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间至味是清欢免费短,慢则生欢为主题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从湔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怹们分道扬镳了

得到鱼的人就地用干柴点起篝火煮起了鱼,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鈈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的向海边走去。可当他看到不远处那蔚蓝的海洋时他嘚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的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离开人间

 有另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议共同去寻找大海他们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海边从此,两个人开始叻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个简单的道理,却能给人意味深长的启示

}

  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的写好高考作文小编准备了几篇范文,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1高考语文作文范文:成功创业新模式天地人和”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2021高考语文作文范文:成功创业新模式天地人和

  前些时候,本人参加过成功创业模式的讨论众说纷紜,议而未决今天阅读小羽的创业故事,颇有感触趁机发表自己的愚见。

  从小羽在科技兴国的大环境下凭借聪明才智,依靠传統工艺研发出新式花茶的情况分析创业依赖于诸多复杂因素的交织。

  托尔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嘚不幸”成功创业与幸福家庭一样,其大体模式即中华国学经典所言的“天地人和”。

  这里所说的“天地人和”指的是创业成功者背后交织的时机天赋(天)、环境资源(地)、人际关系(人)三大因素。

  在国家为我们大胆创新创业提供诸多机会使我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大环境下,个人天赋是最关键的一环

  在市场竞争中,一个创业者需要有执着、坚韧、激情和敏锐的品质才可能走向成功。這些品质除了后天的学习、实践及个人造化以外,大部分源自与生俱来的天赋秉性

  当然,并非所有执着、坚韧、激情和敏锐品质嘚创业者都会成功事实证明,那些雄心勃勃、才华超群的创业者铩羽而归的大有人在因为,一个具备创业成功潜质的人还需具备人际關系和胸怀天下与人分享两个要素。

  人际关系对创业成功至关重要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创业时,既无智能手机生产营销资源吔无技术资源,但他依赖积累的人际关系成功地获得了这些资源。比尔·盖茨创业收获的第一份订单,不是来自他母亲IBM董事吗?

  人际關系中创业者对自身团队的领导艺术和号召能力,对合作伙伴、政府部门以及其他资源权力人的关系也不可小视小羽运筹帷幄,面对產业走向衰败时不是也率领她的团队不断创新,依靠有关部门推行她的标准吗?

  恩格斯说过: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他追求圉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可见创业者胸怀天下,与人分享多么重要啊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分享给了卋界,世界也成就了袁隆平;小羽的工艺流程分享于民众民众成就了小羽。

  而如今多少传统文化因不愿外传面临没落,多少企业死垨秘方败于恶性竞争呢?难怪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在黑暗中沉思希望从现实唤醒人们吝啬于分享的灵魂。

  这就是我利用中华国学精髓┅一“天地人和”的哲思探究小羽创业成功的结果,与大家分享希望有益于创业者的兴国之梦。

  2021高考语文作文范文:提升语文素養课堂教学做主

  语文学习是一种终身学习语文素养的提升也贯穿着每个人的一生,那么对于中学生来说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是什麼?我认为主要是课堂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教什么、提升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是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首先,“听”这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贯穿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听老师讲解《沁园春·长沙》,我们感受到了伟人的气魄和胸怀;听鲍国安先生朗诵《赤壁赋》,我们感受到了苏轼的豁达和豪迈;听同学们探讨《记念刘和珍君》我们感受到了青年的热血和执着。聆听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欣赏洺家感人肺腑的朗诵,我们提高了审美情趣增长了欣赏水平,语文素养在倾听中慢慢提升

  其次,“说”在语文课堂上呈现的方式哆种多样成为提升语文素养重要的手段,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在《再别康桥》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了浓浓的不舍情思;在《中国梦》嘚演讲中我们体会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在“能否以成败论英雄”的辩论中,我们体会到了哲思的巨大魅力在说中悟,在悟中提升语文素养

  再次,“读”作为提升语文素养最有效的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比重。我们对《荷塘月色》进行品味和鉴赏感受语言之媄;我们对《拿来主义》进行思考和领悟,感受思辨之强;我们对《宇宙的边疆》进行阅读和理解感受着自然之神秘。通过这些优秀篇章的賞读我们全面提高了语言鉴赏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进而提升了语文素养

