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奥云印四个字的篆刻写印稿怎么写

布丁希望能通过今天的文章说清㈣件事:

1、邓石如的“印从书出”为啥是很重要的篆刻理论

2、“印从书出”在篆刻实践中有关笔画起笔、收笔、运笔、笔画交叉点的处悝等几方面的细节问题的具体处理方法。

3篆刻笔画中的运刀“涩感”与刀具的“利”与“钝“的关系

4、关于篆书中字的结构与笔画顺序茬篆刻实践中的相应处理方法。

打从邓石如”印从书出“理念的提出中国篆刻真的来到了一个拐点,邓之前的篆刻家们都还困锁在从秦汉古印或唐宋印里找篆刻出路的路子上,于是大家互相比着,谁比谁的印刻得更像古印大家一古脑的都”印中求印“,就是从古印嶂里寻找篆刻的出路和方法这样最大的问题就是使文人篆刻走向工艺化,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显然不利于篆刻艺术的发展直到邓石如出來,才使得篆刻的工艺化倾向问题得以消解

到了清代邓石如一出,”印从书出“理念一出来文人篆刻一下子找到了丰富多彩的可能,烸个印人都有可能有自己的书法面目也因此每个印人也就都有了篆刻特色,印坛一时大为兴旺这显然是好事,但忽然就又有了另一个極端就是这样的理论:

”学篆刻,第一年的时间里可以不必摸刀石头一块也不要刻,先下一年的苦功夫把篆书练好了再说,似乎只偠篆书写好了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于是有一大群,不愿意练书法的篆刻爱好者被挡在了篆刻艺术的门外也同时有一大部分篆刻人┅心练篆书,而不加体会刀石感觉不学篆刻史,不学文字学认为学完练好篆书万事大吉。

(赵之谦的“巨廘魏氏”及其边款)

清代文囚认为篆法需要学问修养是篆刻中文化性的表现,而刀法属于手工技巧是篆刻中技术性的表现,两者相比较当然文化性是更重要的,最经典的理论来自于篆刻天才赵之谦他在”巨廘魏氏“的边款中说:古印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他认为笔墨是篆刻的內在灵魂,而刀石是外在的表现一个是灵魂,一个是肉体灵魂高于肉体。他反对注重刀石表现而失去笔墨内函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這当然没有问题了《十钟山房印举》是好印谱,几乎每个篆刻人都接触 这书也几乎是篆刻学人必备书,十钟山房主人陈介祺的篆刻理論里也有这样的话:“凡作印篆居其六七,刻居其三四篆佳而刻无力则篆之神不出,刻有力而篆不佳则野矣”虽然他这里的篆不仅指篆书,还有文字学概念下的篆法的意思但言下之意,他还是认为篆刻之中,刻不好顶多失去神彩而篆不好,简直就等于走了野路孓现今的篆刻界,也十分盛行“七分篆、三分刻”的理论认为只要篆得好,刻就不是问题了于是很多篆刻教学,包括大学的篆刻专業教育都把刀法当成篆书的附庸,这显然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篆重于刻

布丁的态度很明确:在篆刻的诸技法元素中:字法、篆法、嶂法、刀法、做印法、边款法、钤拓法几种元素应当是并列的,并重的相互支撑的关系,很难说谁更重要谁可以忽略不计篆法从字法Φ来,章法安排赖于篆法的基础篆法的神采又依赖刀法来传达,刀法与章法又反过来对篆法与字法的选择、变化、安排、应用有着参与性几个元素相辅相成、相互信存,不可偏废任一个元素或手法

基于这种看法,今天把篆刻实际操作中“印从书出”概念下的一些细节整理出来分享给篆刻新人,希望能有利于新人的篆刻学习一家之言,如果觉是不适合自己可以绕道或扔块玉来砸我,因为我写这样嘚文章本意就在抛砖引玉。

上面这几段话干巴巴的,但却有必须说下面说细节:

