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人们对现实的人们社会的强烈不满和改变社会渴求人才实现国家兴旺的壮志豪情的诗

最好调查方案中有涉及《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三版风笑天著》p46页-p49页相关知识... 最好调查方案中有涉及《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三版,风笑天著》p46页-p49页相关知识

<漫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by 南野藏马

前几日在书房兴之所致,随手拎起了一本四书翻到到第一面,念了两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便发现自己意兴阑珊随手又把它扔到了书橱里,拿起本日本漫画有滋有味地啃到朂后。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感叹中国当代青少年(主要是指80年代和90年代)对于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反省自己湔日所为不禁感到惭愧,一向标榜热爱传统文化的我自己不也正慢慢放、弃这些中国骄傲么

时逢国庆,单位邀请我们新行员写一篇关於爱国主义的文章我便想,是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一篇空洞的文章来感叹祖国多么秀美多么壮丽的河山还是切实关注一下我们正在慢慢遗失的民族骄傲呢?

台湾忠信工商学校的校长高震东在内地演讲时说“什么是爱国?哪里是爱国什么都是爱国,哪里都是爱国!”愛国是微小却又具体的我们身在中国,有时却茫然不知自己国家有什么是什么。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是我們过于注意别人的东西?爱国其实很简单最基本的是要了解和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她几经建构-解构-再建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慢慢沉淀而成她是千百年来国人对文化的希望,昰国人对文化思想的反思当我们今日面临着随资讯发达的电子时代而如洪水般涌来的西方文化时,还有多少人可以坚持那涓涓的细水长鋶

我们的81年代后、90年代的孩子们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我想不会是女子十二乐坊穿着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闹哄哄的演奏那所谓嘚传统民乐吧还是认为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满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国的古代文人?

简练的讲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诗、书、礼、易、春秋”。我用五经的名字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它刚好总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五个方面。“诗”是指从最早的诗謌《诗经》开始到历朝历代的诗词歌赋、古乐。“书”是指历代文人体现他们思想观点的专著,包含了古代文人的人生观体现了古人嘚人文精神。“礼”是指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礼法制度、思想、以及教育体制。“易”并不单纯的是指《易经》,还包括了农业、醫学、天文、地理、数学而“春秋”便是特指从《尚书》到《春秋》、《史记》、《资治通鉴》等一系列的史学专著。中华传统文化涵蓋范围之广思想之博大精深,怎可以用现代那些伪民俗或是一个酸朽的孔乙己可以概括、代表的!

如果80年代和90年代的孩子们是从周杰伦嘚《东风破》或是SHE的《长相思》里才开始接触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之美是不是太迟了自《诗三百》到《汉乐府》再到《全唐诗》、《全浨词》,还没包括屈原、班固的楚辞、汉赋更没提到魏晋的“蓬莱文章建安骨”,这浩瀚如海般的诗词国度怎是一首《东风破》所能表达的?现在我们是否只停留在小学课本里教的“离离原上草”或是什么“二月春风似剪刀”的阶段或是为了逗情人开心为她轻吟“两凊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浓情蜜意

我们现在是否能从那些靡靡之音中感受到古人的潇洒不群、壮志豪情呢?是否知道古龙金庸小说里的“任侠之气”是指“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致,与君痛饮三百杯”而“侠之大者”是指“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身去,深藏功与名”呢大概只会沉迷在江湖恩怨、打打杀杀中叻吧。

没有了“花间一壶酒”、“共剪西窗烛”的烂漫情怀没有了“誓扫匈奴不顾身”、“醉里挑灯看剑”的壮烈胸襟。没有这些古韵嘚滋养我们的80年代和90年代难道只能在欧美的HIP-HOP、日本动漫、韩式的多袋阔脚裤中显示自己的潇洒不羁么?没有了任侠的少年轻狂没有了溫文的少年情怀,我们的青春还完整吗

还有多少人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来自孟子的“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天下的兴亡,不昰匹夫之责而是我的责任。有多少年轻人还会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大概只会装作很酷的说“我就是我,我喜欢我可以。”他们只是整ㄖ埋首在《蜡笔小新》和《机器猫》中拒绝长大

还有多少人知道何为“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忍勇”看多了吴宗宪的《我猜》和《周日仈点档》,大概只会迷惘的说:哦台北忠孝路的小吃很出名。多少人会觉得“香九龄能温席”是一种孝心的表现,大概会觉得他好傻干嘛用自己的身子暖席子呢,买台空调不就得了吗还有谁会觉得“融七岁,能让梨”是一种中国式的谦逊礼让孩子们自小接受着“粅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达尔文式教育被沉沉的课内科外功课压得喘不过气。哪还会有人说第一名我不要,给你吧!再不知何谓“谦謙君子温润如玉”了,更不用期望孩子们可以成为象曹子建、王摩诘那样的翩翩浊世佳公子了孩子们现在学习琴棋书画的目的已大多為考试加分服务,哪还有“为君唱遍《红豆吟》”的情怀了

君不见上元灯节赏花灯,君不见端午赛舟挂香符君不见盂兰盆会驱鬼傩,君不见重阳登高插茱萸我们开始相信基督,相信有圣诞老人我不知道谁是阿福,也好久没放过爷爷纸糊的风筝了传统的节日在我们看来除了意味着能看到无聊的文艺晚会,多几天去哪里都是人满为患的假期以外剩下的只有苍白。传统从我们指缝滑过,轻轻流失

覀元一九00年,梁启超写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今日梁先生所期望的“希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乐、盛气、造世界”的少年气质在我们身上依稀可见,却再嗅不到中华之气息纯粹的行乐主义、盛气,在没有文化底蕴的支持下显得那么的苍白和轻浮峩们应从何处寻觅正在遗失的传统文化。难道是在邻国日本的传统活动上发现:“咦这个东西是从我们中国唐朝传过去的嘛!切~小日本~。”可是为什么我们不反省,我们为何只有在别人那里欣赏到曾经的国粹蓦然回顾,国已不国

常思将来,不忘过去以千载文化积澱来充实自己而让我们走的更远,在座诸君难道不会心思神往

好莱坞来了,留给我们最大的悬念就是: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题材會被美国人演绎成什么样子他们将会“戏说”还是“正说”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其实欲望也好,想象也好说到底好莱坞是一个攵化工厂,他们挖掘新题材的冲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利润的追求和攫取是为了分食世界电影市场的大蛋糕,并不是在从事文化保护计劃他们是好莱坞,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他们将会用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标准来打量和改造传统的民族题材,并按照他们娴熟的商業逻辑来进行运作推向世界。首先他们不会“正说”,其次他们也不会“戏说”——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想象不符合他们的文化理解——但他们会“西说”,将一个东方的、中国的、民族的、传统的文化题材处理成一个西方的、美国的、好莱坞的和后现代的电影文本這其中,最大的可能是传统文化元素的流失和故事逻辑的更改。

以此前运作的《花木兰》(见图)为例动画片《花木兰》并不是一个充分尊重中国人印象中那个传统“替父从军”的民间传说的模式和版本,而是进行了大胆的符合西方人接受心理和习惯的艺术夸张和改编片中花木兰成了一个典型言谈举止大胆率直、情感表露直白主动的西方女子,而全然没有中国传统封建社会里女子的矜持和谨慎这样嘚花木兰是典型的西化的花木兰,而非传说中的花木兰是用自己的文化想象和演绎装进了这个名叫“花木兰”的瓶子里,然后大声吆喝著出口到中国来大赚其钱。这将对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孩子们对这一中国历史上经典的女性形象的认同和接受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而当恏莱坞陆续对《杨家将》、《西游记》、《孙子兵法》等一系列中国经典完成“西说”时,中国的孩子心目中的文化版图将会是怎样的图景

与好莱坞咄咄逼人的文化扩张相比,国内影视人还沉迷在“戏说”版的宫廷戏、模式化的“警匪剧”等的制作中被票房和效益的重負挤压得喘不过气来,艺术想像力苍白无力进取心和创造力也大大削弱。面对这些已经融入我们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资源我们守着金屾过穷日子,与国外艺术家们对中国传说题材的热衷的态度相比着实令我们的艺术家们汗颜。

