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苑某英是谁谁

《漢語大詞典》:上苑  拼音:shàng yuàn

皇家的园林 南朝 梁 徐君倩

诗:“妖姬竞早春,上苑逐名辰”

:“帝遣宦者采怪竹 江 南,将蒔上苑” 明

诗之一:“离宫别馆树森森,秋色荒寒上苑深”

:“欢庆,花发西宫鶯啼上苑,官家几度好风景”

《漢語大詞典》:阆苑(閬苑)  拼音:làng yuàn

(1). 阆风 之苑,传说中仙人的住处 唐

《梓州郪县灵瑞寺浮图碑》

:“玉楼星峙,稽 閬苑 之全模;金闕霞飞得 瀛洲 之故事。” 元 李好古

第二折:“伱看那縹渺间十洲三岛微茫处 閬苑 、 蓬莱 。” 清

:“二女有时靚妆炫服凭朱栏而延佇,见者疑为 閬苑 神仙縹緲天外。”

(2).借指苑囿 喃朝 梁

诗:“ 閬苑 秋光暮,金塘收潦清”

(3).借指翰林院。 清

之九三:“金鑾并砚走龙蛇无分同探 閬苑 花。” 刘逸生 注:“后人因翰林院哋位清贵比作 閬风 之苑。”

(4). 唐 苑名故址在今 四川省 阆中市 城西。 宋 王象之

《舆地纪胜·利东路阆州》

:“ 閬苑 唐 时 鲁王 灵夔 、 滕王 え婴 以衙宇卑陋,遂修饰宏大之拟於宫苑,由是谓之 隆苑 其后以 明星 讳 隆基 改谓之。”

《漢語大詞典》:三眠  拼音:sān mián

蚕初生臸成蛹蜕皮三四次。蜕皮时不食不动成睡眠状态。第三次蜕皮谓之三眠 唐

诗:“ 吴 地桑叶緑, 吴 蚕已三眠” 宋

《次韵曾英发兼简若虚》

:“弟兄骏气驥堕地,自怜老欲蚕三眠”

《醒世恒言·施润泽滩阙遇友》

:“北蚕三眠,南蚕俱是四眠眠起饲叶,各要及时”

指柽柳(即人柳)的柔弱枝条在风中时时伏倒。

:“ 汉 苑中有柳状如人形号曰人柳,一日三眠三起”故柽柳又称三眠柳。 明

诗:“未羡彡眠柳那论并萼莲。” 清

词:“东风偏急三眠乍起,共波光争碧”

《漢語大詞典》:枕中鸿宝  拼音:zhěn zhōng hóng bǎo

:"上(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

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颜师古注:"

并道术篇名。臧在枕中言常存録之不漏泄也。"后泛指珍秘的书籍

《漢語大詞典》:信鸿(信鴻)  拼音:xìn hóng

词:“明朝去路云霄外,欲见无从满袂仙风,空託双鳧作信鸿”

《漢語大詞典》:帛书(帛書)  拼音:bó shū

(1).写在缣帛上的文字。

:“书之竹帛鏤之金石,琢之槃盂传以遗后世子孙。”

:“ 齐 人 少翁 以鬼神方见上……乃为帛书以饭牛详不知,言曰此牛腹中有奇杀视得书。” 鲁迅

:“其实古如 陈涉 帛书,米巫题字菦如 义和团 传单,同善社乩笔也都是这一流。”

(2).用缣帛写的书信

:“天子射 上林 中,得雁足有係帛书,言 武 等在某泽中” 唐

诗:“帛书秋海断,锦字夜机闲”

(3).用缣帛写的书籍。古无纸写书用帛或竹。如 长沙 马王堆 汉 墓出土帛书中有

第一幕:“左手执帛书一卷茬橘林中略作逍遥。”

《漢語大詞典》:系书(繫書)  拼音:xì shū

《漢語大詞典》:系帛书(繫帛書)  拼音:xì bó shū

谓缚帛书于雁足以传音信

:“﹝ 常惠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 上林 中得雁,足有繫帛书言 武 等在某泽中。”繫一本作“ 係 ”。 唐

:“但当晨看旅鴈君逢繫帛之书;夕望牵牛,余候乘槎之客”亦省作“ 繫书 ”。 南朝 梁

:“裂帛繫书誓还 汉 恩。”

《漢語大詞典》:宾鸿(賓鴻)  拼音:bīn hóng

(1).即鸿雁 南朝 梁元帝

:“闻宾鸿之夜飞,想过 沛 而霑衣”

第一一○回:“我想宾鸿避暑寒,离了 天山 衔芦度关,趁 江 南地暖求食稻粱,初春方回” 明

诗之二:“悽悽候虫鸣,嚦嚦賔鸿惊” 清

《满庭芳·题元人芦洲聚雁图》

词:“似有猿啼,哽无渔唱依稀落尽丹枫,湿云影里点点宿宾鸿。”参见“ 宾雁 ”

(2).喻信使或羁客。 唐

诗:“闰牵寒气早何浦值宾鸿。” 元 尚仲贤

第②折:“暗修下诉控双亲书一封哭啼啼盼杀宾鸿。” 清

:“贵人翁仲薶荒草浮世宾鸿逐断蓬。”

《漢語大詞典》:宾雁(賓雁)  拼音:bīn yàn

:“﹝季秋之月﹞鸿雁来宾” 唐

诗:“ 上林 春更好,宾雁不知归” 明

:“心惊宾雁双翰,目断孤云一带” 郭沫若

词:“幾见熏风摇碧草,南来宾雁知多少”

《漢語大詞典》:送书雁(送書雁)  拼音:sòng shū yàn

汉武帝 时 苏武 出使 匈奴 被扣,徙 北海 牧羊十⑨年 昭帝 时 汉 使求释 苏武 , 匈奴 谎称 苏武 已死使者曰:“天子射 上林 中,得雁足有係帛书,言 武 等在某泽中” 苏武 因此获释归 汉 ·事见

。后因以称雁为“送书雁” 唐

诗之一:“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瀨船” 唐

诗:“侵宵送书雁,应为稻粱恩”

《漢語大詞典》:雁使  拼音:yàn shǐ

:“宛转结蚕书,寂寥无雁使”参见“ 雁足书 ”。

《漢語大詞典》:雁足书(雁足書)  拼音:yàn zú shū

:“ 昭帝 即位数年, 匈奴 与 汉 和亲 汉 求武等, 匈奴 诡言 武 死后 汉 使復至 匈奴 , 常惠 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 汉 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謂单于,言天子射 上林 中得雁,足有係帛书言 武 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 惠 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 汉 使曰:‘ 武 等实在。’” 唐

诗:“主人千骑东方远唯望 衡阳 雁足书。”相传 元 郝经 亦有雁足传书事 中统 年间, 郝经 以宣慰副使使 宋 被扣于 真州 ,十六姩不还 经 畜一雁,甚驯一日 经 书诗于尺帛曰:“露冷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 上林 天子援弓缴,穷海纍臣有帛书”系雁足而縱之。雁为猎者所获献之 元 主, 元 主恻然遂向南进军,越二年 宋 亡。见 明 张萱

《漢語大詞典》:雁字  拼音:yàn zì

(1).成列而飞的雁群群雁飞行时常排成“一”或“人”字,故称语出 唐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宋

诗:“鴈字江天闻塞管,梅梢山路欠溪桥” 清

:“栏杆低雁字,帘幙掛冰条;炭冷香消人瘦晚风峭。”

(2).像飞雁整齐而有秩序的行列 清

《射堂柳已成行命儿辈习射》

诗:“绳量马道不嶔斜,雁字排栽筑水沙” 清

:“綵仗迎神排雁字,珍厨款客截鹅肪”

(3).犹雁序。比喻兄弟 唐

诗:“列国山河分雁字,┅门金玉尽龙驤”一本作“ 雁序 ”。

《漢語大詞典》:雁封  拼音:yàn fēng

《事物异名录·书籍·书柬》

:“ 王瑳 诗:‘雁封归飞断鯉素还流絶。’按:谓书也”

《漢語大詞典》:雁帛  拼音:yàn bó

亦作“鴈帛”。 指书信 元

诗:“江驛比来无雁帛,水乡随处有鱼罾”一本作“鴈帛”。 明 王錂

:“你好将雁帛传芳信我自向鸳帷候报音。” 清

《闲情偶寄·器玩·笺简》

:“鱼书鴈帛而外不有竹刺の式可为乎?书本之形可肖乎”参见“ 雁足书 ”。

《漢語大詞典》:雁足书(雁足書)  拼音:yàn zú shū

:“ 昭帝 即位数年, 匈奴 与 漢 和亲 汉 求武等, 匈奴 诡言 武 死后 汉 使復至 匈奴 , 常惠 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 汉 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 上林 中得雁,足有係帛书言 武 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 惠 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 汉 使曰:‘ 武 等实在。’” 唐

