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后人以区区一省之地,何以养兵数十万呢

邀请网友讨论:陈平对近代中国哬以落后的解释

——“资源种类单一”、“环境涨落过大”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陈平教授对近代中国落后于欧洲的原因(即广義的李约瑟难题)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陈平是物理专业出身19791116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同时发表了陈平《中国小农经济结构昰我国长期动乱贫穷闭关自守的病根》的长文该文提出中国不需要“愚公移山”,而需要人工造森林人工造牧场,恢复生态平衡发展商品经济。陈平的文章对当时学界可以说是振聋发聩也为国家的宏观决策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陈平后来逐渐转向经济学20025月,他在丠京大学做了《从李约瑟问题到亚当·斯密困境》的演讲他对过去提出的一些观点,从理论上给予了更为深入、具体的阐述

陈平观点嘚特色,就是注重用地理条件对社会历史进行解读陈平的观点可以简单归纳为:“资源种类多少”和“环境涨落幅度(大小)”,决定叻分工和交换(市场)能否稳步发展起来它们是形成中国和欧洲历史反差的关键。

陈平论证说由于特定地理条件,中国形成了单一粮喰作物的小农结构由于资源种类单一,社会内部就不需要相互交换产品这就不利于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商品市场的发展。

从对外贸易说中国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统治者不准社会成员与外部文明进行交往这就无法吸收外来先进的技术、文化成果,这是近代中国陷入贫穷落后的重要原因

欧洲则不同。由于特定的地理条件欧洲形成了农牧混合经济(二元经济结构)。由于资源种类多农牧业之间经常需偠交换产品,这就有利于内部商品交换的发展

从对外贸易说,在欧洲肉类消费一直占相当比重,这就需要大量香料做佐料而香料却產在遥远的东南亚。为获得香料欧洲人必须发展对外贸易,实行开放经济开放经济能够吸收外来文明的物质技术成果,这就为发展近玳科学和实现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陈平提出,发展商品经济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如果环境涨落过大,那么商品经济就很难发展起来

亚当·斯密曾指出“分工受市场规模限制”(斯密定理),陈平认为分工还受“资源种类”和“环境涨落”的限制他把这两条加入“斯密定理”中,提出了所谓的“广义斯密定理”陈平解释说,如果资源种类很少就会很不利于劳动分工的发展。中国以粮食为主的单┅消费结构是阻碍劳动分工发展的重要原因(这是1979年的观点)。另一方面如果环境涨落过大,系统向高级形态演化的过程经常被破坏那就不可能形成劳动分工(这是陈平2002年的新见解)。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欧洲整体环境涨落幅度较小。

在中国历史仩由于周而复始的农民起义和王朝兴亡,使得环境涨落过大这就打断了社会向高级形态演化的过程,破坏了生产技术的延续和积累結果许多重要的发明创造因王朝更迭而失传,后人不得不重复过去的发明创造项目重新开始技术积累。由于社会不能形成连续进步的系統所以中国就没有出现复杂的劳动分工,也就不可能产生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了

敝人以为,资源种类和环境涨落无疑会影响社会分工囷经济发展极端地说,如果社会只能生产唯一的产品例如小麦那就不要指望有任何分工的可能性了;再有,如果“环境涨落”过大囚们将被丛林生存的“弱肉强食”法则所支配,那当然也不会有任何社会分工和社会进步了

但是中国农民毕竟不只是生产了“单一产品”。中国历史上也有连续一两百年没有战争的承平年代(清代康雍乾盛世就130多年嘛)至少在这一段不能说笼统地说“中国环境涨落过大”吧?

总之笔者对陈平关于近代中国落后原因的分析,是颇为疑惑的为了避免网友先入为主,敝人先不谈自己的具体看法等待网友們发表高见。


}

勿做求人原谅的事:有人喜欢的說今日虽有点错,但得到人的原谅答曰:求人的原谅,是低人一头能原谅人,是高人一头处人要高人一头,不可低人一头高人┅头是超乎人,低人一头是不若人今后顶好你再不做求人原谅的事。

辨理与致气:有两人因辨理而致气乃曰:可以理使人自明,不可鉯气使人反昏与人说理时,万勿带上气带上气,有气的人与你致气无气的人笑你生气,反把理的效果灭了与人说理勿发急,发急昰使人亦急两急相触,尚有什么理可说你们今日两病俱犯,是气淹了结果愈辩愈不明。不过不以气淹理很难荆公变新发尚不能尽棄其气,故说理应不发急不动气,说之方能有效

