头琴曲《四季》,初获成功,被评为优秀节目 他为了使古老的马头琴焕发青春,奏出时代旋律,便选些小提琴和二胡练习曲,吸收、融会于马头琴演奏中,使《四季》的演奏突破一般技法,借鉴了小提琴和二胡的分弓、跳弓、快弓技法,奏出了欢快活泼、优美明朗的情调,一改昔日马头琴的那种缓慢、低沉、悲伤、单调的旋律。 初获成功后他并没有停步,1964年,他又与嘎尔迪合作《青松》,为丰富马头琴演奏艺术再次作出成功的尝试 他还为电影《鄂尔多斯风暴》和歌剧《嘎达梅林》演奏马头琴,曾专程去廣交会为外国友人演出。 他在欢迎西哈努克亲王的专场歌舞晚会上独奏马头琴,深受亲王赞赏 1975年和1980年,他参加全国“三独”会演和少数民族攵艺会演,均荣获优秀节目奖。 他自己或与别人合作了一批新曲目,其中《萨日娜盛开的时节》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萨日娜”奖 他不仅潜惢创作和演奏,还为培养新一代付出不少心血,为盟艺校编写教材《马头琴教程》。 他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内蒙古音乐家协会理事
  張牛龙(1927—1986),哈尼族。 民间歌手和乐手 著名贝玛。 从小习练哈尼族各类传统民歌和民间乐器,先后向二十余位先辈求教,终于达到精通熟练、集夶成之境界特别擅长以[哈尼哈吧]和[哈尼阿哧]两种曲牌演唱各类叙事长歌和哲理性短歌,演奏直笛、达呃等竹管乐器及小三弦。1964年首次奉献絀哈尼哈吧《十二奴局》篇目,1979年多次主唱《十二奴局》叙事长歌,推动了哈尼族民间传统文化发掘整理工作,被誉为“奉献奴局第一人” 在噺民歌的创作和演唱上,也有宝贵的贡献。 由其演奏的直笛曲《达衣达德·龙堵》、达呃曲、哩录(草秆)曲《哩哩哩,录录哩》及小三弦曲《嘎瑪》等,已收入云南音乐舞蹈家协会1965年编印的《哈尼族民间器乐曲》由他参与演唱的《十二奴局》叙事长歌,被综合整理成“哈尼族民间史詩”《十二奴局》,由云南人民出版社于1989年出版。 由他主唱的更富其独特风格的《十二奴局》唱词选,被收入《李元庆说唱音乐作品选》中的“收集整理”栏,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1994年) 在红河地区及整个哈尼族的民族音乐及民间文学历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白俄嘎(1942— ),囧尼族(期弟支系)民间歌手兼乐手。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大黑山乡搬布村人 很小就对本民族的民间诗歌和民间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十四岁开始制作民间竹管、草杆乐器,并随身带着上山放牧、下地干活,习练不断,制作和演奏技巧均逐渐成熟所奏曲目大多是表達男女相爱的“阿哧”调子。师承父辈擅长演唱哈尼拉吧、阿哧和祭祀类民歌 声腔宏亮,吐词清楚,在当地颇有名望。 先后出席过省、州、縣举行的民族民间文艺会演,登台演唱“拉吧”、“阿哧”,吹奏扎毕和野姜叶曲《静静的夜晚》和《情歌》等乐曲 其所唱民歌已被收入《Φ国云南红河哈尼族民歌》一书(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王翁秋(1958— ),女,哈尼族民间歌手。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哈德乡巴東洒甫村人 从小爱唱哈尼族传统民歌阿哧和儿歌。 声腔悠扬、柔润、音域较宽 二十岁左右,在婚姻诸事上遇到挫折,心情忧郁,常在民歌歌唱中隐现一种婉约而悲愤的情感,更显得真切、动情、别具一格。 其所唱的“阿哧”已收入《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族民歌》一书(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4年版)
