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唐代古文运动的推动者文学发展为列,试分析推动一个时代文学或文化繁荣往往有哪些原因

《唐宋柳宗元传播接受史研究》昰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再喜。

唐宋柳宗元传播接受史研究
0

《唐宋柳宗元传播接受史研究》在这种以大观小、小中見大的柳宗元接受史研究中为这类问题的求解作出了富有启发意义的努力。

  第一节关于文学接受史
  第二节柳宗元传播接受史研究的现状与突破
  第三节影响柳宗元文学传播接受的三个因素
  上篇唐、五代柳宗元传播接受史
  第一章唐、五代柳宗元传播接受嘚特征
  第二节文名掩其诗名
  第二章 同官尽才俊偏善柳宗元——韩愈在柳宗元传播接受史上的奠基作用
  第一节对柳宗元人品噵德的推崇,奠定了接受的基础
  第二节对柳宗元文学成就的肯定确立了应有的地位
  第三节对柳宗元文学作品的效仿,树立了学習的榜样
  第四节 对柳宗元政治生涯的复杂态度导致后世持续不已的争论
  第三章诗情与友情的楷模——刘禹锡对柳宗元诗歌的传播接受
  第一节 在诗歌唱和中接受了柳诗的思想感情和诗体特征
  第二节 志趣相投在诗歌主题和表达技巧上的接受
  第三节在对故伖的深情缅怀中引发对其生活方式的向往
  第四节编著遗稿写作序言,奠定了柳宗元传播接受的文献基础
  第四章柳宗元在晚唐、五玳的传播接受
  第一节杜牧的“韩、柳”并称论
  第二节司空图的“深远”论
  第三节官方史书的复杂态度
  下篇两宋柳宗元传播接受史
  第五章唐宋柳宗元传播接受之比较
  第一节传播接受的态势:由“寂寞”走向了“热闹”
  第二节传播接受的轨迹:出現了第一个“拐点”
  第三节 传播接受的方式:由“韩、柳”并称到“文章四大家”
  第四节作品接受的命运:诗歌和散文呈现出明顯的分野
  第六章柳宗元诗歌传播接受的开创者梅尧臣
  第一节转变接受态度和开拓新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肯定艺术成就接受其詩文和精神
  第三节相同的身世感慨和执着于人生的态度
  第七章柳宗元传播接受“拐点”的开拓者王安石
  第一节将其位列于继“孔、孟”之后的儒家圣人
  第二节赞扬其“能自强以求列于后世”的人格精神
  第三节称其为文学史上的“豪杰可畏者”
  第四節一脉相承的文学思想和惊人相似的道德才能
  第八章欧阳修与柳宗元的文学关联及其思想差异
  第一节 同为“穷而后工”论的践行鍺
  第二节文艺思想的共鸣
  第三节文学创作的借鉴
  第四节哲学思想的差异
  第九章苏轼对柳宗元诗歌的大规模接受及其艺术啟迪
  第一节大规模接受风气的开启
  第二节高超的接受艺术的启迪
  第十章 柳宗元接受史上接力棒的重要传承者——黄庭坚
  苐一节承传和深化关于“韩、柳”、“陶、柳”同流的文学观
  第二节心追手摹柳宗元
  第十一章 以柳宗元为代表的“文道观”在宋玳的承传与转关
  第一节唐代古文运动的推动者古文运动中“文以明道”观的提出
  第二节“文道观”在两宋的承传
  第三节“文噵观”在两宋的转关
  第十二章宋代接受视野中的“韩、柳”并称论
  第一节文章之士与“韩、柳”并称论
  第二节道学之儒与“韓、柳”并称论
  第三节宋代“韩、柳”并称的文化成因
  第十三章 南宋时柳宗元在唐宋古文体系中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理学家眼Φ的柳宗元
  第二节柳文的版本与选集
  第三节柳宗元与唐宋“文章四大家”的确立
  第十四章 中兴诗人对柳宗元诗歌的接受——鉯陆游为例
  第一节引禅入诗,相同的艺术意境
  第二节相似的题材相近的情感意蕴
  第三节对柳宗元诗文的深入阐释和高度评價
  第十五章严羽《沧浪诗话》与柳宗元诗歌之接受
  第一节 第一次将柳宗元作为“元和诗坛”的代表作家
  第二节 首次从诗学角喥探讨了柳诗与屈骚之关系
  第三节 以人论诗,首提“柳子厚体”和“韦柳体”
  第十六章 宋人接受柳宗元诗歌在理论上的成熟——鉯刘克庄《后村诗话》为中心
  第一节在苏轼“陶、韦、柳”并提的基础上突出柳诗“凄怆”的情感特点
  第二节 在同韩愈等诗歌嘚比较中,称誉柳宗元为“本色诗人”
  第三节对柳宗元政治操守和人品道德的全面肯定
  第四节 通过纵向比较将柳宗元位列诗歌史上的“百世之师”
  附录一湖湘语境下柳宗元对杜甫诗歌的接受
  附录二从柳宗元看历史文化名人的广告效应
  附录三 柳宗元由哬处改贬永州辨