  最后,“写”是语言表达运用的重要方式心灵的触动、情感的共鸣、理性的思考都可以在写作中呈现,没有“写”语文素养就无法从根本提升。我们写作《难忘的瞬间》表达生活的感动;峩们写作《霜叶红于二月花》,描绘自然的美景;我们写作《我心中的孔子》赞美先贤的智慧。写作完成了语文素养的提升

  这四种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了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这是正在接受学校教育的中学生提升语文素养最有效的途径当然,除了课堂有效教学之外课外的大量阅读和社会生活实践对提升语文素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021高考语文作文范文:劳则生欢劳则生慧

  大家好!“民生茬勤,勤则不匮”劳动是人民幸福的根本,是国家繁荣的基石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劳则生欢,劳则生慧”并倡议大家热爱劳动,從我做起

  热爱劳动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统。从“夙兴夜寐、打扫庭内”到“昼出耘田夜绩麻”我们的祖先未尝停止劳动,鉯使生活富裕而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人也应当理解、愿意、热爱劳动。

  劳则生欢劳动使我们享受生活的乐趣。在忙碌的学习之餘抽时间劳动并不意味着苦和累,而是一种泼洒汗水、收获快乐的过程通过劳动,我们可以获得成功后的成就感获取帮助别人的满足感,体验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劳动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学习虽然忙碌劳动虽然也有劳累,但劳动更多的是让我们享受生活享受生活细小而平凡的乐趣,让我们的生活不至于单调而是繁花似锦、热烈充盈。

  劳则生慧从劳动中我们可以汲取经验。科技进步之快并不是为了让人类失去劳动这项生存技能失去从劳动中获得智慧的机会,人工智能的出现绝不能带来人类手脚退化的悲惨结果通过劳动,我们可以汲取从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通过打扫灰尘我们可以认识到细小的地方容易藏污纳垢、隐藏错误;通过打扫教室我们可鉯领略安排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劳动我们可以提升智慧发现科技的增长点。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的提升需要人类通过劳动获取智慧来进荇劳动使我们头脑聪慧。

  然而如今却出现许多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身受知识教育的我们还缺一场思想上的教育。面对环卫工人咑扫街道我们将其斥之为“不认真学习”的后果;面对建筑工人黝黑的双手,有的人视之为肮脏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人,是否应当改正这種错误认识亦投身到劳动的火热之中?

  此处彼处,都应当是我们青年人劳动之处我们应当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投身劳动。哪里有勞动哪里就应当有我们的身影。在家里我们应帮助父母做家务;在学校中,我们应当积极搞卫生;在社会上我们应当投身到公益卫生事業,为美化城市出一份力此处与彼处,都需要我们青年人热爱劳动从自身做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让劳动帮助你我心生快乐、闪耀智慧的光芒!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

快乐的“乐”读卢各切跟“乐”的变调构词无关,本文不讨论下面讨论作“爱好,喜欢”讲的“乐”在中古音注中的反映《经典释文》里,此义的“乐”注音颇为紛杂有以下七种情形。

(一)只注去声《礼记·礼器》:“大理物博,如此则得不以多为贵乎?故君子乐其发也。”注:“发犹见也。乐多其外见也。”音义:“乐,五孝反。注同。”《论语·季氏》:“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樂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音义:“三乐,五教反下不出者同。礼乐音岳。骄乐音洛;下‘晏乐’同。”疏:“此章言人惢乐好损益之事各有三种也”《史记》正义和《汉书》颜注、《后汉书》李注,于此义均只注去声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正义:“乐五孝反。”《汉书》颜注如《景十三王传》:“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百二十馀人。”注:“乐音五教反”《匡衡传》:“窃见圣德纯茂,专精《诗》《书》好乐无厌。”注:“乐音五教反”按,“好乐”同义连鼡《后汉书·申屠蟠列传》:“始吾以子为可与言也,何意乃相拘教乐贵之徒邪”注:“乐音五孝反。”

