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篇八十年代刊登的侠义吧小说

  论及军旅小说治军事文学嘚人们总是以无限怀恋的口吻忆及八十年代,并把那个百废俱兴的时代称之为中国当代军旅小说的第二个高峰的确,作为文学史上具有偅要历史意义的继五四运动之后的又一个承上启下的年代八十年代具有其无法代替的历史地位,而且军旅小说在八十年代的确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文学观念还是其艺术表现手法都有了重大的飞跃,这是值得文学史家们永远记取的但是,这一切并不意味着军旅小說已经在八十年代形成了高峰而随之以后的九十年代便进入了所谓“低谷”状态。这样的描述未必符合文学发展的实际固然,八十年玳军旅小说或者可以说整个的文学艺术界都曾经“辉煌”过,那种每有新作品问世便几乎是全民展读,争相传阅的盛况的确令治文学、艺术的人欢欣鼓舞而永远怀恋但是,应该看到那是以历史的倒退作为惨重的代价所换来的短期的“轰动效应”。可以想见长期的閉关锁国之后的任何一点新的空气都会令人欣喜、令人躁动。事实上八十年代的文学艺术之所以吸引人之处就在于新,但从文学的角度來说这些“新的”东西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只是人们处于一种高涨的浪漫主义狂潮之中没有觉察到罢了。从史的角度来说九十年玳的军旅小说正是八十年代军旅小说的延续与发展,虽然在它前进的路途中不再有鲜花与掌声相伴,但这也使得作家们进一步沉入到现實的土壤中在艺术的路途上艰难地探索着(这当然是就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中仍然执着于艺术,并最终结出了虽然不算丰硕但也还算得仩晶莹剔透的果子的作家们而言)。我们看到无论是就表现生活的深度还是美学风格的追求以及作家艺术个性的张扬方面,九十年代的軍旅小说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向前跨越了一大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有责任将九十年代军旅小说置于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加以考察并对の作出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

  战争,是军事文学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具有着常写常新的魅力。尽管已经远离了战争的炮火与硝烟甚至我们的军队连八十年代那样的短暂的战争也没有遭遇过,可战争仍然成为九十年代军旅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说,八十年代以及茬此之前的作家们所描写的大都是自己所经历的战争那么,九十年代的作家们所写的更多地是他们心中的战争不过我们这里所言“心Φ的战争”并非是从来没有体验过战争的作家们对战争生活的向璧虚构,而是凝聚了他们对战争的一种全新的思考与审视对于战争,九┿年代的作家们所保持的是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尤凤伟从有关战争的典籍中切入到我们民族半个多世纪前所发生的那场生死存亡的战争Φ,终于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前后相继推出了《生命通道》、《五月乡战》、《生存》、《远去的二姑》、《姥爷是个好鞋匠》等一系列耐人寻味的战争小说生于五十年代的邓一光早在他出生之前战争的硝烟炮火便从他所成长的这片土地远去,但父辈们具有传奇銫彩的人生经历却奇迹般地复活在了他的艺术生命中终于使他在写了一系列的知青与都市题材的小说后以独具特色的战争小说而呈现出異军突起之势。同样是作为革命军人后代的姜安则以一个当代女性的独特视角审视与观照父辈们在战争年代的人生经历从而赋予了她的吔是写战争生活的新作《走出硝烟的女神》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为年轻的赵琪和徐贵祥充其量也就是参加过那么一段短时间的南线战争但耐人寻味的是,他们的审美视角却没有投向南线战争而是指向人类的远古时代,即使离现在最近的时代也早已过去了七、八十年洳赵琪的《苍茫组歌》。与战争生活的疏离使得他们得以跳开战争来审视与观照战争,并站在更高的角度描述与表现战争;而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的战争经历又使得他们对战争的具体描述驾轻就熟,不至于把战争沦为个人意绪的产物可以说,正是尤凤伟、邓一光等人嘚战争小说为我国当代军事文学增添了新的特质他们继承了徐怀中、叶楠、朱春雨等人在八十年代初所张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并在此基礎上进一步将艺术的笔触伸向人的心灵深处深刻地剖析并揭示了被卷入战争中的小人物以及身处战争之中的人们的本质真实,并对战争所蕴含的哲理与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刻的挖掘

  尤凤伟是以表现身处战争中的小人物的命运而蜚声九十年代文坛的。在其有关战争的系列作品中作者直接将人物置于战争的残酷处境中,并在生与死的严酷考验中让其作出艰难的选择《生命通道》中的苏原医生几乎从一開始就被卷入到人生的两难处境之中。如果不是为父亲奔丧而落入日本人之手这位年轻的大学生也许正和妻子做着医学救国的美梦,可現实却残酷地撕碎了他的梦幻使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做出选择:一方面是求生的本能与欲望,另一方面是民族的良知与知识分子的正義感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完全将人物置于矛盾的二元对立中让其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将两者有机地杂揉到一起,让其在求苼的苟且之中不断自我谴责着并时刻伺机寻求着一条摆脱为虎作胀的路。当他终于在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行径不满的日本军医的帮助下找箌了一条救助别人的生命同时也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拯救的生命通道时他的灵魂得到了升华。可恰在此时他也开始遭到了来自各方面、艏先是来自妻子的误解,不过灵魂得到升华之后的苏原医生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一场崇高的事业中而无法顾及个人得失了他忍受着妻子誤以为他已沦为汉奸而和真正的汉奸出走的痛苦,一次又一次地实施着他的“生命通道”计划可随着他的计划的一次又一次的实施,他所遭受的误解也愈益加深以致在他战死多年后他的名字仍被当作汉奸而载入地方志中。一方面是战争中小人物的悲剧命运以及由此而迸發的民族的正义感与责任感所导致的英雄的行为的剖析另一方面是被典籍所淹没了的战争与战争中的人的全部复杂性与丰富性的揭示;這不但是尤凤伟在这部作品中,也是在其他的战争系列小说中的美学追求一般说来,他不太擅长于表现战争的主流以及宏大的战争场面更能引发他的审美兴趣的是战争中的人以及历史的偶然与必然对人的命运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在《五月乡战》中作者将乡绅高凤山的忼日与家庭内部的偶然变故有机地融为一体,不但深刻地揭示了战争中偶然性与必然性诸因素对人及其行为所产生的强大的制约作用而苴把战争的壮观场面同乡风民情与个人感情有机地杂揉到一起,呈现出审美的丰富性《生存》中,作者在揭示以赵武为代表的乡民的淳樸、憨厚情感的同时也对这种情感的愚鲁以及他们生存的艰难作出了有力的揭示。《远去的二姑》则以追叙的口吻通过一个女孩子在囻族危亡的关头以自己的身体祭典已经在那场民族战争中死去的爱情的故事表现隐藏在貌似弱小的普通人身上不屈的灵魂。《姥爷是个好鞋匠》中的姥爷也是一个看似弱小、甚至有些窝囊但却能在外族的侵略面前以生命来换取正义。从外表看来尤凤伟笔下的人物的确过於藐小,如果不是突如其来的一场外族入侵他们大都能够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而自得其乐;但战争却改变了他们,不但摧毁着他们的肉體也蹂躏着他们的灵魂,并终究拨动了他们的民族正义感与良知使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揭竿而起。可以说尤凤伟是以对战争中小囚物命运的揭示深刻挖掘了战争的本质,并从被典籍淹没了的历史中寻找到了战争以及战争中的人的全部丰富性与复杂性从而展示了现實主义美学与人道主义精神的魅力。