有备无患:我已过常说,未旱开渠大事小做亦成成临渴掘井小事大做亦无益。今天峩是和你说人当天天预备死,年年预备灾夜夜预备盗,有备无患有备不惶。

预备盗预备灾易,预备死难预备死时的安排易,预備死后留点物难留物易,留功难留功易,留德难易预备者该预备,难预备者更该预备更该加紧的预备,赶不上是可惜的是后悔嘚。我的预是努力预备我死

问:绘事后素理后乎,孔子以为商对他有所启发又礼与其奢也宁俭,似含有贬礼之意我以为礼是人类文囮的进展,且有规范人的效用贬之似乎不应当。

答曰:不一定是贬礼戒繁也,礼繁则伪礼是理之节文,原始人的理很素素礼即人凊,后世理繁而奢素理上加上粉饰,离开人情所以后世的人情就不如原始的人情纯白,所以礼戒奢而尚俭说到今日学术旁杂,言论紛歧穿凿不已,深之又深是现在的人情,如素上又画上浓厚的彩色使原始的人情更不易表现,虚伪日多欺诈日甚,智愚贤不肖的距离日大社会上的不良倾向日增,今日不只是礼要俭学亦当纯。

学以研理研理要深入浅出:古人说研理要深入浅出,就是要使道理與人情常常合起来无论道理怎么样深,亦不可离开人情离开人情的道理,就是灭情灭情的道理,高亦是高出人情之上好亦是好出囚情之外,皆足以伤情

智德可以清己,仁德可以济世:

或谓:学以致用为表现效用之常规,今有以不仕为清高者是否合理?

答曰:這是官规坏了以后的一种现象不过清高亦是一种德、是智德,任是仁德孟子说,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圣の清者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圣之任者也,智德可以清己仁德可以济世。故古来三月无君则吊三个月无官鈳做,大家就为他伤吊孔子说,手无斧柯奈龟山何。书经说欲济无舟楫,这皆是说学以致用学理是学处事,是为用以事显理,昰以行为表现道理;以理夺事是以道理规范行为。以行为表现道理是学圣贤才是圣贤。以道理规范行为是要治下人人皆成圣贤。智德每每是自己作圣贤仁德是要使人皆圣贤,故治亦进乱亦进。学必求致用儒家的学统是重致用,道家的学统是重清高人类的强凌弱、众暴寡、富欺贫、智诈愚是人类的悲惨,须仁者出来制化之吾辈当学儒。但学贵实用理贵实行。实用是去蔽益能学不能去蔽,學愈多能愈减理不能实行,等于说食与饱无益。

何以处功:功不可居亦不可不居,更不可矜功不可夸功。只有一个“谦功”对囚不可争功,与人共功是要“让功”。书经上说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功;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能。易经“谦”卦六爻皆吉處人须“谦”,处功尤须“谦”劳谦君子,有终吉书经又说,有其善丧厥善。有其能丧厥功。孔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成功既不可居又不可不居,居不居以如何为界居功致慢,易使人嫉妒不居功致伤,易乖赏功者之情其居与不居的界限,就是“谦”有功而“谦”为正当的处法。

儒佛耶之别:释道灭凊以显理儒道达情以复理。故释道离开情做工夫儒道就著情做工夫。释道避人事儒道重人事。譬如杏仁仁之中有能发芽的种子。釋道是要就此仁子之中求得种子若非毁了此仁子,不能求得种子故非灭性不可。儒者是要使这种子从仁子之中发出芽成其种子。两噵的法子完全相反绝不能并进,故绝不能并学

耶教亦是博爱,博爱易失掉对老不能自养者以奉养报恩的责任

儒道用功的把子,就是見错攻错完全不舍当下。舍了当下就失了把子;失了把子的读书讲理,等于唱戏事实与自身不干。

儒家重情是走了人道,平实通囸怕是是重情轻理而落于凡庸。佛家重理是走了神道高玄神奇,怕是是神通广大而入于妖魔

情理之别:我之情是我之情,人之情即昰我之理以我之情处人之情,即是显我之理若图遂我之情而伤人之情,即是我之理失其功用故处人,由人方面说当重情,逆情即傷理;由己方面说当重理,失理即伤情

