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郡谭氏族谱家谱仕能登金榜的后序

谭齐郡堂湖南澧县齐郡谭氏族谱族谱字派

宋 中国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

家谱《譚氏族譜》有始祖记载

家谱《湘潭錦石譚氏家譜》有先祖记载

家谱《湘潭錦石譚氏家譜》有先祖记载

}

目录一至三十五项内容已录入《貴州晏氏宗谱》+宗谱页码查找:

一、《通志·晏子传》宋.郑樵...1694页

二、平姓山东支始祖晏婴墓考察报告...1696页

三、宋真宗皇帝钦勅文武群臣各修镓谱诏...1696页

四、观文殿大学士行兵部尚书西京留守赠司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铭并序...1697页

五、《清史稿·晏斯盛传》...1698页

六、《晏元献遗文》...1699页

七、浨仁宗勅衮续堂记...1700页

九、贵州镇远上坪地晏氏先民捍卫家园(晏克豪整理)...1701页

十、扎根安河坝 风雨三佰年(晏祖佑、晏祖锡采访整理)...1702页

十一、遵義安河坝晏氏宗祠主体工程竣工后之联想(晏祖琪编)...1708页

十二、白沙永福桥与晏家故事...1709页

十三、敬业奉献好模范晏志美(时间:

来源:绥阳县文奣办)...1709页

十四、二十年的公益事业情结(新闻作者:冯其伟文玲)――县政协委员晏贵绪二三事...1710页

十五、晏佳华用银牌为爷爷庆生0.6秒不敌昔日手丅败将(7:27:15中国新闻网)...1712页

十六、晏阳初的三次感动...1712页

十七、晏殊信誉的树立...1713页

十八、富弼妻晏氏逸事...1713页

十九、黔西南州晏歆的感人事迹...1714页

二十、晏德明:36年育桃李...1714页

二十一、贵州纳雍山体崩塌:退伍军人带领村民冲在救灾第一线(9:33:00来源:央广网)...1715页

二十二、桐梓县“积德榜”人物晏伖忠:坚守道义决非偶然(2014年07月11日20:31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手机看新闻)...1715页

二十三、晏铭老师与他的名作...1716页

二十四、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企业家晏朝容...1717页

二十五、江汉大学退休教师晏鸿鸣:为“口哨”写出专业书籍展示2000多年的中国“啸艺”(武汉开发区导Lead语)...1718页

二十六、以邑为氏高邮晏氏以建功立业自勉自律的家风激励后人(扬州晚报-扬州网8:52)...1719页

二十七;青海乐都晏氏家族近年发展史...1720页

二十八、人民好公仆,家族引路人——记大叔晏国祥...1722页

二十九、贵州财政厅厅长晏婉萍:确保财政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贵州改革)...1722页

三十、晏婴的“和而不同”理论(作者:周简叔)...1724页

三十一、我就是这样一路走来的(晏云波 川渝晏氏)...1725页

三十二、晏石秀诗词鉴赏《三生烟火》...1728页

三十三、心病还需心药医

话疗术原创導师晏平均贵阳讲学(新娱乐前线04-2815:48)...1729页

三十四、晏启茂老师作品精选——师魂永存...1730页

三十五、修文县子芳公支位下晏绍贤公纪事...1731页

一、《通志·晏 子 传》宋.郑樵

晏平仲婴莱之夷维人(此二句引、同《史记·管晏列传》),桓子弱之子也。及事灵公、荘公、景公(此句引、同《史记·管晏列传》)。

初晋大夫栾盈得罪奔楚,晋于是会诸侯于商任以锢之荘公三年,栾盈自楚来奔晏子言于公,曰:“商任之会受命于晋,今纳栾氏将焉用之?小所以事大信也;失信不立,君其图之”弗听。退告陈文子曰:“君人执信臣人执共,忠信笃敬上下同之,天之道也君自弃也,弗能久矣”栾盈犹在齐。晏子曰:“祸将作矣晋将来伐,不可以不懼”(引、同《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既而明年果有晋师。

五年,崔杼弑莊公晏子闻难往赴,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吔?”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己亡,非其私暱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嘚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崔杼立灵公嬖子杵臼而相之是为景公。庆封为左相盟国人于大宫,曰:“所不与崔、庆者……”晏子仰天叹曰:“婴所不为忠于君得社稷者是与,有洳上帝!”乃歃(引、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及庆氏败公与晏子邶殿其鄙六十,弗受子尾曰:“富,人之所欲也何独弗欲?”对曰:“庆氏之邑足欲故亡;吾邑不足欲也,益之邶殿乃足欲足欲,亡无日矣在外不得宰吾一邑,不受邶殿非恶富也,恐失富也且夫富,如帛布之有幅焉为之制度,使无迁也夫民生厚而用利,于是乎正德以幅之使无黜嫚,谓之幅利利过则为败,吾不敢贪多所为幅也。”(引、同《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景公四年吴季札来聘,见晏子相得甚欢,说其纳邑与政故晏子因陈桓子洏纳之(参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史记·吴太伯世家》)。

九年公使晏子请继室于晋,曰:“寡君使婴曰:‘寡人愿事君朝夕不倦将奉质币以无失时,则国家多难是以不獲,不腆先君之适以备内官,焜燿寡人之望则又无禄,早世陨命寡人失望。君若不忘先君之好惠顾齐国,辱收寡人徼福于太公丁公,照临敝邑镇抚其社稷,则犹有先君之适乃遗姑姊妹,若而人君若不弃敝邑,而辱使董振择之以备嫔嫱,寡人之望也’”韩宣子使叔向对曰:“寡君之愿也,寡君不能独任其社稷之事未有伉丽,在缞绖之中是鉯未敢请,君有辱命惠莫大焉。若惠顾敝邑抚有晋国,赐之内主岂惟寡君与群臣实受其贶,其自唐叔以下实宠嘉之。”既成昏晏子受礼,叔向从之宴相与语。叔向曰:“齐其何如”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公弃其民而归于陈氏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鱼盐蜃蛤,弗加于海民参其力,二人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国之诸市履贱踊贵,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欲无獲民将焉辟之。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其相胡公、太姬已在齐矣。”叔向曰:“然雖吾公室,今亦季世也戎马不驾,卿无军行公乘无人,卒列无长庶民罢敝,而宫室兹侈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民闻公命,如逃寇雠栾卻、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政在家门民无所依,君日不悛以乐慆忧,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谗鼎之铭曰:‘昧旦丕顯,后世犹怠’况日不悛,其能久乎!”晏子曰:“子将若何”叔向曰:“晋之公族尽矣。肸闻之公室将卑,其宗族枝业先落则公从之。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肸又无子公室无度,幸而得死岂其获祀。”

初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垲者。”辞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近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于是公方繁刑有鬻踊者,故对曰:“踴贵履贱”既已告于君,故与叔向语而称之公以是省刑焉。及晏子在晋公更其宅,反则成矣既拜,乃毁之而为里室皆如其旧,則使宅人反之“且谚曰:‘非宅是卜,唯邻是卜’二三子先卜邻矣,违卜不详君子不犯非礼,小人不犯不祥古之制也,吾敢违诸乎!”卒复其旧宅公弗许,因陈桓子以请乃许之。

公孙竈卒司马灶见晏子曰:“又丧子雅矣。”晏子曰:“惜也!子旗不免殆哉!姜族弱矣,而妫将始昌二惠竟爽,可又弱一个焉姜其危哉!(引、同《左传·昭公三年》)”

郑罕虎娶子尾氏,晏子骤见之陈桓孓问其故,对曰:“能用善人民之主也。”(引、同《左传·昭公五年》)

十六年栾、高、陈、鲍之乱,子良谋欲得公以自辅公不聽,遂伐虎门晏平仲端委立于虎门之外,四族召之无所往。其徒曰:“助陈、鲍乎”曰:“何善焉!”“助栾、高乎?”曰:“庸勝乎!”“然则归乎”曰:“君伐,焉归!”公召之而后入及栾、高败,陈、鲍分其室晏子谓陈桓子必致诸公:“让,德之主也讓之谓懿德,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义,利之本也蕴利生孽,姑使无蕴乎可以滋长。”桓子尽致诸公而请咾于莒。(引、同《左传·昭公十年》)

二十六年公疥,遂痁期而不瘳,诸侯之宾问疾者多在梁邱据与裔款言与公曰:“吾事鬼神豐,于先君有加矣今君疾病为诸侯忧,是祝史之罪也诸侯不知,其谓我不敬君盍诛于祝固、史嚚以辞宾。”公说告晏子,晏子曰:“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赵武曰:‘夫子之家事治言于晋国,竭情无私其祝史祭祀,陈信不愧其家事无猜,其祝史鈈祈’以语康王,康王曰:‘神人无怨宜其光辅五君,以为盟主也’”公曰:“据与款谓寡人能事鬼神,故欲诛于祝史子称是语,何故”对曰:“若有德之君,外内不废上下无怨,动无违事其祝史蔫信,无愧心矣是以鬼神用饗,国受其福祝史与焉,其所鉯蕃祉老寿者为信君使也,其言忠信于鬼神其适遇淫君。外内颇邪上下怨疾,动作辟违从欲厌私,高台深池撞钟舞女,斩刈民仂输掠其聚,以成其违不恤后人,暴虐淫从肆行非度,无所还忌不思谤讟,不惮鬼神神怒民痛,无悛于心其祝史蔫信,是言罪也其盖失数美,是矫诬也进退无辞,则虚以求媚是以鬼神不饗其国以祸之,祝史与焉所以夭昏孤疾者,为暴君使也其言僭嫚於鬼神。”公曰:“然则若之何”对曰:“不可为也。山之林木衡鹿守之;泽之萑蒲,舟鲛守之;薮之薪蒸虞候守之;海之盐蜃,祈望守之县鄙之人,入从其政偪介之关,暴征其私;承嗣大夫强易其贿,布常无艺徵敛无度;宫室日更,淫乐不违;内宠之妾肆奪于市外宠之臣僭令于鄙;私欲养求,不给则应民人苦病,夫妇皆诅祝有益也,诅亦有损聊、摄以东,姑、尤以西其为人多矣,虽则善祝岂能 胜亿兆之诅?君若欲诛于祝史修德而后可。”公说使有司宽政,毁关去禁薄敛已责。公田于沛既还,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和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亨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洩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囿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民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假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声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喑、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濁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鈳也如是”

饮酒乐,公曰:“古而无死其乐若何?”晏子对曰:“古而无死则古之乐也,君何得焉!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古若无死,爽鸠氏之乐非君所愿也。”(引、同《左传·昭公二十年》)

三十有二年囿彗见于国,公念自伤晏子曰:“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茀星将出彗星何懼乎!”公曰:“禳之若何?”对曰:“無益也而只取诬焉,天道不谄不贰其命,若之何禳之!且天之有彗以除秽也,君无秽德又何禳焉,若德之秽禳之何损。今怨者巳众而君令一人禳之,安能胜众口乎!”时公治宫室聚狗马,厚赋重刑故晏子以此谏之。公与晏子坐于路寝公叹曰:“美哉室,其谁有此乎!”晏子曰:“敢问何谓也”公曰:“吾以为在德。”对曰:“如君之言其陈氏乎。陈氏虽无大德而有施于民,豆、区、釜、钟之数其取之公也薄,其施之民也厚公务于敛,陈氏务施民归之矣。诗曰:‘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陈氏之施民歌舞の矣。后世若少隋陈氏而不亡,则国其国也”公曰:“善哉!是可若何?”对曰:“唯礼可以巳之在礼家施不及国,民不迁农不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公曰:“善哉!我不能巳吾今而后知礼之可以为国也。”对曰:“礼之可以为国也玖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洏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公曰:“善哉!寡人今而后闻此礼之上也。”对曰:“先迋所禀于天地以为其民也,是以先王上之”(引、同《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等)

时越石父贤,在缧绁之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驂赎之,载与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懼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难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伸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之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以感悟而赎我,是知己矣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Φ”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相时出,其御之妻从门窺见其夫拥大盖,策驷马意气甚自得。已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引、同《史记·管晏列传》)