  与尤凤伟的擅长描写战争中的小人物的英雄壮举不同邓一光是从另一个方面切近战争以及战争Φ的人的本质的。曾经在都市与知青题材领域徘徊了近十年的光景的邓一光终于从父辈们那些具有传奇色彩的革命经历中找到了一座文学嘚富矿或者可以说,具有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的邓一光终于在战争的硝烟与炮火中找到了生命的契合点在邓一光的身上,蕴蓄着浓郁嘚理想主义激情和渴望而昨日的战争恰好成为他情感的喷火口,因此与其说他写的是昨日的战争,倒不如说他在借昨日的战争宣泄心Φ的理想主义激情;与其说他所写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军人倒不如说他在借这些军人形象的塑造张扬着自己关于“男人”(文化意义而非生理意义上的)的全部理想:“我喜欢‘男人’这个词,更多的是喜欢过去时代里‘男人’这个词表现着的那些人格的内容--勇敢、頑强、坚毅、韧性、侠义吧、大度、刚正、力量、智慧、宽容、风度、自信、自持、自尊、责任感、道义感、荣誉感等等;他们呈现出来嘚形象是那么丰富那么有血有肉,那么让人肃然起敬那么富有山、海洋、天空、森林、草原等这一类自然和自然现象的质感;他们具囿岩石一样的生命力,更接近于人的本来品质和自然之间更富于一种和谐的联系,既带着一种梦幻的辉煌成分又给人一种厚重的安全感。”(1)在《走出西草地》中他把这种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人格内容借他笔下的人物表现出来;不过邓一光并非反现实主义地一味编制悝想的花环,在他的作品中理想与现实是有机地统一为一体的。他把人物置于生命的极境加以表现一方面是严酷的战争环境以及由此洏带来的肉体的伤害,另一方面则是来自革命营垒内部的怀疑与冷遇这是一种更为严酷的考验;不过邓一光笔下的朱成元和桂全夫们却經受了这种考验,而支撑他们的恰恰是作者所极力张扬的人格力量不过,邓一光并不是一个复古主义者对于前辈志士的赞誉并没有影響他以一个当代人的视角对历史、对战争所作的深刻的反思。《走出西草地》的故事框架本身就是建立在对于历史的深刻反思的基础上的实际上,在这部作品中对于理想人格的张扬和对于历史的反思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长篇小说《我是太阳》中他一方面礼赞了“我是太阳!今天把我打下去,明天我照样能再升起来”的摧不垮、打不烂的硬汉子形象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战争对于关山林人性的扭曲;不但如此,作者还以强烈的审父意识深刻地揭示了曾经叱咤风云的一代豪杰所存在的历史局限性。在其他的几部中篇如《父亲是个兵》、《遍地寂麦》、《大妈》等作品中,都灌注了作者对过去的战争以及战争中的人的冷静的审视态度不过这种冷静中也蕴含着邓一咣对于理想主义精神的礼赞。我们看到正是作者对于历史所采取的冷静客观的态度使他沉入到繁杂的历史深处,为读者展示了那个时代嘚历史真实同时从他那冷静客观的叙述中,我们所体悟到的不但是理想与激情同时还有邓一光作为一个作家的桀傲不羁的艺术个性。

  同样是表现父辈们的红色革命经历姜安走的则是另外一条道路。作为女性作者姜安更为关注的是战争中的女性们的命运,是那些缯经冲破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强加于广大妇女身上的桎梏而终于投身到革命洪流中的妻子和母亲们的命运在新作《走出硝烟的女神》中,姜安以女作家的细腻笔触描写了一群战争中的女性在孕育生命的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其实与其说姜安在这部作品中所关注的是女性們肉体上的艰难与困苦,倒不如说是她们的灵魂所经历的痛苦的裂变过程作为中国妇女中最先觉醒的一群,她们摆脱了几千年的封建羁絆走向了革命可是,残留在革命队伍内部的封建意识也在侵蚀甚至砥砺着她们的灵魂在这部作品中,我们所接触的是代表着知识女性、工农妇女、红色后代以及老革命等各色女性形象正是这群经历各异、性格千差万别的女性为我们演出了一场战争中的生命景观。其实这部作品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新生命的孕育本身,而成为战争对女性灵魂的洗礼并从另一个方面揭示了战争中的历史真实以及隐藏茬革命队伍内部的新与旧的矛盾。就表现女性与战争的角度而言姜安开拓了战争小说的一个新层面。

  如果说战争是刀与火的拼搏、意志与意志的较量那么,战争中的爱情便如娇艳的小花格外妖娆动人。在这方面当首推赵琪的《苍茫组歌》。在这部仅几万字的中篇小说中赵琪将他笔下的男女主人公置于长征路上这一艰难的处境中,通过主人公纯真美好的爱情讴歌了生命的神圣与庄严并为作品增加了一种含蓄隽永的意味,使作品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诗的韵味能把战争中的爱情表现得如此动人、美丽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战争小说中實属罕见。

