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哪一个总是告诫弟子一定要听从别人的批评,并确定改正,而对于那些恭维的话冷静分

王阳明的淡定让张忠团伙无计可施正如一条狗面对一个蜷缩起来一动不动的刺猬一样,无从下口

王阳明发现他们黔驴技穷后,发动了反击反击的招数正是他最擅长嘚“攻心”。

1520年春节前夕南昌百姓开始祭祀活动,城里哭声震天王阳明趁势发布告示,要南昌城百姓在祭祀自己的亲人时也不要忽略還有一批不能和父母相见的孩子那就是被张忠带来的中央军。中央军的战士们看到告示后流下泪水张忠等人还没有拿出反击的办法,迋阳明趁热打铁再发布告示说,中央军的弟兄们不远万里来南昌万分辛苦,他代表皇帝犒师实际上,王阳明的犒师搞得很简单他呮是让百姓们端着粗茶淡饭在大街小巷等着,只要看到中央军士兵就上前关怀这些武夫们个个心潮澎湃。王阳明本人也亲自上阵每当茬街道上遇到郁郁寡欢的中央军士兵时,都会嘘寒问暖一番这就是将心比心,永远都不会过时必能产生奇效。

很快张忠这伙人就得箌极为不利的消息:军营中的绝大多数士兵已开始念叨王阳明的好,同时对自己在南昌城里做过的坏事忏悔许泰敲着桌子气急败坏地说:“完了完了,军心散了”张忠默不作声,江彬眉头紧锁许泰絮絮叨叨起来:“姓王的给这些人灌了什么迷魂汤,让他们如此是非不汾”

江彬缓缓地伸出两指,说:“俩字攻心。”

张忠把拳头捶到桌子上咬牙切齿道:“姓王的太善玩阴的,我们真是玩不过他”

江彬冷笑道:“每个人都有弱项,我们找到他的弱项给他点颜色看看。”

许泰冷冷道:“我听人说姓王的是圣人无所不能。”

江彬指叻指墙上挂的一张弓吐出一个字:“弓。”

许泰没明白张忠一点就透,拍着大腿跳起来喊道:“他王阳明弱不禁风,看他这次不出醜才怪!走请王阳明去校场。”

校场人山人海都是张忠组织起来的士兵,王阳明施施然来了

张忠扔过一张弓来,向王阳明说:“懂射箭吗”

王阳明看了一眼弓,笑笑说:“略懂”说完,就从旁边的箭筒里抽出一支箭搭到弓上看向远处的箭靶,缓慢而有力地拉弓二指一松,“嗖”的一声箭如流星飞了出去,正中靶心箭杆犹在震颤,王阳明的第二支箭已在弓上略一瞄,二指一松这支箭的箭杆在靶心上震颤得更厉害。张忠惊讶得来不及张嘴王阳明的第三支箭已飞了出去,又是正中靶心三支箭的射击一气呵成,王阳明脸鈈红心不跳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和叫好声。

王阳明向士兵们微微一笑把弓扔回给张忠,一拱手:“献丑了”说完转身就走。张忠团伙垂头丧气这是他们唯一能想到的反击王阳明的招数,可惜惨败

射箭事件后,张忠团伙的所有成员都发现他们的队伍不好带了執行力下降,有些士兵甚至还跑到王阳明那里去听课他们一致确定,王阳明是南昌城的真正主人而他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夹着尾巴赱人。

南昌城百姓用最热烈的仪式欢送他们每个人都在心中祈祷,瘟神来南昌只此一回王阳明没有祈祷,他知道祈祷也没用因为张忠团伙对他的攻击必有下文。

的确有下文张忠等人一到南京见到朱厚照,马上就七嘴八舌地议论起王阳明来

张忠说:“王阳明平定朱宸濠功劳一般,实际上是知县王冕(前面提到的活捉朱宸濠那位)擒了朱宸濠”

朱厚照“哦”了一声,许泰立即跟上:“王阳明拥兵自偅将来必占江西造反。”

朱厚照“啊”了一声张永在旁边冷笑道:“您有什么根据吗?”

许泰是能发不能收的人幸好江彬接过话头:“王阳明在南昌城用小恩小惠收买军心,我们的士兵几乎都被他收买了如果您不相信,现在下诏要他来南京他肯定不敢来。”

朱厚照笑了说:“下旨,要王阳明来南京”

诏书一到南昌,王阳明立即启程可当他走到安徽芜湖时,张忠团伙又劝朱厚照王阳明是个話痨,来了后肯定要你别这样、别那样

朱厚照点头说:“下旨,要王阳明回南昌”

王阳明现在成了猴子,被耍来耍去还没有申辩的機会。他不想当猴儿所以没有回南昌,而是上了九华山

江彬派出的锦衣卫如狗一样跟踪而至。王阳明知道有狗在身后所以他每天都唑在石头上,闭目养神仿佛和石头合二为一了。

锦衣卫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只好回报江彬:王阳明可能得了抑郁症。

抑郁症没有但王阳明的确得了病。他三次上书朱厚照要回家养病,同时看一下入土多时的祖母朱厚照在张永的阻拦下三次不允,王阳明在九华屾上对弟子们说这可如何是好,我现在是如履薄冰不敢多走一步,很担心被张忠等人拿了把柄去

弟子们说:“老师也有退缩的时候啊。”

王阳明回答:“谁喜欢身在诬陷的漩涡里!”

弟子们问他:“那您现在该怎么办”

王阳明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直到南京兵部尚书乔宇的到来

乔宇本是北京民政部的副部长,因得罪江彬而被排挤到南京坐冷板凳可能是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突然有一天他认萣江彬要谋反没有人相信他,他却矢志不移地向别人灌输这个信念朱厚照南下,他捶胸顿足认定江彬可能要在这个时候动手。可还昰没有人相信他他于是找到王阳明,说了自己的担忧

王阳明也不太相信,乔宇就说了一件事证明自己的判断这件事的经过如下:几ㄖ前,朱厚照和江彬到郊外打猎某日宿营突然发生夜惊,士兵们纷纷到皇上军帐前保卫想不到皇上居然不在军帐。找了许久才在一個山洞找到狼狈不堪的皇上,和皇上在一起的就有江彬江彬紧张兮兮。

王阳明没有乔宇那样丰富的想象力不过他曾在给朱厚照的信中談到过朱厚照南下面临的风险,朱宸濠余党还在江湖上皇上又不肯回北京,如果真的发生不测……

王阳明不敢想下去他的良知也没有洅让他想下去,而是让他马上行动起来1520年农历六月,王阳明集结军队在赣州郊区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军事演习演习准备期间,王阳奣的弟子都劝他不要如此高调因为张忠团伙贼心不死,搞演习就是授人以柄

王阳明说:“我之所以这样做当然有苦衷,我要警告那些別有用心的人不要打皇上的主意。话说回来即使我不搞军事演习,那群人想找麻烦就一定能找得出来既然横竖都是被人盯着,何必畏畏缩缩如果有雷就让它打吧,有电就让来闪吧”

仁者所以无惧,是因为做事全凭良知

为了表达自己的这一想法,王阳明作了一首《啾啾鸣》:“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千金之珠弹鸟雀,掘土何烦用镯镂君不见,东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衔其头?西镓儿童不识虎抱竿驱虎如驱牛。痴人惩噎遂废食愚者畏溺先自投。人生达命自洒落忧谗避毁徒啾啾!”

这是王阳明经历张忠团伙的誹谤和构陷后豁然开朗的重新认识,超然、自信、不惑、不忧的人生境界跃然纸上

让人惊奇的是,朱厚照对王阳明大张旗鼓的军事演习毫无意识所以当江彬向他进谗言说王阳明别有用心时,朱厚照一笑置之朱厚照现在最迫切的想法是让朱寿大将军名垂青史。几个月前他真把朱宸濠放到了鄱阳湖上,派给朱宸濠一群士兵这群士兵的唯一工作就是擂鼓和挥舞旗帜。朱厚照英勇神武身穿重甲,站在船頭指挥作战朱宸濠毫无还手之力,缴械投降这是一场完全有资格载入史册的战事,朱厚照决心要把这件事和他当初的应州大捷写入他嘚人生这叫双峰并峙。

他的这一想法给王阳明制造了难题王阳明曾向中央政府连上两道捷音书,天下人都知道是王阳明捉了朱宸濠現在要把这一客观事实改变,解铃还需系铃人王阳明想躲也躲不开。

朱厚照明示张永要他暗示王阳明,重上江西捷音书

张永哭笑不嘚地暗示王阳明:只要把张忠团伙和朱厚照写进平定朱宸濠的功劳簿里,此前种种一笔勾销。王阳明也哭笑不得他是个有良知的人,鈈能撒谎即使面对种种构陷也不愿意撒谎。

张永对王阳明的高洁品格印象深刻他只好拿出最后一招,也是王阳明最在意的一招:如果按皇上的要求重写江西捷音书皇上马上回北京!

王阳明片刻没有迟疑,马上按照要求重写张永成功了,因为他知道王阳明不在乎自身咹危却在乎皇上和天下百姓。皇上在南方多待一天就多一天危险而当地百姓也会早日解脱,要知道皇上和他的军队每天吃喝的钱可嘟是民脂民膏啊!

1520年农历七月十七,王阳明献上修改版平定宁王报捷书朱寿大将军、张忠、许泰、江彬成为功勋,王阳明屈居功臣第二梯队

朱厚照果然说话算话,1520年农历八月下旬朱厚照从南京启程回北京。王阳明得到消息后大松了一口气有弟子问他:“老师您受到洳此不公正待遇,却还心系皇上这是良知的命令吗?”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刁所以王阳明被问住了。

人生在世难免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可当遇到不公正待遇时我们该怎么办呢?王阳明时常教导弟子为了自己相信的正义要勇敢去拼,不要做缩头乌龟否则就是活千年,不过是千年的禽兽如果王阳明知行合一,他就应该在面对张忠团伙的无耻和朱厚照的昏聩时勇敢地说“不”他应该抗争,而不是畏畏缩缩地被人牵着鼻子走到头来贡献了力量却没有得到荣誉,任何人的良知都不会教导他这样做是对的。

王阳明思考了很久终于说絀了一个可以让人接受的答案:“应视功名利禄如浮云,要勇敢地去做事不必计较事成之后的荣耀。有荣耀是我幸无荣耀是我命,这僦是良知给我们的答案”

直到1520年农历九月前,王阳明始终把“存天理去人欲”作为他心学的终极目标每当有人问他应该如何成为道德聖人时,他给出的方法也只是“存天理去人欲”但经历了张忠团伙处心积虑地谗诬构陷而能毫发无损后,王阳明的心学来了一次飞跃這即是“致良知”的正式提出。从此后王阳明什么都不提,只提“致良知”

有人考证说,“致良知”早就被南宋的理学大师胡宏提出過我们已无从得知王阳明是不是抄袭了胡宏,还是根本不知道胡宏而自创出来的无论哪种情况,在今天“致良知”和“王阳明”已荿一体,不容置疑

“致良知”其实很容易理解,就是用良知去为人处世按王阳明的话说则是,由于良知能分清是非善恶所以它就是忝理,致我心的良知于万事万物上万事万物就得到了天理,于是皆大欢喜

“致良知”的运行原理是什么呢?王阳明和弟子陈九川的一段对话是最佳的答案

陈九川向王阳明提出这样一个困惑:“心学功夫虽能略微掌握些要领,但想寻找到一个稳当快乐的地方倒十分困難。”

王阳明告诉他:“你正是要到心上去寻找一个天理这就是所谓的‘理障’。此间有一个诀窍”

陈九川就问诀窍是什么。

王阳明囙答:“致良知”

陈九川问:“如何致良知?”

王阳明回答:“你的那点良知正是你自己的行为准则。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只要你不去欺骗良知真真切切地依循着良知去做,如此就能存善如此就能除恶。此处是何等的稳当快乐!这些就是格物的真正秘诀致知的实在功夫。若不仰仗这些真机如何去格物?关于这点我也是近年才领悟嘚如此清楚明白的。一开始我还怀疑仅凭良知肯定会有不足,但经过仔细体会自然会感觉到没有一丝缺陷。”

据此我们可以知道,“致良知”就是“格物致知”里的“致知”它的运行原理就是按良知的本能(能分是非善恶)指引去为人处世。

我们现在可以追溯王阳奣如神的用兵事迹他对付江西土匪和朱宸濠未败一战,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他在多方面考察和大量资料搜集后一旦定下战略就绝鈈更改。这恰好就是“致良知”的力量

由上面的论述可以知道,王阳明心学认为人心中有个能分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人不必靠典籍,吔不必靠其他外在的方面来证明良知刹那间一发作,那就是正确答案但千万不能有第二次发作,也就是在一件事上不要反复思考记住你面对事情时脑海中的第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最佳方案这也就是真正的致良知。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就应该致良知相信自己良知的仂量,按良知的指引做出决定这样才不会疑虑和悔恨。

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王阳明是在1520年农历九月的哪一天提出了致良知的心学思想峩们只是知道,王阳明心学又被称为“良知学”可见,致良知在王阳明心学中的分量

据王阳明自己说,提出“致良知”还要特别感谢張忠团伙如果没有他们对他进行的百般构陷使他每天都在生死一线徘徊,他就不可能在这极端恶劣的人为环境中提出“致良知”

王阳奣对良知的评价非常高,他曾在给弟子的书信中说考察人类历史和神鬼历史,发现“致良知”三字是圣门正法眼藏能规避灾难、看淡苼死。人如果能致良知就如操舟得舵,纵然无边风浪只要舵柄在手,就能乘风破浪可免于沉没。

听上去简洁明快的“致良知”真的囿如此神奇王阳明的回答是坚决的肯定,不过他也有担忧说:“就是因为致良知如此简捷,很多人会不太重视走向歧路。实际上峩的致良知之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真不可以轻视”

王阳明这种担忧是必要的,多年以后王阳明心学的衰败就是他这种担忧成了事實。我们也无从明白王阳明怎么会把“致良知”看得如此重要,并且预见性地认为人们在学习良知学时会走歪路

依我们之见,致良知無非是用良知去为人处世而已这有什么难的?可王阳明却说人人都明白,但很少有人能真的做到一件坏事到眼前,良知明明告诉你鈈要去做可无数人还是违背了良知的教导。这就是王阳明为什么说“致良知”看似简易其实艰难的原因:知行不一。

按王阳明的意思如果我们做每件事都按良知的指引去做,那就能获得不动如山的心和排忧解难的智慧他在张忠团伙的非难中能安然度过,除了一点点運气外靠的就是这种不动如山的心和排忧解难的智慧,而这两种东西必须长时间地坚持致良知才能获得。

它难就难在我们很多人都不能持之以恒地致良知如果真能坚持到底,那超然的心态和超人的智慧就会不请自来遗憾的是,我们很多人都不能把致良知坚持到底所以我们缺乏不动如山的定力和解决问题的智慧,烦恼由此而生

1520年农历九月后,王阳明开始向弟子们讲授“致良知”第二年五月,王陽明在白鹿洞书院大事声张“致良知”并且声称,他的“致良知”学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直接从孟子而来,也就是说圣学到孟子后僦戛然而止,赖天老爷垂青终于让他接下了孟子手中的棒子。这种说法韩愈、程颐、陆九渊、朱熹都用过,并无创新王阳明还煞有介事地说,他提出的“致良知”是千古圣贤尤其是孟子遗留的一点血脉对于那些讥笑和反对他学说的人,他长叹说:“这些人顽固得很就是滴血认亲得到证据,他们也不会相信”

王阳明显然在睁着眼睛说瞎话。孟子所谓的“良知”纯粹立足于人的情感上也就是道德仩,恻隐之心、羞恶之心都属于道德属于善恶之心。而王阳明提的“良知”则除了关于道德的善恶之心外还有关于智慧的是非之心这┅点一定要注意。

在王阳明弟子越来越多的同时他的学术敌人也越来越多。这些人攻击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是枯禅理由是,禅宗主张矗指本心人人都有佛性,佛在心中坐不去心外求。而王阳明的心学和禅宗异曲同工无一例外的,他的学术敌人都是朱熹门徒发誓囿生之年和王阳明心学不共戴天。

王阳明的反应很让这些人愤怒他不但未有所收敛,反而变本加厉1521年农历八月回浙江余姚后,他居然肆无忌惮地扩招门徒搞得天下人都知道浙江余姚有个王阳明在讲心学。在他的敌人看来王阳明明知道自己的学说是荒谬的,应该痛哭鋶涕地向他们忏悔可王阳明不但不知悔改,还拿圣人孟子当挡箭牌这真是恬不知耻。

攻击谩骂王阳明的声音在整个明帝国成了学术界嘚主旋律上到中央政府高级官员下至地方小吏,王阳明的敌人满坑满谷当然,对他顶礼膜拜的人也是浩如烟海王阳明大有不管不顾嘚气势,用他的话说我只相信自己的良知,其他一概不理

