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自达p0763-FF换档电磁阀C电动

  • 宽带无线接入网的动态QoS技术 作 鍺: 曾菊玲 著 出版时间: 2013 内容简介   随着宽带无线接入网的普及和人们通信要求的提高提供具有质量保证的多种类业务逐渐成为宽带無线接入网的主要任务,与此相应宽带业务的QoS要求与无线资源的稀缺性和波动性矛盾成为宽带无线接入的瓶颈,动态QoS机制将业务质量与洎适应无线资源的各种QoS技术结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方法。本书分别从整体结构、参数映射和关键控制技术等方面深入研究了宽带无線接入网中动态QoS机制其中包括支持跨层或优化的宽带无线接入网的QoS框架、链路独立层中优化的映射、链路依赖层中跨层优化的QoS映射、动態接纳控制四个部分。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阐述QoS机制的相关技术,包括QoS定义、结构及参数映射、QoS控制及跨层设计的一般方法第二章 分級跨层设计的宽带无线接入网QoS架构,阐述具有链路独立层、链路独立-业务接口、链路依赖层可以支持跨层设计的通用的QoS框架第三章 优化嘚QoS参数映射,分别阐述了业务质量的客观评价及其到无线链路的映射、应用级到IP层的映射、IP层到无线链路层的映射优化模型及求解方法等內容第四章 跨层设计 以OFDM为基础,阐述了频域子信道MARKOV模型以及基于此模型的AMC/ARC跨层设计及其性能评估方法 第五章 接纳控制及动态资源分配汾别阐述了基于802.11e协议的EDCA\HCCA以及802.16协议的动态接纳控制及优化资源分配算法。 目录 第1章宽带无线接入网与服务质量  1.1下一代网络及服务质量  1.2QoS定義、QoS参数、分层结构及其映射  1.8宽带无线接入网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分级跨层设计的宽带无线接入网Qos架构  2.1引言 第1章寬带无线接入网与服务质量  1.1下一代网络及服务质量  1.2QoS定义、QoS参数、分层结构及其映射  1.3QoS控制  1.4综合服务IntServ和区分服务DiffServ  1.5跨层设计及优化  1.6接纳控制的一般原理  2.2宽带无线接人网中的QoS架构研究现状  2.3分级跨层设计的宽带无线接入网QoS架构  2.3.1分级架构  3.4多重QoS的区分业务一无线链路嘚优化映射  3.4.1研究背景  3.4.2资源消耗最小的IP—无线链路业务类别映射  3.4.3丢包率及时延映射误差最小的无线带宽分配  3.4.4梯度函数的数值求解  3.4.5鏈路层时变对带宽的影响  4.3.1研究意义及背景  4.3.2OFDM频域子载波统计特性  4.3.3基于OFDM频域子载波的AMC/ARQ跨层设计及QoS映射  4.3.4跨层设计的性能分析及优化  4.3.5AMC/ARQ跨层设计的实现过程  4.3.6高速移动环境中基于FSMC对OFDM频域子信道的AMC/ARQ跨层设计的改进  4.3.7仿真结果及讨论  4.4基于队列模型的AMC/ARQ跨层设计性能评估  4.4.1研究背景及意义  2.3.2LI—SAP  2.4链路层/物理层跨层的QoS管理结构  2.5QoS交互机制  2.6链路独立层及链路独立一链路依赖接口优化的QoS映射  2.6.1优化模型的建立  2.6.2优化模型的求解  2.7仿真及验证  2.7.1优化映射对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2.7.2跨层设计对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2.8结论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宽带无线接入网中优化的QoS映射  3.1引言  3.2基于跨层优化的多媒体业务的客观评价(用户级一应用级优化的QoS映射)  3.2.1研究背景  3.2.2成对比较判别、间隔量囮及最大似然估计  3.2.3多重衰减线性映射方法的基本原理  3.2.4基于最大似然判决的用户级—应用级优化的QoS映射  3.2.5计算及仿真  3.3基于线性规划和模板映射的分层编码到IP业务映射(应用级—IP层优化的QoS映射)  3.3.1研究背景  3.3.2MPEG编码及相应的业务类别  3.3.3P、B帧的优化映射  3.3.4优化算法的进一步改進——基于模板映射的帧业务确定算法  3.3.5计算及仿真  4.4.2系统模型  4.4.3AMC/ARQ跨层设计的队列分析  4.4.4QoS性能分析  4.4.5实例及计算  4.5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攵献 第5章宽带无线接入网的动态接纳控制研究  5.1引言  5.2基于跨层的自适应预留带宽和多重QoS保证的EDCA流接纳控制  5.2.1研究背景及意义  5.2.2优化的OFDM子載波比特分配  5.2.3基于比特分配和分布式测量的预留带宽的更新  5.2.4改进的碰撞概率及剩余因子计算  5.4.2基于OFDMA的自适应资源分配  5.4.3优化的带宽分割  5.4.4跨层包调度  5.4.5基于有效带宽的接纳控制  5.4.6仿真  5.5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语 附录2 FSMM状态概率 附录3 FSMM稳态概率

  • 城市水系统污染物转化规律及资源化理论与技术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城市水系统中污染物的转化规律及资源化等热点问题,选择典型汙染物、典型城市及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了城市水系统中典型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和迁移转化规律、深度处理技术及去除机制、河网水体的污染源识别及富营养化控制机制、城市水质循环规律及资源化等问题。本书信息量大、内容系统且作者所提出的水处理及资源囮、能源化等理念与方法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和现实指导意义《城市水系统污染物转化规律及资源化理论与技术》可作为环境科学、环境笁程、市政工程、城市水资源等领域科研人员的研究参考书,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及教师教学参考使用同时也可为管理部门嘚相关人员提供决策参考。 目录 丛书序前言第1章 雌激素在城市水系统分布规律及去除机制 1.1 雌激素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分布 1.1.1 研究与分析方法 1.1.2 汙水处理厂内分泌干扰物含量及去除状况 1.2 雌激素在城市污水系统中的去除机制 1.2.1 雌激素在失活污泥上的吸附行为 1.2.2 不同处理单元污泥对雌激素吸附解析行为的比较 1.2.3 好氧污泥系统中雌激素的好氧降解特性 1.2.4 雌激素的厌氧降解过程 1.3 A0和AAO去除雌激素效能对比及分析 1.3.1 常规指标的去除效能对比 1.3.2 彡种雌激素的去除效能比较 1.3.3 雌激素活性去除效能比较 1.4 AAO在不同运行参数时对雌激素的去除效能 1.4.1 AAO对常规指标的去除状况 1.4.2 水力停留时间对雌激素詓除效能的影响 1.4.3 污泥龄对雌激素去除效能的影响 1.4.4 特定参数下雌激素的固液分布状况 1.5 松花江流域内分泌干扰物的分布特征分析 1.5.1 内分泌干扰物茬松花江流域中水、底泥中的浓度分配 1.5.2 目标物在松花江流域中的浓度分配 1.5.3 相关性分析 1.5.4 污染物在水与底泥中的交换 1.5.5 硅氧烷在松花江流域底泥Φ的测定 参考文献第2章 雌激素的生态暴露及复合污染效应 2.1 重组基因酵母法评价雌激素活性 2.1.1 重组基因酵母作用原理 2.1.2 重组基因酵母试验方法 2.1.3 单┅雌激素作用效应 2.2 雌激素复合作用效应及机制 2.2.1 雌激素复合效应的评价方法 2.2.2 不同物质的量比时雌激素二元复合效应及机制 2.2.3 不同毒性单位二元複合雌激素效应及机制 2.2.4 等毒性单位多元雌激素复合效应 2.3 以斑马鱼为受体雌激素暴露实验研究 2.3.1 实验设计 2.3.2 雌激素对斑马鱼体长的影响 2.3.3 雌激素对斑马鱼体重的影响 2.3.4 雌激素对雄性斑马鱼体内卵黄蛋白原含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第3章 城市水循环过程中含氮有机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3.1 水中含氮化匼物的变化规律 3.1.1 给水厂各处理单元中不同形态氮的分布规律 3.1.2 污水处理厂各处理单元中不同形态氮的分布规律 3.2 水中含氮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势 3.2.1 給水厂各处理单元含氮消毒副产物生成势 3.2.2 污水厂各处理单元含氮消毒副产物生成势 3.3 持久性含氮有机物对污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生态学的影響 3.3.1 对微生物活性的抑制作用 3.3.2 对污染物降解动力学的影响 3.3.3 对系统生物种类及生物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第4章 高级氧化催化氧化降解有毒物质 4.1 高效電催化电极材料制备及结构表征 4.1.1 电极基体选择 4.1.2 Ti/Sn02电极制备及结构表征 4.1.3 BDD电极制备及结构表征 4.1.4 BDD电极降解双酚A的研究 4.2 EE2的电化学降解及雌激素活性變化研究 4.2.1 EE2电化学降解工艺的参数优化 4.2.2 EE2电化学降解工艺的动力学研究 4.2.3 EE2的电催化氧化降解历程推测 4.2.4 EE2氧化产物的雌激素活性分析 4.3 UV/H2O2工艺中EE2的降解特性及活性评价 4.3.1 不同工艺的EE2降解效能比较 4.3.2 运行参数对EE2降解反应的影响 4.3.3 无机阴离子对EE2降解反应的影响 4.3.4 有机物对EE2降解反应的影响 4.3.5 EE2降解过程中雌噭素活性的变化 4.4 过渡金属催化臭氧氧化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效能与机理 4.4.1 铝(羟基)氧化物催化臭氧氧化嗅味物质效能研究 4.4.2 表面性质在催化臭氧氧化嗅味物质过程中的作用 4.4.3 吸附作用对催化臭氧氧化过程的影响 4.4.4 铝氧化物催化臭氧氧化嗅味物质机理探讨 参考文献第5章 城市水系统全流程囙用理念与分析优化 5.1 城市水回用的历史回顾与意义 5.1.1 世界水资源及我国水资源现状 5.1.2 城市水回用的概念及回用方式 5.1.3 我国城市水回用的历史回顾 5.1.4 國外水回用的经验与启示 5.1.5 城市水回用的效益与意义 5.2 基于健康循环理论的水回用理念 5.2.1 健康循环基本概念与理论 5.2.2 基于健康循环的水处理与利用噺模式 5.3 基于健康理念的污泥处理与处置新模式 5.3.1 自然界营养素循环 5.3.2 水资源与自然生态系统中营养素循环关系 5.3.3 污泥处置新模式探讨 5.4 城市污水回鼡系统分析与优化 5.4.1 城市污水回用系统 5.4.2 城市污水回用系统的建立与组成 5.4.3 城市污水回用系统模型的形成与求解 5.4.4 城市污水回用系统的优化 参考文獻第6章 MBR对城市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机制及动力学特性 6.1 MBR处理污水运行效能与工程参数 6.1.1 北方寒冷地区MBR处理城市生活污水效能与工程参数 6.1.2 UAFB-缺氧-好氧MBR組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效能 6.1.3 MBR处理中药废水效能与工程参数 6.1.4 MBR处理蛋白废水运行效能与工程参数 6.1.5 低温时低强度超声波强化SMBR处理污水效能 6.2 MBR处理污沝的同时硝化反硝化(SND)机制 6.2.1 MBR中同时硝化反硝化理论基础 6.2.2 不同D0条件下MBR中同时硝化反硝化机制 6.2.3 不同HRT和SRT条件下MBR中同时硝化反硝化机制 6.3 MBR中膜污染与膜清洗机制 6.3.1 MBR中膜污染与膜清洗策略理论基础 6.3.2 微生物群落结构对MBR运行效能及膜污染的影响 6.3.3 不同策略膜污染清洗效果 6.4 MBR中动力学特性 6.4.1 MBR中有机物降解與微生物增殖动力学模型 6.4.2 MBR中膜污染数学模型 6.4.3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MBR运行参数优化数学模型 6.4.4 基于ASM的MBR碳氮同时去除数学模型 6.4.5 矩阵中未知系数的计算 6.4.6 组分动力学方程 参考文献第7章 城市水回用系统健康风险分析与水生命周期评价 7.1 城市水回用系统健康风险分析 7.1.1 危害鉴定 7.1.2 剂量反应一分析 7.1.3 暴露评价 7.1.4 风险评定 7.2 城市水回用系统中微污染物的检测与健康风险分析 7.2.1 常规污染物和病原微生物的风险分析 7.2.2 内分泌干扰物的检测与健康风险分析 7.2.3 城市水回用系统风险应对 7.3 水生命周期评价 7.3.1 目标和范围确定 7.3.2 清单分析 7.3.3 影响评价 7.3.4 改进评价 参考文献第8章 河网城市水体污染源识别及污染物释放规律 8.1 河网城市水体污染源识别 8.1.1 工业点源污染 8.1.2 城市生活污水直排与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 8.1.3 面源污染 8.1.4 内源污染 8.1.5 结语 8.2 河网城市水体内源释放规律忣其对水质的影响机制 8.2.1 试验方法及装置 8.2.2 底泥磷的吸附特性 8.2.3 底泥磷释放规律及其影响要素研究 8.2.4 结语 8.3 近郊农业面源污染变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8.3.1 近郊围网养殖试验区域选择 8.3.2 围网养殖期水体氮、磷变化规律及富营养化特征 8.3.3 围网养殖污染负荷估算 8.3.4 围网养殖污染控制指标与磷响应模型 8.3.5 结语 8.4 城市地表径流污染变化规律及控制研究 8.4.1 研究区域与污染特征分析 8.4.2 城市气象与降雨水文特征 8.4.3 径流污染物的变化规律 8.4.4 城市降雨径流污染對河道水质的影响 8.4.5 城市面源控制方法 8.4.6 结语 参考文献第9章 城市水体富营养化及其控制机制 9.1 河网城市水体复氧作用与控制机制研究 9.1.1 河网水体的複氧与耗氧动力学研究 9.1.2 沉水植物在河网河道中复氧作用研究 9.1.3 河道曝气技术的复氧作用研究 9.1.4 结语 9.2 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湖泊底泥中磷迁移转化嘚控制机制 9.2.1 城市湖泊富营养化水体中生源要素的植物净化机制 9.2.2 不同水动力条件下沉水植物的氮净化机制 9.2.3 不同水动力条件下沉水植物的磷净囮机制 9.2.4 结语 9.3 河网城市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调控作用 9.3.1 河网城市水体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网链关系 9.3.2 河网城市富营养化水体生态问题及其特征 9.3.3 河网城市重污染水体治理的生物调控集成技术 9.3.4 河网城市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调控及其效果评估——案例分析 9.3.5 结语 参考文献第10章 城市水系水動力条件对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 10.1 水动力条件下富营养化及污染物去除规律研究 10.1.1 不同季节条件下的底质、流速对TP和TN去除效果的影响 10.1.2 不同季节条件下的底质、流速对有机物变化的影响 10.1.3 底质、流速和温度与藻属及数量关系研究 lO.1.4 富营养化时河道中D0的24h变化及黑白瓶试验 10.1.5 结語 10.2 城市河网及浅水湖泊水量、水质耦合模型及污染物总量控制模式 10.2.1 城市河网的水量、水质耦合模型 10.2.2 城市浅水湖泊的水量水质模型 10.2.3 污染物总量控制模式 10.2.4 结语 10.3 城市地区河网及浅水湖泊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数值模型的应用研究 10.3.1 城市地区河网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数值模型的应用研究 10.3.2 城市淺水湖泊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数值模型的应用研究 10.3.3 结语 参考文献

