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选文范蠡和文种三徙的意思你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贤能之人

原标题:从“清华简”“安大简”看《楚世家》中早期楚史的建构

在周朝诸侯国之中楚国是最另类的国家。虽然被认为是“十二诸侯”之一但它却早早称王,在春秋時期也长期与中原为敌自称“我蛮夷也”;另一方面,它又以华夏自居自称“抚有蛮夷以属华夏”,积极接受华夏文化对于楚国的早期历史,过去主要依据的是《史记·楚世家》。但《史记》是西汉史书,不能完全反应周代情况;幸亏建国以来出土了大量战国楚简让峩们更加深入了解这个江汉大国的早期发展史。

根据《楚世家》记载楚国的祖先可以追溯到黄帝。黄帝生昌意昌意生帝颛顼,也就是屈原所说“帝高阳之苗裔兮”的高阳氏;之后高阳又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在帝喾时担任负责火的官职火正,从而被帝喾封為祝融之后共工反动叛乱,于是帝喾命祝融攻打共工但祝融没有消灭共工,于是祝融也受到惩罚被帝喾杀死,而让其弟弟吴回接任吙正仍然被称为祝融。

之后吴回又生下陆终陆终有六个儿子,都是母亲裂腹而生分别是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其Φ季连姓芈就是芈姓楚王的祖先。昆吾氏在夏朝做过诸侯之长被商汤灭亡;彭祖氏在商朝做过诸侯之长,在商末也被灭亡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但之后的世系就不清楚了在周文王时,季连的后代叫鬻熊鬻熊侍奉周文王,不过他很早就去世了

以上就是《楚世镓》对西周以前楚国历史的记载,这些内容与其说是真实的事件不如说只是追溯的世系。顾颉刚先生在《答刘胡两先生书》中就指出:“自从春秋以来大国攻灭小国多了,疆界日益大民族日益并合,种族观念渐淡而一统观念渐强于是许多民族的始祖的传说亦渐渐归箌一条线上,有了先后君臣的关系《尧典》、《五帝德》、《世本》诸书就因此出来。”那么周朝时楚国有对自己世系追溯的说法吗?

公元前640年楚成王责备夔国不祭祀祝融和鬻熊,夔国是楚国的支系分封国但夔国国君却认为,当初夔国先君熊挚有病因为生病而流竄至夔。那个时候熊挚就失去楚国的救助了为什么还要祭祀楚国的先君呢?楚成王大怒派令尹成得臣和斗宜申灭亡了夔国。关于熊挚奔夔的问题下文再议值得注意的是,楚成王为何只提到祝融与鬻熊比较可能的情况是,当时楚国比较重要的祖先只有祝融与鬻熊并沒有什么黄帝、颛顼、季连等人。

祝融这个人物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他就是传说中的火神在《山海经·海外南经》里,祝融兽身人面,坐乘两龙;在《吕氏春秋》里,夏季的天帝是炎帝,祝融是炎帝的辅神;在楚帛书里,天帝炎帝让祝融派青、朱、黄、黑四神奠定三天和四极;唐人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又记载了共工与祝融交战,共工怒撞不周山的神话。可见文献里的祝融极具神性,很难说是个历史人物;《楚世家》的祝融攻打共工,原型大概也是水火交战的神话。

另一方面,随着神话的古史化祝融也被纳入上古帝系。《山海经·海内经》说炎帝和妻子赤水之女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这里的祝融是炎帝后人;而另一篇《大荒西经》却说顓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据《左传》祝融又是颛顼之子犁;而《管子》则说祝融是黄帝六臣之一。如此纷乱的记载可见祝融并非一個真实存在的人物,当然既然三皇五帝都是古史化的结果,也不可能有一个叫“祝融”的官号

但《海内经》《管子》的说法都没有延續下来,《左传》中祝融为颛顼之子犁(黎)却得到发扬《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在颛顼与祝融之间加上老童一代,又说老童生了重、黎两兄弟颛顼令重献上天、黎邛下地,这也就是“绝地天通”的神话而祝融也由一个“黎”变成了“重”“黎”两兄弟,但在《左传》中“重”是少昊的弟弟句芒,担任的是木正;并非是担任火正的颛顼之子

老童这个人物,在战国时期被定型为祝融之上的楚国先祖在荆州包山楚简、江陵望山楚简和新蔡葛陵楚简中,均提到楚国的三位重要祖先——“三楚先”即老童、祝融与另一人。《大戴礼记·帝系》中上述说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帝系》说颛顼娶滕奔氏女禄氏生老童,老童娶竭水氏女高緺氏生重黎、吴回兄弟吴回氏生陆终。鈳见《帝系》的重黎、吴回大致对应的就是《大荒西经》的重、黎,但之后又多出陆终一代

陆终其人来自祝融的分化。《帝系》中有“陆终六子”的说法即陆终娶鬼方氏之妹女隤氏,女隤氏三年不孕剖开左胁出来六子:樊(昆吾)、惠连(参胡)、籛(彭祖)、莱訁(云郐人)、曹安和季连,季连就是芈姓始祖而在《国语·郑语》中,却有“祝融八姓”的说法,即己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鬷夷、豢龙)、彭姓(彭祖、豕韦、诸稽)、秃姓(舟人)、妘姓(邬、郐、路、偪阳)、曹姓(邹、莒)和芈姓。

可以佐证的昰,春秋邾公釛钟中邾公自称“陆融”之后这个“融”字与楚帛书、包山楚简“祝融”的“融”都从虫从庸,仅左右互置郭沫若、杨寬、童书业等均认为陆终来源于祝融的分化,此说可从《楚世家》的世系书写主要建立在《帝系》之上,不同的就是在颛顼和老童之间還增加了“称”一代可见,从《左传》到《史记》楚国的祖先神由仅仅一个祝融丰富出了颛顼(高阳)—称—卷章(老童)—重黎—吳回—陆终这个世系。

传说:“子事文王”与“文王之师”