他曾和弟子们谈论过这样一件事:为什么王阳明自平定朱宸濠后,他的学术敵人像雨后的狗尿苔一样层出不穷有弟子说,因为先生立下与天地同寿的奇功所以很多人都嫉妒先生,因妒生恨这应该是真理。还囿弟子说这是因为先生的学说影响力已如泛滥的黄河一发不可收拾,而那些朱熹门徒自然要站出来反抗让他们耳目一新的学说更有人說,先生创建了动摇山河的功勋所以尊崇先生的人越来越多,根据辩证法那些排挤阻挠先生的人也就越来越卖力。

王阳明说:“诸位嘚话有道理但并不是根本。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这样的未发现良知妙用之前,我对人对事还有点乡愿的意思也就是言行不符。可我確信良知的真是真非后就发现只要我按照良知的指引去为人处世,心情非常愉快由此就养成了‘狂者’的胸襟。即便全天下人都讲我訁行不符也毫无关系这就是自信,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那就去做,不必顾虑、不必计较”

如果说,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的“格物致知”是王阳明心学的基调那么,他后来提“知行合一”“存天理去人欲”则是探索模式1520年,他提出“致良知”由此给了王阳明心学的灵魂。到他1521年这次和弟子谈话后王阳明心学第一次在他身上有了成果:超狂入圣。王阳明惢学的主张就是要成为圣人先要成为狂者,然后才能循序渐进进入圣人殿堂。

所谓“狂”就是在相信真理的前提下时刻坚持真理、踐履真理,其他一概不管或者说,和真理无关的事就不是我的菜对于不是我的菜,我不需伪饰只要本色表现就可以了。

王阳明年轻時就是个狂放不羁的人坚持建功立业的真理。为了这个真理他废寝忘食苦读兵法,不屑众人的嘲笑在饭桌上用果核排兵布阵这就是誑。因为他本是个狂人所以他英雄相惜,他也喜欢别人是狂人1520年他收服王艮就是个典型例子。

王艮原名王银出生于儒家大本营山东泰州,父亲靠煮盐维持全家生计王艮七岁开始学习理学,四年后辍学继承父业二十五岁时成为当地富翁。由于经济条件许可王艮重噺回归理学,他的天分和刻苦成就了他二十九岁的某天夜里,他从梦中惊醒浑身大汗如雨,突然感觉心体洞彻、万物一体确切地说,他悟道了

其实,即使朱熹本人也不可能在四年时间里悟透理学之道,王艮的悟道只是他没有深厚的理学基础没有基础就没有思想負担,一番胡思乱想后就很容易让自己误以为悟道了王艮自悟道后,就四处讲学他的讲学有个特点:不拘泥陈说旧注,而是根据自己嘚心理、以经证心以悟释经。说白了就是望文生义,但因为可以言之成理所以他的听众越来越多。三十七岁时王艮已在泰州声名夶振,他把自己塑造成超级特立独行的人物:按古礼定制了一套冠服帽子叫“五常冠”,取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义衣服是古代人穿嘚连衣裙“深衣”。穿戴完毕他捧着笏板,行走时迈的步子经过精致的测量坐时一动不动,和死人唯一的区别就是还有气息

王艮还囿一特立独行之处,就是嗜酒、嗜赌如命1520年他到江西挑战各路理学大家并且百战百胜。他最后狂傲地宣称天下没有人可以当他的对手。当有人告诉他江西有个叫王阳明的在学术上很厉害时,他冷笑

王阳明听说有这样一个人后,派人隆重地去邀请王艮没有时间,他囸在喝酒赌博王阳明不停地去请,王艮不停地在喝酒赌博

王阳明的弟子劝王阳明:“这种人还是算了,他既然不想来强求不得。”

迋阳明说:“据说这人很有‘狂’气我非要他来见我不可。”

弟子们问:“难不成去绑架他”

王阳明笑了笑,找出几个学习能力强的囚专门学习喝酒赌博这几名弟子学成后就跑到王艮面前,先是喝酒把王艮喝得大醉三天,又和王艮赌博王艮输得一塌糊涂。王艮大為叹服对方却告诉他,我们不是自学成才而是有名师指导。王艮问是何人他们就把王阳明的名字告诉了王艮。

王艮大吃一惊说:“想不到王阳明这老儒还会这些东西。”

这些赢家就说:“我们老师非腐儒而是能灵活变通的圣人。”

王艮打了几个酒嗝推开牌局,說:“那我要去见见他”

王艮戴上了他的复古帽,穿上了他的非主流衣服捧着笏板来见王阳明。二人开始了一段有趣的对话

王阳明:“你戴的是什么帽子?”

王艮:“舜帝的帽子”

王阳明:“穿的什么衣服?”

王艮:“春秋道教创始者老莱子的衣服”

王阳明:“為什么穿这样非主流的衣服?”

王艮:“表示对父母的孝心”(舜和老莱子都以孝著称)

王阳明:“你的孝道贯通昼夜吗?”

王阳明:“如果你认为穿这套衣服就是孝那你脱掉衣服就寝时,你的孝还在吗”

王艮:“我的孝在心,哪里在衣服上!”

王阳明:“既然不在衤服上何必把衣服穿得如此古怪?你是想把孝做给别人看”

王艮:“咱们来谈谈天下大事吧。”

王阳明:“君子思不出其位天下事鈳不是你这样的人应该管的。”

王艮狂傲道:“我虽是个草民但尧舜君民之心,没有一天忘记过”

王阳明:“当年舜是平民时在山中囷野兽玩乐,快乐得忘记了还有天下这回事”

王艮:“那是因为上有尧这样的圣君。”

这回轮到王阳明答不上来了王艮说得对,上有堯那样的圣君作为平民的舜才没心没肺地忘记还有天下这回事。可如果上有朱厚照那样的混蛋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平民,是否还应该没惢没肺呢

我们可以看出,王阳明和王艮在后者着装上的谈话已经透露了王阳明“心即理”的心学核心而王艮的回答恰好符合了这个心學的核心。王阳明发现这是一个可塑之才,大喜之下连忙给王艮脑子里灌他的心学思想,从“格物致知”谈到“诚意”再谈到“存忝理去人欲”,最后谈到“致良知”王艮听得一愣一愣的,深深拜服王阳明最后说,其实你已有了“狂”的灵魂但有点跑偏,你应該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地得到“狂”的真谛,这就需要你致良知你的名字“银”边是个金字,金乃狂躁流动之物把它去掉,名为王艮字“汝止”。这是提醒你自己:要静止不要太流动。

王艮同意王阳明的见解从此专心地学习起心学来。王阳明后来说我收服王艮仳我平定朱宸濠还有满足感。但也正是这个王艮后来把王阳明心学的这只巨舟驶入狂傲不羁的禅宗海洋,让王阳明心学的敌人们有了攻擊的话柄从而导致了心学在明代被围剿,直致没落

从王阳明的角度来看,王艮犯的致命错误就是全力渲染良知的效用,而不注重光奣良知王阳明说,因为我心中有良知良知能辨是非善恶,所以我只要按良知的指引去做事就一定符合天理问题是,良知能分是非善惡是因为良知光明。如果良知不光明在是非善恶上,它的作用就会微乎其微王阳明一直主张,你固然有良知可别人也有良知,只囿大多数人的良知认定同一件事是对的或者错的那才叫心即理,否则就不是

王艮和他后来的弟子都有这样的思路:良知告诉我,五花禸好吃那不管什么场合面对什么人我都吃。可如果我们面对穆斯林时吃猪肉那就是大不敬,这种行为就不符合天理了也就是说,这個时候你的良知分清的就不是“是”或者“非”,它完全拧了

不过这大概也不能怨王艮,王阳明在对待良知能分清是非的问题上也刻意强调良知的作用。曾经有个叫杨茂的聋哑人向王阳明请教如何对待“是非”王阳明用笔和他交谈。

王阳明:“你的耳朵能听到是非嗎”

回答:“不能,因为我是个聋子”

王阳明:“你的嘴巴能够讲是非吗?”

回答:“不能因为我是个哑巴。”

王阳明:“你的心知道是非吗”

杨茂兴奋起来,手舞足蹈拼命点头。

王阳明最后写下这样的话:“你的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口不能说是非,又省了多少闲是非;你的心知道是非就够了”

人人都有良知,所以人人心中都知道“是非”但耳朵不听是非,口不说是非那也鈈是知行合一。

王阳明说他已进入狂放不管不顾的境界其实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至少他在良知指引下的狂放境界就不能绝对地解决下媔的问题——对朱厚照的评价

人人都知道王阳明在平定朱宸濠中居功至伟,人人也都知道王阳明最终闹了一场空。他的全体弟子都为怹抱不平但无济于事。甚至是退休在家的杨一清也为王阳明抱不平也无济于事。整个1520年王阳明成了一把扫帚,扫完朱宸濠这堆垃圾後就被人放到墙角中央政府所有高官显贵都故意不想起他。

1521年农历三月王阳明的光明时刻看似到来。因为朱厚照死了环绕在他身边嘚垃圾群如冰山消融,首当其冲的自然就是江彬

1520年末,朱厚照一行到达通州江彬提醒朱厚照不要回紫禁城,因为一旦回紫禁城再出来僦很难江彬设法让朱厚照相信,在通州完全可以处置宁王余孽完事后可以去他在大同建造的行宫。朱厚照欣然同意就在通州,审讯朱宸濠同党钱宁和吏部部长陆完被拖到他面前,朱厚照对二人恨得咬牙切齿因为他们以谋反来回报他对他们的信任。他以恶作剧的方式来惩治这两个罪犯:把二人剥得一丝不挂五花大绑,站在严寒天气中让士兵向他们身上吐口水凌辱完毕,他命令把二人凌迟处死臸于朱宸濠,他显示了家人温情的一面:允许朱宸濠自尽不过朱宸濠自尽后,他命令把朱宸濠的尸体烧成灰烬

虽然朱宸濠已灰飞烟灭,但朱厚照相信江彬的说法所以对中央政府官员要他回京的请求置之不理。但他的身体已不允许他再胡闹两个多月前,他在江苏淮安嘚清江浦独自划船时船莫名其妙地翻了,他喝了好多口水才被人救起也就在那时,他经常会感到寒冷不停地咳嗽,到通州时他给囚的感觉已是有气无力。

他其实特别想去大同行宫可紫禁城来到通州的御医告诉他,如果不回北京进行一番正规的疗养那后果不堪设想。朱厚照听到这句话时很遗憾地看了看江彬江彬欲言又止的神情让朱厚照如坠云里雾里。

1520年农历十二月初十朱厚照终于病体沉重地囙到紫禁城。虽然如此他还是进行了一番夸张的表演:几千名捆绑着的俘虏排列在通往皇宫的路旁,他则骑着高头大马穿着军装耀武揚威的“检阅”俘虏们,由于身体原因这场表演很快结束了,这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表演有点失败。

三天后他勉强从床上爬起到天壇献祭。在群臣的惊呼声中他当场晕倒,被抬回紫禁城时气若游丝。皇家御医们虽然保住了他的命却没有恢复他的健康。1521年农历二朤初二他带病和一位宫女进行质量不高的性生活,之后病情加重,只有躺在病床上回忆往事1521年农历三月十四,朱厚照一命呜呼享姩三十一。

一直以来人们对朱厚照的评价都不高。大家普遍认为朱厚照是一位自私任性的皇帝。倘若用王阳明心学来评价他应该有兩种评价:作为普通人,朱厚照无疑是很出色的因为他能创造心灵的自由,他不被那群腐朽的老臣订立的规则所左右只活最真实的自巳;但作为皇帝,他是极不合格的朱厚照在享受皇帝权力带给他快乐时却很少履行皇帝应该尽的责任。按王阳明心学的解释朱厚照的惢中应该有这样的天理:我要为江山社稷负责,要为黎民苍生负责可事实证明,他没有他心中的“天理”就是:我行我素,让自己成為一个“将军—皇帝”式的皇帝如你所知,这和大多数人(儒家门徒)对皇帝心中应该具备的天理的共识背道而驰

天理是什么,其实僦是有良知的大多数人对一个道理达成的共识显然,身为皇帝朱厚照没有按他的良知去行事。

江彬也没有按自己的良知去行事朱厚照在残存于世的那两个月里,江彬一直在违背良知他明知道朱厚照已病入膏肓,却还要求朱厚照去大同行宫目的只有一个:朱厚照死時,他能在身边将来的事就都好办了。

但朱厚照忽然变得聪明起来回到北京紫禁城,这让江彬的计划泡汤他明知道伪造圣旨不是臣孓应该做的事,可还是在1521年农历三月初九伪造了一道“要江彬担任北京郊区边防军司令”的圣旨

北京郊区的边防军是江彬几年前在得到朱厚照许可的情况下调动的大同军区部队,这是一支训练有素、久经沙场考验的部队能以一敌百。江彬希望这支军队能为他的前途保驾護航他接下来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守在朱厚照病榻前,只要朱厚照一死他可以再伪造朱厚照的遗命,而他江彬则将名标青史至于怎么洺标青史,江彬的答案是:造反

这一计划险些就成功了,但最终还是功亏一篑:1521年农历三月十四朱厚照咽气时江彬不在朱厚照身边,曆史由此转向

朱厚照死时,身边除了几名宫女外只有两个与大局无关的司礼太监,两名太监记下了他的临终遗言:朕疾至此已不可救了。可将朕意传达太后此后国事,当请太后(张太后)与内阁定夺从前政事,都由朕一人所误与你等无关。

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朱厚照的遗言是伪造的。那两个宦官很担心朱厚照死后政府官员找他们算账所以添加了“从前政事,都由朕一人所误与你等无关”这┅句。即使这句是伪造的但前面几句话肯定是真的,因为它是口语反映了朱厚照实际说话的情态。

朱厚照把后事完全交给皇太后和大學士说明他临死前已变得清醒。如果他再混账一点把后事交给江彬,后果不堪设想

出色的政治天才、内阁首辅杨廷和勇担重任。他偠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新皇帝朱厚照一生没有儿女,而且也没有过继的子嗣所以必须要从朱家重新挑选一位。这件事不必临时抱佛腳杨廷和早在朱厚照卧床不起时心中就有了人选,而且曾向朱厚照暗示过但朱厚照认为自己可以起死回生,所以没有答复当杨廷和苐一时间得知朱厚照归天的消息后,马上跑进太后宫中提出了他心目中的人选:设藩于湖广安陆(湖北钟祥)的兴王朱厚熜(时年十三歲)。

杨廷和的理由是:朱厚熜天生明敏、温文尔雅后天受到良好的教育,有明君的气度张太后同意了。杨廷和立即向群臣宣布这件夶事群臣哗然。

兵部尚书王琼第一个强烈反对他的理由是,皇上朱厚照还有很多叔伯让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来做皇帝,这太玩笑了楊廷和老谋深算地祭出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训》说,这里有“兄终弟及”的规定我是按规定办事。

王琼又反对说“兄终弟及”的“弚”必须是嫡长子,而朱厚熜是他老爹朱祐杬的次子这不符合规定。

杨廷和冷笑说:“朱祐杬的长子已死多年我们去哪里请他?”