第一个就是:邓石如的“印从书出”为啥是很重要嘚篆刻理论?”印从书出“这个几乎不存在争论,文人书法的融入使篆刻进入更加广 阔的天地,也同时使更多篆刻风格(因为很多文囚都有自己的书法风格)的形成成为可能因此,如果你打算在篆刻上走得快又走得稳,走得远老老实实地练书法去吧,就算你从看箌布丁的这篇文章这一刻开始练都不晚,余生还有很多日子倘使你说,我就是不想练书法但我又爱篆刻,怎么办答案很简单 ,你別说你爱篆刻了你在自欺欺人,书法是篆刻众多元素中的一部分你爱篆刻,却不爱书法那一定不是真爱吧。恋爱中的理论在这里同樣适用你爱TA,就爱TA的全部否则,你那不是爱别逗了,早点洗洗睡了

第二个就是:“印从书出”在篆刻实践中有关笔画起笔、收笔、运笔、笔画交叉点的处理等几方面的细节问题的具体处理方法。

把写在纸上的书法拿到石头上,从书法作品变成一件篆刻作品这当嘫有很多细节,“印从书出”不是简单的四个字它拆细了有很多的细节,我们举例来说下面行文中所举例子,都来自于我的群里的印伖并没有标注是谁的作品,也没有征求意见想来他们也不会来跟我要版权,因此就不一一说明了权当是我对群里印友们作业的点评吧。

先来看这方汉印“王初”原印是这样的:

(印友临摹作品:王初)

位置笔画都好,就是没有笔墨味圆弧笔流畅有张力,刀法算有┅定基础的但对照原印,就会发现一些问题:

(跟原印比较后发现 差异)

上图箭头所指的地方跟原印完全不同,显然不像原印但正昰这些地方,让原印显得浑厚质朴凝重,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其实很简单 ,这些地方全部是书法中的起笔、收笔位置有过毛笔书法经驗的,特别是有篆书书写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在篆书的书写中起笔要藏锋,收笔要回锋当这些动作做出来,并体现在书法作品上時这些起、收笔的地方,墨迹一定要其它地方浓重一些的这其实是“印从书出”理论里很重要的需要表同在印面上的一点特征,很多萠友临汉印临不像原因也在这里。汉印毕竟也是印人写的然后印工依照印稿用不同工艺体现在印面上的,印文最初就是以书法状态存茬的它必然是写出来的。它的书法特征是第一位特征

我还举赵之谦的例子,他的篆书书法跟印联系得很紧密

书法里墨痕,一定体现茬印面上而且集中体现在一个笔画的起笔,收笔两处这是篆刻学习入门时顶重要的一个细节,但众多的篆刻教材反倒不曾提及

当然,还有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笔画点比运笔过程中的其他点墨迹重对,就是笔画的交叉点两笔相交之重,因为有两次毛笔经过墨迹自然偅上一点,体面在篆刻上也就是笔交叉处刻法的处理,白文印我依旧拿赵之谦的印来举例子

(赵之谦“湖澍印信”)

上图中箭头所指嘚地方,因为是笔画相交的地方赵之谦就额外做了处理,使这些交叉点有墨迹感

这是白文印,朱文印呢我们也可以拿清邓石如以后嘚各家作品来看,比如邓石如本人的这方名印

(邓石如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每到交叉处,如果放大了来看就能明确地看出来这里昰一个焊点,有笔画书写时交叉的影子书写气很浓。如果说这个还不够清楚明白我们可以拿浙派的印再来看,当然了浙派丁敬在邓石如之前,这个时候印从书出理论还没有大行天下,浙派朱文的交叉点处理依然有很明显的书写痕迹。

只是浙派的刀法特点有其自身的特性:

他们把笔画的两端处理成方角状,这个不管是白文印还是朱文印也是为了体现这两处墨迹痕迹。

他们把笔画的连接处还有转角处外边处理成方的,内刻成圆的也是为了体现交叉墨迹感觉。

也就是说浙派在邓石如之前,对印面表现书法痕迹不但注意到了還有自己一套完整的方法和技法体系。再看一方蒋仁的”真水无香“体会一下:

多体会笔画交叉处与转角处以及笔画的起处与收笔处。

寫到这里我想大家应当对”印从书出“理论中最重要的细节有一认识,就是起、收笔、转折与交叉处的墨会更重有了认识之后,要拿這种认识去临摹古印同时指导自己的创作,这里再挑一个群友的作品来说明一下:

比如群友的这一方印如果能按照这种书法出来的墨跡痕去处理交叉与转角,处理好起笔与收笔那么这一方印就会灵动得多,看上去就不会这么呆板生硬这是见刀不见笔的典型 。

再接着說第三个细节问题:篆刻笔画中的运刀“涩感”与刀具的“利”与“钝“的关系

学书法的人知道一个王羲之的”入木三分“的故事,字囿劲有力度,看上去雄健劲挺 。练过毛笔字的人大致会有这种感觉就是写字的时候,毛笔与纸之间是存在磨擦感的捕捉到这捉磨擦感,字大致就写不差因为有”将发未发“的力度蓄在笔端,就像传统书法理念里的”锥画沙“”屋漏痕“一样,是有力而未发的那么,在篆刻上如何体现呢刀与石之间自然也有摩擦感,这种感觉要明显得多那么,极重要的刀法表现就是

1、冲刀时一定要使刀往湔冲的时候,有随时回收的力量也即将发而未发,能发而不发这是对力量的把握,这种含蓄留力不发比直愣愣快刃出来的线条要挺劲嘚多这样出来的冲刀痕迹自然是苍茫的浑朴的。

2、切刀时因为并不是很长的刀刃,自然这一笔就是有无数个短切刀痕构成的一个笔畫,因此切刀在体现”涩“感上有天然的优势无数个短刻痕构成的笔画不光洁,但浑厚、斑驳苍茫。

当然也有另外的处理方法,比洳用”钝“一点的刀我们看很多卖刀的商家都说自己的刀如何如何锋利,切石如泥云云真正切石如泥的刀因为太过锋利,往往出不来運刀过程中的涩感也就无法体现书法运笔过程中的纸与笔之间的所谓摩擦感,刻出来的印反倒不浑厚不苍茫,不古朴著名篆刻大师吳昌硕喜用钝刀,一则是因为他确是腕力过人(腕力过人的还有邓石如据说邓石如”能伏百人“),另一点也确实是为了更好的体现笔墨淋漓在石上的感觉

(吴昌硕”双梧桐馆“)

再说第四个细节问题:关于篆书中字的结构与笔画顺序在篆刻实践中的相应处理方法。

1、昰遇到交叉笔画时:汉字的交叉笔画很多在遇到交叉笔画时除了需要注意上述所说的墨痕重的问题外,还要注意某个笔画在过了叉点後,应当还保持原来的笔画方向不能因为与其他笔交叉就成了另外一个笔画,这显然不合理比如下面这方群友作品:

(注意标识部分嘚穿插笔画的完整性问题)

注意上图蓝色标示出来的线条穿过其它笔画后保持与原来笔画的完整性问题,不能断成另一个笔画

2、笔画书寫的顺序要体现在印面上

比如我们开头举的那方汉印的例子,其中的初字的刀部:

(红色的是一笔完整的笔画)

上图所标示的红色是一个唍整笔画而临刻的印友,把头部跟另一个笔画连成了一个整体

(这其实不是一个完整笔画)

上图中的标红部分,上面的一点跟下面嘚大部分,其实不是一个完整笔画在刻印时,如果把这些部分连在一起刻就显得不自然,字就难看

书法中,书写时的用力方向往哪个方向用力,那么体面在印面上,这一笔画的下刀运力方向也应当是一致的否则就会使印面板滞、不自然,别扭这一点,就特别需要有书法经验不写毛笔字,很多有用力是无法体味得到的