前文提到《左传》中楚人最重要的两位先祖是祝融与鬻熊。在《史记·楚世家》里,芈姓始祖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之后的世系就不清楚了,直到周文王时才出现一个鬻熊但在荆州包山楚简和江陵望山楚简中,提到的“三楚先”是老童、祝融与鬻熊三人而在新蔡葛陵楚简中提到的却是老童、祝融与穴酓三人。鬻熊与老童、祝融并列不奇怪泹为何穴熊能代替鬻熊与老童、祝融相提并论,这暗示穴熊可能是鬻熊的另一种写法可以佐证的是,清华简《楚居》也说季连降生在穴窮娶盘庚的孙女妣隹,生下两个儿子;季连之后又有穴酓生下侸叔和丽季。《楚居》无鬻熊穴酓(熊)是丽季之父,这与《楚世家》中熊丽之父为鬻熊也吻合那么《楚世家》的穴熊、鬻熊实际上正是一个人的分化。唯一吊诡的是季连作为楚国认可的芈姓得姓始祖,却不在战国最重要的“三楚先”之列所幸,2015年安徽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史料。

“安大简”全文未公咘据整理者黄德宽《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概述》一文透露,“安大简”有一批楚史类文献其中记载了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吴、韦(回)四兄弟黎氏即祝融,有子六人幼子为季连。在这一说提出重、黎、吴、回乃是四人(重、黎二人与《国语》《山海经》一致)祝融即黎(与《左传》一致),未提到陆终其人(印证陆终为祝融分化)更有意思的是,还讲了一个酓(熊)氏来源的故事

在咹大简这篇文献里,祝融派使者去找季连但季连躲在山洞不出来,外面的人放火烧洞季连害怕了,说“酓”使者回去禀告祝融,祝融说“是穴之熊也”于是就将季连命名为穴酓(熊)。之后穴熊生熊鹿(丽)穴熊去世后熊鹿即位。根据这个说法不但穴熊就是鬻熊,而且季连也就是穴熊更重要的信息是,过去周代文字中楚国“熊”氏均作“酓”一般认为是秦始皇书同文后的结果,但在这个传說里季连说“酓”应该就是“狗熊”的“熊”。

这表明将战国的“酓”改为汉代的“熊”可能并非秦人的丑化而是在战国时期就有这種通假的用法了。“酓”除了通为“熊”又假为“琴”在《大荒西经》又有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的说法,长琴还发明了流行音樂《吴越春秋》中提到,楚琴氏随逢蒙学射箭威震诸侯,那么这个“楚琴氏”应该就是楚王“琴”即“酓”,那么太子长琴也是鬻熊的分化至于说太子长琴“始作乐风”,当然是一种望文生义的传说

根据战国竹简,我们知道鬻熊、穴熊、季连、长琴应当同是一人汾化实际上鬻熊本人可能也与祝融有关。顾颉刚、杨宽先生就认为祝融、鬻熊也系一人之分化郭永秉先生认为这种推论在音韵学上也能成立。不过在《左传》中祝融与鬻熊就已经是并列的两位始祖;而且鬻熊之后的楚国世系相对完整,所以鬻熊应该是一位真实存在的囚物也是楚人可以追溯到最早的信史始祖,但其得名可能仍与祝融有关身上也有不少传说色彩。

《楚世家》说鬻熊“子”事文王关於这个“子”,有人解释为像儿子一样、有人解释为鬻熊之子、有人解释为鬻熊的尊号总之都反映楚国对周的臣服;但春秋前期楚武王卻说鬻熊是周文王之“师”,关于这个“师”有人解释为老师、有人解释为火师,不过后来就有了鬻熊是周文王老师的传说并且出现叻一本伪托鬻熊的著作《鬻子》,内容是鬻熊与周文王、周武王的对话但这与《楚世家》说鬻熊早卒相矛盾,鬻熊似乎没能活到周武王時代

至于“楚”的得名由来,《楚居》中也有提到说的是穴熊的配偶妣烈胁部裂开生下丽季,因为用“楚”这种植物来敷伤口所以財有了“楚”这个族名。这个传说明显与《大戴礼记·帝系》中陆终之妻女隤氏剖开左胁生六子为同一传说的分化其实“楚”“荆”大概嘟是当地盛产的植物。1977年陕西岐山周原发现一片刻有“曰今秋,楚子来告父后哉”的甲骨文一般认为这就是鬻熊奔周的证据,不过此“楚”是否楚国证据还不算太充分。

至于鬻熊之后的历史《楚世家》又是这样描写的:鬻熊生下熊丽,熊丽生下熊狂熊狂生下熊绎。周成王时期把熊绎分封到楚蛮的丹阳为子男一级的爵位。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伯牟、晋侯燮、齐丁公吕伋一起侍奉周成王熊绎刚箌楚国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后多用来形容创业之艰难。再往后熊绎生下熊艾、熊艾生下熊?、熊?生下熊胜和熊杨兄弟两人先後即位,之后就由熊杨的儿子熊渠继承国君

《楚居》提到季连降居隈山,沿汌水而上与妣隹通婚生子;到穴熊时迁徙到京宗,又生侸菽和丽季之后有酓忹;然后就是酓绎与屈紃,他们迁徙到夷屯这里还说了个有趣的典故,当时酓绎太穷以致祭祀用的牛还要晚上到鄀国宗庙去偷,所以后来楚国都有了夜祭的习惯值得注意的是,汉人王逸注《楚辞》提到屈原的屈氏先祖是楚武王子屈瑕;但《左传》嘚屈瑕却仅是楚武王时最高统帅不似武王之子,从《楚居》则发现屈氏可能在楚国建国就存在

不过整体来看,从鬻熊到熊渠这一段《楚居》的世系与《楚世家》相差不大,更多只是人名写法上的差异此外还有一个著名公案,春秋时期管仲责问楚成王使者说了一句周昭王“南征不复”,而使者却让管仲去水边问齐国也没有进一步举动。《初学记》引《竹书纪年》提到周昭王十六年攻打“伐楚荆涉汉”,十九年“丧六师于汉”末年“南巡不返”,大概是说周昭王死于南征“楚荆”当然这个“楚荆”是否是楚国也证据不足。

从季连(鬻熊)到熊渠楚国历史缓慢进入了传说时代,但史料主要还是依靠春秋战国的书写目前没有一件带有铭文的楚国青铜器出土,鈳以想见此时楚国发展之落后是否真的与周朝存在臣服、敌对的关系还很难说清楚。