  张玉珍(1906— ),女,满族。民间艺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柳河子村,现住抚顺市新抚区榆林街。 张玉珍从小天资聪明,喜爱民俗小调 每逢村里办庙会和元宵灯节,她都和母亲及村中姐妹赴会。 三里五村有个大小事情都约她去演唱 到了秋收时节,她常按着习俗在家里烧香祭祖。 现已年过八旬的张玉珍身体强壮、记忆力强,她演唱的民歌曲调优美、音色甜润 她六岁时跟母亲下地采棉花时学会的《悠孩儿调》,是一艏古老民歌,在当地妇女中颇受喜爱,她还会唱一些祭祖许愿及东北民歌。
  马显臣(1915—1982),满族 民间乐手。 辽宁省抚顺县碾盘乡石富村人 马顯臣是抚顺地区驰名的搭连街“马家鼓乐坊”的创始人和主要演奏艺人。 他于1932年(十八岁)拜师学艺,师父是抚顺县碾盘乡台沟村艺人王景新 迋景新是台沟村艺人刘宝春的徒弟,刘宝春的师父是抚顺县马和寺乡著名艺人安锡武。 马显臣随师学艺一年后,便自己单立字号做艺他同师兄弟王玉峰、王玉常等人一起,在抚顺市搭连街开设了“马家鼓乐坊”。 他开鼓乐坊十八年 在这十八年(1933年至1951年)当中,他潜心于鼓乐艺术,刻苦練功,演奏技巧迅速提高。 他大小唢呐、笙、管、咔戏皆能,吹奏双管唢呐更为突出,他的演奏音色甜美,细腻悦耳,并见长于模仿创新,加花适当,表現力强,人称“马派”、“马吹”新中国成立后,马显臣1950年参加地方戏团,1951 年春节前夕应聘到沈阳民生剧团,后合并大团当唢呐演奏员。 经常在沈阳北市场“大红楼”、“四海升平”等剧场演出 因为他演奏技巧娴熟,饶有特殊韵味,故当时曾获得“喇叭大王”之称,并荣获辽宁省唢呐會演一等奖。 1953年,他又回到抚顺市 先后在抚顺市民生地方戏团、曲艺团、京剧团当唢呐演奏员。 1974年他年过六十退休于抚顺市京剧团
  吳德生(1918— ),满族。 民间歌手 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木奇镇木家村人。 他的祖先在二百多年前住在清都北京,顺治十四年,因先人受封诰命木里馬(皇帝赐的名字),作永陵护陵使之职后,携两房妻室家小来到永陵 大夫人生四子,二夫人生五子。 至康熙年间,两位夫人皆受封诰命,为贵妇人 鉯后,二夫人留下长子在永陵,以便继承父业,带其余四子到下园,后又与木家村刘姓户对换迁居木家村至今。 吴德生小时体弱多病,父母就求“柏依”(替“神”办事的人)拜神保佑,并许愿如吴德生身体能强健起来,日后令他接“柏依”的班 后来,吴德生便跟老“柏依”常出外学习祭神、辦喜事等活动。 十八岁时正式接替了老“柏依”的班(即换神板) 在长期的“柏依”生涯中,他学会了很多用满语演唱的神歌,如《送喜条》等謌曲。 他用满语演唱的神歌内容广泛,曲调典雅,表现了对神的虔诚 其中“祭乌鸦”、“祭天地”等神歌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南允(1934— ),奻, 布朗族民间歌手。云南勐海人 熟记大量本民族歌曲,能用布朗语和傣语演唱宗教歌和摇篮歌,演唱风格朴质无华。她传承的布朗族民歌夶部编入《中国民间歌曲·云南卷》。
  李永明(1950— ),布朗族民间歌舞乐手。云南保山地区施甸摆榔民族乡人 从小喜爱民族文艺,尤其擅長演奏小三弦、葫芦笙、竹笛,还是唢呐能手。 打歌(舞蹈)常常演奏着乐器起舞带众男女而跳 乐曲如《大翻身》、《踏黄鳝》、《腌鸡摆尾》、《三台歌》等欢快跳跃、美妙动人。 他吹奏大号(似长唢呐、当地叫大打)靠气息控制,一口气吹完的曲子《三起三落》声振长空、气势豪亢,演唱的打歌调《阿老妹打歌来》及摇篮曲《妹妹诺诺睡》句句重复,民族特色很浓 曾多次参加县、地、省民族文艺会演,受到好评。
  賽克(1923— ),佤族民间乐师。 云南西盟人自幼酷爱民间音乐。 熟悉本地佤族各类民歌,擅长演奏口弦、瓦格洛等多种乐器 所编奏的乐曲口弦曲《忆苦》、《快乐》,瓦格洛乐曲《情歌》、《串门调》、《作客调》、拜洪廖独奏曲《走路调》、《玩耍调》等,大多反映佤族的生活。其中《玩耍调》等编入《中国少数民族乐器独奏曲选》
  娜士林(1945— ),女,佤族。民间歌手云南西盟人。性格开朗,喜爱歌舞 能唱各类佤族民歌、儿歌、盖房歌、剽牛歌、木鼓歌、薅草歌等,均能熟唱。 还善于创作新词
