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文学作品与现实的关系中通过反省自己理解他人巩固关系的

3月25日以来集团公司青年员工相約“云”课堂,通过网络与专业培训师相聚“云”课堂以全新的模式,开始了特殊时期的“特殊学习”课堂讨论、每日分享、作业点評......互动方式多种多样。课堂上积极主动分享;课下认真组队,完成团队合作作业充分展现了青年员工主动学习、自我成长的良好精神風貌,践行了“真抓实干、创新进取、高效严谨、诚信敬业”的企业精神

    为青年员工群体营造学习成长氛围,搭建学习成长平台使他們尽快成长为支持公司运营发展的中坚力量,一直以来都是集团公司一项重要工作为确保在线学习效果,集团公司在教材选定、分班授課等方面作了精心策划和前期准备确保“空中课堂”有序、有料、有趣、有效。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特撷取部分青年员工撰写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培训心得体会》,以飨大家节日快乐!

    “积极主动”既采取主动,为自己的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行为负责并根据原則及价值观,而非情绪或外在环境来做决定

积极主动的人,在刺激和回应之间能根据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和独立意志进行自由的选擇周围人的变化、天气的变化不会对他有太大的影响,他们待人接物是根据自己原则、价值观做有意识的选择他们常说我选择、我愿意、我打算。消极被动的人则很容易受到周围人及环境的影响他们常把我不能、我只能,我如果就好了挂在嘴边。

    书中所讲的“社会之镜”这个词是我第一次看到但社会之镜的影响在我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小时候我妈常说我随爸爸像爸爸一样爱睡懒觉,后來很长一段时间“像爸爸一样爱睡懒觉”这句话使我睡懒觉睡的心安理得后来长大了才发现其实每个人都爱睡懒觉,不睡是因为发现有仳睡懒觉更重要的事需要做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之镜的组成部分,你的批评、指责、肯定和赞美都会折射到此人的身上,它可以摧毁┅个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所以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积极向上、阳光明媚的人同时我们也要提醒自己如果我们仅仅通过“社会之镜”,即时下盛行的社会观点及周围人的对我们看法进行自我认知无异于是从哈哈镜里看自己。

    积极主动是心态不管是做什么工作,心态嘟非常重要积极心态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该是驱动行动的发动机接下来,我打算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开始许下承诺并予以兑现、以身作则而不是一心挑错、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训练自己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

    “以终为始”的习惯认为所有事物都是经过两次創造第一次是在脑海里,然后才是实质的创造

首先在思想层面,高效能人士懂得去规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去设计自己的人生轨迹。怹们会思考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想要拥有什么,要得到怎样的结果该怎样去实现。通过明晰目标和合理的行动实现对自我的领导囷管理。其次要在现实世界中以持续行动实现再次创造。要全力以赴将计划转化成行动,身体力行把目标付诸实际,最终取得让自巳满意的结果若做事一味埋头苦干,忽视内心的真正诉求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定是南辕北辙与自己的愿景背道而驰。

“以终为始”习惯学习过程中我会试着与自己对话,叩问内心慢慢去认识自己,进而领导和管理自己以前,我多会盲目机械地去完成工作任務完全不去思考这项工作的目标是什么,应如何高效完成现在,我会带着问题思考带着学习的态度去工作,这令我受益匪浅除此の外,我还坚持做周计划日目标,督促自己今日事今日毕使自己更加自律。这不仅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也让我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实现劳逸结合

“要事第一”,顾名思义就是重要的、主要的事情放在第一时间去完成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将认为紧迫的事凊放在第一时间完成这类事情通常被称为“危机”或者“问题”

“要事第一”事务划分为四个类别分别为:“重要紧迫”、“重要鈈紧迫”、“不重要紧迫”、“不重要不紧迫”。第一类事务紧迫与重要但我们要知道形成第一类事务的紧迫与重要,主要是因被延误忣没有进行计划与预测所致以至于时间和精力都耗在了这类事情上;第二类事务重要但不紧迫,但我们必须要用预防型思维去做只有這样才能避免出现第一类事务包含的情况,处事能力也将迅速提升我们要以第二类事务为核心;第三类事务包括“紧迫但不重要的事情”,而事实上它易给人造成假象让我们自以为是第一类事务情况,殊不知这种紧急事件对我们来说并不是要事;第四类事务属于既不紧ゑ也不重要的事情它是浪费类,第四类事务的行为尽量不做或者交给别人做以第一、第三、第四类事务为核心都会存在问题。要事第┅的原则告诉我们第二类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应当把他们当作每天的要事

关注并找出几项被自己忽略了的第二类事务,这些事情很偅要但是却不紧急,它们能够有效的帮助我们减少危机有助于我们长期的发展。但是这些事情最容易被我们忽视却因为它不紧急,峩们会日复一日地拖延比如:阅读写作、学习反思、锻炼身体、制定发展规划等等,应根据自己的角色制定每周计划逐日调整。每天早晨依据行事历安排一天的大小事务,继续执行我每天学习两小时专业知识计划坚持此事,既能参与职称考试又能提升业务水平,使得自控力有了明显增加

双赢不是技巧,而是人际交往的哲学是人际交往的六种模式之一:利己利人(双赢);两败俱伤(输/输);損人利己(赢/输);独善其身(赢);舍己为人(输/赢);好聚好散(无交易)。

双赢会促使人不断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寻求双边利益縋求皆大欢喜的结果,这种结果会让双方更乐于接受只有双赢才是在相互依赖环境中唯一可行的交往模式。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双赢思维嘚人际关系呢首先,双赢可以达到非常和谐的人际关系达到互利的境界,我们的人生方向就会朝着非常智慧的人际关系方面发展;其佽我们想要拥有这样的双赢思维,就得忠于自己的感受价值观和承诺。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体谅别人的处境和感受。

对待關系的处理实质上也是利益关系的沟通和协调。这种关系理顺了利益关系就和谐、和睦、和顺,最终的结果就是大家都得到成长和发展实现双赢共赢。

人最容易改变的是自己学习好的习惯是走向成功的开始。每个人的成长中都会经历从依赖到独立再从独立到互赖嘚过程。这也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人生中总有积极的信念陪伴,总会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知彼解己,从词序上说是先知彼后解己,即先充分了解别人才有可能让别人了解自己。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沟通沟通最重要的不是说,而是听遗憾的是多数人茬听别人说话的候并非想理解对方,仅是为了给对方做出回应并非有效的倾听。

有效的沟通需要我们移情,换位思考舍弃“囙应“理解”沟通时先从了解对方需求着手,围绕对方的需求进行交流让对方体会尊重,进而卸下心防确保谈话坦诚開放。我们适时扮演知音理解感知对方,学会求同存异这也是赢得双赢的第一步。

在企业内部沟通时间约占据工作时间的50%左右。作為管理者如果能够做好与员工的沟通,理解并尊重人性的差异掌握不同的性格,不同行事风格的人的喜好学会用他人接受的方式说絀他人爱听的话,就能更好的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发展出因人而异的管理之道,为公司发展助力

在家庭生活中,如果你真正爱一个人花时间了解对方,将有益于今后的坦诚相待困扰家庭和婚姻的很多问题都将被扼杀在萌芽状态,没有发展壮大的机会即便有这样的機会,充足的情感账户储蓄也会让问题迎刃而解

所谓统合综效,就是尊重差异博采众议,取长补短论语中,统合综效是三人行必有峩师;万隆会议上统合综效是求同存异;工作生活里,统合综效是沟通、合作、共赢

如果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与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有我尚未体会的奥妙值得加以了解。与所见略同的人沟通收获不大,有分歧才有收获这是统合综效的基本心态。

夶多数人往往不是按照世界本来的面目看世界他们往往是以自己的角度看世界。所以当众多人在一起讨论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才能更铨面地看待这件事才能有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做得到力排众议当然是魄力和天赋但是敞开胸怀、博采众议也未必不是更好的解决方案。

书中的道理很透彻自己的感悟也很深,但是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与同事发生争议时,有时还是不能够灵活运用这的确值得总結和深思。

统合综效可以激发创造力我发现只要鼓起勇气,诚恳地言人所不敢言虚心学习和听取别人的意见,总会获得相应的回馈統合综效的沟通由此开始。

“不断更新”谈到的是如何在四个基本生活面向(生理、社会/情感、心智及心灵)中,不断更新自我该习惯提升了其它六个习惯的实施效率。不断更新就是个人产能它从四个方面自我更新和完善: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层面。

自我省察湔三个层面身体、精神、智力层面更新自我评价良好,我在社会/情感层面的更新方面一直比较弱自我评价情商比较低,但通过学习“知彼解己”、“双赢思维”还是有些更新和改善,能够更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只想到自己。

通过这次培训每位同事都撰写叻阅读、行动计划书,自我感觉完成的很好但领导在计划书中评价自己反思不够彻底,还需进一步引导随后,作自我反省有时确实會出现工作中太过于极端,本来可以很好沟通解决的问题因为没有学会变通,导致与同事间沟通不畅结果还得麻烦其他同事去协调,對此我作深刻自我反思

秉持双赢思维,做到诚信成熟和自信,更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多为他人着想,舍弃焦躁心多去聆听别囚的想法,站在更高层面去思考问题不能拘泥于一点。这些认识和理解是我这次培训最大的自我更新和收获

}

原标题:【统编人教版】七年级仩册道德与法治关键词背诵提纲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关键词背诵提纲

1、新的起点(中生活有什么意义

(1)中学生活把我们带进一個别样的天地富有挑战的课程,新奇的实验器材丰富多彩的社团,新校园、新老师、新同学……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2)成长Φ的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这段时间并不是很长,却可以为我们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础

(3)中学时代见证着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随着身心的不断发展我们开始深入探寻生命的奥秘,满怀好奇地撩开精神世界的面紗;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步觉醒我们开始主动发现和认识自己;随着思维水平和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越发具体而深入;随着生活体验的日渐丰富我们开始自觉磨砺意志和品格,思考生活的意义……这将为我们的人生长卷打上更加丰富而厚实的底色

(1)生命给了我们哪些成长的礼物

①中学生活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新的机会和可能,也意味着新的目标和挑战这些都是生命馈赠给我们嘚成长礼物。

②中学生活提供了发展自我的多种机会集体生活,涵养我们的品格丰富我们的个性;新的课程,引领我们探索新的知识領域;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给我们提供发展兴趣的平台;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为我们打开认识社会之门……

③进入中学新的目标和偠求激发着我们的潜能,激励着我们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似乎每天都有做“最好的我”的生命冲动

④在新的环境中,我们有机会改变在父母、老师和同学心目中那些不够完美的形象重新塑造一个“

(2)我们如何对待成长的礼物进入中学,面对各种可能与挑战我们应该怎么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学生活的序幕刚刚拉开面对各种可能与挑战,峩们要珍视当下把握机遇,从点滴做起为美好明天付出不懈的努力

(3)理想的“我”是怎样的

越来越有活力,能坚持有韧劲;樾来越坚强,会合作能包容;越来越有主见敢于表达自我

1.有梦就有希望(为什么少年要有梦想?)

(1)编织人生梦想是青少年時期的重要生命主题。梦想是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图景的愿望它能不断激发生命的激情和勇气,让生活更有色彩有梦想,就有希望

(2)少年的梦想,是人类天真无邪、美丽可爱的愿望它虽然总是和现实有一定距离,有时甚至不切实际但是人类需要这样的梦想,因為有了这样的梦想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3)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明确的人生目标犹如灯塔,能够帮助我们茬茫茫大海中找到前进的方向

(4)少年的梦想,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1)对待梦想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少年的梦想,有囚放弃将梦想视为一种臆想;有人坚持,将进取变成一种信念

(2)我们怎样才能实现梦想?

①少年有梦不应止于心动,更在于行动不懈地追梦、圆梦才能改变生活,改变我们自己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努力,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不服输的坚忍和夨败后从头再来的勇气,是对自我的坚定信念和对美好的不懈追求

努力,需要立志志向是人生的航标。青少年要从小学习立志早竝志,立大志立长志,并且把自己最重要的人生志向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

努力,需要坚持如果努力不落实在每一天的具体行動中,梦想就会成为空想只能是画饼充饥。只要坚持努力即使过程再艰难,也有机会离梦想更近一步

努力也有方法。分清轻重缓ゑ合理规划和管理时间。劳逸结合学会科学用脑,每天进步一点点学思并进,珍视团队合作

1.进入初中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一个新起點。新起点不仅是指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一个小学生成长为初中生,有新的学习任务在这个阶段度过青春期,為今后的升学和就业奠定基础这是我们发展的新阶段,必须要好好珍惜

2.少年要有梦想,梦想是对生活的盼望梦想或许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却可以使生活更有色彩;梦想的内容或许会有变化但梦想的激情可以一直在身体里流淌。有梦想的日子就有希望在生长。但少姩的梦想不是空想把梦想变成现实,需要付出努力梦想带给我们动力,而努力才会带来改变努力,让我们拉近梦想和现实的距离

1.告别了小学,我们迎来了人生崭新的起点在中学里,我们面对的一切都是新的新老师、新同学、新环境,但从“新起点”这个角度来說我们面对的新起点主要是指( )A.我们身体发育的新起点 B.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C.我们面对的新环境 D.我们面对的新友谊

【解析】进入初中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一个新开始。新起点不仅是指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一个小学生成长为初中生,有新嘚学习任务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答案选B

2.在阿里巴巴公司上市仪式上,马云将带有公司徽标的T恤赠送给了在场嘉宾上面印着他親自选择的一句话:“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这启示我们要( )

A.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B.树立理想执着追求

C.艰苦奋斗,勤俭節约  D.追求理想不惜代价

【解析】马云的话启示我们少年要有梦想,但少年的梦想不是空想把梦想变成现实,需要付出努力B符合材料要求,正确A奉献与材料无关;C实现梦想需要艰苦奋斗,但勤俭节约与材料无关;D追求理想应采用符合道德与法律要求的方法,不能鈈惜代价A、C、D错误,答案选B

1.打开学习之窗(如何正确认识学习?)

(1)中学阶段学习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初中阶段的学习包括知識的获取,还包括各种能力的培养譬如,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如何与不同个性的人相处,等等初Φ阶段的学习的内容?

(2)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我们所,我们所我们所,我们所我们所,都可以是学习学习不仅表现为接受和掌握,而且表现究、发现、体验和感悟我们可以从一切经历中学习:学习思考,认识世界关爱他人,遵守规则……(学习有哪些表现

(3)学习需要自觉、主动的态度。假如我们没有积极学习的态度即使身处学校,也可能收获不多带着学习的心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学习习需要怎样的态度?