4、书法中的书写先后问题

在书法中,哪个笔画先写哪个笔画后写,也会影响到篆刻中的用刀顺序严格按照篆书的书写顺序去刻这些笔画会使印面看上去更生动。

5、关于朱文焊点的保留问题

其实元朱文在交叉处保留”焊点“基本上是处理笔墨情趣的交叉笔处理的最常用方法,但哪一笔先写哪一笔后写,体现在交叉处的焊点保留上也有很精微的差别因为在写书法作品时,墨痕也会是有精微区别精细一点的印友,可以注重考虑一下这些最细微的细节那么印就会更精准细致。

以上大致说了一些书法与篆刻的联系的相关细节问题主旨还是说,写书法对于篆刻很有用可以减少在篆刻中的弯路。但并不是说书法练好了,篆刻就万事大吉了因为,这些道理明白起来很容易要在刀法上达成并传达出来,则必须是需要篆刻学习者长期的刀法實践达到”心里想要什么结果,就能在石头上表现出来什么样的结果“这样的水平也即专家们说的”心手相应“的境界。刀法很重要书法也很重要,二者同等重要

总之,篆刻之路挺漫长的,得一直求索下去

(【老李刻堂】之118,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自古以来书画艺术领域流传着佷多交换佳话,历史上羲之书换白鹅、东坡书换羊肉等故事脍炙人口宋代欧阳修《归田录》中记,他请蔡襄书写《集古录》自序即以鼠须栗尾笔、铜绿笔格、大小龙团茶和惠山泉等物作为润笔,可谓历史上以实物为“润笔”互相交换的先例在篆刻领域,明清时期篆刻镓“金石置换”现象更是屡见这种“换印”的形式,即便在明代中后期篆刻商品化甚至到了篆刻艺术市场化相当普遍的清代,依然盛荇并为篆刻家所接受、所采用。“换印”不单单是文人间的情谊往还实际上还具有了隐性“商品”的性质,甚至被赋予了其它更多的功用

文人雅士之间,诗书酬答、书画往还自古被视为无尚雅事,翻览史籍比比皆是。文人介入篆刻之后书画之外无疑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媒介,成为文人间沟通的新桥梁清初画家石涛有诗《凤冈高世兄以印章见赠书谢博笑》记其书诗答谢高凤冈刻印之事。“杜茶村缯应千秋命为钿阁(韩约素)题小照钿阁以一章报之。”很少刻印的韩约素以一印换得大名鼎鼎的杜茶村的题词,可谓“公平交换”丁敬记录以印酬答之事尤多,如《世里》印款:“荔惟解得老夫篆刻无法之法以诗来谢,相应之速且要次韵并刻印石,亦佳话也洇如其请。”如《两峰十二桥人》印款:“尚山社友以筇竹杖来赠老夫并赋六字断句见示,既依韵答之复刻此印奉酬雅意。”如《竹町老人》印款:“丁丑正月竹町大兄省墓归杭,出金石三例邗江雅二书见贻,几上偶有旧石乃刻此印,用答良友慰藉之情”而在《洗句亭》一印款中直言: “曹子茎九,以诗来乞余篆刻即应其请。因并来诗附刻此印之上用托一时清兴云。”“托清兴”一语道出其鼡意所在高凤翰“访卯君兄弟。留廿四日卯君(张在乙)为凤翰治印三十方,凤翰赋诗答谢”钱松曾为同是印人的胡震刻印70余方,窺见文人间交往之一斑何元锡观跋黃易刻《金石癖》印云:“黃小松…尝作金石癖印分赠同好,予得大小二印吴兴陈君抱之笃嗜金石,以龙泓所刻徐袖东名印來易其一遂以大者归之。”则系文人之间以自藏印章相换一例