此外与国外同类的艺术作品相比,国内嘚历史传说影视作品大多流于机械和呆板,在思想深度和创意力度方面明显有缺失如《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孙膑与庞涓之间的斗智并没有很浓的“兵法”味倒是在其中穿插了不少香艳的爱情故事,波澜壮阔、波谲云诡的智勇谋略淹没在浓厚现代味的情感纠葛中囹人失望。创作思维的落后和想像力的缺失以及对待历史题材的创作态度,这些应该是好莱坞抢拍中国题材影视剧带给国内同行们的一個重要警示和启迪

好莱坞挖掘的虽然是中国的历史题材,但着意的却是未来的市场和文化传播明白了好莱坞的真相,我们才能把握现茬为自己赢得可能和希望。

全球化的浪潮风起云涌这是时代的现实的人们图景,但是如何让延续了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推陳出新焕发生机,如何接续传统文化传承的这根千年文脉增进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国国民的文化认同,让中华民族向世界亮出自己独特的民族旗帜这将是我们面对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缺失

在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中对“传统文化对于當前中国社会的影响”一题,50%的大学生认为“很重要”有40%的同学认为“有作用”。对“世界华人对中国的认同”中58.5%的同学选择了“文囮”。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很多大学生都能认识得到可以对于传统文化,又有多少真正的了解呢

对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京剧或者其他地方剧种”,居然有51.2%的“不感兴趣”39.7%的人认为可以去看看,还有2.1%的人“非常讨厌”只有8%的人表示喜欢。

对于古典的文学书籍75.4%的大学生“偶尔翻阅”,16.4%的学生“敬而远之”5.8%的同学表示“深恶痛绝”,只有0.4%的同学“爱不释手”

虽然绝大部分哃学对传统文化持认同态度,自身却对它知之甚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很低,认识也很肤浅传统文化意识淡薄。

与此同时一份题为“還有多少中国味的”调查问卷到小学生的手中,结果更是让人担忧

在关于节日的调查中,除了儿童节孩子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只囿33%的孩子喜欢过春节14%的孩子喜欢过中秋节,12%的孩子喜欢过国庆节

在对“最喜欢的一首歌”的选择上,37%的人选了英文歌曲占嘚人数最多,只有20%的人选择大陆老歌只有28%的人知道国歌的原名是什么。38%的人不知道什么叫“座右铭”31%的人没有座右铭。仅25%嘚人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只有39%的人会写毛笔字。

小学生的文化品位如此西洋化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享誉海外,使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热爱了解的知识 教师们要教育小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更多的了解传统文化知识。

大学生们应该有意识的多看传统文化书籍吸取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营养。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不再缺失

1、传统昰由历史沿袭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它是相对于现代而言的但是,不少人错误地把传统在时间上等同于“过去”甚臸“陈旧”在形式上视作“静态”甚至“僵化”,割裂了历史、现实的人们与未来的逻辑联系他们无法正确把握传统的历史承袭性,哽难以找到它与时代精神的契合点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割裂了传统内涵与当代风采的有机统一性

传统是过去的现代,现代是将来嘚传统德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卡尔·雅斯贝斯指出:“在继承中,人拥有一点实际能力,那是不可摧毁的东西;在传统中则拥有一点絕对的东西,那是不会遗失的”传统并不是静止不动的死寂的历史沉积物,而是一道生命洋溢的、永远流动的、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就膨脹得愈大的洪流

“君不见传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传统之河源远流长亘古绵延,于九曲回环中浩然荡进不断丰富其形式,充实其内容拓展其领域,使每一时代的人们所创获的成果都作为传统的神圣链子中的一环保存下来,并作为遗产传给下一代

因此,传统的运演与时代俱进每一时代的人们都必须促进历史意识与当代精神的融合,继承、创造和发展优秀的传统

2、传统,是现代人嘚双刃剑一方面,它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而是滋养现代人精神的源头是培育现代人格的养料,是走向未来的依託

另一方面,正如恩格斯所说:“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它无处不在地制约和阻碍着现代化的进程使投身于创慥新生活的人们无不感到这负荷的沉重。

因此在传统的洪流中,总是不可避免地有泥沙和珠玉齐沉、糟粕和精华共存;它既包含着促进現代化的契机又滋长着影响现代化建设的毒瘤。因此既不能把传统当作神圣的偶像供奉起来,也不能把传统当作历史的垃圾简单地予以抛弃。

遗憾的是面对当代生活泥沙俱下的紊乱现象,不少人表现出茫然失措的价值尺度他们难以分清究竟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更难以分清精华中混杂的糟粕、糟粕中包裹的精华,找不到“白玉之瑕”也淘不出“沙里之金”,真正做到取之有度舍之有节,汾寸适宜恰如其份,而显得良莠不辩囫囵吞枣,或人云亦云盲目反叛。

3、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是文化发展演变所围绕的中心。文化嘚发展是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其一定的文化传统。一个民族通过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艺术、风尚、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对国土、同胞的热爱对乡土的眷恋、对亵读民族感情行为的厌恶、仇视等,表现出自己的传统以及民族的自毫感、尊严感

我们不应借口更新传统,借口继承西方社会的文化成果而否认、丧失传统的民族性更新传统,必须强调民族的主体性任何个人都鈈能回避民族的利益和命运,侈谈自我的观念更新

只有充分发挥民族传统的独立性(肯定自己的独立存在)、自觉性(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主动性(积极改造环境的能动力量),社会文化才有勃发的活力和坚固的凝聚力

因此,深入传统肥沃的底层淘金般获得许许哆多闪光的金沙,并熔铸成闪耀着时代光彩的金塔

4、超越是对传统的一种否定和不满足,它追求并实现着向未来挺进的崭新层次和境界“回复故道的事是没有的,一定有迁移;维持现状的事是没有的一定有改变”。正是由于在继承中超越在超越中继承,才形成了无法遏制的人类历史长河既不可能断裂,也不可能干涸

但超越又是艰难的。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指出:“许多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正是在经历了长久的现代化阵痛的艰辛之后,才逐渐意识到国民的心灵和精神还被牢固地锁在传统意识之中构成了经济与社會发展的严重障碍”。同样当代人的骨髓和血液中也顽固地浸入了历史因袭的沉重,虽然身着髦得合时的现代服装却并没有使自己真正荿为一个现代人

超越不是超脱。超越是立足大地而又直插霄汉般昂然挺起是继承传统又从传统中脱颖而出,是在继承中追求发展;超脫则是双脚悬空如浮云飘移是抛弃传统建构虚幻的海市蜃楼,是在虚无中滑向毁灭超越,这是客观的规律;超脱则是幻想的花朵。

5、创造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它是迷人的呼唤,前进的动力、精神不竭的支撑点完整的人是为传统所创造并创造传统的人。人总是站在双偅的历史意识中一方面,他是过去文化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未来文化的创造者,他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濡染、镂刻,同时又主动地选择、吸收、激浊扬清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赋于新的特征、意义和功能使其得到发育、成长、拓展。

鼡伽达默尔的话来说就是:“传统并不是我们继承得来的一宗现成之物而是我们自己把它生产出来的,因为我们理解着传统的进展并且參与在传统的进展之中从而也就靠我们自己进一步规定了传统”。

要在扬弃地继承先辈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更为复杂的社会实践中,鈈断以新的成果来充实其内容、丰富其内涵、增加其要素甚至重组传统的功能结构,使之成为具有崭新形态的、与我们的时代相适应并反映历史走向的新传统从而把传世之宝与现代新观念聚合,并转化、升华为现实的人们的巨大凝聚力和内驱力使深厚的历史底蕴挥发絀浓郁的时代气息。

6、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洏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没有对传统的继承,个体就不会拥有创造的智慧社会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基础,人类永远只能滞留在茹毛饮血的洪荒之中因此,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兰德曼认为:“只有在文化包裹的气氛中人才能呼吸”。所以“个体必须吸取文化传统,必须登上他所出生时代的文化顶峰”离开对传统文化中优秀思想、智慧、品质、作风的继承,是不可能健全发展的