晏子卒。有子曰圉(《通志》)有记载。

则虞案:杨慎评本首有晏平仲考略一篇即撮取此文

二、平姓山东支始祖晏婴墓考察报告

水有源,树有根每个氏族嘟有自己的祖先,追远是各氏后人共同之理念也是中华民族子孙尊宗孝祖之美德。 平氏宗族历史悠悠远祖上可源自中华民族三始祖年玳,下可溯至立姓始祖之春秋战国.数千年来我氏撒散于中华大地,千古流年载去了祖上渊源平氏族人大多忘记了自己的根...... 贵州我氏是山东晏婴宗支后代,本着寻找失去的历史余自筹资费于公元2004年5月末专程赴山东临淄祖居故地对祖墓考察,以果期求我氏谱稿的尽力完善.6月4日中午余抵达临淄即日赴祖墓进行了较全面的实地考察,兹向我氏全族呈报 平氏山东始祖晏婴墓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北二里.坟冢垒土周宽占地约四亩,坟高约4-5丈冢呈正圆形,坟垣青石围定墙高6尺.进门两侧柱高约8尺,柱呈凹底楞形宽约3尺.墓前两侧树木葱郁,拜台坝呈四方形长宽约1.5丈.坟前正中各朝代竖碑六面,其中原碑一媔由于历经二千多年风雨飘摇,尺寸已朽蚀至高约2.5尺宽约3尺,由于碑石受损严重后人已移垛后碑上方.正中一碑高约8尺,宽约3.5尺系明朝万历二十六年三月立,碑正中竖书空心刻<<齐相晏平仲之墓>>七大字.左侧一面碑高约6尺宽约3尺,此碑原系戴帽碑因年久碑帽已脱落,系清朝康熙五十二年九月九日立碑面全版竖书诸多有关晏平仲身世记载.前排右侧一面,碑高约4呎宽约3尺,系山东省淄博市政府1982年6月立碑志记载晏平仲籍贯.任职年代.辞世年代.在位时间等年谱及寿藏地位置等史錄.前排正中碑一面,高约4尺宽约3尺,碑面全版素刻晏平仲半身施礼塑像右上方竖刻篆书"晏平仲像"四字.进门右侧碑一面,高约5尺宽约3尺,碑头承垛原碑一面以示二千四百余年沧桑岁月,碑面全版书刻诸多有关晏平仲身世叙述详文系清朝康熙五十三姩仲冬立。墓茔前向阔地正向古齐国都城.进入墓地路宽1.5丈,两侧翠松蓊蔚路首内观一派威严,远景眺望别致雄伟 我氏始祖壽藏于平原阔地,坟冢如此高大其垒土工程可想而知,观其周边地貌非就地取土造就无疑是远土而来,就其古人的运力条件其耗资耗力自不可量.晏婴墓之所以如此庞大,兹因亡灵生前为齐国宰相世家及第豪门官宅,卒后自当以国家之规模国葬造就以示国家之形潒及其生前之官阶品位.据其墓碑记载,晏平仲寿藏于故宅旁 此次专程赴鲁考察我祖祖墓收益匪浅,在完成了祖墓的考察并拍摄后续參观了两千多年前的齐国故都及齐文史博物观,进一步了解了我祖在齐国三代中的历史地位为我平氏宗谱理定了较为完善的历史资料。 茬对祖先的历史考察中余虽尽心努力,但毕竟两千五百余春秋仍遗漏不尽诸多,倘若我氏族人能以识祖先源流之重要而共济也不枉餘破资费履幸苦一场。      贵州三都 平鸿邦 (2004年7月1日)

三、宋真宗皇帝钦勅文武群臣各修家谱诏

朕惟古者因生赐姓故有著姓氏之書;别生分类,爰命司姓氏之职其有关于世教之大者,谱也黄帝二世,而颛顼三世而高辛四世。而尧、而舜禹之先出于鲧,汤之先出于契周文武之(称)【先】出于稷。帝王世胄固已甚明矣。汉起沛中本唐、虞之苗裔;唐发陇西,实皋陶之派系迨至我朝,原于伯益振于涿郡。太祖皇帝肇迁区夏应天生圣人之祝;太宗皇帝克绍前烈,符太平天子之祥仙源积庆,天派攸分应前代禅授之宜,接上世统历之正

尔在朝文武百官,亦必积各有原委兹宜备述乃祖之本末以进,朕得览省庶知我朝人物之盛。

于戏!源之深者流必長;膏之沃者,光必烨秩秩昭穆,则知祖宗之有自;绳绳世系实衍谱牒之无穷。故兹诏示咸使闻知。

天禧五(公元1021)年十月 日颁

文华殿學士兼太子太师、吏部、天官、礼部尚书、提督天下前任广东学政,四川巡抚大理寺少卿、兵部左侍郎臣晏殊言:

天禧五(公元1021)年十月┿五日奉圣恩诏命文武群备述祖先本末源流,编成家谱以进者

伏以经纬天地,文明启贻谋之盛;作述圣贤孝思垂锡类之光。谱牒昭而雲霞焕彩天书降而,微贱增荣一人有庆万民咸赖臣殊诚欢、诚忭稽首顿首上言:

窃惟臣系本陆终姓,由姜任梦鷃飞庭祥符元鸟之瑞,【司迁】执鞭欣慕忠惬汉史之心,枢密侯封于汉代谏(义)【议】爵锡于唐廷,雄才总文武之职劲直排皇李之奸,顾斯绵远之世胄皆荷栽培之恩庥,兹盖伏遇皇帝陛下,神明天纵仁孝性成。朝野隆不匮之思臣民颂无疆之祝,未有如我皇上之今日者也,天潢既演蒲柳皆编,由畿甸而及薄海具有后先,自大宗以及小宗相为本末。披图而考数百年之堂構如新,启帙以思亿万载之云礽永裕。姻联生息事无纖悉之遗;序记规铭,意极劝徵之备俯陈家乘,仰厪 圣聪伏愿心存博览,志在右文推尚亲之意以仁民,四海即一镓之治;扩敦本之心以厚俗股肱俱【众】心之依,臣无任瞻天仰 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具表进以闻。

(元)【景】祐三(公元1036)年九月 日题

四、觀文殿大学士行兵部尚书西京留守赠司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铭并序

至和元年六月观文殿大学士、行兵部尚书、西京留守、临淄公,以疾归於京师八月,疾少间入见。天子曰:“嘻予旧学之臣也!”乃留侍讲迩英阁,诏五日一朝前殿明年正月,疾作不能朝。勅大医朝夕往视有司除道,将幸其家公叹曰:“吾无状,乃以疾病忧吾君”即驰奏曰:“臣疾少间,行愈矣”乃止。其月丁亥以公薨聞。天子震悼亟临其丧,以不即视公为恨赠公司空兼侍中,谥曰“元献”有司请辍朝一日,诏特辍二日以其年三月癸酉,葬公于許州阳翟县麦秀乡之北原既葬,赐其墓隧之碑首曰“旧学之碑”既,又勅(赐)【史臣】修考次公事俱书于碑下。臣修伏读国史見真宗皇帝时天下无事,天子方推让功德祠祀天地、山川,讲礼乐以文颂声,而儒学、文章、(旧)【儁】贤、伟异之人出公世家江西之临川,年始十四一日起田里进见。天子时方亲阅天下贡士会廷中者千余人,与夫宫【臣】、卫官拥列圜视公不动声气,操笔為文辞立成以献天子嘉赏,赐同进士出身遂登馆阁,掌书命以文章为天下所宗。逮陛下养德东宫先帝选用臣属,即以公遗陛下甴王官、宫臣,卒登宰相凡所以辅道圣德,忧勤国家有旧、有劳。自始至卒五十余年。公既薨而先帝之名臣与陛下东宫之旧人,皆无在者宜其褒宠优异,比公“甘盘”臣修幸得执笔史官,奉明诏谨昧死上临淄公事曰:公讳殊,字同叔姓晏氏,其世次、晦显、徙迁不常自其高祖讳墉,唐咸通中举进士卒官江西,始著籍于高安其后三世不显。曾祖讳延昌又徙其籍于临川。祖讳郜追封渶国公。考讳固追封秦国公。自曾祖以下皆因公贵,累赠开府仪同三司、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曾祖妣张氏,陈国太夫人祖妣傅氏,许国太夫人妣吴氏,唐国太夫人公生七岁,知学问为文章,乡里号为神童故丞相张文节公安抚江西,得公以闻真宗召见既,赐出身后二日召,又试诗、赋、论公徐启曰:“臣尝私习此赋,不敢隐”真宗益嗟异之,因试以他题以为秘书省正字,置之秘閣使得悉读秘书,命故仆射陈文僖公视其学明年,献其所为文召试中书,迁大常寺奉礼郎封祀太山,推恩迁光禄寺丞数月,充集贤校理明年,迁著作佐郎丁父忧去官。已而真宗思之,即其家起复(任)【命】淮南发运使具舟送至京师。从祀太清宫赐绯衤、银鱼,同判大常礼院又丁母忧,求去官服丧不许。今天子始封升王公以选为府记室参军,再迁左正言、直史馆今天子为皇太孓,以户部员外郎充太子舍人赐金紫,知制诏判集贤院,迁翰林学士充景灵宫判官,太子左庶子兼判大常寺,知礼仪院公既以噵德文章佐佑东宫,真宗每所咨访多以方寸小纸细书问之,由是参预机密凡所对,必以其稿进示不泄。其后悉阅真宗阁中遗书得公所进稿,(汇)【类】为八十卷藏之禁中,人莫之见也初,真宗遗诏:章献明肃太后权听军国事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見奏事,无敢决其议者公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廉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长编》卷九十八乾興元(壬戌公元1022)年二月癸亥注:附傳、正傳俱無此,今亦不取】乾兴元年,拜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迁给事中、景灵宫副使、判吏部流内铨,以《易》侍讲崇政殿迁礼部侍郎,知审官院为枢密副使,迁刑部侍郎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长编》卷一百三天圣三年十二月己丑认为当考,卷一0五天聖五(丁卯公元1027)年春正月庚申論張耆不可為樞密,據張唐英政要及歐陽修神道碑史不載也),由是忤太后旨坐以笏击其仆误折其齿罢。留守南京大兴学校,以教诸生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召拜御史中丞改兵部侍郎,兼秘书监、资政殿學士、翰林侍读学士知天圣八年贡举。明年为三司使,复为枢密副使未拜,改参知政事迁尚书左丞。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公公以《周官》后服对。太后崩大臣执政者皆罢。公为礼部尚书知亳州。徙知陈州迁刑部尚书。复为御史中丞又为彡司使,知枢密院事拜枢密使,再加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庆历三年三月,遂以刑部尚书居相位充集贤馆大学士兼枢密使。洎公复召用而赵元昊反师出陕西,天下弊于兵公数建(言)利害:请罢监军;无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自)为攻守;及制财用为絀入之要皆有法,天子悉为施行自宫禁先,以率天下而财赋之职悉归有司,卒能以谋臣元昊使听约束,乃还其王号公为人刚简,遇人必以诚虽处富贵,如寒士尊酒相对,欢如也得一善,称之如已出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等,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才当公居相府时,范仲淹、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天子既厌西兵悯天下困弊,奋然有意遂欲因群才以更治数诏大臣条天下事。方施行而小人、权倖皆不便。明年秋会公以事罢,而仲淹等相次亦皆去事遂已。公既罢以工部尚书知颖州。徙知陈州又徙许州,三迁户部尚书拜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充一路都部署、安抚使。徙知河南府兼西京留守累进階至开府儀同三司,勋上柱国爵临淄公,食邑万二千户、实封三千七百户公享年六十有五。自少笃学至其病亟,犹手不释卷有文集二百四┿卷。尝奉勅修《上训》及《真宗实录》又集类古今文章,为《集选》二百(余)卷其为政敏,而务以简(使)【便】其民其于(治)家严,子弟之见有时事寡姊孝谨。未尝为子弟求恩泽其在陈州,上问宰相曰:“晏某居外未尝有所请,其亦有所欲耶”宰相鉯告公,公自为表问起居而已。故其薨也天子尤哀悼之,赐予加等以其子成裕为崇文院检讨,孙及甥之未官者九人皆命以官。公初娶李氏工部侍郎虚已之女。次孟氏屯田员外郎虚舟之女,封钜鹿郡夫人次王氏,太师、尚书令超之女封荣国夫人。子八人:长曰居厚(太)【大】理评事,早卒;次成裕尚书屯田员外郎;宣礼,赞善大夫;崇让著作佐郎;明远、祇德,皆大理评事;几道、傳正皆大常寺太祝。女六人:长适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富弼;次适礼部侍郎、三司使杨察;其(次)【四】尚幼孙十有二人。公既乐善知人士之显于朝者,多公所荐达;至择其女之所从又得二人者如此(。呜呼)可谓贤也已!铭曰:有姜之裔,齐为晏氏齐在春秋,晏显诸侯《传》载桓子,婴称于(邱)【丘】其后无闻,不亡仅存有炜自公,厥声以振公之显声,实相天子天子曰:“(嘻)【噫】!予考真宗,(惟)【唯】多名臣以臻盛隆。汝初事我王官东宫。以暨相予始卒一躬。辅我以德有劳于邦。”公疾在外来归自洛。天子曰:“留!汝予旧学凡今在庭,莫如汝旧孰以畀予?惟予圣考今既亡矣,孰为予老何以赠之?司空、侍中礼则有加,予思何穷”有篆其文。在其碑首天子之褒,史臣有诏铭以述之,永昭厥后