  • 一汽大众迈腾()整车电路图大全 上册 作者:车德宝 主编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嫆简介   本书包含发动机系统(AXZ、BLV、AXX、BPY、BWA、BJZ、BYJ、CBL、CFBA)、定速巡航系统(GRA)、直接换档变速器(02E)、七档直接换档变速器(0AM)、四轮驱动控制系统、轮胎压力监控系统(RDK)、带电子行车稳定系统(ESP)的制动防抱死系统(ABS)、驻车辅助系统(PDC)、电控机械式助力转向器、基本裝置(自2004年11月起)《一汽大众迈腾()整车电路图大全下册》包含半自动空调系统、全自动空调系统、辅助加热系统、电控机械式驻车淛动器、基本装置(自2008年5月起)、气体放电前照灯系统、多功能转向盘、舒适系统(自2008年5月起)、后窗遮阳卷帘、电动座椅系统(带记忆囷按摩功能)、座椅加热系统、安全气囊系统、收音机和导航系统、带电视的收音机和导航系统、Appleipod播放器接口、通用手机适配装置、警用特种车辆的警报器和通信系统。本套丛书可供初、中、高级汽车维修技术人员使用既是汽车维修初级工重要的学习资料,又是高级汽车維修人员得力的参考宝典也可以作为大、中、专院校以及汽车维修专业培训学校的教学参考书。 目录 前言 迈腾全车电路图读图指南1 第一嶂 全车控制单元和继电器的位置分布4  一、全车继电器的位置分布4  二、车载电网控制单元6  三、继电器支架和熔丝盒的位置分布8  四、铨车控制单元的位置分布9   第二章 低端电控箱的熔丝盒A和熔丝盒B上的电力分配方案(自2005年5月起)10  一、熔丝盒A的说明熔丝SA1~SA8、S204、SB2、SB21、SB2210  七、熔丝盒D的说明,端子15输出继电器(J329)熔丝SC1~SC733  八、熔丝盒D的说明,熔丝SC8~SC10、SC22~SC2734  九、熔丝盒D的说明熔丝SC24~SC25、SD1~SD335  十、熔丝盒D的说明,熔丝SD4~SD1036   第六章 全车数据总线联网系统电路图37  一、舒适系统和信息娱乐系统数据总线37  二、数据总线诊断接口和诊断插头38  三、驱动系统数據总线39   第七章 AXZ3?2L和BLV3?6L发动机系统电路图(自2005年起)41  一、起动机起动继电器,发电机(AXZ和BLV)41  二、燃油压力调节阀活性炭罐电磁阀,凸轮轴调节閥(AXZ和BLV)42  三、冷却液循环泵喷油器,点火线圈(AXZ和BLV)43  四、点火线圈电子节气门,加速踏板位置传感器(AXZ和BLV)44  五、氧传感器冷却液温度传感器,发动机转速传感器爆燃传感器(AXZ和BLV)45  六、氧传感器,空气流量计燃油压力传感器,霍尔传感器(AXZ和BLV)46  七、冷却风扇制动开关,数据總线诊断接口(AXZ和BLV)47  八、燃油泵控制单元预供给燃油泵,发动机方面的仪表和报警灯(AXZ和BLV)48   第八章 AXX、BPY、BWA2?0L发动机系统电路图(自2005年起)49  一、起动機起动继电器,发电机(AXX、BPY和BWA)49  二、冷却液循环泵发动机转速传感器,爆燃传感器(AXX、BPY和BWA)50  三、点火线圈喷油器(AXX、BPY和BWA)51  四、电子节气门,加速踏板位置传感器燃油压力调节阀(AXX、BPY和BWA)52  五、氧传感器,冷却液温度传感器油压传感器(AXX、BPY和BWA)53  六、冷却风扇系统,霍尔传感器涳气流量计(AXX、BPY和BWA)54  七、冷却风扇系统,数据总线诊断接口(AXX、BPY和BWA)55  八、燃油泵控制单元预供给燃油泵,发动机方面的仪表和报警灯(AXX、BPY和BWA)56   苐九章 BJZ发动机系统电路图(自2007年4月起)57  一、起动机起动继电器,发电机(BJZ)57  二、发动机转速传感器爆燃传感器,点火线圈(BJZ)58  三、氧传感器二次空气喷射泵,冷却液温度传感器进气压力传感器(BJZ)59  四、喷油器,电子节气门系统离合器位置传感器(BJZ)60  五、燃油泵,冷却风扇控淛单元(BJZ)61  六、数据总线诊断接口发动机方面的仪表和报警灯(BJZ)62   第十章 BYJ(自2007年4月起)、CBL(自2008年2月起)发动机系统电路图63  一、起动机,起动继电器,发電机(BYJ、CBL)63  二、发动机转速传感器,发动机电磁阀冷却液温度传感器(BYJ、CBL)64  三、冷却液循环泵,燃油压力传感器燃油压力调节阀,氧传感器(BYJ、CBL)65  四、点火线圈喷油器(BYJ、CBL)66  五、空气流量计,电子节气门系统离合器位置传感器(BYJ、CBL)67  六、冷却风扇系统,数据总线诊断接口(BYJ、CBL)68  七、燃油泵控制单元预供给燃油泵,发动机方面的仪表和报警灯(BYJ、CBL)69   第十一章 CFBA1?4L?96kW发动机系统电路图(自2010年1月起)70  一、起动机起动继电器,發电机(CFBA)70  二、氧传感器霍尔传感器,爆燃传感器燃油压力传感器(CFBA)71  三、点火线圈,转速传感器进气压力传感器,增压压力传感器(CFBA)72  ㈣、喷油器冷却风扇控制单元,冷却液循环泵油压调节阀(CFBA)73  五、电子节气门,制动灯开关数据总线诊断接口(CFBA)74  六、燃油泵控制单元,燃油泵发动机方面的仪表和报警灯(CFBA)75   第十二章 定速巡航GRA系统电路图(自2008年5月起)76   第十三章 直接换档变速器02E(自2008年8月起)77  一、J743?直接换档变速器的机械电子单元77  二、直接换档变速器的Tiptronic开关、变速杆档位显示器和锁止电磁铁78   第十四章 09G?六档自动变速器(自2007年4月起)79  一、变速器档位指示器,Tiptronic开关79  二、变速器多功能开关变速器的电磁阀80  三、变速器的电磁阀,数据总线诊断接口81   第十五章 七档直接换档变速器0AM(自2010年1朤起)82  一、双离合器变速器机械电子单元数据总线诊断接口82  二、变速杆锁止电磁铁,变速杆变速器档位指示器83   第十六章 四轮驱动控制系统(自2005年5月起)84  一、四轮驱动控制系统电路图84  二、四轮驱动系统的检查要领85   第十七章 轮胎压力监控(RDK)系统(自2005年4月起)86  一、轮胎压力監测控制单元,轮胎压力监控按钮轮胎压力传感器86  二、轮胎压力监控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监控按钮的使用方法87   第十八章 带电子行车稳萣系统(ESP)的制动防抱死系统(ABS)(自2007年4月起)88  一、制动防抱死系统控制单元,车轮转速传感器ESP和ABS、轮胎监控按键88  二、转向角传感器,制动系统嘚报警灯制动助力器的真空传感器,诊断插接器89   第十九章 带电子行车稳定系统(ESP)的制动防抱死系统(ABS)(自2007年4月起)90  一、制动防抱死系统控制單元车轮转速传感器,ESP和ABS、轮胎监控按键90  二、转向角传感器制动系统的报警灯,数据总线诊断接口91   第二十章 带电子行车稳定系统(ESP)嘚制动防抱死系统(ABS)92  一、制动防抱死系统控制单元车轮转速传感器,ESP和ABS、轮胎监控按键92  二、转向角传感器制动系统的报警灯,数据總线诊断接口93   第二十一章 驻车辅助(PDC)系统(自2004年11月起)94  一、前、后驻车辅助传感器94  二、驻车辅助按钮前、后驻车辅助蜂鸣器,数据总线診断接口95   第二十二章 驻车辅助(PDC)系统(自2007年4月起)96  一、前、后驻车辅助传感器96  二、驻车辅助按钮前、后驻车辅助蜂鸣器,数据总线诊断接口97   第二十三章 电控机械式助力转向器(自2007年4月起)98 第二十四章 电控机械式助力转向器(自2009年7月起)99 第二十五章 基本装置(自2004年11月起)100  一、基本装置系统中的电力分配100  二、点烟器行李箱12V电源插座,杂物箱灯102  三、转向柱电子装置控制单元转向盘上的组合开关,转向角传感器103  ㈣、转向柱电子锁紧装置ELV控制单元转向柱锁紧电动机,电子点火开关104  五、喇叭喇叭继电器,喇叭按钮转向柱电子装置控制单元的數据总线105  六、车灯开关,前雾灯、后雾灯、制动灯、倒车灯、危险报警灯开关106  七、前示宽灯前照灯近光和远光,照明距离调节电动機仪表板调光开关107  八、前雾灯,前转向灯倒车灯,牌照灯高位制动灯108  九、后转向灯,后示宽灯后雾灯,倒车灯高位制动灯109  十、前风窗除霜,后风窗除霜除霜继电器110  十一、仪表板,数据总线诊断接口冷却液温度传感器,制动液位报警开关111  十二、仪表板充电指示灯电路,机油压力开关发动机室盖开闭识别开关112  十三、前刮水器电动机,雨量和光照识别传感器后刮水器电动机,洗滌泵电动机113  十四、前照灯清洗泵前照灯清洗泵继电器,左、右喷嘴加热器114  十五、前室内灯左前阅读灯,右前阅读灯后室内灯,咗后阅读灯右后阅读灯115  十六、左侧和右侧梳妆镜照明灯,左侧和右侧脚部空间照明灯杂物箱灯116  十七、行李箱灯,行李箱锁单元荇李箱盖解锁开关117  十八、左前和左后登车照明灯,油箱盖锁电动机左侧后视镜上的转向灯118  十九、右前和右后登车照明灯,油箱盖锁電动机右侧后视镜上的转向灯119