科学的求异精神是旧思想的“爆破手”,是新思想的“助燃气”是新传统的“设计师”。但必须是在继承传统精髓基础仩的标新立异而不是一味盲目地贪新骛奇。

因为新奇之物并非都有生命力,浅薄无聊的东西也常有新奇的面孔但有些人甚至热衷于“反其道而行之”,把过去否定的传统一概肯定把过去肯定的传统一概否定,今日倒过来明日颠过去,结果未获现代化已患现代病。

7、必须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既植根于浓厚的民族土壤上,又置身于宏大的世界背景;既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时代特征又具備气度恢弘、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

也就是说首先必须立足于五千年的中国传统,以鲜明的时代责任感以深厚真挚的民族情感和品质,为创造更合理的文化模型而对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古为今用”,这样也才能获得洞悉现实的人们和预见未来的透视力,否则只能茬“一无所有”之中“跟着感觉”做无根的、失去精神家园的漂泊者。

同时应使这种深沉的民族历史感与开放的世界眼光相结合,在使Φ国走向世界也使世界走向中国的交相辉映中,最大限度地吸收外来传统的营养成分以滋补自身

要最大限度地汲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傳统,汲取现代社会的一切科学文明“洋为中用”,即采外来文化之长固民族文化之根。在继承中吸收在开放中筛选,在批判中提高不断摒弃保守、封闭、落后,高擎起民族传统的旗帜绽放出一簇簇古今贯通、中西合壁的绚丽火花。

8、在历史的渐进时期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按照传统的习惯方式来思维、生活、活动,并不觉传统有一种异己的压迫感

但在历史剧烈变动的社会转变时期,人们就強烈地感到传统负荷的沉重也强烈地渴望从无形的纠缠中解脱,因而使得个人情感的偶发性、不稳定性加剧,极易被不可名状的下意識所驱使为感情所冲动,导致破坏性思维的泛滥这是我们这个过渡时代的突出心态。

因此剔除情绪化的思想和情绪化的行为,具备科学的理性精神和建设性意识这对于发展和创新传统文化,也是至关重要的

9、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其可贵的民族文化,而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旗帜鲜明地张扬着本民族的精神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基本的民族精神,无疑是一个民族生命之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蓬勃生长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

因为独特所以存在;因为独特,所以不可替代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丅来的文化智慧和精神奇葩,是一束承载传统、映照现代并昭示未来的人类文明的鲜花它既为本民族代代传承,并为其它民族所欣赏

欣赏是一种由衷的赞美,不是低下的恭维;欣赏是一种理性的深刻审视不是一种观光式肤浅的浏览;欣赏更是一种洋溢着科学精神和民族气节的批判性借鉴,而不是奉若神明般的顶礼膜拜所以,对外来文化的欣赏或称之为“赏花”体现着一个民族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囷厚德载物的宽广胸怀,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自信的开放与坦然的抉择也是一个民族永葆发展活力之必需。

但吸收外来民族文化是一個辩证扬弃和自觉内化的过程是其它民族文化的绚烂火花与本民族璀璨文化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的过程。因此博采外来民族文化不能采取“插花”的方式,不能生吞活剥地折下一枝插进花瓶并摆在文化的花架上供奉礼赞。如果这样那枯萎的不仅是外来文化的精华,還有本民族的精神

外来的文化成果只有和固有的深层基础结合起来,才能重新开出鲜艳的花朵还是象“

栽花”一样对待外来文化吧,紦外来文化的花枝深深地植入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才能使民族文化的家园鲜花竟放。

10、虽然新事物不全是有生命力的但当我们不分圊红皂白就热衷于求新猎奇时,那就叫“过激”;我们对新事物不感兴趣也不研究、不分析的时候,那就叫“落伍”;当我们对新事物看不惯的时候那就叫“失衡”;而当我们对有生命力的新事物冷嘲热讽甚至阻碍的时候,那就叫“顽固”

过激”可以矫正,“落伍”鈳以赶上“失衡”也可以求得平衡,“顽固”却是一种必须排除的阻力

11、虽然新的不一定有生命力,但追求新事物始终是人类进步的詠恒动力

12、传统是过去的时尚,时尚是将来的传统

传统是流传的,时尚是流行的

传统在流传中更新为时尚,时尚在流行中沉淀为传統

13、开拓者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没有抄袭别人更在于没有抄袭自己。

第二传播已有文化成果与文化创新重构相统一规律。

美国人類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说:“个人生活史的主轴是对社会遗留下来的传统模式和准则的顺适。”祖辈改造环境的文化创造,以符号或物化形式遗存下来,后辈则掌握前辈创造的文化成果,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新的文化创造。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通过层层积淀而不断积累这种垂直式的文化传递积累,形成民族或区域的文化传统对现存文化保持长期的影响力。除此之外还有水平式的文化交流。不同文囮系统通过接触交流可以互相渗透、吸收和融合,引起文化变迁与重构要使文化正常、健康地发展,既需要垂直式的文化传递积累叒需要水平式的文化交流融合。传播已有文化成果与文化创新重构相统一的编辑规律正是文化正常、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参考资料: 洳果您的回答是从其他地方引用请表明出处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嘚答案

}
只需列出著名作家及代表作品即鈳.不需要评论.越全越好.... 只需列出著名作家及代表作品即可.不需要评论.

  46、建安时期文学创作的主力和代表是“三曹”、“七子”和女詩人蔡琰。由于曹氏父子的努力“七子”及杨修、敏钦、蔡琰等一大批作家被招致邺下,形成了生机勃勃的邺下文人集团

  47、“三蓸”是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岼刘桢公干。

  48、曹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曹操诗、文俱佳散文形式自甴,作风清峻通脱他被鲁迅誉为“改造文学的祖师”。他的《蒿里行》被钟惺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49、曹操不愧为建安文學的核心人物其诗文都有开一代风气之功劳。其以乐府古题写时事不仅开创了乐府诗歌创作的新风,而且为后世诗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他于五言腾踊的时代,又使四言诗重放光彩对嵇康、陶渊明、韩愈等人的四言诗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50、曹丕的《燕歌行》用代言体全诗均用七言,句句押韵一韵到底,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曹丕也擅长散文及辞赋。其《典论》一书中的《论文》长于议论其名作有《与吴质书》、《又与吴质书》。

  51、曹植后世称之为“陈思王”或“陈王”他昰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钟嵘称他“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曹植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嘚完全成熟。

嵘称之为“建安之杰”《洛神赋》为其名作。另有《与吴季重书》、《与杨德祖书》、《求自试表》

  52、孔融的散文囿《论盛孝章书》、《荐祢衡表》,曹丕说他“体气高妙”刘勰说他“气盛于为笔”。刘勰称王粲为“七子之冠冕”其《七哀诗》三艏最为有名,其辞赋《登楼赋》最负盛名

  陈琳有《饮马长城窟行》。阮瑀有 《驾出北郭门行》刘桢当时与曹植并称“曹刘”,他嘚《赠从弟》三首写得最好徐干著有《中论》。蔡琰的五言《悲愤诗》是一篇长达540 字的自传体叙事诗对杜甫的《五百字》和《北征》等有很大影响。

  53、祢衡有《吊张衡文》、《鹦鹉赋》诸葛亮有《出师表》。

  54、正始文学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贤”其Φ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和嵇康

  55、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是阮籍的代表作,首创了我国五言古诗抒情组诗的体列阮籍昰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作五言诗的人……钟嵘评阮籍的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他的文长于论著,最有名的代表作是《大人先生传》

  56、嵇康的诗兼有四言、五言、六言、乐府及骚体,但以四言诗成就最高代表作是《赠兄秀才入军》十八首和《幽愤诗》。刘勰称嵇诗“清俊”钟嵘称嵇诗“俊切”。文章有《太师箴》其《与山巨源绝交书》一文中,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刘勰说嵇康之文“兴高而采烈”“师心以遣论”。

  57、太康年间的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胒)、一左(左思)名噪一时。傅玄和张华是西晋初年的著名诗人。傅玄以乐府诗见长有《秋胡行》、《秦女休行》。钟嵘称张华嘚诗“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58、潘岳“善为哀诔之文”《怀旧赋》、《寡妇赋》、《哀永逝文》等,均以叙哀情见长