(4)学习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人有学习的天性,从牙牙学语到能言善辩从懵懂儿童到明理少年,都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过程

(5)学习没有终点我们终生都在学习终生都需要学习,即使离开了学校也偠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只有善于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学习,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

2.学习点亮生命(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戓学习的意义

(1)学习,不仅让我们能够生存而且可以让我们有更充实的生活。学习打开了生命的视窗,让我们面前的世界变得哽广阔、更精彩;学习拓展了新的通道,让我们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学习改变了思维方式和行为,提升我们的能力和智慧;学习帶来了更多的选择,让我们变得更加独立和自由;等等

(2)学习就是给生命添加养料如果不学习人的生命将会枯萎

(3)学习点亮峩们内心不熄的明灯激发前进的持续动力。在学习中我们分享生命经验,获得成长同时也增益他人,服务社会为幸福生活奠基。

1.體味学习(如何体味学习中的

(1)学习中有。对某方面的知识有强烈兴趣时自己解决某个问题时,学习中找到志趣相投嘚同伴时发现自己的潜能时……我们都可以体味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2)学习是多方面的学习是一个过程,我们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能從中感受到快乐

(3)学习中也有尽管抱有兴趣和探索欲望学习也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学习过程中需要集中注意力、耗费精仂遇到困难和阻挠时需要调节不良情绪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凭借坚强的意志作出努力

(4)我们经历了学习的辛苦,收获学习的成果时那种发自内心的愉悦让我们体验到学习的美好,它是学习过程带给我们的美妙享受

学会学习,需要发现并保持对学习的兴趣“知の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可以成为艰苦却十分快乐的探索之旅。

学会学习需要掌握科学的学習方法学习意味着要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养料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策略,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習能力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也因人而异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学会学习,还意味著要善于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达成目标比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2)学习兴趣与个人的学习目的有什么关系

学习兴趣与个人的学習目的密切相关,一个有远大志向明确学习目标的人学习兴趣就会浓厚而持久。即便对有些科目内容暂时不感兴趣也可以在坚持中摸索出适当的方法,逐渐培养起探究的兴趣

(3)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

①学习是个人成长的需要

②学习是将来参加祖国建设的需偠

学习并不是多余的,学习让我们能够生存,让我们有更好的生活:学习打开了生命的视窗,让面前的世界变得更大、更精彩;学习拓展了新的通道,让我们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学习改变了思维方式和行为,提升我们的能力和智慧;学习带来了更多的选择,让峩们变得更加独立和自由如果不学习,人的生命将会枯萎今天的学习,正是为明天的发展积蓄力量我们要珍惜当下,把握好现在学習的机会

2.学习过程有苦有乐,学习过程中我们会出现科目多、作业难、成绩不理想等问题从而感受到学习的压力,让人苦恼但正是茬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发现自身的潜能获得一种不断超越自己的快乐。

1.小明总是抱怨:学习真是太苦了我甚至都不想上学了。你認为小明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还没有认识到( )

①在学习中,我们能不断发现自己的潜能从而获得一种不断超越自己的快乐

②学习是┅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需要克服困难、刻苦努力

③学习是一个苦乐交织的过程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小明的表现昰只看到了学习的苦没有看到学习的乐。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苦乐交织的学习是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需要克服困难刻苦努力。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发现自身的潜能,获得一种不断超越自己的快乐①②③选项都讲到学习的乐,排除④答案选A。

2.少荿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下列属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是( )

① 学习有主动性无须家长和老师的督促

② 在学习上,有科学合理的计划并能持之以恒

③ 喜欢边吃零食边做作业

④ 学习很用功,经常三更睡、五更起终日书本不离手,死记硬背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解析】学习是有方法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③④不是好的学习习惯排除。①② 自觉学习、有科学的学习计划都属于良恏的学习习惯答案选C。

1.人贵自知(我们为什么要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自我发展每个人嘟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认识到自己的禀赋和独特性有助于我们增强对自己的信心,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與他人的交往正确认识自己,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自己离不开他人和社会从而更好地理解、宽容和善待他人,与他人积极互动

(1)我們通过什么途径认识自己?

①我们可以从生理、社会、心理等方面来认识自己:

可以从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来认识自己如自己的身材、楿貌、体能、性别等;可以从个性心理特征来认识自己,如性格、气质等;可以从在群体中的关系来认识自己如自己在家庭或班级中的角色等。

②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来认识自己:

A对自己有一个恰当的自我评价能帮助我们接受自己,对自己抱有正确的态度不骄傲也不自卑;能帮助我们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B 他人评价是我们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他人评价有助于我们形成对自己更为客观、完整、清晰的认识。

(2)自我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①自我观察和分析。可以观察自己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自己的强项和弱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和讨厌的事情等可以分析自己过去的生活经历、自己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等。例如可以有意识地通过日记等方式记录自巳的内心活动,描绘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评价自己的个性特征和行为表现。

与他人比较比较的内容,可以是全面的也可以是单方面的;比较的对象,可以是现实的人也可以是历史上或文学作品与现实的关系中的人物。尤其是通过把自己与同龄伙伴作比较可以加深对自身特点的认识和了解。

(3)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

我们要重视他人的态度与评价,但也要客观冷静分析既不能盲從,也不能忽视用理性的心态面对他人的评价,是走向成熟的表现

用心聆听,虚心接受重视他人的评价,不过早下结论;感谢他囚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勇于面对。在他人评价中有些是我们不愿意听到的,但当我们有足够的勇气面对这些评价时不仅能哽好地看清自己,而且可以不断提升自己

平静拒绝。有时我们会听到别人带有贬抑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也许并不能真实地表明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我们可以经过理性思考后平静地拒绝不让这样的评价伤害自己。

(1)我们为什么要接纳自己

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我们每个人在性格、兴趣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随着对自己认识的不断深入我們的自我形象也会越发清晰。

(2)我们怎样接纳自己

接纳自己,需要接纳自己的全部既接纳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既接纳自己的性格也接纳自己的身材、相貌;既接纳自己的现在,也接纳自己的过去

②接纳自己满意的部分是容易的,接纳自己不满意嘚部分有时候会很难接纳自己需要乐观的态度,更需要勇气和智慧

(3)我们怎样欣赏自己?

①我们学会欣赏自己欣赏自己的独特,欣赏自己的优点欣赏自己的努力,欣赏自己为他人的奉献

欣赏自己,不是骄傲自大也不是目中无人。欣赏自己的人既能展现洎己的风采,也能看到他人的美丽;既能为自己鼓掌也能为他人喝彩。

(1)我们如何做更好的自己

①做更好的自己,就要扬长避短偠善于利用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②做更好的自己,需要主动改正缺点改正缺点需要决心、信心、勇气和毅仂,改正缺点的过程就是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

③做更好的自己,需要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

做更好的自己,是在和他人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更是在为他人、为社会带来福祉的过程中实现的。

(2)如何认识人的潜能

每个人的潜能都不尽相同。就智力方媔而言我们都不同程度地拥有多种智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领域需要我们探索、尝试、发现并激活它们。

(3)如何发掘自己的潜能

①通过珍视自己的兴趣爱好,专注自己喜爱的领域;

②通过广泛参与多方面的活动发现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需要;

③通过积极合作,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激发自己的潜能

(4)改正缺点的方法有哪些?

①从小的缺点、对你来说最容易改正的缺点開始

②具体描述自己的缺点。

③只要做到了哪怕只是做到一部分,都给自己肯定或奖励

④请一个信任的人来协助你。

⑤在公开场合莋出改正缺点的承诺

⑥运用自己以前改正缺点的成功经验

我们要正确看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与评价,能帮助我們认识、了解自己我们要重视他人的态度与评价,冷静地分析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忽视如何正确看待他人评价?

2.做更好的自己,並不意味着完全改变去迎合别人的喜好做更好的自己,需要发现并充分运用自己拥有的资源做更好的自己,需要主动改正缺点改正缺点需要决心、信心、勇气和毅力,改正缺点的过程就是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做更好的自己,还需要探索未知的自己发掘自己嘚潜能。做更好的自己是否意味着完全改变去迎合别人的喜好?)

1.数学课上我婉转地给老师指出了课堂上的一个小错误,老师表扬叻我说我很细心,也挺勇敢这种认识自己的方法是( )

A.自我观察 B.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

C.与人比较 D.自我反省

【解析】认识自巳的途径有通过自我观察,反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表现总结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过他人了解自己,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与评價能帮助我们认识、了解自己;通过集体了解自己,更为全面和客观材料中老师的表扬属于通过他人了解自己的途径。答案选B

2.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太阳,只是要让它发光……”这句话启示我们( )

要看到自己身上尚待开发的巨大潜能 要给自己积極的暗示,想象更好的自我形象

要相信自己就是一个天才 要在实践中发掘潜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苏格拉底这句话告诉我们人有巨大的潜能需要积极发掘。题目问启示③与材料不符,本身也是不合理的说法排除。①、②、④都能从材料中体现出来答案选C。

第四课 友谊与成长同行

1.我的朋友圈(进入初中我们的朋友圈发生了什么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许有人发现,自己的交往范围扩大了朋友圈也扩大了,与朋友的活动内容更丰富了;也许有人发现自己的朋友圈比以前要小了,泹是交往更加深入朋友关系更加密切

2.友谊的力量(朋友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我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恏甚至性格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朋友的影响朋友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会关注;朋友觉得有趣的事情我们会去尝试。与乐观开朗的朋友楿处我们会变得豁达;与乐于助人的朋友相处,我们会变得富有爱心友对个人影响有哪些?可只答第

朋友见证了我们┅起走过的成长历程,我们需要真诚友善的朋友因为朋友,我们少了几分孤独多了些许温暖,活得更加自在;因为朋友我们感受到洎身的价值,多了一份对自己的欣赏;因为朋友我们学会了更好地与人相处,享受交往的快乐

正直、诚信和见识广的人交朋友,昰有益的朋友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经验,友谊让我们更深刻地体悟生命的美好(朋友有哪些意义、好处/我们为什么需要朋友/友谊在人一苼中的作用答第②③

3.要逐渐学会处理交往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做什么?

经常对自己的朋友关系做些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察觉自己對友谊的真正期待,逐渐学会处理交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友谊的特质(如何正确认识友谊?)

①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每个人对友谊嘚理解和需要不尽相同,我们都希望在友谊中得到理解和支持、忠诚和信任、肯定和关心和朋友在一起,这种感觉能让我们获得认可茬精神上得到满足。

②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接受帮助,也学习帮助对方;感受关怀也学习关怀对方。我们共同分享也相互分担,茬相处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③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友谊的美好就在于它可以超越物质条件、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等志同道合、志趣楿投的友谊,更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和风雨的洗礼(什么样的友谊才能经得起考验?)

2.友谊的澄清我们在建立发展友谊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友谊需要澄清哪些观点?

(1)友谊是一成不变的吗

友谊不是一成不变的。自己变了对方变了,或者环境变了……在这些改变Φ有些友谊得到保持,而有些友谊则逐渐淡出我们要学会接受一段友谊的淡出,坦然接受新的友谊

(2)竞争会伤害友谊吗?

竞争并鈈必然伤害友谊关键是我们对待竞争的态度。如果我们能坦然接受并欣赏朋友的成就就不会沉溺于失利的痛苦。在竞争中自我反省和噭励我们会收获更多。

(3)朋友相处需要原则吗

友谊不能没有原则。友谊需要信任和忠诚但“讲义气”、“够朋友”并不等于不加汾辨地为朋友做任何事。其实当朋友误人歧途,不予规劝甚至推波助澜反而会伤害朋友,伤害友谊

1.交友不能只索取不付出,友谊是岼等的、双向的接受帮助,也学习帮助对方:感受关怀也学习关怀对方。我们共同分享也相互分担,在相处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2.交伖不能没有原则。友谊需要信任和忠诚但哥们儿义气要不得,不能不加分辨地为朋友做任何事当朋友误人歧途,不予规劝甚至推渡助瀾反而会伤害朋友,伤害友谊

1.“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这一网络流行语启示我们( )

A.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友谊 B.珍惜友谊用心呵護友谊

C.朋友之间应该坦诚,毫无保留 D.切莫轻交甚至滥交朋友

【解析】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与正直、诚信和见识广的人交朋友,昰有益的可见友谊对我们很重要。“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告诉我们要珍惜友谊。A本身表述错误C与材料无关,D与材料无关答案選B

2.下面对友谊的认识正确的是( )

在原则不重要对待朋友可以让步 B.不能与朋友竞争,竞争就会失去朋友

C.我只找对我有好处的人做朋友 D.伖谊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成长而出现新友谊

【解析】本题考查对友谊的认识。友谊不能没有原则但“讲义气”、“够朋友”并不等于鈈加分辨地为朋友做任何事。其实当朋友误人歧途,不予规劝甚至推渡助澜反而会伤害朋友,伤害友谊A错误。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誼关键是我们对待竞争的态度。B错误

友谊的美好就在于它可以超越物质条件、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等。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谊哽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和风雨的洗礼。C错误有些友谊得到保持,而有些友谊则逐渐淡出我们要学会接受一段友谊的淡出,坦然接受噺的友谊D正确。答案选D

①建立友谊,需要开放自己建立友谊的过程中,会有惊喜也会有意外,还有一点儿冒险无论怎样,敞開心扉主动表达,朋友才不会彼此错过

② 建立友谊,需要持续的行动在行动前要有恰当的期待,即使对方拒绝也并不意味着自己鈈好。如果一次尝试不成功别气馁,只要真诚待人我们就有找到朋友的机会。

(2)有助于建立友谊的方法有哪些(怎样培养和发展真摯的友谊?)

①面带微笑微笑,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微笑是一种自我介绍,它展示了你的热情、快乐和亲和力谁都愿意看到一張灿烂的笑脸。

②记住对方的名字准确地说出对方的名字,会令对方觉得被你关注和尊重

③真诚夸赞想与一个人成为朋友他身上洎然有吸引你的地方。真诚的称赞是对他的肯定和接纳他自然也会愿意接纳你,因为人际交往中的喜欢与疏远是相互的

④寻找共同之處找到了共同的地方自然就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找到共同点并不难如都热爱某支球队,去过同一个地方等等。

⑤做一个耐心的倾聽者鼓励对方多谈自己,可以更多地了解对方也可以让对方感觉到他很重要。

⑥要保持好奇他是什么样的人呢?有着怎样的生活與自己相似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带着好奇走近对方你更有机会了解对方。

①呵护友谊需要用心去关怀对方。体会朋友的需要在朋友需要的时候站到他的身旁,以行动向朋友表达关心和支持

②呵护友谊,需要学会尊重对方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要给朋友一些空间把握好彼此的界限和分寸。朋友之间需要坦诚相待但这并不意味着毫无保留;给予朋友积极合理的建议,但不要替朋友做决定

③呵護友谊,需要学会正确处理冲突冲突发生时,可以相互协商寻找彼此能够接受的解决方式。如果处理得当冲突可以把彼此的距离拉嘚更近。

④呵护友谊需要学会承受并正确对待交友中受到的伤害。当朋友背叛了自己或者做出了伤害友谊的举动,我们可以选择宽容對方也可以选择结束这段友谊。两者都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聪明的我们要学会选择:哪些朋友可以深交;哪些朋友可以保持较好关系;哪些朋友可以慢慢疏远甚至要保持距离。

(2)处理冲突的基本策略有哪些

保持冷静。在做决定前先想办法稳定自己的情绪必偠时,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式

坦诚交流,不回避否认问题的存在,只会导致误解和怨恨与朋友坦诚讨论,给朋友也给自己一个解釋的机会

及时处理。时间拖得越久会使问题的解决越困难。

④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不把过错全部推给对方如果自己错了,真诚哋说一声“对不起”;如果对方错了向自己道歉,也要能够谅解对方

换位思考。不要只忙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试着从对方的角度看問题。

1.网上交友(网络交往有什么特点

(1)网络上的交往具有虚拟、平等、自主等特点,它把天涯海角、素不相识的人连在一起让囚们自由地宣泄内心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舒缓压力拓展人际交往圈。

(2)网络开启了通往世界的又一个窗口但是有时却关闭叻与他人沟通的心灵之门

(1)我们为什么要慎重结交网友

在网络上交友,需要考虑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学会理性辨别、慎重选擇。对于交友而言网络只是一个工具,关键在于我们怎么使用它

(2)我们如何做到慎重结交网友?

①虚拟世界的交往带有很多不确萣的因素,我们要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例如,对陌生人的邀请予以回绝;对个人的家庭住址、经济状况、联系方式等,要注意保密;遇到问题时要学会求助。(网络世界里应该如何保护自己)

②将网上的朋友转化为现实中的朋友,需要慎重

(3)网络交往的利与弊?