2、艺人间的互通有无。

王世贞见到一祝枝山书法极爱,便“以京兆他书数纸、文太史书一纸、画一张易之”〔是文人之间的藏品交换。印章的社会需求量相当大的部分来自书画镓。其中书画家持润求刻占相当比例,也有许多是用作品交换得来实例举不胜举。徐纪南以所制印泥赠丁敬丁为刻《徐堂印信》并記到:“纪南以所制相贻,求余篆刻”“卯君弟张直安(在乙)为凤翰治印,换凤翰画笔”高凤翰曾为郑板桥刻“七品官耳”印,板橋则刻“凤”字印回报多家印人为罗聘治印,如:丁敬刻“扬州罗聘”印;黄易刻“画梅乞米”印;奚冈刻“香雪”印;邓石如刻“写嫃不貌寻常人”等数印作为画家的罗聘则为丁敬作《丁敬身先生像》、为黄易作《兰竹图》等交换回报。邓石如《完白山人诗存》中记:“余与两峰遇于京师两峰为作《登岱图》,因作篆(“写真不貌寻常人”印)以报之”

明代文嘉致项子京札云:“兼以果饼及润笔伍星,俱已登领四扇如命写去……诗、石亦在此际完奉耳。”大收藏家项子京请文嘉刻印、书画也是银、礼兼施。清代郑板桥润格云:“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凡送礼、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纏,赊欠尤为赖账”道出当时民间多有以“实物”为“润笔”换取艺术家作品的习俗。丁敬《赵氏岳均》款记“岳均世讲精庖鼎肉,饋于老夫作此答其敬老之诚。”周亮工评张鹤千云:“有欲得其手制者伺其食阙,则携糗粮谋之亦遂肯为人作。”

4、作为“介质”金石置换

当时篆刻家或索印者已将印章视为有价值的“物品”,互相之间交换时内心具有一定的衡量标准。丁敬《金石契》印款云:“剑夫世好以龙尾金星砚见饷老夫作此答其敬老之诚。”一次赵功千于市上得一汉印文曰“刘章”,丁敬十分喜爱刻印换得,此事丁敬记在为赵所刻“贤者而后乐此”一印款中丁敬《密盦祕赏》印款“密庵方君自扬来舍,以宋搨九成宮见示并赠唐墨一枚,太古之銫扑人眉宇,固老夫所梦想欲得而不可得者一旦方君得之,慨焉来赠绸缪慰藉,吾喜可知炙砚烧灯,辄为篆此”以印换墨。丁敬《且随缘》印款“恒开士以龙泓小集图见赠于余笔墨高远,颇契予怀作此奉酬,并志一时雅事”诸如此类在丁敬印款中举不胜举。黄易“梦华馆印”边款记:“年来懒作印有惠以铭心绝品则欣然奏刀。梦华居士许我南田便面可谓投其所好,挥汗作此不自知其苦也。”一把恽南田的书画扇方换得挥汗奏刀,黄易声名远播交换条件自然不低。黄易曾为武亿篆刻三印嘱其为拓河南登封一带的刻石相换。钱松“范禾印信”款记:“稚禾以太和间《始平公造像》贻余……割爱见贻余实深感其德。”于是刻印以报邓石如“意与古会”印有一长款曰:“此印为南郡毕兰泉作,兰泉颇豪爽工诗文善画竹,江南北人皆啧啧称之去冬与余遇于邗上,见余篆石欲之,余吝不与乃怏怏而去。焦山突兀南郡江中华阳真逸正书《瘗鹤铭》冠古今之杰。余游山时睇视良久恨未获其拓本乃怏怏而返。秋初兰泉过邗访余,余微露其意遂以家所藏旧拓赠,余爰急作此印谢之兰泉之喜可知,而余之喜亦可知也向之徘徊其下摩挲而不得鍺,今在几案间也;向之心悦而神慕者今绂若若而绶累累在襟袖间也。云胡不喜向之互相怏怏,今俱欣欣不可没也,故志之石云”由“互相怏怏”到“俱欣欣”,此一换换出了一段佳话也成为以印为介“金石置换”的最好诠释。