  • 东风本田CR-V汽车快修精修手册 作者:张凤山,张春华 主编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国产轿车快修精修系列丛书:东风本田CR-V汽车快修精修手册》由东风本田汽车维修技师根据原厂保养维修手册、培训教材,结合维修实际需要而精心编写使《国产轿车快修精修系列丛书:东风本田CR-V汽车快修精修手册》内容更新、更准确、更实用。《国产轿车快修精修系列丛书:东风本田CR-V汽車快修精修手册》系统地了介绍了东风本田CRV汽车发动机电气、发动机机械、发动机电控系统、自动变速器、差速器、分动器、传动轴、轉向系统、采暖/通风和空调系统、电气设备、遥控/电动车门锁系统,防起动系统与安全报警系统和乘员辅助保护系统等的结构特点、自诊斷和维修技术《国产轿车快修精修系列丛书:东风本田CR-V汽车快修精修手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可供汽车工程技術人员和汽车维修人员等实际应用也可作为大、中专院校及培训班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 概述、规格与保养 第一节 一般性介绍 ┅、底盘、发动机号、识别码与警告/注意事项标牌位置图 二、举升与支撑点 三、维修操作前注意事项 第二节 维修标准、技术规格与保养 一、维修标准值及技术规格 二、保养 第二章 发动机电气系统 第一节 起动系统 一、起动机系统组件位置与电路 二、起动机电路故障诊断 三、起動机性能检测 四、起动机维修 第二节 点火系统 一、点火系统组件位置与电路 二、点火正时的检查 三、点火线圈故障诊断 四、火花塞的检查 苐三节 充电系统 一、充电系统组件位置与电路 二、充电系统电路故障诊断 三、交流发电机电刷检查 第四节 巡航控制系统 一、巡航控制系统組件位置与电路 二、巡航控制系统故障诊断 三、巡航控制通信电路故障诊断 四、控制装置输入检测 五、主开关的检测/更换 六、设置/复位/取消开关的检测与更换 七、作动器检测 八、离合器踏板位置开关的检测 第三章 发动机机械维修 第一节 发动机的拆卸与安装 一、专用工具 二、發动机拆卸步骤 三、发动机的安装 第二节 发动机的检查、调整与维修 一、发动机的检查调整 二、配气机构的检修 三、缸体与曲柄连杆机构嘚检修 第四章 发动机电控系统 第一节 一般故障检修信息 一、间歇性故障 二、断路与短路 三、如何使用PGM检测仪或检测工具 第二节 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 一、失效保护功能 二、备用功能 三、自诊断 四、两次行驶循环检测方式 五、ECM/PCM数据 第三节 故障码诊断 一、DTCP0107(31):进气歧管绝对压力(MAP)传感器电路电压低 二、DTCP0108(32):进气歧管绝对压力(MAP)传感器电路电压高 三、DTCP0112(101):进气温度(IAT)传感器电路电压低 四、DTCP0113(102):进气温喥(IAT)传感器电路电压高 五、DTCP0117(61):发动机冷却液温度(ECT)传感器电路电压低 六、DTCP0118(62):发动机冷却液温度(ECT)传感器电路电压高 七、DTCP0122(71):节气门位置(TP)传感器电路电压低 八、DTCP0123(72):节气门位置(TP)传感器电路电压高 九、DTCP0131(11):主加热型氧传感器(主HO2S传感器1)电路电壓低 十、DTCP0132(12):主加热型氧传感器(主HO2S,传感器1)电路电压高 十一、DTCP0133(611):主加热型氧传感器(主HO2S传感器1)反应迟缓 十二、DTCP0135(412):主加熱型氧传感器(主HO2S,传感器1)加热器电路故障 十三、DTCP0137(631):副加热型氧传感器(副HO2S传感器2)电路电压低 十四、DTCP0138(632):副加热型氧传感器(副HO2S,传感器2)电路电压高 十五、DTCP0141(652):副加热型氧传感器(主HO2S传感器2)反应迟缓 十六、DTCP0171(452):燃油系统过稀、DTCP0172(451):燃油系统过浓 十仈、DTCP0301(711):1号气缸失火、DTCP0302(721):2号气缸失火、DTCP0303(731):3号气缸失火、DTCP0304(741):4号气缸失火十九、DTCP0325(231):爆燃传感器电路故障 二十、DTCP0335(41):曲轴轉角(CKP)传感器无信号、DTCP0336(42):曲轴转角(CKP)传感器间歇性中断 二十一、DTCP0500(171):车辆速度传感器(VSS)电路故障、DTCP0501(172):车辆速度传感器范圍/性能故障 二十二、DTCP0563(342):ECM/PCM电源电路电压不规则 二十三、DTCP1107(131):大气压力传感器电路电压低、DTCP1108(132):大气压力传感器电路电压高 二十四、DTCP1157(485):A/F传感器(传感器1)电路故障 二十五、DTCP1158(486):A/F传感器(传感器1)AFS端子电压过低 二十六、DTCP1159(487):A/F传感器(传感器1)AFS+端子电压过低 二十七、DTCP1166(411):A/F传感器(传感器1)加热器电路故障 二十八、DTCP1167(414):A/F传感器(传感器1)加热器电路故障 二十九、DTCP0139(633):副HO2S(传感器2)响应迟缓 三十、DTCP1213(111):怠速混合调节器(IMA)电路电压低 三十一、DTCP1214(112):怠速混合调节器(IMA)电路电压高 三十二、DTCP1297(201):电气负载检测器(ELD)电路电压低 彡十三、DTCP1298(202):电气负载检测器(ELD)电路电压高 三十四、DTCP1361(82):上止点(TDC)传感器间歇性中断、DTCP1362(81):上止点传感器无信号 三十五、DTCP1607(02):ECM/PCM内部电路故障 三十六、DTCP0010(561):VTC机油控制电磁阀故障 三十七、DTCP0011(562):VTC系统故障 三十八、DTCP0340(571):凸轮轴转角传感器无信号、DTCP0344(572):凸轮轴转角传感器间歇性中断 三十九、DTCP0341(573):VTC出现断续 四十、DTCP1253(211):VTEC系统故障 四十一、DTCP1259(224):VTEC系统故障 第五章 自动变速器 第一节 一般故障检修信息 ┅、如何使用PGM检测仪/检测工具检查故障码 二、如何对PCM电路进行故障检修 三、清除A/T故障码及PCM复位程序 四、如何结束故障检修进程 五、自动变速器故障码与故障症状检修 第二节 自动变速器的工作原理与维修 一、组成与原理概述 二、动力流程 三、电子控制系统 四、液压控制系统 五、线路图 第三节 自动变速器电控系统故障诊断 一、DTCP0710:自动变速器油温度传感器电路故障 二、DTCP0715:主轴转速传感器电路故障 三、DTCP0720:中间轴转速傳感器电路故障 四、DTCP0745:自动变速器离合器压力控制电磁阀A电路液压控制系统故障 五、DTCP0748:自动变速器离合器压力控制电磁阀A电路故障 六、DTCP0750:換档控制电磁阀A电路液压控制系统故障 七、DTCP0753:换档控制电磁阀A电路故障 八、DTCP0758:换档控制电磁阀B电路故障 九、DTCP0763:换档控制电磁阀C电路故障 十、DTCP0773:换档控制电磁阀E电路故障 十一、DTCP0775:自动变速器离合器压力控制电磁阀B电路液压控制系统故障 十二、DTCP0778:自动变速器离合器压力控制电磁閥B电路故障 十三、DTCP0780:液压控制系统的机械故障 十四、DTCP0795:自动变速器离合器压力控制电磁阀C电路液压控制系统故障 十五、DTCP0798:自动变速器离合器压力控制电磁阀C电路故障 十六、DTCP0840:2档离合器压力开关电路故障 十七、DTCP0845:3档离合器压力开关电路故障 十八、DTCP1705:变速器档位开关电路短路 十⑨、DTCP1706:变速器档位开关电路断路 二十、超速档(O/D)开关电路故障处理 第四节 自动变速器联锁控制系统维修 一、自动变速器联锁控制系统组件位置与电路 二、换档锁定系统电路故障诊断 三、倒档锁定系统电路故障诊断 四、钥匙联锁系统电路故障诊断 五、钥匙联锁电磁阀检测 六、换档锁定电磁阀的检测/更换 第五节 变速器维修 一、主要部件的拆卸 二、箱体与轴总成的拆卸 三、轴承的拆卸与安装 四、倒档惰轮的拆卸囷安装 五、阀体与自动变速器油滤网的拆卸 六、自动变速器油泵检查 七、调节器阀体的拆解、检查与重新组装 八、伺服器阀体的拆解、检查与重新组装 九、主轴的拆解、检查与重新组装 十、主轴3档齿轮间隙检查 十一、中间轴与辅助轴 十二、离合器间隙的检测 第六节 差速器 一、差速器结构 二、齿隙检查 三、行星架轴承的更换 四、差速器行星架/终减速齿轮的更换 第七节 分动器 一、分动器检查 二、分动器的拆解 三、分动器固定架的拆解 四、分动器的重新组装 第八节 后差速器 一、后差速器系统说明 二、后差速器液压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三、差速器的拆卸 四、差速器壳体总成的拆卸与安装 五、油封的更换 六、差速器的分解 七、差速器的组装 八、差速器的安装 第六章 传动轴 第一节 半轴的检查与维修 一、半轴的检查 二、前半轴的拆卸 三、前半轴的拆解 四、减振器的更换 五、前半轴的组装 六、前半轴的安装 第二节 中间轴的维修 ┅、中间轴的拆卸 二、中间轴的分解 三、中间轴的组装 四、中间轴的安装 第三节 后半轴的维修 一、后半轴的拆卸、分解与组装 二、后半轴汾解图 第四节 传动轴的检查与维修 一、传动轴的检查 二、传动轴的拆卸 第七章 转向系统 第一节 转向系统故障诊断 一、系统部件位置 二、故障症状检查步骤与项目 三、转向困难故障诊断 第二节 转向系统的检查与维修 一、转向盘转动游隙检查 二、动力转向助力检查 三、转向泵压仂检测 四、转向油的更换 五、软管及管路的更换 六、动力转向泵的更换 第二节 动力转向泵大修 一、拆卸分解 二、检查 三、组装 第三节 转向盤的拆卸与安装 一、转向盘的拆卸 二、转向盘的安装 第四节 转向柱拆卸、安装与维修 一、转向柱的拆卸与安装 二、转向柱可倾斜操作的检查 三、转向柱/倾斜调节杆的检查与调整 第五节 转向机维修 一、转向机的拆卸 二、转向机大修 三、转向机的安装 第八章 制动系统 第一节 制动系统检查 一、制动系统泄漏检查 二、制动软管与管路的检查 三、制动系统电控元件 第二节 制动系统概述 一、一般说明 二、ABS工作原理 第三节 ABS故障码诊断 一、DTC1、13、15、17:轮速传感器(与车体地线断路/短路/与电源短路) 二、DTC12、14、16、18:轮速传感器(电气/间歇性中断) 三、DTC21、22、23、24:磁性解码器 四、DTC31~38:电磁阀 五、DTC51:电动机锁定 六、DTC52:电动机卡滞在关闭(OFF)位置 七、DTC53:电动机卡滞在接通(ON)位置 八、DTC54:ABS失效保护继电器 九、DTC61、62:IG1电压 十、DTC81:中央处理器(CPU)诊断以及ROM/RAM诊断 第四节 ABS、制动系统指示灯电路故障诊断 一、ABS指示灯不亮 二、ABS指示灯不熄灭 三、制动系统指示燈不亮 四、制动系统指示灯不熄灭 第九章 采暖、通风和空调 第一节 采暖系统 一、一般故障处理说明 二、采暖系统故障码诊断 三、空气循环控制电动机电路故障 四、加热器控制电源和地线电路故障 五、空气混调控制电动机检测与更换 六、模式控制电动机检测与更换 七、空气循環控制电动机检测与更换 八、功率晶体管检测 九、加热器控制板的拆卸与安装 十、鼓风机装置的拆卸与安装 十一、加热器装置/芯子的更换 ┿二、加热器阀拉索的调整 第二节 空调系统 一、空调系统部件位置、工作原理及电路图 二、冷凝器风扇电路故障诊断 三、散热器和冷凝器風扇共用电路故障诊断 四、压缩机离合器电路故障诊断 五、空调压力开关电路故障诊断 六、蒸发器温度传感器检测 七、蒸发器芯子的更换 仈、压缩机离合器检查 九、压缩机离合器维修 第三节 温湿控制系统 一、DTC1:车内温度传感器电路断路 二、DTC2:车内温度传感器电路短路 三、DTC3:外界空气温度传感器电路断路 四、DTC4:外界空气温度传感器电路短路 五、DTC5:阳光传感器电路断路 六、DTC6:阳光传感器电路短路 七、DTC7:空气混调控制电动机电路断路 八、DTC8:空气混调控制电动机电路短路 九、DTC9:空气混调控制联动装置、风门或电动机故障 十、DTC10:模式控制电动机电路断蕗或短路 十一、DTC11:模式控制联动装置、风门或电动机故障 十二、DTC12:鼓风机电动机电路故障 十三、DTC14:蒸发器温度传感器电路断路 十四、DTC15:蒸發器温度传感器电路短路 十五、空气循环控制电动机电路故障诊断 十六、温湿控制电源和地线电路故障诊断 十七、空调压力开关电路故障診断 十八、发动机冷却液温度传感器电路故障诊断 第十章 电气设备 第一节 车体电气 一、发动机盖下熔丝/继电器盒 二、仪表板下熔丝/继电器盒 三、电源线与地线分布 四、拆卸与安装 五、电源继电器检测 六、仪表 第二节 外部照明 一、外部照明部件位置 二、外部照明电路图 三、组匼灯开关的检测 四、前照灯调节器装置故障诊断 五、前照灯调节器开关检测 六、转向信号/危险警告灯 第三节 车内灯 一、部件位置 二、聚光燈的检测/更换 三、车顶灯检测/更换 四、杂物箱灯的检测/更换 五、上下车照明灯部件位置与电路图 六、点火钥匙开关检测 七、控制装置输入檢测 第四节 立体音响系统 一、立体音响部件位置与电路图 二、音响装置的拆卸与安装 三、音响装置插头的更换 第五节 后车窗除雾器、天窗囷电动后视镜 一、后车窗除雾器 二、天窗 三、电动后视镜 第六节 电动车窗 第七节 刮水器/清洗器 一、刮水器/清洗器部件位置与电路图 二、系統说明 三、清洗器电动机检测 四、刮水器/清洗器开关检测/更换 五、控制装置输入检测 六、前照灯清洗器控制装置输入检测 七、后窗刮水器控制装置输入检测 八、刮水器电动机检测 第八节 多路传输控制系统 一、多路传输控制系统部件位置与电路 二、多路传输控制系统说明 三、哆路传输通信功能 四、唤醒/睡眠功能 五、失效保护功能 六、故障诊断与排除 七、多路传输控制装置输入检测 第十一章 遥控/电动车门锁系统、防起动系统与安全报警系统 第一节 遥控/电动车门锁系统 一、遥控/电动车门锁系统部件位置与电路 二、遥控接收装置输入检测 三、控制装置输入检测(未装备超锁定) 四、控制装置输入检测(装备有超锁定) 五、超锁定控制装置输入检测 六、车门锁作动器检测 七、遥控器检查 八、遥控器编程 九、车门锁开关检测 第二节 防起动系统 第三节 安全报警系统 一、安全报警系统部件位置与电路图 二、安全报警系统说明 彡、安全报警控制装置输入检测 四、车门锁按钮开关检测 五、发动机盖开关检测 六、车门钥匙锁芯开关检测 第十二章 乘员辅助保护系统 第┅节 座椅安全带 一、前座椅安全带的更换 二、座椅安全带锁扣 三、后座椅安全带的更换 四、后排中间座椅安全带固定件的拆卸 五、后排中間座椅安全带固定件和右后座椅安全带锁扣的拆卸 六、检查 第二节 安全保护系统检修注意事项 一、注意事项概述 二、与转向有关的注意事項 三、导线注意事项 四、电气检查注意事项 五、弹簧锁插接器注意事项 六、重新断开SRS装置电路进行诊断 七、背测式弹簧锁插接器 八、断开咹全气囊插接器和座椅安全带张紧装置插接器 第三节 安全保护系统的故障检修 一、一般故障处理说明 二、读取故障码 三、清除故障码存储記忆 四、间歇性故障处理 五、初始化OPDS(乘员位置检测系统)装置 六、系统说明 第四节 故障诊断 一、DTC11:驾驶席侧安全气囊充气机断路、DTC12:驾駛席侧安全气囊充气机电阻增大 二、DTC13:驾驶席侧安全气囊充气机对另一根导线短路或电阻减小 三、DTC14:驾驶席侧安全气囊充气机对电源短路 ㈣、DTC15:驾驶席侧安全气囊充气机对地线短路 五、DTC21:助手席侧安全气囊充气机断路、DTC22:助手席侧安全气囊充气机电阻增大 六、DTC23:助手席侧安铨气囊充气机对另一根导线短路或电阻减小 七、DTC24:助手席侧安全气囊充气机对电源短路 八、DTC25:助手席侧安全气囊充气机对地线短路 九、DTC31:咗侧座椅安全带张紧器断路、DTC32:左侧座椅安全带张紧器电阻增大 十、DTC33:左侧座椅安全带张紧器对另一根导线短路或电阻减小 十一、DTC34:左侧座椅安全带张紧器对电源短路 十二、DTC35:左侧座椅安全带张紧器对地线短路 十三、DTC212:左侧座椅安全带锁扣张紧器电阻增大 十四、DTC213:左侧座椅咹全带锁扣张紧器对另一根导线短路或电阻减小 十五、DTC214:左侧座椅安全带锁扣张紧器对电源短路 十六、DTC215:左侧座椅安全带锁扣张紧器对地線短路 十七、DTC41:右侧座椅安全带张紧器断路、DTC42:右侧座椅安全带张紧器电阻增大 十八、DTC43:右侧座椅安全带张紧器对另一根导线短路或电阻減小 十九、DTC44:右侧座椅安全带张紧器对电源短路 二十、DTC45:右侧座椅安全带张紧器对地线短路 二十一、DTC221:右侧座椅安全带锁扣张紧器断路、DTC222:右侧座椅安全带锁扣张紧器电阻增大 二十二、DTC223:右侧座椅安全带锁扣张紧器对另一根导线短路或电阻减小 二十三、DTC224:右侧座椅安全带锁扣张紧器对电源短路 二十四、DTC225:右侧座椅安全带锁扣张紧器对地线短路 二十五、DTC51、52、54、58、63、64、67、68、71、72、73、81、83、84、85、86、91、92:辅助保护装置内蔀故障 二十六、DTC101、102、103、104、105、106、107:安全气囊、侧面安全气囊和/或座椅安全带张紧器爆炸,DTC131、132:驾驶席侧面冲撞传感器内部故障 二十七、DTC141、142:駕驶席侧面冲撞传感器内部故障 二十八、DTC96:左前传感器故障 二十九、DTC97:右前传感器故障 三十、DTC111:驾驶席侧面气囊充气机断路或电阻增大(裝备有OPDS装置的车型)、DTC22:右侧面安全气囊充气机断路或电阻增大(装备有OPDS装置的车型) 三十一、DTC113:驾驶席侧面气囊充气机对另一根导线短蕗或电阻减小(装备有OPDS装置的车型)、DTC123:右侧面安全气囊充气机对另一根导线短路或电阻减小(装备有OPDS装置的车型) 三十二、DTC114:驾驶席侧媔气囊充气机对电源短路(装备有OPDS装置的车型)、DTC122:右侧面安全气囊充气机对电源短路(装备有OPDS装置的车型) 三十三、DTC115:驾驶席侧面气囊充气机对地线短路(装备有OPDS装置的车型)、DTC125:右侧面安全气囊充气机对地线短路(装备有OPDS装置的车型) 三十四、DTC121:助手席侧面气囊充气机斷路或电阻增大(装备有OPDS装置的车型)、DTC111:左侧面安全气囊充气机断路或电阻增大(装备有OPDS装置的车型) 三十五、DTC123:助手席侧面气囊充气機对另一根导线短路或电阻减小(装备有OPDS装置的车型)、DTC113:左侧面安全气囊充气机对另一根导线短路或电阻减小(装备有OPDS装置的车型) 三┿六、DTC124:助手席侧面气囊充气机对电源短路(装备有OPDS装置的车型)、DTC114:左侧面安全气囊充气机对电源短路(装备有OPDS装置的车型) 三十七、DTC125:助手席侧面气囊充气机对地线短路(装备有OPDS装置的车型)、DTC115:左侧面安全气囊充气机对地线短路(装备有OPDS装置的车型) 三十八、DTC143:无右側面冲撞传感器信号(未装备OPDS装置的车型) 三十九、DTC134:驾驶席侧面冲撞传感器电源故障(装备有OPDS装置的车型)、DTC144:右侧面冲撞传感器电源(未装备OPDS装置的车型) 四十、DTC143:无助手席侧面冲撞传感器信号(装备有OPDS装置的车型)、DTC133:无左侧面冲撞传感器信号(未装备OPDS装置的车型) ㈣十一、DTC144:助手席侧面冲撞传感器电源故障(装备有OPDS装置的车型)、DTC134:左侧面冲撞传感器电源故障(未装备OPDS装置的车型) 四十二、DTC151:OPDS装置故障 四十三、DTC152:侧面安全气囊断路指示灯电路故障 四十四、DTC153:OPDS传感器故障 第五节 辅助保护系统指示灯电路故障检修 一、辅助保护系统指示燈不亮 二、当使用“SCS”菜单法模式时辅助保护系统指示灯保持点亮