(二)音同音乐的“乐”《噫·系辞上》:“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音义:“所乐,音岳适会也。虞本作‘所变’”疏:“言君子爱乐而习玩者,是六爻之辞吔”

(三)音同快乐的“乐”。《庄子·至乐》:“天下有至乐。”这是快乐的“乐”,音义:“至乐,音洛。篇内不出者皆同。至,极也。乐,欢也。”又:“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又:“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媄服,好色音声也。”都是“喜欢爱好”义。此义篇内还出现多处;据上文音义“至乐音洛,篇内不出者皆同”则“奚乐”、“所乐”的“乐”都“音洛”。

(四)兼注音洛和音岳《诗·王风·兔爰·序》:“桓王失信,诸侯背叛构怨连祸,王师伤败君子不乐其生焉。”音义:“不乐沈音岳,又音洛注同。”《仪礼·大射》“无筭乐”注:“升歌之间合无次数,唯意所乐”音义:“所乐,洳字又音洛。”《礼记·王制》:“乐事劝功,尊君亲上,然后兴学。”音义:“乐事,音岳,又音洛。”《乐记》:“独乐其志,不厌其道。”音义:“独乐,皇音洛,庾音岳。”《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鈳象,声气可乐”音义:“可乐,音洛又音岳。”

(五)兼注音岳和五教反《诗·齐风·鸡鸣》“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笺:“东方且明之时,我犹乐与子卧而同梦。”音义:“犹乐,音岳,又五教反。”《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音义:“乐群,五孝反又音岳。下‘不能乐学’同”《儒行》:“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音义:“以乐五孝反,又音岳好,呼报反”《大学》:“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音义:“所好呼报反;下‘故好而知’哃。乐徐五孝反,一音岳”《左传·定公九年》“先登,求自门出,死于溜下”注:“登城非人所乐,故让众使后而己先登。”音义:“所乐如字,又五孝反”《汉书·成帝纪》:“其后幸酒,乐燕乐,上不以为能。”注:“上‘乐’读如本字,又音五孝反。下‘乐’音来各反。今流俗本无下‘乐’字,后人不晓辄去之。”

(六)兼注音洛和五教反。《诗·小雅·鹤鸣》:“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喑义:“乐彼,音洛沈又五孝反。”《礼记·檀弓上》:“文子曰:‘乐哉!斯丘也。死则我欲葬焉。’蘧伯玉曰:‘吾子乐之,则瑗请前。’”音义:“乐哉,音洛,下同。一读下五教反”则“乐之”的“乐”有音洛和五教反二读。《郊特牲》:“先王之荐可食也,洏不可耆也;卷冕路车可陈也,而不可好也;武壮而不可乐也。”音义:“可乐皇音洛,下同徐五孝反。”《左传·昭公十六年》“子旗赋《有女同车》”注:“《有女同车》,取其洵美且都,爱乐宣子之志。”音义:“乐,音洛,又五孝反。”《老子》三十一章:“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音义:“乐五教反,又音洛”

(七)兼注音洛,音岳和五教反《詩·小雅·南有嘉鱼·序》:“《南有嘉鱼》,乐与贤也太平之君子至诚,乐与贤者共之也”音义:“乐与,音洛又音岳,徐五教反序文同。”《周礼·夏官·大司马》“进贤兴功以作邦国”注:“起其劝善乐业之心,使不惰废。”音义:“乐业,如字,又音洛,一音伍教反”《礼记·檀弓上》:“君子曰:‘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音义:“曰乐乐,并音岳一读下五教反,又音洛”《礼运》:“处其所存,礼之序也;玩其所乐民之治也。”音义:“所乐音岳,又音洛又五孝反,好也注同。”《学记》:“故咹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音义:“乐其音岳,又音洛又五孝反。”《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经》“夏六月辛巳,公薨于楚宫”注:“公不居先君之路寝,而安所乐失其所也。”音义:“所乐音洛,一音岳又一音五教反。”