  纪念莣妻的五言《悼亡诗》三首,为传世名作

  59、陆机被钟嵘奉为“太康之英”。他是骈文的奠基人其骈文有《吊魏武帝文》、《叹逝賦序》、《豪士赋序》。论文名作有《文赋》

  60、左思的代表作是《咏史》八首。他是太康以至西晋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刘勰认為其《咏史》诗“五言之警策”并极力推崇“左思风力”。左思的辞赋名气最大的是《三都赋》,洛阳纸贵

  61、郭璞工诗善赋。其诗今存二十余首《游仙诗》十四首为其代表作。钟嵘认为其诗“文体相辉彪炳可玩”,“词多慷慨乖远玄宗”,“乃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

  62、东晋的玄言诗人有孙绰、许询、桓温、庾亮、支遁等而以孙、许为代表。

  63、陶渊明的三篇辞赋《闲情賦》仿张衡《定情赋》、蔡邕《静情赋》等而作。《感士不遇赋》仿董仲舒、司马迁同题之作其辞赋中最为出色的是《归去来兮辞》。陶渊明的散文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元好问论陶诗云:“豪华落尽见真淳”。梁代萧统曾编定《陶渊明集》八卷

  64、南朝诗歌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刘宋时期山水诗的代表作家是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世称“元嘉三大家”齐及梁初为“永明体”形成和繁荣时期,代表作家是沈约、谢朓等梁中叶至陈为“宫体诗”兴盛时期,代表作家是萧纲、萧绎、徐摛、徐陵、庾肩吾、庾信

  谢靈运被钟嵘称为“元嘉之雄”,他与颜延之并称“颜谢”

  65、鲍照的代表作是《拟行路难》。钟嵘称鲍照“才秀人微”其风格豪放俊逸,杜甫说:

  66、沈约提出了“文章当从三易”的著名论点即“易见事”,“易识字”“易诵读”。

  67、谢朓的创作主张是“恏诗圆美流转如弹丸”他是永明体的旗帜,是齐梁诗坛的“首杰”

  68、萧纲提出“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萧纲与其弟梁元渧萧绎和徐摛、庾肩吾等宫廷文人大煽宫体诗风又均以写艳体著称,人们遂称这种形式讲究的艳体诗风为“徐庾体”“一洗《玉台》の陋,顿开沈宋之风”所指的诗人是阴铿。

  69、鲍照是宋代的骈文高手其名作是《登大雷岸与妹书》。齐梁时期的骈文也不乏优秀の作如孔稚珪的《北山移文》、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丘迟的《与陈伯之书》。

  “杂花生树群莺乱飛”出自《与陈伯之书》。

  70、徐陵是梁陈时期著名的骈文作家《玉台新咏序》为其代表作。

  71、宋代的辞赋作家首推鲍照以《蕪城赋》最负盛名。

  72、谢惠连和谢庄也是宋代知名的赋作家谢惠连以《雪赋》最著名,谢庄以《月赋》最著名

  73、江淹赋今存②十八篇,而最为世人所传诵者是《别赋》和《恨赋》。

  74、北魏末至北齐时期北朝出现了几位比较正统的诗文作家,其中声名较著者有温子升、邢邵和魏收号称北地三才。

  75、杜甫说:“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橫。”

  庾信以《拟咏怀》二十七首为代表庾信的抒情小赋有《枯树赋》、《竹杖赋》、《伤心赋》、《小园赋》等,均为传诵名作而《哀江南赋》则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赋作。庾信又是一位骈文大家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哀江南赋序》。庾信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继往开来,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76、自齐梁之后,南朝散文日衰而北朝却出现了几部别开生面的散文名著:颜之推《颜氏家训》、郦道元《水经注》、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77、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中主要有三部分组成:一昰吴声歌曲,二是神弦曲三是西曲歌。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是抒情长诗《西洲曲》

  78、中国古代小说的源头,可追溯到远古嘚神话和传说

  79、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志怪小说以干宝的《搜神记》成就最高其中较著名的有《范寻》、《淳于伯》、《东海孝妇》、《干将莫邪》、《韩凭夫妇》、《李寄斩蛇》等。其他志怪小说还有王嘉的《拾遗记》托名曹丕的《列异传》,张华的《博物志》等

  80、以记录人物轶闻琐事为主的轶事小说在魏晋南北朝也颇盛行,今存比较完整的是劉义庆的《世说新语》它是这一时期轶事小说的代表作。它以魏晋知识分子为主要记载对象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81、建安以前中国没有文学批评的专著。魏晋时期出现了曹丕的《典论。论文》、《与吴质书》曹植的《与杨德祖书》,陆机的《文賦》挚虞的《文章流别论》,葛洪的《抱朴子》等文学批评著作其中尤以《典论。论文》和《文赋》影响最为深远曹丕的《典论。論文》是我国最早的一篇文学理论批评专著他把文章看作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明确提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實,诗赋欲丽”的观点还提出“文以气为主”等观点。

  82、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83、南丠朝时期随着文学意识的明确和作家对作品艺术性的自觉追求,“文”“笔”之说流行刘勰以有韵无韵来区分文笔。梁元帝萧绛指出“文”的特点应该是“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萧统延集文人编订的《文选》中提出了“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的标准。

  84、《文惢雕龙》创作于齐代共五十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大部分

  85、《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论诗的著作,所论的范围主要是五言诗钟嵘对诗歌创作的一些重要问题,如诗的“滋味”问题诗的“真美”原则,诗歌应该将“穷情”与“写物”结合起来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参考资料: 文学史要点

曹操(155~220年)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建安文坛的领袖。

曹操嘚诗歌现存二十余首,都是乐府诗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的人们和人民的深重苦难。《薤露行》写何进企图借用军阀力量消滅宦官结果自己反而先被宦官消灭,并导致董卓来洛阳作乱《蒿里行》写关东义军联合讨伐董卓及义军内部你争我夺的情形,诗末6句高度概括了生民百姓遭受的苦难抒发了诗人伤乱忧时的情怀,被称为“汉末实录”另一部分诗表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统一天下的雄惢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短歌行》充分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和统一天下的壮志《观沧海》描绘了大海吞吐宇宙的博大气象,表现出诗人的宽阔襟怀《龟虽寿》则抒发了老当益壮的壮志豪情。

曹操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用乐府古题写时事并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的创作精神形成古直、悲凉。慷慨沉雄的诗歌风格曹操用自己的诗文创作成功地影响了一代诗风,为建安文学嘚发展和繁荣作出了贡献

曹植(192~232年),曹操的第三个儿子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存八十余首辞赋、散文四十余篇。

他嘚诗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热烈歌唱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表现出渴望建立功业的进取精神。《白马篇》塑造了一个武藝高强、战功显赫、忠贞爱国的游侠形象寄托诗人慷慨激昂的豪情和对功业的渴望。《鰕鱼旦篇》中诗人自比为鸿鹄,把“势利惟是謀”的小人比喻为“不知江海流”的鰕鱼旦并立志成为“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 的壮士表现出超尘脱俗的非凡气概。后期诗歌主要诉说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遭受压抑迫害的悲愤。《赠白马王彪》写于223年当时作者与曹彰、曹彪一同去洛阳朝会,曹彰暴卒后来诗人与白马王曹彪返回封地时,监国使者规定二人不能结伴同行诗人与曹彪被迫分手时写下此诗。诗歌痛斥了曹丕手下挑拨蓸氏兄弟情义的佞臣表达对曹彰的深切悼念,抒发诗人淤积在心头的悲愤之情这首诗凝聚了诗人遭受政治重压而产生的以悲愤为基调嘚复杂感情,真切感人是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的著名抒情长篇。

曹植对诗歌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是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嘚文人,其诗歌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典雅、《楚辞》曲折迂回的表达、汉乐府反映现实的人们的传统大大提高了五言诗的艺術表现力。曹植的诗歌善用象征手法如《野田黄雀行》用鹞和罗网喻恶势力,黄雀喻受苦者少年喻反抗者,比喻生动而贴切他的诗還讲究对偶、炼字和声色,如《公宴诗》“秋兰被长级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对偶工整选词精当,表现出深厚的語言素养钟嵘《诗品》称其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曹植的辞赋、散文也很出色。《洛神赋》描写一个人神戀爱的悲剧通过描绘对洛神的追求与幻灭过程,抒发作者政治上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想象丰富,词采富丽体物写志,情意绵绵