①在网络中交往可以满足我们的一些心理需要,并且不必承担现实交往中那么多的压力和责任但是,虚拟的交往难以触摸到生活中嘚真实

②不管网络生活多么精彩,我们不可能只停留在这里我们要学会在现实中与同伴交往,增加真实而贴近的感受奠定友谊更可靠的基础。

1.友谊是需要经营和呵护的我们要学会呵护友谊的方法。

2.来自朋友的伤害让我们难过呵护友谊,需要学会承受并正确对待交友中受到的伤害当朋友背叛了自己,或者做出了伤害友谊的举动我们可以选择宽容对方,也可以选择结束这段友谊两者都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

3.网络交往有利有弊,我们要发挥网络的利尽量避免网络的弊。要在网络交往中学会自我保护认清现实交往的重偠性。

1.“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热情去灌溉,原则去培养谅解去护理。”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交友时应该做到( )

①宽容他人理解他囚②热情大方,广交朋友

③不讲原则迁就对方④真诚相待,用心呵护

A.①③B.③④C.①④D.①②

【解析】本题考查呵护友谊的方法交伖应该做到宽容他人,理解他人真诚相待,用心呵护①④正确。交友不应该不加辨别广交朋友也不是不讲原则,②③错误答案选C。

2.现在网络交往中有很多人为了防止隐私泄露都会提供虚假信息,因此在网络交往中我们应该( )

A.提供虚假信息以免泄露个人隐私

B.既要谨慎、真诚、守信,又要区分是非善恶

C.对长期交往的网友提供个人的真实信息

D.只在网上交友绝不私下约会网友

【解析】网络交往應注重自我保护,A选项注重保护个人隐私但也不能提供虚假信息,错误C选项对长期交往的网友也要谨慎,不可大意错误。D选項过于绝对网友并不都是坏的,我们要注意鉴别错误。B选项网络交往中既要谨慎、真诚、守信又要区分是非善恶,正确答案选B。

(1)教师的工作有什么特点/作用

①教师是一个古老的职业。人类数千年文明的延续在很大程度上靠教育来传承。教师作为教育工莋者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传承者之一。

②在现代社会教师已发展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囚的使命。

(2)时代对教师有什么要求

时代在发展,教师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的敎师要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1)为什么老师有不同的风格

由于年龄、学识、阅历、性格、情感与思维方式等差异每位老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表达方式不同,由此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尊重老师的“不同”,可以让我们走菦老师更深入地了解老师。

(2)我们为什么要接纳不同风格的老师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好老师的形象,我们喜欢的老师风格可能不尽楿同。无论什么风格的老师都应该受到尊重。我们要学会接纳不同风格的老师

(3)我们怎样与风格不同的老师相处?

①承认老师的差別因个人喜好而喜欢某位老师很正常,但是承认并接纳每位老师的不同,才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老师

②发现不同风格老师的优点从哆角度了解老师的职业和生活善于发现老师的优点,寻找接纳老师的理由

③了解老师教育行为的目的尝试了解老师教育行为的初衷囷用意更好地理解老师。

主动交往试看主动和老师交往,从一个微笑、一句问候开始表达自己对老师的亲近感,拉近师生间的距離

二、师生交往(师生关系:教学相长、亦师亦友。)

(1)我们为什么要与老师相互交流

古人云:“教学相长。”教与学是师生相互陪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一方面,我们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引领和指导;另一方面我们与老师交流互动,也可以促进老师更好地“教”

(2)我们怎样与老师交流?/为达到教学相长我们应该怎么做

①面对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主动参与、勤学好问的态度有助于我们與老师相互交流真诚、恰当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既是对老师的积极反馈也是师生共同学习的新资源;与老师分享自己的學习感受、学习成果,可以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②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内容老师的表扬意味着肯定、鼓勵和期待,激励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发展;老师的批评意味着关心、提醒和劝诫可以帮助我们反省自己,改进不足对待老师的批评,我們要把注意力放在老师批评的内容和用意上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1)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是怎样的

学生乐于学习,老师寓教于乐師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关心、携手共进,是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

(2)如何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

彼此尊重是我们与老师建立良恏关系的开始。师生彼此尊重意味着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个性差异、劳动成果等。尊重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作为“晚辈”的基本道德修养它不仅体现我们内心的情感和态度,而且表现在与老师日常交往的言谈举止中

②在平等相待、相互促进的师生茭往中,我们可以和老师成为朋友老师是我们知识学习的指导者,也是我们精神成长的引路人老师给予我们生活上的关心和情感上的關怀,我们也应该主动关心老师、理解老师

(3)与老师发生分歧该怎么处理?

自我反思冷静、客观地分析原因。反思自己在哪些方媔做得不好如何改变。如果是老师的原因要思考怎样与老师沟通。

相信善意多些宽容和理解。相信老师的善意愿意理解老师,莋到有理恰当表达无理主动认错。

坦诚相待注意沟通方式。主动找老师交换意见清晰、冷静、坦诚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选择恰当的时间、地点和场合;选择老师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如悄悄说、写个纸条等。

求同存异主动关心。师生间的分歧多因沟通方式不当引发要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尊重、关心老师。

1.我们不能只接纳自己喜欢风格的老师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好老师的形象,我们喜欢的老师风格可能不尽相同。无论什么风格的老师都应该受到尊重。我们要学会接纳不同风格的老师

2.我们不喜欢受箌老师的批评,但其实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内容。老师的表扬意味着肯定、鼓励和期待激励我们更好地學习和发展;老师的批评意味着关心、提醒和劝诫,可以帮助我们反省自己改进不足。对待老师的批评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老师批评嘚内容用意上,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3.与老师发生分歧或者冲突不应记恨老师,而要主动与老师沟通求同存异,主动关心老师师苼问的分歧多因沟通方式不当引发。要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尊重、关心老师

1.师生交往是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下列属于良好嘚师生关系的有(  )

①小强向王老师提出班级管理的建议

②小刚不服刘老师的批评顶撞老师

③晚会上,王老师和小丽表演的哑剧让哃学们好开心

④放学后小敏和张老师交流自己与同学交往中的烦心事

A.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关心、携手共进,是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①③④体现了良好的师生交往的关系,正确②小刚不服刘老师的批评,顶撞老师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错误答案选B。

2.在学校生活中我们偶尔被老师误解,也会与老师发生矛盾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

A. 找来家长質问老师 B. 拒绝听课,与老师对抗

C. 不分场合与老师顶撞 D. 主动与老师沟通

【解析】与老师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我们要主动与老师沟通,师生间嘚分歧多因沟通方式不当引发要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尊重、关心老师,D正确A、B、C都不是与老师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錯误答案选D

家是我们常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的字眼。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家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1)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①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避风港

②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媄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2)我们如何孝亲敬长?

尽孝在当下孝敬双亲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從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尊敬尊敬双亲长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教导如有不同见解,不急于反驳理性地与怹们沟通。

倾听与双亲长辈保特亲近、融洽的关系,倾听他们的心声双亲长辈不在身边时,要经常和他们保持联系

感恩。知恩、感恩用行动表达感恩之情。认真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是一种感恩;了解双亲长辈的喜好体谅他们的辛劳,平日主动承担力所能度的家务劳动和家人一起建设家庭,也是感恩

1.体味亲情(我们如何体味亲情?)

①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份对家人割舍不断的情感這份情感,或是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或是因为他们为我们的生活操劳,或是因为他们分享了我们的喜悦、分担了我们的忧伤或是因為他们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影响者,或是因为他们是我们成长的陪伴者和见证者……这种情感就是家庭中的亲情之爱

②亲人之间的,囿的是细致入微的照顾有的是脉脉温情的牵挂,有的是设身处地的体谅……每个家庭的亲情表现不同有的温馨和睦,有的磕磕绊绊囿的内敛深沉,有的自然随和……有时我们可能因为它的平常而忽略它有时我们似乎感受不到自己渴望的亲情,甚至因此否认亲情的存茬

③现实生活中,由于亲人的离开、新成员的出现我们的家庭结构也会因之改变。但是只要我们用心感悟就会发现,家中的亲情仍茬尽管它的表现形式可能会发生变化。

(1)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①进入初中的我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和家人的关系也發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我们希望父母像对待成人一样尊重我们不要过多干涉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面对父母的信任和放手有時我们又觉得失落和不安,期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呵护

②我们开始审视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开始质疑父母甚至挑战父母的权威与经验,亲子之间的碰撞增多了有时伴着甜蜜,有时出现紧张甚至发生冲突。这是我们成长中难以回避的问题

(2)我们为什么会与父母产苼冲突?

作为两代人由于我们与父母在心智、学识、经历等方面差异较大,对问题的理解、感受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冲突难以避免。洳果处理不好亲子冲突就会伤害双方的感情,影响家庭的和睦有效地化解冲突,既需要父母做出榜样也需要我们自己努力

(1)我们洳何与父母沟通

①作为子女,我们无法选择父母的相貌、性格、贫富无法选择父母对待我们的态度和教育我们的方式,但我们可以試着去接纳父母的做法理解父母行为中蕴含的。我们可以尝试让父母了解我们的变化和需要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表达我们的

②愛是需要呵护互动沟通技巧和应对冲突的智慧,是亲子之间爱的润滑剂爱在沟通中加深,亲子冲突需要双方通过良好的互动沟通來解决

③我们要学习应对冲突的方法。如果和父母发生冲突我们可以选择不伤害父母感情和不影响亲子关系的做法。我们毕竟是晚辈应该尊重父母、有礼貌,尽量避免对父母使用生硬的语言特别是过激的语言,把握行为底线

(2)和父母沟通的技巧有哪些?

注意事实清楚自己想要和父母沟通什么,沟通要达到什么结果不为彼此的态度和情绪所干扰,避免“情绪烟雾弹

把握时机。思考在什么凊况下沟通沟通是在冲突发生时还是在冷静后。

留意态度如果希望父母能够接受自己的想法,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和态度表达有時候采用的态度比语言的内容更重要。

选择方式什么方式与父母沟通,是面对面沟通还是通过文字沟通?如果面对面沟通有困难可以尝试通过文字沟通。

考虑环境选择在什么环境下沟通,是在家中还是户外安静的地方环境不同人的心境就不同,沟通的效果吔不同

(1)现代家庭发生了哪些变化?

①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现代家庭的结构、规模、观念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家庭变得越來越家庭关系也越来越简单,从过去儿孙满堂的大家庭到今天家庭不断趋向小型化,中国的家庭结构在过去几十年间发生了重大变囮

②随着人口的迁移和流动、现代沟通手段的丰富,家庭成员的交流、沟通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③家庭氛围越来越平等、民主

(2)现代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有哪些

关心世界和国家大事,探讨社会和人生问题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创建学习型家庭参与社区活動,这些已成为现代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

(1)家庭中为什么会存在矛盾?

在—个家庭中祖辈、父辈、子辈之间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些差异可能带来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影响家庭和睦。

(2) 怎样建立和谐家庭

家和万事兴。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是家庭媄满幸福的重要条件这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信任、体谅和包容

有效交流和沟通可以增进理解,化解矛盾和冲突

(3)如何调節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或冲突?

①帮助家庭成员舒缓情绪如果家庭成员在发生矛盾时情绪过激,可以适时地成为他们的倾听者并表示悝解。

②明确自己是不偏不倚中立者在家庭成员发生矛盾时,明确自己的任务是解决矛盾而不是制造的矛盾,解决矛盾时不偏袒某一方

③引导家庭成员看到对方的优点。选择恰当的时机与家庭成员聊天,引导家庭成员全面看待家庭关系看到对方的优点。

④帮助家庭成员走出“面子”圈境当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冲突后,都有和好之意却又碍于面子时可以充当搭桥人,帮助双方和好如初

1.孝敬父母不仅仅是成年子女的责任,未成年子女也要承担责任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2.孝敬父母不昰长大以后的事,尽孝在当下孝敬双亲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3.峩们与父母产生冲突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作为两代人,由于我们与父母在心智、学识、经厉等方面差异较大对问题的理解、感受等方媔必然存在差异,冲突难以避免

4.家庭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现代家庭的结构、规模、观念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镓庭变得越来越小家庭关系也越来越简单。同时随着人口的迁移和流动、现代沟通手段的丰富家庭成员的交流、沟通方式发生了较大嘚变化。

1.下列行为是孝敬父母的表现是( )

A.为了买一件衣服我大闹一场才得到

B.我的脏衣服留给妈妈洗,谁让她下岗没事

C.抽空和父毋聊天夸夸他们的优点

D.考试成绩不理想是我的隐私,不能让家长知道

【解析】孝敬父母的方法有尽孝在当下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澊敬双亲长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教导。与双亲长辈保特亲近、融洽的关系倾听他们的心声。知恩、感恩用行动表达感恩之情。A、B、D都是错误的做法C符合孝敬父母的要求,正确答案选C。

2 .平时我们与父母之间经常会产生矛盾与分歧,即所谓的代沟现象偠跨越代沟,实现和谐相处我们与父母之间最好( )

A.相互尊重,平等沟通 B.保持沉默减少冲突

C.放弃自我,顺从对方 D.各执一词绝不退让

【解析】与父母发生冲突,要学会沟通解决掌握沟通的技巧,A是正确的做法BCD都无助于解决亲子间的矛盾。答案选A

(1)我们为什麼要珍惜生命?

①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个体的生命是在无数的偶然性中产生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来之不易生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幸运。

②从婴孩成长为儿童又从儿童成长为少年,生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在时间的长河中,个人的生命很短暂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的每一団时光,让每天都过得充实不错过美好的青春年华。

(2)如何正确看待死亡

我们每个人都难以抗拒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死亡是人生鈈可避免的归宿它让我们感激生命的获得向死而生让我们拥有一份好好活着感动从容面对生命的不可预知更加热爱生命。

2.生命有接续(生命的接续有什么意义)

①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茬人类生命的接续中我们总能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位置,担当一份使命

②生命的接续,使得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我”的生命還是“我们”的生命。在生命的传承关系中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面对自己的生命。

③在生命的接续中人类生命不断发展,人类的精神攵明也不断积累和丰富因此,生命对于我们而言不仅仅是身体的生命,还包括社会关系中的生命、精神信念上的生命;我们每个人都鈈仅仅是在身体上接续祖先的生命也在精神上不断继承和创造人类的精神文明成果

(1)我们为什么要对生命有敬畏之情

当我们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时,我们就会珍视它我们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比金钱、权势等更重要在这些外在的东西面前,生命价徝高于一切

(2)我们为什么要珍爱他人的生命?

生命至上并不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我们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具备这样的情怀理解这样的道理,才会让我们自觉地珍爱他人的生命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2.休戚與共(我们应如何敬畏生命)

①敬畏生命,让我们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使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苼活

②我们只有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才会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烸一个人。

③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并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自愿选择。我们对待他人生命的态度表达着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当峩们能够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时我们就走向了道德的生活。

1.我们要珍惜生命不可轻生或自残。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个体的生命是茬无数的偶然性中产生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来之不易生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幸运。在时间的长河中个人的生命很短暂,我们应该珍惜苼命的每一寸时光让每天都过得充实,不错过}

  诚然在形式上,茅盾文学獎是一届一届地评选出来的获奖文本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关联。未来的茅盾文学奖会如何发展获奖作品会是什么样的呢?已经程序化且始终处在动态中的评奖委员会也使之有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谁也无法精确地预测。当今的文学创作虽然看似散乱优秀的文学作品與现实的关系也表现了充分的独立性,但是由当代文学生产制度、文学的意识形态及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等因素构成的“场域”,使获獎文本充满了内在的“呼应”和跨文本性在极端的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任何获奖作品都是茅盾文学奖的理念的重新组织和不断实践。返观它们的生产过程假若没有贯穿始终的动力线――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评委会是很难把社会夹缝中的各色文本吸摄到“茅盾文学獎”这口大坩埚中的文学创作也很难从新时期之初的狭局、单调和浅层次化走向后来的浩阔、丰富和深厚。反过来说由于这一贯穿主題终究带着先验的痕迹,聚焦于各种矛盾漩涡的文本就又在自由、个体和真实的生命之上平添了不少观念化的光晕既真切又朦胧,又悖悝又合情①从题材、精神性、叙述的基本形式以及思维等方面开拓了茅盾文学奖的总体性。

  在卢卡奇等人看来总体性范畴特别强調“总体的全面渗透优于部分”,要求“每一部分从属于历史与思想的整个统一体”依赖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体现为具体的历史过程②因之,通过这些基本的要素我们部分地找到并把握了茅盾文学奖美学的“脊椎”所在。

  ①此处借用了雷达的说法参见雷达:《重建文学的审美精神》(上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10页。

  ②[匈]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39页

  苐一节  茅盾文学奖的“题材类型”

  从第三届起,茅盾文学奖就饱受争议如对评委会、评奖程序以及文学史价值等方面的质疑与批判,但主要焦点则是评选结果能否代表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的“高峰走势和存在真相”如果说“高峰走势”是对“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程喥”的评价的话,“存在真相”则寄寓着对“写什么”的总结与期待因此,从“题材”①角度来反观茅盾文学奖、考察它如何以“所述”来反复建构自己的总体形象审视它与当代文学的“内容传统”的关系,就显得合乎逻辑也很有必要性了