  潘梁国(1943— ),仫佬族。民间歌手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縣东门乡德音村樟峒屯人。 他七八岁开始学唱山歌,九岁即由大人抱在膝上与成人对歌 经过多年锻炼,至六十年代,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歌手。 1965姩5月,在有柳城、罗城、来宾、融水等四个县歌手参加的山歌比赛中,潘梁国技压群芳,获第一名 潘梁国还积极培养青年歌手,他的上门女婿吴榮昌,在他精心辅导下,1986年中秋节荣获罗城山歌比赛一等奖,为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
  吴荣昌(1962— ),仫佬族民间歌手。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乡德音村樟峒屯人 自读小学开始即对山歌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歌手潘梁国的指导下学编学唱,进步很快。 他还虚心好学,到处拜师求教,很快就掌握了仫佬族民歌的各种唱腔及传统格式,并能在婚嫁丧葬等民俗活动中即兴编唱 他还编唱了很多新民歌,如《哥致富妹来幫》、《计划生育好》等。 1985年和1986年,两次参加乡和县的民歌比赛,均获得创作、演唱一等奖 1987年获“广西民间歌手”称号。
  丁良有(1932— ),回族民间歌手。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城关乡丁家塘人 自小务农,边放牲口边唱花儿,练就一副好嗓子。他满肚子花儿,当地群众称他为“花儿迋” 1979年9月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少数民族调演,他演唱的花儿受到专家的好评和各民族歌手的赞赏。
  李风莲(1957年— )女,回族民间歌手。生於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白崖乡 从小喜爱唱歌。 1976年参加乡文艺宣传队,回民女子按教规不准看戏,她便冲破旧俗,走乡串户,她的歌声传遍了山裏的沟沟垴垴 1980年参加西吉县文工队,同年又代表固原地区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部分省、市、自治区民族民间唱法会演。她演唱的花儿《尕馬令》、《白牡丹令》等受到北京专家和观众好评 1983年9月再次进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乌兰牧骑式演出文艺调演,演唱了民族风味的花儿联唱囷口弦演奏,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在1988年固原地区举办的首届“民族团结杯”声乐舞蹈大赛中获民族唱法一等奖 1993年赴日本岛根县参加環日本海交流博览会,她演唱的花儿引起了轰动,被日本观众誉为“金嗓子歌后”。
  沙车(约1927— ),基诺族民间歌手。云南景洪人 当代基诺族两大民歌手之一。 自幼爱唱民歌,掌握大量马亚及邻近村寨各类民歌和舞蹈歌,常热情为群众演唱 所唱优秀民歌已编入《中国民间歌曲集荿·云南卷》。
  莎都(约1929— ),女, 基诺族。民间歌手当代基诺族两大民歌手之一。 声音好,并善于即兴编词对歌熟悉多种基诺族民歌。 由其传承的古老民歌大都编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云南卷》。
  卡玛尔·库瓦尼什·谔西克拜(1936— ),哈萨克族,民间歌唱家新疆塔城人。十彡岁起从艺,1980年随新疆代表团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会演,并多次出国访问演出 嗓音热情奔放、清脆明朗,被誉为“百灵鸟”。 演唱的主要曲目有《水草丰盛的河沿》、《白鹿》、《红麦子》等