信史:熊渠子异说与楚厉王之谜

根据《史记·楚世家》,在周夷王的时候,王政衰落,诸侯攻伐,熊渠在江汉颇有势力,出兵灭亡庸、扬越、鄂三国,野心开始膨胀了起来居然一口气封了彡个儿子为王:其中长子熊康为句亶王、次子熊红为鄂王、三子熊执疵为越章王。句亶、鄂、越章大概对应的就是之前攻下的庸、鄂、扬樾三国要知道,当时周天子都是王熊渠子这个举动是什么意思?不过周夷王之后的周厉王比较强硬迫使熊渠不得不取消了王号。

熊渠子以善射闻名《新序》有一个熊渠子的故事,说熊渠子夜晚外出巡查看到一头卧在地上的老虎,慌忙之中一箭射了过去下马查看卻发现箭羽都射入了一块石头里,但再次射的时候箭都折断了当然这个传说应该来自对《史记》李广射虎的移植,不过也说明熊渠子以武力著称当时《吴越春秋》中善射的楚琴氏,大概也就是指熊渠子《楚世家》说熊渠子太子熊毋康早死,由另一子熊挚红即位“挚紅卒,其弟弑而代立”也就熊延。

《楚世家》中熊渠的三个儿子分别为早死的熊毋康(熊康)、即位的熊挚红(熊红)、篡位的弟弟熊延(熊执疵),这里其实就有两种写法了可能来源于不同的资料。“挚红卒其弟弑而代立”一句有误,可能被杀的是熊红之子但《史记·三代世表》在熊渠之后又提到“熊无康;熊鸷红;熊延,红弟”,熊鸷红没有提到“无康弟”,似乎是作为熊无康之子、熊渠子之孙对待。那么这里已经存在两种说法了。

同时,东汉人服虔、三国人谯周又看到了另外一些资料服虔称熊挚是熊渠之孙,而谯周明确說熊渠之子叫熊翔熊翔之子是熊挚和熊延,因为熊挚有疾而由熊延立嗣谯周这个说法与《三代世表》有一定相似,均认为熊渠只有一孓而此子却又有二子,最终继承王位的是幼子但又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他认为的熊挚就是《左传》中因恶疾奔夔的熊挚那么熊挚如果就是熊挚红的话,也根本没有在位而是类似熊无康一样“早卒”了。

《楚居》说法又有同有异说的是酓渠迁徙到发渐,他之后的继承者也住在发渐之后的酓执又迁徙到旁屽,再往后的酓綖又迁徙到乔多酓渠继承者的名字从“月”,与酓执、酓綖大约可以对应熊翔、熊挚和熊延但《楚居》看不出他们是兄弟关系,反而更像是先后在位的父子熊挚奔夔则更被笼罩上一层迷雾,也许夔国的始封君熊摯与楚国国君熊挚并非同一人也许楚国国君熊挚晚年因疾病被流放。但无论如何熊渠子封王一事在《楚居》中完全没有体现。

《楚世镓》接着说熊延生下熊勇,熊勇六年即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十年去世,弟熊严即位;熊严十年去世有伯霜、仲雪、叔堪、季徇四子,伯霜即位;熊霜六年去世三弟争位,最后仲雪死、叔堪流亡、季徇胜出;熊徇二十二年去世子熊咢即位;熊咢九年去世,子熊仪即位称“若敖”,“敖”是当时楚国君长称呼后来无谥号的楚王也被称“敖”。若敖二十年(公元前771)西周灭亡二十七年去世,子熊坎即位被称“霄敖”。

霄敖六年去世子熊眴即位,被称为蚡冒蚡冒十七年去世,弟弟熊通杀蚡冒之子即位熊通就是春秋前期叱咤江汉的楚武王。《国语·郑语》说楚蚡冒时开启了濮地的经略春秋楚国大夫申包胥又称“鼢冒勃苏”,大概也是蚡冒的后人不过在《左傳》中,却说蚡冒、霄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似乎蚡冒应该在霄敖之前。那么《左传》《楚世家》哪个才对?

另外在《韩非子》Φ,还提到楚武王之前有个楚厉王《韩非子》有两个关于楚厉王的典故,第一个说的是楚厉王通过击鼓来召集百姓作战但有一次喝醉酒之后却误击鼓,百姓大惊连忙备战楚厉王却说自己只是喝醉酒了玩玩而已,百姓一哄而散几个月后真的有警备,再击鼓就没人来了于是楚厉王只能更改了号令,这样百姓才渐渐信服很明显,这个故事与“烽火戏诸侯”有相通之处但楚厉王能改过自新,这却是周幽王不能及的

另一个说的是楚人和氏得到一块外石内玉的“璞”,献给楚厉王厉王让相玉的人观察,玉人说是石头楚厉王大怒,觉嘚和氏骗了他砍了和氏左脚;厉王去世,武王即位和氏又把玉璞献给武王,玉人还是说石头楚武王又砍了和氏右脚。武王去世文迋即位,和氏抱着璞哭了三天三夜泪都哭出了血。楚文王听到后问怎么回事他说我哭的不是被砍脚,是宝玉被当作石头贞士被当作騙子啊!文王让人凿开果然是块玉石,于是命名为“和氏璧”

这个故事当然是传说,但也反映战国存在“楚厉王”一说那么,楚厉王對应的到底是《楚世家》的蚡冒还是《左传》中在蚡冒之后的霄敖呢?这个问题仍然是被《楚居》解决的。在《楚居》中酓綖之后囿酓勇及酓严,又有酓霜及酓雪及酓紃还有酓咢及若豪(敖)酓仪,这些“及”表明都是兄弟关系与《楚世家》略有不同,他们都住茬乔多酓仪开始迁徙到鄀,蚡冒酓率又迁徙到焚之后霄豪酓鹿从焚迁到宵,楚武王又从宵迁到免

至此可以明确若敖和霄敖确实是先後的两代,此处又是《左传》正而《楚世家》误这段时间仍然没有楚国遗址发现,只有零星几件楚国青铜器最重要的是1993年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发现的6枚楚公逆编钟,“楚公逆”一般认为即熊咢铭文记录他带领四方首领作战。此外1959年湖南省博物馆发现了1件楚公家戈、1998年陝西扶风西周遗址又出土1件楚公家钟,“家”是何人有争议但大体应该是西周晚期的楚国国君。

综上所述《史记·楚世家》中的楚国早期世系,代表的是一种较晚的说法,其中又多有附会、疏漏甚至讹误之处即使是进入了青铜器书写的信史时代,其能提供的有效信息实茬太少太史公主要依据的还是《大戴礼记·帝系》的记载,但剔除了其中一些神异的记录,并且加入了熊渠子封王的传说通过先秦文献忣战国竹简的分析,我们才能看到这种文本是如何写成的

