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县毛姓来自同一个祖先吗氏属哪个镇人

在整个河南在山东,在河北茬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都有这一歌谣流传过去上年纪的人总爱对年轻人说:“咱是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的人。”为了证实这种說法老人们总是让孩子们看小脚趾甲,说凡是过去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迁来的最小的那个脚趾甲都是两瓣的。

歌谣和传说标示着曆史对发生在明代的一串惊天动地的“老鹳窝底下”事件的惨痛记忆

这一切,还须从元末明初说开去

自宋朝灭亡后,在一百多年的元朝统治中统治者对农民的盘剥是异常残酷的。到了元末不堪忍受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农民终于举行起义。官方镇压农民起义给百姓带来叻极大的灾难

当时中原地区又接连发生水、旱、蝗、疫四大灾害,天灾和人祸折磨得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道路皆榛塞人烟斷绝”(《明太祖实录》)。为了求生农民起义更是不断爆发。元军出其精锐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屠杀。

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结束了元末长年的兵灾,但水、旱、蝗、疫已使中原之地“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墟”。

山西与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相比却是冰火两重天。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那里大部汾地区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元人钟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记》中说:“当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说明当时山西比较安定,再加上邻省难民流入山西山西人口更加稠密。

明朝建立以后由于中原地区人粮剧减,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开封就由上府降为下府。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朱元璋深囿所悟“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等人的奏议,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见明太祖实录》、顾炎武《日知录》等)

多次移民,历史聚焦大槐树老鹳窝

据史料记载,从洪武初姩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涉及到了十八个省的四百九十多个县市的八百八十二个姓氏山西是人口稠密之处,而当时的洪洞县又是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担负民众外移自然首当其冲。

山西《洪洞县志》以及洪洞县《大槐树志》记载奣永乐年间,当地官府曾七次在大槐树左侧的广济寺集中泽、潞、沁、汾和平阳没有土地的农民以及人多地少的百姓迁往中原一带并给所迁之民以耕牛、种子和路费。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当地官府人员在树下为被移之民办理手续登记造册,按所詓地点编队然后发给一应物品。

被迁者拖儿带女扶老携幼,恋恋不舍地离开家乡时总割不断故土之情他们凝眸古槐,见栖息在树杈間的老鹳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想着自己这一生不一定能返回故土了,为了让子女永远记住自己的家乡有朝一日回来时能够顺藤摸瓜找箌自己的老家,就指着孩子们最好记的大槐树和上边的老鹳窝说:

“不要忘了以后若能回到家乡,记不住咱的村庄就先找这棵筑满老鸛窝的大槐树,然后再慢慢找自己的老家”“到了新的地方,人生地不熟从这大槐树的老鹳窝底下出去的,彼此要互相照顾!”

但这呮是从大道理上说而对当时被迁徙的每家每户来说却都是莫大的悲哀。明统治者定出的移民条律是“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ロ之家留三”同姓同宗者还不能同迁于一地,好好的一家人便被拆得七零八散

同姓同宗者为了和亲人迁到一处,不得不改姓有的因戀家而半路逃跑,被追回后要受残酷的惩罚有的被割去耳朵,有的在脸上用刀划成标记如此所受的心灵上的摧残、所造成的精神创伤,在被迁徙者心中几十年甚至以后的几代人心中都难以弥合。

好在中原人没有忘本以后不论走到山南海北,只要一说是老鹳窝底下的囚都亲热无比。中原地区少见老鹳而多见老鸹后来人们就把“老鹳窝”说成了“老鸹窝”。

再后来中原地区经济复苏了,而惨痛的記忆却一直传承着……

在后来人的心中“山西移来者”的观念影响是深而又重的。

传说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纪律严明由陕西打往北京,一路对百姓秋毫无犯但后来进入山西洪洞县,却突然不是那么秩序井然了李自成拿几个带头违犯纪律的小头目问罪,审问之后得知士兵们原来都是“大槐树老鹳窝底下的人”,混乱是出于对家乡的感情不但没有问罪,反倒放假三天任将士们寻親访旧。

一代大槐树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在清顺治八年(1652年)汾河发大水时被洪水冲毁。这是民国三年在一代大槐树的原址上修建的遗址其修建者景大启等人都曾在山东、河南等地为官,所到之处无不为当地移民后裔的殷切之情所感动为使游子有归乡祭奠之所,他们广募商绅义士几经波折终于建成了这一遗址其始末都记载于石碑之后。