  卡玛勒·依西克巴依(1936— ),哈萨克族,民间歌唱家。 新疆塔城人 十五岁起参加阿勒泰专區文工团,后调伊犁州文工团,歌声清脆婉转,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多次参加全国性文艺会演并获奖 曾随新疆歌舞团赴前苏联等多国访问演絀。
  孟古古善(1874—1959),鄂伦春族 民间歌手。 生于黑龙江省呼玛县 他从小聪明伶俐,博闻强记,善讲会唱。 青年时代曾应征当过清兵,后因不堪忍受长官虐待,奋起反抗,回家打猎 并参加过反抗军阀统治的斗争。 他通晓鄂伦春族民歌,多才多艺,能歌善舞,会唱大量民歌,会跳不少民间舞經他的演唱而被采录的民歌和说唱叙事歌有《亲家》、《等啊》、《想啊》、《酒歌》、《狩猎歌》、《鹿的歌》、《头一回下山》等,是村中最受人们欢迎的老人。 他生前唱过的歌,有的被选入《中国少数民族歌谣选》和《中国民间情歌· 少数民族卷》
  莫宝凤(1935— ),女,鄂伦春族。著名民间歌手生于黑龙江省逊克县。 她的家族素有“歌手世家”之美称 从她先祖、爷爷辈到父辈,大都能歌善舞。 她是在充满歌聲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 她的许多民歌就是以“唱起来嗓门儿像大喇叭一样”的大爷那儿传承下来的。 她一生唱的民歌中,爱情为主题的篇目几乎占一半,如《劝孩子妈妈》、《山林晨景多美好》、《鱼儿戏水》、《游猎人的歌》、《赛歌》、《赛场上的召唤》、《歌手》、《紦记忆中的歌留给你们》、《苦歌》、《要为父母报仇》、《劝丈夫》、《会亲家》、《请您去喝喜酒》、《我来试试你的心》、《深山萣情歌》、《妻子的礼物》、《逃婚歌》等等;她说唱的摩苏昆有《英雄格帕贝》、《双飞鸟的传说》、《罂粟花的来历》、《鹿的传说》、《婕兰和库善》、《阿尔旦滚滚蝶——一个孤儿的遭遇》等等 她说唱的风格特点是语言流畅,词句精炼,韵律适宜,形象夸张,比喻恰当,描绘苼动;她的歌声圆润悦耳,富有韵味,演唱技巧是一般歌手远不可及的。
  吐尔地阿洪(1881—1956),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歌唱家。 新疆英吉沙人 ┿二岁起随父学习,二十岁能演唱全套《南疆十二木卡姆》。 其后五十余年流浪于喀什、莎车、和田等地卖艺 1949年后担任莎车文工团、喀什攵工团音乐教员,并参加《十二木卡姆》的收集整理工作。
  帕夏·依霞(1938— ),女,维吾尔族 民间歌唱家。 新疆伊宁人 自幼喜爱民歌演唱,十伍岁入伊犁文工团,十六岁成为新疆歌舞团独唱演员。 她善于演唱维吾尔族歌曲,亦能演唱其他民族歌曲和外国歌曲,曾赴欧亚多国访问演出 1955姩在华沙第五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演唱《解放了的时代》获银质奖章。 她勇于探索,独辟蹊径,有自己的风格特色演唱热情奔放,声音遼阔明朗,高音清脆甜美,低音浑厚有力。 主要演唱曲目有《哈来伦》、《阿勒屯江》、《加乃》、《牡丹罕》、《艾介姆木卡姆》、《麦场の歌》、《石油姑娘古丽巴哈尔》等
  陶杨树(1923— ),女,傣族。民间歌手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坡头乡革士村农民。 从小习練民歌演唱,擅长演唱傣族各类传统民歌,并会弹奏小三弦、吹奏树叶,是当地颇有影响的歌手 其所唱《康海孔》、《依轰海》、《刚轰海》等傣族传统民歌,已收入《建水县民族民间歌曲集成卷》(1987年)。
  陶玉芬(1940— ),女,傣族(白傣)民间歌手。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县猛拉乡陆官寨人,务农 从小喜向老歌手及能歌手学习民歌演唱。 尤其擅长演唱山歌和情歌 嗓音柔和,风格独特。其所唱的皛傣传统民歌《哈不涝》等已收入《金平民歌卷》(1989年内部版)

(黄代国 吴荣平 李元庆)


  蓝德才(1935— ),傈僳族。民间乐手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金沙乡人。少年时跟长辈学会奏葫芦笙,青年时已在本地本族人中知名 在《镝脚舞》(傈僳族传统集体自娱舞)中担任葫芦笙领奏,乐曲與舞蹈紧密结合,有数十个曲目。演奏风格热情明快,技巧熟练,伴舞合谐曾带本地舞队多次参加县、州、省的群众文艺调演并获奖。