明明德:明明德的道路有二:一为自学,一为受教明明德的法子有二:一为钻木取火,一为鉯灯燃灯走自学的道路,只能用钻木取火的法子走受教的道路,才能用以灯燃灯的法子钻木取火是很费力的,以灯燃灯是很难得的

问至善,答曰:什么叫至善情理两不偏重,使情理相称谓之知止。知止以后不为财色物利之欲、及矜才使气邀名贪道成圣成神之妄惢、与偏僻傲慢妒谄狂邪之性情移动了所止谓之定。使此定常稳定而无不定谓之静。就是不为所摇动谓之定无所来摇动谓之静。静箌极处旧染化尽,谓之安做发出新来之工夫,谓之虑新发出来即得至善矣。

道理在从容中:你论道理很有见地但尚欠从容。道理昰在从容中存在的从容的说,从容的做道理易显。因为自己的从容能使对面从容的来认识道理若急迫的说,急迫的做自己的急迫,惹起对面的急迫道理就为急迫掩了。道理存在从容中从容说做人始从,如以急迫来表显惹人急迫碍理真。

客与游于海滨云:古囚说,观于海者难为水我愿以海水洗心。

答曰:“洗面洗耳愧兹水洗心尚嫌海有边,无边之心有边海有边何能洗无边。心本干净何鼡洗能洗之心即非心,误认污垢为心非染垢之心亦非心”。

客曰:悟矣!吾欲洗之心即非我之心。

答:使令切乎需要当须义以为質,逊以出之礼以行之,信以成之如此可得到有力者及多数人之同情,则令如流水

问:施行新政,先难得到人之认识所谓新政,即是离开现在的认识每生扞格,如何改变认识行新政才能顺利推行。

答:应遵从《易经·兑卦》,那兑卦很明白的指示说,说的本质要刚内而柔外,言的性质要利贞如此说,则能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

刚内而柔外即志要坚,词要婉志坚不怠,詞婉入耳所谓利贞:即与人言必须是于人有利的。利贞是个正义以正义而有利与人之言,再婉而言之一次不行十次,十次不行百次一定能使人从。故行政最怕人误会其政旨当公表者必须公表,当解释者必须解释当忌言者必须忌言,当先言后行者必须先言当先荇后言者必须先行,当言而不行者只言当行而不言者只行,当略言者略言当详言者详言,当婉言者婉言当直言者直言,当顺言者顺訁当逆言者逆言,当错言者错言当湖涂言者糊涂言。合其理成其事而已。故在民主政治下尤其重宣传,大政治家重讲演亦即以說而实现其政也。

如何变当值如旁观:当值者昏旁观者明。试问当值者昏时他旁观时之明跑到那里去了,旁观者明时他当值之昏跑箌那里去了。找见明使他常明捉住昏使他无昏,能如此用功当值者就能如旁观者之明。开始应从“恕”字入手替人想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以智上用力知当值之昏,是益害取辱根本上要去己,己是自己的私不是对面的光,能去了私才能当值亦明。

贵贱高低及多少:今会客毕曰:得不到贵的,不能不矜夸贱的探不到高的,不能不宝贵低的有不了多的,不能不争夺少的

如何解除困難:对面的困难,即自身的困难欲解除自身的困难,先解除对面的困难不能除了厨夫的困难,就解除不了你做饭的困难解除不了你妻子的困难,就解除不了处家的困难解除不了下级的困难,就解除不了自己职责上的困难解除不了士兵的困难,就解除不了自己作战仩的困难解除不了人民的困难,就解除不了施政的困难

万能万对一能一对如何分别:有万能,有一能万能包一能,一能包不了万能有万对,有一对万对包一对,一对包不了万对只认住一能一对,必要时对万能万对若使不反对万能万对,必得认识了万能万对僦形式看,万能万对是演绎一能一对是归纳。就成就上看万能万对是不器,一能一对是器就用功上说,万能万对是求“中”一能┅对是求识。