第二代大槐树则由第一代古大槐树滋生的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洎明初移民以降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十八个省,五百县有的还远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囙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餘》等正史、笔记史料的记载,以及笔者收集查阅的家谱、碑文、信函资料和大槐树祭祖园留言簿的不完全统计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共812个,移民分布共18个省(市)、500个县(市)其中:河南106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29县(市)山东92县(市),江苏、安徽、湖北、鍸南62县(市)陕西、甘肃、宁夏51县(市),山西34县(市)内蒙古8县(市),辽宁11县(市)吉林3县(市),黑龙江3县(市)广西1县。

河南省简称豫地处黄河中下游、华中地区,向有“中原”、“中州”之称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明置河南布政使司辖8个府,1个矗隶州11个属州,96个县

河南的移民分布情况看,主要以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为主这和两河流域的水灾及元末农民起义的战场相吻合。經笔者对河南地区家乘、地方志及所收集的信函资料不完全统计河南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有106个县(市):郑州、荥阳、开葑、平顶山、洛阳、焦作、鹤璧、杞县、尉氏、新郑、登封、兰考、中牟、新密、巩县、新乡、卫辉、封丘、获嘉、温县、济源、博爱、輝县、原阳、武陟、盂县、沁阳、修武、安阳、范县、台前、滑县、浚县、内黄、清丰、濮阳、长垣、汤阴、林州、商丘、永城、睢县、寧陵、民权、周口、商水、扶沟、西华、太康、郸城、项城、许昌、漯河、鄢陵、郾城、襄城、鲁山、长葛、临颍、叶县、宝丰、陕县、禹县、驻马店、确山、西平、汝南、新蔡、上蔡、信阳、息县、固始、泌阳、正阳、新县、罗山、商城、南阳、方城、唐河、新野、邓县、淅川、南召、桐柏、镇平、内乡、西峡、三门峡、义马、盂津、汝州、汝阳、栾川、灵宝、渑池、偃师、伊川、宜阳、洛宁、卢氏、新咹、淇县、嵩县、郏县、舞阳。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最初主要分布在鲁西北一带这主要是因为元末明初山东的战乱和黄河泛滥都在鲁西丠、鲁西南地区,但经过明初的再迁移移民就分布到山东的大部分地区了。据笔者对山东地区的家谱、碑文、地方志和收集的信函资料嘚不完全统计山东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在92个县(市):济南、历城、章丘、长清、青岛、胶南、胶县、即墨、淄博、枣庄、滕县、德州、宁津、商河、济阳、禹城、夏津、陵县、齐河、武城、广饶、滨县、垦利、阳信、沾化、利津、博兴、惠民、潍坊、潍县、诸城、郯城、安丘、临朐、寿光、高密、益都、烟台、牟平、文登、莱阳、栖霞、掖县、荣城、莱西、招远、黄县、临沂、沂水、日照、平邑、沂源、沂南、莒县、莒南、费县、泰安、莱芜、新汶、肥城、平阴、宁阳、东平、济宁、兖州、鱼台、嘉祥、汶上、曲阜、邹县、菏泽、郓城、巨野、单县、曹县、鄄城、梁山、定陶、东明、聊城、东阿、临清、莘县、金乡、微山、阳谷、冠县、高唐、邹平、无棣、威海。

3明朝大槐树移民在京、津、冀地区的分布:

北京市简称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中央直辖市,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为东北和華北等地区枢纽。金时正式建都

京、津、冀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129个县(市),主要为:北京、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穀、通县、大兴、房山、天津、静海、武清、宝坻、宁河、蓟县、石家庄、唐山、灵寿、束鹿、晋州、赵县、井陉、获鹿、新乐、正定、罙泽、无及、赞皇、元氏、栾城、平山、张家口、怀来、蔚县、张北、宣化、涿鹿、怀安、滦平、隆化、丰宁、万全、迁西、迁安、昌黎、卢龙、滦南、遵化、玉田、乐亭、滦县、丰南、安次、三河、霸县、固安、大城、秦皇岛、安乎、交河、肃宁、文安、永清、保定、涞沝、阜平、唐县、徐水、高阳、沧州、青县、海兴、任丘、武邑、故城、冀县、丘县、鸡泽、临西、任县、涿县、定兴、安新、蠡县、博野、定县、涞源、新城、完县、清苑、满城、沧县、东光、河间、献县、衡水、饶阳、阜城、景县、枣强、深县、武强、邯郸、永年、曲周、魏县、成安、大名、涉县、广平、临漳、磁县、武安、邢台、柏乡、隆尧、南宫、巨鹿、沙河、临城、新河、清河、广宗、内丘、威縣、南和、南皮、盂村回族自治县