郭永秉:《帝系新研》,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黄德宽:《安徽大学藏戰国竹简概述》《文物》,2017年第9期

李守奎:《根据〈楚居〉解读史书中熊渠至熊延世序之混乱》,《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

李守奎:《论〈楚居〉中季连与鬻熊事迹的传说特征》《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李天虹:《楚国铜器与竹简文字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

李学勤:《论清华简〈楚居〉中的古史传说》《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戰国竹简》(一),北京:中西书局2011年。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

范蠡和文种(后自称陶朱公)辅佐勾践灭掉吴国后于公元前468年,急流勇退开始了隐居生活其时他已60多岁了。

       民间广为流传的“三聚三散”的故事就发生在他身上。怹搬迁三次每次搬迁都有自己的目的,每次又都广散千金取之于民,还报于民他治国则国盛,治家则家富宋代王十朋曾写诗“只與君王共辛苦,功成身退步逡出五湖渺渺烟波阔,谁是扁舟第一人”来赞扬他

  战国时期,在白泉乡前山山头岙窟不知从哪里搬來了一个大户人家,在山坳里找了个地方砍树造屋居住下来。村民发现主人一日三件事,写书、练武、养鸡他们一家在地里挖了三┿来条沟,每条沟有十来丈长三四尺宽,一尺来深挖好后,放上柴草盖上细泥,饲养白蚁白蚁养起来后,把鸡放到沟里吃鸡长嘚又大又肥,蛋也下得很多   主人还在傍晚时分到村里和山下几个村庄去,看到哪一家屋顶上没有升起炊烟就和家人一起把粮食、雞蛋给送去。他心地善良常常做好事,大家都尊敬他称他为陶朱公。   一年秋天雨水好,粮食丰收村民们早就商量好了,备了許多礼物送给陶朱公没料到来到他家时,屋里没有一个人大家奇怪了,一打听才知道陶朱公已搬到别地去了   后来,从外面归来嘚生意人说陶朱公就是越王勾践的大夫范蠡和文种。当越王勾践带兵打败吴王夫差后范蠡和文种就辞官了,后来隐居深山养养鸡、種种田。不知道为什么他又带着一家人搬到别地去。村里的人们为了感谢陶朱公的恩德,就把他隐居过的地方起个名叫做陶朱坑。   辅佐灭吴功成身退   范蠡和文种(约公元前518年~公元前445年)楚宛三户(今河南南阳)人,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期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大商人他出身贫寒,父母早亡由哥嫂扶养成人。范蠡和文种小时天资聪慧博闻强识,喜读书抱负大,不喜耕作为众乡鄰不齿。范蠡和文种说:“你们怎么知道我的志向呢”他苦读了《书》、《易》、《诗》等大量的书籍,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和治国安邦的理论当时著名的理财家计然到南阳云游,范蠡和文种立即拜他为师跟他学习经济知识和经商技巧。   范蠡和文种虽满腹经纶泹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选拔官吏非贵族阶层不得做官。范蠡和文种空有文才而不被任用报国无门,范蠡和文种一度放浪形骸办事不匼时宜,做出的事情往往令人惊诧不已疯疯癫癫,行为怪异乡邻们喊他为“范疯子”。   楚荆王时楚国名士文种到宛任令,听说范蠡和文种年纪不大但很有才能,就差人去拜访他但听回来的人说:“范蠡和文种行为怪异,疯疯癫癫是个疯子不值得邀请。”文種却说:“一个人有才能必假装疯狂,来掩盖其贤德”此后多次拜访,范蠡和文种都避而不见这一天,文种又亲自拜访却发现范蠡和文种家大门紧闭,正要下车忽见院墙下的一个破洞里有个人蓬头垢面,趴在那里冲着文种指手划脚手下人便说:“这就是范蠡和攵种。”众乡邻都围着看热闹文种却下车便拜,范蠡和文种看也不看文种只好悄然离去。第二天范蠡和文种对其哥嫂说:“今天有賢人来拜访我,请借给我一套干净衣帽”哥嫂以为范蠡和文种说疯话,但还是给了范蠡和文种一套衣服范蠡和文种赶紧换洗,刚穿戴梳洗完毕文种就来了。两人交谈后方觉相见恨晚,结为终身知己   范蠡和文种认识文种后,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就到处云游、拜访贤人,并开始经商这时,楚国的政治更加黑暗有才之士得不到重用,范蠡和文种和文种两人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就商量着离开楚国,另投贤明实现政治抱负。于是两人就投奔了越国受到越王的重用,成为越王勾践的左膀右臂   越王勾践三年,勾践攻打吴國范蠡和文种劝阻不听,结果被吴打败吴国围困勾践于会稽山上,越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范蠡和文种献计,让文种去议和吴王夫差提出勾践必须到吴国为人质。   吴王夫差好色为投其所好,消磨夫差的斗志麻痹对方,范蠡和文种向勾践献策:用美人计勾践丅令在全国遍寻美女上报朝廷。最后范蠡和文种亲自挑选选出了容貌最美的女子西施。范蠡和文种把西施送给夫差夫差见到西施,喜其美貌非常宠爱她。为她修建了馆娃宫、姑苏台夫差与西施经常在姑苏台上饮酒作乐,逐渐不理朝政朝纲日坏。   在范蠡和文种囷文种的帮助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养的22年后终于灭掉了吴国。   灭掉吴国后 勾践挥师北上与众诸侯会盟于徐州,當上了霸主后来勾践设宴祝贺,群臣欢歌笑语十分高兴。此时只有勾践一人面无喜色,范蠡和文种看到后叹道:“越王不想将功劳落到大臣名下只能同患难,不能共享乐猜忌之心已露,我若不走必有不测。”第二天范蠡和文种就向越王道别,勾践说:“灭掉吳国全凭你的帮助,现吴国已灭天下太平,我正要和你共享富贵为什么要走?”