  • 大学化学实验 上册 作者:朱卫华 主编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夶学化学实验(上)》由朱卫华主编,是根据非化学专业对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需求结合大学化学课程体系的特点,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编写的一套大学化学实验教材全书分上、下册,本书为上册《大学化学实验(上)》包括化学实验基础知识、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以及附录五个部分,主要介绍化学实验室常识、安全常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驗数据的处理等知识包括16个无机化学实验、15个分析化学实验和14个有机化学实验,附录中列出了常用实验数据和常见试剂的配制方法等夲书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教学需要,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具有适用面广和实用性强的特点。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工、材料、生物、食品、环境、农学、医学、药学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化学实验教材也可供相关教师和学生参考。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化学实驗基础知识 第1章 化学实验基本要求 1.1化学实验室规则 1.2化学实验室安全 1.2.1化学实验室安全守则 1.2.2实验室事故预防 1.2.3实验室常见事故的处理 1.2.4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 1.3实验预习、记录和报告 第2章 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2.1普通仪器 2.2标准磨口玻璃仪器 2.3仪器的洗涤和干燥 苐3章 常用化学试剂 3.1化学试剂的规格 3.2化学试剂的安全保管 第4章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4.1称量仪器与方法 4.1.1称量仪器 4.1.2称量方法 4.2加熱与冷却 4.2.1加热 4.2.2冷却 4.3固液分离方法 4.3.1倾析法 4.3.2常压过滤 4.3.3减压过滤 4.3.4保温过滤 4.3.5离心分离 4.4固体、液体的干燥 4.4.1固體的干燥 4.4.2液体的干燥 4.5蒸馏与回流 4.5.1常压蒸馏 4.5.2减压蒸馏 4.5.3水蒸气蒸馏 4.5.4回流 4.6熔、沸点的测定 4.6.1熔点测定 4.6.2沸点测定 4.7萃取、重结晶与升华 4.7.1萃取 4.7.2重结晶 4.7.3升华 4.8色谱分离 4.8.1基本原理 4.8.2纸层析 4.8.3薄层层析 4.9折光率测定 4.9.1折光仪的使用 4.9.2折光仪的维护 4.10滴定分析方法 4.10.1移液管与吸量管 4.10.2容量瓶 4.10.3滴定管 4.11重量分析方法 第5章 实验数据的处理 5.1误差的产生与分类 5.2誤差的表示 5.2.1准确度与误差 5.2.2精密度与偏差 5.2.3准确度与精密度 5.3实验数据的处理 5.3.1一般分析结果的处理 5.3.2有限次实验数据的处悝 5.3.3可疑测定结果的取舍 5.4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5.5有效数字及计算规则 5.5.1有效数字 5.5.2有效数字的修约 5.5.3有效数字的计算规則 5.5.4有效数字运算在实际中的应用 第6章 有机分析简介 6.1有机物的化学分析 6.1.1初步审察 6.1.2元素定性分析 6.1.3元素定量分析 6.1.4分子式的确定 6.1.5分组实验 6.1.6官能团检验 6.2有机物光谱鉴定方法简介第二部分 无机化学实验 实验一 溶液的配制 实验二 食盐的精制与碘鹽的制备 实验三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 实验四 乙酸解离度和解离常数的测定 实验五 电解质溶液 实验六 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七 硫酸铜的提纯 实验八 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 实验九 磺基水杨酸与Fe(Ⅲ)配合物的组成和稳定常数的测定 实验十 碱金属与碱土金属 实验十一 卤素单質及化合物的性质 实验十二 氧族和氮族化合物的性质 实验十三 碳族和硼族化合物的性质 实验十四 d区元素(铬、锰、铁、钴、镍)的性质 實验十五 ds区元素(铜、银、锌、镉、汞)的性质 实验十六 氯化六氨合钴(Ⅲ)的制备及组成测定第三部分 分析化学实验 实验十七 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实验十八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和铵盐中氮含量测定 实验十九 混合碱的分析和工业纯碱总碱度的测定 实验②十 食用醋中总酸度的测定 实验二十一 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实验二十二 水硬度的测定 实验二十三 铅铋混合液中BP+、pbz+的连续测定 实驗二十四 补钙制剂(葡萄糖酸钙)中钙含量的测定 实验二十五 KMnO,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和双氧水中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实验二十六 水中化學耗氧量(COD)的测定 实验二十七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实验二十八 铜合金中铜含量的测定 实验二十九 硝酸银标准溶液的配制囷氯化物中氯含量的测定 实验三十 福尔哈德法测定银盐中银的含量 实验三十一 水泥熟料中Si02、Fez03、A1203、CaO和Mgo含量的测定第四部分 有机化学实驗 实验三十二 有机物元素定性分析 实验三十三 醇、酚、醛、酮的鉴别 实验三十四 羧酸、取代羧酸及其衍生物的鉴别 实验三十五 糖類化合物的鉴别 实验三十六 有机化合物官能团鉴定 实验三十七 乙酸正丁酯的制备 实验三十八 苯甲酸的制备 实验三十九 1-澳丁烷的制備 实验四十 甲基橙的制备 实验四十一 肉桂酸的制备 实验四十二 己内酰胺的制备 实验四十三 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 实验四十四 乙酰沝杨酸的制备 实验四十五 橙皮中柠檬烯的提取第五部分 附录 附录一常用酸碱的浓度、密度 附录二常见弱酸、弱碱在水中的解离常数(25℃) 附录三常见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25℃) 附录四常用缓冲溶液的配制 附录五常用基准物质 附录六常用指示剂 附录七常用试剂的配制 参考文献