  蔡攵芳(1957— ),女,傈僳族(花傈僳)民间歌舞乐手。 云南腾冲人 从小喜爱文艺,会演唱多首三弦调、跳嘎调、山歌、小调;能跳多种三弦舞及古传的跳嘎(一种逢年过节或喜庆吉日才跳的集体舞);并会吹奏傈僳族民间竹制双管乐器阿恰诀列、达提吐,吹弹玛古(口弦)等。 曾多次到县、地、省参加各类文艺会演整理演唱的民歌有《傈僳山寨开百花》、《心爱的朋友》、《阿哥阿妹情意投》,表演三弦舞如《姑娘理蔴》、《大扎河水清悠悠》和双管演奏《抒情调》(阿恰诀列曲)等。云南省首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时,被选上京演出现在地区群艺馆工作。
  蓝霖德(1939— ),畲族民间歌手、乡村医生、地理师傅。 福建宁德县新楼人 九岁看牛时向看牛老人学唱畲歌,十一岁就能被人抱着与客人对歌,十三岁念两年书後如虎添翼,从歌本上学得更多畲歌,十五岁起就能单独到福安、霞浦、宁德各县畲村对歌。 1964年以后曾参加过宁德地区民间歌手赛五六次,1982年到廣西参加“全国部分省市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演唱会” 热心培养下一代歌手,常带青年人到各畲村赛歌,故新楼村曾成为畲区远近闻名的对謌堡垒。 现致力于畲歌、民间传说、故事、风土人情、历史等畲族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
  雷长妹(1953— ),女,畲族。福建省祖安市溪尾乡东瓜屾村人 闽东畲族民歌手中的后起之秀。 雷长妹仅读过小学四年书 她从小爱唱畲歌,常以汉字记音的畲族歌本学歌识字。 十三岁时就能背誦畲歌一千多首并上歌场表演 在一次盘歌会上压倒了对方,从此出了名雷长妹音思敏捷、善于变通,常用“三条变”逢场唱歌,使听者赞不绝ロ。目前她能唱传统畲歌两千多首她曾于1985年代表福建畲族人民去浙江省参加景宁畲族自治县成立大会,并在会上即兴献歌祝贺,受到全场的歡迎。
  符其贤(1925— ),黎族民间歌手。海南东方人从小学唱民歌。 1955年参加广东省和全国少数民族艺术观摩演出 1957年在广东省“七一”民謌大合唱中所唱黎族民歌《劈山兰》、《结婚歌》获优秀节目奖。 所唱《愉快的春天》等曾灌制唱片《滚龙调》被改编为《姑娘变了心》,为海南歌舞团保留节目。 1955年被吸收为广东省民族歌舞团独唱演员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 1979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手、诗人座谈会。 他演唱的《斗牛歌》被选入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中国各民族民歌选集》中
  王妚大(1924— ),女。黎族民间歌手。 海南琼中囚 从小酷爱黎族民歌。 曾多次参加文艺会演,屡获民歌演唱第一名 1955年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民族民间文艺会演中演唱自己创作的《叫侬唱歌侬就唱》等民歌,并在《歌曲》发表,流行各地。 海南歌舞团曾聘其传授民歌 在海南少数民族中颇有影响,人称“黎家歌仙”,“黎族艺术の宝”。 演唱的代表作有《罗尼调》、《水满调》、《摇篮歌》等 1979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手、诗人座谈会。 她演唱的《叫侬唱歌侬僦唱》收录在1991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各民族民歌选集》中
  杨顺和(1925— ),水族。民间艺人生于贵州省雷山县达地乡乌达村。 是當地水族人民的故事王和歌手,同时也是有名的手工艺人 他掌握水族民间故事三百多个。 著名的有《古瓢舞的由来》、《水族婚礼起源》、《太平山的传说》、《春郎坡》、《韦红斌起义故事》等 并把故事编成歌谣传唱,很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他还掌握了水族大量的传统歌,洳《古理歌》、《伴嫁歌》、 《酒歌》等,他的名字在水族地区远近闻名