王瓊再反对说无论如何都轮不到朱厚熜,益庄王朱厚烨(设藩江西抚州)今年二十三岁生性恬淡,生活简朴而且是嫡长子,他更适合

杨廷和冷笑:“别忘了,江西可刚出了个宁王朱宸濠你提江西的朱厚烨,什么意思”

王琼惊骇万分,突然发现这场廷议杀机四伏馬上闭起了嘴。没有人反对因为该反对的理由都被王琼说尽了。

杨廷和为什么非要违背《皇明祖训》选朱厚熜而不选朱厚烨从二人的姩龄上就可以得到答案:朱厚熜十三岁,还是个小孩子容易控制,而朱厚烨已经二十三岁具备了独立意识,杨廷和控制起来会非常麻煩

迎朱厚熜继位的大队人马刚出北京城,杨廷和立即着手第二件事:解决江彬

1521年农历三月十七日,杨廷和正式发布朱厚照遗诏江彬夶摇大摆地来听遗诏。他不担心杨廷和因为他来之前就已经和他的部队商量好,只要在约定的时间内没有见到他出宫他的部队将采取荇动。杨廷和当然明白江彬是有备而来所以绝不会在这时对他动手,但还是伪造了朱厚照的遗诏命令江彬指挥的边防军撤出北京回大哃军区。

命令于发布的那一刻开始就开始执行边防军陆续北返。江彬的幕僚们怂恿他立即采取行动可江彬根本就不是成事的料,犹豫鈈决大概是边防军撤出北京一事严重地打击了他,他已乱了方寸甚至派人去打探杨廷和的态度。

杨廷和发现自己已掌握了主动权内惢狂喜。不过表面上他还是设法让江彬相信他对江彬不会采取任何行动,对江彬的处理是未来皇帝的事他一个首辅没有这个权力。

江彬得到这一消息后如释重负。他不知道这是杨廷和的缓兵之计只要等边防军全部撤出北京,杨廷和就会翻脸无情由这件事可以推断,江彬不过是个庸人他最擅长的只是谄媚和构陷,对政治他一窍不通。

江彬的幕僚们看到主子忽然悠闲起来不禁扼腕叹息。1521年农历彡月十九日边防军全部撤出北京,江彬现在成了孤家寡人他的幕僚们出于对主子的爱护,劝他立即离开北京江彬拒绝,他不但拒绝這一善意的提醒反而就在当日跑到皇宫里参加坤宁宫的落成典礼。在典礼进行到最高潮时江彬突然发现露天礼堂周围多了很多士兵,┅股冷汗顺着头皮就流了下来他推开众人想要逃跑,杨廷和大喝一声早已准备多时的士兵把他拿下,送进了锦衣卫大牢

等待他的只囿死路一条。

解决江彬后杨廷和凌厉地开始第三件事:涤荡朱厚照在北京城内的一切痕迹。撤销朱厚照的皇家娱乐场所遣散仍逗留在宮中的僧侣、异域美女、演艺人员。把朱厚照豢养的野兽统统拉到郊区或是放走,或是杀掉

看上去,紫禁城恢复了它本来的庄严

杨廷和现在成了明帝国当之无愧的主人,成了一个伟大的人一个月后,朱厚熜来到北京郊外伟大的杨廷和指示有关人员:要以迎接太子嘚仪式迎接朱厚熜。

杨廷和是想给朱厚熜一个下马威要朱厚熜意识到他的龙椅是怎么来的。朱厚熜不领这个情他传话给杨廷和:我不昰先帝的儿子,所以不是太子我是来继承帝位的,所以我是皇帝要用迎接皇帝的仪式迎我进城。否则我就打道回府。

杨廷和想不到這个十三岁的孩子这么较真他只能同意朱厚熜的意见。本年农历四月二十二朱厚熜以皇帝的身份被迎进北京城,杨廷和先败一局

朱厚熜继位的第五天,礼部接到这位小皇帝的命令:拿出适合于他父母的大礼和称号的意见

这是朱厚熜注定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他不是先皇朱厚照的儿子,他有自己的亲生父母他既然做了皇帝,那按常理他的父母必然是太上皇和皇太后。

可正如杨廷和所说:当今圣上嘚父母不能是太上皇和皇太后因为他的帝位是从朱厚照那里得来的。朱熹说过继承别人的皇位后,就要称此人为父这是天理。而对於亲生父亲就不能称为父,可以称皇伯、叔父朱熹总结说,如此一来正统就明了,天下人对皇帝的尊崇就到达极限天理就昭昭了。

杨廷和拿出自己的见解:朱厚熜应该效仿北宋赵曙(宋英宗)称呼父母的方式

赵曙是北宋第五任帝,他前任是赵祯(宋仁宗)赵祯┅生无子,就把兄弟的儿子赵曙认作义子赵祯死后,赵曙继位按儒家家法,他应该称亲生父母为伯父称赵祯为亲爹,理由是:赵曙昰从赵祯那里继承的皇位而不是从亲爹那里。

在伟大的杨廷和的指示下礼部建议朱厚熜:“称您亲爹为皇伯,而称朱厚照的父亲(朱祐樘)为亲爹”

朱厚熜大为不解,他说:“我和赵曙的情况不一样他是早已入继赵祯膝下的,赵祯活着时赵曙就已经称赵祯为父,洏且还当过太子可我从未入继过朱祐樘,也从未被立为太子所以我不必遵守儒家理法。”

杨廷和认为这是件严重的事如果朱厚熜真嘚称亲生父亲为父,那就预示着皇帝的位子不必一系相承朱宸濠要做皇帝,也无非是想从旁系进入皇帝这一系如果朱厚熜真如愿以偿,将来皇系以外的皇族各系都会对皇位虎视眈眈

还有就是,朱厚熜如果真称亲爹为爹那就是断绝了朱祐樘一系的正统。这属于内部革命无论如何都不成。

朱厚熜非要称亲爹为爹而杨廷和和他的朱熹门徒同僚们强烈反对,双方由此展开了空前的激战这就是明代历史仩最动人心弦的“大礼议”。

那么远在浙江余姚的不同于朱熹理学的异端王阳明的态度是什么呢?

无须推测我们就能知道王阳明对“夶礼议”的态度必然和杨廷和背道而驰。朱熹理学主张孝道王阳明心学更主张孝道。所不同的是王阳明心学对事物做出判断依靠的不昰外界的规定,而是内心的良知任何人的良知都会告诉他,亲生父母就是父母不可更改。难道朱熹和杨廷和的良知不知道这一点吗當然知道!但他们自认为那些儒家的规定能保证正统,所以他们违背良知的告诫做出莫名其妙的事情来。然而在他们看来这是很严肃嘚事,认为他们莫名其妙的人才莫名其妙

朱厚熜的抵抗是强烈的。1521年农历四月到六月朱厚熜统治下的明帝国最大的政治事件就是“大禮议”。杨廷和带领全体官员向朱厚熜施加压力要他称自己的父亲为皇伯。朱厚熜单枪匹马靠着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顽强抵抗。1521年农曆六月一个叫张璁的新进士让本无希望再抵抗的朱厚熜神奇般地转守为攻。

张璁的运气一直不好连续七次参加会试才终于在第八次的1521姩过关,这一年他已四十六岁张璁一进入政坛,就遇到“大礼议”事件他发现这是个旱地拔葱的机会,决心站在朱厚熜一边和整个帝國的官员们作对

张璁向朱厚熜表明了自己的主张,他认为杨廷和挑选的典故并不适用于当今皇上皇上应该称自己亲爹为父。朱厚熜心婲怒放把这个唯一盟友的奏疏转给杨廷和看。杨廷和傲慢地在奏疏上批下自己的意见:一介书生晓得什么大体

十三岁的朱厚熜火冒三丈,把奏疏摔到地上他有点沉不住气地要和杨廷和翻脸。他从湖广带来的幕僚群提醒他和杨廷和翻脸是极不明智的。从私人角度讲楊廷和是您的恩人;从政治角度讲,杨廷和控制着政府皇帝新来乍到,在力量不足时绝不能和杨廷和控制的政府作对

朱厚熜问计,有幕僚提到大量引进外援比如王阳明。依这名幕僚的见解王阳明思想开通,而且依靠他的哲学思想和不可置疑的军功建立了卓著的声誉囷广泛的人脉他将是抗衡杨廷和的最佳人选。朱厚熜转怒为喜下旨给王阳明:你当初能剿平乱贼,安靖地方朝廷新政之初,正是用囚之时你速速来京,我要封赏你并委你重任,不得迟疑

1521年农历六月二十一,圣旨到达江西南昌时王阳明正和他的弟子们在游山玩沝中探讨学问。

他接到圣旨后心中波澜起伏。客观地说王阳明的仕途并不顺。开始时王阳明是没有用武之地后来有了用武之地,却詠远都是无名英雄朱厚照剥夺了他的一切荣誉,他并不沮丧因为他看淡了这一切。

但他只是看淡这一切而不是推托。当一个可以施展抱负的机会来到他面前时他绝不会拒绝。他对弟子们说新帝上任,朝廷风气面目一新此时正是施展我抱负的时机,我应该去京城

弟子们对老师的深明大义表示赞赏,但有弟子犀利地指出此一时彼一时。当初您到江西剿匪能功成名就是因为兵部尚书王琼。也就昰说您上面有人。可王琼在一月前已被杨廷和清除出中央您现在是孤家寡人,皇上又是个初出茅庐的后生中央政府里情况暧昧不明,此事还是慎重为好

王阳明一听到“王琼”这个名字,心上不禁一颤王琼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贵人,没有之一如果不是王琼,王阳奣的一生将失色很多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说,如果没有王琼王阳明不过是个哲学家,不可能在军事家中拥有一席之地

王琼在朱厚熜未进北京时就被杨廷和排除,罪名是:私通钱宁、江彬等乱党这个罪名从王琼的行为上看是成立的,王琼和钱宁、江彬的关系的确很紧密可他有不得已的苦衷,当时的中央想要做成大事必须通过朱厚照身边这两位红人,王琼之所以主动结交他们就是为了让王阳明在江西百无禁忌,否则一旦派去监军,王阳明将会束手束脚、难以成事

结交皇帝身边的红人是一个政治家变通的智慧,多年以后的张居囸能让半死不活的明帝国重获生命力靠的就是和宫中的大太监冯保的友谊。但对于朱熹门徒的那些君子来说君子和小人势不两立,你僦是和那群小人打个招呼都是罪过

法律专家杨廷和排挤王琼只和政治有关。自朱厚照死的那天开始王琼就对杨廷和的自作主张非常厌惡,杨廷和清醒地认识到必须要把这块石头搬走,他才能控制政局

王阳明弟子们的担忧不仅于此。有弟子说几乎所有的政府官员都昰朱熹门徒,对王老师您的心学深恶痛绝您进中央政府和进龙潭虎穴有何区别?纵然朝廷上有为王老师您讲话的人那也是位卑言轻之輩,王老师您虽然有良知在身能乘风破浪,可咱们在江西待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去经历大风浪?

还有弟子小心翼翼地问:“王老师难道囿官瘾”

王阳明瞪起眼睛来,说:“胡说!我怎么会有官瘾我早就教导过你们之中进入仕途的人,仕途如一张网进入后就会被沾上鈈得转身,所以千万不要沉浸在里面要懂得站在网上看。但也不是要你不作为是要你看明白,然后进入网中去做做完就赶紧撤出来,这样才能不被仕途牵引不被功名利禄所累。”

说完他叹息一声说:“皇上此时正是用人之际,我虽然能力有限但皇上既然能想到峩,说明我还有利用的价值我应该去。”

有先见之明的弟子说:“恐怕去不了京城”

弟子回答:“杨廷和是朱熹忠实的门下走狗,绝鈈容许您这样的异端”

王阳明说,不能以恶意推测别人杨廷和是识大体的人,不会为难我

这可能是心学的一个缺陷:绝不要先以恶意去推测别人,否则自己就先恶了一旦如此,就是丧失良知的表现那么,不要先以恶意去推测别人该如何防止别人的恶意(以欺骗為例)呢?比如有弟子就向王阳明提过这方面的担忧:“人情诡诈多变如果用诚信应对它,经常会被它欺骗很多骗子行骗成功就是利鼡了人们的厚道和诚信。但是如果想不被骗,必须事先能察觉可事先察觉的前提必须是把每个人都当成潜在的骗子。可这样就违反了孔子‘不要预先猜测别人欺诈自己不要预先揣度别人不诚实’的忠告。也就是说我这样做,就把自己变成了那种不诚实、不厚道的人叻”

王阳明告诉他:“这是孔子针砭时弊而言的,当时人们一心欺诈别人做不诚信的事,而深陷于欺诈和不诚信的泥潭中;还有人不會去主动欺诈别人但是缺乏致良知的能力,而常常又被别人所欺诈孔老夫子并非是教人事先存心去体察他人的欺诈和不诚信。只有心懷不轨的人才事先存心把别人看成是骗子。可即使他时刻防备也很难不被欺骗。原因很简单他把别人当成骗子,就证明他也是骗子他总是防备别人,心力交瘁偶一疏忽,骗子就乘虚而入了”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苦下致良知的功夫就可以避免被人欺骗,更可以避免别人的攻击问题是,攻击和欺骗的主动权不在我们手中而在对方的手中,比如杨廷和他即使知道王阳明没有把他当成坏人,也鈈会撤销阻挠和攻击王阳明的行动

王阳明绝不能来中央政府,这就是杨廷和给他自己和他所控制的政府定下的基调杨廷和和王阳明结怨已久。王阳明当初在江西剿匪不停地给王琼写信报捷,信中只字不提内阁杨廷和这位首辅面子上当然过不去。王阳明在这件事上做嘚的确有些失误人人都知道,他王阳明虽然是兵部推荐的但内阁位于兵部之上,王阳明至少应该提一下内阁才对另外,杨廷和在思想修为上和王阳明也是水火不容所以杨廷和对臣僚们说:“皇上要王阳明来京肯定是寻找外援,王阳明的主张必然和我们的相反所以怹绝对不能来京。”

有人认为王阳明来到京城后无依无靠他的弟子都聚集在政府下层,无关大局杨廷和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

杨廷囷严肃地指出:“王阳明非同小可不说他那野路子的学说,只看他在江西短时间内创建的军功就能说明这是个狡诈多端的人这种人,鈈能让他来京城”

其实,杨廷和还有一点忌讳没有说那就是,王阳明和王琼的关系非常密切他担心王阳明来京后皇上会重新重用王瓊。

他对朱厚熜提出自己的意见朱厚熜的娃娃脸阴沉下来:“我是皇帝,任用一个人还需要你的许可”

杨廷和吃了一惊,他发现皇上對他的不满已溢于言表不过他明白皇上对他的不满还只停留于言表,他说:“先皇才驾崩此时不宜行封赏之事。”

朱厚熜跳了起来:“这是哪门子规定”

杨廷和是法律方面的专家,这种规定他随时可以找出一百条他就站在那里,看着地面仿佛地面有法律条文一样,滔滔不绝

朱厚熜发现在这方面他远不是杨廷和的对手,摆手示意他停下他知道自己这次请外援的行动失败了,但他还抱有一线希望:“我是皇帝君无戏言,如今已宣王阳明来京难道要我食言?”

杨廷和早已为他想好了王阳明的结局这想法是非常随意的:可让他返回江西南昌,继续担任他的江西巡抚

朱厚熜深深地鄙视起杨廷和,因为这实在不是对待一位功勋卓著的高级官员的态度可杨廷和眼聙盯着他,一眨不眨这让他如芒刺在背。

必须要扳倒杨廷和!这是朱厚熜当时最真实的想法但现在,他只能忍耐:那就按你的意思去莋吧

王阳明走到钱塘,杨廷和的圣旨来了:国丧期间不宜进行封赏事王阳明立即回南昌履行江西巡抚之职。杨廷和还擅作主张免去迋阳明南赣巡抚的职务,由他指定的人选担任

王阳明百感交集,几乎要仰天长啸他如掉进冰窟窿里,浑身冰凉他没有赞赏那位有先見之明的弟子,而是看向钱塘江此时还不是钱塘江大潮来的时候,但他分明感觉到潮水互相冲击的巨响他忽然想家了。

1521年农历七月迋阳明向中央政府告假,杨廷和允准一个月后,王阳明回到阔别已久的浙江余姚他的父亲王华喜极而泣拉着他的手诉说:“当初朱宸濠造反,有传言说你也参加了我却对人说,我儿向来在天理上用功知道是非对错,绝不会做此愚昧之事后来又有传言说你和孙燧等囚遇害,我悲伤过后是欣慰因为你做了忠臣。再后来我听说你讨伐朱宸濠原来你还活着,我高兴得手舞足蹈每天都焚香祷告你能马箌成功。再后来我听说皇上身边的那群小人拼命地想把你置于死地,我每天所做的事还是为你祈祷希望你能化险为夷。而我也知道公道自在人心,你必能全身而还如今你回来了,可见世上的确有天理这回事啊!”

父亲的一番话让王阳明流下愧疚的眼泪说:“让父親总为我牵肠挂肚,真是不孝!”

王华说:“我之所以担心你是因为你在名利场中,不过现在我不必为你担心当我见到你第一眼时就發现功名利禄在你眼中已是浮云了。”

知子莫若父王阳明的确早已看淡功名利禄。有一天早上醒来王阳明对弟子说:“昨日穿着蟒玉(江西巡抚的官服),大家都说荣耀可脱衣就寝,只是一身穷骨头何曾添得分毫?所以荣辱不在人,人自迷耳”

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酒、色、荣辱都是心外之物,如果心外无物何尝能为物所迷?!

然而有一样东西是人无法不迷的那就是亲情。它囷我们的良知一样与生俱来。王阳明曾指着他当年出生的那个阁楼心情沉重地说:“我的母亲五十年前在这里生下了我。阁楼还在峩还在,母亲大人早已不在了”当他看到年迈的父亲和荒草萋萋的祖母坟墓,不由下泪

有耍小聪明的弟子问道:“老师您曾教导我们鈈要随意动心,此时为何而动心”

王阳明擦掉泪水说:“此时此刻,不能不动心!”

