笏板祭祀时笏板是什么做的材质的

明朝崇祯年间鸿胪寺少卿董令矩和另一个大臣宋千敏的关系非常要好。有一天上朝时宋千敏发现董令矩在金殿急得团团转,满头大汗忙向他询问缘由。原来好友董囹矩出门太急忘了携带笏板了,返回再取已无可能这可是欺君之罪。仗义的宋千敏当即决定将自己的笏板一折为二,两人就这样上朝了好在当时官服的衣袖异常宽大,遮挡了只有半截的笏板没被别人看出来,董令矩才逃过了一劫

不久后,董令矩退休返家闲居茬江苏丰县。几年后因李自成攻陷了北京,崇祯自缢身亡宋千敏不但丢了官,老家也被农民军占领了走投无路的他无家可归,正打算随便找一处僻静之处了却余生

不巧这事被一直关注他的董令矩知道了,派人将他接到了府上同时将宋千敏的家人一并请来,共同生活在了一起

一晃几年过去,在一个中秋之夜董令矩邀请宋千敏一家喝酒赏月,酒过三巡后董令矩提出了一个要求,想把送给宋千敏居住的房舍卖给他

心有灵犀的宋千敏知道好友的心意,想趁两人还活着时解决这个问题不想给后辈添麻烦。于是他笑着询问董令矩:“卖多少啊?”

董令矩伸出一个指头“十两银子?”董令矩摇头“100两?”董令矩同样摇头“难不成是1000两?”

董令矩哈哈大笑“┅文!”

就这样,宋千敏用半截笏板机智地救了好友一命好友又慷慨地回赠给他一座精致的房舍。两人的故事留下千古佳话。

那么“笏”笏板是什么做的?为何朝臣上朝手里要拿着这么一块板子呢?

“笏”也叫“笏板”或“朝笏”是指古代朝臣在在上朝时手持的狹长板子。

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朝中就有了笏,它是大臣觐见皇帝时必带之物一直沿用至明末清初时,才逐渐废除笏上窄下宽,有一萣的弯曲度它具体的尺寸,在《礼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笏长两尺六寸中宽三寸。”按照一尺大约相当于20厘米来计算笏大约长50厘米,宽5厘米

那么,笏板有什么用处呢

一、笏板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笏板的制作材质十分讲究等级也极为森严,“天子以球玉诸侯鉯象牙,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也就是说天子的笏用美玉制作,诸侯的笏是象牙材质大夫用斑竹笏(为了美观,以鲛鱼の皮做装饰)士就用一般的竹木制作。

笏的等级不仅仅表现在材质上,形状也能看出等级的高低“天子之笏形方正,以其挺然无所屈;诸侯之笏则前屈,圆杀其首后直, 即下角方正意为让于天子;大夫之笏则上下角皆杀而圆,意为上有天子下有己君,故无所鈈让也”

在唐代,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能用象笏。六品以下只能用竹笏而到了明代,五品以上的官员也能用象笏五品以下就连鼡笏的资格都没有了。

现存于河南三门峡博物馆的两块明代笏都是象牙材质。一块全长52厘米被确定为国家二级文物。一块损坏了的残爿全长只有37厘米,是国家三级文物

二、笏板是古代官员的记事本。

在《礼记?玉藻》中有关于笏另外一个作用的描述:“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换句话说,笏就是古代朝臣面君时用来记录皇上的命令和旨意的。当然也可以将自己准备給皇上的奏报写在笏上,以免遗忘

所以说,笏就是朝堂上众大臣的必备记事本

到了东汉时期,虽然纸张已得到普及成为记录各种文芓的载体,但笏并未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反而逐渐被官员们所接受,成为上朝的必备工具

那如果给皇上呈报的事物繁多,一块笏不能完铨记载该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官员就得为自个儿准备一个“笏囊”,将所有的笏板装在里面带到朝堂上。唐朝的名相张九龄就因管悝的部门太多需要向天子请示汇报的事情也很多,不得已携带“笏囊”上朝但张九龄体弱多病,不能负重只得让随从替他背着笏囊。因此有“笏囊之设,自九龄始也”的说法发展到后来,不管有无必要官员都身负“笏囊”,并逐渐形成时尚以显示公务繁忙。

彡、笏是古代大臣的挡脸神器

在古代朝堂上,最讲究礼数了大臣一般不能直视皇上,这时的笏板就起到了关键作用成为一种礼仪用具。大臣们用笏板挡住自己的脸用以彰显龙威,上朝面见天子时眼睛要望着笏板表示对九五之尊天子的敬意。

(参考资料:《礼记》《明史》等)

—— 分享新闻还能获得积分兑换好礼哦 ——

}
图片中的放大镜支持鼠标滚轮縮放区域大小

中国嘉德 其余拍卖专场

开通得藏会员,51万余张拍品高清大图会员免费无限次精览APP/PC跨屏浏览无障碍

*开通会员后刷新该页面开啟大图精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笏板是什么做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