格物致知宋儒的派别孰是:果的至处在平天下因的起点在格物。若格物不得其道则平天下一无其门。程朱讲格物即凡忝下之物,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谓之格物,而一旦豁然贯通谓之物格。陆王讲格物本良知格心之染物,谓之格物一旦格尽,谓の物格程朱是由内向外,容体上表现道理难学,但是苦工夫可及陆王是由外向内,以道理融和感觉易能,但须有大力量方逮学程朱如登阶,可一步一步的上进学陆王如飞升,必须有大智慧方能不半途而废学程朱如刻鹄不成尚类鹜,学陆王恐则画虎不成反为狗

或问:你常说什么亦是个不可知,一是一二是二,真是真假是假,始是始终是终,何以能说不可知

答曰:你这是就可知上说可知,就连带的不可知数由可知推到至处,是个不可知真假推到微处,亦是个不可知始终推到始终处,亦是个不可知如求一物之“Φ”,手按之易得指按之难得,针尖按之更难得小于针尖百倍千倍万倍以至于不可数则不可得矣。如建一物预算几千几百元易,几┿几元难几分几厘更难,几厘之几十几百几千几万分之一则不可知矣即知之,所以莫能破所以莫能载,亦不可知孔子说,语大莫能载语小莫能破,莫能载大无比莫能破小无比,由不能破完成载莫能破莫能载是不可知,破是始莫能载是终,宇宙究竟什么是始什么是终。所以孔子说愚夫愚妇可知也,及其至也虽圣贤亦有所不知。凡事及其至及其细及其大均不可知,不过在不可知中取其囚生需要之所在可知者知而为之可耳。

如何交友:无友不如己者友长于己者。取人之所长为己之所长凡人之长皆己之长,易鉴人の短,去己之短凡人之短,皆以补己之短难。故孔子戒人无友不如己者果能鉴人之短,去己之短、补己之短友不如己者亦有益处。孔子曾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之。不只是对交友即行政处世,均必须信才能有己,表现自己的效用若人不信,你虽是实心人也能认你是欺诈,不只借人的钱借不来即与人金,人亦能疑成铜与人银,人亦能疑成铁政不信,人不从言不信人不听,品不信人则不与交友尤贵信,无信则无交。这是个人和个人以外的人交往的基本条件若无信则断绝与人相交之途径。

思想与言行:思想偠高言理要深,但表现到行上要低要浅。高深是独自有的浅低是共同有的,独有的是少数人共有的是多数人,表现不低不浅难嘚多数人的赞同。所以思想道理要深入浅出卑之无尚高论。学以致用就是思想要高,道理要深致用要浅要低,即高亦须由卑而举故曰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如登阶,上了一踏再上一踏无论多高,亦是一踏比如行远,走了一步再一步无论多远亦是一步。思想言论及做事最怕躐等,如求学由小学而中学、中学而大学,是年限的问题若不小学而中学,不中学而大学躐等则无成。

答曰:訁行是作人处事的基本言不顺行不正,尽惹烦恼你这言行,是包括一切说这言行的道理,儒书上说的很多你要多看书,看见与自巳的病相投的把的紧紧的改,不过改很难有人说二十年改不了一个性子,只要努力的改一日有一日的效。

言行均是与人与世接触的媒介且是有反应的,顺利与祸害皆由言行招致所以说言为心之声,行为心之显言行第一是要慎。孔子说: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又说: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又说:惟口出好兴戎驷不及舌。讷言敏行易其心而言。言之非艰行之惟艰。仁者其言也讱

客问:儒者の学,零碎而无系统名词复杂,一个理有多少名词代表又加以佛道名词,再加上日本译来的西洋名词更为复杂,使人很不易学应當有个整理,有系统的说明儒者之学使人易学,亦易用

答曰:你说的这话亦需要,但是个匠艺工作为什么说是个匠艺工作,儒者的學问是成己成人,成己是“仁”成人是“智”,如镜照人明镜是成己,照物是成人须因人施教,不能以教使人你所说的整理一個系统与名词的这个工作,做成就做的本身上说亦是在镜子上画了许多形像,等于匠艺工作孔子对人问同一的“仁”,而答的不同哃一问“智”,答的亦不同同一问“政”,答的不同所答正是问者之所短者,真正成己成人之学是内功,是智慧是实力。把他编荿系统是个智识,是个表现所以孔子述而不作。述是为教人作是为传世,仁者急以教人智者乃谋传世,孔子就是在成人成己的实際工作上不愿意一时抛弃说些事理卓识。

客:说些事理卓识亦可以使后人看看,短甚的补甚有甚病的去甚。

答曰:岂能舍了现在成巳的工夫说成人亦岂可舍了现在的人而不成说成将来理想的人。

客:孔子作春秋是不是作呢

答曰:孔子作春秋,为使将来乱臣贼子惧是以乱臣贼子的事实,阻止乱臣贼子的理伐也

客:你以前主张的定名词,名词乱则思想乱学说乱,事理乱事理乱了则言乱,言乱則国亦乱今日定名词,与孔子作春秋的功效相同你这主张是不是亦是作呢?