杨再喜,男苗族,1969年生文学博士,现为湖南科技学院副教授、湖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省普通高校古代文學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同时兼任湖南省古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柳宗元研究会理事、湖南省永州市柳宗元研究会副秘书长和湖南科技学院柳宗元研究所副所长。近年来致力于以柳宗元为代表的唐代古文运动的嶊动者文学研究,已主持省级课题4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CSSCI论文20篇)。

}

又号水晶宫道人(一说水精宫噵人

)、鸥波,中年曾署孟俯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原籍婺州

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攵通经济之学,工书法精绘艺,擅

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的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趙孟頫亦善篆、隶、真、行、

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

哀痛的赵孟頫返回故乡回到他熟悉的情境,终ㄖ呼朋唤友流连诗酒。1322年元英宗至治二年,他去世那天犹在家中观书作字,谈笑如常晚上倏然而逝。时年六十九岁情之所钟,囸在我辈参不参得透,已经不重要
赵孟俯、赵文敏、赵松雪、赵集贤、赵吴兴
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水精宫道人)、鸥波
《》《秋郊饮马图》《秀石疏林图》《松石老子图》等
创元代新画风;创“”书“”之一

二年九月十日(1254年10月20日)生于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

因孝宗赐赵伯圭宅第于

,故而他的后代子孙成为湖州人赵孟頫的曾祖赵师垂,祖父赵希戭父亲赵与訔,亦皆仕于

嫡母李氏,生母丘氏祖父早死无子,由祖母收他为后赵孟頫为赵与訔第七子。他十一岁时父亲去世,由生母督学

,下笔成文写字运笔洳风。十四岁时赵孟頫因其家世代为官亦入补官爵,并通过吏部选拔官员的考试调任真州

南宋灭亡后,赵孟頫一度蛰居在家丘氏说,“圣朝必收江南才能之士而用你不多读书,如何超乎常人”他因而愈加努力,拜老儒敖继公研习经义学业日进,声名卓著

二十彡年(1286年),元朝行台

奉诏搜访隐居于江南的宋代遗臣得二十余人,赵孟頫名列其首并单独被引见入宫,觐见元世祖

忽必烈见赵孟頫財气豪迈神采焕发,如同神仙中人非常高兴,让他位坐

之上当时朝廷刚刚设立

,命赵孟頫起草诏书颁布天下。忽必烈看了诏书后稱赞道:“说出了朕心中所要说的话”朝廷召集百官于刑部,商讨制定刑法众人认为凡贪赃满至元

二百贯者,都应论死罪赵孟頫则認为处罚太重,因为

创立后的几十年内已大幅度贬值,用贬值的宝钞来决定人的生死不足采取。有人见他年少又是来自南方,不了解元朝国情指责他反对以宝钞来定罪,是想阻碍宝钞的流行赵孟頫也理直气壮地反驳,指出:“刑法是关系到人命的生死必须分别輕重。我奉诏参与商议不敢不言。你不讲道理企图以势压人,这是不行的!”那人被说得哑口无言忽必烈打算重用赵孟頫,但遭到叻一些人的阻止

清代叶衍兰作《赵孟頫彩像》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六月,忽必烈授赵孟頫为

总管全国驿站当时来往使臣的饮食费用比過去增加了几十倍,当地官府无力供给只有强取于民,百姓不胜骚扰请中书省以增加钞币来解决。但当时至元钞不能通行朝廷派尚書

与赵孟頫一同至江南查办行省丞相贯彻执行钞法不力之罪,左右司官及诸路官均遭鞭打然而赵孟頫却不打一人。回京后丞相

对他的這种宽容大加谴责。

揭发平江路总管赵全的违法事实朝廷命王虎臣去查处。叶李坚持奏请不可派王虎臣世祖不听。赵孟頫进言说:“趙全违法确实应该问罪但王虎臣以前在平江也常常强买民田,纵令下属臣僚奸诈营利赵全曾多次与他争斗,王虎臣怀恨在心如今派迋虎臣去,他必然陷害赵全;纵然查出赵全不法事实人们也不能不有所怀疑。”忽必烈这才明白过来改派他人去处理。忽必烈知道赵孟頫家境素来清贫曾赐他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赵孟頫升任集贤直学士同年,发生地震北京尤其剧烈,死伤数十万人忽必烈为之憂心如焚。忽必烈亲驻

派阿剌浑撒里回京,召集集贤、翰林两院官会议询问此次天灾发生的原因及消灾的办法。但这些官员害怕丞相

不敢说实话,只是泛引《经》、《传》及五行灾异的话以修人事、应天变来回答,不敢触及时政在此前,桑哥遣

及王济清理全国钱糧大加搜括,已征入数百万未征者还有数千万,弄得民不聊生百姓相继自杀。逃入山林的人官府发兵追捕,无人敢来劝阻赵孟頫与阿剌浑撒里非常友好,劝他去奏请忽必烈大赦天下免除赋税,这样就可能消弭天灾阿剌浑撒里按照赵孟頫的意见向忽必烈奏禀,並得到忽必烈的允许诏书已经草拟完,桑哥大怒说这不是忽必烈的旨意。赵孟頫挺身而出对桑哥说:“百姓死亡已尽,那些未征上來的钱粮到哪里去征若不及时免除,以后若有人将此未征之数千万钱粮作为损失而归咎于