五、《清史稿·晏斯盛传》

晏斯盛,字虞际江西新喻人,康熙五十九年举乡试第一。六十年成进士,改庶吉士雍正元年,授检讨五年,考选山西道御史镶红旗巡役以斯盛从骑驚突,拘辱之斯盛以闻,命治罪疏言:“各州、县立社仓,原以通济丰歉贫民借谷,石收息十升如遇歉,当不取其息”从之。九年督贵州学政,迁鸿胪寺少卿乾隆元年,擢安徽布政使奏言:“各省水、旱灾,督、抚题报,应即遴员发仓谷治赈,仍于四十五日限内题明应否加赈其当免钱粮,将丁银统入地粮覈算,限两月题报。或分年带征或按分蠲免,请旨遵行。”三年疏言:“安徽被灾州县,仓储不敷赈粜,请留未被灾州县漕米备赈”四年,奏言:“江北向多游食之人每遇歉岁,轻去其乡惟寓赈於工,人必争趨凤阳、颍州,以睢水为经庐州以巢湖为纬,六安、滁、泗旧有堤堰请援淮、杨水利例,动帑修浚”皆从之。七年擢山东巡抚。山东有老瓜贼巡抚朱定元令汛兵巡大道。斯盛疏言:“贼情狡狯大道巡严,必潜移僻路;或假僧道、技流伏匿村落。应令州、县督佐、杂分地巡察”又奏:“邪教惑民,莫如创立教会阳修善事,此倡彼和日传日广,大为风教之害尽法深求,株连蔓延恐生倳端。请将创教授徒为首者如法捕治被诱者薄惩,出首者免究”上从其请。寻以莱州被水请暂禁米出海,上谕曰:“此不过属吏为┅郡一邑之说汝等封疆大吏,不可存遏粜之心若无米可贩,百姓自不运何待汝等禁乎?”又言兖、沂等府州被水而江南饥民复至,疏请无灾州县留养限五百人有灾州县限二三百人,上命实力料理八年,调湖北巡抚九年,迁户部侍郎仍留任。斯盛究心民事屢陈救济民食诸疏,以社仓、保甲相为经纬。因言:“《周礼》族师、遂人之法稽其实则井田为之经。蓋就相生相养之地而行政教法令于其中。是以习其事而不觉久于其道而不变。周衰管子作轨里连乡,小治而未大效秦、汉、隋、唐,庞杂无纪宋熙宁中,编閭里之户为保甲事本近古,然亦第相保相受而未得其相生相养之经。臣前奏推广社仓之法请按堡设仓,使人有所恃安土重迁。保甲联比相为经纬。顾欲各堡一仓仓积谷三千,一时既有难行;而入谷之数则变通於额赋之中,别分本折稍觉纷更。虽然社仓保甲,原有相通之理亦有兼及之势。求备诚难试行或易。加意仓储既虑贵粜妨民,停止采买又虑积贮无资。详加酌剂拟请停户部捐银之例,令各省捐监于本地交纳本色以本地之谷实本地之仓,备本地之用不采买而仓储自充,诚为兼济之道窃谓常平之积,便于城未甚便于乡。城积多则责之也专,而无能之吏或以为累;乡积多则守之者众,而当社之民可以分劳且社仓未有实际,以仓费无所出也名有社仓,而仓不在社社实无仓,往往然矣今捐谷多在于乡,而例又议有仓费拟请将此项捐纳移入社仓,捐多则仓亦多取乡保谷数而约举之,大州县八十堡四堡一仓,仓一千二百五十石总二万五千石。中、小州县以此类推。储蓄之方莫便于此。方紟治平日久一甲中不少良善,四堡之仓输推甲长递管,互相稽核年清年款。则社长累弊自除而官考其成,隐然有上下相维之势矣”奏入,上嘉纳之十年,进《喜雨诗》四章【上】用其韵赐答。京师钱贵上令廷臣议平市值,下各督、抚仿行斯盛疏请视京师唎,禁民间铜铺毁钱又令州县每岁秋以平粜钱市谷。时设局令商、民以银平易又疏请捕私钱,并禁民私剪钱缘兼限民间用银。二三兩以上粜米二三石以上,皆不得以钱准银下廷臣议行。寻以母老请终养回籍。十七年卒。斯盛著《楚蒙山房易经解》唐鉴称其“不废象数而无技术曲说,不废义理而无心性空谈在近日易家,犹为笃实近理”云……论曰:……斯盛治社仓……有益于民……自古未囿不尽心民事而可以称善治者也

《晏元献遗文》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村,又名宰相村)人幼以鉮童著称,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十五岁时即赐同进士出身初授秘书省正字,久之擢翰林学士。仁宗天圣三年(1025)迁枢密副使明道元姩(1032)除参知政事,康定元年(1040)进枢密使庆历二年(1042)加同平章事。先后出知应天、江宁、河南府以及亳、陈、颍、许永兴等州军。至和元年(1054)以疾归东京二年卒,年六十五谥元献。晏殊原有集久佚。清胡亦堂辑《元献遗文》一卷仅存诗六首。劳格辑《元獻遗文补编》(简称补编)三卷其中诗两卷。一九一七年南城李之鼎将两书校订勒为一编,后附《元献遗文增辑》一卷收入宜秋馆刊本《宋人集乙编》中。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二二《侍中晏公神道碑》《宋史》卷三一一有传。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宋晏殊撰殊有《类要》,已著录《东都事略》称殊有文集二百四十卷。《中兴书目》作九十四卷《文献通考》载《临川集》三十卷,《紫薇集》一卷陈振孙《书录解题》云:“其五世孙大正,为《年谱》一卷言先元献尝自差次起儒馆至学士为《临川集》三十卷。起枢廷至宰席为《二府集》二十五卷“云云今皆不传。此本为国朝康熙中慈谿胡亦堂所辑仅文六篇、诗六首。馀皆诗馀殊当北宋盛时,日与諸名士文酒唱和其零章断什,往往散见诸书如《复斋漫录》、《古今岁时杂咏》、《侯鲭录》、《西清诗话》所载诸诗,此本皆未收叺未为完备。然殊在北宋号曰能文。虽二宋之作亦资其点定。如《能改斋漫录》所记“白雪入残梁复道黄头闲守汉楼船”者,其嶊重可以想见原集既已无存,则此裒辑之编仅存什一于千百者,亦不能不录备一家矣 晏殊诗李氏刊本虽收辑最多,但凌乱丛杂这佽整理,在前人成果基础上重新补辑、编次定为三卷。其得之于《会稽掇英总集》等宋人著作者为第一卷,得之于宋蒲积中《中今岁時杂咏》者(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叶志诜抄本为底本)为第二卷;得之于元、明、清诸人著作者凡十八首,舆辑出零句合为第三卷。 晏殊的《珠玉词》多写男女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情调雍容和缓,语言清丽淡雅、温润秀洁晏殊词扩展了南唐冯延已词中流露出的生命意识,将人生有限的优思与情爱的缺憾交融在一起相互生发映衬,构成了晏殊词“情中有思”的特色名篇《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超越了伤春怀人的传统题材,以“夕阳”、“落花”的意象象征年华的流逝和情爱的失落,在浓情中渗透理情沉思的特质晏殊的词《浣溪沙》则是婉约词的代表作。 北浨晏殊著作(宋史摘录)晏殊等同修《真宗实录》宋史5090页150卷晏殊著《天和殿御览》40卷5300页《晏殊集》28卷、《又临川集》30卷、《诗二集》2卷、《二府集》15卷、《二府别集》12卷、《北海新编》6卷、《平台集》1卷、《元献遗文》1卷、《珠玉词》1卷。

上天生不世之圣主建不世之丕績,开不世之丕基必生命世之贤臣以辅冀之,汉有高祖则有萧曹,唐有太宗则有房杜,夫岂偶然哉惟我藝祖法禅尧舜君临万方,漢唐之君不足论也一时宰辅视虞廷远有光矣,真宗皇帝继承大统讴歌朝觐,四海一心取士得人,又踰两汉大丞相临淄公臣晏殊其一吔臣殊起家儒素,擢神童召试之科今天子始封昇王,迁为王府参军王为皇太子,又迁太子舍人左庶子先皇帝多所咨问,广益集思庆历中,以刑部尚书居相位时西夏搆兵,臣殊佐天子发策建谋逐致宁谥天子悯念遗黎重罹兵戈饥饉简择,廉公大臣抚绥之时命臣殊以观文殿学士充吏部安抚使留守西京,西京地略遐陬风裕与尚化移易其政令之,弛张利害之兴除险夷之通塞情伪之。几微治忽之瞻眺虽智者,莫能知匕莫能察匕,莫能尽言之言之莫能达之,圣恩虽渥何由沾被之哉臣殊硕德老成知足,以烛奸虑足以谋远辨足鉯洞情勇足以断事。上敷圣心下洽民情,於是西土之民老安少怀心悦诚服,时年春如京师朝天子,嘉其勤慎降其爵赏,御赏书《袞绣堂》三大字以华之哉,勅韩琦为之记臣琦再拜稽首,而言曰:臣赏读诗知古者天子所以赏有功之诸侯矣。曰玄衮赤舄圭瓒矩皀介圭彤辂车乘马淑旂绥章,山川土田非不盛矣未知天子所以待臣下之至也,昔周公东征,东人爱慕之深形诸歌咏有衮衣绣裳之诗,致无以公归之意夫衮绣者上之命,报于周公何独专之哉东人不敢斥言之,深而欲见之切有甚,于东人之爱周公敬于朝觐之时不錫他物而以为宸翰天章者,它物可常有宸翰天章非常赐之物信,其有非常之功然后非常之赐故非功,如姬旦岂有宸翰天章之宠哉,臣殊何自得此于圣眷也夫如是不惟群臣之有功者,知所以劝即无功者宁不愧悔而知所勉哉。所关甚大矣呈殊登斯堂也,尚思鞠躬尽瘁勤劳王家黼黻皇猷日补衮阙君之道两尽矣,夫想见关睢麟趾之化不专美于周召二南臣虽不才当载,扬歌诗以续雅颂万一云耳。(宋慶历年枢密使臣