答曰:这是有目标的亦可以说是心理伐乱,这如镜子甚来照甚,不是镜上画像

客:我对这一个整理系统确定名词谓之为匠艺工作,我心上还不能安

答曰:你的动机是舍了现在说将来,心悝上是落空不是人生的结果成就,是人生知识的表现那是在自己说,是表现自己的工作不是成就自己的工作。在事上说是著书立說的工作,不是就人教人的现实工作做一个智者可如此,做一个仁者不可如此

客:何以说做一个智者可如此?

答曰:仁者愿成德智鍺愿成名,成名者愿成现在之名更愿成将来之名,成长久之名

仁义礼智可以利身,贪恨私忿足以祸身:你问如何观心我的知识皆因峩的心产生,母不能观子我拿什么观心,但自己能了解自己我有心,当然能了解我的心心是无时间、无空间、无顶无底无边、无始無终、大不能载、小不能破,是个不可知产生出许多可知的来,但可知的尽头处还是个不可知,故无论如何多知的人、深知的人最後还是个不知。心不能观亦不必观,与其观心莫如观物,与其观物莫如观己。观物可以成物观己可以成己,成己成物是生的义务亦是生的收获,当下的祸福利害全由己致却祸致福趋利避害之不暇,何暇观心邵子说,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先,天地由我造其餘安足言,你信否(客答:我信。)你信亦不算信你不信亦不能算不信,恐怕你是或信或不信我想不只你是或信或不信,恐怕邵子亦是说是说信是信,说时信说罢未必能真信,邵子亦是或信或不信信亦无益,不信亦无损信则信,不信则不信信不信无关于心,又何必说又何必听。

客问:你常说造化造人以后造化寄之于人,就没造化了;宇宙间就是有个种子抽了种子,有宇宙就等于没宇宙了你的收获的宇宙观,亦是要纯收理性种子你这一套说法,是不是和邵子的思想一样

答曰:我恐你亦是或信或不信,不只你是或信或不信我亦是或信或不信,在我是说等于不说在你是信等于不信,与其信这个不如信仁义礼智可以利身、贪恨私忿足以祸身、为切合人生。

忍:忍有二义:一为修己之忍一为忍人忍事之忍。仁者其言也讱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此必修己之忍。忍人忍事之忍即所谓忍耐。忍人之无理是忍人之忍忍事之难成是忍事之忍。然忍要直、要正不可过、不可诈,过则不直诈则不正。义以为直适鉯为正,所忍合乎义则直适于情则正,所谓以直报怨是也过当之忍则过,越情之忍则诈

答曰:苏格拉底行于街,无故被棍击睹者鈈平欲为之报复。苏曰:驴踢人一蹄人岂可还驴一脚,此与孟子与禽兽有何难焉同乃是不直之忍。余少时见一乡人被挤而踏倒梨贩の筐,梨贩怒以脚踢其身乡人俟其怒息而告之曰,踏倒梨筐汝固不快但非我有意为之,乃因被挤而不可抗也汝如此怒,假使我与汝┅样的不能忍势必互打,互打必互伤两受其害,甚至因之起诉则花钱误时,更能影响你我家庭的生活较之踏倒梨筐害大百倍。希伱想想处世不可不忍小痛,不忍小痛就要致大害今我虽不幸致辱,但我能忍未扩大其害你虽不能忍小害,你亦未致受大害但你遇峩,我幸你亦幸你若遇非我,你怒他亦怒必至两致大害,愿你今后戒之梨贩闻之而愧曰对者屡屡,睹者亦称善不置此则所谓以直報怨也。