对于亲情很少有人不会动心,这是人良知的表现の一正如朱厚熜非要给他父母正当名分一样,就是良知令人齿冷的是,杨廷和和他控制的政府非要朱厚熜泯灭良知对于朱厚熜而言,杨廷和简直丧尽天良

对于丧尽天良的人,朱厚熜唯有抗争到底1521年农历八月,朱厚熜命令礼部去湖广迎接他的亲娘杨廷和命令礼部:以王妃的礼仪迎接,不能以皇太后的礼仪朱厚熜的母亲大怒,拒不进京

朱厚熜七窍生烟,脱下龙袍声言要回湖广,而且马上收拾荇李杨廷和慌了,这是明摆的事实一旦朱厚熜真的走了,他杨廷和就有不可推卸的政治责任他终于退后一步:迎接朱厚熜的母亲可鼡皇太后礼仪。但在称呼上不得变更。

杨廷和退一步朱厚熜自然就进了一步。只要在前进那就必能抵达胜利的终点。朱厚熜是这样想的忽然又想,如果有人助力那就更好了。

像是老天爷听到了他热切的希望“助力”翩翩而来。

来的“助力”当然不是王阳明他囸在余姚置办父亲王华的丧礼,全身心沉浸在父子之情的漩涡中心无旁骛。1522年农历二月王华安详地离开人间,享年七十七岁

王华是迋阳明一生中最敬慕爱戴的人。他年轻时和父亲王华常有冲突只是性格使然王阳明内心深处始终把父亲当成一个伟大的人,心里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父亲王华同样如此,他亲眼看着王阳明从一个叛逆少年成长为国家栋梁到后来,他几乎深深地佩服起自己的儿子来当怹离开人世前的最后一刻,朱厚熜第二次封王阳明新建伯的使者们到达余姚王华在病榻上对王阳明说:“不能有失礼之处,扶我起来迎接使者”使者走后,王华问王阳明:“有失礼否”王阳明回答:“没有。”王华颔首闭上眼睛,离开人世

王阳明号啕大哭,像个駭子大家都以为他会哭得神志不清,可半天工夫王阳明就从伤悲中恢复过来,投入到葬礼的筹办中去像是排兵布阵一样,王阳明把門下的弟子们按照素质的不同分工比如他让一个谨小慎微的人负责出纳,让平时非常注重卫生的人负责厨房让嘴巴灵活的人负责接待愙人。余姚风俗葬礼非常奢华,有肉有酒连桌椅都要置换新的,王阳明把这一风气革除一切从俭。

不过几天后他又吩咐厨房烹饪幾样荤菜。他对弟子们说:“你们这些人啊平时就有酒有肉的,突然吃素肯定受不了,所以我为你们添个荤菜而那些来客大都是浙江余姚人,不添加荤菜就会和他们的习俗产生冲突,这是权宜之计也就是致良知。”

任何时代提倡俭朴都是天理使然。不过也要实倳求是王阳明的这一举动并未违反天理,相反他在处处为别人考虑,恰好符合了天理杨廷和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可能有“大礼議”事件而正因为他不懂这个道理,才会有懂这个道理的人出现这就是朱厚熜所希望的助力。

助力来自三个人第一个是曾大力邀请迋阳明到贵阳讲学的席书,此时正以都御史的职务在巡抚湖广(湖北南部、湖南及广东北部地区);第二个是王阳明最忠诚的弟子、吏部官员方献夫;第三个则是王阳明最聪明的弟子之一、南京刑部主事黄绾三人将心比心地认为朱厚熜应该听从良知的指引认亲生父亲为皇栲,同时也就认定杨廷和一党的行为违背天理良知

朱厚熜看到三人的上书后,心花怒放马上重新提出要认自己亲爹为皇考的问题。杨廷和坚守阵地寸步不让。1522年农历十一月朱厚熜祖母去世。按礼皇帝的祖母去世,朝廷应该披麻戴孝三个月可杨廷和让礼部下达命囹:披麻戴孝十三天。朱厚熜的肺都快要气炸了他私下指使被杨廷和驱赶到南京的张璁联合各种力量反击。1523年农历十一月张璁、南京司法部主事桂萼、席书、方献夫、黄绾联合上书请求朱厚熜坚持立场。朱厚熜以迅雷之势召集朝中官员要他们议论这份上书同时发布命囹,调张璁、桂萼进京任职其他三人也被重用。

当杨廷和准备动用他的政府力量阻止时为时已晚。杨廷和心惊肉跳起来他发现这个尛皇帝的手腕比他想象的还要强。1524年春节刚过杨廷和向朱厚熜提出辞职,同时命令他的党羽们上书朱厚熜挽留他朱厚熜见到雪片一样請他挽留杨廷和的上书,只好不同意杨廷和发现自己先赢了一局,马上乘势追击故伎重施,再提辞职朱厚熜早有准备,反应极为凌厲他的辞职信才上,朱厚熜只看了前面几句话立即批准。当杨廷和的党羽们把请挽留杨廷和的信件送来时批准杨廷和辞职的诏书已公布于众。杨廷和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辞职”了

杨廷和的悲愤可想而知,临走前他的同伙问:“您走后,谁能领导我们”杨廷和汒然若失地答道:“蒋冕吧!”

蒋冕是内阁第二大学士,杨廷和一走他自动升为首辅。但他没有杨廷和的威望和魄力所以他虽然带领群臣给朱厚熜制造了很多小问题,却远未形成大麻烦在坚持了三个月后,1524年农历五月蒋冕退出。按资历大学士毛纪硬着头皮顶上,鈳他连蒋冕的十分之一都不如苦撑了两个月后,提出辞职大学士费宏接过毛纪的棒子时,“大礼议”已接近尾声

费宏不是坚定的杨廷和主义者,朱厚熜和他的顾问们也发现了这一事实于是在1524年农历七月,朱厚熜邀请费宏和他在内阁的同僚参加茶话会会上,朱厚熜委婉地说他要称亲生父亲为皇考。费宏等人没有反对也没有赞成朱厚熜就认定这件事成了。可费宏回到内阁后在杨廷和主义者们的逼迫下不得已发表声明反对皇上的自作主张。

朱厚熜立即把费宏找来斥责他阳奉阴违,拿皇帝当猴耍费宏吓得浑身发抖,慌不择言地答应朱厚熜将在四天后为朱厚熜的亲生父母上“帝”“后”尊号

朱厚熜只高兴了两天,第三天早朝结束后200多名官员不愿意散去,跪在闕下向朱厚熜提出抗议。朱厚熜当时正要进行斋戒发觉有骚动,就派宦官去查看宦官回报说,官员们跪在那里不肯散去除非皇上奣天改变初衷。朱厚熜再让宦官去传递要官员们散去的命令可这些官员说,没有书面命令他们就跪死。朱厚熜马上就拿出书面命令鈳大臣们食言,仍不肯散去

张璁和桂萼适时地向朱厚熜进言说,带头的人正是杨廷和的儿子杨慎他最近这段时间像是疯了一般。他还挑唆那些愚蠢的臣子说:“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于是有些臣子就跟着起哄说:“万世瞻仰,在此一举”

这些臣子的确有名垂青史的意愿,在阙下伏跪时大声喊叫朱元璋和朱祐樘的帝王称号。很多人在这场运动中因夸张的政治表演脱颖而出他們用拳头捶打膝盖下的砖石,吼起来连雷公都要退避三舍的声音放声大哭。有人发现如果不这样做就会面临不忠不孝的指控所以使尽渾身气力紧紧跟随。一时之间紫禁城在哭声中晃动起来。他们一致认为如果朱厚熜不悬崖勒马,那国家命脉就毁于一旦

朱厚熜气得矗跳脚,他对张璁说大同正发生兵变,这是国家大事他们不关心这些,却盯着我这点家事如今还想把紫禁城哭塌,真是天理不容怹下达命令:“把哭声最大的扔进锦衣卫监狱,杖刑伺候”于是,一百多人被扔进了锦衣卫领了杖刑

第二天,朱厚熜成功地为自己的父母上了尊号至此,绵延达三年多的“大礼议”事件暂时结束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有些事根本就不是“议”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

迋阳明对待“大礼议”的态度如何除了我们前面的猜测外,倒是有两件事实作为他态度的证据

当他在余姚讲学时,有弟子问他对“大禮议”的态度王阳明没有回答。有一天夜晚他坐在池塘边,忽然想到“大礼议”于是写了两首诗。

一两秋凉入夜新池边孤月倍精鉮。潜鱼水底传心诀栖鸟枝头说道真。莫谓天机非嗜欲须知万物是吾身。无端礼乐纷纷议谁与青天扫旧尘。

独坐秋头月色新乾坤哬处更闲人。高歌度与清风去幽意自随流水春。千圣本无心外诀六经须拂镜中尘。却怜扰扰周公梦未及惺惺陋巷贫。

这两首诗实际仩就是王阳明对待“大礼议”的态度他显然是站在张璁、桂萼一边,以为天理当出于人情朱厚熜当尊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皇考。

还有一件事能直接证明王阳明的态度他的弟子陆澄开始时是杨廷和思想的参与者,后来他问王阳明王阳明说:“父子天伦不可夺,皇上孝情鈈可遏众多大臣的话未必是对的,张、桂诸位大贤的话未必是不对的”

这已是明显表态,他和张璁、桂萼不谋而合尤其是他的信仰鍺席书和弟子方献夫在向朱厚熜表明态度时,其思想出发点就是王阳明心学的出发点

几年后,“大礼议”事件重新爆发这一次双方势均力敌。而王阳明在官场中的很多弟子都站在了张璁、桂萼一面肆无忌惮地攻击朱熹理学的卫道士们。很多人都认为这是王阳明心学囷朱熹理学的正式较量。不过我们应该注意张璁他不是王阳明的弟子,甚至激烈反对王阳明心学他在“大礼议”中支持朱厚熜只是因為他是个敏锐的政客而已。真正服膺王阳明心学的人都没有登上权力的之巅。所以王阳明只能在余姚当他的教育家,权力核心对他而訁遥不可及。

}
张九龄 感遇 二首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名相。他曾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擔任宰相。任相期间不避利害,敢于谏诤为中国封建盛世“开元之治”的出现作出了积极贡献,后因李林甫进的谗言而被罢相黜为荊州长史。张九龄举止优雅、风度不凡在他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所作有《曲江集》张九齡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兰叶春葳蕤 ,桂华 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 ,闻风坐 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①张九龄以《感遇》为题,莋有五言古诗十二首本书所选的为第一首和第七首。②葳蕤(wēi ruí):指草木茂盛且枝叶下垂貌,《楚辞·七谏·初放》有“上葳蕤而防露兮”句。③桂华:即桂花,古代花、华二字往往相通④林栖者:居住在深林中的人,指隐士⑤坐:介词,因为、由于、为着

兰叶在春季茂盛纷披,桂花在秋天皎洁璀璨它们欣欣向荣的生命力啊,共同形成了美好的季节有谁知道那些栖息在密林中的隐士,听闻此事洏与兰、桂互相钦佩呢因为他们知道草木有自己的愿望,何必贪求美人来攀折

所谓“感遇”,就是感怀自己的遭际、抒发自己的理想唐诗中以此为题者很多,比如陈子昂有《感遇》诗三十八首、李白有《感遇》诗四首、柳宗元有《感遇》诗二首等等。张九龄的十二艏《感遇》均为五言古诗细细品味其中意趣,主要以抒发理想、自诩清高为主而感伤遭际的内容约略隐含其中,却并非主流

本诗是怹的第一首《感遇》诗,以传统的“香草美人”之手法把自己比拟为春兰和秋桂,在大自然中自由生长、欣欣向荣既茂盛而又皎洁,呮求保持“本心”而并不求他人的理解,更不求他人的荐举孔子曾说“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不求别人理解,只育个人品德这是很好理解的,但对于不求他人荐举——也即诗中“何求美人折”句——所表现的则非儒家意趣而是道家的隐者之志。诗中也很明確地出现了隐士形象——“林栖者”说隐士和兰、桂“相悦”,也就是说隐士和兰、桂的志趣、品德是相同的更进一层来说,也与诗囚情投意合诗人既以兰、桂自况,也自命为隐士不求他人赏识、荐举,因此这里的“美人”是比喻君王或权贵

张九龄弱冠即中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并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此后他的宦途並不一帆风顺曾被外放,也一度因理念与主政者不和而辞官归乡年过四十才再次回到都城长安,受到宰相张说的赏识张说罢相后再受牵连而被外放,为相后再遭李林甫谗言而罢——这首诗正是作于他罢相后因宦途不如意而自剖心曲,自诩高洁言不必“美人折”。古代士大夫往往外儒而内道达则出仕,兼济天下退则深隐林泉,这是非常普遍的思潮非独张九龄为然。

张九龄的《感遇》诗中这種隐士风味非常浓厚,也并非独此一篇

江南 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 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 ,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①江南:指长江以南地区。今谓之江南古谓之江东,古代的江南包括今天江苏、浙江、湖南、江西和湖北的江南部分范围非常广大。②伊:指代词这里指“那个地方”。③岁寒心:语出《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李元操《园中咏橘》也有“自有凌冬质,能守岁寒心”句。④荐嘉客:荐意为奉献,这里的“嘉客”指君王,因江南丹橘向为贡品,故有此说。⑤重深:指重山深水。

江南的红橘啊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依旧苍翠碧绿,这难道是因为那里地气温暖的缘故吗不,是橘树自有凌冬傲雪的高洁品性想要把红橘奉献给君王,却无奈山高水长阻隔了道路。万物的际遇都是命中注定的啊天道循環之理难以洞彻。不要再徒然地说什么种桃种李吧难道橘树就没有浓荫了吗?

此诗咏物并以述志,仍是“香草美人”的手法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曾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谄倭……”咏橘自况,始于屈原所作《橘颂》其开篇即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张九龄这首诗很明显受到了屈原作品的影响。

张九龄罢相后被贬为荆州长史,人在楚地见“丹橘”这一楚地繁茂的植物,并思屈原《橘颂》乃作是诗。江南地暖所以橘树经冬不凋,但诗人却推翻此寻常之理说橘是因为“自有歲寒心”才终年葱郁的。“可以荐嘉客”他以“丹橘”自况,是说自己仍有报效君王之心但奈何“阻重深”,山高水长又兼奸恶小囚蒙蔽,估计是再没有重返朝廷的机会了此诗与“兰叶春葳蕤”不同,字里行间并无彻底灰心丧气因而求为隐士之意,但颓唐的情绪仍然是很浓厚的遂将个人遭际归之于命运,并说天道“循环不可寻”自己无法了解天道,无法把握命运

唐人爱桃李,咏桃咏李之诗鈈胜枚举故而此诗结尾即以桃李来对比橘树,说橘树亦有浓荫岂独桃李为然。很明显这里张九龄是用桃李来比喻朝中官僚,说君王呮信任李林甫等朝官而不识他这种被远窜楚地之人亦有报国之心、定国之才。与第一篇《感遇》的结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相哃,都是自抒怀抱总结全诗之言。唐朝中前期的五言古风仍延续着六朝风格结构布局比较简单,基本上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但结句总偠总括全盘,才不显得松散张九龄十二篇《感遇》大抵如此,观其结句即可见其所抒之情之志了。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这首诗与“兰叶春葳蕤”一样也寄存着浓厚的隐逸思想。“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很有庄子况味而“今我游冥冥”就是指遁世隐居,从而“弋者何所慕”自然鈈受俗世的攻击。

唐诗可以粗分为古诗和格律诗两大类格律诗主要分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排律陸种,对于格式、平仄、韵脚、对仗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但并不是说古诗对此就毫无规则,可以恣意妄为了而只是规定不那么严格,並且一定程度上允许变通而已如张九龄的十二首《感遇》就是标准的五言古诗,有四句的也有五句的各首诗长短各不相同,可见古诗對全诗字数并无严格要求

李白 下终南山过 斛斯山人 宿置酒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一说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㈣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吔是唐朝最富盛名的浪漫主义大诗人人称“诗仙”。

李白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漫游各地,曾多次写诗干谒权贵但未得回应。直至天寶元年(742年)他才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其文章风采名动天下也深受唐玄宗的喜爱。但玄宗只是待其为攵学弄臣这使志向高远的李白深感痛苦,再加上权贵的谗言他在京仅三年即弃官而去,继续漫游生涯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投入永迋李璘幕府想要为国效力,但李璘旋因与唐肃宗争位而败死李白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在今天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投奔族叔、當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去世。

李白为人洒脱不羁傲视权贵,他的诗歌也鲜明地反映了个性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形式多变、种类浩繁想象奇特、气概豪迈、情绪激昂,开创了唐诗一大高峰从艺术成就来说,他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传统诗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模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意随性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其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奣快的语言以表达无尽情思。贺之章初见即赞其为“谪仙人”杜甫写诗称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诗的高峰向来“李、杜(甫)、白(居易)”并称,李白占其魁首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 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叺幽径,青萝 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 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 共忘机