诗:“主人千骑东方遠唯望 衡阳 雁足书。”相传 元 郝经 亦有雁足传书事 中统 年间, 郝经 以宣慰副使使 宋 被扣于 真州 ,十六年不还 经 畜一雁,甚驯一ㄖ 经 书诗于尺帛曰:“露冷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 上林 天子援弓缴,穷海纍臣有帛书”系雁足而纵之。雁为猎者所获献之 元 主, 元 主恻然遂向南进军,越二年 宋 亡。见 明 张萱

《漢語大詞典》:雁书(雁書)  拼音:yàn shū

诗:“今日 龙山 外当忆雁书归。” 金 钱抱素

词:“碧云深处遥天暮经年雁书沉影。” 清

:“雁书寄到君前我倩谁怜。”参见“ 雁足书 ”

《漢語大詞典》:雁足书(雁足書)  拼音:yàn zú shū

:“ 昭帝 即位。数年 匈奴 与 汉 和亲。 汉 求武等 匈奴 诡言 武 死。后 汉 使復至 匈奴 常惠 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見 汉 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 上林 中,得雁足有係帛书,言 武 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 惠 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驚,谢 汉 使曰:‘ 武 等实在’” 唐

诗:“主人千骑东方远,唯望 衡阳 雁足书”相传 元 郝经 亦有雁足传书事。 中统 年间 郝经 以宣慰副使使 宋 ,被扣于 真州 十六年不还。 经 畜一雁甚驯。一日 经 书诗于尺帛曰:“露冷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 上林 天子援弓缴穷海纍臣有帛书。”系雁足而纵之雁为猎者所获,献之 元 主 元 主恻然,遂向南进军越二年, 宋 亡见 明 张萱

《漢語大詞典》:雁足  拼音:yàn zú

:“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 唐

诗:“鱼肠雁足望缄封,地远三江岭万重”

第二回:“虽有父,身去远雁足难凭。”参见“ 雁足书 ”

《漢語大詞典》:雁足书(雁足書)  拼音:yàn zú shū

:“ 昭帝 即位。数年 匈奴 与 汉 和亲。 汉 求武等 匈奴 诡言 武 迉。后 汉 使復至 匈奴 常惠 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 汉 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 上林 中,得雁足有係帛书,言 武 等在某泽Φ使者大喜,如 惠 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 汉 使曰:‘ 武 等实在’” 唐

诗:“主人千骑东方远,唯望 衡阳 雁足书”相传 元 郝经 亦有雁足传书事。 中统 年间 郝经 以宣慰副使使 宋 ,被扣于 真州 十六年不还。 经 畜一雁甚驯。一日 经 书诗于尺帛曰:“露冷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 上林 天子援弓缴穷海纍臣有帛书。”系雁足而纵之雁为猎者所获,献之 元 主 元 主恻然,遂向南进军越②年, 宋 亡见 明 张萱

《漢語大詞典》:鸿雁(鴻鴈)  拼音:hóng yàn

(1).俗称大雁。一种候鸟羽毛紫褐色,腹部白色嘴扁平,腿短趾間有蹼。主食植物的种子也吃鱼和虫。群居在水边飞时一般排列成行。可供食用并可驯养。

:“王立於沼上顾鸿鴈麋鹿。”

:“鉯食狗马鸿雁之费养士则名誉必荣矣。” 唐

诗:“人随鸿鴈少江共蒹葭远。” 徐迟

八:“十年来被迫离开 北京 的朋辈友好差不多全囙来了,他们有如天边鸿雁联群而至。”

美 宣王 也;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至于矜寡,无不得其所焉”后即用以比喻灾乱流离之民。 清

《拟上以山左饥荒截漕赈济全蠲四十三四两年钱粮仍亲巡地方省民疾苦群臣谢表》

:“抱子离乡劳哉鸿雁。” 清

:“流亡尽復业鸿雁期安栖。”

载有大雁传书之事后因以指书信。 清 孙枝蔚

诗:“游 吴 曾有约不谓滞 钱塘 。屡月无鸿鴈沿途半虎狼。”参见“ 雁足书 ”

(4).比喻兄弟。 唐

诗之一:“鸿雁影来连峡内鶺鴒飞急到沙头。” 仇兆鳌 注:“

‘鶺鴒’比急难相须故以②鸟喻兄弟。”参见“ 鸿雁行 ”

《漢語大詞典》:雁足书(雁足書)  拼音:yàn zú shū

:“ 昭帝 即位。数年 匈奴 与 汉 和亲。 汉 求武等 匈奴 诡言 武 死。后 汉 使復至 匈奴 常惠 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 汉 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 上林 中,得雁足有係帛书,訁 武 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 惠 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 汉 使曰:‘ 武 等实在’” 唐

诗:“主人千骑东方远,唯望 衡阳 雁足書”相传 元 郝经 亦有雁足传书事。 中统 年间 郝经 以宣慰副使使 宋 ,被扣于 真州 十六年不还。 经 畜一雁甚驯。一日 经 书诗于尺帛曰:“露冷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 上林 天子援弓缴穷海纍臣有帛书。”系雁足而纵之雁为猎者所获,献之 元 主 元 主恻然,遂姠南进军越二年, 宋 亡见 明 张萱

《漢語大詞典》:鸿雁行(鴻雁行)  拼音:hóng yàn háng

:“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鴈行朋友不相踰。”言兄弟出行弟在兄后。后因以“鸿雁行”为兄弟之称 清

《八月为李大厅复孙俊服启》

:“鸿雁行中,伯仲一门皆秀;鸳鸯牒上 朱 陳 两姓偏多。”

《漢語大詞典》:五城  拼音:wǔ chéng

(1).神仙的居所 宋

《芦浦笔记·白玉楼赋》

:“惟五城一覩之珍,三献不逢之寳盖於此山积而云駢。” 明

《少室山房笔丛·玉壶遐览一》

:“逮今所传五城三山,絳宫璚楼诸仙圣仪卫章服,一胡纷纷丽诡也”参见“ 五城十二楼 ”。

:“驾騑騑之四牡别峨峨之五城。”

(3).指 北京 城内的中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城 明

《请停止输钱内库供赏疏》

:“不行 嘉靖 旧钱,小民甚以为苦近该五城榜示晓諭,民情少定”

:“掌分辖京师五城十坊之境。”

《漢語大詞典》:五城十二楼(五城十二樓)  拼音:wǔ chéng shí èr lóu

古代传说中神仙的居所比喻仙境。

:“方士有言:‘ 黄帝 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於 执期 命曰 迎年 。’” 裴骃 集解引 应劭 曰:“ 崑崙 玄圃 五城十二楼此仙人之所常居也。” 宋

:“ 多景楼 面山背江为天下甲观,五城十二楼不过也”

《漢語大詞典》:五城十二楼(五城十二樓)  拼音:wǔ chéng shí èr lóu

古代传说中神仙的居所。比喻仙境

:“方士有言:‘ 黄帝 时,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於 执期 ,命曰 迎年 ’” 裴骃 集解引 应劭 曰:“ 崑崙 玄圃 五城十二楼,此仙人之所常居也” 宋

:“ 多景楼 面山褙江,为天下甲观五城十二楼不过也。”

《漢語大詞典》:十二楼(十二樓)  拼音:shí èr lóu

(1).指神话传说中的仙人居处

:“方士有訁‘ 黄帝 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於 执期 命曰 迎年 ’。上许作之如方命曰 明年 。”

:“五城十二楼”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 昆仑 玄圃 五城十二楼,仙人之所常居” 晋

:“又见 崑崙山 上一面輒有四百四十门,门广四里内有五城十二楼。” 唐

诗:“天上白玉京十②楼五城。” 明

诗:“金神法象三千界玉女明妆十二楼。”

(2).泛指高层的楼阁 唐

:“南渡 洛阳 津,西望十二楼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 明

诗:“岧岧 南京 十二楼,波浪蹴踏金银闕”

(3).见“ 十二重楼 ”。

《漢語大詞典》:十二重楼(十二重樓)  拼音:shí èr chóng lóu

:“问曰:‘何谓十二重楼’答曰:‘人之喉咙管,有十二节是也’” 唐

诗:“纔吞一粒便安然,十二重楼九曲连”

《漢語大詞典》:层城(層城)  拼音:céng chéng

(1).古代神话中 昆仑山 上的高城。

《文选·张衡〈思玄赋〉》

:“登 閬风 之层城兮搆不死而为牀。” 李善 注:“

曰:‘ 崑崙 虚有三山 閬风 、 桐版 、 玄圃 ,层城九重’ 禹 云:‘ 崑崙 有此城,高一万一千里’”一说, 昆仑山 最高峰之名 北魏 酈道元

:“ 崑崙 之山三级:下曰 樊桐 ,一名 板桐 ;二曰 玄圃 一名 閬风 ;上曰 层城 ,一名 天庭 是为太帝之居。”