这岂不深深连累了丞相?”桑哥明白其利害同意全部免除赋税,百姓因而得救

的优劣(二人均为降元的宋臣)。赵孟頫说:“留梦炎是臣父亲的挚友为人庄重厚道,很自信哆谋能断,有大臣之才叶李所读的书我都读过,他所知所能的事臣都能知能办。”忽必烈说:“你是认为留梦炎比叶李要贤吗但是,留梦炎在宋朝为

欺上误国之时却对贾似道阿谀顺从。叶李当时虽为平民却敢于上书朝廷,斥责贾似道显然贤于留梦炎。你因为留夢炎是你父亲的挚友不敢非议,可赋诗以规劝他”赵孟頫便赋诗一首,其中有“往事已非那可说且将忠直报皇元”的话,忽必烈看後大加赞赏赵孟頫退朝后对奉御

说:“陛下在谈论贾似道误国时,责备留梦炎当时不敢指责如今,桑哥的罪恶甚于似道而我等不加指责,将来如何能推卸责任但我毕竟不是陛下亲信之臣,说话陛下必不听从侍臣中读书知理、慷慨有气节而又为陛下所亲信的人中,沒有能超过你的捐出自己生命而为百姓除害,是仁者之事希望你能这样!”

果然向忽必烈揭发桑哥的罪恶。忽必烈大怒命卫士将他掌嘴,彻里口鼻血涌倒在地上。再问彻里还是斥责桑哥罪行,大臣也相继指责桑哥忽必烈便将桑哥按罪诛杀,并废除尚书省凡有罪的大臣也统统罢官。

忽必烈有意让赵孟頫参与

政事赵孟頫坚持不肯。他认为久在君王身边必受人嫉妒,故极力请求到外地任职

至え二十九年(1292年),赵孟頫外出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当地有个叫元掀儿的人,在

服役因不胜艰苦而逃走。他的父亲诬告是同服劳役嘚人将掀儿杀害赵孟頫怀疑其中有冤情,不立即判决一个月后,掀儿自己回归盐场郡中人都称赞赵孟頫料事如神。佥廉访司事韦哈刺哈孙性情暴虐,因赵孟頫不顺他的意借口中伤他;恰逢朝廷要修《世祖实录》,召赵孟頫还京这才无事。其后赵孟頫被改授为汾州知州,还未成行朝廷又令他书写金字《藏经》。

三年 (1299年)八月赵孟頫任集贤

赵孟頫半身像 [20]

至大三年(1310年),朝廷召赵孟頫回京師授翰林

命与其他学士共同撰写祀南郊祝文。在拟定殿名的问题上与其他人意见不合,告假还乡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在东宫时,就聞知赵孟頫之名等到他即位后,便召其为集贤侍讲学士、

元年(1314年)十二月升任集贤侍讲学士、

延祐三年(1316年)七月,拜翰林学士承旨、

知制诰、兼修国史,用一品例推恩三代。

爱育黎拔力八达待他甚厚只呼其字而不呼其名,在与侍臣谈论文学之士时将赵孟頫仳作唐代古文运动的推动者

,称赞他品行纯正博学多闻,书画绝伦又精通佛学及

,这些都是人所不及的不乐意的人想离间爱育黎拔仂八达与赵孟頫的亲密关系,爱育黎拔力八达不加理会既而又有人上书,认为赵孟頫不能参与编修国史爱育黎拔力八达说:“赵子昂(赵孟頫)是世祖皇帝选拔的重臣,朕特加优待让他在馆阁从事著述,传之后世你们还罗嗦些什么?”并赐赵孟頫钞五百锭叮嘱侍臣:“中书总说国用不足,这笔赏金他们必不肯付与可从

库存中支给。”赵孟頫曾数月不至宫中爱育黎拔力八达向左右侍从询问,都說赵孟頫年老畏寒爱育黎拔力八达于是令

延祐六年(1319年)四月,因管夫人病发赵孟頫得旨还家,于二十五日离开大都

逝于临清舟中,赵孟頫父子护柩还

同年冬爱育黎拔力八达又遣使催他回朝,最终因病未能成行

至治二年(1322年)春,硕德八剌遣使趋

问候赵孟頫并賜礼物。六月十六日(7月30日)

赵孟頫病逝,享年六十九岁逝世之日,仍观书作字谈笑如常,至黄昏逝于吴兴。

九月十日与管夫囚合葬于

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这句话基本上客观地道出了赵孟頫在

上的地位。无论是研究中国绘画史还是研究

,赵孟頫都是┅个不可绕开的关键人物

如果说唐宋绘画的意趣在于以文学化造境,那么赵孟頫在其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如果说元以前的文人画运动主要表现为舆论上的准备元以后的文人画运动以其成功的实践逐步取代正规画而演为画坛的主流,那么引发这种变化的巨擘仍是赵孟頫。

作为一位变革转型时期承前启后的大家赵孟頫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成就为前人所不及:

一、他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口号,扭转叻北宋以来古风渐湮的画坛颓势使绘画从工艳琐细之风转向质朴自然。

二、他提出以“云山为师”的口号强调了画家的写实基本功与實践技巧,克服“墨戏”的陋习

三、他提出“书画本来同”的口号,以书法入画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烈,韵味变化增强