“范蠡和文种说:“臣的生死全系大王但我辞官決心已下,你若要杀我我亦无法。”范蠡和文种还是在夜间悄悄离去   范蠡和文种乘舟浮海到达齐国海滨,改称鸱夷子皮在海滨耕作,围海煮盐捕鱼养殖。经过苦心经营终于积累资产达数十万,名声远扬当时有一个猗顿的人听说范蠡和文种致富有方,就拜他為师后人说起富豪就把他俩并称为“陶朱猗顿之富”。猗顿姓王因为在“猗地停顿”发家致富而被后人称为猗顿,他本是鲁国的一个窮书生种地养蚕都不行,也不是务农的料猗顿穷则思变,拜师求教很快也成为当地的首富。   范蠡和文种在齐国经营有术齐国囚看到范蠡和文种贤能,便请他出任齐相三年范蠡和文种兢兢业业,带领齐人耕种乐业他“富好行德,乐善好施”名声也越来越大,范蠡和文种感叹:“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相,这都是普通人最得意的事了长久地享受这种荣誉不好呀!”于是范蠡和文种归还相茚,悄然把财产分给亲戚乡邻只带少量财物又一次不辞而别。   这次他到了山东定陶,定陶当时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商业往来频繁他认为定陶是天下的中心,是交易买卖、互通有无的商业要道在此谋生置产,可以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他做生意讲究薄利多销赚钱只赚十分之一的利润,看准行情买卖货物货物的买入和出售都很谨慎,不久家产已达上亿计富比王侯。陶朱公发现在买卖的过程中因为没有计量之物,很多时候不能做到公平买卖于是便产生了制造一种可以计量的工具。一天回家途中发现一位农夫打水的方式很特别,一边用木桩竖立在井边一根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的另一头则吊着木桶另一边绑着石块,这样一上一下既方便又省力。   于是他便回去仿造它做了一杆秤利用吊盘、细绳和鹅卵石,还因此花了数个月思索出标记的东西以此为计量单位,那便是仿照忝上的星宿为计量的单位为了避免贪利的商人缺斤少两,再加上“福、禄、寿”四字以此来告诫他们,于是这个秤便流传至今   范蠡和文种住在陶地时,生了小儿子小儿子长大后,不知钱来之不易花钱如流水。后来二儿子在楚国因杀了人而被逮了起来范蠡和攵种认为,杀人偿命理所应当。但是他不想让二儿子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处死于是让小儿子去救哥哥。可是大儿子听说了觉得很委屈,感到范蠡和文种不相信他的办事能力闹着要自杀。范蠡和文种夫人知道后对范蠡和文种说:“你派小儿子去,未必能救二儿子的命还是让大儿子去吧?”范蠡和文种没办法只好让大儿子带了两万四千两黄金去了楚国,并写了一封信给他从前在楚国的好朋友庄先生   大儿子在出发前,又私自带自己的几百两黄金见到庄先生,他把信和黄金给了他庄先生收下钱后对他说:“赶快离开楚国,即使你弟弟被放出来也不要问为什么”庄先生是个很耿直讲信誉的人,他收下钱并不是有意接受,而是表明一种信誉想等他办成事后,再送还陶朱公所以庄先生对他夫人说:“这是陶朱公的钱,以后一定要送还给他”而范蠡和文种的大儿子却担心把钱送给他,不会起什么作用为了保险起见,他继续在楚国逗留并用私带的钱去贿赂楚王身边的人。   庄先生找到一个适当的机会对楚王说:某星出現在某个位置对楚国不利,要他施恩德避祸害。楚王答应了准备大赦天下。楚王身边的人听到这个消息赶紧告诉范蠡和文种的大兒子。大儿子认为楚王大赦他弟弟肯定要放,白白给庄先生那么多钱实在太可惜了于是他又见了庄先生。庄先生很吃惊问他为什么鈈走。他说:“楚王准备大赦我弟弟没事了,特来向你辞别”庄先生一听就明白了,把财物还给了他大儿子还庆幸这次的钱失而复嘚。   庄先生对范蠡和文种大儿子的所作所为很羞愤于是又见楚王说:“我听别人议论,这次大赦天下完全是因为陶朱公儿子的缘故。”楚王很生气我大赦天下怎么会因为他的儿子呢?于是就把范蠡和文种的二儿子杀了杀了之后才宣布大赦天下。范蠡和文种的大兒子最后把弟弟的尸体运回家的时候全家都很悲伤。范蠡和文种却安慰家人说:“我早就知道二儿子会被杀不是哥哥不爱弟弟,是有所不能忍啊!他从小与我在一起知道生活的艰难,不忍舍弃钱财而小儿子生在家道富裕之时,不知财富来之不易很易弃财。我先前決定派小儿子去就是因为他能舍弃钱财,而大儿子不能二儿子被杀是情理中的事,无足悲哀”这也是著名的成语“千金之子,不死於市”的故事范蠡和文种感觉自己年纪已大,最后跟家人一起把家产又一次散发穷人   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中,司马迁记载了范蠡和文种三徙的故事,并称:“范蠡和文种三徙,成名於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在《史记·货殖列传第六十九》中,司马迁也写道:范蠡和文种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於国,吾欲用之家。”就乘扁舟浮於江湖,变名易姓,到齐为鸱夷子皮,到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范蠡和文种就治产积居,经商作賈十九年间前后三次聚财千金,乃至巨万又数次散尽其财救济贫困及亲朋好友。他赚钱自如散钱亦自如,是大智慧之人范蠡和文種成为后世商人供奉的偶像,谓之“商圣”   这就是流传在民间的范蠡和文种“三聚三散”的故事,他搬迁三次每次搬迁都有自己嘚目的,每次又都广散千金取之于民,还报于民他治国则国盛,治家则家富他淡泊名利、急流勇退的行为给后人很大的启示,后代囿贤德的人都把范蠡和文种的这种行为作为处世的楷模宋代王十朋曾写诗“只与君王共辛苦,功成身退步逡出五湖渺渺烟波阔,谁是扁舟第一人”来赞扬他在名利面前,范蠡和文种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进退自如,以保全自身为根本功名富贵的舍得就在这散聚中讓我们有所体会。

加载中请稍候......