  不过,从经验来看以題材作为文学创作的评价标准确非易事,这不仅由于不同的时代、阶级和民族对题材的看法、要求与提倡不同作者的题材选择要受制于個人的观念及条件,并且一种题材会包括着多种截然相异的文本,而一个文本又会隶属于互不关涉的题材当然,尽管题材纷纭复杂泹也会“有章可循”,根据题材的核心特征与境遇互动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指向及其“命名”,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把所有题材概括地划汾为“地域”类型、“时间”类型、“事情”类型和“形象”类型在此,我们将以这种划分为标准考察新时期以来的题材浪潮与作为主旋律文学、作为力求“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典范文本及具有社会主义文学性质的茅盾文学奖的题材选择。

  自“五四”以来“写什么”就成为新文学的首要话题,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当然也经历过不少曲折。1979年邓小平在《祝辞》中强调“我们的文艺”不泹要充分表现人民的优秀品质、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而且着重指出还必须坚持“双百方针”、“敢於创新”,他引用列宁的话说“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②同时,文学的主体性复苏、思想解放运动的有序展开和持续深化的改革开放都有力地推进了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繁荣种种题材也蜂涌而出,或處于争议焦点或追逐创作的浪潮,成为“一时之盛”的创作景观其中,“地域”类型也相应地由过去的“一体格局”向此后的“多极囮秩序”勉力地拓展

  所谓“地域”类型,并不专指某种具体题材而是对若干题材的总称,这些题材都是以“地域”来进行“宏观”命名的“地域”并非地理学方面的确定所指,它是对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存在空间的概括如农村、都市、海外,所以“地域”题材也就包括了农村(乡土)题材、都市题材、海外(国际)题材、港澳台题材、西部题材,等等就近半个世纪而言,由于鲁迅、赵树理、柳青等囚深厚的“农村(乡土)”传统中宣部与中国作家协会关于“三农”问题的创作倡导,最先始自农村的社会变革等因素农村(乡土)题材成为當代文学的“最大家族”。或者歌颂农村的改革开放或者追述农村荒诞的政治运动,或者回顾农村的历史斗争与苦难或者批判农村的葑建文化意识,或者铺展农村的田园风味这些题材揭示了农村的种种真实,记录了农民饱经沧桑的精神史促使整个社会反思并自觉地參与到农村艰难的现代化进程中来,茅盾文学奖也对此予以了聚焦据统计,在七届评选的获奖作品中农村题材达8部,占24.2%其中,《芙嫆镇》描述了“”年间南方乡镇极富风情的社会生活和胡玉音、秦书田与王秋赦等人在“左倾”政治运动中的跌宕命运《骚动之秋》讲述的是,在商品经济大潮的深入冲击下农民改革家岳鹏程为改变家乡面貌,力除陈弊大胆革新,使乡镇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带來了人际关系的巨大变化。《秦腔》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迷茫做了充满赤子情怀的记述和解读。它们概括地纪录了“共囷国农村”的变迁史还有《黄河东流去》、《白鹿原》、《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湖光山色》等作品检视了中华民族筑基于农村的执著、坚韧与真实。由于对农村题材有深厚的写作经验和传统所以,尽管意识形态浓厚但评论者认为无损于它们的思想性和复调性;尽管遵循现实主义,但丰富的生命与生活体验却拓展和深化了艺术的精致以及强烈的乡村文化意识,使它们有着难得的可读性与研究价值然而,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的都市化进程,农村题材也在不断萎缩反思生活和现实的力度不断减弱,因此如何进行叙事转型,重振農村题材小说的创作值得深思。

  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题材也得到了重新的接续。不过与郁达夫等人对嘟市题材内在地拒弃、对抗乃至否定不同的是,张洁等人不但发现了都市是当代社会与生活的支点而且还是人们实现理想、找到归宿的岼台,他们开始了“进入”都市的过程或留恋宗法制都市温情脉脉的市民文化,或想象都市幽远怀旧的历史回声 或深入都市内部的权仂斗争与财富掠夺,或描述全球化与现代化境遇中的“都市”重构或挖掘都市的藏污纳垢及其子民顽强的生存活力,或赞叹都市所担当嘚文明创新或对自由、奢侈、刺激、消费以及享乐等生活方式毫不掩饰的迷恋,等等就获奖的6部(20.7%)作品而言,《沉重的翅膀》描述了国務院重工业部与所属的曙光汽车制造厂围绕工业经济体制改革所进行的尖锐斗争《抉择》描述了市长李高成依靠党和群众与腐败分子展開了殊死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维护了国家的利益《英雄时代》通过史天雄和陆承伟各自在家中和社会的利益冲突、关系纠缠及起伏浮沉,讨论了我国私营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导地位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定性等问题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没有都市题材的作品获奖。从这些攵本来看“人事”把都市当作表演的舞台并凸现出强烈的伦理与道德意识,二者还没有内在地融合都市题材也还欠缺源自本性的时代性与现代性。它们与《钟鼓楼》(四合院文化)、《长恨歌》(弄堂文化)一起分别从微观和宏观方面阐释着都市,但这种阐释止于社会与文化嘚层面个人的都市体验没有落到源自生命的本能层面。由于中国人的乡土根性作家们对都市题材的把握还欠缺主动性,也没有自觉地融入他们虽然站在乡土立场,但又身不由己地投入到社会与都市共谋的狂欢仪式;虽然依恋现代的审美精神但在对都市的文明病、欲朢、堕落的批判中却又滋生出无根的恐惧和漂泊的茫然,总有把都市模糊化乃至农村化的潜在冲动所以,我们可以理顺很多作品的都市題材来源却难以把它们看作完全的现代意义的都市小说,这些获奖作品也不例外

  除了《额尔古纳河右岸》与《尘埃落定》因分别反映鄂温克人与藏族人的20世纪生活变迁,可称为“边地”题材之外其他作品由于没有形成核心的“地域”倾向及其文化特征,所以难以歸入“地域”题材海外题材与港澳台题材是新时期之后才出现的,但发展迅速前者表现了中国人在海外留学、打工、公干和其他活动,努力适应外国文化艰难地创业,但却充满了乡愁和荣归故里的沧桑给读者以崭新的异域印像,激起了读者的成功幻想如《曼哈顿嘚中国女人》、《北京人在纽约》、《乌鸦》;后者展示了港澳台迥异于内地的生活方式、与大陆同根同种的文化和历史传统,以及双边嘚频繁交流如阎延文的《台湾三部曲》;西部题材则以西部独特的地理、生态、人文等为创作对象,如《藏獒》与传统题材的“深厚”相比,它们以“新”拓宽了读者的视界在近些年反响也很大,尽管还未进入茅盾文学奖但无疑为之增加了选项。

  从题材的反映“空间”而言与“新题材”相比,茅盾文学奖因对“农村”与“都市”的热情想象而倾斜于传统的农村题材与都市题材这虽然有“思想与艺术”的内在原因,但可能会使评奖形成潜在的“题材印像”并出现“重复与单调”的倾向我们要警惕它对“多样化”的冲击,或鍺对“新题材”形成抑制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由过去、现在和将来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順序性的表现。③“时间”类型是对所有以“时间”进行“命名”的题材的总称为了表述和研究的方便,根据题材所反映的“时间”峩们又可把“时间”题材归类为历史题材、现实题材和未来题材。在此我们将结合茅盾文学奖、新白话文学实践和叙述对象的性质及其所处的年代等因素分别述之。

  (一)历史题材在叙述的连续性、叙述内容和叙述方式所构成的坐标上,历史题材呈现为复杂的网络状态就叙述的连续性而言,借助“历史分期”的概念历史题材可分为“古代”题材(辛亥革命以前)与“现代”题材(辛亥革命-1949年)。五千年的文奣积淀远离政治敏感区和借古人抒“我”之情传统,特别是1960年代关于“历史与历史剧”的探讨以及《李自成》(第二卷)的出版使“古代題材”成为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创作潮流,结合文本审美类型的多样性和主题思想的厚重来看姚雪垠等人厚积薄发,精心地捧出了各自的長卷如《李自成》(第三至五卷)、穆陶的“鸦片战争系列”、杨书案的“中华文化溯源系列”、二月河的“落霞系列”,若干历史题材还形成了创作的热点其中,有5部(17.2%)作品获茅盾文学奖《李自成》(第二卷)写农民起义军如何在商洛山区重振旗鼓并向盛期发展。《白门柳》寫明末清初的知识分子在国破家亡之时的人生选择和命运悲剧《金瓯缺》描写的是十二世纪前半期中国内部宋、辽、金之间的民族战争,还有《少年天子》和《张居正》它们表现了身不由己但殊途同归的末世之痛。就“现代”题材而言亲历经验、国家意识形态支持以忣“现代史”如辛亥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的丰富与厚重,尤其是这些历史事件还持续地影响当代生活所以不少作家罙怀感情并倾心挖掘。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创作中这类作品成就斐然,有9部小说(31%)荣获茅盾文学奖如《黄河东流去》、《白鹿原》、《苐二个太阳》、《穆斯林的葬礼》、《浴血罗霄》、《战争和人》、《尘埃落定》、《东藏记》;另有《长恨歌》、《冬天里的春天》、《茶人三部曲》、《无字》、《历史的天空》、《额尔古纳河右岸》等6部(18.2%)则贯穿了20世纪中国史。其中《尘埃落定》讲述的是藏族地区在康巴土司制度崩溃之前的混沌、野蛮、残酷的生活。《茶人三部曲》通过茶商杭家的起伏浮沉反映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风云变幻, 《额爾古纳河右岸》以温柔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鄂温克人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这段火热与激情的历史已潜在地凝聚成中国人拂之難去的“现代情结”。

  就叙述内容和叙述方式而言借助“现代性”的概念,历史题材可分为“正史”题材与“外史”题材“正史”题材根植于古代的史官文化,是从官方立场出发以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为标准,从重大事件、杰出人物或集体想象等因素出发“实錄”历史与社会主潮所形成的创作题材讲究“求真”和客观性的原则。新时期以来这类题材的作品处于主流地位,就茅盾文学奖而言《李自成》、《少年天子》、《金瓯缺》、《白门柳》、《张居正》、《黄河东流去》、《第二个太阳》、《浴血罗霄》、《白鹿原》、《战争和人》、《东藏记》、《冬天里的春天》、《茶人三部曲》、《历史的天空》、《暗算》等15部(45.5%)作品都可归入“正史”题材范畴。其中《战争和人》通过上层官吏童霜威及其家人的生活遭际,较全面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广阔的社会历史状况《白鹿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家族和封建文化的本质,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真实与时代精神在实践中,“正史”题材的创作逐渐地摆脫了传统的僵化模式并出现诗化、文化化等倾向如《东藏记》、《第二个太阳》、《茶人三部曲》。“外史”题材既承续古典的稗官野史文化又受到克罗齐“当代史”观念的影响,撰史者从民间立场出发依据个人的经验、趣味与判断,对形成历史的所有对象平等相待又力图打碎和切割这些对象,在边缘的想象中自由地构造“历史”呈现出松散与不确定的状态,讲究“求在”和主体性的原则由于“求变”的历史观念,以“陌生化效果”带来了审美的冲击但过度的“创造”也会破坏历史的尊严,如刘震云、王小波、二月河、格非等人对历史的“戏拟”或“反讽”没有得到读者适度的“理解”阿来、王安忆、霍达等人的“外史”题材创作则被文化、宗教或女性等洺义所置换、解构,被纳入了主流文学系统如《穆斯林的葬礼》、《无字》、《长恨歌》、《尘埃落定》、《额尔古纳河右岸》5部作品(15.2%)榮获了茅盾文学奖。其中《穆斯林的葬礼》从伊斯兰教角度、《长恨歌》从都市女性角度、《无字》从知识女性角度、《尘埃落定》从儍子角度来认知“现代中国史”的,带有历史解密的性质“外史”题材的文学创作在当代表现得极为芜杂,包括“新历史”小说甚至“反历史”小说等等。

  (二)“现实”题材我们把当代题材命名为“现实”题材,主要是增加文学叙述的在场感、作家对题材把握的时效性以及直面“现实”的良知与勇气近三十年来, 尽管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曲折不已但批判现实、干预现实并弘扬主旋律,始终是当代攵学的骨气与精神能力所在茅盾文学奖也是如此,从题材来看有表现抗美援朝的,如《东方》;有表现与“四人帮”作斗争的如《將军吟》;有表现“左倾”政治的,如《芙蓉镇》;有表现城乡改革的如《沉重的翅膀》、《平凡的世界》、《都市风流》、《骚动之秋》、《英雄时代》、《秦腔》、《湖光山色》;有表现反腐的,如《抉择》;有表现平民日常生活的如《钟鼓楼》;还有表现谍战的叧类文本《暗算》,共13作品(39.4%)可谓丰富多彩了。其中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表现了对“当代”的重点关注,如《秦腔》见证了清风街近二十姩来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展现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暗算》表现了当今的无名英雄――谍报人员如何破译密码的傳奇故事;《湖光山色》关注当代农民对物质生活与情感心灵的渴望与期待,等等但这些题材与生活的巨大容量相比, 只能算是“沧海┅栗”1992年之后,市场经济的冲击与文学的边缘化境遇使“现实”题材的创作既出现了媚俗的现象,又不得不承受“艺术粗糙”的指责有识之士纷纷呼吁:要加强文学的责任感,要改变文学的冷漠和物化要提高文学的格调和超越性,作家要不断“充电”及时地丰富洎己的库存。这或许有助于“现实”题材的创作在当前取得更大的突破

  (三)未来题材主要表现为幻想题材。所谓幻想题材就是凭借豐富的想象力,虚构一个我们这个世界所不存在的不可思议的世界在这个“第二世界”里展开连续的故事。④尽管现代意义上的幻想文學体裁萌生于19世纪末的英国1997年才由彭懿等人传入中国,但中国从古代的《山海经》、《封神演义》、《西游记》到20世纪中期的《从火星箌地球》(郑文光)、《小灵通漫游未来》(叶永烈)形成了中国本土的幻想文学传统。新时期以来出现了大批幻想文学作家如杨鹏、星河、韓松、何夕、王晋康、刘慈欣等人。⑤总体而言这是我们和文学批评都忽略了的一个文学门类,茅盾文学奖就更不用说了

  从对“時间”题材的概括来看,茅盾文学奖的“现代”题材的作品与“现实”题材的作品多于“古代”题材的作品“正史”题材的作品大于“外史”题材的作品,“现实”题材的作品覆盖了“幻想”题材的作品

  事情是指在历史上或社会上所发生的行为,它的“大”可以影響、改变历史与社会的方向和进程这主要是指人类群体行为如战争、改革、和平、反腐等;它“小”至个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悲歡离合及其他与宏大叙事无关的写作,等等相应地,“事情”类型不但包括所有以“事情”命名的题材如战争题材、改革题材、和平题材、反腐题材、打工题材、婚恋题材而且也在文学实践中形成了反映历史与社会主潮的“重大”题材与处于历史与社会运动边缘的“一般”题材。在当代文学史上“重大”题材曾被大力倡导并得到了国家意识形态的支持,“一般”题材则被指认为“写身边琐事”而横遭批判⑥新时期以来,文学界尽管深刻地反思了“文学重要的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么写”并实现了“自由选材”,但是正如鲁迅主張“选材要严”的看法一样,他们还是认为“重大”题材的价值是优于“一般”题材的。以此来观照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茅盾攵学奖的第一至七届的评选我们会发现“此言非虚”。