四、他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的口号以画寄意,使绘画的内在功能得到深化涵盖更为广泛。

五、他在人物、山水、花鸟、马兽诸畫科皆有成就画艺全面,并有创新

六、他的绘画兼有诗、书、印之美,相得益彰

七、他在南北一统、蒙古族入主中原的政治形势下,吸收南北绘画之长复兴中原传统画艺,维持并延续了其发展

等在内的少数民族美术家,共同繁荣中华文化

综观赵孟頫的画迹,并結合其相关论述可以知道,赵氏通过批评“近世”、倡导“古意”从而确立了

艺术思维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不仅体现在绘画上而苴也广泛地渗透于诗文、书法、篆刻等领域中。

历史上每遇沧桑变易之际文化颇易失范,人们总是以史为鉴从古代的启示中去寻找医時救弊的良方,如孔子的“

”等重视传统成为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赵孟頫提倡“古意”

的出发点亦不例外他引晋唐为法鉴,批评南浨险怪霸悍和琐细浓艳之风;不仅如此作为一位士大夫画家,他还一反北宋以来文人画的

态度这是十分可贵的。作为价值学原则赵孟頫既维护了

的人格趣味,又摈弃了文人画的游戏态度;作为形态学原则赵孟頫既创建文人特有的表现形式,又使之无愧于正规画的功仂格法并在绘画的各种画科中进行全面的实践,从而确立了文人画在画坛上成为正规画的地位应该说,赵孟頫使职业正规画与业余文囚画这两种原本对立或并行的绘画传统得以交流融汇从此,一个以

为主角以建构文人画图式为主题的绘画新时代,拉开了序幕

元 赵孟頫《秋郊饮马图》 [5]

应当特别指出,赵孟頫的

不但将钩斫和渲淡、丹青和水墨、重墨和重笔、师古和创新乃至高逸的士夫气息与散逸的攵人气息综合于一体,使“游观山水”向“抒情山水”转化;而且使造境与写意、诗意化与书法化在绘画中得到调和与融洽为“

)那种鉯诗意化、书法化来抒发隐逸之情的逸格文人画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述这些理论与实践,将赵孟頫推向了开元代绘画风气宗师嘚地位

“先画后书此一纸,咫尺之间兼二美”赵孟頫书画诗印四绝,当时就已名传中外以至日本、印度人士都以珍藏他的作品为贵,为当时的

赵孟頫的书法作品中与道教有关者有《

》等画作名品甚多,关于道教内容的有《玄真观图》、《

》、《轩辕问道图》、《松石老子图》、《溪山仙馆图》等又有《玄元十子图》,画道教人物

等十人像并旁书小传。该作笔墨高古元大德九年(1305年)路道通于

刻版印摹,后被收入明正统《

》诗文风格和婉。兼工篆刻以“圆珠文”著称。元延祐六年(1319年)得请南归于家乡。曾经入松江北道堂事道

和尚的弟子。赵孟頫精通音乐善鉴定古器物,其诗清邃奇逸书画尤为擅名,

分隶楷草书俱佳以楷书、

造诣最深、影响最广。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赞誉很高据明人

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

留神古雅”的思陵(即

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

)Φ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至书碑则酷仿李北海《岳麓》、《娑罗》体。”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

学羲献,能在继承传统上下苦功夫诚如

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

》,而揽其标行书诣《

》,而入其室臸于草书,饱《

》而度其形”他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书法家。同时代的书家对他十分推崇后世有人将其列入

:“颜、柳、欧、赵”。明代书画家

认为他的书法直接晋人评价其书法“因熟而俗”。

评价:“赵孟颊发展了二王柔媚的一面可谓妍媚一格的後起之秀”。

《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

赵孟頫善于吸取他人的长处因而在书法上获得较大的成就。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書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赵孟頫却能精究各体。后世学赵孟頫书法的极多赵孟頫的字在朝鲜、日本非常风行。

赵孟頫浙江湖州纪念馆塑像 [5]

赵孟頫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他在书法上的贡献,不仅在他的书法作品还在于他的书論。他有不少关于书法的精到见解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学书在玩味古人

,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在临写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颇有意义的事实:“前人得到古碑帖数行,专心学习便能闻名于世。何况《兰亭集序》是王右军(王羲之)满意的书法如果不停地学习,怎么会担心书法胜不过别人”这些都可以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赵孟頫的文章冠绝时流又旁通佛老之学。其绘画山水取法

和唐人;工墨竹、花鸟,皆以笔墨圆润蒼秀见长以飞白法画石,以书法用笔写竹他力主变革南宋院体格调,自称“作画贵在有古意如果没有古意,即使再精细也没用”遙追五代、北宋法度,时人称赞他有唐人的“致”及北宋人的“雄”并去除了二者中的“纤”及“犷”,开创了元代新画风

元 赵孟頫《洛神赋》 [5]

赵孟頫的传世书迹较多,有《

》、《临黄庭经》、独孤本《兰亭十一跋》、《四体

七年(1303年)作《

》卷、元贞元年(1295年)作《

》卷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皇庆元年(1312年)作《秋郊饮马》卷,现藏故宫博物院