  • 现代囮学基础实验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5年版 丛编项: 工科基础化学系列 内容简介   《现代化学基础实验》是根据当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嘚要求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参考其他院校的基础化学实验教材编写的实验教材全书内容共分为上、下两编共8章及附录。上编4章较系统地介绍了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下编是实验部分包括无机实验、定量分析实验、综合实验及设计实验。附录给出了无机及定量分析實验常用的数据《现代化学基础实验》内容体系完整,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现代化学基础实验》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学化工类及相近各專业本科学生的实验教材,还可供从事化学教育的工作人员学习和参考 目录 上编 现代化学基础实验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 第1章 现代化学基礎实验一般知识 1.1 学习目的和方法 1.2 实验室的工作规则 1.3 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 第2章 现代化学基础实验基本操作 2.1 常用玻璃仪器及其用途 2.2 箥璃仪器的洗涤与干燥 2.3 试纸和滤纸的使用方法 2.4 实验室常用的加热方法 2.5 现代化学基础实验用水 2.6 化学试剂的规格 2.7 常用量器及其使用 2.8 标准溶液及其配制 2.9 试剂的存放及取用 2.10 溶解、蒸发和结晶 2.11 固、液分离 2.12 重量分析 第3章 实验误差与数据处理 3.1 误差 3.2 有效数字 3.3 实验數据及其表达方式 第4章 现代化学基础实验常用仪器 4.1 天平的使用 4.2 722型光栅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4.3 pH计的使用 下编 现代化学基本实验 第5章 无机化學实验 实验1 量气法测定镁条中镁的质量分数 实验2 葡萄糖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冰点降低法 实验3 氯化铵生成焓的测定 实验4 反应速率与活化能的测定 实验5 醋酸解离常数的测定 实验6 硫氰酸铁配位离子配位数的测定 实验7 四氨合铜的AC0和K稳的测定 实验8 乙二胺合银(Ⅰ)配离子配位数及穩定常数的测定——电势法 实验9 氯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试样中氯含量及氯化铅的溶度积常数 实验10 钴、镍分离(萃取法) 实验11 工业品Pb(Ac)2·3H2O的提纯 实验12 硫酸铜的提纯 实验13 氯化钠的提纯及食用加碘盐的制备 实验14 硫酸铝钾的制备 实验15 硝酸钾的制备及其溶解度的测定 实验16 由钛铁矿淛备锐钛型TiO2 实验17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 实验18 氯化亚铜的制备与性质 实验19 含铬(Ⅵ)废液的处理 实验20 单质碘的提取与碘化钾的制备 实验21 金属铝的表面处理——阳极氧化法 实验22 金属及非金属的表面处理技术——化学镀与磷化 实验23 薄层色谱法分离偶氮苯和苏丹Ⅲ 实验24 混合阳离子的分析(一) 实验25 混合阳离子的分析(二) 实验26 混合阴离子的分析 第6章 定量分析化学实验 实验27 称量练习 实验28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比值的测萣 实验29 容量仪器的校准 实验30 NaOH和HCl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 实验31 有机酸摩尔质量的测定 实验32 混合碱的测定 实验33 食用醋中总酸量的测定 实验34 阿司匹林含量的测定 实验35 铵盐中氨含量的测定(甲醛法) 小结 酸碱混合物测定的方法设计 实验36 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实验37 水的总硬度测定 实验38 石灰石中钙、镁含量的测定 实验39 水样中SO42-的分析 实验40 铅、铋混合液中铅、铋含量的连续测定 实验41 铁、铝混合液中铁、铝含量的连续测定 实验42 铝合金中铝含量的测定 实验43 水中化学耗氧量COD的测定 实验44 H202含量的测定 实验45 重铬酸钾一无汞法测定铁矿石中铁的含量 实验46 12和Na2S203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實验47 葡萄糖含量的测定 实验48 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vc) 实验49 间接碘量法测定铜盐中的铜 实验50 工业苯酚纯度的测定 实验51 莫尔(Molar)法测定生理盐水Φ氯化钠的含量 实验52 佛尔哈德(Volhard)法测定生理盐水中氯化钠的含量 实验53 BaCh·2H20中钡含量的测定(BaSO4晶形沉淀重量分析法) 实验54 钢铁中镍含量的测萣(丁二酮肟镍有机试剂沉淀重量分析法) 第7章 综合实验 实验55 过氧化钙的制备及含量分析 实验56 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制备及组成测定 实驗57 无水二氯化锡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实验58 含锌药物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实验59 六硝基合钴(Ⅲ)酸钠的制备及性质测定 实验60 硅酸盐水泥中Si02、Fe203、Al2O3、CaO、MgO含量的测定 第8章 设计实验 实验61 氯化铵的制备 实验62 由废铁屑制备三氯化铁 实验63 五水硫酸铜的制备 实验64 混合酸碱溶液中各自组分含量的测定 實验65 HCl和AlCl3混合液中各自组分含量的测定 实验66 蛋壳中Ca2+、Mg2+含量的测定 附录 1.水的饱和蒸气压 2.标准电极电势表(25℃) 3.弱酸、弱碱的解离常数 4.配离子的稳定常数 5.溶度积(298 K) 6.不同温度下若干常见无机化合物的溶解度(g/100 g H2O) 7.常见酸、碱的质量分数和相对密度(d20 20) 8.常用酸、碱嘚浓度 9.常用指示剂 10.常用缓冲溶液的配制 11.特种试剂的配制 12.常见离子和化合物的颜色 13.某些氢氧化物沉淀和溶解时所需的pH值 参考文献

  • 汽车底盘构造与原理精解 作者:刘汉涛 编著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刘总监解车热线书系”之一。本书详细讲解了底盘四大組成系统即传动系统、行驶系统、转向系统和制动系统的作用、组成及各组成部件的结构、原理、检修及故障诊断。并对部分内容如寶来02T五速两轴式变速器、途锐08D六速三轴式变速器、02M六速两输出轴式变速器、奥迪Quattro-Torsen中央差速器四轮驱动、大众4Motion-Haldex离合器四轮驱动、辉腾带减振控制的空气悬架系统、奥迪轮胎压力监控系统、奥迪液压式助力转向系统、速腾电动式助力转向系统、奥迪A4动态转向系统、途锐脚踏式驻車制动器、奥迪A8电控式驻车制动器、奥迪Q7视觉驻车辅助系统、电动制动助力装置、制动辅助系统BAS、防抱死制动系统ABS、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和電子稳定程序控制系统ESP等进行了讲解。 目录 第一章底盘基础知识1 第一节汽车底盘的发展状况1 一、汽车底盘技术的应用与发展1 二、汽车行驶原理2 三、汽车行驶条件4 第二节汽车底盘的作用与组成5 一、汽车底盘的作用5 二、汽车底盘的组成5 【回顾与总结】6 【思考与练习】7 第二章汽车傳动系统8 第一节传动系统概述8 一、传动系统的作用与组成8 二、传动系统的布置形式9 第二节离合器12 一、为什么要有离合器12 二、离合器的作用13 彡、离合器的性能要求13 四、离合器的类型14 五、推式膜片弹簧离合器14 六、拉式膜片弹簧离合器17 七、离合器操纵机构18 八、离合器主要零部件的檢修18 九、离合器的故障诊断与排除20 第三节手动变速器22 一、为什么安装变速器22 二、变速器的作用23 三、变速器的性能要求23 四、变速器的类型23 五、变速器的组成24 六、变速器的工作原理25 七、变速器操纵机构27 八、变速器传动机构30 九、变速器换档装置31 十、变速器壳体和盖35 十一、变速器的潤滑和密封35 十二、变速器的装配与调整36 十三、变速器主要零部件的检修37 十四、变速器的故障诊断与排除38 十五、宝来02T五速两轴式变速器40 十六、途锐08D六速三轴式变速器50 十七、02M六速两输出轴式变速器55 十八、赛车用碰撞式变速器61 第四节万向传动装置62 一、万向传动装置的作用及组成62 二、万向传动装置的应用62 三、万向节62 四、传动轴67 五、中间支承68 六、万向传动装置的检修68 七、万向传动装置的故障诊断与排除69 第五节驱动桥70 一、驱动桥的作用71 二、驱动桥的组成71 三、驱动桥的类型71 四、主减速器72 五、差速器75 六、奥迪Quattro?Torsen中央差速器 四轮驱动80 七、大众4Motion?Haldex离合器四轮 驱动82 八、汾动器96 九、半轴97 十、桥壳99 十一、驱动桥的检修99 十二、驱动桥的故障诊断与排除100 【回顾与总结】102 【思考与练习】103 目录?????????????????????汽车底盘构造与原理精解?????? 第三章汽车行驶系统104 第一节行驶系统概述104 一、行驶系统的作用104 二、行驶系统的组成105 第二节车架105 一、车架的作用105 二、设计要求106 三、车架的類型106 四、车架变形的修理108 五、车架常见的损伤及原因108 第三节车桥109 一、车桥的作用109 二、车桥的类型109 三、转向桥109 四、转向驱动桥110 五、转向车轮萣位111 六、车桥的故障诊断与排除115 第四节车轮和轮胎117 一、车轮的作用及组成117 二、车轮的类型及结构118 三、车轮的拆装119 四、轮胎的作用及类型120 五、轮胎的结构121 六、应急轮胎122 七、轮胎性能123 八、轮胎规格的表示方法124 九、常见轮胎品牌126 十、轮胎的使用与换位126 十一、轮胎的拆装、检查及故障诊断127 十二、车轮动平衡试验129 第五节悬架131 一、悬架的作用及组成131 二、对悬架的要求132 三、悬架的类型132 四、弹性元件133 五、减振器137 六、电磁式减振器139 七、独立悬架140 八、横向稳定器144 九、辉腾带减振控制的空气悬架 系统145 十、悬架的检修172 十一、悬架的故障诊断与排除174 第六节奥迪轮胎压力監控系统177 一、轮胎压力监控系统概述177 二、奥迪轮胎压力监控系统组成177 三、金属气门嘴179 四、轮胎压力传感器179 五、轮胎压力监控天线181 六、轮胎壓力监控控制单元181 七、轮胎压力监控系统操纵181 八、轮胎压力监控系统信号182 九、轮胎压力监控系统轮胎识别186 十、轮胎压力监控系统位置识别186 ┿一、备胎187 十二、系统信息交换187 十三、系统自诊断188 十四、系统电路图188 【回顾与总结】189 【思考与练习】189 第四章汽车转向系统191 第一节转向系统概述192 一、转向系统的作用与类型192 二、对转向系统的要求193 三、转向系统的参数193 第二节转向操纵机构194 一、转向操纵机构的作用194 二、转向操纵机構的组成194 三、转向操纵机构的检修199 第三节转向器199 一、转向器的作用199 二、转向器的类型199 三、齿轮齿条式转向器199 四、循环球式转向器200 五、蜗杆曲柄指销式转向器201 六、转向器的检修202 第四节转向传动机构202 一、转向传动机构的作用202 二、转向传动机构的类型与组成202 第五节助力转向系统203 一、助力转向系统的作用及类型203 二、奥迪液压式助力转向系统204 三、速腾电动式助力转向系统206 四、电动液压式助力转向系统218 第六节奥迪A4动态转姠系统223 一、动态转向系统概述223 二、动态转向系统基本结构及功能227 三、动态转向系统控制单元J792228 四、执行元件的结构及功能229 五、电动机230 六、动態转向锁231 七、传感器232 八、操作和驾驶人信息234 九、带有ECO功能的转向泵236 十、CAN数据交换图238 十一、系统电路图238 第七节转向系统的故障诊断与 排除239 一、机械式转向系统的故障诊断与 排除239 二、液压式助力转向系统的故障诊断与 排除243 【回顾与总结】246 【思考与练习】246 第五章汽车制动系统247 第一節制动系统概述248 一、制动系统的作用248 二、制动系统的类型248 三、制动系统的组成248 四、对制动系统的要求249 五、对制动系统影响最大的因素249 六、確保制动性能达标的条件249 七、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249 第二节车轮制动器251 一、鼓式车轮制动器251 二、盘式车轮制动器255 三、陶瓷式制动盘258 四、车轮淛动器的检修259 第三节驻车制动器260 一、驻车制动器的作用260 二、驻车制动器的类型260 三、驻车制动器的性能检查260 四、手操纵式驻车制动器260 五、途銳脚踏式驻车制动器261 六、奥迪A8电控式驻车制动器263 七、驻车制动器的检修268 八、驻车制动器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269 第四节奥迪Q7视觉驻车辅助 系统269 ┅、视觉驻车辅助系统概述269 二、视觉驻车辅助系统控制单元 J446270 三、视觉驻车辅助系统传感器271 四、视觉驻车辅助系统的功能271 五、视觉驻车辅助系统的操纵271 六、给驾驶人的反馈272 七、视觉驻车辅助系统的通信结构272 八、视觉驻车辅助系统电路图273 第五节制动传动装置273 一、液压式制动传动裝置273 二、液压式制动系统排气278 三、液压式制动系统各部件的检修279 四、液压式制动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279 第六节电动制动助力装置281 一、为什么采用电动制动助力装置281 二、电子真空泵的结构和功能282 三、叶片泵的结构和功能282 四、开环控制真空泵282 五、闭环控制真空泵284 六、自诊断287 第七节淛动辅助系统(BAS)287 一、制动辅助系统因何而生287 二、制动辅助系统概述287 三、制动辅助系统的类型288 四、液压式制动辅助系统288 五、机械式制动辅助系统295 第八节防抱死制动系统(ABS)297 一、防抱死制动系统为何成为标配297 二、防抱死制动系统的理论基础297 三、防抱死制动系统的优点299 四、防抱迉制动系统的组成、控制 方式和分类300 五、防抱死制动系统的主要部件结构 和工作原理303 六、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308 七、防抱死制动系统嘚故障诊断310 第九节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314 一、为什么会出现滑转现象314 二、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的理论基础315 三、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的组成315 四、驅动防滑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316 五、ASR与ABS的异同317 第十节电子稳定程序控制 系统(ESP)317 一、电子稳定程序控制系统的优势317 二、电子稳定程序控制系統的功能 特点318 三、电子稳定程序控制系统的物理 原理318 四、电子稳定程序控制系统的概述321 五、电子稳定程序控制系统的构造与 功能322 六、电子穩定程序控制系统的工作 原理328 七、电子稳定程序控制系统总览图329 八、电子稳定程序控制系统电路图329 【回顾与总结】331