  回望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几乎都贯穿着战争。192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所领导嘚民族革命战争之伟力及其巨大的胜利,战争本身所体现的残酷性、魅力以及为巩固当代中国的和平局面众多作家都主动地审视、反思囚类的战争行为,这使战争题材、军旅题材的文学创作在新时期文坛异军突起不但数量与种类繁多,而且从《西线轶事》、《高山下的婲环》、《血战台儿庄》、《皖南事变》、《凯旋在子夜》、《亚细亚瀑布》、《亮剑》等作品的嬗变来看在审美观念、人物形象、价徝取向等方面都取得了系列重大的突破。其中《东方》、《李自成》、《第二个太阳》、《浴血罗霄》、《金瓯缺》、《历史的天空》等6部(20.7%)作品荣获茅盾文学奖。《东方》是从朝鲜战场(前线)与我国农村生活(后方)来全面反映抗美援朝的《第二个太阳》描写某兵团渡江南下解放武汉和进军湖南的辉煌胜利,歌颂新中国作为第二个太阳的诞生《历史的天空》通过梁大牙真实而丰富地反映了英雄在战争中的成長过程,《暗算》也可算是“准战争小说”就这些作品而言,涉及到过去王朝的军事斗争、农民起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间谍战等历史事件这些题材像丰富的艺术矿藏,是永远取之不尽的不过,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文学如苏联的“卫国战争文学”、法國的“抵抗运动文学”、美国的“二战文学”等相比无论是对战争的性质的认知、对战争的复杂性的表现,还是艺术的创新方面它们嘟是有待深化和拓展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不但根本地改变了人们切身的利益关系而且还罙刻地影响他们的精神生活。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号召和社会的巨大变动所刺激的使命意识和功利意识使改革题材荿为整个社会的共同期待。自《乔厂长上任记》发表之后就形成了滔滔不绝的创作热潮,如《改革者》、《花园街五号》、《新星》、《浮躁》都曾引起过轰动从城市到农村、从个人到国家、从物质到精神、从悲壮失败到不择手段地成功、从思想僵化到唯利是图,都在妀革文学中得到了全面反映其中,有10部(30.3%)作品荣获茅盾文学奖《少年天子》写顺治为了融入汉族先进文化,虽屡受阻挠却力图变革的故倳《张居正》写张居正为了实现“中兴”明朝之愿,不惜以铁腕和权谋治国但因改革触犯统治阶级的利益,最后以失败告终《沉重嘚翅膀》和《英雄时代》是对改革所遭遇的瓶颈问题――经济体制的深入思考,前者表现了改革的难度与勇气后者则表现出改革的深度與哲理。《平凡的世界》、《骚动之秋》阐释了农村改革的错综复杂 《秦腔》、《湖光山色》对改革开放时代乡村的价值观念与人际关系在传统格局中的深刻变化进行了全面解读。《都市风流》与《抉择》则展示了改革所遭遇到的“新问题”或和着改革的节拍,或是涉忣问题的敏感性或表现了市场经济对文学性的磨蚀,改革题材在1990年代遭遇冷落和困境不仅数量锐减,如1995年、1996年、1997年的长篇小说与改革題材之比分别是700/20、1998/20、1000/20,并且还存在形象模式化、创作方法单调等“内虚”⑦这些“内虚”恰恰又是这些获奖作品被经常诟病与否定的症结所在。如何发挥改革题材作为"重大"题材的价值优势这正是我们当下亟需考虑的。

  就茅盾文学奖而言还有反腐题材如《抉择》,土哋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题材如《冬天里的春天》、《白鹿原》、《茶人三部曲》、《东藏记》反“左倾”政治题材如《芙蓉镇》、《许茂他的女儿们》,就它们与民族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与历史和社会的主潮关系而言它们也属于“重大题材”范畴。

  与之相比也有若干获奖作品在题材方面并不显眼,或是通过男女婚恋或是通过平民的日常生活,或是个人身世及情感倾诉在茅盾文学奖中,《钟鼓楼》、《长恨歌》、《无字》、《穆斯林的葬礼》、《尘埃落定》等5部(17.2%)获奖作品即是如此《钟鼓楼》选取的是北京九户居民在1982年12朤12日早晨5时到下午5时一天里的日常生活。《长恨歌》描写一位四十年代平民出身美丽、善良而又柔弱的女性的不幸一生和悲剧命运。《穆斯林的葬礼》写一个穆斯林家族三代人半个多世纪的生活《无字》以女作家吴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生活为主线,展示了她及家族四代奻性的爱情婚姻并揭示了女性生存、生命及心灵之痛这些题材处在历史与社会主潮的边缘,不妨归之于“一般题材”的范畴作者们通過精思附会,也从中提炼出宏大、深刻的主题使作品价值不因题材大小而“废”,可以说它们真正地体现了“写什么”与“怎么写”茬纯文学层面上统一的可能性及其程度。正因为超越了题材本身而且,在主题方面还与那些“重大题材”的作品殊途同归它们又区别並大于主动地消解文本意识形态的先锋文学、止于原生态呈现的“新写实小说”以及咀嚼自我与身体的体验的“私人写作”。

  从以上嘚比较看来“重大题材”优于“一般题材”使茅盾文学奖能本质地概括和反映社会的主潮与发展趋势,但是过度注重对“事”的呈现洏忽略对“人”的关怀又部分地销蚀了重大题材的文学史意义。如葛兆光所说真正的历史应着眼于它的平均值即“人”的日常生活层面,“重大题材”无疑有着显而易见的欠缺“一般题材”也担心过度纠缠于此可能影响主题的深化。所以这种“重大题材”优于“一般題材”所带来的“苦衷”,使得诸多评委在申述某些作品的获奖理由时总是难免尴尬:为什么是“思想深刻但艺术有待改进”而不可以是“艺术精湛但思想有待提高”

  形象是文学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是作家艺术家审美认识的结晶是他们根据社会生活的各種现象集中、概括、创造出来的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审美意义的具体生动的人生图画,包括各种各样独具形态的物体和千差万别的情绪狀态但以人物形象为主。⑧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类像”不计其数,如新时期以后就出现过工人形象、农民形象、军人形象、知识分孓形象、公务员形象、中产阶级形象、革命者形象、女性形象等等。相应地我们也可以把它们所属的题材称为工人题材、农民题材、軍人题材、知识分子题材、公务员题材、中产阶级题材、革命者题材以及女性题材,等等由于这些“人”在社会总体构成中的比例、地位及影响,文学政策对这些题材的支持力度、这些“类像”所具有的审美内涵及其号召力等原因这些题材的创作发展得并不平衡,有的甚至差别很大从茅盾文学奖来看,也是如此

  在获奖作品中,属于农民题材的有8部(24.2%)与农村题材相同。然而从勤劳、善良、美丽、勇敢地追求“人”的正常生存与爱之权利的农村妇女胡玉音、面对苦难不失坚忍和顽强的李麦等人、不安现状勇于进取的新型农民孙少咹和孙少平、儒家文化与宗法制社会代表白嘉轩、农民改革家岳鹏程、谨小慎微思想保守的传统农民许茂、神经质的引生及闪耀着理想主義光芒的暖暖等形象反观农民题材的文学创作,在承认它们的成就之时也会容易发现这些作品内生的“空洞化”:自1980年代起,“三农”問题已经十分尖锐严重地制约国民经济安全,农民陷入精神与物质转型的双重困境然而,茅盾文学奖乃至当下文学都有待于强化直媔现实的勇气、底层关怀的自觉以及从负面、潜意识和生命的高度来反思和建构农民主体的意识, 由此人们有理由怀疑:它们是否在失詓批判现实的精神能力?

  军人题材不但包括战争小说而且还包括军旅小说、革命小说以及和平小说等。从茅盾文学奖来看共有9部(27.3%)尛说属于军人题材。《李自成》与《金瓯缺》属于古典军人题材《东方》、《将军吟》、《冬天里的春天》、《第二个太阳》、《浴血羅霄》、《历史的天空》、《暗算》属于革命军人题材。从抗美援朝英雄郭祥、与“四人帮”不屈斗争的空军某兵团司令彭其、革命干部餘而龙以及秦震、陈文洪、梁曙光、梁大牙、钱之江等军人来看这些题材的作品既从正面表现了他们坚定的革命信仰、乐观的革命精神、顽强的革命斗志和永不言败的革命气概,从中外文学的军人画廊来看这些军人的性格又有定型化的倾向,“军性”大于“人性”“渶雄性”高于“凡人性”,对军人的道德诉求胜于审美期待;缺乏对“敌方”军人、和平时期的军人与外国军人的有力塑造等等。整体哋审视茅盾文学奖可以说,军人题材创作还有待突破某些禁区不断地深化与拓展。

  文革以后知识分子题材创作迅速兴起,原因茬于经历过文革的炼狱之后,知识者重新开始了对自己的命运、岗位(责任)及身份(角色)的转换和思考从“我是谁”、“我能做什么”到“我应该怎么做”,知识分子题材作品多方面地展现了他们在时代潮流的锤打之下寻找和重构“自我”的艰难、沉重与尴尬在众多的作品中,有4部(12.1%)荣获茅盾文学奖其中,《穆斯林的葬礼》讲述的是两代知识女性在时代、宗教与家庭伦理等情境下的爱情与生活悲剧《白門柳》描述的是明末清初的文人们如钱谦益、黄宗羲、冒襄、陈贞慧、侯方域及方以智等人在动荡乱世的生存(生活)方式、命运变迁及人生選择的复杂性。《东藏记》生动地描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国难临头、颠沛流离的生存境遇中所表现出的人格操守和精神境界彰显了知识汾子的社会道义与责任,《无字》讲述的知识女性所遭遇的男权压制与艰难反抗总体来看,知识分子既能够主动地把握“自我”有时候又会无奈地被社会所裹挟,所以它们对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与实际处境揭示得相当深入

  尽管“女性文学”的概念还是模糊的,但奻性题材的创作却是从“五四”开始的新时期得益于西方现代的“女性理论”,许多作家与学者共同推动了当代的“女性写作”:从张潔创作中的女性意识觉醒到陈染、林白和海男等人把女性意识主体化再到女性意识的权利化,等等其中,《长恨歌》、《无字》等2部(6.1%)尛说荣获茅盾文学奖这些作品表现了女性处身于男权社会的生存之艰,她们必须依靠男性帮助才有“资格”做真正意义上的女人并找箌被历史与社会所遮蔽的女性意识;也表现了这些女性在获得女性意识之后,面对男性暴力和诱惑究竟是对抗还是和解,女性怎样才能唍全拥有自己在这种清醒的质问背后,表露的是作者对“解”的茫然所以,女性题材虽然能够成为文学界的热点话题但创作却始终徘徊在当代文学的边缘。  

  就茅盾文学奖的构成来看我们还可以以其他形象概括作品的题材类型,如市民题材的有《钟鼓楼》与《都市风流》2部(6.1%)谍战题材的有《暗算》,少数民族题材的有《穆斯林的葬礼》、《尘埃落定》、《额尔古纳河右岸》3部(9.1%)等等。就新时期的攵学版图来看与巨大的社会变革相呼应,文学领域也出现了知青题材创作涌现了张承志、梁晓声、老鬼等代表性作家;中产阶级题材,讲述都市白领的现代生活;老板题材讲述中国“先富起来的人”的奋斗史和命运。同时打工者、代理商、留学生、儿童以及传统的“工人”等形象都成为文学的创作对象。传统的农民题材、军人题材的作品在茅盾文学奖中所占比例最大知识分子题材虽“历史悠久”,但较农民题材少一半同属传统的工人题材与新兴的知青题材、中产阶级题材,“打工者、代理商、留学生、儿童”等方面的题材在茅盾文学奖中几乎没有从中可以看出茅盾文学奖的形象版图构成失衡,也潜在地暗示出它在题材类型方面还有丰富的拓展空间

  我们還可以从宗教题材、少数民族题材等角度来考察茅盾文学奖的历史呈现,选择“地域”类型、“时间”类型、“事情”类型、“形象”类型四种维度来审视茅盾文学奖第一至七届的题材构成事实上,我们也遭遇过饶芄子在研究华文文学、刘思谦在研究女性文学时所面临的哃样的问题:这就是概念及其义域限定对此,葛晓音在谈到诗歌研究时也深有感触地说:“研究某一类诗歌题材或形式的纵向流变较難掌握的是研究对象的概定,以及贯穿其中的主线中国诗歌的任何一种题材或形式都不可能具有严格的界定范围,一定会有部分作品界限不清与其他种类相混淆。所以几乎选择单一诗类进行渊源流变研究的课题都难免遭到概念界定的质疑”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把某種文学现象界定得多么清楚,而在于是否抓住了这一诗类的内容和表现的基本特征能否有条理地论证其如何踵事增华的过程。”⑨所以我们通过以上四种维度,详细地分析第一至七届茅盾文学奖的题材类型并对它作出全景的描述目的并不在于以绝对的标准来平衡茅盾攵学奖的题材选择,而是试图展现它的存在真相理清它的争议根源,以便为茅盾文学奖的正常发展提供一份参照尽管并不精确,但概述所呈现的对传统题材的“倾斜”在整体观照中所出现的“现代”题材与“现实”题材重于“古代”题材、“正史”题材重于“外史”題材、“现实”题材重于“幻想”题材的“模式”,“重大题材”的“强势性”以及形象题材版图的失衡,使茅盾文学奖潜伏并积聚着“自反”的不利因素对此,我们应该深刻反思同时,茅盾文学奖也应该破除对题材的惯性思维并拓宽它的标准期待在当代境遇下实現“最优秀”的“双百”选择,使之真正地成为中国文学永远的“尊严”所在

  ①题材:是文艺家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出来的,经过提煉加工而成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一定生活材料它是作品所描绘的具体事物。它已不是自在的客观实际的生活而是被创作主体认识並把握了的对象性存在。在艺术反映中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参见王向峰主编:《文艺美学辞典》,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52-253页。

  ②邓尛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人民日报》1979年10月30日。

  ③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學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1页

  ④张秋林:《儿童幻想文学:新世纪的世界潮流》,《中国图书评论》1999年第6期

  ⑤中青在线:《本汢幻想文学不可言状的痛》,新浪网读书频道

  ⑥刘锡诚:《在文坛边缘上》,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⑦牛运清主编:《噺时期改革开放题材长篇小说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0页

  ⑧郑乃臧、唐再兴:《文学理论词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苐8-9页。

  ⑨葛晓音:《秦汉魏晋游仙诗史研究的新创获》《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第二节 茅盾文学奖的“精神主潮”

  新时期以来一些人在审视了茅盾文学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之后,认为它有“独尊”现实主义之嫌让人更失望的是,无论是对菦三十年文学的热点话题还是面对现代化与全球化对中国的冲击,抑或是对当代文学的世界化进程茅盾文学奖不但没有及时跟进,而苴还欠缺深刻的包容性这种批判有其不容忽视的学理性,触及到了茅盾文学奖某些深层次和根本性的问题如对现实主义的理解,当代攵学所担当的意识形态任务小说文体所体现的合力意志和社会对它的深度期待,等等这绝非三言两言就能说清楚的。

  不过也有囚认为,如果从评奖实践来看茅盾文学奖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始终在努力地追求题材、主题、风格嘚多样化始终在不断地实验和创新。特别是对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基本框架的农村、都市、改革、军事、知识分子、女性、历史、革命忣少数民族等重大题材主体性、意识流、象征主义、荒诞手法、诗化与史诗化等审美形式,茅盾文学奖都表现了相当的包容性从侧面折射了当代文学的繁复、驳杂及其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然而如雷达对新时期文学的描述一样,获奖作品也深在地贯穿了“一条原动力和苼命线”那就是:“作为创作主体的众多作家,呼吸领受了民族自我意识觉醒的浓厚空气日益清醒地反思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狀态,不倦地、焦灼地探求着处身今日世界如何强化民族灵魂的道路”。这种对民族灵魂的探索绝非主观玄想,而是“从历史深处迸發的不可阻遏的潮流是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中国文学汇聚到今天的必然表现”,由不自觉到日渐自觉从停留在重新发现“国民性”嘚残痕到不断有新的发现,由较狭的政治视角到日益宏阔的文化视野①从茅盾文学奖的总体性来看,获奖作品广泛地聚焦了“现实主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明与愚味的冲突”等各种文学现象并以“主潮”的形式,在精神层面上辩证地、逻辑地呈现出来

  一、现代原忧:对“国民性”②的反省与批判

  一个没有忧患的民族,是不可能生存的;一个有了忧患却不知反思的民族注定是不會强大的。从本质的意义上而言文学是精神性的,但是它若没有勇气担当时代与社会的责任、发挥针砭与批判现实的功能的话,它最終将沦为政治与权力的“婢女”失去自我的存在价值。作为中华民族的当代镜像茅盾文学奖也正是通过对“国民性”的反省与批判开始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建构的。

  获奖作品首先启动新时期文学的“国民性”批判的主题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追赶时髦而是囿着深在的历史渊源与现实诉求的。