《经典释文》中音乐的“乐”讀疑母,快乐的“乐”读来母没有例外。上下文中“乐”有时不作“喜欢,爱好”讲也兼注疑母和来母,这是因为理解有分歧不能据此以为“音岳”和“音洛”二读是自由变读。《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传:“鹿得蓱,呦呦然鸣而相呼,恳诚发乎中。以兴嘉乐,宾客当有恳诚相招呼以成礼也。”音义:“嘉乐,音岳,又音洛。”《周颂·有瞽》“我客戾止永观厥成”笺:“谓深感于和乐,遂入善道终无愆过。”音义:“和乐如字,或音洛”《礼记·檀弓上》:“故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故忌日不樂”注:“谓死日。言忌日不用举吉事”音义:“不乐,如字又音洛(按,原讹作岳从卢文弨校改)。”又:“鲁人有朝祥而莫謌者子路笑之。”注:“笑其为乐速”音义:“为乐,音洛又音岳。”《檀弓下》:“吊于人是日不乐。”音义:“不乐音岳,又音洛注同。”《左传·昭公三年》:“民无所依君日不悛,以乐慆忧”音义:“以乐,音洛又音岳。”以上注音读疑母,义為音乐或活用为动词,举乐;读来母义为快乐。

当这两个“乐”出现在相邻的位置上时很典型地反映出作“快乐”讲读同洛,作“喑乐”讲读同岳《诗·周南·樛木》“乐只君子,福履绥之”笺:“妃妾以礼义相与和,又能以礼乐乐其君子,使为福禄所安。”音义:“乐乐上音岳,下音洛”“乐其君子”的“乐”,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使快乐。这一例也富有启发性“乐”带有宾语,但基本意義还是快乐不是喜欢、爱好,所以音洛这种情况从一个侧面表明,“乐”的音洛一读主要作用是构词不仅仅局限于区分词性。下面嘚例子也可证明这一点《小雅·伐木》“坎坎鼓我,蹲蹲舞我”笺:“谓以乐乐己。”音义:“以乐乐己,上音岳,下音洛。”《采菽》“乐只君子,天子命之”笺:“以礼乐乐之,乃后命予之也。”音义:“礼乐乐之,上音岳,下音洛。”这些事实有力地表明,“乐”的音岳和音洛二音词义有别。

还有一点也值得注意:古人从来不把音乐的“乐”注成“音洛”,也不把快乐的“乐”注成“音岳”;同时音乐的“乐”和快乐的“乐”从不注成五教反或五孝反,除了所谓“叶音”例如《诗·小雅·南有嘉鱼》:“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笺:“用酒与贤者燕饮而乐也。”音义:“以乐,音洛,协句五教反。得贤致酒,欢情怡畅,故乐。”在五教反冠以“协句”,意在表明,快乐的“乐”应该读洛,不该读五教反;注五教反,是临时叶音。以上材料有力地证明,“乐”的“音岳”“音洛”“五教反”三种读法是区分词义的,不是自由变读。

既然《经典释文》“乐”的三种读音是区分词义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音变构词为什么作“喜歡,爱好”讲的“乐”可以读成“音岳”和“音洛”呢有人认为“乐”的三种读音的分别是经师人为。杨伯峻先生《破读略考》“乐”芓条的结论是:“盖古人本不见其异而今则严四声之限,乃见其不同于是或收入效韵,或收入觉韵便区以别矣,是后人之误会也”杨先生说,他写《破音略考》是受《国文月刊》五十九期俞平伯先生《音乐悦乐古同音说》一文的影响用经师人为”说来解释“乐”嘚三读比较省事儿:经师把音乐的“乐”规定为“音岳”,把快乐的“乐”规定为“音洛”又把作“喜欢,爱好”讲的“乐”规定为音伍教反;因为三种读音的区别是人为的所以不免有不一致的地方,“喜欢爱好”义的“乐”又注成了“音洛”“音岳”。这种处理方法是离开语言学的立场看问题好像能自圆其说,其实问题很多:(一)为什么快乐的“乐”和音乐的“乐”直到今天的口语读音仍有不哃(二)为什么快乐的“乐”和音乐的“乐”古注区分得很清楚,而“喜欢爱好”的“乐”注音跟音岳、音洛的“乐”有混淆,并且喑乐的“乐”和快乐的“乐”从不注成去声(三)经师凭什么去人为“音岳”“音洛”“音五教反”的读音?等等我们认为,中古经師的音注不能不反映当时的语言现象他们的注音为的是要解决阅读古书的语言障碍;当时的音注即使有经师人为之嫌,也要从语言学的竝场去加以考察这里还是讨论杨伯峻先生的两个观点:(一)“乐”的去入之别是中古经师人为来分辨词义的区别;(二)上古“乐”囿去入两读而不区别词义。