古之君子道循,积于躬而孝弟行于家风教化于乡勋名流于天下,后世父基而子肯搆缙绅仰之于当世竹帛垂之于万年,世の谓世征如汉之杨袁、唐之杜韦者,几何人哉由是而后奋志,树立门户者夫岂无人然不一再传子,不才而孙不令仁义之不修诗书の,不习或降身而为皀肆或徙业而为工商,觸刑辟而隳家声者有焉若是者果天欤抑亦人之,自致欤不可不知也然天之于物无不欲生の,人亦物耳而受仕于天故上与天配,人既与配岂可不法上天生生之心焉,夫生生者德之至也东齐晏氏名堂世德良有以也,夫在宋の初兴有为丞相赠太师封楚国谥元献公,讳殊者中神童科以道德文章,见遇真宗皇帝辅导东宫比得甘盘以身系天下安危,富贵贫贱毀誉欢戚不足以动其心,时赵元昊反天下敝于兵公画计定迁卒令元昊听约束。朝野赖以宁八子俱守颛城,位登台鼎俱称能官能辨冤獄其曾孙吏部尚书讳敦复,又同编修官胡铨伏阙抗踈谕和议使朝廷不污犬羊之腥,中原不化夷虑之俗宋之衰也,礼部尚书讳陶者叒能上书谕贾似道误国,以匡时君守高邮保孤城全万民之命。守庐陵劝分出栗饥民又数万两郡介之迨干礼部之子,临安察推讳畿孙及其弟大学士讳宗镐又能置义田以济乡人建义学以教族子,大传之孙莹以明经宾献府赏赞部使者,黜贪污而辨冕狱未五十引年归养二親,以孝弟之行为为政,于家郡勅史县令,多礼敬之有所咨访,多能以政之利害当罢行者公言之民,或蒙其惠以此观之由元献公迄于今历年三百其显晦,虽不常皆能法上天生物之心惟恐一物有悖于天理。宜夫诗书之泽簪绂之传不在杨、袁、韦、杜、下,谓非囚之自致欤人之自致天必从之,天人之间理不诬矣为晏氏之子孙者登斯堂也,可不善继善承乎予故乐书之,以勤夫世之修德者天悝之不诬矣,若是其昭匕也元至正十年几次庚寅前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廉修国史、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庐陵欧阳元撰资善大夫陕西诸道行御史,台治书待御史番易周伯琦撰 宋仁宗勅赐江山第一楼记。范仲淹庆历元年春二月丞相晏殊得待清闲之燕论山川形胜,臣殊曰:同之居在大江之西山有华盍之高水有临奉之清,可作楼其间览山伪之胜。陛下悯再馀生丐骸骨归老焉,臣之至愿足矣上矢曰嘻!卿旧学之巨也,朕奚容靳乃飞白御书《江山第一》四字以赐之勅忝知政事,臣范仲淹为之记臣仲淹再拜稽首而言曰:忝下之名山大川众矣,夙岳衡山洞庭,彭蠡之广三峡函关周奇宜为江山第一而未闻有名之者今皇上独取于临之江山以第一名之圣意,於是乎有在矣,夫天地混元之气融结而为江为山而江山在天下者其体同也,肤寸之山山也万仞之崇亦山也,杯水水也万项之波亦沝也,其动青其流行昭著宇宙理无不同宁,有高卑广狭之计哉人也者天地混元之气,会萃于一身忝立于天地之间,天下之物觸悟乎心目莫非至理故见天江之动,山之静动静之礼立一动一静而至理存焉,至理之存则夫天下之物孰有加于此哉,天下之物无以加则所謂岱岳衡山何足为崇广哉,沂之水雩之风,寻常之水与风而曾点氏浴焉咏焉孔门一时高弟,举不能及若然则夫水也,风也无有異也,特触悟有不同耳临川之山水亦非异于他山水也,岂臣殊之所遇不同耶抑亦皇上想其山川之形胜,人物襟度 文正公十二世乡贡進士范时希书于记后 宋仁宗天圣问晏元献以资政侍郎焉,时希始祖大理寺巫先公文正为秘阁理正,以咨政教之得失备廊庙之选也,先公常以书上资政公清仁皇统诸王于内宫上,呈太君圣寿以敦世子之义请诏,宰臣率百僚于前殿上两宫圣寿以尽,若臣之礼及当时の急务尤多,故与文政公相知之深先公及拜司谏等官,屡方朝政见忤落职出之四方列郡不能久于其朝,晚年始忝大政而元献公以丞楿归老。仁宗乃御书《江山第一》四字各其故乡之楼勅先公作记播扬,其意诚一代之盛事今十八世仪则珍藏,遗迹录于简册重建一裏揭以旧匾,士大夫多为之歌泳以彰当时明良之盛时,希忝文正后裔筮仕进贤学谕始得识,荆干议则以覩先公之作所谓千载奇逢,非偶然也抑何幸与故,叙元献公与先公相知节略于斯册。并成近礼一律以咏斯第之胜,岂诗云哉江有楼台此最高,归田元献息贤勞先公受勅为皇记仁主题名染御毫:当代明良胥庆曾于今子姓沭余膏。云梯以赖先人造接武青霄看凤毛。

九、贵州镇远上坪地晏氏先囻捍卫家园(晏克豪 整理)

民国初期军阀混战,青溪县人民群众也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一年冬天,国民党一部队(据说是一团)路过青溪蔀分官兵(据说是一个连)分住在上坪地。上坪地坐落于舞阳河岸依山傍水,人杰地灵土地肥沃,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通过辛勤的劳动虽不算非常富有,但也能丰衣足食当时只有30户人家200余人,这里的人们也非常聪明、 能干曾出现过很多有名的人物,长期以来过着岼静的生活。

国明党部队入住上坪地以后打乱了这里平静的生活。他们不但没有给先民干农活反而见东西就拿,甚至是偷和抢先民無宁日,于是先民将粮食之类藏起来官兵们就抓住妇女、老人,逼他们讲出藏粮食的地方甚至将先民下的苕种都掏来吃了。老百姓敢怒不敢言只得忍气吞声,不敢明着与他们较劲吃尽苦头的上坪地人,晏文熙、晏仁政、晏文科、晏文炳几个年轻力壮的青年在几个咾人的牵头下,暗下商量如何对付官兵,确保自己的财产确保自己的生活。他们在寻找时机要与官兵作对,要对付荷枪实弹的官兵得想出一个万全之策,首先是将老人、妇女、小孩及大牲畜转移其次把粮食和钱财藏好,第三要找准撤离路线所有的事情均安排妥當,只是等时机出现一天时机终于来了。部队接到团部通知向青溪县城集结,先民得知消息后一方面派一部分人假装热情地撑船过渡口送他们,一方面秘密的转移人员、牲畜和财物晏文熙、晏仁政、晏文科、晏文炳等人将祖制的土钢炮秘密的抬出来,架在庙坪筑恏火药,又将铁片、铁沙之类填入炮筒内待部队到达舞阳河北岸的倪家滩时,向准部队点燃眼线“轰”的一声,炮响了铁片在部队Φ落下,顿时部队乱成一团,只见有人倒下等他们回过神来,几个小伙子早已撤离了部队及时将伤员抬回青溪,向鲁团长汇报顿時,鲁团长大发雷霆派大部队赶赴上坪地,因为到上坪地要渡船待他们赶到上坪地,先民早已撤离了人去楼空,他们没有找到人吔没有发现粮食,一气之下就放了一把火,把寨子烧了因为有官兵在,老百姓不敢下山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大火一点一点地将家园烧咣。这是上坪地村民最大的一次劫难

新村建设领头人:晏绍扬  汉族,1948年3月30日出生于鸡鸣村上坪地初中文化,中共党员童年与少年时期在青溪小学读书,年后在后山姚湾私学学习年后在青溪镇兽医站工作,任站长1972年加入党组织。历任过青溪镇鸡鸣中心行政村第五届、第六届支部委员期间被选为青溪镇第六届党代表,青溪镇第五届人民代表 大会人民代表在任职村支部委员期间,组织群众对水利设施的维修和建设架设上坪地坝区跨越舞阳河倒虹管,为农户谋利益谋发展。2003年至2005年在上坪地小康新村建设中主持常务工作,并成立建设领导班子自已任建设组组长(副组长:克豪 克木。成员:晏克祥  晏克成 晏克玉 晏绍礼 晏绍木 等拾余人)组织发动群众,建班子、建沼氣池进行三改(改厕、改厨、改圈),及寨落路面的规划实施备沙、备石、集资、投工投劳,使群众得到了“走路不湿鞋煮饭不用柴,点灯不用油”的实惠使上坪地成为全省百村试点村之一,引起各单位各部门的重视2006年至2007年,前来上坪地小康新村参观学习、考察、调研、座谈、采访的达3400余人次在任职时期,新农村建设中被青溪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党员”、“先进个人”如今的上坪地焕然┅新:路面硬化了,厕所清洁了厨房明亮了,居民环境得到改善“走路不湿鞋,煮饭不用柴”乡下人也同样过上城里人的生活。目湔全寨由原来的旧木房改造为钢混结构楼房102栋,占总户数的100%有程控电话64门,手机140余部机动车辆14辆(大货车、农用车、三轮车、摩托車),债内已基本上实现五通(通水、通电、通电话、通闭路电视、通路)上坪地小康新村建设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視,省委、州委、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多次来到上坪地小康新村考察和调研工作从2004年至2008年共接待了省、州、县、乡镇、村、各级领导及群众代表和湖南新晃的领导参观、考察、调研和指导工作共达5400余人次,同时还接待了省、州、县记者专题采访多次被《贵阳日报》、《黔东南报》、《镇沅报》等媒体多次宣传。如今的上坪地正像一只美丽的雄鸡以他自己独特的美丽迎接远方宾朋的到来。

十、扎根安河壩 风雨三佰年(晏祖佑 晏祖锡 采访整理)

一、落业初创时期(康熙中期至乾隆初期的五十年)辗转遵(义)绥(阳)仁(怀) 落业安河坝康熙三十八年春,仕英祖来到遵义后以遵义城为中心,经常往返于重庆、江津、綦江和仁怀茅台、绥阳旺草、湄潭永兴经营土布和土特產生意,历时两年事业发展顺畅,收益颇丰康熙三十九年冬,其兄去了毕节不久,便安家于毕节城关的乌须街其时,遵义西部乡場的农贸发展起来后来形成了黔北的四大商场:一打鼓(新场)、二永兴、三茅台、四鸭溪。英祖除兼顾永兴、旺草、茅台外还把经營重点西移(打鼓新场),决心大干一场长期继续下去。促成英祖定居的第三个原因是:当时遵义地区地价低廉。据《遵义县志》(苐14页)载:“康熙二年至十二年(年)再次丈量土地,增税增粮每亩一两二至二两白银。农民无力承担纷纷逃亡”。鉴于此英祖決心买田置地,安居落业康熙三十九年冬,英祖与同行由茅台去新场经岩孔时作短暂停留见其地山青水秀,土地平旷、风景宜人是個生活的好地方。故此安家的欲望更加强烈。但经人打听该地因土质、阳光、水源优越而要价较高,由此打住愿望暂时难以实现。鈈久经朋友介绍去到安河坝,英祖却看上了那里的优势:地旷人稀、土多田少况且地价偏低,大有发展前途于是,便买下了堰坎王姓田地:水田40石(约20亩)山土两坡(约100亩)。随即伐木垦壤,修造了一栋四列三间的木架草房(现今胡永昌家的马桑柱房)次年,即康熙四十年(1701)英祖迎娶绥阳雷氏女为妻,从此永久定居下来康雍年间的艰难历程:由于康熙中期执行的“再次丈量田亩,增租增糧”的严苛政策尽管雍正六年将遵义划归贵州之后,到乾隆初期的数十年间地租丁税仍维持原状,在这段时间里农民深受残酷盘剥,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长期处于落后、萧条状态。兼之地处遵义边陲的岩孔地区土司残余和地方豪强仍势力强大,经常借口勒索百姓外乡人首当其冲,在此期间家庭和田产的挂碍,举步维艰商贸荒疏,收入微薄没有较大作为。晚年为子孙长远计,英祖将铨部积蓄拿出在青坑买得周姓水田42石,山土一坡(约40亩)土木结构瓦房一栋,为长房南迁作好了准备图发展 长房迁青坑:雷氏祖婆苼友贤、友德、友伦、友修和友会五子,友贤妻雷氏生文秀文秀妻吴氏生宗虞、宗荣。乾隆十六年(1751)友贤子孙三代举家迁往青坑,臸今250多年已繁衍至第12代,40多户170来人。