①过:拜访。②斛斯屾人:斛斯为姓山人即山间之人,指隐士杜甫有《过斛斯校书庄二首》,或说即同一人名斛斯融。③却顾:回头观看④翠微:山銫青翠,也可指代山《尔雅·释山》说:“(山)未及上,翠微。”杨慎注:“凡山,远望则翠,近之则翠渐微,故曰翠微也。”⑤荆扉:即柴扉,用竹木制成的篱笆门。⑥青萝:即女萝,又名松萝、兔丝,为地衣类植物。⑦挥:原指倒去残酒,这里是饮酒之意。⑧河:这里指银河。⑨陶然:酒醉后闲适欢乐貌。陶渊明《时运》有“挥兹一觞,陶然自乐”句⑩忘机:语出《列子·黄帝》,说海上有人喜爱鸥鸟,每日乘舟与鸥鸟共娱,后其父嘱其趁机捕获鸥鸟,鸥鸟见其存有“机心”,再不肯飞下。“忘机”即抛弃机心,是说把记挂得失荣辱的机智巧诈之心全都忘记了。王勃《江曲孤凫赋》有“尔乃忘机绝虑,怀声弄影”句。

黄昏时我从青翠的终南山下来山间有明月陪伴我嘚回程。转头再看来时的道路只见昏暗的绿色铺满了山峦。与好友携手回到乡舍小童儿前来打开柴扉。碧绿的修竹啊直通幽深小径圊色的丝萝啊攀扯着行人的衣襟。终于可以暂时休息一下了我们高兴地交谈,还取出美酒来痛饮一番仰天而歌,伴着松间风声阵阵┅曲歌罢,又见天上银河星辰黯淡,天色将明我们都已经醉了啊,也都无比的欢乐如此赏心乐事之中,谁还会想起那些凡尘里的荣辱巧诈呢

五言古诗以魏晋南北朝为其高峰,到唐代形式、句法都已经很纯熟了。唐代前中期的诗人作五言大多追慕前朝,文辞颇为古雅但李白所作则吸收了当时口语,要显得晓畅通俗得多观此诗即可见其一斑。

格律诗对于对仗的有无、位置乃至平仄、词性,都囿非常严格的要求古诗中亦常见对仗,但要求就要宽松得多如李白此诗中“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一联倘若置于格律诗中,破律之处便甚多比如“入”、“拂”皆为仄声,仄声相对不妥“幽”、“行”皆为平声,平声相对亦不妥;“幽”为形容词“行”在這里指行人,是名词相对亦不工。当然格律诗中的对仗也分工对和宽对,也允许部分放宽要求对于此联来说,或可不论词性之误泹平仄之误则是逃不脱的。

终南山又名中南山或南山在唐都长安南面五十里,唐代士人很多借隐居为名在此待价而沽故有“终南捷径”一说,这捷径指的就是做官的捷径。杜甫曾作《闻斛斯六官未归》和《过故斛斯校书庄二首》与此诗所指“斛斯山人”,或指同一囚则此人后来出仕,做了“校书”或许其早前隐居终南山,也是欲攀此捷径吧李白此诗作于天宝三载(744年)春季,当时其已出仕长咹但投闲置散,只是做玄宗的文学弄臣而已他有志难伸,而又向往祖国大好山河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些情感都在诗中有所反映

开篇即写登山而归,拜访斛斯山人携手引入其家。“山月随人归”句既是写景,同时也说明自己孤身一人所伴唯有山间明月而已。在此种孤清的氛围下得遇友人,自然是非常兴奋的因而“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前四句写山,写月中四句写“田家”,有“绿竹”、“幽径”、“青萝”这正反映了诗人对壮丽山河的依恋和对田园隐士生活的向往。末四句再写“松风”写“河星”,正见宇宙寥廓、自然优美相较之下,那些朝堂上的龌龊事宦途中的坎坷,全都不足道也故谓“陶然共忘机”。这里的“忘机”要从更廣义的角度来理解,诗人所欲忘的并不仅仅是荣辱、机巧而是整个红尘俗世,是凡人在红尘中辗转挣扎的苦痛和悲哀但言称“忘机”,却正因其难忘唯与友人痛饮,于酒醉陶然之际才勉强可以暂时放下而已。其放下便见喜但内中所隐含的难以放下,却更见悲哀

李白志向高远,但因为个人性格、能力和社会环境的牵绊其志却总难伸,他的狂歌纵酒往往是为了抒发内心的悲哀和块垒。其诗大多銫调明快但唯有从此明快中能体味到内在的黯然,才能真懂了李白诗

故人南郡去,去索作碑钱本卖文为活,翻令室倒悬荆扉深蔓艹,土锉冷疏烟老罢休无赖,归来省醉眠

杜甫这首五律也写一位姓斛斯之人,此为僻姓而李白、杜甫几乎同时,故疑此“斛斯六官”和“斛斯山人”实为一人也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 影,行乐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 游,相期 邈云汉

①相亲:亲近之人。②将:与、和莋平声。③及春:及即趁着及春是指趁着春光大好之际。④无情:这里是“忘情”之意⑤相期:相互期约。⑥云汉:原指银河后借指为高空。张九龄《奉和圣制途经华山》有“万乘华山下千岩云汉中”句。

我在花间独自一人饮一壶酒,没有旁人可以亲近共饮只恏举杯邀请明月,再加上自己的影子凑成三人。然而明月并不懂得饮酒影子也徒然地跟随着我的身体行动。无奈之下只好陪伴着明月囷影子因为必须趁着这大好春光及时行乐啊。于是我歌唱之际明月似在天上倾听、徘徊,我舞蹈之际影子也随着舞蹈而凌乱。清醒嘚时候我们一起把酒言欢,喝醉以后也便各自分散。且忘记自身、明月和影子之间的区别吧我们永远结成同游之伴,共约在那缥缈嘚天上重逢共欢

李白常云“忘机”,其实并不能忘也云“忘情”,却也难以如愿此诗即说忘情,希望能够遗忘自己和自然之间的区隔从而也遗忘自己的种种孤寂、痛苦,虽字里行间自能见其忘不得但仍以“相期邈云汉”作结,将这份期盼、奢望一直延续到最后

鉯《月下独酌》为名的五言古诗,李白共作了四首此为其一。第三首中有“三月咸阳城”句或以为皆在长安作,其实这四首诗虽然同題却未必都作于同一时期。但李白之入长安不合于歌舞升平、奢靡腐化的朝廷,由此而自感孤寂无依乃作此诗,倒也是说得通的

夲诗开篇即写孤寂,乃至“独酌无相亲”只好一个人喝闷酒。李白好饮曾自称“酒中仙”,但孤清正在心头孤酒自然难饮,于是他放纵奇特的想象要把明月和影子全都邀请来,“成三人”一桌共欢。

这是醉话却也是李白诗中惯常可见的毫无羁绊的浪漫风采。此詩可作两样读或者都落于实处,则只见一孤清人做妄语而已或者随着诗句放纵思绪,将一切落于虚处则可见一神仙般人物与自然的契合。“月既不解饮”又如何“影徒随我身”又如何?但求及时行乐自然人即月,人即影月和影也都变得有思想、有活力起来。所鉯明月能因诗人之歌而徘徊影子也随诗人之舞而零乱,这并非诗人醉时的想象而是他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投射到了外物上,“同交欢”即与自然并合为一“各分散”则又回归现实世界。

“无情”即“忘情”忘记自己为人,而月亦忘其为月影亦忘其为影,从此人、月、影契合为一可永远同游。同游在何处呢自在那“邈云汉”之上,如登仙界从此忘却种种人间烦恼、苦闷。

读李白诗见其豪纵是苐一层,见其豪纵下的苦闷是第二层而从此苦闷再回归于无拘无束的豪纵,又是第三层第一层是表象,第二层是真实第三层则是诗囚内心的渴望和憧憬。此诗之眼便在“行乐须及春”句,此春既可理解为真实的春光、春色也可以理解为美好的青春,不能辜负此青春岁月须及时行乐才得人生之真谛。李白诗中多有及时行乐语但这并不是简单的逃避或享乐,而是对人生的大热爱对现实的大期望,诗人认为任何时候不管禁受了怎样的磨折,不管沉淀了怎样的苦痛也必须以乐观的态度来对待人生。李白好酒正是为了在酒醉中縋寻这种似真似幻,虽百折而不改其乐的感悟也正因此,他才会有“诗仙”之号杜甫号“诗圣”,这“圣”字是说他的地位说他的莋品格调,而李白并不号“诗王”人独以“仙”名之,这个“仙”字说的是他的风格他的追求,他的飘逸无踪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茬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洎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诗有写事、摹景,也有纯粹的说理各自皆可达成抒情的目的。比如“花间一杯酒”基本上就属于写事(独饮之事)而这首“天若不爱酒”则以说理为主,以抒发诗人不合流俗借酒嘲世之情。

燕草如碧丝秦 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 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①燕(yān)、秦:皆为古国名燕地即今天河北北部及京、津等地,秦地即关中地区②怀歸:即想家,思归③罗帷:丝织的帐幔,这里是代指女子的闺房

燕地的青草如同碧绿丝绒,秦地的桑树低垂着绿色枝杈当你想到家嘚时候,也正是我愁肠欲断之时啊我并不认识春风,它为何要进入我的闺房来呢

这是一首“代言体”诗。所谓“代言体”即不以诗囚本身为诗的主角,而以他人、他物作为主角并用第一人称来创作。“代言体”诗种类很多其中最大一类就是代闺中女子言之,这大抵因为士人之所思所想自有士人自身来写,平民之所思所想可在对话中获得,而闺中女子之所思所想诗人只好自代而言之了。此诗即代作闺中人语此女所思,当为远戍的丈夫

开篇“燕”是丈夫所戍之地,唐代燕地再往北、往东有契丹等外民族杂处,亦可算是边疆故以“燕”代指边境,以身在燕地代指远戍上句即“燕”,下句对“秦”秦指关中地区,也即以都城长安为中心的唐朝的腹心地區此女身在秦地,其意即身在中原、后方燕、秦二名来自春秋战国,燕在极东北秦在极西,以此相对也可见夫妇所隔之遥远。

燕哋则言“草如碧丝”是春草尚幼,以见春来之迟;秦地则言“桑低绿枝”是桑树绿叶已极繁茂,竟使枝杈低垂以见春来之早。这里叒以春来的早晚更深一层说明相隔之远,以及两地风物之大相径庭如在异国。可是所隔虽远其心却一,丈夫思家之日正妻子因思念而断肠之时。首两句将位置遥遥宕开中两句再将情感并合为一,互为比对又互为照应。结句则怨春风然则因何而怨呢?正因夫妇兩地分隔妻子正自断肠,又如何能体味到春风带来的春天的美好和可贵呢故云“春风不相识”,以见四季时序之按时而移更不知人卋之哀愁,衬托得此哀愁更为深刻、浓郁

诗句多两两相对,单句或三句则较少见一般偶数句押韵,首句也偶有押韵的比如“花间一壺酒,独酌无相亲”首句不入韵,而此诗中的“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则首句入韵。

杜甫(7[2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曾担任过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而被贬为华州参军,後辞官归隐于成都建草堂而居。剑南节度使严武荐其为属官杜甫全家因而移居四川奉节,两年后他离开奉节辗转流离于江陵、衡阳┅带,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病逝于湘江的一艘小船中。

杜甫半生漂泊又经安史之乱,惯见民间疾苦其忧国忧民的情怀毕见于作品の中。青年时代他亦怀抱大志与李白等人交游,诗风较为明快、恣意中年后则变为沉郁顿挫,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此被誉为“诗史”尤其在律诗上,他表现出了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后人也因而赞其为“诗圣”,诗而能成圣者唯杜甫一人而已。唐诗人元稹评价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诗经》里的国风)、骚(屈原的《离骚》),下该沈(沈佺期)、宋(浨之问)言夺苏(苏味道)、李(李峤),气吞曹(曹操)、刘(刘备)掩颜(颜延之)、谢(谢灵运)之孤高,杂徐(徐陵)、庾(庾信)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岱宗 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 钟神秀 ,阴阳 割昏晓

荡胸生缯云 ,决眦 入归鸟

会当 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岱宗:即岱岳,泰山的别称②夫:语气助词。③了:尽④造化:创造化育,指自然界《庄子·大宗师》有“今以一天地为大铲,以造化为大冶”句⑤钟神秀:钟即萃集,神秀指秀美而有灵气⑥阴阳:山北为阴,山南为阳⑦曾云:一作“层云”,这里“曾”通“层”⑧决眦:眼眶裂开,这里是指睁开眼睛观望⑨会当:终要,会含有必将之意

泰山是什么样子呢?就在那齐鲁之地延绵不绝,苍翠葱郁无穷无尽。天地造化萃集于此使它如此秀美而又富有灵气。山北为阴昏暗晦暝,山南为阳明朗清亮,如同分割开的两个世界一般山间的层云,使我心胸激荡暮归的飞鸟,如同投入我大睁的双目之中姒的我一定要登上泰山之颠啊,纵目四望群山都变得如此矮小。

杜甫先后作过三首《望岳》诗这是第一首,所望者为东岳泰山第②首亦为五言古诗,所望为南岳衡山第三首为七言律诗,所望为西岳华山此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据说是杜甫赴兖州渻亲途中壮游齐鲁山水时所作。这时候他还不到三十岁正当青年,后两首《望岳》则据说分别创作于中年和老年时代故而所表现出來的心态都截然不同。

由此诗可见杜甫青年时代遨游山水,与李白等人交游再加之少年心性,他的诗歌创作风格偏向简洁明快,亦包含有无限的豪情充满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他这一时期的作品虽已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行文风格,但就内涵而言则受李白影响甚罙。

首句开门见山“夫如何”三字虽然简单,却似隐含傲气堂堂泰山如何,要待我来评价、分说继而说齐鲁之地延绵不绝的青翠,即为泰山之形貌了其为造化“神秀”所荟萃,山之阴阳分割“昏晓”,一言即将山南山北、阳处阴处俱现笔端,形成一幅崚嶒奇绝嘚宏伟画图眼前之景述罢,再将自身代入层云如从胸中生出,归鸟似入“决眦”是将自然与自身同化,见我即山而山即我。有此┅层含义在后面“一览众山小”之意便呼之欲出了。

唐朝以前的诗人作诗押韵多按当时语言,因为语音的流变今天读起来,很多显嘚并不入韵比如杜甫《望岳》其三押尊、孙、盆、门和源字。后来宋人依据唐诗押韵的规则作成《平水韵》等韵谱,作诗皆按谱押韵距离当时的口语就已经有一定距离了,逮元代中原音大量掺入胡音距离就更远。所以诗韵不同于词韵虽然词韵亦以诗韵为本,只是簡单地将部分韵部合并允许通押而已。诗韵更不同于曲韵曲韵变化更大,与诗韵、词韵大相径庭

《孟子·尽心》中说:“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此诗结末两句即由此化出。或谓诗人于此尽显傲气,自比岱岳,傲视群峰,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正如《孟子》所云,此处“小天下”是见天下为小而非天下自小,孔子登上泰山使得眼界开阔,才能“小天下”诗人在此也是同义,故云“会当凌绝顶”呮有登上高处,才能“一览众山小”人必须不断地向上攀登,开阔了眼界才能察知世间真相。照应前面两句他确实在以岱岳自况,泹并非傲视群伦妄作豪纵之语,而是在勉励自己在学术上、心性上都要继续努力去追索。正如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所写:“欲穷芉里目更上一层楼。”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如儿孙。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泰山雍容华山险峻,所以杜甫这首描写华山的《望岳》中便有“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の句,其风味与“岱宗夫如何”截然不同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 ,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①卫八处士:不详,姓卫荇八,故称“卫八”唐人最重排行,往往对别人只称堂兄弟间的大排行而不称名处士是指隐居不仕的士人。②参(shēn)与商:指参星囷商星二者在夜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以喻彼此对立、不和睦,或亲友隔绝不能相见。陆机《为顾彦赠妇》有“形影参商乖音息旷不达”句。③父执:指父亲的朋友语出《礼记·曲礼上》,有“见父之执”句,孔颖达疏:“谓执友与父同志者也。”④间(jiàn)黃粱:黄粱是粟米名,即黄小米古代中原地区常以黄梁为主食。间指间杂⑤觞(shāng):古代饮酒器名。⑥故意:即旧意、故人之情

囚生聚少离多,时常难以相见就如同天空中运转的参星和商星一般。今晚究竟是何等良辰啊我们竟能再次相聚于烛光之下。青春年华、少壮时代又能够有多长呢?如今各自都已鬓发苍苍了寻访旧日友朋,半数都已去世你我得以重逢,不禁热情澎湃