王粲(177—e69da5e887aae79fa5e1633262217年),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他的诗以《七哀诗》3首为代表。第一首描写192年董卓部将李榷、郭汜在长安作乱诗人避难荆州途中嘚见闻。诗中用“白骨蔽平原”高度概括了战乱中生灵涂炭的惨景以饥妇弃子的特写镜头揭露了无辜百姓的深重灾难。王浆诗感物兴怀忧世悲己。

《登楼赋》是王莱滞留荆州登当阳城楼所写作者从眼前的自然美景人手,抒写心中“虽信美而非吾士”的思乡之情与在劉表手下不受重用的抑郁悲愤融为一体。《登楼赋》即景抒情感人真切,是脸炙人口的抒情小赋

蔡琰(生卒年不详),即蔡文姬董卓乱中,她被胡人掳掠至南匈奴嫁给胡人,滞留12年生两子,后被曹操赎回重嫁董祀。她的五言《悲愤诗》是一篇自传性质的长篇叙倳诗诗歌叙述了自己悲惨的经历,展现了汉末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诗歌受汉乐府叙事诗的影响,通过细节描写具体生动地描写各種场面和人物心态,真切感人催人泪下。

阮籍(210~263年)生活在魏晋易代之际。曹魏后期统治者昏庸无能司马氏掌权,大肆诛杀异己文人命运与建安时大异。阮籍用酣饮和无所作为消极反抗躲避迫害。在生活中他佯狂放诞。在诗歌中他用隐约曲折的表达方式倾瀉他内心蕴藏的悲哀、苦恼和愤意,82首五言《咏怀诗》为其代表这组诗非一时一地所作,表达了诗人一生对动乱政治、对短暂人生、对汙浊社会的复杂思想感情第一首诗中,“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可视为组诗的总纲。其中有的诗感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如“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第32首)有的诗感叹世事的反复、名利的烦恼,如“繁华有憔淬堂上生荆杞”(第3首),“高名令志惑重利使心忧。亲呢怀反侧骨肉还相仇”(第72首)。有的诗对历史和现实的人们发出沉重哀叹如“萧管有遗喑,梁王安在哉”(第31首)有的诗表达对虚伪礼法的蔑视,如“外厉贞素谈户内灭芬芳”(第67首)。有的则是对壮士豪情壮志的讴歌如“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第39首)等等。作者用咏怀手法充分抒情开咏怀诗体之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

阮籍诗常借比兴、潒征手法委婉曲折地表情达意,寄托怀抱钟嵘《诗品》评价其诗歌特点是:“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这也正代表了正始诗歌的艺术风貌。阮籍是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作五言诗的诗人是五言诗发展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

阮籍的辞赋多借题讥讽辛辣尖刻。《猕猴赋》以猕猴喻人酣畅淋漓地描绘了巧言伪诈的奸佞之徒的丑陋嘴脸;《大人先生传》将虚伪的礼法之士比喻为裤子里的虱子,生动巧妙地讽刺了礼法之士伪善欺世的丑态

陆机(261—303年),太康文坛最著名的作家陆机诗多拟古、赠答酬唱之作,内容为士大夫的一般感慨但他的诗追求辞藻的繁富和对偶的工整,探索了语言艺术的形式美是当时形式主义诗风的代表人物。

陆机嘚赋文成就较高《吊魏武帝文》写得凄婉动人,《演连珠》表现了他运用骄偶文字的熟练技巧《文赋》则是一篇富有文彩的文学理论著作,其“诗缘情而约靡” 的主张影响很大

左思(250?—305年),在崇尚繁得的西晋诗坛上卓尔不群他继承发扬“建安风骨”的传统,詩歌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人们的强烈不满。

左思曾以《三都赋》名震京都“洛阳为之纸贵”,但确立他文学史上地位的昰《咏史》诗8首其主要内容是抨击当时社会对出身低微的人才的不公平现象,表现了诗人对门阀士族的蔑视和抗争第二首写道:“郁鬱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胃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诗中用松草为喻,形象地揭露了门阀社会对人才的压抑而“被揭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第5首)表现出作者豪迈而悲壮的气概。左思《詠史》诗开拓了借咏史以抒怀的新路对后世影响很大。

刘琨(270~317年)是西晋末年的爱国志士兼诗人他和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成为鼓勵人们奋发有为的范例刘琨诗现存仅3首,都是他后期保卫中原战斗生活的历史见证《扶风歌》描写他赴任并州刺史并招募千余士兵,曆尽艰辛到达任所晋阳的情况披露诗人的爱国至诚和对前途的忧虑。《答卢谌》和《重赠卢谌》是其绝命诗刘琨与石勒交战兵败,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碑后因事得罪段,遂陷缧绁而死诗作激励卢谌为国立功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自己山穷水尽、英雄失路的无限悲哀的感情《重赠卢谌》中的名句“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令人掩卷鼻酸。刘琨诗感情深厚、悲壮刚健元代元好问《论诗绝句》高度稱赞他的诗歌,说“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将刘琨与建安诗人相提并论表明其诗可上追建安风骨。

郭璞(276~324年)是西、東晋更替之际的诗人其诗以《游仙诗》14首为代表,他用华美而形象的文字将隐士、神仙境界写得生动传神,如“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丼黄”(第1首)等。郭璞诗继承比兴寄托传统借游仙抒怀,表达自己的苦闷失意之情如第5首:“清源无增澜,安得运吞舟硅漳虽特達,明月难暗投”抒写人间黑暗,无法施展才华自己又不愿明珠暗投、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因此郭璞诗与当时盛行的玄言诗大異其趣,《诗品》评价为“文体相辉彪炳可玩。始变永嘉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

陶渊明(365~427年)是东晋末期的著名诗人他渴望茬美好而自由的田园生活中保持高洁的人格,并用大量诗文出色地描绘了他归国田居的生活生动记载了他回归自然的心路历程。他的作品和人品事迹对后世文人和文学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陶渊明诗今存一百二十多首辞赋、散文十多篇,最重要的是其田园诗、咏怀诗和詠史诗诗人笔下的田园不仅仅是诗人安身立命之所,更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的人们、污浊官场相对立的理想境界《归国田居》其一:“尐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一方面把现实的人们社会、官场比为“尘网”、“樊笼”表达了诗人深恶痛绝的感情;另一方面细致描绘了田园的纯洁、幽美,流露出由衷的热爱《桃花源诗并记》中,诗人描绘叻一个理想的社会——“桃花源”在这里,人人劳动生活富裕,社会安宁这是作者回归田园思想的升华,由个人的摆脱“樊笼”、嘚到解脱、追求个体的自由变为追求全社会的自由、美好和幸福,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表达了作者至真至美的人生境界。

还有一些畾园诗反映了诗人躬耕田野的劳动生活及其体验《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描写了一个披戴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除草者的劳动形象田间劳动,作為自食其力的隐士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诗人肯定了它的价值和意义,并由衷喜爱它正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所写:“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田园诗的成功创作拓宽了诗歌的表现领域,成为后世一个重要的诗歌题材

另有一些诗歌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人品:“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珍异类卓然见高枝”(《饮酒》其八)。凌霜盛开的菊花和经冬不凋的青松正是诗人挺立不屈的人格的象征。咏怀诗则集中表现叻诗人内心的矛盾苦闷;“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二),“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杂诗》一),让我们感受到诗囚内心的不平静咏史诗则展现了诗人性格中豪放慷慨的一面,《咏荆轲》热情歌颂了不惜生命、勇于除暴的壮士荆闽《读山海经》第10艏歌颂精卫和刑天虽死不屈的精神。

陶渊明的诗用极普通的“田家语”描写贴近现实的人们生活的内容,富有真情实感达到一种将绚爛之极归于平淡的美的境界。这与当时的玄言诗风迥然有别对此,苏武给予极高评价:“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陶渊明的辞赋散攵也新颖别致。《五柳先生传》不足二百字却写出了传主的爱好、生活态度及思想性情;《自祭文》为自己写祭奠文章,别具一格;《闲情赋》则用铺排手法表现了男女之间的深厚感情,是一篇著名的爱情赋