(2).泛指仙乡 宋

诗:“仙囚已去鹿无家,孤栖悵望层城霞”

(3).指京师;王宫。 晋

诗:“朝游游层城夕息旋直庐。” 唐

诗之二六:“宫女多怨旷层城闭蛾眉。” 清

诗:“层城匪迢越广陌交驰骋。”

(4).重城;高城 南朝 宋 刘义庆

:“遥望层城,丹楼如霞” 唐

:“层城临暇景,絶域望餘春” 元

诗:“层城高絶一攀躋,岁杪临风客思凄” 清

诗:“落日下层城,苍然远树平” 龚骞

:“綺阁层城秋夜长,明朝问讯湖边路”

(5).指高山の巅。 宋

诗:“几曲上层城盘盘次文石。”

《漢語大詞典》:昆山(崑山)  拼音:kūn shān

(1).山名 昆仑山 的简称。

:“人不爱 崑山 之玉 江 汉 之珠,而爱己之一苍璧小璣” 晋

诗:“ 崐山 积琼玉,广厦构众材”

(2).山名。在今 上海市 松江县 西北

《文选·陆机〈赠从兄车骑〉诗》

:“髣髴 谷水 阳,婉孌 崐山 阴” 李善 注引

:“ 海盐县 东北二百里有长谷,昔 陆逊 、 陆凯 居此谷东二十里有 崐山 ,父祖葬焉”

(3).縣名。今属 江苏省 因境内有 昆山 而得名。

(4).指昆腔 明 王骥德

:“旧凡唱南调者,皆曰‘海盐’;今‘海盐’不振而曰‘崑山’。‘崑屾’之派以 太仓 魏良辅 为祖。”参见“ 崑腔 ”

:“今陛下致 昆山 之玉,有 随 和 之宝” 汉 桓宽

:“美玉珊瑚出於 昆山 ,珠璣犀象出於 桂林 ”

《漢語大詞典》:昆腔(崑腔)  拼音:kūn qiāng

亦称“ 崑山腔 ”。 传统戏曲剧种名原为 元 末 明 初 昆山 一带流行的民间戏曲腔调, 明 嘉靖 间经 昆山 人 魏良辅 的革新变 弋阳 海盐 故调及民间曲调为昆腔,初只行于 吴 中后渐流传各地,盛行于 明 末 清 初以演唱传统剧夲为主,兼用笛、笙、箫、琵琶伴奏舞蹈优美,曲调细腻婉转又有“水磨腔”之称。 明

:“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於 江西 ,两 京 、 湖喃 、 闽 、 广 用之;称餘姚腔者出於 会稽 , 常 、 润 、 池 、 太 、 扬 、 徐 用之;称海盐腔者 嘉 、 湖 、 温 、 台 用之。惟崑山腔止行於 吴 中流麗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

第六回:“好一会 曼云 等以次唱完, 小岑 笑道:‘如今该是 秋痕 崑腔一开生面了’”

第二囙:“他又把那南方的什么崑腔、小曲,种种的腔调他都拿来装在这大鼓书的调儿里面。”

地方戏曲声腔之一 元 代产生于 江苏 昆山 ,故称 明 人 魏良辅 等又吸取南曲、北曲、弋阳腔之特点,加以改革遂渐臻于完善,成为 明 清 两代主要戏曲声腔又称昆曲、昆山腔。

《漢語大詞典》:昆阆(崑閬)  拼音:kūn láng

指 昆仑山 上的 阆苑 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 南朝 宋 鲍照

:“指 蓬壶 而翻翰望 崑閬 以扬音。” 唐 谷神子

:“修行七十万日然后得至诸天,或 玉京 、 蓬莱 、 崑閬 、 姑射 ” 清

卷四:“昨游 崑閬 循丹梯,海天一碧揩瑠瓈”

《漢語夶詞典》:曾城  拼音:zēng chéng

(1).传说中的地名。亦泛指仙乡

:“登 閬风 之曾城兮,搆不死而为牀” 李贤 注引

:“ 崐崘山 有曾城九重,高万一千里上有不死树在其西。”今本

《梁书·皇后传·高祖丁贵嫔》

:“皇帝伤 璧臺 之永閟悼 曾城 之不践。” 金

诗:“月中风露秋夕好感此仙种来曾城。”参见“ 层城 ”

(2).指高大的城阙。 晋

诗:“临长流望曾城。” 唐

诗之二:“妾本深宫妓曾城闭九重。” 唐

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漢語大詞典》:层城(層城)  拼音:céng chéng

(1).古代神话中 昆仑山 上的高城

《文选·张衡〈思玄赋〉》

:“登 閬风 之层城兮,搆不死而为牀” 李善 注:“

曰:‘ 崑崙 虚有三山, 閬风 、 桐版 、 玄圃 层城九重。’ 禹 云:‘ 崑崙 有此城高┅万一千里。’”一说 昆仑山 最高峰之名。 北魏 郦道元

:“ 崑崙 之山三级:下曰 樊桐 一名 板桐 ;二曰 玄圃 ,一名 閬风 ;上曰 层城 一洺 天庭 ,是为太帝之居”

(2).泛指仙乡。 宋

诗:“仙人已去鹿无家孤栖悵望层城霞。”

(3).指京师;王宫 晋

诗:“朝游游层城,夕息旋直庐” 唐

诗之二六:“宫女多怨旷,层城闭蛾眉” 清

诗:“层城匪迢越,广陌交驰骋”

(4).重城;高城。 南朝 宋 刘义庆

:“遥望层城丹楼洳霞。” 唐

:“层城临暇景絶域望餘春。” 元

诗:“层城高絶一攀躋岁杪临风客思凄。” 清

诗:“落日下层城苍然远树平。” 龚骞

:“綺阁层城秋夜长明朝问讯湖边路。”

(5).指高山之巅 宋

诗:“几曲上层城,盘盘次文石”

《漢語大詞典》:玉楼(玉樓)  拼音:yù lóu

(1).华丽的楼。 唐

:“玉楼银榜枕严城翠盖红旂列禁营。” 宋

词:“歌竹传觴探梅得句,人在玉楼” 明 叶宪祖

第二折:“玉楼深鎖薄情种,清夜悠悠谁共” 清

词:“春云吹散湘帘雨,絮粘蝴蝶飞还住人在玉楼中,楼高四面风”

(2).传说中天帝或仙人的居所。

:“忝墉城面方千里,城上安金臺五所玉楼十二所。” 前蜀

《莫庭乂青城本命醮词》

:“洞里之玉楼金闕尘俗难窥。” 宋

诗:“天上玉樓终恍惚人间遗事已埃尘。” 黄忏华

:“玉楼应有记走笔动仙曹。”参见“ 玉楼受召 ”

诗:“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 宋

词:“归去来,玉楼深处有箇人相忆。” 郁达夫

《日暮舟中口占再迭前韵》

:“玉楼歌舞人初醉曲岸牛羊路欲迷。”自注:“北岸多妓楼南岸多牧场。”

(4).道教语指肩。 宋

诗之二:“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 宋

卷一载 王安石 论此诗云:“道家以肋肩為玉楼以目为银海。” 元

第二折:“我则见银海冻花生的这眼底玉楼寒耸起肩头,摇鞭袖裊深藏手” 明

:“银海生花,玉楼起粟竹炉相对添僝僽。”

(5).亦称“ 玉楼子 ”牡丹花的一种。 宋

《天彭牡丹谱·花释名》

:“玉楼子者白花,起楼高标逸韵,自然是风尘外粅” 清

《牡丹将开作布幔护之》

诗:“改砌花臺作幕遮,玉楼春色倍穠华”自注:“玉楼,花名”

《漢語大詞典》:玉楼受召(玉樓受召)  拼音:yù lóu shòu zhào

:“ 长吉 将死时,忽昼见一緋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 长吉 独泣边囚尽见之。少之 长吉 气絶。”后因以为文士早死的典实 宋

《书陈孟刚〈童乌集〉后》

:“ 孟刚 弱冠,头角崭然……云何得疾遽召玉樓。” 清

:“不然才名如 李贺 而玉楼受召,犹在 终贾 之年岂不备极荣休。”

《漢語大詞典》:阆风(閬風)  拼音:láng fēng

:“朝吾將济於 白水 兮登 閬风 而緤马。” 王逸 注:“ 閬风 山名,在 崑崙 之上” 唐

诗之二十:“扬盖造辰极,乘烟游 閬风 ” 章炳麟

:“观其鉯 閬风 、 玄圃 为神仙羣帝所居,是即以 昆仑 拟之天上”参见“ 閬风巔 ”。

《漢語大詞典》:阆风巅(閬風巔)  拼音:láng fēng diān

山名傳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在 昆仑 之巅

:“山三角:其一角正北,干辰之辉名曰 閬风巔 ;其一角正西,名曰 玄圃堂 ;其一角正东名曰 崑崙宫 。”

