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作为西方列强一员,为什么法国造军舰适航,坦克,的知名度不如,英国和德国

导读:随着各种远程精确打击兵器与信息化武器装备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水下智能作战能力的不断提高,各国海军都更加重视复杂对抗环境下海上作战能力的提升近姩来,美、英、法等国均在大力发展较为轻巧并且具有隐身性能的新一代护卫舰以完善航母作战体系从而提高复杂对抗环境下的海上作戰能力。护卫舰由于兼具反舰、防空、反潜甚至有对陆攻击能力等多种作战能力而备受各国重视,因此护卫舰已经成为世界上建造最哆的军舰适航,与此同时新一代护卫舰的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程度更高并且还可以搭载无人机和无人艇等无人作战平台。

近年来隨着各国对领土、资源争夺以及国家间的海上争端导致的紧张局势正在促使各国海军致力于提高支持高端军事行动的能力,大力发展航母編队而护卫舰作为航母编队中担负反潜、护航、侦察等任务的护卫核心,正是这些军事能力发展的中心之一法、英、俄、美等国对护衛舰的设计与建造十分重视,均致力于研发适应未来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作战的新一代护卫舰

法国FDI型中型隐身护卫舰

作为曾经的海軍强国,法国多年来始终维持着一支规模较为庞大的舰队用以维持其在海外领土上的存在感,其新一代FDI型护卫舰的建造旨在弥补水面舰艇的数量并填补舰载防空与反潜力量的不足。

法国建造的多功能中型护卫舰——FDI型将用于替换5艘现役“拉斐特”级,预计将于2023年交付法国海军2025年正式服役。

FDI采用逆船舷舰体其航行阻力、抗雷达反射能力和耐波性表现优于传统舰首,因此具有远优于“拉斐特”级的隐身性能

“海火500”有源相控阵雷达的结构图

该舰满载排水量约4500吨,舰长122米、宽18米采用全柴推进(四具德国MTU 16V 8000 M91柴油机,总马力42900匹)最高航速27节,能够以15节航速巡航5000海里自持力可达45天,舰员编制为125人(有28人的浮动空间)

FDI型护卫舰配备一个PSIM全景传感器和智能模块化桅杆,最夶的亮点在于其采用了法国第一种四面固定阵列泰雷达——“海火500”有源相控阵雷达其采用了先进的氮化镓(GaN)元器件工艺,性能甚至超过了美海军的SPY-1D(V)系列对包括慢速低都卜勒效应目标、低雷达截面积目标和超音速高机动目标等都具有良好的追踪能力,并且具有以丅五个特点

除了“海火500”之外,该舰还在集成桅杆中配备了AFAR与SETIS ASBU雷达此外,该舰还装备了通信导航与电子战系统并且法海军还少见地茬“二等护卫舰”范畴里选配了完备的对空、对海与反潜全套水下探测设备。

此外FDI护卫舰的设计与建造还具备以下几大特点:

  • 引入增强現实技术(VR)360度全景覆盖屏幕的作战指挥室;
  • 第一种从设计之初就引入了“法国版CEC”——“多平台态势应对保持”系统的法国军舰适航;
  • 苐一种将舰上雷达、光电、通信、电子战等系统都整合在一个整体的封闭式桅杆系统中的法国军舰适航;
  • 第一种舰上所用各种材料与设备從设计、建造、服役到除役拆解的整个寿命循环都符合环保标准的“绿色军舰适航”等。

该舰舰载武装不仅设计可调整还预留了充足的冗余空间,以便于容纳更多装备

FDI型护卫舰的舰尾直升机甲板可携带一架NH90“凯门鳄”舰载直升机与一架无人直升机,并集成了海军集团的SETIS莋战管理系统具有出色的防空性能与多目标拦截能力。综合而言FDI护卫舰装备是一款高度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水面舰艇,武装覆盖了反舰、防空、反潜等主要作战用途尤其将成为法国海军未来舰载防空力量的重要补充。

26型护卫舰是英国海军的重点项目初期主要是为了替換22型和23型护卫舰,增强全球作战与部署的能力是未来英国海军水面战舰的主力舰艇。26型护卫舰目前有2艘在建预计首艘26型护卫舰将在2020年咗右服役,满载排水量8000吨续航力7000海里,自持力达到60天能够随航母进行远洋作战。

26型护卫舰在全电推进、一体化桅杆等设计方面十分先進不仅采用了45型驱逐舰的隐身设计,上层建筑简化具有明显的内倾角,桅杆集成度较高同时该舰的舰桥容积进一步扩大,完全与船舷结为一体具备出色的雷达隐身性。

此外26型护卫舰的战斗管理系统、软硬件设备以及防空导弹系统也是其亮点所在。

该型护卫舰的武器采用模块化配置能够根据任务选择不同模块。

此外26型护卫舰能够搭载HM Mk.1梅林反潜直升机以及小型无人机,能够通过MK41垂发系统发射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具备一定的反潜作战能力。

综合而言26型护卫舰具备一定的综合作战能力,其隐身设计堪称是在同级别水面舰艇中的佼佼鍺未来可在全球部署。

31型多功能护卫舰——外销“箭矢-140”型

英国于2019年底开始动工建造首艘31型护卫舰——“箭矢-140”在设计上与丹麦皇家海军“伊万·休特菲尔德”级护卫舰在规格大小、舰型设计和任务模块等方面极为相似,首舰将于2023年交付。

“箭矢-140”型护卫舰

英国将该型護卫舰定位为比26型护卫舰低档的二线巡逻护卫舰排水量吨,为大型护卫舰推进系统沿用“伊万·休特菲尔德”级护卫舰的复合柴柴推进系统,总功率32.8MW(约44000马力),航速28节航速12节时续航力为9000海里。其设计旨在建造不仅可以进行近海巡航还能够执行远海任务的护卫舰。

該型护卫舰将首次在皇家海军战斗舰艇上采用法国的“TACTICOS”战斗管理系统该战斗系统具有开放式架构和模块化特点,可扩展性强除了“海受体”防空导弹,TACTICOS能够与该型护卫舰上所使用的大多数船电武器相结合

“箭矢-140”型护卫舰总体布置图

“箭矢-140”型护卫舰在主桅杆顶上咹装一座旋转式泰雷兹集团的NS-100型S波段单面旋转阵列多功能雷达,该雷达为非常轻量化的新型有源电子扫描阵列雷达有效对空搜索距离为200公里,俯仰角度为70度具备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与船舶自动识别的能力,其性能优于26型护卫舰的主雷达

为应对小艇或无人机“集群攻击”的威胁,31型护卫舰将安装至少3个中小口径舰炮系统用于处理多个小目标,包括1000发备弹在内的整个舰炮系统重约14吨将针对多个迫近目標进行优化(并未针对岸轰)。

“箭矢-140”型护卫舰共有四个任务舱能够放置四个20英尺标准集装箱或皇家海军的9.5吨硬壳突击艇,无人艇、無人潜航器的任务控制设备或额外人员使用的舱室

该舰的一大优势是冗余度很高,可以在未来增加额外的船电武装包括未来的皇家海軍反舰/陆对陆打击导弹,也能够为航母打击群提供较为可靠的护航尽管其反潜能力非常有限,但未来可能会在舰上的多任务舱里部署反潛模块

综合分析可知,26型护卫舰是高端反潜护卫舰同时也能给执行反舰、对陆打击、布雷、远洋巡逻等任务,但造价高昂;31型多任务護卫舰建造成本较低,能够承担增加舰艇数量、执行日常勤务并融入航母编队作战的使命,未来将主要执行巡逻警戒、反海盗、商船護航、日常演习与军事出访等任务

俄罗斯的大中型水面舰艇不断老化、退役,其大型水面舰艇得不到有效补充因此俄海军近年来在装備重火力小型水面舰艇的同时,不仅注重能够执行近海与远洋任务的护卫舰还在加大大型护卫舰的设计与建造力度。

20385型多功能护卫舰

俄羅斯20385型多功能护卫舰由“金刚石”中央海洋设计局研发旨在用于反舰与反潜,保护登陆部队和沿海地带其满载排水量为2500吨,长104米宽13米,采用CODAD动力系统搭载了两台DDA12000柴油机(单台功率11660马力),最高航速27节航程为3500海里,自持力15天乘员99人。

20385型多功能护卫舰之首舰“轰鸣號”

20385型护卫舰采用新型一体化封闭桅杆构造其最核心的技术升级在于采用了性能顶尖的舰载电子系统,采用了可以媲美他国大型驱逐舰鉮盾雷达的“壁虎”综合射频系统实现了雷达与电子对抗核心系统一体化提高舰载电子系统的运行效率的同时,更大大提高了舰艇的隐身性能

舰载武器方面,20385型装备了1门A-190-01型100毫米自动炮、2门AK-630M型30毫米近防炮其8联装3S14垂直发射装置可发射“口径”与“宝石”系列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船尾飞行甲板两侧的16个垂直发射单元可装载16枚9M96或64枚9M100防空导弹,对于护卫舰而言其武器配置相当强大。

此外该舰还安装了一系列无线电定位和电子控制系统,设置了一座卡-27直升机机库交付后将服役于俄太平洋舰队,主要用于探测和摧毁敌方潜艇和水面舰艇為部队登陆提供支援等近海作战任务。

与西方同类舰艇相比20385型护卫舰的战术性能和丰富武器使其成为真正的多功能军舰适航,首舰“轰鳴”号护卫舰是应用先进海军技术的典范

22350M中型防空导弹护卫舰

22350中型防空导弹护卫舰的武器系统配置十分豪华,特别是其装备了具备区域防空能力的中程舰空导弹并使用了舰载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在该舰基础上俄罗斯北方设计局已经开始制定现代化升级版22350M型护卫舰的结構设计文件,性能将大幅提高

  • 可携带的“口径”巡航导弹的最大弹药基数将达到48枚(22350型护卫舰仅可以携带16枚“口径”巡航导弹);
  • 将获嘚一套通用的自动火控系统,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舰载武器——舰炮、防空导弹、防空、反舰、反潜和无线电武器等等从而大大提高其战鬥能力,并且未来“锆石”高超音速导弹也将装备该型护卫舰

20386型隐身远洋护卫舰

20386型护卫舰的设计旨在强调远洋水面护航巡逻这样的低烈喥任务,缓解俄罗斯主战舰队压力相较于20380型,20386型舰长由90米提高到109米排水量上升到3500吨,续航力也提高到6000海里削减了武备数量,更强调該舰的适航性、宜居性并且具备更强的多任务执行能力,将于2021年下水

20386型护卫舰模型

20386型护卫舰最大的设计特点在于采用了中置一体成形艦岛设计以大大优化隐身性能,加之整个舰岛采用玻璃纤维及碳纤维组成的难燃型多层夹芯复合材料不仅提高了航行稳定性,而且由于該复合材料的低热导率、低雷达波反射、低红外以及低磁性更是大大提高了该舰的隐身性能。

该舰采用了与20380型相同的舰体平台但动力系统更为精进,采用了“燃燃-柴电交替”系统主燃气轮机为俄罗斯国产化GTE M90FR(单机2.75万马力),结合两组柴-电动力系统(电动机推进为4400马力)

20386型护卫舰的武器布置更强调战场机动以及防空、反舰、反潜武器作战能力的均衡性,充分结合了基本配置武器和可拆卸模块化武器套件的方式以大大提高武器配置的灵活性与火力强度,并且在较小的排水量条件下实现了不同任务下的武器与荷载携带量扩展其可执行嘚任务范围。

此外该舰的烟道后方还安装了两座传统的AK-630速射机炮。

20386型将采用与“基洛夫”级巡洋舰相同的升降式直升机库直升机平台兩侧安装有两具多管反蛙人火箭,后部两侧为中通的模块化多任务甲板能同时容纳两艘临检突击艇与两个标准集装箱。

无论隐身性能、動力系统、武器系统或是电子设备等均使得20386型护卫舰成为俄罗斯在建的最现代化的水面舰艇之一

美国FFG未来型护卫舰

“未来护卫舰”(FFG(X))是美国海军的一款多任务导弹护卫舰,作为美海军现役的濒海战斗舰的后续舰种已于2017年7月由美国国防部公布,美海军预计将建造总囲20艘“未来护卫舰”

FFG(X)护卫舰模型

作为美国海军“分布式海上作战”概念的一部分,“未来护卫舰”将扩大美海军水面力量的传感器囷武器的影响力以增强舰队的整体战略视图,并同时影响敌方的情报、监视、侦察和跟踪行动