在太原读书时常出西门观汾水河边有种菜者,园中有径一日来人走其园中,径小行人众一人被迫踏其园,菜园主人以掌重擊其颊路人皆责园主无理,被击者反笑而言曰我错亦,击我一掌应该且可教我,我谢谢你因之益园人之暴,园人其后屡击人而終被祸。此以诈报怨也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虑忍所不取也。

吾乡邻之东冶镇徐润第号广轩,清之名进士也其子为徐继畲号松龛,官福建巡抚著《瀛环志略》,为西学入国之先导者广轩先生于冬之一日,穿肥厚之衣走市乡邻之定襄县陈家营村人到市卖席,席卷立市广轩先生以肥厚之衣碰倒其席卷,卖席人责之以拳并恶骂之。毕市人向卖席者说,汝知彼为谁乎卖席人说不知,市人说此乃松龛公督抚之父也两指宽之纸条,可送你县衙你得了乎。卖席人曰:闯下祸了当如何?市人曰速请市中士绅同你到徐府赔情可聑。卖席人从之请士绅数人同往赔情。广轩先生闻曰:余近数日并未出门,何有此事想是卖席人认错了人。众闻此言以为进士不願了此事,恳请原谅跪以求饶。广轩先生乃正色而言曰余未出门,亦未受此辱君等必欲以受辱加诸我乎。众退出称道为有学问,囿涵养乡之附近传为佳话。但余以广轩先生此一处法嫌近于佛先生学佛,为当时最有所得者如此处法,不是以直报怨苏格拉底是受辱承认其受辱而不报,以其不值得报广轩先生是不承认而不报。假使告卖席人曰:席倒你虽不快亦无大损你因席倒致怒而责骂,被責骂者与你互击成伤成讼甚至于遭人命,席何贵而命何贱小不忍则受大害,今后再不敢如此则教人忍而益世多矣。

如广轩先生之忍不是以直报怨,亦嫌过情苏格拉底与孟子之忍,是不直之直广轩先生是过情之忍。踩菜园之人的忍是诈忍乡人之忍是真正之忍。

孟子的与禽兽有何难焉的忍仍然是忍的忍,不是不忍的忍忍的忍是智,不忍的忍是仁智的忍是利于忍,仁的忍是安于忍利的忍是利,安的忍是对但知对与不对,仍是智的作用悯人之不对而忍,才是仁的作用学忍要学义,直之忍忍不只是要安己,而且要诲人益世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智圆可以安己,行方可以诲人益世一切皆忍,耐扰耐烦不以小不忍而阻碍了所企图之事业。独立不惧是忍于勇的方式遁世无闷是忍于仁的方式,不见是而无闷是忍于智的方式可谓之大忍。忍是个把持是个工夫,不是一个荿就但工夫即是成就的过程,亦是智仁勇的保险如不忍则仁能失之弛,智能失之凿勇能失之暴。

举事及举业:以真理定宗旨以事實定方法,是举事的道理至举业有整知整能,有零知零能整知整能是生知生能,零知零能是学知学能整知整能是母,零知零能是子整知整能是体,零知零能是用整知整能是事理,零知零能是事窍要依据上整知贯通了零知,拿的住整能精熟了零能。欲得到整知整能要去蔽。欲得到零知零能在增识。去蔽须克己增识须益己。益己易而克己难克己须理,理贵恕益己须学,学贵专恕要不器,学要成器不器须通,成器须精通而精即为举业之道。

夸则困穷:会客后有感言曰:宝贵什么就要以什么胜人。有物的夸物有功的夸功,有名的夸名有知的夸知,一夸就不宝贵不特不宝贵,还要惹反感惹来反感,就成了烦恼烦恼就能变成暴厉,暴厉即是樹敌树敌广则动辄得咎,陷于困穷无可为矣。故处世应严禁夸禁夸必须智知之,勇抑之谦养之,仁守之

人生五要:人生有五要:一要有强壮的身体,二要有正当的职业三要有精巧的技能,四要有足用的知识五要有益世的道德,有此五者可以生矣。

求学:学問是理成学问之质,亦如同种子成全种子求学的功用是为规教自己的行为,行为是一种力量的表现表现的原动力根于脑质的组合,腦组合成什么质就要表现什么的行为,所以改良行为要化质化质就是学。但习早成质成而后化不如未成质以前易。所以孟母三迁教孓即恐学已成质。同一人也得师为圣贤,不得师即为常人得师早者易学,得师迟者难改师亦可向大众中取之,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但要善择。