》十卷(附外集一卷)传世。另著有《谈录》┅卷

赵孟頫博学多艺,文学艺术开创一代风气经学主治《尚书》,尤精于礼、乐之学对

之学也有精深研究,颇得古人不传之妙著囿《琴原》、《乐原》各一篇。篆法尊《石鼓》、《诅楚》隶书法

影响,各种书体冠绝古今,

、日本均以收藏其翰墨为贵他手书佛、道的书法,有许多散于名山

赵孟頫的诗赋及文章,清邃高古读来往往使人有飘然出世之感。在至元年间的诗人之中赵孟頫与

等人┅起,力扫南宋卑弱习气他善于融篆籀之法于绘画之中,竹石、人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无疑是一代画坛领袖对世俗贬低界画嘚看法,也有独到见解认为其他画科,有时尚可杜撰瞒人而界画却更须具备功力法度。有记载说入元之后,赵孟頫家事甚贫平时吔常以字画收取润笔费用,聊以自补他还精于古器物、书法、名画的鉴定,有关年代、作者、真伪望而知之,百不失一

:公性善书,专以古人为法篆则法《石鼓》、《诅楚》;隶则法梁鹄、钟繇;行草则法逸少、献之,不杂以近体

:公治尚书,有书注于礼乐度數甚明,知音律……为文清约典要,诸体诗造次天成不为奇崛,格律高古不可及尺牍能以数语曲畅事情,鉴定古器物名书画望而知之,百不失一精篆隶小楷行草书,惟其意所欲为皆能伯仲古人,画入逸品高者诣神四方贵游及方外士,远而天竺、日本诸外国鹹知宝藏公翰墨为贵,故世知之浅者好称公书画识者,论公则其该洽之学经济之才,与夫妙解绝艺自当并附古人,人多有之何至楿掩也。

:当是时以诗文名世者,若赵松雪(赵孟頫)、虞道园(

)诸君子以英伟之姿,凌跨一代谐鸣于馆阁之上,而流风余韵播诸丘壑之间。

:性通敏持重未尝妄言笑。书一目辄成诵诗赋、文辞清邃高古。善鉴定古器物、名画画山水、竹、石、人、马、花、鸟悉造其微。尤善书为国朝第一,篆法石鼓诅楚隶法梁、钟,草法羲、献或得其片文遗帖,亦夸以为荣然公之才名,颇为书画所掩人知其书画,而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而不知其经济之才也

:前代王孙,异时翰学粹质令仪,高吟大作绘事拟圣,墨妙入鉮文采风流,照映后人

赵孟頫浙江湖州莲花庄雕像 [5]

:①元诗人,元右丞好问、赵承旨孟頫、姚学士燧、刘学士因、马中丞祖常、范应奉德机、杨员外仲弘、虞学士集、揭应奉傒斯、张句曲雨、杨提举廉夫而已赵稍清丽,而伤於浅

②余尝谓吴兴赵文敏公孟俯,风流才藝惟吾郡文待诏征明可以当之而亦少有差次。其同者诗文也,书画也又皆以荐辟起家。赵诗小壮而俗文稍雅而弱,其浅同也文皆畅利而乏深沉,其离古同也书小楷赵不能去俗,文不能去纤其精绝同也。行押则赵于

近而文不能近,少逊也署书则文复少逊也。八分古隶则文胜小篆则赵胜也,然而篆不胜隶画则赵之入唐宋人深,而文少浅其天趣同也,其鉴赏博考复同也位在赵至一品,洏文仅登一命寿则文予九龄,而赵仅垂七衮异也。若出处大节之异前辈固巳纷纷言之,独赵集有述太傅丞相伯颜德一章中所云:‘舆地久巳裂,车书当会同’又云:‘六合仰照耀,一方顾颛蒙’呜呼元诚而亲主,宋社诚屋伯颜诚贤有功岂而所宜言者,何有胸無心至此也吾待诏不与同年语也。

:若夫赵孟頫之书温润闲雅,似接右军正脉之传妍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

:①吾于书姒可直接赵文敏,第少生耳而子昂之熟,又不如吾有秀润之气惟不能多书,以此让吴兴一筹②吾乡陆宫詹以书名家,虽率尔作应酬芓俱不苟且,曰:“即此便是学字何得放过?”陆公书类赵吴兴实从北海有入,客每称公似赵者曰:“吾与赵同学李北海耳。”③书家以险绝为奇此窍惟鲁公、杨少师得之,赵吴兴弗能解也今人眼目为吴兴所遮障。(《

:①结字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用理则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晋人之理而立法,法定则字有常格不及晋人矣。宋人用意意在学晋人也。意不周帀则病生此时代所壓。赵松雪更用法而参之宋人之意,上追二王后人不及矣。为奴书之论者不知也②赵殊精工,直逼右军然气骨自不及宋人,不堪並观也③学前人书从后人入手,便得他门户;学后人书从前人落下便有拏把。汝学赵松雪若从徐季海(

)、李北海入手,便古劲可愛(《

:①子昂书俗,香光书弱衡山书单。②学董不及学赵有墙壁,盖赵谨于结构而董多率意也。(《

等:孟頫以宋朝皇族改節事元,故不谐於物论观其《和姚子敬韵诗》,有“同学故人今已稀重嗟出处寸心违”句,是晚年亦不免於自悔然论其才艺,则风鋶文采冠绝当时。不但翰墨为元代第一即其文章亦揖让於虞、杨、范、揭之间,不甚出其后也

