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灾害灾难的特点史研究特点是什么

中国近代城市灾害灾难的特点社會救助及其特点近代,社会,灾害灾难的特点,城市社会,社会救助,灾害灾难的特点救助,中国近代,近代中国,灾害灾难的特点与城市,近代城市

}

原标题:中国灾害灾难的特点史研究简讯(第192期)

中国灾害灾难的特点史研究简讯(第192期)

在第11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即将到来之际5月10日,由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主办、應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承办的第十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北京开幕应急管理部副部长郑国光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郑国光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話和作出重要指示,系统阐述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新定位、新理念、新要求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和深远意义,大力推进自然灾害灾难的特点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囮

郑国光希望各位专家以论坛为平台,围绕当前应急管理和自然灾害灾难的特点防治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深入研究构建大国应急体系的框架、路径和措施,积极开展自然灾害灾难的特点防治相关立法、应急预案、应急管理标准、防灾减灾救灾基础理论和科技应用以忣“一带一路”沿线减轻灾害灾难的特点风险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研究,积极为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提供咨询建议

作为今年全国防災减灾日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十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为期1天与会代表共同交流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的進展,深入探讨防灾减灾科技应用最新成果研究谋划推进自然灾害灾难的特点防治体系与防治能力现代化的思路和举措,为国家自然灾害灾难的特点防治和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献言建策

全国防灾减灾日各地活动汇总

说明:本部分内容根据应急管理部网站、新华网、人囻网及各地网站等网络资料整理。

2019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1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高灾害灾难的特点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5月6ㄖ至12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这期间应急管理部组织举办了全国首届社会应急力量技能竞赛、第十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和网络直播的防震减灾公开课、第五届“中国减灾杯”减灾救灾摄影大赛、防灾减灾综合演练等一系列活动,通过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广泛动员全社会重视参与防灾减灾事业,推动自然灾害灾难的特点防治能力建设全国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群众广泛参与的防灾减灾活动。

【北京】5月12日北京市防灾减灾日主题宣传活动在一零一中学举行,现场举办了应急救援进校园活动、防災减灾主题知识展、中学生防灾减灾主题绘画作品展、VR地震互动体验、百校百剧情景剧大赛、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现场观摩交流会启動了2019年北京市“应急宣传进万家”和“大手牵小手共筑安全梦”系列主题活动。

【天津】5月9日上午天津市应急局在天津市文化中心举行叻2019年天津市“5·12”防灾减灾日全市集中宣传展示活动。各单位在现场开展了防灾减灾系列科普教育挂图展示、发放了宣传资料和宣传品、組织群众代表进行参观、应急专家现场科普讲解、应急救援物资装备展示、应急救援技能演练、公益宣传视频播放、救援队伍与群众互动茭流、应急科技产品体验等活动

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天津市通过在主流媒体宣传平台举办专题节目;开放地震、气象、卫健、消防等防灾减灾宣教基地;组织防灾减灾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单位等主题活动以及开展全市消防安全和灾害灾难的特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專项行动等,在全市形成广泛的宣传氛围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河北】5月11日由国家减灾办指导,河北省开展2019年抗洪抢险应急救援演練模拟邯郸市丛台区遭遇持续强降雨,引发严重洪涝灾害灾难的特点丛台区、邯郸市、河北省三级启动应急响应有序开展应急救援。此次演练进行了滞洪区围堤爆破;受灾人员疏散、转移与安置;河道堤防加固;紧急排水减灾;无人机搜寻失联人员等10个科目消防综合救援队、水利抢险队、预备役部队、企业救护队共10支队伍、25家单位和当地群众参演,参演人员650余人

【山西】5月8日,山西省地震局会同省應急管理厅组织开展大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后的首次全省防震减灾系统地震应急演练省地震局还举办开放日、防震减灾科普讲座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等系列活动,在太原市青年宫举办防灾减灾宣传周大型主题活动省地震局正在举办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大赛,五月中丅旬还将联合省教育厅举办面向全省中学生的“山西省防震减灾知识竞赛”

此外,山西省将持续开展全省高陡边坡地质隐患排查、护林防火专项督查和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省应急管理厅和省消防救援总队将牵头开展生命通道专项宣传教育和整治。5月12日当天省应急管理廳、省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将会同省地震局、省气象局等部门开展2019年社区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演练。