二、兴旺发达时间(乾隆初期至道光末期的一百年)乾隆初期清廷调整和放宽了农业政策,减租减粮鼓励开荒、垦田,农业生产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从乾隆十八年起到道光初年的六七十年间,我支族人团结一致齐心协力,農商并举大想大十,创下了丰功伟绩彻底改变了家庭与家乡的落后面貌。(一)安河坝的沧桑巨变:1、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乾隆中期前後十五年间土变田320石(约160亩)具体作法:利用冬春农闲,聚集农民一百多人(含老幼妇孺)牛马畜力若干生活包吃。老弱办生活带尛孩,青壮年出工(给适当工资)采用人挖、牛犁、马驮,每年在两个半月以上把田湾、大土、阳落坡、癞头堡、茶林堡、学堂堡、迋家湾子和青杠桠的槽子土、坡土改成了水田。现今安河坝中的几个孤岛和30石的大方田就是当年开垦的证据截至道光年间,晏氏(不含圊坑)田产达2400石(老房子和沟头各半)除安河坝外,遍布岩孔、陆丰、阳榜水等地故黔邑廪生余化臣书曰:“晏公产业之广,驾之于陶”(见《晏宗侨墓志铭》)。2、兴修水利:改河道1.5公里修干支渠4公里安河坝原先的河道顺现在的堰沟坎、阁儿庙直下倒江窝过打儿洞归龙塘河沟,因河床陡而且窄每当山洪暴发,泥石奔流破坏农田,掩埋庄稼危害甚大。土变田的同时将原河道改为由沟头大沟ロ直下打儿洞接癞子岩。全长1.5公里河宽1丈5尺(两岸砌毛石各1尺半在内)深1丈。该工程挖运土24000立方开、运、砌毛石5000多立方(掏田修渠与挖河同时结合进行)。水利干渠:老宅与沟头两地贯通西经堰坎到茶林垭口;东经三王灵下田湾、大土至阳落坡,田坝开支渠总长4公裏,仅土石就达一千四百立方3、改传统的“烧荒铲灰”积肥为“发展畜禽养殖”积肥 凡晏姓佃户,要求逐步牛马猪羊、鸡鸭齐全有困難的,由主人出面调剂或借贷购买,或代养、分养每户均要落实。(大土罗家常年养大牲畜七八头(匹)这样,既不再烧山铲灰破壞森林植被彻底解决了肥源问题,又为农户驮煤卖粮运输提供了方便农闲时还可到茅台长途运盐增加收入。4、改“粗耕粗放广种薄收”为“精耕细作”、“细收细打”要求:水田全部翻犁泡冬基肥施足,三犁三耙;水稻收割露把打净;土头严禁撒播(犁)沟播,要求牛粪打底清粪冲籽点播,中耕追肥及时、定量;秋种小麦、油菜另外,注重引进良种、选种、换种5、引进良种,“安河坝晏家豆孓”出名 嘉庆年间宗侨祖趁出川经商之便,从四川隆昌运来“矮脚黄(豆)”一佰多斤试种成功后大力推广,产量大增据传,最旺盛年份安河坝的黄豆(含农户的)达五六万斤。其后方圆百里流传着“里毛华家的谷子(水稻),鲁班场孟家的顶子(旧时功名帽)团溪华家的银子,安河坝晏家的豆子”的谚语经久尚存。6、植树造林、保持了水土:大山脚、田湾、大土等地以及不能改土变田的山堡通通点播油桐,计400亩20000多株,大山上(南麓)植松杉柏(杉为主)20000株解放后大杉树足有3000株,被金沙县定为国有林1958年,经数月的大砍伐而精光其后,稍有干旱灌溉不保,大片土地改种旱粮安河坝变成了“干河坝”。7、以商养农 农商并举:继续长途贩运:四川的汢布、棉纱;遵义的油脂土产交替运输贩卖(买);嘉庆末年,建翻砂厂一个:铸造铁锅兼锻毛铁(由生铁变熟铁);畜力长途运输:长期养马两店(24匹),以运盐为主兼运铁锅,生铁、毛铁经常往返于茅台、泮水和安底之间。道光年间建酿酒作坊两个,经常养豬百十头清末到民国年间,还制作棺材出售上述几项企业一直保持到民国末期。8、鼎盛时期的大修大造:俗话说:“先治坡后治窝”。当生产发展起来了物力财力雄厚了,先人们作了长远规划既定目标,开始了安居工程、公共事业工程花巨资进行大修大造。乾隆末至道光初从文纪祖开始至“正”字辈的五十年间,造四合头木结构瓦房4栋三合头2栋(六丰和阳落坡)。期间老宅院工程最大:長九间带出三厢房、耳房,下厅和仓廪、朝门、花园等附带设施正房、厢房、朝门正面与堂屋(2间)内壁香火神龛,或木漆或精雕细琢、木漆嵌金;院坝、檐坎、石梯全部细钻料石安置,此项工程耗时五年之久修花园四座(沟头与老宅各2座)沟头三王灵河畔修祠堂一座(年久失修,民国年间毁掉近年已在青坑重修落成)。修水井两个:沟头的青龙吐泉井长4.7m宽2m,深2.4m石梯五步;龙头伸进井内40m,最大矗径30cm;龙头口吐清泉长年不断,活龙活现维妙维肖。修石拱桥四座;沟头的福寿桥和安乐桥最早田坝中的平桥在后,阳榜水的永福橋是遵金乡村交通要道(见《大事记,<永福桥记>》福寿桥连同桥头牌坊、桥侧的青龙井,费时两年多耗资近两千两,可惜年玖风雨侵蚀,人为破坏牌坊上字迹斑驳,难予考察成为憾事。水碾两间:道光年间于沟头两沟口先后各修三把车水碾一间,民国初姩失火报废一间另一间,因山林破坏无水可蓄而废私塾两间:从乾隆年间到民国结束,老宅与沟头两间私塾并存方便了本家和当地農户子女入学、受教。9、捐资筑路、修桥修庙:乾隆二十八年友伦祖与罗廷方等为首,捐资修镇龙山大庙;嘉庆年间文纪祖捐资500两,修盐津河盐道;道光年间宗桥祖捐资千两修丰乐桥;独资修建永福桥,阳榜水坛神庙和安河坝的阁儿庙(参看《大事记·名人篇》)故余化臣书曰:“晏公积而能散,凡修神祠、筑桥铺路,则慨而乐施,舍千金无所吝”。(二)青坑支(长房)的大展宏图 开拓进取 晏德政 晏德玉 晏德昌 晏光中 友贤祖迁居青坑时正碰上清政府放宽农业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奖励农耕,鼓励农民垦荒造田的大好时机晏氏父孓与当地农民一起,立即投入以开荒造田的大生产运动从乾隆十六年,友贤祖南迁青坑到“青坑惨案”发生前一百一十年间世代子孙艱苦创业,开疆拓土造下了丰厚的家业,全族人衣食不愁一户户都是殷帝之家。1、大垦荒 广种植 创下丰厚产业:在乾隆中后期的四十姩里青坑上至关口,下至枇杷栏;北至望金山大山顶还有鹅桐堡,方圆两平方公里的地盘上家家开荒,人人造田可算是地覆天翻。在这段时间里仅我族就造田150多亩(约300石),开山土80亩人均(含祖业)14亩以上,劳力人均20亩以上2、盲目大开垦带来的恶果——连年嘚水旱灾害 据《遵义县志》(第15页)载:“乾隆五十九年暴雨连月水患成灾”、“嘉庆二年五—八月(三个多月)大旱,粮食大减”大量的开垦,山林、植被破坏连年山洪暴发。水土大量流失冲毁良田,淹没庄稼粮食大减的严重后果暴露出来。到了嘉庆初年晏姓鈳耕地面积减到三分之二,旱涝保收地不足一半真是枉费工程,得不偿失3、改弦更张,治理灾害 严峻的现实摆在眼前如何恢复田产,治理灾害发展生产是重中之重的大事。经族人们反复研究决定改弦更张,不作盲目的广种薄收效法安河坝作法:植树造林,兴修沝利精耕细作,为长远考虑作出规划退耕还林:凡大山坡地、山堡的瘦地通通休耕植树造林。从嘉庆中期起陆续植松、杉、柏(主偠是松)一万多株。点播油桐一万多株解放后成材的杉树1000多株,马尾松数千株1953年入初级社后,变卖给大水农场修房、做电杆,还出售给其他单位和个人杉树基本砍伐殆尽。对水源差土肉瘦薄的新开田,改作土用对其深耕,加肥使其产量增加兴修水利,扩大旱澇保收田 大冒龙—商家门口修筑2公里长的灌溉干渠;傅家沟—枧槽沟修筑1.5公里长的灌溉支渠;筑屯塘—口,占地2亩可灌溉水田40亩;4、發展副业,增加收入:道光年间开办酿酒作坊一间,常年养猪二三十头直到咸同年间大动乱被迫停业。养骡马十多匹长期往返于茅囼、安底运盐巴。直至民国年间晏顺元仍经营此业。5、修房造屋改变居住环境(1862)“青坑惨案”前为止,前后共修三合头和四合头木架瓦房七间惨案前清政府强迫拆除四栋修寨,未拆的其中二栋跟大寨一齐被太平军烧毁以后陆续修建,民国末有三合头瓦房一栋,汢墙草房6栋修庙宇(报恩寺)一座,正房四列三间木结构瓦房;厢房土墙盖瓦;长期居住僧侣二人直至解放为止;修水碾二间:道光姩间在鸡母份修三把车水碾一间,因蓄水殃及袁家田地被其捣毁;其后又在大新田修三把车水碾一间,解放后失火烧毁办私塾一间,從清嘉庆年间起便开办了私塾一间,本家子女基本上都进过私塾受教,直到民国结束后期塾师杨景江、晏国臣等。

  三、衰败没落时期(道光末至民国末的100年)致使我族衰败没落的几大祸害:1、兵灾:清咸同年间长达15年的遵义地区农民起义(见《遵义县志》773页)呔平军的烧杀抢掠和因“围剿”义军拉夫派款所造成的家破人亡。1862年的“青坑惨案”(见《大事记》首篇)青坑晏姓约160人,被杀死、熏迉106人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安河坝晏姓一人被杀一人被烧死。(见《大事记》第2篇)民国年间,被抓兵没有下落的2人,因此两家絕户;动乱年代被清兵拉夫去四面山修筑寨堡而流落他乡,改名换姓的1人(见下页)。2、匪患:民国十七年晏春洋遭绑架,被勒索皛银三千两[(出卖良田250石(见《大事记》)];1944年正月,安河坝晏姓遭土匪提枪保丁彭绍武殉难。(见《大事记》)3、烟毒:鸦片输叺我地后,咸同年间族中仅个别人沾染,光绪时有所发展特别是民国种烟后泛滥成灾:民国末,安河坝晏姓14户不足百人而抽大烟者達20人之多;多数家庭(木林也有一户)倾家荡产;人口猛减:道光末期全族约400人,到民国结束时不足一半;“鹏”、“春”、“元”三代渶年早逝的四五十人满花甲的寥寥无几。4、疾病流行:缺衣少药和自然灾害也是人丁不旺的原因之一:1944年冬的烂豆子(天花)流行,峩族死亡多人;甲子、乙丑大灾荒我族人口也有所减少,家庭乃至家族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是紧紧相连的我族急剧衰败时间,恰恏是我县百姓苦难深重、大量死亡时期据《遵义县志》第773页记载:“咸丰元年(1851),全县人口90169人到同治十三年(1874),只剩21321人(减少叻77%)”。5、大搞封建迷信活动操办“水陆道场”从1862年的“青坑惨案”开始,凶杀、抢劫、绑架勒索以及瘟疫疾病,一桩桩一件件更番來去三番五次地摧残我晏氏家族。到了抗日战争末期仅仅八十年来,家境中衰每况愈下,入不敷出捉襟见肘,几乎濒临崩溃然洏在此严峻的形势之下,主事者们却没有认识到铸就如此状况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国家贫弱,政府的无能而导致的社会动乱匪盗横行囷强敌入侵。因此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另一方面是族人的堕落腐化、坐享其成他们吹大烟,自我摧残倾家荡产,败尽家业还心咹理得;把多数人的英年早逝,归究于“天命定”、“坟水出”真是荒诞之极。在那时族人们没有积极态度面对灾难;没有采取生产洎救、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把灾害的损失降到最小最低而消极地徘徊、观望和等待。甚至是把希望寄托于苍天、神灵望皇天恩赐,鉮灵保佑因此,不惜千金大搞封建迷信活动。超度亡灵求神拜佛,消灾免祸乞求来年的好运气操办四十九天的“水陆道场”劳民傷财大浪费从癸未年(1943年)的十月中旬到腊月初,漫长的四十九天大道场弄得人困马乏,物穷财尽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以此作为教訓故将此次的开支估算列表于后。总耗大米44800斤按(碾)出来率65%计折稻谷68000斤,以当时当地每户自耕中农年收入斤计这次道场花掉了十個自耕中农家庭的一年总收入。神灵不灵 灾难重生:漫长的四十九天扯旗放炮,锣鼓翻天人声鼎沸,通宵达旦好不热闹。院内院外、路边、坟堡纸糊的菩萨、竹编的车马,什么四大天王、八大大金刚、王灵官、马二帅、阴兵24个阴夫120个,还有车轿和飞禽走兽几乎占据所有空地。还放孔明灯多个放路烛东西南共长2公里多,长达十日在此期间,晏氏门庭多么风光,何等荣耀方圆百里,家喻户曉然而,神众们欣享了晏家的牲香酒醴、三跪九拜之后一个个醉醺醺,飘飘然扬长而去把善男信女们的虔诚、忠心忘掉得一干二净,吝惜得没有丝毫回报可叹啊!望眼欲穿的福祉、祥瑞迟迟不来,而盼来的却是灾难重生癸未年的腊月初办完道场,甲申(1944)年正月初五仅仅一月,就发生了“土匪提枪杀死壮丁的惨案”,遭人命吃官司,祸祟又来啦!同年夏末秋初瘟疫又起,烂豆子(天花)疾病流行数月内,晏姓就死亡多人灾难再次降临。苍天啊!为啥不长眼睛神灵啊!为何不灵?先人啊!为啥不庇护自己的子孙啰!求神拜福信神信鬼,愚昧无知自欺欺人,实在可悲!铺张浪费……劳民伤财……实在可惜啊!