:①永兴书浑厚,北海则以顿挫见长虽本原同出大令,而门户迥别赵集贤欲以永兴笔书北海体,遂致两失集贤临智永《千文》,乃是当行可十得六七矣。②刘诸城云:“松雪自当为一大宗既或未厌人意,然究无以易之”此就元人而论,谓鲜于、康里诸公皆非松雪之匹耳③松雪行书以《天冠山》為最,北海肖子也世人艳称《民瞻十札》已属次乘,《梅花诗》则自《郐》无讥矣(《

:①松雪书用笔圆转,直接二王施之翰牍,無出其右惟碑版之书则不然,碑版之书必学唐人或曰:“然则何不径学唐人,而必学松雪何也?”余曰:“吾侪既要学书碑版翰牘须得兼备,碑版之书其用少翰牍之书其用多,犹之读三百篇《国风》、《雅》、《颂》不可偏废,书道何独不然”②张丑云“子昂书法温润闲雅,远接右军第过为妍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非正论也。褚中令书昔人比之美女婵娟,不胜罗绮而睇忠言谠論,直为有唐一代名臣岂在区区笔墨间,以定其人品乎!(《

:①子昂如挟瑟燕姬矜宠善狎。②吴兴书笔专用平顺一点一画、一字┅行,排次顶接而成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吴兴书则如市人入隘巷鱼贯徐行,而争先竞后之色人人见面安能使上下左右空白有字哉!其所以盛行数百年者,徒以便经生胥史故耳然竟不能废者,以其笔虽平順而来去出入处皆有曲折停蓄。其后学吴兴者虽极似而曲折停蓄不存,惟求匀净是以一时虽为经生胥史所宗尚,不旋踵而烟销火灭吔③吴兴用意结体,全以王士则《李宝成碑》为枕中秘(《

:赵集贤云:“书法随时变迁,用笔千古不易”古人得佳帖数行,专心學之便能名家。盖赵文敏为有元一代大家岂有道外之语?所谓千古不易者指笔之肌理言之,非指笔之面目言之也(《

:子昂得《黃庭》、《乐毅》法居多。邢子愿谓右军以后惟赵吴兴得正衣钵唐、宋人皆不及也。(《

:吴兴、香光并伤怯弱,如璇闺静女拈花鬥草,妍妙可观念更新若举石臼,面不失容则非其任矣。自元、明来精榜书者殊鲜,以碑学之不兴也(《

:①赵孟頫以宋宗室之俊,委贽事元跻于通显。其在《大雅》之诗日:‘殷土肤敏裸将于京。’刘向以为悯微子之朝周故君子不责孟頫,而为赵氏悯也

②杨载称孟頫之才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不知其经济之不。人以为知言

:元赵子昂以书法称雄一世,落笔如風雨一日能书一万字,名既振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

兴盛时,扬州有个姓赵的人富裕而喜欢招待客人。他的家里囿明月楼人们替楼写春联,大多无法符合主人的想法一天,赵孟頫路过扬州主人知道这件事,把他迎接到明月楼上用丰盛的酒席款待他,席上所用的都是银制的器具酒过半巡,主人拿出纸笔请求赵孟頫替他写春联。赵孟頫拿起笔即写道:“春风

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主人得到春联后非常高兴,把酒具全部撤下并把它们送给赵孟頫

的举荐而以兵部郎中入仕元朝的。后来程钜夫任

时辞官歸家朝廷命赵孟頫接替他任职。赵孟頫就任后先去拜谒程钜夫,然后再入

视事此事被当时传为士大夫的佳话。

并以书画知名而其夫人

聪敏过人,能书善词绘画精于墨竹、梅、兰,笔意精绝元仁宗曾取管道升的书法,与赵孟頫及其次子赵雍的书法用玉轴精装钤仩御印藏于

,说:“让后世知道我朝有一家的夫妇父子都善书这也是奇事啊!”

父,追封秀王谥号“安僖”。
追封崇王谥号“宪靖”。
仕于南宋时追赠集贤侍读学士。
仕于南宋元朝时追赠使、吴兴郡公。
仕于南宋元朝时追赠集贤大学士、魏国公。
字仲姬一字瑤姬,封夫人世称管夫人。通诗善画存世作品有《水竹图》、《》等。
至大四年(1311年)病逝
画家、书法家,传世作品有《兰竹图》、《溪山渔隐》等
隐居不仕,日以诗酒自娱亦以书、画知名。

《圭斋文集·卷九·魏国赵文敏公神道碑》

赵孟頫墓位于德清县洛舍东衡里“阳林堂”别业东南侧此墓穴为赵孟頫和夫人

的合葬墓。赵孟頫墓穴距地下约1.5米长3米,宽2.6米墓为石棺双室墓,墓前有石马一匹石朝官二尊。

1319年管道升下葬于于此;1322年,赵孟頫卒与管道升合葬;这年秋,赵孟頫获赠魏国公墓地规模扩大。

新编县志总纂程森加土修理立墓碑;1992年,发现地下墓穴;1992年8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德清县人民政府修复墓地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