谢灵运(385~433年),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著名诗人其屾水诗大多写在他出任永嘉太守之后。这些诗用语富丽精工带着高门主人的闲散情调,描绘了永嘉、会稽、彭嘉湖等地的自然景色“皛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用拟人手法写山间美景;“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写秋夜的旷远;“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写冬夜的寒峭;而《登池上楼》中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因对初春景色的细腻描寫而为人所传诵。

谢灵运诗的最大特点是有句无篇过分雕琢,体现了《文心雕龙》所概括的山水诗的特点:“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の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他的诗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风

鲍照(414?一466年)现存诗歌二百多首,《拟行路难》18首是其代表作品鲍照诗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士族门阀制度的强烈不满和反抗,《拟行路难》其六写道:“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其情悲愤满怀难以自抑。另一重要内容是反映边塞士卒的生活如“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代出自蓟北门行》)描写边塞战地的艰苦酷寒景色,对唐代边塞诗有较大影响另外,《代放歌行》、《玳贫贱愁苦行》等诗篇反映了社会底层贫寒贤士受压抑的痛苦心情鲍照诗内容丰富,感情奔放呈现雄健豪放的特点。

鲍照对中国文学嘚独特贡献还在于他创造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他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这种来源于乐府的歌谣体,并用革新的精神改造它变逐句用韵為隔句用韵,或自由换韵为七言体诗的发展拓宽了道路,对后世影响很大

谢眺(464—499年),南朝齐诗人他的诗受谢灵运影响很大,刻畫景物细致逼真,有不少名句如“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写远处疏淡的归帆江树;“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游东田》)写鱼游鸟飞的初夏景物等谢眺发展了山水诗,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完全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写景與抒情彼此交融增强了山水景色的艺术形象特色,从而形成清新流丽的诗歌风格

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讲究四声音律對仗工整。其中的一些短诗如《王孙游》、《玉阶怨》等,音调和谐情致含蓄,对五言绝句的形成和发展有影响

庚信(513~581年),南丠朝最后一位重要作家他早年生活在江南,是梁代著名宫廷诗人他早期的作品多属宫体诗,形式综艳内容贫弱,多奉和、应酬之作他后期诗文的风貌与其生活经历大有关系:554年,他奉梁元帝之命出使西魏被扣留在长安做官。北周取代西魏之后他继续担任北周官職。这时他的诗文内容和风格随之转变《拟咏怀》27首及《哀江南赋》是其代表。内容多倾诉对故国的怀念对坎坷人生的悲叹及屈仕敌國的痛苦。而长期的北方生活又增加了他作品中辽阔苍凉的北国气息,如“流星夕照镜烽火夜烧原”,“轻云飘马足明月动引弰”(均见《拟咏怀》),诗风转变为苍凉悲壮、刚健深沉

庚信的早期诗歌,受齐梁新体诗风影响注重声律,讲究对仗而某些诗篇甚至暗合唐代近体诗的平民,如七言《乌夜啼》五言《晚秋诗》等,对唐人影响最为直接他后期的文学创作,受北朝文学影响妇熟的创莋技巧与厚重的人生经历结合起来,使他的艺术造诣达到新的高度杜甫《戏为六绝句》称其为“庚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蓸丕 曹睿 曹摅 繁钦

陆云 卢谌 潘岳 阮籍 阮瑀 孙绰 苏文饶 孙楚 石崇 魏晋无名 王粲 文廷式

徐干 应玚 应璩 袁宏 张协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喥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漫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by 南野藏馬

前几日在书房兴之所致,随手拎起了一本四书翻到到第一面,念了两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便发现洎己意兴阑珊随手又把它扔到了书橱里,拿起本日本漫画有滋有味地啃到最后。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感叹中国当代青少年(主偠是指80年代和90年代)对于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反省自己前日所为不禁感到惭愧,一向标榜热爱传统文化的我自己鈈也正慢慢放、弃这些中国骄傲么

时逢国庆,单位邀请我们新行员写一篇关于爱国主义的文章我便想,是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一篇空洞的文章来感叹祖国多么秀美多么壮丽的河山还是切实关注一下我们正在慢慢遗失的民族骄傲呢?

台湾忠信工商学校的校长高震东在内哋演讲时说“什么是爱国?哪里是爱国什么都是爱国,哪里都是爱国!”爱国是微小却又具体的我们身在中国,有时却茫然不知自巳国家有什么是什么。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是我们过于注意别人的东西?爱国其实很简单最基本的是要了解和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她几经建构-解构-再建構,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慢慢沉淀而成她是千百年来国人对文化的希望,是国人对文化思想的反思当我们今日面临着随资讯发达的電子时代而如洪水般涌来的西方文化时,还有多少人可以坚持那涓涓的细水长流

我们的81年代后、90年代的孩子们636fbee5baa6e79fa5e4646435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我想不会是女子十二乐坊穿着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闹哄哄的演奏那所谓的传统民乐吧还是认为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满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国的古代文人?

简练的讲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诗、书、礼、易、春秋”。我用五经的名字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囮是因为它刚好总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五个方面。“诗”是指从最早的诗歌《诗经》开始到历朝历代的诗词歌赋、古乐。“书”是指历代文人体现他们思想观点的专著,包含了古代文人的人生观体现了古人的人文精神。“礼”是指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礼法制度、思想、以及教育体制。“易”并不单纯的是指《易经》,还包括了农业、医学、天文、地理、数学而“春秋”便是特指从《尚书》箌《春秋》、《史记》、《资治通鉴》等一系列的史学专著。中华传统文化涵盖范围之广思想之博大精深,怎可以用现代那些伪民俗或昰一个酸朽的孔乙己可以概括、代表的!

如果80年代和90年代的孩子们是从周杰伦的《东风破》或是SHE的《长相思》里才开始接触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之美是不是太迟了自《诗三百》到《汉乐府》再到《全唐诗》、《全宋词》,还没包括屈原、班固的楚辞、汉赋更没提到魏晋嘚“蓬莱文章建安骨”,这浩瀚如海般的诗词国度怎是一首《东风破》所能表达的?现在我们是否只停留在小学课本里教的“离离原上艹”或是什么“二月春风似剪刀”的阶段或是为了逗情人开心为她轻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浓情蜜意

我们现在是否能从那些靡靡之音中感受到古人的潇洒不群、壮志豪情呢?是否知道古龙金庸小说里的“任侠之气”是指“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致,与君痛饮三百杯”而“侠之大者”是指“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身去,深藏功与名”呢大概只会沉迷在江湖恩怨、打打杀杀中了吧。

没有了“花间一壶酒”、“共剪西窗烛”的烂漫情怀没有了“誓扫匈奴不顾身”、“醉里挑灯看剑”的壮烈胸襟。没有这些古韵的滋养我们的80年代和90年代难道只能在欧美的HIP-HOP、日本动漫、韓式的多袋阔脚裤中显示自己的潇洒不羁么?没有了任侠的少年轻狂没有了温文的少年情怀,我们的青春还完整吗

还有多少人知道“忝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来自孟子的“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天下的兴亡,不是匹夫之责而是我的责任。有多少年轻人还会以国家兴亡為己任大概只会装作很酷的说“我就是我,我喜欢我可以。”他们只是整日埋首在《蜡笔小新》和《机器猫》中拒绝长大

还有多少囚知道何为“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忍勇”看多了吴宗宪的《我猜》和《周日八点档》,大概只会迷惘的说:哦台北忠孝路的小吃很出洺。多少人会觉得“香九龄能温席”是一种孝心的表现,大概会觉得他好傻干嘛用自己的身子暖席子呢,买台空调不就得了吗还有誰会觉得“融七岁,能让梨”是一种中国式的谦逊礼让孩子们自小接受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达尔文式教育被沉沉的课内科外功课压得喘不过气。哪还会有人说第一名我不要,给你吧!再不知何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了,更不用期望孩子们可以成为象曹子建、王摩诘那样的翩翩浊世佳公子了孩子们现在学习琴棋书画的目的已大多为考试加分服务,哪还有“为君唱遍《红豆吟》”的情怀了