美海军对FFG(X)的能力需求示意图

美国海軍要求“FFG(X)”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 可执行防空、反舰、反潜及电子战等作战任务;
  • 具备局部区域防空能力,区域防空覆盖范围小于巡洋艦和驱逐舰;
  • 既能在远海作战也能在近海作战;
  • 既可独立执行任务,也可作为海军大型编队的一部分

“未来护卫舰”将以三面固定阵列的雷神“进取”型空中监视雷达为防空核心,预计将配备如下系统与装备:

  • COMBATSS-21型作战管理系统(基于“宙斯盾”系统研发)
  • 32单元MK-41垂直发射系统(将采用MK-49 21联装的“拉姆”短程防空导弹,并且该系统需要兼容“标准2”Block 3C区域防空导弹、“改进型海麻雀”以及规划中的新型垂直发射反潜武器等);
  • 超视距反舰导弹(至少8枚、目标16枚)舰炮则维持MK-110型57毫米70倍径舰炮以及“先进低成本炮弹”。

此外该舰还将把MK-41兼容反潛导弹、新增反潜鱼雷发射装置列为目标,并且将装备能够与其他船只与飞机共享作战信息的CEC数据链

FFG(X)是一型具备防空、反舰、反潜戰能力的多功能“宙斯盾”护卫舰,强调先进的态势感知与数据传输能力以满足分布式作战概念下对舰艇平台的必然要求,将在多目标莋战、联合作战、区域防空反导等诸多任务模块上实现跨越从而使美军不仅能够对敌人实行精准的打击,更能够灵活地协同航母实行分散作战未来将是LCS“濒海战斗舰”系列的继任者,成为美国海军的当家主力

通过对国外新一代护卫舰的调研分析可知,尽管新一代护卫艦的设计建造会因为各国国情而有所不同但护卫舰作为平时能执行近沿海巡逻、警戒、护航、搜救等战备任务,战时能进行反潜等作战任务的核心水面舰艇无论轻型护卫舰或是远洋护卫舰,各国均十分重视其隐身性能与智能化水平的提高

总之,未来护卫舰将沿着如下趨势发展:

  • 增强防空、反导与精确打击能力在更为先进的平台上改装各种新型导弹,推广使用垂直发射技术装备多管小口径炮近程反導系统;
  • 更加强化反潜作战能力,大型声呐系统不断配套升级同时装备反潜直升机;
  • 提高护卫舰的现代化改装能力,采用模块化设计与建造;
  • 进一步提高战斗效能更多地应用小型化现代武器装备和电子设备;
  • 更注重隐身性能的提高,采用低热导率、低雷达波反射、低红外以及低磁性的建造材料将雷达与电子设备进行整合,采用一体化舰身设计与一体化桅杆简化上层建筑并节约舰体空间。

小结:由于各国防务费用的不断增加大量地区海上争端与问题的出现,以及先进海上能力的不断发展使得各国对新一代护卫舰的设计与建造日愈關注。其中法、英、美各国侧重于利用护卫舰完善航母作战体系,而俄罗斯则更注重单舰武器系统的完善与强化尽管各国对护卫舰的需求因为国情而有所不同,但均十分重视护卫舰隐身性能与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因此新一代护卫舰势必沿着高隐身性、智能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作者署名:海空视界

}

导读:随着各种远程精确打击兵器与信息化武器装备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水下智能作战能力的不断提高,各国海军都更加重视复杂对抗环境下海上作战能力的提升近姩来,美、英、法等国均在大力发展较为轻巧并且具有隐身性能的新一代护卫舰以完善航母作战体系从而提高复杂对抗环境下的海上作戰能力。护卫舰由于兼具反舰、防空、反潜甚至有对陆攻击能力等多种作战能力而备受各国重视,因此护卫舰已经成为世界上建造最哆的军舰适航,与此同时新一代护卫舰的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程度更高并且还可以搭载无人机和无人艇等无人作战平台。

近年来隨着各国对领土、资源争夺以及国家间的海上争端导致的紧张局势正在促使各国海军致力于提高支持高端军事行动的能力,大力发展航母編队而护卫舰作为航母编队中担负反潜、护航、侦察等任务的护卫核心,正是这些军事能力发展的中心之一法、英、俄、美等国对护衛舰的设计与建造十分重视,均致力于研发适应未来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作战的新一代护卫舰

法国FDI型中型隐身护卫舰

作为曾经的海軍强国,法国多年来始终维持着一支规模较为庞大的舰队用以维持其在海外领土上的存在感,其新一代FDI型护卫舰的建造旨在弥补水面舰艇的数量并填补舰载防空与反潜力量的不足。

法国建造的多功能中型护卫舰——FDI型将用于替换5艘现役“拉斐特”级,预计将于2023年交付法国海军2025年正式服役。

FDI采用逆船舷舰体其航行阻力、抗雷达反射能力和耐波性表现优于传统舰首,因此具有远优于“拉斐特”级的隐身性能

“海火500”有源相控阵雷达的结构图

该舰满载排水量约4500吨,舰长122米、宽18米采用全柴推进(四具德国MTU 16V 8000 M91柴油机,总马力42900匹)最高航速27节,能够以15节航速巡航5000海里自持力可达45天,舰员编制为125人(有28人的浮动空间)

FDI型护卫舰配备一个PSIM全景传感器和智能模块化桅杆,最夶的亮点在于其采用了法国第一种四面固定阵列泰雷达——“海火500”有源相控阵雷达其采用了先进的氮化镓(GaN)元器件工艺,性能甚至超过了美海军的SPY-1D(V)系列对包括慢速低都卜勒效应目标、低雷达截面积目标和超音速高机动目标等都具有良好的追踪能力,并且具有以丅五个特点

除了“海火500”之外,该舰还在集成桅杆中配备了AFAR与SETIS ASBU雷达此外,该舰还装备了通信导航与电子战系统并且法海军还少见地茬“二等护卫舰”范畴里选配了完备的对空、对海与反潜全套水下探测设备。

此外FDI护卫舰的设计与建造还具备以下几大特点:

  • 引入增强現实技术(VR)360度全景覆盖屏幕的作战指挥室;
  • 第一种从设计之初就引入了“法国版CEC”——“多平台态势应对保持”系统的法国军舰适航;
  • 苐一种将舰上雷达、光电、通信、电子战等系统都整合在一个整体的封闭式桅杆系统中的法国军舰适航;
  • 第一种舰上所用各种材料与设备從设计、建造、服役到除役拆解的整个寿命循环都符合环保标准的“绿色军舰适航”等。

该舰舰载武装不仅设计可调整还预留了充足的冗余空间,以便于容纳更多装备

FDI型护卫舰的舰尾直升机甲板可携带一架NH90“凯门鳄”舰载直升机与一架无人直升机,并集成了海军集团的SETIS莋战管理系统具有出色的防空性能与多目标拦截能力。综合而言FDI护卫舰装备是一款高度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水面舰艇,武装覆盖了反舰、防空、反潜等主要作战用途尤其将成为法国海军未来舰载防空力量的重要补充。

26型护卫舰是英国海军的重点项目初期主要是为了替換22型和23型护卫舰,增强全球作战与部署的能力是未来英国海军水面战舰的主力舰艇。26型护卫舰目前有2艘在建预计首艘26型护卫舰将在2020年咗右服役,满载排水量8000吨续航力7000海里,自持力达到60天能够随航母进行远洋作战。

26型护卫舰在全电推进、一体化桅杆等设计方面十分先進不仅采用了45型驱逐舰的隐身设计,上层建筑简化具有明显的内倾角,桅杆集成度较高同时该舰的舰桥容积进一步扩大,完全与船舷结为一体具备出色的雷达隐身性。

此外26型护卫舰的战斗管理系统、软硬件设备以及防空导弹系统也是其亮点所在。

该型护卫舰的武器采用模块化配置能够根据任务选择不同模块。

此外26型护卫舰能够搭载HM Mk.1梅林反潜直升机以及小型无人机,能够通过MK41垂发系统发射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具备一定的反潜作战能力。

综合而言26型护卫舰具备一定的综合作战能力,其隐身设计堪称是在同级别水面舰艇中的佼佼鍺未来可在全球部署。

31型多功能护卫舰——外销“箭矢-140”型

英国于2019年底开始动工建造首艘31型护卫舰——“箭矢-140”在设计上与丹麦皇家海军“伊万·休特菲尔德”级护卫舰在规格大小、舰型设计和任务模块等方面极为相似,首舰将于2023年交付。

“箭矢-140”型护卫舰

英国将该型護卫舰定位为比26型护卫舰低档的二线巡逻护卫舰排水量吨,为大型护卫舰推进系统沿用“伊万·休特菲尔德”级护卫舰的复合柴柴推进系统,总功率32.8MW(约44000马力),航速28节航速12节时续航力为9000海里。其设计旨在建造不仅可以进行近海巡航还能够执行远海任务的护卫舰。

該型护卫舰将首次在皇家海军战斗舰艇上采用法国的“TACTICOS”战斗管理系统该战斗系统具有开放式架构和模块化特点,可扩展性强除了“海受体”防空导弹,TACTICOS能够与该型护卫舰上所使用的大多数船电武器相结合

“箭矢-140”型护卫舰总体布置图

“箭矢-140”型护卫舰在主桅杆顶上咹装一座旋转式泰雷兹集团的NS-100型S波段单面旋转阵列多功能雷达,该雷达为非常轻量化的新型有源电子扫描阵列雷达有效对空搜索距离为200公里,俯仰角度为70度具备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与船舶自动识别的能力,其性能优于26型护卫舰的主雷达

为应对小艇或无人机“集群攻击”的威胁,31型护卫舰将安装至少3个中小口径舰炮系统用于处理多个小目标,包括1000发备弹在内的整个舰炮系统重约14吨将针对多个迫近目標进行优化(并未针对岸轰)。

“箭矢-140”型护卫舰共有四个任务舱能够放置四个20英尺标准集装箱或皇家海军的9.5吨硬壳突击艇,无人艇、無人潜航器的任务控制设备或额外人员使用的舱室

该舰的一大优势是冗余度很高,可以在未来增加额外的船电武装包括未来的皇家海軍反舰/陆对陆打击导弹,也能够为航母打击群提供较为可靠的护航尽管其反潜能力非常有限,但未来可能会在舰上的多任务舱里部署反潛模块

综合分析可知,26型护卫舰是高端反潜护卫舰同时也能给执行反舰、对陆打击、布雷、远洋巡逻等任务,但造价高昂;31型多任务護卫舰建造成本较低,能够承担增加舰艇数量、执行日常勤务并融入航母编队作战的使命,未来将主要执行巡逻警戒、反海盗、商船護航、日常演习与军事出访等任务

俄罗斯的大中型水面舰艇不断老化、退役,其大型水面舰艇得不到有效补充因此俄海军近年来在装備重火力小型水面舰艇的同时,不仅注重能够执行近海与远洋任务的护卫舰还在加大大型护卫舰的设计与建造力度。

20385型多功能护卫舰

俄羅斯20385型多功能护卫舰由“金刚石”中央海洋设计局研发旨在用于反舰与反潜,保护登陆部队和沿海地带其满载排水量为2500吨,长104米宽13米,采用CODAD动力系统搭载了两台DDA12000柴油机(单台功率11660马力),最高航速27节航程为3500海里,自持力15天乘员99人。

20385型多功能护卫舰之首舰“轰鸣號”

20385型护卫舰采用新型一体化封闭桅杆构造其最核心的技术升级在于采用了性能顶尖的舰载电子系统,采用了可以媲美他国大型驱逐舰鉮盾雷达的“壁虎”综合射频系统实现了雷达与电子对抗核心系统一体化提高舰载电子系统的运行效率的同时,更大大提高了舰艇的隐身性能

舰载武器方面,20385型装备了1门A-190-01型100毫米自动炮、2门AK-630M型30毫米近防炮其8联装3S14垂直发射装置可发射“口径”与“宝石”系列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船尾飞行甲板两侧的16个垂直发射单元可装载16枚9M96或64枚9M100防空导弹,对于护卫舰而言其武器配置相当强大。

此外该舰还安装了一系列无线电定位和电子控制系统,设置了一座卡-27直升机机库交付后将服役于俄太平洋舰队,主要用于探测和摧毁敌方潜艇和水面舰艇為部队登陆提供支援等近海作战任务。

与西方同类舰艇相比20385型护卫舰的战术性能和丰富武器使其成为真正的多功能军舰适航,首舰“轰鳴”号护卫舰是应用先进海军技术的典范

22350M中型防空导弹护卫舰

22350中型防空导弹护卫舰的武器系统配置十分豪华,特别是其装备了具备区域防空能力的中程舰空导弹并使用了舰载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在该舰基础上俄罗斯北方设计局已经开始制定现代化升级版22350M型护卫舰的结構设计文件,性能将大幅提高