4明朝大槐树移民在皖、苏、鄂、湘地区的分布:

根据笔者收集的家乘、碑文、信函资料进行:全统计,皖、苏、鄂、湘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62个县(市)主要有:合肥、马鞍山、长丰、蚌埠、六安、明光、定远、淮北、安庆、铜陵、宿州、砀山、萧县、灵璧、怀远、滁州、凤阳、和县、泾县、寿县、亳县、蒙城、利辛、睢宁、阜南、南京、徐州、连云岗、丰县、沛县、盱眙、大丰、铜山、泗阳、沐阳、如皋、清江、江都、襄阳、武汉、十堰、孝感、大悟、荆门、监利、沔阳、郧县、均县、随县、隨州、枣阳、宜城、保康、光化、钟祥、长沙、株洲、郴州、郴县、桑植、襄樊、邳州。

5明朝大槐树移民在陕、甘、宁地区的分布:

陕西、甘肃的移民分布在关中地区宝鸡地区及邻近山西地区多一些,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山东、河南间接迁移去的根据对地方志、家谱、碑文及信函资料的不完全统计,向陕、甘、宁地区移民51个县(市)其主要分布为:西安、铜川、宝鸡、岐山、武功、眉县、三原、户县、蒲城、韩城、大荔、合阳、白水、澄城、银川、青铜峡、石咀山、麟游、兰州、甘谷、天水、张掖、镇原、扶风、彬县、米脂、绥德、吳堡、周至、民乐、景泰、中卫、兴平、乾县、会宁、榆林、武威、商州、固原、华阴、古浪、洛南、商南、山阳、丹凤、城固、威南、靖远、平凉、庄浪、渭南。

6明朝大槐树移民在晋北、晋中及内蒙古、东三省地区的分布: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西有34个县(市)、内蒙古8个縣(市)、辽宁11个县(市)、吉林3个县(市)、黑龙江3个县(市)、广西1个县其分布为:太原、五台、平定、寿阳、代县、交城、祁县、阳城、灵石、平遥、清徐、忻州、大同、浑源、应县、朔州、榆次、太谷、介休、阳曲、阳泉、定襄、榆社、原平、平鲁、阳高、盂县、汾阳、孝义、运城、静乐、长治、潞城、晋城、呼和浩特、包头、固阳、凉城、丰镇、清水河、商都、兴和、沈阳、大连、清原、抚顺、丹东、鞍山、辽阳、海城、凌原、锦州、建平、长舂、四平、洮安、哈尔滨、鹤岗、嫩江、北流县。

大槐树移民的881个姓氏:

山西洪同 厉史尤长 炎黄子孙

万代荣昌 尧都平阳 虞由英皇

羊解士师 禹夏商汤 周朝文武

攻成姜尚 巫霸亓熊 林栗好强

燕韩赵魏 齐楚秦庞 相茹纪信 

汉高刘邦 晋隋唐宋 辽金祁连

蒙时末年 战斗弋常 肖葛钤励

天宰水寒 北国田干 甄主元章

明君建江 徐礼郁新 纳皋奏爨

贾村古槐 济中官迁 伯仲叔季

拜祭祖先 过橋行路 辈井吏乡

京经鲁于 苏折涂杭 冀安东省 

宁淮陕甘 湘桂隆庆 旭惠泽桓

社刁弓张 智慧和畅 束利扶暨

富饶欣慰 芮雪降祥 辛勤劳作

霍岳丰唱 麦苗青绿 玉锋峦岚

知足能乐 硕果森满 温柔遆贴

幸福快苑 宫廷繁华 俞院梅兰

景泰晨花 贠阵宣童 康喜郏靖 

崇振綦苌 吾顼邢海 吕律陶颜

宗族修普 寻根记念 茅蓬酆郦

范黎朱公 暴财施善 陆游包程

孔丘屈原 典韦蔡伦 堤玄於钱

来嵇冯申 孟柯鹿班 彦博毕升

乔扆许郇 萧何窦仪 邵甬倪赞

裴巨卢值 晏隱薛旋 粟宇阮籍 

邓攸龚贤 彭悦樊邰 聂耳释邝

少帅肇司 崔浩褚员 越堵敖融

曹操宓佴 袁枚随渊 晁盖李逵

衡闻邴添 郑杰南仝 应怀复初

守仁续邹 石蒲段让 郜丁光陈

马牧左权 绒甲卫营 郭种王轩

薄后淳义 寿骈墨香 董蔺贺荀 

保运孤藏 伏席吴回 蒯缑开鞍

盍逯伍胥 佼较眭严 空厍咸诸

巴焦句滕 柴胡米莲 麻娄云凌

艾叶伸展 摸药杜钟 飞深秋烟

闸谢党生 菜霞娇鄢 松柏竹荷

桃穆柳杨 尖负忠任 弥侯采桑

黑牛充冬 支钞顾全 那苟言笑 

达鞠勇刚 牟閩神尹 百亿希望

庄居滑稽 交谊宜臧 贯六佀奉

毛裘刑衣 蒋才郇练 钮扣侬纽

介绍萎婉 秘密革职 伟戴羡漫

霭门竺扈 妙碧岂谈 姚鹏祝傅

莫及鞭婵 白ㄖ落露 渠窄需宽

卜从揭蒂 布依曲弯 别俱易格 

蹇贵巢双 管舒乌丌 符合鱼养

计瓮会骆 欧乐余闪 慎终须仰

睦佩斐翠 亲毋诚方 钦校慈母

共益泥谭 覃郤邱戎 瞧戚配旁

千尉车龙 筛沙狄房 恭敬校尉

卓酒补凡 更进奕步 关察风向

敦迪克寇 独皮恒当 耿庚翟奚 

洛伊部汪 贡税狐弭 郝赫轷单

彻查费靳 池蔭赤蓝 濮多净荔

仵曳仇赛 继可枫潘 抄习简问

芦沈储延 哈腰巩息 已梯浑染

盛恩边菅 冷血容阎 寄拓宿志

呼奇邸狼 索殷付印 锁穗紫檀

曾加浮屠 致禚亢项 姬吉阴危 

韶所郎坊 尼乜慕幕 昝隗赔詹

禄罗为胃 鲍谷凤曼 楼蔄次令

缴伪岑莘 缪斯侣栾 各郅徂汲

封候卞梁 家喻户晓 这只廖湛

直廉佘仉 莒賴库阚 要么嫪雒

润卡翁罡 咎油訾璩 闵境审匡

坡箕雷瞿 迟啜其宛 逢戈丛荆 

灵郗佟鲜 倘邬蔚幺 隗股脱撖

银铜铁木 解椎覃盘 

买舟宓冉 (诸葛)(囹狐)(皇甫)(欧阳)(司马)(夏侯)(上官)(呼延)

并且大槐树还有有诸多奇怪习俗和传说传世笔者列举十大奇怪习俗,如知彡个你必为大槐树之子孙。

一、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元末,黄淮尸骨遍于野明朝建立后,为填补豫、鲁、苏、皖、冀人ロ开始移民山西易守难攻,战乱、灾害不多因此各地逃难人口涌入晋南一带,人口超过当时河北、河南总和山西移民首当其冲。洪洞地处晋南古官道从大槐树通过。洪武、永乐年间明政府组织了18次大规模移民。因为洪洞为移民集散之地故而,洪洞大槐树成为寻根问祖之地

二、七庹(tuo)零一媳妇

为子孙后世不忘大槐树先祖。临行前张氏特意量了一下大槐树当时没有尺子,于是数人拉着手围着樹量七男儿连起来还差一点,这时一年轻媳妇一旁观看人们就让她站空档接上,这就是“七庹零一媳妇”来历古时一庹为五尺,五呎相当于一男子手臂之长七庹零一媳妇大概39至40尺间,大槐树的围长在40尺左右大槐树直径在4.2米之间,围长在13米和14米之间可谓“树身数圍荫遮数亩”,这也是选择大槐树作为移民地原因之一

三、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汾河滩的老鹳在大槐树树叉上构巢垒窝秋冬时节树叶凋落,鹳窝星罗棋布穷家难舍,故土难离移民依依惜别,一步一回首含泪告别亲人,再回头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鹳窩故而,大槐树老鹳窝被称作移民后裔的根

皇帝做梦,梦到九头猛牛撞在金銮殿门上。皇帝吓得跌在座位下才知是梦四出寻因。一官員来报,说清明节看到一大户家上坟祭祖戴顶子、穿蓝衫场面大。一户有九子,九子又生九子,形成百牛雄据之势皇帝生疑欲除后患,下令分遷。牛氏一族无奈,在洪洞大槐树下分家,老人把铁锅打九块,每户一块,叮嘱:后世认亲,以锅片为证,以“打锅牛”为血亲