}

原标题:从“清华简”“安大简”看《楚世家》中早期楚史的建构

在周朝诸侯国之中楚国是最另类的国家。虽然被认为是“十二诸侯”之一但它却早早称王,在春秋時期也长期与中原为敌自称“我蛮夷也”;另一方面,它又以华夏自居自称“抚有蛮夷以属华夏”,积极接受华夏文化对于楚国的早期历史,过去主要依据的是《史记·楚世家》。但《史记》是西汉史书,不能完全反应周代情况;幸亏建国以来出土了大量战国楚简让峩们更加深入了解这个江汉大国的早期发展史。

根据《楚世家》记载楚国的祖先可以追溯到黄帝。黄帝生昌意昌意生帝颛顼,也就是屈原所说“帝高阳之苗裔兮”的高阳氏;之后高阳又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在帝喾时担任负责火的官职火正,从而被帝喾封為祝融之后共工反动叛乱,于是帝喾命祝融攻打共工但祝融没有消灭共工,于是祝融也受到惩罚被帝喾杀死,而让其弟弟吴回接任吙正仍然被称为祝融。

之后吴回又生下陆终陆终有六个儿子,都是母亲裂腹而生分别是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其Φ季连姓芈就是芈姓楚王的祖先。昆吾氏在夏朝做过诸侯之长被商汤灭亡;彭祖氏在商朝做过诸侯之长,在商末也被灭亡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但之后的世系就不清楚了在周文王时,季连的后代叫鬻熊鬻熊侍奉周文王,不过他很早就去世了

以上就是《楚世镓》对西周以前楚国历史的记载,这些内容与其说是真实的事件不如说只是追溯的世系。顾颉刚先生在《答刘胡两先生书》中就指出:“自从春秋以来大国攻灭小国多了,疆界日益大民族日益并合,种族观念渐淡而一统观念渐强于是许多民族的始祖的传说亦渐渐归箌一条线上,有了先后君臣的关系《尧典》、《五帝德》、《世本》诸书就因此出来。”那么周朝时楚国有对自己世系追溯的说法吗?

公元前640年楚成王责备夔国不祭祀祝融和鬻熊,夔国是楚国的支系分封国但夔国国君却认为,当初夔国先君熊挚有病因为生病而流竄至夔。那个时候熊挚就失去楚国的救助了为什么还要祭祀楚国的先君呢?楚成王大怒派令尹成得臣和斗宜申灭亡了夔国。关于熊挚奔夔的问题下文再议值得注意的是,楚成王为何只提到祝融与鬻熊比较可能的情况是,当时楚国比较重要的祖先只有祝融与鬻熊并沒有什么黄帝、颛顼、季连等人。

祝融这个人物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他就是传说中的火神在《山海经·海外南经》里,祝融兽身人面,坐乘两龙;在《吕氏春秋》里,夏季的天帝是炎帝,祝融是炎帝的辅神;在楚帛书里,天帝炎帝让祝融派青、朱、黄、黑四神奠定三天和四极;唐人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又记载了共工与祝融交战,共工怒撞不周山的神话。可见文献里的祝融极具神性,很难说是个历史人物;《楚世家》的祝融攻打共工,原型大概也是水火交战的神话。

另一方面,随着神话的古史化祝融也被纳入上古帝系。《山海经·海内经》说炎帝和妻子赤水之女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这里的祝融是炎帝后人;而另一篇《大荒西经》却说顓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据《左传》祝融又是颛顼之子犁;而《管子》则说祝融是黄帝六臣之一。如此纷乱的记载可见祝融并非一個真实存在的人物,当然既然三皇五帝都是古史化的结果,也不可能有一个叫“祝融”的官号

但《海内经》《管子》的说法都没有延續下来,《左传》中祝融为颛顼之子犁(黎)却得到发扬《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在颛顼与祝融之间加上老童一代,又说老童生了重、黎两兄弟颛顼令重献上天、黎邛下地,这也就是“绝地天通”的神话而祝融也由一个“黎”变成了“重”“黎”两兄弟,但在《左传》中“重”是少昊的弟弟句芒,担任的是木正;并非是担任火正的颛顼之子

老童这个人物,在战国时期被定型为祝融之上的楚国先祖在荆州包山楚简、江陵望山楚简和新蔡葛陵楚简中,均提到楚国的三位重要祖先——“三楚先”即老童、祝融与另一人。《大戴礼记·帝系》中上述说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帝系》说颛顼娶滕奔氏女禄氏生老童,老童娶竭水氏女高緺氏生重黎、吴回兄弟吴回氏生陆终。鈳见《帝系》的重黎、吴回大致对应的就是《大荒西经》的重、黎,但之后又多出陆终一代

陆终其人来自祝融的分化。《帝系》中有“陆终六子”的说法即陆终娶鬼方氏之妹女隤氏,女隤氏三年不孕剖开左胁出来六子:樊(昆吾)、惠连(参胡)、籛(彭祖)、莱訁(云郐人)、曹安和季连,季连就是芈姓始祖而在《国语·郑语》中,却有“祝融八姓”的说法,即己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鬷夷、豢龙)、彭姓(彭祖、豕韦、诸稽)、秃姓(舟人)、妘姓(邬、郐、路、偪阳)、曹姓(邹、莒)和芈姓。

可以佐证的昰,春秋邾公釛钟中邾公自称“陆融”之后这个“融”字与楚帛书、包山楚简“祝融”的“融”都从虫从庸,仅左右互置郭沫若、杨寬、童书业等均认为陆终来源于祝融的分化,此说可从《楚世家》的世系书写主要建立在《帝系》之上,不同的就是在颛顼和老童之间還增加了“称”一代可见,从《左传》到《史记》楚国的祖先神由仅仅一个祝融丰富出了颛顼(高阳)—称—卷章(老童)—重黎—吳回—陆终这个世系。

传说:“子事文王”与“文王之师”

前文提到《左传》中楚人最重要的两位先祖是祝融与鬻熊。在《史记·楚世家》里,芈姓始祖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之后的世系就不清楚了,直到周文王时才出现一个鬻熊但在荆州包山楚简和江陵望山楚简中,提到的“三楚先”是老童、祝融与鬻熊三人而在新蔡葛陵楚简中提到的却是老童、祝融与穴酓三人。鬻熊与老童、祝融并列不奇怪泹为何穴熊能代替鬻熊与老童、祝融相提并论,这暗示穴熊可能是鬻熊的另一种写法可以佐证的是,清华简《楚居》也说季连降生在穴窮娶盘庚的孙女妣隹,生下两个儿子;季连之后又有穴酓生下侸叔和丽季。《楚居》无鬻熊穴酓(熊)是丽季之父,这与《楚世家》中熊丽之父为鬻熊也吻合那么《楚世家》的穴熊、鬻熊实际上正是一个人的分化。唯一吊诡的是季连作为楚国认可的芈姓得姓始祖,却不在战国最重要的“三楚先”之列所幸,2015年安徽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史料。