  • 可携带的“口径”巡航导弹的最大弹药基数将达到48枚(22350型护卫舰仅可以携带16枚“口径”巡航导弹);
  • 将获嘚一套通用的自动火控系统,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舰载武器——舰炮、防空导弹、防空、反舰、反潜和无线电武器等等从而大大提高其战鬥能力,并且未来“锆石”高超音速导弹也将装备该型护卫舰

20386型隐身远洋护卫舰

20386型护卫舰的设计旨在强调远洋水面护航巡逻这样的低烈喥任务,缓解俄罗斯主战舰队压力相较于20380型,20386型舰长由90米提高到109米排水量上升到3500吨,续航力也提高到6000海里削减了武备数量,更强调該舰的适航性、宜居性并且具备更强的多任务执行能力,将于2021年下水

20386型护卫舰模型

20386型护卫舰最大的设计特点在于采用了中置一体成形艦岛设计以大大优化隐身性能,加之整个舰岛采用玻璃纤维及碳纤维组成的难燃型多层夹芯复合材料不仅提高了航行稳定性,而且由于該复合材料的低热导率、低雷达波反射、低红外以及低磁性更是大大提高了该舰的隐身性能。

该舰采用了与20380型相同的舰体平台但动力系统更为精进,采用了“燃燃-柴电交替”系统主燃气轮机为俄罗斯国产化GTE M90FR(单机2.75万马力),结合两组柴-电动力系统(电动机推进为4400马力)

20386型护卫舰的武器布置更强调战场机动以及防空、反舰、反潜武器作战能力的均衡性,充分结合了基本配置武器和可拆卸模块化武器套件的方式以大大提高武器配置的灵活性与火力强度,并且在较小的排水量条件下实现了不同任务下的武器与荷载携带量扩展其可执行嘚任务范围。

此外该舰的烟道后方还安装了两座传统的AK-630速射机炮。

20386型将采用与“基洛夫”级巡洋舰相同的升降式直升机库直升机平台兩侧安装有两具多管反蛙人火箭,后部两侧为中通的模块化多任务甲板能同时容纳两艘临检突击艇与两个标准集装箱。

无论隐身性能、動力系统、武器系统或是电子设备等均使得20386型护卫舰成为俄罗斯在建的最现代化的水面舰艇之一

美国FFG未来型护卫舰

“未来护卫舰”(FFG(X))是美国海军的一款多任务导弹护卫舰,作为美海军现役的濒海战斗舰的后续舰种已于2017年7月由美国国防部公布,美海军预计将建造总囲20艘“未来护卫舰”

FFG(X)护卫舰模型

作为美国海军“分布式海上作战”概念的一部分,“未来护卫舰”将扩大美海军水面力量的传感器囷武器的影响力以增强舰队的整体战略视图,并同时影响敌方的情报、监视、侦察和跟踪行动

美海军对FFG(X)的能力需求示意图

美国海軍要求“FFG(X)”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 可执行防空、反舰、反潜及电子战等作战任务;
  • 具备局部区域防空能力,区域防空覆盖范围小于巡洋艦和驱逐舰;
  • 既能在远海作战也能在近海作战;
  • 既可独立执行任务,也可作为海军大型编队的一部分

“未来护卫舰”将以三面固定阵列的雷神“进取”型空中监视雷达为防空核心,预计将配备如下系统与装备:

  • COMBATSS-21型作战管理系统(基于“宙斯盾”系统研发)
  • 32单元MK-41垂直发射系统(将采用MK-49 21联装的“拉姆”短程防空导弹,并且该系统需要兼容“标准2”Block 3C区域防空导弹、“改进型海麻雀”以及规划中的新型垂直发射反潜武器等);
  • 超视距反舰导弹(至少8枚、目标16枚)舰炮则维持MK-110型57毫米70倍径舰炮以及“先进低成本炮弹”。

此外该舰还将把MK-41兼容反潛导弹、新增反潜鱼雷发射装置列为目标,并且将装备能够与其他船只与飞机共享作战信息的CEC数据链

FFG(X)是一型具备防空、反舰、反潜戰能力的多功能“宙斯盾”护卫舰,强调先进的态势感知与数据传输能力以满足分布式作战概念下对舰艇平台的必然要求,将在多目标莋战、联合作战、区域防空反导等诸多任务模块上实现跨越从而使美军不仅能够对敌人实行精准的打击,更能够灵活地协同航母实行分散作战未来将是LCS“濒海战斗舰”系列的继任者,成为美国海军的当家主力

通过对国外新一代护卫舰的调研分析可知,尽管新一代护卫艦的设计建造会因为各国国情而有所不同但护卫舰作为平时能执行近沿海巡逻、警戒、护航、搜救等战备任务,战时能进行反潜等作战任务的核心水面舰艇无论轻型护卫舰或是远洋护卫舰,各国均十分重视其隐身性能与智能化水平的提高

总之,未来护卫舰将沿着如下趨势发展:

  • 增强防空、反导与精确打击能力在更为先进的平台上改装各种新型导弹,推广使用垂直发射技术装备多管小口径炮近程反導系统;
  • 更加强化反潜作战能力,大型声呐系统不断配套升级同时装备反潜直升机;
  • 提高护卫舰的现代化改装能力,采用模块化设计与建造;
  • 进一步提高战斗效能更多地应用小型化现代武器装备和电子设备;
  • 更注重隐身性能的提高,采用低热导率、低雷达波反射、低红外以及低磁性的建造材料将雷达与电子设备进行整合,采用一体化舰身设计与一体化桅杆简化上层建筑并节约舰体空间。

小结:由于各国防务费用的不断增加大量地区海上争端与问题的出现,以及先进海上能力的不断发展使得各国对新一代护卫舰的设计与建造日愈關注。其中法、英、美各国侧重于利用护卫舰完善航母作战体系,而俄罗斯则更注重单舰武器系统的完善与强化尽管各国对护卫舰的需求因为国情而有所不同,但均十分重视护卫舰隐身性能与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因此新一代护卫舰势必沿着高隐身性、智能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作者署名:海空视界

}

最后一道枷锁德国海军开始大擴军,在建造5只旧战舰代舰中的第4、5艘的同时在1935、1936年度开工建造代号为“F”级的战舰一级真正的战列舰,它就是后来闻名遐尔的“俾斯麥”级

/34、403mmSKC/34三种新型主力舰炮的设计工作。到了1935年XTL发表德国再武装宣言时德国开始正式进行新战舰的建造,首先就是5只老式战舰替代舰中的第4、5艘预定从1935年开始在1937年-1941年完工,于是从1935年3月开始了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的建造工作这离一战结束相隔16年半时间。同姩6月随英德海军条约的签订德国能够建造3.5万吨级装备406mm主炮的新型战列舰,随即开始了俾斯麦级的建造

    德国主力舰的划分标准与英国不哃,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的区别主要在于火力和航速而装甲以及舰体结构是按照相同的标准设计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的舰体设計直接来源于一战末期德国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的增强型约克级战列舰而俾斯麦的舰体设计是在沙恩霍斯特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而来。这一点从约克级、到沙恩霍斯特级、到俾斯麦级的线形以及舰体结构图的变化上也可以看出来并不是一些人误传的直接改进自巴伐利亚级战列舰,巴级和俾级在线形、尺度以及装甲布置上相去甚远最多可以算是俾级的一个鼻祖。

    从上至下为巴伐利亚级、约克级、沙恩霍斯特级、俾斯麦级的线图:

    俾斯麦级战列舰随吨位的加大采用了更多的水密隔仓和更厚的隔仓钢板舱室布置、装甲布置、防雷結构布置以及上层建筑布置则大量参照了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注2)。采取以上措施后德国人在沙级开工后不到8个月也就是1935年11月就开始了俾级的建造工作这离一战结束正好相隔17年时间。

    1938年5月德国海军得到指示将于1948年对英开战1939年1月XTL选定“Z计划”为德国海军发展計划,随即开始实施同年4月德国宣布废弃英德海军条约,全力开始了大舰建造分别于同年7月、8月开始为两艘更强大的标准排水量高达6.25萬吨的“H”级超级战列舰铺设龙骨。从科隆到柯尼斯堡密布的高炉群日夜加温强大的工业帝国再次爆发出惊人的能量,一直下去它们将熔化整个欧洲大陆和英伦三岛但在不久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德国石勒苏宜格-霍尔斯坦因号旧式战列舰上11英寸大炮的鸣响而提前爆發宏伟的Z计划成为浮云,完成大半的两条“H”级超级战列舰被解体去打造苏德战场的滚滚钢铁洪流只剩下硕果仅存的两条俾斯麦级战列舰,它们在战争中成为一代传奇

    1939年2月14日这个光荣的日子,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舰完工下水德国人以创造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伟人“铁血首相”奥托.冯.俾斯麦命名这艘战舰,希望它能开创德国海军的新篇章俾斯麦战舰伟岸而优雅的舰体缓缓划下船台,起源于东方古老文奣的图腾符号刻画在它的甲板上其无所畏惧的装甲和所向无敌的炮群即将成为对手心中的梦魇。它是引领电气工业革M的帝国工业技术嘚展示品是条顿民族意志、武力与艺术的承载体,内在本质与外部历史都推动着它去书写齐格菲式的悲剧英雄故事天生如此。

    武器装備5973吨(占标准排水量的14.3%包含炮塔旋转部分装甲,每座主炮塔旋转部分重1052吨)

    长期出海任务(如不携带会注入等重的海水或淡水以维歭军舰适航的稳性)

    St42(Schiffbaustahl42)造船钢,于1931年在传统的二号造船钢基础上改进而成用于建造俾斯麦的上层建筑和非装甲舱段舰体结构。其硬度為140-160HB抗拉强度为420-510MPa,屈服强度为340-360MPa延展率21%,性能不低于其它国家的同类产品

    St52(Schiffbaustahl52)造船钢,于1935年在著名的三号造船钢基础上改进而成用於建造俾斯麦的装甲舱段和轻装甲舱段舰体结构,是当时最先进的船舶结构材料其硬度为160-190HB,抗拉强度为520-0MPa屈服强度为360-380MPa,延展率21%同时具有极佳的韧性和弹性,具有很强的抗断裂和撕裂能力虽然其较软的材质抵抗动能穿甲弹的能力较弱,但它拥有优秀的构造强度保持能仂和优良的鱼雷爆破冲击波抵抗能力St52是二战各国造船钢中性能最优秀的材料,战后被全世界造船界广泛采购至今仍是德国和奥地利的偅要出口钢材。它也被用于U型潜艇的耐压舱壳制.造从当时德国潜艇与其他国家潜艇的潜深差距上,也可以看出St52钢的明显性能优势

    Ww(KruppWotanWeichHomogeneousarmoursteel)高弹性匀质钢,于1925年在传统的KNC装甲基础上发明用于建造俾斯麦的主防雷装甲。其硬度为190-220HB抗拉强度为650-750MPa,屈服强度为380-400MPa延展率27%,是专职抵抗鱼雷爆破冲击波的优秀材料同时对速度较慢的动能穿甲弹也具有良好的防御能力,能够有效抵挡从水下射入防雷隔舱的炮弹进入内艙

    Wh(KruppWotanHartHomogeneousarmoursteel)高强度匀质钢,于1925年在传统的KNC装甲基础上发明其中的高性能部分(WotanStarrheit,简称Wsh)被用于建造俾斯麦的所有水平装甲和首尾水线装甲帶以及内部纵横向装甲到二战时代,它们仍然是硬度、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最高抗弹性能最好的舰用匀质装甲。其硬度高达250-280HB抗拉强喥为850-950MPa,屈服强度为 500-550MPa延展率20%,是同时兼顾对炮弹和航空炸彈的穿甲防御以及抵抗大型弹片和爆破冲击波的最理想材料与St52造船钢的地位楿似,Wh装甲的高性能部分明显超过美国ClassB、英国NCA和意大利NCV(后三者性能基本相等)位于世界最高水平,这在各方面的资料上都没有争议依靠材料质量优势,提尔皮茨号战列舰的水平装甲以优异的防弹性能给对手留下了深刻印象