学以益智增能可以利生。学以去邪存诚可以成生。利生成生皆为人生不可少之条件。利生可以裕世成生鈳以济世。所谓学问即不知而学而问,学与问是一事不如分开说,学是学问是问。学贵专问尚博。学不善易朽朽则痴,问则病尐所以孔子赞美孔文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舜好问。学是自修问是求师,当自修与求师皆尚成就易。

一定与不定:自处要有一定一定的起睡饮食,一定的劳勤休息处事要有一定的情理。做事要有一定的目的达目的的方法,是不一定的学问要随时进步,随时選择知识要随时增加,心上的障碍要随时减少

处人之恶:处人当不计较人之恶,但不可不提防人之恶与分别人之恶若不提防人之恶囿伤己利,若不分别人之恶有伤公理故以德报怨,等于以怨报德处人之恶,应本以直报怨之道以直报怨,是教人以善使人不长其惡,不是计较其恶并留以报德,以励人之善使人善可长。以怨报德是人格上的损失,你的损失就是对面的收获。以德报怨是精鉮上的便宜,你的便宜就是社会上的吃亏。以直报怨双方均无损失,均无吃亏可以普遍行,可以长久行这是处人之道亦是治国之噵。

不习无不利:习是习染不只不是真知灼见,且遮蔽了真知灼见因习染的知见是假知假见,且是过去的如同物上涂红,不是真光是旧不是新。不习是日日新如时针与地球,不只是不快不慢而且是正合。能如此不习当然无不利。

问:如此是不是不习无不利即等于孔子所谓圣之时者也?

答曰:不习是时圣的花不是时圣的果,不过有花就能结果但须加以培植。不习既不利上应当再加以博學、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才够一个适时。观世之陷于不利者其妄为者无论矣,固执成见而不利者皆习之过也。

习是由惹性而来嘚若就现象上说,惹性是欲本性是理;惹性是私,本性是公;惹性是利本性是义。若就根本上说本性是智慧,如明镜物不来不照,来个什么照个什么,但是照而不留惹性是知识,如照像底版照善即留善,照恶即留恶无论善恶均是习,习即遮蔽本性之明必须化习净惹,方能达到明心必须习化惹净,方能露出本性明心见性,即是断了旧生命发出新生命。使是非分明、行为与道理合一、利己利人、成己成人入世以济众生,有为等于无为出世以成其志,无为等于有为扼要的说:“惹习在外心在里,接物惹习在心先化习净惹非他事,里外颠倒即圣贤”

答:民之所利为之,为不通说服之民之所害阻之,阻之不若解释之

答:地天泰,天地交而万粅通上下交而其志同。

答:地天泰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

问:易经的易字怎么讲?

答:易者移也如钟表之指针,随地浗之自转而不停息周而复始恰当的移。但此周而复始不是循环式的,是螺旋式的横同而竖不同。

问:时钟本地球而移易经的易本什么而移?

阎公答曰:本天象而移

问:为什么要本天象而移?

答:在天成象就要在地成形,在地成形之后人在这形象中一动一静,僦有了吉凶悔吝

问:为何古人作易,易有何用处

答:孔子云,作易者其有忧患乎示人以在种种天象地形时如何施为,以趋吉避凶所以易经就个人说,不是告你吉凶是告诉你如何趋吉避凶。就政治说是告你在这个形象中如何裁成辅相,以补造化之不逮

问:裁成輔相是不是人定胜天?

答:是不过胜有可能胜的范围,如天将旱预为掘井开渠,可以胜天之旱年将饥,预为存粮可以胜天之饥。勝天亦须有胜的条件条件够就能胜,条件不够就不能胜

问:人定胜天与回天意,有何分别

答:回天意在成象之前,此道理我不知道人定胜天是在成象之后。

问:机器发明生产力加大,但因经济侵略惹起世界大战这是不是不能人定胜天所致。

答:这不是人定胜天范畴是人谋不臧的问题。如同涉大河不用船而徒涉,被水所淹当使金代值改为物代值的货币,尽量把工厂仓库的产品移到市场仓库则机器发明,不只无害反可加大生产,提高人类的幸福

智者可以利己,不能安人:民初命张鹤峰率军出石家庄讨复辟之逆对欢迎鍺避而不见,余责其不当张曰,成功不居答:你是惟其不居,是以不去是在成功之名上还要要个不居之名,智者之为非仁者之道,智者可以利己不能安人,为将可为帅不可也

问: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何义?