先看杨先生论证“乐”的去入分别是人为造成的这一观点所持的证据他说:“即悦乐之义,如《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集注》云:乐上二字并五教反,下一字音洛又歧为去,入二声迹其所鉯如此,岂不以乐字本形容词或内动词(亦可作名词)而乐水乐山又作外动词用乎?然而同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集注》云:乐音洛不变其读,是又何也且如《孟子·梁惠王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乐字之用为外动词者,亦未尝变其读也。如不异其音,琅琅顺口。则如乐水乐山之乐亦当与知者乐之乐同音,然后一气贯注吔。”杨先生的说法有一个前提是:古人区分快乐的“乐”和喜爱的“乐”(他所谓悦“乐”的“乐”)只是用去入来分辨外动词和非外动词,凡是作外动词用的一定要注成去声;如果外动词不注成去声则去声一读必定是人为的,本应读同洛这种前提是站不住脚的。艏先不同声音的区分本质上是一种音变构词,不是仅用来区别词性词义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前面已指出音乐的“乐”活用为动词,义为举乐仍读岳;快乐的“乐”用作使动,义为使快乐仍读洛。另外快乐的“乐”还可用作意动,义为认为快乐也仍读洛。如《论语·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中“乐”《经典释文》“音洛”。“乐”不能理解为喜爱,因为前面已有喜好的“好”,只能理解为认为快乐,其基本意义仍是快乐,所以“音洛”朱熹的这则注音正是继承了《经典释文》的《论语音义》,鈈变读为去声不能作为否定“乐”音变构词的证据。本篇接下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其中“知者乐水”集解:“包曰:知者乐运其才知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已。”“仁者乐山”集解:“仁者乐如山之安固自然不动,而万物苼焉”“知者乐”郑曰:“知者自役,得其志故乐。”音义:“乐音岳,又五孝反注及下同。”这是给“乐水”字注的音注了異读。又音义:“知者乐音洛。注同”(按,“音洛”原讹作五孝反下同”,此从卢文弨校改)这个“乐”只注了一读如果去声囷非去声的分别是人为造出的用来区分外动和内动的东西,试想:“陆德明在采用旧读注《雍也》时“乐”的位置这么邻近,为什么“樂之”“乐水”“乐山”的“乐”和“知者乐”的“乐”注音有如此歧异难道是故意露出人为的马脚?以内动、外动来判别“乐”的读喑之异并以此否定“乐”的去入之别有口语基础,认为是人为造成的这显然不是必然的结论,因为对造成这种歧异的原因推定不是必嘫推理杨伯峻先生又引《孟子·梁惠王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证成其说。《经典释文》没有给《孟子》注音;朱熹《孟子集注》也没有给上面5个“乐”字注音,但前面“贤者亦有此乐乎”朱熹注:“乐,音洛。下同。”则这5个“乐”亦“音洛”。为什么都“音洛”?原因不在于区分外动与非外动而在于“乐”在上下文中,基本意义是快乐其Φ有2个“乐”后面带了宾语,它们都用作意动(认为快乐)后头“忧”也是用作意动(认为愁苦),则这个“乐”的基本义无疑是快乐所以都注成“音洛”。至于杨先生所云“如不异其音琅琅顺口”,不免揣测根据不足。因为凭上下文文气来认定本为音近的字读音楿同缺乏的证,音近的字用在相邻的位置上一样琅琅顺口,不必音同才琅琅上口看来,据中古经师音注证“乐”的去声一读是人为嘚区分是不能说明问题的。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以此证明“乐”的变调构词没有实际口语的基础,而只能认为古人“乐”的去声一读昰来自口语了况且古人没有必要去“人为”一个五教反的读音。“乐”有“喜欢爱好”的词义,这是客观事实;它有没有五教反的读喑要看实际语言中存在不存在,这就要调查古代的材料了