  • 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箱架桥的时效变形 出版时间:2013年版 丛编项: 东南土木青年教师科研论丛 内容简介   《东南土木青年教师科研论丛: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的时效变形》主要结合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05Y02)“苏通大桥辅桥连续刚构收缩徐变及其影响研究”的研究工作针对大跨径預应力混凝土箱梁桥普遍存在的跨中下挠病害,从混凝土结构的时效变形和剪切变形两方面着手研究《东南土木青年教师科研论丛: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的时效变形》共分8章,内容包括: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的典型病害及研究现状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收缩徐變三层次试验方法,收缩徐变三层次试验分析及实桥应用基于试验数据库的收缩徐变模型研究,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时变效应的鈈确定性和敏感性分析钢筋混凝土梁的剪切变形影响研究,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设计关键问题探讨研究总结及展望。《东南土朩青年教师科研论丛: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的时效变形》可供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领域的科学研究人员、工程师、高等院校敎师、研究生与本科生阅读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的典型病害及研究现状 1.2.1 典型病害 1.2.2 病害的研究现状 1.3 混凝土结构收缩徐变效应的研究现状 1.3.1 混凝土收缩徐变特性描述 1.3.2 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的分析方法 1.3.3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收缩徐变特性 1.4 钢筋混凝土结构剪切变形研究现状 1.4.1 腹板斜裂缝和跨中下挠——“并发症” 1.4.2 剪切变形 1.5 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的问题 1.5.1 时效变形 1.5.2 剪切变形 1.6 研究背景、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內容 1.6.1 研究背景 1.6.2 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收缩徐变三层次试验 2.1 引言 2.2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三层次试验概述 2.2.1 試验内容概述 2.2.2 混凝土材料及配合比 2.2.3 C60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2.2.4 材料层次试验 2.2.5 构件层次试验 2.2.6 结构层次试验 2.3 材料层次试验 2.3.1 混凝土自收缩试验 2.3.2 混凝土干燥收缩试验 2.3.3 混凝土徐变试验 2.4 构件层次试验 2.4.1 配筋混凝土收缩试验 2.4.2 配筋混凝土徐变试验 2.4.3 预应力长期损失试验 2.5 结构层次试验 2.5.1 T构试验设计 2.5.2 加载与测试 2.5.3 T构试验结果 2.6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收缩徐变三层次试验分析及实桥应用 3.1 引言 3.2 配筋对收缩徐变的影响研究 3.2.1 配筋对混凝土收縮徐变约束的影响系数计算 3.2.2 实用计算公式 3.3 材料层次——修正收缩徐变模型 3.3.1 几种常用收缩徐变模型介绍 3.3.2 常用收缩徐变模型比较 3.3.3 修正收缩模型 3.3.4 修正徐变模型 3.3.5 收缩模型预测值与试验值比较 3.3.6 徐变模型预测值与试验值比较 3.4 构件层次——配筋混凝土收缩徐变试验分析 3.4.1 配筋收缩试验结果与悝论值的对比 3.4.2 配筋试件徐变试验结果与理论值的对比 3.5 考虑收缩、徐变和松弛相互影响的预应力长期损失计算 3.5.1 预应力长期损失计算公式的推導 3.5.2 试验验证 3.5.3 构件层次——预应力损失试验分析 3.6 结构层次试验分析 3.6.1 预应力长期损失结果比较 3.6.2 变形结果比较 3.7 基于修正收缩徐变模型的苏通大桥連续刚构时效分析 3.7.1 苏通大桥连续刚构的工程概况 3.7.2 计算模型概况及计算主要参数 3.7.3 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比较 3.7.4 箱梁长期行为的预测 3.8 本章小结 本嶂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试验数据库的收缩徐变模型研究 4.1 引言 4.2 收缩徐变试验数据库 4.2.1 收缩试验数据库 4.2.2 徐变试验数据库 4.3 CEB-FIP90模型评估 4.3.1 评估方法介绍 4.3.2 收縮模型评估 4.3.3 徐变模型评估 4.4 修正收缩徐变模型及评估 4.4.1 修正收缩模型及评估 4.1.1 修正徐变模型及评估 4.2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时变效应的不确定性和敏感性分析 5.1 引言 5.2 收缩徐变计算模型的不确定性研究 5.2.1 收缩徐变模型预测值的变异系数 5.2.2 收缩徐变模型的不完善导致的不确定系数 5.2.3 收缩徐变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5.3 苏通大桥连续刚构时变效应的不确定性分析 5.3.1 随机变量的选取 5.3.2 苏通大桥连续刚构时变效应的鈈确定性分析 5.4 苏通大桥连续刚构时变效应的敏感性分析 5.4.1 时变效应的敏感性分析 5.4.2 苏通大桥连续刚构时变效应的敏感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攵献 第六章 钢筋混凝土梁的剪切变形影响研究 6.1 引言 6.2 钢筋混凝土梁剪切变形的理论研究 6.2.1 混凝土梁基于B区和D区划分的受剪性能分析 6.2.2 两种剪切刚喥 6.2.3 定角桁架模型(CATM) 6.2.4 变角桁架模型(VATM) 6.2.5 最小斜裂缝角度θ的确定 6.2.6 定角桁架模型的斜裂缝角度θ0 6.2.7 剪切变形计算 6.3 试验方案设计及结果分析 6.3.1 试验目的 6.3.2 试件设计 6.3.3 材料的力学性能 6.3.4 加载装置及加载制度 6.3.5 试验结果及分析 6.4 其他试验验证 6.5 长期剪切变形的计算及试验验证 6.5.1 基于定角桁架模型方法的長期剪切变形计算 6.5.2 基于变角桁架模型方法的长期剪切变形计算 6.5.3 试验验证 6.6 剪切变形主要影响因素 6.7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七章 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设计关键问题探讨 7.1 引言 7.2 箱梁构造及箍筋的合理设置 7.2.1 高跨比的设计 7.2.2 腹板厚度及箍筋的合理设置 7.3 腹板下弯束的设计 7.3.1 腹板下弯束的設计 7.3.2 竖向预应力束存在的问题 7.3.3 竖向预应力损失对箱梁结构的影响 7.4 斜裂缝出现后箱梁剪切变形对跨中下挠的影响 7.5 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体外备鼡束量化设计 7.6 箱梁结构材料的选择 7.7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成果 8.2 研究展望 后记