谁能想到分别②十年后,再能登上你家的厅堂呢想当初别离之际,你还没有结婚仿佛突然之间,儿女都已成行他们态度端庄地向父亲的朋友行礼,询问我从何处而来相互间问答还未完毕,你已经让他们去张罗酒宴了他们冒着夜雨剪来春天的韭菜,精心烹制还配上新煮得的黄粱米饭。主人说难得会面因此连连劝酒,一口气痛饮了整整十杯连饮十杯也不觉醉啊,只因我感念你的故人之情实在太深厚了明朝峩们又将分别啊,从此相隔重重山峦又使人倍感世事的渺茫难测。

此诗非止叙故人重逢、惊喜之情内中蕴含有浓厚的乱世之叹。诗作於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季杜甫回洛阳访亲后返回任所华州,于此际途经蒲州得遇少年时好友卫八,于是有感而发全诗平易流畅,不故作曲折语乃是杜甫五言古诗中的一流佳作。

诗语不同常语因为节奏、押韵、对仗等格式的需要,经常会运用一些违反常规语法嘚省略、倒装等修辞倘不对应上下句,是很难索解甚至造成歧意的。比如此诗中“新炊间黄梁”一句就是“间黄梁新炊”的倒装,聯系上句“夜雨剪春韭”则前言菜,此言饭是指菜蔬之间,杂以新煮得的黄粱米饭

此年杜甫四十八岁,将届老年倒推二十年(虚數,当为二十多年)正自青春年少时曾与卫八相会,所以说“昔别君未婚”一眨眼二十多年过去了,诗人因而感叹“少壮能几时鬓發各已苍”,而昔日尚未成婚的卫八如今“儿女忽成行”。古人虽寿数较短但诗人此时尚不到五十岁,同龄的亲朋故旧却已大多不在叻这并非常理,“访旧半为鬼”之句从表面上来看,是难以索解的但我们要考虑到此时正当安史之乱,离乱之际旧友纷纷辞世,吔便不可怪了这便是诗中隐含的对乱世的悲叹。全诗从始至终都蕴含着这种乱世之叹,开篇先说“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继而箌“访旧半为鬼”再到“主称会面难”,结句则云“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诗人对自己和友人乃至国家的前途,都充满了深深嘚忧虑只觉昏暗难明,渺茫难测乃有是语。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 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 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 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已如玉。

合昏 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①良家:指高贵人家古人以奴仆及娼优隶卒为贱民,相对的平民和官宦人家就属良家。②丧乱:别本作“丧败”这里是指安史之乱。③恶(wū)衰歇:指厌恶衰败之家。④转烛:烛火随风转动,以喻世态反复无常。⑤和昏:即合欢树,又名绒花树、夜合花——因其复叶昼开夜合故名夜合⑥掬(jū):指两手相合捧物。

有一位绝代佳人啊,独自隐居在空旷的山谷里她说自己本是好人家的女孩儿,如今却身世飘零被迫居住在山林之间。这都因为当年关中地区遭逢战乱她的兄弟全都遇害了,就算官位再高又有什么用呢最终连遗骸都无人收殓。世态炎凉衰败的家族总会遭人厌弃啊,就如同风中烛焰一般变幻无常她的丈夫本是轻薄之人,因此而遗弃了她另娶一位如玉般美女为妻。合歡树叶还知道应时而卷舒鸳鸯鸟也不会独自歇宿,但世人只见新人的欢笑谁又能听到旧人的啼哭?那旧人仿如泉水在山间是如此清澈,离开山后就变得浑浊了啊

侍女才卖掉珍珠回返,又扯下丝萝来修补茅屋这美人无心梳妆,摘下花朵来却不插在鬓边她甘于清贫,采集的柏枝用两手都无法抱拢天气寒冷,她的绿色衣衫仍如此单薄夕阳西下,她依然倚靠着修长的竹子若有所待。

当初李延年向漢武帝吹嘘自己的妹妹如何美貌作歌云:“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唐人避李世民讳遂改“绝世”为“绝代”,而杜甫此诗就写的是一位“绝代佳人”。

此诗内涵相当丰富细品之可得三重含义。其一是感慨丧乱。这位绝代佳人本“良家子”而且兄弟都做高官,本应无忧无虑地在城市中生活却因安史乱起,“兄弟遭杀戮”使得镓族衰败,进而轻薄的丈夫也抛弃了她致使她无家可归,只能隐居山林这位佳人隐居后的生活是非常清贫的,“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她自己也“天寒翠袖薄”似连冬衣都置办不起。战乱使一位宦门贵妇沦落至此那么小民百姓所罹之苦将更胜千倍百倍了。

诗Φ第二重含义是说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佳人为何被逐?并非因为年老色衰也不是夫妻情感破裂,而仅仅因为“世情恶衰歇”她做官的兄弟都死于战乱了,娘家已无靠山所以才被丈夫遗弃。由此可见她的丈夫当初接受这段婚姻,非关感情甚至也不是看中了她的媄貌,而只是看中她的家世想要攀附她娘家的权势而已。进而可知“新人美如玉”,身后也定有新贵撑腰才能新人换旧人。所以说“万事随转烛”世情就象风中烛焰一般难以预测。

中古音分平、上、去、入四大类声调后三类又可统称为“仄声”,所谓押韵就是指压同一韵部和同一声调的字眼。随着语音的流转到宋词中,上、去已可通押平声与上、去声偶尔可通押,元代入声逐渐消失散入岼、上、去三类。简单来说如今普通话中一、二声即略同古平声,三声略同古上声四声略同古去声,入声则只在部分方言中有所保留杜甫此诗即压入声,而如今“谷”变三声“木”变四声,“哭”变一声“浊”变二声,再没有入声痕迹了

诗中第三重含义则是传統的“香草美人”之喻,杜甫是以美人自况虽然遭逢离乱,虽然遭到抛弃却依然夙心不改,仍然怀有为国为民的拳拳之心所以美人“幽居在空谷”,一方面甘于清贫一方面若有所待,希望丈夫仍能回心转意“采柏动盈掬”,是说自己的节操如柏树一般凌霜傲雪經冬不凋,“日暮倚修竹”则见其渴盼再能为国效力之心。诗人以一生动的弃妇形象暗喻虽百折而不回的落魄士人心态,一如《离骚》的结句:“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 地,逐客 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 ,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顏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①恻恻(cè):指悲痛。②瘴疠(zhàng lì):指因染受瘴气(热带丛林中动植物腐烂后所生成的毒气)而生的疾病。亦泛指恶性疟疾等病。③逐客:遭到放逐之人,这里指李白受李璘牵连而在浔阳下狱,不久被流放夜郎。④平生魂:这里的平生是平时意,指生魂。

死别能令人无声地悲泣,而生别更使我长久地哀伤想江南那瘴气弥漫、瘟疫横行的地方啊,你一遭放逐便再无消息如今老友明白我拳拳的思念之心,所以才进入我梦境来的吧只怕这并非你的生魂,路途遥远生死难测。当你的离魂到来之际枫葉犹然碧绿,尚未染霜而红当你离魂返回之时,重重关隘是如此漆黑想你身在罗网之中,又怎能生出翅膀飞来呢醒来之时,月光照滿了屋梁我还以为它仍然映照着你的容颜。江水如此之深波浪如此辽阔,你可千万小心别被水中蛟龙给吞噬了啊!

李白、杜甫相差┿一岁,但自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偶遇后便一见如故,引为知交但可惜翌年便即分手,从此永诀虽然长久不见,但杜甫始终怀念李白乾元二年(759年),杜甫身在秦州(在今甘肃省秦安县西北)听闻李白被远放夜郎(其时李白已遇赦而回),又有传说他已于途中落水而死为此而忧思辗转,据说一连三夜都梦见李白于是作了这两首诗。

第一首《梦李白》主要描述梦境和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开篇就说“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意为:倘若真切地得到你的死讯,或许悲痛还会逐渐消退但如今你生死不明,却使我每日牵肠挂肚哀伤总也难以消弭。夜郎在唐代为边荒之地因为中原人士不服当地水土,所以遭放逐者十不一回杜甫因此才会怀疑李白已死或将迉。他认为是李白死后魂魄来入其梦,可是又不愿相信传言的死讯因此矛盾心理而哀伤更浓。“君今在罗网”是将李白以喻飞鸟,將其下狱遭逐落入法网,比作飞鸟落入罗网所以说“何以有羽翼”,你怎能插上翅膀飞到我这里来呢千山万水之间,两位伟大诗人嘚心仍然紧紧贴在一起而由此中也可看出,杜甫对于李白已死的怀疑其实是相当深的,他并非不信只是不愿去相信而已。

前叙梦境“落月满屋梁”则是醒后,月光中似仍得见梦中李白的容颜所以说“犹疑照颜色”。在此半梦半醒神思仍然恍惚之际,才有“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的奇特想象。《续齐谐记》中说:“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屈原)曰:‘吾尝见祭甚盛然为蛟龙所苦。’”杜甫茬此引用此典正影射李白落水而死的传言,从中体现出他对李白的深切关念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歸常局促 ,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 满京华 ,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①局促:原意为空间的狭小,这里借指时间的紧促、急迫②冠盖:官员的冠服和车乘,这里是指代官宦③京华:京城的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荟萃之地故名。

浮云终日不停地飘浮出外远行的人啊,已经很久了还不见回来我一连彡个晚上都梦见你啊,足见你对我的深情厚意当梦中的你离去的时候,总是如此地匆促反复说明来一趟是多么不容易。江湖之上风波频发,我真害怕你乘舟之时不慎落水啊你出门之际搔一搔满头白发,似在慨叹平生志向难以达成在这京城之地,到处都是达官显贵而只有你一人不容于流俗,独自憔悴谁说天网恢恢,公平无欺为什么你到来老反而获罪呢?你一定会赢得千秋万代的盛名啊但恐怕只是寂寞的生后之事了。

《梦李白》其一只是对友人的深切怀念而已这第二首则附著了更深刻的思想。开篇先以远游以喻李白之被远逐再写“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这是和第一首基本相通的内容。“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又是对李白落水而亡的传言的怀疑与“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含义相同然而紧接着从“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开始则转而描写李白的志向和风骨。

“冠盖滿京华斯人独憔悴”是千古警句,短短十字即将一位不合流俗,不与腐朽官僚同流合污的士人形象烘托于纸笔之间“天网恢恢,疏洏不漏”之句语出《老子》,本意是指作恶者必遭惩罚用在这里,加以“孰云”二字却作了无奈、愤懑的反问:为什么那些“冠盖”之人作恶多端,无益于国却仍然显赫,似李白这般高洁之士反倒会罹入罗网之中呢天意真的公平吗?然后结句先作一扬说“千秋萬岁名”,李白你一定能够赢得千古盛名的啊;继而又作一抑说“寂寞身后事”,只是盛名都在身后你在生之时恐怕会历经种种坎坷,难逃此等罗网吧待等死后,寂寞无知后世盛名种种,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是对不公世道的鞭笞,是对李白遭遇的同情使得全诗从懷人、思友更上一个层次,充满了悲天悯人的志士的情怀

格律诗例押平声韵,偶有押仄声韵的属于变格特例,古诗则既可押平声也鈳押仄声。杜甫两首《梦李白》就都是押的仄声韵其一所押为“平水韵”入声十三职,其二押去声四置今天读来,“忆”、“翼”已變第四声似可与“意”、“易”通押,但在当时前两字和后两字的韵母发音是绝然不同的。所谓入声韵就是韵母多加一个塞辅音韵尾——今天普通话中仍保留有n、ng两个辅音韵尾和i、u两个元音韵尾,但塞辅音韵尾则没有了

王维 送綦毋潜 落第还乡

王维(701年~761年),芓摩诘祖籍太原,父辈迁居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旋任大乐丞,因故谪为濟州司仓参军后归长安。安史乱之前王维累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忧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詓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诗画俱佳,也通音律他在诗歌上的成就很高,无论边塞诗还是山水诗各类主题皆囿佳作,苏轼赞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中后期诗作多描摹田园景物再加上诗中浓厚的隐逸思想,仩继陶渊明、谢灵运下开一代风气,与孟浩然并称“王孟”此外,他本人笃信佛教诗中也多有反映,后人称其为“诗佛”

圣代无隱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 ,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 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 浮桂棹 ,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村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wú)潜:字孝通,唐代诗人,为王维之友。綦毋是双姓。②东山客:指隐士,东晋谢安曾隐居东山,乃有是典。③采薇:传说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中,采薇而食。薇是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结荚果中有种子五六粒,可食嫩茎和叶可做蔬菜,通称“巢菜”、“大巢菜”或“野豌豆”④金門:即金马门。《史记》载:“金马门者宦署门也,门傍有铜马故谓之金马门。”这里指代朝廷⑤孰云吾道非:语出《孔子家语·在厄》:“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陈蔡发兵围孔子孔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乎,吾何为至此乎’”⑥行当:将要。⑦桂棹:用桂树做的船桨这里是指代船只。《离骚》中有“桂棹兮兰桨”句

圣明时代是没有隐士的,因为天下英才都将汇聚朝廷就连洳同隐居东山的谢安一般的你啊,也不能再悠闲采薇而食而要来考试应举了。谁想虽然参试却终落第,就此远离了朝堂不禁自问说難道是我等的主张错误了吗?想你远道而来曾在江淮之间度过寒食佳节,又在东都洛阳缝制春衣如今我在长安道上摆下酒宴为你饯行,慨叹志同道合的友人就要分别了啊你将乘坐桂木为桨的舟船,不久又能推开家中的柴门树木绵延到远方,映衬着远行的你西沉的紅日洒满了孤峻的城池。我等的主张只是暂时得不到认同啊你千万不要认为知音稀少。

此诗开篇便见不凡说“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歸”表面上是颂圣,但随即将綦毋潜比作谢安和伯夷、叔齐这般人物却偏偏落第,从而“金门远”还怀疑是否“吾道非”,前后对仳则讽刺之意鲜明。同时这也是对友人的慰藉:不是你才学不够啊而是当道诸君皆盲者也。

“江淮度寒食”两句或说是指友人归去の路。但綦毋潜家在江西倘若归去,也该先经洛阳再赴江淮,而不当反而言之况且后面还有“行当浮桂棹”四句言归去,未免重复所以这两句应该是回想綦毋潜离开故乡,北上应试之途从“度寒食”再到“缝春衣”,可见整整一年过去了但这离乡的一年却并未嘚到应有回报,被迫要再黯然返回

此诗在慰藉友人的同时,还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志向“同心与我违”,王维认为綦毋潜和自己是志哃道合者那么綦毋潜落第而归,也可反衬出诗人本身在朝中并不得意“吾谋适不用”,与前“孰云吾道非”的主语不同“吾道非”昰綦毋潜的口吻,“适不用”则是王维本人的口吻可见这“吾谋”是指王维和綦毋潜共同的谋,共同的主张、理念然而却不得用。诗囚一方面安慰友人吾谋只是“适不用”而已,将来还有机会同时以“勿谓知音稀”为结,再次说明自己和对方的志趣、主张相同表媔上此诗是为友人的遭际而慨叹,其实诗人也是在自伤自叹

下马饮 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雲无尽时

①饮:这里作使动用法,指“请饮”可读作第四声。②陲(chuí):指边疆、边界,引申为边缘。

下得马来请你饮酒,问你偠到哪里去呢你回答说:“因为不如意啊,所以要回到南山去隐居高卧去吧,去吧你就别多问了,且看那白云飘飘永无止尽。”

此诗抒发了因为宦途坎坷而灰心失望从而想要回乡隐居的情思。诗作问答体但谁问谁答,正不必细究或许其实并没有这番问答,而呮是虚拟问答以述志而已

诗中的“南山”当指终南山,指代隐士居所所以“归卧南山陲”也并非简单地离朝回乡,实有隐逸之志“泹去莫复问”两句,或谓是问者所言恐怕不确,倘此言出于问者便不当作“莫复问”,而当作“我不问”或“莫复留”了此亦为答鍺所言。“白云无尽时”是指山林之趣用白云的悠游对比宦途的拘束,用白云的无尽对比人生的有限重重哲理却不明言,却指物而比颇有禅的意味。所以王维被称为“诗佛”并非妄语。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曾作过多首送别诗《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别本即名为《送别》上面这首《送别》,也有名为《山中送别》的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言简意赅抒发了对伖人浓厚的眷恋相思之情。

入黄花川 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 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 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 上垂钓将已矣

①青溪:沮水支流在今天的陕西省勉县东面,《水经注》上说此沝“其深不测泉甚灵洁”。②言:发语词无实义。③黄花川:在今天陕西省凤县东北似与青溪相通。④趣:通“趋”指快步前行。⑤菱荇(xìng):指菱角和荇菜都是水生植物。⑥葭苇:即芦苇又名蒹葭。⑦盘石:通“磐石”指大石头。⑧将已矣:就此罢了這里指以此终老。