    KCn/A(KruppcementitenewtypeA)表面渗碳硬化钢,于1928年在传统的KC装甲基礎上发展而成用于建造俾斯麦的舷侧、炮座、炮塔立面、指挥塔立面装甲,是二战时代表面硬度最高在中等厚度下防弹性能最好的舰鼡表面硬化装甲。其表面硬度高达670-700HB递减渗碳深度为40-50%,基材硬度为230-240HB基材抗拉强度为750-800MPa,基材屈服强度为550-600MPa大部份人看了《JamesCameron'sExpeditionBismarck》、《探索欧洲最大战列舰俾斯麦》上的文字以及考察队发行的画册上的图片加上网站 warships1上的火炮穿甲数据以后,都确信俾斯麦的320mmKCn/A主舷侧装甲板抵挡住了絕大部分理论上拥有450-550mm匀质装甲穿深力的盟国战列舰炮弹克虏伯装甲的领先地位,要追溯到1895年它的发明之时新生的德国镍铬锰合金表面滲碳硬化钢立即压倒了全世界所有的装甲,它等效于 125%厚度的当时最新式的美国哈维装甲等效于208%厚度的之前普遍使用的英国人基于施奈德钢发明的铁钢复合装甲,成为这一时代装甲领域的最高成就在此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克虏伯装甲始终在同时期同类产品中占有極高的地位二战时代在更大厚度上性能唯一超过KCn/A的只有英国用于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立面防护,发明于1935年的P1935CA(post-1935casehardeningarmor)表面渗碳硬化钢该装甲鋼的表面硬度为 600HB,递减渗碳深度为30%基材硬度为225HB,基材抗拉强度为820MPa基材屈服强度为550MPa。虽然P1935CA在大部分性能指标上都不如KCn/A但是它的基材具有更好的韧性和延展性,结合硬度不高的表面和厚度比例不大的递减硬化层在厚度大约超过350mm 时,P1935CA具有最高的抗弹性能这是因为在硬囮层绝对厚度达到可观水平的前提下,更大厚度的基材的高韧性和高延展性又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在厚度约为220-350mm的范围内,则是KCn/A抗弹性能最高这得益于克虏伯能更精确的调整加工工艺来确保装甲品质的优良与均一。而在厚度更小时美国同时代的ClassA钢性能有明显提升,该装甲鋼的表面硬度为650HB递减渗碳深度达到55%,基材硬度为220HB基材抗拉强度为 670-780MPa,基材屈服强度为450-610MPa尽管其基材性能一般,表面硬度也只是中上水岼但它拥有二战时代厚度比例最大的装甲硬化层,对战列舰APC炮弹的破坏能力甚至超过硬度最高的德国KCn/A和意大利引进克虏伯技术生产的P1930KC這使得在180mm以下的厚度,ClassA拥有较好的防弹能力但是在战列舰舷侧装甲级别的厚度下,ClassA钢板容易发生碎裂防弹能力明显不及英国P1935CA和德国 KCn/A。媄国佛吉尼亚海军基地战后对各国舰用表面硬化装甲进行综合性能测评,结论是P1935CA位居世界第一KCn/A以微弱劣势屈居第二,ClassA则明显劣于前两鍺《USNI》一书中明确记载乔治五世级战舰的P1935CA钢抗弹能力比同时期美国的ClassA钢高25%左右。介绍俾斯麦战舰的专题网站文章也说KCn/A钢仅略微次于英国嘚P1935CA钢远远优于同时期美国的ClassA钢(:PostWWIIprovinggroundtestindicatedthatKCwasonlyslightlylessresistantthanBritishcementedarmour(CA),andmarkedlysuperiortoUSClassAplates)。这些都是基于战列舰舷侧装甲级别的厚度得出的结论而依照自身装甲的特性,各国舰船设计师嘟做了所能做的最优选择英国战列舰选择了349-374mm大厚度的单层垂直装甲;德国战列舰则选择了300-350mm中等厚度的垂直装甲加上一层强有力的Wh水平装甲;意大利战列舰的KC板受技术限制无法做得太厚,就在280mmKC板外面再加上一层70mm的全厚度硬化板也要力求保证每层钢板的质量;美国人自从1933年發明了新式的ClassA装甲之后,他们的北卡罗来纳级、南达科它级和衣阿华级新式战列舰的舷侧装甲板都恒定在307mm而不越雷池一步对于装甲抗弹性能,涉及的因素非常多从各国的实际做法来看,保证装甲质量的意义十分重大而在保证装甲质量的前提下,并不是想做多厚就能做哆厚(注3)这就是很多国家的军舰适航装甲厚度为什么并不符合军迷的数字感观需要的原因。

    造舰冶金材料主要分为结构用钢、匀质装甲钢、表面硬化装甲钢三个类别综上所述,最好的船舶结构用钢和最好的舰用匀质装甲钢均出自德国剩下的舰用表面硬化装甲,在战列舰舷侧装甲级别的厚度上由英德两国平分秋色至此世界造舰冶金材料技术领域颠峰地位的六分之五已被德国独自占据,这是打造不沉の舰的坚强后盾

    二战各国冶金材料的性能水平并非一些人想象或者宁愿的都差不多,而是差别巨大即使是战列舰舷侧装甲级别的厚度仩的美国ClassA钢,其“国际地位”也并不低同样是美国佛吉尼亚海军基地的战后测评,日本1942年生产的信浓留下的备用于舷侧装甲的VH钢性能呮有同时期美国ClassA钢的 83.9%。而VH钢是日本最好的舰用表面硬化装甲日本新式军舰适航使用得最普遍的不是VH钢而是改进自英国VC钢的NVNC钢(注4),性能比VH钢还要差不少前面对比的还仅仅只是表面硬化装甲之间的性能差距,即使是其中已知最差的NVNC钢也是基于扎制匀质合金钢板加工而荿的表面热处理硬化装甲,优于普通的扎制匀质装甲而普通的扎制匀质装甲又优于普通的铸造装甲。在此不妨想想苏联人那些IS2、IS3和T34坦克茬极简易条件下由非熟练工人生产的铸钢炮塔的装甲质量如何呢是不是一些人所说的“都差不多”?如果是那么苏联铸钢是与MNC、ClassB、ClassA、KCn/A這些性能相差很多的装甲中的谁差不多?这是题外话了我们回到主题,即使仅以舰用表面硬化装甲为例在战列舰舷侧装甲级别的厚度仩,英德钢的性能比美国钢高出25%左右(注5)日本钢则除了最好的少部分与美国钢相当外,大部分都在美国钢的85%以下也就是说英德裝甲比日本大部分装甲的性能至少高出47%,而二战各国新式战列舰舷侧装甲厚度最低300mm和最高410mm之间仅相差了37%两者对抗弹能力的影响正好差鈈多。即使按照这个很保守的估计评估战列舰装甲的抗弹能力,对比材料质量的重要性也绝不低于对比材料厚度这一点很多人都因为缺乏相关资料而忽略了,他们去依照几十毫米甚至几毫米的战列舰舷侧装甲厚度差为其防护水平排名今人啼笑皆非。

    在纵向俯视图上俾斯麦的舰体为纺锤形,中间最粗向首尾两端以抛物线形逐渐变细,这种形态的舰体很容易获得可靠的结构强度在横向上,由于布置叻厚重的上部舷侧装甲和上装甲甲板该舰在上甲板下方就布置了第一主结构梁,并在第二甲板下方布置了第二主结构梁使该舰拥有双層舰体上部主结构梁,而不是象其它多数国家战舰那样在主水平装甲下方布置单一的主结构梁这样做的好处是充分利用了15米高36米宽的全蔀舰体横截面的尺度布置主承力结构,最大限度的增加了承力结构的几何力矩从而提高了强度

    各国的军舰适航上都有把一部分装甲融入結构的做法,而德国人在这方面做得最为广泛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德意志级装甲舰。借助德意志级装甲舰的成功设计经验俾斯麦同样把夶量的装甲融入了它的舰体结构中。其中独立充当结构构件的有110-120mm的主水平装甲倾斜部分80-100mm的主水平装甲水平部分,20-60mm的横向内部装甲和30mm的纵姠内部装甲德意志级装甲舰是在保持舰体结构强度不变的前提下节省舰体结构重量的典范,而俾斯麦在舰体结构重量保持11691吨不变的前提丅把装甲融入结构则大幅的增强了舰体强度。巧妙的结构设计加上优质的造船材料为俾斯麦战舰打造了一个强度极为可靠的舰体。实戰中即使在军舰适航被毁灭的时候俾斯麦和提尔皮茨的舰体主体部分也没有发生断裂和明显的扭曲,这一点明显有别于其它国家的多数軍舰适航

    俾斯麦全舰分为22个主水密隔舱段,从第3到第19舱段为主装甲堡区域舰体主装甲堡长达171米,最宽处36米保护了70%的水线长度和 85%-90%的浮力以及储备浮力空间,这是任何同时期战舰也无法做到的大手笔在巨大的舰体主装甲堡内,德国人又在纵向和横向上安装了多重裝甲和水密隔板以锅炉舱段下部舰体为例,除了两舷各拥有宽度为5.5米的防雷隔离舱外内部又被分成三个并排布置的水密隔舱,每个隔艙内安放着两台高压重油锅炉俾斯麦拥有两个这样的舱段,它们中间被一个副炮彈藥库舱段隔开在这样的布置下,一个锅炉舱进水戰舰只会损失六分之一的动力,一个舷侧方向的攻击最多只能让战舰的两个锅炉舱进水损失三分之一的动力。此外与其它国家的战列艦不同,依托大量的横向、纵向和水平装甲该舰在主水平装甲以上的上部舰体内也设置了大量的水密隔舱。加上下部舰体俾斯麦全舰被细分成数千个大小不一的独立水密隔舱,就像锅炉一样该舰每个重要的子系统都被以尽可能降低风险的原理分隔放置在这些隔舱内,從实战情况来看英国人很难用单一的常规攻击方式毁灭该级战舰。

油舱壁—油舱—45mmWw主防雷装甲板—8mmSt52防水背板构成为两舱四层钢板的布置结构。该结构在动力舱段的主防雷装甲后面没有设置完整的过滤舱(注6)而在副炮彈藥库和主炮彈藥库舱段的主防雷装甲到彈藥库壁の间,管线舱和下方的储藏舱一起形成了完整的过滤舱整体上看,除了彈藥库舱段的布置相对还算严密以外与同时期其它国家战列舰嘚防雷结构相比较,俾斯麦的结构要简单得多设计要求也不高,仅仅为抵御250kgTNT的水下爆破但出人预料的是,它在实战中的表现

    从1940年7月覀非达喀尔“黎塞留”号战例,1941年3月马塔潘角“维内托”号战例1941年12月南Z国海“威尔士亲王号”战例来看,这些防雷结构复杂设计要求为抵御300-454kgTNT水下爆破的战列舰,没有一艘能抵御150-176kgTNT装药的鱼雷攻击(注7)而1941 年5月大西洋上,“俾斯麦”号战列舰被击中了三枚箭鱼式攻击机投下的170kgTNT装药的机载鱼雷除了阴错阳差的打坏了无法防御的船舵外,其破坏力均被防雷结构完全抵挡几乎没有造成任何损伤,这说明俾斯麦防雷结构的实际抵抗能力远在上述几个国家的同行之上再根据其它更严峻的受打击情况,国外专题网站上的技术介绍文章明确表示認为其实际能力远远超过设计要求的防御250kgTNT水下爆破(:Overall,thetorpedodefencesystemwasdesignedtoresistaTNTcharge250kgalthoughitsresistanceactuallyprovedtobeconsiderablyhigherthanthat)德国海军在1944年11月12日关于提尔皮茨损失的222-45号技术报告上指出它的TDS(Torpedodefencesystem)能抵挡 300kg德国hexanite烈性炸药的水下爆破,可以认为这是该级战舰防雷系统的实际准确防御水平

    产生以上结果的原因,笔者分析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St52造船鋼的高性能得到了发挥防雷结构内布置稀疏但厚度不低的St52水密隔板兼顾着优良的鱼雷爆破冲击波抵抗能力;另一方面是德国人的种族特性体现在了工作习惯上,是近乎于偏执的慎密、严谨、精确这使得德国武器系统即使在设计上存在不足,也常常被总是创造奇迹的德国笁人弥补回来虎式坦克和俾斯麦战舰上都发生过这样的事。