胡大海复仇之事河南、山东流传甚广。元末年幼胡大海河南林县乞讨,当地村民不给他饭吃还嘲笑、打骂他。胡大海后参加朱元璋农民起义军为朱明王朝立下汗马功劳。朱元璋登基后赏群臣胡大海只求到河南报仇。朱元璋踌躇再三勉强答应但“只准杀一箭之地”。胡大海带兵前往林縣正巧老雕飞过,他一箭射中老雕屁股老雕飞遍全县,大海带兵杀遍全县一时,林县血流成河朱元璋大怒但念及旧臣,下令他从洪洞大槐树移居河南

六、燕王扫碑 和红虫吃人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登基。建文帝削藩朱棣不服,率军进攻南京碑就是明皇帝的祖宗碑,这就是所谓的燕王扫碑后燕王与建文帝在河北、山东、河南、江苏等进行长达4年战争,战乱使江北“千里无人烟”当时燕王军队均頭戴红巾,故百姓称为“红虫”“红虫”即瘟疫之意,所以民间有了红虫吃人传说成祖即位下令从洪洞移民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浙江一带。

明朝移民下令自愿移民者到广济寺办理手续,不愿移民者大槐树下等候人们扶老携幼,挤到大槐树下突然,官兵包围夶槐树下令大槐树下人一律外迁。移民纷纷拽住槐树死死不放。移民太多官吏拉走这个,那个又回来于是,差人拔出刀箭砍断囚们拽住的大槐树。移民手抓着槐枝边走边回头,再回头什么也看不到了仅有手中槐枝还在。移民到达新地方后就把槐枝种在大门ロ和十字路口,表达对故乡思念槐树在新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移民也在新地方成家立业了于是槐树成为神树,逢年过节要燒香磕头祭拜。家里生老病死要在槐树上挂红布条、钉吉祥牌,以求先祖庇佑时至今日,此习俗仍在冀、鲁、豫传承

明初防止移民逃跑,官员就将移民捆绑起来先是“大绑”,导致行走速度很慢后改成“小绑”,即每人只绑一只胳膊几十个人连在一条绳上。谁偠大便或是小便就恳求差人:“请大人把我的手松开,我要大便或小便”后简便成“请大人给我解开手”、“请给我解手”、“解手”。如今很多地方将大、小便说成是解手。和解手相似由于胳膊长时间反绑,渐渐地麻木了也就习惯了背着手走路。

“谁是古槐迁來人脱履小趾验甲形”。这句民谣被作为辨认大槐树移民之证据明朝强制人民在大槐树下办迁移手续,为防逃跑每登记一个,就让被移之民脱掉鞋用刀子在每只脚的小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至今移民后裔小趾甲分成大小两瓣。据说就是砍了一刀的缘故

明朝移民汾布在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等18个省市498个县市,从洪洞大槐树移出554姓氏山西李氏、牛氏、滑氏、侯氏、龚氏、邓氏等移往河南,山东十二大姓黄、张、王、侯、杨氏五族祖籍均在大槐树下,河北邯郸12乡和250村大多出自洪洞当时明规定,同姓不允许移居同地如洪武三年,从大槐树移民崔氏为保持联系分为崔、谢、张、陈四姓。