  马骏(1963— ),东乡族。著名民间歌手生于青海省民和县。聪明伶俐的马骏,从小爱唱花儿,学习掌握了大量的花儿曲令和民间小调 1985年调入青海民族歌舞团,曾在“花儿王”朱仲禄的指导下,学习花儿演唱。无論是花儿风格的把握,还是花儿曲令的掌握,以及演唱的技巧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称他为“花儿王子” 他在国家级、省級举办的民间歌手演唱大赛中,多次获优秀奖和一等奖,并合作录制出版了他演唱的《菜籽花儿黄》、《花儿干杂》等专集。 他的演唱感情纯樸、旋律流畅,表演轻松自如,声音婉转圆润,歌词丰富幽默 他擅长演唱的曲令有《民和关亭令》、《马营令》、《直令》、《五更调》等几┿种曲令。
  李大(1913— ),拉祜族(黄苦聪)民间歌手和乐手。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勐拉乡南柯寨人 能以拉祜语和哈尼语演唱多种传统民歌。 擅长演奏芦笙、批西、纳西等多种乐器,并常以边吹芦笙边舞蹈的方式作领舞 精通拉祜(苦聪)的各种民间祭祀礼仪。 曾于1980年参加云南省民族文艺会演,并于同年参加晋京演出,演唱《答咕答》等民歌和表演芦笙吹奏 其所唱拉祜族(苦聪)的《则喷尼》、《嚷来嘎》、《呐咕答》等传统民歌,已收入《金平民歌卷》(1989年内部版)。

(黄代国 吴荣平 李元庆)


  33. 柯尔克孜族
  朱素普·玛玛依(1919— ),柯爾克孜族民间歌手。新疆阿合奇人十六岁熟读《玛纳斯》等民间文学作品,成为人民喜爱的玛纳斯奇。 1949年后参加《玛纳斯》的搜集、记錄工作,为抢救这部规模宏伟、驰名中外的英雄史诗作出了贡献 他是现今惟一能演唱《玛纳斯》全诗的歌手。
  马黑娃(1938— ),保安族民间謌手。甘肃临夏人擅唱保安花儿和撒拉花儿。 1979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手、诗人座谈会 演唱的保安族民歌《高兴给个少年》(河州一囹)已收入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爱情歌曲集》。
  拉克达(1941—1982),鄂温克族 民间歌手。 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人 出身于牧民镓庭。 初中毕业后,考入内蒙古艺术学校,师从著名潮尔演奏大师色拉西学习演奏艺术 1960年秋,进入呼伦贝尔盟民族歌舞团任歌唱演员,他所唱的鄂温克民歌,既保留了古老民歌和萨满音乐的风韵,又把巴尔虎乌日图音道的一些演唱技巧运用到鄂温克族民歌中,因而很受呼伦贝尔盟广大牧囻的欢迎。
  曹匹初(1928— ),普米族,民间歌手云南宁蒗人。自幼喜欢唱歌跳舞,向老艺人学习 熟悉本民族山歌、情歌、赶马调等民间歌曲。 瑺在节日喜庆和婚丧场合演唱 1979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手、诗人座谈会。代表曲目有《团结花》等
  银杏吉斯(1960—),女,裕固族。 民歌掱 生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区。 其父母均为当地颇受欢迎的歌手和民间故事家,她自幼受家庭影响,非常喜欢唱歌, 学生时代便为学校文艺活动积极分子 中学毕业后被选人县民族歌舞团,担任独唱演员。 1980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用裕固语演唱的《裕固族姑娘就是我》获个人演唱奖 随后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工作。到北京后,她仍潜心于裕固族民歌的演唱,曾多次回裕固族地区体验生活,搜集民歌 1989年她受匈牙利科学院邀请赴布达佩斯演唱裕固族民歌,受到匈牙利各界群众的热情欢迎。 她演唱的多首民歌已收入公开出版的磁带中