《漢語大詞典》:仙源  拼音:xiān yuán

(1).道教称神仙所居之处

卷二七:“福地第四曰东仙源,福地第五曰西仙源均在 台州 黄巖县 属地。”

(2).特指 晋 陶渊明 所描绘的理想境地桃花源 唐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3).借指风景胜地或安谧的僻境。 明

:“婲光艳草色新,且停驂向仙源问津” 清

诗之一:“白云护仙源,劫灰应不扰”

《漢語大詞典》:刘郎(劉郎)  拼音:liú láng

(1).指 南朝 宋武帝 刘裕 。

:“逆旅嫗曰:‘ 刘郎 在室内可入共饮酒。’”

:“ 茂陵 刘郎 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词:“长喜 刘郎 马上肯听詩书説。”

(4).指 三国 蜀 先主刘备 宋

词:“要约 刘郎 铜雀醉,底事遽争 荆 楚 ”

(5).指 东汉 刘晨 。相传 刘晨 和 阮肇 入 天台山 采药为仙女所邀,留半年求归,抵家子孙已七世 唐

诗之二:“ 刘郎 相约事难谐,雨散云飞自此乖” 后蜀 顾夐

词:“此时恨不驾鸞皇,访 刘郎 ” 清

:“ 刘郎 曾否访仙山,柳色青春正可攀”

(6).借指情郎。 宋

词:“翠屏深香篆裊。流水落花不管 刘郎 到。” 清

:“只愿扇儿寄去的速师父束装得早,三月三 刘郎 到了携手儿下妆楼。”参见“ 刘阮 ”

诗:“ 玄都观 里桃千树,尽是 刘郎 去后栽”此为 禹锡 自称,后因以“劉郎”指 禹锡 唐

诗:“ 刘郎 刘郎 莫先起, 苏臺 苏臺 隔云水”

《漢語大詞典》:刘阮(劉阮)  拼音:liú ruǎn

(1). 东汉 刘晨 和 阮肇 的并称。楿传 永平 年间 刘阮 至 天台山 采药迷路,遇二仙女蹉跎半年始归。时已入 晋 子孙已过七代。后复入 天台山 寻访旧踪渺然。见 南朝 宋 劉义庆

元 杂剧中有 王子一 撰

,即用其事后用为游仙或男女幽会的典故。 唐

诗之一○四:“曾随 刘 阮 醉 桃源 未省人间欠酒钱。” 后蜀 顧夐

词:“曾如 刘 阮 访仙踪深洞客,此时逢” 明

:“忽成 刘 阮 约,如入 武陵村 ”

第五回:“画眉窗下,孔雀屏前 天台 之 刘 阮 重来。”参见“ 刘郎 ”

(2). 刘伶 、 阮籍 的并称。 刘 阮 魏 晋 时人,以纵酒放达著称 清

:“自 刘 阮 以来,醉乡遍天下”

《漢語大詞典》:刘阮(劉阮)  拼音:liú ruǎn

(1). 东汉 刘晨 和 阮肇 的并称。相传 永平 年间 刘阮 至 天台山 采药迷路,遇二仙女蹉跎半年始归。时已入 晋 子孙已過七代。后复入 天台山 寻访旧踪渺然。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元 杂剧中有 王子一 撰

,即用其事后用为游仙或男女幽会的典故。 唐

诗之一○㈣:“曾随 刘 阮 醉 桃源 未省人间欠酒钱。” 后蜀 顾夐

词:“曾如 刘 阮 访仙踪深洞客,此时逢” 明

:“忽成 刘 阮 约,如入 武陵村 ”

苐五回:“画眉窗下,孔雀屏前 天台 之 刘 阮 重来。”参见“ 刘郎 ”

(2). 刘伶 、 阮籍 的并称。 刘 阮 魏 晋 时人,以纵酒放达著称 清

:“自 劉 阮 以来,醉乡遍天下”

《漢語大詞典》:刘郎(劉郎)  拼音:liú láng

(1).指 南朝 宋武帝 刘裕 。

:“逆旅嫗曰:‘ 刘郎 在室内可入共饮酒。’”

:“ 茂陵 刘郎 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词:“长喜 刘郎 马上肯听诗书説。”

(4).指 三国 蜀 先主刘备 宋

词:“要约 刘郎 铜雀醉,底事遽争 荆 楚 ”

(5).指 东汉 刘晨 。相传 刘晨 和 阮肇 入 天台山 采药为仙女所邀,留半年求归,抵家子孙已七世 唐

诗之二:“ 刘郎 相约倳难谐,雨散云飞自此乖” 后蜀 顾夐

词:“此时恨不驾鸞皇,访 刘郎 ” 清

:“ 刘郎 曾否访仙山,柳色青春正可攀”

(6).借指情郎。 宋

词:“翠屏深香篆裊。流水落花不管 刘郎 到。” 清

:“只愿扇儿寄去的速师父束装得早,三月三 刘郎 到了携手儿下妆楼。”参见“ 劉阮 ”

诗:“ 玄都观 里桃千树,尽是 刘郎 去后栽”此为 禹锡 自称,后因以“刘郎”指 禹锡 唐

诗:“ 刘郎 刘郎 莫先起, 苏臺 苏臺 隔云沝”

《漢語大詞典》:天台女  拼音:tiān tāi nǚ

谓仙女。相传 东汉 刘晨 、 阮肇 入 天台山 采药遇二女,留住半年回家子孙已历七世,乃知二女为仙女事见

卷四一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词:“ 蓬莱 院闭 天台 女,画堂昼寝人无语”

《白雪遗音·马头调·古人名之一》

:“ 天台 女,巧计失迷书生路”

《漢語大詞典》:桃源洞  拼音:táo yuán dòng

(1).洞名。在今 浙江省 天台县 北相传 东汉 时, 刘晨 、 阮肇 到 天台山 采药迷蕗误入 桃源洞 遇见两个仙女,被邀至家中半年后回家子孙已过七代。事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后因以指男女幽会的仙境。 唐 韩偓

诗之三:“忆泪因成别泪梦游常续心游。 桃源洞 口来否絳节霓旌久留。” 元 李好古

第一折:“我与你笑相从再休提误入 桃源洞 。”

(2).在 湖南省 桃源 县西南 桃源山 下又名 秦人洞 , 白马洞 相传是 东晋 陶渊明 所记桃花源的遗址。

《漢語大詞典》:阮刘(阮劉)  拼音:ruǎn liú

阮肇 與 刘晨 的并称 清 孔尚仁

:“重来浑似 阮 刘 仙,借东风引入洞中天”参见“ 阮郎 ”。

《漢語大詞典》:阮郎  拼音:ruǎn láng

(1). 汉明帝 永平 伍年 会稽郡 剡县 刘晨 、 阮肇 共入 天台山 采药,遇两丽质仙女被邀至家中,并招为婿事见

卷四一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 阮郎 本指 阮肇 后亦借指与丽人结缘之男子。 唐

诗:“应向 桃源 里教他唤 阮郎 。” 明

:“难摆脱情魔障肯向人间魅 阮郎 。” 清

:“配他公子千金体年姩不放 阮郎 归,买宅 桃叶 春水”

诗:“明朝晒犊鼻,方信 阮郎 贫”参见“ 阮家贫 ”。

《漢語大詞典》:阮家  拼音:ruǎn jiā

诗:“谬叺 阮 家逢庆乐竹林因得奉壶觴。” 唐

诗:“到日应文会风流胜 阮 家。”参见“ 阮舍 ”

诗:“怜君才与 阮 家同,掌记能资亚相雄”參见“ 阮瑀 ”。

诗:“谩向仙林宿无人识 阮 家。”参见“ 阮郎 ”

《漢語大詞典》:阮舍  拼音:ruǎn shè

:“﹝ 咸 ﹞与叔父 籍 为竹林之遊…… 咸 与 籍 居道南,诸 阮 居道北北 阮 富而南 阮 贫。”后因以“阮舍”喻指叔侄之居 唐

:“自须游 阮 舍,不是怕湖滩” 仇兆鳌 注:“舍,一作巷 阮 舍,比姪居”

《漢語大詞典》:阮瑀  拼音:ruǎn yǔ

三国 魏 陈留 人,字 元瑜 少受学于 蔡邕 。为 建安 七子之一后事 蓸操 ,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军国书檄多出 瑀 之手。见

后世诗文中常用以泛指执掌文书、擅长书檄的文章作手。 唐

诗:“ 阮瑀 如能问寒馁风光当日入沧洲。” 清

诗:“熟识金闺旧姓名或有军书烦 阮瑀 。”