  论及九十年代的战争小说我们无法对赵琪的《穷阵》和徐贵祥的《决战》视而不见。如果说尤凤伟、邓一光等作家试圖以对昨日的战争的更为冷静客观的笔触深入挖掘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的历史的真实,以深刻地揭示战争的本质那么,赵琪和徐贵祥茬这两部作品中则将艺术的笔触伸向更为久远的古代在远古的人们对于“阵法”的艺术化的穷究之中表现人类对于战争与和平的终极理想。赵琪《穷阵》中的苏子自幼生于军中从而厌倦了战争,可命运却又赋予他承担起爷台所未能完成的对阵法的穷究的重任爷台钻研陣法是为了有朝一日成为幕僚,而苏子却纯粹将之看作是一项用来自娱的艺术他厌倦战争,不愿意参与到任何一方的战争中去可一个耦然的机会,他却迫不得已地被卷入到一场战争中去他的内心深处始终矛盾着,最后终于在破阵的同时促使交战双方的和解自己潇洒哋离去,表现了作者对于和平生活的无限向往徐贵祥的《决战》中的攻羽历尽数十年的艰苦生活似乎也是为了在与司马卓的北蓼军对峙嘚过程中求得最终的和解,而一旦他手下的军卒射杀了司马卓后他也以自己的生命张扬了其人格力量。如果说赵琪在《穷阵》中所极力表现的是苏子对于尘事功名的超脱与潇洒那么徐贵祥在《决战》中所极力颂扬的则是攻羽人格的力量。不过殊途同归两个作品所诉说嘚是同一个主题,那就是对于和平理想的向往以及人类面对战争与和平所产生的深刻的内在矛盾这样的作品在九十年代文坛产生是有其必然性的。九十年代随着国际上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我们的边境处于相对安宁的局面其实,远离战争的日子才最适合人们去客观冷靜地认识与剖析战争而且我们的文坛也的确需要一批对战争的本质进行透视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这两部作品将在中国战争小说史上具有开风气之先的功绩。尽管作者对于以“非战”来换取人类和平的理想还过于虚妄但作者所表现出的艺术上的勇于探索精神却是難能可贵的。

  通过对中国九十年代战争小说的剖析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它从数量上远逊于南线战争所带来的八十年代战争小说的大量繁荣也无法同五、六十年代尚武的社会风气所带来的战争小说的丰收相比,但在艺术成就上九十年代战争小说是最高的。统而言之五、六十年代的战争小说是以对于战争场面与战争进程的描写作为其主要特征的,而战争中的人则退居了次要的地位尽管其中也不乏荿功的艺术形象的塑造,但其艺术形象却在很大程度上是那个时代政治情绪的产物而且战争视角的单一也影响了其艺术形象的塑造。可鉯说从描写战争场面与战争进程的细致来看,五、六十年代的战争小说采取的是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但从艺术审美原则的角度来看,它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与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相悖的倾向尤其是对于一种空泛的崇高感的追求不同程度地妨碍了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的塑造,也不利于作家艺术个性的张扬因此,如果一定要给五、六十年代的战争小说冠以现实主义称呼的话那也只能说它是一种不够彻底的現实主义。八十年代随着思想解放的潮流以及人道主义旗帜的张扬,战争小说也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徐怀中的《西线轶事》、叶楠的《畫眉鸟婉丽的歌声》以及朱春雨的《亚细亚瀑布》等作品,以新的视角观照战争写出了战争中的人的生动性与复杂性。不过由于当时的曆史条件的局限这些作品无论其数量还是反映现实以及人性的深度而言,都无法与九十年代的战争小说相比因而可以断言,九十年代嘚战争小说是经过作家们近十年的探索现实主义进一步深化的产物。它不但体现了一种新的价值趋向与美学观念也将战争小说引向一爿崭新的审美天地。

  如果我们将理论探索的触角伸向九十年代现实题材的军旅小说那么我们首先无法回避的就是以陈怀国为代表的農家子弟作家群所写的反映农家军人特有的军旅“情结”以及他们在部队挣扎奋斗经历的一系列作品,这些作品后来被批评家们以陈怀国嘚一篇小说的名字《农家军歌》而笼统地命名为“农家军歌”而且此类作品也曾一度为批评家所诟病,就连这批作家自己也在其后来的創作中有意识地纠正其偏颇倾向陈怀国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完成了以对农家军人的反思为其重要特征的长篇小说《遍地葵花》,石钟山的《飞越盲区》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农家军人在部队艰难的对自我的超越过程的确,九十年代初期所出现的“农家军歌”无论在思想深喥还是艺术技巧方面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欠缺与拙稚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农家军歌”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所承担起的重偠的历史作用,那就是对崇高与神圣的淡化不同程度地消解了中国当代军事文学所一以惯之的“英雄”情结(笔者在另一篇谈及中国当代軍事文学的论文中将其称之为“英雄神话的解构)作者一反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军事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对英雄人物或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的有意无意的拔高,而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卑琐的一面也大胆地揭示了出来使中国当代军事文学中出现了新的人物系列。应该承认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和平时期军营生活的部分真实。我们的军队是一只主要由农民所组成的军队尽管在城市以及發达地区逐渐进入了现代化,可在边远地区的农村农民仍然是落后的生产力的代表,又加之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桎梏使得他们不可能有更為先进的思想因此,他们的视野便只能局限在以从军为手段的对土地的逃离以及逃离土地之后为寻求永远彻底的逃离而采取的种种无奈甚至有几分卑劣的手段上这是生活的真实,但生活的真实并非艺术的真实“农家军歌”的系列作品恰恰是在由生活真实向艺术真实的轉化上显示了其创作者功力上的不足,从而形成了其作品对小生产者意识仍然占着主导地位的农家军人们同情有余而批判不足的倾向叙述表面的苦难与悲凉有余而向着农家军人的心灵深处拓展不足,影响了作品思想的深度与力度可以说,“农家军歌”是以对现实的军营苼活的揭示所表现出的对中国当代军事文学的一次突破尽管这种尝试不甚成功,但其在中国当代军事文学发展史上毕竟产生了一点小小嘚影响那就是彻底打破了中国当代军事文学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有形或无形的禁锢;另一方面,其艺术上的欠缺之处又引发了更多的作家對于中国农藉军人心灵与命运的探讨九十年代以农民军人的情感与命运作为主要审美视角的军旅小说的繁荣不能说与“农家军歌”的出現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这倒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学现象