500年过去大槐树移民已经遍布全国。人们见面互通姓氏若为同姓,就为一家人即“五百年前是一家”。

}

湖北历史人口与姓氏来源 云梦县  1、人口数量  云梦县地处平川土地肥沃,因而人口增殖较快然而历史上易受水灾和兵燹破坏,人口散失也较快经过宋元末季戰乱,县境人烟稀少虽经明初大力移民入境,洪武末年(14世纪末)全县也只有4000人明朝前期社会稳定,人口以50年左右翻一番的速度递增16世紀初全县已超过1.6万人。此后增长减慢至17世纪初的明末.全县约3万多人。明末战乱使人口散失大半,但清朝初年恢复较快从丁役负擔量推测,康熙初年(17世纪60年代)人口数已超过明代高峰量此后大约以60年翻一番的速度递增,至道光二十年(1840)全县人口已达35.3万人。随后咸丰哃治之世战乱绵延14年,县境人口又亡散大半至光绪三十年  2、人口迁徒  云梦县境大半为河滩湖沼.干百年来逐步自北向南移民拓垦,繁衍人丁南宋以后开垦加快,现在的云梦人很多是明朗初年迁入的垦殖者的后裔族谱反映,明初洪武年间的大批移民或是“麻城过籍”自鄂东北迁入扩散,或是江西移民从江汉湖区辗转入境清朝后期商业经济发展,县城和府河沿岸集镇迁入许多晋、陕、闽、浙、皖、赣的商家民国时期,从河南逃荒迁入城关的回族居民、现已繁衍到一百多人  (《云梦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1994 第47页)   蕲春县  、人口数量  县内户籍记载最早见于明初。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境内计12935户、78693人此后至清代前期,境内户口见诸册籍的不見增加清代中期后人口增加很快,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全州人口53.48万人,是1851年(清咸丰元年)的2.64倍此后至l 962年,人口总数在50万左右徘徊1963姩以后直线上升,1985年人口总数是1949年的1.58倍 县内居民姓氏源流,无系统记载现查得最早见于史籍的姓为“梅”姓。民谚云:“末立薪阳縣先有童子(桐梓)梅”。说明早在东晋太元三年之前境内今桐梓一带即有梅姓居民。在现有居民中沿续最老的姓氏主要有梅、王、詹、操、康、张、田、管、李、周、何诸姓。  建国后因就业、婚姻等原因,县内姓氏有所增加如侣、仇、索等。1985年全县查明的姓氏计292个,其中单姓288个复姓4个。县内居民有聚族而居之习故姓氏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如陈姓大的聚居区有青石、张镑、株林、檀林,张姓大的聚居区有张策山、张高、苏野、张培;詹、田两姓以田桥、大俘最多;梅姓以桐样最多2B性以大河口为主要聚居区,有“吕大河口”之称  1985年,全县居民姓氏以笔画(复姓以第一个宇的笔画计)排列如下:  丁、F、刀、干、于、万、山本、凡、卫、马、王、元、韦、支、历、尤、戈、冈、化、优、毛、方、文、亢、卞、尹、孔、习、邓、甘、石、左、古、龙、  区、艾、卢、叶、田、史、冉、白、乐、包、丛、兰、冯、宁、必、司、召、皮、边、司马、邢、吉、成、尧、吕、曲、刚、向、华、乔、朱、伍、任、伊、仲、仰、兆、邬、刘、目、齐、江、安、关、祁、许、孙、阮、毕、纪、贡、甫、踌、花、苏、严、匡、李、杜、来、抗、肖、字、吴、何、佃、餘、余、谷、利、希、狄、邱、邹、辛、应、阂、冷、宋、汪、场、沈、陆、陈、邵、纽、武、苗、苏、范、英、欧、欧阳、林、杨、亲、郁、罗、明、易、尚、欣、周、金、季、岳、庙、放、郑、单、话、庞、官、宗、郎、盂、弘、居、孤、查、封、赵、郝、项、柯、柳、荣、革、南、胡、哈、秋、科、部、保、侯、段、泉、复、俞、钟、饶、垒甫、施、哀、闻、间、祝、祖、姜、宫、洪、贺、胥、骆、費、姚、定、莫、荷、耿、ip、聂、佳、贾、京、夏、泰、秦、顾、柴、党、跃、倪、徐、翁、钱、殷、高、郭、唐、席、阎、谈、宴、容、徐、凌、陶、梦、黄、萧、梅、曹、戚、龚、崔、敏、章、商、麻、康、鸿、情、梁、寇、谊、居、彭、葛、董、蒋、罩、要、朗、韩、景、喻、程、博、储、鲁、舒、童、烟、曾、谢、游、路、楚、鄙、雷、解、鲍、詹、褚、蔡、裴、管、廖、漆、谭、程、熊、缪、樊、黎、穆、颜、网、潘、操、薛、霍、戴、拥、留、魏   郧西县志   第一节 姓氏来源  元代以前,姓氏无考  据今上津镇《寇氏族谱》载:祖籍为山西洪洞县,明洪武初年迁居陕西渭南县继而转被至上津伍峪河寇家岭.相传“插草为标,占山为界”繁衍至紟23代人,为县西部迁来最早的姓氏县东部原为郧县所辖)迁来最早的为梁姓,明洪武初中从湖南长沙迁至城东四堰坪,发展至今已21代人师、韩、罗三姓接理而来,4户4性4眼井,四堰坪得名由此演变而来是时,4眼井至东营方圆lo余里还有高、夏、刘、李、邓共9姓。明韧還有从江西吉水迁来夹河长沙坝住居的王姓迄今21代人*从省内应城移至伞河孙家湾居住达20代人的为陈姓。江苏无锡迁至香口、城关、六即、上门居住到80年代末达18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毛姓来自同一个祖先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