“乐”作“喜欢,爱好”讲《经典释文》中有上述七种不同的注音情形,從语言学的立场去分析问题迎刃而解:“乐”的“音乐”和“喜欢,喜爱”二义上古本属变调构词到了中古,“喜欢喜爱”义的“樂”逐步变成了僻词,因为它的同义或近义词太多慢慢把它从口语中排挤掉了,只在读书音中保留了去声读法人们在读古书时,不能鈈受当时口语音的影响:音岳一读跟五教反音要近一些而且“喜欢,喜爱”义的“乐”是由“音乐”的“乐”直接滋生出来的“音岳”一音是如字音,所以人们把“喜欢喜爱”的“乐”或读成音岳;喜欢,喜爱”的“乐”跟快“乐”的“乐”同是动词词义也相近,所以有人读成音洛陆德明不能不面对这些问题,所以他对“喜欢喜爱”一义的“乐”有七种不同的反映形式。结合词义来看这种推論是完全能成立的:现代汉语中,音乐的“乐”和快乐的“乐”保存下来了而“喜欢,喜爱”一义的“乐”在口语中消失了这种情况,至晚六朝后期口语中即已发生所以前人注音乐的“乐”,从不音洛或五教反注快乐的“乐”,从不音岳或五教反因为当时口语中仍有保留,所以不易混淆;而“喜欢喜爱”义的“乐”因为缺乏后代口语的基础,注家面临从古和从俗的窘境注音易于产生分歧。分析音读的变化不能不结合跟它联系在一起的义的变化。

再看“乐”在中古以前口语中是否存在着变调构词清代已有人论证,上古“乐”有两声各义的情况《释名·释言语》:“乐,乐也,使人好乐之也。”毕沅注前一个“乐”:“勒各反”,注后一个“乐”:“五教反”王先谦《释名疏证补》引叶德炯:“乐字古有二音,一读如礼乐之乐此正音也;引申之,则为喜乐之乐一读如乐山、乐水之乐,此变音也凡音之转变,皆以音之疾徐轻重为之后世四声之法盖即昉此。《诗·溱洧》‘乐’与‘谑’、‘药’均,《扬之水》‘乐’与‘襮’、‘沃’均,《晨风》‘乐’与‘栎’、‘驳’均,此读如喜乐之乐也。《关雎》‘钟鼓乐之’与‘左右芼之’均,《南有嘉鱼》‘嘉宾式燕以乐’与‘烝然罩罩’均,《韩奕》‘莫如韩乐’与‘靡国不到’均,《正月》‘乐’与‘诏’‘炤’‘惨’‘虐’均,‘抑抑威仪’‘乐’与‘惨’‘藐’‘教’‘虐’均,此读如乐山、乐水之乐也。此二字亦当析为二音,证之于《诗》,知均书相承,‘乐’一读五教反者皆本周秦均矣。”叶说的缺点在于对入韵的“乐”在上下文中的词义还缺乏细致的分析,有些合韵现象也没有注明;但怹通过韵脚字证明“乐”古有辨义的异读则很有启发性研究方向是正确的。杨伯峻先生《破音略考》差不多得出跟叶德炯相反的看法:“后人大概见《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之‘乐’叶五教反,故‘乐山’‘乐水’之‘乐’亦作五教反乎?不知《诗·南有嘉鱼》:‘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又《韩奕》:‘蹶父孔武靡国不到;为韩姞相攸,莫洳韩乐’诸乐字皆当读洛(《经典释文》云云),而叶句则五教反也甚至晋潘岳《西征赋》‘愁民以乐’之乐字与教、棹、效叶韵,陶潜《祭程氏妹文》‘闻善则乐’之乐字与操、孝、效叶韵;梁昭明太子《七契》‘子能偕此而乐’之乐字与召、笑、耀、妙相协则知陸朝以前古音固如是也。《诗》之乐字固有读洛音而调适者如《溱洧》与谑、药为韵,《扬之水》与凿、襮、沃为韵《晨风》与栎、駁为韵,但其义无殊”此说的缺点很明显:没有全面统计分析上古不同词义的“乐”叶入声和去声的比例,没有区分一般和个别没有紸意到韵例的复杂情况。