    俾斯麦的主装甲堡长达171米覆盖了70%的水线长度,装甲堡侧壁从水线以下3米哆处一直延伸到上装甲甲板在整个舷侧立面的常见被弹部分都布置了厚重的装甲,是二战时代装甲覆盖面积比例最大的战列舰其上部2.6米高的舷侧装甲带由厚达145mm的KCn/A钢板制成,与50-80mm的Wh 上装甲甲板一同保护着整个位于主装甲堡上部舰体内的水兵生活和工作区可以抵挡重巡洋舰嘚炮弹和中小型航空炸彈。中部是位于水线上下的320mm厚5.2 米高的KCn/A钢板制成的主舷侧装甲带可以在正常交战距离以材料质量优势独自抵挡大部汾战列舰的炮弹。在吃水9.8-10.4米的作战常态重量时俾斯麦高5.2米的320mm主舷侧装甲有2.6-3.2米被埋在了水下,在320mm主舷侧装甲的下方还有一道高0.6米均厚为170mm嘚主舷侧装甲下沿,使该舰拥有深入水下达3.2-3.8米的舷侧装甲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水下防弹能力,炮弹必须在水中穿行很长的距离击中更低的位置才能穿过22mm船壳进入防雷吞噬舱狐收舱这时后面的45mm主防雷装甲板已经能够独立抵挡。

    在舰体主装甲堡内位于主装甲甲板以下的空间,设置有8道由厚达20-60mm的Wh钢板制成的横向内部装甲墙它们也被同时作为舰体横向结构的一部分。8道装甲墙和首尾两端320mm厚的横向外装甲墙共同紦俾斯麦战舰主装甲堡内的下部空间分为9个重装甲舱段其中的6道,以30mm的厚度又延伸到上部舰体内和首尾两端100-220mm厚的横向外装甲墙共同把主装甲堡内的上部空间也分为7个重装甲舱段。即使有战列舰炮弹或穿甲炸彈射入其中爆炸弹片受到这些内部装甲的阻挡,破坏力也会被控制在较小范围的空间内

    俾斯麦的舰首和舰尾水线部位分别设有60mm和80mmWh钢制成的轻装甲带,它们会在舰体受到攻击的时候尽可能的保持水线外形的整体完整度防止舰体表面发生大面积破碎。俾斯麦在舰首水下被英国战列舰炮弹炸开一个对穿的窟窿舯部水下外壳被炸开另一個窟窿,还损失了1/6动力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 28节的航速反观没有舰首水线轻装甲带的武藏号,其舰首水线部位的船壳被一颗航空炸彈撕开破口以后向外翻卷的钢皮形成了巨大的阻力,使武藏号的航速从 27节降为21节在一战中积累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英国、德国以及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在之后设计的新式主力舰上都设有环绕首尾水线的轻装甲带,只有环太平洋地区的美国和日本取消了这个设置日本人在大囷级战列舰上甚至连所有战舰都不可缺少的尾部主水平装甲都取消了,仅设立了两个各自独立的主副舵机装甲盒完全放弃了对传动轴通噵区的装甲保护,依赖运气让敌人的炮弹和航空炸彈不会命中这里而美国人则认为时代已经进步到军舰适航能在很远距离以火炮决定胜負的程度,因此仅以质量一般的单层外倾斜内置舷侧装甲薄板作为新式战列舰的主要防御手段实战中却总是美国军舰适航和对手日本军艦适航咬得最近,反而是没有这个想法的欧洲人总是能在很远的距离上开炮并区分高下屡屡刷新主力舰炮战的最远命中记录。在此美国設计师应该感谢日本人那些老旧的性能低劣的舰炮并感谢日本人舍不得将大和级战列舰投入到初中时期的海上炮战中。日本人这样设计軍舰适航是因为受到自身工业基础的限制而美国人则是乐观Z義。

    二战时代的大部分新式战列舰都采用了重点防护的方式布置装甲这昰因为它们的装甲比重小,没有多余的装甲去防护非致命部位保证重点部位不被击穿,是首要的但是在重点部位能防御敌舰炮弹的前提下,自然是防护尺度越大越好全面防护的军舰适航与重点防护的军舰适航相比,无论在装甲都能被炮弹击穿还是都不能被炮弹击穿的凊况下都是前者能承受更多得多的打击量。从照片上看俾斯麦战舰承受了90发左右22kg、23.2kg装药的战列舰炮弹、310发左右其它炮弹和6-8枚鱼雷的打擊后,舰体外观依然基本完整而仅仅承受了5发18.4kg装药的战列舰炮弹打击的让.巴尔号,舰体外观已经面目全非这也证明了一些人所谓的“偅点防护军舰适航的nothing区域不会引爆APC”的说法纯属幻想。重点防护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并不是军舰适航的非重点部位真的无足轻重。军舰适航的理想防护形态是重点部位防御能力不低于甚至高于重点防护的全面防护这就是下文即将谈到的二战时代德式军舰适航的独特防护形态。

    二战时代大部分国家的军舰适航主水平装甲都是布置在主舷侧装甲上方与主舷侧装甲上方边缘连接,构成一个密闭的装甲盒德国军舰适航则不同,它采用了一种叫做装甲堡延展结构的装甲布置方式其主水平装甲位于主舷侧装甲一半左右位置的腰部,在靠菦舷侧的两端以小俯角向下倾斜延伸到主舷侧装甲的下部位置与之相连,这样的主水平装甲在横截面上看起来是一个穹顶被称为“穹甲”。穹甲顶部位于水线附近在军舰适航处于作战常态排水量的时候则往往位于水线以下,这就使得敌方炮弹在穿过其主装甲带后还必須再穿过这层装甲才能进入德舰的机舱、锅炉舱、副炮彈藥库和主炮彈藥库。虽然穹甲布置缩小了舰体核心舱室的空间高度但这个问題往往在德舰舰体主装甲区的巨大长度上得到弥补,从而保持了德舰核心舱室的空间总量以俾斯麦战舰为例,其380mm主炮彈藥库锅炉、轮機、 150mm副炮彈藥库,105mm、37mm和20mm高炮彈藥库锅炉舱到轮机舱的蒸汽输送管道,贯穿全舰的纵向主电缆通道全部布置在了 80-120mm穹甲的下方容纳的设施仳大部分其它国家的新式战列舰还多。

    主舷侧装甲与主水平装甲的重叠布置本身就给来袭炮弹设置了巨大的总穿甲路径厚度撇开“主舷側装甲—穹甲水平部分”这种一看巨法击穿的穿甲路径,仅以“主舷侧装甲—穹甲倾斜部分—主防雷装甲”这个穿甲路径来评估俾斯麦的艦体侧面防护能力这个路径为来袭炮弹设置了水平厚度达658-685mm,绝对厚度达475-485mm的装甲除此以外,炮弹在穿过第一层装甲时还会发生三个额外嘚负面效应即弹道转正、弹体破坏和弹轴弹道偏离。即使是命中并击穿主舷侧装甲的炮弹在击穿以后,弹道受厚装甲的转正效应影响將偏向垂直于主舷侧装甲的方向以极小的入射角接触110-120mm的Wh桩平装甲(68 度倾斜),随即发生跳弹此外,炮弹弹体在克服主舷侧装甲670-700HB的表面硬度和穿过深达40-50%的递减渗碳层以及后面的匀质层时自身也会被严重破坏失去常态下有利的穿甲外形。同时受到不均衡的金属内应力莋用,弹体中轴线与弹道会发生偏离并在随后飞过的距离中进一步加大偏离。这三个额外的不利变化会在装甲厚度本身之外极大的增加炮弹穿透下一层装甲的难度受到巨大的装甲厚度阻隔、弹道转正效应、弹体破坏作用和弹轴弹道偏离作用的多重影响,二战时代没有什麼舰炮炮弹能在哪怕是极近距离击穿俾斯麦的舰体侧面防护即使是立场上相对拥美的近代海军历史学者,美国人NathanOkun(注 back"armoreddeckdesign)主舷侧装甲与主水平装甲的重叠布置再加上装甲质量的优势使俾斯麦的舰体侧面防护甚至超过了大和这样的巨无霸战舰,位列世界第一成为该舰最显著的强项。

    军舰适航上部舰体的金属板材水平结构从功能上分为装甲甲板、水密甲板和两用甲板三种(注9)。装甲甲板由匀质装甲钢制荿具有很高的防弹性能,但其接缝处在受到强力打击后不一定还具有水密功能所以在其下方铺设有水密甲板。水密甲板由船舶结构钢淛成具有极佳的韧性和延展性,通常在发生大幅度形变后仍能承担水密作用即使发生破裂也容易修补,但其材质软防弹性能低。两鼡甲板的用材是经硬化处理过的船舶结构钢能兼顾防弹和水密的双重作用。当然它的防弹性能不如纯粹的匀质装甲钢,而水密性能不洳纯粹的船舶结构钢但因为受材料特性限制,厚度不足的金属板材无法再细分为装甲甲板和水密甲板所以对其进行功能整合,成为两鼡甲板这在美国和意大利战列舰上被广泛采用。

    德国战列舰没有设置两用甲板它们采用了装甲甲板和水密甲板分离的传统布局。俾斯麥位于机舱和彈藥库上方的舰体水平结构有三层第一层由柚木+50-80mmWh装甲甲板+10mmSt52水密甲板+第一主结构梁构成;第二层由20mmSt52水密甲板+第二主結构梁构成;第三层是该舰上为数不多的创新设计之一,在80-100mmWh水平部分装甲甲板的下方是20mm的St52水密甲板再往下并没有象其它国家的战列舰一樣布置主结构梁而是水平铺设了一层构造加强筋,与装甲甲板一同被作为舰体结构的组成部分承担和主结构梁相近的作用。此外构造加强筋由弹性形变范围刚好比Wh钢略大一点的St52钢制成,可以随着Wh装甲板一同发生弹性形变并分担抗拉峰值受力再随着Wh装甲板一同恢复,以此提高整个水平结构的防御力加强这道保护动力舱和彈藥库的最后防线。与其它国家的军舰适航不同俾斯麦战舰拥有两层独立布置的裝甲甲板。在动力舱段上方上层水平装甲厚50mm,下层水平装甲厚 80-110mm其中央部位总厚度为130mm,靠近两舷为160mm;在副炮彈藥库舱段上方上层水平裝甲厚50mm,下层水平装甲厚 100-120mm其中央部位总厚度为150mm,靠近两舷为170mm;在主炮彈藥库舱段上方上层水平装甲厚80mm,下层水平装甲厚 100-120mm其中央部位總厚度为180mm,靠近两舷为200mm此外,俾斯麦战舰拥有3层独立布置的水密甲板在舰体中央部位总厚度为 50mm,靠近两舷为35mm

    比较战列舰的水平防御能力,通常仅比较装甲甲板的厚度但为了更加精确,这里对装甲甲板、水密或两用甲板进行分别比较与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相比,俾斯麥水平装甲厚130-200mm、水密甲板厚35-50mm;乔治五世水平装甲厚124-149mm、水密甲板厚46mm再考虑到德国在匀质装甲和造船材料两方面的优势,俾斯麦的水平防御能力全面超过了乔治五世级与衣阿华级战列舰相比,在动力舱段俾斯麦总厚130-160mm的Wh水平装甲等效于更厚的ClassB装甲,而衣阿华相同部位的水平裝甲仅为121-147mm的ClassB但是,俾斯麦总厚35-50mm、硬度为 160-190HB的St52水密甲板防弹性能不如美国战列舰总厚50-66mm、硬度为200-240HB、专为兼顾防弹作用而设计的STS两用甲板综合栲虑,两者在动力舱段的水平防御能力可能大致相当俾斯麦的水平防御最强部分在彈藥库舱段,它拥有总厚180-200mm的Wh水平装甲和总厚 35-50mm的St52水密甲板全面超过了水平防御与自己动力舱段相同的衣阿华级战列舰的彈藥库舱段。由于存在明显的材料质量优势俾斯麦的彈藥库舱段水平防御与水平装甲总厚210mm、水密甲板总厚35mm的黎塞留级和水平装甲总厚200-230mm、水密甲板总厚53mm的大和级战列舰的彈藥库舱段相比也未必逊色。结合动力艙段的情况俾斯麦的舰体水平防护仅次于黎塞留级和大和级战列舰,应该是位列世界第三英国空军的实战报告指出,提尔皮茨号多次抵挡住兰开斯特重型轰炸机投下的800kg重磅炸彈这成为专门为其制.造5500kg高脚杯超重型炸彈的直接原因。

    俾斯麦前后各有两座双联装的380mm主炮塔其炮座露天部分是厚340mm的KCn/A装甲钢圈,国外专题网站上的技术介绍文章明确写出等效于 439mmCLassB匀质装甲钢圈这是不了解装甲种类和质量差距的人想鈈到的。炮座在舰内从80mm上装甲甲板到100mm主装甲甲板之间的部分是厚 220mm的KCn/A装甲钢圈外围侧面受到145mm-320mm的KCn/A舷侧装甲和30mmWh内部纵向装甲的保护,总厚度为 395-570mm防御能力高于炮座露天部分。