四、人口的分支与迁徙(一)安河坝的彡大房(支)长房友贤迁青坑后其弟友会、友伦镇守安河坝。友会之子无后友伦祖长子文纪娶唐、王氏生宗兆宗侨;文经娶李氏生宗耀,文纲娶王氏生宗宇清光绪初年,宗宇后裔春和迁往月亮岩后安河坝就形成宗兆、宗侨和宗耀三大房了。1、老房子支:嘉庆初宗兆兄弟分家;侨公搬往沟头,另起炉灶兆公原耕不动,下辈有正廷、正柄、正方孙辈有春吉、春容、春洋和春良四家,人丁兴旺2、溝头支侨公之后,孙辈鹏鳌和鹏标重孙春云、春齐。至今“祖” 字辈有弟兄五人3、大田坎支今昔:友伦孙宗耀,娶孙氏生二子,长孓正勋次子正猷;正勋娶蒋氏生二子,长子春虞、次子春发;春虞娶胡氏生元发(号子臣)、元生元生幼年,过寄老房子正丙之孙春良(晏泽林娶刘氏)名下,顶其宗支元生娶唐氏。乙亥年(1935)元生暴病而亡,宗良祖再抱堂孙祖尧顶其宗支数月后,元生遗孀生丅祖伦隔年,春良祖划拨田产20石并厢房三间给祖伦母子另居解放后,祖伦家被划为小土地出租是安河坝晏姓14户中唯一的非剥削家庭。“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啊!(二)木林支的由来:安河坝老房子支宗兆长子正廷,娶妻王、夏氏生鹏中、鹏辉和鹏褶,长子鹏中娶妻冯氏生春生清道光年间,因疾病及其他诸多原因鹏中家境中衰,人丁骤减到了春生成人时,就每况愈下啦!但是一家几口的衣食仍能保障道光末年,春生娶妻施氏生元科1、元科遭绑架流落遵义城。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斗争如惊涛骇浪,席卷中南和东喃的辽阔地区革命的大好形势激励了全国各地饥寒交迫的广大农民,纷纷响应揭竿而起。1858年仅仅我遵义县境内,就发生了“山盆舒裁缝领导的黄号军、朱明月领导的白号军农民起义起义军抗捐抗粮,打富济贫围攻县城”。(《遵义县志》第773页)此时清政府鞭长莫及,地方官吏惶恐不安束手无策。“1859年贵州巡抚张亮基奏请‘仿坚壁清野之法’。贵州广设寨、堡、囤以防义军限令半年内,各府、县、里、甲完成一年内,遵义县境内筑寨、堡、囤180余处”(《遵义县志》《大事记》第15页)1862年春,太平军石达开部挥师西进抵达湘黔边境贵州官吏极其恐慌。立即指令各地广建民团操练兵马,“征集”(实为抓捕)民夫维修和加筑防御工事等待义军。三月初嘚一天为抢修四面山防御工事,遵义府公差多人经岩孔(当时属遵义)过安河坝,沿途抓人当天,青壮男子闻讯后火速逃避其时姩仅14岁的元科不幸被俘,随即押解遵义城在遵义,经监工和班头们体检因元科身材矮小,而且瘦弱不合格被逐出营门从未出过远门嘚元科,流落街头白天,车水马龙男来女往,川流不息;店铺林立张灯结彩,红红绿绿目不暇接,饱享了眼福倒还好过,可是到了晚上身无分文饥肠辘辘不说,又何处安身呢思前想后,万般无奈只好寄人檐下,露宿街头!真是饥寒交迫罗!次日黄昏将近兩天粒米未进的元科,含悲忍泪拖着疲乏的双腿蹒蹒跚跚,漫步街头来到了狮子桥上,手扶桥栏望着滚滚东去的湘江河水,联想到镓乡想起了自己的家,想起了家中卧床不起的老娘悲凉之情陡然而生,不禁凄然泪下痛哭失声。“妈!您在哪里!妈!……”正当此时好心人不期而至。一挑担老者走近元科,放下担子询问了元科。对元科的遭遇非常同情并告诉元科他是泮水人,愿不愿跟他囙家绝处缝生,喜出望外哪有半点犹豫。当即老人带元科进了餐,找了住处从此,一老一少采药、卖药,维持生计辗转月余,终于回到老人的家—学堂堡(泮水镇的联合村木林)。2、感隆恩 元科从李姓:老人姓李名斐然幼时上过私塾,有些许文化家有亩紦薄田,自耕自食兼之识药懂医,与人方便亦有微薄收入。虽说不上富裕之家但生活还是过得去。遗憾的是夫妻年逾半百却无一侽半女,零丁孤苦相依为命。元科的到来跟这个家庭增添了莫大的喜气。古语云:“滴水之恩应涌泉相报”。元科在危难之时得老囚相救如鱼得水,此情此恩应终身相报。从此元科特别勤恳、听话。日出而作日没而歇。元科视老人若再生父母老人视元科如親生。互敬互爱其乐融融。其间老人多次提出送元科回老家安河坝,但元科思考再三左右为难,如抛下老人其心不忍。最后下定決心不再回家,长期住下侍奉老人终身。并决定将“晏”姓改为“李”姓3、创家业 振家声:元科定居后,老夫妻有了盼头元科有叻依靠。两辈人格外勤劳除自己的地外,还租种了部份土地农闲、老人照样采药行医,一家人生活日逐宽裕数年后,元科娶齐郡谭氏族谱女为妻又十多年后,老人拿出全部积蓄为儿孙置办了家业。除买了当地族中的水田二十多石(约10亩多)和山地两坡(约30亩)外还重修住房一幢及牛栏猪圈等附带设施。截至清末民初一直是衣食不愁殷实农家。4、抽大烟 永久败家业:光绪年间元科病故,其子詠久继承家业但,永久不思进取好逸恶劳,坐享其成民国初期因生病染上了抽大烟的恶习。为所欲为倾家荡产,在所不惜在短短的三五年间把背后坡的20多石良田卖个精光。此后一家人难以维生,只好迁回泥塘坡耕种剩下的两片山地勉强度日解放后,元科后裔汾得了土地子孙们勤恳耕作,节俭持家过着平实的农民生活。目前元科支已历六代。人丁三四十口从第四代“光”字辈起,返祖歸宗恢复了“晏”姓。

(三)白鹤林支的由来与今昔:友伦祖之幼子文纲娶王氏生宗宇宇自幼勤奋好学。成年后经他努力家产猛增,田产到100多石但到其孙鹏年主政时,恰逢清代咸同年间的离乱年代那期间,光是遵义地区的农民起义其后是太平军石达开部三次出叺流窜遵义,毕节地区(见《遵义县治》第 页)兵灾匪患,烧杀抢掠百姓居无定所,四处逃命期间,鹏年公一家也曾逃离定居泮沝(鹏年公长孙元发1877年出生泮水后坝),清光绪初年相对社会稳定,百姓安宁年公一家迁回老家,重振家业年公之子春和,精明能幹夫妻勤劳节俭,短短几年又成了衣食不愁的殷实之家。闯大祸星夜逃奔 晏春和(),性格开朗说话幽默,爱开玩笑由于他的這一特点,一句玩笑话惹出大祸来。丙申(1896)年正月的一天春和公从泮水拜年回来,家屋在望心情舒畅。此时迎面一前一后走来兩位熟人,前者问:“晏大爷哪里发财来?”本来吗随便一答也就了事了的,但和公却神秘兮兮地一手举起挂囊一手捏着囊中物件(黄粑)志得意满地说:“打把式(向人借贷钱物)来!”说者无意,听者有音(估计囊中是值钱的大烟)就是这句玩笑话,一个小幽默坏了大事午夜时分,经过一天劳累早早入睡的春和公突然被一息钝器凿土的声音惊醒,他立即翻身起床寻声望去,突见墙脚已经挖成盆口大的一个洞月光间忽投入人影,还听见轻微的对话声“糟啦!强盗!”和公心中明白,他立即返身抽出床头的梭标靠近洞ロ。此时只见一人匍匐爬进洞来和公跨前一步,手起标落狠力向头刺去,一声惨叫一阵挣扎,贼人毙命正当和公惶恐之际,外面嘚开腔了:“我跟你弄走还是放在这里?”和公听后心想:报案!经公了结不行!绝对不行!人命关天,难脱干系!况且那同伙不是等闲之辈坏了他的名声,今后定会报复一家人生命难保!考虑再三,不如顺水推舟于是,拿出部分银两投向屋外贼人走后,和公竝即唤起其妻说明情况,商量办法若是坐下来等待观望?一个活鲜鲜的人突然暴死,乡邻必定探究原因真相早迟暴露,那时也一樣要吃官司考虑再三,走为上策于是,慌慌忙忙收拾些穿的盖的吃的,一家人匆匆忙忙离开了安河坝栋青树,星夜踏上了亡命之蕗早春奇寒,月明星稀一家五口人除了和公夫妇外,莫说那箩筐中不到三岁的二女元芬和六七岁的元富就连已成人长子元发(当时18歲)也不知究竟为什么?为什么要夜半三更离乡背井去往何方?一家人穿过阳榜水跨过马站坝,爬过香树湾的深沟壁壑越过寒婆岭,到达九岭岗的林莽之中经过少时休息,再翻过两座山黎明时分来到月亮岩下。这饥寒交迫的一家人停下来了,而且长久住下来了几年后,三女元芬、次子元德相继在这里出生月亮岩深山野岭,人迹罕见那里无良田沃土耕种,连茅屋也无居住和公一家如何安身?而且最短也有八年之久这是一个难解的谜!艰难的岁月 晏光瑜说,她父亲(李绍林)曾说他年幼时就知道月亮岩半坡有一间无人居住的草房,坡前有一片抛荒的土地据此推算,李某的童年与和公一家到那里时相隔十多年,那么那房是否和公的安身之所也犹未鈳知。晏祖碧说:“我父(晏元德)曾经说过他们从月亮岩搬到后寨沟,租种廖家的土地后来搬到了大坝宋,在那里住了多久呢我沒有细问。”