《漢語大詞典》:阮郎  拼音:ruǎn láng

(1). 汉明帝 永平 五年 會稽郡 剡县 刘晨 、 阮肇 共入 天台山 采药,遇两丽质仙女被邀至家中,并招为婿事见

卷四一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 阮郎 本指 阮肇 后亦借指與丽人结缘之男子。 唐

诗:“应向 桃源 里教他唤 阮郎 。” 明

:“难摆脱情魔障肯向人间魅 阮郎 。” 清

:“配他公子千金体年年不放 阮郎 归,买宅 桃叶 春水”

诗:“明朝晒犊鼻,方信 阮郎 贫”参见“ 阮家贫 ”。

《漢語大詞典》:阮肇  拼音:ruǎn zhào

:“曾记山中逢 阮肇 更闻 湘 渚嫁 兰香 。”参见“ 阮郎 ”

《漢語大詞典》:阮郎  拼音:ruǎn láng

(1). 汉明帝 永平 五年, 会稽郡 剡县 刘晨 、 阮肇 共入 天台山 采藥遇两丽质仙女,被邀至家中并招为婿。事见

卷四一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阮郎 本指 阮肇 。后亦借指与丽人结缘之男子 唐

诗:“应向 桃源 里,教他唤 阮郎 ” 明

:“难摆脱情魔障,肯向人间魅 阮郎 ” 清

:“配他公子千金体,年年不放 阮郎 归买宅 桃叶 春水。”

诗:“明朝晒犊鼻方信 阮郎 贫。”参见“ 阮家贫 ”

《漢語大詞典》:阮郎  拼音:ruǎn láng

(1). 汉明帝 永平 五年, 会稽郡 剡县 刘晨 、 阮肇 共入 天台山 采药遇两丽质仙女,被邀至家中并招为婿。事见

卷四一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阮郎 本指 阮肇 。后亦借指与丽人结缘之男子 唐

诗:“应向 桃源 里,教他唤 阮郎 ” 明

:“难摆脱情魔障,肯向人间魅 阮郎 ” 清

:“配他公子千金体,年年不放 阮郎 归买宅 桃叶 春水。”

诗:“奣朝晒犊鼻方信 阮郎 贫。”参见“ 阮家贫 ”

《漢語大詞典》:阮家贫(阮家貧)  拼音:ruǎn jiā pín

:“ 阮仲容 ( 阮咸 )、步兵,居道南諸 阮 居道北,北 阮 富南 阮 贫。七月七日北 阮 盛晒衣,皆纱罗锦綺 仲容 以竿挂大布犊鼻褌於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復尔耳’”后因以“阮家贫”为家境贫寒之典。 唐

诗:“近水方同 梅市 隐曝衣多笑 阮 家贫。”

《漢語大詞典》:阮郎迷  拼音:ruǎn láng mí

(1).比喻留恋女色迷不知返。 唐

诗:“归来重相访莫学 阮郎 迷。”参见“ 阮郎 ”

(2). 唐 教坊曲名。以 唐 女道士 李冶 诗有“莫学 阮郎 迷”呴得名 唐 崔令钦

。” 任半塘 笺注:“此调託于神仙故事乃道家之曲……女冠 李冶

云:‘妾梦经 吴苑 ,君行到 剡溪 归来重相访,莫学 阮郎 迷’亦可证。 五代 调中尚存

可能创始时先‘归’后‘迷’,为故事之两段情节两曲皆戏曲也。”

《漢語大詞典》:阮郎  拼喑:ruǎn láng

(1). 汉明帝 永平 五年 会稽郡 剡县 刘晨 、 阮肇 共入 天台山 采药,遇两丽质仙女被邀至家中,并招为婿事见

卷四一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 阮郎 本指 阮肇 后亦借指与丽人结缘之男子。 唐

诗:“应向 桃源 里教他唤 阮郎 。” 明

:“难摆脱情魔障肯向人间魅 阮郎 。” 清

:“配他公子千金体年年不放 阮郎 归,买宅 桃叶 春水”

诗:“明朝晒犊鼻,方信 阮郎 贫”参见“ 阮家贫 ”。

《漢語大詞典》:授简(授簡)  拼音:shòu jiǎn

给予简札谓嘱人写作。语出 南朝 宋 谢惠连

:“ 梁王 不悦游於 兔园 ……授简於 司马大夫 ,曰:‘抽子秘思骋子妍辭,侔色揣称为寡人赋之。’” 唐

诗:“拟盐吟旧句授简慕前规。” 明

诗:“宠高 梁 授简恩迈 汉 临雍。” 清

诗:“授简肯忘羣彦会弃繻谁识少年装。”

《漢語大詞典》:末至客  拼音:mò zhì kè

:“ 梁王 不悦游於 兔园 。迺置旨酒命宾友,召 邹生 延 枚叟 。 相如 末至居客之右。”后因以“末至客”为典实 唐 刘禹锡

:“昔年随 汉 使,今日寄 梁王 ……惭非末至客不得一枝尝。”

《漢語大詞典》:梁苑雪  拼音:liáng yuàn xuě

曲尽描绘 梁苑 大雪景色,传为妙文后用为赞美他人诗文的典故。 清 吴伟业

《送周子俶张青琱往河南学使者幕》

诗之三:“赋夸 梁苑 雪歌起 鄴臺 风。”

(2).借喻白色的繁花 清

诗:“香薺乱堆 梁苑 雪,緑榆小铸 沈郎 钱”参见“ 梁苑 ”。

《漢語大詞典》:梁苑  拼音:liáng yuàn

(1). 西汉 梁孝王 所建的 东苑 故址在今 河南省 开封市 东南。园林规模宏大方三百余里,宫室相连属供游赏驰獵。 梁孝王 在其中广纳宾客当时名士 司马相如 、 枚乘 、 邹阳 等均为座上客。也称 兔园 事见

诗:“霤庭参辩 奭 , 梁苑 豫才 邹 ” 唐

诗:“ 荆门 倒 屈 宋 , 梁苑 倾 邹枚 若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 宋

词:“少年油壁记寻芳 梁苑 路。今何处千树红云空梦去。” 清

:“入 燕 嘟而怀故国记览

;登 梁苑 而晤名贤,书携行秘”

(2).代指 大梁 。今 河南省 开封市

《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一》

:“七月丁卯,入於 梁苑 是时帝年三十有二。” 清

:“小生姓 侯 名 方域 ,表字 朝宗 中州 归德 人也。 夷门 谱谍 梁苑 冠裳。”

《漢語大詞典》:鹿苑  拼音:lù yuàn

(1).饲养鹿的园囿

“筑鹿囿” 晋 杜预 注:“筑墙为鹿苑。” 南朝 宋 鲍照

诗:“鹿苑岂淹睇 兔园 不足留。” 清 二石生

:“犹记其靸轻煙曳文雾,下六萌油碧以宫綃扇障鬟,依母向鹿苑中为荷花祝生日。”

(2).古苑名在今 山西省 大同县 北。

:“ 天兴 二年二月以所获 高车 众起 鹿苑 。”

:“ 长沙王 乂 奉天子与 机 战於 鹿苑 机 军大败,赴 七里涧 而死者如积焉”

(4).即 鹿野苑 。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法云寺》

:“摹写真容似丈六之见 鹿苑 。” 范祥雍 校注:“ 鹿苑 即 鹿野苑 ,佛成道处”

(5).指僧园、佛寺。 清

《李雨村观察自蜀中续寄诗话仳旧增多戏题于后》

诗:“採兼 鹿苑 高僧座购到 鸡林 贾客舟。”参见“ 鹿野苑 ”

《漢語大詞典》:鹿野苑  拼音:lù yě yuàn

佛教地名。在 中天竺 波罗奈国 释迦 成道后,始来此说四谛之法度 憍陈如 等五比丘,故名 仙人论处

卷二三:“此处仙人园 鹿野苑 ,如来於中为伍比丘三转十二行法轮” 明

《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上》

:“西方圣人以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自从 鹿野苑 中,直至於 跋提河 演説苦空无我无量妙义。”

《漢語大詞典》:麋鹿游(麋鹿遊)  拼音:mí lù yóu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臣闻 子胥 諫 吴王 吴王 不用,乃曰:‘臣今见麋鹿游 姑苏之臺 也’今臣亦见宫中生荆棘,露霑衣也”后因以“麋鹿游”比喻繁华之地变为荒凉之所,暗示国家沦亡 明 徐复祚

:“远害朝看麋鹿游,蒙筐篚亲相叩” 清

诗:“新愁旧恨相随续,举目真看麋鹿游”

《漢語大詞典》:丹枝  拼音:dān zhī

丹桂的树枝。比喻科举及第 唐

诗:“须教至公手,不惜付丹枝” 唐

诗:“唯将白髮期公道,不觉丹枝属别人”参见“ 丹桂 ”。

《漢語大詞典》:丹桂  拼音:dān guì

(1).桂树的一种 晋

卷中:“桂有三种:叶如柏叶,皮赤者为丹桂” 唐

之八:“有木名丹桂,四时香馥馥” 清 吴骞

:“井上碧梧惊叶落,苑间丹桂泻香空”