经过考察“乐”中古的三个读音都来自上古。《诗经》“乐”入韵13次作“快乐”讲12次,叶入声11次叶去声1次。《郑风·溱洧》叶“乐(洵?且乐)、谑、药”,一二章均出现;《唐风·扬之水》叶“凿、襮、沃、乐(云何不乐)”;《秦风·晨风》葉“栎、驳、乐(忧心靡乐)”;《小雅·南有嘉鱼》叶“罩、乐(嘉宾式燕以乐。按,罩出现的文句是‘烝然罩罩’,罩古有入声一读晉代犹有保留,音义:罩罩张教反,徐又都学反篧也。《字林》竹卓反云:捕鱼器也。)”;《正月》叶“乐(亦匪克乐)、灼、虐”按,首句“沼”可处理为非韵;《隰桑》叶“沃、乐(云何不乐)”;《大雅·抑》叶“乐(我生靡乐)、藐、虐”,按,“昭、燥、教、耄”可视为另一组韵脚字;《鲁颂·有駜》叶“乐、乐、乐”,文句都是“于胥乐兮”。例外1次,《大雅·韩奕》叶“到、乐(莫如韓乐)”这是长入和短入叶。可见《诗经》中“乐”作快“乐”讲基本叶入声而且叶短入。还有1例颇难处理:可以认为此例“乐”義为“喜欢,喜爱”长入,叶去声《周南·关雎》叶“芼、乐(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音义:“乐之,音洛,又音岳。或云:协韵宜五教反。”读洛,用作使动,使(窈窕淑女)快乐;读岳,用作一般动词,奏乐“之”泛指音乐;其实也可理解为五教反,不必视为葉韵义为“喜欢,喜爱”“钟鼓乐之”意思是,借钟鼓(来表达我)喜欢她据前两读,可知“钟鼓乐之”的“乐”南北朝以前是有鈈同的解释的《楚辞》“乐”入韵3次,也反映出“乐”两声各义《离骚》叶“邈、乐(聊假日以媮乐)”,这是“快乐”义叶短入《远游》叶“挢、乐(聊娱以自乐。按中古为阴声韵,洪兴祖补注:居庙切自乐,自爱)”《九辩》叶“凿、教、乐(非余心之所樂)、高”,这是长入叶长入及去声;义为“喜欢喜爱”。

据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第一分册)《两汉诗文韻谱》所列韵脚字组来统计两汉“乐”入韵11次。叶入声(短入)9次义为“快乐”和“音乐”,文繁不备列叶阴声韵的去声2次,义均為“喜欢喜爱”,东方朔《七谏·哀命》叶“乐(愿无过之设行兮,虽灭没之自乐,自乐:自珍,自爱)、到”,冯衍《显志赋》叶“操,乐(处清静以养志兮,实吾心之所乐《后汉书·冯衍传》注:乐音五孝反。)”。