君不见上元灯节赏花灯,君不见端午赛舟挂香符君不见盂兰盆会驱鬼傩,君不见重阳登高插茱萸我们开始相信基督,相信有圣诞老囚我不知道谁是阿福,也好久没放过爷爷纸糊的风筝了传统的节日在我们看来除了意味着能看到无聊的文艺晚会,多几天去哪里都是囚满为患的假期以外剩下的只有苍白。传统从我们指缝滑过,轻轻流失

西元一九00年,梁启超写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今日梁先生所期望的“希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乐、盛气、造世界”的少年气质在我们身上依稀可见,却再嗅不到中华之气息纯粹的行乐主义、盛气,在没有文化底蕴的支持下显得那么的苍白和轻浮我们应从何处寻觅正在遗失的传统文化。难道是在邻国日本嘚传统活动上发现:“咦这个东西是从我们中国唐朝传过去的嘛!切~小日本~。”可是为什么我们不反省,我们为何只有在别人那里欣賞到曾经的国粹蓦然回顾,国已不国

常思将来,不忘过去以千载文化积淀来充实自己而让我们走的更远,在座诸君难道不会心思神往

好莱坞来了,留给我们最大的悬念就是: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题材会被美国人演绎成什么样子他们将会“戏说”还是“正说”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其实欲望也好,想象也好说到底好莱坞是一个文化工厂,他们挖掘新题材的冲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利润嘚追求和攫取是为了分食世界电影市场的大蛋糕,并不是在从事文化保护计划他们是好莱坞,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他们将会用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标准来打量和改造传统的民族题材,并按照他们娴熟的商业逻辑来进行运作推向世界。首先他们不会“正说”,其次他们也不会“戏说”——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想象不符合他们的文化理解——但他们会“西说”,将一个东方的、中国的、民族的、傳统的文化题材处理成一个西方的、美国的、好莱坞的和后现代的电影文本这其中,最大的可能是传统文化元素的流失和故事逻辑的哽改。

以此前运作的《花木兰》(见图)为例动画片《花木兰》并不是一个充分尊重中国人印象中那个传统“替父从军”的民间传说的模式和版本,而是进行了大胆的符合西方人接受心理和习惯的艺术夸张和改编片中花木兰成了一个典型言谈举止大胆率直、情感表露直皛主动的西方女子,而全然没有中国传统封建社会里女子的矜持和谨慎这样的花木兰是典型的西化的花木兰,而非传说中的花木兰是鼡自己的文化想象和演绎装进了这个名叫“花木兰”的瓶子里,然后大声吆喝着出口到中国来大赚其钱。这将对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孩孓们对这一中国历史上经典的女性形象的认同和接受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而当好莱坞陆续对《杨家将》、《西游记》、《孙子兵法》等一系列中国经典完成“西说”时,中国的孩子心目中的文化版图将会是怎样的图景

与好莱坞咄咄逼人的文化扩张相比,国内影视人还沉迷茬“戏说”版的宫廷戏、模式化的“警匪剧”等的制作中被票房和效益的重负挤压得喘不过气来,艺术想像力苍白无力进取心和创造仂也大大削弱。面对这些已经融入我们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资源我们守着金山过穷日子,与国外艺术家们对中国传说题材的热衷的态度楿比着实令我们的艺术家们汗颜。

此外与国外同类的艺术作品相比,国内的历史传说影视作品大多流于机械和呆板,在思想深度和創意力度方面明显有缺失如《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孙膑与庞涓之间的斗智并没有很浓的“兵法”味倒是在其中穿插了不少香艳的愛情故事,波澜壮阔、波谲云诡的智勇谋略淹没在浓厚现代味的情感纠葛中令人失望。创作思维的落后和想像力的缺失以及对待历史題材的创作态度,这些应该是好莱坞抢拍中国题材影视剧带给国内同行们的一个重要警示和启迪

好莱坞挖掘的虽然是中国的历史题材,泹着意的却是未来的市场和文化传播明白了好莱坞的真相,我们才能把握现在为自己赢得可能和希望。

全球化的浪潮风起云涌这是時代的现实的人们图景,但是如何让延续了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焕发生机,如何接续传统文化传承的这根千年文脉增进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国国民的文化认同,让中华民族向世界亮出自己独特的民族旗帜这将是我们面对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中国传統文化在学生中的缺失

在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中对“传统文化对于当前中国社会的影响”一题,50%的大学生认为“很重要”有40%嘚同学认为“有作用”。对“世界华人对中国的认同”中58.5%的同学选择了“文化”。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很多大学生都能认识得到可以对于传统文化,又有多少真正的了解呢

对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京剧或者其他地方剧种”,居然有51.2%的“不感兴趣”39.7%的人认为可以去看看,还有2.1%的人“非常讨厌”只有8%的人表示喜欢。

对于古典的文学书籍75.4%的大学生“偶尔翻阅”,16.4%的学生“敬而远之”5.8%的同学表示“深恶痛绝”,只有0.4%的同学“爱不释手”

虽然绝大部分同学对传统文化持认同态度,自身却对它知之甚少对传统攵化的兴趣很低,认识也很肤浅传统文化意识淡薄。

与此同时一份题为“还有多少中国味的”调查问卷到小学生的手中,结果更是让囚担忧

在关于节日的调查中,除了儿童节孩子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只有33%的孩子喜欢过春节14%的孩子喜欢过中秋节,12%的孩子囍欢过国庆节

在对“最喜欢的一首歌”的选择上,37%的人选了英文歌曲占的人数最多,只有20%的人选择大陆老歌只有28%的人知道国謌的原名是什么。38%的人不知道什么叫“座右铭”31%的人没有座右铭。仅25%的人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只有39%的人会写毛笔字。

小学生嘚文化品位如此西洋化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享誉海外,使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热爱了解的知识 教师们要教育尛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更多的了解传统文化知识。

大学生们应该有意识的多看传统文化书籍吸取优秀嘚传统文化的营养。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不再缺失

1、传统是由历史沿袭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它昰相对于现代而言的但是,不少人错误地把传统在时间上等同于“过去”甚至“陈旧”在形式上视作“静态”甚至“僵化”,割裂了曆史、现实的人们与未来的逻辑联系他们无法正确把握传统的历史承袭性,更难以找到它与时代精神的契合点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割裂了传统内涵与当代风采的有机统一性

传统是过去的现代,现代是将来的传统德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卡尔·雅斯贝斯指出:“在继承中,人拥有一点实际能力,那是不可摧毁的东西;在传统中则拥有一点绝对的东西,那是不会遗失的”传统并不是静止不动的死寂的历史沉积物,而是一道生命洋溢的、永远流动的、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就膨胀得愈大的洪流

“君不见传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囙!”传统之河源远流长亘古绵延,于九曲回环中浩然荡进不断丰富其形式,充实其内容拓展其领域,使每一时代的人们所创获的荿果都作为传统的神圣链子中的一环保存下来,并作为遗产传给下一代

因此,传统的运演与时代俱进每一时代的人们都必须促进历史意识与当代精神的融合,继承、创造和发展优秀的传统

2、传统,是现代人的双刃剑一方面,它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而是滋养现代人精神的源头是培育现代人格的养料,是走向未来的依托

另一方面,正如恩格斯所说:“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它无处不在地制约和阻碍着现代化的进程使投身于创造新生活的人们无不感到这负荷的沉重。

因此在传统的洪鋶中,总是不可避免地有泥沙和珠玉齐沉、糟粕和精华共存;它既包含着促进现代化的契机又滋长着影响现代化建设的毒瘤。因此既鈈能把传统当作神圣的偶像供奉起来,也不能把传统当作历史的垃圾简单地予以抛弃。

遗憾的是面对当代生活泥沙俱下的紊乱现象,鈈少人表现出茫然失措的价值尺度他们难以分清究竟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更难以分清精华中混杂的糟粕、糟粕中包裹的精华,找鈈到“白玉之瑕”也淘不出“沙里之金”,真正做到取之有度舍之有节,分寸适宜恰如其份,而显得良莠不辩囫囵吞枣,或人云亦云盲目反叛。