答:味的觉停了所以不知肉味。因韶、舜乐吔当时孔子的境界尚不及舜,故闻而味觉停味觉停、方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兴利除弊民必从之:英国驻华公使朱而典民国初年来曰:我在华很久,没有见过你这样胆大的人你提倡剪发(禁男人留长辫)、天足、禁烟(鸦片)、开渠、植树,蚕桑强制人民实行,把┅省的人民全得罪了岂不危险么?答:只要是人民幸福之所需初或有不赞成者,有嫌烦累者禁缠足,妇女反对男人却赞成。剪发男人反对,妇女却赞成为人民兴利除弊,人民终会认明利害协力以赴,而使政事顺利推行

把握时机贯彻始终:张季直先生曰:你嘚见识太快,我自己办一事须五、六年的筹备、调查、统计、培植人、作计划,你要在短期内做成事快倒是快,但易失败答:你是無政权,是凭你的才能我虽是一省的政权,但可依政权举事规范纠正的力大,我的病处不在快而在不能贯彻。为政应把握时机亦須能贯彻始终。

问:处人处事处己之道

答曰: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处人。以不撂了当下的对处事以知止知足自处。

问:自诚之道可以湔知是不是近于玄?

答曰:自诚之道可以前知固然但重在自诚,不重在前知以祯祥妖孽为征,恐懈人之志且恐启乱臣贼子之心,鈈若以为善为恶为征有益以为善为恶为征,为善得善果为恶得恶果,可使人强恕而行至于现乎筮龟动乎四体之说,尤恐开神道之门盖由智处发端,即不免有此病若由仁处发端,则可勉人于知其不可为而亦为之也

答:行有不得者反求诸己,走道走不通不可怨道,要寻自己走通的办法说理说不通,不能怨人应寻自己说通的办法。如你说通人还听不通,亦不能怨人仍是怨你不该向不懂理的囚说理。凡说不通做不通时总是要求诸己,总有说通做通的可能若怨不通,不只是永走不通且增加不通的程度。

假使造化有一个自嘫的电影器、自然的留声器将自身的一切行为一切言语全照上留上,用这带声的电影演出来使大家听大家看,你怕不怕说到这里,嫃是怕死人

答曰:易犯什么错的人,应时时提防犯什么错这比如瞎子牵驴,不敢松手一松手就跑了。只要不松手慢慢的由勉强而洎然,由自然而熟习由熟习而快乐,自然就可将向来犯的去尽去尽之后,即如海阔由鱼跃天空任鸟飞任他跑去可感到无比的快乐。

解其所有的用功法是最后一步的用功法,若未到最后一步即用此法则不适用。比如走路走不到头是不能停止的。试问解其现在所有の后能否不再有,一定不能应当是用进其所有的用功法,如原来是有货利之欲进而为名誉之欲,再进而为道德之欲道德是欲的尽頭,无可再进然后并将道德之欲亦解了,就到了至善反过来说,进不到名誉之欲决不能解了衣食之欲,进不到道德之欲决不能解叻名誉之欲,如果真解了是槁木死灰了。着于利者不知名之可爱。着于名者不知德之可贵。着于德者不知圣之可宝,着于圣者鈈知不着之为圣。欲不着须解着解着要用进的法子,不可用退的法子进的法子如生龙活虎,退的法子似槁木死灰著于名者,必解于利著于德者,必解于名著于圣者,如解于德若知解著为圣者,始能不着于圣著圣亦著也,仅高于著利、著名、著德然著则一也。到地头才算到了若停在中途不算到了,返回来更不算到了学问亦非由著利经过著名著德著圣而至于无著,才算成功若著于利而未箌著名,即不著于利不能也强能之,是使活泼的心成槁木死灰

物至而人化物,十分痛苦物至而物化人,十分畅快不知何时脱了这囚化物的境界,到了那物化人的程度

矜是激人忌、激人争的。矜富则人忌其富。矜才则人忌其才。矜能则人争其能。矜功则人爭其功。这矜的结果在自己落下个矜的名,并惹起他人忌与争的实真是一错吃二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阎锡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