130-180mm的Wh装甲板覆盖背部厚达320mm的KCn/A装甲是为了对付数量众多的敌舰从左右舷侧方向夹攻而设置的,德国和苏联这樣海军水面舰艇处于绝对数量劣势的国家都这样布置军舰适航炮塔装甲这也是全面防护的一个部分。正面360mmKCn/A装甲的抗弹能力等效于414mm-432mm的同时期美国ClassA装甲不会低于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主炮塔正面的63mmClassA+432mmClassB复合装甲,但前上方有一块厚 180mm大约60度倾斜的Wh匀质装甲板承担着炮塔前立面33%咗右高度的防护,在中远交战距离这里的防御弱于同样防护炮塔前立面的 360mmKCn/A装甲板,并且拥有不低于后者的被弹面积造成了装甲防御的缺陷。由于这一缺陷的存在俾斯麦主炮塔旋转部分的装甲防御水平大为降低。

    但对于主力舰的炮塔防护而言装甲并不是唯一性的,因為很多时候即使装甲不被击穿炮塔也会失效例如武藏号的炮塔因为前部舰体命中航空鱼雷而不能旋转,俾斯麦号的A、B两座炮塔因一枚炮彈在它们之间爆炸而一度卡死乔治五世号的A、C炮塔、威尔士亲王号的C炮塔和罗德尼号的炮塔在轰击俾斯麦的过程中发生机械故障,黎塞留号的炮塔在射击中因操作事故炸膛南达科他号的炮塔则在射击中因操作事故停电失效。相较之下德国主力舰的炮塔至少在不被重火力擊中的情况下是稳定可靠的没有发生过其它国家主力舰那样严重的机械故障和操作事故。由于这个原因主力舰炮塔装甲不被击穿的主偠意义在于保护内部机械不被彻底破坏,之后可以修理而并不是一定能保护军舰适航在战场上的战斗力。一些人习惯把炮塔、炮座防护列为和舰体侧面、舰体水平防护同等重要的防御指标其实在主力舰上前者远远达不到后者的重要程度。另外这个问题仅发生在主力舰級别的炮塔上,实战中重巡洋舰以下级别的炮塔可以抵御大量的敌舰同级炮弹直接命中而稳定工作

    俾斯麦的主火力系统防护由上至下逐佽递增,其顶部是220-360mm立面装甲的炮塔旋转部分往下是340mm装甲圈的第一甲板上方露天炮座,再往下是外围装甲总厚395mm的第一至第二甲板中间段炮座再往下是外围装甲总厚570mm的第二至第三甲板中间段炮座,最下方是侧面装甲总水平厚度达到685mm的彈藥库尽管俾斯麦的火力系统上部相对嫆易被破坏,但并不会因此影响下部的安全越往下,敌舰的炮弹越难以击穿俾斯麦火力系统的外围防护而击穿上部的炮弹,爆破威力受到炮座内部多重水平隔层和炮座下部装甲内圈的阻隔没有可能引起布置在炮座下部装甲内圈之外的主彈藥库发生殉爆。

    俾斯麦的副炮塔拥有100mmKCn/A的旋转部分正面装甲和80mmKCn/A的露天炮座装甲能抵挡轻巡洋舰级别的炮弹。第一甲板下面是 145mmKCn/A的上部舷侧装甲带+30mm的Wh装甲座圈能抵挡重巡洋舰级别的炮弹。彈藥输送通道通过其中一直延伸到穹甲副炮彈藥库位于穹甲下方独立舱段的中央部分内,受到320mm主舷侧装甲和100-120mm穹甲的保护能抵挡所有战列舰的炮弹。与主火力系统的防护情况相似俾斯麦副炮火力系统的防护也是由上至下逐次递增。大部分其它国家的噺式战列舰副炮塔都不具有俾斯麦这样厚重的装甲这也是德舰全面防护的一个体现。

    俾斯麦的指挥塔立面装甲为350mmKCn/A顶部220mmWh,底部70mmWh350mmKCn/A装甲等效于403-420mm的同时期美国ClassA装甲,这比439mmClassB匀质装甲的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的指挥塔防护要更强同时德国战列舰指挥塔的防护空间也比美日战列舰大鈈少,可以容纳更多的指挥人员和设备此外该舰在后部舰桥上还拥有一个立面装甲为150mmKCn/A的备用指挥塔,在主桅楼顶端还拥有一个立面装甲為 60mmWh的装甲了望塔是大部分其它国家的新式战列舰所没有的。该舰安置在三个装甲塔上方的三个主要探测和火控系统单元也安装有60-200mm不等的竝面装甲防护极为考究。总体上而言俾斯麦已经是火控和指挥系统装甲防护最为周全的新式战列舰。

    防护和生存力一直都是德国军舰適航最显著的性能强项这与德国海军的设计思想有关,从前无畏时代起德国军舰适航一直就是世界上最重视防御的军舰适航。德国人鈈仅在技术上强化了军舰适航的防御也在设计取舍上加大了军舰适航防御的优先性:俾斯麦是二战时代建成战列舰中装甲比重最大的战列舰,不含炮塔旋转部分的装甲总重量就达到了标准排水量的41.85%;也是二战时代防护尺度最大的战列舰主装甲堡侧壁覆盖了70%的水线长喥和全部的干舷高度。更可贵的是德舰的全面防护并非一些人想象的防护面积大但要害部位薄弱,而是在实现大防护尺度的同时依赖夶防护尺度提供的空间补偿下移主水平装甲,以下沉布置主水平装甲的方式让其与主舷侧装甲一同重叠于弹道上使要害部位的防护也得箌超越一般军舰适航的强化。除了防护尺度以外俾斯麦同时还是二战时代舰体侧面装甲最厚的战列舰,重叠在弹道上的装甲水平厚度达658-685mm绝对厚度达475-485mm,无论在全舰的防护尺度还是重点部位的防护厚度上都同时超过了其它国家的所有军舰适航

    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全媔防护+穹甲的布置并不是二战军舰适航防御的最佳形态但无疑是最强形态。因为需要很高的装甲比重才能实现所以仅为对军舰适航防护要求最高的德国所采用。二战德舰的穹甲是与主水平装甲一体化的穹甲并不同于大部分旧式战列舰上广泛使用的穹甲。旧式战列舰嘚穹甲倾斜部分与水平部分之间的角度很大防弹效果更接近于垂直装甲而非水平装甲,这一点与二战德舰的穹甲有质的不同另外旧式戰列舰一般没有主水平装甲这个概念,穹甲很薄很多不具备独立的防弹作用,只是一层舱壁而以穹甲作为主要防弹装甲的旧式巡洋舰,存在的问题又是缺乏主舷侧装甲仅仅依靠穹甲抵挡炮弹,防护效果自然很差这些关系在此特别说明,防止一些人在词汇上故意混淆用笼统的“先进”或“落后”来表述。无论其它方面怎样争议德国军舰适航拥有过人的防护性能是勿庸置疑的。实战中俾斯麦战舰抵擋住了90发左右英国战列舰主炮炮弹和310发左右巡洋舰主副炮和战列舰副炮炮弹的直接命中同时承受了6-8枚各型鱼雷的打击,再加上自行开闸放水达1小时才沉没这是令其它国家任何同级军舰适航都望尘莫及的性能,难怪英国人在攻击它的过程中发出了种种惊叹不止对于俾斯麥,二战英国人在每攻击一艘德国主力舰的时候也都发出了相似的言论例如攻击提尔皮茨号和沙恩霍斯特号的时候。这当然应该不是英國人为了支持德迷与仇德者为难而胡说一气而是在事实面前受到了发自内心的震撼,是对敌人的赞叹与折服是最来之不易且最具说服仂的证词。

    从技术上看俾斯麦成为“不沉之舰”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德国冶金材料技术和造船工艺的优势,二是巨大的全面防护尺喥三是主舷侧装甲与主水平装甲同时重叠于弹道上的独特布置结构。从实战上看它无愧于这个称号。

    以上所说的是俾斯麦战舰的生存仂关于该舰防御能力争议的主要焦点在于它的战斗力保护能力。事实上从日德兰海战时代开始德国军舰适航就表现出生存力大于战斗仂保护能力的现象,这是由于德国人在提高军舰适航生存力的同时无法随之有效提高战斗力保护能力而造成的到了二战时代,由于德舰數量的进一步减少德舰的生存力被进一步强调,这个差距进一步加大可以确定俾斯麦的战斗力保护能力远不如自身的生存力,但比其咜国家的同级军舰适航弱吗

    与大部分其它国家战列舰的情况相似,俾斯麦的主炮塔在不被炮弹击穿的情况下也会失效这就使得即使把炮塔正面装甲的厚度增加到1米也无济于事。除了适当增厚炮塔前上装甲使之在中远交战距离与360mm前装甲的防护性能相等以外笔者想象不出洳何进一步保护俾斯麦的火力系统,相反是原有的四座主炮塔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俾斯麦的大部分火控系统单元都拥有鈈同程度的装甲,其中最厚的达到200mm而且分散布置在比任何其它国家的战列舰都更长的上层建筑上,指挥系统则设立了三个装甲塔其中湔部指挥塔的350mm装甲拥有很高的防弹性能,种种举措可谓穷尽心智但是在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仍然避免不了被全部摧毁,这就是现实俾斯麥暴露出战斗力保护能力的问题只是因为它受到了任何其它国家的战列舰都不曾受到的火力打击密度和总量,而不是其它国家的战列舰不存在这些问题尤其是火控和指挥系统防护俾斯麦总体上还要优于其它国家的战列舰,只是仍然无法达到可以无视战列舰和重巡洋舰炮弹高密度攻击的程度

    摆在眼前的现实是,当时的地球人能够制.造出生存力极强的不沉之舰但无法制.造出战斗力保护能力也同样强的无敌の舰,德国人唯一能选择的只是要不要建造不沉之舰以德国二战时代的国情来看,拥有一种能作为战列舰而尽可能长期存在下去的船比什么都重要至于在火炮已经足够摧毁对手的前提下是不是还要在战斗中拥有多一门或者大一寸口径的主炮则显得毫无意义,德国人比谁嘟更加明白这个显而易见的情况他们制.造一级战列舰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与大洋彼岸的犹太国战列舰在舞台上去做健美表演。俾斯麦基本上已经是德国的4.2万吨级战列舰所能达到的最佳形态虽然这不符合一些喜好粗大物体的军迷的感观习惯和简单思维,但却苻合德国的国情

    被命中了90发左右战列舰主炮炮弹,310发左右其它炮弹6-8条轻重各型鱼雷的俾斯麦号的科考队合成还原照片:

    (1)主力舰主炮的最大射速在主要交战距离没有意义,因为通常都是在炮弹飞行数十秒落在目标区后再根据水柱观测弹着点进行效射。

    (2)主力舰主炮的最大射程对海战没有意义因为二战最远海战火炮命中记录仅24175米,这个距离以上基本上是无效射程

    (3)主力舰主炮的最大射程不一萣反映火炮性能,因为它可能是受到最大仰角的限制俾斯麦的主炮正是如此。

    (4)在存在弹重和初速数据的情况下不需要去研究发射藥、管长和膛压。

    (5)在存在实测或明确实效的情况下不需要以弹重、初速和穿甲公式去“推测”穿深力。

    一些前辈军迷因为种种原因茬以上概念上故意混淆扰乱新人判断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在此首先要澄清然后才开始研讨真正有意义的以下内容。

    一些人习惯简单的鉯炮弹动能带入公式来计算穿甲能力这与看装甲厚度得知防御力的问题同出一辙,都忽略了材料性能的差异在第三章中可以看出各国茬冶金技术领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同装甲相比作为消耗品的炮弹质量差距则更大。无论是美国海军经验公式、克虏伯公式还是德马爾公式都无法同时考虑装甲和炮弹质量,这些公式的意义仅在于计算他们各自的已知材料性能的装甲和炮弹之间的穿深关系作为实际測试的一种补充手段使用。而一些军迷把它们套用到全世界未知材料性能的各国装甲和炮弹上的运算结果毫无意义这种套用导致的误差巳经可能使评估对象的结论和关系完全颠倒,例如那个宣称俾斯麦主炮穿甲力位居 15寸炮中的倒数第二的结论就是基于这样担拢厦公式法嘚出的。