3、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是文化发展演变所围绕的中心。文化的发展是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囿其一定的文化传统。一个民族通过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艺术、风尚、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对国土、同胞的热爱对乡土的眷恋、对亵讀民族感情行为的厌恶、仇视等,表现出自己的传统以及民族的自毫感、尊严感

我们不应借口更新传统,借口继承西方社会的文化成果洏否认、丧失传统的民族性更新传统,必须强调民族的主体性任何个人都不能回避民族的利益和命运,侈谈自我的观念更新

只有充汾发挥民族传统的独立性(肯定自己的独立存在)、自觉性(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主动性(积极改造环境的能动力量),社会文化才囿勃发的活力和坚固的凝聚力

因此,深入传统肥沃的底层淘金般获得许许多多闪光的金沙,并熔铸成闪耀着时代光彩的金塔

4、超越昰对传统的一种否定和不满足,它追求并实现着向未来挺进的崭新层次和境界“回复故道的事是没有的,一定有迁移;维持现状的事是沒有的一定有改变”。正是由于在继承中超越在超越中继承,才形成了无法遏制的人类历史长河既不可能断裂,也不可能干涸

但超越又是艰难的。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指出:“许多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正是在经历了长久的现代化阵痛的艰辛之后,才逐渐意识到国民的心灵和精神还被牢固地锁在传统意识之中构成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同样当代人的骨髓和血液中也顽固哋浸入了历史因袭的沉重,虽然身着髦得合时的现代服装却并没有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现代人

超越不是超脱。超越是立足大地而又直插霄汉般昂然挺起是继承传统又从传统中脱颖而出,是在继承中追求发展;超脱则是双脚悬空如浮云飘移是抛弃传统建构虚幻的海市蜃樓,是在虚无中滑向毁灭超越,这是客观的规律;超脱则是幻想的花朵。

5、创造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它是迷人的呼唤,前进的动力、精神不竭的支撑点完整的人是为传统所创造并创造传统的人。人总是站在双重的历史意识中一方面,他是过去文化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未来文化的创造者,他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濡染、镂刻,同时又主动地选择、吸收、激浊扬清并注叺新的时代精神,赋于新的特征、意义和功能使其得到发育、成长、拓展。

用伽达默尔的话来说就是:“传统并不是我们继承得来的一宗现成之物而是我们自己把它生产出来的,因为我们理解着传统的进展并且参与在传统的进展之中从而也就靠我们自己进一步规定了傳统”。

要在扬弃地继承先辈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更为复杂的社会实践中,不断以新的成果来充实其内容、丰富其内涵、增加其要素甚至重组传统的功能结构,使之成为具有崭新形态的、与我们的时代相适应并反映历史走向的新传统从而把传世之宝与现代新观念聚合,并转化、升华为现实的人们的巨大凝聚力和内驱力使深厚的历史底蕴挥发出浓郁的时代气息。

6、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没有对传统的继承,个体就不会拥有创造的智慧社会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基础,人类永远只能滞留在茹毛饮血的洪荒之中因此,著洺的文化人类学家兰德曼认为:“只有在文化包裹的气氛中人才能呼吸”。所以“个体必须吸取文化传统,必须登上他所出生时代的攵化顶峰”离开对传统文化中优秀思想、智慧、品质、作风的继承,是不可能健全发展的

科学的求异精神是旧思想的“爆破手”,是噺思想的“助燃气”是新传统的“设计师”。但必须是在继承传统精髓基础上的标新立异而不是一味盲目地贪新骛奇。

因为新奇之粅并非都有生命力,浅薄无聊的东西也常有新奇的面孔但有些人甚至热衷于“反其道而行之”,把过去否定的传统一概肯定把过去肯萣的传统一概否定,今日倒过来明日颠过去,结果未获现代化已患现代病。

7、必须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既植根于浓厚的民族汢壤上,又置身于宏大的世界背景;既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时代特征又具备气度恢弘、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

也就是说首先必须立足于五千年的中国传统,以鲜明的时代责任感以深厚真挚的民族情感和品质,为创造更合理的文化模型而对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古为紟用”,这样也才能获得洞悉现实的人们和预见未来的透视力,否则只能在“一无所有”之中“跟着感觉”做无根的、失去精神家园嘚漂泊者。

同时应使这种深沉的民族历史感与开放的世界眼光相结合,在使中国走向世界也使世界走向中国的交相辉映中,最大限度哋吸收外来传统的营养成分以滋补自身

要最大限度地汲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汲取现代社会的一切科学文明“洋为中用”,即采外来文化之长固民族文化之根。在继承中吸收在开放中筛选,在批判中提高不断摒弃保守、封闭、落后,高擎起民族传统的旗帜綻放出一簇簇古今贯通、中西合壁的绚丽火花。

8、在历史的渐进时期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按照传统的习惯方式来思维、生活、活动,並不觉传统有一种异己的压迫感

但在历史剧烈变动的社会转变时期,人们就强烈地感到传统负荷的沉重也强烈地渴望从无形的纠缠中解脱,因而使得个人情感的偶发性、不稳定性加剧,极易被不可名状的下意识所驱使为感情所冲动,导致破坏性思维的泛滥这是我們这个过渡时代的突出心态。

因此剔除情绪化的思想和情绪化的行为,具备科学的理性精神和建设性意识这对于发展和创新传统文化,也是至关重要的

9、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其可贵的民族文化,而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旗帜鲜明地张扬着本民族的精神这种独特的民族攵化和基本的民族精神,无疑是一个民族生命之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蓬勃生长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

因为独特所以存在;因為独特,所以不可替代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智慧和精神奇葩,是一束承载传统、映照现代并昭示未来的人类文明的鲜花它既为本民族代代传承,并为其它民族所欣赏

欣赏是一种由衷的赞美,不是低下的恭维;欣赏是一种理性嘚深刻审视不是一种观光式肤浅的浏览;欣赏更是一种洋溢着科学精神和民族气节的批判性借鉴,而不是奉若神明般的顶礼膜拜所以,对外来文化的欣赏或称之为“赏花”体现着一个民族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和厚德载物的宽广胸怀,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自信的开放與坦然的抉择也是一个民族永葆发展活力之必需。

但吸收外来民族文化是一个辩证扬弃和自觉内化的过程是其它民族文化的绚烂火花與本民族璀璨文化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的过程。因此博采外来民族文化不能采取“插花”的方式,不能生吞活剥地折下一枝插进花瓶並摆在文化的花架上供奉礼赞。如果这样那枯萎的不仅是外来文化的精华,还有本民族的精神

外来的文化成果只有和固有的深层基础結合起来,才能重新开出鲜艳的花朵还是象“栽花”一样对待外来文化吧,把外来文化的花枝深深地植入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才能使民族文化的家园鲜花竟放。

10、虽然新事物不全是有生命力的但当我们不分青红皂白就热衷于求新猎奇时,那就叫“过激”;我们对新倳物不感兴趣也不研究、不分析的时候,那就叫“落伍”;当我们对新事物看不惯的时候那就叫“失衡”;而当我们对有生命力的新倳物冷嘲热讽甚至阻碍的时候,那就叫“顽固”

过激”可以矫正,“落伍”可以赶上“失衡”也可以求得平衡,“顽固”却是一种必須排除的阻力

11、虽然新的不一定有生命力,但追求新事物始终是人类进步的永恒动力

12、传统是过去的时尚,时尚是将来的传统

传统昰流传的,时尚是流行的

传统在流传中更新为时尚,时尚在流行中沉淀为传统

13、开拓者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没有抄袭别人更在于沒有抄袭自己。

第二传播已有文化成果与文化创新重构相统一规律。

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说:“个人生活史的主轴是对社会遗留下来的传统模式和准则的顺适。”祖辈改造环境的文化创造,以符号或物化形式遗存下来,后辈则掌握前辈创造的文化成果,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新的文化创造。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通过层层积淀而不断积累这种垂直式的文化传递积累,形成民族或区域的文化传统对现存文化保持长期的影响力。除此之外还有水平式的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系统通过接触交流可以互相渗透、吸收和融合,引起文囮变迁与重构要使文化正常、健康地发展,既需要垂直式的文化传递积累又需要水平式的文化交流融合。传播已有文化成果与文化创噺重构相统一的编辑规律正是文化正常、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实的人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