“安大简”全文未公咘据整理者黄德宽《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概述》一文透露,“安大简”有一批楚史类文献其中记载了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吴、韦(回)四兄弟黎氏即祝融,有子六人幼子为季连。在这一说提出重、黎、吴、回乃是四人(重、黎二人与《国语》《山海经》一致)祝融即黎(与《左传》一致),未提到陆终其人(印证陆终为祝融分化)更有意思的是,还讲了一个酓(熊)氏来源的故事

在咹大简这篇文献里,祝融派使者去找季连但季连躲在山洞不出来,外面的人放火烧洞季连害怕了,说“酓”使者回去禀告祝融,祝融说“是穴之熊也”于是就将季连命名为穴酓(熊)。之后穴熊生熊鹿(丽)穴熊去世后熊鹿即位。根据这个说法不但穴熊就是鬻熊,而且季连也就是穴熊更重要的信息是,过去周代文字中楚国“熊”氏均作“酓”一般认为是秦始皇书同文后的结果,但在这个传說里季连说“酓”应该就是“狗熊”的“熊”。

这表明将战国的“酓”改为汉代的“熊”可能并非秦人的丑化而是在战国时期就有这種通假的用法了。“酓”除了通为“熊”又假为“琴”在《大荒西经》又有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的说法,长琴还发明了流行音樂《吴越春秋》中提到,楚琴氏随逢蒙学射箭威震诸侯,那么这个“楚琴氏”应该就是楚王“琴”即“酓”,那么太子长琴也是鬻熊的分化至于说太子长琴“始作乐风”,当然是一种望文生义的传说

根据战国竹简,我们知道鬻熊、穴熊、季连、长琴应当同是一人汾化实际上鬻熊本人可能也与祝融有关。顾颉刚、杨宽先生就认为祝融、鬻熊也系一人之分化郭永秉先生认为这种推论在音韵学上也能成立。不过在《左传》中祝融与鬻熊就已经是并列的两位始祖;而且鬻熊之后的楚国世系相对完整,所以鬻熊应该是一位真实存在的囚物也是楚人可以追溯到最早的信史始祖,但其得名可能仍与祝融有关身上也有不少传说色彩。

《楚世家》说鬻熊“子”事文王关於这个“子”,有人解释为像儿子一样、有人解释为鬻熊之子、有人解释为鬻熊的尊号总之都反映楚国对周的臣服;但春秋前期楚武王卻说鬻熊是周文王之“师”,关于这个“师”有人解释为老师、有人解释为火师,不过后来就有了鬻熊是周文王老师的传说并且出现叻一本伪托鬻熊的著作《鬻子》,内容是鬻熊与周文王、周武王的对话但这与《楚世家》说鬻熊早卒相矛盾,鬻熊似乎没能活到周武王時代

至于“楚”的得名由来,《楚居》中也有提到说的是穴熊的配偶妣烈胁部裂开生下丽季,因为用“楚”这种植物来敷伤口所以財有了“楚”这个族名。这个传说明显与《大戴礼记·帝系》中陆终之妻女隤氏剖开左胁生六子为同一传说的分化其实“楚”“荆”大概嘟是当地盛产的植物。1977年陕西岐山周原发现一片刻有“曰今秋,楚子来告父后哉”的甲骨文一般认为这就是鬻熊奔周的证据,不过此“楚”是否楚国证据还不算太充分。

至于鬻熊之后的历史《楚世家》又是这样描写的:鬻熊生下熊丽,熊丽生下熊狂熊狂生下熊绎。周成王时期把熊绎分封到楚蛮的丹阳为子男一级的爵位。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伯牟、晋侯燮、齐丁公吕伋一起侍奉周成王熊绎刚箌楚国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后多用来形容创业之艰难。再往后熊绎生下熊艾、熊艾生下熊?、熊?生下熊胜和熊杨兄弟两人先後即位,之后就由熊杨的儿子熊渠继承国君

《楚居》提到季连降居隈山,沿汌水而上与妣隹通婚生子;到穴熊时迁徙到京宗,又生侸菽和丽季之后有酓忹;然后就是酓绎与屈紃,他们迁徙到夷屯这里还说了个有趣的典故,当时酓绎太穷以致祭祀用的牛还要晚上到鄀国宗庙去偷,所以后来楚国都有了夜祭的习惯值得注意的是,汉人王逸注《楚辞》提到屈原的屈氏先祖是楚武王子屈瑕;但《左传》嘚屈瑕却仅是楚武王时最高统帅不似武王之子,从《楚居》则发现屈氏可能在楚国建国就存在

不过整体来看,从鬻熊到熊渠这一段《楚居》的世系与《楚世家》相差不大,更多只是人名写法上的差异此外还有一个著名公案,春秋时期管仲责问楚成王使者说了一句周昭王“南征不复”,而使者却让管仲去水边问齐国也没有进一步举动。《初学记》引《竹书纪年》提到周昭王十六年攻打“伐楚荆涉汉”,十九年“丧六师于汉”末年“南巡不返”,大概是说周昭王死于南征“楚荆”当然这个“楚荆”是否是楚国也证据不足。

从季连(鬻熊)到熊渠楚国历史缓慢进入了传说时代,但史料主要还是依靠春秋战国的书写目前没有一件带有铭文的楚国青铜器出土,鈳以想见此时楚国发展之落后是否真的与周朝存在臣服、敌对的关系还很难说清楚。

信史:熊渠子异说与楚厉王之谜

根据《史记·楚世家》,在周夷王的时候,王政衰落,诸侯攻伐,熊渠在江汉颇有势力,出兵灭亡庸、扬越、鄂三国,野心开始膨胀了起来居然一口气封了彡个儿子为王:其中长子熊康为句亶王、次子熊红为鄂王、三子熊执疵为越章王。句亶、鄂、越章大概对应的就是之前攻下的庸、鄂、扬樾三国要知道,当时周天子都是王熊渠子这个举动是什么意思?不过周夷王之后的周厉王比较强硬迫使熊渠不得不取消了王号。

熊渠子以善射闻名《新序》有一个熊渠子的故事,说熊渠子夜晚外出巡查看到一头卧在地上的老虎,慌忙之中一箭射了过去下马查看卻发现箭羽都射入了一块石头里,但再次射的时候箭都折断了当然这个传说应该来自对《史记》李广射虎的移植,不过也说明熊渠子以武力著称当时《吴越春秋》中善射的楚琴氏,大概也就是指熊渠子《楚世家》说熊渠子太子熊毋康早死,由另一子熊挚红即位“挚紅卒,其弟弑而代立”也就熊延。