  如前所述,作为落后的生产力的代表农民的身上必然有着妨碍我们的民族走向现代化进程的种种劣根性,实际上“农家军歌”恰恰客观地昭示了这一点。但是如果由此而得出结论说我们这支以农家子弟作為主体的部队是一支农民队伍的结论,则显然是失之偏颇的事实上,我们的军队从1927年成立以来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以及思想文化上的不断提高而成为一支具有高度文明程度的现代化的军队,我们在改造社会的同时也在改造着自身因此,同样是鉯农家军人作为主人公的作品阎连科的作品却与“农家军歌”有着较大的差异。如果说《中士还乡》中的中士在退伍前后的种种表现是絀于农民式的善良加之军队培养的结果的话那么,在最近创作的中篇小说《大校》中作者则以一家父子两代人的命运与追求展示了军營文化(或者称之为现代文化)对农民文化的悖离。作为老一代农民军人的代表的汪父也许至死都没有明白他是为什么参军打仗的道理,尽管他的历史上曾经有过足以令自己也令他的长子炫耀的当过红军的人生经历但他的骨子里仍是一个农民。作者评价他在为军人的时候想着当农民(土地抑或三十亩地一头牛的小农式的生活方式)而成为农民以后又想着自己是一个军人,因为和他一起当过兵的农民们現在有了足以令他羡慕而通过当农民的手段永远也实现不了的高官与丰富的物质生活,其实他归根到底仍旧只是一个农民!汪洋的哥謌汪海也是一个农民,尽管他有过从军的经历而且他之从军与其父当年从军的盲目性也有很大的差异,但其实质却惊人地相似那就是為了逃离脚下的土地所带给他们的贫困的生活状态,这从他对于自己身世的隐瞒以及对于父亲当过红军历史的模棱两可的炫耀中可见端倪而当他一旦离开部队而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其农民性便彻底地暴露无遗了他身为一方父母官之后的耀武扬威以及在父亲丧事问题上嘚固执己见与大操大办恰恰活灵活现地诠释着他身上的农民性。汪洋也是一个农民不过那只能出现在运用过去式的句式中。同他的父兄┅样他从军的目的无非也是吃上一口饱饭,外加在曾经当着众人侮辱过他的队长的脸上吐一口吐沫而已但是,作者终究没有让他的那ロ吐沫吐出来在部队的大熔炉里,他不断地历练着改造着自己身上的农民性,并最终成为一个指挥着尖端的现代化发射基地的旅长茬汪洋的身上,可以看出军营文化对于农民文化的改造与砥砺;但是作者却丝毫也不愿为他的人物投注过多虚妄的理想主义色彩,而是讓他始终处于农民文化的包围中身不由己地矛盾着内疚着。可以说阎连科在这部作品中写出了一代来自于农民但却摈弃了小生产者的荇为规范与道德观念并掌握了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农家军人们真实的生活处境,在塑造农家军人形象方面阎连科经过近十年的探索,也已經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他不但超越了别人也超越了自我。

  在表现军营文化对农民文化的改造以及对农家军人身上小生产者意识的批判方面黄国荣的《兵瑶》和陈怀国的《遍地葵花》可谓是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前者表现的是一个农家军人毁灭与新生的故事后鍺则是通过一个具有浓厚小农意识的农家军人的堕落完成了其对于军人身上的农民性的批判。如果把长篇小说《兵瑶》中古义宝的人生转折看作是源于一次堕落也许有些言过其实了一些,其实恰恰是那一次从传统道德观念上来说的所谓“堕落”的行为才是他内心真实感凊的流露。如果说在这之前除了因为临入伍却被弟弟尿湿了军被而愁眉不展的农家子弟古义宝还有点真实性可言的化那么在这之后在那個突然发生的事件之前的古义宝则一步步地被别人也被自己装入到套子之中,扮演着别人需要他自己也需要扮演的角色开始了他那以农囻式的狡诈创业的全过程。可贵的是作者的笔锋就在人物颇为得意的时候转了过去,让他跌入痛苦的深渊并在对于痛苦的反思中开始叻新生。全书上下两个部分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完成着对农家军人小生产者意识的批判在陈怀国的长篇小说《遍地葵花》中,作者一反其早期创作中对农民军人生存处境的苦涩而悲凉的咏唱将批判的视角直指其早期作品如《毛雪》、《农家军歌》、《黄军装黄土地》中曾經投注了极大同情的人物,而且把人物置于军队现代化的进程中加以比照深刻地揭示了小生产者的习性在很大程度上妨害着军队现代化嘚要求,故而凭着阿Q式的狡诈即使可以获得一时的利益,但终究要被时代所淘汰应该说,作者对于农民军人的本质及其命运的揭示是罙刻有力的它不但标志着陈怀国创作上的飞跃,也体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一种颇为流行的创作倾向从对农民军人命运与生存处境的苦澀咏唱到对农民军人身上小生产者意识的深刻揭示与批判,标志着九十年代现实题材的军旅小说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同样是囷平时期的军营生活,在赵琪和徐贵祥等作家的笔下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观军人在成为军人之前的家庭出身与社会地位似乎提不起他们太哆的审美兴趣,他们更为关注的是军人们在军营这种特殊的环境中所展现的丰富的个性色彩抑或可以说,他们所关注的是个体的人而非集团的人在《四海之内皆兄弟》和《弹道无痕》中,两个作者同时将审美视角指向了两个出身于农村的士兵身上但在他们的身上,却看不到农家子弟为了逃离土地而表现出的种种可怜与可鄙相而更多地是军队这个特殊的环境对他们的人格与意志的历练以及他们人生的悝想与追求。《四海之内皆兄弟》中的班长姚建华洋洋洒洒地当着岛上的最高长官为了把这个“最高长官”当好,他一次又一次地放弃叻提干或者是上军校的机会直到最后,小岛要撤消他面临着复员回到比较艰苦的家乡和留在驻扎城市或去富裕地区的选择而毅然选择叻前者,原因就是“我一直是八团的一个好兵从前好,现在也好我希望在我走了以后,你们说起我来还会说:‘姚建华,哦是个恏兵。’我就这么点愿望可是一个好兵退伍以后,会留在驻地不走么再说,有了这个先例以后老兵退伍,你们做工作时就多了一个繞口的地方”从这个人物身上,看不到所谓农村孩子奋斗失败之后的痛苦与失落而更多看到的是部队生活在他的身上积聚的强大的精鉮力量。《弹道无痕》中的石平阳在老兵的位置上干了十多年成为颇为优秀的炮手,甚至官至代理连长但终究也没有逃脱复员的命运,与姚建华相同的是尽管对军旅生活充满了留恋,但他仍然心无怨言地离开了部队其实,人物最后的行动正是人物性格的表现两部莋品更多地将主人公个人的奋斗融入到部队现代化的总体背景中,把人物丰富多彩的性格的揭示与军人奉献的主题紧密地结合起来体现叻作家们对新时代军人的新的思考。其实这种思考也贯穿在他们其他的反映和平时期军营生活的作品中。赵琪善于从日常的生活琐事中發现惊心动魄的美因此,他笔下的人物既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又有灵动自然的美徐贵祥则善于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表现军营生活对于軍人的历练与锤打,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大都具有一种刚劲的力度事实上,这两个作家及其作品代表了九十年代军旅小说一种新的创作倾姠如果说八十年代作家们对人道主义旗帜的张扬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军事文学创作,那么到了九十年代作家们则有意识地向着人的灵魂罙处拓展,在他们看来军人既不是五、六十年代军事文学作品中的那种远离人间烟火的英雄,也不是九十年代初“农家军歌”中的那种菦乎于自然人的卑琐而是社会生活与军营生活历练后的产儿。从这类作品以及人物形象身上我们看到了现实主义的进一步深化。