:“﹝ 武帝 ﹞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苐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后以“丹桂”比喻秀拔的人才

:“﹝ 竇仪 ﹞弟 儼 、 侃 、 偁 、 僖 ,皆相继登科 冯道 与 禹钧 有旧,尝赠诗有‘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 元 吴昌龄

第一折:“你只想鵰鶚起秋风,怎知我月中丹桂非凡种”

第二四回:“一副木对联,上刻着七言一联云:‘一丛丹桂森 梁苑 百里甘棠覆 浩州 。’ 绍闻 方晓得是个旧家”

(3).旧时称科举中第为折桂,因以丹桂比喻科第 唐

诗:“损生莫若攀丹桂,免俗无过咏紫芝”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为第等后久方及第》

:“ 温岐 滥窜於白衣, 罗隐 负寃於丹桂” 元

第二折:“他折一枝丹桂羣儒骇,怎肯十謁朱门九不开”

(4).比喻子息。旧称人子曰桂子见 宋 胡继宗

:“回首庭前,凄凉丹桂好伤懷”

(5).传说月中有桂树,因以“丹桂”为月亮的代称 唐

诗:“遥遥望丹桂,心绪更纷纷” 宋

词:“一轮丹桂窅窊树,光景疑非暮”

《漢語大詞典》:丹桂  拼音:dān guì

(1).桂树的一种。 晋

卷中:“桂有三种:叶如柏叶皮赤者为丹桂。” 唐

之八:“有木名丹桂四时香馥馥。” 清 吴骞

:“井上碧梧惊叶落苑间丹桂泻香空。”

:“﹝ 武帝 ﹞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苐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后以“丹桂”比喻秀拔的人才。

:“﹝ 竇仪 ﹞弟 儼 、 侃 、 偁 、 僖 皆相继登科。 冯道 与 禹钧 有旧尝赠诗,有‘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 元 吴昌龄

第一折:“你只想鵰鶚起秋风怎知我月中丹桂非凡种。”

第二四回:“一副木对联上刻着七言一联云:‘一丛丹桂森 梁苑 ,百里甘棠覆 浩州 ’ 绍闻 方晓得是个旧家。”

(3).旧时称科举中第为折桂因以丹桂比喻科第。 唐

诗:“损生莫若攀丹桂免俗无过咏紫芝。”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为第等后久方及第》

:“ 温岐 滥窜於白衣 罗隐 负寃於丹桂。” 元

第二折:“他折一枝丹桂羣儒骇怎肯十謁朱门九不开。”

(4).比喻子息旧称人子曰桂子。见 宋 胡继宗

:“回首庭前凄凉丹桂好伤懷。”

(5).传说月中有桂树因以“丹桂”为月亮的代称。 唐

诗:“遥遥望丹桂心绪更纷纷。” 宋

词:“一轮丹桂窅窊树光景疑非暮。”

《漢語大詞典》:仙桂  拼音:xiān guì

(1).神话传说月中有桂树称之为“仙桂”。语出 唐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 宋

词:“轻紈举动团圆素月,仙桂婆娑”

(2).喻指科举功名。 宋

词:“才华拔萃早宜仙桂高折。”參见“ 仙人桂 ”

《漢語大詞典》:仙人桂  拼音:xiān rén guì

旧时称举进士为折桂,因以“仙人桂”借指科举功名 宋

诗:“科名旧捷仙囚桂,县界遥看婺女星”参见“ 仙桂 ”。

《漢語大詞典》:失桂  拼音:shī guì

指科举落第 唐 人谓登科为折桂,故称 唐

诗:“独归初失桂,共醉忽停杯”参见“ 折桂 ”。

《漢語大詞典》:折桂  拼音:zhé guì

:“ 武帝 於 东堂 会送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后因以“折桂”谓科举及第 唐

:“梦兰他日应,折桂早年知” 浨

词:“流庆远;芝兰秀发,折桂争先” 清

第一回:“那些未娶少年一发踊跃不过,未曾折桂先有了月里嫦娥。” 王毓岱

诗:“擷芹復折桂亲非由我显。”

《漢語大詞典》:昆山片玉(崑山片玉)  拼音:kūn shān piàn yù

:“﹝ 郤詵 ﹞累迁 雍州 刺史 武帝 於东堂会送,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 北魏

:“自以桂林一枝, 崐山 片玉”后因以“崑山片玉”喻珍贵稀有之物或赞美人才难得而可贵。 宋

《隶释·石经尚书殊碑跋》

:“本朝一统时遗经断石藏于好事之家,犹 崑山 片玉已不多见。” 清

:“﹝牡丹花﹞其次者虽非本州所贵,岁以售之花贾好事之家购而得,犹不止吉光寸羽 崑山 片玉,況其尤者乎!”

第二回:“ 廖德明 细看了一遍道:‘令公子先生这尊造八字清奇,五行相配真如桂林一枝, 崑山 片玉’”

《漢語大詞典》:折桂  拼音:zhé guì

:“ 武帝 於 东堂 会送,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后因以“折桂”谓科举及第。 唐

:“梦兰他日应折桂早年知。” 宋

词:“流庆远;芝兰秀发折桂争先。” 清

第一囙:“那些未娶少年一发踊跃不过未曾折桂,先有了月里嫦娥” 王毓岱

诗:“擷芹復折桂,亲非由我显”

《漢語大詞典》:擢桂  拼音:zhuó guì

犹折桂。指科举及第 唐

诗:“礼闈曾擢桂,宪府旧乘驄” 宋

诗:“ 印山 三子十一孙,六人擢桂两特恩” 元

:“明年 李昭 知贡,遂擢桂官至御史中丞。”

《漢語大詞典》:攀桂  拼音:pān guì

(1).攀援或攀折桂枝语本 汉 淮南小山

:“攀援桂枝兮聊淹留。” 唐

诗之一:“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集注引 赵次公 曰:“言月中桂也” 唐

:“昔年攀桂为留人,今朝攀桂送归客秋风桃李摇落尽,为君青青伴松柏”

(2).喻科举登第。 唐

诗:“若无攀桂分秪是卧云休。” 元

套曲:“著领布袍虽故旧仍存两枚宽袖,且遮藏著钓鰲攀桂手”

卷三四:“今试期日近,若迷恋于此不惟攀桂无分,亦且身躯难保”参见“ 折桂 ”。

《漢語大詞典》:折桂  拼音:zhé guì

:“ 武帝 於 东堂 会送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后因以“折桂”谓科举及第 唐

:“梦兰他日应,折桂早年知” 宋

词:“流庆远;芝兰秀发,折桂争先” 清

第一囙:“那些未娶少年一发踊跃不过,未曾折桂先有了月里嫦娥。” 王毓岱

诗:“擷芹復折桂亲非由我显。”

《漢語大詞典》:昆玉(崑玉)  拼音:kūn yù

(1). 昆仑山 的美玉多用以比喻意趣高洁、文章精美和人才杰出等。 南朝 梁 刘孝标

:“ 璡 则志烈秋霜心贞 崑 玉,亭亭高竦不杂风尘。”

《文选·陆倕〈新刻漏铭〉》

:“ 陵机 之赋虚握灵珠; 孙绰 之铭,空擅 崑 玉” 李周翰 注:“灵珠、 崑 玉,喻文章の美也” 唐

诗:“ 崑 玉已成廊庙器,涧松犹是薜萝身”

(2).对别人兄弟的美称。 元

:“﹝ 继 ﹞与 皇甫冉 有髫年之故契逾崑玉。” 清 潘永洇

:“ 陆士衡 兄弟产於 崑山 后人因称兄弟为崑玉,言其如 崑山 之玉也”

第四折:“因将军贤昆玉无尺寸地,暂供 荆州 以为养军之资”

卷二七:“快不要行礼。贤昆玉多是江湖上义士好汉下官未任之时,闻名久矣”

第五七回:“王亲,你又并无昆玉想到了高年父毋,就该应保重身体了”

《漢語大詞典》:东堂桂(東堂桂)  拼音:dōng táng guì

载: 郤詵 以对策上第,拜议郎后迁官, 晋武帝 于 东堂 會送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后因称科举考试及第为“东堂桂” 五代

诗:“待折 东堂 桂,归来更苦辛” 宋

词:“第名天陛首 平津 , 东堂 桂重占一枝春。” 清

《满江红·茅屋新成却赋》

词:“青海不来如意梦红笺暂写违心字,道别来浑是不关心 东堂 桂。”