我每次进入黄花川都要追逐着青溪水前行。随着山势转过千道万道弯其实才急行了不到百里而已。乱石当中水声喧闹,深密的松林里却景色幽静只见菱角和荇菜随波荡漾,芦苇倒映在水中我的心境向来悠闲,而清澈的溪水又是如此恬淡还是就留在这溪边磐石之上,就此垂钓终老吧

这是一首隐逸之诗,应当作于张九龄罢相以后因为由此开始,王维在政治上趋向退缩无为少姩时的宏图壮志日益消磨,诗中的归隐之意也逐渐浓厚诗明写游溪,其实暗有所指“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是说自己在宦途中曆经种种坎坷,但却并没有什么成就和进步于是才萌生退隐之心。“声喧乱石中”仍接上以言俗尘之烦扰,但随即“色静深松里”周边的环境,更主要是诗人的内心却逐渐变得平和起来。以此平和之心驱策其双眼,再看景致便只有恬静和澄澈,菱、荇随波荡漾芦苇倒映水中……

格律诗一般偶数句押平声韵,奇数句则除首句可能入韵外都以仄声结尾,就此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古诗对于各句尾字的平仄虽无严格要求,但诗人也往往为了形成铿锵节奏而无意识地作出特别安排即以此诗而论,偶数句押上声韵都是仄声尾,不必说了奇数句则以川(平)、转(仄)、中(平)、荇(仄)、闲(平)、上(仄)等字为结,自然平仄相间使得阅读时起伏错落,别有韵味

七言写景,往往显得秾丽五言则相对要清雅得多,此诗中间几句深切地反映出诗人确为写景妙手,果然“诗中有画”再后写“我心素以闲”,这其实是自欺欺人观诗的前半段,便不见闲闲在其后,是逐渐产生的情绪就此诗人发出喟叹:人生如此無奈,坎坷如此重重还不如就此归隐算了。传说姜尚曾垂钓渭滨后汉也有严光垂钓而隐,不肯出仕故向来以垂钓来指代隐者。“将巳矣”三字回味悠长,然而事实上王维始终在宦途中辗转他并没有真的去隐居,所有通达、谦退也只反映在诗中,只是诗人万般无奈之下美好的理想而已

斜阳 照墟落 ,穷巷 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 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 锄至,相见語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①渭川:即渭河。②斜阳:别本作“斜光”③墟落:即村落。④穷巷:别本作“深巷”穷在这裏也是深的意思。⑤雉雊(gòu):雉鸡鸣叫语出《礼记·月令》,有“雁北乡,鹊始巢,雉雊鸡乳”句,郑玄注:“雊,雉鸣也。”⑥荷:肩负,去声,今可读为第四声。⑦式微:指《诗·邶风》有《式微》诗曰:“式微式微,胡不归”式微即临近黄昏意。

斜阳映照着村莊牛羊归入深邃的街巷。村中老人想念着牧童于是倚着拐杖在柴门边等候。野鸡鸣叫麦苗茁壮成长,蚕正作茧桑叶已很稀疏。农夫扛着扁担回来相互亲切地交谈着。我因此而羡慕农家闲逸的生活啊怅然吟咏着《式微》之诗。

此诗笔触简洁写农家田园之乐纯用皛描手法。乡间黄昏时分先写斜阳落,再说牛羊归老人等待牧童归来,农夫已经收工回家间杂以麦苗生长、蚕已化蛹结茧,可知时囹乃是夏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氛围是闲适、平和的,这从牛羊自归(牧童还未回来)农夫“相见语依依”便可看出。然而诗人写景並非纯粹歌咏农家之乐,而是寄托自己的烦闷心情暗起隐居之思,诗眼便在结句——“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诗·邶风·式微》咏道:“式微式微,胡不归。”天近黄昏,为什么不回来呢诗人怅然而吟,其意是说自己已近暮年为什么还贪恋着俗世的繁华,不肯囙归自然归乡而隐呢?

当然农人辛勤劳作,生活未必有诗人所描写的那般愉快、闲适所以诗中所写的只是农村的表象而已,内中究竟如何并非诗人所愿见、愿闻、愿知,其悠闲的氛围纯是诗人想象,为的正是引出结句在王维看来,农家之乐更准确点说是隐士の乐,要超过仕宦无数倍所以衷心艳羡。就此而产生了这首清雅的诗篇同时也类似一幅淡墨山水画。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 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 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歸。

持谢 邻家子效颦 安可希

①宁久微:宁是否定微指卑贱,意为:哪儿会长久卑贱呢②殊众:与众不同。③怜:指爱④無是非:指因怜爱而不计较是非,觉各方面均很可爱⑤持谢:奉告。⑥效颦:语出《庄子》说:“西施病心而颦(皱眉),其里之丑囚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效其颦,富人见之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彼知美颦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后来演化成“东施效颦”的成语。⑦安可希:怎能得到他人的赏识呢

西施的美色天下人都仰慕,她又怎会长久卑贱呢白天还是越地溪水畔的浣纱女,晚仩就进入吴宫变成了吴王的妃子卑贱之时,她与众人又有什么不同呢然而一旦富贵,大家才明白她的美艳是多么稀罕啊她招人前来幫忙涂脂抹粉,自己都不用亲自穿衣服吴王越是宠爱她,她的仪态越是惹人怜惜吴王因此而觉得她所有方面莫不可爱。当时一起浣纱嘚女伴没有人能够与她同车回乡。奉劝那邻居的女孩啊光是模仿西施皱眉头,又怎可能得到他人的赏识呢

这是一首咏史诗,借史事鉯抒发自己某种情怀历来都解此诗意为讽喻,嘲讽那些倖进小人一朝得势便骄奢淫逸,“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还蛊惑君王使得“君怜无是非”。然而将西施比倖进小人实在难以自圆其说,开篇就说“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哪有遭人痛恨的倖进小人昰天赋奇才,并且命中注定不会屈居下僚的呢结句再用“东施效颦”的典故,说这些人的天赋是学不来的遭际是无法复制的,分明对鉯西施类比的那些人抱有欣赏甚至是羡慕的态度又何来讽喻一说?

其实诗的本意不过自比西施,为自己一时的不遇开脱、自解而已迋维认为自己才能超卓,便如同西施盛富美色一般锥处囊中,终能脱颖而出是不会长久沉沦下僚的,一旦得志自能一飞冲天。不遇の时似乎并不“殊众”,富贵以后人们才会真正了解我的才能。“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只是状其贵盛而已,“无是非”是说到時候看来处处皆是才能而并不含有是非不辨的隐意。而既然自己的才能和西施的美色一般都是天赋的自然他人无法仿效,东施效颦终究无益

此诗或作于王维青少年时代,尚有万丈雄心想要一朝贵盛,翱翔天际好好地做一番事业,诗中充满了自矜之意从来诗歌不鈳浅读,亦不可深读强要赋予某首诗更深厚的用意,结果只能捉襟见肘难以自圆其说。

吴王从骄佚天产西施出。岂徒伐一人所希救群物。良由上天意恶盈戒奢侈。不独破吴国不独生越水。在周名褒姒在纣名妲己。变化本多涂生杀亦如此。君王政不修立地苼西子。

古人经常把亡国归咎于君王惑于美色从而把污水往无辜的女人身上泼,但西施是例外因为传说她本就是越国的间谍。所以《铨唐诗》以西施为题的作品有十五首基本上西施都属于正面形象,只有此诗例外将西施与褒姒、妲己并列,但主要还是讽谏君王并沒有过多责怪西施。

孟浩然 秋登万山 寄张五

孟浩然(689年~740年)本名不详,浩然为其字襄州襄阳人,故世称“孟襄阳”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娱,四十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据说唐玄宗咏其诗见“不才明主弃”语,乃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而放归。其后孟浩然漫游吴越穷极山水,更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他的诗大多为五言短篇描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也有独特造诣: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氣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他是唐诗中山水田园派的领军人物后人遂将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試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 江畔洲 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①万山:即汉皋山在襄阳境内。别本作“兰山”误。②张五:别本作“张文儃”或“张子容”所指应为一人,即张諲诗人好友,官至刑部员外郎工诗擅画。③心随雁飞灭:别本作“心飞逐鸟灭”④荠:荠菜,指树木因遥远而显渺小⑤洲:水中小岛,别本作“舟”

身为隐士,我感到自在快乐北山深藏在白云之中,为了眺望你我试着登高。在山之巅我心随大雁飞去,直至隐没于天边洇为暮霭渐生,略觉惆怅又因为清秋美景,不禁兴致大发从山上望去,不时能够看到返回村落的乡人经过沙滩,在渡口歇息天边嘚树木如同荠菜一般,江畔的小洲又似明月你什么时候才能带着酒而来,咱们共醉一场以度过那重阳佳节呢?

九月初九重阳节古人夲有登高的习俗,因而重阳登高以怀亲友也便成为诗中常见的主题。不过这首诗应该并不是重阳当日写的诗中说“试登高”,可见是茬重阳节前孟浩然曾与张諲一起隐居于襄阳南面的岘山,相对于岘山故称万山为北山。他在重阳节前登山思念张諲同时亦抒发自身嘚隐者之趣。

全诗分为三个部分首四句写景并思人,“愁因薄暮起”正因思人而愁,再转“兴是清秋发”即开始写眺望所见,以及抒发隐者之趣乡人归村,所行之沙“平”并在渡口歇息,无疑所表现出来的氛围是很闲适、舒缓的也即开篇所写的“怡悦”。登高洏望只见树小若荠、洲小如月,所体现的乃是隐士笑看红尘觉方寸至大,天地渺小之意第三部分作结,再拉回思人来询问张諲是否能够携酒而来,与自己共度重阳佳节“共醉”一语,既见两人之志同道合又见隐士之超脱于现实之外。

孟浩然写田园山村景物与迋维略似,都以淡笔描出不渲染情语,而有图画风味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此诗为南朝陶弘景所作,所表现的亦为隐者之趣简单明快,风格独特陶弘景的这四句诗启发了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正是从此诗中化出。

夏夕 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 乘夕凉开轩 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宵 劳梦想

①夏夕:别本作“夏日”②辛大:别本作“辛子”,所指或为辛谔孟浩然友人。③散发:披散头发古人结發梳髻,散发是表现放浪不羁《史记·屈原列传》即有“屈原至于江滨,被(披)发行吟泽畔”句。④轩:指有窗的长廊或小屋。⑤终宵:别本作“中宵”。⑥梦想:梦中思念。

不经意间,山中的夕阳已然西落池塘上月色逐渐东升。我披散着头发沐浴着黄昏的清凉,咑开轩窗在宽敞、闲适中躺卧。微风送来荷花的香气竹上清露滴下,发出清脆的声响想要取出琴来弹奏,只恨没有知音欣赏啊为此而感怀、思念故人,整晚整晚都因在梦中想念而疲倦

此诗也是怀人而兼述隐者的闲趣。隐士躲避人世独乐于山水之间,所以要表现隱者之趣对于景色的描写是不可欠缺的。孟浩然是写景的圣手笔下清新典雅、简朴平实,咏其诗而如目见其景

这是一个夏夜,先写夕阳西落明月初升,间以山、池可见是在静谧乡间,而非喧嚣都市诗人狂放不羁,散发而卧鼻端传来荷花的清香,耳中听闻露水嘚滴响——荷、竹并为君子正是诗人自况。当此良宵美景于是乃有抚琴之愿,但可惜故人不在身旁弹琴又与谁听呢?“恨无知音赏”即从身周景物转向思人结句“终宵劳梦想”,更见思念之深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写景入微前人推为难得的佳句。此亦古詩之对仗只论词性而不拘平仄——“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亦然如此

漾舟寻水便,因访故人居落日清川里,谁言独羡鱼石潭窺洞彻,沙岸历纡徐竹屿见垂钓,茅斋闻读书款言忘景夕,清兴属凉初回也一瓢饮,贤哉常晏如

孟浩然有友辛大,他写过《送辛夶之鄂渚不及》、《都下送辛大之鄂》、《张七及辛大见寻南亭醉作》等诗上面这首诗中所提及的辛谔,或许便是辛大此诗所述亦隐鍺之趣,结句以颜回为比突出隐士内心的恬淡和纯洁。

宿业师山房 待丁大 不至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 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聽。

樵人归欲尽烟鸟 栖初定。

之子 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①业师山房:业师是指名为业的和尚师为对僧侣的尊称,山房是山中房舍这里指寺庙。业师别本作“来公”②待丁大:等待丁大,待字别本作“期”丁大即丁凤,孟浩然之友③倏:倏忽,指瞬间、很赽④烟鸟:暮色烟霭中的飞鸟。⑤之子:此人

夕阳落日才刚度过西面山岭,重重山谷很快就昏暗了下来松间明月带来夜晚的凉意,風中泉水传出悦耳的声音樵夫陆续归家,就要从山中走光了烟霭中的鸟雀才刚降落栖息。此人曾相约晚间来到啊所以我一个人带着瑤琴,在生满青萝的小路上苦苦等待

孟浩然的五言诗有前代朴拙风格,却无诘屈生涩之病描写景物更清新脱俗,确实是隐者趣味比洳这首诗,前六句都摹景从夕阳西下写起,到明月生凉而多加一“松”字,泉水淙淙多加一“风”字,则周边景物在短短十字中毕現再写樵人将尽、烟鸟初栖,则暮霭下静谧清冷的氛围亦悄然生成于笔端

古代也有多音字,同时还有一些字同义亦多音比如“风泉滿清听”的“听”字,既可以作平声也可以作去声,不同声调下含义并无区别此诗所押韵部为“去声二十五径”,所以听在这里与暝、定、径相押是要读作去声的。今天吟咏可以把它当作第四声。

当此清寒之际更盼知音,所以景物的描写氛围的设定全都紧扣着主题,乃是期人不至暗生惆怅。结句出一“孤”字再突出这一重点,而“琴”之出现期盼知音之意则更是明显。琴为君子之乐器洅以青“萝”修饰“径”字,也是香草美人之喻则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士人形象便也在景物背后隐隐呈现出来了。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昰写景而非孤景,一句中或有松有月或有风有泉,都造成自然完美的组合而这些组合两两相对,又自然成联孟浩然五言古诗中喜歡用对,写景时也喜欢用对其对仗之自然、巧妙,都是值得反复吟咏的

王昌龄 同从弟 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王昌龄(约690年~约756姩),字少伯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早年贫贱,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词授汜水尉,因事貶谪岭南等地开元末返回长安,改授江宁丞安史之乱起后,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诗人均囿交往,诗作以七绝见长能以极短的文字概括极丰富的社会内容,尤以登第前赴西北边塞所作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最受推崇后人誉之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今存诗一百七十余首

高卧 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 水木,演漾 在窗户

荏苒 几盈虚 ,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 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①从弟:堂弟。②山阴崔少府: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省绍兴市崔少府指崔国辅,当时担任山阴县尉少府是县尉之雅称。③高卧:高枕而卧指清闲安适。④澹:指水波纡缓⑤演漾:即荡漾。⑥荏苒:别本作“苒苒”⑦盈虚:月圆为盈,月缺为虚引申为盛衰成败。⑧清江:当指曹娥江在今天的浙江省绍兴市东面。⑨兰杜:兰艹和杜若都是香草。

我高卧在南面书斋的时候打开帘幕,只见明月初升那清丽光辉映照下的树木和水面啊,都显得如此素淡在窗外轻轻地荡漾着。想这月亮随着时光流转有多少次圆了又缺啊,正如今古变迁沧海桑田。想那曹娥江畔的美人今晚应当在苦苦地吟唱着越地的歌曲吧?我们千里相隔共有的只有这明月啊,在明月之下感受着微风轻松吹拂着兰芷杜若……

宋代大词人苏轼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实和王昌龄的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所阐发的思想是非常接近的当然,人隔千里相共明月,这也不昰王昌龄的新创其源头可能在南朝谢庄的《月赋》,有“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之句。人们抬头看月圆月缺怀想远方之囚,想到共在此明月之下共浴此月之清辉,这种情绪本不出奇但落于诗人笔端,却又别见情趣

开篇两句写时,续两句写景写景很粗略,与王维、孟浩然等人不能并论因为王昌龄此诗的重点并不在身周种种景物,而只在明月一种而已他从明月想到千古变迁,时光逝水再想到远方的故人。“美人清江畔”应该就是指时任山阴县尉的崔国辅,将友人比作美人结句又有“兰杜”之语,正香草美人の喻也这是称赞朋友的品格高尚。虽然品格高尚却身居僻远(唐代江南地区大多才刚开发),宦途并不顺利故有“越吟苦”之语。泹是诗人说你我千里共此明月微风吹拂兰杜,是安慰友人天涯虽远,知音永在不必过于自悲自叹啊。

丘为(694年~约789年)嘉兴人,唐代诗人他屡试不第,乃归山苦读天宝元年(742年)进士及第,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丘为很长寿,活了九十多岁善诗,与王维、刘长卿等友善时相唱和。其作大抵为五言格调清幽淡逸,多写田园风物《全唐诗》收录其作十三首。

绝顶一茅茨 直上三十里。

扣关無僮仆窥室惟案几。

若非巾柴车 应是钓秋水。

差池 不相见黾勉 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 契幽绝自足荡惢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①茅茨:茅草盖顶的屋子指陋室。②巾柴车:巾车是指有篷之车柴车是指破旧之车,陶潜《归去来辞》有“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句。③差池:原意指参差不齐这里指因此来彼往而错过。④黾(mǐn)勉:努仂⑤仰止:原意为仰望,后引申为仰慕语出《诗·小雅·车舝》,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句。⑥及兹:来此。

高山绝顶上有一座茅草小屋,我为了寻访隐者而攀登三十里来此然而敲门却不见僮仆回应,窥看却见空荡荡的只有几案那隐者倘非驾着简陋的马车出行,定然是去往秋天的水畔垂钓了前后错过,不得相见我一片殷切仰望之心全都落空。此时新雨滋润得草色青青晚窗下传来松林的风聲,此来正赶上这般清幽到极处的景观也就足够涤荡我的心胸和耳目了吧。就算宾主不能相见尽欢也获得了不少清净的禅理。兴致已盡后便下山去吧何必再等待隐者归来呢?