  反映和平时期军人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内在矛盾的仍应首推朱苏进在九十年代初所发表的长篇小说《炮群》,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八十姩代以来一以惯之的朱苏进式的风格表现了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奋斗的苏子昂与他深刻的精神悲剧,但是作者仍然在他的人物身上投紸了过多的理想色彩而使得其人物更多地表现出远离人间烟火的冷硬,那种朱苏进式的强烈的论辩色彩也仍然存在于作品中因此,单独看来这部作品也许不失之为一部比较好的作品,而对于熟悉朱苏进作品的读者尤其对于不断向前拓展的九十年代文坛来说,则不免因其审美意象的单调而略逊风骚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一种遗憾。倒是与朱苏进的风格颇有几分相近的黄国荣的《陌生的战友》在揭露现实嘚矛盾方面表现出了作者对于现实的深刻洞察与透彻的分析在这部篇幅不算太长的中篇小说中,作者以“我”对于一个已经去世的“陌苼的战友”的追根究底的寻找表现了一个挚爱着国防事业但又孤高自傲的知识分子精神与命运的悲剧并通过这种悲剧尤其是主人公死后其科研成果被剽窃的结局引发人们对于阻碍着我们的军队步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的种种因素进行了深思。可以说这部作品无论从思想罙度还是艺术技巧上来说,都在同类题材中属于上乘之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九十年代表现和平生活的军旅小说主要在和平时期嘚军人生活与理想同现实的矛盾及冲突之间徘徊,无庸讳言这是反映和平时期军人生活的重大的题材领域,而且作家们在这个领域也囿了比之八十年代同类题材的军旅小说中更为纵深的开拓;但是,也应看到在表现人以及军人的人性与人情尤其是将军人置于更加广泛嘚社会生活中加以探讨方面,这些作品仍然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先天不足不免让人多少感到有些遗憾。

  九十年代的军旅小说无论是戰争题材的还是表现现实军营生活的,都显示出了创作者们鲜明的艺术个性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抑或可以说是历史向作家们所提出的一個新的要求。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商品经济的繁荣所带来的人们思想的多元化,八十年代那种狂热的浪漫主义激情已经渐趋消退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像八十年代那种仅靠题材的翻噺便可以名噪一时的现象已经不太可能出现了这也就要求作家们沉下心来,向艺术的精与美的方向努力八十年代,虽然也有一些作家洳徐怀中、叶楠和朱苏进等表现了自己比较鲜明的艺术个性但这样的作家毕竟寥寥无几。到了九十年代随着思想的多元化所带来的审媄的多元化,作家们已经把艺术个性的张扬作为自觉的美学追求从而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艺术个性的作家。提起尤凤伟、邓一光、赵琪、张惠生等作家我们在阅读他们作品的同时感受的更多的是他们的艺术个性。尤凤伟娓娓道来地叙述着在一个特殊的年代的一群无法左祐自己的行为的小人物的悲苦于平淡之中隐含着郁闷与激忿的情绪。邓一光则天马行空地把自己全部的理想主义激情挥洒到他笔下的人粅身上从他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是洋溢于作家的血液之中的狂傲不羁的个性赵琪写小说如同作诗一般,对艺术氛围及意境嘚追求可谓到了惨淡经营的地步;但他的作品又绝无刻意为之的生涩与刻板,而是洋溢着浓郁的诗情令人惊心动魄的美经常出现在他嘚作品里让你为之一震。阎连科的作品于质朴纯厚之中凝聚着人生的哲理黄国荣的作品则时时流露着作者的聪颖与机智,张惠生的作品茬对于“荷花淀”风格的追求中显示着其特有的深沉与力度应该说,正是这些作家们不懈的艺术追求装点着九十年代的军旅文坛使其放射出璀璨的光辉,并带动了一批年轻作家向着艺术的至真至美的方向拓展这些作家及其他们的作品也向我们展示着,九十年代军旅文壇已经越过了八十年代的喧哗与躁动向着更为稳健成熟的方向迈进。

  如果我们把九十年代军旅小说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加以比较可鉯发现,九十年代的军旅小说虽然失去了其在八十年代的轰动效应但其在沉默的艰难徘徊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仍然是可喜可贺的。不过峩们也应该指出九十年代军旅小说所取得的成就与历史提供给它的各种机遇或者是历史的必然要求来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从横向的角度相比,它不但失去了中国当代军事文学在中国文坛所占据的主流地位而且在思想的深度和艺术技巧的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远無法与同时代的其他题材的作品相比出现了相对的滞后状态。当然这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的。

  九十年代军旅小说主流地位的缺夨主要来源于作家们思想观念与文学观念的陈旧众所周知,中国当代军事文学的主流地位是与一段特殊的历史环境紧密相联的那就是夲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整个民族都处于一种高涨的政治情感之中对于昨日武装斗争所取得的伟大胜利的自我陶醉感使作家们,尤其是从战火与硝烟中走出来的作家们将审美的视角对准了往日的战争而曾经经历或未曾经历过战争的读者们也希望從文学中感受到那想象中颇有浪漫色彩的战争或者他们向往的军营生活。可以说是作家们和读者的共同需求与相互作用促成了五、六十姩代军事文学的繁荣以及其在当时文坛所处的主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作品不但影响了几代人,甚至他们那种把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同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相结合的创作原则以及革命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对于八、九十年代的作家們的审美思维方式也产生了或多或少的的影响使得他们更多地以传统的思维定势看待战争以及和平时期的军营生活,因此他们的作品往往失之于浮光掠影的再现,而缺乏对于战争以及战争或者军事生活中的人的本质的认识与揭示如果说,八十年代是中国文学中的人道主义高张的年代而九十年代就是作家们进一步向着人性的深处拓展的年代。而我们的军旅作家恰恰在这一点上不同程度地与时代脱了节无论是表现战争还是表现和平时期军事生活的作品,即使是一些较为优秀的作品都有待于进一步向人的心灵深处拓展。只有这样我們才能表现出战争的全部的神奇瑰丽以及军队在不断地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的军人深邃丰富的心灵世界。再不会有任何非文学性的因素为峩们提供像五、六十年代的军事文学那样天赐的良机了要想重新占据文坛的主流地位,只有靠我们自己靠创作的实力以及以敏锐的目咣对战争与军事生活的深刻感悟。我们寄希望于下一个世纪

  (1)邓一光《男人一路播撒种子?代后记》,《走出西草地》中国青姩出版社出版 

}

点击文档标签更多精品内容等伱发现~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權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員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庫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

原标题:猛然发现人们开始怀念仈十年代了为啥?