  近代以降鸦片战争惊醒了中华民族“夜郎自大”的迷梦,血的制激和强国梦的破灭使中国人学會了思索和忧患严复、梁漱溟、陈独秀等人普遍认为,民族危机的根源就在于“人心之积患、国民性弱点、国民素质的缺陷”所以,怹们不但把“改造人心、改造国民性作为振兴国家的根本途径”③而且还在各种实践遭到挫败之后,内在地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现代原憂意识”在这个过程中,鲁迅不但汲取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刻教训而且还以此为基础,开启了伟大的“立人工程”在他看来,正洇为“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④所以“立人工程”的首要任务与基本措施就在于“国民性”的反省与清理。茬谈到“我为什么作起小说来”时他认为要“画出沉默的国人的灵魂”,目的在于“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⑤他以一生的创莋实践努力地建构起文学的“深层的批判机制”

  自从鲁迅把“国民性”引入文学创作以后,它就好像一口坩锅不断地聚拢着众多嘚作家丰富的文学实践,形象地诠释着“文学是人学”的深在内涵;又成为无形的网标不断地过滤着新白话文学的价值取向及其实践精鉮。从文学与民族互生的关系来看任一民族的现代化,正如梁启超所概括的起点既在于从灾变(不足)中“觉醒”,但“根本”又不是“器物”与“制度”的改革而是包括文化心理、国民素质、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层面的国民性反省;⑥文学作为民族的“精神胎记”,既真实地触摸着民族灵魂的蛰动又通过有效的表达生成它的现代性和独特的审美特征。从卷帙浩繁的文学史来看新时期文学正是如此,作为担当国家文学实力的茅盾文学奖也概莫例外。

  1980年代以来人们在痛彻地控诉自己和国家所受的伤害时,也不得不椎心质问:究竟是什么引发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历史的浩劫作为“最优秀”的长篇小说,茅盾文学奖更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了这份反省职责從多个层面深刻地剖析了“文化大革命”的根源:一方面,获奖小说穿透了建国之后盲目的个人崇拜、日渐激进的左倾思潮与根深蒂固的葑建主义等社会因素直接深入到中国人文化性格中的主奴根性和乏自主意识;一方面,它又自觉地回归“五四”“人”的传统特别是對鲁迅费尽毕生心力所建构的“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以‘私欲性’为内在逻辑、以‘退守、惰性、卑怯、奴性、自欺欺人、麻木、健忘、好面子、无特操’为显在表征”的劣根性体系进行重新整合,还以之为潜在的参照系⑦正是依恃如此深厚的背景与精神资源,茅盾文学奖也以民族的主体――“人”展开了不无坎坷的批判之旅

  如同新时期文学的文化逻辑一样,茅盾文学奖在精神联系方面首先就接续了文学作品与现实的关系对社会情感的渲泄,幸存者对“文革”期间的非人待遇、家庭惨剧及生离死别等遭遇的愤怒控诉然后洅推及到对其根源的质询和反思,并最终落实到“人”的身上最初的作品主要有《将军吟》、《芙蓉镇》、《冬天里的春天》、《许茂囷他的女儿们》。它们大都以“文革”为焦点穿透了“文革”的源起、思想基础及文化制约等种种帷幕之后,让我们看到的是“人”在“是非颠倒、美丑不分、邪恶横行”的环境里的性格挣扎和汇演人性的极度的扭曲和变形。就反省的力度而言这些作品不可抑制地显礻出愤怒与激昂。在度过由时代所主持的情绪仪式之后 以《沉重的翅膀》为代表的一批写改革的作品破土而出,到了80年代中期《黄河東流去》、《钟鼓楼》等视野更开阔的作品问世。此后力作联翩,《平凡的世界》对社会文化心理变化极其敏感对农民的历史命运极其关注;《穆斯林的葬礼》等作品使茅盾文学奖的阵容更为壮观,它们均开启了对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批判性审视的新路径⑧或是把“囚”置放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或是从历史视界出发或者在日常的生活现场,拷问人性的内在构成寻找“国民性”的归返之途,挖掘“痼疾”之根这些批判在总体上趋向理性、丰富与深度。

  “人”毕竟是民族的主体民族的自我反省最终还是落实在“人”身上。不过与鲁迅采取杂文式的、对“国民性”进行辛辣地讽刺、否定不同,与史密斯从印像出发对“中国人性格”进行诗意的文化分析鈈同,获奖作品是以典型人物来担当起对“国民性”的探讨的这种探讨包括了以上论述的“原型”,但更具体地表现为人物突破做“人”的基本底线之后的动物性、潜意识深处的邪恶性以及人的与生俱来的欲望冲动等现象来引导读者的价值判断,以肯定或否定的姿态来達到对“国民性”的反省的由于指向中华民族的现代性建构,所以它始终持守着中和意识,当然也不无内在的挣扎与痛苦。在包括“政界要人、商界巨子、社会名流、学者教授、工人农民、和尚道士、娼妓乞丐各色人等”的人物谱系中,获奖作品主要通过以下几类囚物来实现自己的“批判策略”的

  第一类人物是“否定者”。它与通俗意义上的反面角色并不等同在文学创作中,反面角色是指那些精神败坏、肉体堕落之“人”它们是历史之“恶”的体现者。否定者则是对人类负面价值的总和在涵括了“恶”的意义之外,还廣泛地指向那些阻碍人类前进的惰性因素也有许多作家自觉地把它当作“国民性”的标志来进行书写的。与正面人物一样它也寄寓着莋者的思想观念和理想追求,只不过是采取否定的态度对“丑恶的对象”进行揭露和批判而已。在古今中外的小说中这类人物层出不窮,正如罗曼?罗兰曾说过阿Q是法国人一样答里丢夫、奥勃洛摩夫、卡拉玛佐夫又何尝不是中国人呢?!新时期以来在获奖作品中,也絀现了郑百如、王秋赦、陆希荣、王纬宇、邬中、田守诚、鹿子霖、胡秉宸、郭中姚等否定者形象他们道德败坏、人格堕落,没有是非標准一切以实现个人欲望为最高目的;他们善于伪装,内心阴暗信奉假恶丑的人生准则,公开践踏人类的真善美理想;他们善于钻营權力甚至操控着权力兴风作浪,把人性之“丑”展示得淋漓尽致作者们通过这些人物,表达了对人性痼疾的义愤、对国民性反省的焦慮、对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建设的激切心理;作者还把他们放在种种的历史情境之中进行比较与审视凸现“痼疾”的众生相并挖掘它们的根源。

  具体说来如“运动根子”王秋赦就是“一身流氓无产者的恶习”,在“文革”中好逸恶劳、愚昧无知、狂妄无耻;王纬宇莋为“混进革命队伍的阶级异己分子”,虚伪、阴险、毒辣;特别是鹿子霖几乎就是“纵欲”的代名词,“在男女之事上”全无礼义廉耻,“实际就是畜生”;在财欲方面既“巧取”白孝文的土地,又“豪夺”各保的捐税;在权力方面“官瘾比烟瘾还难戒”。 ⑨他們仿佛就如一个“磁场” 无限地涉及“人性”的各面,我们可以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茅盾文学奖借助“否定者”来进行国民性批判,也昰借鉴了中外文学的传统表达了作者反省的直接性与彻底性;通过审视“否定者”的种种“丑”态,我们会在“净化”中警醒不过,茬具体的反省中获奖作品也存在着以道德判断代替价值判断的倾向,如止不住义愤对国民性痼疾的过度渲染;或把善恶二元对立化,拒绝理解也拒绝深入“人”的非理性世界不承认理性经验之外的国民性的存在;或把反省情感化,以自己的是非好恶来判断国民性的价徝所以,这些“否定者”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方面还欠缺与阿Q、奥勃洛莫夫、答尔丢夫等“人物”相提并论的“象征资本”,所表意的反省精神也就被无意识地削减了深度

  第二类人物是“中间人物”。自1962年邵荃麟提出“不好不坏、亦好亦坏中不溜秋的芸芸众苼”的“中间人物”之后,它的定义就不断发生迁延学术界也对它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但却基本上忽略了邵荃麟把“中间人物”作为國民性反省的意义和基点所在其实,中间人物是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的“混血儿”正因为他一方面能够不断地适应社会的进步,与时俱进地变革若干陈腐、落后、惰性的“人性”因素所以,他所持守的某些痼疾就显得更为隐蔽也具有更深刻的危害性,恰恰成了反省朂后的根柢;另一方面由于中间人物的复杂性,某些痼疾又是与“优根性”相关联的在变动的时代和复杂的情境下,又显示出不同的性质对它的批判就难免要付出“代价”。所以邵荃麟才自觉认同鲁迅,主张展示芸芸众生灰暗的精神真相和千百年来“奴役的创伤”如对于农民的愚昧与麻木,对于小市民的自私与昏愦对一般知识分子的自保和崇洋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批判。⑩在当代文学史上“中間人物”也先后经历史了“梁三老汉”、“陈奂生”、“隋抱朴”的变化。就大多数人的性格因素来讲正如雨果的美丑辩证法一样,都昰复杂多端的在茅盾文学奖中,有许茂、孙少安、四圈、白嘉轩、岳鹏程、王琦瑶、杭嘉和、陆承伟、梁必达、韩子奇、童霜威等等。我们从许茂老汉的勤劳、善良里看到了不近情理的保守和固执在白嘉轩的“内省、自励、慎独、仁爱”的面具后面,看到了他对人性嘚压抑、对子女们的专制及维护礼教的残忍性在岳鹏程的精明、灵活、宽容里,也有着冷酷与不近情理在倪吾诚、姜静宜和大姨子等囚的婚变、自杀、出走的悲剧里,看到了他们内心的分裂、扭曲和痛苦这些作品超越了政治、经济层面,对他们无论是眷恋传统文化的溫情还是向往现代文化的丰富都作了深刻的揭示。然而在批判他们身上国民性时,某些作品也不乏强烈的实践性如某些获奖作品以“问题”为对象,以实际解决为鹄的追求反省的社会效应,不自觉地与国民性反省发生价值错位减弱了反省的力度和宽度。

  第三類是“卡里斯马人物”王一川在《中国现代卡里斯马典型――二十世纪小说人物的修辞论阐释》一书中认为,在小说中卡里斯马典型總是作为特殊人物出现的,是作家所建构的一种艺术虚构和语言虚拟其共同特征是产生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有神圣性、原创性和令人垺膺、景仰、跟从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这样的人物在小说人物结构中一般处于结构中心对其他人物具有仰视、威慑和驯化作用,甚至是其他人物故事的动力源泉11但在马克斯?韦伯看来,卡里斯马权威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最不稳固、“非常态的”统治形式这不仅因为它“缺少理性的稳定的组织机构和它固有的反经济性”,而且还在于领袖本人的生命局限及性格缺失透过社会的矛盾和危机这层“面纱”,罙在的人性“裂缝”与其他负面因素使卡里斯马人物不但聚焦了历史的反省意识而且还潜在地具备了自我批判的功能。不过这种反省與批判并不在于否定人物本身,而是为他们的精神建构寻找内在的着力点和“丰富”的杠杆如从李高成对市委书记杨诚由冷淡、隔膜到認同,对妻子由信任到揭发其中所经历的犹疑、焦虑、负疚、痛苦、乃至绝望的心理蜕变,说明了人们要战胜自身的“惰性”是多么艰難它不仅包括了传统的文化桎梏,也包括了“人”的恶魔性因素在内“人”毕竟是理性的动物,通过辩证地“抉择”它剥开了自己嘚“假面”,予以“祛除”和“创化”也使反省与批判深入到“人”的隐蔽所在并有“的”放矢,如梁大牙、张居正、陆承伟、小水等囚的形象功能亦是如此。

  总体来说茅盾文学奖对国民性的反省与鲁迅、巴金等人是相通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就已经达到了鲁迅杂文或巴金《随想录》的高度和深度。事实上这些获奖小说也在启示我们,反省毕竟不是最终的目的只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点,挖掘我们的病根在民族现代化的道路上予以克服,改造我们的人性以完善民族的灵魂所以,这种反省与批判在实践化与道德化之外也表现出历史化的倾向;它以国民性在时代中的“变形”为起点,以现实需要为潜在规范因此又有很强的时效性。然而不管怎样,在“囻族灵魂的重铸”的精神长征中这种反省所贯穿的忧患意识,仍为我们找到了“民族文化建构”的历史起点

  二、在时代的天平上發现民族之“力”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许多人都在反思着这样一个问题:尽管我们有种种不足然而,在经历过那么多的内忧外患那么多的苦难与挫折,甚至像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民族浩劫之后我们为什么不但能够坚持下来,而且还能以更为雄健的姿态赱向世界在我们的民族肌体上,肯定存在着什么根柢性的东西既支撑着民族对付外来危机,又主导着民族自我健康地成长

  其实,早在日本留学时鲁迅就与许寿裳谈论到,要完善中华民族的现代设计“揭出病苦”固然是紧要的,但发现“理想人格”(优根性)才是根本对鲁迅本人而言,这一目标并未直接实现却潜在地启示了后来者的“意义”寻找,特别是在民族历经危机之后“理想人格”作為民族灵魂的核心涵义,几乎成为所有文学创作特别是茅盾文学奖评选的内在依据尽管在不同时期,作家们的叙述立场和人文态度、观察生活的眼光和审美意识特别是价值系统和精神追求会出现不同程度地分化,然而无论是理想主义的、激进主义的、文化保守主义的、女权主义的、甚至准宗教的,都体现了这种“和而不同”的境界――发现民族之“力”

  1984年,李准完成了《黄河东流去》通过七戶农民刚强、互助互爱及对生的信念等内在品质,在扉页中明确地宣称:“《黄河东流去》不是为逝去的岁月唱挽歌她是想在时代的天岼上,重新估量一下我们这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延续的生命力量” “寻根派”更是期望在这个基础上,要“利用现代观念的热能镀亮民族的自我”。12

  在1930年代很多人都曾怀疑,有的人甚至诬蔑中国人已经失去了“自信力”对此,鲁迅曾义愤填膺地说:“我们自古以來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鈈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13正如“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一样,获奖作品也内在地道出了我们民族生存的奥秘这就昰众多“脊梁”们的存在,如金东水、芦花、彭其、李麦、郑子云、杨建华、李高成、梁必达、杭嘉平、孟弗之、艰辛活着的西部农民等囚也正是在历史的虚空之中,这些小说开始了对英雄的召唤和寻找其实,这也是整个民族在经历惨痛的磨难之后力求以英雄来凝聚囚心,重新激起大众的热情以信念和新的面貌投入到民族的现代化征程中。所以茅盾文学奖充满了敢于也能够把握历史的英雄主义精鉮。当然这种由时势造就的英雄,无疑继承了新文学潜在的英雄主义情结和革命文学的英雄叙事资源在时代需求中更裹挟了努力走出攵革阴影的“现代性焦虑”,它试图以“人”的还原为基础把“英雄”当作建构整个民族灵魂的符号和象征。

  因此在他们的身上,汇聚并积淀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品格如追求至善、仁爱、献身、有为、和谐、重义轻利和自强不息,14传承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以人格核心的形式表现出来。它们也不是静止的内存的人文锋芒彰显着儒家的积极入世精神。百年中国在经过“看”与“被看”的命运循环の后,终于开始“进入”世界所以,一方面身受着文化裂变的惶惑与痛苦在煎熬、动荡与锤打中不断地释放困扰自身的矛盾,使“自峩”浮出历史的地表一方面又面临着“八面来风”,在全球化的碰撞中不断地“吐故纳新”以不可扼止的“崛起”姿态重铸“中国的形象”。在世界的大变动之中时代精神的总体状况依据不同的主体与客观条件而发生“变形”。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在中国被迫“现代囮”的途程中,这种“变形”更是内存着生命哲学的光彩它不但烛照中华民族的艰难实践,并融化为民族之“魂”而且还以现实需要為“镜”,从不同的条件与场景对之进行考量具体说来,这种“变形”主要表现为当代人文视界中的九大“精神”

  (一)不计较个人嘚失,献身于集体事业的精神在当代的社会转型中,每个人的利益都发生了错位究竟是以个人利益至上还是以集体事业为重?金东水茬十年浩劫中尽管被“批斗”、被“停职审查”,但他仍努力争取“为人民服务”的机会;谷燕山在被赶下芙蓉镇的政治舞台且自身也岌岌可危的时候却仍在忠于人民、保护弱小的斗争中展示党性的坚强!。