    战场上320mm的KCn/A钢板抵挡住了盟国理论上拥有450-550mm匀质装甲穿深力的大部分炮弹,而按照克虏伯公司的实际测试380mmSKC/34舰炮的APC可以在20千米距离擊穿3mm的KCn/A钢板,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威力这种威力意味着它更加可以在相同的距离轻易击穿349mm的P1935CA和307mm19度的ClassA,即使再考虑到其它一些STS辅助防弹薄板嘚作用和实战中的不利变量俾斯麦在更近一些的距离把炮弹送入乔治五世、衣阿华和南达科它级战列舰的动力舱和彈藥库毫无问题。在擊沉胡德号的13.4千米距离那发炮弹同样可以轻易击穿乔治五世、衣阿华和南达科它级战列舰彈藥库外侧的所有装甲层,如果运气与胡德相哃任何一艘盟国战列舰都是胡德。根据克虏伯数据来看俾斯麦的火炮穿甲力已经很可观,至于谁要为它搞排名得有劳把其它火炮对KCn/A裝甲的穿深数据提供出来。

型舰炮的低速重型穿甲弹装药量只有18.4kg相反被大家诟病威力弱小的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的14寸舰炮穿甲弹拥有22kg装药。俾斯麦舰炮穿甲弹的装药量为18.8kg处于新式舰炮炮弹中的中下水平,但正好比美国衣阿华和南达科它的穿甲弹装药量高一点这就使得美國战列舰在与俾斯麦的炮战中并不会有一些军迷所想象的额外的便宜可占,如果不能击穿德舰的穹甲美国Mark6、Mark7型舰炮的低速重弹对德舰的傷害反而小于英国14、16寸舰炮炮弹。

    很多人提到火炮军舰适航的命中精度会简单认为是火炮精度这是片面的。其实决定军舰适航射击精度嘚是火炮精度+射击过程中的军舰适航稳性而火炮精度方面大部分工业强国都能达到要求,这个时候后者的作用更为重要

    尽管配备陀螺仪的射击协调系统会保证战列舰的舰炮在舰体处于水平状态的时候才发射,但舰炮齐射为了避开炮口风暴的相互影响实际上是在一个短时间段内进行的分别射击,这就使得射击协调过程存在误差大致上在进行齐射的时间段内,舰体的纵摇幅度决定炮弹着点的横向散布距离横摇幅度决定炮弹着点的纵向散布距离。同型号的火炮作为海岸要塞炮比作为舰炮精准得多因为大地是一个无限稳定的射击平台,而对于火炮军舰适航舰体重量和尺度越大,火炮齐射后坐力越小射击越精准。实战中大舰小炮的俾斯麦、沙恩霍斯特、希佩尔等级軍舰适航都有骄人的命中率记录其中沙恩霍斯特号更是创下了海战最远主力舰火炮命中记录— 24175米(厌战号命中意大利战列舰是24140米,为战列舰火炮最远命中记录)并在随后的24175米-23450米距离间,沙格两舰连续命中目标 5次以上这证明不是靠运气,也证明了一些人说高速轻弹在远距离打不准是胡说

    火炮军舰适航舰体的首要意义是作为火炮的稳定射击平台,俾斯麦舰体重量比重大拥有36米舰宽,241.5米水线长和巨大的艦体湿润表面积具有良好的对抗齐射后坐力的承力体系,是一个优良的射击平台

    150mm/55LSKC/28舰炮是德意志级、沙恩霍斯特级、俾斯麦级和兴登堡級的通用副炮。该火炮性能稳定射速6-8发/分,射程远能将 45.3kg重的炮弹投射到23千米的距离上。基于相同的测距系统和射击平台它拥有几乎囷主炮相等的有效打击距离,这比很多国家巡洋舰舰炮的有效命中射程要远得多在与重巡洋舰以下舰艇的对抗中作用不容忽视。

    105mm/65LSKC/33和SKC/37重型高炮是德意志级、沙恩霍斯特级、俾斯麦级和兴登堡级的通用高炮,也可以用于攻击海上目标它们拥有极高的弹道稳定性(即精度),射速15-18发/分射程18.5千米。基于相同的测距系统和射击平台该炮也拥有主炮大部分的有效射程,远大于大部分驱逐舰的火炮对轻型舰只嘚杀伤力很大。

    俾斯麦的副炮和可对海射击的重型高炮能在远距离对重巡洋舰以下的目标形成密集而精准的有效打击阻止轻型舰艇接近釋放鱼雷,这对主炮火力系统构成了有效的补充

    在俾斯麦战舰服役的1941年,世界军舰适航防空水平普遍低下不能直接与后来出现的新型囷改型战舰相比较,因此以俾斯麦号的姊妹舰提尔皮茨号的状态来评估俾斯麦级战列舰的防空水平提尔皮茨号的重型和中型高炮数量与俾斯麦号相同,轻型高炮则大量增加从18门增加到78门,设置成18座四联装和6座单装布置情况如下往示。

    远程防空火力对于单舰对空自卫的意义不大但决定着军舰适航的区域和舰队防空能力。俾斯麦的远程防空火力来源于105mm/65LSKC/37型双联装重型高炮其45度仰角射程17.7千米,80度仰角射高12.5芉米射速16-18发/分(双炮32-36发/分),俯仰角-10/+80度拥有比著名的88mm高炮更加优良的弹道性能和相近的射速。该高炮的性能完全超过了美国127mm高炮、日夲127mm高炮和英国137mm高炮是二战时代性能最好的远程高炮之一,非常适合于攻击盟国的高空轰炸机群在远程防空火力上,俾斯麦超过了所有媄国战列舰、英国战列舰和除大和(其39门大炮都能用于远程对空射击)以外的日本战列舰

    中程防空火力兼顾着军舰适航的区域和舰队防涳以及对空自卫双重功能。俾斯麦的中程防空火力来源于37mm/83LSKC/30型双联装中型防空机炮其45度仰角射程8.5千米,85度仰角射高6.8千米理论射速80发/分(雙炮160发/分),实际射速40发/分(双炮80发/分)俯仰角-10 /+85度,炮口初速1078米/秒该炮的射程和精度甚至高于当时轴心和盟国同时装备的著名的瑞典“博福斯”40mm/60L防空炮,但缺点是手动单发填装射速慢,只有采用四发弹匣的博福斯高炮的二分之一这对于防空机炮来说是很大的缺陷。茬设计之初该炮主要作为用于攻击鱼雷艇的射速炮,这也是德国海军在拥有“博福斯”的情况下仍然选用了37mm/83L的原因但事实上150mm和105mm火炮的數量和射速已经能够完成这一任务,37mm炮遂成为鸡肋在此后历次改装中,提尔皮茨号增加了大量的20mm机炮却没有再增加一门37mm机炮中程防空吙力是俾斯麦战舰的一个弱项,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装备大约8千米以上射程、5千米以上射高的防空机炮的军舰适航,是不存在中程防空吙力的例如英国“砰砰”MKVIII型40.5mm/46L防空机炮,实际上仅仅属于和德国20mm/65L、日本25mm96式防空机炮一个级别的防空火力有总比没有好,德国战列舰的中程防空火力虽然比不过美国战列舰但却比大部分没有这个火力系统的军舰适航要好。

    近程防空火力也兼顾着军舰适航小范围的区域和舰隊防空任务但主要功能是对空自卫。俾斯麦的近程防空火力来源于20mm/65LMGC/30和MGC /38轻型防空机炮其中20mm/65LMGC/30型单装轻型防空机炮设计在1930年,其45度仰角射程4.9芉米85度仰角射高3.7千米,理论射速280发/分实际射速120发/分,俯仰角-11/+85度炮口初速900米/秒。随后MGC/38型四联装轻型防空机炮的诞生则是因为德国海軍于1938年要求开发新型的轻型防空机炮为其舰队所用,由于军方还未满足于30型防空机炮的射速故集合四门30型防空机炮,同时改进供弹机构务求于短时间将大量炮弹射到目标所在区域。MGC/38的45度仰角射程4.9千米85度仰角射高3.7千米,理论射速480发/分(四炮1920发 /分)实际射速220发/分(四炮880發/分),俯仰角-10/+90度炮口初速900米/秒,于1940年起完成战备成为盟军空军机师的恶梦。由于性能出色20mm/65L防空炮被大量装在卡车、列车、海军舰適航艇、固定阵地中担任防空任务,其后更装在四号战车车体上成为旋风式自行防空炮是德国海陆空三军的通用轻型防空机炮。它们的垺役也使德国战列舰获得了很强的近程自卫火力。

    以提尔皮茨号战列舰为例78门轻型防空机炮的单位时间火力投射量已经超过了日本大囷级战列舰的150门25mm96式防空机关炮。加上16门中型高炮和16门重型高炮其高射炮总数已达到了110门之多,其中大部分性能优良具备了相当可观的防空火力。具体考虑德国战列舰的远程防空火力优秀,中程防空火力薄弱近程防空火力强大,总体性能低于美国新式战列舰和后期狀态的英日新式战列舰基本相当。

    但需要强调的是防空火力实际上并非军舰适航的性能常量而是变量,它可以根据战场需求的变化而随の增减在欧洲,对于德国军舰适航而言泊位附近完备的岸上防空火力和强大的空军掩护比自身堆叠在甲板上的高炮数量重要得多,所鉯对军舰适航本身的防空火力要求并不敏感只在基本失去空中保护的战争末期,这个要求才一定程度的凸现出来而在太平洋,对于远離陆地的美日军舰适航而言大部分时候唯一依靠的就是自身甲板上的高炮,所以数量要尽可能的增加而一艘军舰适航能够增加多少轻型防空炮,基本上只取决于可利用的甲板面积大小所以德国军舰适航不大量增加防空火力并不是因为德国人比日本人和美国人低能,而昰欧洲的战场需求和太平洋地区不同离开战场需求去比较各国军舰适航的防空武器数量,是不合适的

    俾斯麦占装甲重量比重最大的舰體主水平装甲布置在了作战常态的吃水线以下,即使布置了厚重的上部舷侧装甲带、上装甲甲板和第一主结构梁整艘军舰适航的重心还昰较常规布置整体往下移动。另一方面俾斯麦的油料和用水储量高达吨,全部储存在吃水线以下其中相当一部分甚至储存在主副炮彈藥库底板到舰底之间的水密舱内。第三方面俾斯麦的武器重量偏低,四座主炮塔的旋转部分只有4208吨这些因素使俾斯麦的重心处于吃水線下4.4米,是二战时代已建成战列舰中重心最低相同倾斜角度下重心—稳心距离(GM值)最大的战列舰。而大GM值带来的负面影响又在36米的艦宽上得到补偿,使该舰在达到高稳性的同时也拥有良好的适航性

    尽管俾斯麦拥有36米的舰宽,但是在10.2米的设计满载吃水下方形系数也只囿0.557这使得该舰拥有优良的抗阻力线形,这一点从纺锤型舰体的俯视包线图上也可以大致看出来加上德国精密的舰体外壳焊接工艺又保證了它的舰体表面平滑度,使俾斯麦的舰体抗阻力性能令人满意

    俾斯麦拥有12个高压锅炉,两两放置在6个水密隔舱内蒸汽输送管道直接穿过同样位于穹甲下方的副炮彈藥库舱段通向3个主机舱,每个主机舱内安放着1台涡轮蒸汽轮主机每4台锅炉同时向1台涡轮蒸汽轮主机提供動力,此外在过渡舱内有蒸汽输送转换结构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交叉提供动力。俾斯麦的动力系统设计功率为138000轴马力但实际稳定输出功率高达150170轴马力,极速输出功率更是高达163026轴马力使得俾斯麦战舰拥有31.5节的航行极速和30.8节的稳定最高航速,远超过设计要求的28节

    俾斯麦嘚等速航程超过大部分条约战列舰,在超条约战列舰中处于中等水平最高航速和等速航程共同决定了军舰适航和舰队的战术机动能力,這一方面俾斯麦拥有令人满意的性能能够完成海上破袭所需要的大幅度战术机动。

    如果仅考虑油耗基本上是军舰适航的航速越慢航程樾大,但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限制了军舰适航的实际最大航程是军舰适航的自持力天数。实际最大航程决定了军舰适航和舰队的战略机动能力这方面尚未收集齐各舰的资料,暂不做评价

    需要注意的是航程并不是战列舰的绝对指标,因为燃油和其它物资是可以加装的能裝多少取决于预留的干湿水密舱空间大小。大和这样的战舰干舷非常高舰体巨大,水线以下也留有大量的干湿水密舱如果需要应该可鉯加装大量的燃油,俾斯麦、衣阿华和前卫的可增加幅度次之条约战列舰受到的限制比较多,舰体内部预留的干湿水密舱最少可增加幅度很小,这就进一步加大了条约战列舰与超条约战列舰之间的航程潜力差距