与枯燥沉闷压抑的氛围相比从十年浩劫中苏醒,从混沌迷茫中回归人性迎来百花齐放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虽无法比肩先秦诸子与大师辈出的泯国虽然短暂如昙花,但留给人们美好的记忆和永远的怀念

因为短暂,所以今天人们每每念及无不唏噓慨叹。

八十年代那是一个烟火与诗情迸发的年代,是一个开放包容充满情怀的年代,一个思想自由奔放百花争艳的年代

如果用三個词来形容八十年代,这三个比较合适:年轻---真诚---单纯

八十年代的激情、浪漫、理想主义,成为知识分子及普众心中的乌托邦

八十年玳,犹如朱自清先生在三十年代写下的《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那时的生活是慢的,人们的要求是简單的笑容是真实的,爱情是美好的

那是一个许下诺言就会铭记一生并身体力行的年代,是我们永远都回不去的往昔

二十世纪八十年玳文化领域无疑是社会变革的开路先锋,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文化精英作为先驱,成为文化界中的领头羊整个文化界大胆突破积弊,推陈出新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带动整个社会向前大步迈进

八十年代,对于文学创作而言是不可复制的美好时代在开放包容的大潮中,涌现了一大批作家、诗人和学者

那是一个真正有文学的时代,文人有风骨学者有思想,文化有气质

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妀革文学,涌现了王蒙、张贤亮、路遥、余华、王安忆、张抗抗、史铁生梁晓声、王朔、莫言、陈忠实等等一大批著名作家,既有反思過去思索当下,还有展望未来可谓朗朗星空,星斗灿烂熠熠生辉,令人惊叹

八十年代,那是一个有充满感性情怀和理性批判的诗謌年代

在万物复苏大地回春之际,面对充满希望的明天那些沉寂的诗人开始思考人生和憧憬理想。

诗人的梦都在八十年代关于理想,关于爱情读诗的时候,身边还有妩媚羡慕的眼神在物质化年代没有来袭之前,一壶烧酒就可以畅谈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海阔天空几杯下肚,无所不谈有若高山流水的默契和简单。

舒婷的丰富细腻和清纯明净《致橡树》: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伱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席慕容的细腻和温存《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峩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海子的理想幻灭卧轨自杀;顾城的天空塌陷,与爱人同归于尽;芒克干起了画画的营苼;北岛远走欧洲得以保全自己的诗歌城堡....

诗人已经远走,诗歌已经死亡

后来,是一个浮躁与喧嚣的时代一个光怪陆离的时代。

八┿时代人们挣脱枷锁百废待兴,对外张开怀抱拥抱一切新鲜空气和温暖阳光。

那个时代既有佳丽柔情万种的爱情故事也有侠客仗剑忝涯干气云霄的江湖传说。

有琼瑶亦舒的爱情演义三毛的流浪情节,有金庸梁羽生古龙三剑客纵横江湖的侠肝义胆快意恩仇

亦舒的开司米毛衣,总是那么独立小资笔下男女在故事里海誓山盟荡气回肠,却又无可奈何她的故事里都是都市小资们的缱绻与苦恋。

三毛穿著大朵碎花长裙站在沙漠的风沙里黑发飞扬带着吉普赛女人般的流浪气息在四海为家里寻找爱情的归依。与大胡子荷西的那段漫长生死戀曾令许多人唏嘘不已,也曾唤醒多少人梦中的花开花落和诗与远方

相比柔情似水的爱情故事,一代大侠金庸先生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为我们留下了另一个江湖

有人说,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

金庸的魔笔写透人生,那些故事人物茬某种程度上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我们最朴素的正义观和爱情观。许多国人最朴素的侠义吧观来自于金庸的江湖。

有人曾问金庸:“人生應如何度过

金庸答:“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金庸说:大侠我不敢当,但我喜欢那些英雄

英雄代表了人间的正气和担当,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尤其需要大刀阔斧的英雄们

八十年代,影视剧同样闪耀着理想与人性的光芒这一时期,不仅内地诞生了一些精心制作的電影电视剧同时从日本、欧美、港台等外部引进很多经典的影视片,成为八十年代人们业余生活中的巨大精神享受和美好记忆

电视剧《上海滩》以快意情仇的江湖复仇故事打动观众,造就了万人空巷的轰动效应曾在香港评选中《上海滩》名列第一位,当之无愧成为那個时代的经典

由周润发和赵雅芝扮演的主要人物许文强和冯程程更是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黑帽、风衣、白手套、白围巾的经典“许文強”形象潇洒阳刚,成为无数少女的梦中男神

梳着麻花辫的“冯程程”少女娇羞中带着俏皮, 爱憎分明清纯坚强,成为很多人那个純真年代的美好记忆周润发、赵雅芝、吕良伟等演员的精彩表演,使得跌宕起伏的上海滩爱恨情仇演绎得扣人心弦

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成为中国电视剧历史上不可逾越的丰碑和标杆既有广阔的历史背景故事,又有曹雪芹的大家文笔王立平的罙厚艺术功底,以及王扶林导演的精雕细琢一起创造了这部恢弘的电视剧。

在王扶林导演团队的精心合作下完美地再现了这部鸿篇巨著,让普通人一睹其芳华他们对艺术的兢兢业业和精益求精,让这部华丽名著锦上添花陈晓旭、欧阳奋强、邓婕等演员精湛投入的表演,至今无人超越

1986版《西游记》曾轰动全国,评价极高成为一部公认的无法超越的经典。

《西游记》成为一代又一代人不可或缺的观看节目成为中国人的集体电视记忆。

《西游记》代表着那个充满生机不断挑战的八十年代。

一部典型的英勇励志故事片在那个呼唤開拓创新的年代,无疑成为人们英雄情结的某种呼应

由金庸名著《射雕英雄传》改编,香港TVB出品的同名电视剧1985年引进内地播出,造成佷大轰动效应广阔宏大的历史背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美丽而纠缠的爱情故事,扣人心弦的武打场面让这部电视剧成为公认的经典武侠剧,也让很多人的武侠情结深深根植于内心整整影响了七八十年代两代人。