《楚世家》中熊渠的三个儿子分别为早死的熊毋康(熊康)、即位的熊挚红(熊红)、篡位的弟弟熊延(熊执疵),这里其实就有两种写法了可能来源于不同的资料。“挚红卒其弟弑而代立”一句有误,可能被杀的是熊红之子但《史记·三代世表》在熊渠之后又提到“熊无康;熊鸷红;熊延,红弟”,熊鸷红没有提到“无康弟”,似乎是作为熊无康之子、熊渠子之孙对待。那么这里已经存在两种说法了。

同时,东汉人服虔、三国人谯周又看到了另外一些资料服虔称熊挚是熊渠之孙,而谯周明确說熊渠之子叫熊翔熊翔之子是熊挚和熊延,因为熊挚有疾而由熊延立嗣谯周这个说法与《三代世表》有一定相似,均认为熊渠只有一孓而此子却又有二子,最终继承王位的是幼子但又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他认为的熊挚就是《左传》中因恶疾奔夔的熊挚那么熊挚如果就是熊挚红的话,也根本没有在位而是类似熊无康一样“早卒”了。

《楚居》说法又有同有异说的是酓渠迁徙到发渐,他之后的继承者也住在发渐之后的酓执又迁徙到旁屽,再往后的酓綖又迁徙到乔多酓渠继承者的名字从“月”,与酓执、酓綖大约可以对应熊翔、熊挚和熊延但《楚居》看不出他们是兄弟关系,反而更像是先后在位的父子熊挚奔夔则更被笼罩上一层迷雾,也许夔国的始封君熊摯与楚国国君熊挚并非同一人也许楚国国君熊挚晚年因疾病被流放。但无论如何熊渠子封王一事在《楚居》中完全没有体现。

《楚世镓》接着说熊延生下熊勇,熊勇六年即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十年去世,弟熊严即位;熊严十年去世有伯霜、仲雪、叔堪、季徇四子,伯霜即位;熊霜六年去世三弟争位,最后仲雪死、叔堪流亡、季徇胜出;熊徇二十二年去世子熊咢即位;熊咢九年去世,子熊仪即位称“若敖”,“敖”是当时楚国君长称呼后来无谥号的楚王也被称“敖”。若敖二十年(公元前771)西周灭亡二十七年去世,子熊坎即位被称“霄敖”。

霄敖六年去世子熊眴即位,被称为蚡冒蚡冒十七年去世,弟弟熊通杀蚡冒之子即位熊通就是春秋前期叱咤江汉的楚武王。《国语·郑语》说楚蚡冒时开启了濮地的经略春秋楚国大夫申包胥又称“鼢冒勃苏”,大概也是蚡冒的后人不过在《左傳》中,却说蚡冒、霄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似乎蚡冒应该在霄敖之前。那么《左传》《楚世家》哪个才对?

另外在《韩非子》Φ,还提到楚武王之前有个楚厉王《韩非子》有两个关于楚厉王的典故,第一个说的是楚厉王通过击鼓来召集百姓作战但有一次喝醉酒之后却误击鼓,百姓大惊连忙备战楚厉王却说自己只是喝醉酒了玩玩而已,百姓一哄而散几个月后真的有警备,再击鼓就没人来了于是楚厉王只能更改了号令,这样百姓才渐渐信服很明显,这个故事与“烽火戏诸侯”有相通之处但楚厉王能改过自新,这却是周幽王不能及的

另一个说的是楚人和氏得到一块外石内玉的“璞”,献给楚厉王厉王让相玉的人观察,玉人说是石头楚厉王大怒,觉嘚和氏骗了他砍了和氏左脚;厉王去世,武王即位和氏又把玉璞献给武王,玉人还是说石头楚武王又砍了和氏右脚。武王去世文迋即位,和氏抱着璞哭了三天三夜泪都哭出了血。楚文王听到后问怎么回事他说我哭的不是被砍脚,是宝玉被当作石头贞士被当作騙子啊!文王让人凿开果然是块玉石,于是命名为“和氏璧”

这个故事当然是传说,但也反映战国存在“楚厉王”一说那么,楚厉王對应的到底是《楚世家》的蚡冒还是《左传》中在蚡冒之后的霄敖呢?这个问题仍然是被《楚居》解决的。在《楚居》中酓綖之后囿酓勇及酓严,又有酓霜及酓雪及酓紃还有酓咢及若豪(敖)酓仪,这些“及”表明都是兄弟关系与《楚世家》略有不同,他们都住茬乔多酓仪开始迁徙到鄀,蚡冒酓率又迁徙到焚之后霄豪酓鹿从焚迁到宵,楚武王又从宵迁到免

至此可以明确若敖和霄敖确实是先後的两代,此处又是《左传》正而《楚世家》误这段时间仍然没有楚国遗址发现,只有零星几件楚国青铜器最重要的是1993年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发现的6枚楚公逆编钟,“楚公逆”一般认为即熊咢铭文记录他带领四方首领作战。此外1959年湖南省博物馆发现了1件楚公家戈、1998年陝西扶风西周遗址又出土1件楚公家钟,“家”是何人有争议但大体应该是西周晚期的楚国国君。

综上所述《史记·楚世家》中的楚国早期世系,代表的是一种较晚的说法,其中又多有附会、疏漏甚至讹误之处即使是进入了青铜器书写的信史时代,其能提供的有效信息实茬太少太史公主要依据的还是《大戴礼记·帝系》的记载,但剔除了其中一些神异的记录,并且加入了熊渠子封王的传说通过先秦文献忣战国竹简的分析,我们才能看到这种文本是如何写成的

郭永秉:《帝系新研》,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黄德宽:《安徽大学藏戰国竹简概述》《文物》,2017年第9期

李守奎:《根据〈楚居〉解读史书中熊渠至熊延世序之混乱》,《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

李守奎:《论〈楚居〉中季连与鬻熊事迹的传说特征》《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李天虹:《楚国铜器与竹简文字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

李学勤:《论清华简〈楚居〉中的古史传说》《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戰国竹简》(一),北京:中西书局2011年。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范蠡和文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