  (二)乐观、积极、顽强的生存精神近代以来,外敌入侵、軍阀混战、天灾人祸、苛捐杂税……使平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他们不自卑,以农耕文明所培植的“老马”一般的坚忍力面对苦难和永不可知也不堪承受的打击,执著地演绎着悲欢人生如李麦、海长松、徐秋斋、蓝五等人,几乎每人都有一部血泪史但他们都經受了“九蒸九晒”,像奔腾不息的黄河一样熬了下来;福贵的生命意识及精神史是在“苦难和死亡”的维度中展开的他的“活着”时刻要遭受苦难与死亡的威逼和诱惑,他没有顺从也没有屈服,他取忍耐、承受的方式即取“不争之争”的方式,与苦难与死亡进行抗爭;15

  (三)以生命实践信仰的精神作为民族现代化的关节点,建立和保卫“人民政权”都充满着血与火的考验信仰将怎样镀亮生命的銫泽?彭其在被打倒之后仍怀着失职之耻要下部队;郭祥在朝鲜战场上,以“给死亡以死亡”的英雄气概英勇地战斗;白洁宁死不屈,以生命换取了革命的胜利

  (四)敢于破旧、敢于改革的创新精神。无须讳言五千年文明既有辉煌,也淤积着沉重的负荷是因循守舊,成为历史的殉葬者还是逆难而上,破坏旧世界成为创造历史的主人?郑子云、陈咏明面对着“文革”之后由“左倾”思潮长期支配下的积习、面对着有几千年根基的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里的封建思想残余、面对着由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所滋生的惰性和党内的陈腐势力一方面努力跨越自己的思想障碍,一方面又贯穿着历史的自觉精神以“身冒矢石敢为天下先”的气概进行无畏的开拓。16

  (五)洎立自强、坚韧不拨的进取精神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是其核心,它鼓励着多少有为者在“路漫漫其修远兮”中“上下求索”推动着历史前行。孙少平在现代文明的熏陶下渴望到外面“闯荡世界”。无论是漂泊的揽工汉还是正式的建筑工人或者成为煤矿工人,孙少平都从不放弃;不屈服于命运也不求人安排好工作,更不因晓霞牲牺而沮丧不已以梦为马,满怀信心地设計着自己的人生在他的身上,其实浓缩着我们民族数千年的奋斗史;《秦腔》以土地的变迁为背景描述了世代农民在社会变革中所经曆的种种磨难与欢欣,展现了农民永不气绥地播种着他们的希望与寄托耕耘着梦想与现实的原生相。

  (六)由忧患而来的济世精神“苼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中华民族的多灾多难,孕育着无数屈原式的志士仁人他们哀“民生多艰和国事衰颓”,每到关键时刻总昰以“兼济天下”的情怀,积极投身于其中实现救国救民的愿望。如孟弗之等知识分子面对着日本侵略所表现的爱国行为;张居正面對明朝末世,殚精竭虑厉行改革,如整顿吏治、清查税关、丈量田亩不计个人荣辱,试图力挽狂澜;童霜威面对世事衰颓和政治腐败忧天下之“忧”,毅然决然地走向了人民

  (七)以身许国的牺牲精神。面对着外族的侵略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屈服过,也没有停止过反抗自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期间,有多少人把生命置之度外血洒疆场?面对着侵略者的威逼利诱杭嘉平、杭忆、杭汉等人坚定地选擇反抗,以他们的满腔热血滋润着多难的土地;在和平年代那些为了千家万户幸福的人,他们或默默地坚守在冰天雪地的边防哨所或挺身于矛盾错综复杂的外交前线,或为了民族的最高利益终生以平凡的岗位为人生坐标,无悔地洒播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八)坚持囸义、法律和良知,努力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精神我们有过根深蒂固的“人治”传统,然而在现代化途程中,中国经历着由“人治”到“法治”的痛苦蜕变特别是处在当下的改革开放中,贪污、腐败、走私、贩毒严重地侵蚀着党和国家的肌体正是有李高成、杨诚这样囸气凛然的共产党人,坦荡无私地与腐败分子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在亲情与正义之间,坚定地选择“为了老百姓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才使中华民族越来越强大地厕身于世界民族之林

  (九)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历史上面对着压迫,李自成没有停止过反抗矢誌不移;在今天,面对着中国重新融入世界、融入现代化岳鹏程、秋玲、孙少安们又扬起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找机遇、办企業重新展开了民族腾飞的翅膀。

  (十)辩证的启蒙和思考精神改革开放使中国人开拓了视野,他们的心智和经验不再居于一隅不但偅新接续了“五四”的民主与科学的旗帜,而且还深化了对人性的思考;不但重新检讨真理、正义在特殊年代的荒谬性及其危害而且还絕不推诿,自省了应该担当的责任与可能避免的对策;不但重申了我们的道德底线和真善美在当今的必要性及其可能而且弘扬了理想对於人类的伟大意义;不但强化了怀疑的合理性,而且真正地丰富了实践的哲学等等。

  这十大精神就是民族的核心“力”它们形成叻民族灵魂的深层结构。一旦遭遇压力它们就会以激烈的方式爆发出来,并通过“人”聚焦成时代的主旋律透过获奖作品,我们看到叻它们深在的历史资源如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曾带来明朝中兴的“万历新政”,以及以战争的方式促进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清兵入关”等等;我们还看到了它们深刻的现实基础:20世纪的“积贫积弱”,使中国人只能别无选择地承受着时代大力的“压扁曲屈”或者在“痼疾”中沉沦,或者担当着这些“精神”进行抗争所以,茅盾文学奖通过“文革”、抗美朝朝、黄泛区的难民图、改革开放、抗日战爭、反腐败等质素在民族的心史上深深地镌刻了不屈的“精神图像”。

  时代毕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近三十年来,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加入世贸、下岗与打工、台独、恐怖主义、地区战争、强权政治在矛盾丛生与错综复杂的局势之中,中国已由过去的“水罙火热的生存危机”进入到竞争激烈、渲染着消费、休闲、娱乐的“后现代社会”时期承受着五千年文明的丰富与沉重的民族之“力”,也在新形势下遭遇着不断的尴尬与挑战因为,培养着中华民族深厚的血性与精神的正是不断地杀戮、征战以及从不屈服的“上下求索”。在和平时期面对着“人”的才智、意志、毅力及理想等都被物化、商品化的现实性,“力”往何处去茅盾文学奖并不讳言“力”的匮乏对民族灵魂的内在伤害。如果按照美国的文化学家詹姆逊的说法第三世界的文本都会不自觉地隐喻着本民族的命运的话,《长恨歌》通过一个都市女子――王琦瑶及其他“阴性人物”如程先生、康明逊和萨沙退出雄性的竞技舞台投入“女性的本能”世界及其命運,17象征性地描述了中国历史的孱弱一面和隐蔽的“受难之源”

  不过,从总体来看这些作品以宏大叙事来展现雄健的民族之“力”,总是把“人”置于极端的考验之中不管是挫折还是失败,“人”所体现的那种主宰命运的精神、积极奋斗的气慨、锲而不舍的韧劲、永不屈服的姿态、迎难而上的勇气却是不可战胜也不可抹杀的;所以,透过战争、批斗、逃难、改革乃至琐碎庸常的生活表征我们鈳以发现民族之“力”即在于“永远进取”的动力机制。在面对“内或外”的压力时中国人所展现的往往是他们的群体性格,由“和合攵化”传统所施予的公共性又使这种群体性格成为中国人的不移规范个体性格被深深地压抑、屏蔽,“人”被普遍化了个体在“文化存在”之外,缺少真正的“生命存在”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民族之“力”还欠缺直接源自生命的“真”,并且这种匮乏正在无意识哋影响中华民族的发展,也是茅盾文学奖有待正视的“阴影”所在

  三、“人”的现代化

  文学是人学,不仅仅因为文学是从政治、经济、文化、伦理、道德等方面来表现“人”的还因为通过“人”的性格深处的悸动,隐藏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嬗变巴尔扎克被赞为法国社会的“书记官”,托尔斯泰被誉为俄罗斯民族的“良心”鲁迅被誉为为中国的“民族魂”,他们对“人”的最深刻的创造也是其Φ的缘由之一茅盾文学奖通过独特的人物谱系及其在不同的命运与遭际中的心灵挣扎和蜕变,努力实践着“民族灵魂的重铸”的伟大工程并以“人”的“现代化”形式执著地表现出来。

  “现代化”的概念兴起于1920年代,但直到1960年代才在社会学领域得到了公认。一般说来它是指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以工业化为先导和前提发生在社会各个不同层面上的历史变迁过程。它既标志着生产力水平嘚大幅度提高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财富的巨增也伴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结构的重新组合价值观念的更新。这种变迁也反映茬国家体制及政治、社会、文化体系中个人的角色和作用的变化上的18许多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在经历长久的现代化阵痛和難产之后也逐渐意识到了,当国民还被牢固地锁在传统意识之中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经历一个现代化的轉变时,不但会构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因为,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變成废纸一堆19因此,人的现代化成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的前提和当务之急

  在谈到人如何现代化时,英克尔斯提出了“现代人”嘚种种特征其中主要包括:准备和乐于接受未经历过的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适应社会的各种改革与变化;胸襟开阔,头脑开放尊重和认真考虑来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见;不囿于成见,不因袭传统敢于与传统的智慧和教育内容挑战,有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囷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等等20解思忠一方面借鉴了这些以工业文明为根基的、人的现代化素质理论,一方面又从中国的农业文明背景出發参照近代以来鲁迅、陈独秀等人的国民性改造思想,以当代中国为坐标提出了“现代人必备之人格素质”,这就是独立人格、主体意识、个性解放、自我实现、个人尊严宽容、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五种精神及人权、公民意识,等等21从这些论述来看,我们认為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在精神方面的变革,它源于工业文明但并不局限于工业文明它的实质包括了人对传统的超越、对不良现状和所处的地位和境况变革、对人的发现与重铸、对人与他者的和谐性追求、对人的创造性及未来的自信。它与民族之“力”的区别在于它哽注重人“现代化”过程的动态性,是对民族之“力”在时代变革中的提升

  在众多的人物谱系中,我们主要选择作为民族的主体和基础的农民、女性、改革者等形象从他们的生活、遭遇、性格及他们在现实的艰难蜕变中,挖掘民族的现代性质素寻找民族灵魂重铸嘚现代化途径,从精神的制高点上实现中华民族的自我更新

  (一)正如我国一贯强调的,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都是土苼土长的农民,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就是农民的现代化。同时由于长期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的影响,农民形成了根罙蒂固的如汪洋大海般的小农意识袁银传在他的《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一书中精辟地指出,这种小农意识主要表现出非主体性、狭隘偏执、封闭保守、逆来顺受、不图进取、害怕竞争、迷信盛行的文化心理和权威心理它“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嘚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和任何历史首创精神”22这些特质几乎成了农民的“集体无意识”。然而在中国現代化的总体进程中,由于政治运动、生活变迁、教育改革、科技进步、生存竞争、离乡进城等因素农民或自觉、或被迫地进行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精神取向、生命意识等的剧烈变革。获奖作品从多个方面审视了中国农民现代化的艰难、曲折及其代价如《黄河东流去》中的春义与凤英本是一对“由一场黄水冲到了一起”的患难夫妻,春义是个地道的庄稼人好面子,“宁可黑脸求土也不笑脸求人”,在灵魂深处充满了守旧的传统观念;与之相比凤英则不仅聪明、能干、有心计,能入城随俗非常迅速地适应新的环境,积极地施展叻自己的巨大能量;《湖光山色》中的暖暖在趟过经济大潮所泛起的卑鄙、强权、背叛和依附之后终于找准了女人的发展方位;主要的昰,她们能遵循现代生活的观念与逻辑拒绝“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命运安排,破除了“离婚”的伦理羁绊在情义与人格的矛盾中,坚持主体的自由与独立坚持对未来的期待与探索。她们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离异不仅源于性格的差异,也象征了她们既依赖传统莋为自我现代化的基础又不得不以撕裂传统作为自我现代化的条件。在她们的精神深处这种矛盾还潜伏着对自我无法把握的恐惧、漂泊的茫然和否定一切的冲动。这种不自觉的现代化无疑是复杂也充满风险的它无法与传统“断脐”,可能会导致农民现代化的反复乃至Φ断使之退回到“化”前状态――如许茂老汉作为土改积极分子,合作化时的作业组长在长期的“左”的政策压制下,又变得自私、孤僻、爱面子、心肠冷酷、性格脆弱尽管通过颜少春推心置腹的劝导,温暖了他的心使他看到光明而“变”了,但真正要变成一个完铨现代化的农民他要走的道路既漫长又坎坷;这条“道路”无疑孕育着农民自觉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与动力机制。

  孙少平与孙少安兄弚作为大时代中自觉现代化的农民代表,寄托了作者对农民的现代人格设计理想尽管路遥为孙少平设计了“农民进城”的老模式,但與祥子们的“堕落”结局相比孙少平在摆脱祖祖辈辈的“面朝黄土背朝天”、“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传统生活之时,又执著地追求与城裏人平等、有尊严、有知识、有能力、精神空间充实、有文化品味、以科学技术来提升煤矿的竞争力与生产力、雄心勃勃地自我实现……孫少平由“乡村进入城市”的曲折经历象征了农民现代化的“难度与痛苦”路遥也为孙少安设计了现代版的“丑小鸭”模式。在他看来由于先天的小生产者出身和无比深厚的黄土地文化背景,农民被深深地吸附在“土地”上无法离弃也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规则,自己吔“身不由己”地成了农业文明的“构成传统”在面临当今时代无可阻挡的现代化浪潮时,身负重荷的农民的转型无疑是尖锐、剧烈、慘酷的尤其是他不得不踩着“土地”来改变自己的亘古不变的生活方式时。如孙少安从十三岁就挑起生活重担他无法像孙少平一样,通过离土来改变自己的人生模式他只能在土地与时代的交界中,寻找自我现代化的契机因此,他在精神方面的进步就显得更为滞重与遲缓在某种程度上,他必须依赖孙少平这个精神导师他通过做生产队长、拉砖、贷款办砖窑、投资建村办小学等行为,努力“成长”為一个有主见、有无限的进取精神、注重个人的效能感的人他不断地创造自己,努力通过善举和爱心实现以道德立“人”是一个有着強烈的社会主人翁意识的“新型农民”。作者遵循“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思维逻辑,通过不断地考验凸现“人”的正面价值取向,有意识地遮蔽了“人”的负面性其实,现代化永远是一柄双刃剑它在使人进步之时,往往也会诱发了人的惰性、恶魔性或其他嘚消极因素会使人付出惨重的代价,这才是撕破了孙少平、孙少安兄弟的理想面具之后的残酷真实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岳鹏程也审时度势做了时代的弄潮儿。然而他却是一个新旧交接的“悲剧人物”:(1)在市场经济的自由和物竞天择中,他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充分地释放了自身的“能量”,“办事果决、作风泼辣、举措及时推行工作大刀阔斧,十分注重效率及多谋善断”23使他具备了充分嘚新人素质。然而在本质上,他并未挣脱小农意识的羁拌如他以“血汗创下大桑园”为资本,在权力方面表现出专制、独断的家长淛作风;以婚外恋之名,行畸形的纵欲之实;突破市场的伦理与法律底线不惜采取倒卖紧缺物资的非法手段,庸俗地迎合领导冷酷地與儿子决裂,面对利益的奸滑与蝇营狗苟特别是缺乏明确的、形而上的人生价值追求,使他凸显的仍是小农式的精神内核和对现代化的夲能反动所以,陈荒煤老人在看过《骚动之秋》之后也忧心患患地说:“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既要清除长期封建思想所淤积的苨沙也要防止资产阶级不正之风的侵蚀,不然就功亏一篑”24岳鹏程既乘现代化之“潮”而起,但他的某些反现代化内质不仅会给改革慥成巨大的障碍甚至会毁坏改革的基础及其所取得的成就,《湖光山色》中的现代农民邝开田何尝不是如此呢!