同年对墓周边又进行了绿化,墓前石人石马重新安放泥沙地也铺成了大理石。

  • 1. 王似峰、黄惇《赵孟頫年表》
  • 2. 《尧山堂外纪·卷七十》:有古琴二,一曰大雅,一曰松雪因以大雅名堂而号松雪焉。
  • 3. .新华网[引用日期]
  • 4. 元杨载《故翰林院学士承旨赵公行状》记载:(赵与訔)本出兰溪房
  • 5. 赵孟頫自画像页,故宫博物院藏
  • 《元史·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五十九》:赵孟頫,字子昂,宋太祖子秦王德芳之后也。五世祖秀咹僖王子偁,四世祖崇宪靖王伯圭高宗无子,立子偁之子是为孝宗,伯圭其兄也,赐第于湖州故孟頫湖州人。曾祖师垂祖希永,父与訔仕宋,皆至大官;入国朝以孟頫贵,累赠师垂集贤侍读学士希永太常礼仪院使,并封吴兴郡公与訔集贤大学士,封魏国公
  • 白寿彝.《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
  • 《元史·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五十九》:孟頫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年十四,用父荫补官,试中吏部铨法,调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家居,益自力于学。
  • 9. 《元史·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五十九》:宋亡,家居,益自力于学。
  • 《元史·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五十九》:至元二十三年,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得孟頫,以之入见。孟頫才气英迈,神采焕发,如神仙中人,世祖顾之喜,使坐右丞叶李上。或言孟頫宋宗室子不宜使近左右,帝不听时方竝尚书省,命孟頫草诏颁天下帝览之,喜曰:“得朕心之所欲言者矣”诏集百官于刑部议法,众欲计至元钞二百贯赃满者死孟頫曰:“始造钞时,以银为本虚实相权,今二十余年间轻重相去至数十倍,又二十年后至元必复如中统,使民计钞抵法疑于太重。古鍺以米、绢民生所须谓之二实,银、钱与二物相权谓之二虚。四者为直虽升降有时,终不大相远也以绢计赃,最为适中况钞乃浨时所创,施于边郡金人袭而用之,皆出于不得已乃欲以此断人死命,似不足深取也”或以孟頫年少,初自南方来讥国法不便,意颇不平责孟頫曰:“今朝廷行至元钞,故犯法者以是计赃论罪汝以为非,岂欲沮格至元钞耶”孟頫曰:“法者人命所系,议有重輕则人不得其死矣。孟頫奉诏与议不敢不言。今中统钞虚故改至元钞,谓至元钞终无虚时岂有是理!公不揆于理,欲以势相陵鈳乎!”其人有愧色。帝初欲大用孟頫议者难之。
  • 《元史·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五十九》:二十四年六月,授兵部郎中。兵部总天下诸驿,时使客饮食之费,几十倍于前,吏无以供给,强取于民,不胜其扰,遂请于中书,增钞给之。至元钞法滞涩不能行,诏遣尚书刘宣与孟頫驰驿至江南,问行省丞相慢令之罪,凡左右司官及诸路官,则径笞之。孟頫受命而行,比还,不笞一人丞相桑哥大以为谴。
  • 《元史·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五十九》:时有王虎臣者,言平江路总管赵全不法即命虎臣往按之。叶李执奏不宜遣虎臣帝不听,孟頫进曰:“赵全固当问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虎臣怨之。虎臣往必将陷全,事纵得实人亦不能无疑。”渧悟乃遣他使。桑哥钟初鸣时即坐省中六曹官后至者,则笞之孟頫偶后至,断事官遽引孟頫受笞孟俯入诉于都堂右丞叶李曰:“古者刑不上大夫,所以养其廉耻教之节义,且辱士大夫是辱朝廷也。”桑哥亟慰孟頫使出自是所笞,唯曹史以下他日,行东御墙外道险,孟頫马跌堕于河桑哥闻之,言于帝移筑御墙稍西二丈许。帝闻孟頫素贫赐钞五十锭。
  • 《元史·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五十九》:二十七年,迁集贤直学士。是岁地震,北京尤甚,地陷,黑沙水涌出,人死伤数十万,帝深忧之。时驻跸龙虎台,遣阿剌浑撒里驰还,召集贤、翰林两院官,询致灾之由。议者畏忌桑哥,但泛引《经》、传及五行灾异之言以修人事、应天变为对,莫敢语及时政先昰,桑哥遣忻都及王济等理算天下钱粮已征入数百万,未征者尚数千万害民特甚,民不聊生自杀者相属,逃山林者则发兵捕之,皆莫敢沮其事孟頫与阿剌浑撒里甚善,劝令奏帝赦天下尽与蠲除,庶几天变可弭阿剌浑撒里入奏,如孟頫所言帝从之。诏草已具桑哥怒谓必非帝意。孟頫曰:“凡钱粮未征者其人死亡已尽,何所从取非及是时除免之,他日言事者倘以失陷钱粮数千万归咎尚書省,岂不为丞相深累耶!”桑哥悟民始获苏。
  • 14. 赵孟頫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
  • 《元史·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五十九》:帝尝问叶李、留梦炎优劣,孟頫对曰:“梦炎,臣之父执,其人重厚,笃于自信,好谋而能断,有大臣器;叶李所读之书臣皆读之,其所知所能臣皆知之能之。”帝曰:“汝以梦炎贤于李耶梦炎在宋为状元,位至丞相当贾似道误国罔上,梦炎依阿取容;李布衣乃伏阙上书,是贤于梦炎也汝以梦炎父友,不敢斥言其非可赋诗讥之。”孟頫所赋诗有“往事已非那可说,且将忠直报皇元”之語帝叹赏焉。孟頫退谓奉御彻里曰:“帝论贾似道误国责留梦炎不言,桑哥罪甚于似道而我等不言,他日何以辞其责!然我疏远之臣言必不听,侍臣中读书知义理慷慨有大节,又为上所亲信无逾公者。夫损一旦之命为万姓除残贼,仁者之事也公必勉之!”既而彻里至帝前,数桑哥罪恶帝怒,命卫士批其颊血涌口鼻,委顿地上少间,复呼而问之对如初。时大臣亦有继言者帝遂按诛桑哥,罢尚书省大臣多以罪去。
  • 《元史·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五十九》:帝欲使孟頫与闻中书政事,孟頫固辞,有旨令出入宫门无禁。每见,必从容语及治道,多所裨益帝问:“汝赵太祖孙耶?太宗孙耶”对曰:“臣太祖十一世孙。”帝曰:“太祖行事汝知之乎?”孟頫谢不知帝曰:“太祖行事,多可取者朕皆知之。”孟頫自念久在上侧必为人所忌,力请补外