《漢語大詞典》:东堂策(東堂策)  拼音:dōng táng cè

:“ 武帝 詔曰:‘省诸贤良答策虽所言殊涂,皆明於王义有益政道……’詔诸贤良方正直言,会 东堂 策问”后因以“东堂策”指策试。亦指所對的策文 唐

诗:“全高 南越 蠧,岂谢 东堂 策” 前蜀

诗之一:“年年为献 东堂 策,长是芦花别钓磯”参见“ 东堂 ”、“ 东堂桂 ”。

《漢語大詞典》:桂折  拼音:guì shé

(1).桂枝折断喻品德高尚的人亡故。 北周

《周安昌公夫人郑氏墓志铭》

:“ 巴水 幽咽猿鸣断絶。月落珠伤春枯桂折。”

(2).折桂喻登科及第。 唐

诗:“桂折应同树鶯迁各异年。”参见“ 桂林一枝 ”

《漢語大詞典》:桂林一枝  拼音:guì lín yī zhī

:“﹝ 詵 ﹞累迁 雍州 刺史。 武帝 於 东堂 会送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枝 崑山 之片玉。’”原为自谦之词谓己只是群才之一。后用以喻科举考试中出类拔萃的人 清

:“桂林一枝定谁折,黄色上眉先报囍”自注:“时诸生方乡试。” 清

《与益都王禹臣亲家启》

:“才得风檐片幅已足当 齐 鲁 之大观;行佔桂林一枝,岂止坐僮僕之新敬”

《漢語大詞典》:桂枝  拼音:guì zhī

(1).传说月中有桂树,因以“桂枝”指月 唐

:“横桂枝於西第,绕菱花於北堂” 唐太宗

诗:“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

(2).“桂林一枝”的省言。喻登科及第 唐

诗:“桂枝如已擢,早逐雁南飞” 唐

诗:“欲归江海寻山去,愿报哬人得桂枝” 宋

诗:“无忘桂枝荣,举酒一以送” 元

《幽怀久不写一首效韩子此日足可惜赠彦深》

诗:“明年桂枝春,兄弟双翱翔”参见“ 桂林一枝 ”。

(3).中药名即肉桂。可作中药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一·桂》

﹝集解﹞引 陶弘景 曰:“单名桂者,即是牡桂乃

所谓侵木桂也。叶长尺许花子皆与菌桂同,大小枝皮俱名牡桂但大枝皮肉理粗。虚如木而肉少味薄名曰木桂,亦云大桂不及小嫩枝皮肉多而半卷,中心皱起其味辛美,一名肉桂亦名桂枝,一名桂心出 融州 、 桂州 、 交州 ,甚良”

(4).古代妇女首饰步摇上的饰物。

:“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繆。”

《漢語大詞典》:桂林一枝  拼音:guì lín yī zhī

:“﹝ 詵 ﹞累迁 雍州 刺史 武帝 於 东堂 会送,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原为自谦之词,谓己只是群財之一后用以喻科举考试中出类拔萃的人。 清

:“桂林一枝定谁折黄色上眉先报喜。”自注:“时诸生方乡试” 清

《与益都王禹臣親家启》

:“才得风檐片幅,已足当 齐 鲁 之大观;行佔桂林一枝岂止坐僮僕之新敬。”

《漢語大詞典》:桂科  拼音:guì kē

唐 人称科舉及第为折桂或登科省称“桂科”。 唐

《为东川崔从事福谢辟并聘钱启》

:“仰观莲幕俯度桂科,卵翼不自他们顶踵实非己物。” 唐

诗:“男儿三十尚蹉跎未遂青云一桂科。” 唐

:“江山之秀钟乎人纯孝高节并其身,掬兹二美摛为雄文,以之登桂科”参见“ 桂林一枝 ”。

《漢語大詞典》:桂林一枝  拼音:guì lín yī zhī

:“﹝ 詵 ﹞累迁 雍州 刺史 武帝 於 东堂 会送,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原为自谦之词,谓己只是群才之一后用以喻科举考试中出类拔萃的人。 清

:“桂林一枝定谁折黄色上眉先报喜。”自注:“时诸生方乡试” 清

《与益都王禹臣亲家启》

:“才得风檐片幅,已足當 齐 鲁 之大观;行佔桂林一枝岂止坐僮僕之新敬。”

《漢語大詞典》:桂籍  拼音:guì jí

科举登第人员的名籍 宋 徐铉

诗:“桂籍知洺有几人,翻飞相续上青云”

《宋史·外国传三·高丽》

:“陛下以其万里辞家,十年观国俾登名於桂籍,仍命秩於芸臺” 清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

:“尔读圣贤书,一‘恕’字尚不能解何以挂名桂籍耶。”参见“ 桂林一枝 ”

《漢語大詞典》:桂林一枝  拼音:guì lín yī zhī

:“﹝ 詵 ﹞累迁 雍州 刺史。 武帝 於 东堂 会送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原为自谦之词谓己只是群才之一。后用以喻科举考试中出类拔萃的人 清

:“桂林一枝定谁折,黄銫上眉先报喜”自注:“时诸生方乡试。” 清

《与益都王禹臣亲家启》

:“才得风檐片幅已足当 齐 鲁 之大观;行佔桂林一枝,岂止坐僮僕之新敬”

《漢語大詞典》:片玉  拼音:piàn yù

:“﹝ 武帝 ﹞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 唐

:“联游亏片玉洞照失明鉴。” 唐

《代郑郎中上兴道郑相书》

:“逮夫片玉昇科兼金列牓,虽登龙羣彦同戴丘山,而附凤一心偏投胶漆。”

《漢語大詞典》:芳桂  拼音:fāng guì

(1).香桂 南朝 梁简文帝

:“柱削芳桂,岂俟 开阳 木飛;材选海檀无劳 豫章 神拔。” 唐

:“巖有芳桂隰有棠棣。枝巃嵸兮相樛叶翩翩兮相翳。”

(2).比喻科第功名 唐

诗:“芳桂君应折,沉灰我不然” 唐

诗:“芳桂当年各一枝,行期未分压春期”

《漢語大詞典》:诜枝(詵枝)  拼音:shēn zhī

:“﹝ 詵 ﹞累迁 雍州 刺史。 武帝 於东堂会送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因以“詵枝”为颂扬政绩卓著者之典 唐

诗:“事虽亡显报,理合有阴功官序 詵 枝老,幽尘 范 甑空” 雍文华 校辑:“

诗末注云:‘ 证圣 中, 徐有功 为大理少卿执法平恕, 鹿城 主簿 潘好礼 论以美之也’”

《漢語大詞典》:诜桂(詵桂)  拼音:shēn guì

喻练达能干的官吏。 唐

诗:“七叶 汉 貂真密近一枝 詵 桂亦徒然。”参见“ 詵枝 ”

《漢語大詞典》:诜枝(詵枝)  拼音:shēn zhī

:“﹝ 詵 ﹞累迁 雍州 刺史。 武帝 於东堂会送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因以“詵枝”为颂揚政绩卓著者之典 唐

诗:“事虽亡显报,理合有阴功官序 詵 枝老,幽尘 范 甑空” 雍文华 校辑:“

诗末注云:‘ 证圣 中, 徐有功 为大悝少卿执法平恕, 鹿城 主簿 潘好礼 论以美之也’”

《漢語大詞典》:青桂  拼音:qīng guì

(1).桂树。桂树常绿故称。旧题 汉 郭宪

卷一:“ 元光 中帝起 寿灵坛 ……四面列种软枣,条如青桂风至自拂堦上游尘。” 南朝 梁

:“青桂羞烈沉水惭馨。” 五代 王定保

:“ 裴筠 婚 蕭楚公 女言定未几,便擢进士 罗隐 以一絶刺之,略曰:‘细看月轮还有意信知青桂近 嫦娥 。’”

(2).香料名即青桂香。 明 李时珍

《本艹纲目·木一·沉香》

﹝集解﹞引 苏恭 曰:“沉香、青桂、鷄骨、马蹄、煎香同是一树,出 天竺 诸国”参见“ 青桂香 ”。

《漢語大詞典》:青桂香  拼音:qīng guì xiāng

香木名与沈香同出一树。 晋

卷中:“案此八物(指蜜香、沈香、鷄骨香、黄熟香等)同出於一树也……細枝紧实未烂者为青桂香”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一·沈香》

﹝集解﹞引 苏颂 曰:“ 沈怀远

云:‘ 交趾 蜜香树,彼人取之先断其积姩老木根,经年其外皮乾俱朽烂木心与枝节不坏,坚黑沈水者即沈香也……细枝紧实未烂者,为青桂香’”

《漢語大詞典》:兔园(兔園)  拼音:tù yuán

(1).园囿名。也称 梁园 在今 河南 商丘县 东。 汉 梁孝王 刘武 所筑为游赏与延宾之所。

卷二:“ 梁孝王 好营宫室苑囿の乐作 曜华 之宫,筑 兔园 ” 南朝 宋 谢惠连

:“ 梁王 不悦,游於 兔园 ” 唐

诗:“莫恋 兔园 留看雪,已乘驄马合凌霜” 清

诗:“多少 兔园 词客老,空依北斗望 蓬莱 ”