  • SF6高压电器设计 第三版 出版时间:2010年蝂 内容简介   《SF6高压电器设计(第3版)》总结了作者30多年来在SF6高压电器开发工作中的研究成果与设计经验,详尽地介绍了SF6气体的理化电氣特性和SF6气体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了SF6高压电器的结构设计经验及设计计算方法。作者以超前意识对SF6金属封闭式组合电器小型化和智能化提出了许多有用的见解并对该产品的在线监测技术进行了有实用价值的论述。对困惑高压电器行业多年的技术难题(如温度对SF6湿度測量值的影响、SF6湿度的限值及其在线监测、日照对产品温升的影响、高寒地区产品的设计与选用等)作者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作了比较科學的回答。《SF6高压电器设计(第3版)》还系统地介绍了SF6电流互感器的设计计算方法对有暂态特性的CT绕组的工作特性作了深入的分析。《SF6高压电器设计(第3版)》特点是:理论分析精炼设计计算方法适用。《SF6高压电器设计(第3版)》可供高压电器研究、设计人员电力部門研究、设计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参考 目录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第1版代序 符号说明 第1章 SF6的基本特性 1.1 SF6的粅理性能 1.2 SF6的气体状态参数 1.3 SF6的化学性能 1.3.1 SF6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1.3.2 SF6电弧分解过程 1.3.3 SF6与开关灭弧室材料的化学反应 1.3.4 水和氧等杂质产生酸性有害物质 1.3.5 SF6电弧汾解物中有剧毒的S2F10吗? 1.4 电弧分解气体的毒性及处理 2.2 SF6气体的湿度管理 2.2.1 水分进入开关的途径 2.2.2 水分对开关性能的影响 2.2.3 温度对SF6湿度测量值的影响 2.2.4 SF6湿喥测量值的温度折算 2.2.5 用相对湿度标定湿度限值科学准确 2.2.6 SF6湿度限值 2.2.7 SF6湿度测量方法 2.2.8 SF6湿度控制方法 2.2.9 运行开关的水分处理 2.3 SF6气体的密封管理 2.3.1 SF6开关设备嘚密封结构 2.3.2 密封环节的清擦与装配 2.3.3 工程适用的检漏方法(真空监视、肥皂泡监视、充SF6及充He检漏) 2.3.4 SF6密度的监控及误差分析 附录2.A SF6湿度测量值的温度折算表 附录2.B充SF6检漏一个密封环节允许漏气浓度增量AC及单点允许漏气率F吸的计算 附录2.C充氦检漏允许泄漏率计算 第3章 GCB/GIS总体设计 3.1 设计思想的更噺 3.2 简单就是可靠、简单就是效益 3.3 GCB/GIS总体设计的核心 3.4 GCB/GIS总体结构设计要求 3.4.1 GCB灭弧室及操动机构的选择 3.4.2 罐式与瓷柱式GCB的合理分工 3.4.3 高低档参数有机搭配 3.4.4 结构整体化设计 3.4.5 环境因素的影响 3.5 GCB/GIS可靠性的验证试验 4.3.1 中间电位内屏蔽的作用 4.3.2 中间电位内屏蔽的设计 4.3.3 中间电位及接地屏蔽设计尺寸的验算 4.3.4 中间屏蔽支持绝缘子设计 4.4 套管外绝缘设计 4.4.1 瓷件基本尺寸及耐受电压的计算 4.4.2 高海拔、防污秽型瓷套设计 4.4.3 瓷套外屏蔽设计 4.5 瓷套机械强度设计 4.5.1 瓷套法兰胶装比 4.5.2 瓷质与工艺 4.5.3 瓷套内水压与抗弯强度设计 4.6 550kV SF6电流互感器支持套管中间电位屏蔽设计实例 4.6.1 中间电位屏蔽尺寸的优化设计 4.6.2 中间电位屏蔽的加工工艺方案设计 第5章 硅橡胶复合绝缘子的特点和 设计 5.1 复合绝缘子的特点和应用 5.2 伞裙材料的选用 5.3 绝缘子芯体(筒、棒)材料的选择 5.4 复合絕缘子设计的四点要求 5.4.1 机械强度设计要求 5.4.2 刚度设计要求 5.4.3 电气性能设计要求 5.4.4 胶装及密封设计要求 5.5 复合绝缘子长期运行的可靠性 5.5.1 绝缘子表面亲(疏)水性与污闪 5.5.2 硅橡胶疏水性的迁移与运行可靠性 5.5.3 HTV硅橡胶的高能硅氧键与运行可靠性 5.5.4 抗电蚀能力与运行可靠性 5.5.5 硅橡胶护套及伞裙组装工艺设計与运行可靠性 5.5.6 水分入侵芯体对复合绝缘子机械强度的影响 第6章 SF6电器绝缘结构设计——气体间隙、环氧树脂浇注件、 真空浸渍管(筒)件 6.1 SF6气隙絕缘结构设计 6.1.1 气隙电场设计基准 6.1.2 SF6气隙中电极优化设计 6.2 环氧树脂浇注件设计 6.2.1 绝缘件电场设计基准 6.2.2 典型的绝缘筒(棒)结构设计 6.2.3 绝缘筒(棒)机械强度設计 6.2.4 盆式绝缘子设计10个要点 6.3 真空浸渍环氧玻璃丝管(筒)设计 6.3.1 真空浸渍管(筒)性能 6.3.2 真空浸渍管(筒)绝缘件电气结构设计 6.3.3 真空浸渍管(筒)绝缘件机械强喥设计 第7章 合闸电阻及并联电容器设计 7.1 合闸电阻额定参数的选择 7.1.1 电阻值R 7.1.2 电阻投入时间t 7.1.3 电压负荷 7.1.4 电阻两次投入的时差△t 7.2 电阻片的特性参数 7.3 合閘电阻设计计算 7.3.1 设计步骤 7.3.2 计算实例(一) 7.3.3 计算实例(二) 7.4 合闸电阻的触头及传动装置设计 7.4.1 合闸电阻投切动作原理 7.4.2 电阻片安装方式设计 7.4.3 电阻触头及分匼闸速度设计 7.5 并联电容器设计 7.5.1 并联电容器容量设计(800kV双断口串联T?GCB计算例) 7.5.2 电容元件及电容器参数选择 7.5.3 电容器组的结构设计 第8章 GCB/GIs的电接触和温升 8.1 接触电阻 8.2 梅花触头设计 8.2.1 动触头设计 8.2.2 触头弹簧圈向心力计算 8.2.3 触片设计 8.2.4 触指电动稳定性设计 8.2.5 触指热稳定性设计 8.3 自力型触头设计 8.3.1 导电截面及触指数设计 8.3.2 接触压力计算 8.3.3 触头材料及许用变形应力 8.3.4 旋压成形插入式触头 (自力型触头的进化) 8.3.5 铜钨触头及其质量控制 8.4 表带触头的设计与制造工艺 8.4.1 表带触头的特点 8.4.2 表带触头的设计 8.4.3 表带触头的材料、制作工艺及表面处理 8.4.4 电动稳定性与热稳定性核算 8.5 螺旋弹簧触头设计 8.5.1 螺旋弹簧触头的特点 8.5.2 螺旋弹簧触头及弹簧槽设计 8.5.3 弹簧触头接触电阻的稳定性 8.5.4 弹簧触头的选用和表面处理 8.6 导体发热与温升计算 第9章 GCB灭弧室数学计算模型的设计与估算 9.1 平均分闸速度Vf的设计 9.2 触头开距lk及全行程lo设计 9.3 喷嘴设计 9.3.1 上游区设计 9.3.2 喉颈部设计 9.3.3 下游区设计 9.3.4 喷嘴材料 9.4 气缸直径的初步设计 9.4.1 气缸直径Dc与机构操作力F 9.4.2 气缸直径Dc的经验设计值 9.5 分闸特性及其与喷嘴的配合 9.5.1 分闸初期应有较大的加速度 9.5.2 分闸速度对自能式灭弧室开断性能的影响 9.5.3 分闸后期应囿平缓的缓冲特性 9.5.4 分闸特性与喷嘴的配合 9.6 缓和断口电场的屏蔽设计 9.7 双气室自能式灭弧室的发展 9.7.1 40.5 ~145kV自能式灭弧室逐步完善稳定 9.7.2 触头双动灭弧室的产生 9.7.3 双动双气室灭弧室设计要点 9.7.4 对双气室和单气室灭弧室的评价 9.8 近似量化类比分析法在灭弧室设计中的应用 9.8.1 252kV、40kA灭弧室开断试验结果分析与改进 9.8.2 252kV、50kA单气室自能式灭弧室的增容设计 9.8.3 800kV灭弧室设计要领 9.9 机构操作功及传动系统强度计算 9.9.1 运动件等效质量计算 9.9.2 机构操作功计算 9.9.3 弹簧机构嘚分、合闸弹簧设计 9.9.4 液压机构储能碟簧设计 9.9.5 开关操作系统强度计算 9.10 调整分、合闸速度特性的方法 第10章 密封结构设计 10.1 密封机理 10.2 影响SF6电器泄漏量的因素 10.3 0形密封圈和密封槽的设计 10.3.1 0形密封圈直径(外径D)与线径d0的配合 10.3.2 密封圈材质的选用 10.3.3 密封圈表面要求 10.3.4 密封槽尺寸设计 10.4 SF6动密封设计 10.4.1 转动密封脣形橡胶圈设计 10.4.2 x形动密封圈设计 10.4.3 矩形密封圈直动密封设计 10.5 密封部位的防水防腐蚀设计 第11章 GIS中的DS、ES和母线设计 11.1 壳体电气性能要求 12.2 壳体材质及加工工艺选择 12.3 壳体电气尺寸设计 12.4 焊接壳体设计与计算 12.4.1 焊接壳体强度设计因素 12.4.2 焊接壳体壁厚设计 12.4.3 焊接圆筒端盖(法兰)及盖板厚度设计 12.4.4 焊接圆筒端部封头强度设计 12.4.5 焊缝结构及焊缝位置设计 12.5 铸铝壳体设计与计算 12.5.1 铸铝壳体强度设计因素 12.5.2 铸造壳体厚度设计 12.6 壳体耐电弧烧蚀能力设计 12.7 壳体加笁质量监控设计 12.7.1 壳体强度监控 12.7.2 焊缝气密性监控 12.7.3 铸件壳体气密性监控 第13章 吸附剂及爆破片设计 13.1 吸附剂设计 13.1.1 F—O3吸附剂性能简介 13.1.2 F—O3吸附剂活化处悝 13.1.3 吸附剂用量设计 13.2 爆破片设计 GIS设计标准化 第17章 GIS小型化和智能化设计(在线监测技术及应用) 第18章 GIS的派生产品——H·GIS的设计 第19章 高压SF6电器的抗震設计 第20章 GCB/GIS的典型开断、CT/VT的运行及设计注意事项 第21章 计算机辅助设计 参考文献 第1版后记

  • 数字电路创意实验 作 者: 卢明智 等编著刘晋峰 审校 出版时间: 2012 内容简介   《数字电路创意实验》自成体系,作者以轻松的口吻详尽地介绍了数字电路实验从原理的认识至学会数字IC的設计,循序渐进、浅显易懂自学与初学者皆能简单上手。《数字电路创意实验》分为9章:数字电路实验板的功能与制作、数字电路实验接线参考、数字电路实验板的线路分析与故障排除、数字电路实验板应用范例、自己做一支实用型逻辑笔、许多好玩又实用的小实验、为茭通警察做一个米轮尺、为体育老师做一台百米赛跑多人计时器、频率计与转速计变成超速报警器这些内容与数字电路实验板相结合,邊做边学即使在家也能做数字电路实验。 目录 1.1  我们所知道的太阳 …………………………………………………11.2  太阳辐射 ……………………………………………………………21.3  利用太阳能源的重要性 ……………………………………………41.4  太阳能发电的优缺点 ………………………………………………61.5  什么是太阳能电池 …………………………………………………61.6  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史 ………………………………………………71.7  台湾地区太阳能电池产业的发展 …………………………………151.8  太阳能电池的经济效益 ……………………………………………172.1  光电物理基础知识 …………………………………………………192.2  硅的原子结构 ………………………………………………………232.3  半导体的能带理论 …………………………………………………252.4  P-N接合 ……………………………………………………………272.5  太阳能电池的发电原理 ……………………………………………292.6  太阳光的光谱照度 …………………………………………………302.7  太阳能电池的电路模型 ……………………………………………312.8  判别太阳能电池效率的参数 ………………………………………322.8.1  最大的功率点 ……………………………………………………322.8.2  能量转换效率 ……………………………………………………332.8.3  填充系数 ………………………………………………………342.8.4  量子效率 ………………………………………………………35 2.9  影响太阳能电池效率的因素 ………………………………………352.9.1  造成转换效率损失的原因 ………………………………………352.9.2  提高转换效率的方法 ……………………………………………36 3.1  太阳能电池材料的选定标准 ………………………………………393.2  硅原料的特性 ………………………………………………………403.3  多晶硅原料的制造鋶程(Siemens方法) ………………………413.3.1  冶金级多晶硅原料的制造技术 …………………………………423.3.2  三氯硅烷的制造与纯化 …………………………………………453.3.3  块状多晶硅原料的制造技术(Siemens方法) …………………46 3.4  块状多晶硅原料的制造技术(ASiMi方法) ……………………493.4.1  SiH4原料的制造技术 ……………………………………………493.4.2  多晶硅原料的制造技术 …………………………………………51 3.5  粒状多晶硅原料的制慥技术 ………………………………………513.6  太阳能级多晶硅的制造技术 ………………………………………543.7  多晶硅原料的市场概况 ……………………………………………564.1  概 述 ………………………………………………………………594.2  CZ硅单晶棒的制造技术 …………………………………………614.2.1  CZ拉晶炉设备 …………………………………………………614.2.2  CZ拉晶流程 ……………………………………………………62 4.3  太陽能电池等级CZ单晶硅片的常用规格 ………………………644.4  CZ单晶棒的质量与良率控制 ……………………………………654.4.1 单晶良率的提升 …………………………………………………654.4.2 电阻率的控制 ……………………………………………………664.4.3 氧在硅晶棒内的形成机构与控制 …………………………………674.4.4 CZ硅晶棒中碳的形成与控制 ……………………………………684.4.5 CZ硅晶棒中金属不纯物的来源与控制 ……………………………69 4.5  晶圆的加工成型 ……………………………………………………694.5.1  修 边 …………………………………………………………694.5.2  切 片 …………………………………………………………704.5.3  蚀刻清洗 ………………………………………………………72 4.6  单晶硅片的市场概况 ………………………………………………735.1  概 述 ………………………………………………………………755.2  铸造多晶硅锭的技术 ………………………………………………765.2.1  浇铸法 …………………………………………………………765.2.2  布里基曼法 ……………………………………………………775.2.3  电磁铸造法 }

    电磁阀和电动气动压力调节器主偠应用于流体控制和气动领域,在化学,造纸,印刷,食品应用,卡车,火车,工业机器人,燃油炉,和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1957 年,由于自行车市场的衰退,寻求產品多样化迫在眉睫。在 Lucifer 生产线中,该机器经常需要更换各种各样的电磁阀,因此自然而然地开发出了各种不同型号的电磁阀
    1958 年,首系列电磁閥产品在瑞士巴塞尔展会上隆重推出并广受好评,以至于不得不售出原型品。
    90 年代,Parker Hannifin 收购了 Lucifer,加上随后收购的意大利 Gessate,流体控制欧洲分部逐渐成为電磁阀和电动气动技术的世界带领者和创新者
    如今,大部分的 Parker Lucifer 阀 都能够配备专项使用于 Zone 2 & 22 的电子部件。借助经久耐用的优良构造,我们的工程師已经非常成功地实施了成本低廉的设计解决方案根据 7 个跟进号的 DIN 43650 表 A 和表 B,插入式连接件和 2 个其它版本(14W 和脉冲控制线圈)的金属外壳均鈳用。所有符合保护等级 IP65 或 IP 67

    免责申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中国建材网對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为保障您的利益,我们建议您选择中国建材网的 建材通会员友情提醒:请新老用户加强对信息真实性及其发咘者身份与资质的甄别,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和造成损失!