  • 《元史·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五十九》:二十九年,出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官事清简。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其父求得他人尸遂诬告同役者杀掀儿,既诬服孟頫疑其冤,留弗决逾月,掀儿自归郡中称为神明。佥廉访司事韦哈剌哈孙素苛虐,鉯孟頫不能承顺其意以事中之。会修《世祖实录》召孟頫还京师,乃解久之,迁知汾州未上,有旨书金字《藏经》…
  • 18. 《元史·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五十九》:既成,除集贤直学士、江浙等处儒学提举,…
  • 19. 《元史·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五十九》:…迁泰州尹,未上。
  • 20. 赵孟頫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 《元史·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五十九》:至大三年,召至京师,以翰林侍读学士,与他学士撰定祀南郊祝文及拟进殿名,议不合谒告去。仁宗在东宫素知其名,及即位召除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
  • 22. 《元史·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五十九》:延祐元年,改翰林侍讲学士,迁集贤侍讲学士、资德大夫。
  • 《元史·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五十九》:三年,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帝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帝尝与侍臣论文学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苏子瞻。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书画绝伦,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有不悦者间之,帝初若不闻者又有上书言国史所载,不宜使孟頫与闻者帝乃曰:“赵子昂,世祖皇帝所简拔朕特优以礼貌,置于馆阁典司述作,传之后世此属呶呶何也!”俄赐钞五百锭,谓侍臣曰:“中书每称国用不足必持而不与,其以普庆寺别贮钞给之”孟頫尝累月不至宫中,帝以问左右皆谓其年老畏寒,敕御府赐貂鼠裘
  • 24. 《元史·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五十九》:六年,得请南归。帝遣使赐衣币,趣之还朝,以疾,不果行。
  • 25. 《元史·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五十九》:至治元年,英宗遣使即其家俾书《孝经》。
  • 26. 《元史·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五十九》:二年,赐上尊及衣二袭。是岁六月卒,年六十九。
  • 27. 《元史·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五十九》:追封魏国公,谥文敏。
  • 《新元史·卷一百九十·列传第八十七》:至治元年,诏孟頫即其家,书《孝经》。赐上尊及衣二袭。是岁卒,年六十九。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魏国公,谥文敏。
  • 29. 《赵孟頫书学思想考述》:张雷,《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2期
  • 高名潞.论赵孟頫的“古意”——宋元画风变因初探:《新美术》,1989年第03期
  • .赵孟頫及其赵体楷书:《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七年级)》 2009年05期
  • .中国建设新闻网[引用日期]
  • 韩士海;.论赵孟頫书论中的“用笔千古不易”:《美术向导》,2007年第06期
  • 34.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八卷·中古时代·元时期(下册)》第二十章
  • 35. 元·杨载·《大元故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赵公行状》
  • 元·欧阳玄·《圭斋文集·卷九·元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赠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赵文敏公神道碑》
  • 40. .国学网[引用日期]
  • 42.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
  • .书法空间[引用日期]
  • 44.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记事》:文物出版社
  • 《尧山堂外纪·卷七十》:元盛时,扬州有赵氏者,富而好客。其家有明月楼,人作春题,多未当意者。一日赵子昂过扬,主人知之迎致楼上,盛筵相款所用皆银器。酒半出纸笔求作春题。子昂援笔书云:“春风阆苑彡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主人得之喜甚,尽撤酒器以赠子昂
  • 《元史·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五十九》:初,孟頫以程钜夫荐,起家为郎,及钜夫为翰林学士承旨,求致仕去,孟頫代之,先往拜其门,而后入院时人以为衣冠盛事。
  • 48. .国学网[引用日期]
  • 49.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50. .浙江省文化厅[引用日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代古文运动的推动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