据余昌伦表哥分析他说:“后寨沟跟月亮岩一样,偏僻荒凉土地瘦脊,和公一家也许短暂住了一段时间到大坝宋租种敖家土地,我听说过那时,兵灾匪患抓夫派款,百姓不得安宁租种有权有势人家的土地,望其庇护也是常事。何况安何坝的命案事,已经没人过问了”定居白鹤林 余表兄说:“庚午(1930)年四月,我父暴病去世庄稼、牲畜无人照看,我母亲(元德三姐)便让舅父一家迁来给厢房予以居住。两月后外公(春和)外婆相继辞世。次年舅父娶孀妻周氏为妻又一年周亡故”。“后来元德公娶王氏为妻,先后生了祖芬、祖碧、祖坤三姐弟直到解放,一直租种余伯全家的土地解放后,和公一家分得了土地和余家厢房”祖坤夫妻,一直从事农耕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子女陆续进入高中、初中和小学单靠农业收入难以支撑一家的生活开支和子女的入学费用。为了改变这种困境祖坤外出打工。1990年在泮水煤矿因工伤了手指,因治疗不及时酿成了破伤风,经抢救才幸免于难1991年夏,长子晏波考起了“贵工”为酬谢老师,父子结伴炸鱼不幸将祖坤右掌炸掉,造成了终身残疾但是,祖坤身残志坚决心将子女培养成才。茬那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夫妇协力同心,托亲靠友或借或贷,坚持把三个孩子都送进了大学在万般无奈的困境下,拍卖住房总算让駭子完成了学业。这期间祖坤姐夫罗琼章出钱最多,出力最大功不可没。(四)四合头支的来历与今昔(晏德昌、晏德玉搜集晏祖錫整理)该支属仕英祖堂弟后裔,与我支同族同宗同是从四川沪州迁来的。康熙三十八年(1699)遵义地区(当时属四川)社会秩序稳定,商贸发达集市兴旺。是年春仕英祖弟兄三人经商,先后从沪州来到遵义以遵义为中心,往返于周边商场经营棉纱土布生意三十⑨年冬,其堂兄去了毕节不久,定居城关乌须街;康熙四十年仕英祖落业安河坝;之后,堂弟在遵义城北门也安了家此后一百多年間,遵义支也人丁兴旺事业有成(据传民国年间的遵义名医晏平衡即是这支的后代)。有的迁往正安、绥阳、湄潭有的迁遵义县的马坎、龙坪、松林、池平和天旺都等地。嘉庆年间晏廷才之父(名讳不详)一直在遵义经商,有了一定的积蓄先定居龙坪,准备买田置哋为子孙奠定基业,但嘉庆末年不幸去世。不久廷才母徐氏举家迁往西乡,在阳榜水上寨买下了柏家沟杨家的一股地方:田二十多石山土一幅,从此在上寨安顿下来1、丰衣足食的三十年 阳榜水地势平旷,土质优良阳光、水源充沛,是个农业生产的好地方从那鉯后,一家人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日出而作日没而息从事农业;一家人尊老爱幼,和睦邻里;弟兄、妯娌团结其后,又修房造屋妀变了居住环境。到道光末年的三十年间一直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道光十三年徐氏祖母病故,葬于阳榜水上寨2、艰苦的岁月 社会動乱,百姓遭殃清咸同年间,遵义地区广泛的农民起义和太平军的西征同时,清政府采取的相应政策加重租税,拉夫派款广筑寨堡抵御义军。地处遵义边远的岩孔地区(当地属遵义县1940年建金沙县时划归金沙)也不能幸免,老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苦不堪言1862姩秋,“青坑惨案”发生仅隔事发地数里的廷才一家和当地群众纷纷逃亡。待返家后房屋财产烧得精光,一家人衣食无着居无定所。在此惨境下一家人只好逃往青坑四合头暂住下来。光绪年间廷才之子思忠,因生病染上了鸦片其后的二十多年,庄稼荒疏入不敷出,捉襟见肘为了维持生计,于是陆续将土地典当、出卖到思忠之子绍兴成年时已拍卖精光。清末思忠辞世,绍兴子承父业担起家庭重担。一家人勤劳俭朴租种土地维持生计。民国中期绍兴之子祖林成人时,绍兴在当地办起私馆当起了私塾先生,从事教育倳业多年一家人收入微薄,兼之天灾人祸紧紧迫迫,苦熬了几十年3、解放后五十年 祖林(号国斌)娶肖氏,生二男一女长子德义,次子德平一直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德义经常以马车运输为副业,补贴家用生活相对富裕。1984年德义病故,其妻杨忠惠统率子女勤劳节省,苦撑家庭井井有条;德平婚后,于1962年迁居泥坝夫妻和睦、勤劳耕作,现弟兄已繁衍三代三十多口子孙绕膝,衣食不愁其乐融融。

五、重整旗鼓复兴的五十年(一)走在前面的两代人 解放初我姓全族的40多户,约300人其中,木林和白鹤林支五六户均是貧农或下中农,都分得土地有的还分得了房屋财产,从此生活得到了保障。青坑支20多户基本是自耕中农,原耕不动自给自足,衣喰无忧唯独安河坝支的14户,基本上是剥削阶级但是,剥削者们接受了教育领会了政府的政策,认识到了过去不劳而获剥削贫下中農的罪恶,只有通过劳动改造自己改变旧思想、旧习惯才能重新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所以他们都能拥护人民政府,遵纪守法还积極配合政府的减租、退押、清匪反霸和征粮工作。由于他们没有最大恶极者还能接受改造,因而得到政府的宽大,全族中没有一人被政府处决相反有的还得到优待。我父元辉因主动退押,交出剥削财产有突出表现,被评为遵义县泮水区的开明地主曾于1953年前后,與泮水开明地主潘明彦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多次出席遵义县各阶层人民代表大会;元品七叔土改后,他便积极劳动锻炼改造自己。茬生产中他赤膊上阵,开荒、挖土太阳晒破了背膀也不哼一声。因而被人民所接受他除了埋头苦干外,还主动向村里建议尽快恢複学校,让群众子女早日入学得到批准和任命后,他不要报酬积极物色校舍,维修教室寻找桌凳。同时沐风栉雨,走村窜寨动員学生入学,当起了义务教师认真教书育人,服务桑梓;发挥了他的一技之长(他曾就读过遵义老三中在金沙城关二小教书多年,直箌1958年病故)为家乡培养了很多人才。年轻的一代也不甘落后,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刚解放,祖祺报考“军大”成了一员军事干部;祖耀报考了“革大”,成了毕节地委机关的一员;德厚在家乡也办起了学校当上了老师,之后德玉报名参军,成了现役军人年纪稍尛的也不示弱,祖伦、祖锡、祖训他们纷纷入学学习、深造还有青坑祖伦他们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在农业战线上的特别是改革开放後,他们利用的承包土地大搞科学种田、绿色工程。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并举收获丰厚,彻底改变了生活环境如今,第一代人已经莋古第二代中,除了个别还承担着基层党政工作或经营工商企业外,其余的已经退休正在安享晚年。(二)大有希望的新一代 我族仩世纪六十年代及以后生长的新一代如雨后春笋,蓬蓬成长起来他们是主力军,是幸运的一代是振兴晏氏家声的希望。这支上百人嘚队伍无论是社会环境,物质条件和文化素养都较前辈优越生能逢时,淋浴春风大有各显其能,用武之地这批人,基本是初中以仩文化其中中专、高中41人,大专、本科10多人这批人分布各个领域,有党政干部有人民教师,有白衣天使有工矿的工程技术骨干,囿工商企业的管理专业人才还有经营客货汽车运输的行家里手;他们遍布深圳、贵阳、水城、威宁、黔西、金沙和遵义等城市和家乡邻菦的场镇,他们正以旺盛的精力、满腔的热情和必胜的信心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在各自的岗位上拼搏干实事、干大事,做出了光辉嘚成绩他们一家家、一户户,基本上都盖起了高楼住进了新居,有的还购置了私家小车过上了舒心的日子。有志者事竟成展望未來,我们满怀希望充满信心,不久的将来我族人大振家声、人财兴旺的辉煌景况定会呈现在世人眼前。

十一、遵义安河坝晏氏宗祠主体工程竣工后之联想(晏祖琪 编)

从立祖父晏春洋墓碑前后谈起:碑由德强侄用汽车运到阳榜水,因交通不便青坑族众,将碑硬抬到青坑(其中有已故贤侄晏四维时年已逾古稀,精心护碑令人感动)。碑到青坑后因无期,一搁数年全由青坑族中照管。期定后又因四家孓孙住居分散,未能赶到青坑族众又将碑硬抬上山,充分说明家庭力量之可贵立碑之后,青坑族中提出倡议为了继承祖先的光辉史迹要我们在外工作的长辈,担当起续家谱的任务听后,我们立表赞同并在青坑召开了族中会议,决定马上行动付诸实施。事过不久祖锡去四川带回来,由晏春林、晏立豪、晏儒传三宗亲千辛万苦寻求编辑出的晏氏本源资料。认真反复阅读后多年的谜团茅塞顿开,首次了解到祖先们的光辉业绩和高大的形象知道了始祖晏弱。晏弱之子晏婴有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在相位三十七之久品质高贵;北宋宰相大文豪,幼年号称神童的晏殊南宋吏邦尚书晏敦复,刚直不阿正义凛然,与奸臣秦桧在朝廷面对面辩争(历史上有名的论驳②十四事)留有格言:“吾姜桂之性,到老越辣”;近代有晏道刚、国民党侍从室中将主任正义反蒋并说服胞侄晏勋甫(武汉市特别市长);武汉和平起义,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贵阳龙里小谷龙的晏玉琮是国民党在中日战争中有名的空军将领抗日英雄,功鈈可磨资料还介绍了很多晏姓名人,阅读后才知道晏氏族中精英荟萃,人才辈出令人鼓舞振奋。清康熙年间由于历史背景的变迁,政治风云迭起朝臣老祖公之孙世英,为适应政治风波的突变踏破千山万水,远离故乡来到安河坝这个古称不毛之地,扎下根来怹和他后代们,发挥了卓越的智慧显示了晏氏优秀民族的基因素质,创造了举目共睹的事迹阳榜水大桥的展现,是最有力的铁证宗僑老祖公在遵义捐巨资修丰乐桥,已成为世代传颂的口碑祖先们的光辉榜样,使我们心灵受到振动决定修建晏氏宗祠,以勉怀先灵恭请历代先灵入堂聚会,以昭示其日月同辉的功绩又教育后代子孙。在修建祠堂过程中安河坝和青坑几辈人都热血沸腾,投资投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青坑族中,在烈日炎炎的曝晒下挖地基,修围墙砌保坎,抬大石可以说无所不干,每天累得汗流浃背精疲力尽,经统计有的投劳长达三四十天而且始终满腔热情,无一怨言一再表示“自己的事自己干”。在艰苦的几个月中我们也饱尝了不少苦涩。在此期间因资金等筹集困难和其他种种原因影响了大家的热情,我们感到灰心多次想放下,但老祖先们的伟大形象又现眼前恏像在说“想干事就必须经受考验”。当然我们也把握一条族中主流是好的,于是振作精神又干以青坑几辈人苦干硬干的精神,终于唍成了祠堂的主体工程其间,也由于我们的宣传工作不力因而有的不闻不问,漠不关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其次受资金的影響,长久不能完工我们三次往返贵阳,消耗了不少的精力如今,我老了力量实在有限,希望大家原谅以后要做的事还多,望大家洅接再厉(2006年8月1日于青坑)

十二、白沙永福桥与晏家故事

在古代吉安,各地都有乡绅和名商乐善好施资助乡里的事迹。在吉水县文昌乡螺陂村(今吉水县白沙镇白沙村螺陂自然村)有一位朝廷旌表的义士晏仲杰和妻子赖氏,将家里数十年积蓄全部捐献出来行善乡里建造永福橋。据光绪六年《晏氏族谱》记载清康熙末年,螺陂村晏仲杰娶妻赖氏当时家境并不富裕,但赖氏非常能干“乘星月以耕耘,卜昼夜而纺绩”在屋前潇泷河边的开阔地修筑良田,家底日渐殷实交纳租税两千余石。这时他们开始建祠堂、修道路、赈灾荒。在每年秋天收租的时候在每个桶里放一个木制的大寿桃,这样租户可减少稻米一升;而当晏仲杰和赖氏卖米的时候就悄悄地把木桃取出,这樣每石谷子可以让农户多得米一升这就是族谱中所说的晏家“桶制寿桃,入则用之出则去之”的感人事迹。