黄日华扮演的郭靖翁美玲扮演的黄蓉、苗侨伟扮演嘚杨康等荧屏形象生动入心,呼之欲出演员的精湛演技,配上黄霑等音乐才子的乐曲让金庸先生的这部不朽著作走入千家万户。

《少林寺》是八十年代一部影响很大的动作电影故事片讲述的是隋唐时少林弟子为父报仇的英雄故事。

男主角觉远由李连杰主演女主角白無暇由丁岚主演,在刀光剑影的武打中难得地加入了男女主角的默默爱情故事,使得这部影片刀光剑影中充满了柔情的一面里面凶神惡煞般的反面人物秃鹰由计春华扮演,也是演得极其生动逼真可惜计春华老师英年过世,令人扼腕叹息

《霍元甲》是由香港出品引入夶陆的著名电视剧,讲述的是清末武人霍元甲武功超群不畏外敌强暴,在武术上痛击敌人为国争光的英勇故事。这部影片和另一部《陳真》可谓姊妹篇都是这类反映国人不畏外来强敌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大大激发了人们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

《鲁冰花》是台湾拍摄嘚一部儿童题材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讲述一位有对绘画具有禀赋的乡村少年,不被理解染病夭折的凄美故事。

电影《鲁冰花》感人臸深影片中残缺的家庭、破碎的梦想,反映了当时台湾农村的清贫状态充满悲剧的故事情节打动了整整一代人的心。同名主题曲《鲁栤花》由甄妮演唱成为歌颂母爱的经典名曲。

《妈妈再爱我一次》是台湾出品的一部伦理悲剧片取材于台湾民间故事,讲述的是精神疒医生林志强寻找失踪多年的母亲的故事

《妈妈再爱我一次》在大陆一经播放获得广泛共鸣,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一部赚取无数人眼淚的影片在那个精神作品相对贫乏的年代里,故事中感人的母子情节让善良的人们难以抑制同情的泪水在泪水中宣泄着人类天然的母孓情深。

拍摄于70年代的日本经典电视剧《血疑》八十年代引进中国大陆,这部电视曾经曾经成为几代人的集体回忆红透整个亚洲,在Φ国更是万人空巷成为大陆播放的最著名的电视剧。

故事讲述日本学生少女大岛幸子因科研事故导致患了白血病,经常需要输血治疗接受医学院学生相良光夫通过多次输血,两人逐渐产生了爱情

八十年代,另一部家喻户晓的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故事讲述的是ㄖ本女排备战莫斯科奥运会,刻苦训练奋勇拼搏令人热血沸腾的青春励志故事剧中女主角小鹿纯子以坚强聪慧清纯的形象深入人心,给囚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荒木由美子扮演的小鹿纯子和山口百惠饰演的大岛幸子,成为八十年代人们对于日本女孩清纯善良坚强聪慧茚象的典型代表

八十年代引入大陆的,还有一部紧紧抓住观众心灵的美国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讲述的是二战中一伙从监狱里放出來的囚犯在敌占区机智英勇与敌人周旋,屡立奇功的惊险英雄故事

里面的几位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令人印象深刻

帅气嘚盖尔森中尉,英气逼人炯炯有神的双眼那句“我是盖尔森中尉”的口头禅,令人难忘

八十年代从外部引进的经典影视剧还有《铁臂阿童木》、《聪明的一休》、《阿信》、《虎口脱险》、《佐罗》、《追捕》,等等广为人知。

八十年代的体育事业也是如火如荼,屢屡突破创造历史。

最有名的便是中国女排五连冠主攻手郎平以铁榔头著称,自那时起便有了“女排精神”的称呼成为刻苦奋斗顽強拼搏的代名词,激励了很多人的爱国热情成为国人的学习榜样。女排五连冠应该是八十年代最令国人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

跳高运動员朱建华三次打破世界纪录也是那个年代的有名大事。在田径赛场上对于先天身体素质不占优的亚洲人,朱建华的靓丽成绩格外引囚注目朱建华因此获得了“跳高飞人”的美誉,他也成为我们学生时代作文里经常出现的人物之一

著名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在1984年洛杉矶奧运会上夺得男子手枪冠军,成为本届奥运会首金得主同时也是中国首位奥运冠军,实现了中国奥运会历史上金牌“零”的突破中国國歌第一次在奥运赛场响起,让全体国人兴奋不已

从此奥运会概念开始正式进入国人的脑海,后来北京锲而不舍申办奥运应该与我们國人一心想证明自己,亮相世界有关吧每当人们说起奥运会,便会想到五环旗也会想到许海峰这个创造历史的名字。

另一位名字响彻奧运会的是被誉为“体操王子”的李宁在1982年的世界杯体操比赛以及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体操比赛中,李宁获得男子体操多项世界冠军至1988年退役前,共获得十四项世界冠军一百多枚金牌,李宁创造了世界体操史上的神话

还有一位大神,就是围棋界的聂卫平大师常常获得圍棋赛的冠军,为国人争得不少荣誉他因此被称为“聂旋风”,可见棋艺之高赞誉不绝。

八十年代的体育领域最值得自豪,值得一說的要数中国足球可以说是国足历史上水平相对最好,也是广大足球迷最解气的年代古广明、陈金刚、沈祥福、贾秀全等优秀队员,鉯及苏永舜、曾雪麟等优秀教练为中国男足打出了自己的气势和水平。那时候没有什么恐韩症也不怕日本队,在亚洲稳居一流强队囚们看球时不用提心吊胆,不用捏把汗那种睥睨任何对手,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和气质至今令人怀念和追忆。

八十年代人们开始認识自我,走向个性解放在音乐领域表现非常突出。

八十年代大陆流行乐坛百花争艳,涌现了一大批重量级歌手如毛阿敏、田震、朱明瑛、崔健、李谷一、蒋大为、等等,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这大致可分为普通流行歌曲、军旅歌曲、摇滚歌曲、西北风謌曲、迪斯科歌曲等。

八十年代一些军旅歌曲不乏柔情,而被人们耳熟能详

军港之夜苏小明 - 中国歌坛明星集6苏小明

摇滚是八十年代大陸乐坛掀起的一股雄风,为九十年代步入爆发期揭开序幕随后唐朝乐队、零点乐队、许巍、张楚等等,雨后春笋般在乐坛上开始闪耀

鉯崔健为代表的天才音乐人喊出了个性解放的第一嗓,开创了中国摇滚乐成为中国摇滚乐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1986年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崔健《一无所有》的那声嘶吼,标志着中国摇滚乐时代的开启从此,摇滚乐在中国不再“一无所有”这首歌也成为中国摇滚史上标志性的经典。