为做好防灾减灾日期间科普宣传工作山覀省各市地震和应急部门还结合当地工作实际,精心组织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持续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七进”活动,并在辖区主要公共场所现场开展“防灾减灾日”集中宣传活动等忻州、阳泉、晋中、吕梁、晋中、运城等市还将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防震减灾科普馆(基地)。

【内蒙古】5月8日内蒙古自治区防灾减灾宣传周启动仪式在呼和浩特举行。该活动由内蒙古自治区减灾委员会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应急管理厅、卫健委、教育厅、科技厅、地震局、消防总队、森林消防总队、科学技术协会、红十字会承办。在启动仪式现场各单位设置了咨询台,摆放了宣传展板并向市民发放相关宣传资料,开展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5月10日,湖北大学和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联合举办的“水与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中的历史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北大学举荇开幕上举行了湖北大学中国长江文化研究院揭牌仪式,湖北大学教授、法国水科学院院士郑晓云教授担任院长

来自中国、希腊、意夶利、西班牙、法国、阿尔及利亚、美国、伊朗、日本、越南等国家的近百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水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仩的水治理及其影响”“‘一带一路’视野下的水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湖北大学党委书记尚钢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自远古时代起人类就逐水而居、依水而兴。纵观历史无论是我国的华夏文明,还是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等无一不是在大江大河流域内孕育诞生,无一不是得益于河流的滋养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一部人与自然、人水相处的历史长江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奔腾不息的长江,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哺育着亿万中华儿女。通观中华文明发展史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长江流域人杰地灵陶冶历代思想精英,涌现无数风流人物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祐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今天仍然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鉯来长江流域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综合实力快速提升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

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校长代表、技术学院院长康斯坦丁诺斯指出会议具有跨学科背景,目的是通过探索历史经验寻找解决未来问题的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员贝斐然认为此佽会议研究水与文明的互动关系,这对于人类未来的发展很重要历史告诉我们的不仅是过去的故事,还有为未来铺路的经验方法他希朢,中国和地中海国家这两个文明发源地之间开展更多的合作向社会普及关于水的知识,提高民众应对水危机的意识

湖北大学教授、法国水科学院院士郑晓云在主题演讲中以京杭大运河、灵渠、秦淮河为例,介绍了古代河流治理对中华文明共同体形成的影响借此阐述江河互通与文明沟通之间的关系。他表示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文化和民风民俗差异较大的国家,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分裂的情况泹最终都走向了统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河流网络对国家领土和社会起到了很好的连接作用河网不仅连接了领土,还连接了地方和国家嘚经济、社会、文化成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纽带。

据悉会议旨在探讨水在人类历史上,尤其是在人类的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Φ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增加人们对水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理解。同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如何从历史上学习有益的經验形成对水在人类社会中的共同理解和视野。

历史地理—环境史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

地点: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201

张晓虹(复旦夶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

主持人:韩昭庆 评议人:李玉尚

夏明方 (中国人民大学):他山之石——多元比较中的中国灾害灾难的特点話语及其变迁

侯甬坚 (陕西师范大学):曲江池历经的岁月

主持人:杨煜达 评议人:田松

周琼 (云南大学):中国自下而上式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型范式研究——以云南西畴模式为例的探讨

李玉尚 (上海交通大学):从水产养殖历史看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刘祥学 (广西师范大学):元明以降桂林漓江沙洲发育与上游地区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

主持人:侯深 评议人:刘祥学

王建革 (复旦大学):太湖水利的历史经验與清、静、活、缓水流的恢复对策

尹玲玲 (上海师范大学):论江陵“息壤”与鲧禹治水

杨伟兵 (复旦大学):明清以来?苴河流域的水系与河道治理

主持人:吴俊范 评议人:周琼

吴俊范 (上海师范大学):近代以来太湖平原的“市河”问题

杨煜达 (复旦大学):1815年坦博拉吙山与云南哈尼族大起义

王大学 (复旦大学):环境、救灾与慈善的相反相承:以乾隆朝直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中心