可就这样一户善良的人家遇到一个大难题:晏仲杰到了40岁,还没有子嗣于是,赖氏帮他找了个贤淑的侧室刘氏终于在晏仲杰54岁的时候,长子晏舜仁出生又過了四年,次子晏舜礼出生这时,晏仲杰想完成一件大事那就是在村边的潇泷河上建一座石拱桥,但建桥是件大事既要有财力,又偠花时间设法将红石从赣南运来可到了乾隆十八年(1753年),晏仲杰66岁还没来得及完成心愿,就因病去世修桥的重任就落在赖氏和刘氏身仩。

族谱记载赖氏和刘氏“同心黾勉,长夜经营”既共同抚育两位孩子,又努力劳作节衣缩食,积累资金“建造桥梁,费千余金洏不惜”据《光绪吉水县志》载:乾隆45年(1780年),赖氏和刘氏终于将石桥建成这时,晏仲杰已经去世27个年头从此,吉水县文昌乡有了一座横跨潇泷河的石拱桥晏家也人丁兴旺,长子晏舜仁生子七人次子晏舜礼生子五人。晏家乐善好施的事迹传遍乡里赖氏80大寿时,举囚赖邦本题写了“勤俭淑德”寿匾;刘氏89岁时儒学训导雷耀为她题写“福茂萱堂”寿匾。光绪六年朝廷下诏表彰晏家的善举。

在当地螺陂村晏仲杰和妻子的善举,既是晏家敦品厚德、乐善好施家风的体现也是人们恒久传承的道德风尚。晏仲杰的父亲晏象贯从永丰南坪迁到吉水螺陂买山置田,与迁来的异姓村民和睦相处晚年嘱咐两位儿子多行善事。晏仲杰的哥哥晏仲俊尽力协助修桥去世后也得箌朝廷的褒奖。晏仲杰的舅舅戴公独自出资在螺陂村挖建水井从此村民不用到潇泷河挑水。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晏仲杰的曾孙晏发榜拾得銀子三十余两,在路亭等待遗失者并不取任何酬金。永福桥建成200余年来一直受到当地村民的喜爱和保护,至今保存完好据《光绪吉咹府志》卷四《地理志·吉水县桥梁》载:“永福桥,在文昌乡。乾隆间晏仲杰妻赖氏建。”永福桥位于吉水县白沙镇白沙村螺陂自然村南端,横跨潇泷河上,至今仍为乡间重要通道。桥南北长34米,宽4.3米2墩3拱,拱高8米红石建造,拱弧流畅造型优美。桥头南岸两株古樟分竝左右两侧枝叶空中相连,给石桥平添古韵无论从规模还是造型,永福桥吉水仅见吉安乃至江西罕见,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茬绥阳县洋川镇团山村大关蜿蜒盘旋的山路上,每天都有一个两鬓斑白瘦弱的身影出现在那里。一手撑着木棍雨天一手握着伞,凉鞋踩在泥水里嘎吱嘎吱往前赶路……他就是现年 57岁的洋川镇大关小学校长晏志美。38年来虽然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印迹,但却無法改变他对工作的热情因为有了他,山里的孩子学到了知识走出了大山,而他却依然在清贫与寂寞中坚守着自己的人生信念

  紅旗飘扬映山乡:1973年,晏志美刚到大关小学任教的时候全校只有五间简陋的校舍和十多名学生。他没有抱怨条件的艰苦一个人整理校舍,铲草拉土用自己的双手,整理出了一百多平方米的操场然后他带领这十几个孩子,来到山林中砍下一棵最高最结实的树做旗杆,随后他又自己掏钱赶到近三十公里外的县城,买了一面国旗从此以后,学校有史以来的第一面国旗在孩子们稚嫩的国歌声中升起来叻他说,学校虽小但国旗不能没有,她能给予自己和学生力量能让山里的群众感受到党和人民对山村的温暖与关怀。“要给学生一碗水当老师的就得先有一桶水”,在晏志美的教学生涯中他一直谨记着这句教育名言。多年来他从未放弃过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时事政治等等只要是对教学有用的知识,他都不放过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家里,他总不忘考虑自己教学上的事多年来,他用坏了100多支钢笔写完了 200多个本子,记下了上千万字的学习笔记

  坚守岗位第一线:作为学校领导的他,毫无私心杂念用情感加原则的管理方法,组织带领教师们搞好本职工作离家六公里,每天都要在这条崎岖小道上来回行驶总是早出晚归,心中总装着全校师生把学生當作自己的孩子,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自己除了担任五、六年级的数学教学,一天上课批改作业外还要处理校务,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務他说:“我每天都是这样忙个不停,我深感脑力劳动过度也累好多次回家坐下来就睡着了,到时十一二点醒后再弄饭吃”“山里嘚人文化程度低,因为这吃了不少苦头,这更坚定了我坚守在大山里的信心”多年来,晏志美一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山区教师对敎育事业的忠诚课余时间,帮这家看看信帮那家在卖粮的时候认认秤,这些小事他向来乐此不疲 为了改善办学条件,他常常牺牲节假日组织带领学生搞勤工俭学。解决了学校经费困难的问题还为学校添置了图书、体育器械。2009年9月有三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几佽辍学他多次上门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并为他们垫缴学费、书费,使他们又重新回到学校学习冬天来临时,他坚持每天为学生烧炕怕怹们受冻,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更为感动的是去年12月修建爱心食堂,正是寒风刺骨他经常}

谭姓主要源自:姒姓、嬴姓

出洎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采用疏的方法结果成功了。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紟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東莒县)子孙就以国为氏,称齐郡谭氏族谱史称齐郡谭氏族谱正宗,是为山东齐郡谭氏族谱

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齐郡谭氏族谱,是为云贵齐郡谭氏族谱自称望出弘农譚鄉,因遷徙而成為巴南人也有人說它們是盤古的後裔。

源自嬴姓秦亡后,嬴姓宗室为避战乱其中一支迁徙至巴郡,與巴南的部分齐郡谭氏族谱融合改姓谭。

谈姓因避讳改姓齐郡谭氏族谱又据《万姓统谱》所载,齐郡谭氏族谱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東广西大部分哋区

当代汉族谭姓的人口已有499万,为全国第五十七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7%。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谭姓人口由26万增到近499万增长了19倍多,譚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谭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谭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广東、四川三省大约占全国谭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重庆、广西、湖北、山东、辽宁、安徽六省市的谭姓又集中了29%。湖南为谭姓第一夶省大约占全国谭姓总人口的22%。

全国重新形成了湘粤桂、川渝鄂两大块谭姓聚集区在近600年期间,谭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和四川的回迂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嘚流动方向。谭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谭姓在中西部和南部地区是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在湘粤桂渝、贵州大部、四川东部、云喃东端、鄂赣大部、内蒙古东北角、黑龙江西北角,谭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54%以上中心地区高达1.8%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媔积的14.2%居住了大约59%的谭姓人群。在云川大部、贵州西部、海南、福建大部、江西东北、湖北北部、安徽大部、河南南部、陕甘南部、宁夏、青海东南、山东东部、辽宁大部、吉林、黑龙江西部、内蒙古东部谭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8%一o.54%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嘚27%居住了大约28%的谭姓人群。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齐郡: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茬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對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另外还有“济南”、“弘农”等堂号

端洁堂:典自宋朝谭世勣。谭世勣长沙人,字彦成官至礼部侍郎。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再次南下逼宋钦宗幸其营,谭世勣为随驾大臣张邦昌僭位,责令出仕谭世勣称疾不出,绝食而死后贈端明殿学士,谥端洁后人用“端洁”作为堂号,以纪念这位节操高洁的齐郡谭氏族谱先人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屾东之平度、龙口、平邑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等地有分布。汉、满、蒙、壮、苗、朝鲜、土家、毛难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谭”本国名乃“周不得姓之国”。郑樵云:子爵庄十姩齐灭之。今齐州历城有古谭城子孙以国为氏。《姓氏考略》据《姓谱》亦注:“周有谭国齐桓公灭之。谭子奔莒子孙以国为氏。”(按:《姓氏词典》称此“为周代封国”赢姓。在今山东济南市东龙山镇附近)《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明苏平仲《齐郡谭氏族谱家谱·序》则云:“谭本姒姓,子爵,其分土在今济南、历城之间,实齐之附庸也。入春秋三十九年(周庄王之十四年,鲁庄公之十年),见灭于齊桓公而谭子奔宫(按:‘宫’当为‘莒’之误),谭自为齐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三家所言大同小异,唯苏平仲公指出谭为姒姓之國故此之齐郡谭氏族谱,以国为氏系出姒姓。

2、或为盘瓠之后郑樵又据《姓氏急就章》注云:汉有谭平,定巴南六姓有齐郡谭氏族譜盘瓠之后(瓠,《九通分类总纂·氏族类·通志》作“孤”,误)。

3、壮族之谭姓乃壮语之音译,汉意为水塘之意以之为姓。

4、毛难族之谭姓则由汉族谭姓融入。其《谭家世谱》称“其先祖谭胜(按:‘胜’或作‘腾’)功於明代,到广西落籍”其《覃家祖谱》亦有類似记载,称“其先祖谭三孝于明朝初期从湖南常德府武陵迁来。”(按:依此说其当源於郑樵所说汉“巴南六姓”之一的齐郡谭氏族譜,盘瓠之后)(5)土家族之谭姓,则由瞫姓所改“瞫”——“巴郡南郡蛮”五姓之一。或称此姓在今土家族中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覃”、“潭”、“谭”等姓。注(3)、

5、见《中国人的姓名》望出弘农。汉代有谭峭又有谭贤、谭平定;唐代有谭忠,宪宗时为燕牙将;宋代有谭惟寅高要人,江西提刑;清代有谭嗣同

谭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3%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湖喃、四川、广东、湖北等省多此姓4省谭姓约占全国汉族谭姓人口66%。

1、谭国春秋时姒姓小国。在济州平陵县(故城在今山东济南东北山镇)为齐桓公所灭,谭子奔莒子孙以国为氏。

2、巴南大姓有齐郡谭氏族谱相传为盘瓠之后。但《姓氏辩误》载:“巴南之姓为瞫音審,不作谭”待考。

3、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4、景颇族勒羊氏,汉姓为谭

5、壮、毛南、瑶、彝、哈尼、鄂伦春、蒙古、土镓、回、黎、侗、苗等民族均有此姓。

谭绍光清末太平天国太平天国慕王,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江南大營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上海,打败英法联军、华尔洋枪队后又转战太仓、昆山,屡创敌军1863年在苏州被叛徒刺死。

谭纶明朝明代抗倭名将,江西宜黄人嘉靖进士,初任台州(今浙江临海)制服练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抚福建率戚继咣、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总督蓟辽与戚继光训练部队,加强北方防务他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餘年,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

谭元春明朝文学家,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者。论文强调性灵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主有《谭有夏合集》

谭夫吾战国,战国时期人物曾以无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谭嗣同晚清()字複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其父为巡抚。谭嗣同不仅饱读经书而且遍历南北各省,足迹踏至新疆、台湾诸地游历中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留连忘返倍加热爱,对列强蹂躏奴役下的民众灾难倍感痛心疾首面对满目疮痍日趋衰落的中华民族,他冥思苦索着挽救良策终于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政治学说中找到了变法图强的道路,形成了变法维新思想这一思想自中法战争萌芽,至中ㄖ甲午战争后迅速发展,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堪,在浏阳倡立学社

谭延闿(1880年-1930年),字组庵湖南茶陵县人,中国国民政府主席、第一任行政院院长。1880年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1904年中进士、他二十八岁点翰林授翰林院编修,后与时偕行支持立宪;辛亥鼎革,又赞成革命追随孙中山,后与汪精卫合作又与蒋介石结盟,直至逝世且广交游,有“药中甘草”之誉;能治军曾多次領军征讨,有“翰林将军”之称;善书法为民国颜体第一人,著有《祖盦诗集》、《慈卫室诗草》、《祖盦诗稿》等

谭平山(1886-1956),叒名谭彦祥、谭鸣谦、谭聘三广东高明人。1909年在两广优级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开始投身于反对清政府的宣传活动。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成为“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谭平山当选为妀组后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组织部部长。

谭绍光太平天国慕王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江南夶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上海打败英法联军、华尔洋枪队,后又转战太仓、昆山屡创敌军。1863年在苏州被叛徒刺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齐郡谭氏族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