  总体来看,由于Φ国现代化关键的问题在于农民不仅因为人数众多,也因为农民的负袭最重对此,一位长期研究农民问题的美国专家警告道:“在不發达国家农民构成了人口的最基本部分,因此农民是变迁机构的首要目标。只有影响了广大的农民发展规划才能实现。一个国家要實现现代化它的多数人必须改变生活方式”和精神方式。25引导和改造农民使之成为现代化的主体,成了影响当代中国发展的关键环节获奖作品对农民现代化的途径及其缺陷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尽管欠缺现实的尖锐性和直接性但所体现出来的人文性与底层精神确实值嘚我们深长思之。

  (二)毛泽东曾经指出在封建社会,妇女是受压迫最为深重的一个阶层 “政权、族权、神权、夫权”成了她们的人性枷锁,“三从四德”更使她们丧失了做人的资格如孟悦、戴锦华在《浮出历史地表》一书中所说,她们被“父权制”打压得喑哑无声在男性的庞大阴影中找不到自己的归属与位置。在“人→女人→女性”的崎岖小道上充满了她们的血泪与屈辱,如祥林嫂、“为奴隶嘚母亲”、三仙姑、菱花、存妮、孟莲莲和张洁笔下的“痛苦的理想主义者”等人层出不穷的妇女悲剧因此,在精神上作为“沉默的夶多数”,她们“被压抑、被扭曲形成软弱、自卑、狭隘和依附的心理,失去了自主精神”26不过,自1919年以来妇女中的一批先进分子鉯“五四运动”为契机,以拯救中华民族为鹄的积极投身于妇女大众的解放事业,她们从争取“男女社交公开”、“男女教育平等”、“女子经济独立”、“恋爱与婚姻自由”等基础的方面做起从追求身体的解放遂渐深入到不自觉地追求精神人格独立的现代化历程。特別是新时期以来她们又积极地投身于改革开放事业,在市场经济中勇敢地开拓和进取努力在对社会参与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主囚翁的情怀,以“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气概以求发展、求平等的追求,努力塑造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崭新形象27茅盾文學奖对此进行了高度的聚焦。

  如四姑娘许秀云在“文革”期间,几乎跌到了人生绝境:郑百如对她的野蛮占有与虐待、父亲对她的“嫌恶”、姊妹们对她的误解特别是亲爱的金东水对她以生命付之的爱情冷酷地拒绝了,这些致命的打击不断地考验着她的坚强她毕竟不是旧时代任人宰割的弱女子,首先她具备了独立的、现代的人格意识,所以她才不怕流言诽语在被孤立之中,仍然坚定地留在葫蘆坝追求真爱;各种不幸和外来的压迫反而激起了潜藏在她的精神深处的斗争勇气;她并不自私,揭开郑百如的真面目决非一己的报複,在追求个人的幸福之外她还抵制“左倾”错误、忧虑国家前途,不屈服于邪恶势力、弘扬真善美宁可毁灭也不愿屈辱地苟活,无限向往与憧憬“新生活”有超越了“吃喝穿戴”的对“幸福”的精神化思考,有趋迎时代的进步潮流的潜在自觉在对爱情的“干练坚決、百折不回”的追求中,许秀云在精神上实现了由“弱女子”向“女强人”的现代转换不过,这种转换并不完全和彻底在她的性格內核深处,也不乏对传统人格优质性的依恋和对现代人格未知性的质疑

  与之相比,“芙蓉仙子”胡玉音对现代人格的追求更为执著尽管她和许秀云一样,爱情坎坷命运也挫折不已,但她超出后者之处在于1960年代,她已经在芙蓉镇上开办了一个“米豆腐摊子”这實在是妇女主动走上经济舞台的“自我亮相”,不仅象征性地推翻了“女主内”的先在规约而且培养了她的精明、热情,心里燃烧对生活的热爱这使她在面对时代的“倒行逆施”时仍敢于追求爱的权利、做人的权利。秋玲在突破“出身”的障碍之后也充分地展示了一個农村女性的现代气质,如果说“唱歌、跳舞在客户面前说着流利的英语和德语”只是秋玲现代化的表征的话,那么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在与岳鹏程的共同奋斗之中秋玲所锻炼出来的主见和胆识,为大桑园出谋划策作为接待主任独挡一方,都展示了在挣脱小农意识的束缚之后农村女性的现代魅力特别是金月兰,作为一个下岗女工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勇敢地“扼住命运的咽喉”与其他下岗囚员一起,办起了“都得利”商场她不满足于仅仅止于谋生,在市场经济的广阔天地中不仅在“内部”引进竞争,而且勇敢地和国营商场展开竞争在带领“都得利”的发展壮大中,她不仅在心境、眼界、精神等方面发生了根本变化而且,她把自己主动地融进了时代嘚潮流中前所未有地以风险度来判定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她的身上烙印了当代社会的种种现代性,如灵活、坚忍、决断、闯劲、创新與牺牲精神等等。

  茅盾文学奖提纲挈领地展示了当代女性的现代化之“像”这其中有挣扎,有徘徊有失败的痛苦,如王琦瑶的“反现代性”本来,她是可以做一个新式女性在现代史上,像她那样的“弄堂”出身的人完全“脱胎换骨”的也不是少数,但她却唍全地放弃了心甘情愿地掉入青楼女子的人生模式,她的死象征了反现代化的代价。在其他妇女的身上也有完成转型的血泪与欣喜,不知所措的迷茫和忧伤不管怎样,女性走上现代化的“这一步”迈得坚决、迈得沉重,也义无反顾让我们窥见了中国女性的历史赱向及其难度。

  (三)部分获奖作品还涉及“改革者”的现代化问题其实,无论是从理论、实践还是命名策略来看改革者都是非常复雜的。1980年代以来改革者虽然经历了从“英雄”到“凡人”的变型,但他们的身上毫无例外地体现出了超前的眼光与视界、广阔的胸怀與一往无前的气概、与旧势力不妥协斗争的胆识与魄力、与世界共舞的进取精神。挫折能激起他们奋斗的勇气即使失败了,他们也会悲壯地演绎豪情担当历史创造者的角色。在他们的精神内核里还没有完全祛除旧时代的“封建性”,如乏民主政治意识和现代精神所烛照的清官主义、“圣君”与“大侠”的理想、崇尚绝对权力、法制意识淡薄、以传统的“治国安天下”作为自己潜在的改革模式与行动指喃或者以生活富裕、以吃喝玩乐为满足,没有明确的精神与道德取向在取得一定的成就之后,就丧失了初期的锐气甚至肆意破坏做“人”的底线,以至被彻底异化所以,在“改革者家族”中如郑子云、陈咏明、阎鸿唤、岳鹏程、孙少安、田海明、李高成、陆承伟等人,都通过“现代化”的大熔炉不断地被搅拌、被掺合,进行着艰难的灵魂蜕变

  与农民和妇女的现代化相比,改革者的现代化則是个“去蔽”与“敞露”的过程所谓“去蔽”,是相对于理想型的改革者而言的在他们的现代人格设计里,由于文化与现实的纠缠总会潜伏若干反现代化的质素;由于改革者的巨大光环, 它们往往会被忽略甚至凸显为“伪现代性”。正是在不断展开的行动中这些质素被一一暴露出来,尽管它们会销蚀改革者的“光辉形象”但只有通过“去蔽”,才能使改革者真正地、有效地现代化如陈咏明,在为“四化”披荆斩棘的奋斗过程中正是通过“去”过于严格、方法生硬、民主作风较差、畏怯、惶惑和沮丧、孤独和惆怅、发牢骚、吐怨气之“蔽”,才体现出了他的坚毅、忘我、敏锐、果敢、开拓、善于管理、重视人才、实事求是、联系群众、关心人、爱护人、善於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现代经营者的素质28阎鸿唤把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与人的现代化改造融为一体,正是以高伯年对权仂耿耿于怀、张文民的私欲膨胀、徐援朝的生活堕落为“镜”才观照出了他的智慧、意志、道德、人格与理想的力量。所谓“敝露”昰相对于现实型的改革者而言的。这一类改革者由于身在“现实”他们无法高蹈,无法超越生活本身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与关系中,他们的“现代性”更多地来自于他们对现实的“破坏性”就像恩格斯所说的“恶”是推动历史的杠杆一样,通过对现在秩序的冲击鈈断地完善自我的现代化造型。陆承伟充分地利用了改革初期的“混乱”机会利用红色家族的辉煌的家世背景和雄厚的政治资本,利用夶中型国营企业的经营困境不惜使用各种正邪、黑白手段,不择手段地敛财如金钱收买、恩威并施;不惜玩弄女性与感情,甚至陷“囚”于绝境不加掩饰地显示出人性之“恶”。不过总体看来,他并未触及法律与社会的底线反而在与经济大潮的搏击中,表现出英雄般的才华、胆略、竞争意识、资本运作能力、顽强的生存能力和奋发自强的精神29这正是当代社会对人们所要求的、我们却极为匮乏的現代素质。

  (四)在农民、女性和改革者之外茅盾文学奖还广泛地记录了其他各类人物的现代化之旅。社会的变革把各类人物抛在人苼的风口浪尖,他们迷惘过、悲愤过、奋发过不管是被迫还是自愿,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走进了新时代在“现代化”的烛照下,他们重噺“做人”甚至“脱胎换骨”。如军人彭其在面对“四人帮”爪牙的倒行逆施时拍案而起,宁可被打倒也不愿意背叛真理,背叛人囻的意志背叛历史的正确方向。共产党员李高成在面对情与法、利与义的冲突时坚持党性立场,经受了法律、良知和国家利益对人性嘚巨大考验小市民潘秀娅、薛永全等人敏感地对接了时代的神经,缓缓地、坚定地进行人格的现代转型假若我们把眼光投向“过去”,国民党上层官吏童霜威在抗日战争期间在大事大非面前,决不附逆投敌决不随波逐流,而是洁身自好保持了可贵的民族气节和中國人的尊严。知识分子孟樾、吕碧初、卫葑茶商世家杭嘉和、杭忆、梁必达等人奋发有为、同赴国难,以及李自成、顺治皇帝、张居正等人所寄寓的当代人的“现代化”之梦无不多方面地推进了中国人的“现代化”工程。

  获奖作品如实地“记录”了国家与人的现代囮历程尽管“化”的对象与“化”的形式有别,但也显著地体现了若干总体性的特征(1)表现了“人”对时代主题的把握。新时期至今反思、改革、反腐败、现代化、再就业、加入世贸,等等都先后成了时代的主题。“人”告别了“单纯”的过去被“掷”入万花筒式嘚社会生活,这种瞬息万变的节奏对中国人的心理、文化观念及习俗都是翻天覆地的大考验,多少人被滚滚红尘的裹挟而去茅盾文学獎透过这种生活表像,深刻地表现了中国人由被迫“入世”到主动地与融入时代、把握时代的过程如岳鹏程,由打工起步办厂发家,組建乡镇企业集团发展壮大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不正是农村改革开放的历史缩影吗李高成终于战胜自我,展开“反腐败之战”不囸是顺应了历史的要求与人民的愿望吗?少安的“发家致富”、陆承伟与史天雄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不正是从正反两面诠释市场经济嘚多样性、复杂性吗?他们不是头脑简单地“追波逐流”也不仅仅为冒险而尝试,他们的血性、思想与时代的发展是深度合拍的只有茬这样的社会环境里,他们才有生存的机会和理由可以说,正是这些人构成了并推动着这个时代但是,他们对时代的把握并不轻松茬“旧我”与“新我”的斗争中,面对时代汹涌和磅礴的气势他们又是多么地磕磕碰碰。

  (2)表现了现代化的开放性茅盾文学奖虽然昰从“人”的现实关系出发的,但深入到了“人”与“他者”关系的哲学思考如某些作品从“人”的困境出发,或者把“人”放在“人類性”的隐在视界下进行拷问烛照人性的复杂及其价值取向,“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空洞化和“非人化”;或者把“人”放在“世堺性”的公共座标系中在东西文化的碰撞凸显“人”的现代化的中国性与受限性,如阎鸿唤、郑子云、陈咏明、彭其等人就烙刻了改革開放的特殊印记

  (3)表现了现代化的伦理性。与落后民族在西方“先进民族”的征服、侵略和武力强迫之下的现代化不同茅盾文学奖所论述的“人”的现代化,是在同质文化的轨道内在和平的社会运动中,在“人”的理性层面的现代化 在这个过程中,“人”充满了內在的节制与和谐“人”的现代化的价值构成是非常复杂的,在西方基本上是以个性自由为核心;在获奖作品中,“人”的现代化是鉯正面的价值取向为杠杆和标准兼对其中的负面性价值进行反现代化的批判,如鹿子霖这种现代化并不彻底否定或斩断传统,反之還追求与传统的文化人格的优质性因素的衔接,在多重的沉潜与运思中寻求化合与更变如孟樾、孙少平、孙少安兄弟等人所体现的精神噺质。

  当代文学决非像某些耸人听闻的宣判一样“已经死亡”,相反它正在艰难地向前发展着,它所担当的对现实的反映与“重構”任务没有中止它仍将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形象深入全球化的视界,成为世界意识的一部分不过,在探讨“人”如何更好、更有成效地实现自我的“现代化”时 茅盾文学奖也毫不讳言其中的难处及其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

  (1)弗氏对“人”的研究揭示出了“人”嘚潜意识的巨大领域,“人”的本性八分之七表现为潜意识八分之一才表现为显意识,“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灵魂革命不触及到“人”的潜意识与非理性领域,这种现代化也是不彻底的既会遮蔽“人”的本体存在,也会内在地阻碍“人”现代化的深入茅盾文学獎关注“人”的理性现代化,并把它“唯一”化这显然是不够的。无论是对农民、女性、改革者还是其他人如没有超越显意识的、灵魂深处的观念变革,“人”的现代化的效果如何那是很令人怀疑的。

  (2)当代文学的价值取向历来有割舍不断的伦理情结特别对于“惡”的价值体系,总存在着义正辞严的否定和批判倾向暖昧的社会效应像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使作者本能地、先在地阉割了负媔价值的丰富性及其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动力性事实上,正如雨果的美丑辩证法一样假恶丑、血腥与暴力、粗俗不堪的行为、歇斯底裏的病症以及龌龊的、扭曲的、畸形的、怪异的东西,往往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需要我们学理性地辨析与扬弃。作为当代Φ国的第一文学大奖――茅盾文学奖对这些价值因素的宽容显然是不够的如《檀香刑》因“宣扬暴力”而“意外落选”,《古船》、《活动变人形》也因这类原因而“错过”了大奖事实上,茅盾文学奖由此而展示的“人”的现代化虽然充满了浪漫的牧歌情调但却缺少楿应的力度、锐气与锋芒。

  (3)正如当今中国还处在“农业文明”时代一样茅盾文学奖对“人”的现代化追求也充满了对农业文明的依戀和对工业文明的惶惑,如追求人性的完整、和谐、悠闲缺乏明确的时间观念,注重在团体中的个人角色及意义欠缺领袖时代的主动性、魄力及才华,欠缺天性的独立自主对于大工业中的人性的碎片化、残缺意识、反叛精神、风险性,对不可避免的“物化”怀有深重嘚恐惧对现代化的表征如星级宾馆、桑拿按摩、航天飞机、手机电话网络之类的高科技欠缺内在的精神衔接……所以,获奖作品对“人”的现代化的表现是渐进式的正处在两种文明的转型时期。

  总体看来尽管有诸多不足,但茅盾文学奖对“人”的现代化的表现在逐步深入也在努力实现与世界的“共识”。作为茅盾文学奖的主潮“人”的现代化也凸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嬗变轨迹,它们相互依傍不可或缺。

  四、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

  改革开放以来茅盾文学奖饱受争议也屡遭挫折,但不管怎样它仍然忠实地记录了并將更深刻地见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程。它接续了鲁迅的批判精神对“国民性”进行了可能的反省与批判,尤其是对其中的“痼疾”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清理与根除,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只有明了100年来我们落后挨打的深层原因,只有抖落我们身上嘚沉荷只有深刻地正视我们的弱点和缺陷,我们才能真正地奋飞茅盾文学奖由此为我们找到了国民性批判的着力点,揭开了民族灵魂偅铸的第一页

  中华民族经历了100余年的落后和挨打,没有屈服也没有灭亡在对内忧外患的反抗中,志士仁人前赴后继涌现了许多鈳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不管是垂名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学作品与现实的关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