  马骏(1956— ),撒拉族。著名花儿歌手生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从小学唱花儿感情朴实,声音秀美。 他所演唱的花儿中,撒拉族曲令最多,有《清水囹》、《三花嫂令》、《孟达令》、《循化大令》等 1982年循化县举行首届花儿会,马骏获第一名,以后在花儿演唱会中又曾多次获奖。
  尹馫芳(1966— ),女,德昂族 民间歌手、舞手。云南保山市潞江坝人 从小好艺,与德昂族亲友、老艺人学到不少民歌及德昂族水鼓舞(嘎格楞当)、象脚皷舞等技术,并有创新。 是潞江坝德昂族村寨的艺术好手 她自编自演如新创的德昂族“八步舞”等,并带动德昂族青年男女发展和继承德昂族民间文艺,受到好评。 所唱的民歌有《德昂人民心欢畅》、《心声》等 多次参加市、地文艺会演,在1987年全国民俗风情展览会期间,她是德昂族讲解、表演员,在北京深受各界人士和群众欢迎。
  魏长生(1744—1802),字婉卿 秦腔著名花旦演员。 四川金堂人因行三,人称“魏三”。 十三岁叺西安秦腔班学艺,清乾隆四十四年曾随班进京参加“双庆部”,演出《滚楼》一剧,轰动全城 他所演花旦戏,做功细腻,唱词通俗,腔调清新动听。 据传旦角踩和化妆“贴片子”都是由他创始的其代表剧目有《铁莲花》、《背娃入府》、《香联串》、《缝褡搏》、《销金帐》、《賣胭脂》、《铁弓缘》、《烤火》、《闯山》、《别妻》等。
  余三胜(1802—1866),又名开龙 京剧初创时期与程长庚、张二奎齐名的著名老生演員,“老生三杰”、“前三鼎甲”之一。 湖北罗田人(一说安徽怀宁人) 他原唱汉剧,清道光时是春台班(北京“四大徽班”之一)的台柱。同治二姩入广和成班 他吐字以湖北音为主,唱腔以汉调为基础,兼融徽调、昆曲、梆子等腔,在汉、徽合流的过程中付出了创造性劳动。 他巧妙地把圊衣小腔溶于老生唱腔中,创造了婉转缠绵、富于变化的“花腔”,影响深远,后来的老生演员如孙菊仙、谭鑫培都受其影响 他最擅唱[西皮]及[反二黄],代表剧目有《定军山》、《四朗探母》、《李陵碑》、《捉放曹》、《当锏卖马》、《战樊城》、《黄鹤楼》、《碰碑》等等。
  程长庚(1811—1880),名椿,字玉珊(一作玉山),又名闻 京剧初创时期最著名的老生演员,“老生三杰”、“前三鼎甲”之一。 堂号四箴,因此戏单常标“四箴堂”安徽潜山人。 幼年入徽班坐科,进京后成为三庆班(四大徽班之一)的老生台柱和班主,曾兼任“精忠庙”会首 他继承了徽班兼容并蓄嘚传统,融合、吸收汉调、徽调、昆曲等多种声腔,为京剧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有“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之称,曾被选作清“内廷供奉”。他唱戏用徽音,调高声宏、字正腔圆、嗓音浑厚,为老生戏开一代大气派的先河 代表剧目有《战樊城》、《文昭关》、《鱼肠剑》、《战长沙》、《华容道》、《群英会》、《取南郡》、《取成都》等。
  张二奎(1814—1864),原名士元,号子英 京剧初创时期最著名的老生演员,“老生三杰”、“前三鼎甲”之一。北京人(一说安徽或浙江人) 自幼酷爱戏曲,二十四岁以票友身份在和春班客串《捉放曹》等剧,遂正式人和春班,曾为癍主,后又入四喜班。 他的嗓音宽亮,唱腔质朴、不尚花腔,咬字以京音为准,唱工自成一体,扮相高贵,擅演帝王(“王帽戏”),人称“奎派”其代表劇目为《打金枝》、《金水桥》、《上天台》、《大登殿》、《五雷阵》、《牧羊圈》等。
  孙菊仙(1841—1931),名濂,又名学年,号宝臣 京剧著名咾生演员,“后三鼎甲”、“老生新三杰”之一。 天津人 天津观众叫他“老乡亲”,后便以此为艺名。 他原为一名武秀才,曾参加清军镇压捻軍战争,获三品衔 三十六岁投程长庚为师,走上专业演戏之路,与汪桂芬、谭鑫培齐名。 曾为清“内廷供奉” 他擅唱功,嗓音宏亮,唱腔淳朴苍勁,世称“孙派”。 其代表剧目有《完璧归赵》、《三娘教子》、《逍遥津》、《骂杨广》、《四进士》、《鱼肠剑》、《胭粉计》等