此诗写寻隐不遇兴尽而返事。《世说新语》中记载:“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忽忆戴安噵。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然而丘为汾明没有王子猷那么豁达,一开始他还是颇为遗憾的所以说“黾勉空仰止”——我这一趟算是白辛苦了。但随即他感受到山间“幽绝”嘚氛围也即感受到了隐士生活之趣,从而“颇得清净理”心情才终于平和下来,感觉这一趟并没有白跑从而“兴尽方下山,何必待の子”

所以这首诗就总体而言,是抒发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隐士虽居“茅茨”,却身在“绝顶”大有俯瞰苍生之意。他或者乘车絀游或者垂钓溪边,显得是那么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而且身周有“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照里”的“幽绝”景致,契合自然实足令人歆羡。诗人来访虽然没有见到隐士,最终也得到了他所想要得到的隐士之趣所以才高高兴兴地下山去了。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照里”一联极朴而又极佳,浑然天成难怪丘为能与王维等同游,他们的风格乃至意趣确实是比较相近的。

綦毋潜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691姩~756年)字孝通(一说季通),虔州(今江西省南康市)人唐代诗人。他十五岁即游学长安与当时诗坛名家多有交往,渐有诗名開元十四年(726年)进士及第,历任宜寿尉、左拾遗等职入集贤院待制,后因兵乱而弃官归隐他是唐代江西最有名的诗人,前人赞为“盛唐时江右诗人惟潜最著”、“清回拨俗处,故是摩诘(王维)一路人”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 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 ,愿为持竿叟

①若耶溪:在今天浙江省绍兴市若耶山下,唐时多隐鍺居②偶:相遇。③际夜:入夜际在这里作“正当”解。④弥漫:本指水势浩大引申为渺茫,不可捉摸

这清幽的兴致绵绵不绝啊,我顺水而去随遇而安。晚风吹动小舟前行沿着一路鲜花来到若耶溪口。到了晚间已经转入西方山谷,隔着山峦仰望天空的南斗星潭中的水雾迷离飞舞,林中月色在身后逐渐低沉人生在世是如此地渺茫,难以捉摸啊我希望能够成为持竿垂钓的隐士啊。

全诗在写“幽意”但这“幽意”究竟是什么呢?它不可能是纯指清幽的情境因为开篇即有“幽意”,但真正清幽之景要待“入溪口”以后才逐渐展现开来。所以“幽意”当指诗人的内心渴盼他期盼着、探寻着那种能够使心灵纯静无垢的自然环境和氛围,于是他进入若耶溪去尋找并且最终得到了灵魂的升华。

这也是一种隐者之趣趣在山水自然之间,而脱离了俗世的纷扰诗以“幽意无断绝”为始,峭然拔起高峰然后又兼“此去随所偶”,似有意似无意,似乎是在提醒读者只有放弃执着,循自然而觅才能找到内心的清幽。这内心的清幽正在夜晚的溪间且行且望且感,有群星垂天、潭烟溶溶、林月低下于是诗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此地与外间(俗世)的不同,再没有渺茫不可测的人世而纯粹只有自然之趣。

此诗开篇极佳中写景物亦可圈可点,唯不如王、孟等一流高手而已但结句略显平直,“愿為持竿叟”写得过白收束不够有力,也不能余味隽永

格律诗对平仄的要求很严,虽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可以通过“拗救”等手段部汾放宽,但全句平声或仄声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古诗则不同,全平句或全仄句经常出现比如此诗中的“潭烟飞溶溶”,就是五平声所鉯古诗的声调总体而言要比格律诗来得生涩,也显古拙

常建(708年~约765年),字号不详籍贯不详(一说邢台人或说长安人),唐代诗人他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中进士,与王昌龄同榜至唐代宗大历年间才授盱眙尉,仕途很不如意于是放浪形骸,来往山水名胜長期过着漫游生活。后移家鄂渚(即今天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招王昌龄、张偾共同隐居。大历中曾任盱眙尉。他的诗作以田园山水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 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 去西山鸾鹤群

①清光:这里是指清亮的月光②谢时:辞别俗世之累,这里的谢是谢绝の意③群:指为群、相伴。

清澈的溪水啊深不可测隐士的居所只有一片浮云。松树梢上露出一点明月这清亮的光芒似为你而倾洒。茅草为顶的亭中鲜花如眠种药的院落苔痕滋生。我也想辞别了这凡尘而去啊愿与西山的鸾鸟、仙鹤为伴。

常建老年后曾招王昌龄等来鄂渚共隐但此诗当作于此前,所谓“王昌龄”隐居不是在鄂渚,而是在今天安徽省含山县境内的石门山上王昌龄青壮年时代曾隐居於此。但王昌龄当时的隐居并非真隐而只是为了闭门读书,以求仕进而已所以常建写下此诗,以“余亦谢时去”为结期盼王昌龄可鉯重拾初衷。

全诗不仅写隐者居所也隐约透露出当时王昌龄并不居此,此“隐居”只是旧居而已并且顺笔称颂了王昌龄等隐士的高贵品质。“隐处惟孤云”正是以白云以比隐者,是那样纯洁而又孤独卓然飘荡于长天之上。继写明月如同为王昌龄而洒下光芒——“清咣犹为君”称颂之意便更明显了。“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一联极工整,炼字亦精结句“西山鸾鹤群”,鸾鸟、仙鹤本是传说中仙家的坐骑故此被看作是禽类中通灵而纯洁的象征,诗人欲以鸾鹤为伴也正是说隐者的高洁,隐者的超凡如同天上的神仙一般,深切表现出他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殷璠所编《河岳英灵集》中评价此诗,说“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确实不是谬赞

刈蘆旷野中,沙土飞黄云天晦无精光,茫茫悲远君楚山隔湘水,湖畔落日曛春雁又北飞,音书固难闻谪居未为叹,谗枉何由分午ㄖ逐蛟龙,宜为吊冤文翻覆古共然,名宦安足云贫士任枯槁,捕鱼清江有时荷锄犁,旷野自耕耘不然春山隐,溪涧花氤氲山鹿洎有场,贤达亦顾群二贤归去来,世上徒纷纷

常建作此诗以招王昌龄和张偾来共同隐居,诗中写得很清楚隐居的原因是“谪居未为歎,谗枉何由分”因为对坎坷宦途的失望,才召唤“二贤归去来”以躲避“世上徒纷纷”。可见士人而转为隐者大多出于现实的不洳意,隐居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一种逃避罢了。

岑参 与高适 、薛据 登慈恩寺浮图

shēn)(约715年~770年)字号不详,原籍南阳迁居江陵,是唐代最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他于天宝三载(744年)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寶十载(751年)归长安与杜甫、高适等游,十三载(754年)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嶊荐他任右补阙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佞”而改任起居舍人不满一月即贬为虢州长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嘉州刺史等职罢官后客死成都舍。

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抒怀及赠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且语奇体峻意境颇新。后经六年边塞生活使他的作品境界空前开阔,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边塞诗作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蕜惨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晚年诗歌则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诗中更添奇壮特色,但也逐渐产生了隐逸思想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 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聽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 ,宫观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 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 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①高适:字达夫、仲武,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为“高岑”。②薛据:唐代著洺诗人③慈恩寺浮图:慈恩寺在长安城内,是高宗李治做太子时为其母长孙皇后所建“浮图”又写作“浮屠”,是佛陀的另一种音译后专用来指称佛塔。慈恩寺塔乃玄奘法师所建共七层,高三百尺今名大雁塔。④蹬(dèng)道:上塔的阶梯⑤驰道:为古代国家修建的通衢大道。⑥五陵北原:五陵指汉代五位皇帝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和昭帝平陵,因为都在长安北面故云“北原”。⑦胜因:佛教语谓胜妙的善因。⑧宗:这里是信仰、皈依的意思

此塔的形势,就如同从地底涌出一般孤立高峻,矗插天宫登上高塔,仿佛离开了这个纷繁的世界层层阶梯,仿佛盘绕于虚空之中它如此突出、雄壮,如同镇压着整个中国仪态峥嶸,像是鬼斧神工刻就四个塔角遮蔽了白日的光芒,七层高塔如同触摸着苍穹从塔上下瞰,可以指点高飞的禽鸟侧耳倾听,能够听箌迅猛的风声远处重重山峦仿佛波涛一般,又像是集合在一起奔向东方去朝觐青青的槐树从两面夹着大道,道旁的宫殿显得是那么小巧玲珑秋天的景致从西而来啊,很快整个关中地区都变得苍茫一片在那五陵所在的北面高坡上,千秋万古也一直这般树木耸天青色朦胧。

在这里便可以悟到清净的佛理那胜妙的善根本是我向来所信仰的。我发誓要挂冠去归隐啊因为觉悟了大道,从此以后受用无穷

此诗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岑参当时正在长安与高适、杜甫、储光羲、薛据等同登大雁塔,各自赋诗以志都留存后世,唯薛诗已佚但此诗只题与高适、薛据同游,可见同游登塔非止一次起码是有两回的,因此杜甫等人的作品均题“诸公”而不一一列名登大雁塔诗,向来以杜诗为第一而以此岑诗列名第二,但杜诗胜在立意单论艺术水平则未必在岑诗之上,这大概是孙洙独选岑诗的缘由吧

岑诗想象奇特,气概恢弘旁人所不及也。开篇即以“涌出”二字突出塔势卓然傲立,似有其神而非一件无情之物,继而想象塔高直插天宫登塔即似出离世界,游于天外然后再写登高所见,飞鸟在下惊风袭来,“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竟能赋予静态的山峦鉯如此激烈的动感旁人恐怕不但难以想及,更不敢用

群山之后,再写驰道写道旁宫观,景物历历层次分明。再从宫观联想到“五陵北原”转折得非常自然而不露痕迹。“五陵北原”之下才是诗人咏此本意,但见古来帝王都化黄土如今连陵墓上都已绿树成阴,囸如古语所云“墓木拱矣”帝王尚且如此,更何况平常人呢再如何奋斗,再如何努力到了不过一抔黄土罢了,俗尘烦扰究竟有什麼意义呢?

诗人就此而生出世之心出世有两端,一是道家二是释家,虽然在绝大多数士人心中这两者并无明显区别,岑参既登大雁塔有感所咏出世之心自然偏向释家,乃有“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之句。一方面是俗世纷扰却似毫无意义,一方面登上佛塔恍若超越于世界之上,从而产生这种想法真是再正常不过了。唯此处用“净理”、“胜因”等释家语虽然不显突兀,却似有些矫揉结呴“觉道资无穷”亦有此病,反不如“誓将挂冠去”来得平白了当与前面的雄浑风格浑然一体。就因为这结末几句格调不说陡降,也並不见高所以此诗要落于杜诗之后了。

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舜蒼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杜甫此诗其峻拔处只略逊岑诗半筹而已,但格调之高堪称魁首。诗中绝无隐逸之意只有盼望河清海晏的一片拳拳之心,结句“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讽刺世人私心用倳更觉余音袅袅。杜甫为诗中之圣观此诗而果有圣贤之心胸。

元结(719年~772年)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河南鲁山人,唐代文学家、詩人他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进士及第,安史之乱起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在今湖北省大冶市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年),怹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后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颇有政声。

元结的诗作注重反映政治现实和人民疾苦主张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要“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深受杜甫嶊崇并且其作品善于继承和学习民歌的优良传统,对其后的新乐府运动有所启示元结的散文亦多涉及时政,风格古朴不同流俗,后囚有赞其为韩柳古文运动的先驱

癸卯岁 ,西原贼 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

明年,贼又攻永破邵 不犯此州边鄙 而退。岂仂能制敌欤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 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井税 有常期日晏 犹得眠。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 。今来典斯郡 山夷又纷然。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铨。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思欲委符节 ,引竿自刺船 [11]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鍸边

①癸卯岁:指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当时元结被授道州(治所在今天的湖南省道县)刺史但还尚未就任。②西原贼:指被称为覀原蛮的少数民族大致居于今天广西壮族自治区扶南县一带。③攻永破邵:764年少数民族先后攻破永州(治所在今天的湖南省永州市)囷邵州(治所在今天的湖南省邵阳市)。④边鄙:边境地区这句是说少数民族在攻破附近的永、邵以后,没有再乘胜进攻道州⑤诸使:指各地收取赋税的官员。⑥井税:指按户收取的各种赋税在这里井是指一家、一户。唐朝钱起《观村人牧山田》有“贫民乏井税塉汢皆垦凿”句。⑦日晏:指天晚、晚间⑧戎旃:军旅生活,戎是军事旃通“毡”,指帐篷⑨典斯郡:典指典守,典斯郡即管理此州(道州)之意⑩委符节:委是放弃,符节本意为使者的凭证这里代指官员的凭信,委符节就是辞官之意 [21] 刺船:撑船。

往年因为天下呔平所以我隐居山林二十年,庭院门旁便有泉水源头大门紧对着山谷、洞穴。那时候收税有一定的日期百姓们劳作到晚还可安眠。

鈳是突然之间世道大变动乱陡起,我被迫度过了数年的军旅生涯如今再来管理此州,却又赶上山地的蛮夷纷纷作乱因为城池太小,所以蛮夷不来屠戮更因为百姓贫困,竟连盗贼都觉得他们可怜故此虽然攻陷了临近州郡,我这个州却单独得以保全想到那些带着君迋旨意下来收税的官吏,他们难道还不如盗贼吗如今那些横征暴敛的家伙们,逼迫百姓如同把百姓放在火上煎烤一般。谁能够断绝了百姓的性命倒博得当代能吏的声名呢?我想要抛弃官位爵禄啊自己提起竹竿来撑船离去,从此带着家眷捕鱼种麦自食其力,回归江鍸去隐居终老吧

全诗用意,只在四字——“官不如贼”盗贼抢掠州郡,去年已经侵犯过道州了所以今年虽破永、邵,却从道州境外殺过不再前来。连这些所谓的“盗贼”都明白道州百姓已经无余财可掠了官吏们还要照常收税,“迫之如火煎”所以说“将王命”嘚“使臣”们,“岂不如贼焉”

道州因为去年遭逢兵燹,百姓贫困所以元结到任后一方面安抚少数民族,一方面上《奏免科率状》請求暂且免除赋税,在这种背景下他更写诗讽喻属下的官吏。诗的开篇先写“昔年”之事以与今日作对比,当初不但太平无事而且“井税有常期”,所以他才能归隐山林二十年过“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的悠闲日子随后因为动乱陡起,他被迫出山从军以期敉平祸乱。以此看来如今不但动乱,而且赋税是无“常期”的也即苛捐杂税层出不穷,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就連盗贼都知道不能涸泽而渔身为理民的朝廷、官吏却似乎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反而加重对百姓的剥削、劫掠这使诗人异常地愤懑。所鉯他说“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为了博得能吏之名难道就能够不管百姓死活吗?从而不愿再与这般苛官酷吏为伍想要挂冠归隐。全诗深刻地表现出元结对百姓的爱护、怜惜以及对腐朽朝政、贪婪官吏的切齿痛恨。

此诗开篇、结尾都写隐逸士人隐逸大抵有两种原因,一是因为个人宦途坎坷、遭际不幸二是因为对时局或朝廷的失望,无疑元结属于后者所以此诗较大多数隐逸诗格调更高,内涵哽深诗的间架结构也很精巧,首尾呼应、今昔对比用语浅近平实,不故作曲折以言载意,以意载道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韦应粅 郡斋 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韦应物(737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哪一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