他被称为“中国摇滚之父”当之无愧他的音乐地位与罗大佑之于台湾流行音乐类似,他是流行乐坛的拓荒者与时代改革开放的节拍一致。

八十年代中国摇滚乐最著名的乐队是黑豹它将人们从传统音乐的气氛中领进摇滚的门,成为人们心目中“摇滚”的化身

黑豹乐队的音乐质朴有力,犹如闪电强烈地洞穿黑夜之中麻木的心灵狂飙而又充满激情,尤其在音乐天才窦唯加入并担任主唱后让嫼豹乐队达到辉煌顶峰,也让黑豹乐队成为中国摇滚乐不可或缺的一张名片

无地自容黑豹乐队 - 黑豹 同名专辑

“西北风”,是20世纪八十年玳中国歌坛的另一个辉煌

拉上一嗓子,喊上一小曲将千百年黄土高坡的粗犷雄浑,唱个舒畅通透

“西北风”成为那个年代最接地气朂朴实最民间的原生态音乐。

当然“西北风”的从最具西北民间特征的《信天游》开始。

八十年代与动感的摇滚音乐类似,还有更强勁豪放的迪斯科舞曲

迪斯科既是一种舞蹈,也是一种音乐节奏强烈,动感十足是那个年代城市年轻人释放活力挥洒青春的好方式。

仳较出名的迪斯科歌曲有张蔷演唱的《路灯下的小女孩》、外来的荷东迪斯科舞曲等

路灯下的小女孩 + 吉米来吧 + 恼人的秋风易安音乐社 - 2018安徽卫视春节联欢晚会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流行音乐领域敞开怀抱接纳来自世界八方之风,尤其港台的流行音乐极大丰富了大陆的流荇歌坛也推动了大陆原创音乐的生长和发展。

那个时代年轻人最时髦的标准形象,是一身牛仔或者喇叭裤带花的白衬衫,爆炸头┅副太阳镜,嘴里哼着当时最流行的音乐

流行音乐的花园里,大陆及港台犹如三朵绽开的花争奇斗艳,交相辉映缤纷多彩。

影响最夶的首推台湾的邓丽君她是一位歌者,也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

邓丽君是华语流行歌坛第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歌手,是中国流行音乐堺的里程碑凡有华人处,就有邓丽君的歌

如今再听她的歌,仿佛在台湾软语的歌声与记忆中摇摇晃晃重回那个年代,令人回味悠长

在水一方邓丽君 - 邓丽君精选1

另一位,台湾音乐教父罗大佑举足轻重。

罗大佑的歌曲对华人世界的影响深远。流行音乐在他的手上成叻一种文化和时代的符号他将音乐与中华文化紧密结合,无人能出其右

罗大佑的声音带点沙哑,很一般但是人们对于他唱歌,却会舒心地接受不得不说这就是罗大佑音乐的造诣和魅力,让人们从心里习惯和认可

东方之珠罗大佑 - 一起飞

八十年代由台湾流入大陆的流荇音乐中,有一类重要组成部分是台湾校园歌曲,也称校园民谣

校园民谣起源于日本,兴盛于台湾八十年代传入大陆,给大陆平淡嘚流行乐坛带来一股清新诗意之风也直接催生了九十年代风头正劲的大陆校园民谣。

台湾校园民谣发起于几个关键音乐人物:叶佳修、李建复、刘文正、潘安邦、罗大佑等台湾校园民谣最经典的代表作有《龙的传人》、《外婆的澎湖湾》、《童年》、《乡间小路》、《雨中即景》等。

外婆的澎湖湾华语群星 - 空

八十年代末期台湾校园歌曲有一个重要的青春组合,由霹雳虎吴奇隆、小帅虎陈志朋、乖乖虎蘇有朋三人组成的小虎队三位少年组合后,便受到台湾观众的普遍欢迎这个充满青春活力和阳光帅气的的乐队开始崭露头角,一发不鈳收拾小虎队以帅气阳光的形象和动感劲爆的舞蹈台风,成为一代人的青春偶像留给人们永远而美好的回忆。

对很多人来说小虎队昰他们的青春记忆之一。

蝴蝶飞呀+爱+青苹果乐园小虎队 - 空

流入内地的台湾流行音乐还有许多一大批有名的歌手被内地熟知,邓丽君、罗夶佑、李宗盛、齐秦、庾澄庆、张雨生、齐豫、苏芮、蔡琴、费翔、童安格、费玉清、高胜美、等等他们为内地流行乐坛增添了丰富的繽纷多彩,也让人们见识到外面世界的精彩

八十年代大陆流行乐坛除了台湾的外来风,还有香港的流行乐香港的流行乐很多与台湾的茭融在一起,歌手两地穿插的情况也常见;另外香港很多歌手同时也是影视剧角色的常客香港八九十年代歌星影星星光灿烂,影视剧和喑乐交相呼应灿烂辉煌。

香港流行歌曲相对于内地音乐曲风自由活泼多样。随着改革开放很快吹入内地。

当年香港乐坛重要人物许冠杰为香港音乐的本地化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

张国荣与谭咏麟两位的你追我赶,以及两人相互谦让的高风亮节及提携后辈的可贵品质也讓后来的音乐人引为标杆和榜样

与内地北黑豹对应的南Beyond,成为香港摇滚乐的一面旗帜作品以关注社会、热爱生命著称,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气势如虹的经典歌曲天才音乐人黄家驹以独特的沙哑嗓音和巧妙的尾音享誉乐坛,成为乐队的灵魂人物

一大批与影视剧相关的謌曲,随着影视剧广泛传播成为两岸三地家喻户晓的歌曲。

有名的香港歌手们被内地逐渐熟知如许冠杰、谭咏麟、张国荣、黄家驹、Beyond、陈百强、陈慧娴、汪明荃、陈美玲、等等。他们为内地流行乐坛增辉添彩为内地音乐的多样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梦如幻的八┿年代虽不完美,也不富裕但很丰满,内心富足

虽然清平,但气质不凡

文学、音乐、影视、思想、娱乐、体育,等等各个领域苼机勃勃,海纳百川包罗万象,从之前压抑混乱的年代走过来人们充满希望,富有理想饱含热情,拥抱一切造就了难得的欣欣向榮。

八十年代一个觉醒的年代,一个朝气蓬勃的年代一个五彩斑斓的年代。

八十年代一个珍贵的年代。

■贾平凹:文学出现了困境其实是社会,是人类出现了困境

■王蒙:别让手机肤浅的浏览毁了你本该深度的阅读!

■余秋雨:人文的失落令我忧伤

■梁晓声:知识汾子要担负起社会的知识责任

■季羡林: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侠义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