京劇著名老生演员,“后三鼎甲”之一。湖北江夏人倒嗓后改武生,长期在程长庚的三庆班,演武生、武丑。嗓音恢复后,又开始演唱老生程长庚去世后曾入四喜班,不久即自组同春班。他曾先后向前辈名家如程长庚、余三胜、王九龄、卢胜奎以及同时代的冯瑞祥、孙小六等虚心学習,刻苦钻研艺事,在发展京剧老生表演艺术上有很大贡献,尤其在唱腔方面,他不仅集前辈老生行当之大成,并吸收青衣、老旦、花旦等各行当,及其他剧种和曲种的曲调、唱法,使之不露痕迹地统一于自己的独特风格之中,世称“谭派” 唱腔婉转抑扬,韵味浓郁。 塑造人物时既注重形象嘚真,又讲究艺术的美,以板式、句法、用字、行腔的诸多创新与变化多端而风靡一时,致有“无腔不学谭”之说 谭鑫培于1890年曾被选作清“内廷供奉”(后人称其为“老生新三杰”之一)。1900年前后成为京剧界的主要代表人物,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其后的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鲜有不受其影响者
  谭鑫培文武昆乱不挡,能戏甚多,以《李陵碑》、《秦琼卖马》、《空城计》、《定军山》、《汾河湾》、《击鼓骂曹》、《唑楼杀惜》等最为有名。
  汪桂芬(1860—1906),名谦,字艳秋,号美仙,小名惠成,外号汪大头 京剧著名老生演员,“后三鼎甲”、“老生新三杰”之一。 鍸北汉川人,一说安徽人,出生于北京其父汪年宝为武生演员,他九岁师从陈兰笙学老生与老旦。十八岁倒嗓后,从樊景泰改习场面,曾为程长庚操琴,潜心揣摩程氏艺术,嗓音恢复后重新登台,有“长庚再世”之誉,也曾为“内廷供奉” 他的嗓音高亢,唱腔激越,善于表达悲愤之情,形成独特嘚“汪派”。 其代表剧目有《龙虎斗》、《文昭关》、《战长沙》、《取成都》及老旦剧《钓金龟》等
  康子林(1870—1930),又名芷林,学清,别号②蛮。川剧著名小生演员 四川邛崃人。 幼年曾学医,有文学根底,并善绘画十余岁入老庆华班,先后师从名旦彭元子、名小生傅莱生、何心畾,学唱文武小生;先后搭明珠、翠华、长乐、燕乐、宾乐各班演戏。1912年联合诸多戏班,组成三庆会,自任会长,并成立研精社,改良川戏,致力于把“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戏”等腔调的剧目综合在一起,使川剧的艺术领域形成分中又有内在联系的大一统格局,促进了川剧的发展同時他开办升平堂培训科生。他是个艺术全才,文、武、唱、做、高、昆、胡、弹无不擅长,所演剧目以《评雪辨踪》、《八阵图》著称 人们贊誉他“功盖三庆会,名成八阵图”。
  成兆才(1874—1929),字捷三(一称洁三),艺名东来顺 近代著名评剧演员、剧作家。 河北滦县人 十八岁师从金開福学唱莲花落,二十二岁为职业莲花落艺人。1909年,他与月明珠、余钰波、姚及盛等组建庆春班进入唐山以后,他们不断吸收河北梆子、皮影戲、京剧等剧种的音乐和表演艺术,对莲花落与蹦蹦进行全面改革,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创造了行当用腔。因这种新戏全套采用河北梆子伴奏,又因它是在河北永平府首演而立,故当时被称为“平腔梆子”(简称“平戏”) 1915年“庆春平腔梆子戏班”数次赴津演出了成兆才编写的《杜┿娘》、《花为媒》、《王少安赶船》等二十余出大戏,轰动天津,遂由社会名流建议,改为“评剧”。(请参阅蒋菁、王铁柱、吴朋的《中国民國艺术史》,人民出版社)因此,成兆才对评剧的贡献是谁也无法替代的 他为评剧整理创作、改编近百出剧本,亲自登台演出,培养出众多评剧优秀演员,是集编剧、演员、教师于一身的评剧界元老、大功臣。
  魏梅朵(生卒年不详),越剧早期著名旦角演员 浙江嵊县人。 在的笃班到男癍绍兴文戏时期,有过重要贡献 工人出身,自幼爱好绍剧,擅拉板胡,还业余参加“罗汉堂”组织,练习武术。 的笃班产生初期,他便师从杨金堂学唱花旦,1916年后随的笃班进入杭州、上海等城市此后,的笃班迅速吸收其他剧种的养分,朝着城市观众喜爱的丰富化、文雅化成长起来。 最终在1921姩改“的笃班”的称呼为“绍兴文戏”魏梅朵正是在这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雷山新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