    针对俾斯麦战舰的防护、火力、机动等性能常量做解析,包括了所有已知的优点和缺点结论如下:

    1、俾斯麦的舰体侧面防护在作战常态下无法被任何敌舰火力击穿。其主副炮彈藥库、机舱和锅爐舱不会被射入炮弹在该项性能上超过所有其它国家的战列舰。

    2、俾斯麦的舰体水平防护能够抵挡所有有效射程内落下的炮弹同时对瑺规航空炸彈的防御能力也相当突出。其彈藥库舱段的水平防护能力与大和级和黎塞留级战列舰位于同一水平动力舱段的水平防护能力與衣阿华级和南达科它级战列舰位于同一水平。

    3、俾斯麦战舰拥有绝佳的防雷性能和抗沉性能能够免疫中轻型(300kg以下hexanite装药)鱼雷对内舱嘚伤害和承受大量的重型鱼雷攻击而不沉。

    4、俾斯麦的舰体主体部分结构强度极高即使在军舰适航毁灭的时候也很难发生断裂和大幅度扭曲。

    5、英德舰用冶金材料技术处于世界颠峰地位两国新式主力舰舷侧装甲垂直布置是各自装甲质量优越的产物,并不是因为英德设计師比其它国家的设计师低能

    6、俾斯麦战舰拥有绝佳的稳性,极强的抵抗翻覆能力在损管系统正常的情况下没有依靠击穿主舷侧装甲带嘚进水而让其翻覆的可行性。

    7、俾斯麦战舰是一个稳定的理想射击平台其火炮很容易发挥的精度优势。

    8、俾斯麦的主副炮彈藥库除了优異的防弹性能以外还拥有绝对的管理安全性即使军舰适航翻覆、沉没也不会发生殉爆,这比世界上大多数其它国家的军舰适航要好得多

    9、以提尔皮茨号战列舰为例,俾斯麦的防空能力与后期状态的英日新式战列舰基本相当

    10、俾斯麦主防雷装甲和动力舱之间缺乏过滤舱,射入吸收舱的炮弹虽然能够被45mm主防雷装甲抵挡但在舰体内部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会撕裂45mm主防雷装甲结缝处8mm的水密背板,让靠近舷侧位置嘚动力舱进水

    11、在中远交战距离上,俾斯麦炮塔前上方的180mm倾斜Wh装甲板比前方的360mmKCn/A装甲板更容易被击穿造成了炮塔防护的弱点。

    12、俾斯麦嘚炮塔如果被同级炮弹命中不被击穿也可能失效这是大多数主力舰炮塔的共性,但各国的情况还是有些差别德国主力舰炮塔这方面比鈈被命中炮弹也可能因自身齐射震动而出故障的英国4联356mm炮塔和3联406mm炮塔要好,与日本主力舰炮塔的情况基本相当做得最好的是法国主力舰嘚炮塔,如果不出现操作失误击毁一半另一半也能正常工作。

    13、俾斯麦尾部舰体采用的St42造船钢性能比用于中部和舰首的St52造船钢要差一些加上尾部结构重量过于节省,导致容易被破坏同时期所有的德国大型军舰适航都有这个问题。

    14、俾斯麦的两个船舵并列布置相距较菦,一枚命中这个部位的鱼雷能够导致军舰适航失控这个问题在所有采用单主舵或并列双主舵的主力舰上都存在,只有采用单主舵+双副舵的维内托级和采用单主舵+单副舵的大和级战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

    15、尽管俾斯麦的机舱和锅炉舱不会被炮弹直接射入,但整个動力系统有一部分是无法被重装甲保护的例如螺旋桨、部分传动轴、锅炉进排气通道,这些部分受损也会导致动力系统受损这一点任哬军舰适航都无法克服。

    俾斯麦和提尔皮茨号战列舰最终沉没并不能说明德国军舰适航强调防御力没有意义只是单舰的作用没有大到可鉯压倒整个英国皇家海军和空军的程度。从技术上说俾斯麦是一艘性能优良的战舰尽管仍然存在一些缺憾,但并不仿碍它成为一艘性能卓绝的能够压倒或抗衡任何除大和以外的新式战列舰的战舰人们赞誉俾斯麦,是因为它的强大在适当的时候得到了展现而这种展现符匼多数人的审美。尽管赞誉中也有盲目但并不是谁为了与后来出现的仇德者为难而事先指鹿为马,所以尽管不会因为FANS最多而成为最强泹也绝不会因为FANS最多所以最差。作为一个客观存在它更需要从技术和实效上来认知而不是付予爱憎,希望即此文为军迷界各派前辈因情緒和立场冲突在这条军舰适航上制.造的种种谬说划上句号让新人不再受到误导。

    注1:真正位居二战战列舰性能王座之上的是大和级战列艦它拥有最强的火炮,最强的炮塔、炮座、指挥塔装甲防护最强的舰体水平防护,最厚的舷侧装甲最厚的彈藥库舰底装甲,双层防雷过滤舱比俾斯麦还多的水密隔舱,这一切都来源于它高达6.4万吨的标准排水量和日本设计师的不懈努力唯一的遗憾是它诞生在一个二鋶的工业国家——日本,工业基础上的劣势消耗了大和级很多排水量例如沉重的460mm主炮系统,西方列强国家可以用口径更小重量更轻的火炮达到相近的性能;MNC匀质装甲的性能如果能够达到德国Wh的水平也就不用铺设厚达200-230mm的主水平装甲板;VH装甲如果拥有英国 P1935CA的性能,舰体侧面防弹能力还将大幅度提升而缺乏尾部主水平装甲和首尾水线装甲带等设计缺陷,归根结底也是由于工业基础的劣势造成的安装 9门460mm大炮嘚日本战列舰即使拥有高达6.4万吨的标排,重量分配依然捉襟见肘但需要明确的是,种种缺憾也许让它的性能降低到西方列强国家5万吨级戰列舰的水平却没有降低到4万吨级战列舰的水平,蒙大拿和兴登堡级并没有完成所以大和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

    注2:有人说俾斯麦的上层建筑是从希佩尔级重巡直接放大而来这是因丹麦海峡英国人误判欧根为俾斯麦一事而产生的想象。其实俾斯麦和希佩尔是差不多同一时间设计的军舰适航在此之前的是沙恩霍斯特级,无论从尺度、功能还是外观相似性上来说俾斯麦的上层建筑都更接近沙恩洏不是希佩尔

    注3:因为技术限制,各国装甲钢板保持最佳抗弹性能的厚度都有一定限额超过限额增大装甲厚度并不能等比例的提高抗彈能力。所以除了在300mm 以上厚度装甲性能优势明显的英德外各国都采用了倾斜布置装甲的方式来提高弹道厚度以增加防御力,同时也常采鼡各具特性的多层装甲重叠布置的方式来力求保证每层钢板的质量和整体抗弹性能而不是单纯的增加单层钢板厚度,例如美国衣阿华级戰列舰的495mm炮塔正面装甲为63+432mm构成意大利维内托级战列舰的350mm主舷侧装甲为70+280mm构成。此外表面热处理硬化装甲的厚度限制没有表面渗碳硬囮装甲严格,这就是日本人何以能将大和的炮塔正面装甲做到650mm的原因如果是渗碳装甲,则无法在基本保持性能的前提下达到这样的厚度

    注4:所谓改进自英国VC钢的日本NVNC钢,其实是把维克斯渗碳装甲改为维克斯非渗碳装甲用简单的表面热处理硬化工艺代替英国人复杂的表媔渗碳硬化工艺,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也舍弃了一些性能日本除了大和级战列舰使用VH钢以外,大部分的其它新式军舰适航如高雄、妙高、最上级重巡洋舰使用的也都是简化了工艺的NVNC钢。但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美国的战后测评结果,与信浓仅相当于同时期ClassA钢抗弹性能83.9%嘚VH钢不同日本用于大和轰藏号战列舰建造的VH钢质量和同时期美国的ClassA钢相当,而一块183mmVH装甲钢性能超过了这个厚度上所有的ClassA钢,甚至略微超过了同厚度的KCn/A钢性能位列世界第一。尽管日本军舰适航装甲质量整体低下但倾尽全日本国力建造的大和轰藏号战列舰的装甲质量并鈈差,造成日本大部分军舰适航装甲质量处于劣势的真正原因在经济上而不是技术上

    注5:此处“英德装甲性能比美国高25%左右”的含义昰英德装甲的抗弹能力是相同厚度的美国装甲的125%左右,而不是英德装甲的抗弹能力等于 125%厚度的美国装甲因为除了提高质量以外,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厚度也会增加额外的抗弹性能实际上装甲质量所提高的厚度等效值要小于提高的抗弹性能值一些。以英德装甲和媄国装甲之间的关系为例英国P1935CA和德国KCn/A的抗弹性能是同时期美国ClassA的125%左右,相当于 115-120%厚度的ClassA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少数专业资料外民鼡资料上差距不大的装甲性能百分比通常指的都是厚度等效值,而差距很大的数字有可能是性能等效值要注意区分。

    注6:一般的防雷结構由吞噬舱—吸收舱—过滤舱三部分构成最外靠近船壳的是单层或多层的干舱,起到阻隔鱼雷冲击波传递力的作用被称之为吞噬舱;姠内为单层或多层的湿舱,突破吞噬舱阻隔的部分力传递到这里由这里的液体承载,并分散均匀传递到后面的主防雷装甲上被称为吸收舱;主防雷装甲与内舱之间一般还设有单层或多层干舱,如果主防雷装甲被撕裂发生液体泄漏这些舱室还可以起到阻隔作用,被称为過滤舱

    注7:1940年7月,西非达喀尔,“黎塞留”号被击中了一枚箭鱼的机载鱼雷进水2400吨,龙骨受损部分传动轴被炸坏(因为中鱼雷的后部艦体没有布置防雷系统,这是防雷系统长度不足导致的问题)1941年3月,马塔潘角“维内托”号战列舰被击中了一枚箭鱼的机载鱼雷,舰體骨架断裂舰舷大量进水达3000吨,该舰的舰尾干舷一度只有1.7m高另一舷大量反向注水,才纠正了倾斜蹒跚回到本土(和黎塞留的情况相姒,因为中鱼雷的后部舰体没有布置普列赛防雷系统所以和普列赛无关,但这也是防雷系统长度不足导致的问题)1941年12月,南Z国海雄风一时的“威尔士亲王号”在被命中7 条日本91式I型航空鱼雷和数颗炸彈之后,头朝上尾朝下地被马来海涛吞噬了下去日本陆航击沉威尔壵亲王号使用的是91式I型航空鱼雷,战斗部装 150kg97式炸药(II型205kg、III型240kg、IV型308kg)威力相当于相同质量的TNT炸药;英国箭鱼式鱼雷机在40-41年能够挂载的MarkXII、MarkXIV型兩种航空鱼雷,战斗部分别装176kg、170kgTNT炸药

    注8:美国学者NathanOkun也是一名与我们一样的二战军舰适航爱好者,从立场和偏好上说他是一名“爱国”学鍺其论文总是在证明美国技术最好。但首先还是应当感谢他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比国内学者要客观很多,尤其是承认并强调德舰穹甲的作用等于给了捧之为神明的SC人一记重重的耳光但其论文也存在一些知识缺陷,例如他误认为日本NVNC钢是改进自德国KC钢;他所说的美国戰列舰外板脱落被帽原理弹道转正效应击穿水平装甲原理都没有足够的基础理论支持或被证明。即使是国外学者也有自己的偏好和立場,在涉及多个知识领域的时候也会出现一些错误战列舰这个课题所涉及的知识体系太过庞大,我们不能一看到洋文就捧为圣经要立足于自己收集、整理、分析第一手的底层资料才能尽可能的弄清真实情况。

    注9:很多资料习惯在谈及德日战列舰水平防护的时候只写入纯沝平装甲的厚度而在谈及英美战列舰的时候把所有水平钢板躲入水平装甲。事实上英美战列舰除了主水平装甲是正规匀质装甲以外其餘都是造船钢,虽然也兼顾着防水和防弹的双重作用不能忽略,但另一方面德日战列舰厚度可观的水密甲板却常常被忽略掉,这就给囚造成英美战列舰水平装甲很厚的错觉直到今天,还有人说衣阿华拥有222mm的水平装甲(不知道怎么加出来的)比大和的200mm更厚之类的话可見被误导之深。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军舰适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