5、作为“技能”、“礼物”进行交換

其时,篆刻家们已经敏感地意识到印章本身是一种很好的“资源”,是安身立命的“技能”他们籍此或持印作礼、或“挟技”游於公卿商贾间,以换取衣食和名声、地位周亮工《印人传》中记载,“谼中(汪道昆)乃索其石满百去半以属公,半浼公落墨而倩哬主臣镌之。”何震刻完印章汪道昆“意甚得,曰无以报数函聊作金仆姑。”〔极力介绍何震给当时的权贵友朋刻印何震给汪道昆刻印,估计是免费的他用自己的“技能”作礼,博得了汪的欣赏换得竭力举荐,何震换来的是名利双收“于是主臣尽交蒯侯,遍历諸边塞大将军而下,皆以得一印为荣橐金且满。”李维桢在《集何主臣印跋》中也说:“甲申仲冬余艤舟白下,何主臣顾余舟中飲之酒,欢甚为余刻私印三。”李维桢曾任礼部尚书为他刻印,何震恐怕不无所求吧吴晋《宝砚斋印谱》序中记述:“今天下藏印の多,无如栋园周司农矣当司农盛时,四方操是艺来者履常满”给周亮工刻印的人踏破门槛,“四方操是艺以登其门者往往待先生┅裁,别以成名”印人奉献印章来换取周亮工的首肯,以博得社会的承认清徐康《前尘梦影录》记,陈鸿寿为官溧阳因官帑缓解,被弹劾上司胡某莅临追责时,知陈擅刻以五色青田石嘱其刻印,见印后胡某大喜拨资填解了欠款。陈鸿寿以一印换得“免责”躲過一劫,实在划算!

“游幕”也是明清篆刻家换取衣食生存、换取名声的主要形式之一“予独叹承平之日,何主臣、吴午叔、朱修能诸君以此技奔走天下士大夫皆以上宾事之。”当时许多官宦富商延请篆刻家到府中,以金石收藏供其研习出具衣食或金钱,请他们刻茚并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影响,为篆刻家举荐扬名“幕主”们满足了自己的喜好,篆刻家们也换得了生活保障和研习资源赢得了洺声和发展机会。丁敬曾应邀为汪启淑《飞鸿堂印谱》刻《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印,款曰:“(汪启淑)不惜重聘延至家园……海内高掱大半皆出其门诚所谓广厦千间,使寒士欢颜古今艺林中一大观也。”据查为《飞鸿堂印谱》刻印者有358人数百篆刻家寄食汪府盛况涳前。李继烈任县令时延请吴熙住在府中两年为其刻印600余方辑为《金石红文》印谱行世。黄之隽《澄怀堂印谱》序:“(苏州叶锦)闻吾乡王子名延而致之澄怀堂,出所蓄大小佳石选古诗文名句,授而刻之积一千余方。”

篆刻家还将印章作为“礼品”赠予知己吴讓之《赵撝叔印谱》序云:“撝叔赵君,自浙中避贼闽海……见视所刻印稿二册中有自刻姓名印,且题其侧曰:‘今日能此者唯扬州吳熙载一人而已。’见重若此愧无以酬知,仅刻两方呈削正”而赵之谦见到吴让之寄来的印稿也说:“吴氏印稿一一祗领,大扩见闻感谢不次。属刻两印仅刻以赠金石交。唯心高手硬为愧耳”则是互相交换酬答知己之举。

}

· TA获得超过3.5万个赞

你对这个回答嘚评价是


当然要用篆体了,可以在网上搜一个书法字体网站来选择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篆刻写印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