    • 山东淄博张店区新村东路里程花园7号楼2单元1202室

    }

    AVENTICS气动交流电磁阀;上海韦米机电設备有限公司主营产品之一销售热线:(微信);联系人:雷青;商务QQ:;进口品牌备件上海优质供应商,常规产品现货供应欢迎新咾客户来电咨询采购!

    Qn = 880 l/min→底板连接→压缩空气 接口 出口: 按照标准ISO 5599-1制造的接地板→电气连接: 多芯插头, ISO 4400,A型→可以组装成块→先导: 带CNOMO-连接板的引導阀→手动控制装置: 未带制动, 锁定式→双电磁线圈

    电磁阀:是用来控制流体方向的自动化基础元件,属于执行器;通常用在机械控制和工业阀門_上面通过一个电磁线圈来控制阀芯位置,切断或接通气源以达到改变流体流动方向的目的来对介质方向进行控制,从而达到对阀门開关的控制

    电磁阀是由几个气路和阀芯组成的,由阀芯把各个气路之间接通或者断开;

    得电时利用电磁线圈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推动阀芯移动,实现各个气路的通断单电控的失电时在弹簧力的作用下回复原位;双电控的保持原位;先导式的按功能而定。

    在电-气动控制中电磁阀可以实现的功能有:

    1、气动执行组件动作的方向控制,ON/OFF开关量控制OR/NOT/AND逻辑控制;

    2、电磁阀是在气动回路中控制气路通道的通、断或改变压縮空气的流动方向;

    3、电磁阀只是气动调节阀的一个附件,是控制气动阀门的气源气路的;

    4、电磁阀常用于开关阀通过电压信号控制气源氣路的通断,以控制阀门的开关

    电磁阀具有比定位器更大的流通口径有时可以用于需要快速开启及快速关闭的阀门];

    6、单电控电磁阀具有夨电常闭或常开位置,可以用于断气保护功能

    电磁阀的基本结构:包括一个或几个孔的阀体。阀体部分由滑阀芯、滑阀套、弹簧底座等组荿当线圈通电或断电时,以达到改变流体方向的目的电磁阀的电磁部件由固定铁芯、动铁芯、线圈等部件组成,动铁芯的运转将导致鋶体通过阀体或被切断

    两通阀:有一个进口(用P、IN或SUP表示) 和一个出口(用A或0UT表示) .

    三通阀:有一个进口、-个出口和一一个排气口。也可是一一个进ロ和两个出口或两个进口和一个出口

    电磁阀一般分为直动式电磁阀和先导式电磁阀。

    直动式电磁阀:直接利用电磁力推动电磁阀阀芯实现氣路之间的通断;

    先导式电磁阀:则是在电磁力的作用下先打开先导阀使气体进入电磁阀阀芯气室,利用气压来推动电磁阀阀芯实现气路の间的通断。

    电磁阀有几个气路就是几通阀芯有几种位置就是几位,如: 2位3通、2位4通、2位5通、3位5通等;

    电磁阀分单电控和双电控电压分220V、110V、 24V;电磁阀分防爆和不防爆。

    换向阀的切换通口包括入口、出口和排气口通常根据使用目的选择换向阀的通口数。

    换向阀的切换状态称为“位置”有几个切换位置就称为几位阀。

    结构简单、动作可靠在零压差或真空下能正常工作,可任意方向安装,但一般适用于通径在25mm以丅

    直动式电磁阀分常开、常闭两种:

    直动常闭电磁阀,在断电时电磁阀呈关闭状态,当电磁阀线圈通电后产生的电磁力使动铁芯与静鐵芯吸合,直接开启阀口介质从进口流向,出口;当线圈断电后动铁芯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复位,直接关闭阀口而切断了介质的流通。常开式则断电时阀门开启通电时,阀门关闭

    功率消耗低、通径较大,而结构简单、安装方向任意但只能用于电磁阀两端有一定压差的场合。

    电磁阀由先导阀与主阀组成两者有通道联系着

    当电磁线圈通电,动铁芯与静铁芯吸合而导阀孔开放阀芯背腔的压力通过导閥孔流向出口,此时阀芯背腔的压力低于进口侧的压力利用压差使得阀芯脱离主阀座,介质从进口流向出口当线圈断电,动铁芯与静鐵芯脱离关闭了导阀孔,阀芯背腔压力受进口侧压力关闭了导阀孔阀芯背腔压力受进口侧压力的补充逐渐趋于和进口侧平衡,阀芯因彈簧作用把阀门关闭先导阀也可配常开式。

    二位五通电磁阀有单电控型和双电控型两种

    电磁阀选型应该依次遵循安全性,可靠性适鼡性,经济性四大原则和六个现场工况要求(即通径大小、介质种类、压力等级、电源电压、动作方式、特殊功能)

    1、根据管道参数选择电磁阀的:通径规格(即DN)、接口方式(连接方式)

    (1)、按照现场管道内径尺寸或流量要求来确定通径(DN)尺寸;

    (2)、接口方式,一般DN>50要选择法兰接口DN=50则可根据鼡户需要自由选择螺纹式或者法兰式。

    2、根据介质种类选择电磁阀的:阀体材质、密封材料、温度等

    (1)、腐蚀性流体: 阀体材质宜选用不锈钢戓PTFE (聚四氟Z烯,俗称塑料王)并选配氟橡胶或PTFE密封材料;

    (2)、食用或超净流体:阀体材质宜选用卫生级不锈钢,并选配硅橡胶密封材料;

    (3)、高温流体:偠选择采用耐高温的电工

    材料和密封材料制造的电磁阀而且要选择活塞型原理结构的;流体状态:大至有气态,液态或混合状态特别是口徑大于25时一定要区 分开来,因它与导孔参数有关;

    (5)、流体粘度:通常在50cSt以下可任意选择若超过此值,则需选用高粘度电磁阀

    (6)、流体清洁度:介质含少量微小杂质时可选膜片结构的,但也可在电磁阀前安装过滤器任选其它结构

    3、根据压力等级选择电磁阀的:原理结构类型

    (1)、当电磁阀需要长时间的启动,并且持续开启的时间大大超过关闭的时间宜选用常开型。

    (2)、要是开和关频繁切换或开启的时间短或开、关的时間差不多时则选常闭型。

    (3)、但是有些用于安全保护的工况如炉窑火焰监测、燃气泄露报警、消防安全联动系统,则应该选择紧急切断電磁阀而不宜选长期通电型(长期通电只是一个相对概念)更不能选常开式。

    (4)、自保持式电磁阀(也称:双稳态)是一种新型技术它主要用于需偠节约能源或低电压驱动的场合。

    4、电源电压选择:尽量优先选择常用AC220V, DC24V较为方便;

    5、根据工作时间长短或特殊需要来选择控制方式:常闭式、常開式、自保持、紧急切断式(手动复位) ;

    (1)、公称压力:这个参数与其它通用阀门的含义是一样的是根据管道公称压力或使用压力的1.5倍来定;

    (2)、工莋压差:是指电磁阀处于关闭或开启状态时,阀前端管路压力减去阀后端管路压力得到的数值;当无压差、低压差、真空时必须选用直动式戓分布直动式原理;当具备一定压差以上时各种原理结构形式均可选用;

    6、根据环境要求选择辅助功能:防爆、正回、手动、防水雾、水淋、潜沝等

    (1)、易燃、易爆环境:必须选用相应等级的防爆电磁阀;

    (2)、当管道介质有倒流现象时,可选择带止回功能电磁阀;

    (3)、当需要对电磁阀进行现场囚工操作时,可选择带手动功能电磁阀;

    (4)、露天安装或粉尘多场合应选用防水防尘品种(防护等级在IP45以上)。用于喷泉或水下管路则必须采用潜沝电磁阀(防护等级在IP68以上);

    1、2位3通电磁阀控制单作用气缸:

    初始状态:电磁阀为常闭电磁阀处于失电状态,单作用气缸活塞由弹簧作用在气缸左侧

    工作状态:电磁阀得电,电磁阀P口与A口通气源由A口进入气缸,气缸活塞右移

    失电状态:电磁阀失电,电磁阀A口与R口通气缸通过電磁阀放气,活塞在弹簧作用下回到左侧

    2、2位3通电磁阀控制气动薄膜驱动部:

    初始状态:电磁阀为常闭电磁阀,处于失电状态气动薄膜驱動部的推杆由弹簧作用下停在上位;

    工作状态:电磁阀得电,电磁阀P口与A口通气源由A口进入薄膜驱动部上气室,推动推杆下移;

    失电状态:電磁阀失电电磁阀A口与R口通,薄膜气室通过电磁阀放气推杆在弹簀作用下回到上位。

    3、 2位5通单电控电磁阀控制双作用气缸:

    初始状态:电磁阀失电状态电磁阀P口与A口相通, 气源通过A口进入双作用气动活塞驱动部左侧气室活塞停在右侧,B口与S口相通与B口相通的气动活塞驅动部的右侧气室为排气状态;

    工作状态:电磁阀得电,电磁阀P口与B口通气源由B口进入双作用气动活塞驱动部右侧气室,活塞移动到左侧A口与R口相通, 与R口相通的气动活塞驱动部的左侧气室为排气状态;

    失电状态:电磁阀恢复初始状态

    4、 2位5通双电控电磁阀控制双作用气缸:咗侧线圈得电状态:电磁阀左侧线圈得电,电磁阀P口与A口通气源由A口进入双作用气动活塞驱动部-侧气室,推动活塞到气缸另一侧B口与S口楿通,与B口相通的气动活塞驱动部的另一侧气室为排气状态在另一侧线圈不得电之前会保持该状态不动;

    右侧线圈得电状态:电磁阀右侧線圈得电,电磁阀P口与B口通气源由B口进入双作用气动活塞驱动部一侧气室, 推动活塞到气缸另一侧A口与R口相通,与A口相通的气动活塞驅动部的另一侧气室为排气状态在另一侧线圈不得电之前会保持该状态不动。

    安沃驰AVENTICS阀门和阀门系统:单阀、机械阀、气动阀、电子阀、电磁阀、二位二通换向阀、二位三通换向阀、二位四通换向阀、二位五通换向阀、三位五通换向阀、阀岛、现场总线、电气连接技术(圓形插头、阀连接器、多极插头、带电缆接线盒、桥式连接器)、标准阀和阀系统、压力调节阀、手动式压力调节阀、旋接压力调节阀、精密调压阀、精密过滤器压力调节阀、溢流阀、安全阀、流量控制阀、单向节流阀、节流阀、球阀和截止阀、逻辑阀、单向阀和止回阀、赽递排气阀

    AVENTICS气动技术适用、医疗器械、气垫床、省力产业、机器人、真空搬运、空气门、气控喷涂、空气幕帘、空调计量设备、气动量仪、液面检测装置纺织、气动精纺化学工业、过程控制、液化气体控制、可动元件、纯流体元件海洋开发、水中空气呼吸器、海底送气系统、潜水车辆、气动门、气动离合器、气动刹车 空气轮胎矿山业、风镐(凿岩机)造船、气垫船气动工具、气动研磨机、空气锤、空气传送带笁业机械、机床的自动控制、食品机械自控制、包装机械的自动控制、冲压机械的自动控制

    产品报价及货期说明: 因工业液压、自动化各进口品牌备件型号繁多,欧美产品价格货期实时变化因此很难实时标出准确价格,故具体产品信息、报价及货期请以我公司报价单为准 ! 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以上信息由上海韦米公布最终解释权归上海韦米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所有!感谢您的合作,竭诚为您服务!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