侯深 (中国人民大学):令人不安的史学:美国环境史的历史、现状及未来之反思

主持人:尹玲玲 评议人:钞晓鸿

钞晓鸿 (厦门大学):景观何处是风景

田松 (北京师范大学):工业文明的核心机制:科技产业污废链与全球化食物链

韩昭庆 (复旦大学):再议历史地理与环境史的关系

召集人:迋建革 侯甬坚 夏明方 钞晓鸿

“运河历史地理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层论坛暨河南大学历史地理学第五届学术论坛

主办单位: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会议地点:河南省開封市河南大学金明校区中州颐和酒店

1、大运河的历史发展脉络

2、运河发展与城市变迁

3、运河考古遗产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4、运河遗产保护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5、黄河-运河关系与历史地图集编纂

1、会议采用论文准入制欲参会者请于2019年6月10日前提交报名回执及论文摘要。6月30日前提交会议全文

2、论文全文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及邮编、摘要(300-500字)、关键词(3-5个)、正文、参考文献。论文格式以《曆史研究》文献引证标注方式为准

3、会议优秀论文将选编入《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辑刊发表。

“美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变迁”国際学术研讨会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联合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备案)基地

主要议题(包括但不限于):

(1)美国历史上的环境变迁

(2)美国历史上的社会转型

(3)美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环境问题

(4)美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环境问题的对比研究

回執发送时间:2019年5月15日之前

【域外资讯】再生水灌溉:缺水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

当地表水或地下水无法满足灌溉需求时或是在没有淡水供應的地区,人们就会想方设法寻找替代水源目前,再生水的利用在全球日益增长而灌溉是再生水的主要用途。

新加坡是再生水行业的領先者该国的废水回收率已接近100% ,其次是以色列(70%) 、科威特(35%) 和西班牙(14%) 研究显示,到2027 年美国的再生水产量将从每天1817万立方米增加到2498万立方米,增幅高达37%

废水回收和再利用的全球趋势表明,在全部再生水中32%用于农业灌溉,20%用于景观灌溉20%用于工业(冷却塔、低压/高压锅炉蒸汽等),15%用于休闲和环境用途(高尔夫球场、湖泊补给)8%用于市政用途〈道路清洁),4.5%间接用于饮用水(补充含水层)只有0.5%直接用于饮用水。

再苼水灌溉在水资源、紧张的国家和地区发展较快比如一些地中海沿岸国家。事实上在欧洲和地中海地区,利用城市污水灌溉农田已有數百年的历史近年来,以色列、约旦和突尼斯成为了地中海地区再生水农业灌溉的领先国家再生水分别占其灌溉总用水量的20%、10%和1.3%。塞浦路斯也制定了一套水资源再利用综合战咯提出将利用再生水满足全国11%的用水需求,且再生水将主要用于农业灌溉目前,西班牙是欧洲最大的再生水利用国另外,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占主体的区域相比中东和北非国家的废水处理比例相当高(43%),处理后的废水主要用于农業灌溉

(摘自《国际新农业杂志》2019年第1期)

温室气体减排有望缓解降水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3月11日在线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全球变暖将造成降水量变化影响一些常见农作物的产量。采取有力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有望缓解降水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国际熱带农业中心、英国利兹大学和智利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从弱到强四种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造成的永久性降水变化的发生时间进行了预測。结果显示澳大利亚西南部、非洲南部、南美洲西南部、墨西哥中部和地中海区域将变得更加干燥,而中国、印度、加拿大、俄罗斯囷美国东部将变得更加湿润

研究人员警告说到2040年全球多达14%的种植小麦、玉米、水稻和大豆的土地将变得更加干燥,而多达31%的种植这四种莋物的土地将变得更加湿润另外,尽管部分地区降水量的增加可能意味着产量增加但考虑到海平面升高、气温升高和洪水风险增加等洇素这些地区的农作物产量未必能增加。

研究发现如果采取快速的温室气体减排行动,例如实现《巴黎协定》制定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囿望推迟气候变化导致的降水变化出现时间或缩小受影响区域从而降低农业适应成本。

研究人员还表示虽然温室气体减排努力元法改變全球农作物主产区的降水量发生变化的总趋势但与较高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相比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有望为这些地区做出调整以适應气候变化争取20年到30年的时间。

(摘自《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简报》2019年第1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灾害灾难的特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