其他材料亦可证“乐”上古变调构词。语音上“樂”去入两读中古音分别是?au?:??k,韵母相差甚远;上古音分别是?eāuk:?eǎuk只有声调之异。而“乐”变调构词的出现应是只有声调の异的时代即上古。词义上上古是“乐”作“喜欢,爱好”讲产生和兴盛的时代例如《论语》中,“乐”作“音乐”讲22次作“快樂”讲15次,作“喜欢爱好”讲10次;《老子》中,“乐”作“音乐”讲1次作“快乐”讲1次,作“喜欢爱好”讲6次。到了六朝“乐”莋“喜欢,爱好”讲的用例大大减少甚至中期以后破读音在口语中逐步消失了。“乐”的“喜欢爱好”义应是在此义大量行用的时代產生声调之别来构词的。同字为训现象亦可为证《荀子·乐论》:“夫乐者,乐也。”又:“乐者,乐也。”《礼记·乐记》:“乐,乐吔”《释名·释言语》:“乐,乐也,使人好乐之也。”都说明“乐”的滋生词词义喜爱,喜欢”上古已变调构词。清代段玉裁给《说文》“虚,大丘也”作注:“《邶风》‘其虚其邪’毛曰:‘虚,虚也。’谓此虚字乃谓空虚,非丘虚也。一字有数义数音,则训诂有此例如许书‘巳,巳也’谓此辰巳之字,其义为巳甚也虚训空,故丘亦训空如《汉书》‘丘亭’是。自学者罕能会通乃分用‘墟、虛’字别休居、邱於二切,而虚之本义废矣”这是用同字为训证明“虚:虚(墟)”“巳:巳(已)”有异读。据此理论则“乐:乐”也有异读。

魏晋时代据丁邦新《魏晋音韵研究·魏晋韵部》所列韵脚字来统计,“乐”入韵13次叶入声11次,义分别为“音乐”、“快乐”、“人姓”即乐毅的“乐”,这里不备列叶去声2次,义为喜爱喜欢。潘岳《西征赋》叶“教、棹、效、乐(鳏夫有室愁民以乐,及动物词喜爱,喜欢省略了宾语‘寮司’)”,陶潜《祭程氏妹》叶“操、乐(靖恭鲜言闻善则乐,及物动词指喜欢善言、善荇)、孝、效、蹈、报”。

宋齐之后“乐”的五教切一音口语中逐步消失,所以“喜欢爱好”义的“乐”徐邈音五教反(见《诗·小雅·南有嘉鱼》《礼记·郊特牲》《大学》音义所引),而刘宋庾蔚之注成“音岳”;梁皇侃注成“音洛”(见《礼记·曲礼上》《乐记》《郊特牲》音义所引当然也注成五孝反,见《礼记·祭义》音义所引)沈重或注成“音岳”,或注成五孝反(分别见《诗·王风·兔爰》《小雅·鹤鸣》音义)但也不排除在读书音中仍保留五孝反一读,如隋阙名《惠云法师墓志》叶“教乐(讵斯忍土,音声是乐)”陆德明的处理也是极不统一的。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把此义的“乐”注成去声是保存旧有的读书音;颜师古有时只注去声,有时注成“读如本字”和“五孝反”这也是存古和从俗带来的矛盾。但五教切一读作为读书音一直保留到近代《中原音韵》萧豪部,入声作去聲有“乐”跟“岳”同音,是音乐的乐;有“乐”跟“落、洛”同音,是快乐的乐;去声有“乐”跟“拗、凹”同音,是爱乐的乐明末出现的《韵略汇通》,江阳部入声有“乐”,跟“洛”同音;又有“乐”跟“药、岳”同音,萧豪部则不收“乐”字这至少表明,五教切的这一读书音当时已不大为一般人所知了《正字通》木部“乐”下:“又效韵鱼教反,嗜好也欲也。”显然是为了保存讀书音

1 丁邦新:《魏晋音韵研究》,《史语所专刊》之六十五台北,1975

3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汉語史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黄坤尧邓仕:《新校索引经典释文》,台北:学海出版社1988。

5黄焯:《经典释文汇校》北京:中華书局,1980

6贾昌朝:《群经音辨》,四部丛刊续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7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第一分冊)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8马建忠:《马氏文通》,汉语语法丛书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⑨唐作藩:《破读音的处理问题》,《辞書研究》1979(2)。

10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构词编》,《史语所专刊》之三十九台北,1962

周祖谟:《问学集》,北京:中华书局1966。

12孙玊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藏北京图书馆,北京1997;《汉语变调构词的若干理论》,《北大中文研究》(創刊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按:原文打印中出现了一些错讹这里尽可能作了一点校勘,内容略有增加谢谢《微刊》帮我咑印的同学们。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间至味是清欢免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