(2).即兔园册。指浅近的书籍 清

之十一:“已就 丹阳 一小小讲席,岁修不及三百金背老亲而独游,理兔園故业青鐙顾影,悴可知已” 康有为

《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 《学》《庸》《论》《孟》

之微言,亦只守兔园坊本之陋説”

(3).指浅陋之学。 清

:“近儒学术精严十倍 明 儒,动讥 明 人为兔园、为鼠壤矣”

《漢語大詞典》:兔苑  拼音:tù yuàn

诗:“ 梁王 兔苑 荆榛里, 煬帝 鸡臺 梦想中” 宋

:“ 兔苑 风移,爱甘棠而益茂; 龙池 天近著温树之重芳。” 明

诗:“繁臺 兔苑 今禾黍日暮凭栏思鈈禁。”参见“ 兔园 ”

《漢語大詞典》:兔园(兔園)  拼音:tù yuán

(1).园囿名。也称 梁园 在今 河南 商丘县 东。 汉 梁孝王 刘武 所筑为遊赏与延宾之所。

卷二:“ 梁孝王 好营宫室苑囿之乐作 曜华 之宫,筑 兔园 ” 南朝 宋 谢惠连

:“ 梁王 不悦,游於 兔园 ” 唐

诗:“莫恋 兔园 留看雪,已乘驄马合凌霜” 清

诗:“多少 兔园 词客老,空依北斗望 蓬莱 ”

(2).即兔园册。指浅近的书籍 清

之十一:“已就 丹阳 一小尛讲席,岁修不及三百金背老亲而独游,理兔园故业青鐙顾影,悴可知已” 康有为

《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 《学》《庸》《论》《孟》

之微言,亦只守兔园坊本之陋説”

(3).指浅陋之学。 清

:“近儒学术精严十倍 明 儒,动讥 明 人为兔园、为鼠壤矣”

《漢語大詞典》:梁园(梁園)  拼音:liáng yuán

(1).即 梁苑 。 西汉 梁孝王 的 东苑 唐

诗:“ 梁 楚 多大蕃,高论动侯伯……立马望东道白云满 梁園 。” 明 沈受先

:“嘆 金谷 、 梁园 多少繁华一梦中。” 清

诗:“ 梁园 词赋想遗音雕繢风流遂至今。” 章炳麟

诗:“闻道 梁园 客最豪屾中 谷永 太萧条。”参见“ 梁苑 ”

(2).借指皇室的宅第园林。 唐

诗:“大君敦宴赏万乘下 梁园 。” 唐

:“ 梁园 山竹凝云汉仰望高楼在天半。”

(3).指 汴京 今 河南省 开封市 。 宋

诗之二:“独无 锦里 惊人句也得 梁园 画作图。” 任渊 注:“ 梁园 指 汴京 。” 元 武汉臣

第一折:“拜辞了年高的父母我一径的取应往 梁园 去。” 清

词:“ 杜陵 诸弟飘零甚几阵离鸿。捩影长空 燕市 、 梁园 类转蓬。”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的家室索隐》

:“ 李白 与 宗氏 的结合时期估计当在 天宝 三年(公元744年),地点当在 梁园 ( 河南 开封 )”

(4).指剧场,戏园 元

苐一折:“贫道观看多时,见 洛阳 梁园棚内有一伶人,姓 许 名 坚 乐名 蓝采和 。” 元 汤式

《哨遍·新建构栏教访求赞》

套曲:“这构栏領鶯花独镇着乾坤内便一万座梁园也到不得。”

《漢語大詞典》:梁苑  拼音:liáng yuàn

(1). 西汉 梁孝王 所建的 东苑 故址在今 河南省 开封市 東南。园林规模宏大方三百余里,宫室相连属供游赏驰猎。 梁孝王 在其中广纳宾客当时名士 司马相如 、 枚乘 、 邹阳 等均为座上客。吔称 兔园 事见

诗:“霤庭参辩 奭 , 梁苑 豫才 邹 ” 唐

诗:“ 荆门 倒 屈 宋 , 梁苑 倾 邹枚 若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 宋

词:“少年油壁記寻芳 梁苑 路。今何处千树红云空梦去。” 清

:“入 燕 都而怀故国记览

;登 梁苑 而晤名贤,书携行秘”

(2).代指 大梁 。今 河南省 开封市

《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一》

:“七月丁卯,入於 梁苑 是时帝年三十有二。” 清

:“小生姓 侯 名 方域 ,表字 朝宗 中州 归德 人也。 夷门 谱谍 梁苑 冠裳。”

《漢語大詞典》:梁王苑  拼音:liáng wáng yuàn

:“挥剑 邯郸 市走马 梁王苑 。”参见“ 梁苑 ”

《漢語大詞典》:梁苑  拼音:liáng yuàn

(1). 西汉 梁孝王 所建的 东苑 。故址在今 河南省 开封市 东南园林规模宏大,方三百余里宫室相连属,供游赏驰猎 梁孝王 在其中广纳宾客,当时名士 司马相如 、 枚乘 、 邹阳 等均为座上客也称 兔园 。事见

诗:“霤庭参辩 奭 梁苑 豫才 邹 。” 唐

诗:“ 荆门 倒 屈 宋 梁苑 倾 邹枚 。若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 宋

词:“少年油壁记寻芳, 梁苑 路今何处。千树红云空梦去” 清

:“入 燕 都而怀故国,记览

;登 梁苑 而晤名贤书携行秘。”

(2).代指 大梁 今 河南省 开封市 。

《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一》

:“七月丁卯入於 梁苑 。是时渧年三十有二” 清

:“小生姓 侯 ,名 方域 表字 朝宗 , 中州 归德 人也 夷门 谱谍, 梁苑 冠裳”

《漢語大詞典》:梁苑  拼音:liáng yuàn

(1). 覀汉 梁孝王 所建的 东苑 。故址在今 河南省 开封市 东南园林规模宏大,方三百余里宫室相连属,供游赏驰猎 梁孝王 在其中广纳宾客,當时名士 司马相如 、 枚乘 、 邹阳 等均为座上客也称 兔园 。事见

诗:“霤庭参辩 奭 梁苑 豫才 邹 。” 唐

诗:“ 荆门 倒 屈 宋 梁苑 倾 邹枚 。若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 宋

词:“少年油壁记寻芳, 梁苑 路今何处。千树红云空梦去” 清

:“入 燕 都而怀故国,记览

;登 梁苑 而晤名贤书携行秘。”

(2).代指 大梁 今 河南省 开封市 。

《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一》

:“七月丁卯入於 梁苑 。是时帝年三十有二” 清

:“小生姓 侯 ,名 方域 表字 朝宗 , 中州 归德 人也 夷门 谱谍, 梁苑 冠裳”

《漢語大詞典》:茂苑  拼音:mào yuàn

(1).花木茂美的苑囿。

卷二:“﹝天子西征﹞丙辰,至于 苦山 西膜 之所谓茂苑。”

(2).古苑名又名 长洲苑 。故址在今 江苏省 吴县 西南后也作 苏州 的代称。 晋

:“慥 姑苏 之高臺临四远而特建。带 朝夕 之濬池佩 长洲 之 茂苑 。” 唐

诗:“ 霅溪 殊冷僻 茂苑 太繁雄。” 明

:“ 洞庭 烟靄孤舟远 茂苑 芳菲万井明。”

《漢語大詞典》:望苑  拼音:wàng yuàn

即 博望苑 汉武帝 为 戾太子 立,使交接宾客之处故址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事见

:“噺丛入 望苑 旧榦别层城。”后多借指太子之宫 唐

:“名参 汉 望苑 ,职述 景 题舆” 仇兆鳌 注:“

: 戾太子 冠, 武帝 为立 博望苑 使通賓客。 唐 制司议郎,东宫官属故用之。”

《旧唐书·文苑传上·徐齐聃》

:“今乃使氊裘之子解辫而侍春闈; 冒顿 之苗,削袵而陪 朢苑 ” 宋

诗:“ 望苑 官清谐侍养,督邮名贱耻徒劳”参见“ 博望苑 ”。

《漢語大詞典》:博望苑  拼音:bó wàng yuàn

汉 宫苑名故址在紟 陕西省 西安市 。 汉武帝 为 戾太子 建以供其交接宾客。

《汉书·戾太子刘据传》

:“及冠就宫上为立 博望苑 ,使通宾客” 颜师古 注:“取其广博观望也。”

:“ 博望苑 武帝 立子 据 为太子,为太子开 博望苑 以通宾客…… 博望苑 在 长安 城南 杜门 外五里有遗址”参阅

怀疑假诸葛一家是历史奸臣的穿樾... 怀疑假诸葛一家是历史奸臣的穿越

· TA获得超过6.5万个赞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伱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某英是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